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试卷3

时间:2019-05-15 00:1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生物学试卷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生物学试卷3》。

第一篇:微生物学试卷3

《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期末考试试题解答及评分标准 00a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

一.判断改错题(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错,认为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予以改正,每小题1.5分,共15分)

01.植物虽然可以直接吸收尿素,但进到土壤中的尿素一般很快地被尿素细菌和土壤中的尿酶分解成为碳酸铵。(√)

02.兼性寄生菌不可以利用有生命力的有机物作碳源。(×)

改正:兼性寄生菌可以利用有生命力的有机物作碳源。

01.在适宜的温度界限以外,过高过低的温度均对微生物有影响,极高于最高、极低于最

低适温界限,均可引起微生物原生质胶体变性,使细胞受损或死亡。(√)04.霉菌、酵母菌生长适宜的pH范围:最宜以中性偏碱;(×)

改正:霉菌、酵母菌生长适宜的pH范围:最宜以中性偏酸。

05.好气性微生物只能在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0.1伏)才能生长,常在0.1V生长;(×)

改正:好气微生物只能在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0.1伏)生长,常在0.3~0.4V生长。06.波长200-300nm紫外光都有杀菌效能,一般以250-280nm杀菌力最强。(√)07.碱性染料有显著的抑菌作用。(√)

08.设计培养能分解纤维素菌的培养基,可以采用合成培养基。(×)改正: 能分解纤维素菌的培养基, 培养基中需加有机营养物:纤维素。

09.液体培养基稀释培养测数法,取定量稀释菌液,经培养找出临界级数,可以间接测定

样品活菌数。(√)

10.共生固氮微生物,二种微生物必须紧密地生长在一起才能固定氨态氮,由固氮的共生

菌进行分子态氮的还原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的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每小题1.5分,共15分)

11.放线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其细胞形态(A;B;C;)A.有细胞壁;B.由分支菌丝组成;C.无核仁;D.菌体无鞭毛;E.菌体中有芽孢。

12.支原体[Mycoplasma],介乎于细菌与立克次体之间的原核微生物,其特点是:(A;B;)

A.有细胞壁;B.能人工培养; C.有核仁;D.有鞭毛; E.非细胞型微生物。

13.无机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中,其硝化作用包括:(C;D;E;)A.硝酸还原成亚硝酸;B.硝酸还原成NH3; C.NH3转化成亚硝酸;D.铵盐转化成亚硝酸; E.亚硝酸盐转化成硝酸盐。

14.单细胞微生物一次培养生长曲线中,其对数生长期的特点:(A;D;E;)A.细胞以不变的速率分裂; B.是收获以菌体为目的的最佳时期;C.细胞积累干物质量最大;D.细胞群体生理特性最接近一致;

E.是最高生长量期。

15.下面不同物镜表面的标志,哪些是光学显微镜的油镜标志。(B;C;D;)A.10; B.100;C.Oil;D.油; E.40。

16.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根霉菌(无性阶段),正确的观察结果包括:(A;B;C;D;)

A.孢子囊梗; B.孢子囊;C.孢子囊孢子;D.假根; E.足细胞。

17.巴氏消毒法、超高温巴氏消毒法,一般使用的温度和时间是:(A;B;C;)A.720C 10′; B.62~650C 20~30′;C.1300C 2″;D.1210C 30′; E.165~1800C 90~120′。

18.许多真菌在木材腐朽中起重要作用,如称为棕色腐朽的木材,主要是:(A;D:)

A.纤维素被分解; B.木质素被分解;C.纤维素不被分解;D.木质素不被分解; E.纤维素、木质素同时被分解。

19.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或者营养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A;B;C;D;E;)

A.H2O; B.碳源;C.氮源;D.无机盐类; E.生长素。

20.在分类上,属于真核生物的微生物是:(C;D;E;)A.含芽孢杆菌; B.放线菌;C.草菇;D.酵母菌; E.青霉。

三、填空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21.大部分植物病毒由 核酸 和 蛋白质 两种化学组成构成。

22.化能自养菌其能源为 氧化无机物;碳源为 二氧化碳(或无机碳酸盐).23.病毒粒子类型有2类:①无封套(包膜)的病毒粒子;②有封套 病毒粒子。

24.生长辅助物质(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生长代谢所必需 的,但微生物本身又不能合成 的微量的特殊营养物。

25.农产品常晒太阳可防止其发霉,主要原因是:高温、干燥 作用。26.异型乳酸发酵,产物一半为乳酸;还有 醋酸 以及酒精CO2 等。

27.V-A菌根的菌根菌,主要依靠自然 繁殖,迄今为止,还不能人工培养和繁殖。

28.在自然界中,含微生物总量最多的是自然环境是土壤。

29.化学药物对微生物的影响:①高浓度杀菌 ;②低浓度防腐;③再低浓度消毒。30.异养型微生物以有机物为基质的生物氧化反应中:以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 有氧呼吸作用。

四、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5分,共15分)31.细菌: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32.接合菌:指产生一种叫接合孢子的休眠孢子的真菌.33.腐生型:微生物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质成分为营养料,完成生长繁殖.34.氮源:构成微生物细胞物质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营养物质称之

35.甲烷发酵作用:以二氧化碳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无氧呼吸作用,最终生成甲烷(沼气)。

36.毒(裂)性噬菌体:能裂解寄主细胞的噬菌体。

五、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7.简述尿素的氨化作用.很多细菌都含有尿酶,能水解尿素,产生氨,其中有些种类的作用特别强,称为尿素细菌。尿素和尿酸的氨化作用:进到土壤中的尿素一般很快地被尿素细菌和土壤中的尿酶分解成为碳酸铵。

38.简述醋酸发酵。含低浓度乙醇的饮料酒,如绍兴酒和葡萄酒等,放置在温暖的空气中,几日后表面出现一层薄膜,酒也变酸,这种现象称为醋酸发酵。(广义的)醋酸发酵,产生的特定有机酸并不是好气性呼吸的最终产物,它们会进一步氧化,最终产生CO2,因此它们是中间产物。

