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文化馆服务标准
安徽省文化馆服务标准
(试行)
一、总 则
1.1 为适应文化馆免费开放的需要,促进我省文化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促进发展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82号),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以及文化部《县以上文化馆评估标准》(办社文函〔2011〕19号),结合我省文化馆事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安徽省文化馆服务标准》。
1.2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利用本馆设施设备为人民群众提供文艺辅导培训、群众文化活动、展览展示、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指导等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1.3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省、市、县(市、区)文化馆。
二、服务设施与环境
2.1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馆舍要用于公益性文-1- 化服务,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其场地和设施用途,群众文化活动用房使用面积占总使用面积的比例省级馆不低于65%,市、县级馆不低于70%。
2.2 文化馆的多功能厅、展览厅(陈列厅)、宣传廊、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舞蹈(综合)排练室、独立学习室(音乐、书法、美术、曲艺等)、娱乐活动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应免费向群众开放。
2.3 文化馆应当有醒目的馆名牌,门厅内有楼层设施分布图,通道有明确的指引牌;免费项目、开放时间、便民措施等各类服务信息应当在馆内醒目位置上公告,文字和标识符合规范。
2.4 文化馆应设有宣传橱窗或专栏,内容定期更新。2.5 文化馆应当设立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进出,通道保持畅通。
2.6 文化馆内各服务区域应当保持环境整洁。服务区域应当定期消毒,保持公共卫生间清洁、无异味。文化馆为无烟区,禁烟标识明显。
三、服务对象和开放时间
3.1 文化馆向全体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对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应予以关照。
3.2 文化馆应当每天开放,每周开放时间累计不少于56小时,节假日期间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应正常开放。
-2-
3.3 文化馆若因故需暂时闭馆,应当征得同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并提前一周向公众公告。遇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需临时闭馆,应及时告知公众。
四、服务内容和方式
4.1 文化馆应免费提供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时政法制科普教育、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公益性展览展示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培训基层文化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指导群众文艺创作和推广。
4.2 文化馆应积极组织广场、社区、企业、校园等大型文化活动,每年举办次数省、市、县级文化馆分别不少于8、7、6次。
4.3 文化馆应积极组织书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大型展览。省、市、县文化馆年举办展览次数分别不低于6、6、5次。
4.4 文化馆应积极组织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和群众业余文艺作品推广活动,组织开展创作作品特别是获奖作品(包括群星奖或本省、本市、县获奖作品)面向群众进行推广活动。省、市、县级文化馆每年分别不少于4、3、3次。
4.5 文化馆应积极创办、组建、辅导馆办文艺团队。省、市、县文化馆馆办文艺团队均不少于5个。
4.6 文化馆应指导和帮助本行政区域内下一级文化馆、文化中心(站)开展工作,辅导、培训基层以及社会文化工作骨干和群众性文艺团队。在本地区设立由本馆人员定期辅导并开展活动-3- 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基地(示范点),省、市、县文化馆综合性文化活动基地(示范点)分别不少于20、15、5个。
4.7 文化馆应积极举办面向社会人员的各类培训班。其中社会文化艺术培训班省、市、县文化馆每年分别不少于30、20、12期;未成年人文化艺术培训班省、市、县文化馆每年分别不少于35、25、12期。
4.8 文化馆业务人员应坚持下基层制度,省、市、县文化馆业务人员每年下农村和基层培训、辅导、调研的人均时间分别不少于36、48、60天。
4.9 等级馆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中应努力创立活动品牌。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加强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群星奖”项目的创作、表演,增强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4.10 文化馆应编印群众文艺辅导资料和信息资料,并积极创办馆办刊物,加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指导交流。
4.11 文化馆应开展数字化服务。须建立本馆网站,提供师资情况介绍、活动报名、展览、辅导、授课等相关服务,网站内容要及时更新。有条件的地区要在文化馆内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并免费对社会开放。
4.12 文化馆应组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得提供反动、淫秽、迷信以及其他内容不健康的服务。
