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分析及建设方向
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分析及建设方向
屠群峰
摘要:以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按年度、省市、专业大类分析入手。采用灰色理论方法对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与全国高职高专专业点进行了关联度分析,以考量国家精品课程的共享程度和受益面.并提出了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关联度;建设方向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把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项目。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高职教育精品课程有着和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同样的背景、内涵和意义.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在课程建设的理念、模式和技术方面具有其显著特点和特殊内涵。本文从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分析入手.对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与全国高职高专专业点进行了关联度分析.并提出了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方向。
一、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分析
(一)国家精品课程按年度分析
教育部自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来.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已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标志性成果。通过6年的建设。至2008年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已达605门(表1)。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3—2005年。是“十五”中期至“十五’’末;第二阶段自2006年始,属“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2003—2008年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已达605门.精品课程数量逐年增加。从2003年的24门增加到2008年的196门。作为“十一五”期间的2006—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共470门.按“十一五”期间建设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1000门计算。则2009—2010年尚需建设530门.年平均265门.年平均门
数超过“十一五”期间前三年的任何一年。
(二)国家精品课程按省市排序分析
在全国31个省市中有28个省市拥有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宁夏、青海、西藏无l门国家精品课程。按各省市拥有国家精品课程多少取前10位进行排序(表2)。
1.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广东、浙江和江苏。广东省是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在全国所有高职高专院校中拥有的国家精品课程最多。而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为40多所.且拥有平均每校有1门以上的国家精品课程。
2.与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有关。如浙江省教育厅将省级精品课程纳入每年的教学专项检查范围,以推进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将精品课程建设成效作为教师晋升技术职务的教学业绩等。
3.与高职高々院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有关。特别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至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已在全国范围确定了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这些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由于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较早.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年度检测目标.故建设成效相对显著。
(三)国家精品课程按专业大类分析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分为19大类78类.根据2003—2008年高职教育605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17门为公共基础课)按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大类进行归类(见图1)。
1.按专业大类的专业点排序.排在前3位的是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和财经大类。这些精品课程所在的专业大类在全国范围的专业点相对较多。
2.制造大类国家精品课程最多,达113门;其次为电子信息大类.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发展的产业中打造先进制造基地和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有关。行业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较少.如水利大类和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公安大类、法律大类.其专业拓展的面较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3.国家精品课程门数与高职高专院校的性质有关.公安司法、水利类高职高专院校较少。其所设臵的专业点在全国范围内就较少。加之公安大类、法律大类中的司法技术类为国家控制专业.其他学校无法设臵。
二、离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与专业点的关联度分析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具有以点带面。以典型拉动一般。以共享普及全体。最终使学生、教师和所有高校成为受益者。所以.国家精品课程非常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国家精品课程的共享程度或受益面与各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大类中拥有的精品课程的数量有关.即与各专业或专业群所拥有的精品课程有关。一般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某专业大类所设臵的专业点多。其拥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多.如此匹配才能真正提高共享程度和扩大受益面。按各专业大类设臵的专业点所占的比例与各专业大类所拥有的国家精品课程比例进行
关联度分析.可以考量国家精品课程的共享程度或受益面。2003—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为605门。其中有17门为公共基础课,按588门在19专业大类中的比例进行分析(图2)。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度的计算方法为:设按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大类全国设臵的高职专业点为参考数列Xo,各专业大类精品课程为被比较数列(因素数列)
则关联系数为:
式中:为分辨系数,一般取=0.5;△max,△min为各个类的绝对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显然联度,即是关于专业大类的函数,如果对
取其平均值。则得到的X。与臵之间的关
且
通过计算.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大类专业点 与各专业大类精品课程的关联度为。
两者的关联度为0.756.应认为两者关联程度较大。说明国家精品课程的共享程度或受益面较大,从图2中粗略可见,电子信息、财经、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精品课程与相关专业点有较大“错位”.但这些专业点的开设相对投入较少。如电子信息大类多为计算机类专业.凡是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又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机房.均开设计算机类专业作为学校设臵的辅助专业:各高职高专院校在建设重点专业的同时,会派生出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的专业点。
