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27号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防治指南(试行)
【发布单位】环境保护部
【发布文号】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27号 【发布日期】2008-06-30 【生效日期】2008-06-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27号
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防治指南(试行)
为指导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部制定了《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防治指南(试行)》,现发布施行。
附件: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防治指南(试行)
二○○八年六月三十日
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防治指南(试行)
为防止地震灾区土壤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指导灾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一、地震灾区应重点关注的土壤污染问题
(一)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泄漏造成土壤污染。地震可造成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贮存、经营等活动场所或相关设施,以及危险废物储存、处置设施严重损坏,导致危险化学品或危险废物的泄漏,使有关场地土壤受到污染。
(二)大量使用消杀药剂造成土壤污染。地震灾区为防止发生大规模传染病,在重点防疫点和过渡性安置区大量喷施消毒剂、杀菌剂和杀虫剂等各种消杀药剂,如敌敌畏、菊酯类农药、漂白粉等,大量消杀药剂滞留于土壤之中,造成土壤污染。
(三)环保设施受损造成土壤污染。地震导致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或堆放场、危险废物填埋或堆放场、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等严重损坏而发生泄漏,造成场地土壤污染。灾区需关注的危险废物种类参见《灾后废墟清理及废物管理指南(试行)》。
(四)加油站和油库等油品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地震导致加油站地下储罐或油库设施变形、破裂或倾斜,或者地面加油设施倾倒或损毁,储罐内油品泄漏造成土壤污染。
(五)尾矿库垮坝造成土壤污染。有的尾矿库因地震造成垮坝,尾矿渣经雨水冲刷后,有毒有害物质可随地表径流扩散或随淋溶液进入周边土壤环境,造成土壤或农田污染。
(六)其他类型的土壤污染。油库、加油站的储油罐破损和泄漏,教学、科研机构实验室损毁,化学药品、农药、油漆、涂料等经营场所损毁等也会造成局部土壤污染。
二、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
科学调查评估。在认真分析灾情、全面排查环境风险源的基础上,对地震灾区土壤污染的类型、范围和程度进行调查,针对不同土地利用功能,科学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评价。
治理先于重建。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应在灾后重建前完成。在对灾区土壤污染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灾区重建工作实际,提出重污染和高风险污染土壤治理规划。
高风险区优先。考虑灾区重建的资金和技术等因素,按照轻重缓急,优先安排对影响城乡居民饮用水源安全、威胁农产品生产安全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
三、地震灾区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
(一)土壤污染信息收集
在排查环境风险源的基础上,全面收集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污染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等信息。通过实地踏勘和现场排查,获取以下信息:
1、污染源的类型,如危险化学品生产管线等设施、地上和地下储罐贮存点等损毁;
2、土壤污染物种类和性质,如可能导致土壤污染的有毒有害物质名称、理化性质和毒理学性质等。
3、土壤可能受污染的地理位置、面积、场地地形与水文地质等信息。
根据排查结果,初步判断土壤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建立土壤污染档案。
(二)现场调查与采样
通过现场采样和调查,诊断地震造成的环境风险源是否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了解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程度等。
1、现场考察
通过现场考察,确定地震造成的场地土壤污染源的位置,获取土壤颜色变化、异味等反映土壤污染迹象的相关信息,排查污染场地周边的环境状况或敏感目标,如饮用水源地、人群集中居住区、基本农田或重要农产品产区等。
2、布点采样
根据现场考察情况和污染特征,针对化工等危险化学品泄漏和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进行布点,并采集土壤样品。必要时,应根据可能产生的危害,同步采集地下水、地表水和农产品样品。
对于质地疏松或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地区,进入表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容易因淋溶作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如土壤被液态有机污染物、含重金属的酸性尾矿废渣淋溶液污染,应在地下水流的下游方向采集地下水样品。
布点和采样方法,可参照《关于印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环发〔2006〕129号)。
3、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应以与环境风险源有关的特征污染物和需要关注的目标污染物为主。例如,因化工企业化学品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应重点关注主要化工产品、生产原料和废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因尾矿渣淋溶液造成的土壤污染,应重点关注土壤酸度、有害重金属等项目;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场所等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应重点关注重金属、多环芳烃、二恶英等项目;因大量喷施消杀药剂造成的土壤污染,应重点关注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氯类化学物质等项目。
样品测试方法可参照相关国家标准方法、《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环发〔2006〕165号)。国内暂无测试方法的项目,可参考美国环保局分析方法。
(三)土壤污染评估
地震灾区土壤污染评估分为污染状况评价和风险评估。
土壤污染状况评价可参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环发〔2008〕39号)中重点区域土壤污染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风险评估包括生态风险评估和健康风险评估。地震灾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以健康风险评估为主。健康风险评估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以资料调研、现场考察和调查等方式,获取场地有关信息,确定土壤或地下水中目标污染物。
