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
附件:
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TC01会议纪要
为贯彻落实2006年《全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会议》精神,以认证有效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影响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效性的技术性问题、落实CCC有效性的具体措施和工作思路,2007年3月29—30日认监委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TC01认证技术组在北京召开了工作会议。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来自TC01组的各位委员专家、其他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组长和协调员对ODM、工厂检查、关键件变更、责任机制和检测可追溯管理等目前影响认证有效性的主要技术性问题进行了研讨。
根据会议的讨论,形成了会议决议,提出了解决上述技术性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指南,详见附录,请各有关单位参照执行。
附录:
一、CCC家电产品实验室建立检测过程和结果可追溯性
体系指南
二、特殊情况下工厂检查的实施指南
三、获证产品的关键件变更、控制要求指南
四、ODM工厂模式认证处理措施指南
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TC01认证技术组
二○○七年六月二十日 附录一:
CCC家电产品实验室建立检测过程和结果可追溯性体系指南
——供其他CCC产品实验室参照执行
一、制订本指南的目的
1.明确CCC家电产品检测档案内容和要求;明确家电试验报告及试验原始记录的基本要求;建立试验结果可追溯性要求体系,提高认证的有效性。
2.统一各家电试验室的在可追溯性方面的基本要求,避免无序的竞争。
3.为今后的CCC实验室的专项监督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文件。
二、本指南包含的主要内容 1.样品的档案要求; 2.原始记录要求; 3.实验报告要求。
三、CCC检测结果可追溯性的定义
CCC检测结果的可追溯性是指:建立和保留涉及检测全过程的、并且能够追溯到CCC认证检测结果原始状态的有效的、系统的证明文件。
这些追溯的证明文件分三个部分:1.检测样品的追溯证明文件;2.检测过程的追溯证明文件;3.责任的追溯证明文件。这些证明— 2 — 文件由试验报告、照片、原始测试记录、签字、图表、文字描述、图纸、电路图、说明书、申请书及样品等组成。
1.检测样品的追溯证明文件。
文件(包括试验报告、原始记录等)应能追溯到样品接受时间、检测时间、完成时间;并能追溯到哪台样品进行了何种项目的检测。应能够通过样品照片、样品描述、文字描述及检验说明和企业提供的说明书、结构图(爆炸图)及关键元器件、关键原材料清单等文件资料中,重现产品的主要结构和特征。CCC实验室应保留企业提供的这些资料,并且这些资料应与报告和记录信息一致。
2.检测过程的追溯证明文件。
文件应能确保(试验报告,原始记录)能追溯(重现)到影响检测的过程,例如:样品的试验状态;样品的工作状态;试验顺序或过程;试验条件或工况;设备的使用情况及记录;对于影响检测标准中各章节试验结论的关键元件及结构的描述;不合格的描述及不合格的整改措施;针对不合格样品进行的测试记录;覆盖样品的测试记录等。
3.检测责任的追溯证明文件。
(1)文件应具备可操作的规定:对报告的主检、审核、批准的责任进行清晰界定。
(2)报告上应有主检、审核、批准的签字;应留存审核的必要记录和必要的更改记录。
(3)应对报告的更改、审核、批准的具体责任范围做明确的规定;并确保主检、审核、批准的人员资格能正确、有效的履行职责。
— 3 — 应具备可操作的上岗培训及考核机制,确保上述人员的技术能力能满足使用标准的要求。
(4)应保留试验过程中与企业联系、沟通、整改、确认的资料、企业申请方面的资料及企业必要的声明及承诺等。
四、样品检测档案的构成
各CCC实验室应建立完整的样品检测档案,这些文件包括: 1.试验报告(试验报告通用信息、样品描述、照片、检测标准条款的判定部分、检测过程的必要数据)。
2.试验原始记录。包括:接受样品、样品检测过程的记录、在特定样品的工作状态、试验顺序或过程、试验条件或工况下取得的测试数据的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及记录;试验过程人员的工作记录;对于影响各章节试验结论结构的描述;样品及试验过程的照片;对于关键元器件确认或试验的记录;不合格的描述及不合格的整改措施的记录;针对不合格样品进行的测试记录;覆盖样品的差异测试记录等。
3.企业提交的资料文件及确认的记录。包括:产品说明书、电路图、原理图、结构图或爆炸图,关键元器件清单,关键原材料清单,技术协议和合同等。
五、与CCC证书相关的信息
各CCC实验室应针对与CCC证书相关的信息,进行确认,并确保准确无误。主要包括:
1.申请人、制造商、生产厂的名称及地址。2.产品名称和系列、规格、型号。
— 4 —(1)产品名称应使用标准名称,避免使用可能会引起歧异的产品名称;
(2)产品型号及系列应明确、清晰,并具有唯一性;(3)应具有产品的基本电气参数如电压、频率等,具体产品的必要参数详见附件1。
3.产品标准或技术要求。4.发证时间。
六、试验报告通用信息要求 1.检测报告号应是唯一的。
2.应具备申请人、制造商、生产厂的名称及地址详细信息,并与企业的申请书、认证机构的任务书一致。
3.产品名称和系列、规格、型号。
●产品名称应使用标准名称,特别是对于可能会引起歧异的产品必须使用标准名称;
●产品型号及系列应明确、清晰,具有唯一性;
●至少有产品的基本电气参数如电压、频率等,具体产品明示的必要技术参数应符合附件1的要求。
4.应具备所依据产品标准或技术要求,适用时标准偏离的描述。5.应具备试验的结论。
6.应具备所检样品的收样时间,完成时间,样品数量,样品来源的信息。
7.应具备主检、审核、批准的签字及时间。8.所承担CCC检测的机构盖章。
— 5 — 9.主检型号、覆盖型号应表述清楚;主检型号与覆盖型号的差异应表述清楚。
10.主检型号与覆盖型号的试验项目应表述清楚。
七、样品描述
1.样品描述分两个部分:
(1)报告格式内的固定描述:应根据样品的特征和标准要求准确的选择所对应的结构,原则上由大到小。
(2)对固定格式中描述的补充和说明:对于固定描述格式中没有的结构(或者不准确的)应在其他处或样品的描述页中进行补充。
八、照片的要求
照片是型式试验报告中最直观地反映被测定产品主要结构的重要证据。照片的数量要根据样品的复杂程序而定,要满足完整性、可靠性、清晰性,可追溯性的要求。当照片不能明确表达主题或可能引起歧义时,要在照片下标注照片主题文字名称。
1.确保完整性:安全报告中应有以下照片:
①外观照片:报告中主检产品的外观至少有两个方位的照片表现产品的整体结构。照片的数量要根据样品的复杂程序而定,要明确地表明产品的外观结构,特别是要体现可能引起触电危险的部位。优先推荐外部照片两张以上。
·照片上要能清晰地看到所测器具的型号,此标志可放在器具上或器具旁。
·器具旁要摆放标尺,且在照片上可辨认标尺的刻度,以确认产品的大小。
— 6 — ·标志和铭牌信息。·所有控制和显示灯的标识。
·对于报告中覆盖的机型要有外观照片及差异照片,并与报告中的描述进行对应(特殊情况下可用文字或表格描述,如颜色;压缩机的安装支架差异;多联体的多个室内机等)。
·以上照片每页不要多于2张。②结构性照片。
主检产品要具备反映其主要、关键、产品特点的照片,应能清楚地看到器具的外导线连接方式、关键元器件的安装位置及结构、内部布线、接地连接、PCB板的电路部分/元件面、内部结构,必要时要局部放大要表示部位的关键结构。
③数据性照片
·器具的铭牌是必不可少的(可通过照片,铭牌内容等方式体现在报告上)。
·建议对产品的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元器件的技术数据尽可能通过照片体现,如温控器、热熔断体、电机主要电容器等元器件的位置及参数通过照片记录下来,与报告中元器表相对应。
·安全警告性的标志应在照片中体现。④EMC报告中的照片
EMC报告中应有主检样品的测试状态照片(照片中应有被测样品的设置、连线、被测样品的型号和所用的实验设备)。主要包括:谐波电流、连续骚扰电压、断续骚扰电压、连续骚扰功率。
2.保证清晰性
— 7 — ·照片中器具必须清晰可辨,避免模糊及焦距不准。·调整灯光布置使阴影最小化,优先推荐使用彩色照片。·避免多次复印,造成模糊不清。
·照片的背景要简单,避免使用复杂的混乱的背景;避免其它非测试器具或仪器仪表在照片中,影响被测器具结构的可辨性。
·建议拍照时利用三角架固定相机。
·避免照片中器具过小,不能清晰地表现器具的安全特征。建议照片中器具应占照片比例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3.保证可靠性
·器具的照片应来源于试验室工程师对器具的拍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的同一产品的信息应是一致的,应有再现性。(企业更改了产品除外)
·若报告的照片取自企业工程师所拍摄,测试工程师必须结合器具并依据以上要求对照片进行确认,若不符合要求则需重新补拍。
·避免照片张冠李戴。
九、试验报告和原始记录检测信息的要求(供参考)1.对试验报告内容的要求如下:
(1)按检测标准中章节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
(2)描述内容应完整、充分,且应能够使得报告的审定者判定该项实验是否为正确完成。必要时,附有照片或数据的支持。
2.对原始记录内容的要求如下:(1)原始记录应按实验项目进行描述。
(2)原始记录的内容信息应能够充分反映实验过程是否正确、— 8 — 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3)原始记录应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实验状态(静止的或动态的)进行记录。
十、证书扩展及变更的要求
1.扩展、变更型号应在同一单元内进行,不允许跨单元变更。2.变更和扩展必须在原型机的基础上进行。
3.变更和扩展应针对原报告及原证书的内容进行核实,暂停和注销的证书不能进行变更和扩展。
4.变更和扩展时要详细描述产品差异,并根据产品差异进行补充差异项目的试验(要求依照上面要求进行记录)。产品差异应由企业确认。
5.对企业提交的声明进行确认,并保留企业的资料。6.保留必要的与企业沟通和确认的资料。
— 9 — 附录二:
特殊情况下工厂检查的实施指南
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工厂检查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如获证产品停产或产品无库存),各CCC指定认证机构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工厂检查的行为不一致。为了保证工厂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统一各认证机构的操作行为,加强对CCC生产厂的管理力度,本着规范工作,提高认证有效性,合法、合理且具备可操作的目标和原则,现对特殊情况下的工厂检查实施提出如下指导建议,请各指定认证机构参照执行。
1.当所有获证产品停产时,认证机构不进行工厂检查,认证机构暂停此工厂的所有获证证书。工厂应告知认证机构生产计划以便认证机构安排检查和抽取样品(需要时),当工厂检查通过和样品合格时,认证机构对证书予以恢复。
2.当工厂的初次申请的申证产品无生产时,认证机构不进行工厂检查,工厂应告知认证机构生产计划以便认证机构及时安排检查。
3.认证机构在进行正常监督任务时,应与工厂确认监督日期,工厂应负责确认保证在监督时生产正常进行,并有获证产品。监督时,如工厂处于获证产品无生产、无库存时,认证机构不进行工厂检查,认证机构暂停此工厂的获证证书。工厂应告知认证机构生产计划以便认证机构安排检查和抽取样品(需要时),当工厂检查通过和样品合格时,认证机构对证书予以恢复。
4.当获证工厂存在未全部生产获证产品、和/或库存获证产品— 10 — 的种类和状态不能完全满足工厂检查要求时,认证机构应按照《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和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与企业充分沟通,确认实际生产时间,合理调整监督检查计划,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和补充抽样检测,以充分满足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检查的要求。
为切实保证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和真实性,认证机构可根据企业的诚信表现,采取从市场/企业销售网点现场抽取产品的方式,进行产品一致性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和相关规定对证书进行暂停或撤销处理。
5.当获证产品属订单产品或季节性产品性质时,工厂应提前提供认证机构生产计划,认证机构可合理调整检查实施时间,在获证产品生产时进行监督检查,但当获证产品连续一年不生产时,认证机构应暂停相应证书。
对于执行境外工厂检查时,考虑到非计划性因素较多,当出现上述情况时,认证机构在征得申请人/持证人同意的前提下,可以执行相应内容的工厂检查,对于未能检查的其他内容,可以委托境外合作机构执行检查。
6.在一个自然年内(即一个监督检查周期内),产品的一致性检查应覆盖所有的获证产品种类。
7.监督检查周期的起始点,按第一次初始工厂检查的对应时间计算。实施监督检查的具体日期对监督周期的计算没有影响。如:第一次初始工厂检查时间为2007年6月1日,则第一次年度监督检查的最晚时间为2008年6月1日,从2007年6月1日到2008
— 11 — 年6月1日期间,均可实施第一次的年度监督检查。第二次监督检查的期间为2008年6月1日到2009年6月1日。
注:库存产品应为上一次工厂检查日期之后,获证工厂实际生产的合格品。
— 12 — 附录三:
获证产品的关键件变更、控制要求指南
随着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不断深入,获证产品的关键部件的变更与控制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
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现提出针对性地解决措施,请指定认证机构、实验室及各CCC技术专家组参照执行。
一、当前认证工作中,关键件变更、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关键件界定需进一步清晰。
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关键件原则上是以产品大类的形式给予规定,关键件清单中所列内容针对的是大类产品,对应目录内小类产品有些关键部件适用、有些关键部件不适用,造成界定上的不一致。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些新的形态的产品的关键件也需要界定和明确。
2.企业向认证机构申报关键件时,存在少报和多报的情况。申请人在申请认证时,由于对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关键件认识理解上的不一致,容易造成少报或者多报的情况。此外部分CB证书转CCC认证的产品,由于CB报告对关键件界定与CCC认证对关键件的界定不尽一致,也是导致申请人少报或多报的原因之一。
3.认证受理和型式试验时对关键件核对不够充分。
指定认证机构在受理时对关键件核对的不够充分,指定实验室对关键件核对的不全面,导致对关键件控制的缺位。
— 13 — 部分实验室的工程师在检测报告中直接引用申请人提供的关键件清单,缺少必要的核对工作。检验报告的关键件清单对关键件有关信息描述不完整,不能唯一界定样品所使用的部件。另一方面,检验报告缺少必要的关键件的照片或者照片不够清晰。
4.CCC实验室间对关键件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对关键件的界定不够清晰、申请人对关键件的少报或者多报、各类产品形态和结构各不相同等原因,造成检测工程师对关键件的界定上存在一定差异。此外,由于现在从事同一类产品检测的实验室都是两家或两家以上,各个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对关键件的界定也存在一定差异。
5.企业对关键件变更的备案重视不够。
申请人、制造商和生产厂对获证产品的关键件的变更备案工作一方面是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重视不够,对于关键件的变更没有及时向认证机构备案。客观上由于测试费用和测试周期的原因,个别企业甚至根本就不备案,存在侥幸心理。