39.简单叙述土著性区系和发酵性区系微生物特点。根据土壤中有机质养料供应情况而发育的区系可以分为土著性区系和发酵性区系两个组分微生物。土著性区系是指那些对新鲜的有机物质不很敏感的区系组分,发酵性区系是指在新鲜动植物残体存在时爆发性地旺盛发育,而在新鲜残体消失后又很快衰退的区系组分。40.简单叙述成品菌肥的要求:

①菌肥中的菌种是有效的(活菌和有效菌,固氮菌必需是有效固氮菌); ②不污染;

③适当含水量(过高过低则影响菌); ④适当的pH(菌种生活最适pH); ⑤恰当的贮期(贮存期一般3-6月); ⑥含菌量大

41.简单叙述微生物的特点。①种类多,数量大。微生物有几十万种,被誉为微生物世界。

②繁殖快,代谢活力强。微生物在温湿度适宜情况下每20—30’可繁殖一代。③易培养、易变异、易污染。很多微生物极易生长,可以大量人工培养,且易变异。④分布广。

六、论述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42.什么叫泡囊丛枝菌根,说明泡囊丛枝菌根的特征。

V-A菌根(泡囊丛枝菌根):由无隔膜的真菌形成的菌根,真菌的菌丝在植物细胞内和细胞间形成泡囊或分枝状。V-A菌根特征:是无隔膜的藻状菌;在皮层细胞内形成丛枝或二分叉的菌丝体;在皮层细胞内或皮层细胞间形成椭圆形泡囊;菌丝除在植物根细胞内形成上述构造外还伸延到士壤中去,有时很旺盛,从而扩大了吸收面,但并不形成外生菌根那样的菌套。

43.叙述放线菌与丝状真菌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均由菌丝构成,由孢子繁殖后代。

不同点:放线菌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核,大多没有有性繁殖;放线菌菌丝较细。

丝状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细胞结构,有细胞核,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真菌菌丝较粗。

44.简单叙述病毒的特点。

①个体极小。大多数直径小于150纳米。②专性寄生。

③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一种核酸类型,化学组成和繁殖方式都较简单。④没有或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合成系统,也没有核糖体。

⑤在寄主细胞内的病毒对各种化学药剂和抗菌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⑥经提纯的病毒结晶能保持侵染力 45.简单叙述微生物对促使作物生长的作用:

微生物除了对土壤肥力和肥料质量有影响外,还有直接营养植物的作用,如根际微生物分解根周围土壤中复杂的有机质,使之成为植物营养的有效成分,供给植物必需的养料。到目前止,已发现有2000多种植物菌根、菌根菌也能分解有机质供给植物可以吸收的养料。

七、案例分析题(每题9分,共9分)

46.试分析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并论述土壤中生物残体的腐烂分解。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循环、土壤肥力和环境保护中有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残根及翻进土壤中的植物地上部分,在它们没有发生变化的状态下,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是比较小的,更大的影响是在它们腐烂分解(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时产生的。

一、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生理习性,群的组成成分和数量各不相同。

1、细菌 土壤中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的70—90%。

2、放线菌 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也很大,仅次于细菌。

3、真菌 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耕作层中,真菌是土壤微生物中第三个大类。

4、藻类 土壤中发育有许多藻类,大多数是单细胞的硅藻或呈丝状的绿藻和裸藻。

5、原生动物 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包括纤毛虫、鞭毛虫和根毛虫等类,它们都有是单细胞的,并能运动的微生物。

二、土壤中生物残体的腐烂分解。

土壤每年接受大量生物残体,它们主要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腐烂分解而无机质化,同时形成腐殖质;腐殖质又被分解,无机质化。

1、植物残体成分及其分解 植物残体它们在土壤中腐烂分解的强度随不同的材料和土壤环境(水.肥.气.热条件)而变化。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由微生物分别地、接力地分解之。

2、有机物中氮、磷成分的矿化

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有氮、磷、硫和其他植物营养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它们的无机质化(矿化)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如果有机残体中的C:N比例小于25:1。则微生物在分解这些植物物质时,除了吸收一部分氮素合成身体的蛋白质外,同时释放出无机氮,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提高了下一茬作物的速效氮素养料水平。

三.土壤有机质分解中的起爆效应

以腐殖质为主的土壤有机质不断地在形成、分解和矿化的过程中,矿化的结果产生碳、氢、氧、磷、硫等的无机化合物。有机肥料施用,作物残茬和绿肥翻耕之后引起土壤矿化强度高峰的发生,矿化高峰发生的迟早、高峰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它们提供植物矿质养料的特点,就氮、磷养料而言,其特点体现在肥效发生的迟、早、猛、缓,等,在有些情况下“起爆作用”也可能是负值,即促退了原有土壤有机质的矿化。

四、腐殖质的形成和分解

以腐殖质为主要和稳定成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不断形成、分解的过程中;在比较稳定的环境里,含量水平是相对稳定的。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模拟试卷(来源:济宁医学院医学微生物教学资源网)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题1分, 共30分)【A型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是

A.三带喙库蚊 B.伊蚊 C.蜱 D.虱 E.蚤 2.肝炎病毒中核酸类型属于DNA的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3.易发生整合感染的病毒是

A.流行性感冒病毒 B.轮状病毒 C.巨细胞病毒 D.鼻病毒 E.冠状病毒

4.可直接测量病毒体大小的方法是

A.光学显微镜观察 B.电子显微镜观察 C.X线衍射法

D.超速离心法 E.超过滤法 5.决定病毒体感染细胞的关键物质是

A.刺突 B.衣壳 C.包膜 D.核酸 E.核蛋白 6.干扰素的本质是

A.病毒抗原 B.受病毒抗原刺激后产生的抗体 C.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

D.抗病毒化学制剂 E.受病毒感染后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7.抗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激活补体杀伤靶细胞 B.降解病毒核酸 C.病毒失去血凝性

