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txt爱空空情空空,自己流浪在街中;人空空钱空空,单身苦命在打工;事空空业空空,想来想去就发疯;碗空空盆空空,生活所迫不轻松。总之,四大皆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黔教体发〔2009〕65号
各市(州、地)教育局,各省直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 :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08]19号),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确保师生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结合贵州实际,我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贵州省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何好的经验和建议,请反馈至我厅体卫艺处。
附件:贵州省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二OO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附件:
贵州省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确保师生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改善学校环境卫生、教学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条件。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及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健全和完善学校卫生组织机构,分别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和学校校长负责的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学校卫生工作,落实学校卫生工作专项经费,完善学校卫生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
第五条 学校要定期召开卫生工作专题会议,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每学期开学和放假前后,组织卫生、后勤、保卫、教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部门对学校卫生工作进行检查和总结,并形成制度。
第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卫生工作作为教育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将学校卫生工作作为年度目标考核和每年开学检查的内容。
第七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建立信息报告网络,明确专人负责信息报送,确保信息畅通,做好学生食物中毒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的初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缓报、谎报。
第九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卫生行政部门加大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对学校的卫生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学校要积极配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三章 学校健康教育
第十条 学校要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要按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开设健康教育课,每学期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小学要充分利用讲座、板报、广播、电视、网络、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第十一条 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学校健康教育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要把膳食营养、预防结核病、艾滋病、食物中毒、地方性氟中毒等知识纳入健康教育内容。
第十二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列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中小学健康教育师资以现有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体育教师为基础。
第十三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学校完成规定的健康教育具体目标和基本要求。学校要通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自觉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第四章 学校传染病及常见病防治
第十四条 学校要加强传染病和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工作,认真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因病缺课登记、晨检及新生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等卫生制度。
第十五条 学校要按要求组织好学生体检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学校必须要求学生健康体检机构在体检结束后,向学生(家长)及学校反馈学生个体健康及学生群体健康的评价结果,对在体检中发现患有疾病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转诊复查工作。对传染病人要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第十六条 小学、幼儿园要在儿童入学、入托时认真查验接种证,督促无证或漏种的儿童家长及时完成补证、补种。
第十七条 学校要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明确岗位职责,认真落实工作措施,切实加强学生视力保护工作。
第五章 学校校园环境、教学和生活用房及厕所卫生
第十八条 学校校园、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要建立常规清扫制度和卫生检查制度,要做到地面清洁卫生、门窗墙面桌凳干净整洁,室内保持良好通风和采光。
第十九条 学校要建立固定的垃圾房或垃圾箱,对校园内的垃圾应做到日产日清或定期清理。
第二十条 教室的采光照明要达到国家“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和“黑板安全卫生要求”。
第二十一条 学校要建立厕所卫生每日清扫和检查制度,定时冲洗、清扫、消毒。厕所要设洗手池。
第二十二条 学校在新建、改建、扩建学生宿舍、食堂、浴室、理发室、厕所等,其选址、设计、用材等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要接受卫生部门的监督指导,通过验收方可投入使用。
第六章 学校食堂食品及饮用水卫生
第二十三条 学校食堂必须严格按照卫生监督机构的要求,办理卫生许可证,并按规定定期进行审查换证。
第二十四条 学校食堂的硬件设施设备与环境,食品的采购、保管及加工过程,食堂管理人员、生产加工人员的个人卫生,食堂的管理与监督等,均要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要求。