三、高职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方向
从课程的评价角度看.精品课程应包括“五个一流”,即一流的教学团队、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不是强调一门课程的改革.应体现其系统性。应以I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皮之不存.毛将蔫附”,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以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在工学结合课程标准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一)教学团队应体现合作性
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首先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课程团队.包括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的比例均较合适.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等。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精品课程的开发必须强调教学团队的作用。其一,课程的开发必须校 企合作,只有将课程内容与企业的最新技术结合。把课堂搬到企业中去。才能成为精品;其二,课程组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从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课程开发团队;其三.课程的开发必须有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员参与,制作相关的网页、课件,开发在线自学系统和测试系统,交互平台等。
(二)教学内容应具备针对性和适用性
一流的教学内容来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臵.工学结合精品课程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鲜明的设计意识上.体现在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上。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课程的先进性还体现在有无设计意识上.课程的设计意识是一种追求完美,不断提升的过程.具体表现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超越经验主义和传统习惯的约束.以科学性、高效率、整体化、有特色为课程建设的追求目标。教学内容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要求。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和覆盖性。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体现一体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坚持融“教、学、做”一体的原则。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强化学习情境的创设。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实训等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现代技术手段.以解决在网络环境下的实践性课程的设计问题。
(四)教学资源应呈现立体化
建立开放的教学资源系统.建立集纸质与电子、静态与动态的图书、网络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在质量工程的课程政策导向下.优质的精品课程必须面向所有高职院校的师生.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重视教学资源的反馈评价.精品课程的共享教学资源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
精品课程的构成包括一流的教材。教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体现之一.教材不仅要反映内容的更新,还要反映教学方法的创新。使教材系列化、多媒化。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五)教学管理应满足工学结合
教学管理主要指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包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管理.也包括与课程开发与建设相关的教学管理。随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深入.课程的实施往往与现有固定的教学管理模式相矛盾.如课程的“教、学、做”一体使得课程的教学实施必须在课堂、实训室、企业中交替实施.这与学校按周为单位的教学安排相矛盾。学校应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制定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以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
学校应建立对精品课程的动态监测与管理.以促进精品课程网站内容的更新和完善.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作用,使学生、教师和所有高校受益。同时,学校应建立精品课程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对精品课程的随机、专项检查。找出问题进行纠正和整改,给予指导性的建设方向。对课程团队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投入大、效果好的给予奖励。
四、结束语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精品课程建设是在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选取的一个突破性措施。精品课程不仅要解决高校扩招后优质教学资源匮乏的困境.更重要的是为高职教育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是为了造就国家精品课程.更重要的是使广大高职院校教师理解高职教育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设计方法,催生出高质量的全新的高职教育课程类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瞢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r7. [4]邓聚龙.灰色预测与决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
[5]首珩.高职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内涵的探讨忉.中国成人教育,2008.(1):98—99.
选自:《教研理论》
第二篇:五年制高职的课程建设
五年制高职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业务规格的着眼点。根据原国家教委职教司关于五年制高职公共课、专门课开发的指导性意见,结合几年来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职课程的建设与开发,须重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课程结构
构建
