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难点与对策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难点与对策
关键词:保险意识薄弱 道德风险 保险监管
摘要: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面临困境,其主要原因即以上三点保险意识薄弱、道德风险严重、保险监管存在漏洞。本文将从这些不利因素产生的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找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适用办法。我国医疗保险的发展现状 1. 商业医疗保险的含义
所谓商业医疗保险,是指当被保险人患有某种疾病或因遭受意外伤害及疾病而导致支出医疗费用时,由保险人支付保险金的商业保险,属于健康保险的一种。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商业医疗保险有别与社会保险中的医疗保险项目。商业医疗保险是由保险公司开办的一种险种,相对于政府主办的社会医疗保险(就是我们所缴纳的4金中的一金)来说,它的保障更为全面,例如,社会医疗保险对于药品的限制较严格,许多我们常用的进口药都不在报销范围,而且政府对医院每年的医保支出都有指标,对于医保卡看病的费用都有严格的限制。而商业医疗保险的保障更为全面些,许多疾病都在保障范围。2.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现状
日前,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负责人就中国保监会发布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保险公司已有100家,销售健康保险产品的有81家。截至2005年底,有42家寿险公司、35家财险公司开展了健康保险业务,人保健康和平安健康等4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开业,形成了多种主体共同经营健康保险的局面。
据统计,2002年以来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速为37%,2005年实现保费收入312亿元,累计承保2.5亿人次,承担保险金额13万亿元。2006年上半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193.73亿元,同比增长21.23%。2006年全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376.8亿。
目前,我国的我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业务总量很小。2006年保险业保费收入5 641.4亿元,健康保险保费仅占全国保费收入的6.68%,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9.12%,显然与健康保险在整个保险业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2).业务比重很低。健康保险在人身保险中所占比重: 2001年为4.32%,2002年为5.38%,2003年为8.03%,2004年为8.05%,2005年为8.4%,2006年为9.12%,而英、美等发达国家健康保险业务比重均在20%以上。
(3).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极微。从保险深度来看,2005年全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312亿元,GDP为182 321亿元,仅占0.17%,2006年全国GDP为209 407亿元,健康保险也占0.17%。从保险密度来看,2005年健康险人均保费24元;2006年健康险人均保费29元。
(4).业务覆盖面极小。我国由商业医疗保险提供保障的人群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都在60%左右。2005年我国卫生费用总支出7 590.3亿元,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83元,个人支出313元,占53.68%,人均商业健康保险消费支出仅占个人卫生费用支出的7.66%,而美国这一比例为50%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商业医疗虽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保费规模仍然较小。但是发展趋势可以从增长幅度看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随着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公司产品服务的专业化改进,在不久的将来相信会有喜人的成果。
一、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困境分析 11 从投保人、被保险人角度分析
(1)保险意识薄弱:由于在建国初期,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还未创立,政府面向全国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制度,不论是生病住院还是一般用药,都可以进行报销。现如今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险的医疗保险项目,作为一个福利性的保障,当被保险人产生了医疗费用,政府即可为他承担相应的医疗费用。这就致使人们认为拥有了公费医疗和社会医疗保险就足够了。其实不然,由于社会医疗保险是费用型,补偿能力有限,它只能对一般疾病产生的医疗费用进行补偿,但是面对重大疾病,对其治疗所需的费用补偿能力相当有限。而且根据数据表明,有百分之80的人一生中都会罹患重大疾病,所以仅仅有社会医疗保险是远远不够的。而商业医疗保险则正是针对病重进行补偿的险种,它对社会费用型的社会医疗保险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具体的内容你可以写:因为以前都是公费医疗,现在有了社会保险中的医疗保险后,很多人都觉得保障足够了,但是社保的医疗保险是费用型,补偿能力有限,特别是对费用高额的疾病,所以需要商业医疗保险作为补充····)(2)道德风险突出