4.13 文化馆应于醒目位置设置公示牌,公示内容包括各项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组织辅导者等。
-4-
4.14 文化馆应当设立咨询服务窗口,解答群众提问,提供免费存包等便民服务。
五、服务管理与监督
5.1 文化馆工作人员须着装整齐,挂牌上岗,举止端庄,使用普通话,文明用语。
5.2 工作人员应维持好公共活动场所秩序,因故离岗时须设立提示牌或由其他工作人员替岗。
5.3 文化馆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完好,消防通道畅通,标识明显;各类设备要定期检修,保证运行安全;举办各项活动要有应急预案和措施,确保安全有序。
5.4 文化馆应在显著位置设立意见箱,公开监督电话,每年定期开展群众满意率测评活动。对群众的意见或投诉要认真研究、及时回复,不断改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5.5 文化馆每年至少应自行或委托相关机构进行一次读者满意率调查,满意率不低于80%。
六、附 则
6.1 本标准可作为制定我省各级文化馆绩效考评标准的依据。6.2 本标准由安徽省文化厅负责解释。
6.3 本标准自颁布之日起施行。试行期一年。
-5-
第二篇:安徽省文化馆服务标准
安徽省文化馆服务标准
安徽省文化馆服务标准(试行)
一、总
则
1.1 为适应文化馆免费开放的需要,促进我省文化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促进发展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82号),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以及文化部《县以上文化馆评估标准》(办社文函〔2011〕19号),结合我省文化馆事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安徽省文化馆服务标准》。1.2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利用本馆设施设备为人民群众提供文艺辅导培训、群众文化活动、展览展示、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指导等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1.3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省、市、县(市、区)文化馆。
二、服务设施与环境
2.1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馆舍要用于公益性文化服务,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其场地和设施用途,群众文化活动用房使用面积占总使用面积的比例省级馆不低于65%,市、县级馆不低于70%。
2.2 文化馆的多功能厅、展览厅(陈列厅)、宣传廊、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舞蹈(综合)排练室、独立学习室(音乐、书法、美术、曲艺等)、娱乐活动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应免费向群众开放。
2.3 文化馆应当有醒目的馆名牌,门厅内有楼层设施分布图,通道有明确的指引牌;免费项目、开放时间、便民措施等各类服务信息应当在馆内醒目位置上公告,文字和标识符合规范。
2.4 文化馆应设有宣传橱窗或专栏,内容定期更新。2.5 文化馆应当设立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进出,通道保持畅通。
2.6 文化馆内各服务区域应当保持环境整洁。服务区域应当定期消毒,保持公共卫生间清洁、无异味。文化馆为无烟区,禁烟标识明显。
三、服务对象和开放时间
3.1 文化馆向全体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对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应予以关照。
3.2 文化馆应当每天开放,每周开放时间累计不少于56小时,节假日期间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应正常开放。
3.3 文化馆若因故需暂时闭馆,应当征得同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并提前一周向公众公告。遇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需临时闭馆,应及时告知公众。
四、服务内容和方式
4.1 文化馆应免费提供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时政法制科普教育、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公益性展览展示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培训基层文化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指导群众文艺创作和推广。
4.2 文化馆应积极组织广场、社区、企业、校园等大型文化活动,每年举办次数省、市、县级文化馆分别不少于8、7、6次。
4.3 文化馆应积极组织书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大型展览。省、市、县文化馆年举办展览次数分别不低于6、6、5次。
4.4 文化馆应积极组织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和群众业余文艺作品推广活动,组织开展创作作品特别是获奖作品(包括群星奖或本省、本市、县获奖作品)面向群众进行推广活动。省、市、县级文化馆每年分别不少于4、3、3次。
4.5 文化馆应积极创办、组建、辅导馆办文艺团队。省、市、县文化馆馆办文艺团队均不少于5个。
4.6 文化馆应指导和帮助本行政区域内下一级文化馆、文化中心(站)开展工作,辅导、培训基层以及社会文化工作骨干和群众性文艺团队。在本地区设立由本馆人员定期辅导并开展活动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基地(示范点),省、市、县文化馆综合性文化活动基地(示范点)分别不少于20、15、5个。
4.7 文化馆应积极举办面向社会人员的各类培训班。其中社会文化艺术培训班省、市、县文化馆每年分别不少于30、20、12期;未成年人文化艺术培训班省、市、县文化馆每年分别不少于35、25、12期。
4.8 文化馆业务人员应坚持下基层制度,省、市、县文化馆业务人员每年下农村和基层培训、辅导、调研的人均时间分别不少于36、48、60天。
