第一篇:《大气颗粒物污染与控制》复习题答案版
复习题(答案版)
1、大气颗粒物PM10、PM2.5、PM1.0和PM0.1的粒度范围如何?它们分别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哪些部位或器官?若在大气中漂浮,这些颗粒物的漂浮时间和漂浮距离分别在什么范围? 答:(1)PM10:粒径范围在10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
PM2.5 :粒径范围在2.5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
PM1.0粒径范围在1.0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
PM0.1粒径范围在0.1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2)10微米以上 鼻腔
2.5~10微米 咽喉、气管
0.1~2.5微米 气管支气管
0.1微米以下 肺泡、血管
(3)PM10 局地和区域范围
PM2.5区域和大陆范围
PM1.0全球范围
PM0.1全球范围
二、大气颗粒物的2种来源分别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答:
1、根据作用的主体不同,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人为源: 人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沙尘,随风进入大气中;
机械破碎、研磨、爆破、矿山开采 ……
林木和农业废弃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尘;
大都市城区由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烟雾。
自然源:由自然作用引起的颗粒物污染源。
随海浪飞沫产生的海盐颗粒;
大风扬起的地面沙尘。
2、自然源的特点:
(1)大尺度、大范围的面源;
(2)分布较均匀,可在较长时间内近似认为不变;
(3)随季节和地理位置变化。
人为源的特点:
(1)排放总量较自然源少,但排放量在逐渐增加,且影响越来越严重;
(2)分布区域集中(点源)——如人口密集的工业区或城市;
在特定地区排放量可超过自然源
三、大气颗粒物根据粒径、状态及来源划分,可分为哪8种?并请简单描述其特性。答:按粒径、状态及来源划分(8种)
1、粉尘(微尘、Dust)
颗粒直径:1~100μm,固体。
机械粉碎的固体微粒,风吹扬尘,风沙。
2、烟(烟气,Fume)
颗粒直径:0.01~ 1μm,固体。生成、现象:由升华、蒸馏、熔融及化学反应等产生的蒸气凝结而成的固体颗粒。
如熔融金属、凝结的金属氧化物、汽车排气、烟草燃烟、硫酸盐等。
3、灰(Ash)
颗粒直径:1 ~200 μm;物态:固体;
生成、现象: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不燃性微粒,如煤、木材燃烧时产生的硅酸盐颗粒,粉煤燃烧时产生的飞灰等。
4、雾(Fog)
颗粒直径:2~ 200 μm ;
物态:液体;
生成、现象:水蒸气冷凝生成的颗粒小水滴或冰晶,水平视程小于1km。
5、霭[ǎi](Mist)
颗粒直径:大于10 μm ; 物态:液体;
生成、现象:与雾相似,气象上规定称轻雾,水平视程在1~2km之内,使大气呈灰色。
6、霾[mái](Haze)
颗粒直径0.1 μm左右,固体。
生成、现象:干的尘或盐粒悬浮于大气中形成,使大气混浊呈浅蓝色或微黄色。水平视程小于2km。
7、烟尘(熏烟,Smoke)包含0.01~5 μm的固体或液体。
一般为含碳物质,如煤燃烧时产生的固体碳粒、水、焦油状物质及不完全燃烧的灰分所形成的混合物。如果煤烟中失去了液态颗粒,即成为烟炭。
8、烟雾(Smog)0.001~2 μm的固体。
现泛指各种妨碍视程(能见度低于2km)的大气污染现象。光化学烟雾产生的颗粒物,粒径常小于0.5 μm使大气呈淡褐色。
四、大气颗粒物可通过哪2类方式汇集到地表来?它们各自的特性如何? 答:大气颗粒物可通过干沉降和湿沉降的方式汇集到地表。
1、干沉降:干沉降是指颗粒物通过重力作用或与其它物体碰撞后发生沉降。
沉降机制1:一种通过重力对颗粒物的作用。沉降的速率与颗粒的粒径、密度、空气运动粘滞系数等有关。粒子的沉降速度可应用斯托克斯定律求出: v=(ρ-ρ0)gd2/ 1.8η h
其中,v表示沉降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d为粒子直径;ρ和ρ0分别为颗粒及空气的密度;η空气的粘度,以泊(Pa·s)表示。而且粒径和密度愈大,则沉降速率也愈大
沉降机制2:另一种是粒径小于0.lµm的颗粒,靠布朗运动扩散、互相碰撞而凝集成较大的颗粒,通过大气湍流扩散到地面或碰撞而消除。
干沉降对粒径小于1m的颗粒物去除效率较高。
2、湿沉降:指降雨、下雪使颗粒物消除的过程。存在雨除和冲刷两种机制; 对粒径为4m~5 m的颗粒物去除效率较高
五、大气能见度和霾的定义。
答:
1、霾(haze)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理微带黄、红色,使暗物体未带蓝色
2、能见度: 具有正常视力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看清楚目标轮廓的最大距离
六、灰霾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灰霾天气的几种判定标准。答:
1、物理方面:高浓度的细粒子产生的消光作用,与颗粒物粒径和数浓度相关。
化学方面: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联合产生的消光作用,需确认化学成分及其来源贡献。气象方面:微风或大气层结稳定、低湿度条件下出现的一种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
2、(1)能见度<10.0km,排除降水、沙尘暴、扬尘、浮尘、烟幕、吹雪、雪暴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相对湿度小于80%,判别为霾;相对湿度80%-95%时,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的描述或大气成分指标进一步判识。(2)大气成分指标
当大气成分监测站以下指标超过限值时,可作为判别霾的参考依据
七、最新的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GB30950-2012)对PM10和PM2.5在一类和二类地区的限定值分别是多少?新国标对PM10和PM2.5的年平均值和日平均值(或24小时平均值)数据有效性的最低要求是什么?
