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药行业的“两票制”涉税解析
医药行业的“两票制”涉税解析
4月26日,国务院关于今年医改的重点工作任务中明确提出,综合医改试点省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两票制”,并且积极鼓励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推行“两票制”。消息一出,再次引发行业热议。
“两票制”实行以后,广东将有将近七成的经销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对此,一些中型经销商开始扩充场地和设备,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而一些小型经销商,已经开始着手转行了。
据CFDA官网显示,4月15日,CFDA和国税总局签署了《信用互动合作框架协议》,将互认对方的优良信用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加大对违法失信企业的联合打击,实现1+1>2的效果。药监联手税务:从严审查严重失信企业,”挂靠走票“要当心了。
根据协议,CFDA和税务部门将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双方管理规定条件下,依托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在充分共享双方信用信息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信用互动机制,在本部门信用评价信息中记录对方的优良信用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并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中加以应用。会议费项目
情况一:“北京市国税局第一稽查局”最近在中国税务报发表了,题为《餐桌上“吃出”亿元会议费》,文中描述如下:
“在企业日常的费用支出中,会议费是一项常见支出。可是,你听说过哪家企业常年在餐桌上边吃饭边开会,单凭餐饮发票就列支巨额的会议费吗?听起来难以置信,但北京市国税局第一稽查局税务人员却发现某大型药企G公司在餐桌上竟吃出了1亿元的“会议费”!
检查组认为,会议费与餐费不能简单混同,财务报销凭证也应有区别。根据规定,列支会议费的入账材料应反映会议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内容、目的、费用标准及支付凭证。餐费发票只能反映用餐的事实,却无法反映小型研讨会的内容及形式。除餐费发票,企业应提供其他合法有效的凭证,形成一个证据链,证明该项会议费是真实发生且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G公司仅凭餐费发票就直接按会议费入账核算并申报扣除,难以让人信服。”
这个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是“体育老师写的、音乐老师负责执行的”吗?,为什么不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帮助呢?企业为此会付出几千万的代价,并可能因此上了税务“黑名单”,被公布于众。情况二:营改增了,会议费以后大多要开增值税专用票了。以下是河北国税局下发的相关规定。
“试点纳税人提供会议服务,且同时提供住宿、餐饮、娱乐、旅游等服务的,在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不得将上述服务项目统一开具为“会议费”,应按照《商品和服务税收分类与编码(试行)》规定的商品和服务编码,在同一张发票上据实分项开具,并在备注栏中注明会议名称和参会人数。”
以后药企通过这条传统的管道“套现和公关”,看来不行了!如果还“顶风作案”,那可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通过税收返还
这条路,也很难走下去了!因为,随着国家财政体制的完善,靠返还来解决“那些问题”,可不行了。通过劳务公司
这其中涉及到两个问题,是否违反“劳动合同法”;劳务收入营改增后,劳务公司还敢“虚开”吗?这条路,也行不通了。通过个人银行卡来收取、支付相关费用
在这个节点上,我重点讲解了即将在我国实行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的相关规定,并提出了一些专业的应对建议。规定如下: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中登录纳税人识别号,并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账号。
纳税人签订合同、协议,缴纳社会保险费,不动产登记以及办理其他涉税事项时,应当使用纳税人识别号。
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一个纳税年度内向其他单位和个人给付五千元以上的,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供给付的数额以及收入方的名称、纳税人识别号。
单次给付现金达到五万元以上的,应当于五日内向税务机关提供给付的数额以及收入方的名称、纳税人识别号。上述规定的执行,对于相关药企,才是致命的。所以,做好准备,拟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才是药企需要认真思考的。
“两票制”后就是“一票制”,这是大势所趋。国家为了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相关的配套准备工作也在陆续进行中。从涉税的视角来看,税务总局是高度重视,王军局长亲自参与相关的工作就可以证明这点,相关药企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到了应该认真思考和决策的时候了。
第二篇:福建两票制解析
福建中标药品配送“两票制”的情况介绍
在药界曾经的一片热议和质疑声中,福建省率先强推的药品集中采购“两票制”已满基药第七标、非基药第八标两个标期,“两票制”已然成为了福建药品招标工作的一大“亮点”。
