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补齐短板,助力云南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云南省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少数民族众多,至今仍有400多万人不通汉语。全省校点分散,至今仍有教学点3 566个,其中一师一校点1 354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44万人,其中在乡镇及以下学校的乡村教师约31万人。全省于2010年实现“两基”,人均受教育年限7.2年,在“全面改薄”等项目的支持下,9个县区于2015年通过国家督导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乡村教师立足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奉献乡村,堪称当代最可爱的人;乡村教师视学生为子女,教书育人,三尺讲台送寒暑,无怨无悔,堪称时代楷模。怒江上晃晃悠悠的溜索,香格里拉厚厚的积雪,哀牢山茂密的丛林,瑞丽江暗流湍急的河道,这些在游客看来美不胜收的场景,有时却是云南乡村孩子上学、放学路上不得不经历的风险。面对乡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我们做了不少,但要做和能做的仍然很多。
云南的教育能走多远,云南就能走多远。这是一种情怀,一种远见,一种时代的认知。在这种情怀下,教师成为坚守者,坚守讲台,坚守山村,坚守孩子们希望的田野。在这种远见下,各级党委、政府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为乡村教师排忧解难。在这种认知下,全社会尊师重教,为乡村教育雪中送炭,为乡村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
云南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教育所肩负的任务艰巨,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这个跨越,是厚积薄发的跨越,是水到渠成的跨越,是时不我待的跨越。云南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补齐乡村教育这块短板。在这点上,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有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云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基础在教师,关键在教师,动力在教师,重点难点在乡村教师。
乡村学校,一块不大的地方,有的还有些许简陋,但它的心脏,却始终飘扬着鲜红的国旗,传出朗朗书声和阵阵欢笑。它,承载了故土文化的根,充盈了远行者的乡愁;它,不断读取着儿时的欢乐记忆,时刻写入乡亲们对未来的希望。这些地方,需要有人坚守,需要有人耕耘,更需要有人传承。于是,在这片红土高原上,有了爱生如子的张桂梅老师,有了坚守麻风村学校数十年如一日的农加贵老师,有了苗寨里最受尊敬的先生熊照才老师,有了立志让更多娃娃走出大山的张有国老师,有了温暖孩子快乐成长的特岗教师桑磊„„这一曲曲长期扎根乡村、受到全国表彰的师德师风主旋律,始终滋润着乡村学生的成长。
特岗教师,这一源自云南的做法经验,已成为乡村教师补充的主要渠道。10年来,全省共招聘特岗教师57 500名,获得中央补助资金38.89亿元。特岗教师分布在全省近100个县的2 000多所乡村学校,占全省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的16.4%。三年服务期满的特岗教师,90%以上选择继续留任,转为当地在职在编教师,圆了乡村孩子们的上学梦。
待遇不高,工作压力大,住房条件差,择偶难,是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几大难题。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迎难而上,以“再怎么重视教育都不为过”的共识,敢于担当,宁可其他事业放缓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千方百计地把乡村教师的问题解决好。云南129个县中,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7个省级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85个县,县域财政自给率低。但“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意识成为行动指南,每人每月500元乡镇工作岗位补贴政策覆盖全省符合政策规定的乡镇学校教师。在此基础上,许多贫困县实行差别化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重点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倾斜。昭通市绥江县根据工作环境和交通条件差异,将教师生活补助分为四个类别:一类学校每人每月1 000元,二类学校700元,三类学校500元,四类学校300元。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州、大理州、怒江州、丽江市、普洱市等州市,分别根据艰苦、边远程度,对乡村学校教师给予30~400元不同标准的生活补助,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
乡村教师有没有房住,始终牵动着大家的心。2011―2015年,中央下达云南省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1 152个,建设规模747 390平方米,总投资107 000万元,拟建周转宿21 354套,预计增加入住教师21 354人。目前,一批乡村教师住进了已建好的周转宿舍,安居乐业不再是遥远的梦。
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我们的重要职责。针对乡村教师的实际和需求,深化培训模式、内容和方式改革,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迫在眉睫。全省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平台,积极探索乡村教师培训改革。送教下乡,是近年来广受乡村教师欢迎的培训模式之一。结合“国培计划”、省级培训等项目的实施,送教下乡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平时难以“走出来”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也能在家门口接受良好的培训。针对偏远教学点的教师,我们组织实施数字化资源全覆盖培训项目,为教学点送去“新教师”,把优质教育资源送给教师和学生,逐步缩短与其他学校的差距,满足国家规定开足开齐课程的要求。我们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引进国内外的好项目,服务于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联合国儿基会在云南腾冲县、景洪市实施的教师培训项目,立足乡村,立足课堂,立足校本,深入偏远学校开展送教服务,系统开发适合当地特点的校本教材,实施效果显著,为西部地区开展乡村教师培训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
能为乡村教师再做些什么?这是我们的一个自问。结合制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办法,全省正在研究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通过“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打组合拳”的方式,统筹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乡村教师的期盼就是我们的责任,这一点,我们责无旁贷,这一刻,我们在路上。乡村教育发展了,农村孩子成才了,农村贫困不再代际传递,农村扶贫开发这场攻坚战才算打赢,对此,我们信心满怀。
