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丽生态宜居哈尔滨的建议
关于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丽生态
宜居哈尔滨的建议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刚刚胜利闭幕的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我们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丽生态宜居哈尔滨,对此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散煤治理。对城区及近郊的现有煤炭收集、储运场所进行专项整治,对不符合城市功能区划的煤炭收集、储运场所实施关停、搬迁。对于可以压减用煤量的企业,尽最大努力实现最大压减量;对于不能压减或必须维持用煤总量的企业,在保证用煤量的基础上通过升级改造等方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压减。要取缔露天烧烤。强化施工工地环境管理,禁止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在施工场地应采取全封闭围挡墙、遮盖等防尘措施。施工现场道路进行地面硬化,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工作,提高城市道路清洁度。实施“黄土不露天”工程,减少城区裸露地面。加强市容环卫扬尘管理,加大环卫设施的投入,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和湿法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严禁在市区焚烧落叶和杂草等可燃物质。实现用煤总量、工业生产、污染物减排三方的平衡。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交通污染。对车辆能源进行改革,鼓励普及高标油品,鼓励使用混合动力、纯电动等其他低排放汽车,并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基金进行补助。加强公交站点和线路调整,增加划定自行车道,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同时加强黄标车尾气排放治理。有研究表明,一辆同型号的黄标车,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相当于15到20辆国四(排放标准)小轿车的排放量。一辆不达标的重型柴油车,(排放量)相当于150到200辆国四小轿车。汽车保有量中重型卡车占比大,而其中绝大部分又是柴油车,所以控车也是大气污染治理重点。
三是合理处理秸秆,解决农民耕地种植问题。秸秆焚烧可导致空气中总悬浮颗粒数量升高,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秸秆焚烧产生的浓烟还会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建议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对“秸秆还田”的推广,积极推广征收秸秆造纸发电的做法。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农田秸秆回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秸秆焚烧。此外,要大力发展秸秆沼气事业,把废秸秆变成能源,这也是农村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法。政府要鼓励支持秸秆的合理利用,对收购秸秆的企业可采取以奖代付的形式,实行免资源费无偿收购,以实现我市秸秆利用的最大化。同时对于购买秸秆回收、收集机的人要进行一定的补助比例,促进农民能更加自觉地重视秸秆资源的再利用,达到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赢的目标。
道外区永源镇人民政府 2018年5月21日
第二篇:立足生态宜居 建设美丽村镇
立足生态宜居
建设美丽村镇
**镇位于**市的中部,东望涢河水,西靠白兆山,有国土面积110.8平方公里,生态林3万余亩,森林覆盖率38%。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生态建设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宜居行动,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镇已完成生态林面积6500亩,通道绿化28公里,建设生态示范村33个,并努力在“生态、宜居、美丽”上作文章,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完善生态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总纲领,改善人居环境;以村庄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村镇。
一、发展现状
**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庄环境不断优化,美丽村镇魅力四射。
(一)特色产业发展完善生态基础
一是流转土地,提高效率。通过抓董桥村朴泥生态产业园扩建和冯庙村芡实种植项目,推动农田集中流转,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地力环境,促进生态环保提档升级,并带动附近村民就业,发展地方经济。二是集中回收,发挥效益。通过抓中涢环保项目,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附属物秸秆、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进行回收处理,制造清洁能源及发电,极大地改善村镇环境,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三是创新模式,协同发展。通过发展稻虾共养等新型农业项目,促进种养业绿色协同发展,激发农业活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通过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村组面貌的进一步改观,形成一道靓丽的产业风景线,完善了美丽村镇生态产业基础。
