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不该是问题食品的倾倒地
农村不该是问题食品的倾倒地
□ 文/图本报记者
付子昂
图为记者在盂县北村某小卖部买到的“肯得基”。
5角钱的巧克力、胀袋漏汁的豆制品、过期的散装山楂片„„这些禁止销售的假劣变质食品虽已在城市难觅踪迹,却在农村随处可见。
近年来,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城市,却忽略了农村。就在人们质疑城市食品安全隐患的同时,因消费水平低,百姓自我保护能力弱,农村成为问题食品的销售集散地、藏身地、发源地。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虽然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速加快,但仍然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农村消费者对低价食品有着较大需求。与此同时,农村食品消费乱象与当前农村“留守”现象有很大关系,如果你站在村口和村民广场看看,会发现见到最多的是老人和儿童,很少看到青壮年人群。
“我们村青壮年几乎都出去打工了。”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南谷村74岁的留守老人郭莲香这样告诉记者。“老人和小孩鉴别假劣食品能力有限,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可乘之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郭教授表示,有些地方的农村中只剩下符号性的房子,常住人口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对这些地方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尤为重要。
“娃的爸妈都外出打工了,经济不宽裕,我也没有多少钱,只能买些便宜的食品来哄孩子。”盂县北村一位留守老人说,大人们都不吃零食,主要是小孩子们哭着要吃,那就给他买,只要能吃就行,农村有句话叫“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农村消费者这种求数量不求质量、重价格不重安全的消费模式,缘自消费水平的局限,也受传统食品消费观念的影响。
“农民收入水平较城市偏低,食品安全意识薄弱,食品消费就图便宜。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这为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流通提供了便利。”郭教授说,因此,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亟待加强对农村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宣传引导和食品安全常识的普及。
“农村专供”成潜规则
随着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及维权意识的日益提高,假冒伪劣食品在城市无立锥之地。于是,在利益驱使下,部分不法厂商就“转移阵地”,将农村作为劣质产品的倾销地。而假冒伪劣食品“上山下乡”,严重影响了农村食品市场秩序。
“油盐酱醋找个体,蔬菜肉类赶大集,逢年过节跑县里”——这是对农村食品消费的一个形象说法。记者调查发现,在农村消费一派欣欣向荣的背后,隐忧同样存在。农村食品问题主要表现在傍名牌、销售过期食品、虚标食品等级,以及不适当地添加防腐剂、色素、香精等添加剂。“银鹭八宝粥”变成“银鸳八宝粥”、“六个核桃”变成“大个核桃”、“美汁源”变成“美计源”、“益生菌”变成“益生乳”„„与名牌“结缘”是一种不正当竞争现象,但走出农村的大学生梁文强告诉记者,这些食品在村一级的小卖部随处可见。
“部分农民买东西图便宜,也导致知假买假。”和顺县一位农村小超市老板感慨地说。
另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部分不法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的“潜规则”中,已然出现了“农村专供”现象,“城里有城里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那么,不法厂商何以能如此明目张胆的将“问题食品”倾销至农村消费市场?