4.9 等级馆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中应努力创立活动品牌。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加强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群星奖”项目的创作、表演,增强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4.10 文化馆应编印群众文艺辅导资料和信息资料,并积极创办馆办刊物,加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指导交流。
4.11 文化馆应开展数字化服务。须建立本馆网站,提供师资情况介绍、活动报名、展览、辅导、授课等相关服务,网站内容要及时更新。有条件的地区要在文化馆内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并免费对社会开放。
4.12 文化馆应组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得提供反动、淫秽、迷信以及其他内容不健康的服务。
4.13 文化馆应于醒目位置设置公示牌,公示内容包括各项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组织辅导者等。
4.14 文化馆应当设立咨询服务窗口,解答群众提问,提供免费存包等便民服务。
五、服务管理与监督
5.1 文化馆工作人员须着装整齐,挂牌上岗,举止端庄,使用普通话,文明用语。
5.2 工作人员应维持好公共活动场所秩序,因故离岗时须设立提示牌或由其他工作人员替岗。
5.3 文化馆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完好,消防通道畅通,标识明显;各类设备要定期检修,保证运行安全;举办各项活动要有应急预案和措施,确保安全有序。5.4 文化馆应在显著位置设立意见箱,公开监督电话,每年定期开展群众满意率测评活动。对群众的意见或投诉要认真研究、及时回复,不断改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5.5 文化馆每年至少应自行或委托相关机构进行一次读者满意率调查,满意率不低于80%。
六、附
则
6.1 本标准可作为制定我省各级文化馆绩效考评标准的依据。
6.2 本标准由安徽省文化厅负责解释。6.3 本标准自颁布之日起施行。试行期一年。
第三篇:文化馆服务标准(修改稿)
引
言
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促进文化馆事业发展,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制订本标准。本次编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文化馆的服务职能和功能,改善文化馆的服务条件,发挥文化馆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和效能,提高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水平,体现文化馆为社会文化提供公益性服务、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价值。
本标准是文化馆服务条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基本要求,是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文化馆服务标准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要求,包括服务资源、服务能效、服务宣传、服务监督与反馈、服务安全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县(市、区)和县级以上文化馆、群众艺术馆。青年宫、少年宫、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群众文化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办的群众文化活动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标准。3.1
文化馆 Cultural center 县和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设立的,以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社会文化教育培训和基层群众文化辅导为主要职能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是广大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场所。3.2
群众文化 Mass culture 群众在闲暇时间,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是一种自我参与、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3.3
文化馆服务 Service of Cultural Center 通过各类资源和自身专业能力,为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提供的服务,包括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普及文化艺术知识、辅导基层文化骨干、开展社会文化教育培训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3.4
服务资源 Service resources 文化馆开展服务所需要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要素,主要包括硬件资源、人力资源、文献资源、品牌资源和经费资源。3.5
服务绩效 Service performance 文化馆投入的各项资源在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中所能体现的效率和效果。3.6
服务人口 Service population 文化馆服务范围内的常住人口。3.7
群众文化活动 Mass cultural activities 人们在职业外为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文化行为,是群众文化功能、价值的载体。3.8
群众文化辅导 Mass cultural counseling 辅导者根据辅导对象的文化艺术需求,以提高辅导对象的审美能力,传授文化艺术技能和知识为目的,选择合适的媒介,并运用有效的辅助手段,对辅导对象所进行传授和指导的活动。3.9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各民族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3.10