由于现如今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制度尚不健全,致使道德风险发生严重,很多“客户”为了保险金的补偿会去进行“逆选择”。如:有的“客户”已身患保险条款中的对应重大疾病,但是他们却钻了体检的空子或者串通保险营销员去带病投保,然后再去诈骗保险金。还有些投保的“健康体”,在他们购买了医疗保险之后,身体稍有不适,就回去医院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治疗,因为有了保险金的补偿,这些人就会抱着“小病大治”的念头,也许一个小小的感冒,他们会当作肺炎来诊断和治疗,以此来获得更多的保险金补偿。诸如此类,还有很多通过各种手段诈骗保险金的形式,一人投保,全家吃药。利用医院的关系出具虚假的住院、诊断证明来诈取保险金。如此众多的道德风险的发生也是如今阻碍着我国商业医疗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购买能力有限
由于保险的射幸性,人们普遍会认为买了医疗保险如果不生病的话,那么所缴纳的保费就“白搭”了。另外对于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和购买能力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或者个人一般都拥有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经济待遇,其单位所提供的保障也往往相当完善和充裕,这一人群对疾病医疗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强,于是他们选择了自留,觉得即使不买保险凭着自己的经济实力也能够支付;而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甚至比较困难的家庭和个人,他们的经济条件很难重大疾病的侵袭,也许一场不幸的大病就使得他们的家庭风雨飘摇,他们才是真正最需要购买医疗保险的人群。但是正是这一类人群对医疗保险的购买能力却不强,再加上侥幸心里,他们也可能认为“没必要”或者“不舍得”去购买价格偏高的商业医疗保险。2.从保险人的角度分析
而对于保险人而言,当前我国开展商业医疗保险的保险公司普遍存在着以下的种种问题,它们也成为了阻碍我国商业医疗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1)产品种类较少(2)产品费率较高(3)核保、理赔流程不规范(4)保险营销人员误导客户
3.从医疗机构的角度分析——道德风险明显
医院受利益驱动,对患者进行不必要治疗,使得医疗费用难以控制。
三、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对策研究 1、1对投保人、被保险人而言
首先,广大人民群众应增强保险意识,正确认知保险的功能,认识到商业医疗保险是对社会保险医疗保障最有力的补充.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由政策上支持的将商业医疗保险作为对大额医疗保险项目的补充的明确通知。《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福建省财政厅关于新一轮省级医保大额医疗费用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有关事项的通知》 对保险人而言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就应从上述的几个问题入手
增加可参与的险种,险种也应“与时具进”,不仅要完善以往可保疾病的种类范围,并且要将当前我国的医院最近新增的或者临床病例有增长趋势的重大的、治疗费用较高的疾病列入可保范围,从而更全面地为投保人着想,切实地为他们分散医疗风险
合理控制费率在进行核保的过程中,保险公司要加强与医院的合作与沟通,从体检开始,就由保险公司与医院双方派专人进行监管,避免带病投保情况的发生。当被保险人发病后,医院需出示明确的诊断证明以及患者病历,交由保险公司核保部门严格审核。
(1)保险公司要加强对其所属的保险代理人员的岗前、岗中培训。使其对公司所销售的所以医疗保险的险种烂熟于心,明确保险条款、保险责任以及它的适用人群。加强公司的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建设,使其形成一种企业文化,杜绝逆选择保单、“人情保单”,力求把保险做高尚。
3.对医院及相关监管保险而言
