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发展短板,奋力推进沿河小康进程

时间:2019-05-13 19:5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补齐发展短板,奋力推进沿河小康进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补齐发展短板,奋力推进沿河小康进程》。

第一篇:补齐发展短板,奋力推进沿河小康进程

补齐发展短板,奋力推进沿河小康进程

2016年3月28日,县委书记任廷浬组织召开县全面小康建设2016年第一季度工作推进会,贯彻落实铜仁市全面小康建设工作推进会精神,安排全县小康统计监测、经济运行增比进位工作。县委副书记、县长何支刚,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席宁,县委常委田斌、杜吉、杨雪峰、何志天、刘明军,县政府副县长赵杰、冉然、崔永龙、马春青, 县政协副主席田书忠出席会议,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县委常委、副县长刘明军就全县全面小康统计监测、经济运行和增比进位相关工作作安排。审定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2011—2019年全面小康建设统计监测推进计划表》。

任廷浬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县县达小康”的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规划了全面小康建设“三批次”战略,2015年12月17日全市全面小康建设工作推进会强调,全面小康建设工作是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将沿河定于2019年申请全面小康达标验收。为此,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是贯穿沿河当前和今后几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全县总的来说各项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为全年脱贫攻坚、小康建设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全县贫困面比较大,基础设施落后,这就决定了沿河当前和今后要进一步补齐发展“短板”,拿出硬措施,主攻基础设施、脱贫、产业、民生、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薄弱环节,确保2019年全面小康达标验收。

任廷浬强调,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执行力,抓监测、创示范、重宣传,齐抓共建、合力推进全面小康建设。一要实施同步小康“精品示范”工程;二要依法尽责,定期监测;三要强化宣传,凝心聚力。

任廷浬要求,2016年,各乡镇、街道要在原有小康示范村的基础上,新增1个贫困村作为小康示范点进行重点打造,确保该贫困村在年内取得阶段性突破。沙子街道、洪渡镇作为全县同步小康示范乡镇,要对照《铜仁市同步小康示范乡(镇、街道)基本标准》提高创建水平,在沙子街道要开展农村“两污”治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其他乡镇也要结合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抓好本乡镇小康示范村的创建。县直相关部门要将人力、物力、财力向小康示范点倾斜。通过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力争到2019年全县22个乡镇、街道分别达《铜仁市同步小康示范乡(镇、街道)基本标准》,实现全县全面小康。要以小康示范村为重点,深入开展“小康之家”评选创建活动,并将基本达到小康水准的农村家庭统一挂牌。县小康办、县统计局等部门会同有关方面继续加强监测指标的调度,以季度、半年、年度为时间节点,与增比进位考核挂钩。《全县小康统计监测计划表》中的“统计监测部门”、“工作推进协作单位”要配合“工作推进牵头单位”,同等接受季度监测考核、排名问效。县电视台、沿河报、中国沿河网、沿河政研网等媒体、“干群连心.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要大力宣传小康创建,让老百姓真正了解什么是小康社会,在全县形成“人人关注小康、个个知晓小康”的良好氛围,推动全民关注、全民知晓、全民共建小康。