免费开放 Service for free 为实现其工作职能,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实行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4 总则
4.1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履行其职能,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改进服务质量,促进文化馆事业及其服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2 文化馆的服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为公众提供就近、便捷、可选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
4.3 文化馆的服务对象包括所有公众。应注意开展少年儿童的文化艺术活动,并努力满足残疾人、老年人、进城务工者、农村和边远地区公众的文化艺术需求。
4.4 文化馆的服务除应执行本标准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相关标准。5 服务条件 5.1 设施设备 5.1.1 馆舍要求
5.1.1.1 文化馆选址宜以“方便使用、安全环保”为原则,选择在人口集聚、位置适中、交通便捷、便于群众参与活动,环境及地质条件良好的地方。
5.1.1.2 文化馆馆舍的建筑面积应根据其服务人口比例确定,可参照《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和《文化馆建设标准》执行。5.1.2 建筑功能布局
5.1.2.1 文化馆的功能用房包括:群众活动用房、业务用房、管理用房和辅助用房。各类功能用房的使用面积比例可参照《文化馆建设标准》执行。
5.1.2.2 文化馆建筑的总平面布局应达到功能组织合理、动静分区明确、空间构成紧凑、日照通风良好。
5.1.2.3 文化馆内外应当设立无障碍设施,室外有方便残疾人进出通道并确保畅通。5.1.2.4 群众文化活动用房使用面积比例不低于76%。5.1.3 引导标识 5.1.3.1 范围区域标识
文化馆应在主体建筑外设立明显的导向标识,在各楼层、各活动厅室应设有醒目的标识,标示清晰。文化馆入口处应有区域划分标识,如群众文化活动区域、群众文化厅室分布图、业务区域、办公区域等。
5.1.3.2 专用设施设备标识
文化馆的专用设施设备应设在醒目位置,并标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5.1.3.3 无障碍标识
文化馆应设有无障碍设施的专用标识。5.1.4 服务设备 5.1.4.1 必备设备
5.1.4.1.1 网络和数字化服务设备
文化馆应配备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以及信息网络传输和宽带接入。5.1.4.1.2 演出设备
文化馆应配备灯光、音响设备。5.1.4.1.3 展览设备
文化馆应有展览室(厅)和宣传廊,应配备布展设备系统,包括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展品挂置、展示灯光等设备。5.1.4.1.4 培训设备
文化馆应配备多媒体投影演示、视听播放、课桌椅等视听、电教设备等培训设备。5.1.4.2 其他设备
有专业特长和社会需求的文化馆应根据需要配备音乐(如钢琴、古筝等)、戏剧、曲艺、舞蹈、美术、书法等艺术教育及相关设备。
根据地方文化特色按需配置,包括但不限于录音棚相关设备、电影放映设备、活动舞台、民间工艺品制作设备、健身娱乐器材、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的综合文化车等。5.1.5 环境要求
5.1.5.1 文化馆服务场所环境做到整洁美观,室内舒适干净,室外活动场地应符合公共文化设施的环境要求。
5.1.5.2 环境布置应满足本省、市、县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5.1.5.3 室内公共场所环境、空气等应按GB/T 18883执行。5.2 服务要求 5.2.1 服务公示 5.2.1.1 公示内容和方式
公示内容包括文化馆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人员、服务公约、服务承诺等基本服务政策以及规章制度和各类服务信息等。
应在馆内醒目位置和文化馆网站的相关栏目向公众公示,或通过各种途径方便公众获得。5.2.1.2 闭馆告示
文化馆若因故需暂时闭馆,应提前一周向公众公告。如遇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需临时闭馆或暂时关闭某些区域、暂停部分服务的,应及时告知公众。5.2.2 活动推广
文化馆应通过媒体、网站、宣传资料、宣传栏等形式向公众推介、展示特色文化设施、团队、活动等,吸引公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5.3 人员要求
5.3.1 文化馆工作人员须着装整齐,持证上岗,举止端庄,文明用语,服务热情。并满足以下条件:
——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品行;
——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5.3.2 人员配备
5.3.2.1 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从事有关业务工作的人员: ——具有助理馆员等各类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具有文化艺术专业专科或以上学历;
——不具有文化艺术专业专科或以上学历,须经过大学院系举办的文化艺术课程培训,培训课程不少于360学时并成绩合格。
5.3.2.2 配备类别
文化馆应当配备与其工作职责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文化馆应配置音乐、戏剧、舞蹈、美术等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员。5.3.2.3 配备比例
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馆人员的比例:县级馆≥70%,地级馆≥65%,省级馆≥60%。5.3.2.4 特殊要求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文化馆要配备熟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地方方言需要的地区应配备一定比例的熟悉方言的专业技术人员。5.3.3 人员数量
文化馆工作人员数量的确定,应以所在区域服务人口为依据。每服务人口(1-5万人)应配备1名工作人员。每种门类所配备专业人员数应以当地群众需求作为参照。5.3.4 培训教育
文化馆应制定实施针对全体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培训计划,职工再教育及岗位培训达到48学时的人数不少于职工总数50%。5.3.5 文艺骨干队伍