2、分析土壤污染物的释放过程,确定敏感暴露人群,建立有毒有害物质从土壤到危害人体健康的可能暴露途径,以及相关暴露评估模型,估计人群暴露于污染土壤或地下水的剂量。
3、收集目标污染物毒理学定性和定量数据,确定用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毒性参数值。
4、根据暴露评估模型、关注的目标污染物毒性参数等,进行场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确定高风险污染区,计算场地土壤治理与修复目标。
四、地震灾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
(一)制定灾区土壤污染防治规划
根据灾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结果,结合灾区重建规划,制定灾区土壤污染防治规划。要特别注意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公园、学校等敏感性用地的土壤污染治理问题。
(二)开展高风险和重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复
在对灾区土壤污染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灾区重建工作实际,提出重污染和高风险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程方案,经科学论证后组织实施。
1、在重污染土壤和高风险场地周边设置警示牌和防护设施,防止人畜因接触污染介质而受到危害。
2、危险化学品、垃圾和危险废物及其淋出液、油品等有毒有害物质外泄造成土壤或地下水污染的,应及时对污染源采取隔离措施,通过覆盖、集中收集淋溶液等措施,阻断化学品继续进入土壤、大气、地下水和饮用水等环境介质,确保饮用水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3、因大量施用消杀灭药剂造成污染土壤的,应结合土地利用方式和风险评估结果,对于恢复为农业用地的,可采取客土法、改变种植品种以及植物修复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因尾矿库垮坝造成土壤污染的,应当采取措施对尾矿库坝进行加固修复,或建设临时性封存点;及时清运外泄的尾矿渣,防止尾矿渣中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继续进入土壤和水体。
5、加油站、油库等油品泄漏造成场地土壤污染的,应该将泄漏点周边受污染的土壤清理,并作为危险废物妥善处置。对于地下水流向下方为饮用水源的地区,须对受污染的地下水进行修复。
五、保障措施
(一)地震灾区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地震造成的土壤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次生土壤环境问题,加强对灾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
(二)灾区恢复重建规划应把土壤污染治理作为重要内容。财政、科技等有关部门在土壤污染治理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灾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依法、有序、有力开展。
(三)根据灾区过渡性安置和重建工作进度,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灾区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四)从事土壤污染现场调查、采样、应急处置的单位,要加强对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必要时应组织专业技术培训。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23号地震灾区工业企业恢复生产环境保护技术
【发布单位】环境保护部
【发布文号】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23号 【发布日期】2008-06-19 【生效日期】2008-06-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23号
地震灾区工业企业恢复生产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暂行)
为促进地震灾区工业企业依法有序恢复生产,防止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我部制定了《地震灾区工业企业恢复生产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暂行)》,现发布施行。
附件:地震灾区工业企业恢复生产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暂行)
二○○八年六月十九日
地震灾区工业企业恢复生产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保障人体健康,防治环境污染,加强地震灾区环境保护工作,保证企业依法有序的恢复生产,促进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特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第二条 本指南适用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工业企业(下简称企业)恢复生产工作,其他省份地震灾区可在工作中参照使用。
第三条第三条 企业恢复生产应在符合产业政策、保证生产设施、环保设施完好,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确保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危险废物依法得到妥善处置,具备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措施,满足灾区环境安全的条件下进行,确保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恢复生产要征得有审批权限的安监部门同意。
第二章 企业恢复生产的环境管理
第四条第四条 企业恢复生产的管理程序包括自查、申请、受理、核查、审批和验收。
第五条第五条 为保证企业恢复生产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企业恢复生产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第六条第六条 企业恢复生产前应对企业的厂房,生产设施、设备,环保设施、设备,供水、排水,原辅材料储存,环境管理人员等恢复生产所必需的环境要素进行全面自查,对于自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维修、维护、更新、补充等必要手段,保证企业恢复生产后能够正常运行。企业应完成恢复生产的自查报告(表),作为企业申请恢复生产的必要文件。
第七条第七条 在完成自查的基础上,企业应当根据监管级别向相应级别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恢复生产,并提交企业自查报告(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企业恢复生产申请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给出审批意见。
第八条第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申请后应组织相关专家和管理人员到申请恢复生产的企业进行实地核查,根据核查的情况完成企业恢复生产的核查报告(表),并对企业是否具备恢复生产做出明确结论,同时对恢复生产提出环境保护的措施。核查/自查表尽量与企业排污申报登记表有关内容一致。应有达标监测内容。
第九条第九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核查结论,由恢复生产领导小组或主管领导对企业申请恢复生产做出同意或不同意恢复生产的审批意见。