福建“两票制”的推行过程
2009年1月17日,卫生部、国家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六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其中关于“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明确指出:“药品集中采购由批发企业投标改为药品生产企业直接投标。由生产企业或委托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向医疗机构直接配送,原则上只允许委托一次。如被委托企业无法向医疗机构直接配送时,经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管理部门批准,可委托其他企业配送。”该《意见》为福建“两票制”制定的国家政策依据;
2009年9月30日,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药品集中采购生产企业投标资质认定及管理办法》、《药品集中采购药品配送企业投标资质认定及管理办法》和《药品集中采购药品配送监督管理办法》(简称“三个管理办法”),为福建“两票制”执行的具体政策措施。三个管理办法规定:
1、中标生产企业可直接或委托片区内有配送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向医疗机构配送;
2、配送企业必须承担片区内所有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医疗机构的配送任务,不得跨片区配送(福建省药品集中采购全省划分为10片区,及省属医疗机构单独一个片区、9个设区市分别为1个片区);
3、受委托的配送企业只能从委托的生产企业直接购进中标品种,非特殊情况,未经省药品集中采购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不得从其他药品流通企业(含生产企业所属的流通企业)购进;
4、配送企业的配送费为药品中标价格的5%~8%,超过8%,取消药品生产、配送企业的中标和配送资格,列入黑名单,取消下两个轮次的药品投标、配送资格。
2010年5月,福建省基药第七标药品集中采购正式执行“两票制”至今; 2012年3月,福建省非基药第八标药品集中采购继续执行“两票制”至今。福建“两票制”执行过程中的主要监督管理办法
1、规定医疗机构必须在药品集中采购网上进行中标药品的采购;通过药品集中采购网监督生产企业、配送企业的履约情况;
2、规定配送企业采购的中标药品与非标药品分开入库,其进销存电脑上单独建帐备查;
3、药监部门每年数次对配送企业进行例行检查或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中标配送药品购进过程中的货单票同行的执行情况即采购入库的药品品名、规格、剂型、数量、价格、金额与中标药品生产企业开具的销售清单、销售发票上的相应内容是否完全一致;重点抽查销售环节中某一同批号药品的销售票据的对应情况;重点检查库存药品的进销存情况、仓库库存数量和电脑库存数量对应情况等。
福建“两票制”实施后对药品生产企业产生的影响
1、“两票制”推行后,减少了药品流通环节,杜绝了挂靠、走票等违规行为,颠覆了药品个人代理商和没有配送资质的药品代理公司的原有操作模式,为中标生产企业重新整合市场,调整销售布局,完善销售网络建设,加强市场销售监管提供了良机;有强势品种或市场垄断地位的生产企业趁势实行了区域市场保证金、预付货款发货和现款发货制度。
2、“两票制”实施后,生产企业的片区商业的市场角色发生转变,销售数据下降,原分销和中转库功能丧失,只能代表生产企业做中标产品的各种商务工作,不利于片区发展。“两票制”实行后,中标生产企业的销售数据急剧攀升,账面利润增加,纳税负担增大,如何处理好市场销售费用的返现问题,成为生产企业财务处理和税务处理的难题。生产企业的返现能力对中标产品特别是非基药产品的实际销量影响巨大。(现在是否都是公司销售公司直接高开给福建片区客户,然后福建片区再和销售公司来结算?)
3、“两票制”执行后,医院拖欠配送企业药款的情况没有改变,配送企业的回款周期变长。一般情况,一批次药品销完后配送商业应安排回款,但很多时候回款时也会考虑医院的回款情况。因此生产企业应收货款的资金沉淀会增大,风险也相应增加。比如我片区的欠款大户几乎都是各配送企业。另部分低价的基药、非基药医院采购后退货频繁,迫使生产企业承担损失。()
4、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加。全省配送分10个片区,配送商业多而且分散在各地;每个片区的销售情况不一样,大多数中标药品临床使用量小难以做到批量采购和集中采购,因此配送企业的采购计划频次多、数量少、金额低,导致生产企业发货的物流成本增加。
5、对生产企业各部门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生产部门必须保质保量的保证中标药品的生产;其次是后勤部门必须及时准确安全地运输药品,销售清单、厂检随货同行,避免发货差错,减少运输破损,降低配送商业拒收及退货的风险;质管部门需保证电子监管码的及时上传及问题码的及时处理;最后,财务部门及时开具销售发票并及时传递销售发票。
福建推行“两票制”已经满四年时间,对医疗机构和配送企业产生的影响有限,对生产企业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需要企业在许多方面做出相应调整才能保证销售业务顺利开展。
第三篇:两票制全解析
医药人一定要看——两票制全解析!
4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文,明确医改试点省份推广“两票制”,业界一片哗然的同时,大家最关心的是政策什么时候开始落实。按国务院26号文的规定,今年之内“两票制”在国家医改试点省份必须落地。说时迟那时快,4月27日有两份有关“两票制”政策的落实文件在微信朋友圈疯传,分别是医改试点大省江苏,以及今年新增的医改试点省份陕西。“两票制”落地真的来了!
在近日公布的2016年医改重点中,提出药品从生产到流通和从流通到医疗机构各开一次发票的“两票制”。下面带大家全面解析“两票制”。
1两票制的8个省份
四老:安徽,江苏,福建,青海; 四新:浙江,上海,四川,陕西;
2何以谓之两票制?
