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5 00:4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为了适应XX银行(以下简称我行)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需要,保障我行生产和办公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第三条 依据:本管理办法根据《XX银行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订。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我行及所辖分、支行。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四条 我行员工应根据我行运营需要对资产进行保护。我行的资产保护要求通过完成以下目标来实现:

(一)确保所有资产的物理和环境保护能得到我行的有效控制。

(二)减少擅自访问或损坏或影响我行控制的资产的风险。

(三)防止我行控制的资产被人擅自删除或移动。第五条 安全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各项:

(一)我行的场地(机房、办公室)的信息处理设施周围设置实际安全隔离措施,如门禁系统等。

(二)我行的大楼入口安全防范措施。

(三)防护设备避免发生火、水、极端温度/湿度、灰尘和电产生的危害。

(四)设备维护。

(五)清理资产。

第三章 安全区域

第六条 我行的安全区域包括中心机房和敏感部门办公区域。第七条 第八条 安全区域的划分与管理参见《物理安全区域管理细则》。物理安全边界

所有进入我行安全区域的人员都需经过授权,我行员工之外的人员进入我行安全区域必须登记换取不同的授权卡或访客证才能进入(持有效证件,得到被访者允许)。

第九条 安全区域出入控制措施

(一)物理控制措施

1、机房的门禁系统必须启用,任何人都必须刷卡后才可进入机房;

2、出入机房必须登记《机房出入登记表》,记录姓名、出入时间、事由等;

3、一段时间内不会频繁进入的机房应上锁,需要时由运维人员开启进入工作,并确保办公完成后锁好;

4、机房应安装闭路电视监控。在所有安全区域的工作均应接受监督或监控。

(二)合同方及第三方

1、要在主要出入口处填写《来访人员登记表》;

2、在显眼处佩戴我行发出的临时出入卡或访客证。

(三)我行工作人员的控制措施

1、我行工作人员都必须在显眼处佩带胸卡;

2、我行工作人员调离我行时,其实际进入权也同时相应取消;

(四)审查访问

科技信息部应定期(每三个月)审查访问我行中心机房的人员名单并将进出权过期或作废的人员从名单上划掉。

(五)外部和环境威胁的安全防护

1、机房建设应符合GB 9361中A类安全机房的要求;

2、危险或易燃材料应在离安全区域安全距离以外的地方存放。大批供应品(例如文具等)不应存放于安全区域内;

3、恢复设备和备份介质的存放地点应与主场地有一段安全的距离,以避免影响主场地的灾难产生的破坏;

4、应提供适当的灭火设备,并应放在合适的地点。第十条 交接区安全

(一)我行应设立交接区,同时:

1、向我行发送货物必须预先通知货物资产所属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和信息安全管理员;

2、送货公司名称和交货时间应当在接收货物之前由货物资产所属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和信息安全管理员确认;

3、送货公司在进入安全区域之前要经过物理环境主管部门有关人员的鉴别确认;

4、货物资产所属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和信息安全管理员应检验货物,以保证没有潜在的危害。

第四章 设备安全

第十一条 设备安置与保护

(一)我行中应考虑以下控制措施:

1、设备应进行适当安置,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工作区域的访问;

2、应把处理敏感数据的信息处理设施放在适当的限制观测的位置,以减少在其使用期间信息被窥视的风险,还应保护储存设施以防止未授权访问;

3、要求专门保护的部件要予以隔离,以降低所要求的总体保护等级;

4、应采取控制措施以减小潜在的物理威胁的风险,例如偷窃、火灾、爆炸、烟雾、水(或供水故障)、尘埃、振动、化学影响、电源干扰、通信干扰、电磁辐射和故意破坏;

5、应建立在信息处理设施附近进食、喝饮料和抽烟的指南;

6、对于可能对信息处理设施运行状态产生负面影响的环境条件(例如温度和湿度)要予以监视;

7、所有建筑物都应采用避雷保护,所有进入的电源和通信线路都应装配雷电保护过滤器;

8、对于工业环境中的设备,要考虑使用专门的保护方法,例如键盘保护膜;

9、应保护处理敏感信息的设备,以减少由于辐射而导致信息泄露的风险;极其重要设备应部署在不同位置。

第十二条 支持性设施

(一)应有足够的支持性设施(例如电、供水、排污、加热/通风和空调)来支持系统。支持性设施应定期检查并适当的测试以确保他们的功能,减少由于他们的故障或失效带来的风险。应按照设备制造商的说明提供合适的供电。

