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浅探
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浅探
文望平
内容摘要 行政执法程序是实现执法效果的程序保障,对制约行政权力、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完善的相关方面的问题。文章从我国行政执法程序存在的不足、完善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主要对策两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文章指出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加快相关的行政执法程序的立法进程,加大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力度,健全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机制等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的相关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社会民主的发展和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行政执法 程序 不足 完善 对策
目 录
1、内容摘要………………………………………………………………………………1
2、关键词…………………………………………………………………………………1
3、正文……………………………………………………………………………………3
4、参考文献………………………………………………………………………………7
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浅探
行政执法是行政行为的一种,是行政主体(有关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程序,将法律、法规、规章适用于特定对象,并影响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行政行为。行政执法程序是行政执法过程中必须履行的,是行政主体按特定过程、步骤、顺序和方式执行国家法律的制度。
我国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型时期,行政体制不健全,行政机构臃肿,导致我国行政权力有过度扩展趋势。我国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现象,这不仅会影响执法效果,而且还会影响执法机关在公众中的形象。这就需要找出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建立规范、合理、科学的行政执法程序。这些举措,对控制行政权力的过度扩张,推进我国法制建设、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切身利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完善的问题发表几点意见。
一、我国行政执法程序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以来,我国的行政执法程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比还比较落后,还存在包括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的不足。
(一)行政执法程序在立法方面存在的不足
1、缺少对行政执法程序的统一立法,行政实体法与行政程序法不分。行政执法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这不仅是对行政执法者的最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实现行政执法的最基本的保证。但是目前有关行政执法程序的统一法律、法规在我国仍然不健全,缺少对行政执法总的程序等进行统一立法。对行政执法程序的规定只是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中,如在行政法中有关于行政处罚程序的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的规定;同时各种法律、法规只是规定了具体的行政执法程序,如:对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对行政强制程序的规定、对行政复议程序的规定,这些都属于行政执法程序的范围,缺少统一的法律来对其规范。
2、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重实体法而轻程序法。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但同时又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儒家思想主导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之一是维护等级特权,强调命令服从,专制思想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普遍存在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观念。即使在今天,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程序性法律规范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行政程序法,至今尚未出台,已有的程序法律规范,在内容上也有需要进行修改完善的地方,如行政诉讼法中的听证程序、咨询程序等。在国家行政法律制度中,只包括了行政行为法,行政组织法,行政监督法的三个框架,而没有关于行政执法程序的法律。目前我国存在的各种行政执法程序都只存在于实体法中,与行政实体法混为一体,如在《行政诉讼法》中既有对行政诉讼权力的规定,又有对行政诉讼程序的规定。
3、缺少对公民在行政执法程序中的权利保障。我国历史上行政权强大,加之在现代化进程中采用了“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利用行政执法程序来保护公民的权利就被忽视了。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许可等的行使,与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联系尢为密切,程序执行不当、不合法,或是不完整必然会损害到公民的合法利益。同时,相当一部分程序法律规范缺少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民主公正的制度,缺乏公开性和参与性。比如没有辨论程序,没有听证程序,甚至行政相对人没有申诉权,这都需以程序的形式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因此可以说,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还缺少对公民在行政执法程序中的权利保障。
4、缺少对违反行政执法程序责任的明确。一方面我国行政区域广,行政体制尚不完善,行政机构宠大,存在行政交叉现象。从对行政权力的限制方面来看,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法治,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实施的步骤,方式,时间和顺序现在还没有相应的行政执法程序法律作为其保障。有些程序法律规范只规定了行政机关怎么做,而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在程序上违法的责任,行政程序法的法律效力不明确。另一方面,行政主体违反法定程序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应该是一种成文的明确责任,而不应该是模糊的、形式性的,难以追究的法律责任。目前我国尚处在行政法治的初级阶段,缺少对追究违反行政程序法律责任的可操作性和明确性。