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
但是配送票,货款票并没有界定。涉及生产企业代工和商业对医院托管范畴。
3“两票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已经执行两票制的:福建
表态的:江苏(征询意见稿)陕西(有特色)
全国总代及进口商算第一票
托管商业进货不算一票,母公司给子公司不算一票
4两票制是否会执行
一定执行,但是各省会根据实际利益来解释二票制的内涵和外延;不排除激进跟进,鼓励医院与生产企业直接结算(一票制)5对工业企业影响 · 渠道管理:扁平化
· 模式变化:底价高开返佣金 · 核心要素:产品属性(临床价值)· 竞争力(招标,二次议价)
6产品的选择
· 招标优势(竞争力)
· 临床路径(性价比,控费)
· 企业实力(一致性评价)
7对商业公司的影响 · 分销业务迅速萎缩
· 小商业公司被淘汰(无上游资源,无下游网络)
· 国有配送企业更大(兼并,收购)
· 自然人规范化(归并到生产企业办事处或者具有专业、正规的第三方推广公司)
· 过票行为大为缩减
8对生产企业的考验
· 销售的管理水平
· 财务的处理能力 · 工商的信任建立 9两票制的实质
· 大国有商业的推动;
· 税收征收地转移。10两票制的意义
· 提高商业企业集中度,13000家到3000家 · 不会降低药价(由招标,二次议价决定)
· 不会改变临床促销行为(降低,减少,由产品属性决定的)· 便于行业监管 11两票制的对策 · 代理产品的规划更新 · 终端医院的归拢取舍
· 上游企业的信任建立 · 财务能力的资源共享 12医药行业的重磅
·一致性评价(淘汰部分药品文号)
· 医保支付价(重塑药品价格体系)
两票制背后的逻辑
在医药圈,两票制可以说是目前最火的关键词,各种解读层出不穷,应对之策也是此起彼伏。作为今年国务院出台的一项重大决策,财政部早有报告,两票制不会降低药价,为何两票制,还会受到推崇并且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其背后的逻辑何在?只有了解这些,我们才能看影响,想对策。
两票制背后的逻辑
两票制的实施,脱胎于目前普遍的医院药房托管模式。至少,是受了托管的启发。在托管的模式下,生产企业抱怨产品供货价被压的很低,然而,托管公司坦言,医院要求的返点也是逐年增高。所以,不难想象,在实施和托管模式如出一辙的两票制后,流通环节减少省下来的钱,一部分会变成配送公司的利润,一部分会流向医院。
一番运作、辗转腾挪,把渠道利润合并归拢,然后通过商业公司再返给医院。这样一来,就弥补了医院在取消药品加成后的利益损失,为医院的运营找到了资金的补充。另外,渠道相对集中,商业公司的利润有了保证,自然能保障医院用药不缺货、不断货。
所以,结合以前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讲话,砍掉不必要的流通环节,缩减并明晰全程流通环节。腾笼换鸟,从流通领域改革要红利,支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两票制之所以受卫计委的推崇,其背后原因应该不言自明。国务院为何推崇两票制
当前,医疗机构的改革,重心在于破除掉以药养医的机制。一方面招标压缩产品的空间,一方面取消医院药品加成,在医院和医生的利益受损时,适时推出两票制,使这个改革计划趋于完美:既降低了药品价格,同时又维持了医院的良性运转,还不用增加财政投入,可谓一举多得。
然而,跳出部委的规划,从国家医改角度来看,两票制得到推广也有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
两年来,医改的脚步加快、政策出台愈发骤密。用招标议价模式、一致性评价、飞检等手段,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对生产企业牢牢擎制;用药占比、零差价、限制输液等规定,对医院用药种种限制。
国家基本上控制了药品的源头和终端:源头上严查药品质量,保证产品安全,终端对药品使用的严格监控。
国务院:推广两票制。医改试点省份要在全范围内推广两票制,鼓励一票制,医院和药品生产企业的直接结算货款,药企和配送企业计算配送费用。
流通环节减少,增加了药监部门对药品,从生产到使用整个流程的掌控性。同时,药品从出厂价和中标价之间清晰的利润流向,使逐步深入的医改更能有的放矢。
对行业的影响
对于两票制,大家不要再心存侥幸,大面积的全面推广,是医改中的一步,但对于行业来说,无疑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
