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
省政府国资委关于印发《河南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的 通知
豫国资文〔2006〕124号
各省属企业:
为规范省属企业担保行为,切实防范担保风险,省政府国资委制定了《河南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省属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担保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防范和控制担保风险的能力。目前,省属企业对外担保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担保风险已成为企 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省属企业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和健全担保管理的规章制度,科学决策,规范操作,确保国有资产 的保值增值。
二、各省属企业要对本办法发布前本企业及所属企业发生的对外担保事项(包括被担保人、担保项目、担保金额、担保期限等情况)和因担保事项而发生民事诉讼及 潜在纠纷的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对已到期的担保事项,未按本办法规定程序办理的,不得再行提供担保;对未到期的担保事项,要按本办法规定跟踪监控,及时掌握 动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财务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今后,各省属企业要严格按照《河南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明确责任,严格程序,加强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00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河南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省属企业担保行为,切实防范经营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属企业是指河南省人民政府授权河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政府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担保行为是指省属企业为其他企业(以下称“被担保人”)提供保证、抵押、质押等形式的担保,当被担保人未按期履行债务时,省属企业须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
第四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应量力而行,坚持以下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
(二)合法合规原则;
(三)防范风险原则;
(四)自愿公平原则;
(五)严格管理原则。
第二章 担保管理
第五条 省属企业的分支机构和内设职能部门不得对外提供担保。第六条 省属企业不得对经营状况非正常的被担保人提供担保。经营状况非正常的被担保人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在提出担保申请之前两个会计年度连续亏损、经营状况严重恶化的;
(二)在提出担保申请之前存在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不良记录的;
(三)涉及重大的诉讼案件或潜在的重大纠纷,预计对生产经营产生严重影响的;
(四)生产经营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
(五)资不抵债、且存在较大风险的;
(六)省政府国资委认为经营状况非正常的其他情形。第七条 省属企业不得以下列国有资产设置抵押担保:
(一)未办理企业国有资产占有产权登记的;
(二)所有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国有资产;
(三)依法被采取查封、扣押等财产保全措施或执行措施的国有资产;
(四)依法不得抵押担保的其他国有资产。
第八条 省属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时,必须要求被担保人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反担保。被担保人不提供反担保的,省属企业不得提供担保。
第九条 省属企业应加强担保事项管理,制定本企业担保管理办法,建立担保内部责任制度。
(一)建立担保业务台账,定期对担保业务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和统计分析。
(二)建立担保业务跟踪和监控制度。省属企业在提供担保时,应与被担保人约定,省属企业有权对被担保人以及担保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状况及主合同履行情况进行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监督。如被担保人拒绝与省属企业做出上述约定的,省属企业不得提供担保。在省属企业提供担保之后,如被担保人不按上述约定配合省属企业对 其进行检查监督的,省属企业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担保风险。
(三)建立担保事项备案制度和年度报告制度。省属企业决定的担保事项,应按规定期限向省 政府国资委书面备案;年度终了后一个月内,省属企业应汇总本企业及所属企业本年度担保事项(包括被担保人、担保项 目、担保金额、担保期限、担保方式、担保 财产等情况)和担保诉讼情况,向省政府国资委作出书面报告。
第十条 省属企业担保行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规定,由股东会授权的董事会审议或未设董事会的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形成书面决议并签字后,由省属企业财务部门或指定的部门办理。
第十一条 省属企业为其全资、绝对控股企业提供担保,应在提供担保后七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报省政府国资委备案。
第十二条 省属企业之间互相提供担保,担保企业应在内部权力机构作出决议后七个工作日内将提供担保的决议及有关材料报省政府国资委备案后执行。
第十三条 省属企业为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以外的企业提供担保,应在企业权力机构作出决议后七个工作日内持相关文件和资料报省政府国资委批准。
第十四条 省属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应向省政府国资委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对外提供担保的请示文件;
(二)担保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经济评价报告;
(三)企业权力机构作出的关于对外提供担保事项决议;
(四)法律事务机构对担保事项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五)省属企业和被担保人上年度财务审计报告及最近一期财务报告;
(六)如担保形式为抵押、质押等物权担保的,应提交抵押或质押财产的权属凭证(载明担保财产的名称、数量、质量等状况)以及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对抵押或质押财产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等材料;
(七)被担保人拟提供反担保的书面说明,载明反担保的形式、反担保的期限、反担保的财产状况。如被担保人提供的反担保系抵押、质押等物权担保的,应提供涉及的股权、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机器设备等财产的权属证明凭证;
(八)被担保人负债状况及或有负债情况的说明;
(九)根据本办法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五条 省 属企业对外担保,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重点审查被担保人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对担保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对材料齐全、符合 条件的担保行为,自收到省属企业提交的文件和资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复。若省属企业提交的文件和资料不齐全或需要补充修正材料,批复时间相应顺 延。
第十六条 省政府国资委对担保事项批复后,省属企业应与被担保人及时签订书面反担保合同,并办理反担保必需的登记手续。反担保合同签订后,省属企业方可提供担保。第十七条 省属企业以财产抵押或权利质押的,依照法律程序将抵押物或质押物折价、拍卖或变卖处理时,抵押或质押资产应依法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果应报省政府国资委备案。第三章 违规处罚
第十八条 省属企业在提供担保活动中有意瞒报情况,或者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由省政府国资委责令改正,并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其作出处罚;对企业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和纪律处分。
第十九条 省 属企业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为他人提供担保或对所提供的担保项目未认真审查、未进行跟踪监督,发现担保风险又不及时报告,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对企业主要负 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处以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分直至终身不得担任国有及国有控股 企业的负责人等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条 省属企业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在担保工作中,采取隐瞒不报、低价变卖、虚报损失等手段侵吞、转移国有资产的,由省政府国资委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和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一条 省属企业负责人对申报的担保工作结果的真实性、完整性承担责任;社会中介机构对其出具的专业报告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 社会中介机构及有关当事人在担保工作中与企业相互串通,弄虚作假、提供虚假鉴证材料的,省政府国资委将有关情况通报其行业主管部门,建议给予相应处罚,并不再选择其从事相关业务。