(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对全镇18座大小水库、2条市级河流、4条支流全面落实河库长责任,签订河道水库保洁协议69份,设立公示牌44块,河道界牌23块,强化日常巡查管护,彻底整治乱排放、乱倾倒、乱采挖等突出问题。二是全力配合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开挖主管沟槽并安装污水管道,接入集镇居民生活污水,多次接受省住建厅、孝感市建委的检查。三是加强秸秆禁烧巡查工作。在夏收、秋收的重要时间节点,组建秸秆禁烧巡查宣传专班,不间断、全覆盖地进行宣传和巡查,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改善了美丽村镇人居环境。
(三)村庄环境整治营造宜居环境。
一是推进村镇垃圾集中清运。农村垃圾治理一体化PPP项目已在**镇率先实施,启迪桑德公司已正式进驻**,集镇和主干道垃圾转运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每村有2人纳入公益性岗位作为公共卫生保洁员,全镇垃圾集中清运处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果。二是推进畜禽粪肥综合利用。对全镇57家规模养殖场实施了粪肥资源综合利用,畜禽污染治理工作顺利推进,使得粪肥变废为宝,改善了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制定了《**镇“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工作实施方案》,2018年计划总投资528.8万元,完成3240座农村户厕、20座农村公厕建改任务,截止目前已完成农村户厕1807座、集镇公厕2座、农村公厕10座的改建任务。通过这些环境整治,进一步优化了村庄环境,营造了美丽村镇宜居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生态宜居环保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深层次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美丽村镇发展。一是宣传不足,参与不够积极。生态宜居建设离不开广大群众,离不开宣传引导,群众思想上不重视,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存在着政府不断加强生态环保建设,但是有的群众却漠不关心,对环保建设不支持。二是人员不足,经费保障缺乏。乡镇目前仍然是一无机构二无人员,“头重脚轻”的问题比较突出。乡镇环保工作事务繁重,但人手严重不足,而企业多如牛毛,对其监管的难度比较大,并且乡镇没有环保工作执法权,同时,部门配套服务比较欠缺。三是管护不足、机制尚未建立。生态环保项目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如:村庄环境整治后续管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行维护等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后续管护不到位,成了一时的面子工程。
三、对策建议
要不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围绕生态宜居目标,努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村镇。
(一)注重深入研究,突出环保特色
要牢牢把握生态宜居发展思路,深入研究村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人文历史特点等因素,充分挖掘自然景观、历史遗存、乡村文化、产业特点等乡村元素,彰显乡镇地域特征和文化魅力,突出村庄生态环保特色。
(二)注重维护管理,健全环保机制
要注重对建设项目设施的维护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等一系列长效管护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厘清部门和村职责,强化责任意识,落实专人,用好管好相关设施和装备,及时维修,达到经久耐用,发挥生态环保长效机制。
(三)注重共管共享,提高环保自觉
按照“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倡导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民主治理机制,制订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自治,群众主体作用,引导村民自觉维护运行好村内环境卫生、村庄建设、污水治理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要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利用多种载体,引导村民广泛参与村庄事务管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共同珍惜和维护自己的美好家园,提高群众生态环保自觉性。
(四)注重监督考核,加强环保管理
要把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美丽村镇建设管理等长效管护机制建设纳入各部门和村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提高部门、村工作积极性。建立督查、通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部门、村工作进行明查暗访,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对工作机制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部门和村进行约谈,切实形成责任清晰、制度完善、运行高效的工作模式,加强环保管理能力。
(五)注重政策引导,发展环保产业
要紧紧围绕生态宜居主题定位,强化环保产业项目招商,推进环保产业化。首先,通过鼓励、引导各种经济形式参与环境保护,将环保产业纳入政策性贷款范围,给予支持。同时,要利用财税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如投资优先、低税率、减免税收,以鼓励环保产业发展。其次,依靠市场力量,实现环保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共同建设美丽村镇。
生态宜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村镇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生态工程、民心工程。**镇将一如既往地把环保当作目前和今后的一件大事来抓,立足生态宜居,为建设美丽村镇而不懈努力!
