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丽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机制研究
摘要:笔者通过回顾丽江市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历程;着眼2016年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展望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前景,分析丽江新型城镇化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耦合机制的构建推进丽江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
关键词:丽江 新型城镇化 耦合机制
一、丽江印象
丽江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同时气候变化显著。全区总面积2063.74平方公里,其中坝区1586.49平方公里(含河谷面积1050.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 ;山区19017.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2.3%,全市有111个大小坝子星罗棋布于山岭之间,海拔一般都在2 000米以上。
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共有12个世居民族,20余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561815人,占总人口的55.7%,纳西族212 223人,占总人口的21%,其中纳西族占古城区及玉龙县(即原丽江县)总人口的57.7%,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之称。
丽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交通贸易大动脉南方“丝绸之路”和由西藏入境的“茶马古道”的中转站。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丽江城区离昆明502公里,距攀枝花市280公里,至下关市201公里,至兰坪金顶206公里,至香格里拉县城198公里。
兼容并蓄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纳西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并延续保持下来的东巴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枝璀璨的奇葩,是宝贵的遗产。
地势多山少地,少数民族聚居,西南交通动脉,东巴文化独特,古城历史悠久等独有特点,客观上决定了丽江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定富有“地方性特色”。
二、丽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一)十二五期间,丽江市着力推进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规划全域覆盖,城镇化率从27.8%提高到35.6%。玉龙县“四规合一”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中心城市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节水型城市。山地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开发低丘缓坡土地1774.5亩,耕地得到有效保护。改造城市棚户区3800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3907户。开展4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30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5万亩,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96.5万亩,解决50.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水电移民搬迁安置31189人。扶贫投入26.1亿元,实施宁蒗和永胜2个县连片综合开发、宁蒗扶贫攻坚大会战、9个贫困乡整乡推进、96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五年共减少18.6万贫困人口。
(二)2016年丽江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2016年力争年内城镇化率达到37%。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镇体系。推动县城提质扩容,加快特色城镇发展,积极建设智慧小镇、互联网小镇。落实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改革措施,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力争城镇化率达到37%。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促进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各项权益。继续实施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加强坝区农田保护,因地制宜推进城镇上山。积极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增强城市宜居性。围绕打造生态、低碳、乐居的山水田园城市。丽江制定了“138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个中心城市3个次中心城市8个重点中心镇和30个特色城镇,的城镇空间结构。
(三)十三五期间丽江市要打造协调发展新空间,推进城乡统筹显特色
“十三五”期间,丽江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5%。着力构建“一核一区两片一带”区域发展新空间,把丽江主城区建成以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发展核心;把华坪建成以清洁载能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区;加大宁蒗和永胜两个片区扶贫开发力度,依托程海生态经济园区和泸沽湖旅游度假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金沙江经济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城镇布局,形成1个中心、3个次中心、4条发展轴线、8个重点中心镇和30个特色城镇的城镇空间布局,走出一条丽江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45%。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着力提升县域产业层次和支撑能力,精准脱贫,确保2016年玉龙县脱贫摘帽,2017年永胜县脱贫摘帽,2018年宁蒗县脱贫摘帽,2019年现行标准下全市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三、丽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
1、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管理。丽江城市边缘,自身的土地利用具有农业与城市建设用地两种属性,在与城市逐渐接轨的过程中,较多变为城市指向的用地,原有的郊区农田特性渐渐消失。部分不适宜进行建设的农耕用地,如冲沟、坡地也被过度开发。