答:
1、PM10在一类地区限定值为年平均40μg/m3,24小时平均50μg/m3;
在二类地区限定值为年平均70μg/m3,24小时平均150μg/m3。PM2.5在一类地区限定值为年平均15μg/m3,24小时平均35μg/m3;
在二类地区限定值为年平均35μg/m3,24小时平均75μg/m3。
2、最低要求:
年平均:每年至少有 324 个日平均浓度值,每月至少有 27 个日平均浓度值(二月至少有25个日平均浓度值)
日平均值:每日至少有 20 个小时平均浓度值或采样时间 八、二次硫酸盐生成的三种途径。
答:途径一:SO2通过气相氧化形成SO3,再与水蒸气生成硫酸,然后均相成核,最后与氨气等反应生成硫酸盐。
途径二:SO2溶解于云、雾和雨水中,再通过液相氧化成为硫酸盐。途径三:在氧化性气体作用下,SO2与颗粒表面液体反应生成硫酸盐
九、减少大气中PM2.5细颗粒物,我们可以从哪些日常生活方面做起?
答:原生性及衍生性细悬浮微粒PM2.5为人为产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控制:
1.减少抽烟、烤肉、高温油炸、拜香、燃烧稻草、煤炭、石油,少乘高污染汽车。
2.避免二手烟,适时戴口罩等
3.通勤多走路,使用脚踏车或坐公交车等大众运输系统。
4.关心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政策,例如石化产业、炼钢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十、纳米气溶胶颗粒物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体内?有哪些针对性的防护或预防措施? 答:
1、(1)通过呼吸道吸入
呼吸性吸入是人员在工作场所中暴露于纳米颗粒中最常见的途径,也是纳米颗粒进入人体最有效和量最大的途径。
(2)通过口腔、食道摄入(Ingestion)
摄入纳米颗粒主要发生在无意识地通过手喂食物到嘴里的行为过程。
(3)通过皮肤进入(Dermal Exposure)
纳米颗粒是否能通过皮肤被吸收,至今尚存在很大的分歧,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在人体角质层外表涂敷纳米TiO2(17nm),未发现有明显的穿透皮肤的现象。有研究认为,纳米颗粒可以在生产职业环境中通过皮肤进入体内。
2、针对性的防护或预防措施(1)用鼻呼吸而不是用嘴呼吸(2)经常洗手
(3)从事相关职业时,注意穿防护服、戴防护器具
十一、综合分析题
今对某大气环境进行颗粒物采样,经分析发现有以下特征:(1)粒度仪检测发现颗粒粒度多集中于1.0~5.0微米;(2)电子显微镜表征发现颗粒有团聚现象,每个颗粒一般由3个以上小粒子松散地团聚在一起形成。(3)元素分析发现颗粒主要由Fe、Si、Al、S、O等元素。请问这种颗粒属于什么样的大气颗粒物(假设分析表征过程对颗粒物的形态无影响),并请说明原因或理由:
A)PM10 or PM2.5 or PM1.0;
B)一次颗粒物
or
二次颗粒物;
C)人为源
or
自然源;
D)有机气溶胶
or 无机气溶胶;
E)干沉降可能性大
or 湿沉降可能性大;
F)若经湿沉降,对酸雨的形成(1)有贡献;(2)无贡献;
G)这种颗粒能否进入人体肺部?(1)能;(2)不能。
H)可能的影响区域大概在什么范围?(1)城市范围(数公里范围);(2)区域范围(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3)大陆范围(数百公里至数万公里);(4)全球范围(数十万公里以上)
答:A)PM2.5 B)一次颗粒物
C)人为源自然源都有可能 D)无机气溶胶
E)湿沉降可能性更大 F)有贡献 G)能
H)大陆范围 原因:
A)PM10:粒径范围在10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
PM2.5 :粒径范围在2.5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
PM1.0粒径范围在1.0μm或以下的细悬浮微粒。
该颗粒的粒径范围为1.0~5.0微米,与PM2.5的定义范围重叠最大,所以应为PM2.5.B)一次颗粒物:可起因于地面扬尘(风吹灰尘),和地壳、土壤的成分很相似;
本题中叙述元素分析发现颗粒主要有Fe、Si、Al、S、O等元素,这些元素都是土壤的构成元素,因此该题目中的颗粒与一次颗粒物的叙述相似,判定为一次颗粒物。
C)该题目中的颗粒分析应来自土壤,这些颗粒可能由在人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沙尘或自然过程中大风扬起的地面沙尘,因此该颗粒物可能由人为源产生,也可能有自然源产生。D)该颗粒的主要构成元素中无C存在,因此应为无机气溶胶
E)该题目中的颗粒来自土壤,只有直径大于10μm时才可能以干沉降中的干落尘方式降落,因此此题目中的颗粒应该以湿尘降的方式降落。F)湿沉降的两种方式云中洗脱和云下洗脱均会伴随降雨,该颗粒中含有S元素,极有可能形成酸性成分(如SO2),进入雨滴后使其酸化,形成酸性降雨。G)该颗粒应为PM2.5,所以能够进入肺部。F)该颗粒为PM2.5,所以能在大陆范围内传播。
第二篇: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
第 91 号
《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于201
3年5月10日经省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2013年6月9日
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防治大气颗粒物污染,着重解决以细颗粒物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问题,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防治施工、物料堆放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强化工业烟尘、粉尘污染防治,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削减大气颗粒物排放总量。
第四条 排放大气颗粒物的单位和个人是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投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体制和机制,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业烟尘、粉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园林绿化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监督管理城市道路积尘、绿化养护、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等工程施工及其物料堆放、装卸、运输等产生扬尘的污染防治工作,负责渣土处置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港口)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交通工程施工以及港口码头、交通工程物料堆放和装卸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对机动车维修、营运车辆检测实施行业监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水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及其物料堆放和装卸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公安、国土资源、商务、价格、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应当明确人员,组织督促落实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措施。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组织公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利气象条件预报等信息,建立大气颗粒物污染重大问题专家论证和公开征求意见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鼓励公众举报各类大气颗粒物污染行为。经查证属实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予以奖励。
第二章 污染防治
第八条 大气污染防治分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实施差异化管理和控制要求。沿江设区的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市)为重点控制区,其他设区的市(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市)为一般控制区。
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提高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水平,削减工业烟尘、粉尘排放总量。重点控制区严格限制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的高污染项目。
第十条 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颗粒物的项目,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积极推行环境监理制度。鼓励、引导建设单位委托环境监理单位对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设施的设计、施工进行监理。
第十一条 向大气排放烟尘、粉尘的工业企业,应当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产生烟尘、粉尘的生产和物料运输等环节,应当采取密闭、吸尘、除尘等有效措施,将无组织排放转变为有组织达标排放。
第十二条 钢铁、火电、建材等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高效除尘技术升级改造,确保烟尘、粉尘排放符合相关标准。
第十三条 港口码头、建设工地和钢铁、火电、建材等企业的物料堆放场所应当按照要求进行地面硬化,并采取密闭、围挡、遮盖、喷淋、绿化、设置防风抑尘网等措施。物料装卸可以密闭作业的应当密闭,避免作业起尘。大型煤场、物料堆放场所应当建立密闭料仓与传送装置。
建设工地、物料堆放场所出口应当硬化地面并设置车辆清洗设施,运输车辆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作业场所。施工单位和物料堆放场所经营管理者应当及时清扫和冲洗出口处道路,路面不得有明显可见泥土印迹,鼓励出入口实行机械化清扫(冲洗)保洁。
第十四条 承担物料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物料实施密闭运输,运输过程中不得泄漏、散落或者飞扬。
第十五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区域供热规划,逐步扩大供热管网覆盖范围,推进用热单位集中供热。
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应当根据需要配备完善的供热系统,实行用热单位集中供热。城市建成区应当结合大型发电或者热电企业,实行集中供热。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禁止新建燃煤供热锅炉,原有分散的燃煤供热锅炉应当限期拆除。集中供热管网未覆盖地区原有锅炉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应当进行高效除尘改造或者改用清洁燃料。
第十六条 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承担施工扬尘的污染防治责任,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概算。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要求施工单位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并委托监理单位负责方案的监督实施。
