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全管理中的惩罚与惩戒
安全管理中的惩罚与惩戒
新修改的《安全生产法》在第三条中规定:“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这一定位体现了政府职能由当初的管理型政府向指导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彰显了人本主义情;同时也给了我们企业安技部门如何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记得一次在单位夜间安全生产检查中,我们发现一名员工睡岗,睡岗属于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现象,当场给予了严肃的批评。尽管这名员工按时巡检,及时记录生产参数,完成了当班工作任务,但按照单位管理规定,还是应给予严厉的经济处罚。
事后该员工诚恳承认了错误,认识到睡岗对安全生产的危害性,并表示一点以此为戒,不在重犯。安技部门也对他进行了耐心的安全教育,夜间睡岗轻则会造成设备故障影响正常生产,重则引发安全事故,是绝对不允许的。但他为什么会违纪睡岗呢?我们通过进一步了解,该员工刚刚调来不久,一是对本岗位的倒班还不太习惯;二是对睡岗的安全危害认识不足。我们反复考虑之后,就只给予100元绩效工资处罚。
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对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员工给予适度的行政、经济处罚,具有一定的惩戒威慑作用。但如果一味地强调重罚或以罚代管,不但起不到惩戒效果,还极有可能适得其反,安全管理更不会长效,所以在处分员工违章行为时应突出一个“戒”字。
处罚应针对安全管理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违章者施以适度的惩处,真正起到教育警戒的作用。如为惩罚而惩罚,只强调惩治本身,不一“警戒其不再犯”为出发点和目的,虽一时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不会长效。古人云:“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按照今天的安全管理来诠释这句话,就是“教育培训未雨绸缪,做到事故预防应为上策,监督检查能督促改正也不失为中策,惩罚可亡羊补牢应为下策”。
惩戒,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惩治过错来警戒。惩治是手段,警戒是目的。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已违反规定的行为实施惩治,以帮助过失者认识错误;二是为了警戒将来,事先对“应该怎么做和不能怎么做”进行必要的规定,明确指导并告知违反规定,做不能做的事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在生产过程中违章违纪的行为,很多属于疏忽过失或非主观故意的。如前面提到的睡岗行为,确是人的本能需要引起的。并不是每个员工的主观愿望,所以除了批评教育外,其处罚应以惩戒为主。
如何避免“处罚”的消极因素呢? 一是处罚的手段不能滥用。当发现一般的切没有造成后果的违章违纪行为时,应以批评教育为主,以经济处罚为辅。首先让违章员工深刻认识自己行为的错误根源和其行为会导致的后果。在通过调查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据其认识的态度和性质,然后在实施经济处罚。
二是对处罚不能抱以消极态度。有些企业和单位的管理人员平时就疏于管理,一旦出了问题就把气撒在违章员工的身上。其不但不服气,还会给以后的安全生产管理埋下隐患。
三是处罚不能怀有“报复”的心态。平时看你不“顺眼”,还敢违章违纪,这回活该你倒霉,不进一步调查原因就“严加惩处”。这个更易使违章者产生性子专门与你作对的逆反心理。
总之。惩处与惩戒的性质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使用不当则事与愿违。
第二篇:教育中的体罚与惩罚
教育管理中的惩罚与体罚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实验学校 张志新 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只要老师们一提及体罚,个个立马就是谈虎色变,唯恐避之不及。老师们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从事着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苦口婆心、言传身教。可有些学生对老师的劝说就是充耳不闻,当好话说尽也不不尽人意时,老师就只好选择回避,虽然满心疑惑,甚至痛心疾首,却也无能为力,生怕什么时候不小心触碰了教育高压线,丢了饭碗不说,还要良心难宁、懊悔终生。这种教育观点正确吗?到底该用什么教育手段呢? 的确体罚和变相体罚,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它不仅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立、消极的情绪,形成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重性格,甚至能促使学生思想绝望,采取过激行动,走向极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它会妨碍学生自我意识的正常发展,扼杀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变得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没有主见,易形成奴隶性格。总之,体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百害而无一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省市实施的有关条例上都明确规定了“严禁体罚”的条款。
在教育管理中体罚学生显然是不对的,但教育教学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犯错的,如果他们犯错了我们该怎么办呢?前一段时间对赏识教育谈得比较多,对孩子多表扬、多认可,确实这样做有利于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但是当他们犯错了还要表扬吗?通过我们身边发生的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只是一味的表扬也是行不通的,有多少孩子因为或大或小的事情不能遂愿,便轻易选择跳楼、自杀,这其中就有很多孩子就是因为从小生活在表扬声中,一方面这些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一切围绕着自己,他们的眼中没有别人,更谈不上为别人着想。另一方面,这样的孩子往往抗挫折能力很弱,所以当他们没有受到表扬,或者遇到了一点挫折就没有能力去承受,于是就选择逃避,走上极端。
