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0417-黑龙江省农业机械销售技术条件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销售技术条件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加强农业机械销售管理,规范农业机械销售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农业机械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农业机械销售,是指经销用于农业生产及产品初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及其零配件的经营活动。
第三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机械销售活动的国有、集体、个体的公司、经销部、商店(以下统称为农业机械销售者)应当执行本办法。
第四条
农业机械销售技术条件包括农业机械销售者必须具备的商品保管条件、装卸、运输、检测设备仪器的配备、人员配置、“三包”服务等技术条件。第五条
农业机械销售者技术条件等级分为四级,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应当按照《黑龙江省农业机械销售技术条件等级标准》(见附件)划分等级。
第六条一、二级农业机械销售者的销售技术条件由市(地)以上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审核、审验。
三、四级农业机械销售者的销售技术条件由县(市)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审核、审验。第七条
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要对申请从事农业机械销售者进行技术条件审核,合格者发给相应等级的《农业机械销售技术条件合格证》。同时把审核意见通报同级工商部门。《农业机械销售技术条件合格证》,由省农业机械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有效期三年。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机械销售者的监督管理,并定期开展技术条件审验。第八条
直接从事农业机械销售的业务员、商检员、保管员、“三包”服务员统称为农业机械推销员。农业机械销售者必须按企业的等级要求配备农业机械推销员。农业机械推销员岗位合格证由省农业机械主管部门统一印制。一、二级农业机械销售者的农业机械推销员由本企业自行组织培训,地市级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考核。
三、四级农业机械销售者的农业机械推销员由县(市)农业机械主管部门组织培训考核。农业机械推销员的培训教材和考核大纲由省农业机械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第九条 农业机械销售者应当完善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鉴定证书、合格证和标识,对实行生产许可证、安全认证和推广许可证管理的农业机械产品,还应当验明生产许可证、安全认证和推广许可证。
第十条
农业机械销售者有下列行为的,由县以上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罚款总额不得超过1000元:
(一)不接受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技术条件审核审验的;
(二)保管条件不合格的;
(三)进货检测设备仪器没有按相应技术等级要求配备的;
(四)主要进货检测设备仪器技术状态不合格的;
(五)没有按规定配备农机销售人员的。
第十一条
各级农业机械主管部门的农业机械销售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严格按标准审核、审验。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者,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负责解释。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
【发布单位】808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4-07-25 【生效日期】1994-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
(1994年7月25日黑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1994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保障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农业机构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和农业工程的动力机械及作业机械。
第三条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机械管理、生产、销售、使用、维修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业机械化纳入农业发展规划,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
第五条 第五条 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 农业机械管理
第六条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的农业机械管理工作。
省农垦、林业、水利、森工、劳改、畜牧、水产等主管部门依据本条例负责系统内农业机械管理工作,并接受省农业机械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各级工商行政、技术监督、物价、农业机械生产等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农业机械有关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 第七条 县以上农业机械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农业机械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辖区内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三)规划和指导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
(四)组织指导农业机械科学研究、试验、鉴定、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维修、制造、销售、安全监理和农业机械化工程开发工作;
(五)负责农业机械作业质量及作业收费的监督管理;
(六)管理农业机械化事业专项资金、物资。
第八条 第八条 农业机械经营实行国家、集体、股份合作、私营、个体等多种形式。
第九条 第九条 农业机械经营者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
禁止向农业机械经营者违法集资、收费和摊派。
第十条 第十条 省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物价部门制定农业机械作业收费作价管理办法;县(市)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省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县(市)农业机械作业收费标准。
农业机械经营者应当按照本县(市)制定的农业机械作业收费标准收取作业费。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大中型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协调安排,并按规定的作业收费标准统一收取作业费。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大中型拖拉机更新规划,每年应当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补贴。
国家、集体所有的大中型农业机构,每年应当按规定比例提取折旧费,用于农业机械更新。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国家投资或补贴购置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其报废、出卖须经当地县(市)农业机械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拖拉机在乡级以上道路行驶的安全管理依据国家和省道路交通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农业机械在作业、停放以及在乡级以下道路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由农业机械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黑龙江省农业机械事故处理规定》处理。
第三章 农业机械生产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农业机械新产品(含省外、国外引进的)在正式投入生产前,必须经国家农业部指定的农业机械产品试验检测机构检测,由具有鉴定权的主管部门依据检测报告组织鉴定通过后,方可批量生产。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农业机械生产单位应当按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
国家已实行生产许可证的农业机械产品,生产单位必须持证生产。
禁止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农业机械产品。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农业机械生产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对本行业农业机械产品质量进行管理,监督生产单位保证产品质量。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技术监督部门可以单独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对农业机械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查,并公布抽查结果。
第四章 农业机械销售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农业机械销售必须具备所销售产品的保管保养条件和相应的检测手段,配备熟悉销售产品知识的人员,经县级以上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营业执照。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农业机械销售者应当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和标识;已实施生产许可证和推广许可证的农业机械产品,还必须验明生产许可证和推广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农业机械销售者应当对其销售的产品质量负责,不得购进和销售伪劣、假冒农业机械产品。凡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的,销售者应当负责退货;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责赔偿。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农业机械销售者必须执行国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有关规定,不得违价销售。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可以根据省技术监督部门的授权,对销售的农业机械产品进行质量检验。