第十七条 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应当遵守建设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规定,建立相应的责任管理制度,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并按照方案施工,有效控制扬尘污染。
工程建设施工单位不得将建筑渣土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渣土运输的单位运输。运输过程中因抛洒滴漏或者故意倾倒造成路面污染的,由运输单位或者个人负责及时清理。
第十八条 房屋、建(构)筑物拆除施工单位应当配备防尘抑尘设备,对拆除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控制负责。拆除房屋或者其他建(构)筑物时应当设置围挡,采取持续加压喷淋措施,抑制扬尘产生。需爆破作业的,应当在爆破作业区外围洒水喷湿。
气象预报风速达到5级以上时,应当停止房屋或者其他建(构)筑物爆破或者拆除。
拆除工程完毕后不能在1
5日内开工建设的,应当对裸土地面进行覆盖、绿化或者铺装。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和清洗作业方式,按照作业规范要求,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适时增加作业频次,提高作业质量。鼓励用中水等进行路面冲洗作业,做到城市道路无明显可见积尘,路面应见本色。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修复破损路面,缩短裸露时间。
到2015年,一般控制区城市建成区主要车行道机扫率达到70%以上,重点控制区达到90%以上。
第二十条 公共绿地、绿化带等各类绿地的管理维护单位负责绿化养护扬尘污染防治。
新建的公共绿地、绿化带内的裸土应当覆盖,树池、花坛、绿化带等覆土不得高于边沿。绿化施工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现场。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划定禁止或者限制未持有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机动车行驶的区域和时间。禁止排放黑烟等可视污染物的机动车在城市道路行驶。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规划对餐饮服务业布局和设置的引导,合理设置、调整餐饮经营点。禁止在非商用建筑内建设排放油烟的餐饮经营项目。
餐饮经营者应当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有效防治油烟污染。营业面积在500
平方米以上或者就餐座位数在250座以上的餐饮企业,应当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施。油烟净化设施以及在线监控设施应当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保证正常使用,不得闲置或者拆除。
第二十三条 矿山开采应当做到边开采、边治理,及时修复生态环境。废石、废渣、泥土等应当堆放到专门存放地,并采取围挡、设置防尘网或者防尘布等防尘措施;施工便道应当进行硬化并做到无明显积尘。
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停办或者关闭矿山前,应当整修被损坏的道路和露天采矿场的边坡、断面,恢复植被,并按照规定处置矿山开采废弃物,整治和恢复矿山地质环境,防止扬尘污染。
第二十四条 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假冒伪劣产品以及其他产生烟尘的物质。
禁止在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居民居住区以及公园、绿地管护单位指定的区域外露天烧烤食品。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该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或者其他清洁能源。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清洁能源规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鼓励重点控制区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划定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区,明确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区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加强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建立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考评制度,并将考评结果记入其信用档案。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房屋、建(构)筑物拆除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拆除作业现场的监督检查,督促拆除施工单位落实各项防尘抑尘措施。
第二十八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规划、建设专用的建筑渣土处置场,规范处置行为,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减少二次扬尘。
实行建筑渣土运输处置行政许可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力度,综合运用监控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科技信息手段,规范渣土运输处置作业,查处抛洒滴漏、随意倾倒、处置行为。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公安、交通运输、规划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物料运输和处置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第三十条 向大气排放扬尘污染物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扬尘排污费。扬尘排污费征收和使用办法由省财政、价格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能源部门会同经济和信息化、商务、环境保护、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协调有关单位组织高品质车用燃油的供应,推进车用燃油低硫化,降低车用燃油燃烧的颗粒物排放强度,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车用能源。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和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落实在用车辆环保检验与维修(I/M)制度。不达标车辆应当限期维修,维修合格后方可上路行驶;经维修仍不达标的,予以报废。
环境保护、公安和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联合执法,对排放黑烟等明显可视污染物的机动车责令检测维修。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由发展改革、农业、农机、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财政、科技、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秸秆禁烧工作部署落实到村(居)民委员会。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采矿权人履行整治和恢复矿山地质环境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露天焚烧、露天烧烤等行为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限制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规定燃放时间、地点以及种类。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烟花爆竹禁止和限制燃放规定执行情况的检查,依法处理违反燃放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大气颗粒物浓度未达到国家和省阶段性目标的设区的市、县(市),应当制定限期达标方案;已达到相关目标的,应当制定持续改善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评估和考核办法,定期对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进行抽查、评估和考核,并将结果报省人民政府并通报当地人民政府。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法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港口码头、建设工地和钢铁、火电、建材等企业的物料堆放场所,未采取有效扬尘防治措施,致使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水利等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2000
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逾期仍未达到当地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可以责令其停工整顿。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承担物料运输的单位和个人未对物料实施密闭运输,造成物料泄漏、散落或者飞扬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000
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逾期仍未达到当地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可以责令其停工整顿。
(一)违反第十七条规定,未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或者未按照方案施工的;
(二)违反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拆除房屋或者其他建(构)筑物时未设置围挡、采取持续加压喷淋等有效抑尘措施,或者未在爆破作业区外围洒水喷湿的;
(三)违反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气象预报风速达到
5级以上,进行房屋或者其他建(构)筑物爆破或者拆除的;
(四)违反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拆除工程完毕后15