第二篇:优化资源 补齐短板 助力乡村教育
优化资源 补齐短板 助力乡村教育
——关于“××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应用的若干思考
叶集区孙岗中学 董瑞明
我来自安徽省最年轻的县区——叶集区。叶集区是从霍邱县整体划出而成立的新区,所以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实质上主要是乡村学生。乡村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文明建设的主因之一。改善乡村教育,实现教育的均衡化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要求。自“××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创立以来,“平台”为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乡村教师依托“平台”强大的资源库提供的教学视频,使乡村孩子可以接受到城里教师的优质教育;乡村教师也可以利用“平台”,借鉴城里教师的备课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快速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乡村学校规模小,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某些紧缺学科没有专业教师,乡村教师可以利用“平台”里相关的优质教学视频进行教学,从而弥补了乡村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平台”里分享的大量关于教育管理、教学研究、班主任工作、教师人文阅读等方面的资源,弥补了乡村教师文化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不足,丰富了广大乡村教师的知识,开阔了乡村教师的视野,促进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平台”创立三年来,在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教育城乡均衡化等方面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然而,在应用“平台”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存在以下可以改进的地方:
一、要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登录“平台”的自觉性。在考核指标的推动下,各地教师和学生的注册率、资源上传率和下载率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考核结束后,教师自觉登录“平台”的比例则很低。我观察到的现象是:“平台”刚开始创立时,登录平台的是“青年教师多于中老年教师,一般教师多于学校领导”,现在的情形是“中老年教师多于青年教师,学校领导一般不登录”,中老年教师成了经常登录“平台”的主体。这些经常登录“平台”的中老年教师大多具有教育情怀,事业心较强,抱着学习、研究的心态自觉地登录,功利的色彩较少。所以,要研究建立激励教师自觉登录“平台”的长效机制,给经常向“平台”上传资源的老师以适当的奖励,如由教育部门颁发相关证书之类,以强化这些教师的示范功效。教育部门还可以将学校领导登录“平台”的统计列入领导业绩考核指标。
二、加大对“平台”里上传资源的筛选。目前,上传到“平台”里的资源重复现象多,粗制滥造者多。有些老师为了完成上传、下载的指标,一边从平台里下载资源,一边立即上传,一石多鸟,同时完成了“上传率”和“下载率”。还有一些老师胡乱上传,上传的资源多达5000条以上,那么他每天要上传多少条啊?他上传的资源中又有多少是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呢?这些形同垃圾的资源不仅占用了资源库中宝贵的空间,还给使用者造成选择资源的不便,浪费使用者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平台”能开发、引进一套自动甄别、筛选上传资源的软件,则可以把大量的重复性资源阻挡在教育资源平台之外,达到优化资源,提高“平台”资源库品质的效果。
三、建设“平台”自己的教育资源创作队伍。“××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是省级基础教育应用平台,这决定了“平台”的权威性、基础性、服务性。因此,“平台”的建设应该定位为专业化、精品化、本土化。我省有许多优秀的教师,也有许多优秀的学校,我们可以依托这些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学校为“平台”的资源库充实优质的资源。省级“平台”具有行政、政策上的优势,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激励、引导优秀的教师和学校积极为“平台”提供资源,让这样的资源成为“平台”资源库中的主体。
四、打通学生自由使用“平台”的通道。“平台”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学习的平台,目前,“平台”的主要使用者是教师,学生使用“平台”还存在着许多阻塞。学生要能自由登录“平台”,首先要有可以登录“平台”的设备,目前最便捷、最便宜的莫过于手机了。然而,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手机的使用也是一样。“平台”的应用需要学生能便捷地利用手机登录“平台”,但同时也存在着学生使用手机容易受到不良网站诱惑的问题。所以,鉴于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很多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从而阻断了学生自由登录“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可能性,使“平台”的应用大为缩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互联网技术有机地运用于教育之中,应该是大势所趋。如何破解学生既可以利用手机自由登录“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又能抗拒不良网站诱惑之间的困局呢?惯常的做法是:一是对学生强化引领、指导和监督。学校教师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引领、指导和监督,培养他们正确有效地利用这个现代化工具进行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避免其负作用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二是对家长加强宣传,除了给家长讲清孩子学习、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之外,还采取让家长进学校、进课堂等方式,让家长了解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让他们亲眼目睹见证其功效,从而取得家长的支持。三是搞好家校联合,加强对孩子使用信息技术的监督与管理,让孩子在家长的监督下自觉地应用其进行学习,让家长放心。目前看这些办法都存在着投入大效果差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更有效的措施莫过于寻求技术上的突破,设计、生产出一款专供学生登录“平台”学习的手机,彻底打消学校、家长在这方面的担忧。
笔者来自基层,身居乡村一隅,观察问题往往失之偏颇,加之时间仓促,所提问题不够周全,仅供参考。
