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城镇绿化实施方案(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0:2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城镇绿化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城镇绿化实施方案》。

第一篇: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城镇绿化实施方案

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

城镇绿化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的实施意见”总体部署,推动我市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提高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提高园林绿化工作水平,改善城镇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提升绿化档次,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家园,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总的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繁荣和舒适两大目标,全面推动城市环境质量、聚集能力、承载功能、居住条件、风貌特色、管理服务上水平,着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真正把城市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高地、生态宜居幸福家园,确保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县提供有力支撑。确立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绿化理念和打造林荫型、景观型、休闲型绿化模式。以山、水、林、果、灌、草、花、藤为载体,以“做优、做美、做精、做细”为原则,着力提高绿地规划设计水平、园林绿化建设品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重点做好“美山、扩水、增绿”三篇文章,不断完善城镇绿地系统布局和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科学的园林绿化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 进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全县城镇园林绿化“三年上水平”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品位高雅、功能高效的城市近郊生态系统和环城景观系统,实现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社区花园化。

二、总体思路

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镇、文明生态社区为主线,以“堤、环、河、路、园、院、场、区”八方面绿化为重点,按照大绿量、高标准、高质量、上档次的总体要求,遵循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人为本、讲求实效的原则,推进我县城镇绿化建设有效、快速发展。

三、任务目标

(1)城市规划区绿化覆盖率>60%,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

(2)近期目标2010-2015年公共绿地达到200公顷,绿地率达到41.0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9.41M/人;

(3)远期目标2015-2020年公共绿地达到300公顷,绿地率达到61.54%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4.12M/人。

县城及各建制镇要达到省级园林县城标准。建制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25%以上,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

22平方米以上,“园林单位”和“园林小区”占30%以上(县城占60%以上),省级“园林式单位”占40%以上;城市街道绿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主干道绿化面积不小于道路用地总面积的25%,次干道不低于20%;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建成区总面积的2%以上;义务植树尽责率超过90%,绿化代植费做到足额收缴,并全部用于城市绿化,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超过85%。

具体任务:

(一)编制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局)

负责承德县城镇绿地系统设计、申报和审批工作。根据《承德县城县城及建制镇绿化实施方案》要求,在承德县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承德县城及建制镇绿地系统规划,并按规定上报审批,2011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城市出入口及绿色通道建设(交通局)

加快绿色通道和城市出入口绿化工程建设,让城市出入口和对外交通干道的空间大起来、道口绿起来、灯光亮起来、景观美起来,不仅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营造优美人居环境的具体体现,是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把下板城建设成最适宜居住城市的需要;更是从根本上改善 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大措。要明确任务、提高水准,确保工期、确保投入、确保质量;要围绕目标、工作到位,落实建立管理长效机制,构筑较为完善的森林生态廊道,全面提升绿化建设水平和城市整体形象。县城三个出入口绿化和建制镇的道路绿化建设,2011年5月底前完成。

(三)环城镇生态建设(林业局)

负责运用工程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相干树木花草、营造建筑与小品、布置园路、设置水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完成县城“三山”绿化、森林公园建设。督导各有关建制镇周围山体绿化建设。

(四)城市道路及两侧行道树新植、补栽(建设局)

负责县城街道、游园、广场等公共绿地的绿化、美化建设。街道在城市建设中占重要地位。要提倡街道绿化不仅满足对行人的遮荫要求,而且还要防止因大量车辆和行驶中散发的灰尘、噪声和有毒气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环境净利化。同时要提倡在街道两侧或更大范围,广泛应用园林植物,达到优美而又生气蓬勃的文明境界。为使街道绿化兼有“荫”、“景”、“净”的综合作用,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和它的外侧一定范围内,组织一定宽度的绿色空间。2011年5月底前完成。

(五)庭院、居住区绿化(政府督查室、绿委办、建设局)政府督查室和绿委办负责督导全县的城镇绿化工作。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学校等各类型庭院绿化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本着拆墙透绿、破硬还绿的方法,由各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每年都要建设一批“花园式”单位(居住区)、绿化达标单位(居住区)。对创建活动进行动态管理,实行复查制度。复查达不到标准的要限期整改,整改还达不到标准的要坚决取消原命名称号。对于有条件达标而未达标的单位,要限期达标。教育局负责各学校的绿化建设;卫生局负责卫生系统的绿化建设;街道办负责城区居民区绿化工作,按照绿地率不低于18%的标准进行绿化;各建制镇负责本建制镇街道和庭院的绿化建设。各责任单位对绿地不足、绿地率不达标的庭院、居住区要强力推行绿化工作,2011年底前完成。

(六)河渠堤坝绿化(水务局)

河渠堤坝绿化要以绿化为主,适当配以一定的灌木和花草;做好常绿与落叶、直立与宽幅的搭配,可多行配置,结合河道景观建设,建设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绿色风景线,使河渠堤坝绿化形成“水清、流畅、岸绿、景美”,而且还要在河岸两侧建设专供市民休闲的城市景观公园。在两河流域县城段的河堤两侧在不影响泄洪的前提下,搞好泄洪台及护坡植树,最大限度的栽植高大乔木,搞好河道绿化,2011年底前完成。

(七)街头绿地及空地绿化(建设局、建制镇)城市街头及空地绿化是人们运用栽培植物的手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它包括城市绿地的建设以及对原有植被的维护工作。由一个个公园、游园、街区绿地等构成了由各种绿地组成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园林绿地系统。以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释放氧气、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具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心理功能;还具有防噪减噪、防风通风、水土保持和防灾抗灾的物理功能以及使用功能,等等。县城由建设局负责绿化,各建制镇由建制镇负责绿化。2011年底前完成。

(八)矿山绿化和裸露山体治理(绿委办、国土局)要注意城乡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结合生态、防护和审美要求,应用绿色植物把裸地面全部覆盖起来,并进一步构成绿色植物多层次的复合空间,以促进提高绿量;对于一些污染源和严重受到污染影响的地区,尤其要选用对污染物质有较强抗性和吸收能力的树种,作出科学的合理布局,最大强度地发挥生态效益。要改变过去仅仅在公园内才能欣赏到园林艺术的局面,争取做到城镇每个居住区、工厂、机关、医院、学校都有优美的园林环境。