药企:医院要直接给我回款了,钱不用倒手了。但,天了噜,医院拖欠货款那么严重,天价的应收账款要变成我的了,咋办?妈呀,我得好好数数,我还有多少钱,医院拖欠我能经得起吗?成本上涨,价格压低,现在又凭空增加了拖欠的财务成本,企业还能怎么活???预计很多以普药为主的药企将面临的不小的困难,不少普药品种会因此失去生存空间。对于流通企业来说,现在拖欠方要变成药企了。如果药企生活艰难,这个配送费用要回来要更艰难,再遇上不靠谱的药企,躲到一边哭都找不到地啊。
在其中,医药自然人因为是要部门的查处挂靠、走票等,面临的危机更为巨大。上下游的运作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然而,收益却不能主动掌控,上游受制于企业的返现、下游受制于医院的回款,投资和回报之间的风险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在瞬息万变的政策压力下,存在有失控的可能。前有对走票、挂靠的打击,紧接着两票制逐步推广,医改的宗旨是让整个流程趋于简洁可控,将自然人排除在渠道之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
13两票制全面推行后代理商的四条发展方向 底价转高开,别无选择
两票制推行后,采用底价代理模式的厂家和代理商不应该再浪费时间讨论是否底价要转高开的问题,因为除了高开别无选择。
面对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因推行两票制而必须进行的底价转高开操作,厂家和代理商应该花时间来共同讨论双方都可以控制而且必须决定的事,例如厂家要跟代理商一起讨论商业渠道布局的事、代理商的职责和重新定位等等。至于底价转高开后带来的税收影响问题,总体上双方不可控,国家不会因为厂家和代理商之间谈得愉快而降低总体税负。而可控的是双方在总体影响范围内如何合理分配,这个可以在之后去友好协商。
商业渠道布局重中之重
底价代理模式下的商业渠道是扭曲和混乱的,主要原因是:
1、底价代理商模式下必须通过过票商业,而每个代理商的过票商业选择都不同,今后的过票商业也不能再继续。
2、过票后的商业渠道都由各个代理商自己负责,每个代理商考虑商业配送的选择都方便、容易管理、历史合作关系等等各自的因素,形成以各个代理商为中心的商业网络。
底价转高开后代理商原来基于各自商业考虑选择的商业可能需要整合优化,而且各地在推行两票制后的政策也可能对配送商业的选择有要求,比如近几年一直实行两票制的福建就要求在10个配送区内各选择一个商业公司进行配送。
所以,底价转高开后商业整合和优化的工作要尽快从以下方面入手来启动:
1、了解每个试点省份在推行两票制时对配送商业选择的要求
2、了解区域内主要商业的配送能力,主要是终端覆盖能力,包括覆盖终端的深度和广度
3、梳理代理商现有终端状况,包括终端的深度和广度
4、评估区域内主要商业覆盖的终端与现有代理商经营的终端是否匹配
代理商开放终端数据库,深度与药企合作规划未来
终端数据是底价代理模式下厂家和代理商之间的一个死结,代理商一般都不愿意上报终端状况,大部分药企因收集不到代理商的终端流向而无法开展以终端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
代理商现在是时候自己梳理终端数据并分享给药企了:
1、底价转高开后的商业渠道整合必须要以深度了解终端状况为前提
2、由于商业的整合,代理商可能更多基于终端的实际流向来结算推广费用,因
此未来必须清楚每个终端及其流向
代理商应该从长远合作考虑、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终端数据,与药企携手合作谋划未来。药企近期还要面对一致性评价、GMP飞检等等很多的工作,代理商自身也有很多转型的工作要做,双方能在终端数据上减少时间就能在其他方面赢得时间。
代理商向CSO转身
代理商理想的职责是标准的CSO职责,即只负责终端推广,商业渠道应该会过渡到厂家统一管理。对于很多代理商原有的招投标管理、政府事务等都有经验、资源等优势,厂家和代理商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和过渡。
代理商变身CSO有很多需要工作要做,尤其是不少代理商对于开设公司基本没有概念,有的代理商怕麻烦甚至根本没有了解过公司设立相关的事,那么现在是时候去考虑了:
1、公司设在哪儿?开设公司需要做哪些准备?找人代办有没有问题?
2、设立多大注册资金规模的公司(尽管工商注册已经改革简化了)?注册资金是否影响到今后申请增值税发票数量和最大金额问题?
3、公司的经营范围怎么设计?会不会影响到今后有些发票开不出来?
4、财务处理怎么办?找专职、兼职还是代理记账?会有什么问题?
5、放哪些人员到公司作为员工管理?人员的社保有什么影响?等等等等
所有上述这些问题,厂家和代理商都应早做准备。厂家和代理商携手合作应对行业变化,打造双方之间友谊的巨轮!
