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夏玛林区林业用地面积22570
夏玛林区林业用地面积22570.6公顷,其中林分面积8710公顷,疏林地146.5公顷,灌木林地13460.5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59.5公顷,苗圃地16.6公顷,宜林地77.5公顷,全场活立木总蓄积244.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2.3%。林区乔木树种单一,主要为青海云杉,占树种结构的99.9%,属单层异龄林,基本为中龄林和近熟林,主要分布在海拔2600~3100米的阴坡、半阴坡地带。林木高度一般在15~25米间。郁闭度在0.7以上的林分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全场林分面积蓄积的77.8%和84.2%,全场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每公顷为278立方米。
夏玛林区属寒冷半干旱气候区,海拔在2300~4074米之间,气温低,光照不足,生长期短,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在-0.4摄氏度,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年蒸发量1200~1400毫米,全年无霜期100天左右。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野生植杨1000余种,以青海云杉为主要建群树种。
以前由于超载放牧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造成夏玛林区的乔木林和灌木林破坏严重,草场退化,灌木林下线比20世纪50年代上移约40米,30%的灌木林区出现草原化和荒漠化。部分地区不断毁林毁草、开荒种地,严重毁坏林草植被,加剧了林草植被的毁坏,导致水土流失,河流干枯,流量变化剧烈。种种原因使林区生态系统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通过多年的封育,使林区部分退化林地得到恢复,森林群落相对稳定、比较高级的定级群落演替,林分质量提高,林木生长量增加,植被种类增多,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改善,林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日趋平衡。同时为防止人为地、无序地乱垦滥伐和散养放牧对原生植被造成的破坏,夏玛林场积极协助当地政府组织实施封山禁牧1.4万亩,在草原中度退化的地区,根据不同的植被类型,采取休牧,轮牧等措施,实行舍饲圈养与放牧相结合,封山禁牧与退牧还草相结合,有计划进行隔年放牧或生长季节结束后放牧。依靠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保护森林资源、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针对林场辖区实际情况,林场把大力宣传教育作为搞好护林防火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全面提高林区群众的思想认识,做到“三个结合”。一是重点时期和日常相结合,使广大群众自觉的树立护林防火的意识;二是说教与鉴定责任合同相结合,明确各自的责任,对一些思想模糊的重点对象,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做到“腿勤、手勤、嘴勤”;三是宣传教育和处罚相结合。在宣传教育的同时,对林区的违章作业,决不姑息迁就。通过处罚,震憾了犯罪分子,有利地减少了森林火灾的发生。通过封山育林,造林,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林分结构,提高了林分质量。同时封育区的建立,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许多年来,当地群众通过参加修筑围栏、更新造林、鼠害防治、封育管护等林业生产,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封育区的管护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密切配合,使更新封育区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是我保护站抓住了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和理顺农牧关系的关键,是解决林牧矛盾的根本切入点,促进了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饲养方式的变革,实现了传统的靠天养畜粗放型畜牧业向现代舍饲圈养高效集约型转变,达到了提高质量、提高效益、质效双赢的目的。为农林牧互为促进、协调发展找到了出路,谋求到了办法。
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圈养政策后,同时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通过实施封山禁牧,使退耕还林还草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自愿行动。林草植被的快速恢复,使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全林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封山禁牧以来,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粗放养畜观念,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随着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的实施,畜种改良、防疫等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我县的封山禁牧工作措施是有力的,效果是明显的。但与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领导督查力度,强化责任意识,采取多种手段,加大执法打击处罚力度,使封山禁牧工作全面得到落实。
第二篇:关于明确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建议