据记者调查,农村“小卖部”是一片既广阔又有潜力的市场,因其多以“民居开窗口,即为小卖部”的方式经营,依靠“乡里同村”的情谊建立信任,迎合的是部分农村消费者追求价格低廉的消费需求。而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和监管巡查难以触及的客观现实,为不法厂商提供了投机的空间。
加强监管迫不及待
“有些小厂家或者小作坊专门模仿名牌副食品,有销售人员往乡镇、农村超市或小卖部送货,也不留任何联系方式。”洪洞县下安村一家小卖部老板说,他们也联系不上这些供货厂商。
据了解,目前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主要依靠基层工商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执法力量。
“由于农村食品经营者较为分散,经营场所多数和家庭住宅混为一体,且基层监管力量比较薄弱,在监管过程中又存在巡查工作量大、巡查周期偏长、监管效能不高等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执法人员表示,由于食品经营者和经营的食品种类多,食品质量监测和食品抽检覆盖面不足,对袋装食品是否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检验,在县级机构无法进行。
此外,对涉嫌构成销售不合格食品、假冒侵权食品的违法经营者,由于其经营规模小、涉嫌违法商品货值金额小,加之一些经营者面对处罚往往选择停业,处罚起不到惩戒作用„„这都成为监管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
可见,针对一些农村地区“问题食品”泛滥的问题,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亟待采取措施,履行监管职责,从生产源头和流通环节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涌入农村,加大对农村地区、城乡接合
部、小作坊聚集村等重点区域食品安全整治力度,重点治理农村食品生产小作坊、食品小卖部、小超市、流动摊贩、批发市场销售假冒伪劣、“五无”和过期变质食品行为。
据了解,自国家总局部署开展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各地集中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已拉开大幕。如,安徽省食品安全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工商局为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自9月起,集中开展为期3个月的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专项整治行动;9月5日,山西省正式启动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为期三个月集中整治农村食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各种食品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改善全省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9月12日,湖南省食安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工商局决定在湖南范围内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专项整治行动。
这些专项整治将采取“全面查、督促改、追源头、打窝点”等措施,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业态和重点案件线索,严厉打击无证无照、销售和使用无合法来源食品和原料违法、生产经营侵权仿冒和“五无”食品、生产经营“两超一非”伪劣食品等行为。
农村百姓食品安全意识亟待提高
□ 付子昂
近日,记者在山西参加朋友结婚宴请,来到该村最“大”的饭店,记者看到,油腻腻的案板、苍蝇乱飞的厨房顿时让人食欲大减。席间,主家还给每位来宾发了一瓶“三江红”牌橘子罐头,记者打开瓶盖一看,瓶口还留有罐装生产时没有处理干净的残留附着物。记者听主家说:“村里供销社销售一瓶类似的罐头4.5元,这是在城里批发市场买的,一瓶不足2元。”笔者不禁感叹,同样一个品牌的橘子罐头,在城市和农村的价格竟然相差一半,那么记者手握这瓶带有罐装残附着物的罐头也不足为奇了。
农村人自办宴席的场所一般都选择在家中或者房前屋后,即使是在村里的饭店,也大都是在房前屋后搭建的。有的离猪、牛、羊圈不远,有的甚至就在厕所旁边,特别是夏天,极易遭受蚊蝇污染。同时,由于农村饭店财力有限,餐桌、餐具常常东拼西凑,消毒就更无从谈起。
记者还发现,在农村饭店就餐,食品原料来源存在很大隐患,一桌荤素搭配、鸡鱼都有的饭菜仅需200多元。可想而知,为保证菜量足、菜式多,而且价格低廉,采购成本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这让一些来历不明的食品上了餐桌也变成了一种必然。就像参加宴请当天,一盘淡紫色的蕨根粉让笔者迟迟不敢下筷。
其实,农村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生根的土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与消费者消费水平低、辨识能力不强有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加大农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自我防范意识已刻不容缓!只有从源头上制止和防范,让问题食品无所遁形,才能保证农村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不再受到侵害。
