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坪县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

时间:2019-05-15 00:1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兰坪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坪县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兰坪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坪县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

第一篇:兰坪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坪县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

兰坪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坪县 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

兰政发〔2008〕36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委、办、局,省、州驻兰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各企业:

《兰坪县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实施细则》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四月二十四日

兰坪县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强化行政责任制,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恪尽职守,依法行政,规范从政行为,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依法依规、正确及时地查处问责事项,— 1 — 落实工作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府部门及州市负责人问责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兰坪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行政问责工作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县政府联席会议的指导下,在县政府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下,由县监察局、县人事局、县审计局、县法制局、县政府督查室、县广播电视局共同实施。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行政问责,是指县政府负责人对行政问责对象在其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区域内,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导致政令不通、行政秩序混乱、行政效能低下、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损失或者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进行责任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前款所称不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拖延、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据规定的程序、权限和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四条

县政府行政问责对象,是指县政府所属各部门及其所属机构的领导班子正副职(含非领导职务)和各乡(镇)人民政府领导班子正副职(含非领导职务)。— 2 —

第五条

行政问责根据行政机关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工作规则,坚持实事求是、权责统一、有错必究、责罚适当、赏罚分明,过错与责任相适应,问责与整改相结合,教育与惩戒相结合,坚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

第六条

调查处理问责事项,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准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合规,在适用行政问责上人人平等。调查处理问责事项,应当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第七条

调查处理问责事项,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行政问责对象应当切实履行法定职责,积极主动、优质高效地完成县人民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严格依法行政,主动接受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被问责的同时,应当积极主动纠正错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尽量避免或者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县政府或有关机关报告、举报行政问责对象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的事项。

第二章

问责事项

第九条

行政机关在执行法律法规或者上级的决策和部署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义务的,不认真贯彻落实或者拒不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 3 — 的,或者不正确执行上级党委、行政机关的指示和决定,以及上级有关领导、机关交办的工作任务,对上级明令禁止的行为臵若罔闻,不遵守、不制止、不纠正、不查处,影响政令畅通和县委、县政府整体形象及工作部署的;

(二)无正当理由,未能按期完成《县政府工作报告》或者县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专题会议及其它有关会议决定其承担的工作任务的,或者因执行不力,致使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未完成,影响全局工作进程的;

(三)对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不及时解决,或者对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及时改进,拖延懈怠、推诿塞责的;

(四)不办理、不认真办理或者拖延办理人大代表批评、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以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投诉、信访案件的,或者应向县人大常委会及其他机构报告工作而未报告,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在重大项目建设中,不落实执行上级政策规定或者工作措施不力,致使项目建设不能实施,或者影响工作进展的,或者导致已争取到的国家、省、州所列项目被撤销的;

(六)因执行不力、效能低下,给公共利益、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国家财产造成损失或者影响政府整体工作部署落实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

行政机关独断专行、决策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4 — 应当问责:

(一)超越行政机关权限擅自决策的;

(二)不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干部任免、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上不依据规定的程序和议事规则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个人主观盲目决策和擅自做主,改变集体决定出现失误或造成较大损失的;

(三)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或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专业性较强的重大决策事项不按照规定进行公示、听证、组织咨询论证或者可行性评估、论证等公开形式听取意见报批的;

(四)违规决定采取行政措施,导致群众大规模集体上访或重复上访,或引发其他严重社会矛盾的;

(五)应当公开的决策信息未按规定公开的;

(六)因违背科学发展观,集体或个人错误决策,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重大人员伤亡、生态环境破坏或环境严重污染,以及其他重大损失的。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滥用职权、违法行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制定、发布与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政策规定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行政决定、命令和行为的;

(二)违法设定、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事业性收

— 5 — 费、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征收或征用、行政检查等具体行政行为,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臵失当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在法定的条件和标准外附加条件或变更标准,要求或授意下属要求行政相对人提交与申请办理事项无关材料的;

(四)违反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工程建设、土地管理、产权交易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实施的,或者违反规定进行干预的;

(五)因违法行政损害公共利益、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其他情形;

(六)违法授权或委托其他组织或个人行使相关职权,或者不依法对受委托者行使职权的行为进行监督,产生严重不良后果的;

(七)截留、滞留、挤占、挪用救灾、抢险、防汛、抗旱、防疫、优抚、移民、救济、扶贫、国债、义务教育、人民防空、社会保险、征地补偿等款物或其他财政专项资金的;

(八)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实施限制人身自由或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九)干预、阻挠、对抗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依法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执法权、执纪权、监督权,作伪证或对办案人、检举人、控告人、证明人打击报复的;

(十)利用职权向行政相对人、办事人提出不合理要求,获取不正当利益的。— 6 —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制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或者对重大公共安全生产隐患发现后不依法采取措施,发生重特大责任事故和突发公共事件时,未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上级要求和实际情况,及时、妥善、有效处理和组织有关救援工作的;瞒报、谎报、漏报、迟报或其他不按规定上报突发公共事件等重要信息,造成恶劣影响的;

(二)在招商引资活动中,不守诚信,故意刁难、拖延,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或者确定的合作项目不能实施,影响招商引资进程的,或者严重损害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

(三)对应由几个部门(乡镇)共同办理的事项,主办部门(乡镇)不主动牵头协调,协办部门(乡镇)不积极配合,致使工作延误的;

(四)发生重要信访事项,未按规定及时接访、劝返,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对来文、来电、来函,未按规定签收、登记、审核、提出拟办意见,或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及时处理或报送领导批示,贻误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六)工作中需要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的事项,当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时,未及时报请上级领导或机关裁决,致使问题久拖不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七)被投诉单位对收到的行政不作为投诉案件不调查、不处理、不整改,或弄虚作假、隐瞒真相、包庇袒护,或者在行政复议的行政诉讼中因不提交或逾期提交证据而造成不利于诉讼后果的;

(八)对职责范围内应当办理的事项,不认真履行职责,拖着不办、顶着不办的;

