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演变
中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演变
------------------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经历了从小到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作为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现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则是文化及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及传媒产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需要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引导、管理、扶持和调控。然而,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演变历程曲折而漫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显著不同的各个历史阶段,逐步形成了复杂的政策体系。在当今文化全球化和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特别是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还未结束,世界文化及传媒产业格局发生较多变化的背景下,系统梳理和认真总结中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演变的历程与基本逻辑,对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推进文化及传媒产业全新跨越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含义与基本特点
从学理上讲,产业政策属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而言,“产业政策是对于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和目标的设想,同时规定各个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实现这些设想的政策措施”。① 狭义而言,产业政策是指国家为了鼓励或限制某一特定产业发展而采取的政策的总和。② 关于产业政策,在国内外理论界有一个基本共识:在市场发育不充分的情况下,产业政策是政府替代市场而发挥的阶段性作用,且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市场发育完善而调整变化,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不仅阐释了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特定的重要作用,更揭示出了产业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和具体的条件背景下需要运用不同的政策思路作出调整,这就为产业政策的演变历程中具有某种或某些内外基本逻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支撑。
所谓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主要是指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的旨在鼓励、规范、扶持文化及传媒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这里需要厘清三个问题:其一,我国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不仅涉及到国家文化及传媒产业总体性政策、全国性文化及传媒产业子类政策,也包括文化及传媒产业地方性政策和文化及传媒产业相关的第三产业、服务业等政策,既涵盖文化及传媒产业核心层,又囊括了文化及传媒产业的外围层和衍生层。可见,我国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是一个复杂的政策体系;其二,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和层次性,不仅体现在政府层面,还体现在执政党和立法机关等层面,特别是执政党在决策中的权威作用;其三,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手段形式多样,工具性较强。根据政策作用途径和特点的不同,可将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手段归结为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三种。总之,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除具有产业政策一般性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复杂性、地域性等特点。
二、中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演变的基本历程
实际上,早在建国初期,私营文化及传媒机构的短暂存在以及公营传媒单位的企业化经营探索也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
为缓解政府财政支出的沉重压力,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即在北京召开全国报纸经理会议研究对策,决定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方针。中共中央在批转这次会议的通知中,要求“条件好的公营报纸争取自给”,“多登有益广告”、“废除予取予求的单纯报销制”。1950年,中宣部发布了《关于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情况通报》,肯定了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成效,明确指出,报纸的“企业化经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可以实现的”。③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当年10月文化部电影局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一整套改革电影体制的具体方案,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组成立了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下设海燕、天马、江南三个故事片厂;长影与北影试行以导演为中心、自由组合、自选剧本、自负盈亏的创作集体,然而计划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内最终确立以及1957年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扩大化,这场探索迅速夭折。但这些文化及传媒业经济政策的初步探索,为以后产业化阶段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制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国真正的文化及传媒的产业化阶段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开始的,因此,我国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也是从那时起步的。截至目前,我国出台的文化及传媒产业全国性和地方性政策文件与具体措施数以千计。从整个实践过程考察,其政策的演变是有序的,并遵循了一些基本逻辑。在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文化建设过程中,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从计划性管制调控演变至体制与结构性改革相结合的新政策组合、从松散粗乱的行业政策演变至体系完善的产业政策、从区域与城乡产业隔离演变至产业联动的政策,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从“全面封闭”到“逐渐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与市场二元推动型”的发展转变。大体而言,其演变历程可以分为文化及传媒市场政策酝酿期的文化政策制定、文化及传媒市场全面推进期的政策制定、文化产业合法性建构时期的文化及传媒政策制定、文化产业合法化发展时期的文化及传媒政策制定、文化及传媒产业纵深发展时期的政策制定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文化及传媒市场酝酿期的政策制定
第一阶段的大体时间是1978年至1987年。在这十年中,改革开放虽然使文化及传媒事业出现了复苏和空前繁荣,但文化及传媒的市场化步伐还未大幅迈开,文化和传媒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虽初步显现,但文化及传媒单位中计划经济色彩仍旧浓厚,国家仅出台少数政策放松了对文化及传媒外围行业的限制,政策的基本取向体现为计划和管制。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及传媒事业的大多数领域都严格控制在党的宣传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手中,没有任何松动的迹象。文化及传媒生产还属事业范畴,还没有赋予“产业”地位,广义的文化及传媒产业实际上也没有出现,只是与意识形态关系不密切的部分行业出现了产业化、市场化的趋势,这些行业包括大众娱乐业、广告业、文化制造业等。既然文化及传媒生产的主要部门还没有产业化,也就没有所谓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然而,1979年11月中宣部发出《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台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允许刊播外国商品广告,这是新中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对广告工作做出明确指示的文件。1980年2月召开的全国文化局长会议认为:“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和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很多,严重地影响了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提高,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革。”会议明确提出:“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随后,一些体制内的演出团体开始展开经营活动,文化娱乐场所和广告公司大量出现,但政府却一度严令取缔营业性舞会和公共场所自发舞会,禁止收购、出售、转录进口录音带、唱片,禁止营业性录像放映。为了加强对这些文化单位的管理,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广告管理条例》等政策文件,当然这同时也为开启文化及传媒市场起到了铺垫作用。