第十条第十条 同意恢复生产的企业在恢复生产3个月内应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恢复生产环保验收的申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理企业恢复生产环保验收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对恢复生产的企业进行环保验收,环保验收可以参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等要求执行,根据验收结果做出同意生产、停止生产、限期整顿等结论。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本着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按照“分类管理、促进生产”的方针,对于位于非敏感区、能耗小、排污少、环保手续齐备、规模以下企业可以简化企业恢复生产的程序,简化程序包括自查、申请、受理和审批。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企业恢复生产的类型分为全面恢复生产和部分恢复生产。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企业恢复生产的环境保护申请表和对恢复生产企业的环境保护核查表,见附表一和二。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已申请部分恢复生产的企业,需要恢复其它生产装置和生产设备时,必须对该生产装置和设备重新提出恢复生产申请。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本办法颁布之前已经恢复(全部或部分)生产的企业应在本办法颁布之后15日内向当地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补充恢复生产申请,按恢复生产的管理程序执行,经核查不同意恢复生产的企业应立即停止生产,经核查同意恢复生产但必须采取相应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立即停止生产,待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并通过相应的环境保护验收后,方可恢复生产。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对于存储、使用、生产有毒有害原辅料及产品的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企业及其它存在风险隐患的企业,应及时制定或完善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作为企业申请恢复生产环保核查的重要内容,确保企业恢复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
第三章 企业恢复生产的基本要求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申请恢复生产的企业必须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中规定的淘汰类以及相关行业、地方产业政策中禁止的企业(工艺、设备)严禁恢复生产。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位于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必须符合工业园区的有关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于不符合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严禁恢复生产。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位于饮用水水源或临时应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且排放废水或储存、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禁止恢复生产。对于位于临时应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企业待临时应急饮用水水源撤消后可以申请恢复生产。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位于(应急、临时)居民安置区、学校、医院等人群密集区卫生防护距离内的企业,以及原先位于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等环境敏感区内的企业严禁恢复生产。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位于因地震导致灾区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附近的企业暂缓恢复生产。
第四章 企业恢复生产前的环保核查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企业恢复生产前的环保核查包括企业自身的环保核查和外部环境条件的环保核查。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生产设施与设备的环保核查。拟恢复生产的企业应对生产设施、设备进行全面环保检查,对已经产生泄漏等污染事故的企业应及时上报当地环保部门。对于存在污染事故隐患的生产设施和设备应尽快进行维修、维护和更换,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生产。
重点要对锅炉、工业炉窑、反应釜、储罐、槽、池、管道等易产生污染物的重要生产设施和设备进行检查。从外观检查重要生产设施和设备是否发生扭曲、错位、变形、开裂、坍塌等现象,关键设备需要专业人员运用专业仪器进行检查。
从储存、输送和使用等环节对有毒、有害和危险原辅材料与产品进行全面的检查,并对存在隐患的生产、储存、使用设施和设备进行安全处置,防止污染事故发生。
由于地震导致突然停产,造成有毒有害的原辅材料及中间产品在生产设施与设备中积存和残留的,为恢复生产必须对其进行及时清理、安全处置,清理时优先考虑生产回用,对于无法回用的应根据污染物的类型和性质运送到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危废处理场和固废填埋场等地方进行安全处置。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环保设施和设备的核查。拟恢复生产的企业有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污染治理设施、设备的,应对其逐项进行全面检查,对其可用性、安全性及效能进行评估,确保企业恢复生产后能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并且满足其他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对于废水处理设施,重点要对曝气池、沉淀池、储水池等构筑物以及管道等进行检查,从外观检查其是否发生扭曲、错位、变形、开裂、坍塌、渗漏等现象;对泵、阀门、仪表仪器、电机以及地下管道等关键设备需要专业人员运用专业仪器进行检查、校准、维修和维护;对废水处理过程中用到的絮凝剂、酸碱中和剂等化学药品是否有充足的储备和稳定方便的来源进行核实;对废水处理应用生物处理工艺的微生物菌群是否存活和具有足够数量进行核实。
对于废气处理设施,重点要对烟囱、烟道、除尘器、脱硫塔等构筑物进行检查,从外观检查其是否发生扭曲、错位、变形、开裂、坍塌、漏风等现象;对风机、阀门、仪表仪器、电机等关键设备需要专业人员运用专业仪器进行检查、校准、维修和维护;对废气处理过程中用到的添加剂、催化剂等是否有充足的储备和稳定方便的来源进行核实。
对于噪声处理设施,重点要对隔声屏、减振地基、隔声房、消音器、吸声装置等进行检查,从外观检查其是否发生开裂、坍塌、损坏等现象;对受损的噪声处理设施由专业人员进行更换、维修和维护。
对于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施,重点要对储存堆放场地及构筑物、收集输送固废的设备、危险废弃物密封储存设施等进行检查,从外观检查其是否发生开裂、坍塌、损坏等现象;对受损的处理设施由专业人员进行维修和维护。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环境管理能力的核查
