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小流域治理和河道疏浚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5-10-24 【生效日期】1995-10-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小流域治理和河道疏浚工作的通知
(浙政发〔1995〕194号1995年10月24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丽水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现就加强小流域治理和河道疏浚工作作如下通知:
一、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小流域治理和河道疏浚工作
洪水、干旱是我省的主要自然灾害。山区溪流源短流急,又是高暴雨区,加上一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高或被侵占,行洪能力大大下降,一遇稍大洪水即造成灾害。平原河道由于多年没有认真疏浚,淤积日趋严重,致使调蓄容量减少,行洪排涝和抗旱能力下降,航运受阻。一些城市开发区设置在低洼地区甚至行洪滞洪地区,造成平原地区洪涝灾害日益加剧。山区水土流失的防治、小流域治理和平原河道疏浚已成为我省水利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大力开展小流域治理和河道疏浚工作刻不容缓,并且是摆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它提高到关系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和保障平原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组织实施。
二、二、以疏浚为重点,实行小流域和河道综合治理
小流域和河道治理要遵循“以疏为主,疏围结合,降低水位,减少水患”的指导方针,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疏浚为重点,坚持不懈,讲求实效,治一段成一段。治理规划要坚持治山和治水相结合,疏浚和护堤相结合,治理和管理相结合,管理和开发相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等原则。要制订好分步实施计划,小流域的上游要封山育林,陡坡垦种的要逐步改为梯田或退耕还林。溪滩整治要对城镇、人口密集的村庄和保护大片农田的地段先行整治。在疏浚河道的同时,要进行河道整治清障。水利、林业、农业、交通、城建、土管、环保等各有关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通力协作,各司其职。
三、三、加强预防、管理,搞好试点工作
要建立健全水政监察执法体系,有水土保持任务的地方要建立水土保持执法体系,切实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和审批制度,对修路、建房、采伐、陡坡垦种等各种可能造成人为水土流失和损坏河道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制止,坚决扭转边治理边破坏的局面。
小流域治理和河道疏浚要实行治理、开发、管理、经营一体化。为有利于这项工作的长期开展和治理后的管理维护,各地要建立健全小流域和河道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人员。管理机构可以依托现有的基层水利服务单位,建立经济实体。在治理过程中,可采取与修路、筑堤相结合,与砂石开采、挖泥制砖、造地开发、水产养殖加工、果木开发等综合经营相结合,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建立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抓好典型,积极引导,协调各有关部门支持管理机构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我省小流域治理和河道疏浚任务十分艰巨,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财力的可能,省政府将以小流域为单元选择若干个试点,各市(地)、县也要进行试点,以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凡列入省试点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由市(地)水利部门会同林业部门审查,报省水利厅会同林业厅审批。
四、四、增加资金投入,实行政策扶持
小流域治理和河道疏浚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筹措所需资金。为了使治理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在政策上给予以下扶持:
(一)建立省小流域治理和河道疏浚专项资金,实行部分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第一期小流域治理和河道疏浚各搞3~5个试点,连续3年,省里每年筹措一笔资金,其中10%作为奖励资金;30%用于扶持试点平原河道疏浚设备购置,实行有偿使用;60%用于试点小流域治理,扶持山区河道疏浚设备购置,实行有偿使用。有偿使用的资金归还期为3~5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动群众集资投劳,同时在财政预算、农发资金、土地有偿出让收入、绿化造林资金、城镇建设等各类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流域治理和河道疏浚。
(二)小流域治理和河道整治新增加的土地和水面,以及“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可采用承包、拍卖使用权和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开发利用,所得收入主要应用于工程治理;也可按投劳投资入股的比例享有使用权;同时应划出一定的面积,归管理单位使用。
(三)有砂石资源的江河,管理单位可以按照规划,结合治理和疏浚,分期分段进行砂石料开采和经营。
(四)平原地区疏浚河道所挖取的土方,管理单位首先要用于堤防的加固加高,多余的要积极开发利用,可以用于制砖、筑路等,以提高经济效益。
(五)对小流域治理和河道疏浚管理单位兴办的经济实体,当地政府要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
(六)对修路、建房、采伐、开矿等各种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和损坏河道的行为,要按有关规定收取水土流失防治费。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通知
浙政发〔2006〕35号
为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着力缓解我省能源瓶颈制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现就加强我省节
能降耗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能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战略资源。加强节能降耗工作是缓解我省能源供给紧张局面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能源节约工作,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省能源节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总量急剧增加;能源消耗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能源利用效率还不高,节能降耗的空间与潜