会议印发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2016年全面小康建设及监测工作要点》。

第二篇: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小康进程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小康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民族贫因地区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民族贫困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重点,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有效途径,大力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一、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实践证明,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康建设的必然选择。结合永顺实际,必须着力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培育壮大农村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努力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精品基地。畜牧业方面,抓紧启动黄牛产业化“亿元工程”,沿张罗公路抓好6个存栏上万头的草食牲畜养殖基地,力争5年内全县黄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林果方面,重点抓好现有8万亩柑桔、2.5万亩猕猴桃的培管、品改和5万亩优质时鲜水果扩面;经作方面,突出抓好20万亩商品蔬菜、5万亩优质烤烟、10万亩药材、10万亩油茶基地建设;粮作方面,积极推广20万亩超级稻和金优系列杂交稻,建好5000亩松柏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逐步做大做强“松柏米”品牌。二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坚持走科技兴农的路子,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与高等院校及农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积极兴办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大力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农药低素低残留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深入开展农村学科技致富竞赛活动,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大力扶持科技示范大户,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增强农民依靠科技脱贫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依托“永顺农业网站”,引导农民开展有市场需求、能产生较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经营。三是加速农村生态建设。坚持把退耕还林作为最大的生态工程和富民工程来抓,积极推行林牧、林果、林油、林旅、林药相结合的五种退耕还林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抓紧落实好粮食、现金、种苗补助、管护人员报酬的兑现工作,切实增加农民现金收入。以防灾降耗为重点,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抓好病险水库除险保安和农田渠系配套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增产增效。大力实施生态农园富民计划,加快生态乡镇、生态村寨建设步伐,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产品增值,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必须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要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积极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技术能手和农业企业集中,不断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坚持将扶贫开发资金和信贷资金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倾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启动民间投资,吸引外地专家来县进行农业开发,集聚民间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机关干部和各类科技人员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干部以资金入股,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合伙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二是

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建立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三高”龙头企业为目标,加大对前港公司、华信公司、多维康公司、凤沅食品厂等龙头企业的政策及资金的扶持力度,使之尽快做大做强,进入省、州级龙头企业范围。着力实施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引导县内一些规模小、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外地大企业进行兼并联合,通过靠大靠强,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当前,要重点扶持前港公司组建武陵山天然牧业集团,与湘泉集团联手组建湘西奥瑞克医药化工集团公司,扩大肉、奶制品生产及活牛出口规模,抓好薯芋皂素、葛根素、茶皂素加工生产,带动黄牛养殖和生物药业加快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多层次增值增效。三是要搞活农产品流通。组织农业、畜牧、粮食、外贸、供销等部门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农副产品展销会,在沿海及国内重要省会城市设立农产品外销联系窗口,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入市场,积极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农村专业作用、专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实现联购联销和专业贩运。加大对销集环节的执法检查力度,抓好清障拆卡工作,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以销定产,规避市场风险,保护好农民利益。加快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增强市场服务功能,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

三、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推进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永顺县位于大湘西旅游圈和湘鄂渝黔边区旅游的中心位置,境内拥有五个“国字”号旅游品牌,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着力抓好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宣传促销,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带动功能,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空间,一是要大力发展旅游加工业。认真落实《永顺县旅游商品综合开发规划》,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标志性、收藏性、适用性旅游商品。加强对旅游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引导,积极改进工艺设计和加工设备,提高产品的档次,创立精品名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突出抓好土家织锦、腊染、石刻、根雕、盆景等民间工艺品生产和永顺酸菜、土家腊肉、万坪火腿、王村米豆腐等土特产品的加工生产,推进生产者联营、联合,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加工制作,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旅游商品加工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二是要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积极支持个体工商户和广大农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为游客提供多种形式的旅游服务,重点引导王村、猛洞河、小溪、老司城等景区内的农户开办家庭接待站点,鼓励农民创办导游公司,发展导游业务,认真抓好猛洞河旅游车队规范化服务管理,高规格组建小溪旅游船队和环保车队,充分发掘民间艺术和民间绝活,壮大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满足游客多元化服务需求,促进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三是要积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在风景区内和张罗公路沿线规划建好一批农业观光园区,形成青坪—王村旅游农业风光带。突出抓好王村茶园生态示范村建设,扩大雨龙紫薇基地规模,建好百亩紫薇观光园。积极扶持农户突出民族特色,注重田园风情,光建土家吊脚楼群,兴办小型度假休闲设施,种植盆景花卉、养殖珍稀动物,创办自养牧场、自摘果园、自采茶园和自渔池塘,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庄、干农家活”为主要形式的旅游观光农业,吸引外地游客来农家休闲度假,扩大农民增收渠道。

第三篇: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

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西岙乡、溪下乡和界坑乡均处@@县的西部,彼此紧密相连,以界坑为中心,到西岙乡仅六公里,到溪下乡为八公里,其中二个村村落相互穿插。三乡地域面积广阔,共有23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近10,占26个欠发达乡镇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三乡共有行政村34个、自然村135个,人口为5923户23350人,其中外出人

