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推进三年大变样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引领经济社会大发展[模版]

时间:2019-05-13 11:2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强力推进三年大变样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引领经济社会大发展[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强力推进三年大变样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引领经济社会大发展[模版]》。

第一篇:强力推进三年大变样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引领经济社会大发展[模版]

强力推进三年大变样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引领经济社会大发展

城市是现代国家经济社会的主要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城市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速推进城市化,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提升和扩大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二三产业发展,转移农村人口、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大主要引擎,是更具全局性、长久性的发展动力。我省2007年12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今年又大力度开展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就是决心要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为总抓手,引领、带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大跨越,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把握规律,掌握形势,更加坚定落实省委以推进城市化为载体,破解发展难题、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加速推进城市化,各级政府是主导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对推进城市化的认识如何,直接影响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力度大小。在当前我省开展的‘三年大变样’工作中,各地进度不一,有的地方成效显著,有的地方进展不大,虽然有各种各样具体因素,但关键还是在当地领导干部对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到位。

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城市化是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要求。工业的发展要求尽可能统一建设、共同使用基础设施,要求各类生产要素高度聚集,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要求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同一性,这些要求只有基础设施完备、人口密集的城市才能更好的满足。同时,城市的扩大与繁荣也为工商业发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市场需求。所以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因,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和物化表现。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必然要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次,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人多地少、农村多城镇少是基本国情。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只有通过发展非农产业,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才能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才能为农村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程度、优生优育水平、教育条件等都好于农村,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城市化还推动资源利用由粗放走向集约,也便于集中治理环境污染和综合利用,实现工业化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城市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必然趋势。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无不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1950年为29%,1970年为36%,1995年为45%,2007年已达到50%。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为75.2%,最高的达90%以上。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城市化进程大大缩短。英法两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高度城市化水平,用了120年时间,德日两国则用了70年左右,韩国起步较晚,只用了不到4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到2007年,我国城镇人口以达到5.94亿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4.9%,比1982年的20.1%提高了23.8个百分点。预计未来10到15年,我国城镇化仍将保持年均零点八至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而我省2007年城镇化率只有4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2个百分点。按照国际公认的理论,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所以我省提出以‘三年大变样’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既符合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又符合河北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从省情看,我省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加快城市化进程能有效缓解人地矛盾,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二是从经济发展看,我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多、城市少,农村人口多而购买力弱,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份额较小。据统计,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43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95元,3个农民才抵得上1个市民。加快城市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民转向城镇,对于扩大消费拉动作用意义重大。三是从发展阶段看,现在我国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只有尽快提高我省城市功能、增强承载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城市聚集生产要素、转

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要深刻认识到,三年大变样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举措。实现三年大变样,建设宜居宜城市是一个基本目标,但最终目标是提高城市承载力,聚集产业和财富,增强城市经济发展活力。三年大变样基础是转变城镇面貌,实现城市绿化、功能强化、环境优化、管理科学化,是城市软硬件条件的重大变化。同时,实现城市三年大变样,不仅要进行大量的违法违章建筑拆迁和污染企业的改造迁移,同时还要进行大量新型工程的规划建设,这一切必然形成较大的投资需求和人力需求,对城市经济增长和职工就业形成较大的拉动作用。国内许多大城市建设改造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为了筹办奥运会,北京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造,有力地拉动了城市经济增长,促进了职工的就业再就业。所以,开展三年大变样工作不仅不会影响经济的增长,而且还能更有力地拉动经济的发展,增加更多的就业需求;不仅仅是一个拆迁重建、美化城市的活动,更是一个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活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战略性举措。

二、清醒认识,认真分析,找准推进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在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坚定不移地落实省委的决策部署的同时,更要认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一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辐射带动能力弱。在规划上,由于总体规划内容多、综合性强,编制时间长以及审批程序周期长,造成了频繁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问题;由于目前总体规划重图纸轻研究、重物质形体规划轻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实施策略,造成了规划大方向上研究不透、宏观发展战略不清晰、规划实施的操作性差的问题;由于实行精英编制,总体规划成果基本上还是由规划专家、规划项目小组、政府主要领导决策形成,没有公众参与,规划还不能很好的与城市发展、与群众要求相契合。在建设上,由于受思想观念、规划理念、土地制约、资金条件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由于过分追求现代化,城市特色不鲜明、个性不明显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千城一面”、“万镇一色”现象;由于建筑设计缺陷或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城市建筑质量不高。一些劣质建筑充斥城市角角落落,不仅危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在管理上,还存在法规缺失、法制不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无人管理等管理体制不顺畅问题;还存在缺少协调配合,整体运行效率不高,常态式、长效式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管理效能问题;还存在城市管理执法不够文明、市民城市主人翁意识、爱护城市意识不强,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不够积极等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民营经济实力不强。虽然各地在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上下了很大功夫,但相当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没能形成规模种植,市场开拓不足,缺乏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农业产业化任重道远。民营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加速城镇化的重要带动力量,但民营经济龙头不强、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难以扛起推动城镇化的重任。