科学的课程结构,形成优化的课程体系是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前提条件。这可从两个层面作探讨:一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合理配置,形成优化的课程体系;二是围绕专业能力子要素或子模块实现知识与能力渗透的构想,即各门课程的建设问题。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既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又要赋予其新的内涵。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为目标。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较低层次的中等专业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强调对受教育者个性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因而其课程体系的构建须以此教育目标为依据。五年制高职教育实施的是初中后的职业教育,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加强其基础文化,人文精神等诸方面的教育是必须的,这就是课程设置中的公共课。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文化课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的文化课,它必须具有三项功能,即:文化教育的功能,一般职业能力培养和为专门课服务的功能。同时,必须具有落实各项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这就是专门课。专门课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应用性特征,它以必要的理论为基础,但又不苛求理论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知识形态的技术应用,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构建这样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培养岗位能力着眼重新安排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既要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又要考虑课程的衔接性,既要考虑知识面总体的“宽”也要注重某些关键能力的“专”,即课程体系既具逻辑性又富有弹性。课程的模块化是现代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符合课程优化的内在要求。进行模块化课程的开发可借鉴DACUM方法,将若干专项能力所需知识综合为一个模块,实现知识的有机融合。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还必须认真研究实现当前专业教育目标与未来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之间的关系。21世纪,世界将步入知识经济发展时期,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岗位职责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未来的劳动者仅有一项或几项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具备包括跨岗位和跨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仅要考虑职业的针对性,以满足企业的现实要求,而且还应考虑未来发展问题,为受教育者在理论体系上和专业能力上作合理的铺垫,力求使他们的智力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进行课程的内部建设时,可依据专业人才业务规格所制订的专业能力要素表(DACUM表),及由此层层分解而成的一个个能力子要素,筛选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按课程规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构建成课程模块。构建课程模块时,应认真考虑如下诸因素: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的选择与组合;要求的深与浅、繁与简、宽与专;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教学的组织与安排等。模块课程具有实现单一功能或专项能力要素的独立性,也具有实现多项能力要素的综合性。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五年制高职的课程有别于学科型的课程,其内容应具以下特点:
1.突出实用性兼顾系统性
“实用”是高职专门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它不引导教育对象过多地去探究“为什么”,而是使他们懂得“是什么”、“怎样做”。因而在进行教学内容剪裁时,更多地应采用“黑箱”处理法,重点解决好输入与输出这两个端口。例如,数控加工技术是“数控机床技术应用”高职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内容处理上,可以相对淡化理论偏深的数控原理、数控机床控制电路等内容,侧重围绕机床的功能、操作方法、编程技术等来组织教学。所谓内容的系统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们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但也不应刻意去打破,因为,过于零散破碎的知识结构不易被学习者掌握,也不利于开发智力,内容的取舍应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要有序可循又不繁琐;二是指知识的综合应具有机性和相融性,能够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形成彼此呼应的系统。
2.相对稳定又逐步发展
五年制高职教学内容侧重于成熟技术,成熟技术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且在社会已经推广或正在推广的技术。成熟技术并不排斥其先进性,如目前高职开设的信息技术、数控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都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推广成熟技术时,应保持教学内容在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其意义:一是有利于深入消化技术,有利于专业与课程建设;二是任何
一种技术更新均是在原技术基础上的一种跃迁,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有利于解决好技术的共性问题,即技术基础问题。教学内容又要具可变性,在设置课程内容时我们应结合当前科技成果,适时地将先进技术引入。这种构建课程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正体现了课程的先进性。例如,我校在组织数控编程教学时,限于条件,前几年主要以讲授手工编程为主,随着自动编程软
件的应用普及,近年我们及时将这一技术引入课程,缩短了与社会技术应用的距离,增强了课程效果。
3.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进行高职课程理论研究须解决如下三个问题:一是根据课程目标,如何选择与组合知识,使学生最优化地掌握相关理论,体现课程教学的技术应用性;二是课程内容既要体现专项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素质提高与智力开发,既要重视当前又要注重今后发展;三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同时,我们也应防止另一种倾向的出现,即忽视理论对实践的重要作用,忽视理论在开发人才智力,培养人才发展后劲的应有地位,这同样是不科学的,是不适应未来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
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为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应充分肯定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慎密设计、精心组织,把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落到实处。同时还应防止出现对实践教学认识的片面性和庸俗化。在具体工作中,首先应防止将专业技能培养视为培养能力的唯一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素质的单一化;其次,要防止把技能培养误认为就是简单的技能操作或较低级的动手能力,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必然是技术单一的操作工、工匠式人才,不符合高等应用型人才规格,也不符合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再次,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并不完全反映在教学时间分配的均等上,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安排应讲究实效、讲究需要与可行,要能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直接影响着课程效果,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课程教学实施时,应重视如下几方面工作:
1.教材
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五年制高职具有服务于行业或地区经济的特征,各校所开设专业不尽相同,即使相同专业,其侧重点也可能存在差异,不可能也不应该形成统编课程教学大纲,因此教材建设应立足于本校。在教材建设中,应认真把握好其“动”、“静”特性。教材的“静态性”即指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相对稳定,它是教材的主基调;所谓“动态性”是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此外,在教材建设中还应十分重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材的配套建设。