(二)对支持关键业务操作的设备,推荐使用支持有序关机或连续运行的不间断电源(UPS)。电源应急计划要包括UPS 故障时要采取的措施。如果电源故障延长,而处理要继续进行,则要考虑备份发电机。应提供足够的燃料供给,以确保在延长的时间内发电机可以进行工作。UPS 设备和发电机要定期地检查,以确保它们拥有足够能力,并按照制造商的建议予以测试。另外,如果办公场所很大,则应考虑使用多来源电源或一个单独变电站。

(三)另外,应急电源开关应位于设备房间应急出口附近,以便紧急情况时快速切断电源。万一主电源出现故障时要提供应急照明。

(四)要有稳定足够的供水以支持空调、加湿设备和灭火系统(当使用时),供水系统的故障可能破坏设备或阻止有效的灭火。如果需要还应有告警系统来指示水压的降低。

(五)连接到公共提供商的通信设备应至少有两条不同线路以防止在一条连接路径发生故障时语音服务失效。要有足够的语音服务以满足地方法规对于应急通信的要求。

(六)实现连续供电的选项包括多路供电,以避免供电的单一故障点。第十三条 电缆安全

(一)敷设到我行内各个区域的电缆线的保护方式如下:

1、进入信息处理设施的电源和通信线路宜在地下,若可能,应提供足够的可替换的保护;

2、网络布缆要免受未授权窃听或损坏,例如,利用电缆管道或使路由避开公众区域;

3、为了防止干扰,电源电缆要与通信电缆分开;

4、使用清晰的可识别的电缆和设备记号,以使处理失误最小化,例如,错误网络电缆的意外配线;

5、使用文件化配线列表减少失误的可能性;

6、对于敏感的或关键的系统,更进一步的控制考虑应包括:(1)在检查点和终接点处安装铠装电缆管道和上锁的房间或盒子;(2)使用可替换的路由选择和/或传输介质,以提供适当的安全措施;(3)使用纤维光缆;

(4)使用电磁防辐射装置保护电缆;

(5)对于电缆连接的未授权装置要主动实施技术清除、物理检查;(6)控制对配线盘和电缆室的访问; 第十四条 设备维护

(一)应按照供应商推荐的服务时间间隔和规范对设备进行维护。

(二)由供货商维护的设备。各种维护活动要按照合同协议或设备购买时的维护计划进行。

(三)只有已授权的维护人员才可对设备进行修理和服务

(四)原则上应保存所有维护记录

(五)要保证所有可疑的或实际的故障以及所有预防和纠正维护的记录;

(六)设备资产的管理部门和行政服务公司应当向外包维护单位索取维护计划和记录。

(七)设备资产的管理部门和行政服务公司定期审核维护记录和计划。

(八)当对设备安排维护时,应实施适当的控制,要考虑维护是由内部人员执行还是由外部人员执行;当需要时,敏感信息需要从设备中删除或者维护人员应该是足够可靠的;

(九)应遵守由保险策略所施加的所有要求。第十五条 场外设备的安全

(一)离开办公场所的设备的保护应考虑下列措施:

1、离开建筑物的设备和介质在公共场所不应无人看管。在旅行时便携式计算机要作为手提行李携带,若可能宜伪装起来;

2、制造商的设备保护说明要始终加以遵守,例如,防止暴露于强电磁场内;

3、家庭工作的控制措施应根据风险评估确定,当适合时,要施加合适的控制措施,例如,可上锁的存档柜、清理桌面策略、对计算机的访问控制以及与办公室的安全通信;

4、足够的安全保障掩蔽物宜到位,以保护离开办公场所的设备。安全风险在不同场所可能有显著不同,例如,损坏、盗窃和截取,要考虑确定最合适的控制措施。其它信息用于家庭工作或从正常工作地点运走的信息存储和处理设备包括所有形式的个人计算机、管理设备、移动电话、智能卡、纸张及其他形式的设备。

第十六条 设备的安全处置与重新使用

(一)设备报废处置时,存有敏感信息的存储设备要从物理上加以销毁,或用安全方式对信息加以覆盖,而不能采用常用的标准删除功能来删除。

(二)所有带有诸如硬盘等储存媒介的设备在报废前都要对其检查,以确保其内存储的敏感信息和授权专用软件已被清除或覆盖。存有敏感数据的已损坏的存储设备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以决定是否对其销毁、修理或遗弃。

(三)为保证信息安全,必须在处理介质前擦除有关的敏感信息:

1、用碎纸机销毁所有的敏感纸质记录。废纸可在碎纸后立即处置掉。

2、我行内部不应积累过量纸质记录。所有的纸质记录都必须在处置前销毁。

3、磁带和磁盘必须在处置前实际销毁和核对。

4、数据存储光盘应在处置前实际销毁。

(四)凡敏感性介质的处置都必须填写《信息介质处置申请表》,经部门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行处置。并记录在《信息介质处置记录表》,留待审计时备查。

第十七条 设备的移动

(一)应考虑如下措施:

1、在未经事先授权的情况下,不应让设备、信息或软件离开办公场所;

2、明确识别有权允许资产移动,离开办公场所的雇员、承包方人员和第三方人员;

3、应设置设备移动的时间限制,并在返还时执行符合性检查;

4、若需要并合适,要对设备作出移出记录,当返回时,要作出送回记录。

(二)应执行检测未授权资产移动的抽查,以检测未授权的记录装置、武器等等,防止他们进入办公场所。这样的抽查应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应让每个人都知道将进行抽查,并且只能在法律法规要求的适当授权下执行检查。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管理办法由科技信息部负责解释和修订。第十九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庆阳市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庆阳市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放射源的监督管理,防治辐射污染,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伴有辐射项目建设和其它伴有辐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循本办法。

第三条 辐射环境管理应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辐射环境管理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辖区内各类伴有辐射的建设项目、设施的环境日常监督和管理以及物件的申报与建档;

(二)负责对伴有辐射的项目和活动导致的环境影响组织进行监测;

(三)参与辐射污染事故及从事纠纷的调查处理;

(四)负责辐射物质运输工程中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五)开展放辐射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五条 县(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臵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本辖区的辐射环境日常监管工作,督促落实涉源单位用源安全,建立放射源的登记、使用、退役、废弃处臵的管理台帐,实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及时报告检查结果。

第九条 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销售、使用、贮存的场所和射线装臵的生产、销售、使用、贮存的场所,在其新建、改建或扩建时,场所的辐射监测、辐射屏蔽以及按规定对生产的放射性废物的收集、包装、贮存的设施设备,包括放射工作场所入口控制设备、安全连锁装臵、报警装臵或者工作信号等均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条 市放辐射监理站和县(区)环保局受市环保局的委托,分别负责组织开展辐射类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督管理。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向市放辐射监理站和县(区)环保局书面报告开工建设情况,并定期书面报告“三同时”执行情况。第十一条 市放辐射监理站和县(区)环保局在“三同时”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建设项目存在“三同时”执行不到位、尚未构成环境违法的行为,应督促建设单位及时整改,并书面报告市环保局。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依法进入试生产后,建设单位应及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验收监测或调查单位开展验收监测或调查工作。验收监测或调查单位应在国家规定期限内完成验收监测或调查工作。在验收监测或调查期间发现的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违法行为,应及时书面报告市环保局。

第三章 许可证及备案管理

第十三条 辖区内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的单位,应当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未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应当向市环保局提供以下材料报省环保厅统一办理:

(一)辐射安全许可证申请表(电子版填写打印,加盖公章,一

与防护培训合格证);

4、经使用地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备案材料(备案表、告知表);

5、移出地省辖市或县(市)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预备案意见;

6、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7、辐射安全防护规定。

(三)射线装臵出市作业

1、辐射安全许可证正、副本复印件;

2、射线装臵异地使用备案表;

3、经使用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备案的证明材料;

(四)射线装臵入市作业

1、射线装臵作业单位申请材料,使用单位证明材料;

2、辐射安全许可证正、副本复印件;

3、操作人员登记表及人员资质复印件(操作上岗证、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合格证);

4、移出地省辖市或县(市)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预备案意见;

5、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6、辐射安全防护规定。

第四章 工作场所及个人防护管理

第十五条 销售、使用、贮存等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臵的工作场所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其入口处要设臵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必要的安全防护联锁报警装臵或工作信号,并在作业区周围设臵安全警戒线。

第十六条 用源单位应配备与辐射类型和辐射水平相适应的防护用品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程序及时报告应急指挥部,并接受调查处理。第二十一条 使用放射源、射线装臵的单位和个人,应在放射源和射线装臵闲臵或废弃后三个月内将废旧源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报废并交集中贮存;完成交送后,应到所在地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产生辐射污染的单位,应当对污染源进行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和资料汇总报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具备监测条件的,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监测单位代为监测。

第二十三条 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对直接从事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工作人员进行运输安全和应急响应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相关工作。

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按照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在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和运输工具上设臵警示标志。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规定进行处罚。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建筑物理环境

3000字谈谈你对建筑物理环境的理解以及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建筑物理环境与建筑设计

我们知道,建筑设计是一门高度复杂的学问,涉及到的内容实在太繁杂了,经济的,功能的,技术的,艺术的,法律法规的等等。这期间也涉及到了一个分支——建筑物理环境。那什么是建筑物理环境呢,建筑物理环境跟建筑设计是什么关系呢?