三是体制和制度滞后,农民进城难。体制上城乡分立的二元结构和严格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制约了人口合理流动,造成农民进城落户难;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农民进城生存难;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和市场尚不成熟,造成农民进城“割舍”难,从而导致农民进城驱动力不足。

三、抓住机遇,趁势而上,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有力的措施统筹推进城市化进程,带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城市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策、土地、产业、资金等诸多因素。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城镇化的机遇,因地制宜,借鉴经验,大胆创新,用改革的精神和创造性的工作走出一条既具有自身特色,又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规律的路子。

(一)着眼于城市化的基础在于“城”,努力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城市规划要坚持高起点、人本化。好的城市是规划出来的。规划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龙头”。只有做到“高起点规划”,并且按照规划严格管好土地,才有可能做

到“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在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注重规划的人民性,遵循社会原则,从“大处着眼”,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持城市规划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在内容上,要坚持科学性。要超前,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以其之手,充实己“脑”,打造20—30年内不落伍的规划设计;要全面,系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城市性质与规模、用地总体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内容,在规划上应该做到面面俱到;要精细,尤其是地下排污系统、电力、电信工程等专项规划,专业性比较强,必须做得精而又精、细而又细;要集约,通过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破解土地紧张问题。在执行上,要坚持严肃性。城市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稳定性。政府要改变随意性大、连续性差的状况,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张蓝图绘全篇”,避免“一个将军一个令”;职能部门要严格按规划办事,做到落实规划不打折,执行规划不走样;业主要把落实规划作为自觉行动,在修建房屋时,避免临时建筑变长期、短期建筑变无期。同时,要借鉴国外先进理念,通过业主委员会、区域监督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对区域内的建筑及时监督,减少违背规划事件的发生。

城市建设要体现高标准、精品化。在建设导向上,要注重整体效益。城市建设考虑整体的利益,着眼于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统筹处理好因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导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尤其是解决好因急功近利或首长工程、形象工程、怕跑掉的项目或迫于投资商开发商的压力等改变规划的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适度超前。城市现代化应体现在基础设施现代化。在城市建设时,必须突出基础设施的地位和作用,高屋建瓴地建设超前先进的基础设施,着眼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充分体现城市的总体功能,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城市排水、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魅力上,要追求文化品位。一方面,城市建设要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对于历史古迹、古建筑,要以保护为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另一方面,要必须注重营造建筑物的文化气息,繁荣建筑创作,单体建筑要富有特色,建筑群体要和谐统一,高标准设计建设具有浓烈文化气息、风格高雅别致的建筑精品,提高建筑物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在建筑质量上,要打造一流品质。要强化精品意识、创优意识、质量意识,严格质量管理,激励建设行业强化科学的质量管理。政府要在强化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职能,规范建筑市场行为,始终将建筑工程纳入质量监督机构的全程监督之下。

城市管理要实现高效能、人性化。抓管理体制,规范管理工作。要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各项管理措施,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克服城市管理多头分散现象;要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切实增强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要强化基层管理,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管理网络,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作用,夯实城市管理基层基础。抓长效机制,提高依法管理水平。面对纷繁复杂、面广量大的城市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从严管理、从重处罚的法制意识,对违反城市管理的现象决不能心慈手软,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针对城市管理动态性的特点,还要狠抓城市的长效管理,坚持突击性整治与经常性整治相结合,以经常性整治为主,常抓不懈,形成制度。抓文明执法,提高城市文明形象。要进一步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要完善监督机制,除了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外,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促进城管工作向着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方向发展。抓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城市意识。人是城市一切活动的主体,城市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提高人的城市意识,使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和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相一致。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加强对市民的文明教育。必须让广大市民懂得,建设和管理好城市,与每一个市民息息相关,每个市民都有享有优美的城市环境的权利,同时又有建设和管理城市环境的义务,努力造就具有城市意识的文明市民。

(二)着眼于城市化的核心在于“市”,努力把城市的产业搞强、市场搞活、人气搞旺

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经验,稳健的城市化是以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劳动人口比重指数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就可增长1至2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增长则可达到

3至4个百分点。可以说,城市的设施是“壳”,“内容”是经济,离开了繁荣活跃的经济,城市就是一个“空壳”,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也就失去了依据和活力,就更不用谈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了。因此,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做活工业这篇大文章。

一是要做大产业。要坚持走产业兴城之路,着力打造支撑城市发展的产业脊梁。在聚集产业导向上,既要有超前性,又要突出现实性,考虑持续性,把工业突破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要抓好谋划布局,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新兴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本地的区位、资源、传统优势等认真谋划,确定3到5项重点发展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形成优势。比如,我们##区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了做大新型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繁荣文化产业的总体产业布局,取得了很好的效。要坚持扩大开放,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项的理念,克服本土主义、部门利益,坚持不懈的招商引资,坚持不懈的优化环境,坚持不懈的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比如,我们##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首要任务,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创出了专业招商、代理招商、网络招商、会议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众多有效形式,同时不断加大对基层招商的考核力度,2006—2007年,我们就新引进客商30多家,极大地活跃了我区的经济。要强化项目建设,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是做大产业的核心支撑,没有项目产业就无从培育。在这方面,我们围绕着产业布局,连续实施了“千万元以上项目过百个、投资过百亿”“双过百”工程,2006—2007年,共谋划运作千万元以上项目136个,总投资350.8亿元;其中亿元项目65个,列入省、市重点14个,建成了##等一批投资大、规模大、技术先进、污染少的支柱企业。今年,我们又谋划运作了102个千万元以上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7个,列入省重、市重点项目10个,新开工项目17个,竣工项目20个。

