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水产)厅(委、局、办)、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委,有关部门: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提升国家、区域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试
行)
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约束的根本出路。为了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制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一、目标和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坚持以下原则:
(一)合理划分责任,强化协同配合
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中央主要负责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和管理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落实产业发展任务,支持地方间建立区域农业产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等,收集和提供产业相关信息;地方要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各类科技资源,落实统一规划和区域布局下的相关任务,做好涉及本地的机构、设施、人员等相关条件保障工作;地方与地方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分工明确的原则,共同推进本区域内的产业发展。
(二)遵循产业规律,推动协调发展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合理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合理配置种植、畜牧、水产等产业间和区域间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促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条块结合,稳定、持续和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三)强化制度设计,建立内在机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从各个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出发,在内容设计、任务分解、协作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好系统化、制度化设计,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相互制约、相互协作;通过基地、人才、项目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四)稳定经费渠道,提高资金效益
按照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规律的要求,在明确中央和地方以及依托单位投入责任的基础上,建立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持渠道。加强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产业基地建设、地方政府和依托单位资金等的有机衔接,避免重复交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任务、结构和职责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集聚优质资源,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二个层级构成。
针对每一个农产品,设置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一个首席科学家岗位。每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若干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功能研究室设一个研究室主任岗位和若干个研究岗位。其主要职能是:从事产业技术发展需要的基础性工作;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与集成,解决国家和区域的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产业技术人员培训;收集、监测和分析产业发展动态与信息;开展产业政策的研究与咨询;组织相关学术活动;监管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运行。
根据每一个农产品的区域生态特征、市场特色等因素,在主产区设立若干综合试验站,每个综合试验站设一个试验站站长岗位。其主要职能是: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
三、管理体制 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根据决策咨询、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的原则,由农业部负责成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咨询委员会、执行专家组和监督评估委员会。各组成部分人员不相互兼任。
管理咨询委员会负责审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统筹不同产业、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综合评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状况及其贡献。管理咨询委员会由相关政府部门、产业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管理咨询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建立管理平台,动态监管各体系运行管理情况。
各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负责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中的相关任务,组织开展相关科技活动,指导、协调和监督各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业务活动。执行专家组由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和功能研究室主任共同组成。
分产品(领域)分别成立监督评估委员会。负责对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含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进行监督和评估,以及对体系中有关人员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估。监督评估委员会由行业管理部门、主产区政府主管部门、相关学术团体、推广机构、行业协会、产业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代表以及财务和管理专家组成。
四、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每五年为一个实施周期,实行“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
(一)任务确定
每五年周期开始的前一年,由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组织本体系内的人员,全面调查征集本产业技术用户包括中央和主产区政府部门、推广部门、行业协会、学术团体、进出口商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的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经执行专家组讨论梳理后,提出本产业技术体系未来五年研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与分年度计划,报经管理咨询委员会审议后,由农业部审批后下达。
(二)执行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审批下达的五年研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和分年度计划,制订本体系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分解方案,经执行专家组讨论通过后,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本体系内的每个功能研究室和每个研究岗位、综合试验站和站长岗位。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与功能研究室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和研究室主任、综合试验站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和站长分别签订任务委托协议,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和首席科学家与农业部签订任务书。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根据任务委托协议和任务书开展相关研究与试验示范工作,并通过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
执行过程中,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向相关部门(单位)提出支持立项建议,促使相关基础研究成果与体系内的研究相互衔接。综合试验站收集、分析和整理本区域生产实际问题、技术需求信息和疫情、灾情等动态信息,及时反馈到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经会诊并提出明确意见和建议后上报中央有关部门。
(三)考核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内部绩效考评制度。每年度,由首席科学家根据任务委托协议内容指标,组织对功能研究室和研究室主任及各研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和站长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报管理咨询委员会。
