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5月9日)

时间:2019-05-15 00:3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5月9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5月9日)》。

第一篇: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5月9日)

皖国资产权〔2011〕82号

关于印发《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

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省属企业:

《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1年5月9日第13次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省属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担保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担保管理各项制度,科学决策,规范操作,切实增强风险防控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各省属企业要对本办法实施前本企业及所属企业提供的担保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对已到期的担保事项,未按本办法规定

-1-程序办理的,不得再行提供担保;对未到期的担保事项,要按照本办法规定跟踪监控,及时掌握动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风险防控。

三、今后,各省属企业要按照《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明确责任,规范程序,严格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行。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2-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省属企业担保行为,切实防范担保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省属企业是指安徽省人民政府授权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担保行为是指企业以担保人名义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以下称“被担保人”)不履行债务时,担保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经济行为。

第四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

(二)合法合规原则;

(三)防范风险原则;

(四)自愿公平原则;

(五)严格管理原则。

第二章

担保权限和范围

第五条

省属企业可以为其全资、控股、参股企业以及其

-3-他省属企业提供担保。

省属企业为参股企业提供担保的,应按参股比例与其他股东共同承担担保责任,不得超过参股比例进行担保。

省属企业应严格控制全资、控股企业之间的担保,规范程序,严格管理。

第六条

省属企业应严格控制对外担保,不得为其他省属企业所属各级企业和本办法第五条规定以外的无产权关系或经营业务往来的其他企业、机构、个人提供担保。

第七条

省属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时,应要求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被担保人不提供反担保的,省属企业不得提供担保。

第八条

省属企业不得为经营状况非正常的企业提供担保。经营状况非正常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近两个会计年度连续亏损的;

(二)资不抵债的;

(三)存在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不良记录的;

(四)涉及重大经济纠纷、经济案件或破产诉讼的;

(五)生产经营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

(六)省国资委认为经营状况非正常的其他情形。第九条

省属企业累计担保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被担保人为其他省属企业的,对同一被担保人提供的累计担保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0%;被担保人为非省属企业的,对同一被担保人提供的累计担保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20%。

-4-第三章

担保人和被担保人条件

第十条

担保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具有良好的资信及代为偿债能力;

(三)具有本办法规定的担保权限。第十一条 被担保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其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并办理年检手续;

(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备健全的管理机构和财务制度;

(三)具有清偿债务的能力;

(四)无逃废银行债务等不良信用记录;

(五)无重大经济纠纷、经济案件或破产诉讼;

(六)省国资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章

担保形式

第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担保的形式包括:保证(一般保证、连带责任保证)、抵押、质押(动产质押、权利质押)、留臵和定金等。

第十三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应以一般保证为主。第十四条

下列国有资产不得设臵抵押担保:

(一)未办理企业国有资产占有产权登记的;

(二)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国有资产;

(三)依法被采取查封、扣押等财产保全措施或执行措施

-5-的国有资产;

(四)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国有资产。

第十五条

省属企业以财产、权利抵押或质押的,依照法律程序将抵押物或质物折价、拍卖或变卖处理时,抵押或质押资产应依法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果应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五章

担保程序

第十六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内部决策程序,由企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企业的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并作出决议;根据省国资委及公司章程规定担保事项超出董事会(未设董事会企业的总经理办公会)批准权限的,由企业股东(大)会批准。

省属企业全资、控股企业之间提供担保的,担保人和被担保人应在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报省属企业批准;省属企业为其全资、控股企业提供担保的,由省属企业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在7个工作日内报省国资委备案;除上述情形外,省属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的,应在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报省国资委批准。

第十七条

省属企业在审查担保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并对担保项目进行风险测评的基础上,按下列程序办理担保事项:

(一)企业财务部门或指定的专门部门编制担保业务审批报告书,并签署意见;

(二)企业财务部门或指定的专门部门对拟决定的担保事项和拟签订的担保文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三)企业总会计师或企业分管领导、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对担保事项签署审查意见;

(四)企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企业的总经理办公会)或股东(大)会根据省国资委及公司章程有关规定决议批准。

第十八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须报国资委批准的,应同时提交以下文件资料:

(一)提供担保的请示文件;

(二)企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企业的总经理办公会)作出的关于提供担保的决议;

(三)法律事务机构对担保事项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四)企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审计报告和被担保人近两年审计报告;

(五)担保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出具的项目审批文件;

(六)担保项目主债务合同或者贷款意向书及其他有关文件;

(七)被担保人还款计划、方式及资金来源;

(八)被担保人负债状况及或有负债情况的说明;

(九)担保形式为抵押、质押等物权担保的,应提交抵押或质押财产权属凭证(载明财产的名称、数量、质量等状况)和具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对抵押或质押财产出具的评估报告等材料;

(十)被担保人拟提供反担保的书面说明(载明反担保的形式、期限、财产状况),反担保形式为抵押、质押等物权担保的,应提交涉及财产的权属凭证;

(十一)省国资委规定的其他文件。

第十九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调查,重点审查被担保人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对担保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对被担保人财务状况的审查应掌握下列原则:

(一)对一年以内(含一年)的担保,被担保人须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盈利;

(二)对一年以上的担保,被担保人须近两年连续盈利。第二十条

省国资委对担保事项批复后,省属企业应与反担保人及时签订书面反担保合同,并办理反担保必需的登记手续。反担保合同签订后,省属企业方可提供担保。

第六章

担保管理

第二十一条

省属企业应加强担保管理,建立健全规范担保行为的各项制度。

(一)建立担保业务台账,定期对担保业务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和统计分析;

(二)建立跟踪和监控制度。对被担保人以及担保项目资金使用、财务状况及债务主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8-及时处理;

(三)建立备案制度。省属企业决定的担保事项,应及时向省国资委备案;每年年初,省属企业应结合年度决算工作,汇总上年度提供担保情况(包括被担保人、担保项目、担保金额、担保期限、担保方式、担保财产、反担保措施等)和担保诉讼情况,以书面形式报省国资委。

第二十二条

省属企业在提供担保活动中有意瞒报情况,或者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由省国资委责令改正,并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其作出处罚;对企业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和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三条