第五章 农业机械使用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农业机械初次投入使用前,必须经当地农业机械主管部门注册登记。其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12马力(含12马力,下同)以上座机应当进行技术检验,经检验合格的,发给牌证;未取得牌证的,不得使用。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农业机构经营使用者应当保持机械技术性能完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12马力以上座机应当接受农业机构主管部门技术检验,检验不合格的,限期修复;复检仍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使用;符合报废标准的,应当报废。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农业机械驾驶和操作人员,应当由农业机械主管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发给驾驶证或操作证,方可驾驶或操作。
农业机械驾驶和操作人员应当按规定接受审验,审验不合格的须参加补审;未参加审验或补审仍不合格的,不准驾驶或操作。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农业机械驾驶或操作人员必须按国家和省规定的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则驾驶或操作。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农业机械作业必须符合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作业质量不合格的,应当返工重作、减收作业费或赔偿经济损失。
第六章 农业机械维修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农业机械维修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维修设备和检测仪器,配备相应技术等级的修理人员,经县级以上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考核,取得技术合格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营业执照,方可从事农业机械维修。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农业机械维修者应当接受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对其维修技术和维修设备、仪器的定期审验。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农业机械维修者应当依照有关农业机械维修技术标准进行维修,并对维修质量负责。在保修期内,因维修质量造成损失的,应当返修和赔偿经济损失。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发生赔偿纠纷时,当事人双方签有维修合同的,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当事人双方未签合同的,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以上农民负担主管部门按照《黑龙江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提折旧费,并处以未提折旧金额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由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负责收回国家投资或补贴款,上交县级财政,并处以国家投资额或补贴额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限期整顿;由技术监督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没收生产、销售的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至五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物价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罚。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视情节处以五十元至二百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驾驶证、操作证,收回牌照。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由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达到规定的要求,并处以二百元至一千元的罚款;逾期未达到规定要求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罚款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罚款全部上缴同级财政。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妨碍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农业机械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由省人民政府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负责应用解释。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1994年10月1日起施行。1990年12月14日省人民政府发布的《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黑龙江省农业机械产品生产备案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产品生产备案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加强农业机械生产管理,规范农业机械生产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农业机械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机械产品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产品初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及其零配件。
第三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机械产品(含组装省外和国外产品)生产的企业(以下简称农机生产企业),应当按本办法到企业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进行技术条件备案。
第四条 农机生产企业备案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和营业执照;
(二)主要生产设备型号、数量及技术状态;
(三)生产厂房面积及状况;
(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资质证明;
(五)主要产品名称、种类、型号、产量;
(六)执行技术标准;
(七)产品鉴定证书。
第五条 县级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要把备案情况及时逐级上报,省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公告农机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和备案产品信息。
第六条 农机生产企业法人、生产设施、人员、产品、执行标准发生变化,应当到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材料变更。
第七条 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要及时传达有关农机生产企业的政策和行业管理规定,并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农机生产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
第八条 农机生产企业可以委托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对其定型生产或者销售的农业机械产品进行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检测,作出技术评价。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应当公布具有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农业机械产品的检测结果,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选购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供信息。
第九条 农机生产企业有下列行为,县以上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
(一)不到企业所在地的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备案的;
(二)备案的事项与实际情况不符的;
(三)生产技术条件变化不及时办理备案材料变更的。
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的期限要依照违反规定的情形确定。限期的时间最多不得超过三个月。对逾期不改的企业,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要把该企业违反技术条件备案的行为通报相关部门。第十条 本办法由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负责解释。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6年10月1日起实施。(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文件 黑农委机发[2006]180号)
第四篇:黑龙江省助产技术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助产技术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助产技术的监督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母婴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所称的助产技术,是指医务人员协助产妇完成分娩的技术。通常包括正常产程的处理、会阴切开缝合术、胎头吸引术、产钳术、内倒转术、臀位牵引术、剖宫产术等。第三条 助产技术的实施应当以保障母婴安全为目的,由经资格认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经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中开展。第四条 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及人员应当
遵守本办法。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五条 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兼顾、公平与效率统一和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经县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区域人口分布、年出生率、地域面积、交通便利等因素制定助产技术服务单位设置规 划,由县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第六条 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乡、镇(包括农场),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展正常分娩助产技术服务,其产科医生必须经过临床进修,有高危识别与风险控制能力,杜绝剖宫产,凡有异常倾向的一律转入上级助产技术服务单位。
第三章 准入管理