第二十三条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在对企业担保行为进行审核过程中徇私舞弊,造成重大工作过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和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省政府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以外的其它省属企业的担保行为,参照本办法执行。上市公司(省属企业占控股地位)的担保业务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专业担保公司经营的担保业务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省属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反担保的,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二十六条本办法实施前的有关省属企业担保工作的规章制度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二篇: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5月9日)
皖国资产权〔2011〕82号
关于印发《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
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省属企业:
《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1年5月9日第13次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省属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担保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担保管理各项制度,科学决策,规范操作,切实增强风险防控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各省属企业要对本办法实施前本企业及所属企业提供的担保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对已到期的担保事项,未按本办法规定
-1-程序办理的,不得再行提供担保;对未到期的担保事项,要按照本办法规定跟踪监控,及时掌握动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风险防控。
三、今后,各省属企业要按照《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明确责任,规范程序,严格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行。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2-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省属企业担保行为,切实防范担保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省属企业是指安徽省人民政府授权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担保行为是指企业以担保人名义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以下称“被担保人”)不履行债务时,担保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经济行为。
第四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
(二)合法合规原则;
(三)防范风险原则;
(四)自愿公平原则;
(五)严格管理原则。
第二章
担保权限和范围
第五条
省属企业可以为其全资、控股、参股企业以及其
-3-他省属企业提供担保。
省属企业为参股企业提供担保的,应按参股比例与其他股东共同承担担保责任,不得超过参股比例进行担保。
省属企业应严格控制全资、控股企业之间的担保,规范程序,严格管理。
第六条
省属企业应严格控制对外担保,不得为其他省属企业所属各级企业和本办法第五条规定以外的无产权关系或经营业务往来的其他企业、机构、个人提供担保。
第七条
省属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时,应要求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被担保人不提供反担保的,省属企业不得提供担保。
第八条
省属企业不得为经营状况非正常的企业提供担保。经营状况非正常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近两个会计连续亏损的;
(二)资不抵债的;
(三)存在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不良记录的;
(四)涉及重大经济纠纷、经济案件或破产诉讼的;
(五)生产经营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
(六)省国资委认为经营状况非正常的其他情形。第九条
省属企业累计担保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被担保人为其他省属企业的,对同一被担保人提供的累计担保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0%;被担保人为非省属企业的,对同一被担保人提供的累计担保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20%。
-4-第三章
担保人和被担保人条件
第十条
担保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具有良好的资信及代为偿债能力;
(三)具有本办法规定的担保权限。第十一条 被担保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其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并办理年检手续;
(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备健全的管理机构和财务制度;
(三)具有清偿债务的能力;
(四)无逃废银行债务等不良信用记录;
(五)无重大经济纠纷、经济案件或破产诉讼;
(六)省国资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章
担保形式
第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担保的形式包括:保证(一般保证、连带责任保证)、抵押、质押(动产质押、权利质押)、留臵和定金等。
第十三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应以一般保证为主。第十四条
下列国有资产不得设臵抵押担保:
(一)未办理企业国有资产占有产权登记的;
(二)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国有资产;
(三)依法被采取查封、扣押等财产保全措施或执行措施
-5-的国有资产;
(四)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国有资产。
第十五条
省属企业以财产、权利抵押或质押的,依照法律程序将抵押物或质物折价、拍卖或变卖处理时,抵押或质押资产应依法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果应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五章
担保程序
第十六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的,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内部决策程序,由企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企业的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并作出决议;根据省国资委及公司章程规定担保事项超出董事会(未设董事会企业的总经理办公会)批准权限的,由企业股东(大)会批准。
省属企业全资、控股企业之间提供担保的,担保人和被担保人应在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报省属企业批准;省属企业为其全资、控股企业提供担保的,由省属企业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在7个工作日内报省国资委备案;除上述情形外,省属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的,应在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报省国资委批准。
第十七条
省属企业在审查担保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并对担保项目进行风险测评的基础上,按下列程序办理担保事项:
(一)企业财务部门或指定的专门部门编制担保业务审批报告书,并签署意见;
(二)企业财务部门或指定的专门部门对拟决定的担保事项和拟签订的担保文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三)企业总会计师或企业分管领导、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对担保事项签署审查意见;
(四)企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企业的总经理办公会)或股东(大)会根据省国资委及公司章程有关规定决议批准。
第十八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须报国资委批准的,应同时提交以下文件资料:
(一)提供担保的请示文件;
(二)企业董事会(未设董事会企业的总经理办公会)作出的关于提供担保的决议;
(三)法律事务机构对担保事项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四)企业最近一个会计审计报告和被担保人近两年审计报告;
(五)担保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出具的项目审批文件;
(六)担保项目主债务合同或者贷款意向书及其他有关文件;
(七)被担保人还款计划、方式及资金来源;
