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边疆治理 补齐战略短板
强化边疆治理 补齐战略短板
作者:周平《光明日报》(2015年06月10日 13版)
国家既是人类创造的政治形式,也是政治地理空间单位。而作为政治地理空间单位的国家本身,又处于更大的地理空间格局中。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在自身及相关的地理空间中实现的。近年来,中国发展中的地理空间问题,也由于边疆问题而被凸显——中国的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和立体化的地理空间场域之中。然而,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审视这个地理空间场域便会发现,边疆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核心区的发展,并因此而成为国家发展总格局中的短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强有力的边疆治理来补齐这块战略短板,既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国家发展面临复杂的边疆形势
跨入21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国家的边疆形势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经过由改革开放推动的现代化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家形势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而将中国的边疆形势凸显在一种新的环境之中。
一方面,中国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之后,国家领土范围内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家政治地理空间的整体性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已经由全面建设时期转变为全面发展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不同区域结合起来谋划,已成为国家整体发展的迫切要求。
另一方面,中国以从未有过的姿态和程度融入了世界,既深深地影响着世界,也受到世界的深刻影响。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再局限于领土的范围,已经遍及全球。中国必须在一个更大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与此同时,当代世界的国家疆域形态已经发生了深刻改变。随着国家自身和人类活动范围的变化,超主权的疆域形态日渐凸显,一些西方大国已经充分地运用历史提供的机遇,拓展了国家的疆域,并构建了利益边疆、战略边疆等新形态边疆,有效地维护和发展了国家利益。
面对形势变化对国家发展形成的刚性要求,中国必须在一个更大和更加广阔的地理空间范围内来谋划国家发展,从而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国家的边疆。首先,在国家领土的范围内,不仅要将边疆与核心区或内地的发展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谋划发展。同时,要将陆地边疆与海洋边疆结合起来,将平面的边疆与空中边疆、底土边疆结合起来,凸显边疆的立体结构;其次,要确立中国的利益边疆、战略边疆,进而将领土边疆与这些新形态边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化的边疆结构。
总之,今天的中国不仅有必要也有可能和能力,将领土的核心区与边缘区、陆地边疆与海洋边疆、平面边疆与立体边疆、领土边疆与新形态边疆结合,进行全面的审视、谋划和统筹。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国家发展。而这样一来,中国的发展也就被置于一个宏大的立体化的空间场域中——国家发展和国家利益的维护,都必须在这样一个空间中实现。同时,只有在这样一个宏大的空间场域中进行谋篇布局,才能做好促进国家持续发展的大文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也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凸显了加强地理空间谋划的必要性。
边疆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短板 从古至今,边疆的界定与边疆治理都是相辅相成的。边疆是因为国家治理的需要而界定的,边疆治理则进一步巩固了边疆的区分,进而强化了边疆的存在。但从中国目前边疆治理及边疆发展的状况来看,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与国家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历史上的边疆治理即王朝国家的边疆治理中,边疆治理都是围绕着核心区的治理而展开的。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移动,国家核心区及其治理在不断变化,国家的边疆治理便随着核心区及其治理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并服务于、服从于核心区的治理,甚至要为核心区的利益而作出牺牲。因此,边疆的治理水平和发展总是低于核心区,边疆的衰弱和边疆危机不时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按照民族国家的制度要求调整了对边疆的看法,加强了包括开发和建设在内的边疆治理。但是,在整个国家治理格局中,边疆治理受到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国家治理中的“核心-边缘”模式根深蒂固,国家治理中重核心区轻边缘区、重陆地轻海洋的思维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边疆治理受到国家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制约。在国家能够动员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国家不可能在边疆治理中投入足够的资源,只能让核心区或一部分地区首先发展起来。另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家的安全形势处于严峻状态,边疆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安全威胁。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从战备的需要出发,不可能在边疆投入太多的资源。因此,国家的边疆治理基本上是针对陆地边疆的,进而将陆地边疆等同于“民族地区”,将边疆治理置于民族问题的框架下布局和实施。当前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兴边富民”行动,就是由国家民委推动的。