拟恢复生产企业原具有监测能力的,对监测的仪器设备的完好程度进行检验,必要时进行校准、维护和维修。对在监测分析中用到的化学药品、试剂等是否有充足的储备和稳定方便的来源进行核实。核实具有监测分析资格的人员是否能够到岗。
对废水、废气、噪声、固废处理、处置设施的各种岗位操作人员是否能够到岗进行核实。
对拟恢复生产企业原有专兼职环保管理人员是否能够到岗进行核实。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企业外部环境条件的核查
对于接受企业排放废水的市政管网、污水处理厂、水体、水渠(沟)是否发生变化,对管网和沟(渠)是否发生堵、漏,污水处理厂是否完好并具有足够的处理能力,最终进入水体是否发生河道堵塞、改道以及水体功能的变化进行核实。
对于接受企业排放的一般性工业废弃物和危险工业废弃物处理、处置的场地和设施(填埋场、焚烧炉等)进行可用性核查,对废物从厂内到处理、处置场所的通达性进行核实。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企业自查可参考本核查内容。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
环境保护部文件
环发〔2008〕48号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良好人居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开展土壤基础调查、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强化污染源监管、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组织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土壤环境面临严峻形势。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土壤污染防治的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意义重大。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环保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统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切实解决突出的土壤环境问题。
二、明确土壤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四)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建设良好人居环境为总体目标,以农用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场地环境保护监管为重点,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构和人员,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夯实工作基础,提升管理水平,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土壤环境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保障。
(五)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土壤污染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因此,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要认真总结国内外土壤污染防治经验教训,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实行防治结合。
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法律法规、监管能力、科技支撑、资金投入和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要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分步实施。重点开展农用土壤和污染场地土壤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土壤环境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农村地区要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监管重点;城市地区要根据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以规划调整为非工业用途的工业遗留遗弃污染场地土壤为监管重点。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土壤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资源,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群众健康。防治土壤污染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各级环保部门要在同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综合管理和监督执法职责,积极协调国土、规划、建设、农业和财政等部门,共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土壤污染防治。
(六)主要目标。
到2010年,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本摸清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初步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编制完成国家和地方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初步构建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规等管理体系框架;编制完成土壤环境安全教育行动计划并开始实施,公众土壤污染防治意识有所提高。
到2015年,基本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出台一批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规,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土壤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土壤环境保护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公众土壤污染防治意识显著提高;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深入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三、突出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
