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农村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10:1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行农村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行农村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第一篇:实行农村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实行农村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关于石家庄市长安区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安树国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是促进农村发展,解决农村各类矛盾和问题,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成功之路。去年以来,长安区把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以解决农村土地问题为突破口,大胆创新,创造性实行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制约发展的瓶颈,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长安区基本情况及农村股份制改革的背景

长安区位于石家庄市区东北部,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43万,辖3个镇和8个街道,有35个村、60个社区居委会。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0%,农村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0%。2001年,石家庄市区进行了区划调整。区划调整前,长安区没有农村,区划调整后,从原郊区划入10个村,从正定县划入25个村,归长安区管辖。自此,长安区形成了城乡兼有的新格局。

近年来,长安区的35个村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在承接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上,在土地经营模式、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诸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全区的整体发展。一是城郊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要求。长安区农村和全国一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包到户,1998年有部分农村进行了土地二轮承包。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人多地少、人少地多的人地矛盾。同时,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土地分割,不能实现集中流转,土地无法进行统一开发利用,重点项目建设难以实施,土地

问题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二是城郊农村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城市化的发展要求。2006年,长安区的村民已全部转变为城市户口,但仍沿用农村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城郊农村的经济社会事务还是由村“两委”班子负责,政企不分,政资不分,这种集权化管理模式已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这几年,农村大量的信访案件,大部分是集体资产混乱引发的,根本原因就是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不科学、不合理。在村“两委”班子换届中,因家族、派系等利益冲突引发矛盾,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三是城郊农村发展已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农民变市民后,在各种福利、社会保障和居住环境等方面仍与城市居民相差甚远,存在“同城不同利”现象,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群众特别希望得到改善。

二、农村股份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土地问题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能否解决好土地问题,是农村改制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对由正定县划归、土地存有量较多的25个村,长安区紧紧抓住土地问题这个关键,坚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民意、兼顾公平”的原则,大胆尝试,探索创新,因村制宜,创造性实行了以土地经营权转化为公司股份为核心内容的土地入股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土地这个根本性问题。主要实行了以下四种模式:一是既有土地入股模式。对1998年已进行土地第二轮承包的村,如大丰屯村,按改制基准日每户的人员数量每人配10股,按现每户土地承包情况每亩地配10股,每户的股份就是人员股份和土地股份之和。这种做法既落实了国家的土地政策,又充分考虑了人员变动,减少了矛盾和冲突。二是土地账面调整模式。对未进行第二轮承包的村,如董家庄村,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现状的前提下,按照1998年10月1日每户的实际人口数量对全村土地进行了账面调整,依据每户账面承包土地亩数每亩配1股,按改制基准日每户的人员每人配9股。这种做法,既不损害现有土地承包人的经营权,又照顾了没有承

包地的村民利益,平衡了人地关系,体现了公平公正。三是定额配股模式。针对现有人员进行定额配股,而不以土地承包亩数核算的改制模式。如凌透村以1983年与村委会签署集体土地承包权并且一直领取粮食补贴的人员,包括2001年重新调整土地的人员为基准,每人配1份土地承包权股,这样就重新确认、量化、整合了农民的土地利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因土地经营差别引发的矛盾。四是土地大流转模式。如西兆通村股份按户口、劳龄、村龄配置,将全村土地统一由成立的新公司集体经营,土地按照1983年承包协议的亩数,由公司给予村民每年每亩1500元补偿,实现土地由个人向集体流转。总之,长安区实行这四种模式的实质,就是土地按人折股量化,人员按股分红,土地征占市场化定额补偿,动态化调整,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为加快城郊农村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有力条件。

三、推行农村股份制改革后取得的主要成效

长安区顺应群众期待过上好日子、新生活的愿望,以保障和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新成立的公司集约化经营,规范化运作,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切实让群众实现多渠道增收,真正得到实惠,达到共同富裕。一是实行公司化经营,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改制后,指导公司聘请经营理念、业务水平等各方面素质较高的经理班子,根据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长远规划、发展战略,把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重新整合,由集体统一进行规划,实施大片区开发,集约化经营,加快项目建设,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了农村发展。二是实行双规制运行,实现了政企分开。改制后,社区与公司实行双轨制,即公司负责集体资产的经营和管理,工作重点为资产保值、增值;社区居委会负责公益性事业、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主要是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并分别成立公司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彻底转变了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的状况,使得公司、社区和居民之间的责权利明晰化,有效减少了各类矛盾隐患。三是实现多渠道增收,促进