第二十五条 学校要建立健全并落实以下各项食堂及饮用水管理制度: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制度,食品库房验收、保管、领取制度,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制度,食品生产加工卫生制度,食品留样制度,餐具消毒制度,学生饮用水管理制度等。
学校食堂要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库房、食品加工、分餐等场所禁止住宿或存放其它物品,非相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
第二十六条 学校食堂严禁采购和出售假冒伪劣、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长虫、污秽不洁或感官性状异常、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
学校食堂要与固定供货商签订采购供货合同,保证质量安全。学校食堂从固定供货商处采购食品时,应查验供货商的工商营业许可证、食品卫生许可证、供货商身份证、健康证等资质证明,同时必须索取批量采购食品的相关质量检验(检疫)的有效合格证明及购货发票等凭据,并做好采购记录。
第二十七条 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的食堂不得制售冷荤凉菜,制售冷荤凉菜的高等学校食堂必须有凉菜间,并配有专用冷藏、洗涤消毒的设施设备。
第二十八条 学校食堂的餐饮具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
第二十九条 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应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必须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必须持健康合格证及培训证方可上岗。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它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者,不得在食堂从业。
第三十条 学校应使用城镇水厂供应的管网水。暂无城镇水厂供应的管网水的学校,生活及饮用水源的选择、水源卫生防护及基本设施、水质检验要严格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进行卫生监督管理。
学校要明确专人负责供水的管理工作。凡是自抽、自备水或二次供水的学校,必须有水质净化消毒设施;蓄水池周围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10米范围内不得有污水沟、厕所、垃圾池等污染源;学校对蓄水池要加盖加锁,定期清洗,定期对水质进行送检监测。
第三十一条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足量、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及设备,满足学生正常的生活及饮水需要。
用保温桶供水的,对保温桶应加盖上锁,应定期对保温桶彻底清洗。供应桶装水的,应在采购前向供水商索取合法的经营资质证明、合格有效的水质检验报告及送水员健康证明,定期对水质检测进行索证监督,每学期对饮水机进行清洗消毒。
第七章 学校卫生保健室及人员配备
第三十二条 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要设立卫生室,按在校生规模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配备必需的设施设备和药品;学生人数不足600人的学校,可以配备专职或兼职保健教师,开展学校卫生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应设立卫生室,根据需要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普通高等学校设校医院或卫生科。
第三十三条 学校要关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落实福利待遇,支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医学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第三十四条 学校应明确本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学校卫生监督员,学校卫生监督员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对学校的教学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饮水卫生、个人卫生等进行卫生监督,发现问题应立即向学校领导报告,督促整改。
第八章 奖励与责任追究
第三十五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取得显著成绩的学校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落实责任追究制。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教育不放过的原则,对因玩忽职守、疏于管理,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有关职责等行为造成学校发生卫生安全事故,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执行责任人、直接责任人等要追究责任。
第九章 附件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二OO九年四月十日起施行。
第二篇:贵州省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办法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贵州省教育厅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黔教体发〔2009〕65号
各市(州、地)教育局,各省直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 :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08]19号),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确保师生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结合贵州实际,我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贵州省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何好的经验和建议,请反馈至我厅体卫艺处。
附件:贵州省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二OO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附件:
贵州省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确保师生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改善学校环境卫生、教学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条件。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及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健全和完善学校卫生组织机构,分别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和学校校长负责的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学校卫生工作,落实学校卫生工作专项经费,完善学校卫生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