文化馆应建立馆办群众业余文艺团队,馆办业余文艺团队不少于2支。5.3.6 志愿者队伍
文化馆应导入志愿者服务机制,吸引社会文化艺术人才和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馆志愿服务。6 基本要求 6.1 基本服务 6.1.1 免费服务
文化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实行免费开放,所提供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6.1.2 服务内容
开展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和时政法制科普教育,举办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举行公益性展览、展示和演出,开展流动服务,培训基层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指导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等服务项目,以及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提供的一些辅助性服务。6.1.3 服务频次
馆内常设的基本服务项目不低于5项。
组织文艺活动(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不少于30 次,其中综合性大型文化活动不少于3次。
组织展览活动不少于4次。
组织各类理论研讨活动和对外交流活动不少于2次。
组织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和群众业余文艺作品推广活动1次。6.2 流动服务 6.2.1 服务内容
通过组织社会群众文化活动、建立基层服务点、流动车等形式,定期下基层辅导、演出、展览和指导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将文化馆的服务延伸到基层馆(站)和社区、村。6.2.2 服务频次
组织馆办文艺团队每年下基层演出不少于20 场(次)。
举办各类人员(包括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文化艺术培训办(含科普、法制、农技等)不少于20期。
组织、辅导下一级文化馆(站)人员培训班不低于2期。深入基层培训、辅导、调研、指导人均不少于20天/年。建设基层文化活动辅导基地不少于4个。6.3 数字服务 6.3.1 服务内容
文化馆应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和载体,建设文化馆网站,开展网上信息服务、网上艺术鉴赏、网上展览、网上艺术比赛、远程艺术培训和指导等网络信息服务。6.3.2 服务频次
编辑文艺(含信息)刊物(含资料)不低于4期。
组织创作(或演出)的文艺作品(或节目)不低于4件(个)。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低于2项。6.4 联合服务 6.4.1 服务内容
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各类群众文化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服务,如通过科普、文化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升同一地区文化馆系统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6.4.2 服务频次
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的重大活动,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完成工作任务。7 服务安全 7.1 安全意识
文化馆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有安全工作的明确分工和安全责任制度。7.2 防范意识
文化馆应配备齐全的安全与消防设施,应在公共活动区域和相应的活动厅室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各部位的消防栓、灭火器均应处于完好状态。
文化馆应根据房舍自身条件在活动区域辟有安全通道,设有安全疏散标识。
文化馆的大型排演厅、观演厅、展览厅、多功能厅等人流量大、聚散集中的用房宜设在建筑首层,并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安全出口或合理组织应急疏散通道。文化馆与其他文化设施联合建设的,应相对独立,并设有专用出入口。7.3 应急预案
文化馆在举行群众文化活动时,事先做好安全预案,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7.3.1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一般含义:
——发生偷窃、强抢演出器材或展品、物件事件。——发生演出、装台、拆台期间的伤亡、事故事件。——发现爆炸物或发生爆炸事件。——发生火灾。
——发生严重危及国家财产安全和人员生命安全等事件。——发生群体骚动或踩踏事件。7.3.2 应急制度
文化馆应有必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应的安全预案和应急情况处理方式。7.4 饮食安全
文化馆应协助相关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卫生部门、环境局等保障饮水和食品的安全,防止传染、污染等安全事故的发生。7.4.1 馆内活动饮食安全
文化馆在举办馆内文化活动时,如需由馆内提供食物、饮用水,应严格把关食物质量,避免引起食物中毒、应用水中毒等恶性事件。
食物、饮用水等的发放和制作过程实行专人监督、专人看管、专人负责。7.4.2 大型室外活动饮食安全
文化馆在举办外出演出、展览等大型文艺活动时,如提供食物和饮用水服务的,应保证食物和饮用水的安全。
应配合城市管理部门对周边小商小贩所销售的饮食、饮用水等质量严格把关。避免引起大面积的饮食安全事件。服务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 8.1 服务质量监控
文化馆内部应制定服务质量监控计划,并严格执行监控计划并记录,定期进行质量分析。8.2 监督途径和改进方法
文化馆应在显著位置设立意见箱,公开监督电话,开设网上投诉通道,建立馆长接待日,组建社会监督员队伍,定期召开公众座谈会。
应准确、详细记录文化馆活动日志、重要工作日志和客户流量,忠实记录公众投诉事项和内容,及时处理事件和反馈处理结果,定期征集、统计、分析公众意见,改进服务工作。8.3 公众满意度调查