了共同富裕。改制后,村民变股民,确定了不随人的增减而变更、受物权法保护的股份这个“恒产”,以后年年可以按股分红,有了“稳产”,真正实现了“有恒产才有恒心,有稳产才有稳定”。农民土地等交由公司经营后,在得到补偿金的同时,村民有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业或就业,实现了多渠道增收。如南高营村,公司依托强大的集体经济实力,每年出资1200多万元,在全市农村率先为全体村民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并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给每位股民分发红利10000多元,使广大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共同富裕。

四、几点启示

经过一年来的工作,长安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格局已现雏形,几个投资几十亿、上百亿元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已落户该区的三个镇,并准备开工。回味这个过程,他们虽经历了诸多坎坷和困难,但也留下了许多宝贵启示。

(一)科学发展观是改制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推进农村改制就是为了推动发展。改制中,指导各村成立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实现公司式运作,集约化经营,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二)加强党的领导是改制成功的有力保证。党的领导,是确保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工作中,区、镇两级都成立了改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定期召开调度会协调解决问题,指导各村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具体操作,保证了改制工作顺利进行。

(三)充分尊重民意是改制顺利推进的关键。农民群众是改制工作的主体。推进农村改制,涉及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不改,如何改,都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改制各个环节都让群众广泛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民主决策,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

(四)实现共同富裕是改制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也是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改制后,不断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壮大公司经济实力,股民按股分红,实现利益最大化,群众实现多渠道增收,促进了共同富裕。作者系中共石家庄市长安区委书记

第二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沈志兰

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

随着上海经济重心的东移和“浦东金三角”发展战略的构建,地处发展极的南汇正进入 跨越式发展阶段。“两港”建设,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国际医药园区等国家级、市级重大 项目的启动,及南汇区新一轮城镇规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南汇区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45%,而南汇区到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预见 将达59%,2020年达75%,其中,海港新城将达90%。南汇目前城市化率仅为28%,与上述 目标存在巨大落差。正在建设的海港新城现有1.1万人,预见2010年将达15万人;惠南新城 现有人口13万,预见2010年将达30万;正待启动的临港工业区,按有关资料预测也将达40万 人口。然而,与此同时南汇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急剧攀升的问题日趋突出。我们认为,促 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较为现实可行的重要途径。首先,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南汇区城市化水平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其次,大量的农村 剩余劳动力还将融入南汇区开发建设大军,为南汇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再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确保社会稳定。为 此,我们就这—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南汇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特点

统计数据显示,至2001年末,南汇区农村人口为574273人,农村劳动力资源为398420人,使用劳动力为366056人,可见其中32364人为显性剩余劳动力。若按2001年南汇区粮食和 经济作物亩均纯收入486元测算,要达到人均2240元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则南汇区40540 0亩耕地仅能承载88130个劳力,那么在农村劳动力总量中的166749个务农劳力中,隐性剩余 劳动力78619人,达48%。如此推算,至2001年末,南汇区共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10983人。

在这些剩余劳动力中,有8.16万人有非农就业意向。通过调查,这一群体中,36岁以 上者占52%,26~35岁者占38.5%,16~25岁者占16.5%;大专以上者占4%,高中者占10.5%,初中及以下者占85.5%;具有中级技能者占1.96%,初级技能者占25.86%,传统工(农村五匠)者占33.21%,无技能者占38.9%。

由此可见,在有非农就业意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技 能缺乏这一共性,其余3万多剩余劳动力中,这一情况就更为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 上阻碍南汇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小城镇建设缓慢,传统二元化户籍制度的束缚

小城镇建设是上海郊区农村城市化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首选途径。南汇区小城镇建设的 外部环境和发展形势总体较好,但全区目前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相比,显得过于缓慢。全区城镇体系的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的规划还处在修编阶段,有些小城镇在功能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影响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特别是未能达到对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的预期效应。

