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注射泵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时间:2019-05-15 00:1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量注射泵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量注射泵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一篇:微量注射泵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微量泵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微泵操作并发症有:微量泵报警、血液回流、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等

一、微量泵报警

1、原因

(1)机器运转报警,如阻塞、残液报警等。(2)电源报警,如电力不足、使用电池等。(3)机器故障。

2、临床表现

微量泵出现报警音,显示报警项目

3、预防

(1)熟悉微量泵的性能及操作程序,掌握不同用药剂量计速度换算。

(2)规范操作程序,连续微量泵前常规推注少量生理盐水,保证管路通畅。

(3)使用过程中加强巡视,严格床边交接班。

(4)确保电源连接紧密,注射器正确卡入微量泵卡槽内,查看延长管有无打折、脱落。(5)保证机器正常运转。(6)保证电源没有故障。

(7)保证管路通畅,延长管无打折、脱落、无气泡。(8)确保穿刺针处无回血凝固。

4、处理流程

出现微量泵报警→查看报警原因(低电压、阻塞、残量报警等)→根据原因处理报警→按开始键运行→再次确认泵管输注通畅→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

二、血液回流

1、原因

(1)更换液体后未冲管或封管不当。(2)患者穿刺处活动过多,肢体用力。(3)输注流量过慢。

2、临床表现

输液管内有回血,微量泵报警管道堵塞。

3、预防

(1)加强巡视,发现回血及时处理。

(2)留置针或深静脉置管,微量泵使用完毕后,正压封管。(3)将微量泵置于高于静脉穿刺肢体10~20cm左右,防止血液回流。

(4)出现血液回流,可用生理盐水将回血回输。如回血已发生堵塞,切勿用力推注,以免血栓进入静脉,可去掉肝素帽,消毒后接注射器乳头直接抽吸出血栓,如无效,则拔管重新穿刺。

4、处理流程

(1)出现血液回流→用于生理盐水将回血回输→确认静脉置管通畅后将延长管接上→将微量泵置于高于静脉穿刺肢体10~20cm左右位置→按开始键运行→再次确认泵注通畅、无血液回流现象→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

(2)出现血液回流发生堵塞→切勿用力推注→去掉肝素帽,消毒后接注射器乳头直接抽吸出血栓→如无效,则拔管重新穿刺→静脉管道穿刺成功后,确认静脉置管通畅后将延长管接上→将微量泵置于高于静脉穿刺肢体10~20cm左右位置→按开始键运行→再次确认泵通畅、无血液回流现象→向家属交代注意事项。

三、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

1、发生原因

(1)输注高渗或刺激性药物。(2)输注时间过长。(3)不同药物同管输注。

(4)无菌操作不严格,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

(1)沿静脉走向出现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事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2)发病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甚至堵塞。

3、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2)正确选择静脉,不宜与其他输液药物共用一条静脉,以免受输液速度,压力等影响微量泵的持续泵入速度和量,降低因药物效果或输入过快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有条件者选用浅静脉留置针,确保药物泵入。

(3)危重症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防止药物浓度过高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4)合理使用静脉,及时更换静脉。

(5)确保无外渗的情况下,可在穿刺部位上方5~8cm处局部热敷以缓解疼痛。处理流程

出现静脉炎症状→立即停止患处注射、输液→更换注射、输液部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建议医生行中心静脉置管)→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采取相应处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如全身感染症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等)→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安抚患者和家属→做好床旁交接班。

第二篇: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六月份护理业务学习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注射给药法是将无菌药物注射人体内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但注射给药会造成组织一定程度的损伤,在工作中可引起并发症的发生。以下为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疼痛

1.临床表现:主诉疼痛。2.预防措施

(1)注重心理护理,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配合。

(2)正确选择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3)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4)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液。

(5)针头型号选择正确,检查针头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6)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2.处理方法

(二)局部组织反应

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2.预防措施

(1)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3.处理方法

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0.5%碘伏棉签擦拭;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0.5%碘伏棉签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虚脱

1.临床表现: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2.预防措施

(1)注射前向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询问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

(2)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注射时宜采用卧位。3.处理方法

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镇静,给患者及家长以安全感;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

(四)过敏性休克 1.临床表现: 2.预防措施

(1)皮内注射前须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者则应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皮试观察期间,嘱患者和家长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治疗单元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氧气、吸引器等急救药品和物品

。3.处理方法: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按过敏性休克急救流程进行抢救。二.皮下注射