第三篇:宜居乡村和美丽乡村
宜居乡村
国务院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
2014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意见》提出了三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二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完善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统计和评价机制。省级政府要对本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负总责,规划及工作情况要及时报有关部门备案,接受监督检查。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城乡统筹、突出特色。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一)加快编制村庄规划。
(二)提高村庄规划可实施性。
(三)合理确定整治重点。
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全力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大力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消防、防洪等防灾减灾设施。
(二)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整乡整村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
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加快废弃物回收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私搭乱建,疏浚坑塘河道,推进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建设。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
(三)稳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加强对村域的规划管理,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与田园景观。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保护和修复水塘、沟渠等乡村设施。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完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民居名录,建立健全保护和监管机制。继续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利用小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服务设施,整体带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完善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一)创新投入方式。
(二)建立管护长效机制。
(三)强化农民主体地位。
(四)加强组织领导。
国务院办公厅 2014年5月16日
为此,辽宁省政府下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4〕12号)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结合辽宁实际,大力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经过一段时期的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工作目标
继续治理农村(含国有农场)垃圾、污水、畜禽粪便等污染,改造房、水、路等设施,提升绿化、亮化、生态化等水平。从2014年开始,实施“百千万宜居乡村创建工程”,到2017年,全省创建100个“宜居示范乡”、1000个“宜居示范村”(美丽乡村)、10000个“宜居达标村”,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宜居乡村建设。到2020年,建成一批“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生态优良、传承历史、富庶文明”的宜居乡村。
三、主要任务
(一)治理乡村环境
1.开展垃圾治理。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运行体系,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设施布局,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垃圾日产日清不积存。
2.开展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开展污水治理,原则上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收集管网并有效运行。村庄主要建设种植净水植物的氧化塘,配套分户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开展河道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河道水环境。3.开展畜禽粪便治理。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都要建设畜禽粪便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设施。加强分散家庭养殖户畜禽粪便贮存设施建设,推进畜禽粪便还田利用。
4.开展秸秆治理。引导农民开展秸秆还田、青贮,鼓励秸秆能源化利用。村内柴草堆垛进院,规整垛放,不占道路。
(二)改造乡村设施
1.实施农房改造。有条件的乡镇开展棚户区改造,建设宜居小区。开展农村危房改造,消灭D级危房。开展农房抗震和节能改造。
2.实施道路改造。乡镇政府所在地要完善道路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排水、路灯等附属设施基本完备。实施村庄道路硬化,主要街路全部硬化并有边沟。
3.实施饮水改造。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善供水设施,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4.实施厕所改造。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逐步推行厕所水冲化,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厕所进户。
(三)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1.抓好村庄亮化。村庄主要道路、街口和广场实现亮化。
2.抓好乡村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乡镇建设优美绿化景观带、公园或水系。村庄路边屋旁有树木。
3.抓好乡村美化。乡镇建设景观街路和景观节点,开展建筑立面改造。村庄要进行农房、院落等风貌整治,鼓励农房平改坡。
4.抓好生态优化。保护山水植被等自然景观,提升村落和田园景观,创造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环境。
5.抓好服务优化。强化、完善农村社区公用设施和乡村商业、教育、医疗等服务功能,加强银行网点、综合超市、餐饮住宿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
6.抓好管理优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强化村民自治管理,制定“村规民约”。
7.抓好特色打造。利用地域优势资源,挖掘历史文化传统,打造具有历史文化、风景旅游、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温泉疗养、沟域经济等特点的特色乡村。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市、县分别成立宜居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乡镇要明确责任部门,村庄要有专人负责。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宜居乡村建设作为当前重要任务,精心组织,确保宜居乡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二)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乡村保洁长效机制,设立保洁员队伍,原则上农村执行每400人左右1名保洁员的配备标准。要建立保洁队伍组织体系,原则上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各县设立专门保洁公司,乡镇设分公司,做到聘用、考核、责任制度化。各地要积极组织护林员、水管员等行业人员参与宜居乡村建设。