传统的农业、非农业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在就学、参军、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对两 种不同身份的公民作了硬性区分。农民只能通过升学、征地等很少的通道才能转为城镇户口,大量农民无法改变身份,离开土地。资料显示:自1993年至2002年12月31日止,全区共计 办理征地农业户口“农转非”40407人,占2002年未农业人口的7%。同期,非农人口占全区 人口的28%。不少已经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民仍与土地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既不把非 农产业作为自己的长久生存保障,脆弱的农业也不可能确保农民的收入来源。

(二)非农产业吸劳能力相对下降

1、二、三产业欠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产业支撑。现阶段全区二、三产业欠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比较缓慢。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远远小于劳动力供应量,特别是—些 招商企业在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效应,出现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1991年,南汇区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251867人,占劳动力总量的73%。2001年,非农产业吸纳 农村劳动力19930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下降了19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调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近年来,南汇区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进行 了优化调整,固定资产技术装备不断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逐渐减少。

3、企业纷纷转制,本地劳动用工持续下降。南汇区企业转制已基本完成,在工业企业 中,股份合作、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投资主体的企业达664户,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 的55%。这些企业十分注意比较用工成本,在压缩用工总量的同时,更多地招录价廉外来劳 动力,以此增强对外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三)农业自身容纳能力不断削弱

1、农民赖以栖身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据统计,近年来,全区每年减少2万亩耕地。目 前,南汇区人均耕地不足0.6亩,大批农民失去了土地。随着两港建设高峰的到来,越来越 多的土地将被用于非农建设,土地资源日益减少,有限的土地积累了过剩的劳动力。据统计,目前,全区人均耕地小于0.2亩的64个生产组中,农业人口16888人,实际可耕地面积仅 为1930亩。如三墩上塘二组,12.6亩耕地上承载着365人的农业人口。如按税费改革耕地亩 均收入为693元标准测算,12.6亩耕地的总收入为8731.8元,人均23.93元,大大低于农 村生活基本保障线,这些过剩的劳动力为了生计,急需转移。

2、产业弱势明显,效率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从1991年~2001年10年间,全区农业总 产值从85421万元(90年不变价,下同)增加到196149万元,增幅129%,而同期工业总产值从 529107万元增加到3387141万元,增幅540%,与工业相比,农业发展速度缓慢,其原因主要 是:一方面,农业自身效率不高,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生产力水平低下。据区农委资料,南汇区粮食作物的亩均纯收入为150元,经济作物为亩均650元,大量的农业设施、化肥投 入并未得到满意的收成,种植业边际效益逐步递减。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低 下,延伸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历史上有名的彭镇小绍兴三黄鸡,近年来也曾先后涌现大团桃 子、三墩甜瓜、新场矮脚青菜等,但这些生产方式从严格意义上说还是农民自发的小打小闹,其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亟待提高。据有关资料反映,发达国家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 产值比例为2∶1∶7,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加工约占总量的80%。而我们的农业产前即农药 和种子占农业产值的60%左右,而这部分利益绝大部分流向农业以外的产业。据统计,到目 前为止,全区为农业提供产前、产后服务的新经济组织80家,农业“龙头企业”总量少、规 模小、效益有限,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数量少、门类不齐,全区区级仅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4户,占比5.8%,且总体经济效益不佳。

(四)尚未形成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机制

1.政府管理机制尚未理顺。镇级机构改革后,成立镇劳动与社会保障中心,农村劳动力 的就业服务已纳入其职能范围,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服务相对欠缺。

2.政府责任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指标尚未纳入镇级政府的考核 体系。这就带来了工作重心一定的偏差。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更多考虑的是招资项目金额的 大小,较少考虑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至于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就业援助等工作,在议事日 程上几乎排不上号。

3.农村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健全。南汇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尚处于自发性和偶然性阶 段。全区没有面向农村劳动力的统一管理的市场体系;社区性劳动服务中心尚未向农村劳动 力开放;社会性劳务中介公司数量有限,大多处于小打小闹阶段。

四、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南汇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令人担忧,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 民市民化的关键,是社会稳定、政局稳定的基础。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 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把这一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当作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抓住南汇区两港建设和城市化发展 的机遇,加快解决速度。

(二)强化政府职能,建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

1、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南汇区城镇化进程,本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发展。利用小城镇的 区位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 转移。

根据南府办(2002)116号文件精神,加速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民子女“农转非 ”工作,逐步改革现行的农业、非农业二元化户口管理模式,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民充分享 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从制度上开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通道。