(九)对应该及时办理的事项,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久拖不决,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违反限时办结制的;

(十)对公开承诺的事项不兑现,违反服务承诺制的。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不求进取、平庸无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对上级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重大事项,消极对待,讨价还价,执行不力,影响整体工作推进的;

(二)对本地区或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调查研究,不认真解决的;

(三)对工作拈轻怕重、敷衍塞责、庸碌无为、畏首畏尾、怕负责任、怕担风险,影响整体工作部署和工作进度的;

(四)实干精神差,工作无起色、无成效,干部群众意见较大的;

(五)执行廉政建设各项规定不力,所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以及直接管辖的下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发生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或者因监管不力,对所管辖的部门领导或者工作人员中存在— 8 — 的违法乱纪问题,不依法追究,甚至袒护、包庇、纵容,或者授意、指使本单位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的;

(六)在公众场合发表有损党和政府形象的言论,或行为失范,举止不端,有损公务员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

(七)利用工作之便掌握的未公开信息为自己或者亲属牟取利益的;

(八)对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的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知情不管,或者包庇、纵容的;

(九)只做保险事,不探新路子,只关注局部利益,不顾及全局得失。对管辖范围内的行政不作为问题失察失管,致使管辖范围内多次出现行政不作为问题,或因行政不作为导致严重事件,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十)违反党员领导干部“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云南省公务员“八条禁令”的,对县委、县政府的有关廉洁自律规定执行不力的;

(十一)年度目标考核不合格或者由于本单位政风不正,服务意识差,服务水平低,影响投资环境,群众和投资者不满意以及政风、行风评议满意度较低的。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处臵中隐瞒

— 9 — 真相,歪曲事实的;弄虚作假,虚报瞒报,(二)工作中急功近利,编报虚假数据、虚假成绩,欺骗上级和公众,骗取荣誉或者逃避责任的;

(三)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选拔任用干部或者用人严重失察、失误,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

(四)开展工作不注重脚踏实地,不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用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上,不是一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一心为国家做贡献,而是说假话、报假情、做假活,时时处处围着“制造政绩”转,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用开会多少以会议贯彻会议,用发文多少以文件贯彻文件,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的;

(五)瞒报、谎报、迟报、漏报公共突发事件、重大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疫情或其他重要情况的;

(六)隐瞒案件真相,歪曲案件事实,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

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态度冷漠、作风粗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不实施组织施救或救助不力的;

(二)对下属请示汇报或反映要求解决的问题,故意刁难以及有其他不文明行为的;

(三)对到部门办事的人员臵之不理,刁难、粗暴对待,或— 10 — 因语言不文明而导致冲突的;

(四)在工作时间内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或因其他工作原因离开工作岗位时不委托有关人员代行其职责而耽误行政管理相对人办事,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在行政执法中因不文明执法、粗暴执法,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或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六)授意、指使、纵容本单位工作人员干预、阻挠、对抗监督检查或者案件查处,或者对办案人、检举人、控告人、证明人打击报复的;

(七)对群众上访、检举、控告、申诉不接待,该受理不受理或不依法受理、无正当理由拒绝的。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铺张浪费、攀比享受,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从实际出发,不顾财政承受力,违背群众意愿,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

(二)借招商、考察、学习、培训等名义,变相公款旅游的;

(三)违反规定超标准建盖办公楼,搞高档装修、扩建、改造或违规购买、更换单位公务用车等劳民伤财行为的;

(四)不认真落实精简会议和文件规定的;

(五)用公款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不采取措施杜绝和制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等奢侈浪费现象,在本地区、本部门和单位还呈蔓延之势的。

第十七条

行政问责对象在经济工作或者商务活动中,暗箱操作、逃避监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落实、不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政务公开制度规定,对应当公开的信息、事项不公开或公开不及时、不全面、不真实,侵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二)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政府投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政府特许经营权出让、城乡规划、政府投资、矿权审批等活动中,违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不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办事,损害公共利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损害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其他情形的;

(三)非法干预市场经济活动,或者对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监管不力或者包庇、纵容的;

(四)违反规定选聘社会中介机构,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不接受党组织、人大、政府、政协、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的;

(六)私设“小金库”,截留、滞留、挤占、挪用国债、救灾、扶贫、教育等专项资金或政府代管资金的,以及违反规定安排使用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造成资金浪费或者国有资产流失的;

(七)不配合纪检监察、审计、司法等监督部门履行监督职责的。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监督不力、处臵不当,有下列情形之一— 12 — 的,应当问责:

(一)领导班子严重不团结或长期不团结又不去帮助解决的,或领导班子成员发生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

(二)管辖范围内发生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或对严重违法违纪行为不管不问,甚至包庇、袒护、纵容的;

(三)组织大型群众性活动或者集体活动,未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和补救措施,致使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以及事故发生后处臵不当的;

(四)没有落实单位有关管理制度,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或重大建设项目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或者刑事案件的;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事件等紧急时刻,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的;

(五)本单位直接负责或者直接管理的单位负责的重大建设项目,发生重大失误或者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

(六)在工作中未严格执行保密和文件管理规定,不履行保密职责,不执行保密制度规定或者因保密工作不落实,致使文件、档案或资料泄密、损毁或者丢失,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和后果的;未按规定管理和使用公章或信函等政府文书,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七)本部门及直接管辖的下属单位存在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或者对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 13 — 不及时调查研究,致使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

(八)因疏于管理、治政不严、处臵不当致使公共利益、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遭受严重损害或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其他情形的。

第十九条

行政问责对象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和问责事项,县人民政府认为应当问责的,依照实施细则进行问责。

第三章

问责程序与方式

第二十条

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在听取成员单位专题汇报的基础上,县长或副县长认为从下列问责信息来源中发现行政问责对象有本办法第二章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决定启动问责程序: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检举、举报、申诉、控告等;

(二)县委、县政府和上级领导机关及其领导的批示、指示和通报;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提出的问责建议、意见;