边疆治理的这种格局,在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是在中部地带,重点发展重工业。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国家以建设大三线为战略目标,将经济布局的重心放在西部地区,但重点是发展军工企业。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国家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按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序列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布局,并实行东、中、西部的梯度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到了20世纪末,才在继续沿海地区优势的同时,逐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西部开发的力量,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诚然,在东部和西部都有边疆部分,但无论是东北部还是西部的发展,重点都不在边缘部分。只有“兴边富民”行动,才是针对边境的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边境团场的。
进入21世纪以后,海洋边疆受到了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的问题之后,十七大和十八大分别提出“发展海洋产业”和“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进一步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加强对海洋边疆的治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洋边疆的治理不仅相对于核心区的治理显得滞后,就是相对于陆地边疆的治理也显得滞后。今天中国海洋边疆面临的许多问题,与海疆治理的滞后不无关系。值得欣慰的是,十八大后的海洋边疆治理发展迅猛,势头良好。
总之,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边疆治理总体上处于滞后状态。因此,从国家总体发展来看,边疆的薄弱明显存在。这样的状况,不仅制约了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而且还会引发更多的问题:一是不利于国家领土主权的巩固,甚至有可能导致国土被他国蚕食;二是多发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纠缠在一起,边疆日渐增多的矛盾和冲突已经影响着国家的整体稳定;三是不能有效地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限制了中国影响力的生成和发挥;四是影响了国家地缘政治战略的实施,不利于中国全球战略的构建。因此,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角度来看,边疆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短板。
在国家战略层面重视边疆治理
既然今天中国的国家发展已经处于一个由核心区和边疆——包括陆地边疆、海洋边疆、空中边疆、底土边疆和利益边疆、战略边疆——组成的宏大的地理空间场域中,而在这样巨大地理空间中的边疆的治理和发展又相对滞后,并导致了边疆的薄弱,进而影响到国家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那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边疆治理及加强边疆治理,尽快补齐国家发展的战略短板,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而且,今天的中国也有能力和条件全面加强边疆治理。从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地理空间场域的角度来加强边疆治理,着眼的并不是边疆治理的某个或某些具体的方面,而是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或层面来考虑问题,即要提升边疆治理在整个国家治理格局中的地位,从而形成完整的边疆及边疆治理战略,进而持续增大边疆治理力度,并通过卓有成效的边疆治理来促进国家发展。同时,坚决摒弃将边疆问题或边疆治理置于民族问题的框架下研究和谋划的方式。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关键是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边疆及边疆治理的认识问题,二是构建边疆及边疆治理的战略问题。
关于边疆的认识,具体又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边疆的形态变迁问题,二是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问题。首先,边疆的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迄今为止,国家疆域已经经历过无主权疆域、主权性疆域(即领土)两个基本形态,目前又出现了非主权的疆域。与此相适应,边疆也有非主权边疆、主权性边疆(领土边疆)和超主权边疆(如利益边疆、战略边疆)等形态。在边疆形态快速变化的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已经根据边疆形态的变化及时调整边疆战略并因此而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绝不能自囿于传统的狭隘边疆观,必须与时俱进和乘势而为。其次,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边疆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今天中国的发展及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改变了边疆作为国家发展的末端和边缘性部分的定位,并将其凸显为国家发展最有潜力的区域和新的增长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发展和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边疆的巩固和发展。当然,这里所说的边疆,绝不仅仅是陆地边疆和海洋边疆。