D.病毒失去感染性 E.病毒失去免疫原性 8.内毒素是下列哪种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肺炎链球菌 C.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D.淋病奈瑟菌 E.脑膜炎奈瑟菌 9.病毒的致病机制不包括

A.杀细胞性感染 B.整合感染 C.稳定状态感染 D.侵袭感染 E.免疫病理作用 10.病毒抗原检测可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A.核酸杂交 B.PCR C.ELISA D.血凝试验 E.PFU 11.现已用于临床预防病毒性传染病的人工主动免疫制剂是 A.基因工程疫苗 B.抗独特型疫苗 C.DNA疫苗 D.抗病毒血清 E.DNA重组疫苗

12.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的初步鉴别试验选用 A.吲哚试验 B.尿素分解试验 C.乳糖发酵试验 D.H2S试验 E.胆汁溶菌试验

13.异染颗粒是下列哪一种细菌所具有的特性 A.破伤风梭菌 B.布氏杆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结核分枝杆菌 E.脑膜炎奈瑟菌 14.下列细菌中属条件致病菌的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伤寒沙门菌 C.霍乱弧菌 D.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E.结核分枝杆菌 15.对于厌氧芽胞杆菌,下述不恰当的描述是

A.属于梭状芽胞杆菌属 B.均为革兰阳性杆菌 C.均通过伤口感染

D.可引起特有的临床症状 E.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中 16.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制是

A.破伤风梭菌通过血液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大量增殖致病 B.破伤风梭菌产生内毒素引起休克 C.破伤风痉挛毒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致病 D.破伤风溶血毒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致病

E.破伤风梭菌引起败血症

17.使用白喉抗毒素,不恰当的描述是

A.使用前一定要做皮试 B.是人工主动免疫制剂

C.可用于紧急预防 D.可用于治疗 E.用于治疗必须早期足量

18.下列肠道杆菌中具有胞内寄生特点的是

A.大肠杆菌 B.痢疾杆菌 C.伤寒杆菌 D.变形杆菌 E.克雷伯菌

19.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鉴定依据不包括

A.金黄色色素 B.血平板上溶血 C.凝固酶阳性 D.耐热核酸酶阳性 E.发酵菊糖

20.药敏试验和菌种保存多选用细菌生长曲线中哪一期的细菌

A.迟缓期 B.对数生长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适应期

21.受体菌通过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DNA,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溶原性转换 E.原生质体融合

22.破坏物体上热原质的最佳温度和时间是

A.160℃,45min B.180℃,45min C.250℃,45min

D.121℃,45min E.200℃,45min 23.紫外线杀菌的最佳波长是

A.100~200nm B.150~250nm C.200~300nm D.265~266nm E.160~170nm 24.下列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细菌 B.放线菌 C.噬菌体 D.立克次体 E.真菌 25.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是指

A.吲哚 B.抗生素 C.色素 D.维生素 E.毒素 26.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

A.细胞壁 B.荚膜 C.芽胞 D.核质 E.细胞膜

27.变异最易出现在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以上均可

28.I型细菌特性

A.需用低渗含血清培养基 B.抗原性不变 C.对青霉素敏感 D.呈高度多形性 E.以上均错

29.关于外毒素

A.性质稳定,耐热 B.毒性较强 C.无抗原性 D.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少数革兰阳性菌也可产生 E.以上均对

30.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后,后果

A.引起组织损伤 B.杀死细菌 C.不能杀死细菌 D.引起细菌体内扩散 E.以上均对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1.L型细菌 2.质粒 3.败血症 4.消毒 5.Spore 6.SPA

三、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HSV-1的潜伏部位是____,HSV-2的潜伏部位是____。2.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致病性支原体有____、____、____等。3.在衣原体的发育周期中具有传染性的结构是____,具有繁殖能力的结构是____。

4.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含有大量____,一般不易着色,常采用____ 染色法。

5.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其中与致病性有关的是____菌毛,与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与接合有关的是____菌毛。

6.在消毒灭菌上判断是否彻底灭菌,常以杀死____作为标准。

7.革兰阴性菌外膜由____、____和____组成。

8.微生物个体很小,需用____或____放大后才能看见,通常以____或____作为测量其大小的单位。

9.IMViC试验是指____、____、____和____试验。10.痰结核分校杆菌涂片常用染色法为____。

11.革兰染色的四步步骤____、____、____、____。12.螺旋体科中能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有如下3属, ____、密螺旋体属及____。

四、问答题(1.2题8分,3题9分,共25分)1.细菌生长曲线分为哪四期?各期有哪些特点? 2.简述正常菌群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3.根据细菌外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机体组织细胞作用的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哪三类?试列举一种细菌的外毒素并说明其外毒素的致病机制。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二

一、名词解释(共6 题,每题5分,共30 分):

1、广义细菌

2、transformation

3、感染

4、IFN

5、包涵体

6、衣原体

7、细菌L型

8、abotive infection

二、问答题(共2 题,共15分)

1、简述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8分)

2、简述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及预防原则?(7分)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正确在括号中打√,错误在括号中打×)

()1.芽胞是细菌的繁殖方式。()2.真菌属于非细胞型的微生物。

()3.正常菌群通常指在人体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寄居而又对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

()4.检测结核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是抗酸染色。()5.伤寒杆菌可发生菌血症。

()6.狂犬病病毒在脑组织中可以形成内基小体。()7.紫外线的穿透力极强,故可以用于表面消毒。

()8.梅毒螺旋体在低温下容易死亡,故血液制品宜低温保存。()9.所有的消毒剂都是随着浓度增加其消毒效果也增加。()10.支原体是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微生物。

四、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微生物按照其结构、大小、组成不同分为__ __、____、___ 三大类。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其中__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3.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____,故其致病产生的脓液色黄而____。

4.流脑的病原体是____,主要通过____传播。

5.病毒复制周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环节。

6.流行性感冒病毒包膜上有两种刺突即___和____,两种刺突均不稳定,易发生___,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的依据。