5、行政程序法原则遵循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法典形式的行政程序法。但从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在不少法律中规定了行政程序规范。这些规定首先体现在宪法上,如,宪法第2条第3款、第27条第1、2款、宪法第41条等为行政程序法律参与原则、效率原则、听证制度等提供了依据。根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以及世界各国行政程序法律有关基本原则的表述,对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应该明确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条:公开原则、公正原则、复审原则、效率原则、参与原则、诚实信用,信赖保护原则。在实践中我国的行政机关大多只执行了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其它原则只是流于形式,如公开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应当向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公开其行政行为的原则。很多情况下行政机关是没有遵循这个原则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开其行政行为的,特别是公开行政执法的程序。
(二)行政执法程序在执行方面存在的不足
行政执法程序的实现是由行政执法主体和公民共同来完成的,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思想、态度和公民的程序意识,信息的公开性,都对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存在重要影响。我国行政执法程序在执行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公民和行政执法人员缺少程序意识。一方面,普法教育重视对公民的实体法教育,忽略了对公民进行程序法教育,导致了公民对行政执法程序知识的缺损,法律意识不强。一些不懂法的公民认为只要有靠山、保护伞就能在违法时或违法后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用金钱、美色等各种方法来讨好执法人员得到特殊保护。行政执法队伍中程序意识淡薄、意志不够坚定的执法人员经不住金钱、美色等的诱惑,就会成为犯罪分子的犯罪工具,甚至与这些犯罪分子同流合污。在他们违法时,这些执法人员就利用其职权为犯罪分子开后门、开小灶,甚至是违反执法程序,违反法律,为犯罪分子开脱罪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蛀虫。另一方面,行政执行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业务能力比较低,对行政执法行为不能理解或错误理解,甚至还有的行政执法人员不懂法,在执法过程中循私枉情,不按法定的程序执法,故意或无意省略一些手续,超越法定的权限范围,甚至有的执法人员还存在严重的渎职、越权等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行为。如:2007年12月,我县城关镇的城管中队的有关人员,存在着特权观念,对几个违观占道贩卖小菜水果的人员采取又扯又压又推又打的措施,引起旁观者公愤,后来导致相关人员打110电话来平息事态,事后相关责任人也受到应有的组织处分。这件事,对桃江县的行政执法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行政执法人员程序意识不强,履行义务态度消极,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不履行、延迟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而造成的公共利益的受损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交警看到违章车辆视而不见,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在行政机关内部,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为了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方便”,也想尽办法来讨好上级,只要是上级要办的事,不管违不违反执法程序都全部揽下,想尽办法,一一照办。因此执法人员之间存在私情的,在违反规定、程序处理问题时,双方可能会为了以后自己的方便,就彼此默许、包容、采取放任的态度。
2、执法人员违反法定程序。行政执法程序的法定程序是法律预先设定的,要求执法人员按照所设定的步聚、方法、顺序来执行,不能随意的增减。主要表现有:步聚上的违反、顺序上的违反、时限上的违反、形式的违反等。我国行政执法程序混乱、到底执行执法程序是不是一个必经环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对其规定,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也处于困惑中,如果执政执法人员的个人素质不高,执法态度消极,那么在执法时,他就可能就不会按照行政执法程序执行,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执行行政执法程序,也许会因为执法人员的心情不好而不执行行政执法程序。
3、行政执法程序相关信息不对称。在当今社会透明度已经上升为世界各国达成共识的经济、政治生活原则,而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相关信息现仍然存在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为:首先,公民对行政执法程序的不了解,如听证程序、咨询程序等;其次,对自己在行政执法程序中的权利不了解,比如公民有要求复议的权利、要求说明原由的权利等;最后,对行政主体的权利不了解,比如行政机关有没有限制公民人生自由的权利等。
(三)行政执法程序在监督方面存在的不足
十九世纪末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迅速发展,行政权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扩张。到目前为止,行政权利已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然而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却没能够跟上行政权力的发展。我国的行政执法程序在监督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缺少对程序执行的监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监督机制运行存在失灵现象,各项制度尚未完善。由于我国历史以来就只注重对实体法执行监督的检查,对程序执行监督的检查,只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所以,我国行政机关内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程序执行监督的报告、检查、控制机制,行政机关 内部控制程序执行监督的检查难度加大。这也是导致对到现在为止,我国的程序执行监督的检查“走过场”、“走形式”、“护短”等难以实现有效检查的原因。
2、惩罚力度不够。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对违反程序的惩罚力度很轻,甚至没有对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惩罚,行政执法人员就可能只注重行政执法效果,而忽略了行政执法程序。这不仅影响了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还影响了我国对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
3、人大的监督作用被忽视。一方面,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存在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人大监督在我国监督体系中还处于弱势,再加上体制不顺的制约,人大对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就更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大干部对做好人大工作的信心不够,干劲不足,总认为搞人大工作没有前途,这又从某种程序上减弱了人大的监督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行政执法程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一系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国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利益,而且还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实现。所以,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以保障行政执法工作的健康发展,从而推进我国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完善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主要对策
