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时间:2019-05-15 00:2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附件

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汽车维修业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全社会机动车安全可靠、节能环保运行,关系到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民生服务业。近年来,我国汽车维修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较好地适应了汽车社会发展、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汽车维修需求,但是也存在市场结构不优、竞争不充分,市场消费不透明、不诚信等问题。未来五至十年,将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汽车维修业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必将在服务人民群众快捷、舒适汽车生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国汽车维修业在发展方式、服务能力和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为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汽车维修服务需求,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最大限度

-1-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群众汽车生活品质为宗旨,以促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行业服务能力为主线,尊重市场规律,锐意改革创新,优化市场结构,激发市场活力,推进汽车维修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放心、满意的汽车维修服务。

(二)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汽车维修业基本完成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市场布局和层次结构更趋合理优化,市场秩序更加公平有序,资源配置更加优质高效;基本完成从服务粗放型向服务品质型的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诚信透明、经济优质、便捷周到的维修服务。

二、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三)鼓励连锁经营,促进市场结构优化升级。

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按照“合理布局、连锁优先、供需平衡、便民利民”的原则,积极协调发展改革、规划等部门,编制发布本行政区的《汽车维修行业发展规划》,将汽车维修园区、网点布局纳入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汽车维修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维修服务需求相适应。鼓励汽车维修、配件供应等优势企业在大型社区、公共停车场、客货运输站场周边布设连锁网点。对于开办连锁维修网点的,在经营场所所在的地级市主城区或者县、市行政区范围内,可以共享技术负责人和《汽车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GB/T16739)规定的大型维修设施、设备。

(四)鼓励规模化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2-鼓励骨干、龙头企业通过资本纽带、市场运作等手段,积极开展重组、并购、扩张,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延伸企业价值链,实现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鼓励大型企业建立配件集中采购平台、钣喷中心等专业化支持体系,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和效益。鼓励中小企业组建企业联盟,在维修装备、技术信息共享和配件联合采购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壮大发展实力。

(五)鼓励专业化维修,提升业态发展水平。

鼓励发展事故汽车、变速器、轮胎、玻璃维修等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的专修企业,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要加强液化天然气(LNG)、电动汽车等新型、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能力建设,加大维修技术储备、推广力度,加快维修网点建设,不断满足新的市场需求;鼓励电动汽车生产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拓展授权维修服务网点。要加强营运车辆维修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公交、大型客货运输企业建立专业化的维修机构或部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改造,推动技术能力升级。

要会同环保部门,建立实施汽车检测和维护(I/M)制度。要建立健全汽车检测和维护体系,制定完善相关技术政策标准,开展I/M技术及装备研究,提升全社会汽车尾气排放治理能力;各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扶持一批维修企业发展成为维护站(M站)网点。

(六)鼓励品牌化发展,充实行业发展内涵。

要围绕企业诚信经营,树立绿色维修理念、积极履行企业社会

-3-责任等主题,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创建、社会满意”的原则,积极推进企业和行业品牌建设。要建立健全行业品牌培育、发展、激励、保护的政策和机制,营造良好的品牌成长环境。要着力扶持、培育一批维修服务质量高、质量信誉优(AAA)的企业尽快成长为地方品牌,并逐步向区域、全国扩展。鼓励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品牌创建内生动力;鼓励优质企业依法进行商标注册、品牌保护,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形象。鼓励维修企业积极开展维修技术骨干人员亮牌服务,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品牌和形象。

要积极推进行业品牌建设,积极围绕营造诚信放心修车环境、加强社会公益公共服务等主题,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服务品牌,树立优良行风和文明形象。

(七)促进维修行业安全发展,筑牢行业发展基石。

维修企业要牢固树立“安全汽修”理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有效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依据相关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教材等加强安全作业培训。要建立健全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对在用汽车喷烤漆房、举升机等重点维修装备的维护管理,并依据相关标准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评价,对安全隐患较大的维修装备要限期整改或更新。各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加强行业安全生产监管,按照相关规定推进安全生产达标考评工作。

(八)树立绿色维修理念,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绿色汽车维修指南》要求,建立健全行业绿色汽修生产管理体系。企业要制定落实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规章制度。要

-4-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汽修设施设备及工艺的升级改造,推广使用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形成维修废弃物和有害排放少、资源利用率高的成套工艺规范。维修企业要做好废机油、制动液、制冷剂等废弃物的回收处置,力争3年内实现全国一、二类维修企业维修危险废物规范处置率达到100%。要不断拓展绿色汽修作业的深度和广度,促进绿色汽修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三、提升维修服务质量

(九)加强行业诚信建设,营造放心修车环境。

要发挥消费者评价对市场的导向作用,运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构建企业经营行为和服务质量动态监管机制及信息化监管平台,用市场信息透明和消费者口碑倒逼和推动市场诚信建设。要发挥专业机构对社会消费的指引作用,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维修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调查,促进市场服务更加规范、优质。各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将消费者和授权的第三方评价作为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和诚信企业评比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考核和评比结果的宣传和应用,积极协调政府用车主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制定鼓励性政策,推动公务车、事故车维修优先选择诚信企业。在国家信用体系建设框架下,探索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将企业经营失范、违规行为纳入企业信用记录,会同社会征信、工商管理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违规情况,并依法严肃处理。

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要积极树立、宣传各类行业服务的典型和标兵,总结推广企业经营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动行业整

-5-体进步,展示行业精神风貌。要会同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曝光消费者权益侵害行为,宣传维权知识案例,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促进消费者理性消费。

(十)加强维修行业标准化建设,提升维修服务质量。

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按照《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GB/T 16739-2014)标准要求严把市场准入关,确保企业维修能力达标。维修企业要遵照《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GB/T18344)等标准及汽车维修技术文件开展汽车维修服务,确保维修质量合格。要遵照《机动车维修服务规范》(JT/ T816)开展规范化的维修服务,提升维修服务质量和水平。