2017-02-09 补记:这是本人为参加××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应用座谈会”所提交的发言稿,实际发言时是口头发言。2017年2月7日晚(正月十一)接到省教科院参会通知,9日下午报到,10日上午八点“座谈会”准时开始,中场没有休息,至12点半座谈会圆满结束。
第三篇:补齐民生问题的“短板”
促进就业——补齐民生问题的“短板”
古人说:“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只有人们都有工作干,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人心才会思安,才会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社会才会稳定发展。为了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强化社区就业平台建设,解决民生问题中的“短板”,保康街道以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充分就业社区”为目标,多举措帮助失业人员解决就业难题。
做好摸底调查,建立居民个人就业档案。各社区劳动保障站成立专门工作组,入户调查摸底,理清有就业意愿的下岗失业人员基数,在社区为956人建立了就业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居民的家庭就业状况、就业意愿、特长、期望工资等项目,社区工作人员从各方搜集用工信息,随时根据所掌握的用工信息为居民推荐适宜的工作。
开拓社区就业中介职能,加强政策咨询服务。6个社区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窗口,为居民提供就业创业的项目信息、优惠政策、法律法规、证书办理等服务,已接待居民9000多人次,并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服务队伍素质建设,提高社区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服务效率,要求窗口服务人员对各项业务要做到“一口清”,使前来办事的群众在窗口就能进行咨询、审查、办理各项业务,方便群众,争创模范窗口。截止到目前,6个社区已为5023名居民办理了《就业失业登记证》。
开展多形式、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提高就业成功率。九月初,保康街道与旗就业局联手举办了大规模职业培训班,为失业人员、“4050”人员、残疾人、低保对象、“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免费提供职业培训。改变以往培训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状况,此次培训以时间短,科技含量低,就业快的目标开办了电焊工、计算机、砌筑工、缝纫工、餐饮服务、美容美发、木工等10项专业培训。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电瓶车方便普及的实际开办电瓶车修理专业班;针对居民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条件提高的实际开办家政服务专业 班等,此次培训计划培训720人,预计十月下旬结束。街道正在与各个企业、商户协调用工事宜,预计培训结束后,50%以上的参加培训人员能够马上实现就业。
劳动保障协管员进社区,服务的质量效率迈大步。八月初9名社区民生志愿者作为劳动保障协管员分配到街道社区,其中3名志愿者分配到街道劳动保障所,其余6名分别分配在社区劳动保障站。他们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到来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带来了新的亮点。他们不仅在最短的时间里熟悉了业务,并设立“青春微笑服务岗”,对居民、弱势群体就业提供代办、上门等服务,成为街道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郭江维)
第四篇:真抓实干补齐民生短板
真抓实干补齐民生短板
——总书记指示推进“厕所革命”引发热烈反响
本报记者
《 人民日报 》(2017年11月29日 01 版)
近日,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三年来第二次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广大干部群众反响热烈,大家认为,倡导推进“厕所革命”,体现了总书记对百姓民生、城乡文明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的务实作风,为新时代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大动力。
小厕所关乎大民生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柯家村,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居住在太湖边上,以水为邻,伴水而生。江南水乡农村地区,厕所除了茅厕,还有木制的马桶。“一到夏天,茅厕臭气熏天,极不卫生。而用马桶,则要到河道里去洗,污染了太湖。”说起“厕所革命”,村民凌春燕一个劲儿地点赞,“现在好了,家里装了抽水马桶,用完按钮一按,水一冲,方便又干净。”
“‘厕所革命’作为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补上了农村建设的短板。”苏州市水利局局长王国荣说,苏州从2015年启动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每年投入超30亿元,以不少于1000个村庄近10万农户的速度推进,同步开展96个撤并乡镇污水治理。
“现在上厕所,冬天不冷,夏天不臭!”家住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的李龙植告诉记者,上了快一辈子的旱厕,没想到如今能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光东村是和龙市旱厕改造试点,政府已经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20余万元。
“厕所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说,厕所是许多疾病之源,在全国特别是在农村掀起一场“厕所革命”非常必要。
中国疾控中心改水中心主任陶勇认为,推进“厕所革命”,要将其纳入健康城市的考核指标,作为健康中国的一项战略来抓。
“厕所好坏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并不是一件小事。总书记要求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切中肯綮。”11月28日,从报纸上看到总书记倡导推进“厕所革命”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胡平江博士竖起了大拇指。胡平江曾在全国各地进行多次田野调查,他认为,城市公厕脏、乱、差、偏、少,农村厕所卫生条件差是个老大难问题。“厕所革命”从景区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延伸到偏远农村,必将给人们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第五空间”是由北京环卫集团推出的新一代生态公厕,其含义为家庭空间、工作空间、休闲空间、网络空间之外的第五个公共空间,其标识也从过去的“WC”改成“5”。从今年4月开始,北京通州新城将建设1000座新一代生态公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同创新生态设计中心主任武洲说,中国需要来一场“厕所革命”,用技术创新改变厕所面貌。