国家边疆战略具有宏大的格局和丰富的内容,但必须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恰当地界定自己的陆地边疆、海洋边疆,以及太空边疆和底土边疆,尤其是要加强陆地边疆与海洋边疆的整合。许多看似有定论的问题,其实都有重新进行审视和斟酌的必要。如陆地边疆的内部边际线的划定,海洋边疆的主权管辖区域的划定等,都要从国家发展和治理的角度认真审视;二是合理界定利益边疆、战略边疆,以及利益边疆中的经济利益边疆和安全利益边疆的区分,并认真研究如何通过巩固的战略边疆支撑利益边疆等。
如果说国家的边疆战略要解决的是国家的边疆格局问题,那么,国家的边疆治理战略要解决的则是对各种形态的边疆的有效治理问题。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利益边疆涉及的主要是构建和管控问题,战略边疆主要涉及的是战略布局问题。而国家边疆治理的战略,主要是涉及陆地边疆的治理和海洋边疆的治理两个大的方面。作为国家层面的陆地边疆治理和海洋边疆的治理,必须确定边疆治理的战略地位、边疆的开发和建设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政策、边疆发展中的政策支持,以及内地支援边疆等若干具体的政策。这些都需要由中央有关部门牵头制定。
国家的边疆战略和边疆治理战略形成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布局,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等在内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战略,外交战略尤其是周边外交战略和军事战略等,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与之相匹配和相辅相成。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研究”首席专家,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教授)
第二篇:补齐后疫情时代社区治理短板
补齐后疫情时代社区治理短板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7月23日,总书记在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考察时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此次举国战“疫”,是对城乡社区治理水平的一次实战检验,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后疫情时代,亟须从多个方面加快补齐社区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推动社会治理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
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夯实社区堡垒基础。此次疫情发生后,省内各城乡社区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众志成城,为阻击疫情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在部分地方,仍出现了少数社区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等因责任落实不到位、不服从组织安排、敷衍塞责而受到处分或通报,这充分暴露出当前城乡社区治理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依然存在弱化、虚化等问题。党的十九大明确,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这就要求社区治理必须以党建为引领,强化责任担当,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始终。与此同时,需要改进党建运行机制,通过建立以社区成员满意度为重要导向的党建质量评估反馈机制,打造一支充分代表广大群众利益、忠实践行群众路线的党员队伍,切实提升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发挥法治保障优势,促进行政执法权限下沉。在全面依法治国步入新时代的当下,一方面需要大力加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网格员、楼栋长等社区治理主体的法治素养,增强他们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深化社区普法,引导广大居民知法守法用法,踊跃参与社区自治,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此外,还需要认识到,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并非行政主体,在社区治理中常常会出现“鞭长莫及”的情形。因此,尤其要重视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大力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明确,“要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目前,部分城市已探索实施“城管进社区”、设立“社区法治专员”等工作机制,有的还将“城管社区工作室”和“综治联勤工作站”融合联动,协同治理,大大提升了社区治理效率和水平,无疑是新时代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的有益尝试。
发挥多元共治优势,提升群众自治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新时代的社区建设中,应着重坚持开放融合的治理理念,重多元参与,轻政府包办,提供更加开放的议事、监督平台与自治机制,打通居民以及其他群团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通过合作共建、孵化支持、购买服务等方式,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人才、社会志愿者“四社联动”,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增强现代化治理水平。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当前,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已然凸显了在公共服务方面的重大作用,尤其对于突发事件中的组织动员、信息传播、风险追溯与防范等具有诸多优势。但就社区治理层面而言,当前信息化水平总体还较低,特别是在许多老旧小区、安置小区,一些关键场景还无法实现数字化,精细化服务不能实施到位。今后在社区治理中还应持续加大智慧社区的建设力度,加快互联网、物联网与社区治理体系深度融合,把社区信息化建设作为改进社区治理方式、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着力推进。