2.第二阶段:文化及传媒市场全面推进期的政策制定
第二阶段的大体时间是1988年至1998年。这一阶段见证了文化及传媒“市场化”的整体蜕变过程,政策制定着重凸显文化及传媒的经济属性,从确立“文化市场”、推进文化及传媒产业化发展到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进入了初步觉醒期,政策的基本取向体现为引导和培育。
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一里程碑式的文件,正式提出“文化市场”的概念,同时明确了文化市场的管理范围、任务、原则和方针,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地位正式得到承认;同年,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台《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对报社可以开展的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进行规定;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关于当前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放开图书发行市场。1989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艺术表演团体“双轨制”的具体改革意见,即一轨为国家扶持的少数全民所有制院团,另一轨为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团体。这一年,国务院批准在文化部设置文化市场管理局,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开始建立。④ 从产业政策角度分析,这一阶段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强化文化及传媒体制改革,出台众多经济政策。一方面,以总体性政策为主,谋篇布局,推进文化及传媒市场化进程,规划构建文化及传媒市场、文化及传媒经济发展的格局和体系。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文化经济”概念正式提出。1993年6月,中央《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将报刊经营列入第三产业,中国报刊业逐步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其后,国务院在1996年推出《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另一方面,从金融、投资、财税等领域,制定并细化文化及传媒产业各个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国家在1993年出台了《国家税务总局、文化部、国家体委关于来我国从事文艺演出及体育表演收入应严格依照税法规定征税的通知》《关于继续对宣传文化单位实施财税优惠政策的规定》之后,国家税务总局先后于1994年和1996年出台《关于境外团体或个人在我国从事文艺及体育演出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对电影发行单位的发行不征收营业税的通知》。这些政策为解决文化及传媒单位的实际经济困难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1998年,我国提出在3年内取消包括电视台在内的部分事业单位政府财政拨款,明确要求电视台等事业单位在3年内全部实行自收自支。于是,广播电视事业在优厚的财税减免中被成功地推向完全市场化。
3.第三阶段:文化产业合法性建构时期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制定
第三阶段的大体时间是1998年至2002年。这一阶段是文化及传媒的产业属性急剧迸发,并在有一定“市场化”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的过程,文化及传媒的外围层行业和衍生层行业开始走向产业集群,形成了文化及传媒“市场化”和“产业化”同时推动、相互促进的局面。这一时期,我国越来越注重建构文化产业的合法性,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基本取向体现为建构和规范。
1998年8月,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成立并制定工作规则,成为第一次设立的文化产业专门管理机构,这标志着政府确认了文化产业的合法性,并且此后不断提高重视程度。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政策”这一概念,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在此两个月后的同年12月,国务院就推出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联合下发《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传媒产业化步伐加快。“文化产业”这一提法和政策在2002年11月的十六大报告中得到了深化和细化,并进一步明确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至此,文化产业终于由依附于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和脱离文化事业而完全浮出水面,文化产业的合法性建构取得实质性突破。
与此同时,国家也在推进文化及传媒产业法治建设,规范文化及传媒产业的管理层面。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文化管理部门陆续制定和颁发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或部门规章多达百个,涵盖了舞台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如《著作权法》(2001年修正案)《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规章的出台,直接而有效地规范了文化及传媒产业管理,为文化及传媒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制环境和保障基础。
4.第四阶段:文化产业合法化发展时期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制定
第四阶段的大体时间是2003年至2008年。加入WTO和十六大开启了文化产业合法化发展的新时期,在文化产业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正式确立和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生产力进一步释放,文化建设活力显著增强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发展进入了由“相对封闭”向“逐渐开放”转变的“快车道”,并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国际化竞争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阶段国家在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上更加开拓创新,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重心,结合文化及传媒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利用有利时机全力助推“走出去”战略,内外统筹推动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发展繁荣。政策的基本取向体现为鼓励和扶持。这一阶段,我国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推动部分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体制改革最紧迫的就是要重塑国有文化市场主体,2005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就文化体制改革做出重大决策,《意见》明确划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范围和界限,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种类型的分类改革有了明确目标和政策依据。《意见》还首次允许转制为企业的文化单位,可以吸收部分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存量改革的深水区。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2006年7月文化部推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就文化及传媒行业改制方案做出具体部署,国有文化及传媒单位的产业化改革愈加深入。