省属企业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提供担保或对所提供担保的项目不跟踪,出现担保风险又不及时报告,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安徽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视情节轻重处以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分直至终身不得担任省属企业及各级全资、控股企业的负责人等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四条

省属企业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在担保工作中,采取隐瞒不报、低价变卖、虚报损失等手段侵吞、转移国有资产的,由省国资委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和纪律处分。

-9-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五条

社会中介机构对其出具的专业报告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承担责任。社会中介机构及有关当事人在担保工作中与企业相互串通,弄虚作假、提供虚假鉴证材料的,省国资委将有关情况通报其行业主管部门,建议给予相应处罚,并不再选择其从事相关业务。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省属企业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完善企业内部担保管理办法,具体办法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二十七条

上市公司的担保业务同时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专业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不适用本办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施行前的有关省属企业担保工作的的规章制度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主题词:经济管理

企业

担保

办法

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国资委办公室

2011年5月19日印发

共印90份

第二篇:河南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

省政府国资委关于印发《河南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的 通知

豫国资文〔2006〕124号

各省属企业:

为规范省属企业担保行为,切实防范担保风险,省政府国资委制定了《河南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省属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担保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防范和控制担保风险的能力。目前,省属企业对外担保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担保风险已成为企 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省属企业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和健全担保管理的规章制度,科学决策,规范操作,确保国有资产 的保值增值。

二、各省属企业要对本办法发布前本企业及所属企业发生的对外担保事项(包括被担保人、担保项目、担保金额、担保期限等情况)和因担保事项而发生民事诉讼及 潜在纠纷的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对已到期的担保事项,未按本办法规定程序办理的,不得再行提供担保;对未到期的担保事项,要按本办法规定跟踪监控,及时掌握 动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财务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今后,各省属企业要严格按照《河南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明确责任,严格程序,加强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00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河南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省属企业担保行为,切实防范经营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属企业是指河南省人民政府授权河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政府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担保行为是指省属企业为其他企业(以下称“被担保人”)提供保证、抵押、质押等形式的担保,当被担保人未按期履行债务时,省属企业须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

第四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应量力而行,坚持以下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

(二)合法合规原则;

(三)防范风险原则;

(四)自愿公平原则;

(五)严格管理原则。

第二章 担保管理

第五条 省属企业的分支机构和内设职能部门不得对外提供担保。第六条 省属企业不得对经营状况非正常的被担保人提供担保。经营状况非正常的被担保人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在提出担保申请之前两个会计连续亏损、经营状况严重恶化的;

(二)在提出担保申请之前存在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不良记录的;

(三)涉及重大的诉讼案件或潜在的重大纠纷,预计对生产经营产生严重影响的;

(四)生产经营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

(五)资不抵债、且存在较大风险的;

(六)省政府国资委认为经营状况非正常的其他情形。第七条 省属企业不得以下列国有资产设置抵押担保:

(一)未办理企业国有资产占有产权登记的;

(二)所有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国有资产;

(三)依法被采取查封、扣押等财产保全措施或执行措施的国有资产;

(四)依法不得抵押担保的其他国有资产。

第八条 省属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时,必须要求被担保人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反担保。被担保人不提供反担保的,省属企业不得提供担保。

第九条 省属企业应加强担保事项管理,制定本企业担保管理办法,建立担保内部责任制度。

(一)建立担保业务台账,定期对担保业务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和统计分析。

(二)建立担保业务跟踪和监控制度。省属企业在提供担保时,应与被担保人约定,省属企业有权对被担保人以及担保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状况及主合同履行情况进行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监督。如被担保人拒绝与省属企业做出上述约定的,省属企业不得提供担保。在省属企业提供担保之后,如被担保人不按上述约定配合省属企业对 其进行检查监督的,省属企业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担保风险。

(三)建立担保事项备案制度和报告制度。省属企业决定的担保事项,应按规定期限向省 政府国资委书面备案;终了后一个月内,省属企业应汇总本企业及所属企业本担保事项(包括被担保人、担保项 目、担保金额、担保期限、担保方式、担保 财产等情况)和担保诉讼情况,向省政府国资委作出书面报告。

第十条 省属企业担保行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规定,由股东会授权的董事会审议或未设董事会的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形成书面决议并签字后,由省属企业财务部门或指定的部门办理。

第十一条 省属企业为其全资、绝对控股企业提供担保,应在提供担保后七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报省政府国资委备案。

第十二条 省属企业之间互相提供担保,担保企业应在内部权力机构作出决议后七个工作日内将提供担保的决议及有关材料报省政府国资委备案后执行。

第十三条 省属企业为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以外的企业提供担保,应在企业权力机构作出决议后七个工作日内持相关文件和资料报省政府国资委批准。

第十四条 省属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应向省政府国资委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对外提供担保的请示文件;

(二)担保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经济评价报告;

(三)企业权力机构作出的关于对外提供担保事项决议;

(四)法律事务机构对担保事项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五)省属企业和被担保人上财务审计报告及最近一期财务报告;

(六)如担保形式为抵押、质押等物权担保的,应提交抵押或质押财产的权属凭证(载明担保财产的名称、数量、质量等状况)以及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对抵押或质押财产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等材料;

(七)被担保人拟提供反担保的书面说明,载明反担保的形式、反担保的期限、反担保的财产状况。如被担保人提供的反担保系抵押、质押等物权担保的,应提供涉及的股权、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机器设备等财产的权属证明凭证;

(八)被担保人负债状况及或有负债情况的说明;

(九)根据本办法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五条 省 属企业对外担保,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重点审查被担保人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对担保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对材料齐全、符合 条件的担保行为,自收到省属企业提交的文件和资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复。若省属企业提交的文件和资料不齐全或需要补充修正材料,批复时间相应顺 延。

第十六条 省政府国资委对担保事项批复后,省属企业应与被担保人及时签订书面反担保合同,并办理反担保必需的登记手续。反担保合同签订后,省属企业方可提供担保。第十七条 省属企业以财产抵押或权利质押的,依照法律程序将抵押物或质押物折价、拍卖或变卖处理时,抵押或质押资产应依法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果应报省政府国资委备案。第三章 违规处罚