建筑物理环境,从传统的定义看主要包括建筑热工学,建筑光学和建筑声学,即系研究建筑中的热,光,声等物理现象和材料的热物理,光学及声学性能。那为什么我们要研究这些呢?我们知道,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物理场景中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自然物理环境都适合人类的生活很生存的,实际上,大部分的自然环境对于我们的正常生活都是不利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生活在的环境进行改造和改善,以适应人类生活的需求。所以,设计建筑物的物理环境就是设计生活在建筑里的人的生活环境,使得生活在里面的人感到舒适,安全,甚至美观,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质量。因此建筑物理是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建筑设计学科的科学属性,同时也体现着建筑设计的以人为本的宗旨——创造合理舒适的人类生活环境。

一:建筑物理环境的基本知识。

了解建筑物理环境的基本知识非常有必要,否则我们的环境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1.建筑热环境(又名建筑热工学)。

一个建筑物必然分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因而建筑热环境也就分为室内热湿环境和室外热湿环境。室外的各种热湿环境因素一般包括太阳辐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雨雪等;而属于室内热湿环境的因素如室内空气温度和湿度,生产和生活散发的热量与水分等。建筑热工学的任务是阐述建筑热工原理,论述如何通过建筑,规划设计的相应措施,有效地防护或利用室内外的热湿作用,合理的解决建筑的保温,隔热,防潮,节能等问题,以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并提高维护结构的耐久性,降低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采暖或空调能耗。当然,为了达到合理舒适的室内环境,往往需要配备一些必要的设备。但近年来,我们发现要做出最合理最经济的设计,只有首先充分发挥各种建筑措施的作用,再配备一些必不可少的设备,才是建筑节能的最高效的策略。

2.建筑光学

我们知道,光是人类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是一种电磁辐射能,人们依靠不同的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各种信息,其中80%来自视觉器官。良好的光环境是保证人们进行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必须条件,它对视力健康,对生活质量,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对建筑的空间品质,对建筑的艺术美感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建筑设计中对采光和照明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筑光学主要的理论知识有光度学基本知识,色度学基本知识,各种采光窗的采光特性,采光设计以及人工光的设备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些艺术性要求高的公共建筑照明形式和处理原则,光学原理的应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3.建筑声学 建筑声环境也是建筑室内的一个重要物理因素。从物理上讲,物体振动就会在周围产生声波,声波不断传播被人们听到就成为声音。从感觉上讲,有些声音是人们需要的,想听的,如互相交谈或者音乐欣赏,而有些声音则是不想听到,噪杂声,机器的轰鸣声等等,这些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声音我们称为噪音,其中也包括了有人想听却干扰了别人休息的交谈声或音乐声。声音的大小,音调的高低与音色的不同,既是声音的物理特性,也与人对声音的感受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建筑声环境的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一些音乐厅,议会大厅等对声音比较重视的建筑场所。建筑物理环境除了热,光,声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因素,例如建筑地段的高差,地形的变化,植被的生长等等。可以肯定的是,建筑物理环境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影响极大,因此对建筑设计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建筑物理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建筑物理环境对建筑物的设计是有很大影响的,在满足声光热基本合理,舒适的条件下,建筑间距,建筑朝向,建筑开窗面积,建筑空间处理,建筑室内温度等等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我们知道,功能,造型,空间是建筑的三个最主要内容和评价标准,而建筑物理环境对建筑的功能影响最大,同时,功能跟造型,空间也是统一的辩证关系,所以,建筑物理环境对功能起到影响的同时也就是对建筑的造型和空间有着直接的影响了。1.建筑热湿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热湿环境对建筑使用功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不同地区不同基地里,建筑的结构,空间,造型等等都受到当地气候,气温,空气湿度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在寒冷干燥的北方,建筑大都墙体厚实,开立面完整,开窗面积小,体量感沉重,建筑空间相对封闭。但在气候湿润炎热的西南地区,却盛行干栏建筑,木材架空的低沉可以防潮通风散热,二层以上的建筑做成排水的坡屋顶,建筑造型轻灵,空间相对通透。而在西北夏天炎热干燥冬天却寒冷的黄土高原上,为了适应当地的这种气候热湿环境,就地形开挖洞穴,成为著名的窑洞式建筑。而在极寒的北极圈国家,为了抵御终年严寒大风,建筑设计成了接近半球型的封闭冰窖,那样可以使建筑有着最小的散热面积,便于防寒,获得室内舒适的热环境。