2、城乡差距和县域发展不平衡,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全市有一区四县(古城区,玉龙纳西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古城区,古城区和宁蒗县,金山乡和大具乡等,县域差异,镇乡差距。永胜县、华坪县,工业及工业附加值产业较为强,而同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则工业等产业支撑城镇发展的能力较为薄弱。
3、城镇化建设中古城文化景观过度商业化、原真性缺失。新型城镇化建设热潮中云南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历史环境仍旧遭受到巨大的冲击。大研古镇为代表的古镇景观作为一种反映地域历史文化、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重要遗产资源,在当前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现实与保护理论的双重困境。
4、云南自然灾害的频发,人祸不断。水灾与旱灾交替,泥石流多发。丽江市重要城市供水源黑龙,根据丽江水文分局监测,1993年至2015年,黑龙潭共发生八次季节性干涸。人为火灾是丽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一大威胁。2009年,“3?31”古城南门新疆饭店火灾;2010年,“2?13”丽江印象古城文苑火灾;2012年,“2?22”火灾早已为丽江古城防火敲响警钟;2013年3月11日,大火烧毁了古城核心区的103间房屋。丽江古城就是一堆堆数百年的干柴垒起来的木房子,一把大火就能让它毁灭,所以火灾防范迫在眉睫。
5、新型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矛盾突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工业项目建设、城市地下水过度挖掘、乱扔城市垃圾(含建筑垃圾)等仍然是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过度开发利用山地资源、旅游资源等现象也普遍存在。
四、新常态下的丽江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策略
丽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一个耦合机制,是将涉及面具有的正面因素,积极的相互叠加作用,显现出共同的合力优势。在未来还将持续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耦合机制所产生的效应为丽江的建设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历史与现代城市实现时空交融,动态生长。
(一)新型城镇化与政府政策规划,社会舆论耦合
各级党委、政府推进城乡统筹,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确立了“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特色城镇-----一般镇”五级配置的市域城镇等级结构。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等10项城市专项规划,5年新编6项专项规划,建立了城市地下综合管线数据库。制定了53个城镇的城镇总体规划和4902个中心村、自然村规划。制定了《玉龙雪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三江并流国家风景名胜区老君山详细规划》、《玉龙雪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泸沽湖景区详细规划》、《中共丽江市委丽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丽江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送审稿)》。广泛宣传动员,做好城镇化建设的舆论导向。通过各类媒体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氛围。
(二)新型城镇化城乡空间、功能耦合
丽江市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与周边县域空间逐渐产生关系的这一过程实质上便是“城”与“乡”的耦合过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乡二元结构不断破解,相互之间的要素交换也趋于频繁,开始了城乡互动发展时期。丽江中心城区及周边除了原有的基本职能外,城市功能不断的外溢与空间的扩张,需要承接城市转移出来的部分职能,成为补充城市核心区功能的腹地。思考丽江市新型城镇化城乡空间、功能耦合关系,也正是需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运用多元争执、动态渐进、整体协同等思维概念,实现空间的多元性,包容性开发。
(三)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资源、环境耦合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耦合,也是乡村地域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向城市用地转变的过程。在城乡结合区域,是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相互交融渗透、城镇化发生最为剧烈的城市边缘区。丽江自身的土地利用具有农业与城市建设用地两种属性,在与城市逐渐耦合的过程中,城镇整体将会成为城市中的?仍登?,变为城市指向的用地,原有的郊区特性渐渐消失。丽江作为依靠传统农业生产的历史城镇,虽城镇自身具有商贸属性,但也是依赖周边广袤的农田土地而存在的。仍然需要保留农耕用地,保护自身土地利用特征的完整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利用,不涸泽而渔,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新型城镇化与古城保护耦合
大研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典范。古城历史悠久,古朴如画,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城中有水,山中有城,城山相融,山水一体,道路自由,街巷幽深,道旁河畔,垂柳拂水……古城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已经对古城内的电力线路、流水河道、排污管网进行“三线入地”和修缮保护,但由于古城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不可能随意改变房子的结构,工作重点只能对消防设施不合格的商家进行整改,对住户的行为进行消防规范和管理。同时,制定保护法规,发展文化产业,政府主导,民间参与模式,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推进。
(五)新型城镇化与文化耦合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随着全球化所引发的城市竞争,文化策略已经成为了当今城市生存的关键所在。文化根植于一定的时空里,反映在一定的载体上。纳西族的“东巴文”,共1400多个字,被美誉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经书涉及面丰富,包含舞谱、绘画、祭祀仪式充分展示着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独特魅力。古城的商贸文化与纳西文化是空间形态中蕴含的重要精神内涵,需有文化的“核”才能使纳西文化在特殊的时空中真正得到延续。大研古镇内的街巷功能各异,多为普通的民居强化其生活性为要点,优化内部的生活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对其历史功能予以延续再现,保有一份安宁与祥和的生活空间,杜绝过度商业化。