其二,注重吸纳非公有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及传媒业。继2005年初国务院下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务院又公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使得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及传媒产业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实依据和法律依据。同年7月6日,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又联合发出《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就外资进入文化及传媒领域做出明确规定。总体而言,在对待国内社会资本和外资上,我国相关政策坚持内外有别原则,一方面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对外资进入文化及传媒产业的监管,以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意识形态安全。
其三,引导和扶持文化产品和服务逐步外向型发展。2003年12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涉外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走出去”战略首次出现在文化产业领域。2005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走出去”战略在文化产业领域已经基本成型。⑤ 2006年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到: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此背景下,文化部、财政部、商务部等相关部委于近年先后配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的通知》《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等,并确定了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2009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要求扩大对外交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家财政和有关文化部门联合设立了例如“国产音像出口专项资金”、“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资金;文化部还设立了优秀出口文化企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奖励措施。这些举措表明了政府着力扶植、培育外向型文化及传媒企业的决心,增强了文化及传媒企业“走出去”的信心。⑥
其四,积极鼓励新兴文化产业和新媒体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新媒体是未来文化及传媒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为抢占这一战略高地,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即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以助推我国动漫产业迅速崛起。同年《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出台,旨在加强网络著作权保护,激发网络传播文化作品潜能。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明确要求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新媒体。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从政策上为数字电视这一新兴文化产业和新媒体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5.第五阶段:文化及传媒产业纵深发展时期的政策制定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致使全球多数产业遭受巨大冲击,但文化及传媒产业在此背景下却呈现出了反经济周期增长,对引领各国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显示出强大的带动与辐射能力。于是,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在刺激经济方案中明确扶持文化及传媒产业的发展。我国也不例外,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强调要做好八项重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机遇期”和“转型期”中已经确定成为引领我国经济走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成为助推社会转型、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动力,步入了纵深发展时期。可以预见,今后一个阶段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基本取向将以大力扶持为主,体现为振兴和激励。
国家在此背景下出台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是我国利用文化及传媒产业自身特性和运行规律以及“机遇期”和“转型期”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及传媒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具体体现,这些政策措施促使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求,为全球金融危机中文化及传媒产业的“逆势上扬”提供了政策保障。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仍未彻底结束。2009年9月,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国新办就我国文化建设60年发展成就举行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将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并大力发展以网络文化、手机文化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可见,随着文化及传媒产业地位的提高,文化及传媒产业的内容将进一步拓展和细化,新兴衍生行业将大量出现,国家将出台更多激励政策和措施,强调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及传媒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进文化及传媒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产业政策的演变是诸多因素共同、动态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受到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经济体制、政府发展战略、经济环境、政府行为能力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产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相关产业及产业集群等微观因素的影响。上文的分析更加清晰地证明了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演变历程是“有序的”,因为这种政策演变逻辑符合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各项体制改革的推动进程,符合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发展规模变化、执政党建设思路演变、民意诉求变迁(包括学者专家建言)以及世界文化及传媒业发展趋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根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中的测算数据,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水平只达到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人均消费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中国的第三产业整体发展程度也低于相同发达国家约10个百分点,以文化及传媒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远没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今,“大洗牌”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世界文化及传媒产业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经出台,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及传媒产业向纵深发展,在此背景下,更要善于梳理和总结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演变的基本历程和有效经验,抓住机遇,以推进我国文化及传媒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回顾2010: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渐成体系
回顾2010: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渐成体系
北京商报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这是“文化产业政策”概念首次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件中。2010年,《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渐成体系,促进了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政策发布:
2010年1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目标,明确强调新闻出版改制、走出去和数字出版将成为2010年重要任务。
数字展示:
1:1.46
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达成各类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协议1412种,比去年同期增长22%,达成引进协议967项,引进与输出之比为1:1.46,实现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重大突破。
亮点解读:
柳斌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体制改革激发了新闻出版产业的内在活力,重点领域改革效果显著,很多领域发展态势良好,出版市场整体繁荣,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真改革带来了真发展、真变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政策发布:
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中国电影产业2010年发展重点:大力繁荣创作生产、积极培育新型企业、大力支持城镇数字影院建设、鼓励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和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其中尤其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电影企业,加强数字影院和电影院线建设。
数字展示:
100亿元
根据预计,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已成定局,同比增幅超过60%。而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产业黄金五年发展研究报告》,对2011-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认为未来5年内全国票房将突破300亿元,到“十二五”末期,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亮点解读:
朱虹(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电影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同在的非常时期,《指导意见》的出台,必将对今后一个时期电影事业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政策发布:
2010年4月8日,央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银行业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同时,鼓励保险机构可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文化产业需要的保险产品,提高保险在文化产业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度,有效分散文化产业的项目运作风险。
数字展示:
600亿元
2010年10月28日,在第四届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论坛上,农行北京分行将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农行北京分行将加入支持北京文创产业发展行列,每年提供200亿元信用支持额度。届时,北京市各商业银行对文创产业累计授信规模将接近600亿元。
亮点解读:
李小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
金融支持文化需要通过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共同努力,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研究开发适用于文化产业投融资需要的金融产品;完善文化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和
财务制度;要为文化产业和金融业提供交流信息、沟通业务、开展合作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
《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政策发布:
2010年9月15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将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在全国形成8-10家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形成20家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传统出版单位到2020年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
数字展示:
90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共有包括中国出版集团、读者集团、上海新世纪出版集团在内的20多家出版机构或IT厂商推出了自有品牌的电子书阅读器。据第三方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电子书阅读器共计销售近30万台,整个产业预估的产值为15亿元。而据CMIC分析师预计,今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将超900亿元。
亮点解读:
范卫平(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
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推进,会有更多像汉王一样的企业准备上市。同时,由于数字出版发展潜力巨大,总署正在制定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中,数字出版将会是重点发展。
《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
政策发布:
中国拍卖行业恢复20年来的第一个行业标准《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于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此项标准内容涵盖了文物艺术品拍卖从拍品鉴定到展示、拍卖的全过程,将对文物艺术品拍卖的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是中国拍卖行业自律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同时也为保证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亟须繁荣奠定了监管的基础。
数字展示:
961918.6万元
2010年春拍,全国八大拍卖公司一共成交961918.6万元。其中北京保利拍卖公司成交331348.2万元,中国嘉德公司成交212781.1万元,北京翰海公司成交131618万元,北京匡时公司成交108131.2万元,中贸圣佳公司成交68653.6万元,杭州西泠公司成交65263.6万元,北京华辰公司成交23027.1万元,北京荣宝公司成交21095.8万元。
亮点解读:
王凤海(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虽然标准本身并不是法律,但作为一种引导行业规范的文件,也将对拍卖行业一些程序上的规范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完整地涵盖了整个拍卖过程,这将对规范行业技术操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政策发布:
2010年8月,文化部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这是文化系统第一个人才发展规划。
数字展示:
280万人
根据《规划》,我国到2020年文化人才总体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到2020年,文化从业人员总量从现在的195.6万人增加到280万人,增长43%左右。文化人才总量占全社会总人口比例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占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预计达到2%左右。各类人才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到2020年,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达到60%,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达到60%左右。
亮点解读:
蔡武(文化部部长):
我们要加快改变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与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矛盾,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各类人才的培养计划,特别是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政策,我们准备大胆地引进海外留学人员中各类文化产业方面的专才,放手使用他们。
《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政策发布:
2010年6月9日,文化部下发《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通知》指出,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倾向,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
数字展示:
600亿元