日内不能开工,裸土地面未进行覆盖、绿化或者铺装的。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在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居民居住区或者公园、绿地管理部门指定区域外露天烧烤食品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在划定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超过规定期限燃用高污染燃料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拆除或者没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未制定限期达标方案,或者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目标任务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督促其限期达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暂停审批该地区排放大气颗粒物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大气颗粒物污染,是指工程施工、工业生产、物料转运与堆放、交通运输、矿山开采、绿化养护、露天焚烧、烟花爆竹燃放、餐饮经营等活动中排放的烟尘、粉尘和扬尘等颗粒状物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本办法所称高污染燃料,是指原(散)煤、煤矸石、粉煤、煤泥、燃料油(重油和渣油)、各种可燃废物、直接燃用的生物质燃料(树木、秸秆、锯末、稻壳、蔗渣等)以及污染物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固硫蜂窝型煤、轻柴油、煤油和人工煤气。
本办法所称物料,是指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包括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煤炭、砂石、灰土、灰浆、灰膏等。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3
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91号《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13年6月9日发布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
第91号
《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5月10日经省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省长 李学勇
2013年6月9日
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防治大气颗粒物污染,着重解决以细颗粒物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问题,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防治施工、物料堆放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强化工业烟尘、粉尘污染防治,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削减大气颗粒物排放总量。
第四条 排放大气颗粒物的单位和个人是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投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体制和机制,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业烟尘、粉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园林绿化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监督管理城市道路积尘、绿化养护、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等工程施工及其物料堆放、装卸、运输等产生扬尘的污染防治工作,负责渣土处置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
—1—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港口)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交通工程施工以及港口码头、交通工程物料堆放和装卸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对机动车维修、营运车辆检测实施行业监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水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及其物料堆放和装卸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公安、国土资源、商务、价格、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应当明确人员,组织督促落实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措施。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组织公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利气象条件预报等信息,建立大气颗粒物污染重大问题专家论证和公开征求意见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鼓励公众举报各类大气颗粒物污染行为。经查证属实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予以奖励。
第二章 污染防治
第八条 大气污染防治分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实施差异化管理和控制要求。沿江设区的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市)为重点控制区,其他设区的市(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市)为一般控制区。
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提高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水平,削减工业烟尘、粉尘排放总量。重点控制区严格限制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的高污染项目。
第十条 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颗粒物的项目,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积极推行环境监理制度。鼓励、引导建设单位委托环境监理单位对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设施的设计、施工进行监理。
第十一条 向大气排放烟尘、粉尘的工业企业,应当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产生烟尘、粉尘的生产和物料运输等环节,应当采取密闭、吸尘、除尘等有效措施,将无组织排放转变为有组织达标排放。
第十二条 钢铁、火电、建材等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高效除尘技术升级改造,确保烟尘、粉尘排放符合相关标准。
—2—
第十三条 港口码头、建设工地和钢铁、火电、建材等企业的物料堆放场所应当按照要求进行地面硬化,并采取密闭、围挡、遮盖、喷淋、绿化、设置防风抑尘网等措施。物料装卸可以密闭作业的应当密闭,避免作业起尘。大型煤场、物料堆放场所应当建立密闭料仓与传送装置。
建设工地、物料堆放场所出口应当硬化地面并设置车辆清洗设施,运输车辆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作业场所。施工单位和物料堆放场所经营管理者应当及时清扫和冲洗出口处道路,路面不得有明显可见泥土印迹,鼓励出入口实行机械化清扫(冲洗)保洁。
第十四条 承担物料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物料实施密闭运输,运输过程中不得泄漏、散落或者飞扬。
第十五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区域供热规划,逐步扩大供热管网覆盖范围,推进用热单位集中供热。
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应当根据需要配备完善的供热系统,实行用热单位集中供热。城市建成区应当结合大型发电或者热电企业,实行集中供热。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禁止新建燃煤供热锅炉,原有分散的燃煤供热锅炉应当限期拆除。集中供热管网未覆盖地区原有锅炉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应当进行高效除尘改造或者改用清洁燃料。
第十六条 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承担施工扬尘的污染防治责任,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概算。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要求施工单位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并委托监理单位负责方案的监督实施。
第十七条 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应当遵守建设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规定,建立相应的责任管理制度,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并按照方案施工,有效控制扬尘污染。
工程建设施工单位不得将建筑渣土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渣土运输的单位运输。运输过程中因抛洒滴漏或者故意倾倒造成路面污染的,由运输单位或者个人负责及时清理。
第十八条 房屋、建(构)筑物拆除施工单位应当配备防尘抑尘设备,对拆除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控制负责。拆除房屋或者其他建(构)筑物时应当设置围挡,采取持续加压喷淋措施,抑制扬尘产生。需爆破作业的,应当在爆破作业区外围洒水喷湿。
气象预报风速达到5级以上时,应当停止房屋或者其他建(构)筑物爆破或者拆除。
拆除工程完毕后不能在15日内开工建设的,应当对裸土地面进行覆盖、绿化或者铺装。
—3—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和清洗作业方式,按照作业规范要求,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适时增加作业频次,提高作业质量。鼓励用中水等进行路面冲洗作业,做到城市道路无明显可见积尘,路面应见本色。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修复破损路面,缩短裸露时间。
到2015年,一般控制区城市建成区主要车行道机扫率达到70%以上,重点控制区达到90%以上。
第二十条 公共绿地、绿化带等各类绿地的管理维护单位负责绿化养护扬尘污染防治。
新建的公共绿地、绿化带内的裸土应当覆盖,树池、花坛、绿化带等覆土不得高于边沿。绿化施工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现场。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划定禁止或者限制未持有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机动车行驶的区域和时间。禁止排放黑烟等可视污染物的机动车在城市道路行驶。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规划对餐饮服务业布局和设置的引导,合理设置、调整餐饮经营点。禁止在非商用建筑内建设排放油烟的餐饮经营项目。