按照“谁开山谁绿化”的原则,引进山体喷播绿化技术,结合栽植常绿、速生攀缘植物进行绿化。力争到2009年矿山和城区裸露山体全部得到治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逐级实行绿化责任制

为保证城镇绿化工作任务顺利完成,成立由政府县长胡广远任组长、政府常务副县长陆文龙,副县长封捷然、许志忠,政协副主席赵赞华任副组长,县绿委办、县建设局、县林业局、县交通局、下板城镇、甲山镇、三沟镇、六沟镇、高寺台镇、头沟镇为成员单位的承德县城镇绿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全县绿化工作,办公室设在县绿委办,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工作。各责任单位要把绿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专人负责,专项资金投入,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对城镇绿化工作负主要责任;各部门、各单位主管领导对各自绿化工作负直接责任。主管领导要亲临一线,解决难点及问题。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扎扎实实地抓好本系统、本单位各项园林绿化建设任务的组织实施。要建立城市绿化责任制,各项建设任务要列入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目标考核内容,逐级落实目标责任制,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尽其职,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二)完善县城绿地系统、编制建制镇绿地系统规划,实行绿线管制制度

绿地系统规划是指导园林绿化建设的“蓝图”,对保证绿化用地合理布局,提高绿化建设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建制镇要高度重视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在组织 编制过程中,全面分析本地的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物种与河系水体等条件和特点,优先发展乡土乔、灌木,引进适合本地区生长发育的园林植物。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县区城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要明确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将规划区范围内的河岸湖畔、山坡林地、城区主干道与历史遗址遗迹等地带作为绿线管理的重要部位,严格保护公园、古典园林、风景名胜区和古树名木。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严禁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因特殊情况需改变绿地规划与性质的,应按有关规定程序报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征用绿线范围内的土地,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用地,要一次提供,统一征用,同步建设。通过调整和优化城区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绿地比例等多种方式,努力增加绿地面积。对建成区内闲置的土地,要限期绿化,对依法收回的土地优先用于园林绿化,对违章建筑进行集中清理、限期拆除,腾出的土地尽可能用于绿化。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要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尽可能创造条件扩大绿地面积。要对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绿化实行严格的管理。有条件达到规定绿地标准的,一定要严格按规定建设绿地,不得改作他用;确无条件达到规定绿地标准的,要严格征收绿化补偿费。要确保城市绿化与城市建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未经绿化面积审核以及竣工验收绿化不达标的建设项目,规划部门不 予签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对不执行绿线管制制度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多措并举加大园林绿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园林绿化建设资金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财政预算。一是在城市维护建设税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并视财力情况逐年递增。二是对未达到规定绿地标准的建设项目严格征收绿化补偿费,所征费用要全部用于公共绿地的绿化建设。三是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依山就势建游园,促进我市小游园的发展,积极督促社会单位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庭园绿化。四是坚持“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合理限额”的原则。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筹资筹劳,搞好建制镇的绿化、美化工作。五是推行“绿地(树木)认养”工作,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以出资方式认养城市绿地和树木,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

按照《河北省建设厅关于三年内完成县城公园建设任务的通知》(冀建城[2008]106号)要求,县城要建设一个面积不小于10公顷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建设要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管理到位、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的标准。按乔、灌、花进行布置,建设综合性植物公园。通过园林艺术创造和园艺技术手段,建设新颖的时代感的园林景观,融植物、科普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市民日常游憩活动和游览观光于一体,为市民及游人提供了一个高品位的户外活动空间。突出抓好县城出入口标志性景观建设和绿化、沿河系水体两岸景观绿带、沿县城外环景观绿带、县城内主次干道绿化(包括合理设置街旁游园绿地)、居住区绿化以及单位庭院绿化,加快城郊尤其是城区外围山体坡地绿化,并且鼓励和支持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政府补助的办法建设苗圃、经济林和生态林等,建设城郊绿化一体化生态环境。各建制镇要以交通干道绿化、镇区道路绿化、镇外围防风林带、水土涵养林、风景生态林、单位庭院与居住小区等为绿化建设重点,并发动广大居民对居住院落进行自愿自发性美化。园林建设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尽量充实绿色、增加绿量,绿化以本土植物为主,要因地制宜确定植物种植结构,植物种类上注重以乔灌木为主,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在优先考虑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兼顾景观效益,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对美化城镇面貌的积极作用,建设成为四季景观鲜明的山水景观。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园林绿化过程中无论是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还是选种 育苗、栽培管护,都要讲求科学原则,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在构造绿地结构上,以营造乔木为主的城区林地、林带为重点,带动点、线、面、环、楔绿化建设,取得整体推进效果;在绿化设计上,要善于学习和借鉴现有先进经验,发挥后发优势,直接瞄准园林生态城市的水平;在后期管理上,要提高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建立和完善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标准、操作规范等制度的基础上,逐步使养护管理工作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

(四)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确保责任落实

各建制镇要制定三年绿化(包括县城及建制镇)工作实施方案,2011年5月底前报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按照组织有力、措施到位的要求,形成主要领导负全责、主管领导具体抓、主办人员保落实的责任制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根据工作实施方案,把任务进行分解、量化,做到人员、资金、苗木到位,时间、地块、责任落实,努力使各城区园林绿化在规模上、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各单位要把绿化工作列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完成情况与年度政绩挂钩,层层落实责任,做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同时为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县政府将组成联合检查组,根据各建制镇的绿化工作实施方案,每半年(年中与年底)对园林绿化工作开展情况、任务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进行一次集中检查督导、打分评比,评比结果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并在主要媒体上予以通报检查结果。以便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五)广泛宣传,全面发动

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的主渠道作用,开辟绿化专栏、专刊,及时对全县绿化进度情况、典型事例进行报道,让人民群众了解绿化、理解绿化、支持绿化,营造良好的绿化氛围。