(八)被担保人负债状况及或有负债情况的说明;
(九)担保形式为抵押、质押等物权担保的,应提交抵押或质押财产权属凭证(载明财产的名称、数量、质量等状况)和具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对抵押或质押财产出具的评估报告等材料;
(十)被担保人拟提供反担保的书面说明(载明反担保的形式、期限、财产状况),反担保形式为抵押、质押等物权担保的,应提交涉及财产的权属凭证;
(十一)省国资委规定的其他文件。
第十九条
省属企业提供担保,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调查,重点审查被担保人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对担保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对被担保人财务状况的审查应掌握下列原则:
(一)对一年以内(含一年)的担保,被担保人须最近一个会计盈利;
(二)对一年以上的担保,被担保人须近两年连续盈利。第二十条
省国资委对担保事项批复后,省属企业应与反担保人及时签订书面反担保合同,并办理反担保必需的登记手续。反担保合同签订后,省属企业方可提供担保。
第六章
担保管理
第二十一条
省属企业应加强担保管理,建立健全规范担保行为的各项制度。
(一)建立担保业务台账,定期对担保业务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和统计分析;
(二)建立跟踪和监控制度。对被担保人以及担保项目资金使用、财务状况及债务主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8-及时处理;
(三)建立备案制度。省属企业决定的担保事项,应及时向省国资委备案;每年年初,省属企业应结合决算工作,汇总上提供担保情况(包括被担保人、担保项目、担保金额、担保期限、担保方式、担保财产、反担保措施等)和担保诉讼情况,以书面形式报省国资委。
第二十二条
省属企业在提供担保活动中有意瞒报情况,或者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由省国资委责令改正,并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其作出处罚;对企业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和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三条
省属企业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提供担保或对所提供担保的项目不跟踪,出现担保风险又不及时报告,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安徽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视情节轻重处以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分直至终身不得担任省属企业及各级全资、控股企业的负责人等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四条
省属企业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在担保工作中,采取隐瞒不报、低价变卖、虚报损失等手段侵吞、转移国有资产的,由省国资委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和纪律处分。
-9-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五条
社会中介机构对其出具的专业报告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承担责任。社会中介机构及有关当事人在担保工作中与企业相互串通,弄虚作假、提供虚假鉴证材料的,省国资委将有关情况通报其行业主管部门,建议给予相应处罚,并不再选择其从事相关业务。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省属企业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完善企业内部担保管理办法,具体办法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二十七条
上市公司的担保业务同时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专业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不适用本办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施行前的有关省属企业担保工作的的规章制度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主题词:经济管理
企业
担保
办法
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国资委办公室
2011年5月19日印发
共印90份
第三篇:陕西省省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
陕西省省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
陕国资分配发〔2009〕449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建立健全省属企业负责人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结构合理、水平适当、管理规范的薪酬分配制度,促进省属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378号令),参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中办发[2009]41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105号)、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发分配[2004]227号)、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二业绩考核任期薪酬管理的意见》(国资发分配[2007]229号)等有关规章制度,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省属企业负责人,是指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仅指省国资委监管的一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负责人,包括:
(一)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不含兼职的外部董事和职工董事),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
(二)国有独资企业和未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
(三)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股权代表出任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 省国资委推荐的总经理、副总经理;
(四)省国资委管理的其他企业负责人。
第三条 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报酬与风险、责任相适应,薪酬与经营业绩相挂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坚持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促进收入分配公正、透明,行为规范;
(四)坚持企业负责人薪酬增长与职工工资增长相协调,促进形成企业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关系;
(五)坚持完善薪酬制度与规范职务消费、补充保险等相配套,全面规范企业负责人工资收入分配;
(六)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提倡奉献精神。
第四条 按照本办法实施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生产经营稳定;企业负责人的工作责任、任务和目标明确。
(二)与省国资委签订《陕西省省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责任书》。
(三)积极推进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规范各项劳动、人事、分配制度。
(四)能及时发放职工工资,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第二章 薪酬构成及确定
第五条 企业负责人薪酬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中长期激励收益构成,以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为主。
第六条 企业董事长(法定代表人)的薪酬分配系数为1,总经理的薪酬分配系数为0.95。
第七条 基本年薪是企业负责人的基本收入。基本年薪主要根据企业所承担的责任、经营规模、经营风险、行业特性以及所在地区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省属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综合确定。基本年薪不与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
第八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基本年薪,由省国资委根据经审计并通过审核确认的企业财务决算数据核定。基本年薪原则上每年核定一次。上本企业经济效益没有实际增长的,不得核增本基本年薪。
第九条 绩效年薪是与企业负责人当年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相联系的收入。绩效年薪以基本年薪为基数,由省国资委依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确定。具体按《陕西省省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陕国资发[2007]109号)执行。
当年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不增长的,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不得增长。
第十条 各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企业负责人岗位评估和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依据其岗位职责和贡献确定薪酬水平,合理拉开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之间,以及其他负责人之间的薪酬差距。