可以说孩子是在犯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当他们犯错时体罚是错误的,赏识教育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当孩子犯错了我们怎么做才合适呢?有人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一说到惩罚,有些人马上会把它与体罚联系起来,实际上这两者存在着本质区别:体罚是用触及人体皮肉等有损人体健康和侮辱人格的方式来惩罚学生,它是一种简单、落后、愚蠢的教育方法,是陈旧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无知无能的表现,它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是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侵权行为。而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惩罚的最高境界是唤醒被惩罚者的人格深处的自尊与自信,让学生意识到:错了应该受罚,应该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惩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教师来说关键是掌握好惩罚的尺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惩罚的教育作用,而对学生不造成伤害。这里有一个发人深思的教育故事:
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小时候曾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坏孩子”。一天,他正和伙伴们玩耍,忽然发现校长的那只心爱的小狗正摇着毛茸茸的尾巴走过来。麦克劳德当即产生一个念头,想亲眼看看动物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他便和几个朋友一起把小狗给杀了。校长得知后,非常伤心,也非常恼火,想要惩罚杀狗者,怎样惩罚他呢?他罚小麦克劳德画一张动物的骨骼图和一张血液循环图。小麦克劳德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愿意接受处罚,他研究了狗的内部结构,认真地画好图,交给了校长。而小麦克劳德在画图的过程中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以后,致力于解剖学的研究,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解剖学家。
不能说杀狗事件造就出了世界著名的解剖学家,但是校长独特的教育形式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惩罚要讲究艺术。其实这样的成功教育故事在很多著名教育家身上发生,只要我们关爱学生,做教育的有心人,就会获得成功的教育。
在十几年的班级教学管理中,我也有不少困惑,带着困惑不断地学习摸索,终于有一些感悟和收获,我认为必要的、适量的惩罚还是可行的。下面就谈一下自己在教育管理中,如何运用惩罚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惩罚要以关爱为前提。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公平的惩罚才能被学生接受,这是惩罚教育中最根本的一点。对学生惩罚要充满关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真情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惩罚,才能达到惩罚的效果。比如,有一段时间,我们班课间跑操纪律涣散、队伍很乱,政教处几次提出了批评。在一次跑操结束后,我把学生们留在操场上,对他们说:“最近咱们班跑操队伍很乱,影响了整个班级的形象,这有我的责任,今天我决定和大家一起受罚跑步,什么时候队伍跑齐了,什么时候为止。”这样跑了不到一圈,队伍已经很整齐了,到第二天再跑操就没有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二、班级管理一定要有章可循。在订立班级管理办法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管理办法,让学生们共同参与,自己制定,自己遵守,这样他们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在处罚时,要严格执行班级管理办法,不能凭空滥罚;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统一惩罚的标准,不能因人而异,更不能感情用事,否则学生会感到委屈而产生怨气,从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每接一个新班级,我都会和同学们针对班内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一起制定出相应的、合适的、行之有效的班规。
三、惩罚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这种惩罚方式也许对这个学生有用,但对另一个学生或许就无效,教师要根据学生和事情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如其分的惩罚方式。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在处罚时,教师也应注意必要的技巧,有的时候学生正在气头上,肯定谁说什么也听不进去,那就等他气消了,心平气和的时候再做处理;又有时候学生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你就要抓紧时机处理,如果错过时机,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总之,在教育管理中,适当的惩罚是好的、有效的,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的,但是我们还要注意,惩罚只是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惩罚更不能蜕变成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要以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惩罚时要注意尺度,运用时机,掌握技巧。在批评、惩罚学生时,要避免使用嘲笑、讥讽、挖苦的语言,要就事论事,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要一棍子打死。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言行的急躁,减少情绪激动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作为教育者,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客观公正得到对待问题,不要东扯西拽、借题发挥。
奖励比惩罚好、表扬比批评好,惩罚是可以的,但不是必须的。在教育管理中,我们只有适时、巧妙、恰当地运用,才能让惩罚闪耀智慧、充满艺术,让“罚”中有情,让“罚”中有爱,让“罚”中有理,让“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副良药。