第五条 学校要定期召开卫生工作专题会议,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每学期开学和放假前后,组织卫生、后勤、保卫、教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部门对学校卫生工作进行检查和总结,并形成制度。
第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卫生工作作为教育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将学校卫生工作作为目标考核和每年开学检查的内容。
第七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建立信息报告网络,明确专人负责信息报送,确保信息畅通,做好学生食物中毒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的初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缓报、谎报。
第九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卫生行政部门加大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对学校的卫生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学校要积极配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三章 学校健康教育
第十条 学校要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要按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开设健康教育课,每学期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小学要充分利用讲座、板报、广播、电视、网络、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第十一条 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学校健康教育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要把膳食营养、预防结核病、艾滋病、食物中毒、地方性氟中毒等知识纳入健康教育内容。
第十二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列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中小学健康教育师资以现有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体育教师为基础。
第十三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学校完成规定的健康教育具体目标和基本要求。学校要通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自觉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第四章 学校传染病及常见病防治
第十四条 学校要加强传染病和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工作,认真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因病缺课登记、晨检及新生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等卫生制度。
第十五条 学校要按要求组织好学生体检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学校必须要求学生健康体检机构在体检结束后,向学生(家长)及学校反馈学生个体健康及学生群体健康的评价结果,对在体检中发现患有疾病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转诊复查工作。对传染病人要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第十六条 小学、幼儿园要在儿童入学、入托时认真查验接种证,督促无证或漏种的儿童家长及时完成补证、补种。
第十七条 学校要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明确岗位职责,认真落实工作措施,切实加强学生视力保护工作。
第五章 学校校园环境、教学和生活用房及厕所卫生
第十八条 学校校园、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要建立常规清扫制度和卫生检查制度,要做到地面清洁卫生、门窗墙面桌凳干净整洁,室内保持良好通风和采光。
第十九条 学校要建立固定的垃圾房或垃圾箱,对校园内的垃圾应做到日产日清或定期清理。
第二十条 教室的采光照明要达到国家“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和“黑板安全卫生要求”。
第二十一条 学校要建立厕所卫生每日清扫和检查制度,定时冲洗、清扫、消毒。厕所要设洗手池。
第二十二条 学校在新建、改建、扩建学生宿舍、食堂、浴室、理发室、厕所等,其选址、设计、用材等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要接受卫生部门的监督指导,通过验收方可投入使用。
第六章 学校食堂食品及饮用水卫生
第二十三条 学校食堂必须严格按照卫生监督机构的要求,办理卫生许可证,并按规定定期进行审查换证。
第二十四条 学校食堂的硬件设施设备与环境,食品的采购、保管及加工过程,食堂管理人员、生产加工人员的个人卫生,食堂的管理与监督等,均要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要求。第二十五条 学校要建立健全并落实以下各项食堂及饮用水管理制度: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制度,食品库房验收、保管、领取制度,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制度,食品生产加工卫生制度,食品留样制度,餐具消毒制度,学生饮用水管理制度等。
学校食堂要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库房、食品加工、分餐等场所禁止住宿或存放其它物品,非相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
第二十六条 学校食堂严禁采购和出售假冒伪劣、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长虫、污秽不洁或感官性状异常、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
学校食堂要与固定供货商签订采购供货合同,保证质量安全。学校食堂从固定供货商处采购食品时,应查验供货商的工商营业许可证、食品卫生许可证、供货商身份证、健康证等资质证明,同时必须索取批量采购食品的相关质量检验(检疫)的有效合格证明及购货发票等凭据,并做好采购记录。
第二十七条 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的食堂不得制售冷荤凉菜,制售冷荤凉菜的高等学校食堂必须有凉菜间,并配有专用冷藏、洗涤消毒的设施设备。
第二十八条 学校食堂的餐饮具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
第二十九条 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应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必须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必须持健康合格证及培训证方可上岗。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它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者,不得在食堂从业。
第三十条 学校应使用城镇水厂供应的管网水。暂无城镇水厂供应的管网水的学校,生活及饮用水源的选择、水源卫生防护及基本设施、水质检验要严格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进行卫生监督管理。