关于明确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建议
闫家河
一、存在的问题
关于林业用地面积和林地面积,目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林业用地与非林业用地没有明确的界定,将极大地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程,影响森林经营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目前,全省很多县(市、区)对自己行政区域内的实际林业用地面积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林业用地与非林业用地没有明确的界定。
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中央和国务院及山东省《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都对集体林、对林业用地和非林业用地上集体林木的采伐和管理作出了重大改革和规范。2009年《国家林业局关于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实行森林采伐分类管理。对非林业用地上的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由经营者自主经营、自主采伐;林业用地上的林木继续实行采伐限额管理。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印发的《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意见政策解读》中,对非林业用地上的林木是否需要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答复是:“根据《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意见》“非林业用地上的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由经营者自主经营、自主采伐”要求,原则上非林业用地上的林木不再需要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涉及木材运输的,可以参照自留地、房前屋后采伐的林木办理;考虑到政策的衔接过渡,具体如何实施,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做出具体规定”。这一原则性的规定,虽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有关规定不太相符,但符合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的精神,在今后将会逐步得以改进和实施。
目前,山东省28个试点县已经完成集体林权制度的主体改革任务,全省其他所有县(市区)已于2010年全面推进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任务即将完成。在此后的集体林管理中,关于林业用地和非林业用地必须予以明确界定,否则将造成各级林业部门和群众的无所适从,有可能造成林木的无序采伐,极大地影响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实施,危及生态安全,影响生态文明建设。
2、林业用地指标和林地面积的实际差异很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安排的林业用地指标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且相对比较固定,不会有
太大的增加或减少。而关于林业发展,在2009年12月30日召开的全省林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中,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15年新增造林面积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1.4%增长到25%;而根据根据国务院《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
(2010-2020年)》,要求山东省在2020年林地保有量增加到353万公顷,森林保有量增加到257万公顷。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大量增加林地面积和森林面积。
显然,两者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如果严格按照国土部门限定的林业用地指标发展林业生产,就可能出现树木没有地方栽的境地,完成林业发展目标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3、对部分现有林地的处理方式尚难确定。近些年,为了发展林业,保护生态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各地都大力发展林业,林业资源有了大幅增加。当然,不可否认,许多地方将林木种植在了一般耕地甚至基本农田范围内。如果严格按照国务院2004年3月《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要求,对占用基本农田种植速生丰产林的,要限期恢复耕种,则会损失很大面积的林地。如果按此要求施行,不仅完不成林业发展目标,而且现有的森林面积也会大幅下降。应该从政府层面或法律层面来很好地解决。
目前,省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的鲁政办字
[2010]197号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要求,正安排进行省级和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求省级规划编制工作于2011年6月30日前完成,县级规划编制工作于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于2012年底完成。在具体的编制工作中,各县将主要依据现有林地面积,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而现实中,由于林业和国土部门不能有效地相互协调,只能各自依据自己的理解,根据上级精神和法律法规要求,各自为战。产生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致使全省很多市、县至今都没有明确摸清各地的林业用地和林地实际数量,已经严重制约了各地林业发展,影响了基层林业工作和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给编制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林业用地、非林业用地和林地面积等概念和范畴界定不清,主要原因是,到目前为止,国土部门和林业部门都对其有各自不同的解释。