自2015年至2017年,广西在全区建设2000座旅游厕所,实现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甘霖说,近年来,广西将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作为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重要考核指标,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广西将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开展“厕所革命”。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海南早已启动“厕所革命”。“总书记强调,抓‘厕所革命’是提升旅游业品质的务实之举。确实,解决好‘出口’问题很重要。”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认为,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质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景区管理人文关怀的一杆“标尺”。
用钉钉子精神推动厕所革命
近年来,河北省平泉市在农村地区改造传统旱厕,推行“双瓮式”厕所,干净卫生。可在王土房乡,改厕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别看是政府出钱改厕,老百姓觉得原来厕所虽然脏,但能用,改厕还得重新挖,麻烦。”很多村民并不支持。为了让群众认识到改厕好处,乡干部何占永给村民开了好几次大会宣讲政策,还画了卡通图介绍新式厕所的结构优点。何占永首先找了几个村民,让他们先“改着试试”。结果,第一批改厕村民用上新厕所后赞不绝口。如今,村民思想观念都转了过来,对改厕非常积极。“要说秘诀,那就是像总书记说的,发扬了钉钉子精神。”何占永说。
湖北省十堰市旅游局副局长潘春钦说,“厕所革命”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而且是一场文明革新,需要持续推进、常抓不懈。潘春钦介绍,为保护水质,推进旅游业发展,两年多来,十堰市在各风景区及周边游客聚集区新建、改建旅游公厕200多座,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解决管理难题。今年初,十堰获评“2016年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目前正在将“厕所革命”推向农村。
“总书记强调,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我们的脱贫攻坚也要把改善贫困群众卫生条件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海南省扶贫办计划统计处处长裴兴旺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就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广西桂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丽华表示,小厕所牵涉大民生,桂林是最早掀起“厕所革命”的城市之一,接下来将组织各有关职能部门全面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用实际行动说话,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地推进解决群众身边的民生问题。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委书记王军表示,巴马将把“厕所革命”与当前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抓好贫困地区改厕、改厨、改电、改水、改路等民生工作,久久为功,把一件件民生实事持续不断抓好抓实。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极大激发了全国旅游战线和社会各界人士扎实工作、开拓奋进的热情和干劲,赋予了我们推进“厕所革命”和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信心。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厕所革命”的成绩是初步的,厕所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厕所质量、管理服务、科技应用、如厕文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下一步,我们要切实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厕所革命”从景区拓展到全域、从城市拓展到乡村、从东部拓展到中西部、从数量增加拓展到质量提升,深入推进厕所文明行动,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文明如厕风尚。
第五篇: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课题实施方案
李俊学区:仁存小学
一、本课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本课题指导思想:
将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日常教学过程全面整合,使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得到大面积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全面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三)本课题基本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教育资源库,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各学科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在先进的教与学理论指导下,尤其是“双主”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资源,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探索深层次整合的各种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深化学科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协作意识与能力、自我扩充知识结构的意识与能力、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实现语文、英语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1、资源整合目标。
建立资源库管理系统,支持教师通过浏览器上浏览、下载资源;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不断充实教学资源库。
通过试验项目的实施,使参与试验的老师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能力等均有显著的提高;通过他们,进一步带动学校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通过试验项目的实施,探索出与试验学科紧密结合的跨越式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在此基础上,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做出典型综合课例,积累一批有价值的教学资料与教学数据;
2、跨越式发展目标。