2004年以来,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两批共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4批共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集聚效应和孵化功能,提高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2009年,这些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收入总额超过600亿元。
亮点解读:
欧阳坚(文化部副部长):
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一方面存在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倾向,另一方面还存在着扶持引导政策措施不到位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加以解决。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
政策发布:
2010年6月3日,文化部出台《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将于2010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网络游戏进行管理和规范的部门规章。《办法》确立了从事网络游戏活动的基本原则,明确了适用范围及“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上网运营”、“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等概念;同时,以网络游戏内容管理、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网络游戏经营单位的经营行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发行及管理和网络游戏用户权益保障为重点,做出了具体的制度安排。
数字展示:
180天
对于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的交易,《办法》要求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的使用范围仅限于兑换自身提供的网络游戏产品和服务;不得以恶意占用用户预付资金为目的;保存网络游戏用户的购买记录180天以上;将网络游戏虚拟货币发行种类、价格、总量等情况按规定报送注册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备案等。
亮点解读:
李雄(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司长):
加强内容管理是网游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实施进口网游审查和国产网游备案是内容管理的基本制度。该《办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进行网络游戏进行管理的部门规章,对中国网络游戏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三篇:2011年中国文化传媒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2011年中国文化传媒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今年一季度,传媒行业在市场风格转换中显著跑输大盘。研究机构认为,当前影响传媒行业估值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其业绩表现,而是政策预期。中
国文化产业正走进政策的“春天里”。目前来看,尽管行业性催化剂还未出现,但新媒体的高增长机会值得持续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按此标准,假设GDP平均增速8%,则到“十二五”末,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超过266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超过21%。近日,《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情况和主要内容被披露,显示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落实到地方层面。
东北证券认为,影响传媒行业估值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其业绩表现,而是其政策预期。从2009年开始,文化体制改革正式进入加速阶段,无论是政策支持力度还是经济支持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文化行业迎来了政策上的春天。
不过从今年一季度的市场表现看,传媒行业走势偏弱,整体跑输大盘约10%。申万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市场风格转换,从高估值新兴产业转向低估值银行地产等大盘蓝筹;
二是缺乏行业性催化剂,如10年一季度的三网融合。
从估值上看,目前传媒行业11年PE中值39倍,接近历史低点(35倍)。但值得一提的是,新闻出版等传统媒体与影视娱乐、互联网等新媒体市场估值也分化较大,新媒体估值显著高于传统媒体。
东北证券预计,从细分行业看,报纸行业2011年平均市盈率30倍,出版行业2011年平均市盈率35倍,广电行业2011年平均市盈率50倍,广告营销行业2011年平均市盈率37倍,互联网行业2011年平均市盈率42倍,内容制作行业2011年平均市盈率41倍。
这种分化直接反映了市场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前景的观点。包括申万在内的部分券商认为,整体来看,传媒行业二季度依然缺乏行业性催化剂,建议关注拥有催化剂的个股投资机会。
其中,具备高增长预期的新媒体(影视/营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板块备受机构推崇。申万看好二季度收购兑现或三季度收购标的利润规模超预期的蓝色光标,相比美股奇虎360有估值优势的顺网科技,以及三网融合的真正受益者广电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目前市场上普遍认为传统媒体发展前景黯淡,看好新媒体的高增长前景,但也有机构认为,以平面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目前仍旧具有政策和资质上的相对垄断优势,其盈利模式稳定有效、内容资源存量丰富、仍然是主流媒体;新媒体高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相当的风险。因此有机构认为,在关注高成长的新媒体的同时,也要积极挖掘传统媒体被低估带来的投资机会。
第四篇: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通航)
第二章 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
2.1拟建项目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2.1.1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通航内容
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已把“低空多用途通用航空飞行器”列为了“重点领域”。并鼓励航空制造企业、境外资本、社会力量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兴办通用航空维修企业、低空空域保障服务代理企业以及设立固定运营基地等;支持地方政府、关联产业部门以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以及贴息等政策手段调动各方力量投资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园、区);鼓励通用航空企业发展航空旅游观光、广播影视、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项目。
2.1.2民用航空“十一五”规划通航内容
2010年民航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建设民航强国战略构想引领各项工作,更加注重贯彻持续安全理念、确保航空安全,更加注重促进结构优化,更加注重改善运营质量,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加强队伍建设,推动民航科学发展,努力完成民航“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更好地发挥民航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充分认识通用航空在工农业生产、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造和抢险救灾等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扩大通用航空规模,优化发展结构。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通用航空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积极采取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施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发挥社会各方面兴办通用航空的积极性,鼓励投资通用航空机场及保障设施建设。大力扶持能源建设、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等公益性通用航空作业,积极配合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继续扩大农林(草)病虫(鼠)害防治、护林防火、飞播造林等传统作业。积极拓展通勤飞行、包机飞行、私用和商用飞行员驾驶执照培训业务,培育娱乐飞行、个人飞行等市场,满足公众航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需求。推动和规范经营性航空俱乐部的发展,促进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开展鼓励开拓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国际通用