监管之根深扎基层沃土
——陕西勉县新街子镇食品药品监管所履新侧记
□ 金
波
“你们来检查了几次,给我们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重视不够,今天你们处以3000元罚款,我接受,并把此次处罚作为教训。以后我们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相关要求经营,一定不再出问题,请你们监督!”陕西勉县新街子镇餐饮经营户李某说。
在开展市场巡查初期,新街子镇食药监管所执法人员发现经营户李某的货架上有10余袋过期食品。为警示、规范其经营行为,该所执法人员采取“由经营户进行过期确认,检查人员宣讲过期食品危害,经营户现场自主销毁”的方式让经营户受到教育和触动。几个月后,执法人员又在其货架发现过期食品,为强化其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该所对其违法经营行为报县局审核后立案查处,并作出罚金3000元的行政处罚。
目前,该所立案查处违法经营案件4件,处罚金额1.7万元,有效规范了经营人员的行为。
强软肋 锤炼监管能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民要吃得安,监管得过关。监管要过关,能力是关键。”这是该所所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新街子镇监管所的干部都来自于非食药监系统,专业知识缺乏,监管能力不足成为开展工作的软肋。如何提高干部的监管能力?该所推行所内例会制度,每周一召开所例会,通过干部学、所长讲、一起论、实例析等形式,加强全员业务知识学习,明确监管思路,提升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工作日志制度,要求监管人员每天如实填写工作日志,落实任务,查找问题,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该所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送干部50余人次参加县局等专业机构组织的业务知识、执法办案、检验检测等方面的培训。还邀请县局专业干部来所开展了3次业务讲座与执法实践相结合的业务水平提升活动,助推干部提能增效。
同时,该所注重在执法实践活动中锤炼监管能力,并在执法结束后开展座谈以总结经验教训。目前,该所开展专项检查30余个,出动执法人员600人次,开展执法座谈12次。
几个月下来,一支敢监管、爱监管、能监管的管队伍逐渐练就,监管效果明显增强。
抓重点 化解监管风险
“你们这三张表囊括全面,强化了学校抓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和自主意识,我觉得只要按这三张表去操作,校园食品安全风险就会越来越小„„”新街子镇柏校长说。
新街子镇有学校、幼儿园共13所,约1200名学生,大部分学校实施“蛋奶工程”和“营养餐”,学生年幼抵抗力差、无食品安全风险辨别能力,校园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艰巨性日益凸显。为此,该所创新设计并推行《学校幼儿园食堂自查表》、《学校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巡查表》和《学校蛋奶工程安全自查表》,要求各校在每月20日前组织人员对校园食品安全情况进行自查并填写“三张表”报镇监管所,监管所组织执法人员对校园食品安全情况严格进行复查,对存在的问题下发执法文书,责令限期整改到位。自这些措施推行以来,该所开展校园食品安全检查26次,出动执法人员110人次,发出执法文书15份,提出整改意见20条,查获“魔爽烟”类不合格食品338袋,各校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意识、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校园食品安全壁垒日益牢固。
为强化校园食品安全工作,该所还组织监管干部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巡回讲座。目前,开展讲座2次,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惠及师生500余人。
破瓶颈 延伸监管触角
新街子镇辖20个行政村,人口2.7万,监管干部配备尚不到位成为制约村级食药监管工作的一大瓶颈。为破解这一瓶颈,该镇聘任了20名村委委员担任村级食品安全协管员,协助镇食药监管所重点开展农村厨师、自办家宴、集体聚餐活动的检查指导、登记备案等工作。为促使协管员职能发挥并取得实效,该所制定了协管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考核奖励办法,并采取举办讲座、交流讨论、工作实践等方式对协管员进行了2期专题培训。目前,农村自办家宴、集体聚餐登记备案率达100%,营造了放心、舒心的饮食用餐环境。
„„
迎着马年的钟声,陕西勉县新街子镇食药监管所挂牌成立,经历了严冬的考验和酷暑的炙烤,一支会监管、敢监管、监管实效高的监管队伍逐渐锻造成型,镇域食品安全防线悄然铸就。
第二篇: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