(一)出血

1.临床表现:拔针后少量血液自注射点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2.预防措施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 3.处理方法

(1)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2)拔针后注射点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 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却出血凝块。

(二)硬结形成

1. 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痛痒,可触及硬结。2. 预防措施

(1)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2)注射深度和角度适宜。针头刺入角度不宜超过45度,以免刺入肌层。

(3)操作前应检查针头是否锐利、无倒钩。

(4)注射点选择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

(5)注射药量一般以少于2ml为宜。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6)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3.处理方法:已形成硬结者,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取新鲜马铃薯切片外敷硬结处。

(三)低血糖反应

1.临床表现: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导致血流加快使胰岛素的吸收加快。2.预防措施

(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知识的宣教,直到患者掌握为止(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3)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

(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病人情况。

3.处理方法: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遵医嘱静脉推注25~50%葡萄糖。三.肌肉注射

(一)疼痛

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2.预防措施(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3)按规定配制药液;

(4)轮换注射部位。3.处理方法

(二)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

1.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触碰时,患者有疼痛感。2. 预防措施

(1)对体质较差、局部循环不良者,注射后可行局部热敷,或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局部外敷,以利药物吸收。

(2)注射难于溶解的药物前,充分振荡摇匀,使药物完全溶解后,再行注射。

(3)注射难于吸收的药物、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给肥胖注射时,应作深 部肌肉注射。

(4)长期注射的患者,应有计划的轮换注射部位。

3.处理方法:硫酸镁湿热敷,如意金黄散调和蜂蜜湿敷可治疗肌肉注射所引起的硬结。

(三)药液回渗 1.临床表现:

(1)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2)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

(3)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2.预防措施

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3.处理方法:

(四)感染

1.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化脓、全身血象升高、体温升高。2.预防措施

(1)注意检查注射器的有效日期,不使用过期产品。

(2)注射器及针头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3)严格进行无菌操作。3. 处理方法: 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手术切开引流。

(五)神经性损伤

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当时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坐骨神经是臀大肌肌肉注射时最易损伤的神经。2.预防措施

(1)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

(2)准确选择肌内注射部位,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3)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为幼儿在未能独立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善,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应选用臀中肌或臀小肌注射。3.处理方法

(1)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反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停止注射。

(2)发生后可行理疗、热疗,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六)晕厥(晕针)1.临床表现: 表现为头晕、心悸、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 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2.预防措施

(1)注射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心理;询问患者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患者,注射时应采用卧位。3.处理方法

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晕针。如患者发生晕针现象,护理人员首先镇静,给患者及家属以安全感;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患者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

(七)断针

1.临床表现:注射过程中针头折断。2.预防措施

(1)注射前仔细检查注射器质量,针头与针栓连接处是否牢固。(2)嘱患者取舒适体位,肌肉放松;年龄小或不配合的患者,需请家长协助固定患者。

(3)进针时避开疤痕、硬结。

3.处理方法: 一旦出现折针,不要慌张,嘱患者不要移动或嘱家长继续固定好患者,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尽快用无菌血管钳 夹住外露于皮肤的断端迅速拔出;如果断端完全进入肌肉,应立即请外科大夫处理。四.静脉注射

(一)静脉炎

1.临床表现: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1)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2)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3)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4)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2.预防措施(1)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根据患者年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输液工具。(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

(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人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5)加强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期间的护理;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 3.处理方法

(1)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2)将患肢抬高、制动。

(3)局部进行热敷或热湿敷(50%硫酸镁或95%酒精);(4)可遵医嘱抹喜疗妥软膏或中草药外敷;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5)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二)液体渗出和外渗 1.概念:

(1)输液渗出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非腐蚀性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的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2)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管理疏忽,刺激性药液和发疱剂或液体输入了周围组织。2.临床表现

(1)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变慢。

(2)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

(3)输液部位局部肿胀、疼痛。

(4)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或发热。

(5)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溃疡下方可见组织坏死。3.预防措施(1)提高穿刺技术。(2)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

。(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4)最大程度地稀释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5)为不合作、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有人协助。

(6)过度活动的患者适当固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7)输液过程中,应定时观察穿刺部位;若出现局部疼痛,不能根据回血排除渗漏。

(8)告知患者和家长输液渗漏的症状,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3.处理方法

(1)发生渗漏时立即停止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肢。

(2)如果渗出溶液刺激性不强时,可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敷或热敷患部,以促进渗出药液的吸收。