力很大,工作任重而道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把节能降耗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性任务,切实予以抓紧抓好。
二、明确节能降耗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原则,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增强全社会节能降耗意识为基础,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途径,科技创新为手段,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健全法规,完善政策,加强管理,厉行节约,努力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和公众主动参与的节能降耗工作格局,积极营造有利于节能降耗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强度(以2000年可比价计算)比2005年下降15%,年均下降32%,其中2006年比2005年降低3%左右;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0%,第二产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7%左右;能源利用综合效率达到40%;全省主要产品生产单位能耗总体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三、突出节能降耗的重点
(一)工业和生活锅炉及系统更新改造。针对在役锅炉单台容量小、设备陈旧老化、运行效率低的问题,采用循环流化床、燃气等高效、低污染工业锅炉替代低效落后锅炉;推广应用粉煤和水煤浆燃烧、辅机系
统等节能先进技术;扩大集中配煤、筛选块煤、固硫型煤应用范围。加强对中小锅炉的科学管理,指导现有集中供热有效范围内的企业逐步以集中供热的方式替代工业小锅炉和生活锅炉。
(二)电力生产、输配与热力系统降耗。重点实施降低供电煤耗、厂用电率和电网损耗。发展高效大容量先进火电机组,优化发电企业机炉结构,加强辅机系统改造,推广背压气轮机拖动、等离子点火等节能节电新技术。大、中型火电供电煤耗由“十五”末的340克/千瓦时降到“十一五”末的 325克/千瓦时,厂用电率由5%降到4%。鼓励热电企业加快发电机组和链条炉的改造,提高背压机组的应用比例,供电煤耗由“十五”末的445克/千瓦时降到“十一五”末的410克/千瓦时,厂用电率平均下降3个百分点;推广热电企业集中供应压缩空气和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供等节电新技术。加快电网发展,优化电源结构,加大中、低压电网改造力度,积极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逐步淘汰能耗高的老旧设备,降低电网损耗,本省电网网损率由“十五”末的 7%下降到“十一五”末的6.5%。
(三)余热余压利用。在钢铁、建材、石化三大重点用能行业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工业窑炉推广余热再利用。鼓励水泥生产企业采用以中低温纯余热回收发电为主的余热利用技术。到“十一五”末,实现水泥中低温余热发电装机容量25万千瓦,年发电18亿千瓦时。鼓励钢铁联合企业采用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连铸连轧、热送热装等新工艺、新技术,利用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回收发电。鼓励石化行业采用余热回收发电技术、热泵余热回收技术、新型催化剂和高效节能设备等,加强各种余热回收利用。
(四)电力拖动系统改造。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型电机,广泛采取高、低压变频调速、功率补偿节能技术、系统改造和机组优化配置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低效电机、风机、水泵等高耗能设备。到“十一五”末,完成100万千瓦高压电机及500万千瓦低压电机变频改造,高、低压变频技术推广应用面分别达到55%和75%。
(五)建筑节能。积极推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规范,在建设项目设计和建造、改造过程中,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隔热保温措施,使用节能型用能系统和材料,实现建筑节能。到“十一五”末,全面实施建筑节能65%的标准。努力完成既有高耗能建筑节能改造任务,重点是墙体节能系统、门窗、中央空调系统及配套供用能系统的综合节能改造,提高宾馆、饭店、大型商场、会场、办公楼等公用建筑整体用能效率。
(六)照明节能。加快推行全省绿色照明工程,鼓励、引导全社会广泛应用节能型照明灯具。在道路照明、宾馆、商厦、写字楼、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中推广应用高效节电照明新光源和装置。到“十一五”末,在机关、企业、事业和公益性单位基本普及应用节能灯具。
(七)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科学制订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通过运力结构调整、大吨位货车和标准化船型推广以及发展公共交通与现代物流集约配送,降低运输能耗;鼓励使用醇类、燃料电池等节能环保型混合动力交通工具,倡导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小排量汽车,限制和淘汰能耗超标的交通工具和农业机械设备。
(八)重点用能单位的能量系统优化。冶金、石化、机械、建材、造纸和纺织印染等行业应综合分析用能设备、技术、工艺和用能结构等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实施能源系统优化设计、用能系统优化技术改造和管理改进。鼓励用电系统采用无功补偿、智能控制、谐波滤波器等节电控制技术和产品,改善电能质量,提高集成用能水平和系统运行效率。
(九)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能耗、高效益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广泛采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信息技术改造高耗能传统工业行业和企业,努力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推进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建设,推行清洁生产,减量、循环、高效利用能源资源。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国家有关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浙江省有关限制和淘汰制造业生产能力目录。“十一五”期间,淘汰所有水泥机立窑、18门以下砖瓦窑,关停一批小火电厂(总容量70万千瓦)、小钢厂、小造纸厂,淘汰不符合能耗标准的在役机电通用设备。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产品发展,禁止投资建设属于国家和省淘汰类目录的项目。