员12750人,外出地点大致相同,留余在家的农民所从事的种养业也基本相同。三乡由于行政地域的关系,一直来都是各自为政,各抓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所相互辐射,但都是非常有限的,无形之中,造成了发展规模小、重复事情多、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对各自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的制约影响。对此,我们三乡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平时的工作中,开始了初步的合作。通过这次省扶贫办与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培训班的学习,特别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认为三乡应该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三乡区域合作,充分互补当地优势、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区域特色、减少重复投资、促进协调发展,推进奔小康进程。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下步思路是:

一、以中介组织为纽带,互补特色优势,推进产业化进程。在长期扶贫和各自的发展中,三乡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优势农业。如溪下乡:山场广阔,110平方公里,宜林地15万亩,平均海拔810米,逐步形成了以中药材和山羊为主的产业:现有存栏山羊4000多头,贝母、天麻、丹参、厚朴等药材1000亩,建立了药材的带头专业大户,有了较健全的购销体系;界坑乡的稻田养鱼基地全县有名,现有标准的稻田养鱼基地2100亩,建立了界坑乡特色田鱼加工厂,日加工鱼干能力达到了800斤,并且建立了鱼苗培育基地一个,可提供鱼苗400万尾;西岙乡:高山蔬菜发展蓬勃,现有青椒成型基地1500亩,建立了蔬菜合作社一个,购销队伍7支,科技依托单位二个即温州市蔬菜所和省农科院。在发展中,各合作社在提供种子种苗、科技服务,产品收购等方面正逐步在发挥作用,让我们三乡的农民互为受益,如,溪下乡、界坑乡的青椒可以通过西岙乡的合作社卖到温州市场,西岙乡溪下乡的田鱼通过界坑乡的加工厂进行销售和加工,药材依托就由溪下乡负责。在合作中,让农民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更多的致富机会。同时,在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中,如果仅仅只有本乡的农业耕地面积,还是远远不够的,如田鱼加工:每天需要鲜鱼4000多斤,按亩产100斤计算也要40-50亩,仅凭当地乡二千亩的面积肯定是不够的,现西岙、溪下二乡的5000多亩稻田养鱼面积正融入了界坑这个基地,总的面积就达到了近7000亩,这样就可以有一个较稳定的自有基地。而其他方面的,如界坑的3000多只山羊、300多亩药材,西岙乡1000多只山羊,280亩的药材正融入溪下乡,而其它两乡的近800亩高山蔬菜正向西岙靠拢。农业开发正在走向特色互补、产业互补。

二、以技能培训为载体,加强外出联络,促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三乡的劳务输出,人员多数量大,共12750人,劳务输出已成为欠发达乡镇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三乡由于地域的亲近,外出人员也相对集中,如三乡集中在县内的就达4000余人,特别是瓯北近2500人;主要的行业有童装、鞋业,人力车、卖小吃等。为此我们在工作中,一方面加强相互联系,如制订通讯录等,确定外出人员联络员等;另一方面加强服务,如开展技能培训,今年已开办了外出人员茶叶培训班,三乡共有56人参加,农用汽车培训班,三乡人数是35人,接下来,我们还要开展厨师培训班和家政培训班等等。在外出远地中,形成了互相牵带、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局面。如在江苏常州西岙乡有124户506个外出人员依托纺织业,形成了办企业、购销、运输、搬运、快餐等一条龙的就业模式,经过信息宣传交换和利用,现界坑、溪下两乡也有178人正融入这个外出点,找到了自己的就业岗位。通过区域合作、信息引导、牵线搭桥、开展对外出人员的技能培训等,促进了区域贫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进一步拓宽了劳务输出的就业渠道,实现脱贫致富。