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完善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加快行政执法程序立法的进程
要使行政执法行为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必须加强行政立法,为行政执法活动提供民主、科学、高效的行政执法程序。我国的行政执法程序立法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和标准:
1、`统一立法。我国已经通过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而依法治国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依法行政。我国对行政执法程序的规定只存于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中,没有统一的法典来对行政执法程序进行规范,要实现这个目标,行政执行程序的统一立法势必行。
2、打破传统思想,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借鉴国外程序法的经验,纠正我国行政实践活动中行政程序在思想上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这不仅有利我国的行政程序立法,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程序意识。
3、着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行政执法程序立法在保障行政执法效果,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的同时,不能够忽略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的保障。要保障公民在行政执法程序中的知情权、听证权、申辩权等相关权利的实现。行政执法的效果不仅会影响行政机关的公众形象,最主要的是对行政相对人利益的影响。行政执法程序作为公民合法利益的保障之一,势必会影响到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实现,所以在对行政执法程序立法时,要努力寻找两者的结合点。
4、明确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责任。只有明确了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责任,才能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有效的防止违反行政执法程序行为的发生,行政执法过程序中的走后门、送红包现象才会明显减少,这还有利于加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
5、遵循民主原则和效率原则。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迅速发展,我国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次数越来越多,如行政自由裁量权,在我国行政执法过程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权力。公民是行政执法相对人,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行政执法程序立法遵循民主原则有利于对行政权力的限制,保障行政权力的正确行使,有利于公民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所以公民也要参与到立法中来。
行政执法程序立法遵循效率原则,有利于保障行政主体按照法定的程序,在各自的权力范围之内行使职权,保障执法内容的合法性,还有利于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二)加大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力度
加大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力度,可以通过严格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强化公民和执法人员的程序意识,以及公开行政执法信息等方法来实现。
1、严格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主要依靠行政主体来实现,公民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是行政执法的相对人,也有权要求行政执法主体按行政执法程序来执法,如在行政处罚执法过程中,可以先要求行政执法主体表明身份,这也是行政处罚的程序之一。如果执法主体不表明身份,那么公民就有权不配合。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法律手段来严格行政执法程序的执行,确保行政执法人员在执 法过程中执行行政执法程序的每一个环节。
2、强化公民和执法人员的程序意识。我国一直以来对公民的法制教育、普法教育和对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大多只局限于实体法,而忽略了程序法,因此要深化对公民和执法人员的程序教育,培养公民的执法人员的程序意识。这不仅有利于公民在程序上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还有利于执法人员准确、合法的执行行政执法程序。行政执法主体是行政执法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行政执法程序能否得到很好的执行也直接取决于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主体的素质关系到行政执法行为的全过程。目前,有的执法人员还存在“官老爷”的思想,认为执不执行行政执法程序,是他自己说了算,没有程序意识。如,2008年1月20日在冰雪灾害中,我县城管队的某些个别同志,存在着一种特权思想,对在街上占道贩卖蔬菜水果的有关人员又扯又拉,甚至动人打人,引起围观群众不满。后来还是路过的一位县政府领导出面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要通过思想作风教育、党风整顿等来纠正这些不良思想,同时在选用执法人员时,不仅要考察其业务能力,还要考察其思想素质。2007年桃江县城管队就清退了不合格人员3人,此事反映较大。过去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曾出现过不按法定的程序执行,独断专行,任意损害公民利益的现象,也出现过“红包”事件、“关系户”等,这些陈旧的思想遗留在公民的思想中,缺少对执法程序的认识。因此,要打破以往的陈旧思想,培养公民的程序意识。
3、公开行政执法相关信息。公开信息可以将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同时这也是公民权利体现。一方面,公民有知情权。公民有权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也应当告诉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如告诉公民有配合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的义务和对行政处罚结果不满有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等,公民还有权知道行政执法的法定程序、过程、方法、内容等。另一方面,信息公开是现代行政的重要制度。现代行政还强调“服务意识”,那么行政执法相对人就是行政执法的“服务对象”,应该知道“服务的内容”,如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力和义务、行政执法的程序是什么等,这些都要求行政机关公开行政执法程序的相关信息。
(三)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机制