2、政府推动,政策扶持。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用工体制。凡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享 受的优惠政策同样适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纳入全区就业和城市化整 体规划。其次,按照《上海市农村非农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和南汇区委、区政府《关于促进 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宣传、贯彻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优惠政策,优先实现每户家 庭夫妻双方有—人就业的目标。

3、转变职能,建立责任体系。要把促进农民就业的指标列入镇党政班子的目标考核体 系,且考分权要有一定比例。要确立以区劳动部门为主,其他部门配合的责任体系,形成社 会各方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镇要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中心的建没,作为镇级 政府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职能部门,成为区、镇两级就业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服务功能,将促进农民就业、服务农民就业作为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

(三)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发展是硬道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是发展地区经济,利用经济增量吸纳劳动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要从以下两点着手: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就业空间。要抓住南汇区大开发、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充 分发挥“两港”建设和临港综合开发区等重大项目落户的幅射效应,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一 批起点高、能级大、产业链长的重量级项目。同时做好错位发展文章,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的同时,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发展各种所有制、多元投 资主体的中小企业,做好小企业大就业文章。加大对实体性企业的招商力度,在经济增长的 同时,为农民就业提供新的空间。

2、加快城市化建设,发展第三产业。与一产、二产相比,第三产业容纳劳动能力较强,在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上,第三产业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要利用两港开发 和城市化建设的机遇,培育与港口建设相适应的物流、信息、商贸、旅游等服务产业,挖掘 与社区服务相配套的保洁、保绿、垃圾清运等非正规就业岗位,拓展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空间。

(四)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培训,提升劳动力就业素质

完善政府就业服务网络,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形成政府促进、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镇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中心要与区级就业服务机构实行信息联网、资源共享,共同成为农村劳 动力的主导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种形式的劳务中介公司,培育城乡统一、有序、开放 的劳动力市场。

要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培训体系。通过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技能、文 化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推广订单式培训。

(作者单位:上海市南汇区委政策研究室)

第三篇: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

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中原城市群的过程中,尽管大中小城市情况不同,但都要大胆创新,注重总结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自觉摒弃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决不能再走老路。要用改革的精神和创造性的工作走出一条既具有自身特色,又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规律的路子。

(一)城市规划要有全局和长远眼光。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总纲和龙头。我们搞城市建设,都有一个体会,就是不怕老建筑破旧,就怕新建筑落后,看着难受,弃之可惜,规划不好造成的问题留给当代和后人的遗憾是很难弥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规划问题。要坚持谋长远、高起点的规划和建设城市,比如大城市就应更好地体现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能把发展的眼光还停留在传统产业的层次上。基础设施、城市建筑都要体现这一精神。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也要同城市建设一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步发展。在规划中要注意借鉴运用中外先进的手法和理念,充分展现各类城市的特色和风格,提高城市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体现超前性、科学性、新颖性,努力实现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的和谐与统一。要突破自我规划、低水平建设的局限,有的规划课题可以向全国甚至世界招标,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科学论证。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规划一旦制定,就必须把其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城市管理要引进先进理念和方法。有现代化的管理,才有现代化的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比建设更重要。长期以来,我们的建设落后,管理更落后。政府要强化城市意识,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上。要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广泛吸纳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积极利用一切现代化管理手段,尤其是要加速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网和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信息网建设。有条件的城市,要尽快启动数字城