附: 作者:张志新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实验学校 邮编:257000 联系电话:*** E-mai: dyqsyxx@163.com 通讯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聊城路85号
论惩罚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从实施惩罚教育的必要性入手,本文明确了惩罚教育的概念,澄清了惩罚教育与体罚的本质区别,提出了惩罚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同时阐明了运用惩罚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惩罚教育;班级管理;激励教育
作者简介:章莲梨,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对班级管理有独到的见解,尤其在激励教育和惩罚教育课题上有深入研究。
一、出于爱的惩罚在教育中是必要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失败了。”作为教师,有了爱,就有了教师职业的一切。师爱是一种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力量。然而,现在教育界的一些人士在强调尊重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讨论中,似乎陷入了一种误区,就是学生教育与管理只能通过正向教育方式,而不能采取反向教育方式,甚至还出现所谓的“无批评教育”。在这种氛围与压力之下,造成学校、教师在学生管理上患得患失,生怕管多了会“引火烧身”,故而采取一种消极的管理方式。必要的批评教育等惩罚没有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了是非标准。本应被教育者及时、有力地纠正的缺点错误被遮蔽和搁置下来, 取而代之是教育者实际意义的不作为。导致学生的缺点不断蔓延,最后犯下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因此,笔者认为在对学生实施激励等爱的教育的同时,惩罚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正确认识惩罚教育
当前,人们之所以讳谈惩罚教育,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正确地认识惩罚教育。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1.什么是惩罚教育
惩罚是对违纪者在心理或生理上施以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退或遏止不良行为出现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它与“奖励”相对,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2.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与体罚、变相体罚有着本质区别
“惩罚教育”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一,出发点不同。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有悖于伦理道德。前者实行的基础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及班规班纪,是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的约定;后者则是教育者个人情绪化的行为,缺乏教育的依据。其二,表现不同。前者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精神上和行为上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处罚;后者则是教师对学生身体的恶意侵犯和对学生人格的随意侮辱。其三,性质不同。惩罚是一种必要而合理的教育方法,惩罚教育是根源于制度的遵章办事,是合情合理的“法治”;体罚是一种严重违规、应予禁止的有悖文明的教育方式。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有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对于那些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或者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将给予其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所以,惩罚与体罚、变相体罚无论在出发点、表现、性质上都有根本的不同。
三、如何恰当地运用惩罚教育于班级管理中
既然适当的惩罚教育是必要的,完整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主力军——班主任应当如何恰当地运用惩罚教育于班级管理呢?
1.惩罚要有章可循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同样的,一个班级也应该有一个班级的“班规”。而班规的制定不应该由班主任一人包办,应该要每一个学生自下而上参与反复讨论制定,最好是在有意识引导的前提下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共同制定,让孩子意识到规则是集体意志的体现,而非针对于某个人,使学生觉得“这不是教师在约束我们,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同时,班规应尽可能地包容班级一切可能出现的违纪情况,以后凡是班内出现了违纪现象,教师和同学都可以从中找到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规后的惩戒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而是来自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
2.惩罚的方法和艺术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用好,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用不好,则事与愿违。所以,我们要呼唤“聪明的惩罚”。
在使用惩罚手段时,既要注意方法,更要讲究艺术。
(1)惩罚教育的方法要灵活。从惩罚的方式来讲,惩罚教育主要有两种:
①劳动教育。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而体育运动、体力劳动能改善人的体质,培养劳动习惯。因此,运用他们可接受的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或体力劳动给予适度惩罚,无疑是两全齐美的方法。如对一个经常打同学经多次柔性教育仍不悔改的学生,可以惩罚他在课外活动的时候到运动场上去跑几圈,或者扫一个星期的教室,让他体验被强迫接受的滋味,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