当代世界各国的行政权,在权力结构中不断的扩张,中国也不例外。权力不受监督和控制,就会被滥用,这就提醒人们,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是国家权力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行政权力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对行政执法程序执行的有效监督,有利于防止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行为发生;有利于保障行政执法程序的有效执行,有利于对不恰当的行政执法程序的修改。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机制。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加大对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处罚力度。对于在执法过程中严重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首先要宣告行政行为无效,赔偿当事人的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同时还要依法追究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对于违反行政执法程序情节不严重的,不宣告行政行为无效,但要进行内部处分。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行政程序违法行为,使那些对违反行政执法程序的处罚不屑一顾的人望而生畏。
2、将群众监督与新闻监督联合起来。我国很早就存在群众监督和新闻监督,但是他们都是各自孤军奋战,没有站到同一条作战线上。有时群众发现了问题,想通过新闻记者曝光,却苦于无门;有时新闻记者要想了解群众发现的问题,群众却迫于压力,不敢说。所以,可以开辟新闻专栏为群众说话,加大两者信息的沟通和提高彼此的信任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新闻监督联合的作用。如2007年桃江县人民政府在桃江电视台开辟了群众举报行政执法违法的专题栏目,这一举措对完善、规范我县行政执法起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3、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建立人大督察制度。目前,我国人大的监督一直以来都是表现的很苍白无力,给人们的印象好像人大的监督主要是为投投票、象征性的检查,因为怕得罪人而不敢去监督,人大代表的素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提高人大的素质,培养人大代表刚正不阿、勇于牺牲的精神。同时人大代表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单靠人大代表个人之力是很难改变人大监督无力的现状的,还应建立人大督察制度,赋予人大督察人员广泛的调查权,利用人大督察人员对行政执法程序进行监督,加大人大对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力度。
行政执法程序的监督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工程。此外,还要建立以内部监督为基础、以人大监督为主体、以舆论监督为辅助的监督体系,多管齐下,形成合力,使行政执法程序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我国行政执法过程的相关问题。
因此,行政执法程序有利于发展民主政治,使公民可以平等切实参与国家管理,行使民主权利。而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的标准之一,我国已经通过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找出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对策,不仅有利于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培养公民的程序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而且还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利益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对推进我国行政执法程序法治化的进程,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鹤皋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3版;
3、魏定仁主编《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2版;
4、郑志龙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5、《湖南省“五五”普法读本》,海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第二篇:海事行政执法风险浅探(写写帮整理)
海事行政执法风险浅探
彭职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赋予海事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和政府行使海(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和防止船舶污染海洋(水域)监督的职权,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在社会公众和涉水从业人员眼中,海事行政执法是一种强势性、主导型行为,海事行政执法人员依托行政执法主体代表海事管理机构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是强势群体。随着依法治国的进程,行政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公众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规范不断完善,行风廉政的约束机制不断健全,尤其在长江三峡河段这一区域特别敏感、社会特别关注、责任特别重大的水域从事海事管理,海事行政执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所触及的社会既得利益群体越来越多,海事行政执法人员常年奔波于执法一线,长期面对复杂的社会人群,一直承受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忍受着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的身心健康和潜在的人身威胁。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道路上,不仅要更加重视海事管理对社会的公益服务和对船方的权益维护,也需要高度重视海事行政执法的风险防控和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的身心保障。
一、海事行政执法风险的基本体现
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人、物、环境、管理等因素构成的客观存在的潜在危险性,以及由上述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后果,包括发生伤害、毁损、损失的可能性。
在水运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海事行政执法工作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复杂,海事行政执法人员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具体,并且无论是公平正义还是徇私枉法,都将直面风险。初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人身伤害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是利害关系伤害风险。海事行政执法直接关系到海事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切身利益,保障安全必然触及违法者的利益。针对违法当事人时,因海事行政执法目标的不利指向和执法结果的不利预期,引发违法当事人对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的故意人身伤害可能性,或直接伤害或间接雇凶伤害,危害后果严重。二是公务意外伤害。海事行政执法工作环境复杂多变、长期水上作业不安全因素多,尤其在三峡库区成库后风、浪、雾恶劣气况明显增多、等级明显上升的环境下,意外或不可抗力造成的人身伤害的可能性和威胁时刻存在。