学校要明确专人负责供水的管理工作。凡是自抽、自备水或二次供水的学校,必须有水质净化消毒设施;蓄水池周围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10米范围内不得有污水沟、厕所、垃圾池等污染源;学校对蓄水池要加盖加锁,定期清洗,定期对水质进行送检监测。
第三十一条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足量、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及设备,满足学生正常的生活及饮水需要。
用保温桶供水的,对保温桶应加盖上锁,应定期对保温桶彻底清洗。供应桶装水的,应在采购前向供水商索取合法的经营资质证明、合格有效的水质检验报告及送水员健康证明,定期对水质检测进行索证监督,每学期对饮水机进行清洗消毒。
第七章 学校卫生保健室及人员配备
第三十二条 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要设立卫生室,按在校生规模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配备必需的设施设备和药品;学生人数不足600人的学校,可以配备专职或兼职保健教师,开展学校卫生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应设立卫生室,根据需要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普通高等学校设校医院或卫生科。
第三十三条 学校要关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落实福利待遇,支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医学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第三十四条 学校应明确本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学校卫生监督员,学校卫生监督员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对学校的教学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饮水卫生、个人卫生等进行卫生监督,发现问题应立即向学校领导报告,督促整改。
第八章 奖励与责任追究
第三十五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取得显著成绩的学校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落实责任追究制。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教育不放过的原则,对因玩忽职守、疏于管理,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有关职责等行为造成学校发生卫生安全事故,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执行责任人、直接责任人等要追究责任。
第九章 附件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二OO九年四月十日起施行。
第三篇: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贵州省教育厅文件
黔教师发〔2011〕263号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教育局:
根据《贵州省“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要求,为使教师培训管理规范有序,我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登记管理制度。现制定《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简称登记办法)下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我省实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管理制度,是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范管理,确保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措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此项工作要高度重视、严肃对待,加强管理。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和掌握登记办法的具体要求,并结合本地实际拟定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努力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登记管理办法,推进教师培训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附件: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管理办法(试行)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附件:
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管理办法
(试 行)
一、登记对象
全省在职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民办学校、企业自办学校教师)。
二、登记范围
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我省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且符合以下规定的培训,取得合格证或学时证明的,其培训学时实行登记。
(一)集中培训
1.县级及其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集中培训; 2.经县级及其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或委托的县级及其以上教师培训机构、高等院校、教育科研部门举办的集中培训;
3.学校选派参加县级及其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机构组织的教科研培训活动。
(二)远程培训
由县级及其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由教育部推荐的具有教师远程教育培训资质的机构承办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三)校本培训
1.经本地教育主管部门同意,中小学校与县级及其以上培训机构或高等院校合作,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组织的集中培训;
2.由学校集中组织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教科研活动,校际间联片教研活动等。
三、登记办法
(一)学时登记
学时登记采用由省统一印制的“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登记证”(简称“登记证”)。
学时登记由学校负责。学校设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员和审核员。登记员和审核员对登记结果负责。教师参加符合登记范围的培训后,登记员根据培训的有关文件、通知、学习记录和培训单位颁发的结业证、合格证或学时证明等进行相应的学时登记并签字(盖章),经审核员审核后签字(盖章)认可。
(二)学时计算
登记的学时含“集中培训”学时和“校本培训”学时两类。1.集中培训:
县级及其以上集中培训计为“集中培训”学时。按实际培训天数计算。全天计8学时,半天计4学时。五年累计集中培训登记学时数不得低于240学时,其中学科培训登记不低于200学时,师德培训(含法制教育)不低于40学时。
2.远程培训:
完成学习内容,取得合格证,按培训模块规定学时数的50%计算为“集中培训”学时。五年累计登记学时数不高于50学时。
3.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按1课时为1学时计算为“校本培训”学时。五年累计校本培训登记学时数不高于120学时,其中学科培训登记不高于100学时,师德培训(含法制教育)不高于20学时。