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定点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商业保险公司的信息共享,实时查阅患者的就医用药记录,加强对就医、用药合理性的审查,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医疗风险管控办法。商业保险要认真做好参保人员信息的保密工作,发生泄密、将信息违规挪作他用或侵害参保人员个人隐私的,按有关规定处理。各级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应及时向承保的商业保险公司通报新出台的医疗保险政策,并就新出台的政策进行沟通,研究、确定相应措施。保险公司要主动采取有效的风险管控办法,早介入、早防范,杜绝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应督促相关医院配合保险公司的理赔查核工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有政府、企业、医疗部门、个人、保险机构等协同作业,才能够使得老百姓尽快享受到“无微不至”的保险服务。如果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难以建立,由于保险公司的人力和财力有限,就目前已销售的医疗险种来说,已让保险公司不堪重负了,完全是一种无利经营,再增加普通的门诊医疗,势必会加大保险公司承保的风险。因此,推行商业医疗保险的前提应是社会各方携起手来,并且急需改革目前的就医体制,如果医疗体制得到根本改善,那么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就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前景。
第二篇: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治理医药商业贿赂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治理医药商业贿赂的体会
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开展治理医药商业贿赂专项行动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尚存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违法行为的隐蔽性。商业贿赂主要是个人或单位与卫生人员在业务交往中,或通过私下交易,或通过个人关系等秘密的方式向个人或单位支付财物,以此获取独占性的交易机会。特点是行贿人所支付费用同样反映在会计账簿上,但均以合法的形式进行处理。同时行贿方与受贿方多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现场不易发现。在此情况下,即使有知情人举报,如双方结成攻守同盟,举报人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调查工作可能枉费。
二是排查工作的肤浅性。首先,举报信息匮乏。虽然公布了举报电话、信箱或电子信箱,但很少收到反映商业贿赂行为信件或电子邮件,即使有,证据上或捕风捉影或轻描淡写,可用性较差,导致核查工作无法开展,或即使开展,也只是走个过场。其次,自查人员能力有限。商业贿赂案件呈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而工作人员的执法执纪水平和查处商业贿赂案件的能力与之还不完全适应。部分参与自查的人员由于财务知识欠缺,查看账目不精,有时造成线索遗漏,发现不了交易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做不到有的放矢地开展调查取证。最后,调查手段有限。对于有嫌疑的商业贿赂行为,由于受调查手段局限,不能立即对其采取措施,等商请司法机关等有权部门介入,常常出现行为人转移物品、销毁证据等问题,导致排查工作有触及,但触及不深,同时也贻误了办案良机。
三是法律法规的局限性。法制不健全,是商业贿赂屡禁不止的法律根源。《反不正当竞争法》虽然明确禁止商业贿赂,但是并未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统一、协调的体系,存在诸多漏洞和冲突,防范、监督商业贿赂的配套制度还不健全,影响了法律执行的整体效果。
针对治理医药商业贿赂工作面临的困难,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自律,强化他律。首先,教育、预防、惩处并重。要加强干部员工的廉洁自律教育,自上而下逐级签订“反商业贿赂行为承诺书”,各机构主要负责人对此工作负总责,并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总结经验,及时发现不足并改进。同时加大惩戒力度,对违法违纪者从严处理。其次,聘请行风监督员,接受全程监督。并定期召开行风评议工作会议,虚心接受意见与批评,及时整改,消除隐患。再次,实行举报奖励基金制度。加强对举报制度的正面宣传,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对经查证属实的,给予举报人重奖。
二、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在医药购销业务中要公开办事程序等内容,建立诚信档案,与借款人签订廉政协议书,互相监督。
三、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加强与纪检监察、检察、公安、工商等执纪执法部门联系沟通和协作配合,建立案件沟通、联查、信息共享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打击商业贿赂的态势。治理医药商业贿赂专项行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将此与案件专项治理相结合,纳入日常案件防控工作之中,并找准切入点,使之相得益彰。
总之,治理医药商业贿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培育、关注、支持,才能发展、成熟、壮大,才能成为一把利剑,更有力地铲除商业贿赂这只社会毒瘤。
第三篇:商业医疗保险调查报告