(六)新型城镇化与创新耦合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城镇化建设模式。土地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城镇管理规划创新相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建精品区等特色城镇化试点、亮点,规范制度,管理中注重细节,创新管理模式,创新资金筹措机制。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央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03-17北京晨报(北京)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通知指出,《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这部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的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产生怎样的作用?这部规划有哪些亮点?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关键词:指导性
文件内容: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一些城市“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
专家解读
“这是一部指导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全面丰富,总结并吸取了国内外城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指导性强,意义深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
他说,为了避免走弯路,这份文件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包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关键词:以人为本
文件内容: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在徐洪才看来,这部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文件围绕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着墨很多,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分割、‘土地城镇化’等一系列问题。”他说。
谈到规划强调城镇化必须和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时,他说:城镇化不能孤军深入,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出现“睡城”、“鬼城”和底特律现象;农业是基础,农业现代化事关粮食安全。信息化则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关键词:发展动力
专家解读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多次表示,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是拉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对此,徐洪才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世界也是一大机遇。
徐洪才说,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设将需要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
他说,同时,亿万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这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等巨大投资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关键词:量力而行
文件内容:我国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类城镇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词:生态文明
文件内容: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专家解读
中国社科院城市和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建议,各地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时要避免“伪低碳”:一些城市计划建超高层大楼,但把每吨水从地面提升到几百米高的楼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是虚假的集约、低碳。真正的低碳城市应该是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型城镇化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简列)
1,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新的观念、体制、技术下的新型产业模式
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
1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强化和完善生态物业管理、生态占用补偿、生态绩效问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控制性详规等法规政策。
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要在弄清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引智模式。
3,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
比如汽车交通将转向生态交通,以最小的化石能源消耗和物流,实现城市流通功能的便利通达;将耗能建筑变为产能建筑;通过地表软化、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实现对生态占用的补偿,使建设用地兼有生态用地的功能。
三、中国城镇化历史背景
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有1.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5%左右的城镇化率。
四、中国城镇化过程有哪些问题?
1,农民土地物权基本形同虚设
“土地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保持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以及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要素。”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并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