二、关键件变更、控制的措施
(一)细化和界定认证实施规则中的关键件清单。
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对关键件按产品小类加以界定,比如对家用和类似用途设备按产品小类0701--0718分别给出关键件清单列表,对于室内加热器、液体加热器等产品形态较多的产品,还应当考虑每类产品中的不同产品形态分别给出关键件清单列表。在选择关键件时应适当考虑对列入关键件清单中的元部件进行控制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本项工作由各产品技术专家组负责实施。
(二)CCC指定机构应把关键件的要求告知申请人。指定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应当将最新有效的各类产品的关键件的界定(包括专家组的决议等)尽可能的通过各种途径告知申请人。同时规范申请人对关键件的申报行为,指定机构应提示申请人正确申报关键件,并对照实施规则对申报的关键件加以核对。指定机构应对关键件变更提出具体的报备要求和控制要求。
(三)CCC指定机构应规范检验报告中的关键件描述。指定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应当规范和统一检验报告中的关键件清单列表,规范关键件列表的完整性,做到不少列也不多列。加强对型式试验样品中所使用的关键件的核对。关键件清单中对关键件的有关信息的描述应当能够保证对关键件的唯一识别,必要时检验报告应配有关键件的照片。对于型号扩展、ODM/OEM产品,以及关键部件变更的检验报告,应当出具该产品完整的关键件列表清单。
(四)CCC指定机构应加强对关键件变更的控制。
1.具体控制措施:有下列关于关键件变更情形之一的,认证委托人应当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证书的变更,由认证机构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处理:获证产品的关键元器件、规格和型号,以及涉及整机安全或者电磁兼容的设计、结构、工艺和材料或者原材料生产企业(厂)等发生变更的,经认证机构重新检测合格后,变更认证证书。
2.各产品技术专家组应针对不同产品的关键件的变更进行研究,对变更关键件所需的试验项目进行明确和界定,及时修订认证实施规则等相关文件,以便申请人方便的获得关键件的变更试验项
— 15 — 目、样品数量、测试周期和参考费用等信息。持证人变更关键件应及时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认证机构应对符合要求的关键件变更做出予以备案的决定。
3.工厂检查工作中,工厂检查组应当重点核查获证产品关键件的一致性。
— 16 — 附录四:
ODM工厂模式认证处理措施指南
1.目的
规范ODM认证活动,维护合法ODM认证申请人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控制非法利用ODM方式获得认证结果,减小认证风险,提高认证有效性。
2.ODM概念
生产厂负责设计加工和控制产品的制造、检验全过程,为一个或多个制造商生产产品。
3.ODM现状
由于生产厂作为持证人/制造商获得CCC认证后,其他制造商利用生产厂的认证结果,不需要通过产品检测和工厂检查等认证环节,仅经过认证申请及文件审核就可获得证书,成为CCC认证证书的持证人及制造商。目前,以ODM模式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正常的商务合作,制造商通过合作协议等方式委托生产厂贴牌生产;
(2)生产厂在异地注册一个新公司,从事产品的销售,而在注册地没有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由于产品包装上印有制造商的名字,因此其目的就是利用制造商注册地的市场影响来从事产品销售活动;
(3)认证申请人/制造商为了节省认证费用,利用生产厂的认证结果而获得自己的证书,但实际上制造商是自行生产认证产品。
— 17 — 4.目前ODM认证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制造商利用ODM生产厂认证结果获得认证证书,而ODM生产厂无相关法律责任。认证管理过程中对于ODM生产厂无相关控制要求,造成ODM生产厂从转让认证结果中获利,而不承担认证风险和法律责任。
当前,对ODM生产厂为其本身以外的制造商/持证人的认证管理要求缺位。认证机构不了解ODM厂为其本身以外的制造商/持证人制造产品的实际情况。
在认证具体操作层面上,建议采取如下5—10条的认证管理措施。
5.有关受理及资料审核的要求(1)ODM申请有两种方式:
A.申证产品与原获证产品完全一致(规格、结构、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及其供应商不变,仅申请人或制造商或商标或型号命名改变);
B.申证产品与原获证产品基本一致(仅外观改变,不影响安全及电磁兼容性能)。
如不属于上述两种情况,则不能按ODM方式受理。
(2)申请人在提交申请时应提交原获证产品的型式试验报告。该报告须是全项检测的完整报告,否则按新申请处理。
(3)申请人在提交申请时,应提交ODM协议及相关文件。其内容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A.相关各方的安全质量责任,包括原持证人及相关方同意申请— 18 — 人/制造商利用其认证结果的承诺;
B.合作的期限(也可用产品数量表示); C.所有相关方对此协议的确认签章; D.注册商标的使用授权;
E.以ODM方式申请的产品与原获证产品的具体型号规格对照表;
F.关键原材料/元器件清单;
G.生产厂要声明为ODM持证人/制造商生产的产品的各项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设计、关键原材料/元器件的供应商及型号规格、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工艺流程、检验试验等)与自己的获证条件完全一致。
6.有关产品检测要求
(1)必要时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ODM样品,进行一致性核查,并出具报告。
(2)ODM产品的检测报告至少应当包括样品描述,铭牌,差异说明(包括与原获证型号之间的差异说明,以及本次申证的各个型号之间的差异说明),必要的照片(对于外观有变化等),关键原材料/元器件清单,原获证产品的信息(证书编号,检测报告编号等)。
7.有关工厂检查(现场核查)的要求
针对一些高危产品或有足够证据怀疑其ODM产品质量的企业,增加对ODM产品申请认证时实施工厂检查(现场核查)、飞行检查及封样的要求。
(1)对ODM生产厂进行工厂检查(现场核查)的要求:
— 19 — A.核查ODM合作协议及其执行情况; B.对ODM产品进行一致性检查;
C.检查ODM生产厂供货情况及供货产品质量反馈情况。(2)对ODM产品实施封样的要求(有以下两种方案): A.现场核查时,对符合一致性要求的ODM产品现场签封,交ODM生产厂保存,以备需要时以此签封样品为比对的样本;
B.要求申请人将ODM产品的样品送指定实验室进行一致性核查,指定实验室将符合一致性要求的样品签封,送交ODM生产厂保存。
8.有关年度监督检查的要求
认证机构应在ODM工厂监督检查中增加对ODM生产厂的核查内容,包括ODM合作协议的执行情况、认证标志管理、顾客产品管理、生产销售管理、ODM生产厂为其他制造商生产认证产品的实际情况等。
在进行一致性检查时应特别关注ODM产品的一致性。9.有关变更及扩展的要求
原获证产品的关键项目发生变更(如规格、结构、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及其供应商变更)时,以此产品为基础的ODM产品也应随之变更并办理变更手续。
原获证产品关键项目未发生变更(如规格、结构、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及其供应商变更未变更),以此产品为基础的ODM产品的相同关键项目也不应变更。但不涉及安全和电磁兼容内容(如仅申请人或制造商或商标或型号命名方式等变更)的除外。
— 20 — 若ODM申请的产品在原获证产品(有全项检测的完整报告)的基础上发生变更(如规格、结构、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及其供应商等变更),此时ODM申请的产品与原获证产品已不是ODM关系,不能按ODM方式处理认证申请。
不允许以ODM方式生产的获证产品为基础进行扩展申请。扩展申请须在有全项检测的完整报告的获证产品的基础上扩展,并按相关规定办理。
10.有关证书及证书暂停、注销、撤销的要求
当原获证产品或ODM获证产品的其中之一因产品不符合认证要求的检测不符合标准要求原因,证书被暂停、注销、撤消时,原获证产品证书和ODM获证产品证书应采取同样处理方式。
当由于其他原因,原获证产品或ODM获证产品的其中之一证书被暂停、注销、撤消时,原获证产品证书和ODM获证产品证书可采取同样处理方式。(注:本款内容仅作为参考,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
当持证人/制造商1年内未委托ODM厂生产认证产品,应暂停ODM持证人/制造商认证证书。
11.其他控制措施
(1)各指定认证机构可对ODM产品的变更次数和ODM的数量做出规定。
(2)各指定认证机构应成立ODM模式管理办法研究工作小组,研究制定ODM模式具体管理措施及控制要求。
(3)认监委可结合CCC执法检查,组织对ODM工厂的专项
— 21 — 调查,以使下一步制定ODM产品认证的政策更准确和有针对性。
主题词:强制性产品认证
认证技术
会议
纪要
通知 抄送:CCC标志发放管理中心,认可中心。
本委:委领导(卫军),办公室,存档(2)。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
2007年6月25日印发
— 22 — 录入:申
璇
校对:许士玉
第二篇: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名单
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名单
TC01认证技术
组 长
副组长
副组长
秘书兼协调员
成 员
列 席 TC02工厂检查
组 长
副组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陆 梅
金立萍 王克娇 许士玉 罗勤才 李春江 陈 英 王 莉 王军伟 周 健 尹铁林 张胜春 曹 实 方晓燕 滕俊恒 刘剑锋 刘 旭 石新勇 谢 华 东靖飞 黄学平武庆涛 张 伟 李铁男 张艳芬 孔祥月 张少君 张 松 王 旭 陈贵祥 蔡小东
沈 军 吴晓龙 许士玉 林学栋 曹 钢 陈瑞英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部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部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部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律部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部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高新技术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交部 信息产业部科技司 公安部 认可中心 认可中心
中国电器协会
中国电磁兼容认证中心
中国安全技术防范认证中心 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 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
北京中化联合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 中汽认证中心
国建联信认证中心 方圆标志认证中心 中标认证中心 中轻联认证中心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青岛海尔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北汽福田汽车有限公司
广东奥迪玩具事业有限公司
TC02-TC21各CCC技术专家组组长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方圆标志认证中心
北京中化联合质量认证中心
陈 勇 辽宁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范国新 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樊亚军 国建联信认证中心
李伯宁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李竹林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林儒周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
刘安妮 中国电磁兼容认证中心
刘 江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
刘 峥 中汽认证中心
汪如洋 中国安全玻璃认证中心
钱 雷 惠普(中国)有限公司
宋建平湖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王宝红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
王桂显 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
王 旭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王亚力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
邢 军 成都电气检验所
刘永泉 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电气安全实验室
协调员 徐秋媛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TC03电子(电视电声、信息技术、通信终端)
组 长 陈 伟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副组长 胡京平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秘 书 刘志刚 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成 员 武 彤 中国电磁兼容认证中心
刘慧玲 国家复印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蒋京鑫 中国泰尔实验室
王克勤 深圳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何国峰 中国赛宝实验室
陈子彪 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卢民牛 信息产业部通信计量中心
杨彦彰 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龚 增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俞毅敏 上海市电子仪表标准计量测试所
王宝红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
王平松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王亚力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
张 松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陈建明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姜 昆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协调员 徐秋媛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TC04家用电器
组 长 夏建军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副组长 柳荣贵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副组长 刘 挺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05照明电器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06低压电器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何东达