对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中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探索和研究实现跨越发展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如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语文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等。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规定小学1-2年级累积认识常用汉字1600到1800个,3—4年级累积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5-6年级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本研究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创新识字、阅读、写作教学探索,预期使小学起始年级学生通过三到四个学期的学习,能累积认识2500——2800个汉字(多数学生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结束时,少数学生在二年级结束时达到目标),达到小学四年级结束时的识字量,突破识字关,能够写出通顺流畅的作文,做到提前阅读、写作,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到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二级(新英语课程标准的定级,下同)基本要求。学校从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预期通过三年的小学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研究,从一年级开始参加试验的学生,在三年级结束时,听说能力及词汇量达到新课程标准的三级水平(相当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认知能力及英语学习的态度和兴趣相对于对照班有较大的提高。
二、课题实施的关键问题、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内容及方法。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一年级语文、英语课程实施跨越式的实验,推进全校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1、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为了实现“整合”,首先要进行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学习,以便更新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并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模式;其次要学习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以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为此课题指导小组将对参加实验的教师进行全员教育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希望达到如下目标:
思想观念:培养教师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并逐步加强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
基本知识:了解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创造性思维理论;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理论、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并了解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的变革和促进作用。了解国内外典型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研究的宗旨、目标和实施。
基本技能:初步掌握利用教学设计原理设计多媒体课件的能力,灵活运用教学设计方法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并具有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程设计提高教学的能力。
综合运用:培养教师依据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信息技术,在进行学科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小学语文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阅读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早期阅读对于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其它学科的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颁布的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中特别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新的课程标准也再次强调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过多次改革,但基本上是将识字、阅读、作文教学分离为几个阶段,即小学低年级重点解决识字,中、高年级逐步解决阅读和写作。这种方法固然出于学习汉字的无奈,但是它造成的识字、阅读、作文的不同步,使识字难以联系语言实际,反过来又增加了汉字识记的难度,使识字的效果受到影响。而通过灌输式的集中识字教学,必然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此外,儿童单纯识字,忽视阅读,无法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也难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研究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活儿童的认知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语文学科教学中,在小学低年级将识字、阅读、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识字、写作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吸取传统识字教学法的优点,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健康的阅读材料,如寓言、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古诗词等,使学生能够自主阅读,与其他学伴共同学习,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后进行扩展写作练习,使识字、阅读、写作能力整体提高,为后继学习和其它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小学英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探索。