(六)强化措施,确保质量

绿化工作要从绿量到质量同步进行,挖标准坑、选规格苗、种责任树,做到苗木入地,管护上马。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种植、高标准管理,一次栽植一次成活,确保绿化成果。县绿委办将抽调专业骨干成立质量和技术检查指导小组,为城镇绿化提供技术服务,以确保植树成活率。城管、林业、建设、交通、国土、水务等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大执法力度,继续落实好单位、商户对门前树木的承包养护制度,防止人为破坏,加大对毁绿、占绿现象的查处力度,巩固绿化成果。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三日

第二篇:加快推进城镇特色化建设

加快推

进城镇

特色化

设„(马和

平)

2006年12月16日来源:长治日报

随着省九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我省进一步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同时也确定了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基本思路和主要途径。为了确保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到实处,长治市委、市政府加快实施“三三”战略,努力建设“三个”长治,全面构建我市和谐社会。城镇特色化作为“三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市今后城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市委、市政府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推进城镇特色化建设意义重大加快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再次指出,要“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由此可见,党中央对城镇化建设高度重视,这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实践的逻辑归宿,也是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所赋予的方向性规定。中国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从国情出发的内生型发展方式、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初级阶段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为30%左右,未来20年全国城市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围绕城镇化建设,省委书记张宝顺在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增强

城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扎实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太行山革命老

区开发步伐。”在与各地代表座谈时进一

步指出,“目前,我省的城镇化建设还很

落后,比不上广东、浙江,也赶不上周边的河南、内蒙古。‘十一五’期间,山西

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特色城镇

化,让山西的城市和乡村大变面貌。在‘新

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双轮驱动下,带

动山西发展。”特色城镇化已经成为我省

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成为全省今后城市

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长治市作为我省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该切实发挥好自身的区位优

势,率先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统筹城

乡发展的新突破。市九次党代会明确要求,力争用五年时间,把长治建成以东山西水、南秀北美为特色,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

境优美,功能设施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绿色文化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三晋第一

靓丽名城和中部生态名城。扩容主城区,加快新区建设,基本形成现代区域都市框

架,切实增强城市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素

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

程,使城市化水平达到47%以上,社会就

业人口中非农就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

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半小时通达为半径,将潞城、壶关、长子、屯留、长治县划入

紧密联系圈,倾力打造“1+5”上党城市

集群。要统筹推进城镇协调发展,以中心

城市为核心,建设一批组团式卫星县城和

具有产业支撑的小集镇,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小集镇相结合的上党城市群落,使之成为我市特色城镇化的主体。

二、推进特色城镇化必须遵循四个原

一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逐步推进的原则。城镇建设必须规划先行,综合考虑

社会经济、产业发展、道路河流、公共设

施、绿化生态的布局,严格按照规划方案

要求,进行城镇化建设和整治。既要坚持

保护利用,加快老顶山森林公园和城南生态园的建设,尽快形成我市“东山西水、南秀北美”城市景观格局。

三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中心城市集中供热、公共交通、煤气管网、市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新区道路及地下管网建设,切实完善新区整体功能。加快县城及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四是构筑“1+5”城市集群快速交通网络。加快中心城市环城高速公路东段与南段建设,形成“1+5”城市集群的交通主骨架。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壶关、长治、长子、屯留、潞城等五个县(市)的交通联系,按城市道路标准,对长邯公路(长治———潞城段)、长陵公路(长治———韩店段)、长壶公路(长壶一级路)、长屯公路(长太连接线)、长长公路(长治———长子)进行改扩建,以实现20分钟通达目标。五是搞好我市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整体协调、持续发展”的原则,组织编制全市及各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各级城市总体规划、各级城镇的近期建设规划、各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清晰界定各级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各城镇的空间布局,以保证区域内各城镇的协调发展。

六是有效整合区域资源。以区域整体利益为目标,按照“1+5”城市集群的架构,统一配置区域内资源,通过加强城市集群内建设项目的准入管理,防止周边无序发展带来对中心城市的负面影响。重点加强上党盆地、漳泽湖湿地的“两地”保护工作,确保我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安全。“十一五”期间,特色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我市城镇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上党大地必将迸发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辉煌气势,从而全面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我市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发展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发展探讨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城市化滞后对我国现代化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本文对城市化进程中主要存在的两种发展模式大都市圈建设和小城镇的建设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城市化 大都市圈建设 小城镇建设 规划和发展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与钱纳里“发展模型”的标准结构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城市化滞后对我国现代化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如何发展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如今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模式是大都市圈建设,另一种模式是小城镇的建设,绝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是两种模式的并存。

一、都市圈与城镇的定义及在城市化进程发展中二者的优势和劣势

都市圈是指一个或多个的核心城镇,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

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发展探讨

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都市圈是客观形成与规划主观推动双向作用的产物,其建立的根本意义是打破行政界限的束缚,按经济与环境功能的需求及发展趋势,构筑相对完善的城镇体系空间,并以此作为更为广泛空间组织的基础。城镇是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镇。大都市圈的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化水平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相对与小城镇有着诸多优势,小城镇在多个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下面以青岛市与其所辖的李哥庄镇作为研究对象来具体论述。

1.大都市圈发展模式优势

大都市圈的区位、自然条件以及交通状况相对与小城镇来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南端,东、南濒临黄海,西、北连接内陆,沿海有几处深水码头,是中国北部联系世界的贸易窗口;沿海岸线有环胶州湾高速,将城市的几个发展组团联系起来;同时与内陆有高速公路与铁路相通,在其城阳组团有流亭国际机场,区位优势明显。

大都市圈经济地位与作用是我国经济起飞的龙头与基地。我国都市圈人口、职工占全国城市总人口、总职工数的40%左右;工业产值与利税占全国城市的一半上下;固定资定净值占全国城市的36.8%;基建投资占全国城市的40%。大都市圈无论在人口、投资、土地等方面均具有比其小城镇更高的经济效益。大都市圈建设可以统筹兼顾,有助于提高城市各项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无谓的浪费。大都市圈有着