杜洪钧 高晓东 龚冬青 郭正春 姜 风 赖 静 李 军 彭咏添 王 彤 王晓岭 徐哲谆 徐 胜 许宏雷 张少君 赵家瑞 郝 欣 俞安琪 陈 松 裘继红 唐春潮 施晓红 杨小平窦林平华树明 林志立 罗春苑 王 娜 刘跃占 颜台永 金 鑫 王 彬 李 敏 吕 军 邹 瑛 朱鸿斌 徐秋媛 陈建兵 邢合萍 徐林根 白辽江 陈雪梅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中国电磁兼容认证中心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广东美的集团认证测试服务中心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太平家庭电器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方圆检测集团
浙江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技术中心 山东计量科学研究院
青岛海尔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中国电磁兼容认证中心
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灯具分委会
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光源及附件分委会 中国照明协会
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 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广州日用电器检测所 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飞利浦照明(中国)
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电气安全实验室 浙江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TCL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北京松下电工有限公司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
天水长城电器试验研究所
国家电控配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协调员 TC07器具附件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08电线电缆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谢 林
杜 量 胡德霖 黄小雷 季慧玉 康应成 刘 辉 吴 蔚 项雅丽 杨应才 张华双 郑士泉 周振山 石瑞铿 何才夫 徐忠民 曹雅斌 陈伟升 吴尚杰 蔡 军 周 萍 林 彤 刘一军 罗怀平温永彩 谢松桂 张 红 张力立 张玮昌 张文捷 曹雅斌 袁百奋 卢圣杆 毛阿兴 何益壮 黄 萱 刘景通 石 铁 席德浩 张承官 张序星 郑顺利
湖南电器研究所电器检测实验室 浙江省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器检测所 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高压研究所
国家电控配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上海分中心 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 长征电器研究所
山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厦门ABB低压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施耐德中国有限公司 上海人民电器厂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浙江方圆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广安所)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
上海市电子仪表标准计量测试所 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上海电气器具检验测试所 松本电工实业有限公司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北京市电线电缆总厂
机械工业电线电缆质量检测中心(北京)青岛汉缆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张德全
无锡电缆厂有限公司
协调员 TC09电焊机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10电磁兼容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11汽车及部件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徐秋媛 杨庆轩 陈伟升 邢 军 潘 颖 吴 玲 陈 颉 张继斌 钱 伟 罗 妍 楮 华 刘尔彬 徐秋媛 滕俊恒 寿建霞 李 华 陈 伟 翟 松 胡景森 杨 征 王 勤 陆冰松 吕惠政 杨春荣 杨彦彰 于振国 蒋建辉 樊文琪 王平松 白奉军 李传增 倪 军 徐秋媛 赵燕皎 陈文良 李学强 谢鹏鸿 黄学平李 洧 李宏光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成都电气检验所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成都电气检验所
全国电焊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焊机分会 唐山松下产业机器有限公司 山东质检院 无锡质检所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凯尔达电焊机有限公司
广州阿比泰克焊接技术有限公司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电磁兼容认证中心 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
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武汉高压研究所
信息产业部通信计量中心 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所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 中国赛宝实验室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戴尔公司 海尔集团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中汽认证中心
天津汽车检测中心 天津汽车检测中心
协调员
TC12摩托车及部件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13玻璃
组 长
副组长
杨建中
张 箭 王为人 卢丙杰 杨海庆 蔡艳春 姜兆庆 白晓燕 姜 杰 胡天明 陈耀华 丁良旭 刘 伟 朱 青 程惊雷 黄佳腾 冯星野 陈君洋 屠振涛 丁祖学 王 昆 刘 欣 段保民 李大维 龚清清 葛维晶 王 强 王洪泉 缪文泉 胡文浩 钱仲明 付汉安 雷世平李裕民 汤跃进 汪 盛 梁翠微 黄德明 林先进 王 昆 石新勇 林志强
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中汽认证中心
北京市汽车研究所
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济南重型汽车检测中心 国家消防装备质检中心
上汽集团总公司技术质量部 东风汽车集团公司科技开发部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汽集团规划部 南汽计划发展部
北汽福田技术研究院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天津摩托车检测中心
国家摩托车检验中心(宝鸡)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中汽认证中心
天津摩托车检测中心
国家摩托车检验中心(宝鸡)中国无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上海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所 上海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所 南昌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所 重庆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重庆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摩托集团公司
重庆力帆集团集团公司 钱江摩托车公司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14轮胎、乳胶
组 长
副组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15安防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王文彪
杨建军 王江东 陆万顺 黄建斌 莫 娇 韩 松 张佰恒 张彦铮 李志清 王 昆 周竹叶 马良清 汤胜修 王 鑫 谢 华 王斌力 李松发 王克先 陈秋发 孙光明 王慧敏 钱瑞瑾 张进新 阮 旭 蒋富林 赵玉祥 何小虹 甘金生 李 慧 王 昆 刘剑锋 张金山 刘希清 李 彤 黄 萱 胡志昂 牟晓生 俞春俊 洪卫军 郭 立 卢螽法
中国安全玻璃认证中心 信义玻璃控股有限公司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国家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安全玻璃及石英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安全玻璃及石英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 北京泛华玻璃有限公司
武汉耀华皮尔金顿安全玻璃有限公司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国家轮胎质检中心
全国橡标委乳胶制品分技术委员会 北京中化联合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北京中化联合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中国橡胶协会轮胎分会
全国轮胎轮辋标准化技委会
全国摩托车轮胎轮辋标准化技委会 青岛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化学工业力车胎质检中心 上海轮胎集团
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
北京中化联合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化学工业乳胶制品质检中心 国家计生委药具中心
国家计生委药具质检中心
桂林南方橡胶集团桂林乳胶厂 广州市第十一橡胶厂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安全技术防范认证中心 公安部科技局三处
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公安部科技局二处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公安部交通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
协调员 TC16消防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17医疗器械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18农机
组 长
副组长
副组长
秘 书
徐志伟
皮幼林 管超明 白 晶 何小群 东靖飞 范 桦 胡群明 尹铁林 卢建国 陈泽民 高 伟 周 路 廖平周象义 林星原 张雄飞 何小群 陈 昕 李 川 胡雪松 王建军 郑全录 谢宇峰 冯 燕 陈驾凌 王培连 颜 林 何京茂 郭亚杰 何 骏 郁红漪 文 旋 章兆园 李 文 陈本俊 何小群 刘 旭 陈小兵 朗志中 冯发超
上海迪堡安防设备有限公司 深圳市美安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铁将军防盗设备有限公司 中国安全技术防范认证中心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 公安部消防装备质检中心
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 中国消防协会
国家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构件质检中心公安部消防局
中国寰岛(集团)公司 南京消防器材有限公司
上海金盾消防安全设备有限公司 北京利达防火保安设备有限公司 西安盛赛尔电子有限公司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辽宁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辽宁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沈阳东软数字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 广东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中心 广东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中心 天津市医疗器械研究所 瑞典金宝中国有限公司 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 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 美敦力(上海)有限公司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医疗器械检测中心
上海光电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北京东方凯姆质量认证中心
国家植保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洛阳)北京东方凯姆质量认证中心
成 员 范学民
陈俊宝
尚项绳
刘 宪
邓 军
李建秋
王 虹
杨文志
苏东林
郭凤江
耿占斌
协调员 何小群 TC19建材
组 长 樊亚军
副组长 谢 华
副组长 刘幼红
秘 书 杨祥昆
成 员 王铭新
王立新
李 臣
廖惠仪
冯世芳
陈纪文
何 芃
李增宽
梁以流
赵 珊
缪 斌
王 玲
武新力
郑树龙
石 韧
龚万森
协调员 何小群 TC20电动机及电动工具
组 长 吴国平
副组长 陈伟华
副组长 潘顺芳
秘 书 罗军波
秘 书 李宏照
成 员 罗 妍
武 彤
赵 裕
邓 谨
农业部农机化司科教处
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农业机械化分技术委员会 国家农机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农业部农用动力机械及零配件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机械工业拖拉机农用运输车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华盛农业药械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建材工业质量认证管理中心
北京中化联合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方圆标志认证中心 中标认证中心