餐饮经营者应当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有效防治油烟污染。营业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或者就餐座位数在250座以上的餐饮企业,应当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施。油烟净化设施以及在线监控设施应当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保证正常使用,不得闲置或者拆除。
第二十三条 矿山开采应当做到边开采、边治理,及时修复生态环境。废石、废渣、泥土等应当堆放到专门存放地,并采取围挡、设置防尘网或者防尘布等防尘措施;施工便道应当进行硬化并做到无明显积尘。
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停办或者关闭矿山前,应当整修被损坏的道路和露天采矿场的边坡、断面,恢复植被,并按照规定处置矿山开采废弃物,整治和恢复矿山地质环境,防止扬尘污染。
第二十四条 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假冒伪劣产品以及其他产生烟尘的物质。
禁止在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居民居住区以及公园、绿地管护单位指定的区域外露天烧烤食品。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
—4—
区。该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或者其他清洁能源。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清洁能源规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鼓励重点控制区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划定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区,明确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区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加强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建立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考评制度,并将考评结果记入其信用档案。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房屋、建(构)筑物拆除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拆除作业现场的监督检查,督促拆除施工单位落实各项防尘抑尘措施。
第二十八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规划、建设专用的建筑渣土处置场,规范处置行为,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减少二次扬尘。
实行建筑渣土运输处置行政许可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力度,综合运用监控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科技信息手段,规范渣土运输处置作业,查处抛洒滴漏、随意倾倒、处置行为。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公安、交通运输、规划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物料运输和处置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第三十条 向大气排放扬尘污染物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扬尘排污费。扬尘排污费征收和使用办法由省财政、价格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能源部门会同经济和信息化、商务、环境保护、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协调有关单位组织高品质车用燃油的供应,推进车用燃油低硫化,降低车用燃油燃烧的颗粒物排放强度,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车用能源。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和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落实在用车辆环保检验与维修(I/M)制度。不达标车辆应当限期维修,维修合格后方可上路行驶;经维修仍不达标的,予以报废。
环境保护、公安和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联合执法,对排放黑烟等明显可视污染物的机动车责令检测维修。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由发展改革、农业、农机、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财政、科技、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秸秆禁烧工作部署落实到村(居)民委员会。
—5—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采矿权人履行整治和恢复矿山地质环境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露天焚烧、露天烧烤等行为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限制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规定燃放时间、地点以及种类。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烟花爆竹禁止和限制燃放规定执行情况的检查,依法处理违反燃放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大气颗粒物浓度未达到国家和省阶段性目标的设区的市、县(市),应当制定限期达标方案;已达到相关目标的,应当制定持续改善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评估和考核办法,定期对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进行抽查、评估和考核,并将结果报省人民政府并通报当地人民政府。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法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港口码头、建设工地和钢铁、火电、建材等企业的物料堆放场所,未采取有效扬尘防治措施,致使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水利等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逾期仍未达到当地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可以责令其停工整顿。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承担物料运输的单位和个人未对物料实施密闭运输,造成物料泄漏、散落或者飞扬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逾期仍未达到当地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可以责令其停工整顿。
(一)违反第十七条规定,未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或者未按照方案施工的;
(二)违反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拆除房屋或者其他建(构)筑物时未设置围挡、采取持续加压喷淋等有效抑尘措施,或者未在爆破作业区外围洒水喷湿的;
(三)违反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气象预报风速达到5级以上,进行房屋或者
—6—
其他建(构)筑物爆破或者拆除的;
(四)违反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拆除工程完毕后15日内不能开工,裸土地面未进行覆盖、绿化或者铺装的。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在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居民居住区或者公园、绿地管理部门指定区域外露天烧烤食品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在划定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超过规定期限燃用高污染燃料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拆除或者没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未制定限期达标方案,或者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目标任务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督促其限期达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暂停审批该地区排放大气颗粒物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大气颗粒物污染,是指工程施工、工业生产、物料转运与堆放、交通运输、矿山开采、绿化养护、露天焚烧、烟花爆竹燃放、餐饮经营等活动中排放的烟尘、粉尘和扬尘等颗粒状物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本办法所称高污染燃料,是指原(散)煤、煤矸石、粉煤、煤泥、燃料油(重油和渣油)、各种可燃废物、直接燃用的生物质燃料(树木、秸秆、锯末、稻壳、蔗渣等)以及污染物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固硫蜂窝型煤、轻柴油、煤油和人工煤气。
本办法所称物料,是指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包括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煤炭、砂石、灰土、灰浆、灰膏等。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7—
第四篇:6、2013年省政府91号命令)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13年6月9日实施
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发 文 号:令2013年第91号
发布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13-06-09
实施日期:2013-08-0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防治大气颗粒物污染,着重解决以细颗粒物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问题,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防治施工、物料堆放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强化工业烟尘、粉尘污染防治,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削减大气颗粒物排放总量。