(四)县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县长、副县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等)提出的问责建议、意见;

(五)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监督机关、仲裁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意见;

(六)行政执法和执法督查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 — 14 —

(七)工作检查或有关工作考核结果及意见、建议;

(八)新闻媒体、网络曝光的材料;

(九)信访、审计等其他问责渠道和问责信息来源。

第二十一条

按照联席会议的决定,问责程序启动后,县长(或者受委托的副县长,下同)可根据问责情形及监督机关归口职责,责成县监察局单独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县人事局、县审计局、县法制局、县广播电视局等,下称问责调查机关)组成县政府调查组对上述问责信息来源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第二十二条

问责方式。

(一)由县长或分管的副县长按照中纪委、中组部《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暂行办法》亲自对问责对象进行诫勉谈话;

(二)由县政府责令被问责人限期整改;

(三)由县政府责令被问责人在15个工作日内向县人民政府写出书面检查;

(四)由县政府责令被问责人在15个工作日内就被问责的事项通过新闻媒体或县人民政府指定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道歉及通报批评;

(五)由县政府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六)由县政府责令停职检查;

(七)由县政府调整工作岗位;

(八)由县政府建议免职或引咎辞职;

(九)由县政府责令辞职;

(十)由县政府给予行政处分;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处或者并处。

采用前款第(六)项至第(十)项方式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办理。

被问责的情形构成违反党纪、政纪应追究纪律责任的,由县纪委、县监察局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章

问责的受理

第二十三条

县政府办组织协调,县监察局、县人事局、县审计局、县政府督查室(法制局)、县广播电视局负责受理涉及《实施细则》第二章(问责事项)的问责。问责事项的信息来源依据《实施细则》第二十条之规定。

(一)信息来源提供人(举报人)应当说明被问责机关、人员、过错事项、理由等内容,尽量提供便于查处问责事项的有关证据资料。提倡署名举报,对署名举报件应列为密件管理,为举报人做好保密工作。

(二)受理的线索和材料,应当填写受理登记表,根据反映问题的性质和管辖权限,提出拟办意见,报县行政问责办法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签批。对涉及处级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的问责事项,由行政问责办法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办理建议,报县政府决— 16 — 定;对涉及科级以下(含科级)工作人员的问责事项,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提出自办或转办意见,报县行政问责办法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签批。

(三)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行政问责机构对转办的问责事项处理不当的,县行政问责办法联席会议办公室有权责成其重新调查处理;必要时可以直接调查处理。

(四)对转办的问责事项推诿不办,查处不力,致使举报人重复投诉,造成不良后果的,依纪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第五章

问责调查

第二十四条

凡需启动问责程序的,由承办问责事项的单位向县人民政府填报《行政问责审批表》批准后,进入调查程序。对受理的问责事项,涉及处级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的,由县政府决定或授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成调查组,进行问责调查;涉及科级以下(含科级)工作人员的,需要自办的,由县行政问责办法联席会议办公室抽调专人组成调查组,进行问责调查;转办的,按有关程序办理。调查组人员不得少于两人,一经成立,未经县政府同意,其成员不得中途退出或调换。调查时,调查人员应出示证件。

(一)决定进行调查的,应当通知被调查单位及被调查人,有碍调查或无法通知的除外。被调查的单位及行政负责人(被调查人)应主动配合调查组的调查,如实提供与调查事项有关的情

— 17 — 况。对调查工作人为设臵障碍,弄虚作假、包庇相关责任人,阻挠或干预调查工作的,调查组可以按照县管干部任免的有关规定和程序,提请暂停其职务,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调查组应当依法依规、全面客观的收集证据。调查人员与被调查人的调查(谈话)笔录应当当场制作,经核对无误后,由其签名或盖章。

(三)调查组应将认定的行政过错事实形成书面材料,并告知问责对象,允许其陈述和申辩,必要时应当重新调查或补充调查;对查证属实的,问责对象应当认可,并在相关材料上签字或盖章;拒绝签字、盖章的,由调查人员在相关材料上注明。不得因被调查人申辩而从重问责。

(四)调查组一般应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情况复杂的,经过批准可延长15个工作日。最多不能延长30个工作日。

(五)调查结束后,向县人民政府提交书面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内容包括:问责信息来源,问责情形和过错行为的具体事实,问责对象的责任、态度,基本结论和问责处理的具体建议;需要问责的,提出问责的具体建议;不需要问责的,提出不予问责建议。涉嫌违法违纪的,建议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六)县政府根据调查组提交的问责调查报告研究决定问责方式。

第二十五条 根据被问责情形的情节、损害和影响程度,决— 18 — 定问责方式。

(一)情节轻微,损害和影响较小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诫勉谈话或者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责令在县政府会议上作出书面检查的方式问责;

(二)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在全县范围内通报批评或者责令在县级媒体上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调整工作岗位、责令停职检查的方式问责;

(三)情节特别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建议免职的方式问责。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的,从重问责:

(一)一年内出现2次以上被问责的;

(二)在问责过程中,干扰、阻碍、不配合调查的;

(三)打击、报复、陷害检举人、证人及其他有关人员的;

(四)采取不正当行为,拉拢、收买问责调查人员,影响公正实施问责的。

第二十七条

发现并及时主动纠正错误、未造成重大损害和影响的,可从轻、减轻问责。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免予问责:

(一)因下级机关(部门)以及有关人员弄虚作假,致使难以作出正确判断,造成未能正确履行职责的;

(二)因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内部的管理制度未作出具体、详细、明确规定和要求,无法认定责任的;

(三)因不可抗拒因素难以履行职责的。

第二十九条

县长在接到调查报告后15日内召开县长办公会或县政府常务会议,作出问责或者不予问责的决定。县人民政府的问责决定书在作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送达被问责单位及被问责人签收,并告知被问责人享有的有关申请复查等权利。问责决定需要由被问责人所在单位落实的,相关单位应在自问责决定下达5个工作日内向处理机关书面汇报落实情况。