寿险市场调查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居民家庭收入不断提高,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以及我国保险行业的对外开放,保险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保险行业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开发出更好的保险产品,完善保险各项制度,以便满足人们的保险需求,此次,特对人们的保险意向展开了调查。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人们对各类寿险产品的保险意愿,城市居民保险消费习惯和态度等进行分析探讨。主要选取了父母年龄阶层的中年人以及部分在校学生和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范围调查。渠道包括直接问答、网上投票、电话咨询等方式。此次调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些数据报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保险企业了解保险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有助于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保险产品,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消费者的保险意识和需求状况。
在传统的观念中,我们都知道,中国家庭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都很低,御险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和亲友借款,商业寿险尚未成为大部分中国家庭抵御风险的主要手段。其中储蓄仍然是中国人最主要的投资手段。可喜的是,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寿险中的商业医疗保险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足够重视。在人们保险购买意向的选项中,几乎100%的人都勾选了商业医疗保险。这可能是由于现在家庭结构、社会制度的转变引起的。现代社会医疗保险明显不足,尤其针对社会保险没有覆盖的地方,我们应该加强商业医疗保险的宣传。
但是对于医疗保险保费接受程度还普遍较低,50%以上得让人选
择了50~100元/月,这可能与调查人员的收入水平有关,大部分调查成员的家庭年收入是10~16万。这些人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对商业医疗保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具体补偿方法及内容还不甚清楚。在保险营销时应特别注意将条款内容讲解清楚。例如,有调查者反应,曾经购买多份医疗补偿保险,却未得到足够的赔偿。这与保险营销人员在销售保险时未将医疗保险的“补偿”性质讲清楚不无关系。这样一次保险想必给这位被保险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以后购买保险则很有可能不会轻易相信。因此,保险销售时务必要做到坦诚相待。
另外,人们对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和资金监管的透明度上还不是很满意,很多人因为信不过保险公司而选择不投保。因此,树立一个良好的保险公司形象就显得很有必要。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人们似乎更信赖品牌公司。调查中,人们对太平洋、平安和人寿等保险公司显得信赖有加,三者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基本相当。数据还显示,人们对寿险服务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满意的,关键是目前的保险产品还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保险需求。
在这次调查结果中,除了经济收入和个人购买意愿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人们购买保险的因素,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保险产品的特色、公司的口碑、售后服务、寿险公司售后服务以及公司实力。
对于其他商业寿险业务,其实际客户群仍以中高收入家庭为主。现有寿险消费群体的特征为:家庭学历较高、一般担任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或者从事普通白领工作、家庭月收入水平5000元以上、消费能力稳定的两口之家。有子女家庭是寿险的主要潜在消费者。
通过本次调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人们对于寿险尤其是商业医疗保险的作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2、保险业务在群众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开展,市场得到开发;
3、相当部分人存在着购买保险的意愿;
4、县域居民保险市场需求潜力较大、需求差异大;
5、保险业发展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例如居民获得保险知识的渠道较单一,多来源于保险公司业务员及亲朋好友介绍,较为片面。而保险公司或业务人员在推销保险过程中也存在提供信息不确切或不全面的情况。这使得人们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业务人员的信任程度不高。
另外,保险业在险种、价格和服务等多方面与人们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保险业务中一些具体工作仍需要改进或改善。比较突出的如保险条款过于繁琐不易看懂的问题等。