7.甲型肝炎病毒与___由消化道传播,引起___,乙型肝炎病毒和___主要由___传播,可引起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并与____相关。

8.革兰染色的步骤包括____、____、____、____。9.螺旋体科中能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有如下3属, 疏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及____。

五、选择题(共30题,每题1 分,共计30分)

A型题(请按题干要求选一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前括号中)()1.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细菌 B.噬菌体 C.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衣原体()2.外毒素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 B.蛋白质 C.脂质 D.核酸 E.脂多糖()3.与细菌运动性有关的是

A.荚膜 B.菌毛 C.鞭毛 D.纤毛;E轴丝()4.用镀银染色法检测的是:

A.结核杆菌 B.支原体 C.大肠杆菌 D.钩端螺旋体 E.立克次体()5.生长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A.变形杆菌 B.大肠杆菌 C.链球菌 D.淋球菌 E.结核杆菌()6.缺陷病毒是指:

A.包膜刺突缺损 B.衣壳缺损 C.基因组缺损

D.复制周期不全 E.病毒酶缺损()7.彻底消毒灭菌的标志是杀灭:

A.细菌的分裂体 B.细菌的繁殖体 C.芽孢 D.荚膜 E.菌毛()8.S-R变异属于:

A.毒力变异 B.菌落变异 C.鞭毛变异 D.形态变异 E.耐药性变异

()9.抗-HBs(+)说明该机体:

A.具有传染性 B.无传染性 C.病情稳定 D.乙肝恢复期 E.对HBV具有免疫性

()10.引起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病原体是:

A.流感杆菌 B.甲型流感病毒 C.乙型流感病毒 D.丙型流感病毒 E.副流感病毒

()11.属于专性需氧菌的是

A.葡萄球菌 B.肺炎球菌 C.结核杆菌 D.链球菌 E.伤寒杆菌()12.沙门菌“O”抗原的相应抗体属于: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13.常用的湿热灭菌法是:

A.高压蒸气灭菌 B.流通蒸气灭菌 C.间歇灭菌 D.巴氏消毒 E.煮沸消毒

()14.结核杆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致病与菌体成分和荚膜有关 B.抗酸染色呈红色 C.耐酸不耐碱 D.形成S型菌落 E.生长缓慢()15.用来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

A.cm B.mm C.um D.nm E.pm()16.肺炎球菌的致病因素: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荚膜 D.侵袭力 E.以上都不是()17.属于缺陷病毒的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18.用于辅助诊断伤寒的的试验是:

A.抗O试验 B.肥达氏试验 C.外斐反应 D.串珠试验 E.热沉淀试验

()19.易发生反复感染的病毒是:

A.出血热病毒 B.HBV C.麻疹病毒 D.流感病毒 E.单纯疱疹病毒

()20.引起AIDS的病原体是:

A.人类嗜T细胞病毒I型 B.人类嗜T细胞病毒Ⅱ型 C.SARS病毒 D.HIV E.EB病毒

()21最易侵犯脑组织的真菌是:

A.毛癣菌 B.黄曲霉菌 C.表皮癣菌 D.新型隐球菌 E.小孢子癣菌

()22.L型细菌特性那个是正确的: A.不易回复成细菌 B.无致病性 C.对青霉素敏感

D.呈高度多形态性 E.需用低渗含血清培养基

()23.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创伤伤口感染

D.性接触传播 E.节肢动物叮咬()24.引起波浪热的病原体是:

A.炭疽芽孢杆菌 B.鼠疫杆菌 C.布氏杆菌 D.白喉棒状杆菌 E.枯草芽孢杆菌

()25.脊髓灰质炎病人的传染性排泄物是:

A.鼻咽分泌物 B.眼分泌物 C.粪 D.尿 E.血()26.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可用:

A.TAT B.抗生素 C.类毒素 D.细菌素 E.维生素()27.下列物质中哪个不是细菌合成的代谢产物: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抗毒素 E.抗生素()28.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

A.细菌 B.衣原体 C.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短小棒状病毒()29.可通过性传播的病毒是:

A.HBV B.CMV C.HIV D.HSV E.以上都是()30.有关衣原体的叙述哪个是错误的:

A.专性细胞内寄生 B.有独特的发育周期

C.原体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 D.始体是发育周期中的感染型 E.原体是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B 5.D 6.E 7.D 8.E 9.D 10.C 11.A 12.C 13.C 14.D 15.C 16.C 17.B 18.C 19.E 20.B 21.A 22.C 23.D 24.C 25.A 26.C 27.C 28.D 29.B 30.E

二、名称解释

1.细菌L型 2.质粒 3.败血症 4.消毒 5.Spore 6.SPA

三、填空题

1.三叉神经节,骶神经节

2.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

3.原体,始体。4.脂质,抗酸染色法。5.普通菌毛,性菌毛。

6.芽胞。7.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 8.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微米、纳米 9.靛基质、甲基红、VP、枸橼酸盐利用 10.抗酸染色法

11.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复红复染

12.钩端螺旋体属、疏螺旋体属

四、问答题

1、答:以生长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细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分为以下四期:

(1)迟缓期:此期细菌体积增大,代谢活跃,但分裂迟缓,菌数未见增殖。迟缓期长短不一,因菌种、接种的菌量、菌龄和培养基而异,一般约为1-4h。

(2)对数增殖期:此期细菌生长迅速,菌数呈几何级数增长。此时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都较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比较敏感。一般相当于细菌培养8-18h。

(3)稳定期:此期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活菌数保持相对不变。此时细菌可能出现形态、生理性状的变化,一些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大多在此期内产生,芽胞亦多在此期形成。

(4)衰退期:此期死亡菌数逐渐上升,活菌数急剧减少;细菌形态显著改变,甚至有的菌体自溶,难以辩认。

2、答: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寄居着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与宿主、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长期适应,处于微生态平衡。正常定植于人体各部位的细菌群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对构成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其生物学意义主要是:1生物拮抗;2促进机体免疫;3与衰老有关;4合成维生素和细菌素。