企业其他负责人的薪酬管理办法由企业的董事会(不设董事会的由企业)参照本办法制定并组织实施,企业其他负责人的薪酬(包括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由企业依据其岗位责任、贡献和考核评价结果分别按照0.5——0.8的分配系数确定。企业其他负责人的分配系数应拉开差距,不能搞平均主义。
企业其他负责人的薪酬管理办法、考核、薪酬兑现等结果应及时报省国资委备案。
向社会公开选聘产生的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可参照本办法采取协商方式确定,其薪酬确定及兑现情况应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十一条 省国资委审慎探索企业负责人中长期激励,除已经颁布实施的《陕西省省属企业负责人特别贡献奖励暂行办法》(陕国资业绩发[2007]389号)规定的中长期激励措施之外,其他中长期激励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章 薪酬兑现
第十二条 企业负责人基本年薪列入企业成本,按月支付。
第十三条 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列入企业成本,根据省国资委的考核结果确定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水平,由企业一次性提取,分期兑现。
其中,绩效年薪的60%在考核结束后当期兑现,其余40%实行延期兑现。
第十四条 延期兑现的绩效年薪在企业负责人任期结束后,依据省国资委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一次性兑现。
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合格的,在任期结束后兑现全部延期支付收入;
考核不合格的或者考核期出现重大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据负责人承担的责任扣发部分或者全部延期支付收入。
企业须完成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任务,方可兑现绩效年薪。对于未完成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任务的企业,暂缓兑现或直接扣减企业负责人的绩效年薪。
第十五条 企业负责人的住房公积金和各项基本社会保险费,应由个人承担的部分,由企业从其基薪中代扣代缴;应由企业承担部分,由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支付。企业建立年金、补充医疗保险的,应报经省国资委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并应严格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确定负责人的缴费和待遇标准。
第十六条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制度,规范负责人的职务消费。企业负责人应严格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严禁以职务消费名义支付或者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第十七条 企业负责人的薪酬为税前收入,应依法交纳个人所得税,所得税全部由个人承担。
第四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八条 省国资委按规定程序对企业负责人薪酬方案进行审核,并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薪酬方案予以批复。
企业根据省国资委的批复调整负责人基本年薪,并按规定兑现当期绩效年薪。
企业其他负责人的薪酬方案,由企业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确定后报省国资委备案。
企业全资及控股子企业负责人薪酬兑现情况,需报省国资委备案。省属企业所属上市公司、境外公司负责人薪酬按照法定程序确定,薪酬兑现情况需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十九条 企业每年应填报企业负责人薪酬备案手册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二十条 企业报送的企业负责人薪酬方案备案手册及相关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省国资委批复的薪酬方案。包括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的确定以及结算方案;
(二)企业负责人任职情况;
(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情况;
(四)企业负责人其他货币性收入情况;
(五)住房公积金、各项基本社会保险费、补充保险的缴费基数、缴费额及说明;
(六)企业其他负责人任职、考核、薪酬分配系数及兑现情况。
(七)企业全资及控股子企业、境外公司负责人任职情况及薪酬兑现情况。
(八)所属上市公司负责人任职情况及薪酬兑现情况。
(九)企业负责人任期结束后延期兑现薪酬的兑现情况。
(十)省国资委要求企业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一条 企业负责人原则上不得在子企业兼职取酬。企业负责人经省国资委批准兼职的,只可在本企业或兼职企业中的一家企业领取薪酬,不得在其他企业领取薪酬、奖金、补贴等任何报酬。
第二十二条 未经省国资委同意,企业负责人不得在企业领取经省国资委审核的薪酬方案所列收入以外的其他任何收入。
第二十三条 企业负责人的收入实行台账管理,其薪酬及符合国家规定或经省国资委审核同意的其他收入,由企业按照其负责人的具体收入与支出设置明细账目,单独核算。
第二十四条 企业负责人薪酬计入企业工资总额并在企业工资统计中单列。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薪酬水平、补充保险、职务消费等纳入厂务(司务)公开范围,接受职工监督。
第二十六条 企业负责人因岗位变动调离企业的,应在调离后一个月内或组织规定的时间内转移工资关系,并按其在职时间分段计算当年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除在任期考核和离任审计后兑现延期支付的绩效年薪和按当年在企业负责人岗位实际工作月数计提的绩效年薪外,不得继续在原企业领取薪酬。如经省国资委批准将其工资关系继续留在原企业的,除在任期考核和离任审计后兑现延期支付的绩效年薪和按当年在企业负责人岗位实际工作月数计提的绩效年薪外,不得继续在原企业领取绩效年薪。
企业负责人职务发生变动(包括新任、升职、降职、转任)的,按其在职时间分段计算当年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
具体计算办法参照国家和我省有关企业工资支付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企业负责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的,按规定领取养老金,除在任期考核和离任审计后兑现延期支付的绩效年薪和按当年在企业负责人岗位实际工作月数计提的绩效年薪外,不得继续在原企业领取薪酬。
第二十八条 省国资委定期对企业负责人薪酬发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违反有关薪酬管理规定的企业和企业负责人,视情节轻重予以相应处理:
(一)对超过核定标准提取、发放企业负责人收入的,责令企业收回超标准发放部分,并对企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
(二)对任职期间发生重大决策失误、重大违纪事件、重大安全与质量事故、严重环境污染事故、企业重大不稳定事件等,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相应扣减企业负责人的绩效年薪。
(三)对于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弄虚作假的,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组织处理或移交司法处理,并相应扣减企业负责人的绩效年薪。
(四)对违反有关规定获取违规收入的,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关责任人纪律处分、组织处理和经济处罚,并追回违规所得收入,扣减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根据企业负责人薪酬分类管理的原则,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分为年薪制薪酬和核准制薪酬。对实施年薪制考核的企业负责人,实施年薪制薪酬。对实施模拟考核的企业负责人,实施核准制薪酬。
第三十条 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的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以及是企业负责人的党委委员的薪酬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其中党委书记按照0.95的分配系数确定,其他人员依据其岗位责任和贡献分别参照企业其他负责人0.5——0.8的分配系数确定。兼职人员只能按其所任的一个职位确定薪酬标准。
第三十一条 国有参股企业中国有股权代表可以参照本办法提出本企业负责人薪酬调控意见,并按法定程序分别提交企业董事会、股东会审议决定。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规定的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对象及管理方式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各企业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企业所属子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陕西省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三十六条 原《陕西省省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陕国资考核发[2005]243号)予以废止,不再执行。
附件1:
企业负责人基本年薪计算办法
一、企业法定代表人基本年薪按以下公式确定:
(一)基本年薪测算公式。W = W0× L× R,其中:W为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基薪; W0为上全省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倍数;L为综合测评系数; R为基薪调节系数。
(二)综合测评系数。L = 60% G+40% M,其中: G为规模系数;M为工资调节系数。