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 国家涂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
广东省佛山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 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 北京利力新技术开发公司
广东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 广东华润涂料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检测中心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
上海电气器具检验测试所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上海电气器具检验测试所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中国电磁兼容认证中心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电产品检测中心
协调员TC21玩具
组 长
副组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王 春
金 勇 林 彤 高晓东 赵介军 王建乔 秦乃军 虞维廉 张文斌 刘袁平周 远 王 琴 胡丽姬 周修源 李秀英 张传富 薛 宇 郝 欣 张艳芬 陈 阳 刘唐书 高 燕 张 士 赵改萍 姜文博 颜刚华 孙 震 刘功桂 刘 炘 李 敬 章少坪 陈时伍 江丽媛 张学峰 雷再明 范红伟 章若红 王新豫 王劲松 卫碧文 陈 伟 李家庆 卜 达
浙江立德产品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方圆检测集团 福建中心检验所
广州电器安全检验所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电产品检测中心 浙江卧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华力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佛山市云雀振动器有限公司 牧田(中国)有限公司 上海具易工具厂
浙江博大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小功率电机分会 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 无锡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北京中轻联认证中心
广东进出口玩具检验中心 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 北京中轻联认证中心 北京中轻联认证中心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广东进出口玩具检验中心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广州日用电器检测所 扬州进出口玩具检验所 扬州进出口玩具检验所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广东奥迪玩具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进出口玩具检验中心
江苏检验检疫局昆山自行车实验室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浙江方圆检测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汕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上海进出口玩具检验中心 上海进出口玩具检验中心 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宁波检验检疫局轻工产品检测中心
国家玩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方圆)
协调员 胡兴根 王 昆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第三篇: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认证技术组)工作会议纪要
【发布单位】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7-06-22 【生效日期】2007-06-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认证技术组)工作会议纪要
各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认证机构、指定实验室,各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
3月29日至30日,国家认监委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认证技术组(TC01)在北京召开了工作会议,会议针对目前影响认证有效性的主要技术性问题(ODM、工厂检查、关键件变更和检测可追溯管理等)进行了研讨,并形成了会议纪要。
现将本次TC01认证技术组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以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顺利发展。
附件: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TC01会议纪要
二○○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附件:
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TC01会议纪要
为贯彻落实2006年《全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会议》精神,以认证有效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影响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效性的技术性问题、落实CCC有效性的具体措施和工作思路,2007年3月29―30日认监委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TC01认证技术组在北京召开了工作会议。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来自TC01组的各位委员专家、其他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组长和协调员对ODM、工厂检查、关键件变更、责任机制和检测可追溯管理等目前影响认证有效性的主要技术性问题进行了研讨。
根据会议的讨论,形成了会议决议,提出了解决上述技术性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指南,详见附录,请各有关单位参照执行。
附录:
一、CCC家电产品实验室建立检测过程和结果可追溯性
体系指南
二、特殊情况下工厂检查的实施指南
三、获证产品的关键件变更、控制要求指南
四、ODM工厂模式认证处理措施指南
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TC01认证技术组
二○○七年六月二十日
附录一:
CCC家电产品实验室建立检测过程和结果可追溯性体系指南
――供其他CCC产品实验室参照执行
一、制订本指南的目的
1.明确CCC家电产品检测档案内容和要求;明确家电试验报告及试验原始记录的基本要求;建立试验结果可追溯性要求体系,提高认证的有效性。
2.统一各家电试验室的在可追溯性方面的基本要求,避免无序的竞争。
3.为今后的CCC实验室的专项监督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文件。
二、本指南包含的主要内容
1.样品的档案要求;
2.原始记录要求;
3.实验报告要求。
三、CCC检测结果可追溯性的定义
CCC检测结果的可追溯性是指:建立和保留涉及检测全过程的、并且能够追溯到CCC认证检测结果原始状态的有效的、系统的证明文件。
这些追溯的证明文件分三个部分:1.检测样品的追溯证明文件;2.检测过程的追溯证明文件;3.责任的追溯证明文件。这些证明文件由试验报告、照片、原始测试记录、签字、图表、文字描述、图纸、电路图、说明书、申请书及样品等组成。
1.检测样品的追溯证明文件。
文件(包括试验报告、原始记录等)应能追溯到样品接受时间、检测时间、完成时间;并能追溯到哪台样品进行了何种项目的检测。应能够通过样品照片、样品描述、文字描述及检验说明和企业提供的说明书、结构图(爆炸图)及关键元器件、关键原材料清单等文件资料中,重现产品的主要结构和特征。CCC实验室应保留企业提供的这些资料,并且这些资料应与报告和记录信息一致。
2.检测过程的追溯证明文件。
文件应能确保(试验报告,原始记录)能追溯(重现)到影响检测的过程,例如:样品的试验状态;样品的工作状态;试验顺序或过程;试验条件或工况;设备的使用情况及记录;对于影响检测标准中各章节试验结论的关键元件及结构的描述;不合格的描述及不合格的整改措施;针对不合格样品进行的测试记录;覆盖样品的测试记录等。
3.检测责任的追溯证明文件。
(1)文件应具备可操作的规定:对报告的主检、审核、批准的责任进行清晰界定。
(2)报告上应有主检、审核、批准的签字;应留存审核的必要记录和必要的更改记录。
(3)应对报告的更改、审核、批准的具体责任范围做明确的规定;并确保主检、审核、批准的人员资格能正确、有效的履行职责。应具备可操作的上岗培训及考核机制,确保上述人员的技术能力能满足使用标准的要求。
(4)应保留试验过程中与企业联系、沟通、整改、确认的资料、企业申请方面的资料及企业必要的声明及承诺等。
四、样品检测档案的构成
各CCC实验室应建立完整的样品检测档案,这些文件包括:
1.试验报告(试验报告通用信息、样品描述、照片、检测标准条款的判定部分、检测过程的必要数据)。
2.试验原始记录。包括:接受样品、样品检测过程的记录、在特定样品的工作状态、试验顺序或过程、试验条件或工况下取得的测试数据的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及记录;试验过程人员的工作记录;对于影响各章节试验结论结构的描述;样品及试验过程的照片;对于关键元器件确认或试验的记录;不合格的描述及不合格的整改措施的记录;针对不合格样品进行的测试记录;覆盖样品的差异测试记录等。
3.企业提交的资料文件及确认的记录。包括:产品说明书、电路图、原理图、结构图或爆炸图,关键元器件清单,关键原材料清单,技术协议和合同等。
五、与CCC证书相关的信息
各CCC实验室应针对与CCC证书相关的信息,进行确认,并确保准确无误。主要包括:
1.申请人、制造商、生产厂的名称及地址。
2.产品名称和系列、规格、型号。
(1)产品名称应使用标准名称,避免使用可能会引起歧异的产品名称;
(2)产品型号及系列应明确、清晰,并具有唯一性;
(3)应具有产品的基本电气参数如电压、频率等,具体产品的必要参数详见附件1。
3.产品标准或技术要求。
4.发证时间。
六、试验报告通用信息要求
1.检测报告号应是唯一的。
2.应具备申请人、制造商、生产厂的名称及地址详细信息,并与企业的申请书、认证机构的任务书一致。
3.产品名称和系列、规格、型号。
●产品名称应使用标准名称,特别是对于可能会引起歧异的产品必须使用标准名称;
●产品型号及系列应明确、清晰,具有唯一性;
●至少有产品的基本电气参数如电压、频率等,具体产品明示的必要技术参数应符合附件1的要求。
4.应具备所依据产品标准或技术要求,适用时标准偏离的描述。
5.应具备试验的结论。
6.应具备所检样品的收样时间,完成时间,样品数量,样品来源的信息。
7.应具备主检、审核、批准的签字及时间。
8.所承担CCC检测的机构盖章。
9.主检型号、覆盖型号应表述清楚;主检型号与覆盖型号的差异应表述清楚。
10.主检型号与覆盖型号的试验项目应表述清楚。
七、样品描述
1.样品描述分两个部分:(1)报告格式内的固定描述:应根据样品的特征和标准要求准确的选择所对应的结构,原则上由大到小。
(2)对固定格式中描述的补充和说明:对于固定描述格式中没有的结构(或者不准确的)应在其他处或样品的描述页中进行补充。
八、照片的要求
照片是型式试验报告中最直观地反映被测定产品主要结构的重要证据。照片的数量要根据样品的复杂程序而定,要满足完整性、可靠性、清晰性,可追溯性的要求。当照片不能明确表达主题或可能引起歧义时,要在照片下标注照片主题文字名称。
1.确保完整性:安全报告中应有以下照片:
①外观照片:报告中主检产品的外观至少有两个方位的照片表现产品的整体结构。照片的数量要根据样品的复杂程序而定,要明确地表明产品的外观结构,特别是要体现可能引起触电危险的部位。优先推荐外部照片两张以上。
?照片上要能清晰地看到所测器具的型号,此标志可放在器具上或器具旁。
?器具旁要摆放标尺,且在照片上可辨认标尺的刻度,以确认产品的大小。
?标志和铭牌信息。
?所有控制和显示灯的标识。
?对于报告中覆盖的机型要有外观照片及差异照片,并与报告中的描述进行对应(特殊情况下可用文字或表格描述,如颜色;压缩机的安装支架差异;多联体的多个室内机等)。
?以上照片每页不要多于2张。
②结构性照片。
主检产品要具备反映其主要、关键、产品特点的照片,应能清楚地看到器具的外导线连接方式、关键元器件的安装位置及结构、内部布线、接地连接、PCB板的电路部分/元件面、内部结构,必要时要局部放大要表示部位的关键结构。
③数据性照片
?器具的铭牌是必不可少的(可通过照片,铭牌内容等方式体现在报告上)。
?建议对产品的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元器件的技术数据尽可能通过照片体现,如温控器、热熔断体、电机主要电容器等元器件的位置及参数通过照片记录下来,与报告中元器表相对应。
?安全警告性的标志应在照片中体现。
④EMC报告中的照片
EMC报告中应有主检样品的测试状态照片(照片中应有被测样品的设置、连线、被测样品的型号和所用的实验设备)。主要包括:谐波电流、连续骚扰电压、断续骚扰电压、连续骚扰功率。
2.保证清晰性
?照片中器具必须清晰可辨,避免模糊及焦距不准。
?调整灯光布置使阴影最小化,优先推荐使用彩色照片。
?避免多次复印,造成模糊不清。
?照片的背景要简单,避免使用复杂的混乱的背景;避免其它非测试器具或仪器仪表在照片中,影响被测器具结构的可辨性。
?建议拍照时利用三角架固定相机。
?避免照片中器具过小,不能清晰地表现器具的安全特征。建议照片中器具应占照片比例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3.保证可靠性
?器具的照片应来源于试验室工程师对器具的拍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的同一产品的信息应是一致的,应有再现性。(企业更改了产品除外)
?若报告的照片取自企业工程师所拍摄,测试工程师必须结合器具并依据以上要求对照片进行确认,若不符合要求则需重新补拍。
?避免照片张冠李戴。
九、试验报告和原始记录检测信息的要求(供参考)
1.对试验报告内容的要求如下:
(1)按检测标准中章节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
(2)描述内容应完整、充分,且应能够使得报告的审定者判定该项实验是否为正确完成。必要时,附有照片或数据的支持。
2.对原始记录内容的要求如下:
(1)原始记录应按实验项目进行描述。
(2)原始记录的内容信息应能够充分反映实验过程是否正确、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3)原始记录应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实验状态(静止的或动态的)
进行记录。
十、证书扩展及变更的要求
1.扩展、变更型号应在同一单元内进行,不允许跨单元变更。
2.变更和扩展必须在原型机的基础上进行。
3.变更和扩展应针对原报告及原证书的内容进行核实,暂停和注销的证书不能进行变更和扩展。
4.变更和扩展时要详细描述产品差异,并根据产品差异进行补充差异项目的试验(要求依照上面要求进行记录)。产品差异应由企业确认。
5.对企业提交的声明进行确认,并保留企业的资料。
6.保留必要的与企业沟通和确认的资料。
附录二:
特殊情况下工厂检查的实施指南
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工厂检查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如获证产品停产或产品无库存),各CCC指定认证机构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工厂检查的行为不一致。为了保证工厂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统一各认证机构的操作行为,加强对CCC生产厂的管理力度,本着规范工作,提高认证有效性,合法、合理且具备可操作的目标和原则,现对特殊情况下的工厂检查实施提出如下指导建议,请各指定认证机构参照执行。