3、答:根据外毒素对宿主靶细胞的亲和性及其作用机制,可将外毒素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如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属于神经毒素,细菌在局部生长,产生毒素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导致骨骼肌强直性痉挛,而引起破伤风。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广义细菌:即指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分),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共六类微生物。(4分)

2.transformation :转化(1分):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4分)

3.感染:又称为细菌传染(2分),是指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3分)。4.IFN:干扰素(1分),是细胞在受到病毒等物质的诱导后,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3分),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1分)。

5.包涵体:有些病毒感染的细胞,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在胞核或胞浆内可看到的大小不等的着色斑块(3分),可作为病毒感染后留下的痕迹,在诊断某些病毒感染时具有重要意义。(2分)

6、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2分),具有独特发育周期(2分),并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分)。

7、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2分)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2分),因其首先在Lister研究所发现,故命名为细菌L-型(1分)。

8、abotive infection:顿挫感染(2分),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宿主细胞不能为增殖提供所需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2分)或者虽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1分)

二、问答题

1.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

结构复杂,由肽聚糖和外膜组成,外膜是革兰阴性菌特有的成分。(1分)

①肽聚糖:革兰阴性菌有1-2层的肽聚糖结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2分)

②外膜:位于肽聚糖层的外侧,包括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2分)脂多糖由三部分:一是脂质A;二是核心多糖;三是特异多糖(2分)。2.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1)经血传播:包括输血和血制品、医疗过程中消毒不严格;(2分)

(2)垂直传播:HBsAg阳性 尤其是HBeAg阳性的孕妇可以胎盘、产道感染胎儿;(2分)

(3)接触传播:包括日常接触和性接触。(2分)预防措施包括:

(1)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措施是严格筛选献血员,凡接触血液和体液的医疗操作均需严格灭菌消毒;(1分)(2)接种乙肝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1分)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填空题

1、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2、荚膜、鞭毛、菌毛、芽胞、鞭毛

3、血浆凝固酶 粘稠

4、脑膜炎球菌 呼吸道传播

5、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组装、成熟和释放

6、血凝素、神经氨酸酶 变异

7、戊型肝炎病毒 急性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 血源性传播 肝硬化及肝癌

8、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复红复染

9、钩端螺旋体属

五、选择题

1.B 2.A 3.C 4.D 5.E 6.C 7.C 8.B 9.E 10.B 11.C 12.C 13.A 14.D 15.B 16.C 17.D 18.B 19.E 20.D

21.D 22.D 23.A 24.C 25.D 26.A 27.D 28.C 29.E 30.C

第三篇:2008级本科临床医学微生物学试卷 (A)

2008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试卷(A)

(2009—2010学第1学期 2010年 1月 21日)

[闭卷,试卷共6页,答题时间90分钟]

学号姓名

专业、层次年级、班级

(说明:请把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案写在“赣南医学院考试答卷”纸上并标明题号,否则不得分。)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请从A、B、C、D、E五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把相应的字母涂黑(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病毒的基本结构是(b)

A.衣壳、包膜B.核衣壳、包膜C.核酸、包膜刺突

D.衣壳和核酸E.核酸、包膜

2.病毒增殖的方式是()

A.二分裂方式B.自我复制C.出芽方式D.原体、始体E.有丝分裂

3.含脂类高达60%的细菌是()

A.炭疽杆菌B.沙门菌C.分枝杆菌D.白喉杆菌E.肺炎球菌

4.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细菌的表面结构()

A.中介体B.菌毛C.荚膜D.性菌毛E.鞭毛

5.病毒嗜组织性的特征由什么而决定?()

A.病毒包膜B.病毒的核酸C.刺突

D.病毒体表面位点与敏感细胞受体的特异性E.衣壳上的壳粒数及排列

6.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B.单纯疱疹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

注:试卷不允许拆开本试卷共6 页第 1 页

D.腺病毒E.人乳头瘤病毒

7.芽胞抵抗力强是指()

A.能抵抗青霉素的杀菌作用B.能在体内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

C.既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又能抵抗外界因素的作用

D.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强E.能抵抗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8.革兰阴性细菌对溶菌酶不敏感的原因是()

A.在肽聚糖层外还有外膜结构B.细胞壁缺乏磷壁酸

C.细胞壁含有类脂AD.细胞壁含脂多糖多 E.细胞壁含糖类少

9.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物质是()

A.IgMB.中和抗体C.补体结合抗体D.SIgAE.干扰素

10.内毒素不具备的毒性作用是()

A.发热B.休克C.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D.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E.使血循环中血细胞数发生变化

11.下列能引起内毒素休克的细菌成份是()

A.LPSB.O抗原C.荚膜多糖D.H抗原E.肽聚糖

12.关于病毒的致病机理,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受病毒感染的细胞改变而发生融合B.病毒基因组与宿主细 胞DNA整合,使宿主细胞发生恶性转化

C.病毒合成侵袭性酶 类使宿主细胞裂解

D.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功能 紊乱,病变和 解

E.形成包涵体

13.溶原性细菌是()

A.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B.带有R因子的细菌

C.带有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D.带有F因子的细菌

E.能产生细菌素的细菌

14.以出芽方式繁殖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绿脓杆菌C.放线菌 D.噬菌体E.白色念珠菌

15.紫外线杀菌的机理是()

A.损伤细菌DNAB.破坏酶系统C.破坏细菌细胞壁

D.破坏核蛋白体E.损害细胞膜

16.鉴别新生隐球菌最重要的一项生物学特性是()

A.出芽繁殖B.单细胞真菌C.肥厚的荚膜

D.培养形成酵母样菌落E.营养要求不高,生长缓慢

17.预防病毒感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

A.使用抗毒素B.免疫预防C.使用抗病毒化疗药物

D.使用中草药E.使用干扰素

18.目前用于测定感染性病毒比较准确的方法是()