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关于“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话题。实例便是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至今仍让许多人记忆犹新,当时南京市民彭宇因为主动扶起在公交车站跌倒的老太并将她送往医院,谁料反被老太指认是被彭宇撞倒的,最后彭宇被判赔偿老太40%治疗费。判决出来,舆论哗然,网上甚至有了“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扶不扶,想想彭宇四万五”这样的顺口溜。无独有偶,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地又陆续出现数起翻版“彭宇案”,如“殷红彬案”、“许云鹤案”,这一难题由于执法因素的介入,变得使人更加困惑。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在传统道德氛围里,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然而,在今天却成为一个道德选择难题。其实在生活上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意识。曾经,在南宁朝阳那一段路有很多很可怜的人在桥上行乞,我们看他们可怜,每次路过都会不由得捐出一些零钱,做了好事心里也会很开心。同样的,也是在同一个地方,只是时间不同了,那就是现在,时代在发展,可是我们却发现越来越多的可怜人在行乞了,那些人看似更可怜,断手断脚还有毁容的等等,让我们觉得惨不忍睹,可是捐钱给他们的人却越来越少了。难道是我们道德后退了,同情心减少了?不是的,随着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诈骗行为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反醒一下自己,捐钱给他们是帮助他们还是纵容他们继续骗人?让我不由得想起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面说了一个组织,专门骗小孩子进去,然后搞瞎他们的眼睛或其他使他们成为残疾人,然后命令他们去街头行乞。这样的一个现实让我不由得想起南宁朝阳的那些乞丐,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组织,行乞的人很可怜,但是得到的钱却是催残他们的背后组织,想到这我就犹豫了。想帮助他们不一定用这种方式,可以用另外很多的方式帮助。
课堂上的视频,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段这样的话:信任,本是一个和谐社会里最基本的要求—— 不是吗?当你打开水龙头,要相信里头流出来的水没有毒;过马路,要相信所有汽车都会在亮红灯的时候停下来;坐高铁、地铁,要相信它不会突然追尾;就是你睡觉,也要相信这屋不是“楼脆脆”;遇事报警,要相信警察不是盗贼的同伙……如果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喝白水也怕有害元素,我们还能吃什么? 讲小道理,如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所说:“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时,早上甚至会没办法从床上爬起来。”讲大道理,一个缺乏信任的民族没有希望,一个缺乏信任的国家没有未来。大到社会,小到个人,没有信任,便如大海里的船,看不到航行的标识。
是的,毕竟,我们是“老百姓”,不要变成“老不信”。十人中有九人缺德,不是德不好;十人中一人有德,就是德尚在。总得使有德的人多起来,总得让道德的土壤厚起来。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面对老人摔倒是否该扶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问题。扶,我们一定是要扶的,但用什么方法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看到老人倒地,打个急救电话可以,找专业人员去也行,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有些急救意识,有些受伤了是不可以乱动身体的,比如骨折等。当然,如果老人倒地,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上前去扶的,毕竟这社会上好人还是比坏人多的。
助人为乐是公民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我们不能因为发生了个别“彭宇案”就对帮助他人产生畏惧,不管周围有没有见证者或视频设备,帮助别人不应有所迟疑。但要形成一个“人人乐意助人”的社会氛围,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改变。
第三篇:倒地老人扶与不扶
倒地老人扶与不扶——不同的选判决树立的价值导向
2006年彭宇案:一位老人在街上摔倒并受伤后,彭宇冲上前去将她送到医院,并给予200元作为帮助。但老人最后在法庭上状告是彭宇将其撞倒。法庭最终判决为老人应得4万元补偿费用。法官认为,彭玉给老人的钱就是其将人撞倒的证据(法官最著名的一句话问话是: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送她去医院?)。曾有人说,救人好比一场豪赌,赢了的就只是平安无事,而输了的就可能倾家荡产。四年来,由南京“彭宇案”纠缠而成的心结,宛如病灶,一直存在于社会,潜伏于人心,顺势应景不时发作,既是道德滑坡的标志,还是诸多缺德行为的遮羞布和挡箭牌,他们之所以冷漠,实在是对事实人情做权衡之后的无奈抉择。可见今天社会的冷漠,本质上与法律有莫大关系。法律上,南京法院选择性的使用这种流氓做法----有罚推定!