第四条 排放大气颗粒物的单位和个人是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投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体制和机制,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业烟尘、粉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园林绿化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监督管理城市道路积尘、绿化养护、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等工程施工及其物料堆放、装卸、运输等产生扬尘的污染防治工作,负责渣土处置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港口)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交通工程施工以及港口码头、交通工程物料堆放和装卸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对机动车维修、营运车辆检测实施行业监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水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及其物料堆放和装卸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公安、国土资源、商务、价格、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应当明确人员,组织督促落实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措施。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组织公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利气象条件预报等信息,建立大气颗粒物污染重大问题专家论证和公开征求意见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鼓励公众举报各类大气颗粒物污染行为。经查证属实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予以奖励。
第二章 污染防治
第八条 大气污染防治分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实施差异化管理和控制要求。沿江设区的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市)为重点控制区,其他设区的市(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市)为一般控制区。
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提高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水平,削减工业烟尘、粉尘排放总量。重点控制区严格限制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的高污染项目。
第十条 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颗粒物的项目,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积极推行环境监理制度。鼓励、引导建设单位委托环境监理单位对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设施的设计、施工进行监理。
第十一条 向大气排放烟尘、粉尘的工业企业,应当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产生烟尘、粉尘的生产和物料运输等环节,应当采取密闭、吸尘、除尘等有效措施,将无组织排放转变为有组织达标排放。
第十二条 钢铁、火电、建材等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高效除尘技术升级改造,确保烟尘、粉尘排放符合相关标准。
第十三条 港口码头、建设工地和钢铁、火电、建材等企业的物料堆放场所应当按照要求进行地面硬化,并采取密闭、围挡、遮盖、喷淋、绿化、设置防风抑尘网等措施。物料装卸可以密闭作业的应当密闭,避免作业起尘。大型煤场、物料堆放场所应当建立密闭料仓与传送装置。
建设工地、物料堆放场所出口应当硬化地面并设置车辆清洗设施,运输车辆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作业场所。施工单位和物料堆放场所经营管理者应当及时清扫和冲洗出口处道路,路面不得有明显可见泥土印迹,鼓励出入口实行机械化清扫(冲洗)保洁。
第十四条 承担物料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物料实施密闭运输,运输过程中不得泄漏、散落或者飞扬。
第十五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区域供热规划,逐步扩大供热管网覆盖范围,推进用热单位集中供热。
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应当根据需要配备完善的供热系统,实行用热单位集中供热。城市建成区应当结合大型发电或者热电企业,实行集中供热。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禁止新建燃煤供热锅炉,原有分散的燃煤供热锅炉应当限期拆除。集中供热管网未覆盖地区原有锅炉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应当进行高效除尘改造或者改用清洁燃料。
第十六条 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承担施工扬尘的污染防治责任,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概算。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要求施工单位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并委托监理单位负责方案的监督实施。
第十七条 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应当遵守建设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规定,建立相应的责任管理制度,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并按照方案施工,有效控制扬尘污染。
工程建设施工单位不得将建筑渣土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渣土运输的单位运输。运输过程中因抛洒滴漏或者故意倾倒造成路面污染的,由运输单位或者个人负责及时清理。
第十八条 房屋、建(构)筑物拆除施工单位应当配备防尘抑尘设备,对拆除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控制负责。拆除房屋或者其他建(构)筑物时应当设置围挡,采取持续加压喷淋措施,抑制扬尘产生。需爆破作业的,应当在爆破作业区外围洒水喷湿。
气象预报风速达到5级以上时,应当停止房屋或者其他建(构)筑物爆破或者拆除。
拆除工程完毕后不能在15日内开工建设的,应当对裸土地面进行覆盖、绿化或者铺装。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和清洗作业方式,按照作业规范要求,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适时增加作业频次,提高作业质量。鼓励用中水等进行路面冲洗作业,做到城市道路无明显可见积尘,路面应见本色。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修复破损路面,缩短裸露时间。
到2015年,一般控制区城市建成区主要车行道机扫率达到70%以上,重点控制区达到90%以上。
第二十条 公共绿地、绿化带等各类绿地的管理维护单位负责绿化养护扬尘污染防治。
新建的公共绿地、绿化带内的裸土应当覆盖,树池、花坛、绿化带等覆土不得高于边沿。绿化施工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现场。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划定禁止或者限制未持有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机动车行驶的区域和时间。禁止排放黑烟等可视污染物的机动车在城市道路行驶。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规划对餐饮服务业布局和设置的引导,合理设置、调整餐饮经营点。禁止在非商用建筑内建设排放油烟的餐饮经营项目。
餐饮经营者应当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有效防治油烟污染。营业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或者就餐座位数在250座以上的餐饮企业,应当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施。油烟净化设施以及在线监控设施应当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保证正常使用,不得闲置或者拆除。
第二十三条 矿山开采应当做到边开采、边治理,及时修复生态环境。废石、废渣、泥土等应当堆放到专门存放地,并采取围挡、设置防尘网或者防尘布等防尘措施;施工便道应当进行硬化并做到无明显积尘。
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停办或者关闭矿山前,应当整修被损坏的道路和露天采矿场的边坡、断面,恢复植被,并按照规定处置矿山开采废弃物,整治和恢复矿山地质环境,防止扬尘污染。
第二十四条 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假冒伪劣产品以及其他产生烟尘的物质。
禁止在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居民居住区以及公园、绿地管护单位指定的区域外露天烧烤食品。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该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或者其他清洁能源。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清洁能源规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鼓励重点控制区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划定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区,明确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区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加强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建立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考评制度,并将考评结果记入其信用档案。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房屋、建(构)筑物拆除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拆除作业现场的监督检查,督促拆除施工单位落实各项防尘抑尘措施。
第二十八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规划、建设专用的建筑渣土处置场,规范处置行为,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减少二次扬尘。