(三)规模系数。G = 20%z+ 30%x+ 30%j+20%y(贸易行业企业G = 20%z+ 30%x+ 20%j+30%y;投资类企业G = 30%z+30%j+40%y),其中:z为总资产规模系数,x为主营业务收入规模系数,j为净资产规模系数,y为利润总额规模系数。
(四)工资调节系数。M=30%D +30%P×+40%Q,其中:
D为地区工资系数,D= 上地区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上全省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
P为省属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系数,P= 上省属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上全省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
Q为企业工资系数,Q= 上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上全省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
(五)基本年薪调节系数。
R取值范围在1.0—1.4之间,由省国资委根据企业经营难度、行业特点以及测评误差等因素确定。
二、基本年薪公式中所涉及的数据,均由省国资委提供。
三、在企业上财务决算公布前,企业负责人的基本年薪由企业暂按上基本年薪标准预发。上财务决算公布后,按照公布的财务决算数据计算的当年基本年薪标准,经省国资委审核后进行调整,多退少补。
四、绩效年薪列入清算成本(费用)。
五、企业在省国资委公布经营业绩和任期考核结果后10个工作日内,将本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方案及相关材料一式2份报省国资委。
附件2:
模拟考核企业负责人薪酬核准办法
一、薪酬核准的适用范围模拟考核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分配,实施核准制薪酬。
二、薪酬核准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综合考核,努力实现企业负责人薪酬与经营业绩相一致。
(二)坚持分类处理,区别企业不同情况,力求薪酬核准工作的客观、公正、合理。
(三)坚持薪酬增长不高于效益增长,保持薪酬、效益增长的适当比例关系。
(四)实施核准制薪酬的企业,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原则上要低于依据《陕西省省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测算的薪酬水平。
三、薪酬核准方法
(一)本企业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收益率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较上有明显增长的企业,企业负责人收入较上收入可适当增长。
(二)本企业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收益率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较上持平或者下降的企业,原则上本企业负责人收入不能超过上实际收入水平。
(三)根据省国资委安排部署改革改组任务的完成情况,企业负责人收入较上收入可适当增长或持平。
(四)企业负责人薪酬列入下一企业成本(费用),根据省国资委的考核结果,由企业一次性提取,按规定支付。
四、组织管理及工作要求
1、企业负责人在经营期满,依据经审计的企业财务决算数据和省国资委安排部署改革改组总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对上经营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2、企业负责人根据上经营完成情况,制定本薪酬方案,报省国资委审核。
第四篇:云南省省属监管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云南省省属监管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云国资产权
[2005]38号)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云南省省属监管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加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国有资产合理流动,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3号令)和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4]268号)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云南省省属监管企业(以下简称监管企业),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授权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国有产权,是指国家对企业以各种形式投入形成的权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各种投资所形成的应享有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的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
第四条 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以下统称转让方)将所持有的企业国有产权有偿转让给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受让方)的经济行为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 监管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符合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推动企业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国家和其他各方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除批准的协议转让外,监管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在省国资委确定的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
第七条 转让的企业国有产权权属应当请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企业国有产权不得转让。被设置为担保物权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省国资委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管制度和办法,加强企业国有产权管理;
(二)研究审议并向省政府报告重大产权转让事项,决定或批准所监管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事项;(三)选择确定从事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活动的产权交易机构,组织指导省级交易机构的整合重组,审议批准省级产权交易机构的相关交易,规则,对产权交易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四)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和责任人进行查处;
(五)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进行信息收集、汇总和分析。第九条 监管企业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根据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制定所属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办法,并报省国资委备案;
(二)研究和审议重要子企业的重大国有产权转让事项,批准其它子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事项;(三)向省国资委报告有关国有产权转让情况。
本条所称重要子企业,是指监管企业实行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母公司投资超过其净资产10%以上的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或投资虽不足母公司净资产的10%,但属从事主营业务、作为母公司核心的全资子企业或控股子公司(下同)。
本条所称重大国有产权转让,是指监管企业转让其重要子企业的全部国有产权或转让重要子企业国有产权致使监管企业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行为(下同)。
第三章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审核批准
第十条 省国资委决定所监管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其中,转让监管企业国有产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企业实施资产重组中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给所属控股企业或所确定的重要战略投资者,经省国资委批准或报经省政府同意,可采取协议方式转让企业国有产权。
第十一条 省国资委批准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事项,应当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决定。其中,重大产权转让事项,应当在30日内作出决定。
省国资委对企业申报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应当在5日内一次告知企业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十二条 监管企业决定其子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其中,重要子企业的重大产权转让事项,报省国资委审核批准。涉及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的,需预先报经省政府有关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监管企业子企业以下企业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应按照《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以及监管企业制定的产权转让管理办法审批。