1、林业部门的解释和依据。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法律规定,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为指导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在《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意见政策解读》中,就实际工作中如何界定林业用地给予的答复是:林业用地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业的土地。具体而言,如政府规划的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沟渠农田林网、护路林、护堤林、以及宜林荒山荒地等,均应纳入林业用地范围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应作为界定林业用地的主要依据。
依据以上规定,可以理解为,只要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用于发展林业、造林绿化的土地就应当可以作为林业用地。这一点,显然比较宽泛。
2、土地部门的依据。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林地只是农用地中的一部分。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都要遵循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的原则。林业用地等各类用地指标的制定,必须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因此,国土部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于林业用地的指标数额严重偏少。
三、工作建议
1、加强协调,制定文件。省政府责成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协调,认真调查研究,出台一个明确界定林业用地指标和林地面积的文件,便于基层开展工作,顺利制定林业用地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摸清各县区林业用地基数。利用一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认真开展一次林业用地普查,彻底明确全省所有县(市、区)的林业用地基数,建立全省林业用地数
据库。并据此编制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保护生态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条件。
第三篇:林业用地承包合同
林业用地承包合同
甲方:
乙方:
为了加快林业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有限的林地资源,发挥双方各自优势,甲方自愿将拥有使用权的林地发包给乙方种植黄褐毛忍东金银花。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特订此合同,以供双方共同遵守执行。
承包林地范围及界址
一、甲方自愿将位于县镇村屯范围内的林地使用权发包给乙方用于种植黄褐毛忍东金银花。甲方发包的宜林地应是无权属纠纷、争议,没有被抵押、查封、租赁给他人或与他方合作经营,且经分类经营划分定位非生态公益林区的林地,其位置与范围如本合同同幅图所示(详见附件一)。乙方依本合同取得林地经营权后,自行投资开发造林。
二、发包林地面积:面积约为亩,实际造林面积以完成后甲、乙双方到现场用GPS测量或用1:10000地形图勾绘核算的面积为准计算面积时,要扣减出不宜利用的小地类面积(如小石林、生态公益林、石头和坟地等)。林地边界、范围勾绘好后甲、乙双方在图上签名盖章确认。勾绘林地面积的地形图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测绘局制的最新版本1:10000地形图。
三、承包期限一年:
从年月日至年月日止,共年。
四、合作方式:甲方以林地入股方式与乙方合作,双方商定黄褐毛忍东金银花定植后交由甲方自行管护和收成,由乙方负责按设计标准进行种植,包含整地、除草、浇水、抚育、补植、施
肥等工作,种植中的任何国家补助与甲方无关。一年后由甲方负责管护。
五、为了能有效的利用本合同承包林地,甲方无条件保留林地内原有林道和其他林业设施(包括防火林带),并无偿提供给乙方使用;同时乙方根据林业生产、经营需要,可在林地内开设林道、防火带、建设施工用房和其他相关设施,若乙方需要修建其林道至国(县)道而要动用到本合同所承包林地范围以外的甲方土地,甲方应无偿提供并配合乙方做好协调工作。
六、甲方及乙方成员不得自行和准许他人在本合同所发包的林地内进行毁林开垦和野外用火活动;也不得自行和准许他人进行勘察设计、修筑设施、采石、采矿、取土打砖等任何影响乙方使用这该林地的活动。否则甲方应当赔偿乙方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应得利益损失。甲方群众的牲畜如误入造林地,乙方有权驱赶。
七、甲方群众如确实需要在造林基地内葬新坟,乙方应无条件同意,但所葬新坟的面积不得超过20平方米。因造坟需要砍伐木木的,乙方不得阴拦,但所砍林木归乙方所有。林地中原有的旧坟乙方应保留期原有框架。新、老坟、坟主为了自 身利益或在葬坟时超出协定范围造成乙方损失的,由坟主负责与乙方协商,甲方予协助。
八、甲方发包给乙方的林地,只能用于造林之用,不能用于工程设施、采石、采矿、取土打砖等其他用途,否则甲方有权单方面终止合同。
九、甲方保障的林地经营权属无任何争议,若该林地所有权或经营权属发生争执的,甲方无条件负责解决。因林地权属纠纷问题影响生产经活动进行,所造成的损失由甲方按实际损失负责补偿。
十、承包期内甲、乙双方发生争议,未能协商解决的,则由甲、乙双方向当地人民法律提起诉讼。