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发展探讨

良好的经济基础,对其下面组团的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

2.大都市圈发展模式不足

在看到都市圈建设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一些不足,主要有:部分行政壁垒的存在;行政壁垒的存在弱化了都市圈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降低了其组成部分的资源共享,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形式。用地空间发展的不合理;都市圈的发展直接引起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作为生产基地的小城镇在这种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盲目进行城市建设的现象,部分城镇用地布局极不合理,城市弹性发展空间不足,没有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3.小都市圈发展模式优势

相对于都市圈,小城镇的建设也存在着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优势主要表现在:

小城镇的崛起有助于增强大都市圈的经济实力与竞争能力。李哥庄镇原是青岛市西部的一个小镇,后来由于胶济铁路和济青高速公路的修建,带动了李哥庄镇整体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现在李哥庄镇是全国百强镇之一,青岛市重点小城镇。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9亿元,比1999年增长26%。其中工业总产值35.7亿元,占91.5%。全镇共有350家企业,其中外资企业64家,第三产业增加值4.13亿元,增长23.3%,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21.2亿元,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4875元。小城镇有助于形成地域分工与产业分工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李哥庄镇在培育支柱产业的同时,通过加快相关配套产业开发,延伸产业链,形成融产供销一体、支柱产业与配套产业紧密

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发展探讨

联系的产业网络和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的企业网络。

小城镇的网络化扩张使其竞争优势得到增强,并为本地和外地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李哥庄镇除了有比较充分的专业化分工以使中小企业实现内部规模经营外,还借助相对完善的社会服务获取一系列如生产、信息搜索等方面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4.小城镇发展模劣势

基础产业调整升级不快。农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工业缺少拉动力强的大企业,缺少拳头产品,缺少高科技含量产品。个体私营经济缺名牌,少大户,科技型、外向型企业所占比重不高。发展小城镇思想不高,小城镇管理水平、整洁力度亟需提高,缺少运用市场手段、城市理念经营城镇的办法。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与都市圈建设的规划和发展对策

针对第一部分提出的关于小城镇建设与都市圈建设的优势和劣势,采取城市区位论以及城市有机疏散理论,得出采取两种模式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策略。

1.都市圈建设规划和发展对策

一要努力建好四网:交通网、金融网、流通网和信息网。交通网的建设一方面要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在国家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建设都市圈内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统。金融网的建设依托现有区域金融优势,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建立都市圈高效、便捷、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发展探讨

安全、规范的资金融通网络。流通网的建设则要依托都市圈的经济区位优势,打破地区分割,组建大型商业、物流企业集团完善和提升区域内市场和零售网络体系,加强商贸吸纳辐射能力。信息网的建设则按照“统一规划、联合建设、资源共享、推广应用”的原则,加快构筑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二要做到工业的分工与合作则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市场为主要推动力,加强协作和联合,重点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高技术产业。

三要增强核心城市的功能。核心城市应向周遍地区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优良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形成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完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以人为本的文化制度环境,从而增强核心地位,强化综合服务功能。

四要打破行政壁垒的束缚。

五要合理发展都市圈用地,力求弹性发展,流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在与相邻都市圈的合作与竞争中,应以合作为主,在这个大前提下,保证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2.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综合评定自身的各项指标,做好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二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在相关发展政策以及用地布局上,应对外吸收,对内优化;四要贯彻小城镇空间发展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达到政治、经济、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发展探讨

三、结语

作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主要模式,大都市圈建设与小城镇发展各有优劣,因此二者结合的发展模式对于城市化发展是一个促进,扬二者之长,避其之短,综合各方面积极因素,以保证城市整体的健康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发展探讨

第四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沈志兰

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

随着上海经济重心的东移和“浦东金三角”发展战略的构建,地处发展极的南汇正进入 跨越式发展阶段。“两港”建设,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国际医药园区等国家级、市级重大 项目的启动,及南汇区新一轮城镇规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南汇区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45%,而南汇区到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预见 将达59%,2020年达75%,其中,海港新城将达90%。南汇目前城市化率仅为28%,与上述 目标存在巨大落差。正在建设的海港新城现有1.1万人,预见2010年将达15万人;惠南新城 现有人口13万,预见2010年将达30万;正待启动的临港工业区,按有关资料预测也将达40万 人口。然而,与此同时南汇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急剧攀升的问题日趋突出。我们认为,促 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较为现实可行的重要途径。首先,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南汇区城市化水平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其次,大量的农村 剩余劳动力还将融入南汇区开发建设大军,为南汇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再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确保社会稳定。为 此,我们就这—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南汇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特点

统计数据显示,至2001年末,南汇区农村人口为574273人,农村劳动力资源为398420人,使用劳动力为366056人,可见其中32364人为显性剩余劳动力。若按2001年南汇区粮食和 经济作物亩均纯收入486元测算,要达到人均2240元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则南汇区40540 0亩耕地仅能承载88130个劳力,那么在农村劳动力总量中的166749个务农劳力中,隐性剩余 劳动力78619人,达48%。如此推算,至2001年末,南汇区共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10983人。

在这些剩余劳动力中,有8.16万人有非农就业意向。通过调查,这一群体中,36岁以 上者占52%,26~35岁者占38.5%,16~25岁者占16.5%;大专以上者占4%,高中者占10.5%,初中及以下者占85.5%;具有中级技能者占1.96%,初级技能者占25.86%,传统工(农村五匠)者占33.21%,无技能者占38.9%。

由此可见,在有非农就业意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技 能缺乏这一共性,其余3万多剩余劳动力中,这一情况就更为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 上阻碍南汇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小城镇建设缓慢,传统二元化户籍制度的束缚

小城镇建设是上海郊区农村城市化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首选途径。南汇区小城镇建设的 外部环境和发展形势总体较好,但全区目前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相比,显得过于缓慢。全区城镇体系的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的规划还处在修编阶段,有些小城镇在功能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影响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特别是未能达到对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的预期效应。