A.TCID50B.蚀斑试验C.红细胞凝集试验

D.ID50E.电镜下直接计数

19.脑膜炎球菌疫苗的组成成分是()

A.脑膜炎球菌裂解产物B.脑膜炎球菌的细胞壁 C.荚膜多糖

D.减毒的脑膜炎球菌E.福尔马林灭活的脑膜炎球菌

20.淋病奈瑟菌的致病因素是()

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性酶皮D.菌毛E.荚膜

21.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是()

A.根据胞壁中蛋白抗原不同,可分成A.B.C.D.E„„ 等18个群

B.在血清肉汤中易形成长链C.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可产生a溶血

E.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厌氧性链球菌

22.葡萄球菌引起化脓性炎症,其脓汁粘稠、局限,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A.葡萄球菌溶素B.杀白细胞素C.血浆凝固酶

D.透明质酸酶E.链激酶

23.大肠杆菌在食品卫生细菌学方面的重要性在于()

A.大肠杆菌常作为被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

B.大肠杆菌是人体 肠道中的正常菌群C.大肠杆菌能产生肠毒素

D.大肠杆菌可引起 各种腹泻E.以上都不是

24.肠热症发病第一周内,分离病原菌阳性率最高的标本是()

A.呕吐物B.血液C.脑脊液D.尿液E.粪便

25.外科手术敷料使用前宜采用的灭菌方法是()

A.干烤B.巴氏消毒法C.高压蒸气灭菌法

D.紫外线照射法E.流动蒸气消毒法

26.用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破伤风,其机理是()

A.中和结合在神经组织上的外毒素B.抑制破伤风杆菌产生外毒素

C.中和游离在神经组织外的外毒素D.抑 制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E.以上都不是

27.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有()

A.霍乱弧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产气荚膜杆菌

D.肉毒杆菌E.链球菌

28.下列哪种培养基可作为棒状杆菌的鉴别选择培养基()

A.S.S平板B.中国兰平板C.碱性琼脂平板

D.巧克力色平板E.亚碲酸钾血平板

29.结核杆菌所致疾病中最常见的是()

A.淋巴结核B.肠结核C.肺结核

D.结核性胸膜炎E.结核性脑膜炎

30.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毒素是()

A.破伤风痉挛毒素B.葡萄球菌肠毒素C.白喉毒素

D.霍乱肠毒素E.肉毒毒素

31.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相同点为()

A.均能引起间质性肺炎及生殖道感染B.外毒素参与致病

C.生长时需供给胆固醇D.临床上采用青霉素治疗效果不佳

E.在诱导因素作用下形成32.从流感患者的咽喉漱液中分离流感病毒,最好接种于()

A.尿囊腔B.小鼠腹腔C.Hela细胞

D.人胚羊膜细 胞E.鸡胚羊膜腔

33.在抗流感病毒感染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核蛋白抗体B.细胞免疫C.血凝素抗体

D.干扰素E.神经氨酸酶抗体

34.下述病毒中,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A.HAVB.HDVC.HBVD.EBVE.ECHO病毒

35.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

A.肺炎链球菌B.结核杆菌C.流感病毒

D.肺炎支原体E.新型隐球菌

36.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传播B.消化道传播C.血液接触

D.蚊虫叮咬E.性接触

37.下列微生物具有芽胞,除外()

A.破伤风梭菌B.产气荚膜梭菌C.肉毒梭菌

D.炭疽杆菌E.大肠杆菌

38.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系统,血清中不易检测到的是()

A.HBcAg B.HBsAg C.HBeAg D.Pre S1抗原 E.Pre S2抗原

39.下列哪种疾病患者可出现“恐水症”?()

A.乙脑B.狂犬病C.出血热D.脑膜炎E.登革热

40.防治艾滋病,下列哪一项不适用?()

A.广泛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B.防止性滥交和杜绝吸毒

C.高危人群服用抗病毒药物 D.严格检查供血者,确保输血和血制品的安全E.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掌握流行动态

二、填空题: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本大题共17分)

1.(本小题1分)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不同,将细菌分为和。

2.(本小题1.5分)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主要为,和。

3.(本小题1分)链球菌可产生一种能分解细胞间质的织中扩散的酶,称之为_______。

4.(本小题0.5分)病原性球菌中,最易对青霉素产生耐药的细菌是。

5.(本小题1分)白喉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_______________,其致病机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

6.(本小题2分)可引起急性腹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7.(本小题2分)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的病毒性疾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小题1分)可用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防治的细菌性疾病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小题1分)根据感染的微生物来源,医院感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小题2分)HSV有两种血清型,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常引起________,后者常引起________。

11.(本小题1分)多见 于由战伤所致的微生物感染性疾病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12.(本小题2分)梅毒可分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_性两种,前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方式传染,而后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方式传染。

13.(本小题1分)培养大多数病原性细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___________ 度;最适酸硷度,即pH为 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本大题共18分)

1.消毒

2.菌群失调

3.侵袭力

4.人工被动免疫

5.垂直传播

6.抗原转换

四、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并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本大题共15分)

1.(本小题5分)简述HBV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包括哪几项?表示HBV复制及具有传染性的指标有哪些?。

2.(本小题5分)简述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3.(本小题5分)简述乙脑病毒的传染源、传播媒介、致病部位及防治原则。

五、论述题:详细叙述下列问题,并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本大题共10分)

1.试述能引起性传播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有哪些?各引起什么疾病?(举5例)

第四篇: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编号: 09003011 课程归属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制定时间:2007年7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微生物是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学生应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上系统地了解微生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微生物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手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技术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论基础。

(二)基本技能要求

(1)掌握微生物学的制片、染色和观察技术。(2)掌握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方法。(3)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4)了解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适用专业和学时数

本大纲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总学时数81,其中理论学时数为54,实验学时数为27。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该课程必须具备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4、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一)教材

(1)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2)沈萍等编著《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二)参考书

(1)沈萍著《普通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J.Nicklin etc《Microbiology》,科学出版社,1999。