二是要打造工业平台。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为此,我们围绕工业强区目标,积极筑巢引凤,建成了今天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从2001年起步,2002年正式开工建设,经过6年的时间,一期已累计完成投资40亿元,规划的3000亩地已出让完毕,拥有企业53家,建设项目57个,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制药、输变电设备、信息技术四大主导产业,2006年国家发改委公告确认园区为##工业园区,成为##仅保留的4家省级开发区之一。今年1—9月份,园区入统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8亿元,同比增长133.1%;完成工业增加值3.5亿元,同比增长91.9%;完成销售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130.8%;税金7193万元,同比增长852.7%。同时,我们针对园区规模小、质量差、影响力和承载能力不高的问题,于2006年着手推进了园区二期的谋划建设。目前,园区的二期规划选址已得到批准,储备了总占地5000亩,总投资73亿元的##项目等8个大项目,争得了440亩建设用地指标,正在做征地拆迁工作。

三是要抓好现代服务业。服务业被誉为“无烟工业”,发展前景广阔,而且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集中,消费需求旺盛。为此,发展壮大服务业是活跃城市经济的又一重大增长极。一方面,我们狠抓传统商贸产业的整合,形成了##“三大商贸物流带”,建成了##等一批精品名店,2007年第三产业对区地税的贡献率超过了89%。另一方面,我们依托区内高校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谋划运作了一期投资20亿、规划占地1000亩的河北动漫游戏产业基地项目,今年10月份,##在园区正式奠基开工。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城市作为物流中心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是要经营好城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本身不仅具有价值,而且经营得好还可以增值。走“经营城市”之路,既是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有效措施,更是不断推动城市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重要途径。要规范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机制,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利用规划调节手段和土地级差地价原理,对土地统一收购并以“净地”投标竞拍方式统一出让,这既有利于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又能够筹集一笔巨大的建设资金,为城市发展备足后劲。比如,保定在开发建设北部新城时就采取了这种办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要抓好旧城改造,城中村的存在,既浪费了土地,又制约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这几年,我们下大力改造了6个城中村,拆迁近29.4万平方米,盘活土地近1000亩。结合“三年大变样”工作,我们计划在三年内在完成30个城中村的改造。要引入股份合作制,以城建投资项目为载体,引导企事业单位或民营资本以股份合作的形式,组建法人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参与城市建设,为城建资金注入新活力。要开展资本经营,比如运用好市场经营权、城市公共广告空间使用权、城市各种设施及地名冠名权。再如对繁华地段的工业企业实行产业置换,对住房、医疗、学校、供水、燃气、电力、热力等基础性建设实行灵活的投融资政策,扩大直接融资,等等。要积极推行特许权经营,实行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等方式,引进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

(三)着眼于城市化的本质在于“化”,努力发挥好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城市化进程,目的就是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就是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在推进城市化中,要坚持树立均衡发展的理念,增强城乡互动,着力调整城乡二元结构。

一是要“化”农业为产业。解决传统农业规模小、质量差、效率低、经营分散等问题,必须坚持用工业理念、坚持“农业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比如,我们##区发挥城区的特点,在城郊农村中大力发展了奶业和无公害蔬菜产业。在奶业上,我们扶持壮大了##等一批产业龙头,财政贴息1000万元,建成了7个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基本上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上,我们先后建成了##三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全区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通过实施“奶瓶子”、“菜篮子”两大农业产业化工程,到2007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6.5%。

二是要“化”农民为市民。城市扩张需要增加城市人口,有人气才有财气。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为农民进城创造就业机会,让农民进入城市后有事可做,有钱可赚,有屋可居,城市化才能顺利推进。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得去”的问题。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的制度,逐步放宽对农民进入城市落户的限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富得起”的问题。坚持就地转移与跨地区流动就业相结合,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渠道。坚持城乡统筹就业,逐步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消除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歧视,逐步建立一切劳动者权利平等的机制。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进城农民工“无后忧”的问题。要积极探索农民进城就业并落户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此外,还应尽快出台并实施鼓励农民进城居住置业的政策措施,在办理城镇户口、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投资置业等方面,给予进城农民优惠政策,切实降低“进城门槛”,促进农民进城创业,离土离乡创业。

三是要“化”农村为城镇。小城镇是推动“乡村城市化”的桥梁,是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城市化本身就是一个城乡转型的过程。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实现城市化的现实选择。在小城镇建设上,要有“新味”,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建设的建筑理念还是建筑风格,做到“洋为中用”;要不忘“土味”,善于提炼、继承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做到“择优录用”,去伪存真;要兼顾其他,根据村情实际,把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与优化农村发展环境相结合;要强化产业支撑,要在“特”字上下功夫,以特色产业带动特色城镇建设。