② 智力惩罚。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中,有两幅十分引人注目的藏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个名叫约翰·詹姆士·劳德麦克小学生的作品。在上小学的时候, 有一天, 这个男孩忽然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么样的,于是和几个男孩偷偷地套住一只狗并宰杀了。不巧,狗是校长家的,而且是校长最喜爱的狗,校长很生气,决定惩罚他。怎样惩罚?校长罚劳德麦克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劳德麦克也知道错了,接受处罚。他认真画好了两幅图交给教师,教师和校长看后都觉得很好,杀狗事件了结了。劳德麦克后来成为有名的解剖学家,并研究出了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获取了1923年诺贝尔医学奖。校长巧妙的处罚方法,促使了一个天才的诞生。
(2)惩罚教育要讲究艺术。惩罚是一种约束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反向刺激方式,它与奖励给人带来愉快、兴奋从而激励学生的行为是不相同的。如果惩罚使用不当,就可能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聪明的惩罚”会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震撼, 认识到自身过失的后果,促使其改正错误,“聪明的惩罚”艺术可以包括:
①以理解、善待学生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惩罚中明白事理、明辨是非、增长知识。
②在学生犯错后,要透过错误的言行,发现学生的长处,从长处入手妥善引导,在惩罚中让其闪光点得到发扬、错误得到纠正。
③惩罚要适度,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品质,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④惩罚应精心设计,杜绝随意性,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应“三思而后罚”。
四、惩罚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惩罚教育毕竟是一种硬性教育措施,要想达到教育的目的,还要刚柔相济、恩威并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明确受惩罚的原因。惩罚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因教师的情绪变化而任意惩罚,而应该制定规范,照章施行。学生犯了哪类错误接受哪种惩罚,惩罚的时间、地点,执行的人员等都应规定清楚。如美国的一些学校规定,一天内被批评3次就要通知家长,犯了错误要先警告再惩罚,甚至罚站几分钟,站的姿势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惩罚方式一般有批评、谴责、训导和处分、处罚等。只有在惩罚的方式、内容、操作等方面明确要求,以人为本,严格执行,才能达到惩罚教育的效果。
2.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惩罚不是简单的罚站、罚抄、罚打扫卫生等,更不是粗暴地无视学生自尊人格的“出洋相”、“整人”。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错误程度以及违纪者的个性特点,在不伤害其自尊心的前提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并努力将惩罚教育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3.要允许学生“将功补过”。“将功补过”是指在施行惩罚时,应允许被惩罚学生做一些利于集体的事,将功补过。当学生犯错误时,让学生适当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惩罚手段,而不能一概将其贬为变相体罚,低估其正面的教育意义。
4.要做好善后工作。惩罚难免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惩罚结束后,要及时做好善后工作。首先,教师要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犯错的学生,不让学生有失落感,并教育集体中的其他人去亲近他,不歧视、不疏远,不使其产生孤独感。其次,教师要密切关注被罚者的言行举止,通过观察、谈心等了解该生的思想状况,避免不良后果发生。另外,教师还要及时捕捉犯错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给予及时表扬,激发其上进的信心,塑造其健全的心灵。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出于爱的惩罚教育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不但是教师管理班级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只要善加利用必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初中班级管理中惩罚教育的运用
当下的初中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学生承受批评和挫折的能力十分脆弱,再加上部分家长的过分溺爱,一些老师责任心的缺失,赏识教育一统天下,使得惩罚教育越走越远。现在许多学校把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当作一条高压线,一旦有教师碰触即与师德相联系,上纲上线,评优评先一票否决。个别地方甚至出台了禁止批评和变相批评的相关政策。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地方和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有的还非常严重。
2009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新出台的《规定》第四章“待遇和权利”第十六条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其次,把批评教育学生以法规形式写进班主任工作规定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不再缩手缩脚,可以适当采取批评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
一、什么是惩罚教育
惩罚是对违纪者在心理或生理上施以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退或遏止不良行为出现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与体罚、变相体罚有着本质区别。比如惩罚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