(3)发生渗漏后,应注意观察和评估渗漏部位的运动、感觉和肢端血运等情况,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4)发生腐蚀性药物渗漏,撤除输液管路之前应先确定治疗方案。在撤除管路时,应避免过重压迫出血部位。(5)细胞毒药物外渗的处理:

①立即停止输液。

②以空针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针。

③局部环形封闭治疗。方法为生理盐水5ml+地塞米松2.5mg,做多处皮下注射,范围大于发生渗漏的区域。④使用拮抗剂。

⑤局部冰敷。渗出后局部冰敷6~12小时,但草酸铂及长春碱类药则不宜采用冰敷,以免加重末梢神经毒副作用的发生。⑥水疱的处理: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提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5号细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抽液使皮肤贴附,避免去表皮。

⑦如患者渗出局部出现坏死时,应请外科或理疗科会诊,遵医嘱进行相应处理。⑧恢复期:鼓励多做肢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

(三)血肿

1.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呈青紫色 2.预防措施(1)提高穿刺技术。(2)熟悉动静脉的区别。

(3)局部隆起疑有血肿立即停止穿刺并拔针进行局部加压止血。

(4)拔针后正确按压(按压针进血管处而不是针进皮肤处)。

(5)拔针后勿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上止血带。

2. 处理方法:已形成血肿者:小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大血肿早期冷敷,48小时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第三篇: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八、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一)目的

用于药物的皮肤过敏实验、预防接种及局部麻醉的前驱步骤。

(二)准备

1、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自我介绍。

2、环境要求:清洁、干燥、宽敞。

3、用物准备:皮肤消毒液、棉签、弯盘、砂轮、1毫升注射器1具、5毫升注射器2具、4号与7号针头、注射药物(80万单位的青霉素)、0.9%生理盐水、盐酸肾上腺素1毫克、注射卡、潮湿小毛巾、手消毒剂、开瓶器、污物缸、必要时准备氧气等急救药品。

(三)操作评估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和心理状态。

2、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和用药史,对药物的作用、治疗情况的认知程度及合作程度。

3、评估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

(四)操作步骤(以青霉素皮试配置为例)

转抄核对医嘱→解释、核对床头卡、腕带→评估全身及局部→询问有无过敏史、饮食等→再次核对医嘱→洗手→戴口罩→备物、检查青霉素、生理盐水(口述所备物品并检查质量药名、剂量、效期、质量)→启青霉素针剂盖→启生理盐水盖→注明开瓶时间、用途→分别消毒两瓶塞→用5ml注射器向液体瓶内注4毫升空气→抽4毫升生理盐水→注青霉素瓶内→充分溶解→1毫升注射器抽取青霉素溶液0.1毫升→抽取生理盐水0.9毫升→混匀→弃去0.9毫升→再抽取0.9毫升生理盐水→混匀→弃去0.9毫升→再抽取0.9毫升生理盐水→混匀→单手将保护帽套针头上(反穿入袋)→置治疗盘内→携用物至床旁→查对床号、姓名→取舒适位→选择注射部位→手前臂掌下1∕3尺侧→核对医嘱→酒精消毒皮肤→取1ML注射器换4号针头→排气→再次核对床号、姓名→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10°角进针注入皮内→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右手推药液0.1毫升→拔针→看时间→查对→协助患者取舒适位→告知注意事项→消毒手→记录皮试时间→医疗、生活垃圾分开处置→洗手→取口罩→15-20分钟后两名护士观察结果→记录双签名。

(五)并发症及处理

1、疼痛: 预防:

⑴心理护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⑵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酶对药液进行溶解。⑶应选择4至4号半锐利皮试针头进行注射。⑷待皮肤消毒剂干燥后方可进针注射。

⑸熟练掌握注射技巧,做到准而快地进针,缩短刺皮时疼痛的持续时间。处理流程:安慰患者→分散注意力→进行熟练的注射

2、局部组织反应 预防:

⑴熟练掌握皮内注射技术,准备掌握配置浓度,准确注入药液剂量。⑵对皮肤刺激性强的药物在注射前履行告知义务。⑶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

(4)认真做好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及随意搔抓、揉按局部皮丘。

处理流程:局部皮肤瘙痒→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健康宣教→观察局部皮肤→记录

3、注射失败 预防:

⑴对不合作的患者肢体给予约束和固定,充分暴露注射部位。

⑵提高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力度及药量,以避免因进针过深过浅导致针头注射部位不在表皮、真皮之间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针头贯穿皮肤。