三、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加快人口转移。按照长期发展的角度,今后我们三乡是要实行萎缩性管理的区域,人口肯定要减少和转移出去,如何从现在开始就进行区域规划,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加快人口转移,减少重复工作和投资,成了我们协作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为此,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区域人口转移的规划。三乡地处@@县边远地区,距县城最远的一个村有140公里,海拔最高的村有930米,人口最少的村仅130多人。34个行政村、135个自然村,5923户23350人,分布在238。3平方公里的地域上,每平方公里上仅有二十多户不到100人。科学的人口转移规划,直接关系到移民计划的成败、效益和进度。我们认为以现有三个乡政府中心村为规划带,通过转移集中保留5-10个村,其余的全部转移到外面去是比较合理的,在外面依托县城、工业区等建立移民小区,分5-10年时间或更长一点,把三乡大部分的人口转移出去。(当然,请专业的规划人员进行规划设计是最好的)。二是坚持积极引导和自愿下山相结合的原则,作好下山移民具体工作。界坑乡所在地地处@@、缙云、仙居三县的交汇点,人员流动频繁、商业气息较浓,素有山区的小集镇之称。在移民过程中是一个比较好的移民点,而三乡的中心村由于各方面硬件条件较齐全,也有利于转移来的人员的生产生活。所以在今年的下山移民过程中,根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以靠近县城的三乡小京岙移民点和以中心村为主的分散移民点,共安排三乡人员共600余户。三是突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初步规划,我们要在基础设施投入中要突出重点,对区域规划中要搬迁的村落在水电路等建设中严格控制,减少或不予资金投入;对规划中的移民点要在水利、电力、通讯、信息、学校等更加完善。对社会各项事业要加快发展,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消除危房和破旧校舍,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行和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入学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让留在规划点的群众真正享受到市民的待遇,让每个人都能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四、以有所作为为出发点,完善联络制度,推进区域顺利协作。“三个代表”要求我们,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作为欠发达乡镇的主要干部,更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加快欠发达乡镇的发展作为我们的重要工作来抓。要有所作为,不能错失发展良机。当前欠发达乡镇各自为战的情况下,我们三乡根据区域特点,进行区域协作,主要是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在过去时间的工作中,我们建立了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规定在一个月内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由三乡的书记乡长和分管扶贫工作的同志参加,在三乡轮流召开。根据事前初步拟定的内容,进行讨论,形成决议,共同执行。二是建立工作互助制度。对关系到三乡的工作,需要另一方支持的,我们都要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形成工作一体化的格局;在界坑乡的下山移民点建设中,关系到西岙乡的移民用地问题,我们充分执行了这个互助制度,使工作顺利予以落实。三是项目合作制度。对本乡或区域性发展的重大事项,能够联合一起搞的发展项目,我们都要相互通报、提供资料、信息共享,共同发展。等等在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的实际问题,如我们的区域协作,说到底其实是一个区域调整问题,如何兼顾各方利益,做好细致的工作,加快区域调整,进一步理顺奔小康计划的客观条件,推进扶贫工作等等,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1、在扶贫资金不减少的情况下,要加快区域调整。整合更多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化和产业化的产业。

2、在区域无法调整的情况下,要加强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执行规划内容。

3、建立技能培训中心,以区域或行业进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4、建立跨区域的移民新村,让外出人员在外长期定居,如在江苏常州建立一个小区安排这批人员,减少返乡人数。我们的区域协作虽做了一些工作,但刚刚开始,尚处在探索阶段,这次的学习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为我们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开展区域协作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工作方向。我们要为这次培训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有所作为,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扎实工作,为推进奔小康计划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

xx乡、xx乡和xx乡均处xx县的西部,彼此紧密相连,以界坑为中心,到西岙乡仅六公里,到溪下乡为八公里,其中二个村村落相互穿插。三乡地域面积广阔,共有23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近10%,占26个欠发达乡镇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三乡共有行政村34个、自然村135个,人口为5923户23350人,其中外出人员12750人,外出地点大致相同,留余在家的农民所从事的种养业也基本相同。三乡由于行政地域的关系,一直来都是各自为政,各抓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所相互辐射,但都是非常有限的,无形之中,造成了发展规模孝重复事情多、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对各自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的制约影响。对此,我们三乡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平时的工作中,开始了初步的合作。通过这次省扶贫办与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培训班的学习,特别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认为三乡应该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三乡区域合作,充分互补当地优势、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区域特色、减少重复投资、促进协调发展,推进奔小康进程。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下步思路是:

一、以中介组织为纽带,互补特色优势,推进产业化进程。在长期扶贫和各自的发展中,三乡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优势农业。如溪下乡:山场广阔,110平方公里,宜林地15万亩,平均海拔810米,逐步形成了以中药材和山羊为主的产业:现有存栏山羊4000多头,贝母、天麻、丹参、厚朴等药材1000亩,建立了药材的带头专业大户,有了较健全的购销体系;界坑乡的稻田养鱼基地全县有名,现有标准的稻田养鱼基地2100亩,建立了界坑乡特色田鱼加工厂,日加工鱼干能力达到了800斤,并且建立了鱼苗培育基地一个,可提供鱼苗400万尾;西岙乡:高山蔬菜发展蓬勃,现有青椒成型基地1500亩,建立了蔬菜合作社一个,购销队伍7支,科技依托单位二个即温州市蔬菜所和省农科院。在发展中,各合作社在提供种子种苗、科技服务,产品收购等方面正逐步在发挥作用,让我们三乡的农民互为受益,如,溪下乡、界坑乡的青椒可以通过西岙乡的合作社卖到温州市场,西岙乡溪下乡的田鱼通过界坑乡的加工厂进行销售和加工,药材依托就由溪下乡负责。在合作中,让农民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更多的致富机会。同时,在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中,如果仅仅只有本乡的农业耕地面积,还是远远不够的,如田鱼加工:每天需要鲜鱼4000多斤,按亩产100斤计算也要40-50亩,仅凭当地乡二千亩的面积肯定是不够的,现西岙、溪下二乡的5000多亩稻田养鱼面积正融入了界坑这个基地,总的面积就达到了近7000亩,这样就可以有一个较稳定的自有基地。而其他方面的,如界坑的3000多只山羊、300多亩药材,西岙乡1000多只山羊,280亩的药材正融入溪下乡,而其它两乡的近800亩高山蔬菜正向西岙靠拢。农业开发正在走向特色互补、产业互补。

二、以技能培训为载体,加强外出联络,促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三乡的劳务输出,人员多数量大,共12750人,劳务输出已成为欠发达乡镇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三乡由于地域的亲近,外出人员也相对集中,如三乡集中在县内的就达4000余人,特别是瓯北近2500人;主要的行业有童装、鞋业,人力车、卖小吃等。为此我们在工作中,一方面加强相互联系,如制订通讯录等,确定外出人员联络员等;另一方面加强服务,如开展技能培训,今年已开办了外出人员茶叶培训班,三乡共有56人参加,农用汽车培训班,三乡人数是35人,接下来,我们还要开展厨师培训班和家政培训班等等。在外出远地中,形成了互相牵带、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局面。如在江苏常州西岙乡有124户506个外出人员依托纺织业,形成了办企业、购销、运输、搬运、快餐等一条龙的就业模式,经过信息宣传交换和利用,现界坑、溪下两乡也有178人正融入这个外出点,找到了自己的就业岗位。通过区域合作、信息引导、牵线搭桥、开展对外出人员的技能培训等,促进了区域贫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进一步拓宽了劳务输出的就业渠道,实现脱贫致富。