实行建筑渣土运输处置行政许可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力度,综合运用监控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科技信息手段,规范渣土运输处置作业,查处抛洒滴漏、随意倾倒、处置行为。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公安、交通运输、规划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物料运输和处置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第三十条 向大气排放扬尘污染物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扬尘排污费。扬尘排污费征收和使用办法由省财政、价格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能源部门会同经济和信息化、商务、环境保护、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协调有关单位组织高品质车用燃油的供应,推进车用燃油低硫化,降低车用燃油燃烧的颗粒物排放强度,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车用能源。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和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落实在用车辆环保检验与维修(I/M)制度。不达标车辆应当限期维修,维修合格后方可上路行驶;经维修仍不达标的,予以报废。
环境保护、公安和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联合执法,对排放黑烟等明显可视污染物的机动车责令检测维修。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由发展改革、农业、农机、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财政、科技、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秸秆禁烧工作部署落实到村(居)民委员会。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采矿权人履行整治和恢复矿山地质环境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露天焚烧、露天烧烤等行为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限制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规定燃放时间、地点以及种类。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烟花爆竹禁止和限制燃放规定执行情况的检查,依法处理违反燃放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大气颗粒物浓度未达到国家和省阶段性目标的设区的市、县(市),应当制定限期达标方案;已达到相关目标的,应当制定持续改善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评估和考核办法,定期对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进行抽查、评估和考核,并将结果报省人民政府并通报当地人民政府。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法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港口码头、建设工地和钢铁、火电、建材等企业的物料堆放场所,未采取有效扬尘防治措施,致使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水利等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逾期仍未达到当地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可以责令其停工整顿。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承担物料运输的单位和个人未对物料实施密闭运输,造成物料泄漏、散落或者飞扬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逾期仍未达到当地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可以责令其停工整顿。
(一)违反第十七条规定,未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或者未按照方案施工的;
(二)违反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拆除房屋或者其他建(构)筑物时未设置围挡、采取持续加压喷淋等有效抑尘措施,或者未在爆破作业区外围洒水喷湿的;
(三)违反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气象预报风速达到5级以上,进行房屋或者其他建(构)筑物爆破或者拆除的;
(四)违反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拆除工程完毕后15日内不能开工,裸土地面未进行覆盖、绿化或者铺装的。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在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居民居住区或者公园、绿地管理部门指定区域外露天烧烤食品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在划定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超过规定期限燃用高污染燃料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拆除或者没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未制定限期达标方案,或者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目标任务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督促其限期达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暂停审批该地区排放大气颗粒物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大气颗粒物污染,是指工程施工、工业生产、物料转运与堆放、交通运输、矿山开采、绿化养护、露天焚烧、烟花爆竹燃放、餐饮经营等活动中排放的烟尘、粉尘和扬尘等颗粒状物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本办法所称高污染燃料,是指原(散)煤、煤矸石、粉煤、煤泥、燃料油(重油和渣油)、各种可燃废物、直接燃用的生物质燃料(树木、秸秆、锯末、稻壳、蔗渣等)以及污染物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固硫蜂窝型煤、轻柴油、煤油和人工煤气。
本办法所称物料,是指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包括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煤炭、砂石、灰土、灰浆、灰膏等。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生产计划与控制复习题
生产计划与控制复习题
一、选择
1、独立需求是指那些具有不确定性,企业自身()的需求。
A 迫切需要B 不能控制C 有待提高D 有待明确
2、在编制作业计划时,提前期法适用于()
A 单件生产B 小批量生产
C 成批轮番生产D 流水生产
3、用来进行生产进度控制的平衡线法主要适用于同一产品重复生产、一次定货、分期交货、()的工业产品定货生产项目
A 工艺复杂B合同期限较短C 产量较大D 生产准备周期长
4、生产绩效控制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和生产率控制等
A 生产量B 生产质量C 生产柔性D 生产周期
5、某加工件的批量n=4件,需顺序经过4道工序加工,各工序的单件作业时间分别为:t1=10分,t2=5分,t3=20分,t4=15分,若采用顺序移动方式组织生产,则该批加工件的加工总周期为()
A 200分 B 110分 C 125分 D115分
6、反映产品(零件)在各生产环节出产(或投入)的时间同成品出产时间相比所要提前的时间的期差标准,称为各生产环节的()。
A 生产周期B 生产提前期
C 生产间隔期D 生产节拍
7、在编制生产作业计划时,在制品定额法适用于()
A 单件生产B 小批量生产C 成批轮番生产D 大批流水生产
8、以产品多样化来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最为理想的生产型式是()
A 大量生产 B 成批生产 C 单件生产 D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9、设备的物质寿命,又称为设备的()
A 技术寿命B 经济寿命C 更新寿命D 自然寿命
10、()是指计划期内实际可以达到的生产与运作能力。
A 设计能力 B 查定能力 C 计划能力 D 学习能力
11、经营杠杆的作用越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未来预期的利润的不确定性越大B 未来预期的利润的确定性越大
C 生产系统的风险越高D 生产系统的风险越低
12、滚动计划方法的优点是()
A 计划是动态型的B 执行时可以灵活改变计划
C 提高计划的连续性D 计划是动态型的并且提高计划的连续
13、MRP按照()来确定零部件、毛坯直至原材料的需要数量和需要时间。
A 顺工艺顺序B 反工艺顺序
C 零件加工顺序D 设计顺序
14、JIT与传统生产系统对库存存在不同的认识,体现在()
A JIT将库存视为缓冲器B JIT将库存视为资产
C JIT认为库存占用资金和时间D JIT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管理的问题
15、将生产同一种产品(或部件、零件)所需要的全部或大部分设备,安置在同一个生产单元中,配备相应工种的工人,加工同一种产品(或部件、零件)。这种生产过程组织原则是()
A 工艺专业化原则B 对象专业化原则C 成组加工原则D 品种原则
16、可将每个时期对项目的净需求量作为订货批量的批量方法是()
A 固定批量法B 直接批量法
C 经济订货量法D 固定周期批量法
17、确定可变流水线上各种产品生产节拍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一种是劳动量比例分配法。
A 线性规划法B 盈亏平衡分析法C 代表产品换算法D 德尔菲法
答案:
1B2C3B4B5A6B7D8C9D10C11A12D13B14D15B16B17C
二、填空
1、新产品的主要类型包括全新产品、()、()。
2、生产柔性是指生产系统从生产某种产品快速转变到生产另一种产品或品种的能力,通常从()和()两个方面来衡量。
3、按照哈默的观点,生产过程中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
4、作为预测方法被广泛运用的德尔菲法具有反馈性、()、()三个特点。
5、消耗一次准备结束时间条件下,连续生产一批相同的制品的数量称为()。
6、新产品的评价方法主要有()()
7、工艺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图纸的分析和审查、拟定工艺方案、编织工艺规程以及()。
8、新产品试制一般分为样本试制和()两个阶段。
9、同步制造的理论基础是()。
10、盈亏平衡点的特点是()。
11、为了使间断流水线有节奏的工作,规定一个时间跨度,使每个工序在该时间内生产相同数量的制品,该时间跨度叫做()。
12、滚动式计划中,修订计划的时间间隔称为()。
13、投入、转换和产出属于组织的()职能。
14、产品的开发策略一般有两种()、()。
15、传统的生产管理遵循3S原则,即专门化、()和()。
16、通常用()来检验主生产计划的可行性。
17、JIT的生产现场是一种()生产方式。
答案:换代新产品 改进新产品品种柔性 产量柔性不增值作业 增值作业匿名性 收敛性批量盈亏平衡分析法工艺装备新产品试制 样品试制 小批试制同步制造理论 约束理论收入与成本相等看管周期滚动期生产领先型 追随型专门化 简单化 标准化粗能力计划拉动式
三、简答
1、什么是设备的有形磨损?有几种形式?
