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党校预算执行管理的思考
【摘 要】党校的预算执行管理对于保障党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党校预算执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以此提高党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党校;预算执行;管理
党校的预算执行管理是党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于保障党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党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不及时防范、加以纠正,势必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一、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组织收入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收入上缴不及时、不彻底。存在部分非税收入存在截留、坐支现象。还有部分房租收入转移至下属单位。
2.支出管理不规范
一是部分业务处室违规发放各种津补贴。二是公务接待费支出管理不严格。三是会议费管理不规范。四是不按预算规定提前支付工程款。
3.校内预算二次分配缺乏民主性和公开性
有的部门7月份,全年指标就被用完,而有的部门到年底仍然还有很多指标未使用。因此校内预算分配没有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资金的使用效果较差。同时,也对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4.预算支出控制刚性不足
有些业务处室,个别业务已经取消或终止,并不通报财务部门,而是把原项目资金挪作他用。有的部门不按业务支出进度使用资金,每到年底就忙着突击花钱。这不仅浪费了钱财,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单位形象。
5.预算执行过程缺乏监管
业务处室受趋利因素影响不可能真实反映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出现了部门业务处室专项资金之间混用,包干经费使用超额度,突击花钱等问题,出现了学校预算谁都管、谁都没有管好的现象。
二、预算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制度设计存在缺失
党校在预算执行、考核等阶段没有制定相关的程序和制度,因此,预算执行需要调整或则需要对预算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时,找不到文件依据。
2.缺乏预算管理奖惩机制
由于党校缺乏预算管理奖惩机制,导致预算执行刚性不足。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突破预算、挪用专项经费、擅自改变的行为没有任何处罚措施。对于严格执行预算,办事勤俭节约的处室,不但没有得到奖励,反而因为本年年底存在经费结余,可能导致明年预算额度被核减,这极大挫伤人们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3.沟通机制不健全
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业务处室和财务部门都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每当预算执行中出现问题时,业务处室与财务部门相互指责。业务处室认为,财务部门的预算编制是闭门造车,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业务处室的工作开展。财务部门则认为,业务处室随意安排预算外支出,违反了财务制度规定。
4.预算管理水平较低
党校多数人的预算管理思想还停留在原来的只靠财政拨款的年代,认为学校每年只要把国家下拨的资金全部用完就算很好地完成了预算管理。这给党校的预算执行带来很大的困难。
5.校内预算指标分配滞后
党校预算的二次分配指标通常是在每年5月中旬才下达到业务处 室,因此,对1月到4月部门的业务支出缺少预算管理的支出。
三、预算执行相关改进建议
1.进一步完善财务制度
党校目前急需出台《党校预算管理办法》《党校内部控制管理办法》,需要结合目前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规定修订《党校财务管理制度》《党校培训费管理办法》《党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并且要加强制度执行。
2.加强内部会商
党校财务部门与业务处室应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采取定期会商和不定期会商。定期会商,就是党校财务部门每年5月、11月与各业务处室逐一会商,对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解决。
3.规范并尽可能减少预算调整
由于预算的编制和预算的执行客观上存在着时间差,而在预算编制时对预算期间的主管预测和客观现实也会存在差异,因此,随着经济、政治等环境的不断变化,可能会出现需要增加或减少的预算项目及其资金的情况,这就需要进行预算调整。党校预算调整必须遵循相关规定和程序。
4.加强预算执行的检查分析
为保证预算执行符合党校战略和年初计划,有必要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检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和分析,是提高党校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
(1)及时发现问题。加大调研、会商力度,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是否存在项目调整事项,是否有违规现象,是否存在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
(2)分析问题,提出备选方案。财务人员要广泛收集资料,对照法律法规,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归纳分析,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3)评估方案,采取适当措施。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估,预测其实施结果,从中选出较优方案。要以政策为导向,参照成本效益原则,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4)奖罚并举,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对于违法预算规定的,必须依照其情节轻重给与相应的处罚。对于预算执行中的好方法、好措施,应该及时给与奖励。
(5)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优化预算执行过程。党校应该整合目前使用的各种财务软件,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对于预算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业务处室共同会商,分析产生偏离的原因,拟定妥善的处理措施予以解决。
(6)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预算管理的各种关键指标,合理设置预警线。单实际业务超出合理范围,并且无正当理由时,必须进行人为干预使其回到合理区间。
第二篇:预算执行管理
预算执行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预算执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各项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财政管理水平。
近年来,按照建立中国特色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我国的预算执行管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体系,涵盖了国库集中收付、国库现金管理、政府采购管理、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政府会计核算管理以及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等诸多方面,并形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为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贯彻落实财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有效手段和坚强保障。