第十八条 省属企业在提供担保活动中有意瞒报情况,或者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由省政府国资委责令改正,并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其作出处罚;对企业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和纪律处分。

第十九条 省 属企业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为他人提供担保或对所提供的担保项目未认真审查、未进行跟踪监督,发现担保风险又不及时报告,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对企业主要负 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处以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分直至终身不得担任国有及国有控股 企业的负责人等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条 省属企业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在担保工作中,采取隐瞒不报、低价变卖、虚报损失等手段侵吞、转移国有资产的,由省政府国资委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和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一条 省属企业负责人对申报的担保工作结果的真实性、完整性承担责任;社会中介机构对其出具的专业报告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 社会中介机构及有关当事人在担保工作中与企业相互串通,弄虚作假、提供虚假鉴证材料的,省政府国资委将有关情况通报其行业主管部门,建议给予相应处罚,并不再选择其从事相关业务。

第二十三条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在对企业担保行为进行审核过程中徇私舞弊,造成重大工作过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和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省政府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以外的其它省属企业的担保行为,参照本办法执行。上市公司(省属企业占控股地位)的担保业务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专业担保公司经营的担保业务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省属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反担保的,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二十六条本办法实施前的有关省属企业担保工作的规章制度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篇:1-3安徽省省属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省属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皖国资

评价【2011】120号)

字体大小: [大][中][小] 2011年07月14日

点击数: 437

来源: 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稿人:

关于印发《安徽省省属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皖国资评价〔2011〕120号 各省属企业:

《安徽省省属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国资委2011年第十八次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七月七日

安徽省省属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省属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维护境外国有资产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参照《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属企业是指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本办法所称境外企业是指省属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在我国境外出资设立的独资及控股企业。省属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出资设立的独资及控股企业比照境外企业管理。

本办法适用于省属企业及其各级全资、控股子企业在境外以各种形式出资所形成的国有权益的监督管理。第三条 省属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推动对外拓展。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鼓励省属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二)维护资产安全。督促和推动省属企业加强境外投资管理,加强境外重大事项管控,防范各类风险。

(三)落实监督责任。按照投资与管理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省国资委、省属企业、境外企业对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责任。

第四条 省国资委依法对省属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订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审核批准省属企业境外国有资产运营重大事项;

(三)组织开展省属企业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资产统计、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绩效评价等基础管理工作;

(四)督促、指导省属企业建立健全境外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体系,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五)组织开展境外企业重大资产损失调查及责任追究,协调处理境外企业突发事件;

(六)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赋予的其他职责。第五条 省属企业依法对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一)执行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二)建立健全境外企业监管的规章制度及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三)审议或核准境外企业财务预、决算报告,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方案,收缴投资收益;

(四)建立健全境外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体系,对境外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五)协调处理境外企业突发事件;

(六)定期向省国资委报告境外国有资产运营情况;

(七)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省属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依法护维境外国有资产合法权益,对所属境外企业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利,依法制定或参与制定所出资境外企业章程。

省属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应当依法参与所出资的境外参股、联营、合作企业重大事项管理。

第二章 境外出资管理

第七条 境外出资应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主业方向。省属企业应当对境外出资实施集体决策、统一规划,并按规定报省国资委核准。境外出资不得设立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第八条 境外出资应当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全面调查和详细分析出资项目在经济、财务、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开展尽职调查深入审核出资项目的经营管理风险、资金安全风险、涉外法律风险等,提高出资决策的科学性。

第九条 以非货币资产进行境外出资的,应当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标准、程序和方法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果应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十条 在境外出资形成的股权或物业产权应当登记为实际出资单位。根据境外股权或物业产权所在地法律规定确需以自然人名义持有的,应当经省属企业核准后报省国资委备案。实际出资单位应当与选定的自然人办理包含资产保全措施的委托代持法律手续,并报省国资委备案。第十一条 省属企业负责人及其他任何管理人员,不得超越权限对境外企业采取单独联系方式管理。未经批准,已在境外企业任职的中方负责人不得再以本人或他人名义在境外注册公司、投资参股。

第十二条 省属企业在离岸法区依法成立离岸公司的,应当客观评估其实际用途和风险,慎重决策,规范离岸公司管理制度和资金运作流程。已无存续必要的离岸公司,应当依法注销。

第十三条 省属企业应当对境外金融衍生业务实行统一管理,明确决策程序、授权权限和操作流程。从事境外期货、期权、远期、掉期等金融衍生业务应当严守套期保值原则,完善风险管理规定,禁止投机行为。第十四条 省属企业应当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统筹境内外薪酬管理制度。不具备属地化管理条件的,省属企业应当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结合属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外派人员薪酬管理办法,并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三章 境外企业管理

第十五条 省属企业是所属境外企业监督管理的责任主体。境外企业应当定期向省属企业报告境外国有资产总量、结构、变动、收益等汇总分析情况。

第十六条 境外企业应当遵照驻在国(地区)的法律规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加强风险管理,对占用的国有资产安全运营和保值增值承担责任。第十七条 境外企业对重大事项应当明确决策机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则。

第十八条 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界定应当遵循“谁投资、谁拥有”原则,境外国有资产占有、变动、注销等应当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和产权登记程序。

第十九条 境外企业再投资应当充分进行科学论证,按照法定程序报经省属企业批准后进行。

第二十条 境外企业应当按照省属企业要求和企业章程规定建立和完善预算、合同、资产、资金等管理制度。非金融类境外企业不得为其所属省属企业系统之外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任何形式的融资、拆借资金或者提供担保。

第二十一条 境外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不得存有账外业务和资产。境外企业应当运用会计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日常财务会计工作的管理。

第二十二条 境外企业的全部资产应当纳入省属企业合并报表。境外企业应当聘请省国资委认可的、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暂不具备条件的,也可由驻在国(地区)合法中介机构或省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审计结果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四章 重大事项管理

第二十三条 省属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境外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制度和报告制度,并按照法定程序和授权分级实施。依法应当备案核准的事项,省属企业应当报有关部门履行相关手续。

