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险管理在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风险管理在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风险管理在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患者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160例,对80例进行风险管理,并与一般护理的患者进行对比,阐述如下。资料与策略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骨外科的患者160例,其中男102例,女58例,年龄33~87岁,平均为(45±6.5)岁。160例患者中四肢骨折患者120例,骨盆骨折患者10例,脊柱手术9例,膝关节置换术12例,髋关节置换术9例 【摘要】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骨外科病房患者的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策略: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骨外科的患者1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80例及对照组80例,前者给予风险管理,后者给予一般护理,对两组的压疮发生率、患者投诉率以及发生意外伤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投诉率差异有统计学作用(P<0.05),而观察组压疮发生率和发生意外伤发生率低于观察组的情况,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骨外科病房的护理管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风险管理; 护理管理; 骨外科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4-0079-02
骨外科患者由于要经过固定等方式的治疗而难以活动,因此容易造成压疮的并发症的出现,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生理及心理上的痛苦[1]。本研究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骨外科的患者160例,对80例进行风险管理,并与一般护理的患者进行对比,阐述如下。
资料与策略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骨外科的患者160例,其中男102例,女58例,年龄33~87岁,平均为(45±6.5)岁。160例患者中四肢骨折患者120例,骨盆骨折患者10例,脊柱手术9例,膝关节置换术12例,髋关节置换术9例。根据入院治疗的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80例,对照组8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作用(P>0.05),具有可比性。
1.2 管理策略
给予对照组的患者一般护理程序,如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记录,给予患者翻身、清洗、压疮部位换药等处理。对于观察组患者除上述一般护理外,给予查找护理风险以及相应护理策略。
1.2.1 查找护理风险(1)骨外科的护理知识缺乏,骨外科患者的护理需要有专业的技术,而一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缺乏足够的骨科护理常识和知识,缺乏护理的经验。同时由于骨科患者往往病情复杂,并且病情变化快,初级的护士对复杂的病情很难判断,容易对隐蔽部位的伤疏忽,不能发现病情变化。(2)护理制度不够完善,科室应该完善患者坠床、摔倒等的抢救处理的流程,同时组织全科护士进行定期学习,增加骨外科疾病护理的业务知识。正确了解疾病产生风险的可能性,要有制约风险的方案。护士要做好“三查七对”,发现风险,立即上报,由护士长组织进行抢救,不得隐瞒。尤其在容易出现风险的疾病对每一个细节都要组织全科护士学习以及反复实践,并定期考核,尽量避开事故的出现。(3)缺乏与患者沟通技巧,由于就医的骨外伤患者往往事故突发,心情焦躁,容易将不好的情绪带到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的面前。刚刚工作或初级的护士往往不能忍受些许的委屈,进而对患者态度冷淡,这样更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也不愿意积极的配合治疗,增加并发症的产生。
1.2.2 观察组护理策略(1)提高护士专业水平,定期对不同级别的护士进行不同规模的骨外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要开展风险抢救实践演习,并每个月进行一次考核,半年进行一次大考核。让全科护士都了解本科疾病存在的护理方面的危险因素,做好防范措施,组织大家学习,增加各级护士的业务熟练程度。(2)制定合理的制度,科室要制定《创伤骨科护理事故防范措施》、《护理人员职责》等相关制度,积极组织护士进行学习的同时进行定期考核。(3)转变服务理念,要将患者视为自己的亲人,对于患者的不良情绪要进行疏导,耐心体贴,帮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推动疾病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患者投诉率以及发生意外伤进行观察,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投诉率差异有统计学作用(P<0.05),而观察组压疮发生率和意外伤发生率低于观察组的情况,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加强风险管理为提高骨外科风险管理在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护士服务治疗的有效策略,并将该管理策略用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每个环节中,能够明显减少临床事故的出现,减少患者的生命损失,同时尽量减少了并发症的产生,给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2]。要正视护理风险的存在,并清楚其有风险高、类型多、危害严重[3];同时不断增强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熟练临床技术操作,把好质量关,减少医疗纠纷,共建和谐医疗环境[4-5]。
本研究显示,经过对骨外科护理实施加强风险管理后,患者投诉率明显降低,减轻了患者的负担,推动了疾病恢复。希望通过本研究对骨外科护理的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谢张黄.高龄骨科手术患者术中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4):38-39.[2]郭灵霞.骨科护理中的风险管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风险管理在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患者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 丁学珍,包丽丽,姜丽娜,等.骨科常见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与策略.医学信息,2011,24(6):227.司风琴,韩红霞.老年骨科患者护理风险的理由分析及策略.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1):116-117.周海龙,发达国家和地区医疗风险管理的措施及借鉴作用.现代医院管理,2010,37(4):6-8.(收稿日期:2013-01-28)(编辑:王曼)上一页 1