1.当所有获证产品停产时,认证机构不进行工厂检查,认证机构暂停此工厂的所有获证证书。工厂应告知认证机构生产计划以便认证机构安排检查和抽取样品(需要时),当工厂检查通过和样品合格时,认证机构对证书予以恢复。
2.当工厂的初次申请的申证产品无生产时,认证机构不进行工厂检查,工厂应告知认证机构生产计划以便认证机构及时安排检查。
3.认证机构在进行正常监督任务时,应与工厂确认监督日期,工厂应负责确认保证在监督时生产正常进行,并有获证产品。监督时,如工厂处于获证产品无生产、无库存时,认证机构不进行工厂检查,认证机构暂停此工厂的获证证书。工厂应告知认证机构生产计划以便认证机构安排检查和抽取样品(需要时),当工厂检查通过和样品合格时,认证机构对证书予以恢复。
4.当获证工厂存在未全部生产获证产品、和/或库存获证产品的种类和状态不能完全满足工厂检查要求时,认证机构应按照《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和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与企业充分沟通,确认实际生产时间,合理调整监督检查计划,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和补充抽样检测,以充分满足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检查的要求。
为切实保证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和真实性,认证机构可根据企业的诚信表现,采取从市场/企业销售网点现场抽取产品的方式,进行产品一致性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和相关规定对证书进行暂停或撤销处理。
5.当获证产品属订单产品或季节性产品性质时,工厂应提前提供认证机构生产计划,认证机构可合理调整检查实施时间,在获证产品生产时进行监督检查,但当获证产品连续一年不生产时,认证机构应暂停相应证书。
对于执行境外工厂检查时,考虑到非计划性因素较多,当出现上述情况时,认证机构在征得申请人/持证人同意的前提下,可以执行相应内容的工厂检查,对于未能检查的其他内容,可以委托境外合作机构执行检查。
6.在一个自然年内(即一个监督检查周期内),产品的一致性检查应覆盖所有的获证产品种类。
7.监督检查周期的起始点,按第一次初始工厂检查的对应时间计算。实施监督检查的具体日期对监督周期的计算没有影响。如:第一次初始工厂检查时间为2007年6月1日,则第一次监督检查的最晚时间为2008年6月1日,从2007年6月1日到2008年6月1日期间,均可实施第一次的监督检查。第二次监督检查的期间为2008年6月1日到2009年6月1日。
注:库存产品应为上一次工厂检查日期之后,获证工厂实际生产的合格品。
附录三:
获证产品的关键件变更、控制要求指南
随着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不断深入,获证产品的关键部件的变更与控制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
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现提出针对性地解决措施,请指定认证机构、实验室及各CCC技术专家组参照执行。
一、当前认证工作中,关键件变更、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关键件界定需进一步清晰。
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关键件原则上是以产品大类的形式给予规定,关键件清单中所列内容针对的是大类产品,对应目录内小类产品有些关键部件适用、有些关键部件不适用,造成界定上的不一致。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些新的形态的产品的关键件也需要界定和明确。
2.企业向认证机构申报关键件时,存在少报和多报的情况。
申请人在申请认证时,由于对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关键件认识理解上的不一致,容易造成少报或者多报的情况。此外部分CB证书转CCC认证的产品,由于CB报告对关键件界定与CCC认证对关键件的界定不尽一致,也是导致申请人少报或多报的原因之一。3.认证受理和型式试验时对关键件核对不够充分。
指定认证机构在受理时对关键件核对的不够充分,指定实验室对关键件核对的不全面,导致对关键件控制的缺位。
部分实验室的工程师在检测报告中直接引用申请人提供的关键件清单,缺少必要的核对工作。检验报告的关键件清单对关键件有关信息描述不完整,不能唯一界定样品所使用的部件。另一方面,检验报告缺少必要的关键件的照片或者照片不够清晰。
4.CCC实验室间对关键件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对关键件的界定不够清晰、申请人对关键件的少报或者多报、各类产品形态和结构各不相同等原因,造成检测工程师对关键件的界定上存在一定差异。此外,由于现在从事同一类产品检测的实验室都是两家或两家以上,各个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对关键件的界定也存在一定差异。
5.企业对关键件变更的备案重视不够。
申请人、制造商和生产厂对获证产品的关键件的变更备案工作一方面是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重视不够,对于关键件的变更没有及时向认证机构备案。客观上由于测试费用和测试周期的原因,个别企业甚至根本就不备案,存在侥幸心理。
二、关键件变更、控制的措施
(一)细化和界定认证实施规则中的关键件清单。
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对关键件按产品小类加以界定,比如对家用和类似用途设备按产品小类0701--0718分别给出关键件清单列表,对于室内加热器、液体加热器等产品形态较多的产品,还应当考虑每类产品中的不同产品形态分别给出关键件清单列表。在选择关键件时应适当考虑对列入关键件清单中的元部件进行控制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本项工作由各产品技术专家组负责实施。
(二)CCC指定机构应把关键件的要求告知申请人。
指定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应当将最新有效的各类产品的关键件的界定(包括专家组的决议等)尽可能的通过各种途径告知申请人。同时规范申请人对关键件的申报行为,指定机构应提示申请人正确申报关键件,并对照实施规则对申报的关键件加以核对。指定机构应对关键件变更提出具体的报备要求和控制要求。
(三)CCC指定机构应规范检验报告中的关键件描述。
指定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应当规范和统一检验报告中的关键件清单列表,规范关键件列表的完整性,做到不少列也不多列。加强对型式试验样品中所使用的关键件的核对。关键件清单中对关键件的有关信息的描述应当能够保证对关键件的唯一识别,必要时检验报告应配有关键件的照片。对于型号扩展、ODM/OEM产品,以及关键部件变更的检验报告,应当出具该产品完整的关键件列表清单。
(四)CCC指定机构应加强对关键件变更的控制。
1.具体控制措施:有下列关于关键件变更情形之一的,认证委托人应当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证书的变更,由认证机构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处理:获证产品的关键元器件、规格和型号,以及涉及整机安全或者电磁兼容的设计、结构、工艺和材料或者原材料生产企业(厂)等发生变更的,经认证机构重新检测合格后,变更认证证书。
2.各产品技术专家组应针对不同产品的关键件的变更进行研究,对变更关键件所需的试验项目进行明确和界定,及时修订认证实施规则等相关文件,以便申请人方便的获得关键件的变更试验项目、样品数量、测试周期和参考费用等信息。持证人变更关键件应及时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认证机构应对符合要求的关键件变更做出予以备案的决定。3.工厂检查工作中,工厂检查组应当重点核查获证产品关键件的一致性。
附录四:
ODM工厂模式认证处理措施指南
1.目的
规范ODM认证活动,维护合法ODM认证申请人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控制非法利用ODM方式获得认证结果,减小认证风险,提高认证有效性。
2.ODM概念
生产厂负责设计加工和控制产品的制造、检验全过程,为一个或多个制造商生产产品。
3.ODM现状
由于生产厂作为持证人/制造商获得CCC认证后,其他制造商利用生产厂的认证结果,不需要通过产品检测和工厂检查等认证环节,仅经过认证申请及文件审核就可获得证书,成为CCC认证证书的持证人及制造商。目前,以ODM模式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正常的商务合作,制造商通过合作协议等方式委托生产厂贴牌生产;
(2)生产厂在异地注册一个新公司,从事产品的销售,而在注册地没有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由于产品包装上印有制造商的名字,因此其目的就是利用制造商注册地的市场影响来从事产品销售活动;
(3)认证申请人/制造商为了节省认证费用,利用生产厂的认证结果而获得自己的证书,但实际上制造商是自行生产认证产品。
4.目前ODM认证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制造商利用ODM生产厂认证结果获得认证证书,而ODM生产厂无相关法律责任。认证管理过程中对于ODM生产厂无相关控制要求,造成ODM生产厂从转让认证结果中获利,而不承担认证风险和法律责任。
当前,对ODM生产厂为其本身以外的制造商/持证人的认证管理要求缺位。认证机构不了解ODM厂为其本身以外的制造商/持证人制造产品的实际情况。
在认证具体操作层面上,建议采取如下5―10条的认证管理措施。
5.有关受理及资料审核的要求
(1)ODM申请有两种方式:
A.申证产品与原获证产品完全一致(规格、结构、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及其供应商不变,仅申请人或制造商或商标或型号命名改变);
B.申证产品与原获证产品基本一致(仅外观改变,不影响安全及电磁兼容性能)。
如不属于上述两种情况,则不能按ODM方式受理。
(2)申请人在提交申请时应提交原获证产品的型式试验报告。该报告须是全项检测的完整报告,否则按新申请处理。
(3)申请人在提交申请时,应提交ODM协议及相关文件。其内容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A.相关各方的安全质量责任,包括原持证人及相关方同意申请人/制造商利用其认证结果的承诺;
B.合作的期限(也可用产品数量表示);
C.所有相关方对此协议的确认签章;
D.注册商标的使用授权;
E.以ODM方式申请的产品与原获证产品的具体型号规格对照表; F.关键原材料/元器件清单;
G.生产厂要声明为ODM持证人/制造商生产的产品的各项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设计、关键原材料/元器件的供应商及型号规格、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工艺流程、检验试验等)与自己的获证条件完全一致。
6.有关产品检测要求
(1)必要时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ODM样品,进行一致性核查,并出具报告。
(2)ODM产品的检测报告至少应当包括样品描述,铭牌,差异说明(包括与原获证型号之间的差异说明,以及本次申证的各个型号之间的差异说明),必要的照片(对于外观有变化等),关键原材料/元器件清单,原获证产品的信息(证书编号,检测报告编号等)。
7.有关工厂检查(现场核查)的要求
针对一些高危产品或有足够证据怀疑其ODM产品质量的企业,增加对ODM产品申请认证时实施工厂检查(现场核查)、飞行检查及封样的要求。
(1)对ODM生产厂进行工厂检查(现场核查)的要求:
A.核查ODM合作协议及其执行情况;
B.对ODM产品进行一致性检查;
C.检查ODM生产厂供货情况及供货产品质量反馈情况。
(2)对ODM产品实施封样的要求(有以下两种方案):
A.现场核查时,对符合一致性要求的ODM产品现场签封,交ODM生产厂保存,以备需要时以此签封样品为比对的样本;
B.要求申请人将ODM产品的样品送指定实验室进行一致性核查,指定实验室将符合一致性要求的样品签封,送交ODM生产厂保存。
8.有关监督检查的要求
认证机构应在ODM工厂监督检查中增加对ODM生产厂的核查内容,包括ODM合作协议的执行情况、认证标志管理、顾客产品管理、生产销售管理、ODM生产厂为其他制造商生产认证产品的实际情况等。
在进行一致性检查时应特别关注ODM产品的一致性。
9.有关变更及扩展的要求
原获证产品的关键项目发生变更(如规格、结构、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及其供应商变更)时,以此产品为基础的ODM产品也应随之变更并办理变更手续。
原获证产品关键项目未发生变更(如规格、结构、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及其供应商变更未变更),以此产品为基础的ODM产品的相同关键项目也不应变更。但不涉及安全和电磁兼容内容(如仅申请人或制造商或商标或型号命名方式等变更)的除外。
若ODM申请的产品在原获证产品(有全项检测的完整报告)的基础上发生变更(如规格、结构、关键原材料/元器件及其供应商等变更),此时ODM申请的产品与原获证产品已不是ODM关系,不能按ODM方式处理认证申请。
不允许以ODM方式生产的获证产品为基础进行扩展申请。扩展申请须在有全项检测的完整报告的获证产品的基础上扩展,并按相关规定办理。
10.有关证书及证书暂停、注销、撤销的要求
当原获证产品或ODM获证产品的其中之一因产品不符合认证要求的检测不符合标准要求原因,证书被暂停、注销、撤消时,原获证产品证书和ODM获证产品证书应采取同样处理方式。
当由于其他原因,原获证产品或ODM获证产品的其中之一证书被暂停、注销、撤消时,原获证产品证书和ODM获证产品证书可采取同样处理方式。(注:本款内容仅作为参考,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
当持证人/制造商1年内未委托ODM厂生产认证产品,应暂停ODM持证人/制造商认证证书。
11.其他控制措施
(1)各指定认证机构可对ODM产品的变更次数和ODM的数量做出规定。
(2)各指定认证机构应成立ODM模式管理办法研究工作小组,研究制定ODM模式具体管理措施及控制要求。
(3)认监委可结合CCC执法检查,组织对ODM工厂的专项调查,以使下一步制定ODM产品认证的政策更准确和有针对性。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办法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29号公告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办法》经2004年11月23日国家认监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告,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附件: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办法
二○○四年十二月三日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的检查活动,保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及《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和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是指由指定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委派,对获得或者申请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生产企业进行检查的人员。
第三条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的申请、培训、考核、注册和监督管理适用于本办法。
第四条 国家对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实行统一的资格注册制度。