第七条 凡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科室房屋面积、人员资质、设备和药品配备均应符合《黑龙江省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标准》,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登记注册产科,并获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第八条 凡申请从事助产技术服务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取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或助产士资格,并通过市(行署)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举办的助产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合格,并获得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
第九条 申请从事助产技术的医护人员,由所在单位向所在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母婴保健技术人员考核审批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证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助理执业医师证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及复印件;
(三)专业学历、技术职称证书及复印件;
(四)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培训及考核合格证明。
第十条 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助产技术服务实行准入备案管理。原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机关负责对其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执业许可审批,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后,颁发《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第十一条 凡申请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向所在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副本;
(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申请表》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申请登记书》一式三份;
(三)有关医师(士)、助产师(士)的《医师执业证书》或《护士执业证书》以及《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第十二条 申请开展助产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向原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机构。对合格的机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申请机构颁发从事助产技术的《母婴保健技术执业许可证》,注明助产技术服务级别,并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登记产科专业,同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经审核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和理由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机构。
第十三条 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从事助产技术服务。
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除紧急情况无法转诊外,不得超范围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第四章 执业管理
第十四条 省卫生厅负责全省助产技术服务的监督管理。具体职责包括制定助产技术基本标准,颁布有关助产技术规范,规划全
省助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对提供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监督检查,定期公布全省产科质量信息。
第十五条 助产技术服务日常监督实行属地化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辖区内助产技术服务单位执业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和处理。
第十六条 助产技术质量控制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区域分布,指定助产技术服务机构配合妇幼保健机构每年开展一次辖区产科质量量化考评。对考评达不到产科质量考核基本要求的助产技术服务单位,《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和《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有效期满,不予办理校验换证手续。
第十七条 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履行下列职责:
(一)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助产技术规范与有关规定、制度;
(二)负责从事助产技术专业技术人员的师资培训;
(三)负责助产技术服务工作的质量管理;
(四)负责组织对从事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定期检查、评估;
(五)负责组织助产新技术与适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六)负责收集、汇总、分析全省、市助产技术的有关信息,并对数据质量定期检查,组织孕产妇死亡评审和新生儿死亡评审工
作,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 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及上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业务指导下,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助产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的质量管理工作;
(二)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助产技术专业人员培训、考核的组织工作;
(三)负责本行政区域孕产妇死亡病例的入户调查、配合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做好高危孕产妇的随访工作;
(四)负责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定期的检查、评估;
(五)收集、核实、汇总、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助产技术的有关信息,组织开展孕产妇死亡评审和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并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 从事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产科质量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第二十条 从事助产技术服务的医护人员三年内应接受设区的市(行署)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或委托其它机构举办的助产技术继续教育,并不少于18学时。不满18学时助产技术继续教育,且考核不合格的人员,《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有效期满后需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一条 建立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出生医学证明》发
放、新生儿疾病筛查血片采集递送及听力筛查等相关信息及时录入计算机内,实现网上直报。
拒绝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单位,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出生医学证明》管理机构不得向其发放《出生医学证明》。第二十二条 从事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在明显的位置悬挂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并公布本机构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级别的基本项目。
第二十三条 批准开展助产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申请变更机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服务项目等,必须到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终止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注销手续。
第二十四条 《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和《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应妥善保管,不得出借或涂改,禁止伪造、盗用及买卖。
《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和《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遗失后,应当及时报告原发证机关,并自发现遗失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办理补发证书的手续。未申请补办的,视为无证。第五章 技术服务
第二十五条 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产科各项工作制度和业务操作规范,严格执行《孕产妇死亡报告、调查制度》、《孕产妇死亡评审制度》、《围产儿死亡报告、评
审制度》。
第二十六条 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卫生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管理的规定,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第二十七条 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孕产妇提供安全、合格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在进行产前检查时,应当对孕妇和家属进行安全分娩指导,提倡和鼓励自然分娩。
第二十八条 孕产妇入院待产后,经治的医务人员应当如实告知孕产妇及其家属孕产妇情况以及分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风险性。孕产妇的情况发生变化时,医务人员应当及时通知孕产妇和家属。
需要对孕产妇实施特殊诊治时,经治医务人员应向孕产妇及其家属告知详情,并由孕产妇本人或其家属在知情的情况下签署意见,并做好记录。
第二十九条 助产技术服务人员应当按照医学指征选择必要的、合适的助产技术,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各项工作制度和技术规范,预防和减少产伤及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本着快速、高效、安全的原则,完善服务设施,建立高危孕产妇抢救领导小组,完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制定抢救预案,做好平时的培训和演练,保证危重孕产妇和围产儿得到及时救治。