(七)农用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监管重点,开展农用土壤环境监测、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加强影响土壤环境的重点污染源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强化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对污染严重难以修复的耕地提出调整用途的意见,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积极引导和推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规范有机食品发展,组织开展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县建设,预防和控制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八)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结合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污染场地特别是城市工业遗留、遗弃污染场地土壤进行系统调查,掌握原厂址及其周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建立污染场地土壤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污染土壤风险评估和污染土壤修复制度。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厂址和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环保部门应督促有关责任单位或个人开展污染土壤风险评估,明确修复和治理的责任主体和技术要求,监督污染场地土壤治理和修复,降低土地再利用特别是改为居住用地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
对遗留污染物造成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由原生产经营单位负责治理并恢复土壤使用功能。加强对化工、电镀、油料存储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监督检查,发现土壤污染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区域性或集中式工业用地拟规划改变其用途的,所在地环保部门要督促有关单位对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评估,并将风险评估的结论作为规划环评的重要依据。同时,要积极推动有关部门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按规定程序组织审查规划环评文件;对未依法开展规划环评的区域,环保部门依法不得批准该区域内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负责修复和治理。
造成污染的单位因改制或者合并、分立而发生变更的,其所承担的修复和治理责任,依法由变更后承继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承担。变更前有关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不得免除当事人的污染防治责任。
造成污染的单位已经终止,或者由于历史等原因确实不能确定造成污染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有关人民政府依法负责修复和治理;该单位享有的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负责修复和治理。有关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不得免除当事人的污染防治责任。
四、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措施
(九)搞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加强沟通协调,有效整合资源,强化质量管理,落实配套资金,确保调查的进度和质量;在搞好调查成果集成的基础上,组织对调查成果的开发利用,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做好数据、文件、资料、报告的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十)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并组织好实施。组织制修订有关土壤环境质量、污染土壤修复、污染场地判别、土壤环境监测方法等标准,不断完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鼓励地方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
(十一)加强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把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纳入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制定土壤环境监测计划并组织落实。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壤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专门人才。制定土壤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处置预案。编制国家和省级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规划应包括土壤污染防治的内容,并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十二)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重点支持一批国家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
(十三)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投入机制。地方要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保证投入每年有所增长。中央集中的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土壤污染防治,保证资金逐年增加并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地方也应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土壤污染防治。我部将协调中央财政部门视情况对地方土壤污染防治给予资金补助。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土壤环境监测、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估、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土壤污染防治。
(十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等研究。研究开发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编制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土壤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推动建成一批土壤污染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土壤修复工程技术中心。研制一批国家土壤分析测试方法和标准样品,开发污染土壤修复装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水平。
(十五)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土壤污染的危害以及保护土壤环境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政策。把土壤污染防治融入学校、工厂、农村、社区等的环境教育和干部培训当中,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二○○八年六月六日