三、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加快人口转移。按照长期发展的角度,今后我们三乡是要实行萎缩性管理的区域,人口肯定要减少和转移出去,如何从现在开始就进行区域规划,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加快人口转移,减少重复工作和投资,成了我们协作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为此,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区域人口转移的规划。三乡地处@@县边远地区,距县城最远的一个村有140公里,海拔最高的村有930米,人口最少的村仅130多人。34个行政村、135个自然村,5923户23350人,分布在238。3平方公里的地域上,每平方公里上仅有二十多户不到100人。科学的人口转移规划,直接关系到移民计划的成败、效益和进度。我们认为以现有三个乡政府中心村为规划带,通过转移集中保留5-10个村,其余的全部转移到外面去是比较合理的,在外面依托县城、工业区等建立移民小区,分5-10年时间或更长一点,把三乡大部分的人口转移出去。(当然,请专业的规划人员进行规划设计是最好的)。二是坚持积极引导和自愿下山相结合的原则,作好下山移民具体工作。界坑乡所在地地处@@、缙云、仙居三县的交汇点,人员流动频繁、商业气息较浓,素有山区的小集镇之称。在移民过程中是一个比较好的移民点,而三乡的中心村由于各方面硬件条件较齐全,也有利于转移来的人员的生产生活。所以在今年的下山移民过程中,根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以靠近县城的三乡小京岙移民点和以中心村为主的分散移民点,共安排三乡人员共600余户。三是突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初步规划,我们要在基础设施投入中要突出重点,对区域规划中要搬迁的村落在水电路等建设中严格控制,减少或不予资金投入;对规划中的移民点要在水利、电力、通讯、信息、学校等更加完善。对社会各项事业要加快发展,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消除危房和破旧校舍,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行和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入学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让留在规划点的群众真正享受到市民的待遇,让每个人都能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第五篇:补齐短板,助力云南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云南省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少数民族众多,至今仍有400多万人不通汉语。全省校点分散,至今仍有教学点3 566个,其中一师一校点1 354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44万人,其中在乡镇及以下学校的乡村教师约31万人。全省于2010年实现“两基”,人均受教育年限7.2年,在“全面改薄”等项目的支持下,9个县区于2015年通过国家督导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乡村教师立足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奉献乡村,堪称当代最可爱的人;乡村教师视学生为子女,教书育人,三尺讲台送寒暑,无怨无悔,堪称时代楷模。怒江上晃晃悠悠的溜索,香格里拉厚厚的积雪,哀牢山茂密的丛林,瑞丽江暗流湍急的河道,这些在游客看来美不胜收的场景,有时却是云南乡村孩子上学、放学路上不得不经历的风险。面对乡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我们做了不少,但要做和能做的仍然很多。

云南的教育能走多远,云南就能走多远。这是一种情怀,一种远见,一种时代的认知。在这种情怀下,教师成为坚守者,坚守讲台,坚守山村,坚守孩子们希望的田野。在这种远见下,各级党委、政府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为乡村教师排忧解难。在这种认知下,全社会尊师重教,为乡村教育雪中送炭,为乡村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

云南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教育所肩负的任务艰巨,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这个跨越,是厚积薄发的跨越,是水到渠成的跨越,是时不我待的跨越。云南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补齐乡村教育这块短板。在这点上,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有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云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基础在教师,关键在教师,动力在教师,重点难点在乡村教师。

乡村学校,一块不大的地方,有的还有些许简陋,但它的心脏,却始终飘扬着鲜红的国旗,传出朗朗书声和阵阵欢笑。它,承载了故土文化的根,充盈了远行者的乡愁;它,不断读取着儿时的欢乐记忆,时刻写入乡亲们对未来的希望。这些地方,需要有人坚守,需要有人耕耘,更需要有人传承。于是,在这片红土高原上,有了爱生如子的张桂梅老师,有了坚守麻风村学校数十年如一日的农加贵老师,有了苗寨里最受尊敬的先生熊照才老师,有了立志让更多娃娃走出大山的张有国老师,有了温暖孩子快乐成长的特岗教师桑磊„„这一曲曲长期扎根乡村、受到全国表彰的师德师风主旋律,始终滋润着乡村学生的成长。

特岗教师,这一源自云南的做法经验,已成为乡村教师补充的主要渠道。10年来,全省共招聘特岗教师57 500名,获得中央补助资金38.89亿元。特岗教师分布在全省近100个县的2 000多所乡村学校,占全省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的16.4%。三年服务期满的特岗教师,90%以上选择继续留任,转为当地在职在编教师,圆了乡村孩子们的上学梦。