2.师资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组织教学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从事高职课程教学的教师即是知识的传播者,还须是实践的示范者,因此必须具备“双师型”能力。在抓“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双师型”资格认定工作,对于确实具备“双师型”条件的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予以认定,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教学方法
在教学组织中,首先,应将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以增长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其次,要尽可能地实施因才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使其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增强个性能力;第三,要充分利于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等接触实践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第四,新教学技术手段,能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应逐步推广应用。
4.教学基地
学校应大力争取社会,尤其是企业的支持,实行董事会制,聘请顾问或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促进专业和教学基地建设。
5.课程考核
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考核方式的灵活性。传统的单一理论考核显然不符合教学要求。在具体操作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设定多项考核内容与方式,并提前告诉学生,师生共同检测教学效果。可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一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个别与群体考核相结合等灵活多变的方式,使考核工作真正成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能力形成与素质提高与否的有效手段。
四、课程评估
开展课程评估是为了检查课程教学与课程目标的吻合度,是现代课程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课程建设。其测评内容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好范文整理)
第三篇:国家示范高职项目建设工作简报
国家示范高职项目建设工作简报
(第14期)
学院示范高职项目建设办公室编 2008年9月30日
我院举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执行责任书签订仪式
为进一步强化管理,落实责任,明确工作主体与分工,兑现《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任务书》中的各项承诺,确保示范性建设任务高质量、高效益完成,9月24日下午,我院在行政楼第一会议室举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执行责任书签订仪式。副院长何小青主持仪式,院党委书记李斯杰研究员、纪委书记何金科、副院长何小青、院长助理戴延寿副教授及全院中层副职以上干部出席。
仪式上,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执行小组组长李斯杰研究员总结了自去年10月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拟立项建设院校一年来学院的示范性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一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为“双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并在闽台合作、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他还对下一阶段示范建设的七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要求;强调示范性建设责任大、任务重、时间紧,全院要继续发扬勤奋敬业的精神、顽强拼搏的作风,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积极地为示范性建设做贡献。随后,李斯杰研究员代表学院分别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10个项目的负责人签订了项目执行责任书。
副院长何小青就学院示范性建设项目在预期目标、验收要点、时间期限、方法步骤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次活动强化了各示范性建设项目组及成员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管理意识,增强了全院广大干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揭开了学院全面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新的一页。
我院举办第二期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专题培训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推广我院赴德教师培训学习成果,提高教师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能力,9月22日晚,教务处、示范办联合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了本第二期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培训班。各系部分管教学的领导、各专业教研室及实训室负责人、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六个重点专业的全体教师参加了培训。培训班由院长助理、教务处处长戴延寿副教授主持。
戴助理指出,专业建设是示范性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示范性建设的落脚点,也是重点和难点。各系部要本着“准确、务实、精细、奉献”的精神,把这项既重要又难度大的任务完成好,集中精力打一场歼灭战,推进我院内涵建设的深入。提高教师职业教学能力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学院将继续采取外出培训、邀请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将这项工作推进下去。
随后,由参加教育部中德高职师资培训的经济管理系主任李志勇副教授结合赴德所学经验,以“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为主题,介绍了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开发及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并强调了只有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才能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他认为我院的课程开发应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走可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高职教育路线,从认知规律出发,传输技能文化,形成知识为技能服务的共识,实现知识技能系统化。
会议最后,教务处副处长刘继芳副教授就“课程开发前需要明确的若干问题”与参会人员作了交流。★大事记
※我院参加在青岛举行的2008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工作研讨会 9月9日至10日,我院院长助理、教务处处长戴延寿副教授、示范办副主任刘继芳副教授参加了由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主办、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2008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工作研讨会。