二、如何把握惩罚
首先,罚之有理。正确合理的惩罚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过错,从而终止其错误行为;同时惩罚又可以起到示范性作用,即通过惩罚某一行为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但是反过来惩罚必须是在说服教育,感化无效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的对不良行为进行强制纠正的一种教育行为。因此,我们在使用惩罚这种教育手段时,必须慎之又慎,权衡再三。在实验惩罚手段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目的对象明确,做到罚之有理,罚之服人。其次,罚之有度,适可而止。学生犯了错误,教育者应考虑到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原因、影响、动机及认识态度来进行“量刑”,即确定惩罚的方式程度,惩罚的开始和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切记不要用过量或过重的体力劳动来惩罚学生,更不能用歧视、侮辱、恐吓性的手段来惩罚学生,这样则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之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对抗之举,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激化了矛盾。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一个猎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熊,农夫将熊打的遍体麟伤,最后还说了一句,你真是笨到家了。十年后,猎人又见到这只熊,问他伤还痛不痛,熊说,我只记得你说我真是笨到家了。这说明身体的惩罚可以忘记,但心灵的惩罚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学生犯错,就象人生病一样,总是难免的。当学生犯错时,我们老师也象医生一样要给学生开处方用药,如果药的剂量太小了,起不到治疗的作用;如果药的剂量太大了,可能会出现副作用。所以我们在惩罚学生时,不可太轻视。但如果惩罚有点重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罚后疏导。
三、尝试以赏代罚
我现在很少对学生进行惩罚,我在尝试着换个思路,以赏代罚。我现在在班级中开展的一些活动。针对班里男生人数大大多于女生,而且这些男生普遍喜欢打篮球,我在媒体上偶然看到科比成为最年轻的15000分先生,詹姆斯即将赶超科比。我尝试着在班级里模拟NBA的积分制度。上个学期对达到4000分的学生进行大肆表扬。班会课上点名表扬,利用校讯通通报表扬,在班里进行张榜表扬,还进行一些物质奖励。如从淘宝上拍了很多好看又实用的电子表、文具等进行奖励。通过对这些优秀学生的炒作,实际上在不同程度上鞭策了那些落后的学生,也相当于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批评。在娱乐圈有公司为明星进行炒作提高知名度;在网络界有幕后推手为“小胖、凤姐、犀利哥”造声势;其实,在我们班级中,我们老师其实就是那个幕后推手,不但要把全班学生推向正道,更要把一些优秀的学生进行炒作、包装,把他们推成班级的明星,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还一个活动是智商指数分层评比。比如智商二颗星幼儿园、三颗星小学生等,四颗星初中生,五颗星高中生,六颗星大专生等。学生自愿填报。第一次评比结束后,我给幼儿园这组小朋友最好的那个学生,发的奖品是一根韩国香肠(其实也不贵,价格才2.5元)。没想到下课时其他几个幼儿园小朋友围着我问,下次什么时候再评一次。他们也很渴望韩国香肠。我班里的这几个幼儿园小朋友的认知水平就这个层次,要是发给他们电子表或者文具,他们可能都不会感兴趣,香肠对他们的诱惑反而大的多。我想惩罚只是一种外在手段,要使学生的行为长久,教师的要求必须要内化为学生的内部动机。否则,一旦外部的赏罚没有了,一切可能照旧。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做一件事不仅仅是因为有赏罚,而是自己必须这么做。这样的教育效果便长久了。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老师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在提到惩罚教育时,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总是把它与拳打脚踢等“体罚”相联系,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我觉得适当的、理智的惩罚更能体现出对学生成长的尊重和关爱,以避免他以后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走更多的弯路,犯更多的错误。在当今的中小学教育中,将“惩罚”与“体罚”等同起来,混淆了两者“质”的概念,教育者对行为有过失的学生不敢惩罚,长此以往,使学生的不良习惯得以一次次地放纵,使学生失去了一次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但在惩罚时,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我们还必须“治病救人”,不能把犯错误的学生一棍子打死,要给他机会,让他翻身。惩罚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修枝去杈”的过程。一棵树发了枝杈,影响树木的生长,要想使其正常生长,就要对其“修枝去杈”,并且修剪要恰到好处,修剪不当则容易伤身,如果修剪过轻则没什么用。那么惩罚教育也一样。
第三篇: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浅谈
[摘要]赏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赞扬、鼓励的,也可以是爱抚、友善的动作,甚至可以是欣赏、赞许的目光,赏识导致成功。然而,赏识 不是万能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关键词]赏识教育 惩戒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正确地和有目的地使用惩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地运用惩戒会使我们的一切受损失。”如何正确对待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关系是颇受教育研究者争议的问题。但我认为他们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应该孤立对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学生””,而所谓师德的高下,也尽在于此。热爱学生,老师就必须尊重学生人格,保护他们的个性,把自己完全放在与学生同一条地平线上,做他们的朋友。就一定要赏识每一个孩子,赞美他,支持他,培养他的自信心。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和乐观的心态,比任何知识都重要得多。有才能不一定能成功,但有自信却能创造成功的条件,并最终获得成功。