文化馆每年应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公众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应不低于80%。
接受上级部门对文化馆不定期的满意度调查的检查和监督。
第四篇:安徽省博物馆服务标准
安徽省博物馆服务标准
(试行)
一、总 则
1.1 为适应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需要,促进我省博物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塑造高尚人格,提高民族素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根据文化部《博物馆管理办法》,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博物馆事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安徽省博物馆服务标准》。
1.2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是人类收藏历史记忆凭证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利用本馆设施设备为人民群众提供陈列展览、讲解宣传、科学研究等文化产品和服务。
1.3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省、市、县(市、区)博物馆、纪念馆。
二、服务设施与环境
2.1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馆舍要用于公益性文
-1- 化服务,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其场地和设施用途,省级馆对外服务群众用房使用面积占总使用面积的比例不低于50%,市、县级馆不低于60%。
2.2 按规定纳入免费开放的国有文化文物部门的博物馆,其陈列展厅、多功能厅、博物馆宣传廊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应免费向观众开放。其它博物馆应将门厅、宣传廊等公共空间场地免费向观众开放。
2.3 博物馆应当有醒目的馆名牌,门厅内有楼层设施分布图,通道有明确的指引牌;免费项目、开放时间、便民措施等各类服务信息应当在馆内醒目位置上公告,文字和标识符合规范。
2.4 博物馆应设有宣传橱窗或专栏,内容定期更新。2.5 博物馆应当设立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进出,通道保持畅通。
2.6 博物馆内各服务区域应当保持环境整洁,定期消毒,保持公共卫生间清洁、无异味。博物馆为无烟区,禁烟标识明显。
三、服务对象和开放时间
3.1 国有文化文物部门的博物馆应按规定实行免费开放;其它国有博物馆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应实行免费制度,对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等群体参观实行减免费制度。
3.2 博物馆开放时间应当与公众的工作、学习及休闲时间相协调。国有博物馆每年开放时间应在300天以上,非国有博物馆-2-
每年应在240天以上。节假日期间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应正常开放。
3.3 博物馆若因故需暂时闭馆,应当征得同级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并提前一周向公众公告。遇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需临时闭馆,应及时告知公众。
四、服务内容和方式
4.1 博物馆应根据办馆宗旨,结合本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4.2 博物馆应根据本馆性质和藏品特色,举办主题鲜明、具有特色的基本陈列。同时根据社区和公众要求,经常举办临时展览,省、市、县级馆每年分别不少于12、6、3次。
4.3 博物馆应积极开展送展览进校园、部队、单位、社区和农村等活动,国有博物馆应积极带头,主动服务,扩大影响。省、市、县级馆每年分别不少于4、2、2次。
4.4 博物馆应根据馆藏特色和研究成果,举办相关文物知识讲座,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咨询。
4.5 博物馆应指导和帮助本行政区域内下一级博物馆开展工作,辅导、培训基层文博人员以及热爱博物馆事业的社会人士。
4.6 博物馆应当根据观众要求提供相应讲解服务,因人施讲。上岗讲解要规范着装,佩戴标志牌,讲解内容准确,口齿清楚、语言流畅、举止大方。省、市级馆和国家一级、二级、三级馆应当积极招募博物馆志愿者为观众进行讲解等服务。省、市级
-3- 馆应为观众提供语音导览服务。
4.7 等级馆要在陈列展览、宣传讲解、科学研究等方面起示范表率作用,努力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4.8 博物馆应编印博物馆介绍和相关陈展介绍等信息资料,并积极创办馆办刊物,加强群众对文物鉴赏等活动的指导交流。
4.9 博物馆应开展数字化服务。应建立本馆网站,提供馆藏文物和陈列展览等情况介绍。网站内容要及时更新。
4.10 博物馆应于醒目位置设置公示牌,公示内容包括各项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等。
4.11 博物馆应当设立咨询服务窗口,解答群众提问,提供免费存包等便民服务。
五、服务管理与监督
5.1 博物馆工作人员须着装整齐,挂牌上岗,举止端庄,使用普通话,文明用语。
5.2 工作人员应维持好公共活动场所秩序,主动引导观众有序参观。因故离岗时须设立提示牌或由其他工作人员替岗。
5.3 博物馆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完好,消防通道畅通,标识明显;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应逐步实行安检制度;各类设备要定期检修,保证运行安全;举办各项活动要有应急预案和措施,确保安全有序。
5.4 博物馆应在显著位置设立意见箱,公开监督电话,每年-4-
定期开展群众满意率测评活动。对群众的意见或投诉要认真研究、及时回复,不断改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5.5 博物馆应利用观众留言本、观众调查表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观众意见调查,征求观众意见或建议,并及时反馈。
5.6 博物馆每年至少应自行或委托相关机构进行一次观众满意率调查,满意率不低于80%。
六、附 则
6.1 本标准可作为制定我省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绩效考评标准的依据。
6.2 本标准由安徽省文化厅负责解释。
6.3 本标准自颁布之日起施行。试行期一年。
-5-