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4):560-561.[3]丁学珍,包丽丽,姜丽娜,等.骨科常见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与策略[J].医学信息,2011,24(6):227.[4]司风琴,韩红霞.老年骨科患者护理风险的理由分析及策略[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1):116-117.[5]周海龙,发达国家和地区医疗风险管理的措施及借鉴作用[J].现代医院管理,2010,37(4):6-8.(收稿日期:2013-01-28)(编辑:王曼)
第二篇: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论文
护理风险管理即护理人员针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识别与防范的过程,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率,避免护理风险给医院造成不良的危害。胸外科是医院的重点科室,也是护理风险的高发科室,近年来,我院在胸外科护理管理工作中采用了系统的风险管理措施,成效理想,现将运用方式与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胸外科收治的肺部肿瘤、胸部外伤、贲门恶性肿瘤等3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组成观察组,其中男188例,女11例,年龄为31~73岁,平均年龄为(56.9±4.7)岁。将2014年前胸外科收治的肺部肿瘤、胸部外伤、贲门恶性肿瘤等300例患者组成对照组,男157例,女143例,年龄为29~81岁,平均年龄为(60.9±3.1)岁,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疗法,对于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措施,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护理风险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
1.2风险管理措施
1.2.1认识风险、预测风险
导致胸外科患者发生风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心理风险:胸外科患者中多为恶性肿瘤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对于患者的心理创伤是非常大的,往往导致患者伴随严重的忧郁、悲观心理,若不注重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很容易影响到后续的治疗;第二,疾病风险:此类患者在术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进食困难等表现,情况严重时,会出现消化道出血与水电解质紊乱。在手术后,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若护理人员不注重观察,对各项细节护理工作未做到位,都会给患者造成不利的影响;第三,监护风险:由于患者翻身与皮肤受损,会影响电极片粘连的牢固性,出现连接位置松脱、导线打折等问题,这都会影响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病情的观察。第四,护理操作风险:如果护理操作工作不规范、不严格,也很容易引发护理风险。
1.2.2制定决策,落实制度
第一,强化培训:根据胸外科的工作特点以及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制定出科学的培训计划,对护理人员开展分层次培训和考核,要求所有护理人员都可以掌握系统、全面的护理知识,提升他们的风险识别能力,在排班时,合理搭配新老护理人员。第二,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护理人员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系统的急救知识,提升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应急能力,对各类护理风险进行提前预防。在开展护理工作时,耐心解决患者的疑问,提升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感,让患者可以积极主动的配合到治疗工作中。第三,规范仪器维护:由专职护理人员对仪器和设备进行管理与维护,制定出系统的责任制度,设置好维护登记本,保障仪器和设备的使用率可以达到100%。第四,加强监控:由护士长对整个护理流程进行监控,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做好细节工作,每天都要查看医嘱执行情况、患者恢复情况、记录单是否完好无损,及时发现存在的潜在风险,将风险扼杀到萌芽中。1.3统计学方法本次试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护理质量评分、过程质量评分、结果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上,均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胸外科是临床护理风险的高发科室,为了减少护理安全隐患,促进患者的顺利康复,必须要制定出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仪器和设备的管理,由护士长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全程监控,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水平,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点,进行科学的处理,提升护理质量。从事实风险管理开始,胸外科在护理质量评分、过程质量评分、结果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上,均优于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对于胸外科患者,实施科学的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营造出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护理满意度,该种管理措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第三篇: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体会论文