第三十条

经研究决定不予追究责任的,应将决定书面告知问责对象及其所在单位,并书面告知提出问责批示或建议的有关机关或个人。

作出的处理决定,依照干管权限报送同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和人事部门备案,纳入年度考核。

第六章

第三十一条

行政问责对象对问责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问责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县政府申请复查。县人民政府收到被问责人的申诉书后,应当组织由原问责调查机关或者重新组成调查人员进行复查,并在20日内完成复查工作。

在同一起问责事项中,问责调查机关的组成人员不再参加问责复查工作。

复查期间,原问责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三十二条

县长根据复查报告,由县长办公会议或者县政— 20 — 府常务会议研究分别作出以下决定:

(一)原调查报告和问责决定的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且问责处理适当的,原问责决定继续执行;

(二)原调查报告和问责决定的认定主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情节轻重有偏差的,变更追究责任方式;

(三)原调查报告和问责决定的认定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且有重大错误的,撤销原问责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对其澄清事实、恢复名誉。

第三十三条

行政问责调查和复查应当依据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问责调查和复查期间,应当听取被问责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调查组成员与被调查的行政负责人、行政问责对象存在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要实行回避。调查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作出的调查结论与事实出现重大偏差,致使县政府作出错误的问责决定的,要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三十四条

问责决定和问责复查决定应当由问责调查机关或者问责复查人员负责拟草,按有关程序报经县政府或联席会议批准后,要在5个工作日内,采取书面形式送达当事人。同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送任免机关或者有关机关备案。

复查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七章

第三十五条

县政府所属各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对一级问责的原则,根据本实施细则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和行政问责长效机制。

第三十六条

依据本实施细则对问责对象问责后,如问责情形是由科(室)负责人、下属单位负责人或者工作人员的行为所导致的,问责对象应当依照本部门的问责制度对其问责;如问责情形是由分管副职的行为所导致的,应对其予以批评并提请县政府问责办法联席会议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对其问责。

中央、省、州属驻兰坪各单位发生本办法规定的问责情形的,由县政府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问责建议。

第三十七条

本实施细则在具体运用过程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由县政府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联席会议办公室(县监察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行政事务 办法 通知

第二篇:宿松县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办法

《宿松县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办法(试行)》

宿松县人民政府令

第1号

《宿松县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办法(试行)》已经2007年11月22日县十四届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县 长:张小青

二OO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宿松县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提高行政效能,强化行政责任制,促进行政首长恪尽职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政府对县政府各部门的行政主要负责人、乡(镇)政府的乡(镇)长(均含主持工作的副职)的行政问责,适用本办法。

县政府各部门包括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府组成部门、县政府直属机构、县政府部门管理的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办事机构、派出机构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问责,是指县政府对县政府各部门和乡(镇)政府的行政主要负责人(以下统称行政问责对象),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造成行政工作贻误或损失,给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或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依照本办法规定追究责任。

本办法所称不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拒绝、推诿、放弃、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四条 行政问责对象应当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责和县政府依法赋予的各项职责,依法行使权力,认真完成县政府交办的特定工作,自觉接受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五条 行政问责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遵循有错必纠,过错与责任追究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行政问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责任意识淡薄,致使公共利益遭受损害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

1、在重大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和重大突发事件等事关国家利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紧急时刻,拖延懈怠,推诿敷衍,未及时尽可能地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

2、虚报、瞒报、迟报重大突发事件或重要情况、重要数据的;

3、组织大型群众性活动,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而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

4、对涉及群众合法利益的问题或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解决,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不良社会影响的;

5、未按规定制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发现重大公共安全隐患、生产安全隐患而未采取处置措施,导致发生重特大事故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二)执行不力,效能低下,致使政令不畅或影响县政府整体工作部署的行为:

1、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或者上级机关依法作出的决定、命令不落实或者拒不执行的;

2、对县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目标分解任务及签订的责任状任务无正当理由未按期完成的;

3、经县政府常务会、县长办公会审议决定的重大事项或一个时期内县政府中心工作应由其承担的任务,因工作不力未完成的;

4、未认真执行县政府的决策、督查事项以及交办的工作任务,影响政令畅通和县政府全局工作部署的;

5、对县政府领导布置的临时性重要工作任务,消极对待、敷衍了事,不及时办理,贻误工作的;

6、对县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不认真办理、不答复,造成不良影响或工作损失的;

7、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判决、裁定或者监察机关、审计机关、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的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权限或程序,决策不当,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或重大损失的行为:

1、建设项目发生重大失误或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

2、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或专业性较强的事项未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的;

3、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未按规定事前向社会公布,或未经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公开听取社会意见的;

4、因决策问题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或者引起其他严重后果的;

5、采取的行政措施违法或者工作方法严重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的。

(四)在经济活动中造成政府形象受损害或重大经济损失的行为:

1、在招商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中,违反法律、法规或县政府有关政策规定,承诺优惠政策或给予信用、财产担保的,或者不守诚信,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或严重损害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2、违反规定安排使用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造成资金损失或者国有资产流失的;

3、截留、滞留、挤占或者挪用财政资金或政府代管资金的;

4、在政府采购和工程项目、资源项目招投标、拍卖、挂牌出让等活动中,违法违规操作的;

5、在资金融通或其他市场经济活动中有非法干预或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五)治政不严,监管不力,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1、本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政策性文件与上位法或上级规范性文件、政策相抵触,内容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2、行政效率低下,工作态度生、硬、冷,服务质量差,群众反映强烈的;

3、监督管理不力,致使本单位工作人员多次发生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其他失职、渎职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

4、授意或指使单位工作人员弄虚作假,骗取荣誉或从事违法、违纪活动的;

5、对所属单位工作人员违纪违法行为予以包庇、袒护、纵容的;

6、利用权力或地位影响为本人、本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亲属谋取利益的。

(六)在所负责的工作或管辖的范围内不严格依法行政,造成工作秩序混乱,贻误工作或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权益的行为:

1、无法定依据或超越法定权限违规办理行政许可事项或对符合法定行政许可条件者不予办理,或者违法收取或减免费用的;

2、未按法定职责、权限、程序和事实实施行政执法检查或行政处罚,或者擅自变更检查范围、处罚幅度的;

3、无法定依据、违反法定程序或超过法定时限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或者占用、丢失、侵吞、毁损被扣押、封存财物的;

4、无正当理由对符合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拒绝受理或不予答复,不按照规定转送复议材料,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或办理案件中徇私舞弊的;

5、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对行政违法、行政不当行为的投诉、举报,对应当追究责任的行政行为不作处理的。

(七)行政问责对象本人在公开场合发表有损政府形象的言论,或者举止不端庄、言行不检点,有损公务员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

(八)县政府认为应当问责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县长发现行政问责对象有前述情形之一,或根据下列情况,可以决定启动问责程序:

(一)上级机关的指示、批示;

(二)县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的问责建议;

(三)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问责建议;

(四)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政务督查机构的问责建议;

(五)工作考核结果或者政风、行风评议结果;

(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问责建议;

(七)新闻媒体等宣传舆论渠道反映的材料;

(八)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附有相关证据的举报、控告等。

第八条 问责程序启动后,县长或县长委托的副县长可以责成行政问责对象当面回报情况。

县长或县长委托的副县长听取情况回报后,认为行政问责对象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情形之一且事实清楚的,县长可以直接决定提交县政府有关会议讨论,研究追究责任的方式;认为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的,可责成县监察机关或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调查核实。

第九条 县监察机关或联合调查组根据县长的指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开展调查工作。

被调查的行政问责对象应当配合调查,并有权陈述和申辩;必要时应及时采取整改方案纠正错误或改变工作不力的局面,尽量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

第十条 行政问责调查处理实行回避制度。调查人员办理行政问责事项与本人或其近亲属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调查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泄露秘密的,依照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十一条 调查组在法定期限内完成调查,应当向县政府提交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相应处理建议:

(一)行政问责对象不存在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情形或情节轻微的,应向县长提出终止问责的建议;

(二)行政问责对象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情形之一,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向县长建议具体追究行政责任的方案。

第十二条 县政府接到行政问责调查报告后,应当及时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议或县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作出是否问责的决定。

第十三条 县政府对行政问责对象的处理决定应当由县监察机关送达其本人,同时告知作出问责批示或者提出问责建议的单位或个人。

决定追究行政责任的行政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行政问责对象所犯错误的事实、处理依据和具体方式,并告知其申请复查、复核的权利。

第十四条 行政问责的方式为:

(一)诫勉;

(二)通报批评;

(三)责令在县政府常务会议上作出书面检查;

(四)通过县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道歉;

(五)取消或建议上级机关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或收回已颁发的荣誉或奖励;

(六)停职反省;

(七)责令辞职;

(八)建议免职。

前款规定的方式,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其中,诫勉是指县长或受县长委托的副县长对行政问责对象予以批评、教育,提出限期整改要求等;采用前款第(六)、(七)、(八)项方式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办理。第十五条 行政问责对象的行为涉嫌违法违纪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由有关机关依法处理;该行为涉嫌犯罪的,有关机关应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六条 行政问责对象受到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等行政处分的,县政府仍可以决定按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方式追究其责任。

第十七条 行政问责对象对问责处理决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可以申请复核或者申诉。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十八条 对县政府部门和乡(镇)政府其他负责人的行政问责,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北京市人民政府令行政问责办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233号

《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已经2011年5月19日市人民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市长 郭金龙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行政问责情形

第三章 行政问责方式和适用 第四章 行政问责程序 第五章 复核申诉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行政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促进行政人员依法履行行政职责,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下统称行政人员)不履行、违法履行、不当履行行政职责,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依照本办法规定追究责任。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市行政问责工作。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区县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行政问责工作的实施。

第四条 市和区、县监察机关在行政问责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一)指导、监督本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行政问责工作;

(二)研究行政问责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相应建议;

(三)负责受理、调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由本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行政问责案件,并提出处理建议;

(四)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行政问责的处理情况;(五)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行政问责工作。

其他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明确监察、法制、人事等部门或者机构在行政问责工作中的职责,负责受理投诉、控告和检举,开展调查,提出拟处理意见等工作。

第五条 行政问责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权责统一、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市监察机关报告行政问责工作情况。

区、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定期向区、县监察机关报告行政问责工作情况。

第七条 行政人员应当依法行政,自觉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的决定、命令、部署,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监察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对行政人员进行有关建设法治政府知识的培训。

第二章 行政问责情形 第八条 行政人员有下列应当履行而未履行行政职责情形之一,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对依申请、请求、申诉的行政行为,未按照规定受理、审查、决定的;(二)未按照规定检查、检验、检测、检疫的;(三)对发现的违法行为未制止、纠正的;

(四)对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或者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违法行为,未予处理的;(五)收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投诉、举报后,未按照规定调查、处理的;(六)应当履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权和财产权等法定职责,而未履行的;(七)行政相对人询问有关行政许可、行政给付条件、程序、标准等事项,拒绝答复的;(八)未履行行政复议职责、行政诉讼应诉职责、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职责,损害政府与行政相对人关系的;

(九)未履行信息公开义务、告知义务或者保密义务的;(十)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不履行行政职责的情形。

第九条 行政人员有下列违法履行行政职责情形之一,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决定的;

(二)无依据实施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行政行为的;

(三)违反规定的步骤、顺序、方式、形式等规定程序实施行政行为的;(四)超过法定时限或者合理时限履行职责的;(五)超越法定权限实施行政行为的;

(六)隐瞒、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行政征收征用款物的;(七)违法查封、扣押、没收、征收、征用财物的;

(八)不具有行政执法资格或者违反规定使用执法证件的;

(九)违反规定乱收费,或者要求行政相对人接受有偿服务、购买指定商品以及承担其他非法定义务的;