第三篇:真抓实干补齐民生短板
真抓实干补齐民生短板
——总书记指示推进“厕所革命”引发热烈反响
本报记者
《 人民日报 》(2017年11月29日 01 版)
近日,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三年来第二次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广大干部群众反响热烈,大家认为,倡导推进“厕所革命”,体现了总书记对百姓民生、城乡文明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的务实作风,为新时代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大动力。
小厕所关乎大民生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柯家村,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居住在太湖边上,以水为邻,伴水而生。江南水乡农村地区,厕所除了茅厕,还有木制的马桶。“一到夏天,茅厕臭气熏天,极不卫生。而用马桶,则要到河道里去洗,污染了太湖。”说起“厕所革命”,村民凌春燕一个劲儿地点赞,“现在好了,家里装了抽水马桶,用完按钮一按,水一冲,方便又干净。”
“‘厕所革命’作为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补上了农村建设的短板。”苏州市水利局局长王国荣说,苏州从2015年启动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每年投入超30亿元,以不少于1000个村庄近10万农户的速度推进,同步开展96个撤并乡镇污水治理。
“现在上厕所,冬天不冷,夏天不臭!”家住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的李龙植告诉记者,上了快一辈子的旱厕,没想到如今能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光东村是和龙市旱厕改造试点,政府已经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20余万元。
“厕所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说,厕所是许多疾病之源,在全国特别是在农村掀起一场“厕所革命”非常必要。
中国疾控中心改水中心主任陶勇认为,推进“厕所革命”,要将其纳入健康城市的考核指标,作为健康中国的一项战略来抓。
“厕所好坏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并不是一件小事。总书记要求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切中肯綮。”11月28日,从报纸上看到总书记倡导推进“厕所革命”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胡平江博士竖起了大拇指。胡平江曾在全国各地进行多次田野调查,他认为,城市公厕脏、乱、差、偏、少,农村厕所卫生条件差是个老大难问题。“厕所革命”从景区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延伸到偏远农村,必将给人们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第五空间”是由北京环卫集团推出的新一代生态公厕,其含义为家庭空间、工作空间、休闲空间、网络空间之外的第五个公共空间,其标识也从过去的“WC”改成“5”。从今年4月开始,北京通州新城将建设1000座新一代生态公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同创新生态设计中心主任武洲说,中国需要来一场“厕所革命”,用技术创新改变厕所面貌。
自2015年至2017年,广西在全区建设2000座旅游厕所,实现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甘霖说,近年来,广西将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作为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重要考核指标,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广西将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开展“厕所革命”。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海南早已启动“厕所革命”。“总书记强调,抓‘厕所革命’是提升旅游业品质的务实之举。确实,解决好‘出口’问题很重要。”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认为,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质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景区管理人文关怀的一杆“标尺”。
用钉钉子精神推动厕所革命
近年来,河北省平泉市在农村地区改造传统旱厕,推行“双瓮式”厕所,干净卫生。可在王土房乡,改厕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别看是政府出钱改厕,老百姓觉得原来厕所虽然脏,但能用,改厕还得重新挖,麻烦。”很多村民并不支持。为了让群众认识到改厕好处,乡干部何占永给村民开了好几次大会宣讲政策,还画了卡通图介绍新式厕所的结构优点。何占永首先找了几个村民,让他们先“改着试试”。结果,第一批改厕村民用上新厕所后赞不绝口。如今,村民思想观念都转了过来,对改厕非常积极。“要说秘诀,那就是像总书记说的,发扬了钉钉子精神。”何占永说。
湖北省十堰市旅游局副局长潘春钦说,“厕所革命”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而且是一场文明革新,需要持续推进、常抓不懈。潘春钦介绍,为保护水质,推进旅游业发展,两年多来,十堰市在各风景区及周边游客聚集区新建、改建旅游公厕200多座,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解决管理难题。今年初,十堰获评“2016年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目前正在将“厕所革命”推向农村。