第四篇:医药行业对“两票制“问题的解决方案
医药行业对“两票制“问题的解决方案
”两票制“是指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七票、八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并且每个品种的一级经销商不得超过2个。
“两票制”将促使当前药品流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对于做临床产品分销业务的商业来说,中间多余的商业都将被压缩掉,包括过票商业和二级及以下商业,只会剩下一级商业。商业环境的变化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强者愈强、弱者消亡。
商业公司发生大的整合:商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大型医药商业将变得更大;商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大型医药商业将逐渐消亡;商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大型医药商业将变得更大。据估计,现有13000多家流通企业,其中将消失10000家左右(也就是主流所判断的“70%”)。
对于两票制,大家不要再心存侥幸,大面积的全面推广,是医改中的一步,但对于行业来说,无疑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
对于这么一个棘手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在焦头烂额的同时也在寻找解决办法,目前而言,合理有效的办法也就是寻找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地区,这样一来,江苏无疑成为了很多医药企业的首选。
江苏总部经济招商税收优惠政策
一、园区简介
江苏全国性质的总部经济招商重点省份,税收奖励比例相比全国有很大的优势,且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总部经济招商模式。园区内有全国大型的广告产业基地,针对大型科技公司、广告公司、服务行业、医疗行业、影视行业等都十分欢迎。税收优惠政策:只要将企业注册在园区(注册式,不用实地办公),两种方式:
1、有限公司(一般纳税人)增值税根据地方财政所得部分的50%-70%予以财政扶持奖励;企业所得税按照地方财政所得部分的50%-70%予以财政扶持奖励。
2、个人独资企业或者合伙企业(一般纳税人)这种方式是对于缺乏或无法取得进项的企业,可以注册成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对所得税进行核定征收,所得税税率可降低至0.5%-3.5%,其增值税还有返还奖励,通过纳税筹划解决企业成本、个人所得税、分红等问题。
举例1: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原公司现有情况以年利润1亿元为例,增值税16%需缴纳1亿*16%=1600万,按照利润的25%,需交纳企业所得税2500万;总税负1600万+2500万=4100万,先通过园区注册一家新公司,增值税节税1600万*50%(地方留存)*70%(奖励区间)=560万,企业所得税节税2500万*40%(地方留存)*70%(奖励区间)=700万,总计节税560+700=1260万。
总之,增值税纳税人在具体实务操作中可以单个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以上方法。但是这些选择方法仅从纳税的角度考虑,并没有考虑到其他的因素,如其他购货成本、合同条款、从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处购入货物的质量差异等,企业应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角度来考虑税收筹划。
二、个人独资企业(小规模/一般纳税人):
增值税3个点:奖励地方留存(50%)的50%-70%,奖励后为1.95% 个人所得税核定征收:核定税率为0.5%-3.5% 附加税:增值税的12%,为0.36% 奖励后总税率:1.95+3.5+0.36=5.81%
三、有限公司(新公司或分公司):
增值税:奖励地方留存(50%)的50%-70% 企业所得税:奖励地方留存(40%)的50%-70% 附加税:为增值税的12%
四、(经办人:189-9629-3588 黄)办理细则:
行业几乎无限制。提供一站式后期服务。办理时间快,一周内出执照,税务报道三天后可领发票。注册费用3000元,提供代账服务(小规模300/月,一般纳税人500/月)。个人独资企业一般纳税人可以核定。三类医疗器械可做,只需要法人质量管理员到场即可。有限公司注册一年后可以核定企业所得税,税率2.5%。税务报道和银行开户需要法人亲自到场,时间为一天内,之后不需要再去。有限公司注册一年后可以核定企业所得税,税率2.5%。
第五篇:第05课:医药行业涉税问题知识
医药经销行业存在的涉税问题分析及对策
洛阳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局
高红亮尚修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医药公司和个体药店蓬勃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买药难,吃药贵”的现象,同时随着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大,医药经销行业税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税收增长点。但从长期的税收征管实践看,该行业仍存在发票使用违规及利用各种手段偷逃税款等一系列涉税问题,亟待加以规范。本文拟结合工作实际,对该行业存在的涉税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征管建议。