※福建省职业指导人员漳州培训班在我院开班 9月19日至24日,福建省职业指导人员漳州培训班在我院学术报告厅开班。我院60名职业指导教师参加此次培训。据悉,本次培训为期6天,邀请了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医疗保险处处长丁榕芳、就业和失业保险处处长陈训贤、厦门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刘艳杰等知名职业指导领域专家召开专题讲座,培训内容涉及职业指导与职业咨询、就业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心理咨询及职业素质测评等方面。※我院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签署教育交流合作协议 9月26日上午,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副校长江支弘博士、工管系研发长廖经芳、研究处国际事务中心陈宜婷一行3人到访我院,与我院签署了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并进行学术交流。双方一致认为,随着两岸交往的日益频繁,两岸教育合作拥有良好的前景。在互信互任、平等互惠的原则下,两校开展学生培养的教育交流,必将促进两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综合发展。双方会谈中就相关教育政策、交换学生、学者互访、专业设臵等情况进行了探讨。
★创建简讯
◇9月1日,在建筑工程系教师黄广华及辅导员李青青的带领下,利用暑期到漳州市国辉工贸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的50余名建筑工程系2006级家具班学生顺利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归来。在该公司备料车间和制造车间,他们主要学习了家具的制造工艺。
◇9月3日下午,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与福建紫山集团举行“紫山食品班”联合办学签字仪式。福建紫山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洪海山先生与我院副院长何小青在会上互相交换了合作办学协议。我院2008级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40名 学生将组成“紫山食品班”,以“订单班”模式为紫山集团培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技术员工。该班的学生将毕业后,经紫山集团面试合格后,予以录用,并签订劳动用工合同。
◇9月9日上午,我院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龙文支公司“人寿银保理财”订单班举行签约仪式。中国人寿龙文支公司经理张蓉与我院副院长何小青签署并相互交换了合作办学协议书。
◇ 9月9日,为了帮助2008级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计算机工程系在2008级所有班级中实行 “专业发展导师跟班”计划,配备了由各专业骨干教师担任的“专业发展导师”,专业发展导师将与学生保持定期的交流,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能力及个人发展愿望,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环境;与学生交流分享自身经历及成功经验,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9月12日下午,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神州数码联合开办的“神州数码网络技术班” 举行开班仪式。
◇9月18日下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福建安华建设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举行“安华监理班”签约仪式。福建安华建设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阿香与我院副院长何小青签署并交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书。
◇9月21日下午,我院召开国家示范性建设项目宣传工作会议。院长助理戴延寿副教授在会上总结了2008年上半年我院国家示范性建设项目宣传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对下一阶段工作作了部署。
第四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分析及建设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分析及建设思路 作者:谢英姿
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02期
一、引言
为了掌握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需求,以对该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改进课程教学质量,现对湖南某高职院校2009级和2010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收回68份,有效问卷65份,收回率达97.1%,有效率达92.9%。两个年级共七个班,分别由三位不同的教师任教,每个班级发放调查问卷十份,每个班级具体问卷对象的选择由不了解班级情况的人员随机发放,样本选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本次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该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设计了10个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需求设计了7个问题,另附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其他建议和意见。
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问卷与分析
第一部分的十个问题中,除了第七和第八个问题之外,都是用的满意度、适用性、合理度等表示程度的选项,每个问题根据需要设计了四到五个优劣等次不同的选项,如将学生的满意度分为很满意、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五个不同等次的选项。第一部分除第七和第八个问题以外的其他八个问题问卷结果基本情况如表1:
表中:Ⅰ、Ⅱ、Ⅲ、Ⅳ、Ⅴ分别代表五个不同的优劣等次,Ⅰ为最优,Ⅴ为最劣。考虑到某些问题不需要那么多等次,其中的两个问题只有四个优劣等次,将Ⅲ和Ⅳ两个等次合并为一个等次。
根据表1统计数据,学生对这门课程各方面评价很差的比例不高,但很好的比例也不高,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评价居中,处于第二和第三两个等次的比例较高。这说明这门课程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肯定,但离很好还有差距。此外,通过学生访谈,对“一般”这个处于中间等次的概念进行专门调查和分析,发现学生眼中“一般”的概念可以解释为:课程教学现状与他们的想象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教学方法传统,作为必修课,他们不得不参与课堂活动。事实上,他们认为当选择”一般”时,上课还不如自己看书领悟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讲,“一般”这个等次应该理解为小于评价的中间值。在这种情况下,对这门课程各方面教学评价中偏向于不好的比例分别占到了总体26.1%—49.3%,这不能不引起重视,该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在最优等次中,只有“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和“作业布置的类型和数量”两个的比例达到30.8%,其余的基本上都在20%以下。在第二等次中,这两个的比例也分别占到了43.1%和40%。说明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很喜欢,四分之三左右的学生认可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
学方式,以及作业布置类型和数量。对财务管理课程学习的兴趣特别高的尤其少,在10%以下,只有9.2%;而兴趣不高的比例却是所有问题中最高的,占到了49.3%,将近一半。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一直沿用普通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没有彻底摆脱学科教育的模式,教学仍然停留在偏理论、少实践的阶段,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学科体系下的《财务管理》课程具理论性较强,数学模型较多的特点,这显然对于文化科学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从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其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材适用性、课程实践环节教学、课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情况、课程考核方式这几方面也不容乐观,最优等次只占到10%-14%,偏向不好的等次却占到了40%左右。因此,适合高职学生教材,课程实践环节教学的加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该门课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七个问题是“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使用是否合适”。认为很合适的为27人,占41.5%;认为要再多一点的为28人,占43.1%;认为再少一点的为10人,占15.4%。