(1)国库集中收付制度。2001年3月,我国正式开始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改革传统的财政资金银行账户管理体系和资金缴拨方式,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财政资金运行机制。财政资金运行过程通过电子化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有效提高了预算执行透明度,强化了预算监督。
截至2008年底,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方面,所有中央部门及所属120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地方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本级,300多个地市,1900多个县(区),超过28万个基层预算单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改革的资金范围已由一般预算资金扩大到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等。在收入收缴改革方面,有非税收入的中央部门均纳入改革范围,近60个中央部门已正式实施改革。
地方绝大多数省份的省本级、近200个地市、1000多个县(区)、超过18万个执收单位实施了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改革的资金范围已扩大到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彩票公益金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八大类。
(2)公务卡制度。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2007年7月,我国正式实行公务卡制度改革。推行公务卡改革,对公务消费由公务卡取代现金支付结算,利用“刷卡支付、消费有痕”的特点,使公务消费置于阳光之下,财政部门能够掌握所有通过公务卡支付报销的明细信息,并可通过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加强了财政财务管理。截至2008年底,绝大多数中央预算部门和地方省级部门推行了公务卡改革试点。
(3)财政国库动态监控。是指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基础上,通过动态监控系统,对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相关信息进行判断、核实、处理,及时纠正预算执行偏差,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以达到纠偏、警示、威慑目的的预算执行监管工作。截至2008年底,财政国库动态监控已覆盖所有中央部门及所属120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同时,还将农村义务教育等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纳入动态监控范围。
(4)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税横向联网。是指财政部门、税务机关、国库、商业银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电子网络系统办理税收收入征缴入库等业务,税款直接缴入国库,实现税款征缴信息共享的缴库模式。2007年,我国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工作正式启动,截至2008年底,20多个省份已开展试点。从试点情况来看,联网运行良好,纳税人可以足不
出户享受7×24小时全天候的纳税服务,不需再到纳税大厅排队缴税,税款缴纳可以在数秒内完成,并直接从纳税人账户划入国库,征缴过程透明,征缴信息实现共享。
(5)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1996年,我国开始进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试点。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一是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高。政府采购规模由2002年的1009.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660.9亿元,2002-2007年我国政府采购资金年节约率在11%左右,累计节约财政资金约1900多亿元。二是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了以政府采购法为统领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三是政府采购管采分离成效明显,初步建立了采购管理机构统一监督管理下的集中采购机构和采购单位具体操作执行的采购管理体制。四是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取得重大突破,在促进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五是集中采购工作逐步加强,形成了以集中采购为主要形式的采购格局。六是依法采购水平全面提升,公开透明的采购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七是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在促进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八是通过开展全国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在强化监管、规范操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九是全国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步伐加快,全国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建设开始启动。
(6)国库现金管理。是指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在确保国库支付需要和国库现金安全的前提下,有效管理国库现金以降低筹资成本和获取投资收益的一系列财政管理活动。经国务院批准,2006年我国正式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工作主要针对中央国库现金,采取两种相对安全的操作方式即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买回国债,提高了国库资金使用效益,并在与国债管理有效结合以及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7)预算会计。是指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具体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等。
(8)账户管理。规范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和财政资金专户管理,是推进预算管理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是强化资金监管和确保资金安全运行的根本性措施,也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
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2001年,中央和地方分别建立了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制度。近年来,通过健全账户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账户审批管理,建立账户年检管理制度,完善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账户日常监管等措施,基本实现了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规范化和长效化管理。
财政资金专户管理。财政资金专户是指各级财政部门为核算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开设的资金账户。为加强对财政资金专户的管理和监督,财政部门建立了财政资金专户管理档案制度和报告制度,对各类财政资金专户实施动态管理。目前,财政资金专户已基本实现规范化管理。
(9)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是指根据各级金库报表和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编制并逐级汇总而成,包括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报表和文字分析两部分,主要反映各财政收支项目本旬(月)及累计发生数、完成预算进度及增减变化情况等,同时,对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有关建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是有关部门和领导进行财政经济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10)财政总决算。是指对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的全面反映各级政府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综合报告。现行的财政总决算由中央财政决算和地方财政总决算构成,分别按收入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活动。