(十)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万千瓦级风力发电站,支持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设备。开发和利用小水电。鼓励发展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或热力利用。加快地热(水冷)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广应用醇类燃料、沼气和秸秆气化发电等生物质能技术。
加快推广应用太阳能。在满足建筑和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城镇新建建筑要实现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鼓励和引导既有建筑实施太阳能利用改造。生产和经营领域要积极利用太阳能热水工程,取代生产和生活供热小锅炉,并逐步扩大使用范围。鼓励、支持农村广泛使用太阳能。
四、强化节能降耗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节能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修订的有关工作,抓紧研究和制订与节能有关的循环经济、建筑节能、清洁生产等法规草案和规章。制定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行业产品生产(产值)能耗标准、能源节约标准、建筑节能材料标准、节能建筑评估条件和评定标准以及相关规范等,初步建立覆盖各领域的节能标准框架体系。
(二)加强项目和企业节能降耗管理。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年耗能超过3000吨标准煤或年用电量超过300万千瓦时新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必须包括符合节能要求的内容(节能篇),其中属于核准和备案的项目,必须提交节能篇报告。
加强对建筑节能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以及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用能监管和服务。加大用能执法和管理力度,严格执行耗能产品生产、用能产品能耗强制性标准,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
违法用能行为。属于国家和省限制类和淘汰类的已建项目,要限期整改和淘汰,到期不改的,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其停产或关闭。企业主要产品生产能耗超标准限额的,必须限期整改;在规定期限内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其停产。销售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由有关部门没收销售用能产品的非法所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的,依法责令其停用。
(三)加快节能降耗的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能耗指标和能源利用状况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市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万元GDP电力消费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等四项指标。及时发布产业用能、节能技术及相关信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广削峰填谷蓄冷(热)技术,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合理和节约用电。推动节能产品认证,研究实施绿色证书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能效标识管理办法,对于不符合能效标识管理要求的要严肃查处,产品不准进入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强各类能源利用服务机构建设。各行业协会、相关中介组织以及节能服务机构要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咨询、服务工作,参与行业能耗标准的制定,配合政府做好节能降耗工作。
(四)加强节能降耗技术开发、应用。重大节能技术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化项目计划,组织对共性、关键节能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快产业化进程。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节能技术与管理模式。抓好一批节能型和清洁型示范企业(项目),树立节能降耗典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五)采取积极的节能降耗激励政策。运用财税、金融和价格等经济手段,引导、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节约用能。省财政要加大对节能降耗工作的支持力度,主要支持节能重点项目、关键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化、淘汰高耗能落后生产能力、制定能耗标准、建立能源公报制度以及节能宣传培训等。各市、县(市、区)也要根据财力情况安排相应的节能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峰谷、丰枯电价制度,对已建立能源消耗技术规范的行业,要研究探索超耗加价政策。对于高耗能行业项目(企业),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费用分摊有关办法,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发展。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节能降耗项目的实施,加大对节能降耗项目的融资服务。鼓励担保机构对节能降耗项目进行投资担保。
(六)充分发挥企业节能降耗的主体作用。各类企业要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和省的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重视本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在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到“增产不增能、扩建不扩能、增能靠节能”。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应加强能源利用管理,编制节能规划,完善用能用电管理制度、工作责任制度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加强能源计量基础管理。重点用能单位要与当地节能行政主管部门签订节能协议,承诺节能目标(指标),并将本企业节能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和考核;依法向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如实上报本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节能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以及宣传培训等。