过去三十年,中国在土地制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非常重大的进展,为建立和完善土地财产的现代法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现存的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和真空地带,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正在经历的深刻和快速的社会经济转型的各种需求。
“中国城乡土地制度持续二元性以及国家对城市建设用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这一特征带来的问题是: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制度安排存在问题,城市土地比农村土地拥有更完整的权利制度,享有更完善的权能,二者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同时,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的法律规制和管理体制是分割的。
这一基本特征导致了四个主要问题:农民土地权利弱化;地方政府(市县一级)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与土地相关的融资;城市面积迅速扩张和城市土地使用效率的低下,和与此相关的耕地占用和流失;土地法律框架不完整。
农民土地权利弱化,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物权基本上是形同虚设,严重制约了农民通过土地物权分享城镇化和工业化成果的权利。征地程序与补偿标准不公平,土地征用成为社会不满的一种来源。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的土地融资,一次性收入的做法使长期的收入来源不可持续,也使土地相关收入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因而缺乏透明度与责任,可能会导致金融部门的风险。
按农业产值的原用途补偿和经营性用途的招拍挂出让,激励了城市土地的粗放式利用,导致宝贵土地资源大量浪费。突出表现为各类城市的形象工程以及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低。目前中国城市的容积率只有0.3—0.6,远低于发达国家1以上的水平。而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持续减少会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最终危及社会稳定。
按照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国有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没有对两种所有制土地平权的制
度规定,这不利于对土地权益拥有者的切实和充分的保护。农民土地权利与城市房屋均属私人物权,征收私人物权采用不同标准势必重新引入城乡征收法律的二元体制。
专家认为,作为一种基本的财产制度,土地政策和管理制度要有效地在多样的、相互联系甚至相互竞争的土地各种功能中寻求一种平衡,需要一套综合、完整的措施。专家分析,土地政策改革的目标应该有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促进农业的发展,包括对农田进行保护,通过土地的市场化流转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支持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流动,有序的城镇化。
第二,促进制造业、服务业和房地产部门的发展,在一个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规划框架下,通过市场机制为城市的扩张提供土地。
第三,为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收入,以土地资产作为可持续的公共收入的基础,为公共服务和投资提供资金。
第四,完善利用土地作为抵押来获得资本的政策工具,增加可抵押资产的选择,支持金融部门的成长。
第五,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决策与快速经济增长的一致性,并把生态文明放在很重要的地位。
第六,促进土地管理体制和土地权利安排的协调、一致、完整和保障产权的稳定。2,户籍制度让1.6亿农民工被城镇化
“如果按户籍来算,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毕美家表示,中国51.3%的城镇化率,是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其中还包括
1.6亿的农民工群体。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理应要享受城市公民一样的待遇,这是新型城镇化需考虑从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专家认为,现在所谓超过50%的城镇化率,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绝大部分被统计为城市人口的农民工并没有在城市实现永久定居。
3,盲目造城运动致城镇化效率低下
我国城市化在加速,现在从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直到地级、县级城市,都在建造大马路、大广场、大建筑。但不少地方采取“摊大饼”的方式推进城市化,把各种产业都堆在大城市里面,搞“造城运动”。结果不论城市建设还是城市运营,都效率低下,使城市化和工业化受到了成本过高的阻碍。
首先,土地资源大量浪费。中国是一个土地短缺的国家,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浪费非常严重,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地超过了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万元GD P耗用土地面积超过发达国家10倍以上。而且用这样的办法进行城市化,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大量虽然进了城却并没有真正成为市民的“农民工”,于是出现了双重二元结构。
其次,用摊大饼式的发展推进城市化,因为专业混杂,所以并不能够发挥专业集聚效应,导致了城市的专业化水平很低,这样就很难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半径变得非常长,交通拥堵,城市运行的效率变得很低。
为什么会发生低效率的问题?一是由于价格扭曲,使得土地被大量浪费。二是政府职能错位。“城市”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来源。我国城市大多是从“城”即“都”(政治中心)发展而来,而其他国家的城市大多是从“市”即市场发展而来的。一般而言,市场自发地使得城市的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化,形成了相关行业支脉繁多、关系密切的金融业集中在大城市,行业间关联度不高的制造业集中在既能发挥专业化的集聚效应,又能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小城市的格局。而在我国,政府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规模愈大的城市行政级别愈
高,支配资源的权力愈大,行政级别愈高的城市也就有更大的权力动用资源来扩大城市规模。这种体制推动了近年来风起云涌的摊大饼式“造城运动”。
五、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大方向是什么?