(11)部门决算。是指全面反映各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财务报告。近年来,我国部门决算编审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已将预算单位的全部收支及资产负债情况全部纳入部门决算编报范围,并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部门决算报表体系和编审工作流程。部门决算数据是分析预测社会事业发展和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决算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揭示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从而加强和改进财政财务管理,形成“预算→决算→预算规范”的预算管理链,建立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相互反映、互为依据、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
(12)财政统计。是指对财政预算执行信息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整理的方法,是社会经济统计体系中的一种专业统计,是财政政策制定、财政经济形势分析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一是对公开发布过的财政统计数据口径差异和变化情况进行集中整理并逐步统一和规范。二是定期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等公布财政决算收支数据。三是整理汇编财政历史数据并研究利用,及时提供财政统计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报告。四是定期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提供财政统计数据。
(13)预算执行管理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完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体系,健全预算执行管理机制。二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健全政府采购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提高科学理财水平。四是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建立政府会计管理体系。
第三篇:做好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思考
预算执行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其监督制衡作用日趋明显,成效和影响不断扩大,对于规范财政管理行为,健全财政管理制度,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做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展审前调查,针对部门特点掌握被审计单位情况
为了摸清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一方面可以发放调查表,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调查事项如实填报情况,并提供有关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还可以采用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审前调查。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开展审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特点不同,摸清家底的方法也不相同。在审计中,针对资金量大,来源渠道多,内部职能部门较多的单位,选择掌管项目多、资金使用量大的重点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其对项目的立项、资金管理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在实际工作中是否严格执行;对下属单位较多,创收能力较强的单位,主要对其下级单位的收入来源及规模进行延伸审计调查,核实其是否如实缴纳国家税收,收入是否统一纳入单位预算管理,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的违法行为;对于人员较少,多数经济活动依托相关单位开展,财务上将资金拨付到外部相关项目承担单位的部门,到相关单位进行调查和核实。
二、采用有效的审计方法,搞清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在摸清基本情况的同时,还必须采用有效的审计方法,才能搞清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
1、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入手,了解被审计单位各项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真正得到了贯彻执行。如会计、出纳是否分开,财权与事权是否分离,款项的拨付是否有严格的审批制度,经费的收支是否全部纳入了单位的预算管理等等。通过对内控制度的调查,从而确定被审计单位容易出现问题和舞弊的环节。这样做有利于突出审计重点,减少盲目性。
2、抓住被审计单位本级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这一主线,沿着资金运动轨迹,一查到底,直到搞清楚资金的最终去向为止。目前在实行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收付后,财政资金不再通过部门和单位的多重账户中转,减少了支拨的环节。按照资金流向进行延伸,弄清资金的真实用途和使用效益情况,将资金的最后使用者与部门及直属单位的审计结合起来。特别是要重视对时间较长的往来款项和异常业务往来的资金流向的审查,从中可以发现大案要案线索。
3、在审计环节上,要紧紧抓住预算执行的“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审计人员应从立项审批、预算、资金收付、项目评价等各个环节着手,对照批复的预算,做到逐项、逐个环节的审查,看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是否不按预算和偏离预算的情况发生,进而跟踪预算执行的结果。要特别关注预算执行的结转、结余,因为这是预算执行质量的重要体现。针对结余资金过多的现象,还应从体制和制度上分析查找原因,促进其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注重分析研究,体现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过去我们实施预算执行审计,往往是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因而审计揭示的问题年年都是“老面孔”,所提建议也是微观的、一般性的,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因此,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注重从政策措施以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问题,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加强预算管理。首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和采纳审计意见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采纳审计意见情况的督促检查,保证被审计单位积极落实审计决定和意见。其次,以规范预算管理为目标,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制度建设和落实。通过审计,不但指出被审计单位内控中的薄弱环节,而且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改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篇:预算执行管理[范文模版]
预算执行管理
