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早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早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通过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与早期护理干预,规范落实感染防控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选择2013年1-9月确诊的185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择2014年1-9月确诊的145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干预组,针对感染患者的高危因素和薄弱环节,感染科人员到临床科室指导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98%、0.68%,干预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加强对侵入性操作和消毒隔离的管理控制,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医院感染; 监测;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3-0132-03
Hospital Infection in Medical Records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LI Hui-fang,TONG Liu.//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13):132-134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hospital infections by monitoring and assess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as well as the effect standardized implementation of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Method:From January 2013 to September 2013,185 cases confirmed hospital infection medical records were chosen as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ere received routine care.From January 2014 to September 2014,145 cases confirmed nosocomial infection were chosen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as medical records for patients with 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n and weaknesses,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 personnel to gui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vealed the incid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were 0.98% and 0.68%,the infection incidenc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1).Conclusion:Using the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invasive operation and disinfection isolation control,ca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Key words】 Hospital infection; Monitoring; Relevant factors; Nursing inter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Beijing Shunyi Hospital,Beijing 101300,China
doi:10.14033/j.cnki.cfmr.2015.13.068
医院感染已成为影响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和增加医疗费用的重要原因,也是医疗高新技术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为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通过加强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高危因素干预管理,指导护士规范落实感染防控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笔者对2013年1-9月(对照组)与2014年1-9月(干预组)确诊的185例和145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护理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感染相关因素,侵害性操作分布的变化。选择2013年1-9月185例非干预阶段及2014年1-9月145例护理干预阶段的医院感染确诊病例。2013年1-9月共收治住院患者18 837例,发生医院感染185例,201例次;2014年1-9月共收治住院患者21 294例,发生医院感染145例,154例次。患者年龄4~91岁。感染病例分布居于前三的科室是血液肿瘤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
1.2 方法
1.2.1 监测方法 采用实时监测,临床兼职院感质控医师实时监测本科室病例,确诊院感病例立即通过网络上报系统报告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查阅此病例,进行核实确认。对照组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干预组患者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到临床科室指导护士规范落实感染防控措施。
1.2.2 实施干预控制对策 主要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成立干预控制小组,由各科室护士长及主管床位医师、护士组成。(2)重视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及侵害性操作评估,提高护士预防医院感染意识。针对长期卧床、癌症、免疫功能低下及有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侵害性操作的患者要加强每日护理评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警惕医院感染的发生。(3)对高发感染部位制定重点护理干预措施并培训临床护士规范落实,加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监测,降低感染风险,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4)每例确诊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到临床科室参加科室院感病例讨论会议,针对易感因素、侵害性操作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指导医护人员规范落实感染防控措施,对不规范的操作及时提出改进意见。(5)建立医护沟通机制,主管床位医师将感染患者需要重点落实的感染防控措施向护士长汇报,由护士长组织主管床位护士重点加强落实,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6)针对呼吸道部感染高发的情况,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①管床护士亲自或指导家属为患者翻身、叩背,病情允许时应每1~2小时翻身一次,空心掌由下至上叩拍胸背部,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松动、脱落后排出,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特别提示操作方法要正确、规范。②加强口腔护理,根据pH值、口腔污染情况选用合适的清洗液。及时清除口腔、鼻咽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等,以防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③对于昏迷患者每次注入营养液前均先检查是否有胃内潴留,保证鼻饲管通畅,同时预防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等。