⑶注射完毕拔针时,勿用棉签按压、按揉,覆盖局部注射部位。

处理流程:拔针更换针头→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致歉→重新选择注射部位→另行注射

4、过敏性休克

预防:

⑴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等已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停止该项试验。

⑵皮试观察期间,嘱患者不能随意离开。

⑶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在注射间备有氧气和吸痰设备。⑷严格无菌操作,注意配置药液有无外观变化、沉淀、破损,检查药物的有效期。

处理流程:立即停止给药→通知医生→平卧→就地抢救→畅通气道→做好气管切开术前准备→遵医嘱用药→必要时实施心肺复苏→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记录 注意事项

1、如患者对皮试药物有过敏史,禁止皮试。

2、皮试药液要现用现配,剂量要准确,并备肾上腺素等抢救药品及物品。

3、皮试结果阳性时,应告知医师、患者及家属,并予注明。

4、不易空腹进行皮肤试验或药物注射:晕针、疼痛刺激等,产生头晕眼花、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等,易与过敏相混淆。

第四篇:微量注射泵在ICU应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微量注射泵在ICU应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随着危重病学的发展,微量注射泵以其将少量液体和药物精确、恒量、恒速、持续泵入人体内的特点,成为治疗危重病人的常用仪器。危重症病房和心内病房常应用微量注射泵泵注血管活性药、镇静药、胰岛素、抗心律失常等药物。因此,对使用微量注射泵存在一些如药物外渗、脱管、静脉通道堵塞等不安全因素不容忽视。

下面是使用注射泵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和大家分享,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确保病人安全,让输液更安全更智能。常见问题:

1、微量注射泵的附件不配套: 微量注射泵泵注的液体量少,灵敏度高,附件不配套常常会影响到微量泵的灵敏度,如一次性注射器大小不适,会出现针管夹固定不牢,导致针管滑脱或药液剩余较多而仪器就开始报警。另外,如果使用的延伸管过软可使静脉通路阻塞,但微量泵因不敏感而未能报警,以致影响药物泵注。

2、对微量泵使用中回血处理不当: 个别护士专业知识欠缺,对患者的病情及泵入的药物作用不了解,当微量注射泵的管路发生回血,这种情况往往是发生在使用微量注射泵开始或中间更换注射器时,若不考虑注射药物的性质和剂量,盲目采用快进键处理回血或用传统方法用生理盐水加速推注,会致使短时间内进入患者体内的药量过多,产生不良后果。

3、药物渗漏: 应用微量注射泵泵入的药物多为血管活性药物,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大,微量泵使用时间长,一旦药物漏至皮下组织,可引起局部血管强烈收缩而致组织坏死或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致皮下淤血、静脉炎等发生。

4、堵管: 长时间泵入极微量药液,如果使用单静脉通道,在病人躁动、咳嗽、吸痰时、药液完后未及时更换药液,很容易造成堵管。

5、微量泵报警处理不当或未能及时处理: 微量注射泵有灵敏的自动报警提示,包括电源不足报警、余量报警、药液泵完报警、堵塞报警、注射器与推动器接触不良报警等,这些使护士在使用微量泵时对报警产生了依赖心理,不定时巡视、检查各管路接头情况,认为微量泵不报警就是在正常运转。以致延伸管、三通接头或输液针头连接处脱落、输液部位肿胀等都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6、微量注射泵保养不当: 保养不当可导致微量泵速率不准确。使用后未及时清洗使尘埃、药液,特别是高粘度的药液黏附在推进器和导轨摩擦处,影响微泵速率的准确性。解决方法:

1、熟练掌握微量注射泵的性能及保养: 微量注射泵带有蓄电池,一般情况下充电后转送病人时可连续使用2~3h,连接交流电可自由充电,注射器通常选择用一次性50ml注射器。微量注射泵有灵敏的报警系统,包括管道受压、阻塞,滑座与注射器分离,余量,低电池容量报警等,要熟练掌握、识别各种报警显示及处理方法。仪器应专人保养,要求每天擦拭保持清洁,尤其是推进器械及导轨摩擦处,要用酒精棉签擦拭,以清除灰尘,特别是高粘度药液黏附的清除,确保微量注射泵的正常使用。

2、规范微量注射泵的操作步骤:

①使用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配置药液遵守无菌操作原则。②将微量泵固定于支架,接通交流电并打开电源,检查微量泵的电源及仪器性能。③用50ml注射器吸取药液并连接延伸管,排气后置于微量泵的针管夹,固定牢固。④延伸管与静脉通道连接,根据医嘱选择泵入的速度,按启动键可见注射指示灯闪动,即为注射开始,微量泵进入工作状态。

⑤微量泵使用结束,先按停止键,断开延伸管与静脉通道的连接,关闭电源,整理清洁注射器与微量泵。并做好微量泵的消毒工作。

3、掌握微量注射泵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及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认真执行医嘱,对特殊药物准确换算。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微量泵上要注明药物名称、剂量、配置时间、泵入速度等,交接班做到三清即口头讲清、书面写清、床边看清,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②加强巡视及病情观察不良反应。药物泵注后注意观察输液管道是否通畅,药液有无渗漏、脱管,血管走向有无条索状红线出现,特别是给病人翻身、排背、吸痰时尤其要注意管道的情况,一旦微量泵发生报警,及时找出原因,并做出相应处理。

③妥善处理管道回血,更换注射器或病人躁动、咳嗽管道有回血时,严禁按快进键处理回血,可用另外一副注射器将液体回抽,再用生理盐水冲注,并将延伸管内有血的液体排除,调节微量泵后连接。微量泵注射药物尽可能稀释,以免堵塞后报警时间过长而影响治疗。④应用期间不能随意中断泵入药物,提前配好药物备用,当残留报警灯亮时立即更换,更换动作要迅速、准确,血管活性药物更换前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⑤加强微量泵保养,定期检查仪器的性能,使用完后要及时清洁除尘,特别是推进器与轨道、针管夹,要用棉签蘸汽油擦洗后,再用清水擦干。如微量泵接电源后显示器不亮,泵速有误差,报警失灵,严禁给病人使用,应及时维修。

4、预防感染: 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三通和延伸管每天更换,注射器为一次性使用,深静脉置管处每天换药,穿刺点粘贴透明敷料,泵管、三通处用无菌巾覆盖。

总之,在使用微量泵前,制定出规范的操作流程、维护保养及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交接班制度,每班交接微量泵的性能、运行情况、多加巡视。病房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每位工作人员自觉遵守操作规程,增加微量泵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重视微量泵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风险防患意识,加强环节管理,对于确保患者住院期间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第二节 鼻饲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二节 鼻饲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腹泻 l.发生原因

(1)大量鼻饲液进入胃肠道时,刺激肠蠕动,使流质食物迅速通过肠道,导致腹泻。

(2)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失调,并发肠道霉菌感染而引起腹泻。(3)鼻饲液浓度过大、温度不当以及配制过程中细菌污染等,均可引起病人腹泻。(4)某些病人对牛奶、豆浆不耐受,使用部分营养液易引起腹泻。2.临床症状:

病人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或水样便,伴有(或无)腹痛,肠鸣音亢进。2.预防及处理

(1)每次鼻饲液量不超过200ml,减慢管喂的速度,并可给予适量的助消化药或止泻药。(2)菌群失调病人,可口服乳酸菌制剂;有肠道真菌感染者,可口服氟康唑0.4g,每日3次,或口服庆大霉素8万u,每日2次,2~3 d症状可被控制。严重腹泻无法控制时可暂停喂食。

(3)鼻饲液浓度可由低到高,尽量使用接近正常体液渗透克分子浓度(300 mmol/L)的溶液,对于较高液渗透克分子浓度的溶液,可采用逐步适应的方法,配合加入抗痉挛和收敛的药物控制腹泻。(4)鼻饲液配制过程中应防止污染,每日配制当日量,放置于4 ℃ 冰箱内存放。食物及容器应每日煮沸灭菌后使用。注入温度以39~41 ℃ 为宜。

(5)认真评估病人的饮食习惯,对牛奶、豆浆不耐受者,应慎用含此2种物质的鼻饲液。

(6)注意保持肛周皮肤的清洁干燥,腹泻频繁者,可用温水擦拭后涂氧化锌或鞣酸软膏,预防皮肤并发症的发生。(二)误吸

胃内食物经贲门、食管、口腔流出,误吸至气管,可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原因

(1)衰弱、年老或昏迷等病人,吞咽功能障碍,贲门括约肌松弛,较易发生液体返流,误吸至气管。

(2)病人胃肠功能减弱,如大面积烧伤后病人反应差,胃排空延迟,易发生液体返流等并发症。

(3)鼻饲的速度注入过快,一次注入量过多,胃内容物潴留过多,腹压增高引起返流。

2.临床表现 鼻饲过程中,病人出现呛咳、气喘、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咳出或经气管吸出鼻饲液。吸入性肺炎者,可出现体温升高,咳嗽,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水泡音。3.预防及处理