(十一)广泛开展便民服务,提升行业服务效能。

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组织企业开展服务质量公约、服务质量承诺和阳光维修服务活动,加强行业自律,抵制市场不良风气。要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道路交通安全日、节能宣传周等公益主题载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服务活动,让汽车维修常识、消费者维权知识、汽车故障义诊及咨询等公益服务真正走进群众。维修企业要切实站在消费者角度,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形式,优化服务流程,提升便民服务能力。鼓励企业通过电话、互联网等手段,广泛开展预约式修车服务,提升修车时效;通过提供代步汽车、上门接送车等延伸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服务。

(十二)建立健全汽车维修救援体系,提供有效出行保障。

-6-要按照“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服务、快速响应”的原则,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汽车维修救援体系。要在“12328”全国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中设置汽车救援服务功能,便于呼叫和施救;要合理布设救援网点,确保救援服务快速、高效。要建立部、省、市协调运行的信息服务平台,制定救援企业入网条件和服务标准。各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鼓励符合条件的救援企业积极加入救援网络,统一调配运行。救援企业要配备专业化的救援装备和技术人员,提升救援能力。各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注重打造本地的汽车维修救援的社会公共服务品牌,并加强服务质量监督。

(十三)建立健全维修质量纠纷调解和投诉处理机制,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各地要按照“渠道畅通、处理及时、技术权威、裁决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汽车维修质量纠纷调解、投诉处理的工作平台和机制。各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委托行业协会等机构成立第三方的公益性机构,开展汽车维修技术咨询,受理维修质量投诉和纠纷调解。要公布投诉电话、网站,设立接待服务场所,确保投诉渠道畅通。要公布投诉受理范围、处理流程及处理时效,及时反馈处理结果。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鉴定能力和纠纷调解水平,善于化解各类投诉和纠纷。要建立投诉举报处理与部门执法的联动机制,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依据线索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保障措施

(十四)破除维修配件渠道垄断。

鼓励汽车维修配件自由流通。鼓励原厂配件生产企业向汽车售后市场提供原厂配件和具有自有品牌、商标或标识的独立售后配件;鼓励授权维修企业向非授权维修企业转售、提供原厂配件;要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保障所有维修企业享有使用同质配件维修汽车的权利。鼓励汽车维修配件供应电子商务发展,创新流通模式,加深与维修业的融合。要建立汽车维修配件追溯体系,透明配件供应渠道,实现汽车维修配件可溯源、可追踪。全国二类以上维修企业在维修车辆时,要优先使用可追溯配件。要制定实施汽车维修配件分类及编码规则技术标准。鼓励发展第三方的汽车维修配件认证机构,强化配件质量和信誉保证。鼓励发展配件共同品牌。

(十五)加强维修人才队伍建设。

要完善维修从业人员考试内容,增加实际维修操作技能考核。要强化维修企业关键岗位和工种持证上岗制度,逐步提高技术负责人和质量检验员等关键岗位持证上岗比例。要继续实施汽车维修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支持大专院校、中职学校汽车维修类专业优化培养体系,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第三方机构举办社会化维修技术培训、举办各类维修技能大赛、开发汽车维修技术学习交流网络平台,促进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提升。鼓励探索形成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与职业发展、薪酬待遇相挂钩的激励机制。

(十六)提高维修装备技术水平。

-8-鼓励汽车保修设备开展第三方认证。建立汽车保修设备推荐制度,组织对列入《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监督管理产品目录》的汽车维修检测设备进行评价和推荐,为企业提升维修装备水平提供参照。鼓励维修装备生产企业积极研发、生产各类先进适用的汽车维修诊断检测设备,不断增强我国汽车维修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维修企业采购、使用经认证和推荐的维修检测设备,保证维修质量和作业安全。

(十七)推进维修行业信息化建设。

坚持监管与服务并举、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作用的原则,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创新机制和模式,积极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围绕加强行业服务能力,建立覆盖全国的汽车“电子病历”系统;围绕加强行业监管能力,鼓励各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建立汽车维修服务质量评价网络平台。鼓励维修企业建立健全维修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十八)依法加强维修市场监管。

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加强对维修企业经营资质监管,确保企业符合开业许可条件。要加强对维修企业经营行为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要强化实施维修质量保证体系,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汽车维修合同管理、“三检”管理、维修竣工合格证和质量保证期等制度,切实做到行业经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要依法查处各类非法经营、超范围经营、非法改装及承修报废汽车等行为,规范和净化市场环境。要加强对

-9-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面提升行业管理队伍素质和能力。

(十九)加强部门联动和市场监管。

汽车维修业是民生服务业,事关道路交通安全和人民群众汽车生活品质,要积极纳入地方政府“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切实加强与发改、工商、质检、环保、工信、商务、城市建设及公安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和市场监管合力,共同推进汽车维修业和汽车后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满意修车、放心开车提供有利保障。

(二十)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积极作用。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行业自律、社会服务等功能和作用。各级行业协会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企业诉求,回应企业和消费者关切。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在诚信体系建设、服务质量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技术装备推广、加强行业自律、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增强行业凝聚力、弘扬行业正能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在发布行业信息、提供便民服务、开展纠纷调解、创建放心修车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搭建有效的社会公益和公共服务平台。

第二篇:汽车维修转型发展指导意见解读解读

解读《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4-09-22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记者 席秀梅 整理

编者按

日前,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和治理体系为主线,着力推进汽车维修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十部门联合签发意义重大

记者:《指导意见》由交通运输部牵头,联合其他九部门签发,这在汽车维修业历史上尚属首次,《指导意见》一发布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出台《指导意见》的原因。

刘小明:杨传堂部长对汽车维修业的改革发展非常关心,批示明确要起草制定汽车维修业的指导意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据统计,从2003年到2013年,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从2380万辆增长到1.37亿辆,城镇家庭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从1.4辆跃升至21辆,我国已经进入汽车社会。

与此同时,汽车维修业也从单纯的道路运输车辆维修保障行业发展为面向全社会的民生服务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机动车维修业户44万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完成年维修量3.3亿辆次,年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业态模式互补、服务供给充足、社会保障有力的机动车维修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品牌、多车型的维修消费需求。