传统的农业、非农业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在就学、参军、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对两 种不同身份的公民作了硬性区分。农民只能通过升学、征地等很少的通道才能转为城镇户口,大量农民无法改变身份,离开土地。资料显示:自1993年至2002年12月31日止,全区共计 办理征地农业户口“农转非”40407人,占2002年未农业人口的7%。同期,非农人口占全区 人口的28%。不少已经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民仍与土地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既不把非 农产业作为自己的长久生存保障,脆弱的农业也不可能确保农民的收入来源。

(二)非农产业吸劳能力相对下降

1、二、三产业欠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产业支撑。现阶段全区二、三产业欠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比较缓慢。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远远小于劳动力供应量,特别是—些 招商企业在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效应,出现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1991年,南汇区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251867人,占劳动力总量的73%。2001年,非农产业吸纳 农村劳动力19930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下降了19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调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近年来,南汇区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进行 了优化调整,固定资产技术装备不断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逐渐减少。

3、企业纷纷转制,本地劳动用工持续下降。南汇区企业转制已基本完成,在工业企业 中,股份合作、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投资主体的企业达664户,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 的55%。这些企业十分注意比较用工成本,在压缩用工总量的同时,更多地招录价廉外来劳 动力,以此增强对外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三)农业自身容纳能力不断削弱

1、农民赖以栖身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据统计,近年来,全区每年减少2万亩耕地。目 前,南汇区人均耕地不足0.6亩,大批农民失去了土地。随着两港建设高峰的到来,越来越 多的土地将被用于非农建设,土地资源日益减少,有限的土地积累了过剩的劳动力。据统计,目前,全区人均耕地小于0.2亩的64个生产组中,农业人口16888人,实际可耕地面积仅 为1930亩。如三墩上塘二组,12.6亩耕地上承载着365人的农业人口。如按税费改革耕地亩 均收入为693元标准测算,12.6亩耕地的总收入为8731.8元,人均23.93元,大大低于农 村生活基本保障线,这些过剩的劳动力为了生计,急需转移。

2、产业弱势明显,效率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从1991年~2001年10年间,全区农业总 产值从85421万元(90年不变价,下同)增加到196149万元,增幅129%,而同期工业总产值从 529107万元增加到3387141万元,增幅540%,与工业相比,农业发展速度缓慢,其原因主要 是:一方面,农业自身效率不高,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生产力水平低下。据区农委资料,南汇区粮食作物的亩均纯收入为150元,经济作物为亩均650元,大量的农业设施、化肥投 入并未得到满意的收成,种植业边际效益逐步递减。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低 下,延伸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历史上有名的彭镇小绍兴三黄鸡,近年来也曾先后涌现大团桃 子、三墩甜瓜、新场矮脚青菜等,但这些生产方式从严格意义上说还是农民自发的小打小闹,其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亟待提高。据有关资料反映,发达国家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 产值比例为2∶1∶7,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加工约占总量的80%。而我们的农业产前即农药 和种子占农业产值的60%左右,而这部分利益绝大部分流向农业以外的产业。据统计,到目 前为止,全区为农业提供产前、产后服务的新经济组织80家,农业“龙头企业”总量少、规 模小、效益有限,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数量少、门类不齐,全区区级仅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4户,占比5.8%,且总体经济效益不佳。

(四)尚未形成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机制

1.政府管理机制尚未理顺。镇级机构改革后,成立镇劳动与社会保障中心,农村劳动力 的就业服务已纳入其职能范围,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服务相对欠缺。

2.政府责任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指标尚未纳入镇级政府的考核 体系。这就带来了工作重心一定的偏差。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更多考虑的是招资项目金额的 大小,较少考虑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至于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就业援助等工作,在议事日 程上几乎排不上号。

3.农村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健全。南汇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尚处于自发性和偶然性阶 段。全区没有面向农村劳动力的统一管理的市场体系;社区性劳动服务中心尚未向农村劳动 力开放;社会性劳务中介公司数量有限,大多处于小打小闹阶段。

四、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南汇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令人担忧,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 民市民化的关键,是社会稳定、政局稳定的基础。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 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把这一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当作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抓住南汇区两港建设和城市化发展 的机遇,加快解决速度。

(二)强化政府职能,建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

1、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南汇区城镇化进程,本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发展。利用小城镇的 区位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 转移。

根据南府办(2002)116号文件精神,加速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民子女“农转非 ”工作,逐步改革现行的农业、非农业二元化户口管理模式,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民充分享 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从制度上开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通道。

2、政府推动,政策扶持。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用工体制。凡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享 受的优惠政策同样适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纳入全区就业和城市化整 体规划。其次,按照《上海市农村非农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和南汇区委、区政府《关于促进 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宣传、贯彻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优惠政策,优先实现每户家 庭夫妻双方有—人就业的目标。

3、转变职能,建立责任体系。要把促进农民就业的指标列入镇党政班子的目标考核体 系,且考分权要有一定比例。要确立以区劳动部门为主,其他部门配合的责任体系,形成社 会各方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镇要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中心的建没,作为镇级 政府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职能部门,成为区、镇两级就业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服务功能,将促进农民就业、服务农民就业作为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

(三)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发展是硬道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是发展地区经济,利用经济增量吸纳劳动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要从以下两点着手: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就业空间。要抓住南汇区大开发、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充 分发挥“两港”建设和临港综合开发区等重大项目落户的幅射效应,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一 批起点高、能级大、产业链长的重量级项目。同时做好错位发展文章,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的同时,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发展各种所有制、多元投 资主体的中小企业,做好小企业大就业文章。加大对实体性企业的招商力度,在经济增长的 同时,为农民就业提供新的空间。

2、加快城市化建设,发展第三产业。与一产、二产相比,第三产业容纳劳动能力较强,在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上,第三产业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要利用两港开发 和城市化建设的机遇,培育与港口建设相适应的物流、信息、商贸、旅游等服务产业,挖掘 与社区服务相配套的保洁、保绿、垃圾清运等非正规就业岗位,拓展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空间。

(四)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培训,提升劳动力就业素质

完善政府就业服务网络,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形成政府促进、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镇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中心要与区级就业服务机构实行信息联网、资源共享,共同成为农村劳 动力的主导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种形式的劳务中介公司,培育城乡统一、有序、开放 的劳动力市场。