城市化的号角已经吹响,城市化的步伐正在加快。我们的城市和集镇正像点点繁星在##大地闪烁。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点点繁星将汇聚成一条流光溢彩的河流,托起一个璀璨的新##。

四、着眼于城市化的目的在于“人”,努力使城市适宜人的居住,服务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要。在城市工作中,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是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城市是人聚居的场所,为了打造适宜居住的城市,这几年,我们花很大的力气抓了城市的园林绿化、小街小巷的整治、人行道板的改造、休闲设施的建设、居民小区的环境改造等,整个城市的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目前,市城区376家机关院落中,有省级园林式单位110家、市级园林式单位206家。市城区绿化率达到了34.1%,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6%,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8.33平方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了80%以上。从2003年起,市里每年投入资

金1500万元,改造人行道板,疏导下水管道,维修街道路灯,3年时间共整治小街小巷327条。我们还投资100多万元,购置数百套健身器材,安装在各大公园和居民小区,方便群众休闲和锻炼。诗墙及沅江江岸改造、改善居民住房状况、生态保护及城市绿化建设等三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二是注重社区功能的提升。随着农民进城和企业改制进社区人员的增多,社区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社区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和落实了社区工作的责任机制、约束机制和奖励机制,要求与社区工作相关的部门以及城区街道把工作重心下移到社区,推行了劳动社保专干、综治专干、计生专干、城管创建专干、低保专干等“五员”进社区的措施。市财政也相应加大了社区工作的投入。近几年来,市里给市城区每个社区居委会每年补助工作经费3万元,对接受企业改制进社区人员的,也补助相应的经费。社区工作正在逐步规范。三是注重调动市民群众参与各项城市创建活动的积极性。近10年来,市里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都是以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大家觉得,政府是在为市民群众办实事,认同度越来越高,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强,使这些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具备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第二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沈志兰

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

随着上海经济重心的东移和“浦东金三角”发展战略的构建,地处发展极的南汇正进入 跨越式发展阶段。“两港”建设,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国际医药园区等国家级、市级重大 项目的启动,及南汇区新一轮城镇规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南汇区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45%,而南汇区到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预见 将达59%,2020年达75%,其中,海港新城将达90%。南汇目前城市化率仅为28%,与上述 目标存在巨大落差。正在建设的海港新城现有1.1万人,预见2010年将达15万人;惠南新城 现有人口13万,预见2010年将达30万;正待启动的临港工业区,按有关资料预测也将达40万 人口。然而,与此同时南汇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急剧攀升的问题日趋突出。我们认为,促 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较为现实可行的重要途径。首先,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南汇区城市化水平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其次,大量的农村 剩余劳动力还将融入南汇区开发建设大军,为南汇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再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确保社会稳定。为 此,我们就这—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南汇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特点

统计数据显示,至2001年末,南汇区农村人口为574273人,农村劳动力资源为398420人,使用劳动力为366056人,可见其中32364人为显性剩余劳动力。若按2001年南汇区粮食和 经济作物亩均纯收入486元测算,要达到人均2240元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则南汇区40540 0亩耕地仅能承载88130个劳力,那么在农村劳动力总量中的166749个务农劳力中,隐性剩余 劳动力78619人,达48%。如此推算,至2001年末,南汇区共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10983人。

在这些剩余劳动力中,有8.16万人有非农就业意向。通过调查,这一群体中,36岁以 上者占52%,26~35岁者占38.5%,16~25岁者占16.5%;大专以上者占4%,高中者占10.5%,初中及以下者占85.5%;具有中级技能者占1.96%,初级技能者占25.86%,传统工(农村五匠)者占33.21%,无技能者占38.9%。

由此可见,在有非农就业意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技 能缺乏这一共性,其余3万多剩余劳动力中,这一情况就更为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 上阻碍南汇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小城镇建设缓慢,传统二元化户籍制度的束缚

小城镇建设是上海郊区农村城市化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首选途径。南汇区小城镇建设的 外部环境和发展形势总体较好,但全区目前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相比,显得过于缓慢。全区城镇体系的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的规划还处在修编阶段,有些小城镇在功能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影响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特别是未能达到对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的预期效应。

传统的农业、非农业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在就学、参军、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对两 种不同身份的公民作了硬性区分。农民只能通过升学、征地等很少的通道才能转为城镇户口,大量农民无法改变身份,离开土地。资料显示:自1993年至2002年12月31日止,全区共计 办理征地农业户口“农转非”40407人,占2002年未农业人口的7%。同期,非农人口占全区 人口的28%。不少已经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民仍与土地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既不把非 农产业作为自己的长久生存保障,脆弱的农业也不可能确保农民的收入来源。

(二)非农产业吸劳能力相对下降

1、二、三产业欠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产业支撑。现阶段全区二、三产业欠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比较缓慢。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远远小于劳动力供应量,特别是—些 招商企业在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效应,出现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1991年,南汇区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251867人,占劳动力总量的73%。2001年,非农产业吸纳 农村劳动力19930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下降了19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调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近年来,南汇区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进行 了优化调整,固定资产技术装备不断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逐渐减少。