五、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组织领导与协调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针对当前节能降耗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制定措施,抓好落实。为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省政府决定建立省节能降耗办公会议制度,省节能降耗的具体日常工作由省经贸委牵头负责。各地也应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或组织领导机构,强化本地区节能降耗工作。
(二)落实目标责任。全省“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按分解到各市和省级有关部门。各市、县(市、区)政府全面负责本地区的节能降耗工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要按照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抓紧制定分解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抓好工作落实,并指导各市、县(市、区)抓好节能降耗工作。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实行严格考核。
(三)加强能源利用统计与监测(监察)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地区的能源利用统计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完整科学的能源利用统计制度,加强能源统计队伍建设和基础培训,尤其要加强对重点用能行业和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统计和分析,执行严格的能源利用数据评估和使用制度。各市要建立和健全能源利用监测(监察)机构,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测(监察)。能源消耗大的县(市)可根据实际需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要配备必要的能源利用统计和监测(监察)人员,保障工作经费。
(四)广泛开展节能降耗宣传和教育。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技术和工作交流,组织节能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结合“八荣八耻”教育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节能降耗宣传和教育,并组织好每年的节能宣传周活动。要将节能降耗纳入各级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节能降耗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节能降耗先进典型和经验,曝光严重浪费能源的行为和现象,让节能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深入人心。
(五)切实做好机关单位的节能降耗工作。各机关单位要率先垂范,带头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减少消耗,引领全社会节约能源。通过设施设备改造以及在办公、用车、采购等制度与管理方面探索和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机关的节能降耗工作。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通知的精神,结合实际,抓紧制定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施意见。
二○○六年六月九日
第三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规则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规则的通知
浙政办发〔2009〕174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府系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以下简称建议)和政协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工作,提高办理工作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办理建议和提案是省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的法定职责。省政府办公厅是省政府办理建议、提案工作的主管机关,负责检查、督促、指导、协调政府系统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各承办单位应确定1名领导分管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落实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机构和人员,并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加强对办理工作的领导。
第三条省政府直属部门和有关单位、中直驻浙有关单位及设区市政府办理建议、提案工作适用本规则。
第二章办理范围
第四条办理建议、提案的范围:
(一)全国和省人大代表(以下简称人大代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交省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研究办理的书面建议、批评和意见。
(二)全国和省政协委员,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提案人),向本级政协全体会议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的,由提案审查委员会或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后,交省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研究办理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第三章交办和承办
第五条省人民代表大会和省政协全体会议期间的建议、提案,由省人大常委会代表与选举任免工作委员会、省政协提案委员会通过建议、提案网上办理系统向各承办单位进行预交办,承办单位通过计算机在网上签收。省人民代表大会和省政协全体会议闭会期间提出的建议、提案,由省人大常委会代表与选举任免工作委员会、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直接交给有关部门办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交给省政府办理的建议、提案,由省政府办公厅以书面形式进行再交办。