西南的干栏式建筑

北方的民居

北极圈国家的冰窖房屋

我过黄土高原的窑洞

这些是就一个大的地理区域所形成的建筑风格,但今天,我们以现代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去设计出现代性的建筑时,又会受到当地热环境怎么样的影响呢?我们暂且看下面的例子。

英国伦敦市政厅

这个建筑的造型非常独特,这也是它吸引人们眼球的地方。但这个造型不是纯粹形式的结果,而是建筑师受了当地气候热湿环境的启发而定的。建筑朝南的一边阳光非常充足,日晒很严重,而且通风不怎么好,于是建筑师把建筑层层向南出挑,这样上一层的楼板就可以抵挡住阳光对下一层的强烈直射;然后建筑师把建筑的地下部分和中部掏空,成为一个很大的通风循环通道。我们看下面的分析图。

(建筑的朝向和光照的关系,还有中庭和地下通风设计。)这是个非常现代的建筑,用的是代表工业化时代的钢材和玻璃,建筑语言和造型都是现代的,但其设计手法受了当地热湿环境的影响是如此之大。2.建筑光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这个就更加明显了,在建筑艺术中,光是永恒的主角之一,以致大师门都说:建筑是光的艺术·····建筑是消耗了的光····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从功能出发,建筑的进光设计影响到建筑的里面造型,例如学校医院这些公共建筑需要大量的光线,窗地比比较大,而现代博物馆出于对展品的保护,都不开窗或者只开小的天窗,造成里面完整和室内空间封闭,也因此博物馆都经常在非展厅的大厅设计成玻璃中庭,以弥补公共空间光线需要,以满足观众对自然光的需求。从艺术角度讲,对光的特殊设计会让建筑空间展现神秘的一面。

光之教堂——光形成的十字架 我们可以看一个现代建筑设计的例子——路易斯康的肯贝尔艺术博物馆。

弧形屋顶,造型美观。

作为博物馆,怎么让自然光能够参与其中呢?康一直认为自然光是能让建筑成为艺术的唯一光源,但自然光的直射和紫外线都对展品有损害,为了让自然光达到散射和滤过紫外线,康设计了弧形拱券屋顶,在屋顶开洞后在室内屋顶处加上反向弧形铝板,这样的巧妙构思一次性解决了功能上的问题,也创造了一个独特美丽的造型,内部空间也非常舒适丰富。3建筑声环境的影响。

对于建筑声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我们看到的例子可能少些,但主要不是声环境不够重要,而是声环境随着光环境和热环境的设计已经基本解决了。其中声环境起到比较重要的是音乐厅,剧院和综合功能厅的设计。

为满足声学设计要求而使得室内空间变得异常丰富有趣。

(上海青浦区夏雨幼儿园——为免遭外面噪音影响,围墙的洞都是细长的缝,既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可以过滤掉外面的大部分噪音)

小结:

建筑设计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设计到的方面太多了。而建筑物理环境绝对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对建筑物理环境的处理和考虑会大大影响到建筑的功能,造型和空间。可以说,满足了建筑物理环境设计的建筑不一定是好建筑,但连基本的物理环境都不能满足的建筑肯定不是好建筑。

第四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2号)

加入时间:2006-10-31 9:32:3

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3月2日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第二次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局长 周生贤

二○○六年三月八日

主题词: 规章 病原微生物 实验室 办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工作,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环境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办法所称的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品有关的研

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并颁布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和环境监督检查制度。

第五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设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要由环境保护、病原微生物以及实验室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议有关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提出审议建议;审查有关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审查建议。

第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三级、四级实验室或者生产、进口移动式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承担三级、四级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具备甲级评价资质和相应的评价范围。

第八条 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文件的要求,安装或者配备污染防治设施、设备。

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实验室方可投入运行或者使用。

第九条 建成并通过国家认可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在取得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后15日内填报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见附表),报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国

家环境保护总局。

第十一条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对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承担污染防治责任。