市和数字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城市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城市管理要突出一个“严”字,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奖惩措施,完善管理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使城市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本身不仅具有价值,而且经营得好还可以增值。我们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走“经营城市”新路子。这既是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有效措施,更是不断推动城市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重要途径。一是政府要对拟开发建设的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经营。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一方面有利于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也能够筹集一笔巨大的建设资金,为城市发展备足后劲。对已经占用的建设用地要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尽可能地发挥土地的使用效益。二是政府要统一经营城市地下公用设施,从根本上避免目前普遍存在的因多头建设多头经营而出现的“开膛破肚”现象。统一建设地下公用设施要有长远眼光、创新思维,确保能够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落后,并实行统一管理,有偿服务,不断满足各类城市建设管理者的有效需求。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我们应大胆借鉴,积极探索。三是利用市场机制开展资本经营。比如运用好市场经营权、城市公共广告空间使用权、城市各种设施及地名冠名权。再如对繁华地段的工业企业实行“退二进三”的产业置换,对住房、医疗、学校、供水、燃气、电力、热力等基础性建设实行灵活的投融资政策,扩大直接融资,等等。四是积极推行特许权经营,实行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等方式,引进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五是采取路房结合等方式,广泛动员民间零星资金投资市场建设和小区改造。还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农进镇进城,使农民成为城镇建设的投资者。六是根据市场需求,运用市场规律,合理调整价格和收费,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到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革除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体制性障碍。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已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利于人才和各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改革。要认真贯彻国务院1998年出台的《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放开农民进入县级市、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县以下小城镇的户籍限制。大中城市应加快改革力度,允许在城市投资、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直接落户,鼓励“投资移民”;着眼于人才引进、人才储备,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逐步取消对高校毕业生的准入限制,鼓励“技术移民”。建立和完善面向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为进城人员提供社会保障。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取消针对农民和外来人员的限制性就业政策。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现在一方面城市发展不够,一方面却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诸如资源浪费、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的“城市病”。推进城市化应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合理配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重视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引导广大居民树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养成奉公守法、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勤劳致富、见义勇为、团结互助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城市建设中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走扩大规模与内涵挖潜相结合的路子,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要注意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项目上马,对新上项目严把审批关,对已造成污染的企业该关停的要坚决关停。加强城市“三废”处理设施建设,建成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无害化垃圾处理厂。我省大部分城市水资源相对不足,一部分城市还常年受风沙影响,因此绿化城市空间要把植树造林作为主要措施,这样既可以涵养水源,又能够降温除尘。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乔木、灌木、花草的合理配置。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活动,使城市的品位不断得到提升。

第四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

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陈家河镇蔡家坪村党支部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按照镇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我支部于9月28日迅速召开了两委联席会议,成立了活动领导组,研究制定了《蔡家坪村党支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和《蔡家坪村党支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流程表》,并按要求于9月30日召开了全体党员动员大会,我支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展开。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两委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带头调研,使得全体党员都能在此次学习中有所提高,都能树立科学发展观,从而为本村今后的发展更好地做贡献。此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我们必须结合村实际,发动一切力量为本村广村民做好事、办实事,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两委班子的带头作用,带动每一个党员的积极性,再由党员带动广大居民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科学发展观这个理论体系在我我村扎根,为我村的长远发展指路导航。我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当前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重点都是围绕改善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进行的。为了能更好地开展本次学习实践活动,使得学习实践和本村实际相结合,切实为广大村民做好事、办实事,我们把本次学习调研的方向放在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新农村建设上台阶课题上,并把调研题目定为《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科学发展》。

按照县委、镇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我们组织两委班子成员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并安排全体党员分为2个党小组分别深入群众调研。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采用座谈、电话、村民家中串门、拉家常等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对全村各片的不同类型的家庭和村民进行了走访调研。解决广大村民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两委联席会解决,仍不能解决的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予以解决,一次调查不清楚的问题,多次调查,总之要在此次活动中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通过调研活动,一方面了解到广大党员群众对科学发展观是衷心拥护的,也在努力学习力求深刻掌握、认真实践,从而形成推动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查找出到一些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需要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向深入。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

1、认识问题

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认识不全面。片面地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忽略了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同样重要性。

2、能力问题

思维能力方面:习惯性的思维影响很严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创新、争强好胜意识。

3、思路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制定未来发展规划,都要符合实际,符合发展规律。虽然我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仍要制定长远的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

4、环境问题

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及生态建设示范村,我村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里上级要求还相差较远。

5、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部分村民存在着满足心理、安于现状、思想不解放、满足于目前的基础设施现状,不求更好,甚至于产生抵触情绪等问题。

二、把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向深入的对策建议

1、不断增强两委班子成员的理论素养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干部的理论修养、工作作风、个人能力都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要通过建设学习型执政党,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在加强村级工作效能建设上,重在提质,贵在提速。着力解决提高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首先是完善培训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干部培训教育规划的实施,认真实施素质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努力促使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化、经常化,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树立以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工作理念,提高工作的实务性,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建立一支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务实创新、作风上真抓实干、能吃苦、肯办事的强有力的村级干部队伍。