第二十四条 省属企业应当将境外企业纳入集团预算管理体系,加强境外企业重大经营事项的预算控制,并对境外企业预算执行情况及时进行跟踪监督。

第二十五条 省属企业应当将境外资金纳入集团监管体系中,加强境外银行账户管理,不得以个人名义开设账户(驻在国或地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不得将帐户转借个人或者其他机构使用。

省属企业应当明确界定境外资金调度与使用的权限与责任,建立大额资金调度境内外联签制度,定期向省国资委报告境外大额资金的管理和运作情况。

第二十六条 省属企业应当建立外派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外派境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定期述职和履职评估制度。

第二十七条 省属企业应当明确境外出资股东代表的选任条件、职责权限、报告程序和考核奖惩办法。股东代表应当按照股东意愿,在股东(大)会会议上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并及时报告会议情况和表决结果。第二十八条 境外企业发生以下事项的,省属企业应当报省国资委核准。

(一)境外企业设立、增减注册资本、合并、分立、解散、清算、申请破产或变更公司形式等事项;

(二)收购、再投资、股权转让;

(三)发行公司债券或股票等融资活动,首次开展金融衍生业务;

(四)对外担保、对外捐赠事项;

(五)重要资产处置、产权转让等;

(六)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九条 境外企业发生以下有重大影响的意外或突发事件,应当在24小时内报告省属企业;影响特别重大的,省属企业应及时向省国资委报告。

(一)银行账户或境外汇款被冻结;

(二)开户银行或存款所在的金融机构倒闭;

(三)发生重大资产损失;

(四)发生战争、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群体性事件,危及人身或财产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

(五)受到驻在国(地区)监管部门处罚,产生重大不良影响事件;

(六)其他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第五章 境外国有资产监督

第三十条 省属企业应当对境外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会计信息以及国有资产安全等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省属企业应当加强对境外企业负责人的考核评价,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三十二条 省属企业应当建立境外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信息报告制度,及时了解境外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定期向省国资委报告。

第三十三条 省属企业外派监事会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对省属企业境外国有资产进行监督检查,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三十四条 省国资委依法对境外企业国有资产重大事项实施管理,定期组织开展境外企业抽查审计,并依法开展资产损失责任追究。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境外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国资委和省属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一)违反规定为集团外企业或个人进行银行融资,向集团外企业或个人拆借资金、提供担保,出借银行账户;

(二)超越授权或未按规定程序进行融资或投资,调度和使用资金,处置资产等;

(三)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存在严重缺陷;

(四)会计信息不真实,存有账外业务和账外资产;

(五)通过不正当交易转移利润,损害企业利益;

(六)挪用或者截留应缴收益;

(七)重大事项未按规定及时报告。

第三十六条 省属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国资委按照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一)未按规定履行有关备案核准程序;

(二)未按规定及时报告重大事项;

(三)对境外企业管理失控,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安徽省省属高等院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

 

安徽省省属高等院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0-08-15 阅读次数:103

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省属高等院校(以下简称“省属高校”)预算管理工作,规范预算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省属高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教育厅直属高校所有收支的预算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省属高校的预算由省属高校本部预算及所属单位预算组成。

第四条 省属高校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管理,归口编制。省属高校预算在校(院)长的统一领导下,实行校级财务部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校级财务部门是编制预算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审核、汇编、上报学校本级预算和实行独立核算的所属单位预算。

(二)收支统编,综合平衡。加强和规范全口径预算管理,省属高校的所有收支包括预算内外资金和其他收支,要统一预算编制、统一财务管理、统筹进行安排,省属高校的一切财务收支包括二级财务单位的财务收支都完整地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不得在预算之外另留收支项目。学校预算要统筹安排,量入为出,综合平衡。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教学、科研的投入,合理确定各项支出的需求和优先安排顺序,分别轻重缓急,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确保大型教学、科研项目等建设,符合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和资金支持的方向。

(四)科学真实,程序规范。编制预算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财务规章制度,测算方法科学合理、预算基础信息和收支数据真实可靠;贯彻实施《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按照程序自下而上层层申报和审核,再自上而下征求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编制。

(五)公开透明,注重绩效。本着“编制过程公开、报批程序公开、预算执行公开”的原则,所有预算收支项目必须细化到具体执行单位和使用方向,项目支出预算要附必要的论证材料和支出预算清单。预算经省人代会审议通过后,省属高校要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并实行预算责任追究制度,增强预算执行的约束力;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进行追踪问效,并将考评结果与以后审批立项和项目支出预算挂钩,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五条 省属高校预算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预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规范学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分析行为;加强预算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确保预算基础资料、数据合法、真实、完整;依法编制、报送、审核、执行预算;严格按法定程序调整预算,加强预算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对预算资金使用追踪问效和考核分析,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第六条 省属高校应高度重视预算编制工作,加强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保障预算编制、执行、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分析与监督检查等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促进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章 预算管理的职责

第七条 省属高校预算管理主要职责:贯彻执行国家和我省有关预算法规和预算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内部预算管理制度;做好学校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单位预算基础信息数据库和项目支出的项目库,收集、整理有关预算管理工作信息;及时编报本校预算,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具体办理各项预算资金支出,提出预算调整事宜;分析、总结预算执行情况等。

第八条 省属高校预算工作要实行校(院)长负责制, 校(院)长办公会是学校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批准学校总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批准学校总预算的调整;批准学校决算。省属高校预算经校(院)长办公会集体决策后,由校(院)长全过程负责学校预算管理工作,包括预算编制、预算研究报批、预算执行和预算分析等方面。省属高校预算由校(院)长或委托主管财务的副校(院)长代表领导集体去执行,并履行“一支笔”审批的职责。学校内部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第九条 省属高校内部职能部门的预算管理主要职责:

(一)财务部门牵头履行省属高校预算管理的主要职责,组织、协调学校预算的编制、收支平衡、综合审查以及承办预算的执行、调整、考评和监督等项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预算管理规章制度;负责预算管理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建立和完善学校预算基础信息动态数据库、项目库;审核所属单位及有关业务部门提出的预算申请;提出预算收支总体规模、预算支出重点及预算安排建议;具体组织预算编制、批复、执行、调整,分析、总结预算执行情况,开展项目绩效考评,监督资金使用等。

(二)其他相关部门协助办理预算管理涉及本部门职责范围内事项。主要包括:人事部门审核确定学校教职工职级、工资、津贴、补贴等标准,提供机构人员编制、实有人数与结构状况;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提供资产、资源占用使用情况等基础信息数据等,并对提供上述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各相关部门研究提出本部门项目支出安排建议,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及效益分析,并对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组织和监督本部门的预算编制及其执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学校财务部门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协助办理预算编制和执行涉及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预算的组成

第十条 省属高校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十一条 收入预算包括财政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

其他收入主要指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

第十二条 预算支出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经营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等。

第十三条 基本支出预算是省属高校为保障教育教学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基本支出计划,包括在职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离退休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

第十四条 项目支出是各省属高校为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工作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项目支出计划,包括行政事业类项目支出、基本建设类支出和其他类项目支出。

行政事业类项目,是指省属高校由事业费开支的项目。主要包括专项计划项目、专项业务项目、大型修缮项目、大型购置项目、大型会议项目和其他项目。

基本建设类项目,是指按照国家关于基本建设管理的规定,用基本建设资金安排的项目或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的项目。

其他类项目是指包括科技三项费、政策性补贴等方面的支出项目。

第四章 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

第十五条 根据“一个单位、一本预算”的要求,省属高校所有收入、支出必须按规定纳入学校的一本预算中,由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按预算编制程序提出建议草案,报学校财务部门审核汇总,提交学校校(院)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审定后报出。

第十六条 预算编制的依据:

(一)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财政、财务规章制度、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以及有关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二)省政府和财政部门对预算编制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布置;

(三)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参数、定额和工作规范;

(四)省编制主管部门核定的机构、职责与人员编制,单位实有人数、占用的资产、资源情况,经批准的学校发展规划和事业计划,学校中心工作任务;

(五)以前预算执行情况、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等。

第十七条 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一)组织、开展预算管理法规的学习与研究,完善学校内部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管理机制。

(二)充分搜集、准备预算基础性资料。包括:

1、学校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数、实有数和人员结构、资产的占用与使用情况等。

2、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基本情况,发展方向、目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方案、经费预算及效益预测等。

(三)分析学校财务收支和工作任务等情况,根据有关政策、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按基本支出的内容,测算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定额。

(四)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制定本校事业发展计划,提出项目规划,对项目开展前瞻性研究、科学论证,经遴选排序,建立和完善预算项目库,并实行滚动管理。

(五)结合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务收支、业务活动和有关变化,找出影响本期预算的有关因素,以及工作计划对预算的要求,预测总体收支规模,提出预算支出的重点与安排建议。

(六)根据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预算编制工作的部署,按照有关规定与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校内业务培训,具体布置本校预算编制工作。

第十八条 收入预算的编制。省属高校在分析近年收入情况和下一增减变动因素基础上,按照收入来源,依法、合理、完整、稳妥地逐项测算编制预算收入,不得隐瞒收入。各项收入预算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

第十九条 支出预算的编制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没有可靠来源的支出不能纳入预算。不能把有专项用途的资金和借款或贷款视为学校自有资金使用。

第二十条 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

(一)在职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离退休支出严格按国家、省里规定的范围、标准和预算供给政策据实编制,核实打足。

(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按规定的支出范围、标准以及预算支出科目逐项测算、编列。有支出定额标准的,按定额标准计算编列。

第二十一条 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编报的项目要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法规、方针政策和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向、范围,确保学校中心工作任务完成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其中要特别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的审核论证工作,编制项目支出滚动计划,完善项目支出评审论证制度。

第二十二条 经营支出应根据收入测算情况、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关系、合同或协议规定的内容和支出需要等情况,稳妥地测算、编制,准确反映经营收支结果。

第二十三条 预计的上一预算结余和因预算收入小于预算支出而用本单位事业基金弥补收支的差额,应按规定编入预算草案。

第二十四条 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法规规定,对列入政府采购范围和限额规定标准的采购品目或项目,依法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第二十五条 学校的预算应安排预算预备费,用于应急开支和不可预见费用等方面。原则上,预算预备费应按预算支出额的1%-3%编制。

第二十六条 省属高校应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编报预算报告,编报的预算报告要有学校校(院)长签字及学校公章。

第五章 预算的编制程序

第二十七条 省属高校预算编制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预算编制工作要体现预见性,与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上财务决算相结合,与学校财力可能相结合。

第二十八条 省属高校预算编制管理采取“三上三下”的工作程序。

(一)“一上”,省属高校上报预算基础信息。省属高校按照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向省教育厅报送预算基础信息。同时学校财务部门通知各部门、各单位开始上报当年项目预算的论证、测算和编制工作;涉及到政府采购项目的,同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二)“一下”,省教育厅下达预算编报限额。省教育厅根据财政部门初步测算的省级财力,依据预算供给政策和预算基础信息审核后的数据,核定省属高校预算编报限额,下达省属高校。

(三)“二上”,省属高校上报预算建议草案。省属高校根据一般预算拨款编报限额,编制学校综合财政收支预算建议草案,其中学校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支出按基础信息测算编制,财务部门汇总各部门、各单位项目经费预算,组织校内有关人员进行论证,按轻重缓急排出建议草案,经学校校(院)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审定后,按规定的预算草案文本格式,报送省教育厅。

(四)“二下”,省教育厅根据省属高校上报的预算建议草案,审核省属高校收入预算,并结合省级财力等因素,确定并下达省属高校各类收支预算控制数。

(五)“三上”,省属高校反馈预算安排意见。省属高校根据下达的预算控制数,以及测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与支出数,补充、完善政府采购预算,修改编制本校预算草案,通知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反馈情况,学校财务部门收集汇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省教育厅反馈意见。