3、企业纷纷转制,本地劳动用工持续下降。南汇区企业转制已基本完成,在工业企业 中,股份合作、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投资主体的企业达664户,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 的55%。这些企业十分注意比较用工成本,在压缩用工总量的同时,更多地招录价廉外来劳 动力,以此增强对外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三)农业自身容纳能力不断削弱

1、农民赖以栖身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据统计,近年来,全区每年减少2万亩耕地。目 前,南汇区人均耕地不足0.6亩,大批农民失去了土地。随着两港建设高峰的到来,越来越 多的土地将被用于非农建设,土地资源日益减少,有限的土地积累了过剩的劳动力。据统计,目前,全区人均耕地小于0.2亩的64个生产组中,农业人口16888人,实际可耕地面积仅 为1930亩。如三墩上塘二组,12.6亩耕地上承载着365人的农业人口。如按税费改革耕地亩 均收入为693元标准测算,12.6亩耕地的总收入为8731.8元,人均23.93元,大大低于农 村生活基本保障线,这些过剩的劳动力为了生计,急需转移。

2、产业弱势明显,效率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从1991年~2001年10年间,全区农业总 产值从85421万元(90年不变价,下同)增加到196149万元,增幅129%,而同期工业总产值从 529107万元增加到3387141万元,增幅540%,与工业相比,农业发展速度缓慢,其原因主要 是:一方面,农业自身效率不高,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生产力水平低下。据区农委资料,南汇区粮食作物的亩均纯收入为150元,经济作物为亩均650元,大量的农业设施、化肥投 入并未得到满意的收成,种植业边际效益逐步递减。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低 下,延伸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历史上有名的彭镇小绍兴三黄鸡,近年来也曾先后涌现大团桃 子、三墩甜瓜、新场矮脚青菜等,但这些生产方式从严格意义上说还是农民自发的小打小闹,其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亟待提高。据有关资料反映,发达国家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 产值比例为2∶1∶7,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加工约占总量的80%。而我们的农业产前即农药 和种子占农业产值的60%左右,而这部分利益绝大部分流向农业以外的产业。据统计,到目 前为止,全区为农业提供产前、产后服务的新经济组织80家,农业“龙头企业”总量少、规 模小、效益有限,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数量少、门类不齐,全区区级仅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4户,占比5.8%,且总体经济效益不佳。

(四)尚未形成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机制

1.政府管理机制尚未理顺。镇级机构改革后,成立镇劳动与社会保障中心,农村劳动力 的就业服务已纳入其职能范围,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服务相对欠缺。

2.政府责任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指标尚未纳入镇级政府的考核 体系。这就带来了工作重心一定的偏差。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更多考虑的是招资项目金额的 大小,较少考虑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至于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就业援助等工作,在议事日 程上几乎排不上号。

3.农村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健全。南汇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尚处于自发性和偶然性阶 段。全区没有面向农村劳动力的统一管理的市场体系;社区性劳动服务中心尚未向农村劳动 力开放;社会性劳务中介公司数量有限,大多处于小打小闹阶段。

四、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南汇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令人担忧,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 民市民化的关键,是社会稳定、政局稳定的基础。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 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把这一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当作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抓住南汇区两港建设和城市化发展 的机遇,加快解决速度。

(二)强化政府职能,建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

1、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南汇区城镇化进程,本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发展。利用小城镇的 区位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 转移。

根据南府办(2002)116号文件精神,加速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民子女“农转非 ”工作,逐步改革现行的农业、非农业二元化户口管理模式,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民充分享 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从制度上开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通道。

2、政府推动,政策扶持。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用工体制。凡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享 受的优惠政策同样适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纳入全区就业和城市化整 体规划。其次,按照《上海市农村非农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和南汇区委、区政府《关于促进 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宣传、贯彻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优惠政策,优先实现每户家 庭夫妻双方有—人就业的目标。

3、转变职能,建立责任体系。要把促进农民就业的指标列入镇党政班子的目标考核体 系,且考分权要有一定比例。要确立以区劳动部门为主,其他部门配合的责任体系,形成社 会各方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镇要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中心的建没,作为镇级 政府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职能部门,成为区、镇两级就业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服务功能,将促进农民就业、服务农民就业作为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

(三)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发展是硬道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是发展地区经济,利用经济增量吸纳劳动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要从以下两点着手: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就业空间。要抓住南汇区大开发、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充 分发挥“两港”建设和临港综合开发区等重大项目落户的幅射效应,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一 批起点高、能级大、产业链长的重量级项目。同时做好错位发展文章,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的同时,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发展各种所有制、多元投 资主体的中小企业,做好小企业大就业文章。加大对实体性企业的招商力度,在经济增长的 同时,为农民就业提供新的空间。

2、加快城市化建设,发展第三产业。与一产、二产相比,第三产业容纳劳动能力较强,在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上,第三产业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要利用两港开发 和城市化建设的机遇,培育与港口建设相适应的物流、信息、商贸、旅游等服务产业,挖掘 与社区服务相配套的保洁、保绿、垃圾清运等非正规就业岗位,拓展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空间。