监督评估委员会根据任务书内容指标,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管理咨询委员会。根据考核结果,对未完成任务书任务指标的,提出整改要求。
每五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种。综合考核不合格的,调整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功能研究室和研究室主任及各研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和站长的相关资格。
五、遴选方式
(一)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功能研究室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现有中央和地方的研究、教育机构择优产生,不作为法人单位。依托单位必须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条件、综合能力较强的创新团队,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依托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单位)或所在地政府有较高的积极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由农业部提出候选名单,征求相关部门(单位)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同领域专家意见后,由农业部确定。
首席科学家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各研究领域优势特点、技术需求、以往承担农业科研任务等情况,在现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农业科研基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引智基地等建设依托单位中选择推荐功能研究室候选名单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由相关学术团体组织评议后,报农业部公示批准。功能研究室依托单位隶属地方的,还应征求相关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意见。
功能研究室主任由首席科学家提名,征求功能研究室依托单位意见并报农业部公示后批准。功能研究室的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由功能研究室主任提名、执行专家组研究确定并征求所在单位意见后报农业部公示批准。同一功能研究室的岗位由不同单位的人员组成,首席科学家可以兼任其中一个科学家岗位。
(二)综合试验站
执行专家组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考虑生态特性、产品特色、优势区域代表性、综合试验示范工作需求、以往承担农业科研项目任务等情况,推荐拟设立综合试验站的候选名单,同时提出每个综合试验站站长的建议名单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由相关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从中确定拟设立的综合试验站及站长名单,报农业部公示后批准。
在地方的中央级科研教学机构进入综合试验站候选名单的,需征求主管部门(单位)意见并报农业部公示后批准。
六、知识产权和成果管理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国家所有,国家授予建设依托单位。建设依托单位可依法协商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等。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国家根据需要保留无偿使用、开发、使之有效利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收集整理的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信息、技术经济信息、知识产权信息、生产贸易信息等向社会、企业和个人免费提供,实现开放共享。
七、保障措施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在现有体制下,探索建立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新路子,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需要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在资金、人员、设施条件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
(一)资金来源与保障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资金主要由基本建设支出、仪器设备购置费、基本研发费、人员经费等构成,由中央和地方、依托单位共同承担。
为了保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顺利运行,存量经费维持原渠道不变,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体系建设的基本研发费和仪器设备购置费补助。基本建设支出、体系内人员经费等由依托单位按现有渠道解决。
(二)人员保障
依托单位主要负责体系中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党政关系、人事管理和后勤保障,保证人员的科研时间,提供必要的研究辅助人员,为人员开展业务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依托单位主管部门(单位)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负责相关配套政策的保障和支持。
体系内全部岗位和人员实行五年聘任制,在被聘期间,仍可视其所在单位的岗位和职责,承担相关工作任务,享受相关福利待遇。如未续聘,其工作岗位及人事关系等仍由所在单位按相关制度管理。
所有聘任人员均需保证优先完成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所承担的科研、试验示范和培训任务,需要承担其他科研任务的,首席科学家需报管理咨询委员会批准,其他人员需经首席科学家同意后上报管理咨询委员会批准。聘任人员应自觉接受体系内相关制度的管理,享受体系内相关政策,保证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生的技术成果优先交给体系及相关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部门使用,不得在企业兼职。
(三)科研设施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均依托现有农业科研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设备等条件建设。
依托单位应保证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功能研究室的办公条件和实验室条件建设、仪器设备使用和试验示范用地(或设施);保证综合试验站的办公条件建设、试验示范用地(或设施)建设;保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各执行层级在业务上的垂直管理和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四)制度建设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应逐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产权和成果管理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建设。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体系内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体系,优化体系内相关人力资源的聘用、保持、发展、评价与调整等工作。通过绩效考评制度建设,建立更加合理的体系建设与运行绩效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通过知识产权和成果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成果共享、利益分担的机制。通过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实现信息和技术开放共享,做好体系建设的动态监控管理。
(五)做好试点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先选择部分大宗农产品作为试点,探索经验,再根据试点进展情况,逐步扩大,分批建设。
第二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建设实施方案
市农委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建设实施方案
沪农委[2010]115号
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增强本市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农科教发
[2008]5号)要求,结合本市农业生产实际,市农委、市财政局研究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建设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
上海市财政局
2010年6月7日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推进本市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制定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农科教发〔2007〕12号)和《关于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农科教发〔2008〕5号)的总体要求,制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建设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原则
根据本市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和区域特色农产品布局,依托本市科研、技术推广、教育等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或优势的相关产业技术体系,开展相关研究、试验示范、培训与推广、收集和提供产业相关信息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技术与人才支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坚持以下原则:
(一)服务产业需求。按照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草害防治、土壤肥料与饲料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各类科技资源,加强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教育、企业等研发力量的整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强化制度管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从各个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出发,在内容设计、任务分解、协作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好系统化、制度化设计;通过基地、人才和任务相结合,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三)稳定资金投入。按照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建立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渠道,稳定资金投入。
(四)服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延伸和补充。要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本市的相关任务。
(五)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先选择部分农产品作为试点,探索经验,再根据试点情况,逐步扩大,分批建设。
二、任务、结构和职责
基本任务是:围绕本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集聚科技资源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注重技术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直接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和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三个层级构成。
针对每一个农产品,设置一个首席专家负责的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内根据农产品产业链设置若干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设一个组长岗位。其主要职能是:开展产业技术发展中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解决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产业技术人员培训;收集、监测和分析产业发展动态与信息等;指导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的运作。
结合每一个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在主产区设立若干个综合试验站,每个综合试验站设一个试验站站长岗位。综合试验站主要依托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其主要职责是: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提供应急技术服务。
在本主产区内设立若干个技术示范点,示范应用综合试验站的应用成果,主要起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管理体制
市农委会同市财政局成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协调指导委员会),由产业主管部门、产业界、科技教育界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市农委有关领导任委员会主任。
协调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是:负责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发展规划制定和计划的制定;对各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业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对体系中有关人员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估;综合评估各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状况及其贡献。
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协助负责日常工作,建立管理平台,动态监管各体系运行和管理情况。
四、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每五年为一个实施周期,实行“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
(一)任务确定
每五年周期开始的前一年,围绕本产业发展的五年目标,需解决的重点技术问题,由首席专家牵头组织本团队内的人员提出本产业技术体系未来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与分计划(标书),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经审议后,由市农委审批下达。
(二)组织实施
创新团队根据审批下达的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与分计划(标书),制定本体系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分解方案(计划任务书),在考虑产品特色、区域优势与代表性、试验示范工作需要和工作基础等情况,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的建议名单,经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评议通过后,首席专家、各专业组、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分别根据相应职责签订任务委托协议。
实施过程中,创新团队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立项建议,促使相关基础研究成果与体系内的研究相互衔接。综合试验站收集、分析和整理的本区域生产实际问题、技术需求信息和疫情、灾情等动态信息,必须及时反馈到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应当予以解决。
(三)考核评估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目标考评制度。每,由首席专家根据委托协议内容指标,组织对专业组及组长、综合试验站和站长以及技术示范点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合同书内容指标,对创新团队和首席专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审核。根据考核结果,对未完成任务指标的,提出整改要求或进行人员调整。
每五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分合格与不合格两种。综合考核不合格的,根据不同情况,全面或局部调整首席专家、专业组和组长、综合试验站和站长、技术示范点。
五、遴选方式
(一)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依托现有本市研究、技术推广和教育机构择优产生,不作为法人单位。依托单位必须具备较好的研发基础条件、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经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产业相关主管部门、有关专家进行评选,提出候选名单,经协调指导委员会审批后确定。
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根据本产业的技术需求、各研究领域优势特点等情况,确定创新团队中各专业组、组长的候选名单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由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评议后,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审批确定。首席专家必须兼任其中一个专业组组长岗位。
专业组中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由首席专家和专业组组长提名,经征求待聘人员所在单位意见后,提出名单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同一专业组可由不同单位的人员组成。
(二)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
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和各专业组组长根据本产业农产品区域布局,考虑产品特色、区域优势与代表性和工作基础等情况,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的建议名单,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备案。
六、保障措施
(一)资金来源
对列入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计划的项目,其基本研发费和示范推广费由市财政给予补助。基本建设支出、大型仪器设备添置等由依托单位按现有渠道解决。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本市实施的内容,本市按照有关规定,在资金上给予配套支持。市科技兴农项目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倾斜。
(二)人员保障
体系中聘用人员的党政关系、人事管理、工资福利等均按原有关系不变。体系内全部岗位和人员实行五年聘任制,在被聘期间,仍可承担所在单位的岗位和职责,以及相关工作任务。依托单位要保证聘用人员的科研及试验示范时间,提供必要的研究辅助人员,为聘用人员开展业务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所有聘任人员应自觉接受体系内相关制度的管理,享受体系内相关政策,保证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生的技术成果优先交给体系及相关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部门使用。