第五篇:安徽省文化馆2011年工作总结
安徽省文化馆2011年 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要点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又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在省文化厅坚强领导关怀下,我馆认真落实坚决贯彻省文化厅年初工作总体计划和部署,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围绕主线,突出重点,出色完成各项大型文化活动
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建设“三个重要”的论断,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以重大群众文化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一)精心组织建党90周年庆祝活动。6月,历时一个月,我馆开展了全省群文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红色颂歌—首届安徽省社区文艺调演”系列活动。此项活动得到了全省各社区积极响应,全省共有近70个社区1600多人参加了幸福的歌儿唱起来—全省社区声乐大赛、幸福的日子乐起来—全省社区戏剧票友大赛、幸福的家庭笑起来—全省社区家庭才艺大赛、幸福的瞬间亮起来—全省社区摄影大赛、幸福的节拍舞起来—全省社区广场歌舞大赛,用各种艺术形式表达心中的激情,唱红歌、演戏剧、说相声、跳歌舞,讴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高唱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主旋律。首届全省社区文艺调演精彩不断,高潮迭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为党的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营造了深厚的节日喜庆氛围。
此外,我馆积极参加省厅主办的《唱支心歌给党听》建党90周年厅系统红歌赛;组队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新红歌大赛,其中女声小合唱《幸福生活万年长》、凤阳花鼓表演唱《春风吹绿花鼓乡》分别荣获创作、表演金奖。
在围绕建党9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全省各基层文化馆同样付出了极大的政治热情和扎扎实实的工作干劲。在当地政府和文化局的指导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省各文化馆开展广场、社区演出达2586场次,观众达465万人次;各类展览383场次,观众达78 万人次;各类培训班1462个,人数达25929人。
(二)文化春雨播撒大美青海。7月,我馆组织近30名文化志愿者参加2011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深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大舞台”活动,为群众送去独具安徽特色的精彩文艺演出。本着“艺术上深入,形式上简单”的原则,把花鼓灯舞蹈、黄梅戏和安徽民歌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作为重点表演内容,演出备受好评。文化志愿者们还与青海当地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们面对面地交流,发挥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搭建安徽和青海的文化交流新平台。
(三)承办“踏歌起舞”全国农民歌舞邀请赛。10月,第四届中国农民歌会期间,我馆具体承办了“踏歌起舞”全国农民歌舞邀请赛、组织部分节目赴小岗村演出、新疆皮山县文工团滁州专场演出三大活动,在省厅领导的直接指导下,我们与来自四川、新疆、西藏、贵州、浙江等省各支演出队伍、与来自湖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农民歌手精诚合作,与滁州市歌会组委会密切配合,圆满完成第四届中国农民歌会各项任务,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好评和肯定。
(四)承办第二届中国安徽民俗文化节。11月,省馆按照省厅部署和要求,积极协调,密切合作,在艺术创意、理念、表演形式、视频音乐制作等方面谋划献策,大胆创新,细化方案,反复演练,力求对每个节目、每个场景、每件道具、服饰做到精益求精,确保演出成功。本届民俗文化节通过大型民俗表演《江淮风情画》真实还原民俗情景,贴近民间生活,呈现民众快乐。以传统民俗文化和精妙绝伦的技艺展示和贴近民众的互动活动,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对于促进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实现民俗文化活跃于记忆,传承于生活、回归于快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工作,巩固品牌,圆满完成我馆全年各项工作 2011年,我省群众文化工作任务重,活动多,亮点频现。省文化馆充分发挥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巩固品牌,提升形象,用高尚文明、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去占领城乡文化阵地,担当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角,努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一)组织“百团千场万人文化下基层”广场演出。1月,省文化馆认真落实省文化厅《关于开展2011年元旦春节群众文化活动的通知》,先后抽调各市文艺节目组队赴繁昌县以及合肥市人民广场演出,顺利完成“百团千场万人文化下基层”十场演出。此次演出水平较之以往有较大提高,演出的节目大多是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第三届中国农民歌会上的获奖节目,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好评。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给广大基层群众送去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此活动已成为我省文化惠民工作的一项品牌活动。