(三)统筹规划实施。完善县域居民点布局规划,明确不同区位、不同类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集中资金和力量发展重点乡村。组织编制宜居示范乡村建设规划,规划要符合农村实际,不搞大拆大建,满足农民要求,体现乡村特色;要把房屋、街路、设施、景观等整治和改造内容落实到具体项目,做出必要的工程设计和建设时序安排,建立项目库。要制定宜居乡村建设标准。
(四)落实经费保障。将保洁员工资及运行维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担。经费原则上执行农村居民每人30元标准,其中省以上财政承担40%,市财政承担30%,县财政承担30%。运行维护资金由县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筹管理。逐步建立乡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及人员经费保障机制,列入市县财政预算。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宜居乡村建设。
(五)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督察考核通报制度,制定工作考评办法,加强日常统计和调度督察,评选先进市县,考核结果向全省通报。建立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口联系制度,加强省对各市宜居乡村建设工作全过程指导。抓好省级示范,组织专门队伍开展规划编制,建立投入、工程建设和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深入开展宣传,设立专报快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4年6月9日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我部决定从今年起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一、充分认识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二)创建“美丽乡村”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
(三)创建“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
二、准确把握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
(四)明确“美丽乡村”创建的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加强工作指导,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科学、量化的评价目标体系,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树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标杆模式,推动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五)把握“美丽乡村”创建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强化主体。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
典型引路,整体推进。
三、切实抓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重点工作
(六)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功能拓展、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乡村建设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
(七)组织“美丽乡村”创建试点。2013-2015年,在全国选择产生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
(八)推介“美丽乡村”创建典型。
(九)强化“美丽乡村”创建的科技支撑。
(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十一)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十二)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
四、大力加强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组织落实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创新工作机制。
(十五)抓好创建试点。
(十六)加大宣传引导。
农业部办公厅2013年2月22日
为此,辽宁省政府下发《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意见》
(辽政发〔2013〕11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十二五”末全省要完成农村垃圾污水和养殖粪便处理工作有关要求,有效改善村容镇貌,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指导各地有序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工作目标。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环境治理任务。到2015年末,全省农村垃圾污水和养殖粪便等环境治理初见成效,实现村容镇貌整洁有序;到2017年末,基本完成全省农村环境治理任务,村容镇貌达到美丽村镇标准。通过农村环境治理,全面巩固和提高辽河等省内重点流域的治理成果。
(二)工作任务。全面启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实施农村村内道路有硬化、道路两侧有排水边沟、路边屋旁有树木、有垃圾收集池、有保洁员、有村规民约,镇(乡)有垃圾处理设施、有污水处理设施、有养殖粪便处理设施,建立有制度、有队伍、有设施、有经费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体系,实现常态化管理。
三、采取有效工作措施,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一)统筹规划,制定标准。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优先支持集中连片、整乡镇推进的原则,完成全省农村以垃圾污水和养殖粪便治理为重点的环境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二是要制定全省农村环境治理标准和农村垃圾、污水、养殖粪便等治理设施建设标准。三是各市、县(市)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编制农村环境治理规划,分解工作任务,制定实施计划。
(二)明确任务,严格考核。各市、县(市)要依据规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督查考评,对所辖区域农村环境治理进度、质量等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取得实效。省对各市、县(市)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进行全过程指导,负责对口联系的单位要派专人负责,指导对口县(市)做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同时,省将对各市、县(市)工作进展和资金使用、对口联系帮扶工作情况,定期组织检查考核通报。
(三)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各市、县(市)依据规划和治理标准,抓好本地区治理典型。要总结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和经验做法,以典型为突破口,全面推开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省将适时召开全省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现场会,推动全省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健康发展。