“总书记强调,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我们的脱贫攻坚也要把改善贫困群众卫生条件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海南省扶贫办计划统计处处长裴兴旺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就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广西桂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丽华表示,小厕所牵涉大民生,桂林是最早掀起“厕所革命”的城市之一,接下来将组织各有关职能部门全面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用实际行动说话,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地推进解决群众身边的民生问题。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委书记王军表示,巴马将把“厕所革命”与当前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抓好贫困地区改厕、改厨、改电、改水、改路等民生工作,久久为功,把一件件民生实事持续不断抓好抓实。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极大激发了全国旅游战线和社会各界人士扎实工作、开拓奋进的热情和干劲,赋予了我们推进“厕所革命”和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信心。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厕所革命”的成绩是初步的,厕所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厕所质量、管理服务、科技应用、如厕文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下一步,我们要切实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厕所革命”从景区拓展到全域、从城市拓展到乡村、从东部拓展到中西部、从数量增加拓展到质量提升,深入推进厕所文明行动,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文明如厕风尚。
第四篇:补齐民生问题的“短板”
促进就业——补齐民生问题的“短板”
古人说:“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只有人们都有工作干,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人心才会思安,才会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社会才会稳定发展。为了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强化社区就业平台建设,解决民生问题中的“短板”,保康街道以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充分就业社区”为目标,多举措帮助失业人员解决就业难题。
做好摸底调查,建立居民个人就业档案。各社区劳动保障站成立专门工作组,入户调查摸底,理清有就业意愿的下岗失业人员基数,在社区为956人建立了就业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居民的家庭就业状况、就业意愿、特长、期望工资等项目,社区工作人员从各方搜集用工信息,随时根据所掌握的用工信息为居民推荐适宜的工作。
开拓社区就业中介职能,加强政策咨询服务。6个社区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窗口,为居民提供就业创业的项目信息、优惠政策、法律法规、证书办理等服务,已接待居民9000多人次,并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服务队伍素质建设,提高社区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服务效率,要求窗口服务人员对各项业务要做到“一口清”,使前来办事的群众在窗口就能进行咨询、审查、办理各项业务,方便群众,争创模范窗口。截止到目前,6个社区已为5023名居民办理了《就业失业登记证》。
开展多形式、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提高就业成功率。九月初,保康街道与旗就业局联手举办了大规模职业培训班,为失业人员、“4050”人员、残疾人、低保对象、“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免费提供职业培训。改变以往培训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状况,此次培训以时间短,科技含量低,就业快的目标开办了电焊工、计算机、砌筑工、缝纫工、餐饮服务、美容美发、木工等10项专业培训。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电瓶车方便普及的实际开办电瓶车修理专业班;针对居民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条件提高的实际开办家政服务专业 班等,此次培训计划培训720人,预计十月下旬结束。街道正在与各个企业、商户协调用工事宜,预计培训结束后,50%以上的参加培训人员能够马上实现就业。
劳动保障协管员进社区,服务的质量效率迈大步。八月初9名社区民生志愿者作为劳动保障协管员分配到街道社区,其中3名志愿者分配到街道劳动保障所,其余6名分别分配在社区劳动保障站。他们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到来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带来了新的亮点。他们不仅在最短的时间里熟悉了业务,并设立“青春微笑服务岗”,对居民、弱势群体就业提供代办、上门等服务,成为街道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郭江维)
第五篇:保险业亟待补齐诚信短板
保险业亟待补齐诚信短板
中国
六次在全系统内举办该活动,迄今为止,该活动已经走上一条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的实施路
径。
除了在文化软实力上作文章外,中国人寿还从强化风险方面入手,保障诚信文化制度能够得
以落实。据中国人寿销售督察部负责人介绍,首先是建制度,将诚信文化从
抽象理念具体化为明
确举措和工作安排,在各级公司依次推进;其次是定标准,制定包括销售人员违规行为认定标准、信用评级标准、风险预警标准和分支机构销售风险认定标准等,确保各项标准得以执行;第三是
抓考核,将诚信文化、风险管控的各项要求落实为具体指标,以确保诚信文化建设的各项要求得
到有效落实。
“不管是强化风险管控制度还是提升‘软实力’教育,在销售队伍的培养上尤其要强调几条
红线不能踩。”周玉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个险、银保、团险三大渠道要采取差异化的精
英培养策略,而在诚信原则上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