2.精神损害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是因海事行政执法目标的不利指向和执法结果的不利预期,海事行政管理相对人对海事行政执法人员可能实施人身安全威胁、精神恐吓、人格侮辱、名誉诋毁等手段,影响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的精神和意志,对海事行政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极为不利。二是来自各个层面,包括上级、同事、亲友等对执法过程或执法结果的不正确干预、威逼和诱导,可能导致海事行政执法人员受到精神压迫,影响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的情绪和心态,引发海事行政执法人员对客观公正原则和职业谨慎原则的背弃和对职业道德的背离,从而构成精神伤害。三是长期超负荷超强度工作和因知识更新、社会期望、竞争、得罪人等因素所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出现心理失衡,可能造成海事行政执法人员
职业病和心理疾病等伤害身心健康。
3.政治责任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是海事行政执法涉及水上交通运输和经营的方方面面,并触及当地利益,无论是正常的执法,还是违法或不当的行政,都有可能导致不良的反应,包括一定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引发社会不稳定。二是因执法过错、管理缺位或不作为,海事行政执法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都将会责任追究受到相应的党纪、政纪处理,所属单位也会因此在文明创建、目标考核中受到较大影响,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4.经济损害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是因执法过错、管理缺位或不作为,受到相应党纪、政纪或者岗位考核扣分处理,直接使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经济收入受损或失去岗位。二是海事行政执法行为因过错的存在,按照《国家赔偿法》规定,给行政相对人造成了经济损失的,都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二、海事行政执法风险的成因分析
海事行政执法风险产生原因复杂,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的自身原因,又有外部环境影响的外界原因。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
1.当前对海事行政执法风险的防控和海事行政人员的职业风险防护缺乏系统认识和应对思考,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普遍缺乏对海事行政执法人员职业风险的预警、防范和反应机制,包括对海事行政执法人员遭遇外来的报复陷害、意外人身伤害、精神损害等风险处置预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风险预警和疏导等。
2.海事行政执法人员在海事行政执法过程中常见的违法当事人所实施的威胁、恐吓、侮辱、诋毁等精神损害或潜在危害行为缺乏相关法律规定和具体措施,无法进行调整和约束,往往报警或相关机构人员抵达现场也无济于事,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制止。
3.当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过程受到不正确干预、威逼和诱导时,执法风险发生后,执法人员往往缺乏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有力证据,也难以言表。
4.海事行政执法的手段和技术、规定往往在面对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违法行为面前有一定的缺乏、滞后或良好的运用,导致风险几率的增大。
5.行政管理相对人为逃避法律,拒绝、阻碍海事行政执法,甚至不惜以身试法暴力对抗,对海事行政执法人员实施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或者不属于海事管理范畴的其他原因,但以海事管理机构和海事行政执法人员作为发泄、报复对象进行威胁或伤害。
6.海事行政执法水上作业的职业特点和恶劣气况的自然灾害影响,让海事行政执法人员随时处于风险危害之中。
7.海事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政策法规理解不透、制度措施执行不力、技术手段不熟练、突发风险临机处置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职业谨慎、违反职业道德和违法行政,导致执法风险。
三、海事行政执法风险的防控对策
海事行政执法因其属性决定风险然难以避免,但只要因势利导,很多风险能够被控制、被规避、被化解,可以降到最低和可以接受的程度,使海事管理机构和海事行政执法人员免受其害。
1.高度重视海事行政执法风险及其防控,建立海事行政执法风险预警、反应和保障机制,包括风险保险、风险补贴、风险保障等,让海事行政执法活动、过程、结果和人员处于风险保护状态,提高组织和人员的风险抵御能力与信心。
2.积极依靠地方人民政府的力量,加强与公安、渔政、水利等涉水职能管理部门的联合,采取宣传、警示、劝告、制止、强制等手段多管齐下,共同应对、抵御风险,尤其是公安机关的现场处置力度与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3.不断健全、完善行风风险防控管理制度和措施,约束各个层面及海事行政执法的行为和活动,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海事行政执法的主动性、积极性、规范性。
4.加大海事行政执法的现代化进程,大力投入科技手段,尽力减少人工操作,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度,释放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现场管理劳动强度和心理压力。
5.进一步增强海事行政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加大执法结果公告和违法行为通报(包括公安机关进行制止、强制的结果),警示和教育当事人,提高海事行政执法的威慑力,增强海事行政执法人员人员的职业自信。
6.加强海事行政执法人员服务理念的更新、服务方式的优化、职业道德的教育、业务素质的培养、技术手段的应用、执法规范的养成、心理健康的疏导,防止行风行为和执法过错,并关心执法人员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做好减压。
7.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和柔性执法,以宣传教育服务为导向,找准问题和原因,主动、及时化解管理相对人的不良情绪和过激行为,消化风险因素,避免暴力对抗和群体事件。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三峡通航管区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
2010年5月8日
第三篇: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不足与完善探析
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不足与完善探析
核心提示:摘 要:目前我国行政调解制度在法律规定方面存在法律法规不统一,内容简单,对象狭窄,缺乏程序性保障以及法律效力,原则、方法等不明确等缺陷,应当加以改进。从统一法律规范,扩大对象范围,规范程序及赋予协议法律效力等四方面对我国行政调解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行政调解制度;法律规定;不足;完善
行政调解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出面主持的,以国家法律和政策为依据,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让互谅、达成协议、消除纠纷的诉讼外活动。