我国英语教学多年来难以突破的一个瓶颈就是听说能力的提高,学生经过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学习,识记了上万个单词,但仍然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他人进行交流,造成这一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既有重视语法、词汇教学,忽视听说训练的偏差,也有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方法单一,脱离语言运用环境,不注重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等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分析为中心,违背语言学习规律,而且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难以实现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学,如英语教学中的问答教学一直是一种主要的口语教学方法,其形式是教师问,学生答。久而久之,学生只需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提问,不仅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没有提问的习惯,也不会提问。虽然对话教学由于主题突出,连贯性强,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每个学生能够和教师对话的时间很短,学生练习的机会非常有限,因而听说能力难有大的提高。
本研究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强调以语言应用为中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情境创设、资源提供的优势,为学生创设既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有助于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和任务的引导下,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体验、参与实现任务目标,在活动中与学伴充分对话、交流,活跃思维、拓展视野,展现个性,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关键问题:
1、师资的培训及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合理配置。
2、科学合理的资源库及管理应用平台建设。
(三)、本课题的实施。A: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郑岩峰 副组长:王军
成员:张新荣 王瑞娟 董文铮 荀怡君 B:重点研究子课题及相关负责教师。
(1)语文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郑岩峰 张新荣
(2)小学英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探索:王瑞娟(4)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王小虎 朱玉琴 C:本课题实验的困难分析及有利条件。困难分析:
1、信息课教师工作负荷问题。
2、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利条件:
1、学校领导重视并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
2、有高水平的专家组指导。
3、教师结构年轻化,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
4、各学科都有一至三名教师已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D:课题实施前期准备工作。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重点子课题负责人。(9月10日前)
2、制定教师培训计划(9月13日~17日)
3、密切配合专题组,积极组织师资培训(9月初开始)。
4、做好学科资源库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10月份)
5、完成资源库规划方案。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学校学科资源库建设工作小组,有序进行教学素材收集和整合。
语文:董文铮 王小虎 郑岩峰 英语:王瑞娟
E:课题实施初步安排。第一阶段(第一年):
1、初步完成校内资源库的构建。
2、一年级2个班级展开“小学语文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3、英语学科做好学科资源的前期准备工作(信息技能的学习、素材的积累)。
4、信息技术教师为全校教师进行实际应用培训(学习重点:(1)因特网环境下资源的搜索;(2)常用素材整理工具(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的使用。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相关的使用手册或校本培训课程。
第二节段(第二年):
1、学校资源库进一步完善,撰写相关论文。
2、原试验班中期小节,完成阶段试验报告。
3、一年级2个班级、二年级2个班级继续展开“小学语文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完成1~2教学课例,并做好拍摄。
4、组织教师构建学科特色,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深化研究性学习探索。第三阶段(第三年):
1、按实施要求完成学科资源库建设,完成试验总结论文。
2、语文、英语学科进一步进行教育整合探索,做好课例拍摄,课改方案的撰写,完成总结论文。
3、三年级做出示范课例。
4、切实做好试验的评估、总结工作,完成总结性报告,为学校日常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提供理论、技术及物质依据,全面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四、本课题预期成果。
参加试验的学生在语文学科识字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相对于非试验班有极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达到试验的预期目标。
学生在英语学科的听说读写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大的提高,尤其是听说能力。
实验班学生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品和成果;
实验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参加试验的各学科都能做出体现跨越式发展思想的若干优秀综合课例、教改方案。研究力量较强的学科及教师除了达到上述目标外,能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反映试验成果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量化考核成果有:(1)设计出不少于3个具有典型意义和创新价值的示范课,并进行拍摄与录制;每学期不少于两次教学交流(其中必须有一次是校外区内交流);(2)做出10个以上的优秀课件。(4)收集整理出一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作的作品,包括小论文、小课件、报告的PPT文件、创作的其它作品等;(5)完成一份完整的、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项目实施的总结报告。
20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