要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培训体系。通过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技能、文 化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推广订单式培训。

(作者单位:上海市南汇区委政策研究室)

第五篇:强力推进三年大变样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引领经济社会大发展[模版]

强力推进三年大变样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引领经济社会大发展

城市是现代国家经济社会的主要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城市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速推进城市化,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提升和扩大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二三产业发展,转移农村人口、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大主要引擎,是更具全局性、长久性的发展动力。我省2007年12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今年又大力度开展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就是决心要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为总抓手,引领、带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大跨越,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把握规律,掌握形势,更加坚定落实省委以推进城市化为载体,破解发展难题、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加速推进城市化,各级政府是主导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对推进城市化的认识如何,直接影响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力度大小。在当前我省开展的‘三年大变样’工作中,各地进度不一,有的地方成效显著,有的地方进展不大,虽然有各种各样具体因素,但关键还是在当地领导干部对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到位。

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城市化是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要求。工业的发展要求尽可能统一建设、共同使用基础设施,要求各类生产要素高度聚集,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要求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同一性,这些要求只有基础设施完备、人口密集的城市才能更好的满足。同时,城市的扩大与繁荣也为工商业发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市场需求。所以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因,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和物化表现。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必然要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次,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人多地少、农村多城镇少是基本国情。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只有通过发展非农产业,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才能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才能为农村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程度、优生优育水平、教育条件等都好于农村,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城市化还推动资源利用由粗放走向集约,也便于集中治理环境污染和综合利用,实现工业化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城市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必然趋势。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无不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1950年为29%,1970年为36%,1995年为45%,2007年已达到50%。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为75.2%,最高的达90%以上。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城市化进程大大缩短。英法两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高度城市化水平,用了120年时间,德日两国则用了70年左右,韩国起步较晚,只用了不到4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到2007年,我国城镇人口以达到5.94亿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4.9%,比1982年的20.1%提高了23.8个百分点。预计未来10到15年,我国城镇化仍将保持年均零点八至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而我省2007年城镇化率只有4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2个百分点。按照国际公认的理论,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所以我省提出以‘三年大变样’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既符合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又符合河北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从省情看,我省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加快城市化进程能有效缓解人地矛盾,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二是从经济发展看,我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多、城市少,农村人口多而购买力弱,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份额较小。据统计,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43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95元,3个农民才抵得上1个市民。加快城市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民转向城镇,对于扩大消费拉动作用意义重大。三是从发展阶段看,现在我国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只有尽快提高我省城市功能、增强承载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城市聚集生产要素、转

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要深刻认识到,三年大变样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举措。实现三年大变样,建设宜居宜城市是一个基本目标,但最终目标是提高城市承载力,聚集产业和财富,增强城市经济发展活力。三年大变样基础是转变城镇面貌,实现城市绿化、功能强化、环境优化、管理科学化,是城市软硬件条件的重大变化。同时,实现城市三年大变样,不仅要进行大量的违法违章建筑拆迁和污染企业的改造迁移,同时还要进行大量新型工程的规划建设,这一切必然形成较大的投资需求和人力需求,对城市经济增长和职工就业形成较大的拉动作用。国内许多大城市建设改造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为了筹办奥运会,北京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造,有力地拉动了城市经济增长,促进了职工的就业再就业。所以,开展三年大变样工作不仅不会影响经济的增长,而且还能更有力地拉动经济的发展,增加更多的就业需求;不仅仅是一个拆迁重建、美化城市的活动,更是一个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活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战略性举措。

二、清醒认识,认真分析,找准推进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在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坚定不移地落实省委的决策部署的同时,更要认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一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辐射带动能力弱。在规划上,由于总体规划内容多、综合性强,编制时间长以及审批程序周期长,造成了频繁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问题;由于目前总体规划重图纸轻研究、重物质形体规划轻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实施策略,造成了规划大方向上研究不透、宏观发展战略不清晰、规划实施的操作性差的问题;由于实行精英编制,总体规划成果基本上还是由规划专家、规划项目小组、政府主要领导决策形成,没有公众参与,规划还不能很好的与城市发展、与群众要求相契合。在建设上,由于受思想观念、规划理念、土地制约、资金条件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由于过分追求现代化,城市特色不鲜明、个性不明显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千城一面”、“万镇一色”现象;由于建筑设计缺陷或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城市建筑质量不高。一些劣质建筑充斥城市角角落落,不仅危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在管理上,还存在法规缺失、法制不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无人管理等管理体制不顺畅问题;还存在缺少协调配合,整体运行效率不高,常态式、长效式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管理效能问题;还存在城市管理执法不够文明、市民城市主人翁意识、爱护城市意识不强,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不够积极等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民营经济实力不强。虽然各地在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上下了很大功夫,但相当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没能形成规模种植,市场开拓不足,缺乏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农业产业化任重道远。民营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加速城镇化的重要带动力量,但民营经济龙头不强、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难以扛起推动城镇化的重任。

三是体制和制度滞后,农民进城难。体制上城乡分立的二元结构和严格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制约了人口合理流动,造成农民进城落户难;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农民进城生存难;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和市场尚不成熟,造成农民进城“割舍”难,从而导致农民进城驱动力不足。

三、抓住机遇,趁势而上,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有力的措施统筹推进城市化进程,带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城市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策、土地、产业、资金等诸多因素。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城镇化的机遇,因地制宜,借鉴经验,大胆创新,用改革的精神和创造性的工作走出一条既具有自身特色,又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规律的路子。

(一)着眼于城市化的基础在于“城”,努力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城市规划要坚持高起点、人本化。好的城市是规划出来的。规划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龙头”。只有做到“高起点规划”,并且按照规划严格管好土地,才有可能做