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医务人员、患者、护理技术以及护理程序、药物、设备等风险因素实施系统管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健康意识与维权意识逐步增加,对于临床护理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还可以防止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出现,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1]。为了探讨临床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2015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未实施风险管理的380例患者与2016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实施风险管理的380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以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380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男性患者有198例,女性患者有182例,患者的年龄在18-81岁,平均年龄为39岁。以我院在2016年3-12月期间收治的380例住院患者为实验组,男性患者175例,女性患者205例,患者的年龄在16-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岁。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实验组患者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所述:
1.2.1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对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实现对护理中各项工作的有效约束和规范,促进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的降低。同时还应当对护理工作中每位护理人员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护理职责进行明确,引导护理人员自发进行护理技术的提升,进而形成对护理事件的有效预防。
1.2.2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包括《护理中潜在法律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件》等,并在培训后开展相应的知识考核,促进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应用法律能力的提升[2]。
1.2.3组织不同层级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组织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考核,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护理知识的提升,保证护理人员能够对护理操作流程有效掌握,实现护理工作的熟练完成。
1.2.4加强对护理风险的识别
护理风险小组应定期组织会议培训,指导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正确的识别。此外,护理小组成员应在会议上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根据分析讨论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对策。例如护理人员交接班时,应对特殊护理的患者进行特殊处理,或是将清洁人员未擦干地板引起的跌倒列入预见性风险管理中。
1.2.5护理记录管理
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进行检查,并对护理工作完成情况中护理纠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引导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记录的规范填写和保管,在发生护理纠纷时作为有效依据。
1.2.6积极改进护理服务态度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态度不佳是造成很多护理纠纷的主要原因,所以应当对护理人员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行培养,并对其护理态度进行强化,在具体护理中保持和蔼的态度,进而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1.3评价标准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1.4数据处理
对实验结果采取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具体内容如表1:患者及突发事件。要处理好这些问题不仅要加强出诊人员院前急救水平,还要加强急救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出诊人员具有自觉维护患者的权利的思想素质;手脚麻利,反应敏捷的身体素质;遇事沉着冷静、处事不惊的心理素质;遵守医疗规章制度,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等执业素质。2.5提高法律意识,强化风险管理由于院前急救有很强的技术性、复杂性,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应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强化职业风险防范意识[2],医护人员懂得如何在工作中应用法律保护自己和患者,应用法律程序处理护患矛盾的能力。应做好与患者及家属在急救现场及途中的沟通,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对于潜在的风险向患者或家属进行详细交代,使家属在患者病情变化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发生,履行告知义务时要讲究语言艺术,使家属对不好的预后(病情)有个接受的过程。遇到涉及法律问题的患者、三无人员等能认真处理,积极救治,及时准确地完成出诊记录,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3结语
院前急救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高风险,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修养,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意识和急救意识,努力改善医疗服务态度,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工作,规范院前急救收费,能有效地减少院前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明凤,王晓红,李红.急诊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16(7):47-48.[2]黄万英.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10,21(3):103-104.