4.其他培训
(1)学历提高培训:五年内,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在取得与其任教学科同专业的学历或学位证的当年,一次性记入“集中培训”学时。其中,小学教师取得大专学历、初中教师取得本科学历、高中教师取得硕士学位的按60学时计;小(2)脱产学习:经组织安排教师参加离岗脱产学习,取得合格证后,按实际培训天数计算“集中培训”学时,但学时数最多按20天计为160学时。超过的培训时间不再计算学时。
(3)主讲教师:中小学教师担任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的主讲教师,凭承办单位证明、课程表(加盖公章)及讲稿等资料计算相应学时。担任县级及其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送教下乡、巡回讲学等授课的,按其实际授课时数3倍计算“集中培训”学时,其登记学时数累计不超过150学时;担任校本培训授课的,按其实际授课时数2倍计算“校本培训”学时。
(4)新教师培训:新入职教师参加岗位培训的120学时实行单独登记,不记入集中培训360总学时。
四、组织管理
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登记按照分级负责的办法进行审查、审核和备案。
(一)实行培训备案制度。各市(州、地)、县(市、区)、乡(镇)、校组织符合登记范围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须将培训文件和方案(含培训时间、培训学时、培训内容、课程安排、师资配备、食宿安排、经费预算等)等至少提前15日报上一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办公室(简称“工程办”)备案。
(二)学校对登记结果进行审查。各级各类学校要及时、如实地登记和审查教师培训学时,做到内容翔实、资料完备、学教师取得本科学历、初中教师取得硕士学位的按80学时计。数据准确。
每学期末,学校对学时登记情况进行一次校内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加盖学校公章。学校每学年对学时登记情况进行一次汇总并填写汇总表,将汇总情况报县一级工程办审核。
(三)县一级对登记结果进行审核。县一级工程办根据培训备案资料对学校学时登记汇总情况及汇总表进行一年一次审核,同时对“登记证”登记情况进行随机抽查,然后签署意见和盖章。
每五年,县一级对经审核认定完成规定培训学时的教师进行统计汇总,将汇总情况及汇总表上报市(州、地)进行审核,然后报省工程办备案,并作为颁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合格证的依据。
(四)各级使用的汇总表格由省统一制作。各县要建立和完善登记管理信息化体系,实行电子档案管理。
(五)各级工程办要加强继续教育培训登记的监督管理。通过查看资料、召开座谈会、填写问卷、实地检查等方式对培训登记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和抽查,使继续教育培训登记管理程序规范、结果真实。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对违规者要视其情节予以严肃处理。
(六)考核评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登记是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省工程办将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地培训登记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
五、各市(州、地)、县(市、区)要根据以上管理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认真执行。
第四篇:贵州省农村供水管理办法(试行)
贵州省农村供水管理办法(试行)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贵州省农村供水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条 为改善农村居民饮用水条件,保障供水安全,维护供水、用水双方合法权益,规范供水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水利部《关于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的通知》中全面建立“三个责任”、落实“三项制度”等相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村供水规划建设、运行维护、供水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监测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农村供水,是指通过农村供水工程向县(市、区)城区以下的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学校、农场、林场等区域供水,以满足农村居民、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生活用水和二三产业用水需求,不包括农业用水。农村供水工程包括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和农村分散供水工程。
城市供水工程管网覆盖农村范围内的供水管理,适用《贵州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
第三条 农村供水工程属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应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城乡统筹的建设机制,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企业化管理,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第四条 农村供水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农村供水管理地方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等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的运行管理责任。完善县级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运行管理办法和运行管理经费,确保农村供水工程有机构和人员管理,有政策支持、有经费保障。
建立“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将农村供水工作纳入市(州)和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测评体系。
乡级政府应当加强本辖区内供水工程运行管护工作,指导村(居、社区)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
第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供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农村供水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经营管理。
第六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供水工作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农村供水的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
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村供水工程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负责农村供水价格管理,合理制定和调整实行政府定价的农村集中供水价格。
财政部门负责审核下达预算、拨付资金、监督管理资金、审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等工作,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公益性管水员岗位补贴。