(四)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培训,提升劳动力就业素质

完善政府就业服务网络,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形成政府促进、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镇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中心要与区级就业服务机构实行信息联网、资源共享,共同成为农村劳 动力的主导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种形式的劳务中介公司,培育城乡统一、有序、开放 的劳动力市场。

要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培训体系。通过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技能、文 化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推广订单式培训。

(作者单位:上海市南汇区委政策研究室)

第三篇:我市北山路开工建设 强力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

1月20日,总长640米、建设周期为1年的北山路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开工,这标志着我市北部新城开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北山路起于若飞中路,止于规划的二环路,总长1232米,宽22米,属城市次干道,项目总投资9357万元。此次开工的一期工程总长640米,车行道为沥青路面、人行道为青石板,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给排水工程、路灯照明工程、电力电讯工程、绿化工程、交通设施和环卫设施等,建设周期为1年。项目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心承建,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安顺宏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监理,贵阳建工集团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施工。

围绕打造百万人口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两轮驱动的战略方针,强力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北山路的改造,既能改善广大群众的出行条件,又可以打开安顺北片区的大门。北山路项目的开工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聚集人气,拉动北部片区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城市整体服务能力和主城区承载能力。对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提高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跃,副市长罗建强,市政协副主席宋增建出席开工仪式。罗建强宣布开工。

第四篇: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何光华

发布时间:2009-12-28

城市,是人类文明和发展的结晶,是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中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期。城市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城市现代化已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经济社会欠发达的西部广西桂北中心城市桂林,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现代化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如何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是摆在城市政府面前一项全新而重大的任务。

一、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多功能、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并且投入多周期长、公益性强,事关国计民生和长远发展,一旦建成就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科学进行城市定位,明确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对整个城市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审视21世纪城市发展态势,纵观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轨迹,现代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经济上的高效益。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繁荣的根本动力,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就谈不上建设现代化城市。我们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城市化进程滞后、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城市功能的各种效应没有得到完全释放,因此,要谋求城市的发展、繁荣和进步,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共同规律,加快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和寻求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创新优势,开辟新途径,抢占新高地,保持经济上的高效益,实现经济上的快增长,不断壮大经济实力,这样才能促进城市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设施上的高效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集中体现了社会进步程度,是城市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标志。因此,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必须有便捷通达的内外交通,高效优质的通讯服务、充足的水电供给、良好的废污处理和可靠的防灾系统。只有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才能使城市发展得更好、更快。

(三)环境上的高质量。城市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要

求有周全的环卫设施和优美的园林绿化,无污染、无公害,保持生态的平衡和良性循环;人工环境则要求城市建筑的艺术化、民族化、宜人化和个性化,并能充分体现时代感,做到建筑空间丰富多彩、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建筑设计高雅大方;社会环境则表现为稳定安全的社会秩序、健康的社会心理、进步的社会舆论和文明的社会风气;市民对城市有较大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软环境概括地说,就是人为环境,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要不断深化城市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城市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发展氛围。

(四)文化上的高品味。城市是文明的中心,是先进文化的载体。建设富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城市文化,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是当今国内外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成功实践。因此,在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应注重文化建设,靠文化打造城市品牌,靠文化提升城市品位,靠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总之以文化氛围凝聚人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人口上的高素质。市场竞争要靠品牌,城市之间竞争也要靠品牌。严格讲,城市品牌就是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市民的整体素质,因为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保证;而人的发展又是推动城市前进的不竭动力。如果一个城市人口素质高,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而且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加快城市现代化发展。

(六)管理上的高水平。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市场化、社会化、人性化的原则,建立一整套促进城市发展的、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从城市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城市长效管理的新机制、新体制,使城市管理在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轨道上高效运转。

二、加快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实质和发展方向,结合城市实际和特点,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既符合国情市情、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就西部城市而言,城市化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倍努力,整体推进。

(一)推进城市化,必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在城市化发展思路上,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在城市化发展上,一方面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依托中心城市发展城市圈、城市带,通过区域内城市整合,强化城市间功能互补和深度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发挥中心城市凝聚经济的功能,确立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的整体发展,从而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一是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奠定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形成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三是进一步消除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城市进程。

桂林市、县(区)、乡(镇)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了,发展小城镇,要立足现有基础,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高规划和管理水平。当前,要以建设生态旅游文化城市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乡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如兴安县提出力争在“十一五”末,城镇化水平达到40%,并按照“一中心,四重点,轴向带动”(即以兴安县城区为中心,溶江、界首、华江、高尚四镇为重点,以桂黄公路沿线为轴线,西片、东片两条次轴线,实施轴向带动)的空间格局,抓好小城镇建设。灵川县《规划》要求,到 201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40%,县城达到小城市规模,初步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综合实力明显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阳朔县白沙镇是桂北最大的水果批发集散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是阳朔经济的次中心镇,县政府《规划》提出要重点抓好白沙农产品市场二期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遇龙河景区等旅游景点的开发。而兴坪镇则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重点抓好兴坪古镇保护整治和兴坪景区开发,进一步把兴坪建设成为以山水、古镇、休闲为特色的旅游小镇。灌阳县《规划》强调一定要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培育产业,凸显特点”的原则,突出具有桂北民居特点建筑格调,建设特色小城镇。荔浦县《规划》明确要以促进城市繁荣、经济发展为目的,立足本地特点,结合供电、防洪、对外交通、给排水、环卫设施、园林绿化、消防、城区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土地、旅游等规划,合理布局,扩大县城区规模,当务之急是对县城区公园、景区及主干道园林绿化布局好,做到城区绿化一园一景、一路一色、一街一树,形成环境优美的沿街绿化长廊,完善主街道夜景灯光美化亮化工程,形成街道与夜景灯光的有机结合,尽快把县城建成集人居、旅游、商贸、食品、纸业、饮食、衣架、医药、包装、印刷、小五金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桂林南部副中心城市。同时,市、县(区)、乡(镇)要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认真解决好农民就业问题,使农民真正融人城市社会。