到“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在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注重规划的人民性,遵循社会原则,从“大处着眼”,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持城市规划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在内容上,要坚持科学性。要超前,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以其之手,充实己“脑”,打造20—30年内不落伍的规划设计;要全面,系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城市性质与规模、用地总体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内容,在规划上应该做到面面俱到;要精细,尤其是地下排污系统、电力、电信工程等专项规划,专业性比较强,必须做得精而又精、细而又细;要集约,通过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破解土地紧张问题。在执行上,要坚持严肃性。城市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稳定性。政府要改变随意性大、连续性差的状况,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张蓝图绘全篇”,避免“一个将军一个令”;职能部门要严格按规划办事,做到落实规划不打折,执行规划不走样;业主要把落实规划作为自觉行动,在修建房屋时,避免临时建筑变长期、短期建筑变无期。同时,要借鉴国外先进理念,通过业主委员会、区域监督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对区域内的建筑及时监督,减少违背规划事件的发生。

城市建设要体现高标准、精品化。在建设导向上,要注重整体效益。城市建设考虑整体的利益,着眼于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统筹处理好因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导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尤其是解决好因急功近利或首长工程、形象工程、怕跑掉的项目或迫于投资商开发商的压力等改变规划的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适度超前。城市现代化应体现在基础设施现代化。在城市建设时,必须突出基础设施的地位和作用,高屋建瓴地建设超前先进的基础设施,着眼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充分体现城市的总体功能,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城市排水、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魅力上,要追求文化品位。一方面,城市建设要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对于历史古迹、古建筑,要以保护为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另一方面,要必须注重营造建筑物的文化气息,繁荣建筑创作,单体建筑要富有特色,建筑群体要和谐统一,高标准设计建设具有浓烈文化气息、风格高雅别致的建筑精品,提高建筑物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在建筑质量上,要打造一流品质。要强化精品意识、创优意识、质量意识,严格质量管理,激励建设行业强化科学的质量管理。政府要在强化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职能,规范建筑市场行为,始终将建筑工程纳入质量监督机构的全程监督之下。

城市管理要实现高效能、人性化。抓管理体制,规范管理工作。要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各项管理措施,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克服城市管理多头分散现象;要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切实增强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要强化基层管理,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管理网络,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作用,夯实城市管理基层基础。抓长效机制,提高依法管理水平。面对纷繁复杂、面广量大的城市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从严管理、从重处罚的法制意识,对违反城市管理的现象决不能心慈手软,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针对城市管理动态性的特点,还要狠抓城市的长效管理,坚持突击性整治与经常性整治相结合,以经常性整治为主,常抓不懈,形成制度。抓文明执法,提高城市文明形象。要进一步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要完善监督机制,除了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外,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促进城管工作向着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方向发展。抓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城市意识。人是城市一切活动的主体,城市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提高人的城市意识,使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和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相一致。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加强对市民的文明教育。必须让广大市民懂得,建设和管理好城市,与每一个市民息息相关,每个市民都有享有优美的城市环境的权利,同时又有建设和管理城市环境的义务,努力造就具有城市意识的文明市民。

(二)着眼于城市化的核心在于“市”,努力把城市的产业搞强、市场搞活、人气搞旺

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经验,稳健的城市化是以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劳动人口比重指数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就可增长1至2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增长则可达到

3至4个百分点。可以说,城市的设施是“壳”,“内容”是经济,离开了繁荣活跃的经济,城市就是一个“空壳”,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也就失去了依据和活力,就更不用谈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了。因此,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做活工业这篇大文章。

一是要做大产业。要坚持走产业兴城之路,着力打造支撑城市发展的产业脊梁。在聚集产业导向上,既要有超前性,又要突出现实性,考虑持续性,把工业突破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要抓好谋划布局,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新兴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本地的区位、资源、传统优势等认真谋划,确定3到5项重点发展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形成优势。比如,我们##区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了做大新型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繁荣文化产业的总体产业布局,取得了很好的效。要坚持扩大开放,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项的理念,克服本土主义、部门利益,坚持不懈的招商引资,坚持不懈的优化环境,坚持不懈的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比如,我们##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首要任务,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创出了专业招商、代理招商、网络招商、会议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众多有效形式,同时不断加大对基层招商的考核力度,2006—2007年,我们就新引进客商30多家,极大地活跃了我区的经济。要强化项目建设,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是做大产业的核心支撑,没有项目产业就无从培育。在这方面,我们围绕着产业布局,连续实施了“千万元以上项目过百个、投资过百亿”“双过百”工程,2006—2007年,共谋划运作千万元以上项目136个,总投资350.8亿元;其中亿元项目65个,列入省、市重点14个,建成了##等一批投资大、规模大、技术先进、污染少的支柱企业。今年,我们又谋划运作了102个千万元以上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7个,列入省重、市重点项目10个,新开工项目17个,竣工项目20个。

二是要打造工业平台。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为此,我们围绕工业强区目标,积极筑巢引凤,建成了今天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从2001年起步,2002年正式开工建设,经过6年的时间,一期已累计完成投资40亿元,规划的3000亩地已出让完毕,拥有企业53家,建设项目57个,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制药、输变电设备、信息技术四大主导产业,2006年国家发改委公告确认园区为##工业园区,成为##仅保留的4家省级开发区之一。今年1—9月份,园区入统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8亿元,同比增长133.1%;完成工业增加值3.5亿元,同比增长91.9%;完成销售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130.8%;税金7193万元,同比增长852.7%。同时,我们针对园区规模小、质量差、影响力和承载能力不高的问题,于2006年着手推进了园区二期的谋划建设。目前,园区的二期规划选址已得到批准,储备了总占地5000亩,总投资73亿元的##项目等8个大项目,争得了440亩建设用地指标,正在做征地拆迁工作。