十一、在发生地震、台风、火灾、战争及其他不能预见对其发生后果不能防止或避免的并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事件,致使直接影响合同履行或不能按约定条件履行时,遇到上述不可抗力事件的一方,应立即将事件情况电告另一方,并应在15天提供事件详情及合同不能履行或必须延迟履行合同的影响程度,由双方协商决定是否解除合同关系,或者部分免除履行合同,一旦不可抗力消除后,受到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立即采取措施,继续履行合同。
十二、违约责任:
(一)、因发包林地权属纠纷或甲方未尽妥善处理纠纷义务而造成乙方造林受阴或不能收取成材林木的,甲方应补偿乙方由此造成的损失,乙方可免支付该部分纠纷林地的租金。但待纠纷解决后,乙方应恢复支付该部分的地租。
(二)、乙方承包经营期内单方面解除承包合同的,乙方预先支付给甲方的地租,甲方不予退还。
(三)、在承包经营期内乙方有意违背本合同条款第四条款的,甲方有权单方面终止合同,收回发包的林地经营权,林地上的所有附属物归甲方处置。
(四)、在承包期内不是因为林地纠纷,乙方单方面终止合同的,乙方必须支付违约金10000元,并赔偿因终止合同引起的所有经济损失。
(五)、在承包经济期内甲方不得无故单方面取消合同,也不得将本合同所发包的林地转包给第三方。违之,甲方须向乙方支付违约金10000元,并赔偿乙方的全部经济损失。
十三、承包期满,在租金同等的条件下允许延长承包时间,但甲方不得漫天提价,租金价格应参照周边乡村。
十四、本合同未尽之事宜,可由双方协商作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五、本合同自双方签署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2份、隆林各族自治县林业局改办1份。
甲方(盖章):
代表:
年日乙方(盖章):代表:年日月月
第四篇:林区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议论文
1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
1.1林业科技机构建立情况
咸宁市及其6个县(市、区)林业局均为政府组成部门,每个乡(镇、办)设有林业工作站(赤壁除外)。市、县两级单独或同时设立了林科所、推广中心。2013年,咸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正式更名为咸宁市林业科学院。
1.2林业技术人员配备情况
20世纪80、90年代咸宁林校和湖北林校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大中专生,以及各个时期零星加入的林学本科生,成为咸宁林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专业人员主要由林业局业务骨干、林业科技单位技术人员、林业工作站营林员组成。近几年,市林科院平均每年从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引进1名本科生或硕士生。据统计,全市在职职工中现有技术人员近700人。
1.3林业科技单位履职情况
科学研究有成果。近几年,先后承担课题和项目50多个,发表科技论文近30篇,出版林业专著2部,修订技术标准5个,审(认)定新品种或良种6个,登记科技成果10余个,荣获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或科技成果推广奖7项。技术推广有影响。据统计,2010~2014年累计编印楠竹、桂花、油茶、意杨、泡桐丰产栽培、退耕还林、森林防火、灾后重建等技术手册40多种,举办楠竹丰产培育、竹腔施肥、油茶芽苗砧嫁接等实用技术培训班100余期,培训生产管理人员和林农2万多人次,有关媒体还对送科技下乡活动作了报道。科普宣传有场馆。市、县两级林业科技单位在创办各类示范基地的同时,选派骨干力量参与桂花博览馆、竹子博览馆、油茶博览馆等工程的新建和潜山桂花园、竹种园等科研基地的改扩建,收到实验研究、科普展示、旅游观赏的多重功效。咨询服务有声音。积极参与林业发展思路、规划、专题调研材料的编写,围绕咸宁打造中国香城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中心工作大胆建言献策。据统计,近几年参与咨询服务50多次,有1名高工被委任为市政府咨询委员。
1.4林业科技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建设现代林业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林业是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重要的绿色经济体。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全国林业的总任务。无论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还是提供丰富的林产品、实现兴林富民,迫切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建设林业强市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林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鄂南强市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山上再造”、“绿满鄂南”行动,高位推动百亿元竹产业、百亿元油茶产业、百亿元茶产业发展,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作出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决定》。增加林业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成为林业科技单位的当务之急。
2基层林业科技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工作条件较差
调查结果表明,科技经费严重短缺。县(市、区)林业科技单位及林业工作站均为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单位。市林科院直到2014年才进入财政全额预算。有关主管部门每年安排的科研和推广项目经费也十分有限。科技单位仪器设备较少、试验基地较小,无法满足林业科技创新的需求。有的地方,推广中心与林科所分设,造成科技经费吃紧、人力资源分散。
2.2专业人才短缺
调查结果显示,林业技术人员出现结构性短缺。一是“老龄化”,基层新进大学生很少,有的单位近十年未进1名专业人员;二是“陈旧化”,观念和知识更新慢;三是“机关化”,争当公务员的多,在企事业单位的少。据统计,全市林业科技单位只有技术人员90人,占职工总数的43%。引不进也留不住林业大学生、青黄不接的问题急需解决。