一、当前医药行业存在的涉税问题
(一)行业的经营特性增加了税收管理难度
1.分支机构较多,挂靠现象严重。各医药公司下属分支机构较多,许多是个体医药代表挂靠在其名下,名为公司的分支机构,实际是自主经营、自行核算、自负盈亏。一些医药经销企业通过办理变更或注销的手段,造成了税源流失。业务员因自身没有经营资质,为了经营挂靠医药公司,每月进项票在医药公司抵扣,销项发票也在这些企业开具,每月上缴一定的管理费;或者购药时不取得发票,销售时利用以前挂靠的资质购买开具假发票,从而造成少缴税款,这已经是行业里公开的“行业秘密”。而这些开具发票企业在“经营许可证”未注销的情况下,仅通过了营业执照变更或注销,摇身一变,导致税源流失。一些医药经营者甚至干脆不办理税务登记,不申报纳税。
2.销售价格之外,存在平销返利行为。与大多数商品零售企业一样,生产商或上级经销商会在销售额之外按销售数量给予经营者一定比例的平销返利,这部分返利就直接导致了税款流失。厂家返利不记账,造成少缴税款。制药企业为了让经销商销售自己的产品,往往采用现金返利或赠送药品、报销费用等方式,对经销公司进行奖励,而经销商在收到奖励后,不记账或只就其中一部分记账,而大部分奖励则直接存入自己的账户或将赠药直接销售出去不做账务处理,从而造成少缴税款。如在对医药行业的专项检查中,发现有一家销售额几千万元的医药公司,而账面上却无一分返利收入的记录,经多方内查外调,终于发现厂家支付该公司的20多万元返利的事实。
3.收款形式多样化。医药行业零售以现金、医保刷卡、POS机刷银联卡为主要收款形式(医改实行以后,医保卡成为又一种常见的收款形式之一)。现金收入占大头,医保卡次之,POS机刷卡及银行转账占少数,各种收入形式存在不同特点,对于税收管理来说难度都比较大,不利于控管。例如:在对某药业有限公司的检查中,在该单位业务部发现数本《不合格药品退回及折让清单》,经进一步核对,发现账面上根本没有冲减销售,而只是在现金、银行账上做资金减少处理,以假退货冲减销售收入。
4.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职能不到位。对医药行业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如药品监管部门是药监局,行政管理部门是卫生局,税款征收是国、地税,虽然这些监管部门的职能没有交叉,但在职能行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或冲突。尤其是医药与卫生之间政策打架,各医疗机构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作为增值税链条的专用发票在这里毫无用武之地。
(二)医药行业企业偷逃税款的手法多样
1.不按规定设置账簿,隐瞒销售收入。医药生产、批发企业少记销售收入,造成申报不实。医药零售行业纳税人多为私营企业和个体业户,一定程度的存在着账目混乱、账目不健全、账外经营,甚至不建账、刻意隐瞒销售收入、现金往来搞体外循环等现象,致使涉税检查工作难度较大。有些医药公司采用不开发票、收入不记账或不全部记账的方法,将收入直接坐支或存入个人账户;还有的公司采用票据结算时,不注明票据去向,存在套现的嫌疑。由于企业收入不实,造成其收入低、成本高、利润少,从而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形成偷税。
2.虚列或多列费用,对应进行纳税调整的项目不调整。以批发为主的医药经销企业为了销售更多的药品,对零售药店或业务经销人员按销售额给予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而这些费用在账务上无法处理,因此,这些企业往往采用虚列或多列其他费用的方式来进行账务处理,如通过虚开会议费、招待费、虚列人员工资等形式处理业务费用,还有一些医药企业对应进行纳税调整的项目不调整,影响企业所得税。
3.不按规定使用发票,少缴税款。由于消费者索取发票意识不强,药店在销售时不主动开具发票,导致药店有机会不按规定入账,少记收入;零售药店从上级经销商手中购进药品时,不索取发票,仅以发货单、提货单等代替发票,使一二级经销商有机会任意调整销售收入,少缴税款。即使销往各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由于医疗机构不缴纳增值税,导致有的只索取普通发票,甚至不要发票,而发票进入医疗机构的多为以个人名义代开的发票,将从生产企业到各级经销商等几个环节的增值额一并抹杀,造成少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
4.商品成本结转不正确,影响企业所得税。医药经销企业由于销售的药品品种多,每种药品的利润率不一,而个别医药公司,为了人为的调节利润,经常在成本结转上做文章,库存商品核算混乱,不是按照规定结转商品销售成本,而是按照费用支出来确定成本结转的多少,以达到不盈利或少盈利的目的,而有的采用售价记账的医药公司,不正确结转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从而造成少缴企业所得税。5.税款抵扣存在漏洞,导致税收流失。医药管理改革后,医药经销企业进货渠道较多,进项税款抵扣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增大。以某市医药公司为例,该公司作为集中核算机构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取得的进项税由公司统一抵扣,对每笔进项业务的日期、品种、数量、用途等缺少应有的了解和监督,进项税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难以认证,出现随意抵扣和蓄意增大进项税等现象。有的串通厂家改变货物品种抵扣,有的将一些非应税项目变更后作进项抵扣,有的甚至凭空抵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6.虚开收购发票现象泛滥,以此冲抵正常票或代开票的销项税金,从而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例如:在对一户医药行业的检查中发现大量收购发票,以村民的名字开具的收购发票金额高达十几万元,通过到周边的几个县开展外调,发现该单位开具的收购发票没有一份是真实的,甚至有些村委会出具的“自产自销证明”也属伪造。而涉票的村民们实际上有的仅销售几百元;有的村民根本没有售出过中药材。