三是要抓好现代服务业。服务业被誉为“无烟工业”,发展前景广阔,而且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集中,消费需求旺盛。为此,发展壮大服务业是活跃城市经济的又一重大增长极。一方面,我们狠抓传统商贸产业的整合,形成了##“三大商贸物流带”,建成了##等一批精品名店,2007年第三产业对区地税的贡献率超过了89%。另一方面,我们依托区内高校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谋划运作了一期投资20亿、规划占地1000亩的河北动漫游戏产业基地项目,今年10月份,##在园区正式奠基开工。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城市作为物流中心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是要经营好城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本身不仅具有价值,而且经营得好还可以增值。走“经营城市”之路,既是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有效措施,更是不断推动城市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重要途径。要规范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机制,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利用规划调节手段和土地级差地价原理,对土地统一收购并以“净地”投标竞拍方式统一出让,这既有利于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又能够筹集一笔巨大的建设资金,为城市发展备足后劲。比如,保定在开发建设北部新城时就采取了这种办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要抓好旧城改造,城中村的存在,既浪费了土地,又制约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这几年,我们下大力改造了6个城中村,拆迁近29.4万平方米,盘活土地近1000亩。结合“三年大变样”工作,我们计划在三年内在完成30个城中村的改造。要引入股份合作制,以城建投资项目为载体,引导企事业单位或民营资本以股份合作的形式,组建法人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参与城市建设,为城建资金注入新活力。要开展资本经营,比如运用好市场经营权、城市公共广告空间使用权、城市各种设施及地名冠名权。再如对繁华地段的工业企业实行产业置换,对住房、医疗、学校、供水、燃气、电力、热力等基础性建设实行灵活的投融资政策,扩大直接融资,等等。要积极推行特许权经营,实行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等方式,引进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

(三)着眼于城市化的本质在于“化”,努力发挥好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城市化进程,目的就是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就是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在推进城市化中,要坚持树立均衡发展的理念,增强城乡互动,着力调整城乡二元结构。

一是要“化”农业为产业。解决传统农业规模小、质量差、效率低、经营分散等问题,必须坚持用工业理念、坚持“农业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比如,我们##区发挥城区的特点,在城郊农村中大力发展了奶业和无公害蔬菜产业。在奶业上,我们扶持壮大了##等一批产业龙头,财政贴息1000万元,建成了7个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基本上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上,我们先后建成了##三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全区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通过实施“奶瓶子”、“菜篮子”两大农业产业化工程,到2007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6.5%。

二是要“化”农民为市民。城市扩张需要增加城市人口,有人气才有财气。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为农民进城创造就业机会,让农民进入城市后有事可做,有钱可赚,有屋可居,城市化才能顺利推进。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得去”的问题。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的制度,逐步放宽对农民进入城市落户的限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富得起”的问题。坚持就地转移与跨地区流动就业相结合,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渠道。坚持城乡统筹就业,逐步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消除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歧视,逐步建立一切劳动者权利平等的机制。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进城农民工“无后忧”的问题。要积极探索农民进城就业并落户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此外,还应尽快出台并实施鼓励农民进城居住置业的政策措施,在办理城镇户口、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投资置业等方面,给予进城农民优惠政策,切实降低“进城门槛”,促进农民进城创业,离土离乡创业。

三是要“化”农村为城镇。小城镇是推动“乡村城市化”的桥梁,是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城市化本身就是一个城乡转型的过程。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实现城市化的现实选择。在小城镇建设上,要有“新味”,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建设的建筑理念还是建筑风格,做到“洋为中用”;要不忘“土味”,善于提炼、继承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做到“择优录用”,去伪存真;要兼顾其他,根据村情实际,把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与优化农村发展环境相结合;要强化产业支撑,要在“特”字上下功夫,以特色产业带动特色城镇建设。

城市化的号角已经吹响,城市化的步伐正在加快。我们的城市和集镇正像点点繁星在##大地闪烁。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点点繁星将汇聚成一条流光溢彩的河流,托起一个璀璨的新##。

四、着眼于城市化的目的在于“人”,努力使城市适宜人的居住,服务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要。在城市工作中,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是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城市是人聚居的场所,为了打造适宜居住的城市,这几年,我们花很大的力气抓了城市的园林绿化、小街小巷的整治、人行道板的改造、休闲设施的建设、居民小区的环境改造等,整个城市的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目前,市城区376家机关院落中,有省级园林式单位110家、市级园林式单位206家。市城区绿化率达到了34.1%,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6%,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8.33平方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了80%以上。从2003年起,市里每年投入资

金1500万元,改造人行道板,疏导下水管道,维修街道路灯,3年时间共整治小街小巷327条。我们还投资100多万元,购置数百套健身器材,安装在各大公园和居民小区,方便群众休闲和锻炼。诗墙及沅江江岸改造、改善居民住房状况、生态保护及城市绿化建设等三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二是注重社区功能的提升。随着农民进城和企业改制进社区人员的增多,社区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社区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和落实了社区工作的责任机制、约束机制和奖励机制,要求与社区工作相关的部门以及城区街道把工作重心下移到社区,推行了劳动社保专干、综治专干、计生专干、城管创建专干、低保专干等“五员”进社区的措施。市财政也相应加大了社区工作的投入。近几年来,市里给市城区每个社区居委会每年补助工作经费3万元,对接受企业改制进社区人员的,也补助相应的经费。社区工作正在逐步规范。三是注重调动市民群众参与各项城市创建活动的积极性。近10年来,市里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都是以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大家觉得,政府是在为市民群众办实事,认同度越来越高,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强,使这些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具备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下载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城镇绿化实施方案(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城镇绿化实施方案(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塑造城镇风貌特色 推进城镇化进程

    塑造城镇风貌特色 推进城镇化进程2006-05-31 19:07文章来源:河北商务编辑部文章类型:转载内容分类:新闻一、塑造城镇风貌特色是城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浅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镇贫困人口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镇贫困人口的关系 作者:赵智龙 李 钒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文章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镇贫困人口的......

    依托小城镇建设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依托小城镇建设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编者按:目前,推进城市化进程已摆上了全县各级政府的重要日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文明程度、增加社会就业率、改善人民生......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5篇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国发[1998]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城镇住......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集中居住,加快城市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集中居住,加快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农民要求改善生活环境、融入城市生活、享受现代文明的愿望日益强烈。全国上下都在探索“农民变市民,农......

    耒阳市加快推进村庄绿化实施方案

    耒阳市加快推进村庄绿化实施方案绿化、美化村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基础,为切实加快村庄绿化步伐,改善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生......

    古城镇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

    古城镇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 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部署要求,切实推进我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按照县委办公室《关于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