2、丰富学习内容,形成理论系统。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使全体党员干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事业都有深刻而系统的认识,掌握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规律及各项工作的规律,能够从、全局上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逻辑关系和指导作用,能够谋划全局、具体指导、抓好落实,从而更好地带领全体村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紧抓发展不放松,用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检验基层党建成效。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新农村建设中,党组织就是要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把加强新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融为一体,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成果检验农村党建工作。没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没有一支坚强的党员干部队伍,就不可能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因此要着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始终保持农村党员干部的生机和活力,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村庄道路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对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城乡经济,促进城乡文化、物资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通畅工程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竞争力的体现。根据本村的现实状况,尽快编制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及村级道路专项规划显得极为重要。为此,我村按照“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要求和“先急后缓、逐步完善”的思路,制定了全村道路建设规划和切实可行的通户公路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本着同城镇建设相结合,与示范村整治工程相结合,与农村资源开发和村庄、绿化、粮田综合治理相结合。在实现全村主干道路硬化连通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断头路、狭窄路和延伸路的建设改造,做到“先通后畅”,逐步提升等级。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坚持“依靠政府,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少占耕地,老路拓宽”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及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村级集体组织的主观能动作用,形成通力合作的工作局面。对涉及到道路两侧占道违章建筑,妨碍交通视线的。加大宣传和“拆违”整治力度,依法管理,坚决清除违法占道、违法摊点,提高路面的通行能力,使村级道路标准一步到位,向“户户通公路,路路通汽车”的目标快速迈进。“户户通”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样政策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在此,建议政府应尽快出台一些制度性的具体操作办法和补助政策。补助政策上可体现二个原则:首先是“谁困难补助谁”的原则,对全镇按财政实力分梯次补助,加大对财政实力较弱村的补助力度;其次是“谁积极奖励谁”的原则,对工作先进的村给予项目奖励,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以便保护基层积极性。同时,在技术要求、配套设施、养护管理上做出合理安排;对于电力、邮电部门阻碍交通要道的电线杆给予协调和重新规划。

4、积极探索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增长点。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既要着力转变不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思想观念,又要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既要坚定发展信心,拓展发展思路,又要挖掘发展潜力,找准发展载体。我村处于镇郊结合部,地理优势独特,只要明确发展方向,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规范发展手段,提高远[近期发展规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相信能寻找到适合本村长远的发展渠道;同样,也正是处于这样一个特殊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村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拓宽发展渠道,改变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现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促进农民致富。着力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凤入巢,搭建发展服务平台,实现管理服务创收。经济要发展,服务是保障,树立“你经营、我服务,你发展、我铺路”的服务理念,形成“服务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的观念,把服务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为辖区内私营企业的逆势发展扎实做好服务,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此,建议政府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级利用杂地、留用地进行标准厂房、仓储用房的建造开发利用,发展集体经济,出台更加优惠的土地扶持政策,培植村级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加大扶持力度,对集体经济薄弱的村进行结对帮扶,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增加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弥补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无项目、无资金、无土地指标等不足,以加快薄弱村的转化步伐,促使村级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009年11月28日

第五篇:依托小城镇建设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依托小城镇建设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编者按:目前,推进城市化进程已摆上了全县各级政府的重要日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文明程度、增加社会就业率、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我们特开辟专栏,邀请各乡镇负责人畅谈本区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思路和举措,以期与各界有识之士共同交流。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十五届五中全会也提出了开始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实践证明,发展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是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也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根本途径,还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和文明的标志。不论是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还是在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以及促进农民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转变等诸多方面,都起着重要辐射带动作用。所以说小城镇的发展就是农村走向城市化的龙头,只要龙头带动,龙尾联动,农村城市化这条巨龙就会腾飞。

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先进经验,以

及结合我镇几年来在小城镇建设中摸索出的经验,我认为,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要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出发点,以“吸收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农村居民生活需要”为主攻目标,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着眼辐射带动来布局。

要筛选出一批有一定区位优势的建制镇做为重点开发的小城镇,经过三至五年的不懈努力,使其成为全县建制镇的新亮点。需要注意的是,布局前的应充分考虑选取地点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等,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

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五个问题:(1)大力营造发展小城镇的舆论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单等形式,使群众理解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意义与带来的方便和好处。(2)实行“一把手”工程,县、乡主要领导亲自抓。(3)规范乡镇政权职能,工商、税务、城管等相应政策及时出台。(4)实行政策倾斜,在拆迁、土地拍卖、信贷等业务上给予支持。(5)给予资金扶持,要集中财力扶持一批重点小城镇,也可适当考虑把税收中的部分城镇建设维护税返还重点镇。