航空市场。推动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创造宽松空域环境。
2.1.3上海市十一五规划通航内容
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 航空航天。推进支线飞机研发、制造,开展干线飞机国际合作,加快通用直升机的规模制造。在应用卫星、运载火箭等领域形成若干产业群。
航空航天产业,大力推进新支线飞机研制,积极发展航空维修业和民用飞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航天产业发展。
2.1.4 奉贤区规划
上海奉贤区结合自身“工业重区、滨海新城”的定位,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发展以直升机为核心的航空器展销、维修、培训、飞行服务、航材贸易业务的通用航空产业,符合奉贤区“以消化、吸收、创新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力发展凸显园区集聚功能、完善产业链的集群经济;发展以重点园区为载体、以优势企业为支撑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动互补、同步推进,结构不断优化的产业发展体系”的产业发展总体要求。
利用奉贤区已有的工业、旅游资源,建设青村通航项目,是奉贤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对于满足快速增长的通用航空市场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2.1.5 青村项目与相关规划关系分析
国际高新技术产业正加速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转移,长三角地区正成为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之一。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发展通航产业符合上海市关于“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发展规划要求。
在上述规划中,都反复提出了:⑴、积极拓展通勤飞行、包机飞行、私用和商用飞行员驾驶执照培训业务,培育娱乐飞行、个人飞行等市场,满足公众航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需求。⑵、鼓励航空制造企业、境外资本、社会力量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兴办通用航空维修企业、低空空域保障服务代理企业以及设立固定运营基地等内容。
通用飞机制造、人员培训、机场建设、机场服务及金融保险等相关产业都将直接受益于空域逐步开放带来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青村通航产业项目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建设的目标及功能定位合理,符合与项目相关的各类规划要求,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等规定,满足行业准入标准、优化重大布局等要求。
整个项目将采取边建设边招商的方式,引进直升机销售公司、直升机组装企业、航材贸易公司、维修企业、飞行培训企业、通用航空运营公司等多达数十种类型的企业,吸引大量的国际、国内投资,直接带动奉贤区机械、零部件制造、高科技研发、高端人才培养、旅游、餐饮、娱乐和商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2.2拟建项目与相关产业政策的关系。
2010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有关航空方面的部分内容: ㈣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6.民用机场的建设和经营(由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
(十五)航天航空工业
1.民用飞机制造
2.航空发动机
3.航空机载设备
4.轻型燃气轮机
5.民用卫星制造
6.卫星有效载荷制造
7.卫星应用(由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
中国民用航空局把2009年作为了通用航空的“改革发展年”,由民航局拟定的《关于加快通用航空发展的意见》也将于年底前出台。
2009年10月17日以“推动低空开放,促进通航发展,加速产业聚集”为主题的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在西安顺利举行。此次通用航空大会预示着我国低空飞行管理、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通用飞机市场拓展等热点问题已经提上日程,通航产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
据有关部门预测,通用航空,传统的农林作业、工业作业将有较大增长,旅游观光、短途客货运输、公务飞行、私人飞行、医疗救护、城市治安巡逻、缉私巡逻等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通用航空年均作业量约63000 小时,2015 年市场需求将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到2020年,中国的通用航空飞机应
在1万架以上,达到发展中国家的最先进水平。
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近年来世界500强企业大多数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分支机构,大型企业单位包括私人购机的客户越来越多,世界著名的直升机厂家也纷纷考虑在上海建立自己的亚太总部或维修中心。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正阳机场投资公司的青村通航产业项目将开展直升机的托管、维修、销售,飞行培训,飞行俱乐部等业务,一旦直升机产业市场形成,将极大完善上海的城市功能,满足上海高端客户的通航需求,带动和促进上海直升机产业的发展经济增长点。
2.3拟建项目与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关系
《通用航空经营许可管理规定》(民航总局令第176号)将通用航空经营项目分为:
Ⅰ甲类 陆上石油服务、海上石油服务、直升机机外载荷飞行、人工降水、医疗救护、航空探矿、空中游览、公务飞行、私用或商用飞行驾驶执照培训、直升机引航作业、航空器代管业务、出租飞行、通用航空包机飞行;
Ⅱ乙类 航空摄影、空中广告、海洋监测、渔业飞行、气象探测、科学实验、城市消防、空中巡查;
Ⅲ丙类 飞机播种、空中施肥、空中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空中除草、防治农林业病虫害、草原灭鼠,防治卫生害虫、航空护林、空中拍照。
2.3.1投资商:上海正阳通用航空机场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正阳通用航空机场投资有限公司从事通用航空机场投资、通用航空机场工程建设、通用航空机场经营管理。目前经营管理或参股、控股的通用航空机场有江苏泰州机场、浙江千岛湖机场、上海高东机场,目前在建的通用航空机场有上海青村机场、浙江杭州之江机场、江苏南京机场、福建福州闽侯竹岐机场,福建厦门五缘湾通用航空机场。
营业范围:机场投资(除股权投资和股权投资管理),场工程服务、管理,商务信息查询,仓储服务,日用百货零售。
2.3.2运营商:上海金汇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上海金汇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是沪上经国家民航总局批准的甲类通用航空公司,以直升机飞行服务为核心,旨在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私人飞行、商务飞行、生产性作业飞行以及与相关配套服务。公司目前拥有直升机19架,飞行人员16名,其中特级飞行员3名,教员6名,机务人员16名,平均飞行时间超过4,000小时,航空机务工程人员30人。
营业范围:航空器代管业务、出租飞行、直升机引航作业、直升机机外载荷飞行、医疗救护、航空救援、海洋监测、空中巡查、空中广告、航空护林、航空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航空拍照、航空运动训练飞行、航空表演飞行、个人娱乐飞行、私用驾驶执照培训。
2.3.3运营商:北京中美洲际直升机投资有限公司
专业代理欧美著名直升机厂商生产的各种型号的直升机在中国的展示销售业务,并为中国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单位、通用航空企业以及个人提供与直升机航空相关的咨询、售后、商务计划以及运营等服务。
营业范围:项目投资、销售航空器、航空材料、维修航空器、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
上海市青村通航项目由上海正阳机场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成后将直接引进北京中美洲际直升机投资公司和上海金汇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组织入驻,同时积极对外招商,引进其他通航公司。
北京中美洲际直升机投资公司销售展示飞机,主要承租销售展示区、办公用房和配套生活用房;上海金汇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以经营通航业务,承租飞行区、机库、办公用房和配套生活用房等物业,同时培训中心定向出租给上海金汇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上海青村通航项目致力于推动和发展中国直升机事业,以直升机销售为基础,推动直升机组装,进而带动航材贸易的发展,同时让市场需求推动直升机定检、维修和保养的演变升级,进而促进直升机航空教育培训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的繁荣,形成一个覆盖整个直升机产业链的直升机产业基地。并积极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和政策引导作用,实现直升机产业的聚集和发展,逐步将该项目建设成为产业链完整、相关产业高度聚集、产品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富有通航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地带。