二、医药经销行业税收漏洞形成主要原因分析
(一)不健全核算难以适应增值税规范化要求
一方面,医药系统下属分支机构只设立日销货清单和月进项税表,根本没有总账、明细账、销货账、现金账和库存账,账目残缺,核算不严,基础管理不牢,在源头上不能为增值税核算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名义上为报账制统一核算,实际上是一种极其松散、极不严密的管理形式,它只根据各分支机构每月一次报送的数字抵扣税款和计算增值税销项税,对实际经营、现金、库存无法有效控制,据此计算的应缴增值税准确程度和规范程度与事实相比往往存在较大出入,这是导致医药行业的零申报、负申报现象的重要因素。
(二)承包经营与增值税规范化管理相错位
增值税条例规定,承包承租人为纳税义务人。目前,医药行业普遍推行的承包经营机制扭曲了规范化的增值税管理:一是承包经营后,合同就成为约束发包和承包行为的主要依据,承包人更多地关心能否履行合同和自身利益,发包人考虑的是如何收取承包费,在他们看来,正常的财务核算并不重要,不过是仅供掌握实际情况和调整承包基数的一种形式,这就使增值税核算管理失去了重要前提。二是大多数承包合同将税收包含之内,有悖于税收政策,不利于增值税据实征收管理。三是每个承包经营者都是相对独立的实体,进货有很大的机动性和选择性,进什么货、进多少货完全取决于自己,进货不易控管,销货无法掌握,必然直接影响增值税的核算。四是承包期与纳税申报日期不一致,经营者在纳税申报期之前停业、转包或合同到期,税务机关不利控管,二者差异容易造成管理漏洞。
(三)医药行业税收管理滞后 医药行业经营形式多样化,经营渠道复杂化,使税务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个别基层同志对医药行业的税收管理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医药经营是公益事业,税收管理可管可不管,思想上产生了放松管理情绪。一些税务人员疏于管理,淡化责任,在企业改制和经营形式变化后,不积极探索医药行业税收管理的有效措施,形成了人为性管理漏洞,忽视了重要的税收增长点。当然,这与承包经营形式下税收管理办法不具体、不明确、基层不易操作也有一定关系。医药管理改革不完善。相对而言,医药管理改革较为滞缓,措施不配套。一是医药管理体制未理顺。医药与卫生职能重叠,政策打架,医药市场竞争无序,引发管理混乱,给税收管理带来困难。二是税制不合理。医药经营征收增值税,医疗卫生征收营业税,对大量既经营医药又有卫生诊治的业户如何征税,标准不好掌握,国税地税都管都不管,不仅造成管理权矛盾,也极易发生漏征漏管现象。从事医药零售业务个体性质纳税人的财务核算不健全,针对医药行业个体经营的税收管理偏松,医保刷卡收入没有如实申报。一些有刷卡资格的药店只就现金销售部分缴纳税款,与医保部门结算的收入未全部申报纳税或迟记收入,搞促销活动时赠送礼品、药品没视同销售。有的企业认为促销活动赠送的礼品、药品没有收取价款,不应计算并入销售收入,漏申报此项业务的纳税申报。
(四)厂商联手逃避税收管理 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各国对药品研制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新药、特药等等名目繁多的药品不断面世。各个生产厂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采取各种手法,甚至不择手段,千方百计推销自己的药品,导致医药市场混乱不堪,药品营销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日趋严重。为了逃避医药监管和国家税收,厂商联手,隐瞒收入,既掩盖了非法收益,又偷逃了国家税收。另一方面,一些药店对于非正常的损失(包括过期、变质、破损、丢失等),没有按照税法及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进项税额转出。另一方面,对于收到的各种形式的返利未冲减当期进项税额,药厂给予零售企业各种形式的返利,因涉及“商业机密”,零售企业一般不做账务处理,也不冲减当期进项税额。
三、堵塞医药行业税收漏洞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税收控管力度,建立税收监管长效机制 1.加强对医药行业发票使用的管理,强化信息管税作用。定期采集发票开具数据,并将发票数据与其定额信息进行比对,对发票开具金额超过定额的部分进行补税。在限期验旧的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对药店开具发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的严格依法处理。从药品经营企业“进”、“销”两个环节入手,抓住“发票”这一切入点,对使用发票、取得发票的程序进行控管,有效堵塞税收漏洞。大力推广应用普通发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索取发票的意识,鼓励消费者对不开票行为进行举报,对举报人给予一定奖励。积极推行税控收款机和卷筒发票,实行药品销售逐笔开票制度,扩大普通发票在医药零售行业的使用面。对药店经营者使用自制凭证销售药品、采取“大头小尾”方式开具发票等行为要责令其限期改正,严格按照发票管理规定进行处理。纠正药店普遍存在的合并品名,“笼统”开票的做法,要求其详细列明销售药品的品名、单价与金额,以便税务部门掌握其真实销售情况。