(1)卧床病人鼻饲时应抬高头300~450,病情容许时,可采用半卧位。当病人出现呛咳、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停止鼻饲,取右侧卧位,吸出气道内吸入物,并抽吸胃内容物,防止进一步返流。(2)选用管径适宜的胃管,注意鼻饲量及灌注速度,可用逐次递增鼻饲量的方法或采用输液泵控制以匀速输入。

(3)昏迷或危重病人翻身应在管饲前进行,以免胃因机械性刺激而引起返流。呼吸道损伤气管切开病人每次注人量不能过多,防止呕吐引起吸人性肺炎。吸痰时,禁止注入。(4)大面积烧伤等病人在胃功能恢复前,应尽可能选择鼻空肠途径喂养,可减少胃内潴留,并可降低细菌感染发生率,避免返流现象发生。(5)喂养时辅以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必利等,可解决胃轻瘫、返流等问题,一般在喂养前半小时由鼻饲管内注入。(三)恶心、呕吐

1.原因

常因鼻饲溶液输注的速度过快与量过大引起。2.临床表现

病人可感觉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面色苍白、流涎、出汗等,吐出胃内及肠内容物。

3.预防及处理

(1)可减慢输注速度,液量以递增的方法输入,一般每日1 000 ml,逐步过渡到常量2OOO~2500 ml,分4~6次平均输注,每次持续30~60 min,最好采用输液泵24 h均匀输入法。

(2)溶液温度保持在40 ℃ 左右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3)颅脑损伤病人鼻饲时,注意区别因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可及时给予脱水剂,以缓解症状。(四)鼻、咽、食管黏膜损伤 1.原因

(1)操作者对鼻、咽、食管解剖生理特点不了解,操作动作粗暴,造成损伤。(2)反复插管或病人烦躁不安自行拔出胃管损伤鼻、咽、食管黏膜。(3)长期留置胃管对黏膜的刺激引起口腔、鼻黏膜糜烂及食管炎。2.临床表现

有口腔、鼻黏膜糜烂、出血,咽部及食管灼热、疼痛,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有感染时,可出现发热。3.预防及处理

(1)插管前向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取得理解和合作。熟练操作过程,选择适宜的鼻饲管,注意食管的解剖生理特点。插管不畅时,切忌暴力,以免损伤鼻、咽、食管黏膜。(2)长期鼻饲者,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及石蜡油滴鼻1~2次,防止口腔感染及鼻黏膜干燥糜烂。每周更换胃管1次(橡胶管),晚上拔出,翌晨再由另一鼻孔插入。(硅胶管,每月一次;新型材质,按使用说明书3-6个月更换一次)(3)鼻腔黏膜损伤引起出血较多时,可用冰生理盐水和去甲肾上腺素浸湿的纱布条填塞止血;咽部黏膜损伤,可用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16万U加入20 ml生理盐水内雾化吸人,以减轻黏膜充血水肿;食管黏膜损伤出血可给予制酸、保护黏膜药物。

下载微量注射泵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量注射泵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胃肠减压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胃肠减压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引流不畅 (一)临床表现 腹胀无缓解或加剧,检查负压引流装置,无引流物引出,或引流物突然减少;引出的胃液量明显低于正常胃液分泌量;注射器回抽......

    留置胃管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留置胃管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声音嘶哑 (一)临床表现 置管后或留胃管期间出现咽喉疼痛,声音嘶哑。 (二)预防及处理 1.根据年龄、性别、个体差异选择粗细适宜的胃管,采用......

    静脉采血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采血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采血法是指将静脉血抽出体外的方法。目前包括普通静脉采血法和真空负压静脉采血法两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皮下出血或局部血肿、......

    抽血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第一节 静脉抽液法操作并发症 一、皮下出血 (一)发生原因 1.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时间不够5min。 2.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方法不对,如果穿刺时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

    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第一章 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第一节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一、疼痛 (一).原因 1)病人精神紧张、恐惧。 2)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 3)操作者动作......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技术操作常规(2011年版)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第一节 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第二章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二章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发热反应 (一)发生原因 发热反应为静脉输液法最常见的并发症,引起输液发热反应有......

    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目录

    目录 一、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 二、皮下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7) 三、肌肉注射操作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