第四篇: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在基层医院的护理管理中,对于护理工作的风险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对于护理风险实施良好控制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以及风险控制意识,进而避免各类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谈谈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会通过对比分析来探讨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起到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管理基层医院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45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282-02
1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会以2008年-2012年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为研究对象。我院从2008年起开始实施严格的风险管理控制,在这5年间管控效果逐渐得以良好的现象。
2研究方法
2.1成立护理安全管理组织。为了让风险管理更好的得以实施,我院成立了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由业务院长担任主任,总护士长任副主任,各护理单元护士长为委员会成员。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于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全面控制与监督,任务执行过程中护士长负责收集本单元护理事件的基础资料,内容涵盖:事件名称、事件经过、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效果评价。
2.2护理中存在的风险评估。护理中存在的风险主要集中表现为如下方面:①许多年轻护士或者资历较浅的护士业务水平普遍较低,不仅不具备必要的风险控制意识,自身专业水平也很欠缺;②很多护理人员存在法律意识淡薄,风险意识差的状况,对于国家明文规定的许多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及义务范围等并不熟悉;③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相关工作制度及规范没有严格执行,对于高危病人的评估不够准确,没有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从而造成并发症的产生;④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够,查房不仔细,没有严格遵医嘱;⑤对于必要的护理记录存在很多不规范,记录不够准确及时,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护理记录;⑥与病患家属沟通时缺乏技巧,没有充分考虑到家属的感受。
2.3实施过程。
(1)共享风险管理信息。护理委员会会及时通报全院的风险事件,这些资料会在第一时间内向各单元进行公布,从而加强各部门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护理委员会会对于报告的事件进行评估,找出事件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对于潜在的风险进行及时干预。在此基础上护士长会对于事件采取进一步跟踪记录,并且对于风险干预及风险管控的实际效果进行评定,再将评定结果上报到委员会内。委员会成为会对于实施效果展开评定,如果效果不理想或者风险控制没有达到一定成效会对于事件展开二次研讨,并且制定二次风险控制对策,然而再来实施。
(2)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想要让风险管理更好的在基层医院护理管理中得以实施,建立健全的护理管理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应当不断完善各项护理管理制度及工作章程,针对风险管理中的各个相关环节、风险集中表现的几个方面以及管理中的薄弱点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措施流程,让风险管理过程更有据可循、有理可依。
(3)检测制度落实情况。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这些理论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需要护理人员去严格执行,这才能够让风险管理的效果得以显现。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对于各个单元的护理情况进行考察,要考核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每个单元护理事件的发生情况等,只有对于制度的落实情况有深度检测才能具体了解制度的实际效果,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于制度进行完善。
4讨论
在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风险控制意识,通过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护理委员会的监督工作,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也明显有所提升。从实际数据中不难看出,随着风险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各类不良事故的发生率在明显降低,这不仅规避了很多护理风险,也提升了医院整体的专业化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护理风险管理应当一以贯之的继续执行,只有将风险控制意识渗透到所有工作人员的理念中,并且通过有力的监管来约束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这样才能够长效降低基层医院护理工作中的风险,让医院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5结语
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从实际工作中我们了解到,很多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护理人员的专业化知识缺乏,对于护理工作中的风险控制意识欠缺所致。从本文的对比研究中不难发现,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后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效率明显得到提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得到大幅下降,护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也有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红娟;护理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年04期
[2]田平;商玉环;姜超美;叶春花;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0年03期
[3]王雪莉;孙萍;黄祥柱;陈艳;蔡艾艾;护理风险与护理风险管理的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9期