(四)加大投入,优先治理。农村环境治理是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各市、县要将农村保洁员和环境治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足额予以保障。省政府将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2013年优先支持辽河干流区域和大伙房、桓仁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环境治理项目;2014年优先支持大浑太流域范围内的环境治理项目;2015年优先支持凌河流域范围内的环境治理项目。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市、县(市)政府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是农村环境治理第一责任人。要建立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在规划的前提下,以县(市)政府为平台进行项目和资金整合。同时建立以乡镇政府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省政府按照部门职能分工,建立对口联系制度和严格的责任体系。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全省农村环境治理牵头和指导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省环保厅负责指导全省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省农村综改办、省交通厅、省农委负责指导全省村内道路和边沟整治规划并组织实施;省水利厅负责指导全省村镇河塘、农田沟渠治理工作;省林业厅负责指导全省村屯绿化工作;省卫生厅负责指导农村改厕工作;省畜牧局负责指导农村养殖粪便治理工作;省财政厅负责农村环境治理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筹集和管理;省农垦局负责指导国有农场的垦区环境治理工作;省政府督察室负责配合省直部门做好全省农村环境治理督查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民政厅、省政府金融办等相关部门,按照分工完成对口联系工作。
辽宁省人民政府
2013年4月12日
大连提出的口号: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第四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两篇
篇一
围绕“一中心、两试点、三条线”,坚持“四个到位”,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实现环境美好、生态优良的宜居环境。
一、依据现有特色科学规划美丽乡村。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一村一景、一户一策原则,依据村庄现有布局和特色,科学谋划。以青龙岗村为例,根据村庄现有“一村一园和一路,两水围绕五条街”的特色布局,规划“一心一带压三轴,五区遍布多节点”空间结构。依据村民现有风貌进行规划改造提升,打造“L”型、“一”字形、“围合式”等院落,实现美观与实用的融合。二、依托已有基础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统筹产业规划和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形成一村一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夯实产业发展之基。一是依托青龙岗木制品加工园区,充分发挥木材加工产业优势,推进村产业整体发展。二是完善村庄基础配套设施,做好产业的支撑。将村庄污水管网同园区污水管网统筹规划施工,实现生产生活双服务。三是进行村庄环境整治,延伸村庄发展脉络,打造宜居环境,并同步推进企业“三化”提升。三、结合多种举措打开乡村建设新局面。
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同宅基地改革相结合,以宅基地改革为突破口,整治空心院、空闲地,利用收回的空心院、空闲地打造微地形。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同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三捐”活动,利用活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目前,村已收回征收半亩以上宅基地42家,腾挪土地21.6亩。筹集三捐资金14.5万余。已拆除门楼、破旧房屋256间,拓宽主次干道22条共8600米。在青龙岗木制品工业园区已加铺柏油路面5000平方米,改造外立面1.8万平方米,厂区外建设生态停车场1.2万平方米,并新种乔木、灌木及草坪等绿植,园区生态环境极大改善。
篇二
绿水青山不仅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且也是自然资本。我镇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推动生态与农业、工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稳妥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构建保障群众稳定收益的长效机制。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环境成为未来生态经济增长的资源。生态与经济共赢,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干驿绿色画卷正徐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提升精品指数
我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域乡村建设规划、中心村布点规划;科学编制了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乡村自然肌理,因地制宜,突出村庄特色,打造出了一批个性彰显、特色各异、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美丽乡村。
二、以植绿见绿为平台,提升绿色指数
xx镇历史悠久,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沟渠纵横,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加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我镇坚持规划引领,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着力打造特色村,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同时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将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建设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村民安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加强领导,认真规划。
为保证植树绿化工作顺利进行,xx镇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村分头实施”的工作格局,多次深入到各村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对植树造林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地规划晴滩、八团、蒋三台等村村庄绿化;其次因地制宜确定植树任务,加大各村荒沟、荒坑的植树绿化工作,确保植树造林工作圆满完成。二是突出重点、应绿尽绿。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标准和要求开展植树造林,做到应绿尽绿。大力开展“绿满干驿行动”,全年植树造林1114亩,栽植景观树80000余株,栽植果树500余株,确保植树造林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三是加强管护、保证质量。