(二)承办“六一”全省少儿文艺调演。5月,来自全省各地的多支少儿文艺表演队伍为观众们献上了21个舞蹈、歌舞、声乐、器乐等形式多样的节目。这次演出以“党啊,亲爱的妈妈”为主题,歌颂党、歌颂改革开放,歌颂少年儿童美好的幸福生活,反映了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少年儿童文艺百花齐放,展现了当代儿童热爱生活、健康成长的精神风采。
自1985年始,每年“六一”举办少儿文艺调演已成为我省推动城乡少儿文艺活动普遍开展,丰富少年儿童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工作,成为受到社会广泛欢迎、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热心于少儿文艺事业的骨干队伍,涌现出一批优秀少儿文艺精品佳作。
(三)举办安徽省第24届音乐舞蹈器乐大赛。7月,来自全省各地的一千多名小选手分别参加了舞蹈、声乐、音乐、器乐四大类12小项的比赛。每年一届的大赛,丰富了我省少儿暑假生活,展示了我省少儿社会艺术教育成果。
(四)主办2011华东地区国际标准舞锦标赛暨第22届国际标准舞安徽公开赛。10月,来自北京、江苏、福建以及我省共计45支代表队1200多名选手参加了比赛。自1989年安徽省文化馆组建安徽省国标舞协会22年来,一年一度的国标舞公开赛已经成为我省及华东地区国标舞选手进行交流、展示自我风采的艺术平台,是我省乃至华东地区一项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在省馆人员不断创新、努力下打造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从开始的不足百人发展的今天的千余人参赛的局面。多年来,该赛事为进一步提升安徽文化品牌形象,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展示安徽、宣传安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安徽画廊坚持公益办展。全年举办了《全省群文系统迎春书法美术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安徽七闲社十人展》、《安徽老年大学水利分校书画展》、《千年古镇—炉桥迎国庆十人书画展》、《庆祝建党90周年安徽省少儿书画大赛获奖作品展》5期书画、摄影展览,以良好的艺术氛围和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以人为本,夯实基础,促进群文工作基础建设 省文化馆以人为本,创新工作,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抓好我省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指导我省各级文化馆(站)开展经常性活动,全面提高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
(一)召开第六届全省文化馆长年会。按照省厅部署,围绕2011年全年中心工作,召开了第六届全省文化馆长年会,全省各市、县(市、区)文化馆长12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总结交流了2010年全省群文工作,通报有关情况,安排部署了全年工作任务。省文化厅纪检组长宰学明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二)以基层为重点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省馆全年举办了多期业务培训班,提高了我省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创作实践能力。如举办全省文化站长培训班;举办第五期“全省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芭蕾舞专业师资培训班”,对来自全省各地的35位学员进行了5天的培训;举办了为期5天的“2011年全省群文系统美术干部业务培训班”等。
(三)社会艺术考级取得新突破。在2011年的社会艺术考级工作中,省馆认真抓好“宣传、人员、措施”三落实,加大管理力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考级工作健康有序的展开。同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省馆进一步完善考级机制,拓展工作网络,积极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各基层考点加强指导。考级人数从08年的2000人增长到今年有15000多人。
(四)完成第三次我省文化馆评估工作。9月23日,文化部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组来我馆进行评估定级检查。通过一听、二看、三查,评估组对我省文化馆事业建设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省馆自评报告如实地反映了文化馆建设现状,自评打分严格,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称赞省馆办馆理念先进,队伍精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突出、成效显著,内容丰富扎实。虽目前文化馆舍面积难以达标,硬件不硬,但软件不软,一些文化项目均走在全国前列。
(五)“非遗”工作进展顺利,交接手续有待完成。省馆非遗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文件精神,在保护机制建设、地方政策法规制定、非遗法培训、宣传展示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开展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申报评审工作、第四批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审工作、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培训班。省馆还组织参加了一系列全国性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承办澳门“浓墨艳彩展风华--安徽省、河北省春节习俗展”;参加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组队参加了国家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1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
2011年9月,按照省厅部署,我馆积极配合省非遗中心完成相关交接手续,资料文档等交接工作有待完成。
2012年主要工作:
一、推进免费开放工作顺利实施
二、继续巩固品牌
三、加大培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