(二)推进城市化,必须按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提高质量。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且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提高城市化质量,就是要按照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推进城市化。首先,要完善城市功能。依据城市的比较优势科学定位,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找准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的产业依托,营造提高服务功能的载体,建设富有活力的特色城市;其次,要不断完善城市经济职能。坚持产业立市,把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化建设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着力点,加强产业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真正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以增创城市发展的新优势;第三,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按照城市规模和功能,切实加强城市供排水、交通、能源、信息、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大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和集聚空间;第四,要建设高水平的科

技、文教、卫生设施,为市民和投资者创造优越的居住和创业环境;第五,要按照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为城市化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三)推进城市化,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源,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是三位一体的文明演变过程。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源;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表现形式和载体,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而现代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城市要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把工业化作为城市化的基础,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开发经济园区的形式,把吸引外资同自主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产业,使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城市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二是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传业,把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体系。三是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用现代化装备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技术密集加劳动密集方式推进工业化,形成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四是以工业化为依托建立城镇体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城市分工,不断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五是建立“数字城市”,通过城市信息化建设,把工业化和信息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加速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四)推进城市化,必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的最终目标是要极大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居民更好地享受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主的原则,从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既要考虑经济因素,更要考虑人的因素,把改善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作为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抓紧抓好。二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城市化,必然带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深刻变化。因此,城市与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城市政府的长期任务落到实处。三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时,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退耕还林步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四要把规划和构建生态城市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要像恭城县那样,通过建设生态市、县(区)、乡(镇),实现由传统的环境保护向积极的生态建设的战略性转变,促进城市、县(区)、乡(镇)的发展和升级。

(五)推进城市化,必须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用市场化推动城市化。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没有形成良性的投融资机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很多,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投入主要靠经营城市这只“魔杖”。高效益经营城市是城市政府的最大作为,也是城市发展壮大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结合起来,把市场机制作为推进城市化的基本准则。一要树立经

营城市的理念,用经营理念规划城市,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城市资产的优化增值。二要把经营城市作为政府的最大任务,积极推动城市建设市场化、城市资源资本化、城市经营公司化、资金筹措多元化、政府调控规范化的运作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促进城市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要加快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过程,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向领域,鼓励外资、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土地和城市资产经营机制,积极推行公用设施经营权转让,最大限度地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四要努力消除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土地使用制度、企业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加快城市化进程。

(六)推进城市化,必须加强城市管理,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城市的决策者——城市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管理,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照“政府调控,主体多元,有序竞争”的原则,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一要不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建立精干合理的管理体制、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健全统一的管理法规、快速准确的管理信息和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促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市场化、法制化和规范化。二要不断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和巩固决策的论证和责任制,防止城市建设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三要制定完善城市管理的地方法规,切实做到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维护执法的严肃性。建立市民监督机制,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社会氛围。四要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塑造良好形象;搞好公共事业服务,创造便民宜人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生态管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等等。五要注重营造先进的城市文化,以文化品味塑造城市形象。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完善城市文化设施,发展城市文化产业;靠文化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以文化氛围凝聚人心、民心,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桂林发展研究》2009年第4期

第五篇: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5日 11:30

来源:《求是》期号:作者:于迅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有机载体。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进步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历史上曾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近年来,三亚市委、市政府紧紧扭住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不放,从三亚的区域、资源优势出发,着力在铸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品牌上下功夫,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国家级荣誉称号,为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亚自然风光优美,气候条件好,地理位置独特。山、河、海、滩、天、林,形成美丽的风景图画。湛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森林,缤纷的鲜花构成了三亚独具魅力的热带生态环境。全市现有热带雨林9.1万公顷,建有10个自然保护区和9个风景名胜区,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2.8%。城市森林覆盖率达63%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8.5平方米。海岸线长达209.4公里,沿海大小港湾19个,港口资源颇为丰富。珊瑚资源独特,拥有全国规模最大、品质最高的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海水清澈透明,大部分海域的海水能见度达13米,最深可达42米。海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海水表层温度常年月平均达20℃以上。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堪称“天然氧吧”。1998年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对54个国家158座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检测结果表明,三亚名列世界第二。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使三亚光温资源特别丰富,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和著名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全国有20多个省市在三亚建立了科研育种基地,每年都有数千名外省科研人员来三亚从事制种,袁隆平等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常年在此开展科研制种工作,我国建国以来培育出来的5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大多数都与南繁有关。