6、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仍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第四篇:规范我国商业预付卡的建议与对策(模版)
规范我国商业预付卡的建议与对策
商业预付卡以预付和非金融主体发行为典型特征,按发卡人不同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营发卡机构发行,可跨地区、跨行业、跨法人使用的多用途预付卡;另一类是商业企业发行,只在本企业或同一品牌连锁商业企业购买商品、服务的单用途预付卡。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支付手段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以商业信用为支撑的商业预付卡作为商业企业扩大市场占有量并获取巨额利润的有效手段,已成为商场及其他行业的一种重要支付手段。商业预付卡在减少现钞使用、便利公众购物、刺激消费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社会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范,提出完善商业预付卡市场的具体措施,旨在维护消费双方权益,消除由此带来的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金融秩序。
关键词:预付卡 金融秩序 发行制度 > >
一、建立严格的预付卡发行制度
预付卡在工商业,尤其是百货餐饮饭店娱乐业中应用十分广泛,基于交易安全和信用保障考虑,经营者若要发行商业预付卡,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成立条件。鉴于目前监管体系不完善及社会信用体系不成熟,发行方式应采取核准制,即由发卡人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向监管部门提出申请,充分告知包括姓名商号或名称及地址在内的真实情况,还必须告知准备发行的预付卡种类金额及未使用余额等信息。监管部门对发卡人申报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进行实质性审查,对发卡人营业性质、注册资本、投资总额、经营规模、营业额及利润信用等情况进行实质性审查。
如果准许发行,还应根据对发卡人信用等级不同区别两种情形。一是对信用等级不高的发卡人,其所收取的预付卡销售款项应委托第三方予以托管。实际操作中,发卡人可先与资金托管银行签约,再向消费者出售预付卡,预付卡销售金额托管于银行。消费者可在发卡人处消费后,相应的预付款项才转入发卡人账户。如果没有消费,则预付款仍在资金托管银行设置的专用账户中,一旦发卡人出现经营问题,消费者可向监管机构申请退款。二是对信用等级高的发卡人,其所收取的预付卡销售款项可由自己保管,但在使用消费预付款时应受到严格限制。
二、设立合同示范文本
合同示范文本除包含合同基本要素外,还应包含针对性条款。预付式消费合同的订立,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明确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当出现纠纷时可根据合同约定方式解决,既降低解决纠纷成本,也节约了司法资源。还应确立应当记载事项和不得记载事项范围。应当记载事项包括发卡人名称、地址、统一编号及负责人姓名,工商登记信息、预付卡面额使用方式等。不得记载事项应包括:①对使用期限的限制。不得记载过期作废字样,但为适度保护经营者利益,可规定过期不再享有优惠。②不得记载最终解释权。最终解释权条款不利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③不得记载禁止退卡。从退卡实践来看,可以设置犹豫期制度,规定消费者在办卡后的犹豫期内可办理退卡。在犹豫期外,经营者可与消费者协商退还卡内余额。④不得记载到期后余额不得返还消费者。预付卡到期仅仅意味着发卡人和持卡人之间的服务关系结束,但并不涉及持卡人预付款的权属变化,因此发卡人应退还余额。⑤不得记载违反其它法律禁止规定的事项。
另外,预付卡发卡人还可根据自身规模向自律组织缴纳一定数额保证金,存放在自律组织设立的专门账户中。当发生预付式消费纠纷时,消费者可根据法定程序申请保证金的先行赔付。
三、建立预付卡实名登记制度
有效的实名登记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行贿受贿、洗钱以及逃税的作用,实名登记制度应包括购卡实名登记制度和持卡实名登记制度。关于购卡实名登记制度,规定购卡人在购买商业预付卡时,必须出示身份证明。单位在购买商业预付卡时,必须出示营业执照。发卡人应采取联网核查方法,统计购卡人购买总额以避免利用多处购卡、多次购卡进行规避的现象。由于将实名登记制度延伸到持卡人,通过对消费者使用预付卡整个流程的严格监管,可以最大限度制止可能产生的腐败行为,因此应当建立持卡实名登记制度。对违反实名登记制度的行为,应当规定一定处罚措施,从而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通过建立购卡实名登记制度和持卡登记制度,有效预防可能滋生的腐败和逃税行为。
四、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
监管制度包括监管主体、监管权限、自律监管等方面。从商业预付卡本身特点来看,其涉及行业领域众多,由于发行主体从经济实力和经营规模上都有很大区别,且数量有日益增多趋势,因此进行“一刀切”式监管方法不具有现实性。同时,与多用途预付卡相比,单用途预付卡只在特定商家使用,使用地点单一,在监管主体上适宜建立以商务部为主导、以资金托管银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辅助的监管模式。针对预付卡发行主体不同采取不同手段。对发售量大、回收期限长、影响范围广的发卡主体进行重点监管,对发售量小、回收期限短、影响范围小的发卡主体进行一般监管。