(十)违反规定制作法律文书、使用票据的;(十一)违法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履行职责的;

(十二)实施行政行为无事实根据,或者主要事实不清,主要证据不足的;(十三)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违法履行行政职责的情形。

第十条 行政人员有下列不当履行行政职责情形之一,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工作作风懈怠、工作态度恶劣的;

(二)对于明显相同情况的相对人不同对待,歧视特定相对人,或者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采取的行政方法、手段明显失当等滥用自由裁量权履行行政职责的;

(三)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不当履行行政职责的情形。第三章 行政问责方式和适用 第十一条 行政问责的方式为:(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二)责令道歉;(三)通报批评;(四)行政告诫;(五)停职检查;

(六)调离工作岗位;(七)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八)免职。

行政人员有本办法规定的违法违纪情形,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应当给予处分的,不得以前款规定的行政问责方式代替行政处分,也不得以行政处分代替前款规定的行政问责方式。

第十二条 对应当问责的行政人员,应当根据其行为性质、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情节轻重,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责令道歉、通报批评处理;(二)情节较重的,给予行政告诫、停职检查、调离工作岗位处理;(三)情节严重的,给予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职处理。

给予行政告诫、停职检查、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职处理的,可以同时适用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责令道歉、通报批评。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一)拒绝改正错误的;

(二)隐瞒事实真相,干扰、阻碍行政问责工作的;(三)对投诉人、控告人、检举人打击报复的;(四)一年内被给予行政问责两次以上的;

(五)在两人以上共同违法违纪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六)其他按照规定应当从重处理的。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理:(一)主动交代违法违纪行为的;

(二)积极配合调查或者有立功表现的;

(三)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的;(四)其他按照规定可以从轻、减轻处理的。

第十五条 行政人员有本办法规定应当予以行政问责的情形,情节轻微,经过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行政问责。

行政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有本办法规定的应当予以行政问责情形,但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不予行政问责。

第十六条 行政人员实施行政行为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行政人员应当执行该决定、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行政人员不承担责任;但是,行政人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两人以上共同实施行政行为的,主办人员承担主要责任,协办人员承担相应责任;责任无法区分的,共同承担责任。

第十七条 行政人员有本办法规定的违法违纪情形,受到行政问责,所在单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单位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不得以对行政人员的行政问责代替单位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对行政人员的考核、任用、奖励、表彰应当考虑其被行政问责的情况。受到行政问责的行政人员,取消当年相关的考核评优和评选先进的资格。第四章 行政问责程序 第十九条 对下列途径发现的行政人员应当行政问责的线索,按照管理权限初步核实后,对需要行政问责的,应当进行调查:

(一)上级或者本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的监督、检查;(二)监察、审计、法制等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三)本单位的内部监督、检查;(四)行政诉讼;(五)行政复议;

(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诉、控告、检举;

(七)公共媒体披露本办法规定的应当予以行政问责的情形且确有证据的报道;(八)其他途径。

第二十条 行政问责案件,应当自决定调查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行政问责处理决定。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对于事实清楚、不需要进行问责调查的行政问责案件,应当直接作出行政问责处理决定。

第二十一条 调查行政问责案件,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

调查处理行政问责案件,应当听取被调查的行政人员的陈述和申辩,并予以记录。对其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 参与行政问责案件调查、处理的人员与被调查的行政人员是近亲属关系的,或者与被调查的行政人员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应当提出回避申请;被调查的行政人员以及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要求其回避。

行政问责决定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行政问责决定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其他调查、处理人员的回避,由行政问责决定机关负责人决定。

行政问责决定机关或者行政问责决定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发现调查、处理人员有应当回避的情形,可以直接决定该人员回避。

第二十三条 调查终结,应当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拟处理意见,经行政机关的监察(包括派驻监察机构)、法制、人事等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提交行政机关领导成员集体讨论后,作出给予行政问责、免予行政问责或者撤销行政问责案件的书面处理决定。

第二十四条 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给予行政问责的,应当在行政问责处理决定书中载明下列内容:

(一)受到问责的行政人员的姓名、职务、级别、工作单位等基本情况;(二)违法违纪事实;(三)处理结果和依据;

(四)不服行政问责处理决定的复核、申诉途径和期限;(五)行政问责决定机关的名称、印章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第二十五条 行政问责处理决定书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送达受到问责的行政人员,并应当及时函告有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有关机关要求处理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名投诉、控告、检举的,应当书面告知其处理结果。

行政问责处理决定应当在一定范围公开,对于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行政问责案件的处理决定,一般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六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行政问责的行政人员已调至其他行政机关工作的,原所在行政机关可以向其现任职行政机关提出处理建议,其现任职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作出行政问责处理决定。第五章 复核申诉

第二十七条 受到问责的行政人员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核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者作出该复核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第二十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书面复核决定并送达申请人。

申诉受理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诉之日起60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书并送达申请人和原处理机关;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执行原问责处理决定。

受到问责的行政人员不因提出复核、申诉被加重处理。

第二十九条 申诉受理机关审查认定原处理决定有错误的,原处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处理决定书后15日内予以纠正。

第三十条 经复核、申诉认定行政问责处理决定错误,对行政人员造成名誉损害的,原处理机关应当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补偿。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对经市或者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人员予以停职检查、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职处理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

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

(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行政问责范围

第三章 行政问责方式和适用

第四章 行政问责程序

第五章 行政问责救济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责任型、服务型、法治型和效能型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政问责适用范围和概念] 本市的行政问责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行政问责,是指本市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工勤人员除外)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下统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规定职责,造成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依照本办法规定追究责任。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和时限等不完全履行职责的情形。

违反本办法规定,依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依法应当追究责任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问责主体]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行政问责的统一领导工作。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监察机关,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行政问责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四条 [监察机关职责] 市和区、县监察机关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监督同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行政问责工作;

(二)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行政问责的处理情况;

(三)办理由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行政问责案件;

(四)研究行政问责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向同级政府提出相应建议;