但毋庸讳言,三亚由于城市化建设起步晚、历史短,在社会经济发展上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少、小、薄、特、大等特征。“少”指三亚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40%以上;“小”指城市规模小,经济规模小,建成区面积仅2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8万,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5.73亿元;“薄”指家底薄,2002年财政收入3.35亿元,社会事业发展比较薄弱;“特”指地

理位置、资源、环境比较特殊;“大”指名气大,发展潜力大。从一定意义上说,三亚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城市,城市化水平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了41%,但是城市化质量不高。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三亚与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比较,还有很大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将三亚的城市建设定位于立足全国、放眼世界;立足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大格局的分工与协作;立足于当代人们注重生活质量的潮流,充分发挥区域与资源的比较优势,突出“热带、滨海、生态、健康、美丽、时尚、文明”的特征。

总结过去的经验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在着力推进三亚的城市化进程中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是产业支撑的原则。围绕旅游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这是推进三亚城市化进程的基础。没有城市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城市化就是空中楼阁。三亚必须紧紧围绕资源优势打好旅游这张牌,大力发展与旅游关联度高的相关产业。旅游产业是三亚最现实、最有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2002年,三亚全市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78.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39亿元,旅游业收入占税收的70%以上。从三亚的区位优势、气候优势、生态优势、景区品牌优势、旅游的设施优势看,三亚旅游业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是三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关键是要创造优越的生态环境,建设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景点,组织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提供游客满意的旅游服务。三亚目前最缺的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旅游活动项目。要积极推出参与性强、个性化、具有国际水准的海上娱乐项目,使三亚的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加快由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旅游转变。

要围绕旅游发展高科技农业和观光农业,创造条件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把三亚建成全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城和中国最大的科研、繁育、良种基地。发展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观光农业园。围绕旅游适度发展休闲房地产业和文体健康产业。当前住房消费仍然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点。三亚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发展休闲度假房地产业非常有潜力,三亚要致力于发展面向高收入高消费人群的生态型、健康型、智能型的住宅小区。目前三亚购房者中的80%来自海南省外,其中东北三省、浙江、广东等地的消费者

居多,国外购房者占10%左右,主要是来自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消费者。三亚有条件吸引大量的人才到三亚定居,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突出个性特色的原则。三亚的城市规划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热带滨海这一个性特色。要大胆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城市规划成果和经验,但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克隆”别的城市。从环境、城市布局到建筑、园林绿化、雕塑等都要展现三亚的个性魅力,形成城在水中、城在绿中、城在景中的生态效应。必须把城市就业与规模扩张统一起来,把旧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主城区做精做美,使市区真正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的新型城区,形成强大的发展活力和投资吸引力;坚持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科学经营土地,做到统一规划,开发一片,建成一片,使用一片,稳步扩大城市规模。5个卫星镇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突出特点,做到一镇一特色,一镇一景点,一镇一风情。

三是优先发展基础设施的原则。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便捷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必备的条件。三亚目前的城市功能还不够配套和完善,政府今后必须着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和旅游、商业等服务体系,特别是要在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功能上下功夫,创造一流的人居环境、教育环境和医疗环境。

四是以管理为核心的原则。树立现代城市管理意识,把经营城市的理念引入到城市管理中,建立适应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城市管理体制,把城市管理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思想,把“住在三亚、热爱三亚、建设三亚、美化三亚”变成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规章制度,使城市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

五是确保生态安全的原则。生态环境是三亚发展的生命线。三亚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三亚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我们只有保护的义务,没有破坏的权力。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放在第一位,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都要围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而进行。要把现代化的设施寓于生态环境之中。坚决不上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项目,坚决不搞低水平的无序开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

绿色GDP的概念和方式,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对已经开发的地方,必须妥善处理好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不可因开发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地方,要精心地保护起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自然遗产。

(作者:中共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

下载强力推进三年大变样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引领经济社会大发展[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强力推进三年大变样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引领经济社会大发展[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本刊评论员2005年 第六期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战略问题上,城市化战略是一个教训和争议较多的......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集中居住,加快城市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集中居住,加快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农民要求改善生活环境、融入城市生活、享受现代文明的愿望日益强烈。全国上下都在探索“农民变市民,农......

    实行农村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5篇材料]

    实行农村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关于石家庄市长安区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安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是促进农村发展,解决农村各类矛盾和问题,使广......

    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最近,我们组成调查组,先后到**区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乡镇,就社区建设进行了深入调查,共走访了20个社区居委会。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市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全力构造......

    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最近,我们组成调查组,先后到**区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乡镇,就社区建设进行了深入调查,共走访了20个社区居委会。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市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全力构造......

    2013申论热点: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2013申论热点: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背景】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

    关于推进安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思考

    关于推进安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思考【摘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反映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本文结合安徽省情、城市化发展现状 ,就如何......

    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城镇绿化实施方案(共五则范文)

    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城镇绿化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的实施意见”总体部署,推动我市国际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