但客观地分析,随着人们对行政调解制度的专注度以及使用率逐渐增加,我国现行的行政调解制度存在的不足也日益显现出来。尤其是法律规定严重缺失,使得调解活动过程中,调解人员仅凭经验办事,甚至自创调解程序进行调解。从而导致当事人对调解协议及结果的不信任,以至于调解制度所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值得认真分析。我国行政调解制度法律规定的不足
1.1 行政调解设定不统一,缺乏规范性
我国行政调解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律,而是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文件中予以规定。目前设定行政调解的法律文件种类形式多样,层次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涉及行政调解的法律有近40部,行政法规约60部,行政规章约18部,地方法规约70部,地方规章约45部,另有大量一般规范性文件。”有关行政调解的规定分散在如此众多的文件中,人们难以掌握。并且这些规定内部不协调,相互冲突的地方屡见不鲜。在名称上也不统一,有用“调解”的,有用“处理”的,不仅纠纷当事人无所适从,就是行政主体的工作人员也搞不清楚。由于法律法规过于分散,导致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
1.2 行政调解制度内容简单,对象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的行政调解相关法律条文十分简约,其内容仅涉及调解发生的情形、调解的主体和对象。而且调解的对象相对含糊,并无确切的范围和限度。对象主要包括民事纠纷对财物损害赔偿纠纷,对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轻微违法行为权属争议行政赔偿、补偿的数额争议。呈现出较大的人为确定因素,容易与其他处理纠纷的方式相混淆,不利于当事人选择正确解决纠纷和争议的方式。调解范围设置的局限性,将难以充分发挥其在现代行政管理中应有的作用。由于规定得不详实,缺少与之相应的程序,操作性不强,容易导致凭经验办事,使行政调解的运作呈现一定的盲目性和任意性。
1.3 行政调解缺乏基本的程序性保障
我国设定行政调解的法律文件几乎都只设立了行政调解,而没有设立具体调解程序实践中行政调解主体往往依照其他行政程序或自创调解程序进行调解,随意性大。程序是公正、合理、及时解决纠纷的有力保证,行政调解缺乏基本程序保证,当事人很可能因程序不公而对调解结果不满,从而使调解协议难以自觉履行。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对调解程序规
定的极少,只在《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办法》中有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而《办法》也只规定了申请—受理—调解—终结—归档五个简单的程序,缺少了行政调解所必须的一些程序性措施和原则,比如在调解之中,应该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对重要事项进行调解采用听证程序等。这是程序民主、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这些程序性缺陷常常使当事人对行政主体失去信任,导致行政调解功能难以发挥。完善我国的行政调解制度的设想
根据上述分析,我国行政调解制度在法律规定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导致该制度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不能将其应有的功能充分发挥。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积极完善行政调解制度。针对我国现有的行政调解规则,笔者认为应当从统一法律规范,扩大对象范围,规范程序及赋予协议法律效力等四方面进行设想。
2.1 行政调解法律规范统一化
2.1.1 确立行政调解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项制度所确立的原则具有最高效力,对于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同样的,行政调解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凡是法律上明文规定可以适用行政调解,方可适用,同时要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如果法律没有规定,当事人不愿意的,决不能强行调解。行政调解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1)合法原则。
第四篇:浅探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缺陷与完善建议
浅探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缺陷与完善建议
时间:10-03-26来源:代写毕业论文网 作者:Admin
近几年来作为一种普遍商务潜规则的商业贿赂呈高发趋势,已经成为某些行业、市场的潜规则,它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和正常的交易秩序,而且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反商业贿赂法的立法较为滞后、轻缓和混乱的现状及其缺陷,参照德日等发达国家关于反商业贿赂的立法,提出了完善反商业贿立法的建议。
一、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现状
1、经济方面的反商业贿赂立法。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对方单位或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同扣的,以受贿论处。”“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我国《公司法》、《土地管理法》等经济法律法规也从不同角度对禁止商业贿赂行为作了规定。
2、行政方面的反商业贿赂立法。1996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关于禁止商业贿赂的暂行规定》第9条对商业贿赂的行政处罚作了规定,即“经营者违反本规定行贿手段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22条的规定,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O万元以下的处罚,有违法所得的,应当予以没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此外,《公务员法》、《人民警察法》、《法官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禁止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索贿和受贿的规定。
3、刑事方面的反商业贿赂立法。1997年3月修改的《刑法》针对国家L作人员在商业活动中的贿赂行为,刑法规定有“行贿罪”、“受贿罪”、“介绍贿赂罪”;对于公司、企业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规定有“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在刑事处罚力度,规定犯行贿罪情节特别严重的,要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犯受贿罪最高可处以死刑。
4、国际法方面的反商业贿赂立法。我国在2003年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其中内容包括“禁止贿赂本国、外国公职人员;禁止部门内的贿赂;禁止影响力交易;禁止私营部门内的侵吞财产”、“采取措施保障公共部门的廉洁,实行公职人员行为守则。加强公共采购和公共财政管理,定期向公众报告,推动社会参与反腐败行动,加强监督私营部门,加强监督财务会计。”
二、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缺陷
1、规定抽象。对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定过于简约和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无论是刑法典、单行刑法还是行政法规,对商业贿赂的法律特征规定的都过于抽象和模糊。