第五条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统一负责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注册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承担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考核、资格注册工作。
第六条 未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注册的人员,不得从事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活动。
第七条 申请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注册的人员,应当为指定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检查机构聘用的专职或者兼职人员。
第八条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分为检查员和高级检查员。
第九条 申请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注册的人员(以下简称注册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资历:
(一)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
(二)大专学历的,具有至少6年全日制工作经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具有至少4年全日制工作经历;
(三)申请检查员资格注册的,具有至少2年相关产品认证的专业经历;
(四)申请高级检查员资格注册的,具有检查员资格3年以上,完成不少于6次完整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或者跟踪检查活动,并担任不少于4次检查组长的经历。
第十条 注册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专业知识和能力:
(一)具有相应专业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掌握有关涉及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以及相关规定;
(三)熟悉相应产品标准、检验方法和检验标准;
(四)熟悉相应产品的设计、生产、安装和服务过程;
(五)熟悉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和生产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能够掌握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六)掌握检查的标准、方法,能够结合产品特点对生产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进行检查;
(七)掌握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关知识和规定。
第十一条 申请承担对国外产品生产企业检查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应当具有相应的外语能力。
第十二条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注册专业区分应当按照国家认监委规定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划分。
对注册申请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评价的方式可以采取资料审查、笔试、面试、现场验证或者上述方式的组合等形式。
第十三条 对符合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并经评价合格的注册申请人,应当颁发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注册证书。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注册证书有效期为三年。
第十四条 注册申请人可以自愿参加经国家认监委批准的承担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培训的机构开展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训。
承担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培训的机构应当符合有关认证培训机构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
第十五条 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资格注册证书的人员应当每年完成不少于2次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工作以及8小时专业培训和学习,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应当对其进行确认。
第十六条 指定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应当建立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管理制度,对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的选用、业务培训、考核等进行严格管理,并将上述管理情况报国家认监委备案。
第十七条 国家认监委应当对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方式可以采取通过问卷调查和专项检查等形式。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在检查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权向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十九条 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禁止有下列行为:
(一)未取得资格注册,从事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活动的;
(二)从事本人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检查活动的;
(三)出具虚假或者不实的检查结论的;
(四)未经确认或者确认不合格,继续从事检查活动的;
(五)接受被检查生产企业的礼金等不当利益的;
(六)其他违反强制性产品认证有关规定的。
第二十条 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应当对不能持续符合资格注册要求或者违反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行为规范的人员给予相应处理,在作出暂停或者撤销资格注册证书决定后,应当及时上报国家认监委,并予以公布。
第二十一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的,按照有关认证认可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予以处罚。
第二十二条 对于特定领域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的资格注册工作,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应当根据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规定,制定相关补充资格注册规定,报经国家认监委备案后开展相应资格注册工作。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家认监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5年3月1 日起施行。
第五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百例问答
为方便客户了解CCC认证的有关情况,从《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百例问答》一书中摘录部分内容供有需要者参考。该书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李怀林主编,此摘录内容未经主编同意。
1. 强制性产品认证从何时开始实施?
答:强制性产品认证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自2002年5月1日起开始受理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申请。
2. 哪些产品需要申请强制性产品认证?
答:《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01年33号)中的附件和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19类132种产品。
1)电线电缆(共5种)
2)电路开关及保护或连接用电器装置(共6种)
3)低压电器(共9种)
4)小功率电动机(共1种)
5)电动工具(共16种)
6)电焊机(共15种)
7)家用和类似用途设备(共18种)
8)音视频设备类(不包括广播级音响设备和汽车音响设备)(共16种)
9)信息技术设备(共12种)
10)照明设备(共2种)(不包括电压低于36V的照明设备)
11)电信终端设备(共9种)
12)机动车辆及安全附件(共4种)
13)机动车辆轮胎(共3种)
14)安全玻璃(共3种)
15)农机产品(共1种)
16)乳胶制品(共1种)
17)医疗器械产品(共7种)
18)消防产品(共3种)
19)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共1种)
3. 出口的产品是否必须获得强制性认证?
答:对于根据外贸合同的约定而特殊加工专供出口的产品,可以不申请强制性认证,但由于某种原因未出口的剩余产品将不允许进入市场销售,除非获得3C认证。
4. 对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未加施中国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产品有何限制?
答:凡列入目录范围内的产品,若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未加施中国强制性认证标志,自2003年8月1日起不得出厂、进口、销售和经营性活动中使用。
5. CCC标志的含义是什么?
答:认证标志“CCC”的名称为“中国强制认证”(英文名称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CC”,也可简称为“3C”标志)。对于《目录》内的产品,“CCC”标志是准许其出厂销售、进口和在经营性活动中使用的证明标记。
6. 强制性产品认证包括哪些环节?
答:认证程序包括以下全部或部分环节:
1)认证申请和受理
2)型式试验
3)工厂审查
4)抽样检测; 5)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
6)获得认证后的监督。
7. 如何确定某种具体产品是否需要强制认证?
答:可以查阅相关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中的适用范围及相关附件。另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2002年第60号公告:《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中产品适用范围》。如果对认证范围界定存在疑义,应向认监委书面询问,认监委负责答复。
8. 怎样提交强制性产品认证申请?
答:申请人可以从访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网站:www.xiexiebang.com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料和表格,在线提交申请。或者按照网上公布的联系方式,直接与各产品认证处联系。
9. 从哪里能找到关于申请单元划分、送样数量的规定?
答:各类产品的《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中对认证的基本环节、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等做了详细解释,其内容包括:
1)适用的产品范围;
2)认证依据的标准;
3)认证模式;
4)申请单元划分原则;
5)抽样和送样要求;
6)关键元器件清单;
7)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8)获证后的监督;
9)产品认证标志使用的要求;
10)其他规定。
10.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可以从www.xiexiebang.com上下载吗?
答:不能。如有需要可以与CQC办公室联系购买。联系人:赵秀芹,CQC507房间:电话:010-85611904。
11. 谁可以作为《目录》中的产品的申请人?
答:《目录》中产品的生产者、制造商、销售者和进口商可以作为申请人,向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提出《目录》中产品的认证申请。
12. 当申请人为销售者或进口商时,有无附加要求?
答:申请人为销售者、进口商时,应当向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同时提交销售者和生产者或者进口商和生产者订立的相关合同副本。
13. 申请人可否委托他人申请?
答:可以。申请人委托他人申请《目录》中产品认证的,应当与受委托人订立认证、检测、检查和跟踪检查等事项的合同,受委托人应当同时向CQC提交委托书、委托合同的副本和其他相关合同的副本。
14. 申请时企业应提供哪些技术资料?
答:一般应提供以下文件:
1)总装图、电气原理图、线路图等;
2)关键元器件和/或主要原材料清单;
3)同一申请单元内各个型号产品之间的差异说明;
4)其他需要的文件;
5)CB证书及报告(如有)。具体内容参见各类产品的《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
15. 认证周期?
答:在一般情况下,CQC自正式受理申请人认证申请的一到三个月内,做出认证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16. 获得《目录》中产品认证的生产者、销售者、进口商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答:1)保证提供实施认证工作的必要条件;
2)保证获得认证的产品持续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则;
3)保证销售、进口的《目录》中产品为获得认证的产品;
4)按照规定对获得认证的产品加施认证标志;
5)不得利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误导消费者;
6)不得转让、买卖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或者部分出示、部分复印认证证书;
7)接受地方质检行政部门和CQC的监督检查或跟踪检查。
17. 可否通过代理机构进行申请?
答:3C认证申请可以通过代理机构进行,但是代理机构必须符合认监委的有关规定,且人员经过培训、注册。
18. 有关认证过程工作的投诉及争议如何进行?
答:申请人可向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提出争议或投诉。如申请人对CQC的处理结果仍有异议,可以向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申诉。
19. 当认证证书持有人申请同类产品增加生产场地时,是否涉及工厂审查?
答:应对增加的生产场地进行工厂审查。
20. 当认证证书持有人在原生产场地申请另类产品认证时,是否涉及工厂审查?
答:此种情况应进行工厂审查。
21. 非常规工厂审查是否可能?