待遇不高,工作压力大,住房条件差,择偶难,是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几大难题。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迎难而上,以“再怎么重视教育都不为过”的共识,敢于担当,宁可其他事业放缓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千方百计地把乡村教师的问题解决好。云南129个县中,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7个省级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85个县,县域财政自给率低。但“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意识成为行动指南,每人每月500元乡镇工作岗位补贴政策覆盖全省符合政策规定的乡镇学校教师。在此基础上,许多贫困县实行差别化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重点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倾斜。昭通市绥江县根据工作环境和交通条件差异,将教师生活补助分为四个类别:一类学校每人每月1 000元,二类学校700元,三类学校500元,四类学校300元。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州、大理州、怒江州、丽江市、普洱市等州市,分别根据艰苦、边远程度,对乡村学校教师给予30~400元不同标准的生活补助,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

乡村教师有没有房住,始终牵动着大家的心。2011―2015年,中央下达云南省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1 152个,建设规模747 390平方米,总投资107 000万元,拟建周转宿21 354套,预计增加入住教师21 354人。目前,一批乡村教师住进了已建好的周转宿舍,安居乐业不再是遥远的梦。

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我们的重要职责。针对乡村教师的实际和需求,深化培训模式、内容和方式改革,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迫在眉睫。全省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平台,积极探索乡村教师培训改革。送教下乡,是近年来广受乡村教师欢迎的培训模式之一。结合“国培计划”、省级培训等项目的实施,送教下乡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平时难以“走出来”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也能在家门口接受良好的培训。针对偏远教学点的教师,我们组织实施数字化资源全覆盖培训项目,为教学点送去“新教师”,把优质教育资源送给教师和学生,逐步缩短与其他学校的差距,满足国家规定开足开齐课程的要求。我们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引进国内外的好项目,服务于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联合国儿基会在云南腾冲县、景洪市实施的教师培训项目,立足乡村,立足课堂,立足校本,深入偏远学校开展送教服务,系统开发适合当地特点的校本教材,实施效果显著,为西部地区开展乡村教师培训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

能为乡村教师再做些什么?这是我们的一个自问。结合制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办法,全省正在研究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通过“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打组合拳”的方式,统筹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乡村教师的期盼就是我们的责任,这一点,我们责无旁贷,这一刻,我们在路上。乡村教育发展了,农村孩子成才了,农村贫困不再代际传递,农村扶贫开发这场攻坚战才算打赢,对此,我们信心满怀。

下载补齐发展短板,奋力推进沿河小康进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补齐发展短板,奋力推进沿河小康进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农村文化事业 促进农村小康进程(本站推荐)

    推进农村文化事业 促进农村小康进程 弘扬大泉州文化是泉州世纪发展战略。泉州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离不开占泉州人口61%的450万农民群众的文化发展和繁荣。几年来,泉州市委、市政......

    学习真经找差距 补齐短板快发展

    学习真经找差距 补齐短板快发展 隋凤富率垦区重点工作推进会代表赴大庆考察学习本报大庆1月31日讯(记者 张英南) 今天下午,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率垦区重点工作推进会与会......

    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 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

    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 努力补齐影响 群众生活品质短板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他......

    2018年长春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备考:补齐发展短板,聚焦三农问题

    2018年长春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备考:补齐发展短板,聚焦三农问题 关于“振兴乡村”,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成效显著。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近五年来,我国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

    2018大学生村官公基备考:补齐发展短板,聚焦三农问题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而“三农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短板所在,中央一号文件也都是聚焦“三农”。随着经济增......

    奋力推进沙市水利跨越式发展

    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奋力推进沙市水利跨越式发展沙市区水利局2011年2月24日一、一号文件的精神实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以......

    全面小康进程中农村改革发展亟待攻坚克难

    全面小康进程中农村改革发展亟待攻坚克难 宋洪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党的......

    奋力推进甘孜藏区跨越发展

    奋力推进甘孜藏区跨越发展 ——甘孜州九龙县烟袋乡党委副书记 援藏干部尹建兵 一、提出问题。即提出中心论点——奋力推进甘孜藏区跨越发展。 二、分析问题。 论据资料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