第四篇: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我省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切实做好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灾后重建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通知》(川府发[2008]21号)等的相关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内,由中央、省财政全额拨款或部分补助经费,经省政府批准立项,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实施,位于国家、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区内的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项目)。
第三条 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项目的勘查、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实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建立、更新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库(简称项目库,下同);协调省财政安排重大项目资金;提出资金分配计划的建议;按规定委托专业单位开展勘查、勘查监理、施工图设计工作;组织对投资较大项目进行审查;下达勘查、设计、治理工程项目任务;对竣工项目进行抽验。
市(州)国土资源局负责勘查、设计、监理、施工等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组织对投资较少项目的勘查设计书、勘查工作成果、施工图设计成果进行审查;及时将审查后的勘查项目决算、治理工程投资概、预算情况汇总上报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工程竣工最终验收和项目档案资料的归档等工作。
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治理工程项目施工组织实施单位,依法确定施工、监理单位,负责组织施工的实施和监管及工程竣工初步验收。
第五条 承担项目的勘查、勘查监理、施工图设计、施工等工作的单位,必须持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应甲级资质证书。承担治理工程施工监理工作的单位,必须持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应乙级及以上资质证书。承担国土资源部令第30号规定的大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监理业务的单位,必须持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甲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承担中、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监理业务的单位,必须持有乙级及以上资质证书。
法定代表人为同一个人的两个及两个以上法人,不得承担同一项目的勘查与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等两个及两个以上阶段的工作。
第六条 项目的技术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技术规程、规范。
第七条 建立项目管理廉政责任制。从事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管理的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应与本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签订专项工作廉政责任书。承担项目勘查、勘查监理、施工图设计工作任务的单位应与省国土资源厅及相应的市(州)国土资源局签订专项工作廉政承诺书;承担项目治理工程施工、施工监理工作任务的单位应与项目所在地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签订专项工作廉政承诺书。
第二章 项目库建设
第八条 项目库以各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为基
础建立。
第九条 新增项目入库
通过省国土资源厅安排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新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符合有关要求的,纳入项目库。
针对新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有关市(州)国土资源局也可向省国土资源厅直接报送立项申报书和相关文件,经省国土资源厅初步论证、审核后,符合有关要求的,纳入项目库。
对突发性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点,可直接纳入项目库。第十条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将根据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程度,结合资金落实情况,按项目库项目数及投资情况,制订各市(州)资金分配计划,并商省财政预拨相关经费。
第十一条 加强项目库的动态管理。除新增项目入库外,对已实施防治且已消除隐患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及时归类、标注或销号,建立项目库的动态管理制度。
第三章 勘查与施工图设计项目的实施
第十二条 勘查、勘查项目监理与施工图设计项目承担单位由省国土资源厅按规定采取委托方式确定。受委托主体单位为以下单位:
(一)四川省地矿局、四川省冶金地勘局、四川省煤田地质局、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四川省盐业地质大队、铁二院、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
(二)外省(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三)有关中央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及中央驻川企事业单位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向受委托主体单位发出邀请函,以“项目打捆”方式,列明项目个数、基本情况以及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条件等。由受委托主体单位在本辖区或本系统内,确定符合要求的项目承担单位并
分配相应任务。项目承担单位应做出无条件服从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工作部署和有关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承诺。
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商省财政厅向受委托主体单位拨付项目工作经费,由受委托主体单位负责具体拨付至各项目承担单位。
同一项目勘查、设计工作可由同一项目承担单位一并承担。承担勘查、设计工作的同一受委托主体单位内的单位不得承担该勘查项目的监理工作。
第十三条 勘查与施工图设计项目的实施应遵循以下程序: 勘查单位进行野外踏勘,编制勘查设计书和勘查项目预算书。根据审查后的勘查设计书,开展勘查工作,编制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治理工程投资估算书、初步设计及治理工程投资概算书。根据审查后的可研、初设及工程投资估、概算书,确定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量和工作经费预算后,下达施工图设计任务书。
根据施工图设计任务书,开展设计工作,编制施工图设计报告和治理工程投资预算书。
第十四条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勘查项目任务书,勘查单位须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提交勘查设计书,明确勘查手段、方法、工作部署和工作量,编制勘查工作经费预算书。