答:在申请认证产品型式试验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进行的工厂审查为非常规工厂审查。如因试验周期较长或其他原因,企业提出进行非常规工厂审查的,需经CQC领导批准实施。
22. 工厂搬迁时,如果流程、设备、操作人员等条件都未改变,是否需要对新工厂进行检查?
答:是。即使流程、设备、操作人员都未改变,工厂的搬迁仍可能导致质量保证能力的变化。
23. 监督频次如何确定?
答:一般情况下,CCC认证产品自获证之日起的第13个月(电线电缆、电线组件自获证之日起的第7个月)进行第一次监督检查,以后每隔12个月进行一次监督检查。遇有特殊情况不能当月进行的,可延长2个月。
24. 什么情况下CQC增加监督频次?
答:若发生下述情况下之一可增加监督频次。
1)获证产品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或者用户提出投诉并经查实为持证人责任的;
2)CQC有足够理由对获证产品与安全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提出质疑时;
3)有足够信息表明生产厂因变更组织机构、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等,从而可能影响产品符合性或一致性时;
4)有足够的证据使CQC对生产厂失去信任时。
25. 监督审查时出现什么情况暂停认证证书?
答:认证证书的持有人未按规定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认证证书的持有人违反《目录》中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和指定的认证机构要求的;监督结果证明产品不符合《目录》中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要求,但是不需要立即撤销认证证书的。26. 特殊情况下能否在现场进行检测?
答:特殊情况下诸如:产品重量、体积或配电限制等因素确需现场检测时,由检测机构核实现场条件是否符合要求,CQC做出决定。
27. 企业能直接向检测机构递交CCC证书的申请吗?
答:申请最终应递交到CQC的相应产品认证处,然后CQC指定相应检测机构进行试验。
28. CCC认证申请可否递交给CQC分中心?
答:申请直接递交到CQC总部,当然也可以通过CQC分中心转交。
29. 进行定牌生产的产品如何申请CCC标志?
答:生产厂或订货方都可以作为申请人申请CCC认证。
30. 单元划分由谁确定,有何规定?
答:申请人提交申请后由CQC工程师依据各类产品的《认证实施规则》及CQC制定的其他解释文件确定。
31. CCC认证证书的有效期多长?
答:CCC认证证书没有有效期限制,靠CQC监督检查维持其有效性。CCC临时证书的有效期截止2003年4月30日。
32.2002年5月1日前申请了CCIB或CCEE证书,还未进行样品检测/工厂检查,将按什么要求检测/检查,按什么标准收费?
答:可以按照原CCIB或CCEE要求检测检查,获得有效期至2003年4月30日的CCC临时证书,费用按原标准收取;或者按照CCC的要求检测检查,获得没有有效期限制的CCC证书,费用按照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CCC收费标准收取。
33. 向哪里提交换证的申请?
答: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各产品认证处受理换证的申请。
34. 换证时如需补做试验,是否仍在原来出具检测报告的检测机构进行?
答:如果检测机构具备试验能力,原则上在原检测机构补做试验。
35. 产品已经获得CCEE证书,未做电磁兼容(EMC)测试时,换证时是否需要补做EMC测试?
答:如果在相应的《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中规定了EMC测试要求,则换证时需补做EMC测试。
36. 如果原获CCEE或CCIB证书的工厂2002的监督检查还没有进行,是否需要先接受监督检查才能换CCC证书?
答:如果工厂的监督检查报告在有效期内,则不必再接受检查而直接换证。如果有特殊情况,可向CQC检查处询问。
37. 如果换证时需要工厂审查或监督检查,申请人应与哪个部门联系?
答:申请人可通过检测机构查询,或直接向CQC检查处查询。38.答:申请人可与相关检测机构联系,提供报告编号,请检测机构帮助查找。原来获得CCIB证书的工厂无须提供工厂审查和监督检查报告。
39. 换发CCC证书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1)申请换发CCC证书的产品是目录内的产品;
2)该产品已经获得CCIB证书,或/和CCEE证书或/和CEMC证书;
3)有效的工厂审查报告。
40. 换证时原证书能否合并或拆分?
答:原则上每张原证书换发一张新证书,但是当原证书的系列产品或者派生产品的单元划分与认监委颁布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细则中的单元划分不相符时,则应按后者的相关规定换发证书。
41. 换证时申请人应提供哪些基本资料?
答:1)证书转换申请审批表;
2)产品原认证证书;
3)补充的测试报告(如EMC报告);
4)监督复查报告;
42. 原CCEE证书到期后,是否可以换证?
答:不可以。需要重新申请CCC认证。
43. 转换证书是否需要进行工厂检查?
答:换证时,原则上不对工厂进行附加审查,对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差异部分的审查安排在下一次监督时进行。
44. 《证书转换申请审核表》可否通过检测机构转交CQC?
答:可以。
45. 《证书转换申请审批表》中的付款人名称和申请人名称是否必须一致?
答:可以不一致。
46. 《证书转换申请审批表》中的“生产者”和“生产厂”有何区别?
答:“生产厂”是指产品进行最终装配、检验、加贴认证标志的场所。“"生产者”对产品的质量负有最终责任,也叫“制造商”。二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47. 《证书转换申请审批表》中的“授权人”应如何理解,是否需出具企业法人签名的授权人,是否需加盖单位公章?
答:“授权人”是企业法人或企业的权力机构授予一定权力,能代表企业就相关事项做出决定并承担责任的人。该处应加盖单位的公章,授权人第一次发行职责时应提供企业法人签名的授权书。48. 不同型号的产品必须填写多份《证书转换申请审批表》吗?还是按原证书的型号填写?
答:原则上应按原证书的型号填写。
49. 申请换证时,老证书是否要收回?
答:收回。
50. 公司的名称已经更改,可否在换证时一起更改?
答:可以。
51. 为规范区域门牌号,公司的地址已更改,换证时是否可以一起更改?
答:如果实际地点未变,只是门牌变更,可以在换证时变动这些内容。
52. 换证时是否可以扩展原证书上的产品型号?
答:应先按照原证书的型号申请。待取得CCC证书后,再扩展产品型号。
53. 希望将申请过程中的CCIB或CCEE认证转换为CCC认证,是否填写同样的《证书转换申请审批表》,按照同样的程序?
答:是。
54. 换证需要多长时间?
答:如果不需补做试验,收到齐全、符合要求的资料后5个工作日内发出新的证书;如果需要补做试验,则根据试验的情况时间长短不等,一般不超过2个月。
55. 换证是否接受或有条件接受国外认证公司的EMC报告?
答:不接受。
56. 2002年5月1日前,已接受了CCEE的工厂检查,但还未取得检查报告,申请转换证书时是否要重新检查工厂?
答:不用。57. 《证书转换申请审批表》中的每一个项目是否都要用中文和英文填写?
答:最好中文和英文都填写,这样证书可以中英文对照。如果企业没有条件,只填中文或英文也可以。但产品名称必须填写中文。
58. 是否允许使用特殊式样的认证标志?
答:通常不允许使用特殊式样的认证标志,但是对于电线电缆等产品由于其形状的特殊性,当必须使用变形的3C标志时,需报认监委(CCC标志管理中心)批准。
59. 获得认证的产品可以在外包装上使用CCC标志吗?
答:可以。
60. 境外产品可以在入境后由国内的代理商加贴CCC标志吗?
答:不可以。在境外生产并获得认证的产品必须在入境前加施CCC标志。而在境内生产并获得认证的产品必须在出厂前加施CCC标志。
61. 2002年5月1日后,是否还可以凭CCIB或CCEE证书购买CCIB或CCEE标志?
答:不可以。从2002年5月1日起停止发放原CCIB和CCEE标志,但可以凭原CCIB或CCEE证书购买CCC标志。
62. 在产品上印刷/模压标志是否需要获得批准?
答: 需要获得CCC标志发放管理中心的批准。
63. 在过渡期内,同一产品上或同一包装物上可否同时加贴新旧认证标志?
答:不可以。已经获得3C认证的产品,必须加施3C标志。对于外包装物,可以用3C标志覆盖旧标志。
64. 对于采用模压CCIB、CCEE标志方式的产品,可否延长新旧标志使用的过渡期限?
答: 不可以。但对于2003年4月30日前已经进口、购进但未销售完成的产品,可以继续携带原标志,但须加施3C标志。
65. 如何申请购买和印刷/模压CCC标志?
答:认监委指定的CCC标准发放管理中心负责发放CCC标志和批准印刷/模压CCC标志。
66. 持国外的CB证书和报告转换成CCC证书还需做哪些工作?
答:应按照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申请程序进行申请。CQC对照样机对CB报告和证书进行核查确认,需要时进行必要的差异试验以及电磁兼容试验和工厂审查。
67. 是否可以一次申请,同时获得CCC证书和CB证书?
答:可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既是国家认监委指定的承担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机构,同时又是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合格测试与认证组织测试证书互认体系(IECEE-CB体系)的国家认证机构(NCB),颁发的CB测试证书被40多个国家的权威认证机构接受。
68. 如果产品所用的元件有CB 报告,CCC认证时是否承认?
答:如果该元件检验依据的标准在中国对CB体系承诺认可的范围内,原则上CQC承认认可的范围内,原则上CQC承认其CB报告。
69. 元件产品没有被列入强制认证目录内,今后除了随机认证外,还能采取什么方式取得独立的认证证书?
答:可申请CQC自愿认证证书或CB证书。
70. 产品在CQC取得CB报告,并补做差异部分的测试,是否可以直接取得国外的认证,如GS、UL等?
答:企业凭CQC颁发的CB报告和差异部分的测试报告,可以直接向参加CB体系的国外认证机构申请,取得其证书。
71. 有国外认证标志的零部件,在整机申请CCC认证时是否要做随机测试?
答:如果零部件有CB测试证书,则不用随机试验。72.答:列在目录中的诸如:显像管、电线电缆、熔断器等需要单独强制认证,未列在《目录》中的元器件目前不单独进行强制性认证,仅进行随机试验。如果一些关键安全件具有CB证书或CQC颁发的自愿认证证书,可以免去随机试验。73. 2003年8月1日后,原认证的产品未销售完如何处理?
答:2003年4月30日前购进、进口但尚未售出的已获CCIB或CCEE证书的《目录》内的产品,应在所在地质检部门备案,方可在质检部门监管下继续销售。国内产品到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进口产品到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
74. 原来获得CCIB或CCEE证书,本次未列入《目录》内的产品,是否还要申请强制性产品认证?
答:由于未列入《目录》内,这些产品不用申请强制性产品认证,也不能使用CCC标志。申请人可以申请CQC颁发的产品自愿性认证证书和/或CB测试证书。
75. 原来列入CCIB或CCEE目录,但本次未列入CCC目录内的产品,如果原证书还在有效期内,是否还可以继续使用原证书?
答:在2003年5月1日前可以。
76. 接上问:如果可以,工厂是否还要接受监督复查?
答:是。CQC检查处将按照原证书的技术要求对工厂进行监督检查。
77. 有些代理机构称,经他们办理CCC认证,可以时间短,收费少,是这样吗?