第五篇:我国政府及全球LED产业政策汇总
我国政府及全球LED产业政策汇总2010-12-31 17:21:35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关心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所以低碳经济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话题。而半导体照明因其可靠性高、功耗低、寿命长、污染少、抗震能力强等优点被世界公认为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已制定并实施各自的半导体照明计划,力争抢占这一技术的制高点。我国也于2003年开始启动了“半导体照明工程”,逐步建设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中国政府更是颁布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关于组织申报半导体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LED产业。另悉,工信部也在加紧编制“十二五”LED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在政府助力之下,LED产业更是迎来了迅猛的发展。据业内专家预测,2010年我国LED产业产值将超过1500亿元。
2003年6月,科技部联合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建设部、中科院、轻工业联合会等单位成立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紧急启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
200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被列入中长期规划第一重点领域(能源)的第一优先主题(工业节能),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2006年7月,建设部公布的《“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中明确表示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强调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把“绿色照明--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以及住宅中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等”列为十大节能重点工程之一。
2006年10月,国家“十一五”863计划“半导体照明工程”重大项目正式启动。
2007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国税总局等部委开始起草《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受业界普遍关注的“半导体新政”.起草中的半导体产业扶持新政策包含“五免五减半”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研发减税(采取信贷和减税并用的方式),以及半导体固定资本设备免税以及对集成电路设计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等内容。
2007年4月,为扶持LED和太阳能光伏行业发展壮大,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7-2010年)》,是中国首个出台此类政策的省,福建省也相继启动LED和光伏电子测试平台、LED和光伏应用产品设计平台等多个LED和光伏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
200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国办发[2007]51号),明确指出,各级政府机构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政府采购活动时,在技术、服务等指标满足采购需求的前提下,要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对部分节能效果、性能等达到要求的产品,实行强制采购。
2007年8月,建设部明令要求,各城市不得再在城区主干道大范围使用多光源装饰性庭园灯,景观照明严禁使用强力探照灯、大功率泛光灯、大面积霓虹灯、彩泡、美耐灯等高亮度高能耗灯具。
2007年9月10日,建设部公布《“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根据“规划”我国将在今后五年内大力推广城市绿色照明,以2005年底为基数,年城市照明节电目标5%,到2010年,城市照明中高效节能灯具的应用率将达85%以上。
2007年11月,国务院下发文件规定从2008年起,中国地方省级官员将开始向中央上交节能答卷,如果成绩单未能及格将面临问责和“一票否决”.2007年11月26日,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26日召开的全国财政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表示当年中央财政安排235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
2007年11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8号在中欧工商峰会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将达到3000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30%.2008年1月10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1027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分经批下达高效照明产品财政补贴推广任务,省级节能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中标企业落实推广任务,确保实现“十一五”期间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5亿只,可节电29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00万吨。
2008年4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全国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作会议,国家财政补贴节能灯工作正式开展。几近一年,中国几大城市的办公照明场所节能灯推广计划进展平稳,城市及乡村家用LED照明正在稳步进展中。
2008年10月,中国启动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要求各级政府单位应当将节能产品、设备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并严格监控能源消耗状况。同时,也公布“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建设单位应当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照明和热水供应等。正因为这两项法规的实行,提供地方政府采购LED等相关节能产品的法源依据,2009年各级政府单位将会陆续落实各项节能政策,并且大量采购相关节能产品,预计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应会继奥运之后,掀起LED另一波需求高峰。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并以4万亿元资金力撬国内需求。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令LED照明企业纷纷瞄准了这场难得的发展契机。
2008年11月25日,交通运输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兴华在交通运输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9年交通运输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力争达到1万亿。投资方向不仅包括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同时也将包括沿海港口、内河港口航道以及交通运输枢纽等附属设施的建设。在这1万亿的投资总额中,预计高速公路的投资将达到4000亿-5000亿元,农村公路将达到2000亿元,在交通运输部投资带动下,LED照明企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2008年12月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授牌仪式暨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今年,在科技促进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科技部已经提出并开始实施一些具体措施。如节能减排,科技部推出了”十城千辆“和”十城万盏“示范计划,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LED(半导体照明)节能路灯的应用;又如钢铁、化工、电力等领域新工艺、新方法的推广等,都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也将创新支持的办法,更多地从新技术的试验应用等方面,寻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采取后补助和后奖励的办法来支持实验区的创新实践。”
2008年12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发展改革委已启动《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行动计划》编制工作,节能工作进一步落实。
2008年底,我国LED照明国家标准制订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委员会有12项关于LED照明的标准通过了基本的审定,工信部LED照明标准工作组有7项LED标准通过基本的审定,假如进展顺利,这些标准待有关部门的进一步审核批准后,有望在2009年颁布实施。