2、体系分散。综观我国惩治商业贿赂的现有立法,从法律层级上看,由法律、法规(地方法规、行政法规)和规章(地方规章、部门规章);从立法类别上看,有刑事法、行政法、经济法、国际法等。非常零散,没有形成一个结构合理、衔接得当的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
3、管辖权上,检察、公安、工商、税务和审计等部门都有调查权。如果是涉及到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由检察机关查处,涉及公司企业人员则由公安机关负责,如果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则由工商部门处罚,多头管理往往导致管理疏漏。
4、处罚轻缓。一是对商业贿赂的行政制裁力度不够,罚款额过低。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商业贿赂的行政罚款最高不超过20万。这个对于商业贿赂可能带来的巨额利润来说实属微不足道,难以达到处罚效果。二是对商业贿赂的刑事制裁不够完善。我国刑法只规定了一种财产刑,不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罚金刑或者没收财产刑,对犯罪单位没有设置相应的资格刑。
5、规定混乱。一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之间相互冲突矛盾。二是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导致执法上的混乱,“以罚代刑”现象普遍。
三、相关发达国家反商业贿赂立法
1、韩国反商业贿赂立法。韩国1964年制定了《关于特殊犯罪的特别法》等法律,规定分别对受贿公务员、不正当利益获得者、校园非法敛财者、公职人员渎职行为进行处罚。1981年,韩国制订了《公职人员伦理法》,规定实行对公职人员的财产登记制度、公职人员物品申报制度和退休公职人员就业限制制度,以防止公职人员接受商业贿赂。韩国目前防止腐败和贿赂的一个关键性措施就是对各级政府和公共机关进行清廉度调查。另一个重要反腐败措施是去年3月由韩国政府、政界和经济界共同签署《透明社会协约》,其目标是建立没有腐败的先进型透明社会。
2、德国反商业贿赂立法。德国早在1909年就专门制定了《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其后,德国又对该法进行了若干次修改,并围绕该法先后制定了《标准合同条件法》、《折扣法》、《关于附加赠送物品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他们和《德国刑法典》以及和1997年修订的《反腐败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
3、美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美国非常重视运用刑罚手段惩治此类犯罪。美国50个州中已有半数以上对商业贿赂罪作了规定,其中纽约州的商业贿赂法最为完善。在联邦方面,1914年颁布的《克莱顿法》明确禁止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一些相关的法律中,如《旅游法》、《邮件诈骗法》等都对商业贿赂的刑事责任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四、完善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的几点建议
1、健全完备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制定统一反商业贿赂法。应当健全以刑法为主的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尽可能使体系内每一项规范都具有科学
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制定比较完备全面的规范,少留空白;尽可能使各项规范之间相互协调,消除冲突。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商业贿赂法》,将关于商业贿赂行为的零星法规加以整合。
2、完善商业贿赂处罚机制,健全反商业贿赂法律责任体系。首先应完善商业贿赂的民事责任制度。明确商业贿赂侵权责任的赔偿主体既包括行贿者也包括受贿者,明文规定所有竞争者都有权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其侵害的预期利益予以赔偿。其次应加强对商业贿赂的行政处罚力度,扩大我国商事、经济行政法对商业贿赂行为惩处的种类。最后应完善反商业贿赂刑事法律责任方面的规定。修订现有刑法,在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专门单设一节“商业贿赂罪”。
3、当扩大贿赂的法定含义。如贿赂犯罪主体、其他非物质性利益或好处的表现形式;取消有关数额的规定;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构成要件;修改贿赂犯罪既遂的标准,对于许诺、提议给予、收受贿赂的行为也予治罪;统一贿赂犯罪的犯罪客体,考虑对于行贿受贿同罪同罚的可能性;增加贿赂犯罪的资格刑、罚金刑,扩大没收财产的范围等。
4、填补公司、企业中非国家工作人员间接受贿的立法空白。我国现有刑法规定中,只规定了公司、企业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直接利用本人职权的一般商业受贿行为,而没有间接商业受贿的定罪处罚规定,但是间接商业受贿行为同样会给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有时还会影响到我国的投资环境。因此,应当在商业贿赂所谓立法中就如何惩治公司、企业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间接商业受贿予以规定。以严密法网。
第五篇:工商机关执法办案技巧浅探
工商机关执法办案技巧浅探
近年来,温县工商局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监管执法的要求,以提高拓展案源的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办案技巧的运用为关键,以提高案件执行的效率为目标,用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办案效能,在执法办案技巧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提高拓展案源的能力
针对以往案源拓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被动等待,案源排查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墨守成规,对新时期违法案件的特点和规律性研究不足;手段单一,案源排查效益不足等问题,我们要求执法人员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都保持一份“非常之心”,一种“警觉之念”,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拓展案源:
一是积极延伸传统途径。首先,围绕行政执法的中心工作查找案源。利用一个时期的行政执法工作重点,针对重点行业,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其次,是从举报、投诉中获取案源。充分利用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去发现案源,是工商部门最常用的方法。我们一方面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举报,对查实案件线索的,及时兑现举报奖,并为举报人保密;另一方面针对办案重点,积极在社会群众和各种行业的经营者中发展一些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群众作为案件信息员或线人,或巧妙利用不法经营户的内部矛盾,采取心理战术,使部分轻微违法经营户成为案件信息员,以随时掌握更多、更全面、更有价值的线索。特别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容易出现违法经营的监管盲点,更是充分发挥线人的特点优势,安排线人进行摸底渗透工作,积极开拓案源。据统计,我们所查处的案件中,60%以上来自于信息员提供的线索。再次,是在日常巡查监管中发现案源。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工商执法网络点多面广的优势,积极推行巡查制度,重点关注屡教不改、易发生违法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变等待观望为主动发掘,以求迅速、及时地发现线索。最后,是深究“案中案”。任何案件都不是孤立的,比如说有零售假货的,就必然有批发、造假的,有制造假冒商标标识的。