2、并行工程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3、简述物资库存独立需求和从属需求的特点。
4、流水生产具有什么特点?
5、简述新产品的概念及其特点。
6、简述单件小批量生产的特点。
7、简述闭环MRP的处理过程。
8、工艺专业化生产具有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答案:
1、什么是设备的有形磨损?有几种形式?
设备的有形磨损,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因震荡,磨擦。腐蚀,疲劳或者在自然力作用下造成的设备实体的损耗。也称物质磨损。
(1)第I种有形磨损,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摩擦,应力及化学反应等原因造成的有
形磨损,又称使用磨损。表现为:
1零部件尺寸变化,形状变化; ○
2公差配合性质改变。性能精度降低; ○
3零部件损害 ○
(2)第Ⅱ种有形磨损,不是由于使用而产生的,而是源于自然力的作用所发生的有形磨损,又称自然磨损。
2、并行工程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实际时同时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因素(可靠性,可制造性)。作为设计结果,同时产生产品设计规格和相应的制造工艺和生产准备文件。(2)产品设计过程中各活动并行交叉进行(3)与产品生命周期有关的不同领域技术人员的全面参与和协同工作,实现生命周期中所有因素在设计阶段的集成,实现技术。资源,过程在设计中的集成。
3、简述物资库存独立需求和从属需求的特点。
独立需求,对一种物料的需求在数量上和时间上与对其他的物料的需求无关,只取决与市场和顾客的需求,需求趋向于连续或由于随机因素的影响而波动。
从属需求:是指对一种物料的需求在数量上和时间上直接依赖于对其他物料的需求,特点是根据对最终项目的独立需求精确的计算出来。
4、流水生产具有什么特点?
流水线是指劳动对象按照一定的工艺路线顺序的通过各个工作地,并按照统一的生产速度(节拍)完成工艺作业的连续的复杂的生产过程。
它具有以下特征:工作地的专业化程度高,具有明显的节奏性,各工序的生产能力平衡或成比例。工艺过程封闭,单向,具有高度的连续性
5、简述新产品的概念及其特点。
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第一次生产和销售的,在原理,用途,性能,结构,材料,技术指标等某一方面或者几各方面比老产品有显著改进,提高或独创的产品。
特点:(1)具有新的原理,构思或设计。
(2)采用了新材料,使产品性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产品结构有明显改进。
(4)扩大了产品使用范围。
6、简述单件小批量生产的特点。
品种多,产量小,基本按照用户的订货组织生产;产品的结构和工艺有较大差异;生产的稳定性和专业化程度低。
7、简述闭环MRP的处理过程。
在初期MRP的基础上,引入资源计划与保证,安排生产,执行监控与反馈等功能,形成闭环MRP系统。在主生产计划及物料需求计划计算以后,通过粗能力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等模块进行生产能力平衡。它还收集生产(采购)活动执行结果,及外界环境变化的反馈信息,作为制订下一周期计划或调整计划的依据。
8、工艺专业化生产具有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优点:(1)可以大大缩减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运输距离(2)可以减少加工过程中的在制品库存。(3)可以采用先进生产组织形式--------流水线生产(4)减少生产单位的协作关系,简化计划管理。
缺点:设备利用率低
四、判断工序是组成生产过程的基本环节。()车间内,集中着制造某种产品全部工艺阶段或者某几个工艺阶段所需的各种设备和各工种的工人属工艺专业化。()节拍,是设计流水线的基础,同时也是表明流水线出产产量大小的一个指标。()4 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指各种固定资产综合生产能力,而不是个别机器设备的生产能力。()企业查定能力是企业竣工投产后,需要有一个熟悉和掌握技术的过程,经过一定时期才能达到的生产能力。()对于价格折扣模型,按最低价求得的经济订货批量如果可行,则一定是最佳订货批量 7 TQM要求全体员工参与。()
8按照JIT哲理,凡是不增加价值的活动都是浪费,()在产品结构与工艺相似的成批生产中,可选假定产品作为查定企业生产能力计量单位。()
10标准件,通用件的产品或零部件均可按大量生产方式组织生产。()
1√2×3√4√5√6√7√8×9×10√
五、计算
需求预测,作业计划,作业排序,经济批量模型。盈亏平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