2009年1月轻工业三年振兴规划草案提交提出,未来三年,轻工业振兴将以食品、家电、造纸、塑料、皮革、五金、电池、照明电器、洗涤、轻工装备等行业为振兴重点,兼顾
其他行业的重点品牌企业。照明电器作为振兴重点,再次吸引到业内人士的关注、点燃LED照明行业的希望。
2009年2月6日,深圳市长许宗衡主持召开市政府四届一二八次常务会议,研究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深圳市LED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深圳市推广高效节能LED照明产品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深圳市LED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关于促进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光明LED产业聚集园区规划研究及相关实施建议》、《LED国际交易采购中心筹建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支持LED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全面扶持LED产业发展。
2009年4月28日,科学技术部在“关于同意开展”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工作的复函”中正式发布在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保定市、辽宁省大连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上海市、江苏省扬州市、浙江省宁波市、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福州市、江西省南昌市、山东省潍坊市、河南省郑州市、湖北省武汉市、广东省深圳市、广东省东莞市、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绵阳市、重庆市、陕西省西安市等21个城市开展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以下简称“十城万盏”)试点工作。
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将鼓励国产装备,建立国产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关键设备国产化,并明确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的“六年计划”。此外,此外,《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还明确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的七大政策措施,包括统筹规划,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继续加大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积极实施促进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等。
2010年9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半导体照明位列其中。半导体照明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机会,但同时半导体照明也开始面临全球性的挑战。
2010年发改委9月10日,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组织申报半导体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0]2082号),三部门将组织一批半导体(LED)照明产品应用示范项目(路灯、隧道灯、反射灯和筒灯)。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建司、交通运输部政策法规司共同委托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对半导体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工程产品进行国内公开招标。本次招标将选择一批LED照明产品生产企业、产品,并确定供货价格。入围企业将作为示范工程项目和国家预算内投资支持项目的备选企业。
其它国家LED产业政策:
1日本的“21世纪照明计划”
日本率先开始实施半导体照明计划。早在1998年,由通产省资助、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和金属研究开发中心(JRCM)负责执行的”21世纪照明计划”正式启动,参与机构包括4所大学、13家公司和1个协会。整个计划的财政预算为60亿日元,1998—2002年是投入50亿日元的第一期目标。该计划关注的核心在于高质量材料的生长、高功率管芯的制备和高效率白光荧光粉的获得等,开展研究的项目包括氮化镓基化合物半导体发光机理的基础研究、改进用于紫外发光二极管外延生长的方法、研究用于同质外延生长的大面积衬底、开发由紫外发光二极管激励产生白光的荧光粉,并生产出使用白光发光二极管照明的光源。日本已完成该计划的第一期目标,目前正实施第二期计划,目标是到2010年,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达到120流明/瓦(lm/W)。
2美国的“下一代照明计划”
作为美国半导体照明的主要推进部门,美国能源部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和政策支持半导体照明技术与产业的发展。他们于2000年开始启动国家半导体照明研究计划,即“下一代照明
计划”(NGLl),总共将投资5亿美元支持计划的实施。该计划已被列入美国“能源法案”,由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和光电产业发展协会(OIDA)负责执行,共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司和大学参加。重点研究方向是:发光二极管成本的降低和转换效率的提升、氮化镓(GaN)材料的固体物理学问题、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相关工艺、低缺陷密度衬底和器件结构的优化等。
随后,由美国能源部负责制定了《固态照明研究与发展计划》,该计划为半导体照明确定了无机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两个方向,已进行了多次修订。计划关于半导体照明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商业化支持、标准开发以及产业合作等方面。其中基础研究都是美国能源部承担的任务所需要的项目,主要涉及物理、化学和材料等领域的基础问题。核心技术研究主要由学术机构、国家实验室和科研院所负责,侧重于技术的应用研究,特别要求满足器件性能和成本目标。产品开发主要是由企业负责,他们系统地利用已研究的基础或应用知识,开发或改进商用原材料、器件或光源,开发活动围绕市场应用所关注的产品价格、质量和性能参数进行。最近一次修订的计划已经将技术发展的时间表更新为:到2010年、2012年和2015年,无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目标分别达到129流明/瓦、151流明/瓦和184流明/瓦,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目标分别达到65流明/瓦、100流明/瓦和189流明/瓦。
美国能源部还于2007年4月发布了《固态照明商业化支持五年计划》草案,它为产品的商业化活动也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其目的是加速半导体照明的商业化进程,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战略措施包括:“能源之星”计划、“明日照明”设计竞赛、商用产品检验计划、技术信息的开发与传播、标准和测试程序的开发等。商业化支持计划的目标是:提升高效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制造水平,到2012年,美国市场能够推出的商用暖白发光二极管照明光源至少达到105流明/瓦的发光效率,对于商用冷白发光二极管照明光源至少达到135流明/瓦的发光效率;加快基于半导体照明技术的照明光源市场开发,到2012年满足“能源之星”要求的光源每年能够销售500万只;逐步推广应用半导体照明光源,到2012年实现每年至少节约电能19太瓦时(TWh)。
3欧盟的半导体照明计划
欧盟于2000年7月实施了“彩虹计划”,以推广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应用。该计划由欧盟设立的执行研究总署(ECCR)负责组织,委托6个大公司、2所大学执行,研究内容之一是发展氮化镓基照明光源,“彩虹计划”于2003年7月结束,该计划推动了欧洲高亮度户外照明市场的增长。
2004年10月,欧盟正式启动了“用于信息通讯技术与照明设备。的高亮度有机发光二极管”项目(OLLA),该项目的经费大约为2000万欧元,由欧盟第六框架计划(FP6)中的信息社会计划(IST)提供。项目由来自8个欧盟成员国的6所大学、8个研究所和10个公司共同完成,将会持续到2008年7月,目标是使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效率最终达到50流明/瓦。该项目对美国的“下一代照明计划”和日本的“21世纪照明计划”都是一个补充。
4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半导体照明计划
2000年,韩国政府制定了“氮化镓半导体开发计划”,并成立光产业振兴会(KAPID)负责计划的组织与实施,其中涉及半导体照明的研究项目包括以氮化镓为材料的白光发光二极管等。韩国的“固态照明计划”已得到政府批准,2004—2008年政府投入1亿美元,企业提供30%的配套资金,该计划的目标是2008年发光效率达到80流明/瓦。英国商业、企业和改革部(DBERR)(原贸易工业部)于2007年7月启动了“用于有效照明解决方案的新型发光二极管”计划(NoveLELS),目标是开发新型氮化镓芯片技术,将发光二极管光源商业化。该计划获得英国商业、企业和改革部330万英磅的资助,而英国政府及技术战略委员会为其提供超过170万英磅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