第三十一条 加强分娩过程中产科与新生儿科的配合。抢救危重
新生儿时应有新生儿科医师进产房负责抢救,助产人员协助。上级助产技术服务单位接受高危孕产妇转诊,对下级协作医院提出的会诊或抢救要求,应立即组织人员到场援助,加强转运途中的抢救和处理,减少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二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在助产技术服务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或有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第三十三条 未经批准擅自开展助产技术的非医疗保健机构和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擅自从事助产技术服务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有关规定进行处罚。第三十四条 未取得助产技术执业许可擅自从事助产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五条 未取得助产技术执业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或人员出具出生医学证明文件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四十条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六条 出具虚假出生医学证明的,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三十七条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助产技术执业许可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规定予以撤消。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黑龙江省计划生育技术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计划生育技术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管理,提高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保障育龄公民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和医务人员。
第三条 医疗保健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应当坚持避孕为主,推广综合节育措施,提高节育效果,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操作常规,减少节育手术并发症,保障受术者的安全与健康。
第四条 医疗保健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行执业许可和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执业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
第五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有关信息、资料属于国家机密的,必须遵守《计划生育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
第二章 技术服务
第六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指医疗机构使用手术、药物、工具、信息及其它技术手段,向育龄公民提供生育调节等有关的医疗服务。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宫内节育器放置术、宫内节育器取出术、皮下埋植剂放置术、皮下埋植剂取出术、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人工流产钳刮术、药物流产术、麻醉镇痛技术实行负压吸宫术、中期妊娠引产术、各种男女性绝育术及男女性绝育术后的复通术等技术;
(二)节育手术并发症的防治和高危病例的抢救;
(三)避孕、节育、生育的健康教育、指导、咨询和随访;
(四)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及评审;
(五)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信息登记、统计和报告。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开展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必须按照《黑龙江省计划生育技术基本标准》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医疗保健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行国家指导和个人自愿的原则,医务人员应指导公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避孕节育方法,并为公民提供有效、安全的技术服务。
第八条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及其人员严禁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及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
第三章 管理机构 第九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省医疗保健机构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对全省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实施监督管理。负责制定黑龙江省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的配套规章及技术规范;组建黑龙江省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家委员会;作为医疗保健机构原执业登记机关负责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执业许可的审批。
第十条 市(行署)卫生行政部门对行政区域内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实施监督管理。贯彻落实本办法及各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组建市级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家委员会;负责行政区域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作为医疗保健机构原执业登记机关负责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执业许可的审批。
第十一条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行政区域内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实施监督管理。贯彻落实本办法及各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组建区县级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家委员会,负责通过市(行署)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举办的计划生育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合格人员的执业许可的审批,作为医疗保健机构原执业登记机关负责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执业许可的审批。
第十二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进行管理。负责行政区域内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信息统计、分析、上报及反馈;开展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的健康教育等活动;负责对行政区域内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管理,督促提高手术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开展技术质量监测和定期评估,并将监测结果和技术评估报告报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组织开展行政区域内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评审,承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培训、咨询、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及其他有关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业务工作。
省级妇幼保健院协助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计划生育技术制度和规范,并协调实施,受省卫生厅委托组织计划生育手术引起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病例评审工作。
第十三条 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家委员会的组成成员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聘任,任期五年,专家委员会成员应当符合下列任职条件:
(一)应是行政区域内计划生育技术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二)应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三)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第十四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家委员会成员行使以下职责:
(一)参与本办法及相关技术服务规范的制定与实施;
(二)参与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新技术的科研、推广及应用;
(三)参与对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和技术评估;
(四)参与对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上岗前的技术培训和技术考核。
第十五条 各级计划生育技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同级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第四章 审批
第十六条 设区的市(行署)和县(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区域卫生规划、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需求、技术条件等实际情况,制定区域内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保健机构的设置规划,并上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申请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当地医疗保健机构设置规划;
(二)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三)符合《黑龙江省计划生育技术基本标准》。
第十八条 申请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原登记注册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申请表》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申请登记书》一式三份;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副本;