彭宇案中,彭宇根本无法证明自己无罪,但法律也根本无法证明彭宇有罪,在这时候,法院看似帮助了那位老人,维护了弱势一方的利益,但此次的"有罪推定"持续的在社会发酵,一定程度上,你能说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社会人们的自私冷漠不是是被政府被法律逼的!
布鲁塞尔法院的判决:历史影响力的判决!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出现一个案件:一名女子在半夜不慎掉下露台受重伤,一名男子路过时候发现了伤者,这名男子洗劫了毫无反抗能力的受伤女子,然后又不忍女子伤重而亡,于是报了警后离开。但事件的经过被附近的监控摄像头拍摄下来,于是警察成功的抓获了这名男子,并予以起诉!最后在经过长达四周的激烈辩论和商讨后,法庭做出该男子无罪释放的判决。当时法官给予的判决宣言是这样陈述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脆弱和阴暗的一面,对于拯救生命而言,抢劫财务不值一提。虽然单纯从法律上说,我们的确不应该为了一个人的善行而赦免其犯下的罪恶,但是如果判决他有罪,将会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极度负面的影响!我宁愿看到下一个抢劫犯拯救了一个生命,也不愿看见奉公守法的无罪者对于他人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所以从表面上看,今天法庭不仅仅是单纯的赦免了一个抢劫犯,更深远的,是对救死扶伤的鼓励,是对整个社会保持良好风气的促进传承。
两个案例,不同的判決,造成了如此深遠的社會風氣影響,法官職業素質立見高下„„
第四篇:国家民委:“清真食品不清真”问题仍突出
国家民委:“清真食品不清真”问题仍突出 2016年05月31日 21:01 来源:新华通讯社
223人参与 1评论
原标题: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合法权益——国家民委有关负责人就清真食品管理问题答记者问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 记者崔清新
近期,“清真食品不清真”“清真食品泛化”等有关清真食品管理的问题引发社会关注,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有关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在介绍我国清真食品管理工作的同时,强调要进一步规范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
问:我国的清真食品管理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答:在我国,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主要涉及10个民族,人口超过2300万。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清真食品的生产供应和监督管理。从中央来看,2014年2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国家民委、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工商总局等五个部门在对“清真食品泛化”“清真食品不清真”等问题多次进行联合调研和沟通协调的基础上,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通知》,明确了各部门在清真食品安全与管理工作中的职能职责和主要任务,就进一步规范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民族事务、工商管理、食药监督、商务贸易等部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清真食品管理工作机制。
从地方来看,地方大部分民族事务部门都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部分地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发挥清真食品行业协会组织作用,推动行业自律,实现清真食品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各地民族事务部门在清真食品安全与管理工作中,注重引导和发挥当地伊斯兰教协会和各族群众的积极作用;全国大部分民族事务部门都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建立了普查、排查、抽查、督查相结合的日常监管机制,对发现的违法案件和违规现象及时进行查处。
随着市场经济和商品流通的快速发展,清真食品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包括“清真不清”、擅打或滥用“清真”品牌的问题和现象在个别地区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的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伤害少数民族群众感情,在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引发影响民族团结事件的重要隐患,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问:当前我国清真食品管理法制建设状况如何?
答:国务院1993年颁布实施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专门对清真食品管理和服务做出规定。一些地方陆续出台了清真食品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加强对清真食品的规范管理。
截至目前,有20个省(区、市)将清真食品管理写入《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中,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市)制定了清真食品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天津、河南、山东等4个省(市)制定了政府规章,此外,呼和浩特市等9个有立法权的市出台了清真食品管理单行条例,西宁、广州等2个市出台了政府规章。这些清真食品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构成了我国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规范管理清真食品,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地颁布实施的清真食品管理法规和规章,在市场准入方面,许多地方建立了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从生产经营条件、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审查或备案;在日常监管方面,对清真食品的招牌、标识、名称、包装以及生产经营场所、运输、储藏工具等,明确规定禁止有禁忌的内容;在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立法明确了民族事务部门及工商等部门的监督检查权利,以及对违法行为给予责令改正、吊销营业执照、处罚等措施。此外,各地建立完善清真食品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处置因清真食品引发、诱发的矛盾纠纷中的分工职责,为政府依法监管清真食品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在加强清真食品管理法制建设中,牢牢掌握3条原则:首先,在方向上,主要是针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而不是对清真食品本身;其次,在适用对象上,主要针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管理规范,建章立制,便于政府有关部门有法可依,而不是针对普通消费者;第三,在清真食品的概念上,严格将清真食品界定为群众的生活饮食习俗,而不是将清真食品界定为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食品,为防止宗教干涉世俗生活建立了一堵防火墙,为促进我国清真食品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
问:下一步将如何推动清真食品的管理?