汽车维修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整个汽车后市场服务能力提升,拉动汽车配件、保险、职业教育等上下游产业经济的发展,有力支撑了汽车工业发展,成为了汽车后市场的驱动引擎。但是,冷静地分析机动车维修业,可以看出,在经过长期较快增长之后,经济总量明显提升,也还存在市场结构不优、发展不规范,消费不透明、不诚信等问题,正在进入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的“第二季”。建立更加诚信透明、经济优质、便捷周到、满意度高的机动车维修服务体系势在必行。记者:进入汽车社会后,对维修业的管理要求随之提高,《指导意见》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刘小明:《指导意见》的出台,将促使维修市场开放度更高、包容性更强、竞争更加充分,对我国维修业乃至汽车后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车主维修汽车消费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对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指导意见》对于机动车维修业深化改革,实现维修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政策环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部署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简政放权,加强市场监管,努力创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的政策措施,增强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财税、价格、劳动和社会保障、信用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为机动车维修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必将塑造一个全新的现代汽车维修市场体系。特别是今年以来,汽车市场改革明显提速,发改委、工商总局等部门针对汽车销售、售后密集出台政策,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触及之深,为近年来所少有,引起了社会及国内外汽车厂商的高度关注。

其次,汽车维修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将为行业转型升级带来强大驱动。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时期,正在有效实施“稳增长、调结构”的宏观经济战略,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仍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出行机动化水平持续高涨。《指导意见》的发布,必将有力促进汽车维修消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2.5亿辆,维修市场需求规模将再翻一番,维修业产值有望超过1万亿元。随着家用汽车持续增长,汽车知识更加普及,都市节奏不断加快,广大车主的维修消费观念将更趋理性成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消费需求更趋多样化,汽车定期维护检测、个性化、品质化维修服务需求将大幅增加,品牌化、连锁化快修服务将倍受青睐,广大车主将享受到越来越放心、越来越满意的维修服务。

第三,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和金融创新,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日新月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技术迅速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在线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手段日渐普及,有效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提升了经济社会效率,对一些传统行业和商业模式甚至将产生根本性、革命性的影响。汽车配件电商、线上线下互动式维修服务、远程诊断服务已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潜力,为配件流通和维修经营模式的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动力。第四,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对行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倒逼机制。随着各地城市功能不断升级,维修业可用的土地资源日益稀缺,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这一切都要求维修业必须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驱动型的转变,维修业必须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汽车排放治理水平,为改善大气环境、治理交通拥堵作出应有贡献。

主要内容围绕转型升级

记者:《指导意见》提到汽车维修业要转型升级,汽车维修业转型发展的思路框架是什么?

刘小明:汽车维修业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方向是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和治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群众汽车生活品质,也是未来5年内行业的发展目标。

转型发展思路遵循三方面的原则:一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二是以满足百姓修车需求服务为宗旨,确保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让广大车主修车放心、用车安心,充分保障老百姓的汽车生活品质;三是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坚持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共同治理。在维修业转型发展方向上,一是优化行业结构,鼓励维修行业向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满足老百姓就近就便、个性化、多样化的维修需求,增强行业发展内涵;二是改善提升维修服务质量,通过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维修质量纠纷调解和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健全汽车维修救援体系等,增强行业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限制滥用汽车保修条款,保障消费者维修选择权,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实施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破除维修配件渠道垄断,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记者:推动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交通运输部接下来要具体做哪些工作?

刘小明:《指导意见》从两个方面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汽车维修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方面围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主要内容包括:鼓励连锁经营,促进市场结构优化;鼓励企业在大型社区、公共停车场、客货运输站场周边、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旅游景点服务区布设连锁网点;鼓励规模化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鼓励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延伸企业价值链,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鼓励大型企业建立配件集中采购平台、钣喷中心等专业化支持体系,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和效益;鼓励专业化维修,提升业态发展水平;鼓励发展事故汽车修复、变速器修理、汽车排放污染治理等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创造附加值高的专项修理企业;鼓励公交、大型客货运输企业建立健全专业化的维修机构或部门,为营运车辆提供可靠的维修服务和技术保障;鼓励品牌化发展,充实行业发展内涵;鼓励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品牌创建内生动力;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汽修设施设备及工艺的升级改造。

另一方面着眼改善提升维修服务,提出下一步工作意见。主要内容有:限制滥用汽车保修条款,保障消费者维修选择权。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引入消费者监督评价机制,构建企业经营行为和服务质量动态监管机制及信息化监管平台。探索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将企业经营失范、违规行为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建立健全汽车维修救援体系,提供有效出行保障。建立健全维修质量纠纷调解和投诉处理机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创新突破解决关键性问题

记者:《指导意见》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内容,您认为具体有哪些创新和突破? 刘小明:在当前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大背景下,文件起草始终坚持紧紧围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这一主题。围绕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和发展现代交通运输服务业,《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汽车维修业是重要的民生服务行业,从战略高度上明确了行业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亿万车主的汽车生活品质。

该文件重点解决了制约行业发展、服务质量和效能不高的关键性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和突破。一是本着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原则,提出了打破汽车生产企业对于汽车维修技术和配件渠道垄断的措施,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二是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汽车生产企业授权4S店在新车保修期间滥用汽车保修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做法,充分保障了汽车消费者的维修选择权和汽车保修权利;三是在国务院及各部门正式出台法规政策文件中,首次全面提出“汽车后市场”概念,明确了维修业在后市场中的作用和地位。首次提出汽车维修“同质配件”概念,消除了对非原厂配件的歧视性认识,有利于引导汽车配件产业正本清源、健康发展,有利于丰富维修配件市场供给,透明配件流通渠道,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选择。这一组行业科学概念的提出,必将为我国汽车维修业、乃至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开辟新的空间、带来新的活力。亮点多多对接行业期待

记者:社会上认为此次《指导意见》有很多亮点,比如破除配件和技术垄断,建立汽车“电子健康档案”,开展绿色汽修等,您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亮点?