第十四条 监管企业中经省国资委批准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企业的国有净资产按规定进行各项支付的剩余部分,采取向员工或外部投资者出售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具体交易方式可由监管企业决定。
第十五条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涉及上市公司国有股性质变化的,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4]268号)有关规定报国务院国资委审核批准。
对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十六条 决定或者批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应当审查下列书面文书:(一)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有关决定文件;(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方案;
(三)转让方和转让标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四)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五)受让方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六)批准机构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十七条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方案是相关批准机构审议、批准转让行为以及产权转让成交后转让方落实相关事”项的重要依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方案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转让标的企业国有产权的基本情况;(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的有关论证情况;
(三)转让标的企业涉及的、经企业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的职工安置方案;(四)转让标的企业涉及的债权、债务包括拖欠职工债务的处理方案;(五)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收益处置方案;(六)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公告的主要内容。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附送经债权金融机构书面同意的相关债权债务协议、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职工安置方案的决议等。
第四章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程序
第十八条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做好可行性研究,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并形成书面决议。转让方应当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事前进行充分论证和深入分析,必要时可聘请相关专业咨询机构或组织有关专家组提出咨询、论证意见。由省国资委批准的重大产权转让事项,事前必须经省国资委组织对国有产权转让方案进行论证。
国有独资企业的产权转让,应由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国有独资公司的产权转让,应由董事会(没有董事会的,由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产权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依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规定审议。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应当听取转让标的企业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的意见,对职工安置等事项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
第十九条 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批准程序,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事项经决定或批准后,转让方应当组织转让标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资产清查,根据清查结果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资产移交请册,并委托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转让标的企业进行全面审计(包括按国家有关规定对转让标的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离任审计)。资产损溢的认定与损失的核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转让监管企业国有产权导致省国资委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由省国资委组织请产核资,并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相关业务。
企业已进行清产核资并经省国资委确认的,在请产核资结果有效期(3年内),企业转让国有产权不再另行组织请产核资。
第二十条 在清产核资和审计的基础上,转让方应当委托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监管企业及其子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报省国资委核准或备案,子企业以下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报监管企业备案,作为企业国有资产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
第二十一条 在履行相应内部决策和批准程序以及完成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各项工作后,转让方应当将产权转让公告委托产权交易机构刊登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经济或金融类报刊和产权机构的网站上,公开披露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产权转让公告期为20个工作日。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涉及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性质变化的,转让方还应该按照证券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且信息披露不得晚于在产权交易机构中披露产权转让信息的时间。
第二十二条 经公开征集产生两个以上受让方时,转让方应当与产权交易机构协商,根据转让标的具体情况采取拍卖或招投标方式组织实施产权交易。
采取拍卖方式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应当按照拍卖法及有关规定组织实施。采取招投标方式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成交后,转让方与受让方应当签订产权转让合同,并应当取得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
第二十三条 经公开征集只产生一个受让方或按照有关规定经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只对所属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企业国有净资产转让)批准的,可采取协议转让方式实施产权交易。
采取协议转让方式的,转让方应当与受让方进行充分协商,依法妥善处理转让中所涉及的相关事宜后,草签产权转让合同,并按照本实施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程序审议。
第二十四条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成交后,转让和受让双方应当凭批准机构文件、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交易凭证(批准协议转让的除外)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关产权登记手续。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涉及上市公司国有股性质变化的,转让、受让双方还应当持国务院国资委的批准文件、受让方的全额现金支付凭证、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凭证或省国资委对直接采取协议转让方式转让国有产权批准文件等,按规定程序到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五条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成交后,涉及工商登记注册事项的,由转让和受让双方凭有关国有产权转让批准文件、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批准协议转让的除外)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章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管理
第二十六条 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待相关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
第二十七条 转让方在产权交易机构进行产权交易,要与产权交易机构签订委托协议。委托协议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转让标的情况;(二)委托服务的内容;(三)费用标准和支付方式;(四)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五)相关数据、资料的保密责任;(六)协议期限;(七)违约责任和纠纷解决方式;(八)其他约定内容。