④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保持空气清洁,湿度适宜,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7)针对泌尿道感染高发的情况,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①置管前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②置管时严格消毒,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③置管后妥善固定,保持通畅,每日评估,及时拔管;④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8)针对血液感染高发的情况,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①加强患者宣教,告知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探视;②每天紫外线消毒病室;③告知家属、患者戴口罩,每天用消毒液消毒床单位、桌椅、地面、门把手;④病室加强通风,避免患者受凉,保持大便通畅;⑤医务人员注意手卫生;⑥帮助患者拍背、排痰;⑦注意消毒、隔离,加强患者体质,增强免疫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比较
本调查2013年非干预阶段确诊医院感染病例185例,2014年干预阶段确诊医院感染病例145例。干预后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医院感染情况比较
组别 调查人数(例)感染例数(例)感染率(%)
干预组 21 294 145 0.68
对照组 18 837 185 0.98
2.2 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感染部位分部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泌尿道感染居于第二位,血液感染居于第三位,两组各部位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2.3 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布
两组医院感染易感因素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易感因素中以癌症、长期卧床、免疫功能低下、高龄居前四位,详见表3。
2.4 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
两组病例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侵害性操作中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居前三位,详见表4。讨论
3.1 干预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应首先加强对科室的管理,增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意识。本研究通过感染管理科对高发感染部位制定重点护理干预措施并培训临床护士规范落实,对每例院感病例组织科室病例讨论会;管床医师加强与护士长沟通;护士长组织规范落实重点感染防控措施,提高了护理人员参与感染病例的管理意识,护理人员在感染防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加强感染病例早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3.2 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分布
本研究结果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泌尿道感染居于第二位,血液感染居于第三位。提示在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方面要重点加强规范呼吸道部、泌尿道部、血液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尤其要对临床护士要定期加强以上三个部位防控措施的学习、培训与操作指导,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感染管理部门要和临床科室多沟通,加强重点科室及重点部位的目标性监测和早期护理干预管理,能有效医院感染发生率。
3.3 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分布
本研究通过分析感染危险因素,发现癌症、长期卧床、免疫功能低下,高龄患者有较高的医院感染率。提示临床应加强对易感因素的预防与控制,重视基础病治疗与基础护理,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尤其要对预防与控制呼吸道部感染高度重视。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大量、长时间使用抗肿瘤药物极易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导致多种病原菌感染[1]。老年患者生理防御及免疫功能衰退导致自身调节能力、抵抗力及免疫力下降,加上对一些药物的敏感性较差,往往病程较长,易导致感染。
3.4 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情况分布
本研究结果显示,居于前三位的侵害性操作为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侵入性操作损伤了组织黏膜,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屏障,导致微生物定植增加,患者易感性增加。减少侵入性操作,规范好操作规程,及时评估侵入性操作的风险,根据各医院的特色建立自已的目标监测体系,执行科学的干预措施势在必行[2]。临床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使用呼吸机、大量的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操作,这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侵入性操作要保证非常严格的无菌操作流程[3]。每张病床旁配备手消毒液,在护理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在进行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操作时应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质量可靠的管材,尽量缩短留置导管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选择正确置管部位,避免股静脉置管,应在消毒液干后再行穿刺皮肤的操作,插入部位使用预防性屏障,及时更换敷料,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同时加强基础护理,特别做好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护理[4]。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必须增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感染病例监测与干预管理,加强护士对高危易感因素控制措施的学习、培训与规范落实指导,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参考文献
[1]熊杰,白生华,汪璐,等.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3):503-505.[2]骆春华,陈春娥,彭胜华.侵入性操作与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77-178.[3]郑益娇,吴件姿,陈玉叶.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8):693-694.[4]徐敏娟.NI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3):530-532.(收稿日期:2015-01-16)(编辑:程旭然)
第二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制度
1、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散发病例,监控医师应在24小时内登记,并报告感染管理办公室。
2、临床医务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趋势时,立即向科主任报告,科内应在12小时内向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并积极协助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感染途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控制蔓延。