认真把好“管理关”,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切实做好栽植苗木的后期管护工作,组织护林员从树苗筛选、树坑规格、树干涮白、树木浇水等一系列环节抓起,把好“树苗关”、“栽植关”、“管理关”,与林业部门加强衔接,加强技术指导,保证成活率,努力实现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四是广泛宣传、积极发动。
在做好任务分配、扎实推进植树造林进度的同时,注重宣传发动工作,多渠道宣传植树护林的重要性,充分调动群众力量,干群携手植绿美化家园,营造“镇村联动、全民参与”,“人人都植树,村村都造林”的氛围。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经济林及林下种植、养殖,绿化、美化生态环境;大力鼓励、支持村民建设“小五园”,在房前屋后的空白地种植蔬菜、果树、花草等,植绿见绿,见缝插绿,提升乡村绿化覆盖率,让乡村真正绿起来、美起来。三、以乡村建设为支撑,提升富民指数
一是组建工作专班,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全年签约并建设项目3个、投产项目2个。盘活干驿天东工业园存量厂房和土地,湖北天顺干驿风电项目进展顺利,光伏项目积极推进。二是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完善城镇服务功能。
投资40万元消灭镇区泥巴路、投资15万元完成农民街和白马路的路灯延伸、投资18万元完成中转站扩建工程和相关配套设施、投资377万元完成五处空闲地绿化及老风景河拆迁、排水、绿化等工程。三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新建全民健身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活动广场1600㎡,安装体育器材18台套,为居民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休闲运动场所。美化村级道路25.2公里。全年共疏浚渠道15条,总长度达45.256公里,完成市布小农水建设任务的150%。刷新房屋立面300余户,绘制文化墙近5000平方米,改造小三园500余户。同时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着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四、以环境整治为载体,提升健康指数
xx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十宜十不宜”要求,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方向,3个整治村、2个示范村。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工作专班赴多地参观学习,大力开展环境整治。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由镇党政一把手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对镇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并调整精干力量,全力以赴持续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二是广泛宣传发动。
要求镇村干部全员上阵,党员干部先行一步,带头干、亲自干、主动干,以点带面,率先垂范,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号召全民参与整治活动,强化宣传,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广泛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了全员出动、合力攻坚治理环境的浓厚氛围。三是综合治理,消除死角。
以清理生活垃圾、整治杂物乱堆乱放为重点工作,把房前屋后、沟渠全部、村里村外和河道沿岸等纳入管理范围,对积存垃圾进行及时集中清运,着力清理村内、村外的柴草堆、垃圾堆,清除河道、沟塘内积聚的垃圾渣土,彻底清除卫生死角,确保垃圾有处放,清理及时。2020年共拆除老旧废弃房屋140栋,拆除旱厕300余座,安装路灯200余盏,清理房前屋后积存垃圾、杂草杂物200余吨,启动建设桥梁2座,新建及改造、加宽道路20.2公里,建设村级小游园9座。顺利通过省级卫生乡镇复核,镇区环境得到提升,城乡垃圾统筹治理深入推进,积极开展“十户联创”,提升村民环境卫生意识。配备村级保洁员106名,合理分配保洁区域,扎实开展积存垃圾治理。厕所革命进展顺利,已完成农村改厕6767户,新建农村公厕21座,实现23个村(居)公厕全覆盖。不断改善镇村居民环境,提升群众居民的生活品质。
五、以文化传承为导向,提升文明指数
干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之乡”。勤劳、勇敢、智慧的干驿人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具有深厚底蕴、绵延千年史册的历史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开辟新途径,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干驿的发展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事业的发展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是以建设镇文化中心、文化广场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建成集文化传播、图书阅览、教育培训、健身娱乐多功能、多用途于一体的干驿全民健身文化服务中心,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极大提升了文化服务的能力,激发了群众开展健康文化活动的热情。二是以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带动农村文化发展一盘棋。
按照“一村一舞台、一村一图书室、一村一文化广场、一村一广场舞队”的基本要求,推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农民和居民开展多姿多彩的健身娱乐活动。通过“一盘棋”的带动,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提高了群众文化素质。三是以建设文化美食名镇为重点,激发餐饮文化促消费。
我们通过“小龙虾美食文化节”活动,评选“干驿蒸菜名馆”12家,授“干驿锅盔”名点6处,在各个媒体上广泛宣传,极大的提升了干驿美食知名度,推动了干驿餐饮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升。四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接点,奏响乡贤文化大合唱。
我们在建立“干驿乡贤文化馆”的基础上,通过建“状元桥”、铺“天官路”、立“尚书楼”等形式,弘扬干驿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并以周天官为例,推进励志文化;以鲁祭酒为例,宣示廉政文化;以陈尚书为例,激励爱国文化;以李天禧为例传播美食文化。规划松石湖文化创意工程、陆羽东冈草堂、茶文化纪念馆,推动书法之乡、民间文艺创作等。2020年干驿李长茂香醋酿造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湖北经视录制干驿米醋制作过程,并进行专题报道,为擦亮干驿文化古镇名片,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展示平台。第五篇: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内涵
美丽宜居乡村内涵及意义
(1)涵义:美丽宜居村庄是指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行政村。美丽宜居小镇、村庄的核心是宜居宜业,特征是美丽、特色和绿色。
(2)美丽宜居乡村的指标体系 田园美 村庄美 生活美
(3)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现实意义
建设美丽宜居小镇、村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村镇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美丽宜居小镇、村庄示范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创造性地做好有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