(五)同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行政问责工作。

第五条 [行政机关职责]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监察机关报送行政问责工作情况材料。

第六条 [问责原则和要求] 行政问责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权责统一、教惩结合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二章 行政问责情形

第七条 [行政问责一般情形]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依法行政,自觉贯彻法律、法规以及上级的决定、命令、部署,依法履行职责,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无法定依据、违反法定程序和时限、超越或者滥用职权、不按规定履行公开或者告知义务实施行政行为,或者有其他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行为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第八条 [行政审批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审批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违法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审批的;

(二)违反规定增加、取消或者停止实施行政审批的;

(三)违反规定增设行政审批程序、条件的;

(四)违反规定变更、延续、撤销行政审批决定的;

(五)向申请人提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有偿服务等不正当要求的;

(六)不依法履行行政审批日常监管职责的;

(七)未按照规定实施统一受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行政审批的;

(八)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审批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审批申请予以受理的;

(九)受理行政审批申请后不依法出具书面受理凭证或者行政审批申请不予受理又不依法说明理由的;

(十)对符合法定批准条件不予批准或者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行政审批决定的。前款所称行政审批,包括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

第九条 [行政征收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实行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对行政征收征用款物隐瞒、截留、挪用、私分或者疏于管理的;

(二)应当依法征收而未征收的;

(三)依法应当予以补偿而未予以补偿或者未按时、按法定标准予以补偿的;

(四)不开具合法票据的;

(五)征收款项未按照规定上缴国库的。

前款所称行政征收,包括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征用是指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征用行政相对人财物的行政行为。

第十条 [行政检查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检查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未按照规定出示有效证件实施检查的;

(二)未按照规定将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记录、归档的;

(三)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予制止和纠正的;

(四)泄露应当保密的检查信息的;

(五)违反规定检查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或者影响被检查对象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第十一条 [行政处罚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处罚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不具备行政处罚执法人员资格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违反规定设立行政处罚事项或者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违反规定将行政处罚权委托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行使的;

(四)对应当予以制止或者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或者处罚显失公正的;

(五)下达或者变相下达行政处罚指标的;

(六)违法处置查封、没收或者扣押的财物的。

第十二条 [行政强制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违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

(二)违法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采取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的;

(三)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未按照规定保管,造成损毁的;

(四)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未按照规定解封、退回的。

第十三条 [行政复议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复议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的;

(二)在法定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未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三)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未按照法定期限书面告知申请人的。

第十四条 [行政诉讼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应诉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应诉的;

(二)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有关证据的;

(三)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决定的。

第十五条 [行政赔偿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赔偿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对符合规定的行政赔偿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依法应当给予赔偿逾期不给予赔偿的,或者不应当赔偿而给予赔偿的;

(三)未按照规定核定赔偿标准的;

(四)作出赔偿决定后,未依法责令应当承担责任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赔偿费用的。第十六条 [其他]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决定的;

(二)应当进行而未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或者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弄虚作假,引发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

(三)不履行层级监督管理职责,对下级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的;

(四)对工作中出现重大问题,发生、发现紧急突发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不及时向上级报告、请示的;

(五)对涉及其他机关或者部门职权的事项,不与有关机关、部门协商,或者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未报告请示上级裁决,擅作决定的;

(六)迟报、漏报、瞒报、谎报工作信息的;

(七)应当移送、转送有关机关、部门处理的事项,未按照规定移送、转送的;

(八)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违反公务员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懈怠、工作态度恶劣,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三章 行政问责方式和适用

第十七条 [问责方式]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问责的方式分为:

(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行政告诫;

(四)调离工作岗位;

(五)责令辞职;

(六)免职;

(七)处分;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以上行政问责方式可以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照本办法规定受到行政问责,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以及其他有关规定给予处分,不得以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规定的行政问责方式代替行政处分。

第十八条 [情节区分] 对被行政问责人员,应当根据其行为性质、危害程度等因素确

定情节轻重,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处理;

(二)情节较重的,给予行政告诫、调离工作岗位处理;

(三)情节严重的,给予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职处理。

第十九条 [问责与评优选先的关系] 行政问责应当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任用工作相结合。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被问责并追究责任的,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资格。

第二十条 [从重处理情形]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拒绝纠正过错的;

(二)隐瞒事实真相,干扰、阻碍、不配合调查的;

(三)对控告人、检举人、投诉人打击报复的;

(四)一年内被问责两次以上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从重处理的。

第二十一条 [从轻或者减轻处理情形]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理:

(一)被问责行为情节轻微的;

(二)积极配合调查或者有其他立功表现的;

(三)主动发现过错并及时纠正,未造成不良影响或者有效制止损害后果扩大的;

(四)其他依法可以从轻、减轻处理的。

第四章 行政问责程序

第二十二条 [问责部门职责] 行政机关应当明确人事、法制、监察(包括派驻监察机构)等工作部门或者机构在行政问责工作中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行政过错行为的检举、控告和投诉;

(二)调查行政过错行为;

(三)形成调查报告、提出拟处理意见。

形成的调查报告和提出的拟处理意见应当由行政机关的人事、法制、监察(包括派驻监察机构)等工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联合签字,提交行政机关领导成员集体审议后,由行政机关作出处理决定。

监察机关负责受理、调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由同级人民政府做出处理决定的行政问责案件,提出处理建议。

第二十三条 [问责启动]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启动行政问责程序: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的;

(二)在上级或者同级人大、人民政府的监督、检查中,发现行政行为存在错误的;

(三)政府政务督查机构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能完成政府工作或者领导批示、交办工作而两次就同一事项发出催办通知书的;

(四)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等行政部门发现行政行为存在错误,要求调查处理的;

(五)发布规范性文件有违法情形,被上级机关或者主管机关依法改变或者撤销的;

(六)经行政诉讼,人民法院认定行政行为违法的;

(七)经行政复议,复议机关认定行政行为违法的;

(八)新闻媒体披露有明显行政失当情形且确有证据的;