产权交易机构应当向转让方明确告知以下主要事项:(一)产权交易机构的业务操作程序和组织方式;(二)产权交易机构的相关工作规则;(三)产权交易机构收费标准;(四)产权交易纠纷的解决方式;(五)其他应当告知的事项。
第二十八条 转让方应当提供产权交易机构审核的相关材料。主要包括:(一)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同意转让国有产权的相关批准文件;(二)相关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或其他产权权属的证明;
(三)请产核资工作的相关文件、资料、审计报告以及资产评估核准或备案表;(四)转让方和转让标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五)与产权交易直接相关的其他文件。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产权交易机构还应当重点复核转让标的企业涉及职工安置的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企业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职工安置方案的意见以及债权金融机构书面同意的相关债权债务的协议等。
第二十九条 转让方公开披露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并采取公告形式发布:(一)转让标的的基本情况;(二)转让标的企业的产权构成情况;(三)产权转让行为的内部决策及批准情况;(四)转让标的企业近期经审计的基本财务指标数据;(五)转让标的企业资产评估核准或备案情况;(六)受让方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七)其他需披露的事项。
产权转让公告发布后,转让方不得随意变动或无故提出取消所发布的信息。因特殊原因确需变动或取消所发布信息的,经相关转让批准机构同意或出具证明文件,并由产权交易机构在原信息发布渠道上进行公告,公告日为起算日。
在产权转让公告中提出的受让条件不得出现有明确指向性或违反公平竞争的内容,有关方面应当按照同样条件选择受让方。
第三十条 在征集受让方时,转让方可队对受让方的资质、商业信誉、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管理能力、资产规模、转让方职工安置等提出必要的受让条件。
受让方一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二)具有良好的商业信用;
(三)受让方为自然人的,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受让方为港、澳、台地区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的,受让企业国有产权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等;
(四)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一条 对征集到的意向受让方由产权交易机构负责登记管理,产权交易机构不得将意向受让方的登记管理委托转让方或其他方面进行。产权交易机构要与转让方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对登记的意向受让方共同进行资格审查,确定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的数量。
第三十二条 转让、受让双方签订或草签的转让合同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转让与受让双方的名称和住所;(二)转让标的企业国有产权的基本情况;(三)转让,标的企业涉及的职工安置方案;(四)转让标的企业涉及的债权、债务处理方案;
(五)转让方式、转让价格、价款支付时间和方式以及付款条件;(六)产权交割事项;
(七)转让涉及的有关税费负担;(八)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九)合同各方的违约责任;(十)合同变更和解除的条件;
(十一)转让和受让双方认为必要的其他条件。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在签订产权转让合同时,转让方应当与受让方协商提出企业重组方案,包括在同等条件下对转让标的企业职工优先安置方案。
第三十三条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全部价款,受让方应当按照产权转让合同的约定支付。
转让价款原则上应当一次付清。如金额较大、一次付清确有困难的,可以采取分期付款方式。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的,受让方首期付款不得低于总价款的30%,并在合同生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支付;其余款项应当提供合法的担保,并应当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向转让方支付延期付款期间利息,付款期限不得超过1年。
第三十四条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涉及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和由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另行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五条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好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解决转让标的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欠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费用,并做好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
第三十六条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成交后,转让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管理的规定,落实转让方案的各项内容。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采取转让前将有关费用从净资产中抵知的方法进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
第三十七条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价款,优先用于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自谋职业职工的经济补偿金等,剩余价款(净收益)按照《云南省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办法)》和我省《关于解决当前深化国企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 产权交易过程中发生产权交易纠纷的,转让和受让双方可自行协商解决,也可向产权交易机构申请调解,或者依据转让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没有约定仲裁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章 相关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涉及相关法律责任的,严格按照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3号令)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二条 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陕西省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创建和管理暂行办法
陕西省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创建和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推动陕西省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以下简称四个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依据《陕西省文明单位管理办法》,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属企业,是指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第三条 省属企业文明单位(以下称为委级文明单位)是指由省国资委党委授予企业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成绩突出、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最高荣誉称号,是衡量企业四个文明建设共同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四条 文明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市、区)四级,本办法中的委级文明单位为市级文明单位。
第五条 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职工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为中心,坚持“重在建设、贵在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促进企业四个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六条 省国资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称省国资委文明委)和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管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省国资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称省国资委文明办)负责对企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直接进行调研指导、检查督促、考核评比、表扬批评、建议命名机关给予命名表彰或处罚等日常工作。
第二章 文明单位条件