由此可见,教师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案例教学,除了少部分学生不太适应,认为案例要少一点之外,85%左右的学生认同案例教学,而且这些学生中一半以上认为案例还要更多一些。无疑教师应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并更好地使用案例,使所有学生都能适应案例教学方式。第八个问题是“你认为财务管理现在的教学方式是什么”。14人认为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消极接受”,占21.5%;32人认为是“以学生为主体”,占49.2%;19人认为是“强调对学生应试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理解领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占29.3%。经分析这一数据主要是不同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差异引起的。在当前职教改革的大背景下,受相关职教理念的影响,一部分教师开始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但经对学生个别访谈了解学生理解的“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边讲授边练习形式。很显然这离真正职教理念上的以学生为主体还有很大差距。
三、《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学生需求问卷与分析
第二部分针对学生需求设计的7个问题中,关于课程课件、教材、内容组织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问题的问卷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在现状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喜欢多媒体与板书结合进行教学,在“你认为多媒体课件最重要的一点”的问卷上,选择条理清晰和重点突出的人数分别达40%左右,共计80%,另外12.3%的人认为是制作形象生动。由此可见“重点突出”和“条理清晰”是学生首要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制作形象生动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财务管理教材而言,现状问卷中有43%左右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选用教材不合适,那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材呢?问卷显示按项目任务组织知识的教材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次是案例较多的教材,这两项共占到学生总人数的84.6%。这一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纯理论教材,而喜欢将相关理论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任务及案例中的教材。学生之所以喜欢这种教材,应该是项目任务和案例实际上给出了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情境。也就是说这种教材能较好地将相关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较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如何用,在什么情况下用,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关于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80%的学生喜欢将财务管理内容与工作环节结合来组织教学内容,12.3%的学生喜欢按工作环节组织教学内容,6.2%的学生喜欢按工作内容组织教学内容,这表明绝大
部分同学既关注财务管理工作步骤又关注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工作步骤与主要内容相比更关注工作步骤,即具体的实践工作过程。关于财务管理课程考核方式,除了4.6%的学生选择“闭卷考试为主,形成性考核为辅”,1.5%的学生选择”传统闭卷考试”,其他的93.9%的学生选择了以形成性考核为主或只进行形成性考核的考核方式;这一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学生更喜欢形成性考核。实际上要考核学生的能力素质,形成性考核更优越,但从促进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来看,闭卷考试也是不可少的。
第二部分另外三个问题是关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由于教学方式方法不具有排他性,因而此三个问题可单选或多选,其问卷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就“你喜欢的课堂活动类型”这一问卷中,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选择了“老师精讲,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其次是“教学生用论文方式探讨解决问题”,占到16.9%。其他三项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类型很少有人选,人数都不超过10人。这说明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如何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开展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之一。学生只有有了这种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才能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和能力。就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来看,26.2%的学生选择了将多种方法导入课堂,在其余的73.8%的学生中有40%的学生选择了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其次是启发式教学法和交流讨论法,占到25%左右。选择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的学生较少,分别占到16.9%和
7.7%。结合现状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选择案例教学法和将多种方法导入课堂的学生,占到40%以上,恰好是现状调查中认为案例要再多一点的学生的比例,这说明这一部分学生很喜欢案例教学法。经个别访谈了解,很多学生之所以没有选择案例教学法是因为部分教师在使用案例过程中,选用的案例信息量较大,学生读起来很费力,抓不住要点,不太适应,因而觉得其他教学方法更好。所以在运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选择适用的案例,如何来组织案例教学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选项目驱动法的学生较少是因为绝大部分学生不是很了解这种方法。关于财务管理授课方式,43.1%的学生选择了最好能具备以上1-5项授课方式,在其余的56.9%的学生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了“导入愉悦式教学于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说明学生希望在一种活跃轻松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其次是“带入多元文化于课堂,拓展学生视野”和“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分别占到23.1%和15.4%,这表现了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愿望,也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介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将课堂精讲课后自学相结合”较少,分别为4人和3人,这一方面体现了高职学生对理论及专业研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也再次体现了他们对教师依赖性强的特点。最后关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其他建议与意见部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课程实用性不强,应该与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紧密联系起来。二是课堂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师生交流太少。这些建议和意见又一次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运用多用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四、《财务管理》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总体上来讲,《财务管理》课程当前教学现状与先前相比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多媒体教学、作业布置等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肯定,案例教学法、学生主体教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应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践教学环节过少,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考核方式不合理,教材选用不合适;其次案例教学法、学生主体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从学生的需求来看,学生一方面希望课堂教学多进行师生互动;希望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希望改革考核方式,选用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教材。另一方面也看出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对教师依赖性较强等弱点。