第六条承办单位对接到的建议、提案,应当及时进行清点、核对和研究。对建议、提案所提问题不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需变更主办单位或增减会办单位的,应在收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书面向省政府督查室说明情况并提出调整意见,经省政府督查室会同省人大常委会代表与选举任免工作委员会代表联络处和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研究核实后作相应调整。承办单位不得滞留、延误和自行转送其他单位。省“两会”建议、提案交办会后,如认为个别建议或提案仍需调整的,应在交办会后7个工作日内报省政府督查室重新商定承办单位。调整期限过后,原则上不再进行调整。
第七条承办单位接收建议、提案后,应制订办理工作计划,并于交办会后20个工作日内(其中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确定的重点建议、重点提案在7个工作日内)报省政府督查室。
第八条两个及两个以上承办单位共同办理建议、提案的,主办单位应当主动与会办单位协商,会办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主动将书面办理意见告知主办单位,并由主办单位统一答复。当承办单位之间办理意见不一致时,由主办单位负责协调。需两个以上单位分别办理的建议、提案,承办单位应当依照各自的职责办理,并分别答复人大代表、提案人。
第九条承办单位要高度重视重点和重要件的办理,对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确定的重点建议、重点提案,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办理;对单位自行确定的重要建议、重要提案(包括所有政协的集体提案),由单位领导负责办理,具体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健全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制度的通知》(浙政办发〔2008〕3号)要求执行。
第四章办理时限
第十条对省“两会”期间提出的建议、提案,主办单位应在交办会后3个月内办复(除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协确定的重点建议、重点提案外),会办单位应在交办会后2个月内将办理意见书面告知主办单位。因情况特殊,在规定时限内难以完成的,必须提前向省政府督查室和省人大常委会代表与选举任免工作委员会代表联络处或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延期申请,说明理由(如超过办理时限且未提出延期申请的,属未按时办理),经同意后可适当延期。会办件延期时间不得超过1个月;主办件延期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对人大代表、提案人在闭会期间提出的建议、提案,要严格按照办理时限,最迟必须在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全体会议召开之前办复。
第十一条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全国政协提案的办理时限,按省政府办公厅交办通知要求办理。
第五章办理和答复
第十二条承办单位办理建议、提案应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解决问题的原则,凡应该解决又有条件解决的,应集中力量尽快解决;因现有条件和政策规定所限,暂时难以解决的,应纳入规划,创造条件逐步解决;涉及上级部门职权范围事项,应积极反映情况,争取上级支持解决;因各种原因确实难以解决或不可行的,应实事求是地向人大代表、提案人充分说明原因,取得理解和支持。
第十三条承办单位应加强与人大代表或提案人的联系、沟通,采取走访、调研、座谈以及电话、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形式,听取人大代表或提案人的意见。凡是在建议、提案办理答复前,主办单位必须征求领衔代表或提案人的意见,经其同意后,正式行文答复;凡是需要申请延期办理的建议、提案,主办单位必须在3个月办理期限内,主动与领衔代表或提案人联系,说明情况,征得同意。
第十四条承办单位对建议、提案的答复,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拟稿、审核、签发、编号、缮印、用印)行文,由承办单位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审核签发,并加盖本单位公章,注明联系人、联系电话和邮政编码,以公文形式答复人大代表、提案人。
第十五条答复行文表述应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做到有理有据、态度诚恳、文字精炼、表述准确,切忌答非所问,敷衍应付。对建议、提案及答复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承办单位应当做好保密工作。
第十六条答复意见应按办理结果,在首页右上角标明分类标识。一般分为“A”、“B”、“C”三类:所提问题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的,用“A”标明;所提问题部分解决或已列入计划解决的,用“B”标明;所提问题因受条件限制留作参考或不可行的,用“C”标明。
第十七条建议、提案办理须逐件答复,答复意见直接寄送人大代表或提案人,对联名提出的建议或提案,应当将答复意见分别寄送每位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同时,答复意见抄送省政府办公厅和省人大常委会代表与选举任免工作委员会或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以及选举该代表的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机构或提案人所在地政协提案委员会,并将答复意见的电子文档加载到省人大信息网内网或省政协外网上。对有会办单位参与办理的,主办单位应同时将答复意见抄送会办单位。
对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提案,承办单位应将办理结果报省政府办公厅,由省政府办公厅统一答复。
第十八条承办单位应统一印制《省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省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填写建议或提案编号和承办单位名称后,与答复意见一并寄送人大代表或提案人。联名提出的,征询意见表只需寄送给建议、提案的领衔人。承办单位收到人大代表或提案人反馈的征询意见表后应分送省政府督查室和省人大常委会代表与选举任免工作委员会代表联络处或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各一份。
第十九条人大代表或提案人对办理情况反馈表示不满意的,承办单位应立即启动不满意件再办理程序,针对不满意情况,认真研究并在1个月内重新办理答复。
第六章复查与总结
第二十条承办单位办理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对办理工作进行总结,并于每年10月底前将办理工作总结一式两份分别报送省政府办公厅和省人大常委会代表与选举任免工作委员会、省政协提案委员会。总结内容应包括办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体会,主要问题的处理情况,采纳人大代表或提案人建议改进工作的情况,取得的办理成效和社会效应(必须有具体事例)、存在问题和今后改进工作的意见等。