刘小明:打破整车生产厂的纵向垄断是充分释放行业竞争力和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汽车行驶安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前提。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

就汽车维修业而言,目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汽车维修配件和维修技术垄断问题,这是制约我国维修业健康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欧盟各国和美国等国家高度重视汽车维修市场公平竞争问题,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汽车生产企业不得对维修配件和维修技术实施垄断,值得我国借鉴。

对于技术资料垄断问题,《指导意见》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和进口汽车销售企业,以可用的信息形式、便利的信息途径、合理的信息价格,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各类维修企业和相关经营者公开维修技术资料。对逾期未公布的,要进行处罚。

对于配件垄断问题,一是要促进汽车维修配件流通渠道开放,鼓励原厂配件生产企业向汽车售后市场提供原厂配件和具有自主品牌的独立售后配件。允许授权配件经销企业、授权维修企业向非授权维修企业或终端用户转售原厂配件;二是在《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体系下,保障所有维修企业、车主享有使用同质配件维修汽车的权利,促进汽车维修市场公平竞争,保障消费者的自主消费选择权。

在加强汽车维修业服务民生方面,一是强化汽车维修救援服务。高品质的汽车社会需要多重保障,汽车维修救援服务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当前,高速公路总里程建成超过10万公里,人民群众节假日、“黄金周”长距离的自驾出行已经日渐普及,高速公路ETC系统也在加速推进。人民群众要放心开车出行,离不开“全国一张网”的救援保障。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按照“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服务、快速响应”的原则,依托现有骨干维修救援企业,建立汽车维修救援体系。要加大协调力度,争取早日开通全国统一的汽车救援服务电话,方便故障车的施救;要建立部、省、市协调运行的信息服务平台,制定救援企业入网条件、服务规范和收费标准等基础规范;要整合现有社会救援力量,合理布设救援网点,确保救援服务快速、专业、高效。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应鼓励符合条件的救援企业积极加入救援网络,统一调配运行。

二是建立全国汽车“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一车一档”的汽车维修技术档案是正确开展汽车诊断维修、维护保养的重要基础资料,将全社会汽车的维修档案汇集起来,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大数据系统。美国早在20年前就建立了“一车一卡”式的维修电子档案,对健全汽车维修数据、实现汽车承修企业信息共享、方便车主掌握车况、利于调解维修质量纠纷,以及促进二手汽车公平交易、缺陷汽车召回监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加大研究,组织建立覆盖全国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也将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化服务,为促进汽车维修监管、提高维修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在“绿色汽修”方面,一方面,《指导意见》将在维修行业建立健全绿色汽修技术和管理体系,要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汽修设施设备及工艺的升级改造,推广使用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降低维修废弃物和有害排放造成的环境空气污染;另一方面,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会同环保部门,推动实施汽车检测与维护(I/M)制度,明确汽车尾气检测站(I站)和维护站(M站)的职责、认定标准、统一标识及作业服务流程,制定机动车排放维修技术规范,通过I/M制度有效控制在用汽车的尾气排放,减少尾气不达标车辆排放对空气造成的污染,不断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治理能力。

改造软环境提升服务

记者: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国发〔2014〕21号),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请问汽车维修业如何加强诚信建设?

刘小明:全面推进机动车维修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在全行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是增强企业诚信、促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是加强和创新行业治理、构建友好和谐行业的迫切要求。

加强诚信建设,一要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通过维修质量服务月等活动,培育“讲诚信、重信用、守信誉”的风尚;二要加大诚信企业创建与规范服务、品牌建设、转型发展的有机结合。依照《机动车维修服务规范》(JT/T 816),鼓励行业开展规范化的维修,提升维修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培育一批内涵丰富的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知名汽车维修品牌企业,增强行业凝聚力和影响力,提高行业的软实力,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三要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守信企业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等激励政策,对失信企业采取行业性约束和惩戒,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四要深入开展质量信誉考核,支持行业协会进一步完善诚信企业评比的动态管理,鼓励第三方机构、行业协会等积极开展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调查,充分发挥诚信企业的宣传带动作用,并通过诚信评比活动的开展,凝聚行业力量,提高行业在社会上的诚信度。

记者:听您讲了这么多亮点,这么多实实在在的内容,《指导意见》编制一定是一个非常复杂、具体的工作,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编写过程?

刘小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维修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根据2013年交通运输部专题调研安排,我们对汽车维修业开展了深入调研,全面分析了行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困难,提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方向。

按照杨传堂部长的指示,今年4月底,运输司组织力量全面启动了《指导意见》的编制工作,专门召开了编制座谈会,成立了编制领导小组和编写组,并对《指导意见》名称、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总体框架和结构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5月初开始,编写组在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文件,了解国内外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形成了《指导意见》初稿。此后,经过多次修改,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内外乃至全国范围征求意见,交通运输部完成了《指导意见》终稿。

《指导意见》的出台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公安部、环保部等部门的支持,十部门于9月3日联合签发,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三篇:交通运输部出台行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交通运输部出台行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 作者:

来源:《物流时代周刊》2013年第10期

9月9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科技创新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意见》将科技创新摆在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根据《意见》,科技创新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将坚持“面向发展、开放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原则,以重大科技突破引领、信息化智能化引领、标准化引领和创新人才引领为实施途径,充分调动全行业全社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开创交通运输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到2020年,努力在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应急、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和信息化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一批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自主创新成果,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第四篇:服务“三业:提升、促进转型升级情况汇报1

关于服务“加快推进三业提升、促进转型升级” 的情况

汇 报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了加快县内新特产业规模提升,我局根据县党代会、人代会精神,深入了解新特产业用工的现实需求,积极服务新特产业用工,现就服务新特产业用工问题做如下汇报。

一、搭建用工服务平台

为了方便企业招聘,我局于2010年在县人力资源市场开通了“长年劳务集市”,并专门设立了“新能源企业招聘服务窗口”。部分新能源企业系新上项目,暂未配备招工专员,我局明确专人为新能源企业进行招聘宣传、登记。今年以来,县内新能源企业都次数不等地参加了“长年劳务集市”进行招工,累计实现招工700余人。

二、举办大型招聘活动

为了吸引我县返乡过春节的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就业,我局于正月初二至初六,出动服务企业用工宣传在篷车30辆次,跑遍县内所有村(居),将事先印制的15万份《用工服务宣传手册》发放到适龄劳动力手中,供他们自主选择就业岗位;为了保证招聘效果,我局又于正月初