赏识导致成功,教师和蔼可亲、激励向上的语言,能使忧虑变得坚定、恐慌变得平静、犹豫变成主见、自私变得互助、怯懦变得勇敢、自卑变得自信等,综合起来就是“我能行”的力量与信心。这就是教师语言对学生引导的结果。这种引导将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健康成长,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主流。当一个人被认可、被信任、被尊重时,他的爱心、善心也会不断地被强化。他的自尊,也就会逐渐地提升,当一个人具有了自尊、自信,这个人就会走向真、善、美的境界。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学生,你最好的礼物是给他多一些的期待,而不只是要求与责备。然而,学会期待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不但要我们的心灵里多有一些爱,还要多有一些智慧。教数学的林老师的班里有个女孩,刚入学的时候小女孩上课经常走
神,有时会和同学打架,还在别的同学的课桌上涂修改液、偷东西,一次甚至把黑板玻璃打碎了,是班里的“小刺猬”。林老师没有嫌弃她,而是认真寻找症结所在。原来孩子的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了,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缺少家庭温暖的她越来越孤僻,也越来越自卑,便用各种奇怪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于是林老师就处处关心她,就连上课提问,也总要向她投去鼓励的目光。女孩的数学有了进步,林老师就适时的表扬她,让同学们看到她的长处。有时女孩犯了错误,林老师也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而是把她领到办公室,摸着她的头跟她慢慢谈。女孩渐渐变了,有事没事总往办公室里跑,帮助老师干这干那,上课也不走神了。同学们说,“小刺猬”变得爱学习了。
然而,赏识教育不是万能的。中国 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灵的成长、个性和世界观的形成,与家庭、学校和有着割舍不开的。客观地说,一个未成年人,在他的成长道路上不仅需要家长、学校的鼓励和爱护,同时也需要经受一定的挫折。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正确地和有目的地使用惩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机械地运用惩戒会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受损失。”惩戒教育主要是通过实施批评、处罚的手段使受罚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损害其身心健康,从而使其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惩戒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育需要惩戒,只要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的惩戒是合理的、惩戒的方式是 科学 的,在不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适当惩戒对孩子有百利而无一害。这一点,不仅教师要认识到,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更应该认识到。只有在保留了适度惩戒教育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真正长大成人为将来社会的 负起责任,才真正能够成为一颗茁壮成长的大树。因此,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相互促进的整体。任何把二者孤立起来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合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特殊
教育中更有着深层意义。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只有爱学生,才不会厌弃,藐视学生,才能以慈母之心去关爱、鼓励学生,使他们逐渐战胜自我,树立自信,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老师和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把孩子教育好。但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很矛盾,有的老师怕惩戒学生时因把握不好“度”而犯错误,所以对难管的学生总是抱着管得了就管、管不了就不管的想法,一般情况下都是放任自流。”一位小学老师在电话中说,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小树不修不成材”,惩戒在对孩子的教育当中起到的也是“修剪”作用。但现在的家长对于老师的惩戒措施极其抵触,只要孩子被惩戒,他们一律视为体罚,常常让老师感到不知所措。
我市某小学一位退休教师说:“这几年大家对惩戒这一问题都是小心翼翼的,现在的孩子不如过去好教了,他们的个性都比较强,很难管,因为惩戒学生而使学生家长闹到学校,会让老师很难堪。家长找到学校,校方往往会先迁就家长的意见,老师就是有理也只能先憋在心里。”她呼吁社会各界多给教师一分理解、一分信任,让教师们能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没有善意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教师谈“惩戒”色变,投鼠忌器,唯恐戴上“体罚”的高帽。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教师把握好“度”,就完全能够行使好教育惩戒权,发挥其警示、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适度的教育惩戒能让学生分清是非善恶,改正缺点和错误,学会承担自己不良行为带来的责任。而过度的惩戒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特别是心灵上的创伤。这容易导致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甚至会产生与教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所以教育惩戒要把握一个度,惩戒与教育中的师生平等、民主没有矛盾。在惩戒的过程中,老师的惩戒同样可以体现出师生间的平等、民主。因为我们在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惩戒时会坚持