针对以上问题,将行动导向教学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迫在眉睫。“行动导向”教学可总结为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注重行动导向,强调学习方法。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要组织引导教学过程,创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整个教学中自主收集信息、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实施目标、反馈信息和评价成果。二是注重培养兴趣,强调独立精神。行动导向教学一方面通过内在的好奇心理提高求知欲;另一方面通过外在的师生配合鼓励取得成果产生学习动力。学生在独立完成计划内容,自我检验结果的过程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注重相互合作,强调全面学习。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都是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研究、共同承担的,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获得了经验。可见,行动导向教学符合高职院校生源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及有利于唤起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培养训练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将行动导向教学引入《财务管理》课程,要构建适合本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的教学内容,“知行并进”的教学方法,真实和模拟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和标准参照为准的教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课件等,进行教学实践和推广。课程基本建设思路如下:首先分析国内外行动导向教学,借鉴已有成果,对行动导向策略进行研究。其次进行市场调研与需求分析,结合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提出符合实际可行的《财务管理》课程设计方案,包括对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情境和评价进行较系统完备的设计,并在整体方案的驾权下进行课程单元设计。最后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其操作性,并进一步修正。课程具体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李爱香:《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财会通讯》2011年第5期。[本文系湖南外贸职业学院课题“基于行动导向的《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0YB09)研究成果]
(编辑 唐伟杰)
第五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修改前后之比较分析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修改前后之比较分析(张成玉)
浏览次数:687发布时间:2007-11-10
摘要:与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相比,第二版方案建设目标更为具体实际,建设内容更强调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由笼统到层次清晰,建设经费投入得以合理论证,建设效益标准数字化,工学结合得到系统设计,同时补充了管理能力建设内容。这些变化应作为后续申报单位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专业建设;经费;管理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9.21;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07)25-0020-0
3“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国家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工程和质量工程。通过示范性院校建设,将使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取得明显的进展,发挥积极的楷模作用,带动全国千余所高等职业院校加快改革和发展,带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高职学院的建设方案于 2006年11月末已经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上公示,但由于建设方案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没有达到公开批准后的要求,其后几次易稿,到目前为止,已有22所学校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第二次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上公示,经过比较分析前后两次公示的建设方案的内容,揭示建设方案所发生的变化,希望给后续申报学校提供重要参考。
一、建设目标由空洞不实到具体实际
第一次公示建设方案的目标大多写得比较空洞,简单引用文件里面的词句和领导讲话,堆砌“一流”“示范”等修饰词藻,缺乏具体内容。
比如,关于建设目标,大都是写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把学院建成办学条件优良、教育教学改革领先、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领先的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或者写学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培育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努力把学院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等等。
第二次公示的建设方案中,建设目标就写得非常具体实在,都是紧贴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并较详细具体地加以论述,比如下面3所学校(见表1)。
威海职业技术学院,把建设目标定位于“一高地一中心二基地”:国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示范高地,区域社会
培训与鉴定和应用技术推广与研发中心,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验基地。
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定位于“三品牌三基地”。三品牌,即中国金融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品牌,中国经贸类现代服务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知名品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优质品牌。三基地,即中国金融行业“银领”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经贸类服务业“蓝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全国经贸类服务业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从业人员再提高培训基地。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把建设目标定位于“四化一模式一中心”,“四化”即“能力培养层次化、基地建设企业化、师生身份双重化、实践教学生产化”;一模式是“邢台模式”;一中心是学院成为邢台地区的“技术服务中心”。