第二十一条承办单位要建立跟踪办理工作制度,每年10月至12月底前,应对上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开展“回头看”,重点对承诺的事项和有关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将“回头看”情况分别报送省政府督查室和省人大常委会代表与选举任免工作委员会代表联络处、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列入省政府直属单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重点考核承办单位的问题解决率(所提建议的采纳率)、按时办结率、面商率、满意率等。
第二十三条省政府办公厅会同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每五年组织一次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先进单位评选活动,每年组织一次优秀承办件和办理工作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对办理工作成绩显著的承办单位和承办人员予以表彰。对推诿责任、敷衍塞责的单位、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追究承办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十四条本规则自发文之日起施行。《关于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工作规则》(浙政办发〔1997〕143号)予以废止
第四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治理水路乱设站乱收费乱罚款的通知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浙政发[2000]215号 【发布日期】2000-09-26 【生效日期】2000-09-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治理水路乱设站乱收费乱罚款的通知
(浙政发〔2000〕215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有关单位:
为改善水路交通环境,保障水路运输有序畅通,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国务院治理公路“三乱”的有关精神和交通部、公安部、国务院纠风办《关于禁止在水路上乱设站乱收费乱罚款的通知》(交水发〔1999〕357号)意见,决定对全省水路“三乱”进行清理整顿。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一、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证需要,控制数量”的要求,批准交通、公安、林业部门在港口(码头)、航道及航道设施上设置水上检查站252个,其中交通部门履行检查、监督、征费职能的港航(港务)管理检查站187个;公安部门水上治安检查站41个(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经县以上公安部门批准可在一定时间内增设临时治安检查点);林业部门水上木材检查站24个(包括公路木材检查站兼管水上检查职能的14个)。宁波港务局检查站的设置,由交通部另行批准。除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其他部门、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在水上设置各种形式和目的的检查站点。
二、二、经批准设置的检查站,应对外公布设站的批准文件、工作范围、检查内容;涉及收费的,要公布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各检查站要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公开监督举报电话,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聘请监督检查员。
三、三、实施监督、检查的船(艇)应有明显的执法标志。执法检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除持有工作证、警官证、行政执法证等有效证件外,须统一佩戴由省交通、公安、林业主管部门制发的《水上港航(港务、治安、木材)检查证》,并在规定的站点或工作辖区内实施检查。要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检查,严禁超越工作范围和部门权限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刁难船民;不得随意拦截、追逐(堵)、扣押或滞留船舶。
四、四、检查站收费或罚款,必须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并建立健全票据审核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
五、五、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治理水路“三乱”工作的领导,组织纠风、交通、公安等部门开展清理整顿,并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清理整顿工作。各级交通、公安、林业部门要加强对各检查站的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人员的职业道德、依法行政、业务知识的培训教育,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各级纠风部门要加强明查暗访,对发现的“三乱”行为,要严肃查处,及时纠正;对问题严重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附件:全省水上检查站名单
浙江省人民政府
二000年九月二十六日
附件: 全省水上检查站名单一、一、交通部门港航(港务)管理检查站
1.杭州市义桥港航管理检查站
2.杭州市北大桥港航管理检查站
3.杭州市北星桥港航管理检查站
4.杭州市獐山港航管理检查站
5.杭州市东江嘴港航管理检查站(含周浦港航管理检查点)
6.杭州市海月桥港航管理检查站
7.杭州市三堡港航管理检查站
8.萧山市瓜沥港航管理检查站(含坎山港航管理检查点)
9.萧山市临浦港航管理检查站(含萧山电厂港航管理检查点)
10.萧山市城厢港航管理检查站(含闻堰、江边港航管理检查点)
11.萧山市义桥港航管理检查站
12.桐庐县窄溪港航管理检查站 13.桐庐县七里垅港航管理检查站
14.富阳市灵桥港航管理检查站
15.建德市梅城港航管理检查站
16.余杭市武林头港航管理检查站(含塘栖港航管理检查点)
17.余杭市良渚港航管理检查站(含瓶窑、杨梅山港航管理检查点)
18.余杭市临平港航管理检查站
19.余杭市余杭港航管理检查站(含仓前、五常港航管理检查点)
20.淳安县千岛湖港航管理检查站(含小金山港航管理检查点)
21.淳安县威坪港航管理检查站(含蛟池港航管理检查点)
22.淳安县姜家港航管理检查站(含汾口、梓桐港航管理检查点)23.淳安县杉树湾港航管理检查站
24.淳安县毛竹源港航管理检查站(含淡竹、金竹牌港航管理检查点)
25.临安市青山湖港航管理检查站
26.临安市青山殿港航管理检查站
27.宁波市白沙港航管理检查站
28.宁波市姚江港航管理检查站
29.宁波市江东港航管理检查站
30.宁波市北仑区穿山港航管理检查站
31.宁波市北仑区白峰港航管理检查站 32.宁波市北仑区郭巨港航管理检查站
33.宁波市镇海区庄市港航管理检查站