(六)“三下”,省教育厅正式批复预算。经省人代会审议通过、省财政厅批复后,省教育厅根据省财政厅批复的预算,在规定的时间内批复预算到省属高校。

第六章 预算的执行与调整

第二十九条 省批复下达的预算,在校(院)长的统一领导下,由省属高校财务部门组织具体执行。

第三十条 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标准周期制度,在一个财政预算批复前,省属高校可结合本年预算草案,参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情况申请、安排支出。

第三十一条 省属高校要按收入的来源渠道不同,正确区分收入类别,确保各项预算收入及时、足额实现,并依法按预算批复的预算科目、内容和程序等及时入账,不得隐瞒、坐支。

第三十二条 省属高校必须严格执行批复的支出预算和规定的财务开支标准,贯彻“勤俭办事业”方针,建立健全资金的申请、拨付与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控制预算支出,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十三条 省属高校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与要求,在用款计划和支出预算批复、下达后,根据用款计划与预算批复、下达情况,结合工作任务安排与项目建设进度需要,按规定的支出用途等及时办理用款支付手续。

第三十四条 基本支出在批复的预算范围内,按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执行。人员经费遵守各项财务制度和费用开支标准,按实际人数、工资结构,以及相应的计提基数与比例办理支出;公用经费结合单位工作计划和事业任务完成情况,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以合法、真实有效原始凭证列支。

第三十五条 项目支出要按批复的项目支出预算,在规定的用途和范围内结合项目实施进度,拨付和使用资金,并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第三十六条 因业务需要由多个单位协作完成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可与协作单位通过合同、协议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及金额,按合同、协议办理预算支出。

第三十七条 省属高校涉及有关预算资金的合同、协议,必须先经过财务部门审核。财务部门合同审核的主要内容是:

1、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和部门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

2、合同涉及资金是否符合预算;

3、合同内容是否有可能对本单位未来经济利益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等。

第三十八条 省属高校要严格遵守教育部门预算资金的使用管理及核算制度、办法规定,按规定的程序、手续办理各项支出,加强资金流转各环节的财务监督。

第三十九条 省属高校预算执行中,不得发生下列行为: 1.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2.办理无预算、超预算支出;

3.未经批准用项目预算资金安排基本支出; 4.省批复为政府采购的项目,未经批准自行采购;

5.用财政性资金进行对外投资(包括购买债券、股票等); 6.伪造、变造虚假合同或发票骗取预算资金; 7.采取各种手段虚列支出等;

8.未按规定程序报批,擅自变更预算项目; 9.其他违反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条 省属高校必须按照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加强政府采购工作。要依照《安徽省省属院校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和《安徽省省属院校政府采购工作操作规程》的要求,结合学校工作需要,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做好全年的政府采购计划,均衡采购预算执行。

第四十一条 省属高校应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与分析,对预算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或改进措施。

第四十二条 建立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制度。省属高校要按规定的格式、内容和要求(另行通知),按期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报告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包括定期报告和专项报告。

第四十三条 预算一经批复,一般不予调整。但执行过程中,遇以下特殊情况可办理预算调整:

(一)财政拨款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的调整。因国家政策、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计划有较大变动,或遇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对学校收支预算影响较大时,由学校提出申请预算调整报告,报省教育厅审核、汇总,经省财政厅批复后执行。

(二)按照预算收支平衡的原则,学校收支项目与批复发生差异,差异额超过预算总额的10%时,由学校提出正式申请预算调整报告报省教育厅审核汇总,经省财政厅批复后执行。

(三)学校收支项目与批复发生差异,差异额低于预算总额的10%时,由学校自行调整,并报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备案。

第四十四条 省属高校预算调整报告原则上于每年10月31日前报省教育厅。预算调整报告应列明预算调整的理由、项目、数额、措施,预算调整表,以及其他说明。

第四十五条 如遇自然灾害、发生事先难以预料的情况等确需申请财政补助的,有关省属高校应按《安徽省省级教育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教计〔2002〕056号)的规定与要求提出申请。对不符合规定的经费申请,省教育厅不予受理。

第四十六条 对于省教育厅追加、调减财政性资金补助而造成的预算调整,省属高校根据有关文件的要求,及时将预算收支指标分解下达具体部门或单位,相应调整本单位预算并严格执行。

第四十七条 省属高校申请增加预算支出的,需要组织听证的项目,按《安徽省预算追加听证办法(试行)》的规定办理。

第七章 预算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

第四十八条 省属高校应加强学校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与分析,学校每年应组织内审部门进行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并就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区分不同情况、不同性质,分别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或改进措施,省教育厅要督促有关方面认真、及时地整改,并对违反预算管理行为按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九条 省属高校应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追踪问效,不断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五十条 学校上预算执行及效益分析情况,以及当年预算安排情况,校级财务部门应如实向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作出报告,接受监督。

第五十一条 省属高校应编制本校项目评价计划,对本校的项目开展绩效考评工作,并将评价报告报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可委托有关单位对项目评价情况进行定期抽查。

第五十二条 在预算执行与编制过程中有下列行为的,要追究单位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虚报支出预算,隐瞒截留收入,骗取财政拨款;提供虚假数据、虚假财务报告,伪造、变造虚假合同、发票,以及其他违反财政法规行为的,按国家有关违反财政法规处罚规定追究责任单位、单位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不按批准预算执行,办理无预算、超预算支出,擅自改变预算资金的性质和使用范围,用财政补助资金进行对外投资的,挤占、挪用专项资金,除暂时停止审批单位项目经费外,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预算单位不按规定编报预算、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财务报告的,由省教育厅给予单位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四)有关部门不履行预算管理职责,不配合财务部门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的,由省属高校追究该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五)不积极主动配合检查监督,落实提供财务会计及其相关情况和资料的,要追究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五十三条 其他违反国家和省有关法规规定的,按相关法规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二○○五年一月一日起试行。

第五十五条 省教育厅直属高校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五十六条 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举办的高校及省教育厅直属中专学校的预算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五篇:陕西省省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