关于监管权限,监管机构享有检查权、审查报告权、信用评估权、责令改正权取消登记权。从职能划分来看,商务部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对预付卡的监管,如有权批准或取消发卡人发行资格,有权要求发卡人提供资产评估报告及相关财务资料,有权要求发卡人提供担保,有权对发卡人进行信用评估,有权对发卡人违规行为作出处罚。资金托管银行主要负责对所托管的预付卡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监管,工商管理机关通过制定预付卡合同格式文本,规范格式条款等措施进行工商日常监管。
自律监管,实际上是第三方监管,由行业协会对预付式消费进行自律监管,可通过制定行业自律公约,监督本行业内部预付式消费行为。这不仅有利于规范行业内竞争秩序、节约司法资源,还能防止不正当竞争和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发生。对于违规行为,根据自律公约予以惩处,并建立通过行业协会维权的有效途径,促进预付卡消费纠纷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孙成伟.关于商业预付卡的风险防范建议[J].时代金融(下旬),2012.[2]刘迎霜.商业预付卡的法律规制研究[J].法商研究,2012.[3]周少晨.国务院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J].中国信用卡,2011.[4]钟相.商业预付卡监管思考[J].银行家,2012.[5]张颖,王思迪.商业预付卡运行及监管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2.[6]邸卫和,郄纳新,梁斌,张炜,王树森.关于规范预付卡消费市场的思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0.在它的第三个阶段,即现在的发展过程中,Lending Club 通过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担保的犹他州特许银行Web Bank 进行合作,由Web Bank 向通过审核的借款用户进行相应的放贷,Web Bank 再将这些贷款以凭证的形式卖给Lending Club,同时获得由Lending Club 发行的会员支付凭证。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和借款人并没有直接的发生债务债权关系,更重要的是,Lending Club 和WebBank 也并不承担贷款违约风险。在还款上,借款人每月通过Web bank银行账户自动将借款转还给Lending Club,最后由Lending Club 还给投资人。通过这一模式,Lending Club 可以通过交易手续费、服务费和管理费等获取收入。而WebBank也会根据其相应的贷款标准对借款人进行初步的审查,主要标准包括:FICO 分数(根据Experian、TransUnion、Equifax三大征信局信用报告);债务收入比例低于40%;信用报告反应以下情况:至少有两个循环账户正在使用,最近6 个月不超过5 次被调查,至少36 个月的信用记录。当借款人通过了初始信用审查,Lending Club 的专有评分模型会对申请人进行评估,并决定同意或拒绝申请。初始的评分模型将会提供给申请人一个相应的信用分数,此时再根据申请人的FICO分数和其他信用属性一起输入Model Rank 中。Model Rank 根据内部开发的算法来分析借款人成员的表现,并考虑申请人的FICO 分数,信用属性和其他申请数据。最后根据这些分数进行评级和分类,从而划出不同的手续费,从而开始进行交易。
在我国国内,通过对Lending Club的发展模式借鉴,现在已经发展出了点融网等类似的P2P公司,就是所谓的直接P2P,或者又称纯粹P2P。在他们的模式中,他们并不是提供固定的理财产品和固定的收益率,将出借人的资金全部集中到一定的资金中,在点融网的运营模式中,它们基于借款人的借款利率是和他们自身的风险偏好程度相关的,对于高风险的人群来说,他们的资金成本也应该相对比较高,而低风险的人群的支付的资金成本也相对较低。而平台公司只是收取部分的手续费。在这种运营模式中,平台公司只是收取部分的手续费,所以这种直接可以由投资人的收益反应借款人的实际风险的运营模式,就叫直接P2P。通过这种方式,P2P平台就不再是中介平台,而直接介入了交易,成为了一种金融机构。当然,这种运营模式的基础还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只有P2P平台和银行拥有较为完整的用户大数据,通过严格的审查后,进行评分和放贷,从而达成交易。但是由于在国内,大部分的P2P平台还并没有与银行正式接轨,现在社会普遍看的阿里网贷平台,数据仍然存在不完整性。所以大数据的获取就是一大难点,此外,由于P2P行业并没有统一的征信体系,那么等级的划定就又是一点问题,这两点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去及时解决的。
五、总结
从对现阶段我国P2P行业发展的现状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P2P行业在呈现出整体繁荣、多方向发展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包括缺乏统一的征信体系、担保公司的正规性、“去担保化”过程中的风险备用金等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因为我国的法制还不够健全引起的,有些则是因为我国的行业发展还没有完全放开所导致的。但是,总体来说,这些现阶段的问题都是有方法可以解决的。通过和外国的P2P平台发展状况、模式以及环境作对比,借鉴国外优秀公司的发展模式,如Lending Club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我们可以逐渐明白我国发展发展模式中的不足,总结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系列“中国化”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和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我们不能忽略我们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特殊性。所以,作为一名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们不能照搬照套外国的发展方法和手段,而应该不断学习、深化发展,从而做到不断完善行业体系,从而嚷我国的金融发展模式向着更加快速、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因此达到更大的繁荣。