5、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的理论课要求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理论教学部分54学时。第一章 绪论(2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及微生物学的定义、微生物的类群和分类地位、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史、真原核微生物的区别、微生物对于人类的关系和重要性。

1、基本概念:微生物、微生物学。

2、教学重点:微生物及微生物学的概念、真原核微生物的区别。

3、教学难点:微生物的特点。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微生物学的分科和基本任务。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微生物学发展过程的五个时期及各时期的代表人物。第三节 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

生物分类的发展,目前生物分类的进展,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第四节 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似性,微生物的八大特点。第五节 真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真原核微生物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生理生化上的主要区别。第六节 微生物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从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发酵工业、农业,微生物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等多个方面阐述微生物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说明学习微生物学的重要性。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8学时)

1、基本内容:原核生物的概念、细菌的形态、大小与结构、细菌的繁殖,放线菌、蓝细菌和其他的原核微生物。

2、基本概念:原核、原核生物、间体、芽孢、鞭毛、荚膜。

3、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尤其是原核生物特有的结构。

4、教学难点:细胞壁的构造。第一节 免疫学的概念

细菌细胞的基本形态、细胞的大小和排列方式。第二节 细菌的细胞结构及功能

细菌的细胞壁与革兰氏染色反应、细胞膜和间体、细胞质与内含物、原核和质粒等一般结构;荚膜、鞭毛、芽孢等特殊构造;各细胞结构的功能。第三节 细菌的群体形态和繁殖

细菌的群体形态特征——菌落、菌苔和液体培养特征及其在细菌分类中的作用;菌落和菌苔的概念;细菌的繁殖方式。第四节 放线菌

放线菌的形态、基本结构;繁殖方式;放线菌的主要类群。第五节 蓝细菌

蓝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蓝细菌的繁殖。第六节 其他类群的微生物

枝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的基本特征,与其他原核生物的区别。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5学时)

1、基本内容:真菌的形态、结构,真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真菌的代表类群、真菌对于人类的影响和重要性。

2、基本概念:真菌、菌丝、菌丝体。

3、教学重点:真菌的特殊形态、真菌的繁殖和孢子类型。

4、教学难点:真菌的繁殖。第一节 真菌的形态、结构

真菌的一般形态结构和特殊构造。第二节 真菌的繁殖

真菌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及其特点;各类繁殖所形成的孢子类型。真菌的准性生殖。第三节 酵母菌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及生活史。第四节 真菌的代表类群

真菌各代表类群的形态结构,繁殖特点,生活史和生活环境,常见真菌在实际中的应用或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第四章 非细胞结构生物——病毒(4学时)

1、基本内容:病毒的定义、病毒的一般特征、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增殖、病毒的溶原性、亚病毒。

2、基本概念:病毒、病毒粒子、温和噬菌体、类病毒、朊病毒。

3、教学重点:病毒的一般形态特征;病毒的增殖。

4、教学难点:噬菌体的增殖过程。第一节 病毒的一般特征

病毒的定义;一般形态特征。第二节 病毒的分类

病毒的分类方法和病毒的主要类群。第三节 噬菌体的特性和复制方式

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增殖方式和增殖过程;噬菌体与人类的关系。第四节 爱滋病毒

爱滋病毒的发现、爱滋病的发病特点,爱滋病毒对人类的危害。第五节 亚病毒

亚病毒的种类和特点。亚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4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培养基。

2、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四大营养类型病毒、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四种方式、培养基。

3、教学重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培养基。

4、教学难点: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第一节 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素、矿质元素和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微生物的四大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光能异养型微生物、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和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的概念,各类型微生物的生理特点。第三节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四种方式(被动运输、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和运输的特点。

第四节 培养基

培养基的概念;培养基的配制过程;培养基的种类;配制培养基的原则。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6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的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的类型、己糖的分解代谢、特殊物质的分解代谢、代谢的调节

2、基本概念:产生ATP的三种方式,能量代谢的三种方式。

3、教学重点: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4、教学难点:微生物的代谢调节。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ATP产生的三种方式(基质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微生物能量代谢的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作用)。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己糖代谢的四条途径(EMP、HMP、ED和TCA)及其特点。第三节 微生物的特殊合成代谢

生物固氮作用的机制;肽聚糖大分子的合成。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酶活性调节和酶合成调节的类型和机制;微生物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5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测定、生长曲线、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基本概念:代时、生长曲线、光修复、暗修复。

3、教学重点: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4、教学难点: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一节 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生长的定义;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测定方法。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的定义;生长曲线的绘制方法;生长曲线的四个时期及不同时期微生物细胞特点;生长曲线对于实际生产的指导意义。第三节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氧气、PH值、水份、渗透压、辐射线和化学药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高温灭菌的原理及方法;消毒和灭菌的概念。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基因重组(6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2、基本概念:基因突变、转导、转化、接合。

3、教学重点:基因重组。

4、教学难点:基因重组。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转化、噬菌体感染和植物病毒的重建等三个经典实验;遗传物质存在的部位和方式。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突变率;基因突变的机制;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第三节 基因重组(原核生物和真菌)

原核生物基因重组——转化、转导、接合及原生质体融合。第四节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基因工程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第五节 菌种保藏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菌种的保藏。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5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基本概念:微生物区系、极端环境微生物、微生物间的八种关系、生物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3、教学重点: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4、教学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的作用。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微生物在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中的分布;极端环境微生物。第二节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间的八种相互关系。

第三节 微生物与动物和植物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与动物的互生、共生和寄生关系;微生物与植物的互生、共生和寄生关系。第四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自然界碳素、氮素、磷素和硫素等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第十章 免疫血清学(6学时)

1、基本内容:传染与传染病、影响传染的因素、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2、基本概念:传染、传染病、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抗原、免疫球蛋白。

3、教学重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反应。

4、教学难点:抗原抗体反应。第一节 传染与免疫

传染与传染病;影响传染的因素。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方式——屏障结构、吞噬作用、炎症反应等。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其作用和免疫分子(抗原、抗体)及其作用。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主要的抗原抗体反应,现代免疫学技术等。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3学时)