(三)生产、科研、示范设施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应依托现有农业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设备等条件建设。
依托单位应保证创新团队的办公条件和实验室条件建设、仪器设备使用、试验示范用地和设施建设;保证综合试验站的办公条件建设、试验示范用地和设施建设;保障创新团队独立开展科技活动。
第三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定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
构成: 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以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现代城市,都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现代城市的基础;现代工业、现代城市是现代农业的前提。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运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形式,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艰巨任务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转变过时的思维和工作方式
(一)立足资源禀赋,发展规模经营,解决“小而全”的问题。没有规模的优势,不是真正的优势。这几年,湖北省出台了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发展规划,扶持板块基地建设,倡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个县市一个特色”。如嘉鱼县的蔬菜、英山县的茶叶、罗田县的板栗、宜昌市的柑桔和高山蔬菜,区域布局,规模发展,形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展示了按照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美好前景。
(二)立足增产增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解决农产品加工滞后的问题。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和经营方式被引入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工业手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已经开始取得好的效果。农民增收快,要靠龙头企业带,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三)立足劳动力转移就业,抓好劳务经济,解决忽视劳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发展农村生产力,很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既可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又能够为务农农民腾出经营空间。所以,要立足大培训,加快大转移,实现大增收,促进大发展。
(四)立足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功能,解决农业结构不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要深化认识,拓展视野,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立足于拓展农业的功能,大力开发与农业相关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新产品新产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五)立足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强化农业基础作用,解决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问题。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是互为条件、互相支持的。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懈怠农村;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放松农业;在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农民。传统农业有很多优点,我们要保留有用的农耕文化特色。同时,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突破过时的思维定势,改进不适用的工作方法。
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当突出的工作重点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实质上是开拓农业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我们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扎实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加强制造业、服务业人才培训;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成长型劳力职业技术培训。
壮大优势农产品板块。立足社会基础资源禀赋,采取机械和先进种养技术相结合的形式,把优势农产品板块做大做强。优质稻板块,要在优化模式上下功夫。畜禽板块,要在健康养殖方面下功夫。
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和资源整合相结合,市场推动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加工园区。形成主导产业牵动、特色产业拉动、服务产业联动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集群效应,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联结,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打造农产品品牌。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品牌意识、安全意识。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推进优势知名品牌的资源整合,促进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把农机当作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加快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有计划推进生态家园建设。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强化的保障机制
建设现代农业,是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需要以投入为重点的一系列保障措施支撑。
投入保障机制。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难以在短期得到回报,一些地区依靠国家和省里投入比较多,县市投入比较少;财政投入比较多,金融投入比较少;政府投入比较多,社会投入比较少。为此,必须加强监管,解决支农资金“上进下退”的问题,建立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明确各级财政支农责任。整合支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还要综合运用政策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
公共服务机制。湖北省每年投入3000万元资金,设立竞争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岗位,全省农村以科技为重点的公共服务投入人均达到十元以上。深化乡镇农业事业站所体制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放活经营性服务。要抓好政府主体、经费保障、人员聘用、合同管理、服务报酬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责等工作,使公益性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实实在在地得到调动,群众迫切要求的服务实实在在地得到落实,政府公益性服务的职能实实在在地得到加强。
风险防范机制。农业受自然影响很大,受气候变暖影响,灾害仍呈上升趋势,损失不断增大。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问题。要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以粮食、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农业政策保险试点,建立农户因灾减收的经济损失补偿制度。
第四篇: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吕德胜
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既是推进“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部署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农业产业体系的竞争力。要建设好现代农业,关键在于构筑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笔者认为需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任务。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拓宽农业内涵和外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领域,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这种复合体将农业产业相关环节紧密相连,构成一体化的、涵盖其价值的形成和分配的经济系统。它是经过历史演化和市场竞争,由市场化农业及与其相关的产业所构成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端形式。