>参考文献:
[1]梁冰.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2]吴晓光,曹一.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J].南方金融,2011.[3]吴晓光.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客户权益保护[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4]王艳红.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性质探析[J].青春岁月,2013.[5]伍兴龙.我国网络借贷发展现状与监管路径探析[J].南方金融,2013.[6]娄飞鹏.国内外P2P网络借贷平台比较分析及建议[J].中国金融电脑,2013.
第五篇:我国商业信用销售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商业信用销售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赵萍
摘要:商业信用销售是商业交易与信贷交易的有机统一,商业信用销售是尚未被挖掘的社会资源,目前商业信用销售总规模较小,贷款提供机构单一;企业信用管理水平较低,微观基础薄弱;工程机械行业需求旺盛,电子商务行业后来者居上;公共征信系统各自为政,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信用服务业发展尚不充分,没有覆盖全国的大企业。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议我国发展商业信用销售,应培育信用销售市场需求,扶持市场主体;填补信用销售法律空白,完善行业标准;明确服务行业主管部门,成立信用服务行业协会;推动征信系统开放,规范信用服务行业发展;完善两种信用联接机制,探索交易数据交换系统。
关键字:商业信用;销售;扩大内需;征信系统
商业信用是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但是,它既不等于实物借贷,也不是贷出商品、收回货币。商业信用包含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商业信用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之间提供的信用,受信方和授信方都是企业;另外一种是企业对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一、我国信用销售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商业信用销售总规模较小,贷款提供机构单一。
发达经济都是典型的信用经济。美国经济学家瓦尔特·克奇曼将美国的信用体系喻之为“美国经济活力的秘密成分”。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商业票据结算已经达到企业活期存款年末余额的3300倍。目前,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社会经营活动的80%以上。虽然银行信用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商业信用销售对GDP的促进作用远远高于金融部门。据测算,商业信用销售规模每增加1亿美元,GDP就平均增加2498万美元;金融部门的信用规模每增加1亿美元,GDP仅增加1831万美元。此外,大多数国家的信用总规模都高于其GDP,而且增长速度也比GDP快。美国信用总规模的年均增长速度是GDP的1.5倍以上,并且这种趋势正在加速。在美国的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80%以上,信用销售对美国总消费增长的支撑作用巨大。美国居民消费信用余额增长保持了50年,以年均 12%的速度快速增长,1999-2006年消费信贷占当年GDP的比重从16.19%上升到21.2%(如图1所示)。2007年贷款总额达到25519亿美元(www.xiexiebang.com。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B·考埃特,爱德华·A·爱特曼、保罗·纳拉亚南.石晓军,张振霞译.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2]喻敬明,林钧跃,孙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3]林钧跃.美国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体系.世界经济,2000年第7期.[4]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5] Federal Reserve 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Atlanta Document,October,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