七、初

八、初九分别在射中体育馆、闽豪科技园和合德镇创业园区举办了新春岗位对接大会。新春岗位对接活动实际为企业招聘各类员工9600多人,其中华锐、万宇等新能源企业都能积极参加招聘活动,招聘成效较好,都基本实现了招聘目标。

新春就业岗位对接活动后,我局又按省、市主管部门要求,自5月25日开始,开展“新特产业用工服务月”活动。活动期间,我们集中采集了新特产业就业岗位信息,并编印《用工服务宣传

手册》6万份,利用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将用工服务手册传递回乡参加夏收夏种的在外务工人员和剩余劳动力手中,重点宣传和服务县内能源企业。6月24日,我局适时举办了“夏季用工服务招聘会”,招聘会当场达成用工意向823人,整个用工服务月累计为企业招工1600多人。

8月27日、28日,我局针对吉阳等新能源企业用工需求迫切的状况,举办了“新特产业用工服务专场招聘会”。县内35家新特产业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就业岗位3120个,有近2000名求职人员进场应聘,当场达成用工意向915人。

三、加大校企对接力度

新能源企业用工需求量大,而我县又缺乏现成的新能源人才培训基础。为了切实解决人才供求的矛盾,积极开展校企对接活动,重点为新能源企业开展用工服务。我局已经与盐城市技师学院进行了对接,盐城市技师学院与我县新能源企业合作办班的积极性很高,但我县部分新能源企业因校企合作周期较长、用工成本较高等原因,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但我局没有放弃,仍就校企合作事宜,与有关企业和学院(校)保持着联系。我局将进一步与新能源企业进行对接,指导新能源企业制订着眼长远的中、长期发展和人才使用规划方案,争取与县内外职业院(校)形成良好合作。

四、吸引外地人力资源

为了缓解县内企业用工不足的燃眉之急,我局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认真收集汇总县内有价值的空岗信息,于2、4、7、8月份分别与河南省唐河县、禹州市、兰考县,贵州省黔南州、安徽省灵璧县等劳务合作基地联系,利用合作地区举办大型招聘活动的机会,插入发布我县用工信息,并恳请合作地人社部门代为宣 2

传、报名、登记。合德镇东信电子公司能委派生产总经理和招工专员,跟随我局赴贵州省参加协作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第五篇:山东省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9月2日印发)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9月

2日印发)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各类农业先进技术的载体和集大成者。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实现稳粮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多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省农业机械化保持了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显著优化。到2014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3亿千瓦,拖拉机248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2万台,联合收割机25.6万台,各类配套机具431万台套,大马力拖拉机、大喂入量联合收获机、粮食干燥机增速迅猛,农机装备大型化、高新化、全程化趋势开始显现。二是农机作业水平大幅提升。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6%,经济作物达到50%,走在了全国前列。三是农机经营效益明显增长。2014年,全省实现农业机械化经营总收入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农机服务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670元以上。农业机械化不仅为我省粮食生产实现 “十二连增”、农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和100多万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工业的持续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农村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应当看到,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粮食生产机械化与“全程、全面”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全程看,玉米机收水平仅为83%,仍是薄弱环节;传统低端播种机仍然占据主流,播种质量不高;粮食机械化干燥能力不足100万吨,发展严重滞后;机械化植保、秸秆处理水平不高。从全面看,水稻机插秧水平仅为40%,马铃薯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仅为66%、72%,低于全省小麦、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也低于水稻、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先进省区。二是经济作物机械化总体水平较低。高效、适宜机械严重缺乏,花生、棉花、蔬菜、林果等大宗经济作物部分生产环节机械化还有不少空白。花生联合机收率仅为6%,棉花联合收获刚刚破题,大蒜、大姜机播、机收水平很低,果树套袋、疏花、整枝、采摘和中药材种植、收获基本依靠人工,冷藏运输机械化仍是空白。三是耕地质量亟待改善。土壤耕层普遍只有12~15厘米左右,板结严重、地力下降,约7500万亩耕地亟待深松、深耕。此外,农机利用率不高,农机服务组织不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建设滞后。这些问题都是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当前,我省正处于“四化”同步发展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再创山东农业发展新优势的要求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对照新形势新要求,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拓展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更好地满足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

二、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目标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以“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为工作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总体思路,推进农村各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把大田农作物机械化作为近几年转型升级的重点,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技术,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产能,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8%,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56%,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在粮食生产机械化方面,主要是提高小麦和玉米机播机收质量,推进种子机械化加工、育插秧,解决粮食干燥问题,突破水稻、马铃薯机械化发展瓶颈。山东省2016~2020年粮食生产重点环节分阶段发展目标见附件1。在经济作物机械化方面,主要是提升发展花生、棉花两大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发展大蒜、茶叶、中药材三类作物生产重点环节机械化,破解发展大田蔬菜、林果两类作物生产部分环节机械化。到2020年,花生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棉花耕、种、管等环节实现机械化,机械采收取得大幅进展,茶叶、中药材、葱姜蒜和大田蔬菜、林果生产机械化都得到显著提升。山东省2016~2020年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目标见附件2。在农机深松、深耕作业方面,今后五年计划实施深松、深耕整地7435万亩,其中深松6000万亩、深耕1435万亩,力争每年完成1000~1500万亩,土地深松(深耕)任务压茬进行,梯次推进。山东省2016~2020年农机深松(深耕)整地作业任务计划表见附件3。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基础好的区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大面积推广;其他区域,加强试点工作,由点及面,逐步推开。突出重点作物、重点区域、重点环节,进行集中攻关、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产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土壤状况、种植制度、经济水平、经营规模,确定适宜的技术路线和主推机型,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完善技术模式,推动技术集成和标准化。

3、创新驱动,持续发展。坚持产学研管推用相结合,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着力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与机具研发创新、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由环节化、低端化向全程化、高端化升级。鼓励和支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推广保护性耕作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

4、政策扶持,市场主导。综合运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农机深松作业补助、农机研发创新计划、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工程等政策、项目,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农业机械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效益。