34.余姚市三江口港航管理检查站
35.慈溪市西山港航管理检查站
36.象山县西泽港航管理检查站
37.象山县岳浦港航管理检查站
38.象山县白墩港航管理检查站
39.宁海县强蛟港航管理检查站
40.宁海县胡陈港港航管理检查站
41.宁海县西店港航管理检查站
42.奉化市江口港航管理检查站
43.鄞县姜山港航管理检查站
44.鄞县莫枝港航管理检查站
45.鄞县横码港航管理检查站
46.鄞县三桥港航管理检查站
47.鄞县高桥港航管理检查站
48.温州市鹿城区西门航运管理检查站
49.温州市龙湾区龙湾航运管理检查站
50.文成县珊溪港航管理检查站
51.泰顺县百丈港航管理检查站
52.苍南县殿后港航管理检查站
53.苍南县霞关港航管理检查站
54.苍南县宜山港航管理检查站
55.苍南县钱库港航管理检查站
56.平阳县昆阳港航管理检查站
57.平阳县萧江港航管理检查站
58.平阳县南麂港航管理检查站
59.平阳县下厂港航管理检查站
60.瑞安市东山港航管理检查站
61.瑞安市南岸港航管理检查站
62.瑞安市东门港航管理检查站
63.永嘉县清水埠港航管理检查站
64.永嘉县梅岙港航管理检查站 65.乐清市蒲歧港航管理检查站
66.乐清市清江港航管理检查站
67.乐清市磐石航运管理检查站
68.乐清市黄华航运管理检查站
69.乐清市官头市港航管理检查站
70.洞头县三盘港航管理检查站
71.洞头县大门港航管理检查站(含小门航运管理检查点)
72.温州港鹿城港务管理检查站(含安栏、灰桥、上陡门港务管理检查点)
73.温州港龙湾港务管理检查站(含温州大桥、东海油田、兰田港务管理检查点)
74.温州港七里港务管理检查站(含磐石、黄华、小门山港务管理检查点)
75.湖州市环城港航管理检查站
76.湖州市南浔港航管理检查站
77.湖州市练市港航管理检查站
78.湖州市双林港航管理检查站
79.湖州市菱湖港航管理检查站
80.湖州市埭溪港航管理检查站
81.湖州市太湖港航管理检查站
82.长兴县雉城港航管理检查站
83.长兴县李家巷港航管理检查站
84.长兴县和平港航管理检查站
85.长兴县泗安港航管理检查站
86.长兴县小浦港航管理检查站
87.长兴县陈湾港航管理检查站
88.长兴县吕山港航管理检查站
89.安吉县吴山渡港航管理检查站
90.安吉县马家渡港航管理检查站
91.德清县城关港航管理检查站
92.德清县武康港航管理检查站
93.德清县新市港航管理检查站
94.嘉兴市王店港航管理检查站
95.嘉兴市新丰港航管理检查站
96.嘉兴市王江泾港航管理检查站
97.嘉兴市塘汇港航管理检查站
98.嘉兴市三塔港航管理检查站
99.嘉兴市思古桥港航管理检查站
100.嘉善县红旗塘港航管理检查站
101.嘉善县下甸庙港航管理检查站
102.嘉善县太浦河港航管理检查站
103.嘉善县杨庙港航管理检查站
104.嘉善县魏塘港航管理检查站
105.平湖市平湖大桥港航管理检查站
106.平湖市乍浦港航管理检查站 107.平湖市城西港航管理检查站
108.平湖市新埭港航管理检查站
109.平湖市广陈港航管理检查站
110.海盐县沈荡港航管理检查站
111.海盐县武原港航管理检查站
112.海盐县白苎港航管理检查站
113.海盐县通元港航管理检查站
114.海盐县官堂港航管理检查站
115.海宁市硖石港航管理检查站
116.海宁市袁花港航管理检查站(含夹山港航管理检查点)
117.海宁市长安港航管理检查站
118.海宁市斜桥港航管理检查站
119.桐乡市崇福港航管理检查站
120.桐乡市乌镇港航管理检查站
121.桐乡市石门港航管理检查站
122.桐乡市梧桐港航管理检查站
123.桐乡市屠甸港航管理检查站
124.桐乡市大麻港航管理检查站
125.绍兴市皋埠港航管理检查站
126.绍兴市偏门港航管理检查站
127.诸暨市湄池港航管理检查站(含诸暨市城关港航管理检查点)
128.诸暨市五泄港航管理检查站
129.绍兴县齐贤港航管理检查站
130.绍兴县钱清港航管理检查站(含柯桥港航管理检查点)
131.上虞市曹娥江港航管理检查站(含三角港航管理检查点)
132.上虞市百官港航管理检查站
133.上虞市盖北港航管理检查站
134.上虞市通名港航管理检查站
135.嵊州市三界港航管理检查站
136.新昌县新昌港航管理检查站
137.兰溪市女埠港航管理检查站
138.东阳市横锦港航管理检查站
139.衢州市乌溪江港航管理检查站
140.舟山市定海区岙山港航管理检查站
141.舟山市定海区沥港港航管理检查站
142.舟山市定海区岑港港航管理检查站(含册子、老塘山港航管理检查点)
143.舟山市定海区码头港航管理检查站
144.舟山市普陀区六横港航管理检查站
145.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港航管理检查站
146.舟山市普陀区虾峙港航管理检查站
147.舟山市普陀区桃花港航管理检查站
148.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港航管理检查站 149.嵊泗县大洋港航管理检查站
150.嵊泗县嵊山港航管理检查站
151.嵊泗县马迹山港航管理检查站
152.嵊泗县绿华港航管理检查站
153.岱山县衢山港航管理检查站
154.岱山县长涂港航管理检查站
155.岱山县东沙港航管理检查站
156.岱山县南峰港航管理检查站
157.台州市黄岩区江口港航管理检查站
158.台州市黄岩区城西港航管理检查站
159.台州市黄岩区长潭港航管理检查站
160.台州市黄岩区芦村港航管理检查站
161.台州市椒江区前所航运管理检查站(含岩头航运管理检查点)
162.台州市椒江区栅浦航运管理检查站
163.台州市椒江区洪家港航管理检查站
164.台州市椒江区大陈港航管理检查站
165.台州市路桥区金清港航管理检查站
166.台州市路桥区城区港航管理检查站
167.三门县健跳港航管理检查站(含沿赤港航管理检查点)
168.三门县蒲西港航管理检查站
169.临海市城东港航管理检查站
170.临海市杜桥港航管理检查站
171.临海市红光港航管理检查站
172.玉环县干江港航管理检查站
173.玉环县坎门港航管理检查站
174.玉环县芦浦港航管理检查站
175.玉环县大麦屿港航管理检查站
176.温岭市永安港航管理检查站
177.温岭市松门港航管理检查站
178.温岭市沙山港航管理检查站
179.温岭市泽国港航管理检查站(含城北港航管理检查点)
180.温岭市新河港航管理检查站
181.温岭市箬横港航管理检查站
182.台州港海门港务管理检查站(含江滨、外沙港务管理检查点)
183.台州港三山港务管理检查站
184.台州港前所港务管理检查站
185.台州港回浦港务管理检查站
186.青田县沙埠港航管理检查站
187.云和县紧水滩港航管理检查站二、二、公安部门水上治安检查站
1.杭州市运河水上治安检查站
2.杭州市东江嘴水上治安检查站
3.杭州市江干区水上治安检查站
4.富阳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5.富阳市里山水上治安检查站
6.余杭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7.桐庐县水上治安检查站
8.建德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9.建德新安江水上治安检查站
10.淳安县千岛湖水上治安检查站
11.宁波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12.温州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13.湖州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14.湖州市南浔水上治安检查站
15.湖州市练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16.湖州市小梅口水上治安检查站
17.湖州市菱湖水上治安检查站
18.德清县水上治安检查站
19.长兴县水上治安检查站
20.安吉县水上治安检查站
21.嘉兴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22.嘉兴市秀城区水上治安检查站
23.嘉兴市秀洲区水上治安检查站