2.税源管理部门应采取多项措施以加强药品零售企业税收管理。如通过开展行业调查,及时从医保中心取得的各药店分月刷卡明细数据与药店提供的购进药品名称、购进价格、零售价格等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结合各药店的地理位置、经营规模等实际情况,在参考前期定额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确定(包括调整)定额。三是加强零售环节收款形式的税收监管。协调医保监管部门,调取纳税人的刷卡销售信息,获取医药企业及批零业户的经营情况,按一定比例测算纳税人的销售收入。对账务不健全的小规模药店依法进行核定征收。根据他们所处的地段、营业面积、职工人数、租赁费用、装修程度、注册资本、日常费用、毛利率等数据,测算出最低销售额,依法进行核定征收。
3.切实抓好建账健制工作。由于该行业分支多,应对企业大力宣传建账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账的好处,积极协助纳税人健全财务制度,辅导纳税人规范建账,提高他们的财务核算水平。对使用计算机记账的企业,要求企业按照征管法的规定及时将该会计核算软件报送税务机关备案。
4.积极开展纳税评估。一是完善评估指标。对一般纳税人,要以销售收入变动率、进项税额变动率、税负率作为评估重点。二是完善评估手段。积极开展“内查外调”,详细掌握纳税人的购货渠道、销售价格、成本费用支出、人员构成、存货情况,摸清纳税人是否存在返利与折扣收入、报损药品、柜台出租等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评估分析。三是扩大纳税评估面。力争在一个纳税内对每个单位至少评估二次;对账簿设置混乱、长期低税负的纳税人进行重点评估。
5.加大税收宣传力度,提高医药行业纳税意识。一是开展税收政策宣传,通过日常走访宣传、发放宣传材料、召开医药行业政策宣讲会等方式,着力于提高医药经营者的纳税意识;二是开展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的宣传。从维护纳税人自身权益的角度出发,通过曝光案例、拍摄播放以案释法专题片等方式,申明国税部门坚决打击税收违法行为的立场,督促警示纳税人注意维护自身权益,认真履行纳税义务。
(二)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促进医药涉税信息共享 加强与工商、药监、医保、金融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到医保部门、银行调取药店医保刷卡销售相关信息和数据,与纳税人申报的销售额进行比对,对申报不实的,督促纳税人补税,对情节严重的,移送稽查部门进行重点稽查。建立医药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各部门联席会议,加强日常信息交叉比对,及时发现遗漏信息,发生案件时迅速反应,成立联合办案机构等,减少信息重复采集、政策矛盾和监管漏洞情况的出现,逐步形成监管联动、信息共享多赢局面。
(三)健全医药行业涉税政策,紧跟医药改革步伐 随着医药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药行业的准入资格也会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医药经营行业正在推行GSP认证,行业规范性得到提高,税务机关也容易查证相关的涉税资料。相应的,税收政策也应跟上医改步伐,出台针对医药行业的管理办法,加强医药行业的税收管理。
(四)加大对医药经销行业的稽查力度,堵漏于最后关口
1.把握住医药经销企业的四个行业特点:一是药品经销商与生产厂家之间回扣盛行,严重侵蚀税基。检查中注意查清幕后侵蚀税基的真实情况。二是虚开发票盛行。由于出厂价和最后售价的价差太大,经销商往往存在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发票、开具大头小尾发票、两套账等违法行为。三是隐瞒销售收入盛行。药品经销企业隐瞒销售收入的手段主要有:收入不记账,现金往来体外循环;四是虚列成本、多列费用盛行。由于销售的药品品种多,药品经销企业每种药品的利润率不一,不正确结转商品成本,影响企业所得税;以批发为主的医药经销企业的为激励零售店或者营销人员而产生业务费用在账务上无法处理,往往虚列或多列费用,对应进行纳税调整的项目不调整。
2.抓住医药经销的四个关键环节:一是货物流下游环节。从“顺查、逆查”两个角度向药品经销企业的客户调查销售情况,即:有针对性地对某一个企业的所有客户展开调查,取得该药品经销商向客户的销售情况;或者首先向辖区内所有耗用药品的单位(包括医院、诊所等)进行调查,取得药品耗用单位购进药品的明细情况,然后再分类汇总出每个药品经销商的销售情况。对药品经销商销售的客户调查结束后,将药品耗用单位(包括医院、诊所等)从每个药品经销商的购进情况,与每个药品经销商的销售情况进行比对,从中逐个查证某药品经销商是否存在少记销售收入的问题,进而计算企业少缴纳的税款;二是货物流上游环节。向进货厂家调查购进情况。采用重点抽查的方法,选取购进药品较多的进货厂家,调查药品经销商从厂家购进的明细情况。调查结束后,再用从厂家取得的向药品经销商销售的明细情况与药品经销商账面上从厂家购进的明细情况进行核对,审查企业是否存在购进药品不入账或少入账的情况;三是资金流环节。调查药品经销企业的银行资金往来情况,审查资金进出的性质,核对资金往来是否都全部记入银行存款账簿,从中查明企业账外经营和销售货物不记收入的问题;四是发票流环节。对可疑的发票(特别是大额费用发票)向开票方进行调查,审查该费用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发现漏洞和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