2、抓住旧区改造来启动。

小城镇的起步发展,很关键的一步是旧镇区的改造。结

合我镇实际,我认为,旧改能否成功,有三个因素很重要:

(1)经济环境是前提。即群众要有参与改造的物质基础做保证;镇区要有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群众要有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反之,就会出现“拆了盖不起”、“补偿少了我不拆”、“无论如何我不搬”等问题。

(2)积极引导是基础。在改造中,正确的、积极的舆论引导很重要,目的是让群众真正明白改造的意义,会给群众带来哪些好处以及政府、个人各自承担的义务、相关的政策,特别是刚性政策等。去年,我镇在小城镇改造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如工作组入户宣传、分户调查、张贴公告、召开群众会议等,使群众既有改造的自觉性,又有若不参与改造带来的压力,二力结合变成了主动改造的动力。

(3)方案符合实际是关键。即在制定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群众、村集体相关产业、单位利益,宁可政府吃点亏,也要让利于被改造涉及单位。比如被收归而拍卖的土地,按县里的规定,我们可以按两万一亩补偿,但我们给4万。被改造涉及的企业由于占地是某村的集体土地,尽管被依法收回,我们本着“只要双方达成协议,我们就支持”;银行抵押的被改造房产及土地,我们本着“除收取一部分配套费以外,全部用于偿还银行债务”。由于我们在改造中注意了这一“人和”因素,改造得以顺利进行,涉及改造的29户几乎都实现

了协议拆迁。

3、依托特色产业来发展

就我镇而言,目前产业特色是粮食加工,如粉丝、玉米淀粉、面粉。三项产业占全镇社会总产值的78%,在全镇1200万元财政收入中占850万元,所占比例为70%,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6000多人。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气,可以说,特色产业是小城镇这一综合载体的细胞。不仅如此,它还是带动其它商贸业的活化剂。我镇三个特色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运输、包装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今后要想进一步繁荣小城镇,我们还要坚持抒发持色产业做大做强。目前,我们正初步设想进一步开发论证地热资源开发,筹建秦皇岛市独具特色的温泉城。

4、盯住长远发展来健全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城镇最终要成为一定区域内带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小城市。因此,在发展起步的初期不能短视,要有长远眼光,突出表现在要抓好健全小城市功能上。

一些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小城镇建设在发展的初期,往往因为急于改造、招商,只注重商贸业,而忽略了工业、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生活设施等的长远发展和布局。而这样的结果,会使小城镇成为一个功能不健全的先天残废,严重影响今后的发展。因此,在旧改初期大力发展商贸业的同时,一定要规划好工业区、住宅区、文化教育娱乐区等。有了规划,要严格执行,不可擅动,否则必将提高今后城镇建设成本。

我镇目前一期改造主要是商贸区,二期仍是继续。但在规划时已对工业、生活、教育区做了规划,现工业区正在摆进项目。在适当时期,我们将启动开发住宅小区。

农村城市化发展,就要牵住小城镇建设这个牛鼻子,突出特色,加大力度。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必将出现“以县城为中心,各具特色的卫星小城镇环抱”,带动农村向城镇发展的欣欣向荣的文明景象。

下载实行农村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行农村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部地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西部地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冯雷、解慧、孔祥敏 一、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特征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都是由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并趋向集聚,因此也是由农村地域转......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关于“十二五”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1、强化规划引导。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分区、组团发展、建立产业带的规划思路,进一步完善城市规......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必然途径。自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不失时机地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大决策后,城市化已成为浙江经济......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何光华发布时间:2009-12-28城市,是人类文明和发展的结晶,是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中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

    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五篇范文)

    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5日 11:30来源:《求是》期号:作者:于迅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有机载体。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进步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作......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本刊评论员2005年 第六期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战略问题上,城市化战略是一个教训和争议较多的......

    国务院:今年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国务院:今年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2011年04月20日 19: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中新网财经频道 中新网4月20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集中居住,加快城市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集中居住,加快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农民要求改善生活环境、融入城市生活、享受现代文明的愿望日益强烈。全国上下都在探索“农民变市民,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