方向一:土地流转试点
新型城镇化将启幕农村新一轮改革,土地流转乃大势所趋。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用地“瓶颈”,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征地补偿被置于首位。”北京大学著名法学专家姜明安认为,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将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制定和农村的土地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推进城镇化的一大难题就是农村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序幕;1992年,广东省南海市下柏村农民将承包经营的土地以股权形式,流转给村集体成立的经联社统一经营。
而最近的一轮土地改革始于2008年,当时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成为此轮改革的主题。本报记者了解到,在农村城镇化方面,很多地方的土地改革试点“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不同的经验:重庆的地票式交易、成都土地流转、广东佛山的股权分红、天津宅基地换房,不同的地方做法不同,但都为全国的土地改革提供了借鉴。
比如成都在新一轮农村产权改革中提出,“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这样的改革赢得农民的支持。但在取得经验的同时,确权、监管、收益和小产权房等棘手问题也暴露无遗。
在北京打工5年的农民工杨雄称:“政府如果不把土地和就业解决好,将户籍迁离农村的农民就会觉得不踏实,还不如留下土地种庄稼更有保证”。
这已引起决策层的重视。农业部最近就明确表示,2013年将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
方向二:户籍可能是新型化城镇推进的突破口
“户籍改革看似简单,但要落实与城市户口相挂钩的利益却很难。”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分析,户籍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行,就是因为城里的福利政策太多了,且继续和居民户籍密切相关,进城的农民很难同步获得社保、就业、教育的机会。资料显示,全国将近2亿进城农民工中只有200万左右通过买房、结婚等方式获得城镇户口。如此一来,城市空间扩张过快,而农村人口由于户籍、购买力等限制,被拒于城市大门之外,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而现行户籍和土地制度,正是阻隔在城乡之间的主要壁垒。
“打破户籍肯定是未来城镇化改革的方向,但具体操作问题十分复杂,各省差异很大,只有逐步试点逐步推开。”党国英表示,2020年若要达到50%以上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关键在于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相关改革到位。
大力推进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中国要依靠改革实现没有水分的真正发展,而城镇化是发展最大的潜力。
方向三:实施“城市群”战略
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按照这样的算法是已经突破了50%,但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
在2010年底中央向各省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决策层就释放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号,其中最为明确的是提出了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在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化开发的同时,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在哈长、江淮、中原、长江中游等地区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
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并将于全国两会前后颁布的《规划》,就是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的更为长远、更为清晰的战略布局。
六、我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模式(试点城市)
成都
天津
广东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2.专家解读:推进城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其一,大(大城市)和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其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其三,城市自身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其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警惕城镇化变身造城运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如果将城镇化作为大搞“造城运动”的手段,结果可能新城涌现了,但农村衰落了。如果将城镇化作为发展房地产的手段,结果可能房价起来了,但内需下去了。应拿土地和农民进城落户挂钩
著名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提出,中国土地制度城市化当中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脱节,这跟这些年来推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直接相关,不应拿土地跟土地挂钩,而应拿土地和农民进城取得户籍落户挂钩。以市场化改革激活城镇化红利
叶琦:“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有制度的改革,才有城镇化巨大红利的释放。高质量的城镇化,只能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来完成,让要素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将合理的顶层设计与积极的末端治理相结合,为城镇化造就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避免与民争利、公益缺位、功利上位等现象的出现。能否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决定城镇化成败
黄小鹏:现行城镇化模式之所以持续如此之久,是因为其中利益格局已在相当程度上固化了,受益集团和受损集团、强势集团和弱势集团在现有框架之内的博弈已经很难产生新的结果。因此,打破现有博弈格局,才有可能出现一个真正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利益调整就是要削减或取消不当得益群体的得益,恰当补偿利益受损群体,这也是“包容式增长”真义。创造稳定就业机会是城镇化最大挑战 项峥:无疑,推进城镇化进程,创造稳定就业机会,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推动,通过制度变革,在农民工去城市就业的现状基础上,加强基本社会保障,提高身份认同;更需要经济体本身强大的内在动力驱使,大量创造稳定就业的机会,真正促使农民工向市民的有序转变。因此,在中国如此庞大人口规模基础上推进城镇化进程,更需要改革创新的大无畏勇气和谨慎态度。城镇化投资要保证筹钱有道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增加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发展的资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剥夺。要通过健全农村财产处置市场和价格发现机制,鼓励和支持转移落户到城镇的居民退出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交易,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其他集体经济权益的有偿流转或让渡,以此支付迁移和在城镇定居的成本,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安置费用。《经济生活》
为什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城镇化形成的对衣食住行、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需求,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②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镇化有利于带动就业,增加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④科学发展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城镇化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怎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
③全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⑤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⑥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建设汇报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为实现“两个率先”做好规划服务工作