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出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抓好三大体系建设: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必须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个产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必须在发挥农业提供食物和原料功能的同时,加快培育和拓展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增进经济社会效益。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必须加快发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措施。《决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根据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同时,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逐步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稳定发展粮食生
产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棉花、油料、糖料、马铃薯等大宗产品,加快发展畜牧、水产、园艺类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
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和安全监理能力,普及主要粮油作物播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加快研发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轻便农业机械和适合大面积作业的大型农业机械。要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信贷支持。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
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重要支撑。一方面要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与科研院所合作优势,培育高产高端高效农业;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沼气建设和低碳经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有机化、标准化和绿色认证水平;再就是加大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真正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
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五是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农村流通现代化,重视市场流通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建设,健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现货和期货市场体系,推广连锁配送现代物流方式,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六是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七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要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点
(仅供参考)
1、“十二五”发展所处和“两个时期”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十一五”成绩概括(三句话)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一个坚持、四个更加)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7、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
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任务(“五个要”)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
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9、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的“11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0、全党必须增强的“五个意识”
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第五篇: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以下简称创新团队建设)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冀财教[2013]29号)有关规定,参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7]41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财政为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设立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专项用于支持创新团队中的技术研发中心(由首席专家和若干岗位专家组成)、综合试验推广站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试验集成和示范推广。
第二章 专项经费管理职责
第三条 省财政厅主要职责:
(一)组织、指导、审查专项经费预算建议计划和预算草案;
(二)批复专项经费预算、决算;
(三)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项目预算变更事项;
(四)监督检查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
(五)对专项经费执行情况及使用绩效进行评价。第四条 省农业厅主要职责:
(一)提出专项经费重点投向和预算建议;
(二)组织项目预算申报,会同有关部门对专项经费预算进行评审(评估);
(三)编制专项经费决算;
(四)提出项目预算变更或细化意见,按《河北省省级预算管理规定》报批;
(五)组织项目绩效评价;
(六)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第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对项目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负责。
(一)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经费决算报告;
(二)落实项目任务书约定的匹配条件;
(三)按任务书约定执行项目经费预算;
(四)负责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五)制定、落实项目绩效目标;
(六)建立健全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
(七)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要求提供有关资料。项目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按要求审核专项经费预算,监督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章 专项经费开支范围
第六条 专项经费含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
(一)直接经费是指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与创新团队建设直接相关的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等费用,开支范围包括:
1、设备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
2、材料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3、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项目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4、燃料动力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5、差旅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我省有关规定执行。
6、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培训以及协调项目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我省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7、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8、劳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9、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项目及其项目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
(二)间接费用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合作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消耗,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绩效管理支出等。其中绩效管理支出是指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的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