第十五条 对预算大于100万元(含)的勘查设计书,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专家审查;对预算小于100万元的勘查设计书,由市(州)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专家审查,省国土资源厅派员参加审查工作。
第十六条 勘查单位应根据审定的勘查设计书开展勘查工作。勘查工作应完成勘查设计书提出的任务,对确需实施工程治理的地质灾
害隐患点应提出工程治理方案建议。勘查工作程度应满足开展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勘查工作成果应包括勘查报告、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治理工程项目投资估算,初步设计及治理工程项目投资概算等。
第十七条 勘查项目实行监理制。与被监理单位之间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不得承担该项目的监理业务。
第十八条 勘查项目监理单位应重点对勘查设计书及勘查预算书执行情况、勘查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勘查项目完成后,监理单位应重点对勘查工作实物工作量及质量进行如实核定并提交勘查项目监理报告。
第十九条 勘查工作完成后,勘查单位应提交经监理单位书面认可的勘查项目决算书。勘查项目和勘查项目监理工作经费按照勘查工作经费决算的一定比例执行。
第二十条 对初步设计工程投资概算大于800万元(含)的,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勘查工作成果审查;对初步设计工程投资概算小于800万元的,由市(州)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勘查工作成果审查,省国土资源厅派员参加审查工作。
第二十一条 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审查勘查设计书的勘查项目,其勘查项目决算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审查;由市(州)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审查勘查设计书的勘查项目,其勘查项目决算由市(州)国土资源局组织审查。
第二十二条 根据勘查工作成果专家审查意见,市(州)国土资源局应及时向省国土资源厅汇总报送勘查工作成果审查结论、每个项目的勘查工作决算、治理工程投资概算等,并对上报的有关资料负责。
第二十三条 根据勘查工作成果、专家审查意见及治理工程投资
概算,对确需实施工程治理的项目,由省国土资源厅下达施工图设计任务书。设计单位据此开展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并提交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及治理工程预算书。施工图设计工作经费按照治理工程概算中直接工程费的一定比例计取。
第二十四条 市(州)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施工图设计工作成果的审查,省国土资源厅派员参加审查工作。
第二十五条 施工图设计评审完成后,市(州)国土资源局应以批次形式,及时将施工图设计工作组织实施及完成情况、每个项目审查后的治理工程投资预算等汇总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并对上报的有关资料负责。
第四章 专家审查
第二十六条 震后地质灾害勘查与施工图设计项目实行专家审查制。技术工作成果审查专家原则上应在“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技术专家库”中选取。技术专家库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时,可适当聘请省内外其他专家。在组织开展勘查工作成果、施工图设计工作成果审查时,需同时邀请经济专家对治理工程投资概、预算进行审查认定。
第二十七条 专家评审组应对审查报告质量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与不予通过)提出明确结论。评审结论作为项目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一个承担单位累计出现三次成果报告审查不予通过的,市(州)国土资源局应及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省厅对该项目承担单位予以全省通报。对累计出现五次成果报告审查不予通过的,取消其参与四川省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格。
第二十八条 专家评审费由项目承担单位承担。原则上每个项目的勘查设计、勘查成果(含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成果评审费用发放标准不得高于300元/人。项目承担单位不得以
任何形式向评审专家超标准发放评审费用,评审专家不得以咨询等方式收取与评审项目有关的任何费用。四川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一律不得以评审费、劳务费、误餐费等形式领取任何费用。
第五章 治理工程施工项目的实施
第二十九条 根据审定后的施工图设计及工程预算,按照专家审查意见和治理工程实施的紧迫程度,结合防治工作需要和治理资金落实情况,分轻重缓急,省国土资源厅下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任务书;在市(州)国土资源局的监管下,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确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并及时组织开展治理工程施工工作。
第三十条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实行项目监理制。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应确定具有相应监理资质的单位,具体承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监理业务。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单位之间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的,不得承担该项目的监理业务。
第三十一条 治理工程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确定,应严格按照《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省政府第197号令)、《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灾后重建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通知》(川府发[2008]21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市(州)国土资源局应定期向省国土资源厅提交治理工程进展及预算执行报告,接受省国土资源厅的监督及检查。
第三十三条 项目实施必须严格执行已批准的施工图设计和预算。确需对施工图设计进行变更的,应由原设计单位编制变更设计方案并经监理单位认可,经项目组织实施单位申请,报省国土资源厅或市(州)国土资源局批准。
其中,施工图设计变更增加经费比例大于原治理工程项目直接工程费10%(含)且设计变更工程投资增加费用大于50万元(含)的,由市(州)国土资源局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其它施工图设计变更由市(州)国土资源局审批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核准。