(九)本机关在检查中发现行政行为存在错误的;

(十)其他应当进行调查的。

第二十四条 [问责时限] 行政问责案件,应当自受理或者决定调查之日起三个月内调

查完毕。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调查时限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办理。第二十五条 [问责调查] 调查行政问责案件,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被问责行为涉及行政管理相对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并听取其意见。

第二十六条 [问责回避] 调查处理行政问责案件实行回避制度。回避适用的对象、条件、方式和决定权限等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陈述和申辩] 调查处理行政问责案件,应当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并做好记录。

第二十八条 [问责处理] 问责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应当载明问责对象行为事实、责任性质、适用依据和处理结果,以及其依法享有的申诉权利,并在三个工作日内送达被问责人。

上级机关、其他机关要求处理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名检举、控告、投诉的,应当书面告知其处理结果。

对于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行政问责案件的处理决定,一般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五章 行政问责救济

第二十九条 [复核申诉] 被问责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决定不服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申诉条件的,可自收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依法直接提出申诉。

对市级以下行政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复核时限] 复核机关应当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书面的复核决定并送达申请人。

第三十一条 [申诉时限] 申诉受理机关应当在受理申诉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书并送达申请人和原处理机关,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三十日。

第三十二条 [申诉纠正处理错误时限] 申诉受理机关认定原处理有错误的,原处理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诉处理决定书后三十日内予以纠正。

第三十三条 [执行不停止]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执行原问责处理决定。

第三十四条 [处理不加重] 问责对象不因提出复核、申诉被加重处理。

第三十五条 [处理错误补救]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处理错误的,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或者部门应当及时纠正;造成名誉损失的,应当在公布处理决定的范围内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补偿或者赔偿。

第三十六条 [其他] 涉及给予问责对象处分以及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职的行政问责和救济程序,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办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退休和调离] 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进行行政问责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决定机关作出处理决定前已经退休的,不再给予处理,但依法应当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相应降低或者取消其享受的待遇。

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进行行政问责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在行政机关作出处理决定前已经调离到其他行政机关的,原所在单位可向其新单位提出处理建议,新单位无正当理由应当采纳。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五篇:兰坪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县人民政府班子成员工作分工的通知

兰政发〔2009〕46号

兰坪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

县人民政府班子成员工作分工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委、办、局,省、州驻兰坪各单位,驻兰坪武警部队,各人民团体,各企业:

因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经县十二届人民政府第九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对县人民政府班子成员工作分工作如下调整。

县长李永平:主持县人民政府全面工作。

分管县监察局、人事局、教育局、审计局、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兼任县机构编制委员会主任。联系县武装部、检察院、法院、云南金鼎锌业有限公司。

常务副县长李金儒:负责县人民政府常务工作。

分管县政府办公室(法制局、驻昆办、外事局、接待办、网

络管理中心、信访局)、发改委(粮食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统计局、信用联社。协管县教育局。联系县国税局、地税局、人民银行、怒江银监分局兰坪办事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保险公司。负责沘江流域综合治理及大矿开发的协调服务工作。

副县长李双玉:负责农业农村工作。

分管县农业局、林业局(林业公安分局、自然保护局、森林防火办)、畜牧兽医局、水务局(防汛办、水电开发办)、移民局、扶贫办、科技局、供销社、残联、地震局。联系县气象局、农调队、科协。负责水电开发的协调服务工作。

副县长李树华:负责交通和城市建设等工作。

分管县交通局、建设局、民委(宗教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丰坪水库管理局。联系县规划局、老干局、保密局、养护段、交通规费征稽所。负责剑兰、丽兰公路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

副县长黄新成:主持县公安局全面工作。分管县司法局、消防大队。联系县武警中队。

副县长史建琨:负责社会事业工作。

分管县卫生局、文化局、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广播电视局、体育局、旅游局、县志办、档案局。联系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总工会、妇联、团县委、文联、侨办、台办、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兰坪分公司、邮政局、电信公司、移动公司、网信公司、联通公司。

副县长杨吉文:负责民政、工矿企业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分管县民政局、经委(乡镇企业局、非公经济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商务局、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工商企业,协管县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和沘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协调服务工作。联系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工商联合会、盐业公司、烟草专卖局(兰坪卷烟配送中心)、怒江电网公司兰坪分公司。

二○○九年四月二日

主题词:行政事务政府班子工作分工△通知 ————————————————————————————————————— 抄报: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法院,县检察院。

(共印150份)—————————————————————————————————————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年4月2日印发 ————————————————————————————————————— 核稿:陈松泉校对:和仕俊 — 4 —

下载兰坪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坪县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兰坪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坪县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城区林业局行政负责人问责实施意见(大全5篇)

    古城区林业局行政负责人问责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强化古城区林业局的行政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府部门及州市行政负责人行政问责办法》(云政发[2008]16)号和......

    吉林省行政问责办法五篇

    吉林省行政问责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强化依法行政责任,推进服务政府、效能政府、法治政府、清廉政府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

    富源县审计局行政问责办法

    富源县审计局行政问责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促进审计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好转,规范干部职工问责工作,根据•关于印发†富源县党政领导......

    湖北省行政问责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2016年第386号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湖北省人民政府令2016年第386号 【发布日期】2016-02-25 【生效日期】2016-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湖北省......

    宝山镇实施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

    宝山镇实施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 行动方案 根据宣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宣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部门及镇(镇)、街道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的通知》(宣政发〔2008〕27号)和《关......

    市林业局行政工作人员问责办法

    安宁市林业局行政工作人员问责办法 (2010年12月26局党组扩大会议通过) 安林党[2010]18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强化行政责任,促进行政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恪尽职守,提高执行力......

    济宁市行政首长问责试行办法

    济宁市行政首长问责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行政首长问责管理,强化责任落实机制,促使行政首长依法履行职责、廉洁自律,提高行政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

    乡镇实施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工作总结

    在全国各地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和效能政府的进程中,勐弄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地方实际实施行政问责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