间接费用使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不超过项目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合作单位不得在核定的间接费用以外再以任何名义在项目经费中重复提取、列支相关费用。具体比例如下:
1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不超过20%;
超过100万元至3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3%; 超过3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0%。
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第七条 项目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它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四章 专项经费预算编制与审批
第八条 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要求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坚持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符合项目研究开发任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一)专项经费预算应当按本办法规定的支出科目编列,并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项目直接费用各项支出不得简单按比例编列。其中,劳务费预算应当结合单位实际和相关人员参与课题的全时工作时间,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编制;专家咨询费预算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的标准据实编制;设备费预算编制中应当注意严格控制设备购置,鼓励共享、试制、租赁专用仪器设备以及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确有必要购买的,单位应当对拟购置设备的必要性、现有同样设备的利用情况以及购置设备的开放共享方案等进行单独说明。
(二)多个单位共同承担的项目,应明确各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
(三)编制绩效预算。对项目预期产生的科技成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阐述,可量化的须明确量化绩效目标。
第九条 项目归口管理部门对项目承担单位申报的项目预算进行审核并按要求报送省农业厅。
第十条 省农业厅建立项目预算评审专家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有重点地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评审(评估)。
第十一条 省农业厅研究提出专项经费预算建议,报省财政厅审定、批复。
第五章 专项经费预算执行
第十二条
专项经费的拨付按财政预算资金拨付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按照项目任务书约定的支出科目、资金额度和项目进度,合理安排支出,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第十四条 专项经费预算要严格按照批复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需调整的,按照以下程序核批:
(一)专项经费预算总额调整、项目承担单位变更等,应当按原程序报省农业厅、省财政厅批准。
(二)专项经费预算总额不变,项目合作单位之间调整专项预算,或合作单位发生增减变化需要调整专项经费预算时,需按原程序报省农业厅批准。
(三)专项经费预算总额不变,直接费用中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如需调整,由项目组和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项目承担单位审批,省农业厅在中期检查或项目验收时予以确认。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一般不予调增,如需调减可按上述程序调剂用于项目其他方面支出。
第十五条 在研项目结存专项经费,结转下一按规定用途继续使用。项目因故终止和撤销,项目承担单位须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报省农业厅审核,结余专项经费应当按原渠道收回省财政,按照财政结余资金管理有关规定执行。购置的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按照资产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项目任务调整、项目负责人变更等影响经费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项目承担单位须及时通过项目归口管理部门报省农业厅、省财政厅批准。
第十七条 项目预算执行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章 专项经费决算与验收
第十八条 创新团队建设任务结束后,项目承担单位须及时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财务决算,在规定时间内申请项目验收。
第十九条 项目申请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提交项目经费决算报告。依据项目特点和专项经费支持额度等情况,必要时提交由政府审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第二十条 项目经费决算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并提供项目经费收支决算表;
(二)预算调整及报批情况;
(三)落实项目匹配条件情况;
(四)专项经费购置设备情况;
(五)项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第二十一条 存在下列行为之一,项目不得通过验收,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财政资金;
(二)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四)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未按规定执行预算;
(七)虚假承诺、配套条件不到位;
(八)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项目通过验收后,结余的专项经费应当按原渠道收回省财政,按照财政结余资金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使用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省政府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开发。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企业使用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建立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登记制度,专项经费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有关规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建立专项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制度。财政、农业和相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加强对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保证项目经费规范高效使用。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可委托监督评估委员会对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建立绩效考评制度,依据项目绩效预算,从科技成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对项目进行绩效考评。省财政厅根据各创新团队绩效考评结果,相应调整专项经费预算;对考核为不称职或连续两年考核结果为基本称职的,下不再继续聘任,省财政不再给予经费支持。
第二十六条 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对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推广站长等在经费管理使用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建立创新团队建设信誉档案,作为参加创新团队建设申报、评审评估、立项等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积极推进信息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外,项目经费信息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逐步建立项目绩效情况公示制度;积极推进对违规使用科研经费行为进行公开。项目承担单位应逐步建立项目信息公开制度,在单位内部对项目组人员构成、项目设备购置、预算调整、外拨经费、间接费用使用情况等进行公开。
第二十八条 建立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联席会议制度。会议成员由部门领导和有关业务处室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沟通交流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情况和专项经费使用情况,通报重大科技项目进展情况,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
第二十九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使用专项经费的单位或个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农业厅负责解释。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