1、基本内容:微生物的分类单元、种的定义、微生物的命名、原核微生物的分类和分类纲要纲要、真核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和分类纲要、微生物的鉴定。

2、基本概念:种、亚种、菌株、分类、命名、鉴定。

3、教学重点:物种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和鉴定。

4、教学难点: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和物种的概念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物种的定义;亚种以下的分类单元。第二节 微生物的命名

微生物的命名方法和命名原则。第三节 原核生物的分类纲要

原核生物常用的分类系统。第四节 真核生物的分类纲要

真菌的代表性分类系统。第五节 微生物的鉴定

原核微生物的鉴定方法(传统的分类鉴定方法和现代的分类鉴定方法)。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27学时)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观察(3学时)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反应(3学时)实验三 细菌的芽孢染色(2学时)

实验四 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3学时)实验五 微生物细胞数量的测定(3学时)实验六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4学时)实验七 微生物的纯系分离(3学时)

实验八 真菌形态及微生物菌落形态观察(2学时)实验九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4学时)

第五篇: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大纲

绪论(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

2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二、主要内容: 1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2 微生物学及其主要分枝 3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三、讲授重点:

微生物学的任务和内容,微生物发展史。

四、讲授难点: 微生物的特点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6学时)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及其它主要特征。2了解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蓝细菌的主要特征。

二、主要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繁殖方式、菌落特征;细菌分类及其代表类群 2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菌落特征;放线菌的代表类群 3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的一般结构和特性。

三、讲授重点:

细菌细胞的特点、细胞壁结构与革兰氏染色原理。

四、讲授难点:

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5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霉菌、酵母菌和蕈菌的概念和基本形态结构; 2较熟练掌握真菌的繁殖方式、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3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4了解五个亚门真菌的分类方法及其代表菌

二、主要内容

1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2酵母菌的繁殖方式、生活史和菌落特征; 3霉菌的形态结构; 4霉菌的繁殖及孢子类型; 5 霉菌的菌落; 6蕈菌(大型真菌)7常见真菌代表菌属

三、讲授重点: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菌落特征、繁殖方式。

四、讲授难点:

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亚门真菌的分类方法。

第三章 病毒(4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的一般属性和类群。

2熟练掌握病毒的种类、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繁殖过程、溶源性。3熟练掌握噬菌体形态和结构以及噬菌体的类型

二、主要内容

1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2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繁殖方式; 3噬菌体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 4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

三、讲授重点:

病毒的定义、基本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各类病毒的宿主。噬菌体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四、讲授难点:

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粒子种类;病毒的类群。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4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功用、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掌握物质运输的方式和机理; 3掌握培养基的种类与配制原则;

二、主要内容

1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4培养基的配制和种类。

三、讲授重点:

微生物的营养特点,营养类型和吸收营养的机制。

四、讲授难点: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种类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3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呼吸和能量代谢;呼吸基质和能源;呼吸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作用;发酵作用。2掌握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方式;

二、主要内容

1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2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间的联系; 3微生物代谢调节

三、讲授重点: 微生物的呼吸和发酵。

四、讲授难点:

微生物代谢调节:酶合成的调节和酶功能的调节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6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纯培养的基本步骤和技术;

2熟练掌握细菌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规律,单细胞微生物一次培养生长曲线; 3掌握微生物生长测定的方法;

4掌握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二、主要内容

1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4微生物培养法; 5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三、讲授重点:

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微生物生长的规律及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四、讲授难点: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6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掌握微生物突变体的主要类型;

3掌握基因突变、微生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二、主要内容

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3基因重组; 4基因工程;

三、讲授重点: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主要方式和特点,基因工程原理。

四、讲授难点:

细菌的基因重组方式。微生物诱变育种方法。

第八章 菌种的保藏(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菌种衰退的原因;

2掌握菌种保藏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二、主要内容: 1菌种的衰退和复壮; 2菌种的保藏;

三、讲授重点: 菌种保藏的基本方法

四、授难点: 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3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以及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 2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3掌握微生物处理污水的一般方法;

二、主要内容: 1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3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三、讲授重点: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微生物处理污水的一般方法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4小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传染与免疫的机制; 2掌握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二、主要内容: 1有关免疫的基本概念 2 免疫系统 3抗原 4抗体 5细胞因子 6补体 7免疫应答 8细胞免疫 9体液免疫 10血清学试验技术

三、讲授重点: 抗原与抗体概念,血清学技术。

四、讲授难点:

机体的免疫反应,血清学技术。

下载微生物学试卷3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生物学试卷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微生物学

    一.绪论 1)微生物: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极小2分布广种类繁多3繁殖快4易变异 3)原核微生物与......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 生 物 学 实 验 报 告 (格式标准)(生命科学专业) 教 师:黎 勇目录索引实验一 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 实验二 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5 实验三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二、......

    微生物学名词

    1、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 2、比表面积: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3、原核微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为核区的裸露的DNA的原始单细......

    微生物学专业-《微生物工程》课程考试试卷 - 副本

    江西农业大学《微生物工程》课程考试试卷 姓名: 学号: 学院及专业:考试日期:2015.01.15 试卷所需时间:120分钟 开卷 试卷总分:100分 一、加强对生物质能的利用已经成为各国解决目......

    微生物学文献读书笔记

    微生物学文献读后感 一、文章题目 A novel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susceptibility of Escherichia coli to antibiotics (评估大肠杆菌对抗生素易感性的一种新方法) 二、......

    环境微生物学总结。

    古细菌:无胞壁酸。真细菌:有胞壁酸。G+G-。真核生物:几丁质 细菌包括不变部分、可变部分 细菌细胞壁:肽聚糖 细胞壁功能:○维持保护细胞形状 ○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可使不同的细......

    微生物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环境影响非常之大。微生物的数量极其巨大惊人,仅仅是人体身上就存在着2千克左右的微生物;其生长范围极其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