几个原则,我认为这些原则是老师采用惩戒的法宝。
惩戒手段虽可应用,但需慎重,因为教师的违法与侵权行为多发生在对学生的惩戒中。所以,要讲究惩戒的艺术,因此,使用惩戒一定要慎之又慎,把握好一个“度”,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惩戒以爱心为前提。
教育者对孩子必须有满腔热忱的爱,而且能易于被孩子觉察。有些教师虽然严格,但仍受到孩子的爱戴,那是因为孩子们能体会出教师心中的爱。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惩戒,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如果说一个教师要惩罚考试成绩差的学生,是因为这个学生的考分大大地拖了全班平均分,影响了教师的个人业绩,那么,无论这个教师采用何种教育手段,都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个教师眼中,学生只是挣分数、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他对学生没有关爱之情、扶助之心,他采取的所有教育手段都将是冷酷的、危险的。
二是惩戒要坚持因材施教。
讲究惩戒艺术、技巧,要因人施惩。能被孩子接受的惩戒教育方式,必然是能针对学生实际、走入学生心灵的方式。而现实当中,我们的教育者习惯采取简单的“表象——惩罚”的教育方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教育者应该针对孩子不同的情况作深层次的分析,找到学生犯错的原因,从对孩子负责、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惩戒教育方式,力争实现对孩子错误的有效矫正和对孩子成长的真正促进。比如,同样是犯一种性质的错误,对缺乏耐心的孩子可以罚拼七巧板,对缺乏亲情的罚写一封家书,对不爱体育活动的罚跑步,对不爱阅读的罚朗读一篇美文,对有暴力倾向的罚他背诵法律条文,等等。
三是惩戒要有分寸:合理合法。
合理就是惩戒有因,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合法就是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权的同时,必须切实尊重和保证孩子的隐私权和家长的监护
权。有的教师因为学生犯错就惩罚家长,有的教师用罚款代替惩戒,有的教师让有偷窃错误的学生公开亮相,让早恋的学生张贴检讨书,等等。这些惩戒教育方式都是不合分寸的,也是极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①四是惩戒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有的学生被老师当众批评,回家自杀了,有的学生被老师当众羞辱,知耻后勇,走上了成功之路,同样的惩戒却有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惩戒学生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根据受惩者的性格因素、身心特点的差异进行惩戒,只有基于尊重的惩戒,抱着爱学生的态度对犯错误的学生的惩戒,才是学生能接受的惩戒。
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惩戒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良性刺激”,应注意三点:一是情境与学生所犯的错事相结合。如:对字迹潦草的学生,设计“临帖”的情境,对打架伤人的学生,设计“送伤者上医院”的情境。二是情境中应设计一个能激起学生内心适当的矛盾冲突的环节。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愧疚之情,反思自己的过错,从而获得警示和教育。三是在惩戒情境中辅助于教师的引导。只实施惩戒而不进行引导,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一次,我对乱扔纸屑的学生设计了“代理生活委员”的惩戒情境,旨在教育他爱护环境卫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谁知事后那学生对朋友这么说:“生活委员不是人干的。谁干,谁就是傻冒。”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认识产生偏差,不仅没有认识乱扔纸屑的危害,反而产生对“生活委员”这个职位的误解。
总之,把握“度”是成功实施教育惩戒的关键。“度”的把握,是一门艺术,需要大家一起去创造。
宜春市袁州区天台山小学
张茂书
电话:***
第四篇:赏识与惩戒(范文)
赏识与惩戒
实施新课程,提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教师和家长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给他们创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对学生要多赏识、多鼓励,主张无批评式教育。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但是,素质教育也并不排斥“惩戒”,关键是班主任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来巧妙地实现教育的目的,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个人在年青的时候如果不曾受到批评,那他将来很难面对挫折与失败。而人在一生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失败。所以,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有了缺点或错误,就要正确地面对,接受处罚和教育,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进行反思和借鉴,以便今后可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学不来的,只能自己积累。
惩戒教育,是通过实施批评、处罚等手段使学生感到痛苦,但又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从而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它的出发点在于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不侮辱学生人格和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最终目的在于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惩戒教育表现为一种刚性行为,包含有罚的因素,在措施上带有一定程度的强硬性,在态度上具备一定的严肃性,在要求上有一定的规范性。对教育学生是强制实施,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带给学生一定的痛苦,使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班主任怎样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呢?