第五篇: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ICU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ICU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分析其在ICU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ICU病房患者30例,另外选取在我院ICU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30名。本次分析主要是对这些护理人员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对其进行护理风险管理之后,进行分析调查,统计经过护理风险管理之后,ICU病房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结果:统计经过护理风险管理之后,护理人员在沟通能力方面、操作熟练程度方面、责任心方面等有很大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ICU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使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从而使护患纠纷减少,有在医疗机构推广的价值。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护理管理;ICU
ICU属于危重症患者治疗的科室,说明在ICU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同时护理人员工作的安全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在ICU病房发生护患关系不和的事件多有发生。风险管理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展应对措施的,比如医院通过科学挂你的方式,将存在的风险问题认识和衡量,通过安全有效的办法,将医院的成本降低到最低。目前,在ICU病房比普通病房里发生的风险事件的概率要大,若事件没有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或许会失去生命。然而ICU病房是禁止患者家属进入的,但是其家属往往愤怒暴躁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那么ICU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只有清楚的认识到护理风险事件,完善相关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使护理人员把娃抵抗风险的基本能力,才能将护理质量提高。本次分析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ICU病房患者30例,另外还有在我院ICU病房的护理人员30名。本次分析主要是对这些护理人员开展护理风险管理且有了好的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ICU病房患者30例,另外在我院ICU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30名。本次分析主要是对这些护理人员开展护理风险管理。这30名护理人员有14例女性,年龄处于20岁到40岁之间,平均年龄(28.62.4)岁;工作时间在0---20年之间,平均工作时间是(6.83.3)年;16例女性,年龄处于20岁到42岁之间,平均年龄(27.62.3)岁;工作时间在1---20年之间,平均工作时间是(7.01.2)年。这些护理人员的学历情况是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分别为3名、8名、9名、10名。这些护理人员中,护士长、护士主管、护师、护士分别为2名、7名、10名、11名。这些护理人员愿意配合此次分析全程的护理工程,并且愿意参与此次风险会管理工作。而30例患者中,有14例女性,16例男性,年龄处于22岁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51.22.8)岁。1.2 方法
对这些护理人员开展护理风险管理之前,将30名护理人员整合成一个小组,护士长任命为小组组长,将药疗小组、质量控制、护理文书、仪器维护、消毒隔离小组进行划分,并且每个小组要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小组的工作检查情况由本组的组长负责检查监督,检查时间频率是每个周两次以上,并且每月召开护理风险管理大会,主要是将工作中发生的纠纷事件和事件原因进行归纳整理。将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缺点和存在风险及时在大会上咨询并且整改,及时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控制的认识力度[1]。其次,护理风险管理的小组每周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并做相应的记录,主要是让护理人员充分意识并且负责的对待自己的工作行为。对于一些特殊重症患者,在比较重要的时间段,组长应进行相关工作质量的监督,并及时进行调整,当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改正[2]。再次,对护理记录开展严格管理。护理人员在护理记录中没有详实的工作记录以及存在的不规范现象,组长应及时告知并且整改。原因是若发生了护患纠纷,这些工作记录将会是医院的法律参照依据。ICU病房患者属于重病患者,护理人员就应该进行全力的救助,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对和反馈才是硬道理[3]。1.3 观察指标
在护理风险管理前后,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情况和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其中内容有护理人员的态度、熟练程度、应急能力和责任心等方面。采用问卷的形式让患者评价护理的满意度,设立总分为100分。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8.0进行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的处理,计数资料实施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护理人员经过护理风险管理之后护理质量的对比,其态度、熟练程度、能力和责任心等方面大大进步,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风险护理前后护理质量的对此(分)
时间 风险护理后 风险护理前讨论 熟练程度 91.226.12 78.226.44
态度 97.467.44 82.147.22
沟通能力 94.256.31 80.214.35
责任心 92.456.77 81.254.57
应急能力 93.446.57 83.456.44 随着目前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改善,ICU病房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护理人员就得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包括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护理人员的素质、工作质量没有提升,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也没有技术更新,那么无疑使护理工作出现风险事件,由此就会引发护患纠纷。本次分析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ICU病房患者30例,另外还有在我院ICU病房的护理人员30名。本次分析主要是对这些护理人员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开展研究。护理人员经过护理风险管理之后,其态度、熟练程度、能力和责任心等方面大大进步,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对于ICU病房护理工作,开展护理风险管理,使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从而使护患纠纷减少,有在医疗机构推广的价值。参考文献
[1]王双,l刘宁,墓恩.灰关联法用于ICU护理风险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6):446-448.[2]刘珊珊,浅谈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5(2):98-99.[3]张晴.新型规范化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