预算执行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预算执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各项财政政策实施的效果,关系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近年来,按照建立中国特色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我国的预算执行管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体系,涵盖了国库集中收付、国库现金管理、政府采购管理、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政府会计核算管理以及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等诸多方面,并形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预算支出的及时性和均衡性明显提高,在上年预算执行进度加快的基础上,2011年前11个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完成预算的88.8%,比2010年同期加快了4.1个百分点,为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贯彻落实财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有效手段和坚强保障。
(1)国库集中收付制度。2001年3月,我国正式开始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基本目标是改革传统的财政资金银行账户管理体系和资金缴拨方式,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财政资金运行机制,实现了由层层“中转”变“直达”。财政资金运行过程通过电子化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有效提高了预算执行透明度,强化了预算监督。
截至2011年底,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方面,所有中央部门及所属136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地方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本级,320个地市,2600多个县(区),超过38万个基层预算单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改革的资金范围已由一般预算资金扩大到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等。在收入收缴改革方面,有97个中央部门、35个专员办执收的非税收入,以及西藏财政厅执收的中央彩票公益金实行国库集中收缴。地方所有省份的省本级、310多个地市、2400多个县(区)、超过31万个执收单位实施了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改革的资金范围扩大到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彩票公益金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八大类。
(2)公务卡制度。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2007年7月,我国正式实行公务卡制度改革,对公务消费由公务卡取代现金支付结算,利用“刷卡支付、消费有痕”的特点,使公务消费置于阳光之下,财政部门能够掌握所有通过公务卡支付报销的明细信息,并可通过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公务卡公务支出活动,加强了财政财务管理。截至2011年底,绝大多数中央预算部门和地方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本级,280多个地市级,1000多个县级,13万多个预算单位推行了公务卡改革。
(3)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是指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基础上,通过动态监控系统,对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相关信息进行监测、判断、核实、处理,及时纠正预算执行偏差,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以达到纠偏、警示、威慑目的的预算执行监管工作。截至2011年底,中央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覆盖到所有中央部门及所属136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同时,还将农村义务教育等部分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纳入动态监控范围,保障专项资金安全运行。地方财政部门按照中央指导意见,结合本地特点,研究开发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取得良好成效。
(4)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是指财政部门、税务机关、人民银行、国库、商业银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电子网络系统办理税收收入征缴入库等业务,税款直接缴入国库,实现税款征缴信息共享的缴库模式。2007年,我国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工作正式启动,截至2011年底,全国所有省份都推行了财税库银横向联网。2011年通过横向联网系统共办理业务1.6亿多笔,金额35000多亿元。
(5)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由于政府采购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运作,便于社会各界监督,因而也被称为“阳光下”的采购。
1996年,我国开始进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试点。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采购规模由2002年的1009.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332.5亿元,2002-2011年我国政府采购累计节约财政资金6600多亿元。政府采购政策的功能作用逐步显现,在推动节能环保、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促进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采购法制化建设不断加强,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为统领、以部门规章为依托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采管分离、机构分设、政事分开、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以集中采购为主导、公开招标为主要采购方式的政府采购格局逐步强化,依法采购水平全面提升。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谈
判进入实质性阶段,国内谈判应对工作全面开展。
(6)国库现金管理。是指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在确保国库支付需要和国库现金安全的前提下,有效管理国库现金以降低筹资成本和获取投资收益的一系列财政管理活动。经国务院批准,2006年我国正式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工作。目前,中央国库现金管理主要采取两种操作方式,即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买回国债。
(7)预算会计。是指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具体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等。
(8)账户管理。包括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和财政专户管理。账户管理是推进预算管理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是强化资金监管和确保资金安全运行的根本性措施,也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
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近年来,通过健全账户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账户审批管理,建立账户年检管理制度,完善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账户日常监管等措施,基本实现了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规范化和长效化管理。