2.3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历史包袱重,科技单位整天为生存而奔波,科技人员安不下心来搞研究或推广,多数变成了“苗圃场式生产单位”。加之创新意识不强、服务手段落后,适用成果较少,社会影响较小。科技创新,离不开经费、人才、装备(仪器设备、试验基地等)。必须通过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走科技兴林的道路,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
3推进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技兴林,地方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放水养鱼,夯实林业科技基础,不断提升科技单位创新能力。
3.1加强科技机构建设
确立公益性质。市、县两级林科所和推广中心作为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生产示范、生态监测于一体的面向基层、面向林农的事业单位,应全部划定为公益一类、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如果地方财政紧张,可先加大差额拨款单位的经费包干基数,或改自收自支单位为差额拨款单位。整合科技资源。合理确定在科研、推广两方面的业务比重,市级林业科技单位应侧重应用性研究、兼顾技术推广,县级林业科技单位应侧重技术推广、兼顾应用性研究。已建林科所和推广中心的地方,实行合署办公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尚无林科所或推广中心的地方,迅速恢复或申请设立。完善基础设施。采取多种途径,争取各方支持,有效突破“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缺少、试验基地偏小”的瓶颈制约。市林科院要抓住“湖北幕阜山竹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主站设在潜山的机遇,提升硬件装备水平。
3.2加大林业科技投入
大幅度增加林业科技经费。各级有关部门每年要多安排几个科研和推广项目,并逐步提高资金额度。尤其在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加大财政科技经费的支持力度。切实增加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林木良种、技术规范、先进工艺、质量标准等科技因素植入林业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林业重点工程、林业骨干企业、林业重点乡镇中更应广泛应用,提高科技贡献率。
4.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完善事业单位招考办法,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基层招录对象可放宽到大专生。继续实施招硕引博等特殊政策,重点引进栽培和加工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加强科技人员的教育培训。组织必要的进修培训、观摩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注重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思维、意识更新,抓好现有大学生和年轻人的锻炼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3.4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支持产学研单位联合攻关。林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是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创建的主体,应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如楠竹、桂花、油茶、茶叶等)、依托行业主管部门、联合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若干个“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特色产业研发中心。加强市林科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推进国际竹藤中心咸宁竹产业创新设计研究院项目的顺利落户。通过国家、省、市三级联手,将该院建成立足湖北、面向中部五省,集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咨询服务于一体的以软件为主的科技创新平台。
3.5优化科技单位管理
营造浓厚氛围。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真心服务、乐于奉献”的工作环境,想方设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行课题(项目)负责人制。由业务骨干全面承担方案设计、组织实施、人财物调配、总结报验等工作,增强团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促进业务工作的有效落实。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科学设计聘用、考核、晋级机制,严格奖惩,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和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加强科技资金的使用监管。凡是林业科研课题、科技推广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林业重点工程中的科技支出,都要建立健全绩效目标考核机制,确保专款专用、用出成效。
第五篇:校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东高平联小校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单位:平方米
项目名称6班242人建筑
面积用地
面积建筑用地6081.21520.3体育用地4736.7绿化用地 5067用地总面积 11324生均面积4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