三、工作重点

(一)着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

1、小麦、玉米。重点区域:菏泽、德州、聊城、临沂、济宁、潍坊。主攻方向:围绕推进小麦和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提升产前种子加工、产后干燥机械化水平和产中机械化作业质量,主攻高效低损收获、宽幅精量播种、干燥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和精准施肥、高效植保。发展路径:大力推进机械化干燥,菏泽、德州、聊城、潍坊、临沂、济宁辖区内每个县(市、区)建立粮食干燥机械化示范基地4个以上,基本解决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种植主体粮食干燥问题。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政策,加快推进小麦、玉米播种机、联合收获机升级换代,宽幅精量播种机、大喂入量小麦联合收获机、带扒皮功能玉米联合收获机在平原地区成为主流机型。努力提升玉米机收水平,在菏泽、潍坊、临沂等地着力发展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在滨洲市阳信县、聊城市临清市、泰安市肥城县、潍坊市临朐县等畜牧养殖重点地区积极推进粮改饲,大力发展青贮玉米收获机械化。在鲁西北沿黄灌区、鲁中高产井灌区、半岛和鲁南山丘旱作区积极推广适宜当地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机具和技术模式。积极推进以机械化还田为主的小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在机场周边、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大力推广带有秸秆切碎装置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推行小麦、玉米机收、秸秆切碎还田、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在泰安、滨州等地大力发展玉米秸秆青贮收获机械化,在东营、淄博等地积极发展食用菌种植,在聊城等地积极探索利用秸秆造纸、发电等利用途径。开展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种肥同播、统防统治,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植保机械,提高施肥、植保机械化、精准化水平,2、水稻。重点区域:济宁滨湖稻区,临沂、日照库灌稻区,东营、菏泽、济南沿黄稻区。主攻方向:重点突破水稻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瓶颈,主攻机械化育插秧、联合收获,部分适宜地区探索进行旱直播。发展路径:在济宁、济南、临沂、日照、东营、菏泽等地大力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集成示范以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育秧、机插秧为核心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重点推广规模化生产的大棚温室集中育秧、乘座式高性能插秧机、大型机械化干燥设备与技术为主,集成示范秸秆还田耕整地、高效植保、大中型联合收获及秸秆处理等机械化技术;在淄博市高青县等部分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水稻精量播种机,开展旱直播试点。到2020年,重点区域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带动全省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0%。

3、马铃薯。重点区域:枣庄、青岛、泰安、潍坊、临沂、济宁。主攻方向:重点突破马铃薯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瓶颈,主攻机械化播种、联合收获。发展路径:以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为抓手,积极研发先进适用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努力提高机械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在青岛、泰安等重点区域开展马铃薯生产创新示范工程和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积极探索和总结适宜不同地区的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集成示范小型马铃薯播种机、收获机、高效精准施药及秸秆处理等机械化技术。

(二)加快推进大宗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

1、花生。重点区域:主要包括三大区域,即以胶东半岛、鲁东南为主的春花生种植区,以鲁西、鲁西南为主的夏花生种植区和以鲁中地区为主的花生套种区。主攻方向:机械播种、联合收获。发展路径:在推进耕整地、机械播种、灌溉、植保、施肥等环节机械化技术的基础上,加速推广应用分段收获机械,同时研发创新和示范推广多行高效多功能花生播种机和两段(捡拾、摘果)收获机械。从区域分布上,胶东半岛、鲁东南等春花生种植区为花生生产机械化发展核心区。重点是加快推广普及多垄多行大型花生精确播种联合作业机械、联合收获机械和两段收获机械,全力推进花生种植与收获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到2020年,该区域春花生规范化机播400万亩;高效收获机发展到4000台,完成花生联合机收250万亩。其中,平度、胶州、招远、莱阳、诸城、高密、文登、莒县、莒南、临沭、沂南、沂水等12个重点县(市、区)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带动整个发展区域达到75%以上。鲁西、鲁西南为主的夏花生种植区为花生生产机械化发展示范区。重点推广夏花生直播与收获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推进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扩大发展规模,实现花生机械化种植、收获新突破。到2020年,该区域实现夏花生规范化机播150万亩以上;夏花生高效收获机发展到600台,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其中,台儿庄、邹城、泗水、冠县、东明、鄄城等6个重点县(市)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65%以上,示范带动整个区域达到50%以上。鲁中地区为主的花生套种区为花生生产机械化发展辐射区。重点开展机收花生种植的示范引导,进行花生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探索试验,带动花生种植模式机械化、现代化的转变。到2020年,该区域花生规范化机播50万亩;花生高效收获机发展到600台以上,完成机收花生30万亩。其中,济阳、莱城、新泰、宁阳等4个重点县(市、区)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示范带动整个区域花生生产机械化实现根本性改观。