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
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开展卫生学评价,按照国家和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计划任务开展水质监测工作。
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农村供水保障的相关工作。
其他部门按职责分工,做好农村供水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村民的饮用水安全健康以及节约用水、保护供水设施意识。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农村供水工程,对破坏农村供水工程的行为应依法追究责任。
第九条 对农村供水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给予奖励。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健全完善农村供水统一运行管理机构,负责农村供水运行管理工作。鼓励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实施农村供水具体管理服务工作。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卫生健康、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编制农村供水工程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农村供水规划需要修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十二条 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应与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相衔接。
新建、改建、扩建农村供水工程应当符合农村供水规划。
第十三条 规划建设农村供水工程时,应对项目受益区农村居民用水需求、水费缴纳意愿和能力等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作为工程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项目规划建设方案应当向项目受益群众广泛征求意见。
第十四条 农村供水工程使用管材、管件、水处理和消毒设备、防腐材料、滤料、化学药剂和粘结剂等材料与设备应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
鼓励单位和个人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农村供水用水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为节约用水和安全供水提供技术支持。
第十五条 农村供水工程建成后,工程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及时与供水管理单位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六条 农村供水工程取用水源应当统筹规划地表水水源和地下水水源,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水源。万人及以上供水工程,应配置调蓄工程或应急备用水源。
第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1000人以上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要依法划定保护区,按照规范和标志技术要求,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碑、界桩、警示牌、围网等环境保护设施,明确地域界限并予以公告。对1000人以下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要通过设立警示牌、制定乡规民约等方式加强保护。
县级人民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依法查处破坏饮用水水源保护设施行为,确保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质安全。
第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村供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落实资金和人力投入,确保检测、监测工作正常进行。
县级农村供水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开展水质检测工作。万人及以上集中供水单位应当建立完善水质检测制度,按照规定的项目、频次和方法开展水质检测,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检测结果。
第十九条 县级水务、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部门应当建立水质检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对水质出现异常的要督促供水单位立即调查整改。
第二十条 农村供水工程按照下列规定确定所有权:
(一)由政府投资建设为主的,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筹资,政府予以补助的,其所有权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三)由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其所有权按照出资比例由投资者共同所有;
(四)国家补助、群众筹资投劳兴建的单村及以下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所有权归群众集体所有;
一家一户、自管自用的分散供水工程所有权归受益户所有。第二十一条 政府投资为主建设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所有权人可以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确定供水单位或委托管理组织,也可由村集体自行管护。分散供水工程由村集体或受益户自行管护。以村、组为管理单位的小型供水工程,应当落实公益性管水员岗位,确保所有农村供水工程都有管护责任人。
逐步推进建立区域性、专业化供水组织对农村供水实行统一经营管理。
第二十二条 供水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承担工程运行管护责任,定期检查、维护供水设施,保证正常供水。
(二)供水水质、水量和水压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三)依照核定的价格计量收取水费。
(四)接受水行政及卫生健康、生态环境、价格、审计、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的监督。
(五)设立供水服务电话,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用水户的监督。
(六)建立规范的供水档案管理制度,保护用水户个人信息。
第二十三条 已投入运行的农村供水工程,供水单位不得随意停止运行。供水单位确需停止或退出供水运行的,应当提前向原授权单位提出申请,并采取措施保障正常供水。
第二十四条 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订农村供水应急预案,建立农村供水应急机制,组建应急抢险队伍,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和抢险物资,定期组织应急队伍演练。
第二十五条 因供水工程施工或者供水设施检修等原因,确需临时停止供水的,应当在临时停止供水前24小时发布公告。
因发生灾害或者紧急事故,无法提前通知的,应及时抢修并发布紧急停水公告,尽快恢复正常供水,同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