24.嘉善县水上治安检查站
25.平湖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26.海宁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27.海盐县水上治安检查站
28.桐乡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29.绍兴市越城区水上治安检查站
30.上虞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31.诸暨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32.嵊州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33.绍兴县水上治安检查站
34.新昌县水上治安检查站
35.兰溪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36.江山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37.衢县水上治安检查站
38.台州市黄岩区水上治安检查站
39.临海市水上治安检查站
40.青田县水上治安检查站 41.龙泉市水上治安检查站三、三、林业部门水上木材检查站
(一)水上木材检查站
1.淳安县金竹牌水上木材检查站
2.淳安县鸠坑口水上木材检查站
3.淳安县毛竹源水上木材检查站
4.建德市盆柏水上木材检查站
5.乐清市虹桥水上木材检查站
6.瑞安市东山水上木材检查站
7.长兴县雉城水上木材检查站
8.安吉县吴山渡水上木材检查站
9.遂昌县龙鼻头水上木材检查站
10.龙泉市武溪水上木材检查站
(二)兼管水上木材检查站
1.泰顺县百丈木材检查站
2.湖州市湖州木材检查站
3.德清县武康木材检查站
4.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木材检查站
5.嘉善县里泽木材检查站
6.平湖市城郊木材检查站
7.桐乡市炉头木材检查站
8.开化县开化木材检查站
9.台州市码头木材检查站
10.丽水市桃山木材检查站
11.景宁县顺利木材检查站
12.云和县双港木材检查站
13.青田县湖口木材检查站
14.松阳县裕溪木材检查站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工作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工作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
加强和改进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工作的通知
(浙政办发[1999]147号 1999年11月8日)
各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近年来,各级咨询委作为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紧紧围绕全省各时期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和经济建设重点,做了大量的咨询工作,在政府经济决策中起到了参谋助手作用。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决策咨询机构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作用,经省政府同意,特作如下通知。
一、进一步提高对决策咨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决策咨询工作,是建立正确的决策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要求,是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决策水平、推动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性历史发展时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面临着跨世纪发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我们将会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为确保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减少失误,少走弯路,必须进一步转变传统的决策方式,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加强决策咨询工作。把决策咨询工作作为政府科学决策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决策咨询工作
决策咨询机构作为政府领导机关的“外脑”,要努力做到“想领导所想,先领导所想”,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确定的经济建设中心任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力量抓好重大决策咨询工作。在确保完成领导交办各项咨询任务的前提下,从自身实际出发,少而精地选准咨询研究题目,深入调查研究,力求出成果、出成效,使咨询工作更贴近决策。同时,要针对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咨询研究,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三、进一步发挥决策咨询工作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
决策咨询机构是推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政府联系各阶层人士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有效组织形式。各级政府要真正把决策咨询工作摆到决策参谋和工作助手的重要位置上,对一些涉及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依靠和发挥咨询机构和专家的群体作用,进行科学的咨询论证。要针对经济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给他们出题目、交任务、提要求;同时,对咨询机构提交的各类报告和咨询委员的建议,要认真研究,积极吸纳。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咨询工作,以共同推进决策咨询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决策咨询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四、积极创造良好的决策咨询工作环境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为咨询工作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咨询委员所在单位要一如既往地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尽可能地安排他们参加全局性的有关会议,参加本行业和本单位的有关重要经济、技术活动,参与重大课题的调查研究,同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办公、交通条件和活动经费,以利于咨询工作的更好开展。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