2、棉花。重点区域:主要包括以滨州、东营、潍坊为主的黄河三角洲一年一熟区、以聊城、德州为主的鲁西北一年一熟与两熟区和以菏泽、济宁为主的鲁西南一年两熟区。主攻方向:机械播种、植保化控、机械采收。发展路径:在普及应用机械深耕深松、中耕施肥、机械植保的同时,重点推广应用规范化播种机械,引进示范国外摘锭式先进采棉机,研发推广适合黄淮海地区棉花采收的中小型自走式采棉机和大型高地隙对靶施药高效植保机械以及秸秆处理机械。加强棉花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选育适于机采的棉花品种。黄河三角洲一年一熟区作为机械化发展核心区,重点推广应用规范化播种和机械采收。到2020年,该区域实现按机采棉模式种植50万亩;大型采棉机发展到30台,完成机采棉14万亩;大型高地隙高效植保机械作业达到20%,秸秆处理达到30%,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65%以上。其中利津、河口、寿光、昌邑、无棣、滨城等6个重点县(市、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鲁西北一年一熟与两熟区作为机械化发展示范区,重点推进按机采棉模式种植与收获试验示范,加快引导机采棉种植规模扩大发展,实现棉花机械化采摘突破。到2020年,该区域实现按机采棉模式种植10万亩;采棉机发展到5台,完成机采棉2000亩;机械播种达到80%;大型高地隙高效植保10%,秸秆处理15%。其中夏津、武城、高唐、临清等4个重点县棉花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鲁西南一年两熟区作为机械化发展辐射区,重点开展机采棉机械化种植模式探索试验,示范引导机采棉种植,辐射带动棉农加快转变棉花种植模式。到2020年,该区域实现按机采棉模式种植1万亩、采棉机发展到2台,完成机采棉1000亩;大型高地隙高效植保和秸秆处理技术实现良好起步。其中鱼台、嘉祥、巨野、成武等4个重点县率先在这一区域实现突破,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3、大蒜。重点区域:主要以临沂、济宁、菏泽为重点,兼顾莱芜、聊城、济南、东营等其他大蒜种植地区。主攻方向:机械种植、机械收获。发展路径:在巩固提高机械挖掘式收获水平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大蒜精确种植机械化关键技术、大蒜高效分段收获技术、大蒜联合收获关键技术(切脐、断秧)等,研发大蒜多行精确种植、高效分段(作业效率每小时6亩以上)与联合收获机械,并逐步进行示范推广。围绕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适合我省大蒜种植模式的精确种植机械、轻简化收获机械、高效联合收获机械,在商河、金乡、兰陵、巨野等4个重点县分别建立1000亩的大蒜机械化生产示范田。到2020年,力争主产区播种机械推广应用实现突破,推广大蒜轻简高效分段收获机械2000台以上,联合收获100台以上,并逐步推广到省内其他大蒜产区,整个区域机械收获面积达到20万亩,机械化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4、茶叶。重点区域:主要是以崂山、胶南、日照、莒南、莒县、五莲和临沭等市县为主的东南沿海茶区、以济南、临沂、泰安和莱芜为主的鲁中南茶区和以海阳、乳山、文登、荣成、即墨、莱西、平度为主的胶东半岛茶区。主攻方向:机械采摘、机械修剪、机械加工。发展路径:在三大茶叶产区全面推广普及茶叶耕整地、植保、喷滴灌、中耕除草机械化技术的同时,重点推广修剪和采茶机械化技术,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向高效智能、节本增效转型升级,探索推广茶叶采摘、加工不落地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到2020年,全省茶园宜机采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采茶机发展到1300台,完成机采茶6万亩,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其中日照市以及崂山区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

5、中药材。重点区域:重点围绕鲁中南山区、胶东半岛、鲁西南、黄河三角洲、微山湖与东平湖五大中药材生产区,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机械化工作。主要作物:丹参、西洋参、黄芩、桔梗等根茎类中药材。主攻方向:机械种植、机械收获和机械收获后处理。发展路径:研究示范主要中药材种植模式和机械化技术规范,在全力推进耕整地、田间管理机械化的基础上,突出研发创新和示范推广中药材工厂化育苗、移栽、直播、挖掘收获和收后干燥、筛选、包装等关键技术与装备,逐步实现中药材生产机械化的新突破。到2020年,以文登、费县等县(区)为重点,建立参类等中药材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引导带动全省中药材生产机械化取得有效进展。

6、大田蔬菜。重点区域:潍坊、青岛为主的典型蔬菜发展核心区、济南、聊城、德州为主的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示范区、济宁、菏泽、临沂为主的鲁西南种植区为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辐射区。主要作物:卷心菜、大白菜、胡萝卜等叶菜类、根茎类蔬菜。主攻方向:机械种植、机械采收,兼顾其他蔬菜冷链处理。发展路径:在大力推广普及机械耕整地、中耕施肥、机械植保的基础上,着力示范引导规范化、标准化种植,重点研发推广等大田蔬菜的工厂化育苗播种、移栽、采收机械和保鲜储运设备,有重点、分步骤地稳步推进大田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到2020年,全省卷心菜、大白菜等大田主要蔬菜种、收机械化水平取得有效进展,其中寿光、胶州、兰陵等重点县(市、区)规范化、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示范带动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

7、林果。重点区域:烟-威-青-淄为主的苹果主产区、淄-青-临-烟为主的葡萄主产区、潍-淄-泰为主的桃主产区和烟-滨-聊-菏为主的梨主产区。主要品种:苹果、葡萄、桃、梨、冬枣等。主攻方向:田间管理、机械采收和冷链处理。发展路径:重点研发和试验示范果树管理与采摘升降运输通用平台与高效对靶喷药机械,全面推广林果灌溉、施肥、修剪、喷药等田间管理机械和采摘后清洗分级、包装、保鲜储藏运输机械化技术。苹果:主要进行田间管理(植保、施肥、中耕、疏花)、产后处理环节进行技术提升,推进发展产后苹果的分级、包装、保鲜储藏和运输机械化;葡萄:主要进行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模式示范引导,在除草、压枝、施肥、修剪、喷药等田间管理环节进行关键技术突破,在蓬莱、莱州等酿酒葡萄产区示范推广葡萄收获机械;桃:主要推进桃的分级、包装、储藏等产后处理环节机械化发展;梨:主要推进除草、施肥、修剪、喷药等田间管理环节机械化;冬枣:以沾化、无棣为重点,大力推广发展以气调库为主的保鲜设施设备。到2020年,力争主要水果生产机械化取得显著进展。山东省2016~2020年经济作物机械化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主要任务见附件4,山东省大宗经济作物重点区域分布图见附件5。

(三)积极推进农机深松(深耕)整地

1、重点区域。一是把高产创建田作为平原地区实施深松(深耕)整地作业的重点区域,深松(深耕)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和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优先安排,力争为全省创建2000万亩高标准粮田,高产创建区内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百分之百做出贡献。同时,粮食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程度高的区域优先实施。实施区域主要包括鲁南、鲁西、鲁北等平原地区和渤海粮仓等。二是毫不放松地抓好丘陵地区的深松整地作业。我省丘陵地区耕地面积为4138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6.7%,多为旱作区,自然条件较差,蓄水保墒是农业生产的重点和难点,要注重抓好丘陵地区深松整地作业的组织推动工作,不断提高丘陵地区耕地的涵养水源和节本增效水平。实施区域主要包括鲁中、胶东等丘陵山区。

2、重点作物。把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作为农机深松(深耕)整地工作的重点,加快推进步伐,进一步扩大实施面积,为促进农业增效、保障粮食安全打牢基础。同时,要从实际出发,把大宗经济作物的深松(深耕)整地工作提上农业机械化工作日程,充分借鉴粮食作物的深松(深耕)整地工作经验,由点及面,逐步推开,争取4~5年内在适宜地区,对花生、棉花等大宗经济作物种植地块深松一遍。