(三)有关医师(士)、助产师(士)的《医师执业证书》或《护士执业证书》以及《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第十九条 申请开展计划生育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向原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向申请机构颁发从事助产技术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注明批准开展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没有登记注册妇产科的医疗保健机构,同时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登记注册计划生育门诊(诊室)。同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经审核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和理由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机构。
第二十条 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公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
从事计划生育手术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取得相应的医师执业证书,从事女性计划生育手术的执业范围为妇产科,从事男性计划生育手术的执业范围为外科;
(二)符合《黑龙江省计划生育技术基本标准》;
(三)通过计划生育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和考核,并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第二十二条 申请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由所在单位向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母婴保健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审批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证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助理执业医师证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及复印件;
(三)人员身份证、专业学历、技术职称证书及复印件;
(四)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培训及考核合格证明。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为省、市两级培训,省妇幼保健院为市、县培训师资,资格考核由市(行署)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考核内容包括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
第二十三条 卫生行政部门自受理计划生育技术人员申请之日起,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并作出是否合格的决定。对合格者,发给《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经审核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和理由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员所在单位。
第二十四条 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不得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二十五条 医疗保健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经考核合格,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的,不得私自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或者在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的机构中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二十六条 开展计划生育技术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和《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有效期三年,有效期满继续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审批机关申请延续。未申请延续的,对该许可予以注销。
第二十七条
批准开展计划生育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申请变更机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服务项目等,必须到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八条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六章第七十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原审批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
第二十九条 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妥善保管《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不得买卖、出借、出租,不得涂改、伪造。
第三十条 《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遗失后,应当自发现遗失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补发证书。未申请补办的,视为无证。
第五章 质量管理
第三十一条 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应当按照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并严格遵守计划生育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制度及职业道德,确保手术质量,减少和防止手术并发症。
第三十二条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用于服务对象的产品,严格执行采购管理和药品出入库制度,禁止使用不合格产品和过期产品。
第三十三条 计划生育手术人员改变或创新手术方式,超出《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范围者,应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获准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四条 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做好各项登记、定期统计、上报;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本地区医疗保健机构上报资料的收集、审核、分析、上报,经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上报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全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料,写出分析报告,经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上报省级妇幼保健机构;省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全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料,形成分析报告报省卫生厅备案。
第三十五条 建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死亡报告制度和并发症评审制度。因计划生育手术死亡的病例,手术单位要在3个工作日内报本地区妇幼保健机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立即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实之后5个工作日内上报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并于20个工作日内上报病历摘要。资料齐全后一式两份在3个工作日内分别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妇幼保健机构。
因计划生育手术引起的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开展发证机关和医院两级评审。
第三十六条
计划生育手术的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保存期限按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十三条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卫医发[2002]193号)第二十条执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的各类登记表、登记册等资料保存期限参照计划生育手术的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保存期限。
第三十七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家委员会对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技术质量监测和定期检查、评估。监测结果及评估检查报告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
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省医疗保健机构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执业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十九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审批权限,严格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和退出管理。
(一)对申请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进行审批、变更和注销;
(二)将许可批准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名单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三)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国务院428号令)、《黑龙江省母婴保健条例》的行为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十条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行政区域内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工作实施属地化监督管理。
医疗保健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予以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