财政专户管理。财政专户是指财政部门为履行公共财政管理职责,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开设用于管理核算特定专用资金的银行结算账户。近年来,财政部门按照“规范、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不断健全财政专户管理制度,对财政专户开设范围、开户审批管理权限、开户程序、归口管理、资金管理、开户银行管理、建立档案制度和检查制度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并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加大清理整顿力度,推动实施财政专户动态管理,财政专户管理不断加强和规范。
(9)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根据各级金库报表和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编制并逐级汇总而成,包括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报表和文字分析两部分,主要反映各财政收支项目本旬(月)及累计发生数、完成预算进度及增减变化情况等,同时对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对后期财政收入走势进行预计并提出有关建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是有关部门和领导进行财政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10)财政总决算。是指各级政府依照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编制,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全面反映各级政府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综合报告。现行的财政总决算由中央财政决算和地方财政总决算构成,与预算体系相适应分别按收入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活动,体现了一年来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是政府收支预算执行的最终结果。财政总决算在改进预算编制、规范预算执行、促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1)部门决算。是指全面反映各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财务报告。部门决算数据是分析预测社会事业发展和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决算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揭示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从而加强和改进财政财务管理。近年来,我国部门决算编审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已将预算单位的所有收支及资产负债情况纳入部门决算编报范围,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部门决算报表体系和编审工作流程。部门决算工作的目标是建立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形成“预算→决算→预算”规范的预算管理链条。
(12)财政统计。是指对财政预算执行信息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整理的方法,是社会经济统计体系中的一种专业统计,是财政政策制定、财政经济形势分析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一是对公开发布过的财政统计数据口径差异和变化情况进行集中整理并逐步统一和规范。二是定期通过财政部网站、《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等公布财政收支数据。三是整理汇编财政历史数据并研究利用,及时提供财政统计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报告。四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提供财政统计数据。
第五篇:对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
对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
所谓预算执行审计是指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行政首长的领导下,依据本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财政预算,对本级财政及各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筹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以及组织政府预算收支任务完成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监督。可见,预算执行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质量要求高,工作任务重。搞好这项工作需要审计机关精心组织;全力以赴;查深查透,务求实效。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审计机关的每年必审项目,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和改进:
一、在审计目的和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宏观意识。
预算执行审计的对象涉及到本级财政部门及其内设机构、本级地方税务部门及其直属分支机构、本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一级预算单位、本级金库及下一级财政等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面对众多的审计对象,在审计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等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能责备求全、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齐抓,而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部门、重点单位进行审计,如重点加强对财政、地税、金库及拨款收费数额大、所属机构多的预算执行部门进行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就事论事,要从微观入手、宏观着眼,注重抓具有普通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以便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开展预算执行审计要紧紧围绕本级政府经济工作中心,切实保证财政预算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有效履行,为政府执行预算和人大监督预算执行提供情况和信息,充分发挥审计部门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二、在审计范围和内容上应有所侧重
⒈加大对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审计力度当前在地方财政预算中专项补助资金存在着金额较大、项目过多、管理失控、使用不当、效益不高等问题。上一级政府财政或主管部门拨付本级政府或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一般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通常是对资金的用途加以明确限定,或者要求本级财政为该资金的使用提供配套资金。专项拨款大多是由下级单位通过申报项目取得的,按规定应作到专款专用,但在对预算执行单位审计中发现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比较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本级财政财力有限,经常性拨款不能满足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在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方面的正常需求,致使大量专项资金未投入到规定的项目上去,而是补充了单位的自身经费。在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也发现上级要求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因财力不足而迟迟不能到位,甚至出现为应付上级检查对项目资金先拨后抽空转圈的现象,这都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今后对专项资金补助要加以清理改进,根据需要和可能逐项核定,提高专项拨款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效益性。