第七条 委级文明单位应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企业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业务工作与创建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在创建活动中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创建工作机构健全,队伍稳定,规划详实,目标明确,经费有保障。创建工作制度健全,责任层层落实,形成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个部门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持续开展“文明车间”“文明班组”“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干部职工参与广泛,实际效果明显。
(二)班子建设坚强有力。领导班子成员能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扎实推进“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引领企业科学发展能力强。班子成员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领导人员等制度,忠于职守,勤政廉洁,干部职工公认程度较高。有效落实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渠道畅通,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充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厂务公开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思想教育持续深入。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明显,干部职工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高。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大力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干部职工道德修养好。大力推行岗位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形成敬业爱岗的良好氛围。
(四)文化建设成效明显。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有建设规划或纲要,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理念体系。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共进,干部职工对企业文化认同感强,企业软实力得到明显提升。深入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坚持对干部职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干部职工的工作能力强。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经常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企业风气文明健康科学。
(五)经营管理业绩突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断健全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精细化管理,注重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生产经营好,能够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资本收益最大化要求,圆满完成规定的业绩考核指标值,经营业绩居全省或行业领先地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六)企业社会形象良好。企业依法诚信经营,服务优质规范,行风测评满意率高。环保宣传教育成效明显,企业环境整洁优美,环境污染控制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企业稳定,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及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无邪教活动,无计划外生育,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情况良好。热心支持公益事业,社会责任意识强,社会及职工满意度较高。
第八条 凡发生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报委级文明单位:
(一)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有违纪违法案件,受到党内、行政处分或被追究刑事责任。
(二)因企业领导责任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
(三)企业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四)企业发生造成恶劣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五)企业干部职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出现计划外生育或非法收养。
第三章 申报评选
第九条 文明单位的申报和评选,按照主管部门考核、群众评议和舆论监督相结合,日常考核和检查验收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确保评选质量。
第十条 文明单位的产生实行“逐级升级”。凡申报委级文明单位的企业,必须是上已被命名为县(市、区)级的文明单位。
第十一条 申报委级文明单位的企业,经自查符合申报条件,须以党委名义向省国资委文明办提出创建申请;子企业向集团公司党委提出创建申请,由集团公司党委初验合格后向省国资委文明办推荐。
第十二条 创建委级文明单位的企业,要向社会公示创建目标、规划、步骤和措施,并接受干部职工监督。公示可采取企业驻地公告、当地电视台、报纸和网上公示等形式。第十三条 申报委级文明单位的企业,应提供以下基本材料:创建文明单位申请报告;创建文明单位规划、实施方案和创建活动图片、音像、文字等资料;近两年来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子企业申报委级文明单位,在提供以上材料的同时,还需提交集团公司党委初验原始材料和推荐报告。
第十四条 省国资委文明办依据《陕西省省属企业文明单位测评标准》(见附件),采取听汇报、查看资料、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形式对申报企业进行考核检查,并将结果报省国资委文明委审核。
第十五条 省级文明单位由省国资委文明办在各企业申报的基础上,在已命名两年以上的委级文明单位中择优提出推荐建议名单,经省国资委文明委研究同意后,向省文明办推荐。第十六条 全国文明单位由省国资委文明委根据《中央文明委关于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暂行办法》的规定,按照省文明办的要求,在已经命名的省级文明单位中择优推荐。
第十七条 省属企业可自行组织企业内部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并将有关创建情况报省国资委文明办备案。
第四章 命名表彰
第十八条 委级文明单位的命名由省国资委文明办提出建议名单,经省国资委文明委研究审核通过后,由省国资委党委予以命名表彰。对在一个时期有突出贡献,在省国资委系统(或全国、全省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影响的单位,可破格晋升。
第十九条 文明单位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对于命名后的文明单位,可一次性发给员工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奖金,予以鼓励;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部门和个人可予以适当奖励。
第五章 管理监督
第二十条 委级文明单位称号实行期限制,四年期满后应降一级重新申报。凡未申报或申报后未被确认的,不再享有委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第二十一条 委级文明单位实行动态管理。省国资委文明办每两年对委级文明单位复查一次并通报结果。对复查中出现工作质量下降或出现其他问题,应视情况分别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或撤销称号等处理。
第二十二条 期限内委级文明单位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应撤销其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收回奖牌。
(一)领导班子成员因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问题,受到纪检监察部门查处的。
(二)企业效益明显下降,经营业绩考核结果连续两年为不合格。
(三)因经营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造成重大伤亡和重大国有资产损失的。
(四)发生严重的政治案件、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等,综合治理情况差,职工群体性闹事或群体性集体上访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五)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
(六)忽视环境整治和建设,“三废”排放严重超标的。
(七)存在其他问题命名机关认为应撤销文明单位称号的。
第二十三条 凡被撤销委级文明单位称号的企业,经过两年以上时间创建并达到文明单位条件的,可以重新申报文明单位。
第二十四条 企业名称变更,如法人资格不变,须重新备案确认;企业解散,其文明单位称号相应消失;企业分立,若原企业是期限内委级文明单位,须降一级分别重新申报;企业合并,若被合并的企业均系期限内委级文明单位,重新合并后文明单位称号自行消失,可降一级重新申报;若被合并的企业有一家不是委级文明单位,合并后其文明单位称号自行消失,须重新创建。
第二十五条 委级文明单位若发生企业名称变更、解散、分立、合并等情况或工作水平下降、发生重大问题等情况,要及时报省国资委文明办,不得隐瞒。
第二十六条 委级文明单位每年年底要向省国资委文明办书面汇报创建情况,共同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国资委文明办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