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求执法人员举一反三,从过去已查的案件中,仔细分析,重新研究案情,核查有关细节上的问题,寻找遗漏的线索;或者将已查处的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情况公开,接受群众再举报,发现新的违法线索;在此基础上,再完成资料的整理、归档,并对案件总结归纳,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步发掘案源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是大力开拓新途径。首先是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等载体发现案源。即通过日常阅读报刊、查阅政府文件、上网浏览等方法,及时了解各地案件查处情况,并结合本地实际,去寻找案源。其次是在学习交流中获取案源。一些先进兄弟单位通过探索、实践、摸爬滚打,查处了大批新类型案件,拓宽了新的监管领域。事实上,这些案件在一定的区域内,在一定的行业内,均具有类似性和关联性。通过考察学习,听介绍,查阅案件卷宗,进行面对面交流,经过消化、吸收,再结合本地实际拟定步骤计划,便不难发现案源。再次是请厂家与代理商找案源。谁家的孩子谁熟悉,市场上有哪些假冒、仿冒产品,以及地点、数量、规模等,厂家、代理商最清楚。因此,我们经常保持与厂家、代理商以及一些中介代理机构的联系,必要时邀请他们协助检查,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行业标准,大大提高了发掘案源的敏感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去年集中查处的一批“泸州”等商标侵权案中,我们就邀请泸州公司专业人员协助进行市场检查和鉴定,查获假冒泸州公司产品价值1万余元,处罚违法经营户5户,罚没款金额2万余元。这一做法,大大节约了办案成本,净化了市场环境,保护了商家权益,真可谓一举三得。最后是通过各相关职能部门协作挖掘案源。公安、税务、技监、卫生、文化、检察等部门与工商部门在工作上联系密切,他们在日常监管中,往往会发现很多案件线索。这些线索对他们而言,有些不属于其管辖范围,有些达不到处罚或相对没有查处价值,但对我们工商部门则很可能具有价值。为此,我们积极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彼此之间建立信息互通、案件线索及时转办、联合执法的横向联动工作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向他们了解、获取信息或根据管辖权通过移交、联手的方式获取有价值的线索。
二、讲究办案技巧的运用
(一)事前抓策划。在实施执法检查之前,总是尽量收集情况,做好案情分析。根据具体案件的难易程度,预测、设定工作方案,明确现场指挥员,出发前,让参加检查人员熟悉案情,明确本次检查的预期目标,以及每一位参检人员进入现场后的具体位置、任务。对于何时,哪条道路,哪道门进入现场,谁做检查笔录,谁控制谁做检查笔录,谁控制重要现场、财物,谁负责对当事人进行教育谈话等等,均作出精心安排。同时,制订几套方案对付可能出现的问题。对规模大、情况复杂的现场或夜间行动,我局尽量请公安机关派警力协助。实践证明,只有事前搞好策划,才能临阵不乱,取得预期效果。
(二)临场抓配合。执法人员按预定方案进入现场后,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同心协力地在现场指挥员的组织下,围绕总目标,集中精力,抓紧时间,首先控制现场的人、财、物不走失,然后分头定位检查取证。现场情况千变万化,指挥人员时刻处于核心机动位置,充分掌握现场情况,灵活调动人员,控制工作进度,尽力以速战速结的方式达到预期目标。现场的协调配合和果断处置是圆满完成任务的关键。
(三)重点抓证据。由于现场检查中所取得的证据可信程度高,因此我们要求执法人员在检查中特别注重抓好证据收集。检查时,通过询问、查看、清理,细心收集和控制住现场证据,并不断地运用已发现的证据,再发掘新证据及涉案财物。同时,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制作现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等固定违法事实。例如2007年我局在查处**农资公司不正当竞争案时,在现场发现该公司销售的复合肥未标注真实的厂名厂址,在现场询问负责人时,不经意说出了是其不让厂家注标的,我局执法人员隧在现场笔录上予以记录。在以后的调查中取得主动。总之,现场检查是收集证据的重要措施,办案人员充分认识到了这个环节的重要性,总是抓住机会把该取的证据尽量取到手,为办案工作的下一步开展打好基础。
(四)同时做工作。执法人员一旦进入检查现场接触当事人,就由专人负责,耐心地做好思想工作,尽量消除当事人的抵触情绪,尤其避免其别有用心地煽动不明真像的人围攻检查人员。针对现场事实,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指出其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及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促其知错改过,配合检查,提供情况和证据。如2003年我局查处**销售侵犯天脊商标专用权案,由于当事人拒不提供经营数量,我局执法人员在询问当事人的同时,提取了非典期间当事人路过的各卡点记录的证据,证实了经营数量,当事人在证据面前,承认了经营数量。通过对办案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我局的结案率从以往的80%提高到了现在的95%,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解决案件执行的难点
案件调查完毕,下达了处罚决定书,并不等于工商行政执法的结束,还必须强化处罚决定的执行,才能真正维护工商执法权威。现阶段,行政处罚案件执行难度明显增大,主要表现为:被处罚对象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差,个别单位和个人对工商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采用软磨硬抗,编造客观原因,故意设置障碍。对此,我们在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坚持文明执法。在执法过程中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化解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对抗和积怨;二是坚持公正执法。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严格按照责罚相当的原则,对类似的违法保持同样的处罚幅度,不办人情案,不办报复案,公平公正的处罚,有效避免当事人产生不平心理和抵抗情绪,为案件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倡导服务理念。深入了解违法行为的成因,帮助当事人解决经营中的实际困难,以情感人,促进案件的执行。如在办理一起涉农案件时,因当事人没有能力及时赔偿农民的损失,执法人员就主动与当事人上级主管部门协商,由该部门先行赔偿农民的损失,赔付的款项今后从当事人的收入中扣除,事后,还对当事人积极进行了回访,为其合法经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不仅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的利益,还让该当事人认为工商执法至情至理,后来在支农护
农上非常积极。这种方式,不仅很好地缓解了当事人对工商人员的对立情绪,提高了工商执法在群众中的威望,也很好地解决了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四是加强协同合作。对拒不接受处罚的,坚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提高行政处罚的执行力,震慑不法分子。
在工作实践中,通过提高广大执法人员拓展案源的能力和办案技巧的提高,近年来,全市系统在执法办案方面,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办案领域拓展上有突破。从以往只对企业外在经营行为进行监管,逐步深入到对企业内部管理活动进行监管,所办案件也从以无照经营、逾期年检等违法事实较为简单的案件为主到现在以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虚假出资等定性取证相对困难的大要案件为主。二是行政执法效能上有突破。随着执法工作的深入,大要案件数量明显增多,行政处罚执行率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