⒉注重对侵占截留上级财政收入问题的查处各级政府之间财政收支的划分是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目前各级政府之间财力分布纵向不均衡,从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收支状况看呈现出两头紧、中间松的现象,尤其是县级财政支出负担多,财力来源少,收入缺口大,为防止赤字增大或达到收支平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侵占截留中央或省级财政收入问题,突出表现在中央与地方共享的税收和基金混级入库上,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要重点关注本级财政、地税、金库等部门有无侵占截留属于上级财政收入的问题。
⒊深入开展对预算外资金的审计随着部分行政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和税费改革,财政预算外资金收支数额大幅度下降,但在财政资金总额中仍占较大比重,因此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不容轻视。要认识到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不是部门和单位自有资金,必须纳入财政管理。按照国家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检查财政部门是否在银行开设统一的专户,用于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支出管理,监督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外收入,是否及时足额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违反规定截留挪用,使预算外资金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⒋加强对预算执行中收支真实性的审计监督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部门单位弄虚作假、隐瞒收入、虚列支出、谎报成绩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历年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财政部门将虚列支出的款项及上级补贴的款项通过“预算暂存”等往来户,隐瞒财政收入;地税部门将当年应征的税款漏征欠征延作下年收入;预算执行部门将应上缴的预算收入坐支截留或跨期入帐;一些单位为减少年终结余索取假发票突击列支;财务报告与帐面数字不符,这都直接引发了当年预算执行中收支不实问题的发生。监督被审计单位严格执行财经法纪,真实反映经济业务,已成为审计机关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在审计方法上要有所改进、将帐户审计作为切入点并贯穿于审计实施阶段全过程。
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按规定应在当地指定的金融机构只开设一个基本帐户,但由于有的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加上主管部门监督不力,多头开户、公款私存、设置帐外帐等问题仍然存在。开户银行帐户记录能够真实反映一个单位的资金运动过程,因此,审计机关应从银行帐户入手,通过对照检查银行帐户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资金流动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进而发现被审计单位有无帐外资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线索,并跟踪检查,将其查深查透。实
践证明,实行全方位帐户入手审计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⒉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各专业机构的配合和上下级关系的协调。
由于预算执行审计牵涉点多、面宽、线广,因而要求审计机关全体动员、精心组织、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实施整体战略。一般审计机关开展预算执行审计要根据具体情况分设财政审计组、地税审计组、金融审计组、农林水审计组、行政事业审计组和企业审计组等若干专业审计组;这些审计组成员都在不同的内设机构中从事审计工作,一方面他们可将日常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线索及掌握的信息成果在预算执行审计中进行提供和利用;另一方面各专业审计组之间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各自为战,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发挥联动效应。对有经济业务联系的被审计部门和单位,如财政部门与预算执行单位之间、税务部门与企业之间有关的资金往来和经济联系要互通情况、跟踪延查,形成合力,联手出击,这样才能把问题查清查透、不留疑点。同时,上下级审计机关也应加强协调,一方面下级审计机关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在“上审下”时积极配合;另一方面上一级审计机关应尽量避免重复审计,并对下一级审计机关开展预算执行审计进行业务指导和质量控制,从而正确处理好“上审下”与“同级审”的关系。
⒊注重运用专题调研、重点查询和延伸审查的审计方法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应体现出审计机关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选择审计中发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工作方式。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应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注重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的查处力度。针对发现的突出问题选择一二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有份量的专题材料,提交给上级部门,从而达到为宏观调控和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促进政策法规贯彻落实的目的。在审计中要坚持检查帐面资料与走访查询相结合的方法,不光看到问题的表面,更要了解问题的实质,如对会计信息失真、报销虚假发票、资金和资产体外循环、谎报瞒报数字等方面产生的疑点,通过走访经办人和当事人进行重点查询,可以揭露问题的本质,找出管理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促使其及时纠正和改进。预算执行审计的对象大多是资金管理部门,其存在的一些违法违纪问题,往往需要通过延伸其下属单位才能核查落实,可见采用延伸审查的方法不容忽视,尤其对接受财政拨款数额大、所属二级机构多的一级预算单位审计时有必要对其下属单位进行延伸,从中发现问题线索,揭露深层次的问题。
⒋充分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审计人员应用计算机技术作为审计的工具来完成审计工作任务。预算执行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对象,如财政、地税、金库等部门大多使用计算机进行制证、记帐和编报,其大部分会计核算资料都是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输出的,在此情况下,审计人员仍采用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就难以达到审计目的。
因此,应力争使审计电算化与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的电算化同步发展,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充分掌握和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把它当成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工具来使用,这将大大提高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