答:CQC的认证程序是完全公平、公开的、联系渠道畅通,通过代理机构进行CCC认证和申请人自己与CQC直接联络没有区别;认证收费标准是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发布的,通过代理机构不可能减少收费。
78. CCC认证完成后,如有结构类似,型号、规格不同的产品,是否能以增列方式进行(即类似国外TUV,ETS的方式),以减少重新认证的费用?
答:对型号,规格不同的产品。如果与原证书产品属于同一申请单元,经CQC认证工程师确认,则可以不进行试验而颁发新的证书。
79. 取得CCC证书的产品,是否还需要申请出口许可证?
答:不用。
80. 在2002年5月1日前申请了CCIB或CCEE证书,还未进行样品检测/工厂检查,将按什么要求检测/检查,按什么标准收费?
答:可以按照原CCIB或CCEE要求检测/检查,获得有效期至2003年4月30日的CCC临时证书,费用按原标准收取;或者按照CCC的要求检测/检查,获得没有有效期限制的CCC证书,费用按照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CCC收费标准收取。
81. 整机不在强制认证目录内,而所用的元件在目录内,应怎么办?
答:对整机不是目录中产品,其中所用的、但非单独进口销售的部件可以不申请认证。对单独进口、销售的目录内的部件,必须获得认证。
82. 3C目录以外的主要元件,是否不再控制?元件强制认证与自愿认证的关系?
答:不在目录内产品,不用进行CCC认证。如果元件获得CQC自愿认证证书,整机做CCC认证时可以减少随机试验,缩短周期,降低费用,整机厂与部件厂责任分担。
83. 整机使用的某些元件需要CCC认证,那么2003年5月1日后整机是否还可以使用未获证的零部件?
答:2003年5月1日后不应再购买未获证的元件,使用库存的零部件应到当地质量监督或检验检疫部门备案。
84. 产品申请CQC自愿性认证,如果没有相应的中国国家标准,可否依据国际的相关标准进行测试并认证? 答:CQC自愿认证一般依据中国的标准进行,对没有国家标准的产品,CQC可以按照国际相应标准测试,颁发在国际上广泛承认的CB证书。
85. 哪些产品要补做EMC?
答:大部分家电和电子产品,一些电工产品和汽车,都有EMC要求。具体情况参见各类产品的《认证实施规则》。
86. CCEE证书转换为CCC证书后,是否还需办理出口许可证的复查换证工作?
答:不需要。
87. 工厂在2001年下半年接受了CCEE监督复查,现有新的型号的同类产品申请CCC认证,是否需要进行工厂检查?
答:不需要。将在下次监督检查时工厂的质量保证能力。
88. 整机和元件都需要CCC认证,是必须元件获得证书后,整机再申请,还是可以同时申请?
答:元件获得证书后,整机再申请比较好。
89. CCC证书可否转换为国外认证机构的证书?
答:目前还不可以。企业可以在申请CCC证书时,同时申请CB证书,一次申请,一次试验,获得两张证书。凭CB证书申请国外认证证书会简便许多,费用也大大降低。
90. 出口产品是否只需获得CCC标志,不用其他标志?
答:出口产品还需满足目标市场国家/地区的要求,获得其规定的认证证书和标志。
91. 不在强制性认证目录内的产品是否可以转换?
答:可以转换成CQC自愿认证证书或CB测试证书。
92. 已获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是否可免除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工厂审查?
答:不可以免除。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工厂审查员虽然包含一些体系要求,但还有很重要的一些内容是产品认证所特有的,包括对产品生产过程控制、检验、一致性检查等详细要求。如果企业已获得认监委授权的认证机构的ISO9000证书,可适当简化工厂体系部分的审查。
93. 地方质检部门可否代理企业和认证申请、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答:地方质检部门(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地方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对列入强制性认证目录的产品进行监督。地方质检部门作为行政执法机关不应直接参与和实施认证活动、代理认证申请或为企业提供有偿的3C认证咨询。地方质检部门有宣传和推动3C认证制度的义务,但不应与咨询活动混为一谈。
94. 已经获得CCEE或CCIB认证证书的在销或在用产品,由于返修,2003年5月1日后,再次返还商家或消费者的产品,是否必须获得3C认证后,方可返还?
答:获得CCEE、CCIB认证证书的在销或已经进口的但尚未销售的产品,2003年5月1日后在地方质检部门备案后,可继续销售。返修产品的再返回,可以选择“备案方式”,也可选择获得3C认证的方式。
95. 已经获得CCEE、CCIB认证证书的《目录》内产品,如果制造商或生产厂发生变更,可否按原适用规则申请换证?
答:涉及企业组织机构变更的企业,可以继续按原适用规则中的技术要求申请换发3C认证证书。其他情况下,必须确认符合CCC规则的要求后,方能换发3C认证证书。
96. 获证后的产品监督检查时是否依然需要试验?
答:原则上每一申请单元的所有系列产品在获证后的每4年内至少抽样一次。抽样检测的项目在4年内应覆盖型式试验所要求的全部试验项目。
97.答:监督的内容包括:对获证产品进行工厂质量保证能力的复查;产品一致性检查;必要时,现场抽取样品送检测机构/现场检测。98. 监督检查时生产场地无样品怎么办?
答:现场监督时,如没有获证产品生产,在仓库也未抽到样品,则要求生产厂当生产获证产品时,通知检查部。检查部委托有关人员前往抽样。若获证产品在6个月内仍不生产时,则暂停证书。
99. 同一企业的同类产品同时向电磁兼容认证中心和CQC申请认证时,是否要进行两次工厂审查?
答:为了不重复审查,不重复收费。认监委指定CQC统一安排工厂审查。希望企业尽量避免同类产品向两个认证机构申请认证的情况发生,避免认证程序复杂化。
100. 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费用如何收取?
答:CQC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统一收取。申请人按照CQC列出的费用、金额以及银行账号将款交到CQC。认证费用不会因为申请人选择了不同的认证机构而有所差异。
101. 如何对机动车辆强制认证实施规则所列摩托车发动机产品进行定义?
答:大实施规则所列摩托车发动机是指发动机总成,可以不包括空滤器、化油器、排气消声器等部件。但送样检测时需提供能够使发动机正常运转测试的必备部件。
102. 车辆认证在哪个阶段开始,产品销售阶段还是批量生产阶段?
答:在有样机后即可申请CCC车辆认证。
103. 车辆制动软管如何分类?
答:是根据制动软管的材料、结构、内外径和接头的不同进行分类的。<
104. 汽车产品强制认证实施细则“4o2o2o3特殊情况由申请人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到生产厂进行现场检测。”中的“特殊情况”是指何种情况?
答:是指运输困难,时间紧迫和检测项目少等情况。
105. 机动车辆申请CCC认证要求提交哪些资料,应在何时提交?
答:认证所需资料的清单可在CQC网站上查到,一般应在申请后即提交,但也可分步提交。如分步提交应按以下顺序:
1)送样检测前应提交申请资格证明文件(如授权委托书)、产品描述和基本参数、关键零部件(含外购件)登记表、产品检测报告(仅对于免于送样检测而认可内部试验报告的项目);
2)需现场检测时,应在申请时提交现场检测信息,如现场检测设备清单等;
3)工厂审查前应提交工厂信息,如工厂审查表等;
4)其他资料可以陆续提供。
106. 如何对已获证车辆单元进行扩展?
答:CQC根据同一单元内的扩展车型与已认证车型(或送检车型)的变化程序和涉及的差异检测项目来决定是以实车检测还是以确认制造商提供的报告的方式来进行单元扩展。前提是新车型经认证机构确认可划入同一单元。
107. 机动车辆申请过程中,关键外购件登记表的作用是什么?
答:提供登记表是为了工厂质量保证能力中的“采购和进货检验”要素的审查及监督核查,应于审查前提供而且生产厂家应在送样检测前提交每种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的配机参数表(影响安全、环保的零部件)。
108.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在全国设立了几个分中心?
答: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在全国总共设立了11个分中心,分别为CQC 沈阳分中心、CQC上海分中心、CQC南京分中心、CQC杭州分中心、CQC福州分中心、CQC青岛分中心、CQC武汉分中心、CQC广州分中心、CQC深圳分中心、CQC成都分中心、CQC西安分中心。
109. 分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分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根据CQC总部指定的区域范围,按照CQC总部的安排,组织检查员参加初次申请认证工厂的审查;受CQC总部委派完成所分工地区申请企业获证后的跟踪检查工作。
110. 各分中心管辖的区域范围是什么?
答:沈阳分中心的工作区域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分中心的工作区域为上海、安徽、江西;南京分中心的工作区域为江苏;杭州分中心的工作区域为浙江、宁波;福州分中心的工作区域为福建、厦门;青岛分中心的工作区域为山东;武汉分中心的工作区域为湖北、湖南、河南、;广州分中心的工作区域为广东、珠海、广西;深圳分中心的工作区域为深圳、海南;成都分中心的工作区域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西安分中心的工作区域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111. 工厂初次检查的人天数如何确定?
答:工厂初始检查包括工厂质量保证能力的检查和产品一致性检查,其人日数确定的依据是认监委发布的《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影响工厂检查人日数的因素主要有:工厂规模,申请认证产品型号或规格数量、生产工艺复杂程序,工厂质量管理状况等。112. 工厂检查员的定义是什么?
答:工厂检查员是从事初次工厂审查和获证后跟踪检查的人员。
113. CQC对工厂检查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资格要求
工厂检查员应符合下列三种情况之一:
1)具有相应专业大专(含)以上学历,一般专业须具有至少3年以上相应技术和管理的工作经历。对复杂或特殊技术专业项目,医药、医疗、核工业等必须是5年以上。
2)对于非相应专业大专(含)以上学历,一般专业须具有至少5年以上相应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经历。对复杂或特殊技术专业项目,如医药、医疗、核工业等本条不适用。
3)具有相应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2.能力要求
工厂检查员应符合相应专业的以下各方面能力要求(但不限于):
1)熟悉该专业项目适用的供方/组织的产品的设计、生产、安装和服务过程;
2)能把握影响供方/组织的产品质量的关键活动,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
3)具备建立质量保证能力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能结合专业特点对供方/组织质量保证能力实施审核;
4)熟悉有关产品认证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其他要求;
5)适用时,具有特定行业审核证书。
114. 工厂检查员需经过的培训有哪些?
答:要成为合格的工厂检查员,首先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完成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课程的学习(不低于30小时);已完成产品安全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和涉及所认证产品的特定规则的培训(不低于30小时)。
115. 工厂检查员的职责是什么?
答:检查员在检查组中的作用是协助组长完成审查任务。其职责为:
1)按照《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进行审查;
2)将观察结果记录,并对其真实性与准确性负责;
3)向审查组报告审查发现;
4)负责现场抽样和封样工作;
5)对审查有关的文件和资料做好保管与保密工作;
6)完成组长交办的其他工作。116. 工厂检查员应遵守什么样的行为准则?
答:应遵守:
1)贯彻国家有关产品安全认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强制性产品认证规则和程序;
2)按照《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进行审查;
3)忠实于审查目的,公正地获取客观证据,做出合理的结论;
4)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接受企业以任何形式付给的报酬;
5)在未受派出机构和企业授权的情况下,不讨论或披露任何有关审查的信息;
6)不做损于认证机构及受审查方声誉和利益的事情;
7)检查前向派出机构公开同被审企业的关系,不得隐瞒任何有可能影响决断的信息;
8)不有意传达任何错误的或易产生误解的信息,以避免影响审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