3、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每月对散发病例进行汇总,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向主管领导报告。
4、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人员应深入临床调查分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或杜绝感染病例的蔓延,3小时内向医院领导报告。
5、确定有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趋势时医院应在6小时内向所在地疾控中心报告。
第三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1、院感办应对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并且保证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生物检测率>50%。科室监控医生认真如实记录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登记表以及相关消毒情况。
3、诊断明确的感染病例,应于24小时内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告院感办,同时在出院病历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
4、感控科应每月月进行归类整理,并将结果反馈相关部门。
5、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6、临床医护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立即向院感办报告,积极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途径,控制蔓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定为医院感染暴发时,按照《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进行上报。
第四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1.临床各科医师熟练掌握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管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科室主任及监控医生)报告,明确诊断后,准确、完整、清晰的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报送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在登记本上做好登记。
2.临床医护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积极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途径,控制蔓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医务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等人员深入临床调查分析,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应在院感办、医务科、护理部等指导下,组织经管医生、护士等查找感染原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或杜绝感染的蔓延,同时报告分管院长,通报有关职能科室,根据情况报告疾控中心。
4.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的控制。
6.临床医生必须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报告科室:
报告人:
科院内感染病例个案登记表
科室:住院号:姓名:性别:1.男2.女年龄:入院时间:年月日入院诊断:出院时间:年月日最后诊断:住院天数:天预后: 1.好转2.治愈 3.死亡
医院感染与死亡关系: 1.直接2.间接 3.无关T:℃
WBC:109 /LHb:g/L
院内感染发生日期:年月日感染诊断:感染部位:1.呼吸系统⑴上呼吸道感染⑵下呼吸道感染⑶胸膜腔感染
2.心血管系统⑴心内膜炎⑵心肌炎或心包炎3.血液系统⑴血管相关性感染 ⑵败血症 ⑶输血相关感染
4.腹部和消化系统⑴感染性腹泻 ⑵胃肠道感染⑶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⑷病毒性肝炎⑸腹(盆)腔内组织感染⑹腹水感染5.中枢神经系统⑴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⑵颅内脓肿 ⑶ 椎管内感染6.泌尿系统感染
7.手术部位⑴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⑵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⑶ 器官(或腔隙)感染8.皮肤和软组织⑴ 皮肤感染 ⑵ 软组织感染 ⑶褥疮感染 ⑷ 烧伤感染 ⑸ 乳腺脓肿或乳腺炎
9.骨、关节 ⑴关节和关节囊感染⑵骨髓炎10.生殖道⑴外阴切口感染⑵阴道穹隆部感染⑶急性盆腔炎⑷子宫内膜炎11.口腔感染12.其它部位感染:如风诊、水痘、带状疱疹等
感染因素:1.糖尿病2.癌症3.手术4.放疗5.化疗6.抗生素7.免疫抑制剂8.引流管9.侵入性操作 : ⑴ 插尿管⑵ 动静脉插管 ⑶内窥镜 ⑷ 气管插管 ⑸气管切开10.其它:⑴ 高龄⑵低蛋白血症(3)营养不良⑷昏迷⑸ WBC<1.5×109/L(6)手术情况:手术:1.是 2.否气管内麻醉:1.是2.否切口分类:清洁清洁污染污染 手术名称 :手术日期:年月日 使用抗菌素:(剂量、时间)
院内感染的病原学检查:1.做2.未 做标本:1.尿液2.痰液3.大便4.血液5.脑脊液6.腹腔积液7.胸腔积液8.伤口分泌物9.咽拭子10.其它
细菌种类:1.2.3.4药敏试验:敏感:
耐药:填报人:填报日期:年月日
填表说明:医院感染病例由报告人于24小时内报告感染管理科,报告人必须是经治医生。发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立即通知感染管理科(电话:8356377)。手术切口感染时填写“手术情况”。
第五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报告制度
一、各临床科室必须对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监测,以掌握我院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并且保证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检测率≥50%。
三、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在出院病例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并且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
四、感染管理科于每月20日后到各临床科室收集情况并签收。
五、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六、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会同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同讨论,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检查,作好讨论记录,讨论后能确定的按本制度第三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七、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八、临床医生必须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作为病历的组成部分,列病历最后一页。
九、填表质量作为甲级病例评分标准的内容之一,纳入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和医院目标考核内容,实施目标考核。
十、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上报省卫生厅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每季度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效果评价,提出预防措施。监测资料应妥善归档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