答:为进一步规范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推进清真食品管理工作,2016年以来,有关部门加大了清真食品管理工作的力度,要求各地妥善应对“泛清真食品化”问题。近日,国家认监委与新西兰初级产业部联合签署了《新西兰输华肉类清真认证安排》,加大了对进口清真食品认证监督管理的力度。
据了解,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将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继续指导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和自身职能职责有效开展相关工作。一方面,就辖区内清真食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泛清真食品化”、“清真食品泛化”、违法开展清真食品认证活动等问题和现象进行摸底调查,并适时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清真食品管理的体制机制,注重综合运用多种法律手段和政策措施,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假冒清真食品等严重侵害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件的查处、追责力度,切实做好清真食品管理工作,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族群众风俗习惯和合法权益。
第五篇:食品问题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日前表示,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查的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出口食品在国外的检测合格率也在90%以上,整体水平持续稳定提高。(据11月13日中新网)
食品安全抽查合格率90%以上,你相信吗?“90%”还算保守的,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检测的合格率都在96%以上。吊诡正在此,官方信誓旦旦,我国食品合格率在“90%”、“96%”以上,而老百姓却感叹“还有什么敢吃?”数据与感受,谁更真实?
是像国务院食安委办公室主任张勇解释的那样,食品安全问题被媒体夸张,产生放大效应,引起公众焦虑,还是问题真的很严重,让公众丧失信心?这事恐怕老百姓心知肚明。但有一些事实,可作反证。如果食品安全合格率真如官方所言那么高,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机关单位、大型国企等在城郊租用土地,形成自供或特供食品基地?为什么王歧山副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连称“惭愧”?
其实,官方在解释食品安全问题时,也强调中国食品生产的规模偏小、高度分散、监管难等困境,譬如生猪养殖,美国养猪户数仅有7万,我国则有6700多万,其他食品生产情况大抵亦如此。就这种生产与监管现状,“90%”以上的合格率,你相信吗?
注意蒲长城的表达,我们会发现,90%以上的合格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监督抽查”,也就是说这个合格率只是一个小样本的调查结果,在统计学上叫做“选择性统计”,这种统计数字是不能说明什么的。抽查了一家企业,还是十万家企业,结论是不一样的;抽查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个体作坊,数据可能大相径庭;抽查某一个行业,还是食品生产全行业,情况也可能完全不同„„质检总局的统计样本有多大,覆盖面有多广,不得而知。但就“90%”这一数字,就约莫可知它的操作经不起推敲。
退一步说,即使合格率真的达到90%,那还有10%的食品是不安全。不要说10%的漏洞有多可怕,即使1%,对当事人来说,也可能是致命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只有1%的问题,政府监管部门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可是,蒲长城接着说,“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这话说得不对,有推御责任之嫌。问题食品确实不是监管部门生产的,但如果监管到位,治理有方,生产企业就不敢生产问题食品,即使生产了也出不了厂,流不到公众的餐桌上,你说是吗?
窃以为,纳税人用税金供养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为求一个实实在在的安全,而不是听你们解释难处。在食品安全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之前,请不要用虚空的数字糊弄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