陕西省省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

陕国资分配发〔2009〕449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建立健全省属企业负责人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结构合理、水平适当、管理规范的薪酬分配制度,促进省属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378号令),参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中办发[2009]41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105号)、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发分配[2004]227号)、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二业绩考核任期薪酬管理的意见》(国资发分配[2007]229号)等有关规章制度,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省属企业负责人,是指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仅指省国资委监管的一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负责人,包括:

(一)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不含兼职的外部董事和职工董事),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

(二)国有独资企业和未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

(三)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股权代表出任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 省国资委推荐的总经理、副总经理;

(四)省国资委管理的其他企业负责人。

第三条 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报酬与风险、责任相适应,薪酬与经营业绩相挂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坚持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促进收入分配公正、透明,行为规范;

(四)坚持企业负责人薪酬增长与职工工资增长相协调,促进形成企业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关系;

(五)坚持完善薪酬制度与规范职务消费、补充保险等相配套,全面规范企业负责人工资收入分配;

(六)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提倡奉献精神。

第四条 按照本办法实施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生产经营稳定;企业负责人的工作责任、任务和目标明确。

(二)与省国资委签订《陕西省省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责任书》。

(三)积极推进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规范各项劳动、人事、分配制度。

(四)能及时发放职工工资,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第二章 薪酬构成及确定

第五条 企业负责人薪酬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中长期激励收益构成,以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为主。

第六条 企业董事长(法定代表人)的薪酬分配系数为1,总经理的薪酬分配系数为0.95。

第七条 基本年薪是企业负责人的基本收入。基本年薪主要根据企业所承担的责任、经营规模、经营风险、行业特性以及所在地区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省属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综合确定。基本年薪不与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

第八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基本年薪,由省国资委根据经审计并通过审核确认的企业财务决算数据核定。基本年薪原则上每年核定一次。上本企业经济效益没有实际增长的,不得核增本基本年薪。

第九条 绩效年薪是与企业负责人当年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相联系的收入。绩效年薪以基本年薪为基数,由省国资委依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确定。具体按《陕西省省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陕国资发[2007]109号)执行。

当年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不增长的,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不得增长。

第十条 各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企业负责人岗位评估和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依据其岗位职责和贡献确定薪酬水平,合理拉开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之间,以及其他负责人之间的薪酬差距。

企业其他负责人的薪酬管理办法由企业的董事会(不设董事会的由企业)参照本办法制定并组织实施,企业其他负责人的薪酬(包括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由企业依据其岗位责任、贡献和考核评价结果分别按照0.5——0.8的分配系数确定。企业其他负责人的分配系数应拉开差距,不能搞平均主义。

企业其他负责人的薪酬管理办法、考核、薪酬兑现等结果应及时报省国资委备案。

向社会公开选聘产生的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可参照本办法采取协商方式确定,其薪酬确定及兑现情况应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十一条 省国资委审慎探索企业负责人中长期激励,除已经颁布实施的《陕西省省属企业负责人特别贡献奖励暂行办法》(陕国资业绩发[2007]389号)规定的中长期激励措施之外,其他中长期激励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章 薪酬兑现

第十二条 企业负责人基本年薪列入企业成本,按月支付。

第十三条 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列入企业成本,根据省国资委的考核结果确定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水平,由企业一次性提取,分期兑现。

其中,绩效年薪的60%在考核结束后当期兑现,其余40%实行延期兑现。

第十四条 延期兑现的绩效年薪在企业负责人任期结束后,依据省国资委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一次性兑现。

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合格的,在任期结束后兑现全部延期支付收入;

考核不合格的或者考核期出现重大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据负责人承担的责任扣发部分或者全部延期支付收入。

企业须完成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任务,方可兑现绩效年薪。对于未完成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任务的企业,暂缓兑现或直接扣减企业负责人的绩效年薪。

第十五条 企业负责人的住房公积金和各项基本社会保险费,应由个人承担的部分,由企业从其基薪中代扣代缴;应由企业承担部分,由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支付。企业建立年金、补充医疗保险的,应报经省国资委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并应严格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确定负责人的缴费和待遇标准。

第十六条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制度,规范负责人的职务消费。企业负责人应严格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严禁以职务消费名义支付或者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第十七条 企业负责人的薪酬为税前收入,应依法交纳个人所得税,所得税全部由个人承担。

第四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八条 省国资委按规定程序对企业负责人薪酬方案进行审核,并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薪酬方案予以批复。

企业根据省国资委的批复调整负责人基本年薪,并按规定兑现当期绩效年薪。

企业其他负责人的薪酬方案,由企业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确定后报省国资委备案。

企业全资及控股子企业负责人薪酬兑现情况,需报省国资委备案。省属企业所属上市公司、境外公司负责人薪酬按照法定程序确定,薪酬兑现情况需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十九条 企业每年应填报企业负责人薪酬备案手册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二十条 企业报送的企业负责人薪酬方案备案手册及相关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省国资委批复的薪酬方案。包括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的确定以及结算方案;

(二)企业负责人任职情况;

(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情况;

(四)企业负责人其他货币性收入情况;

(五)住房公积金、各项基本社会保险费、补充保险的缴费基数、缴费额及说明;

(六)企业其他负责人任职、考核、薪酬分配系数及兑现情况。

(七)企业全资及控股子企业、境外公司负责人任职情况及薪酬兑现情况。

(八)所属上市公司负责人任职情况及薪酬兑现情况。

(九)企业负责人任期结束后延期兑现薪酬的兑现情况。

(十)省国资委要求企业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一条 企业负责人原则上不得在子企业兼职取酬。企业负责人经省国资委批准兼职的,只可在本企业或兼职企业中的一家企业领取薪酬,不得在其他企业领取薪酬、奖金、补贴等任何报酬。

第二十二条 未经省国资委同意,企业负责人不得在企业领取经省国资委审核的薪酬方案所列收入以外的其他任何收入。

第二十三条 企业负责人的收入实行台账管理,其薪酬及符合国家规定或经省国资委审核同意的其他收入,由企业按照其负责人的具体收入与支出设置明细账目,单独核算。

第二十四条 企业负责人薪酬计入企业工资总额并在企业工资统计中单列。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薪酬水平、补充保险、职务消费等纳入厂务(司务)公开范围,接受职工监督。