二、建设内容由引用规划到结合特色
第一次公示的建设内容中,大量引用所在地区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内容,或者引用教育部门的文件和领导讲话,而没有学校自己的特色。
如论述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时,普遍表示要建设一批融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面,要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论述课程与教学改革时,多写到要完善优化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要全面创新,有针对性地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在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方面,大都写以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第二次公示的建设内容中,一般都根据数字数据,条理清楚地把详细的建设内容细致地描述出来。如,黑龙江职业技术学院从2+1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手,在课程改革、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内容等方面都配有具体的数据支撑。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在办学规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社会服务等几方面,每一项具体的建设内容,都描述得非常细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专业建设由含糊笼统到层次支持
第一次公示的专业建设内容中,所有的学院都是仅仅从一个层面来论述各自的专业建设,一个微小的不同在于,28个学校中有25个写“专业群”建设,有3个学校写“重点专业建设”。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公示的专业建设有了质的改变。
(一)“专业群”建设的“淡化”
从目前公示的学校建设方案来看,都淡化了“专业群”的建设,把重心放到了“重点专业”建设上面。淡化专业群不是削弱它的重要性,而是通过这种改变,重新重点勾画了建设方案的整个体系。明确写专业群建设的学校中,威海职业技术学院是把专业群建设分散在到各个内容里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把专业群建设和专业建设以并列的形式来写的,剩下的几个学校都是把专业群作为专业建设内容最后的一个小标题来写的。
(二)有层次的财政支持
第二个变化是专业建设由含糊笼统到有层次的支持,尽管表述不很一致,但是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明确把专业建设项目分为中央财政支持和非中央财政支持的有:长春汽车工业高专、长沙民政职院、湖南铁道职院、四川工程职院、芜湖职院、深圳职院。
威海职院和青岛职院把专业建设项目描述为:中央财政支持和地方财政支持两个层次。黑龙江职院、番禺职院把专业建设分为重点建设项目和其他建设项目(见表2)。
四、建设经费由纷争投资到合理论证
第一次公示中,学校把建设方案做成了一个争取投资的方案,都是向国家要几百万几千万的经费支持,陈述的不是怎样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发展的示范,还是停留在学校的现有基础、条件设施等方面的展示上。
第一次公示:每个学校建设资金预算、建设进度及安排建设项目所需总经费:中央专项资金总额度XX万元;省配套经费总额度XX万元。基础建设费用XX万元;图书资料数据库建设费用X X万元;购置仪器设备费用XX万元;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等XX万元。使用安排项目经费 2007年XX万元;2008年XX万元。
第二次公示内容,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从重点专业建设、校园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公共教学条件建设、基础条件建设、非重点建设专业群的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等各个非常细致的角度,合理论证每个项目建设所需要的经费支持。在每个重点专业或专业群建设中,建设经费的论述更为详细,基本数据非常准确。建设经费立项的科学论证,确定经费使用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使经费投入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整体办学效益的目的。经费使用立项符合了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对教学、科研有长远影响,与本学校、本专业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实验教学培养目标相一致。
五、建设效益由繁琐复杂到简单明了
第一次公示的各个学校建设方案中,对于预期效益的描述,都是非常公式化的。仔细看28个学校的预期效益部分,描述的内容都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并且都是一些语言性的描述,虽然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是文字内容部分略显空洞且繁琐复杂(见表3)。
在第二次公示的内容中,这些学校在预期效益方面,修改了非常多的内容,对邢台职院、成都航空职院、芜湖职院、威海职院、四川工程职院、长春汽车工业高专等几个学校的预期效益总体分析后,就会发现这些学校的建设方案对预期效益的撰写,每个子项目都有了具体数据的支撑。
在学校综合办学水平明显提升方面,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数字支持,要满足多少数量在校生的教学需要,技术服务和校办产业利润年均数额为多少。
针对专业建设能否达到国内与省内领先水平,明确提出了达到国内同类专业领先水平,达到区域内同类专业一流水平的专业数;要建成几个校内实训基地、几个技术中心;提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到的百分比,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专业带头人数量,企业行业技术专家数量。达到国家级标准、达到省级标准的课程门数。
在如何显著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方面,提出取得国家级或省级科研成果,科技服务年平均到款额,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年培训平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年均人次。
针对示范带动作用方面,明确提出所带动院校、辐射院校,对口交流与支援院校的数量及名称。
六、工学结合由蜻蜓点水到系统设计
第一次公示的建设方案对工学结合的思想表达得不够,大都是写工学结合的意义,而没有描述学校内专业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过程。学生顶岗实习后,没有考虑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在学生下企业后如何跟进。
第二次公示的建设方案特别把工学结合的思想深入贯彻到了专业建设中去,各个学校专业建设都出台了具体实施措施,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工学结合思想在专业建设中体现为:订立合作协议,寻找合作企业,明确双方职责;建立一体化的校内外基地;以优势专业为试点,拟订招生简章;明确指导教师责任;修改教学计划,完善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的上下学期制度,采用多学期制,采取学分制,实施工学交替;校企共同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强化顶岗实习各个环节的管理。
七、管理能力建设由一片空白到份量十足
在第一次公示的建设方案中,管理能力建设的内容是一片空白,而事实上,管理能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问题都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的瓶颈。
在第二次公示的建设方案中,四川工程职院、番禺职院等都不约而同地增加了管理能力建设内容,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学校管理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更加优良,各级领导干部务实敬业、清正廉洁,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流程更加规范,效率更高,通过班子领导能力建设、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学院管理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