第一,惩戒一定要合法合理。合法就是班主任在实施教育惩戒权的同时,必须切实尊重和保证孩子的隐私权和家长的监护权。有的班主任因为学生犯错就惩罚家长,用罚款代替惩戒,让有偷窃错误的学生公开亮相,让早恋的学生张贴检讨书等,这些惩戒教育方式都是不合分寸的,不值得提倡的,也是极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合理就是惩戒有因,惩戒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惩戒要适度。目前,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也是他们最敏感的时候,任何不当的惩戒都会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体罚不仅是对人肉体的暴行,而且是对人精神的一种摧残;皮带不仅使脊背失去知觉,而且,会使情感和心灵麻木不仁。”所以,面对有过错的学生,班主任的惩戒一定要恰到好处,在实施惩戒学生时一定要慎重行事,做到三思而后行。
第二,要充满爱心。教师对学生必须有满腔热忱的爱,而且能易于被孩子觉察。有些班主任虽然严格,但仍受到学生的爱戴,这是因为学生能体会出教师心中的爱。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惩戒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如果说一个班主任要惩罚考试成绩差的学生,是因为这个学生的考分拖了全班平均分,影响了班主任的个人业绩,那么,无论这个班主任采用何种教育手段,都是错误的。
第三,要因材施教。能被孩子接受的惩戒教育方式,必然是能针对学生实际、走入学生心灵的方式。班主任应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作深层次的分析,找到学生犯错的原因,从对学生负责、对学生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惩戒教育方式,力争实现对学生错误的有效矫正和对学生成长的真正促进。如同样是犯一种性质的错误,对缺乏耐心的学生可以罚拼七巧板,对缺乏亲情的学生可以罚写一封家书,对不爱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罚跑步,对不爱阅读的学生可以罚朗读一篇美文,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可以罚他背诵法律条文等。
第四,要激发兴趣,正确引导。学生是非观念不明,自制能力不强又任性好动,他们有时会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举动,这时班主任的举措要慎之又慎。一次特殊的“惩戒”,能激发起一个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每个人心中都有两条弦,一条是善,一条是恶,教师要拨动善的那条弦,让它弹奏出最美的乐章,最动听的曲子。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用负责的行为对待学生,用人格的魅力感化学生。真正的教育要建立在尊
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第五篇:管理中的宽容和惩罚
管理中的宽容和惩罚
核心提示:管理中必须讲宽容。尤其是领导人,如果小肚鸡肠,那就绝不可能成为十分优秀的管理者。“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对领导人必须具有宽容品质的经验总结。一个人如果心胸狭小,不会妨碍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技术人员,但是,对管理者尤其是领导人来说,心胸狭小就是致命缺陷。
管理中必须讲宽容。尤其是领导人,如果小肚鸡肠,那就绝不可能成为十分优秀的管理者。“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对领导人必须具有宽容品质的经验总结。一个人如果心胸狭小,不会妨碍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技术人员,但是,对管理者尤其是领导人来说,心胸狭小就是致命缺陷。为什么领导人特别需要宽容?这同领导工作的性质有关。任何工作,无非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同物打交道,二是同人打交道。不宽容,不影响同物打交道。一个科学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同仪器打交道,那么,不宽容无伤大雅。一个车间里的员工,只是同机器打交道,那么,即使他同所有人都合不来,也不妨碍他施展技艺制造出精美的产品。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同人打交道。有人把管理定义为“通过别人做好工作的技能”。一旦同人打交道,宽容的重要性立即就会显示出来。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按照孔茨的观点,在管理中试图把人进行平均化处理,是最常见的失误之一。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
宽容的本质,是对差异的理解和认可。比如急性子对慢性子的忍让,内向者对外向者的理解,甚至包括英俊者对丑陋者的善待,都属于宽容。一般情况下,高管层表现出的性格差异和行为差异越大,就说明这个团队越宽容。
高管尤其是最高领导人一旦不宽容,就会出现“武大郎开店”现象。所谓“武大郎开店”,一般都理解为妒贤嫉能,实际上,不宽容除了对强者的嫉妒外,还有对弱者的歧视。不仅容不得比自己强,还见不得比自己弱。比如阿Q,打不过王胡,但又瞧不起小D。是不是持有一种对弱者“理解的同情”,以至于对强者之弱的容忍,即不仅欣赏和发展强者的优势,而且还体谅和照顾强者的弱点,是宽容心态的重要表现。说到底,宽容不是“皇恩浩荡”,而是以真诚加善意对待或强或弱的差异。
但是,管理又离不开惩罚。许多人一谈到宽容,就把宽容和惩罚对立起来,甚至认为惩罚就是不宽容,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惩罚是针对工作中的错误和失职的,宽容是针对员工的缺点和弱势的。有缺点不等于犯错误,有弱势不等于会失职。法约尔在论证指挥职能时,特别强调必须淘汰不称职者。如果领导人不能淘汰不称职者,就等于放弃指挥权。所以,以宽容为名,庇护错误和失职现象,只会对经营管理造成损害。所以,宽容不是纵容,更不是怂恿。把握这一界限,对领导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实生活中,杰出的领导人,往往能够在宽容的同时又厉行惩罚。比如,斯隆在通用公司时,高管层的种种特性甚至怪异都可充分展现,但是对失职现象则决不留情。曾经担任过武汉柴油机厂厂长的德国人格里希,对青年工人的种种缺陷不足都能十分体谅,甚至爱护备至,但是对违纪现象则坚决惩处。厂党委书记曾为了不处分某个违纪青工而说情,但这个老外并不买账。在这些领导人眼里,宽容是人性的体现,而惩罚是职责的要求,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是高度一致的。没有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就不能形成宽容;而正是这种宽容心态,才能形成对事业的真正追求。反过来,没有对错误的惩罚,就无法推进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