第二十六条 企业负责人因岗位变动调离企业的,应在调离后一个月内或组织规定的时间内转移工资关系,并按其在职时间分段计算当年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除在任期考核和离任审计后兑现延期支付的绩效年薪和按当年在企业负责人岗位实际工作月数计提的绩效年薪外,不得继续在原企业领取薪酬。如经省国资委批准将其工资关系继续留在原企业的,除在任期考核和离任审计后兑现延期支付的绩效年薪和按当年在企业负责人岗位实际工作月数计提的绩效年薪外,不得继续在原企业领取绩效年薪。

企业负责人职务发生变动(包括新任、升职、降职、转任)的,按其在职时间分段计算当年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

具体计算办法参照国家和我省有关企业工资支付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企业负责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的,按规定领取养老金,除在任期考核和离任审计后兑现延期支付的绩效年薪和按当年在企业负责人岗位实际工作月数计提的绩效年薪外,不得继续在原企业领取薪酬。

第二十八条 省国资委定期对企业负责人薪酬发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违反有关薪酬管理规定的企业和企业负责人,视情节轻重予以相应处理:

(一)对超过核定标准提取、发放企业负责人收入的,责令企业收回超标准发放部分,并对企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

(二)对任职期间发生重大决策失误、重大违纪事件、重大安全与质量事故、严重环境污染事故、企业重大不稳定事件等,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相应扣减企业负责人的绩效年薪。

(三)对于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弄虚作假的,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组织处理或移交司法处理,并相应扣减企业负责人的绩效年薪。

(四)对违反有关规定获取违规收入的,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关责任人纪律处分、组织处理和经济处罚,并追回违规所得收入,扣减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根据企业负责人薪酬分类管理的原则,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分为年薪制薪酬和核准制薪酬。对实施年薪制考核的企业负责人,实施年薪制薪酬。对实施模拟考核的企业负责人,实施核准制薪酬。

第三十条 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的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以及是企业负责人的党委委员的薪酬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其中党委书记按照0.95的分配系数确定,其他人员依据其岗位责任和贡献分别参照企业其他负责人0.5——0.8的分配系数确定。兼职人员只能按其所任的一个职位确定薪酬标准。

第三十一条 国有参股企业中国有股权代表可以参照本办法提出本企业负责人薪酬调控意见,并按法定程序分别提交企业董事会、股东会审议决定。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规定的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对象及管理方式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各企业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企业所属子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陕西省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三十六条 原《陕西省省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陕国资考核发[2005]243号)予以废止,不再执行。

附件1:

企业负责人基本年薪计算办法

一、企业法定代表人基本年薪按以下公式确定:

(一)基本年薪测算公式。W = W0× L× R,其中:W为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基薪; W0为上全省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倍数;L为综合测评系数; R为基薪调节系数。

(二)综合测评系数。L = 60% G+40% M,其中: G为规模系数;M为工资调节系数。

(三)规模系数。G = 20%z+ 30%x+ 30%j+20%y(贸易行业企业G = 20%z+ 30%x+ 20%j+30%y;投资类企业G = 30%z+30%j+40%y),其中:z为总资产规模系数,x为主营业务收入规模系数,j为净资产规模系数,y为利润总额规模系数。

(四)工资调节系数。M=30%D +30%P×+40%Q,其中:

D为地区工资系数,D= 上地区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上全省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

P为省属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系数,P= 上省属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上全省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

Q为企业工资系数,Q= 上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上全省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

(五)基本年薪调节系数。

R取值范围在1.0—1.4之间,由省国资委根据企业经营难度、行业特点以及测评误差等因素确定。

二、基本年薪公式中所涉及的数据,均由省国资委提供。

三、在企业上财务决算公布前,企业负责人的基本年薪由企业暂按上基本年薪标准预发。上财务决算公布后,按照公布的财务决算数据计算的当年基本年薪标准,经省国资委审核后进行调整,多退少补。

四、绩效年薪列入清算成本(费用)。

五、企业在省国资委公布经营业绩和任期考核结果后10个工作日内,将本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方案及相关材料一式2份报省国资委。

附件2:

模拟考核企业负责人薪酬核准办法

一、薪酬核准的适用范围模拟考核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分配,实施核准制薪酬。

二、薪酬核准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综合考核,努力实现企业负责人薪酬与经营业绩相一致。

(二)坚持分类处理,区别企业不同情况,力求薪酬核准工作的客观、公正、合理。

(三)坚持薪酬增长不高于效益增长,保持薪酬、效益增长的适当比例关系。

(四)实施核准制薪酬的企业,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原则上要低于依据《陕西省省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测算的薪酬水平。

三、薪酬核准方法

(一)本企业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收益率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较上有明显增长的企业,企业负责人收入较上收入可适当增长。

(二)本企业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收益率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较上持平或者下降的企业,原则上本企业负责人收入不能超过上实际收入水平。

(三)根据省国资委安排部署改革改组任务的完成情况,企业负责人收入较上收入可适当增长或持平。

(四)企业负责人薪酬列入下一企业成本(费用),根据省国资委的考核结果,由企业一次性提取,按规定支付。

四、组织管理及工作要求

1、企业负责人在经营期满,依据经审计的企业财务决算数据和省国资委安排部署改革改组总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对上经营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2、企业负责人根据上经营完成情况,制定本薪酬方案,报省国资委审核。

下载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5月9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5月9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徽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融资担保公司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融资担保公司经营行为,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健康运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安徽省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创建和管理实施办法

    安徽省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创建和管理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在省属企业广泛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典......

    云南省省属监管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云南省省属监管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云国资产权[2005]38号)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云南省省属监管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加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促进企业......

    陕西省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创建和管理暂行办法

    陕西省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创建和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推动陕西省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物质文明、政......

    安徽省农村公路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农村公路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农村公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适应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安徽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81203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7-04-07 【生效日期】1987-04-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

    山东省省属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省属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鲁国资产权„2007‟23号 各省管企业,各省直有关部门、单位: 《山东省......

    陕西省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陕西省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督促省属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防止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