连续超过48小时不能恢复正常供水的,农村供水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供水措施,保证用户生活用水的需要。
第二十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加强供水设施的保护和管理,划定安全控制范围、设置标识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损害、改装、迁移、拆除农村供水设施。
经批准新建、改建、扩建铁路、公路、电力、电信、燃气等设施对农村供水水源或者农村供水设施造成损害或改装、迁移、拆除农村供水设施的,按照“谁损坏、谁修复、谁赔偿”原则进行恢复或赔偿,短期内不能恢复供水的,应采取应急供水措施。
第二十七条 农村集中供水设施的维修和管理实行分段负责制。公共供水管道和设施由供水单位维修和管理,入户供水管道和设施由用水户维修和管理。
第二十八条 供水单位应当建立巡查制度,定期对供水设施进行巡查,及时制止并举报危害农村供水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农村供水价格按照下列方式确定:
(一)农村集中供水基础设施具备完整的制水设备和输配管网并由供水企业等主体统一运行维护的,供水价格可参照城镇供水价格制定,对农民生活用水价格原则上实行成本水价(不计利润),承受能力较差的地方可实行运行维护水价(只补偿制水和输配成本,不计期间费用和利润)。
(二)建立提升农村供水服务质量激励机制,将农村地区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等指标与供水企业收益率相挂钩。
(三)县级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运营管理单位进行合理补贴,对水源条
件差、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人口居住偏远分散的地区,补贴力度应进一步加大。
(四)城镇供水管网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行县域内供水同网同价、供水服务均等化。
第三十条 供水单位应当与用水户签订供水用水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建立合理完善的水费收取机制。
供水单位按照合同向用水户提供供水服务,并按合同约定收取水费及相关费用,推行一户一表、计量收费。
用水户违反合同约定,未按标准交纳水费,供水管理单位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停止供水,造成损失由用水户自行负责。用水户不按期交纳水费,可以按照合同收取违约金。
为维持工程运行,在用水量较少的地方推行保底水费,对困难群众在供水价格上可给予一定优惠。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要通过财政预算、水费提留等方式筹集维修养护资金(基金),积极支持做好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维修养护和公益性管水员岗位补贴,确保工程持续运行。
第三十二条 县级维修养护基金要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用于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维修和养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法(试行)
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加强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重大专项”)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建立重大专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重大专项的实施效果,根据《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大专项是政府支持并组织实施,旨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及新兴产业发展,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产业化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及公益技术,通过资源整合,集成攻关而设立的重大科技项目。
第三条 重大专项按照“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统筹资源,创新机制;明确权责,规范管理;以人为本,注重成效”的原则和“系统规划,分批滚动,动态调整”的运行机制,高标准高起点,成熟一项,启动一项,优先支持对我省产业技术升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动面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及配套集成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
第四条 重大专项一般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多部门多单位协同攻关的形式组织实施,并按照项目的技术路线要求,科学设计,对创新链上所需的技术平台、基地建设、人才团队、标准规范、知识产权等要素进行统筹部署。
第五条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是重大专项的组织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有关产业部门及项目单位共同进 1 行技术问题凝炼、实施方案制订、咨询论证立项、综合协调管理、实施绩效评价与考核、成果推广应用;协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相关计划与重大专项相互衔接,形成联动,共同推进技术与产业承接,促进产业链延伸及产业群聚集等工作。
第二章 组织
第六条 主要组织形式:
1、省科技厅协调组织重大项目或(和)组织招标;
2、产业部门和(或)市州地科技主管部门组织推荐;
3、产学研联合自行组织申报等。第七条 牵头单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有稳定、高素质的研究和管理团队;
2、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技术基础和设备条件;
3、有配套资金保障和良好信誉;
4、为境内注册独立法人。第八条 立项基本条件:
1、具有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基础,辐射带动作用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2、技术先进,创新性强,技术路线清晰;
3、技术方案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任务目标明确,考核指标具体;
4、具有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和较强科研、管理能力的首席专家;
5、产学研结合关联度高,组织结构合理,措施保障有力;
6、经费预算合理,配套经费落实,配套额度一般为资助经费的1.5倍以上。
第九条 设置及实施期:
1、围绕总体目标整体策划,分分任务安排,滚动实施动态调整;
2、分为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专项由1个或若干个课题组成;课题服务项目目标,相互衔接,相对集中,彼此关联,共同推进总体任务的完成;
3、项目设置首席专家制,项目由首席专家负责,课题由责任专家负责;
4、重大专项的实施周期一般为3-5年。
第三章 立项
第十条 备选项目牵头单位提交以下材料:
1、《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建议书》;
2、《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概算申报书》
3、《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预算申报书》;
5、有关附件,如技术情况、专利证明及《科技查新报告》等支撑材料。
第十一条 组织论证与审查:
1、可行性研究论证。在充分凝炼的基础上,组织7-9名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人员组成专家组对项目进行评审论证。涉及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的重大专项,来自企业的专家应不少于1/3;
2、经费预算审查。由3-5名财务、技术或管理专家组成评审组,对项目经费结构及预算的合理性,项目单位的经济状况,配套经费的落实情况进行审查评估;
3、专家组根据可行性研究论证和经费预算审查情况,分别提出是否立项和经费配置的建议意见;
4、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建议对申报资料进行补充完善。第十二条 批准立项:
1、对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和组织结构等进行审查;
2、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定量核定。包括预期突破的重大关键技术及其具体技术指标、预期取得的专利(类型、数量)、技术标准以及人才培养、以新产品开发为基础的产业化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
3、经审查通过的项目在向社会公示7天后,批准立项。第十三条 下达重大专项计划,签订《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计划任务书》后,正式启动项目实施。
第十四条 重大项目资助经费分拨付,首次拨付不低于70%。
第四章 实施
第十五条 按照“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共同推进”的要求开展工作。
1、省科技厅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执行情况追踪,绩效考评和信息发布;
2、项目牵头单位负责项目和课题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和反映执行情况,确保任务按时足额完成;
3、项目及课题承担单位负责按照任务书规定和实施要求,建立制定相应的运行、管理规定和规范,确保配套经费按时足额到位,提供必需的设备、场地和人员支持,督促目标实现和任务完成;
4、首席专家负责对整个项目组织实施和技术指导工作,通过会议等方式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
5、责任专家负责围绕服从和服务总体目标的实现,组织开展课题的实施工作。
第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照任务书规定要求执行项目。省科技厅根据项目进展和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以强化项目执行中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在产业化过程中的承接,按项目组织与立项程序进行滚动支持。
第十七条 对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可抗拒因素,确需对项目内容、技术经济指标、工作进度、经费及承担单位等进行调整或变更的,应及时提出书面申请,并按照项目申报渠道和方式报省科技厅审查,经批准后方可变动;擅自调整或变更的,按照合同条款追究责任。
第十八条 实施过程中申请任务调整、变更或终止的情形为:
1、市场及技术等情况发生变化;
2、依托的重大建设或工程项目调整或下马;
3、技术引进及合作方等发生重大变化;
4、研发力量发生重大变动;
5、配套资金不能落实;
6、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
第十九条 牵头单位和首席专家对批准执行中止或撤销的项目或课题已开展的研究工作、阶段性成果、知识产权、经费使用和购置 设备仪器等情况作出书面报告,报省科技厅审批和核查备案。对终止或撤销的项目或课题停止拨付款并追回所余经费,对所购置的设备仪器进行重新调配。
第五章 管理
第二十条
执行情况报告与评估:
1、执行情况报告制度。牵头单位组织首席专家、责任专家等有关人员总结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果,检查经费使用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等,按要求编制《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执行情况报告》于每年11月底前报送省科技厅;
2、中期检查评估制度。省科技厅组织由3-5名技术、财务和管理组成的专家评估组,根据项目任务书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针对存在困难和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和意见建议,形成检查评估意见。
3、省科技厅以执行情况报告和评估组意见确定项目是否继续实施和经费是否拨付的依据;对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的项目及课题进行研究分析和综合协调,作出调整。
第二十一条 经费拨付与使用:
1、重大专项的经费由财政专项拨款和配套经费两部分组成。配套经费包括承担单位和主管部门配套、投融资及社会投入等;
2、财政专项经费的拨款和使用。拨款实行一次预算、分期拨付、独立核算、专款专用,使用实行事前预算评估、事中监督检查、事后财务决算和审计的全过程管理;
3、省科技厅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委托审计机构对经费使用进行专项审计;
4、对不按规定报送执行情况和未按计划进度实施,违反经费使用规定不按照预算执行,不配合监督检查以及配套资金未按时足额到位的项目,缓拨、减拨、停拨专项经费,并限期整改;
5、对整改不力的项目将停止拨款直至终止计划,追究当事人责任并追回已拨经费。
第二十二条 项目验收:
1、在执行期满半年内向省科技厅提交项目验收材料。包括《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验收申请书》、《贵州省大科技专项工作总结》、《贵州省大科技专项技术总结》及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报告等相关附件;
2、省科技厅在对验收资料进行审核后,组织由7-9名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人员组成专家组,按照任务书要求对项目进行验收,形成项目验收意见;
3、对任务完成不到85%,资料和数据不真实,经费使用中存在严重问题等情形的项目,不予通过验收;
4、未通过验收的项目,在三个月内作出改进和补充完善后,可再次提出验收申请。
第二十三条 知识产权及其他:
1、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保护措施。对涉密科技成果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密级评定及确认,并按要求进行管理。
2、鼓励对知识产权或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对未能及时进行转化应用的科技成果,按有关规定执行;
3、项目实施中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4、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软件、数据库等应标注“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经费资助”;
5、成果的申报、奖励按有省和国家的关规定办理。第二十四条 信息通报与奖惩:
1、牵头单位应当及时报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按要求报送报表和材料;
2、对实现产业技术重大突破或重大进展,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优先安排后续项目;
3、未通过验收的项目或课题,除追究相关责任外,两年内不予受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省科技厅根据本办法制定《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管理工作流程》。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