实验室应当依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和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兼)职人员,对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废气及危险废物处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落实。

第十二条 实验室排放废水、废气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第十三条 实验室对其产生的废水,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第十四条 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转;排放废气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标准或者规定。

第十五条 实验室必须按照下列规定,妥善收集、贮存和处置其实验活动产生的危险废物,防止环境污染:

(一)建立危险废物登记制度,对其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危险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二)及时收集其实验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并按照类别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等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要求的专用包装物、容器内,并按国家规定要求设置明显的危险废物警示标识和说明。

(三)配备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危险废物暂时贮存柜(箱)或者其他设施、设备。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危险废物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危险废物交由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集中处置。

(五)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六)不得随意丢弃、倾倒、堆放危险废物,不得将危险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中。

(七)国家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其他要求。第十六条 实验室建立并保留的实验档案应当如实记录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实验活动和设施、设备工作状态情况,以及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集中处置以及检验的情况。

第十七条 实验室应当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国家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施行前已经投入使用的三级实验室,应当按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限期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和监测计划,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实验室发生泄露或者扩散,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事故报告程序规定报告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管辖范围内的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予以记录,由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并反馈被检查单位。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病原微生物泄漏或者扩散现场调查取证,采集样品,查阅、复制有关资料,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需要进入三级或者四级实验室调查取证、采集样品的,应当指定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实施。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实验室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建立实验室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或者未设置专(兼)职人员的;

(二)未对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三)未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依据本办法被予以处罚的实验室名单,并将受到处罚的实验室名单通报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附件

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

第五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2号)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3月2日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第二次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局长 周生贤

二○○六年三月八日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工作,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环境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办法所称的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品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并颁布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和环境监督检查制度。

第五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设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专

家委员会主要由环境保护、病原微生物以及实验室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议有关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提出审议建议;审查有关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审查建议。

第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三级、四级实验室或者生产、进口移动式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

承担三级、四级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具备甲级评价资质和相应的评价范围。

第八条 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文件的要求,安装或者配备污染防治设施、设备。

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实验室方可投入运行或者使用。

第九条 建成并通过国家认可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在取得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后15日内填报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见附表),报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十一条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对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承担污染防治责任。

实验室应当依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和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兼)职人员,对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废气及危险废物处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落实。

第十二条 实验室排放废水、废气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第十三条 实验室对其产生的废水,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第十四条 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转;排放废气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标准或者规定。

第十五条 实验室必须按照下列规定,妥善收集、贮存和处置其实验活动产生的危险废物,防止环境污染:

(一)建立危险废物登记制度,对其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危险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二)及时收集其实验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并按照类别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等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要求的专用包装物、容器内,并按国家规定要求设置明显的危险废物警示标识和说明。

(三)配备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危险废物暂时贮存柜(箱)或者其他设施、设备。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危险废物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危险废物交由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集中处置。

(五)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六)不得随意丢弃、倾倒、堆放危险废物,不得将危险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中。

(七)国家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其他要求。

第十六条 实验室建立并保留的实验档案应当如实记录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实验活动和设施、设备工作状态情况,以及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集中处置以及检验的情况。

第十七条 实验室应当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备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国家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施行前已经投入使用的三级实验室,应当按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限期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和监测计划,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实验室发生泄露或者扩散,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事故报告程序规定报告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管辖范围内的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予以记录,由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并反馈被检查单位。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病原微生物泄漏或者扩散现场调查取证,采集样品,查阅、复制有关资料,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需要进入三级或者四级实验室调查取证、采集样品的,应当指定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实施。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实验室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建立实验室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或者未设置专(兼)职人员的;

(二)未对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三)未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适用其规定。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依据本办法被予以处罚的实验室名单,并将受到处罚的实验室名单通报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下载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2006年3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2号公布 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

    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办法

    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办法 为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山东省建筑安全生产管......

    办公环境管理办法

    《四川华睿药业办公环境管理办法》 一、总则 1.目的:为规范公司办公场所的管理,加强办公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及生活卫生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1. 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

    环境监理管理办法

    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建设过......

    市容环境管理办法

    益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 2007-10-8 16:00:00 益阳市人民政府令〔2007〕1号 《益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2007年第十二次常务会议审议......

    宿舍环境管理办法

    宿舍环境卫生管理办法 1、目的 为使员工宿舍保持良好的环境及公共秩序,创造安全、文明、整洁、舒适的休息场所,规范员工宿舍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公司宿舍......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60号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6月24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

    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办法[五篇范例]

    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地方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