3、关键时节。一是重点开展秋季深松(深耕)整地作业。秋收后到秋种之间时间相对较长,有利于冬小麦种植地区安排大规模的深松(深耕)整地作业,以接纳秋、冬两季的雨水和雪水,有效抵御春旱。秋季深松(深耕)要与玉米秸秆还田覆盖、小麦免耕播种相结合,实行“一条龙”作业,可以减少土壤水份散失和机械进地次数,确保土地深松(深耕)效果。二是充分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开展深松(深耕)整地作业。棉花、花生、地瓜、黄烟等一年一作区,有较长的冬闲期,可以在冬前深松,也可在春季作物播前开展深松(深耕)。立春后或初春也是开展深松(深耕)整地的好时机,各地特别是丘陵地区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早组织,争抢农时,扎实做好春季农机深松(深耕)整地工作。三是适时开展夏季深松(深耕)整地作业。夏收夏种之间时间紧,一年两熟地区如果把深松(深耕)整地作业与夏种结合在一起,小麦收获后及时深松(深耕)整地作业并播种玉米,既能使夏季玉米增产,又能避免秋季小麦种植时集中深松(深耕)。

4、规范实施。应遵循“先作业后补助、先公示后兑现”的原则,一是抓好合同签订。县级农机管理部门应与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签订作业协议,在乡镇政府的领导和协助下,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要与村委会签订作业合同,并及时备案和公示。二是抓好作业确认。作业结束后,按照程序及时确认作业质量和作业面积,确保深松(深耕)作业的真实性、准确性。三是抓好抽查抽检。市县两级农机管理、财政部门会同乡镇政府组织力量,通过电话抽查、实地抽检走访等方式,对各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开展的农机深松(深耕)整地作业地块进行抽查并公示。鼓励各地采用卫星定位、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强化对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质量的监测与核查。四是抓好补助兑付。公示无异议和抽检合格后,县级农机管理、财政部门及时将补助资金直接兑现给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四、保障措施

(一)推进农机装备创新示范。以推进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机械化为核心,以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和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整合农机生产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农机推广机构等各类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大先进农机装备研发创新、示范推广力度。鼓励农机生产企业自主创新,以福田雷沃、五征、时风、常林等大型农机骨干企业为重点,打造一批集大型拖拉机、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研发、生产、销售、培训于一体的农业生产全过程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大华、国丰、巨明、金亿、工力、宁联、东泰、弘盛等企业为主,建设一批致力于土地深松、免耕播种、联合收获等关键环节复式作业机具研发生产的农机企业。以山东农机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为主,建设一批关键核心农机部件研发基地,加强农机基础和应用研究,着力提升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以省、市、县农机推广机构、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或示范园区为主,进行品种、栽培、机具和加工等技术集成探索、试验示范,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以点带面,不断加快先进成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普及应用。

(二)培育农机新型经营主体。围绕“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提升能力、增强后劲”,进一步加强以农机合作社为重点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机作业规模化推进工程,加大对农机合作社奖补力度,加强农机合作社农业装备、库棚设施、办公条件等硬件建设。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充分发挥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的优势,鼓励开展“企社共建”活动,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经理人、财务人员培训力度,引导农机合作社加强建章立制,提高规范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带机、带地、带资或技术入社的资本合作方式,完善农业生产过程“作业标准、服务价格、技术模式、生产资料”等“几统一”的劳动合作方式,建立合理公平、效率优先的分配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作业能手作用,鼓励和支持开展土地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推动农业生产向装备智能化、种植规模化、过程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

(三)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发挥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的作用,构建农科教、管推用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化农艺体系、作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培育适于机械化作业的作物良种,强化农机从业人员农艺知识培训,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实施高效农机化规模生产示范引领工程,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农场建设。

(四)提高农机信息化水平。开展“互联网+农机”推进行动,建设农机管理服务信息化指挥调度平台,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手段,加强农机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农民和农机手的互联互通,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和农业机械化的深度融合,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升农机管理服务科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突出补贴重点,提高玉米、花生、棉花联合收获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和配套大马力拖拉机以及水稻插秧机、干燥机等机械补贴额,实行应补尽补、有购就补;进一步向粮食和大宗经济作物主产区倾斜,提高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建立完善深松(深耕)整地作业常态性补助机制,在上级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每年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拿出2亿多元,用于500~800万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省政府每年设立农机深耕作业补助专项资金1亿元,采取建设项目的方式,实施农机深耕作业补助面积300万亩。同一地区、相同作业标准与效果,按照相同的定额补助标准。先干后补,谁深耕谁得补助。实行差额收费,受益农户和组织只需交纳补助标准以外的部分,作业补助资金兑现给承担深耕整地作业的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对粮食干燥、秸秆还田、花生和棉花联合收获等机械化作业实施补助。积极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加快老旧高耗能机械更新步伐,促进农机装备结构“腾笼换鸟”、优化升级。鼓励和支持大型农机企业开展农机金融租赁服务。

(六)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工作责任制,强化绩效考核,落实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要按照国发〔2010〕22号文件的要求,加强农业机械化队伍建设,理顺农机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执法、监管和服务能力。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农机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做好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安全监理等工作;农机工业部门要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提高机具质量;农业部门要加强农艺与农机相互融合的研究,将机械作业适应性作为种植模式推广、作物种子选育的重要依据;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基本建设投资和政策的争取工作;财政部门要落实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业机械化项目实施的监管;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机械科研开发支持力度;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支持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农机停放库棚用地;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管部门要督促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机信贷、保险业务;供销部门要积极支持机采棉示范县装备棉花清选加工设备。

附件:

1、山东省2016~2020年粮食生产重点环节分阶段发展目标(略)

2、山东省2016~2020年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目标(略)

3、山东省2016~2020年农机深松(深耕)整地作业任务计划表(略)

4、山东省2016~2020年经济作物机械化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主要任务(略)

5、山东省大宗经济作物重点区域分布图

下载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