——****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
2011年是****县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规划局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年初的目标任务,以打造*****,建设****为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完善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档次,为实现****的战略目标做好规划服务、当好参谋助手,积极描绘*****城市规划发展的新蓝图。
一、规划编制及经费投入情况
1、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由*****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年*****月编制完成,同年7月由*****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总体规划对*****的定位为*****城市。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规定,我局于*****年3月委托*****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对总体规划进行了实绩评估,2011年5月,*****城
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对评估报告初稿进行了评审,近期内将完成评估定稿。
2、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情况
《*****县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于2010年4月,由我局委托*****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编制,将*****县城市近期发展区域、发展重点、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全部作为编制内容,明确了我县城市近期的发展方向。目前,该规划已编制完成,拟于近期上报*****县人民政府及地区建设局审查。
3、控制性能详细规划编制完成情况
为更好的塑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提高城市建设品味,我局组织编制了建成区内大部分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是截止目前,共计完成编制项目*****项,编制面积*****公顷,分别是《*****火车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编制面积*****公顷;《*****县*****路以西、*****路以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编制面积*****公顷;《*****县*****路以东、*****路以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编制面积*****公顷;《*****县*****路以东、*****路以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编制面积*****公顷;《*****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编制面积*****公顷;《*****农产品市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编制面积*****公顷;《*****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编制面积*****公
顷;《*****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规划编制面积*****公顷;《*****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编制面积*****公顷;《*****区控制详细规划》,规划编制面积*****公顷。二是正在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别有《*****商贸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编制面积*****公顷,年内将编制完成。目前,全县已编制完成控规总面积*****平方公里,按照《*****县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中确定的近期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的目标要求,实际已完成控规编制覆盖率为*****%。
4、专项规划编制情况
为有效应对*****发展环境的变化、发展机遇的显现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导未来的城市发展,今年以来,我县已组织编制完成了《*****县基础设施完善“十二五”规划》、《*****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县城消防专项规划(2008-2020)》、《*****县抗震防灾规划》、《*****县城供水管网专项规划》、《*****县城排水管网专项规划》、《*****县集中供热工程专项规划》、《新疆*****城市燃气规划(2008-2020)》、《*****县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2008-2020)》等*****项专项规划。目前,正在编制的专项规划有《*****县住房建设规划》和《*****县环卫设施规划》。
5、示范镇、村规划完成情况
目前,我县共有示范村*****个,为充分利用各自地理优势,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我局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政府推进、群众自愿、坚持标准、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和“改建为主、新建为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标准、逐步到位”的原则,以“五清五改五通”为突破口,于*****年全部完成了*****个示范村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及实施情况
为努力实现*****的目标,我局先后组织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景观规划》、《*****城市雕塑设计》、《*****商业街修建性详细规划》、《*****区规划》等具有本地特色风貌专项规划,对我县城市色彩,特色建筑、街道、绿化、水体等方面均作出了具体的控制要求。在编制完成的《*****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片区城市设计》,和正在编制中的《*****县公园景观规划》、《*****县城市主干道重要节点景观设计》中,形成了*****商业街、*****商业街、*****广场、*****广场等一批反映*****文化、经济的特色建筑及广场。
三、增强产业支撑方面
近年来,*****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园区建设的实际,先后编制完成了《*****化工园区总体规划》、《*****化工园
区产业发展规划》、《*****化工园区环境影响评价》及园区消防、安全、地灾、水资源、压覆矿产、土地集约利用等专项评价工作。特别是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累计投入财政资金*****亿元,全部用于开发区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成。开发区已建成*****公里“三纵四横”的道路框架,*****公里供水管线和***公里排水管线,已建成日供水能力***万立方米的水厂一座,日供水能力*****万立方米的*****水厂建设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两座110KV的变电站已建成运营,一座220KV变电站于*****年底建成。完成了园区内库容*****万立方米的中水回用储存库和日处理*****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修建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入区企业排污难的难题,为建设“绿色生态型开发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产业规划及布局上,我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本地丰富的油气资源,按照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模式,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稠油加工及其化工综合利用、凝析油制芳烃三大产业链,真正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换;依靠良好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物流集散储运产业;依托当地特色农业产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高效特色现代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等惠农富农产业,依托丰富的煤炭和岩盐资源发展电力建材产业。截至目前,进驻开发区企业**家,2010年开发区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增加勤劳的蜜蜂
有糖吃
值*****亿元,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