第三十四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项目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紧密配合,共同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勘查、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按照项目组织实施单位的要求,及时提供与本项目有关的技术服务,并不得再次收取任何费用。施工过程中,设计单位必须派驻设计代表常驻现场,指导施工工作。
第六章
竣工验收
第三十五条 治理工程完成并经审计后,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工程竣工初步验收(初验,下同),并出具工程初验意见书;初验合格后的15日内,向市(州)国土资源局报送工程初验总结报告;经不少于一个汛期的治理效果监测后,由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市(州)国土资源局组织进行工程竣工最终验收(终验,下同),出具工程终验意见书。终验合格后的30日内,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向市(州)国土资源局报送含工程终验意见书在内的工程终验报告。原则上,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工作的技术专家须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专家库”中抽取。省国土资源厅负责派员现场指导竣工终验工作,并适时对竣工项目进行抽验。
第三十六条 验收依据
1、经批准或备案的勘查与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预算及其施工图设计、预算变更等有关文件;
2、现行国家、省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及其它相关规定。
第三十七条 验收内容
项目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工程建设质量、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以及工程管护措施等。
在工程终验前,治理工程施工单位须根据监测资料,编制工程运行效果评估报告。
第三十八条 竣工验收资料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竣工验收申请; 2.竣工报告; 3.监理报告;
4.初验时需提交工程结算书及相应的审计报告,终验时需提交项目财务决算及相应的审计报告;
5.终验资料还应包括工程运行效果评估报告。
第三十九条 终验合格后,市(州)国土资源局指定工程后期管护单位并组织工程移交,并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档案资料的汇交。
第七章 责任追究
第四十条 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财务处、纪检监察室、审计处根据自身职责,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一经发现任何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评审专家除评审费用外以咨询等方式私自收取与评审项目有关的其他任何费用的,一经发现,取消其参与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家评审活动的资格。四川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以评审费、劳务费、误餐费等形式领取与评审项目有关的任何费用的,一经查实,以违纪论处。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变更施工图设计和预算的,无故不按工期完工,设计单位不按规定在施工期间派驻设计代表的,视问题严重程度分别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年终目标考核扣分、暂停申报项目资格等。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活动中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或者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工作的,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罚。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对存在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贪污挪用专项资金等违纪违规行为的有关行政单位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因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过失造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质量事故导致人身、财产伤害、损失的,由该单位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地震极重灾县、重灾县以外的一般灾区及攀枝花8.30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实施和管理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解释。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地震灾区电力设施恢复重建费用计算办法(试行)
地震灾区电力设施恢复重建费用计算办法(试行)
[2008-09-02]近日,中电联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总站编制完成并正式颁布《地震灾区电力设施恢复重建费用计算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该《办法》是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遵照国务院抗震救灾工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实际情况而编制的,以规范地震灾区电力设施恢复重建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统一相关费用计算标准。
该《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电力建设技术经济咨询中心供稿
地震灾区电力设施恢复重建费用计算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一、为规范地震灾区电力恢复重建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统一工程建设费用计算标准,遵照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精神,依据《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水电工程设计概算费用标准》和《水电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电力恢复重建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二、根据地震灾害对电力设施造成的破坏程度,电力设施恢复重建工程主要分为三类:灾后抢修恢复供电工程(以下简称“抢修工程”)、原址重建工程和规划重建工程。
三、本办法中所称的抢修工程指在地震受损环境尚未恢复,交通条件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在限定的时间内对电力设施受损部分予以修复或更换并使之恢复功能的工程;原址重建工程是指电力设施遭受地震破坏无法修复,需拆除并在原址范围内重新建设的工程;规划重建工程是指电力设施所在地区地质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需异地重新规划、重新建设的电力设施工程。
四、本办法中所称的地震灾区范围包括:四川省的成都市、广元市、绵阳市、德阳市、雅安市、乐山市、眉山市、达州市、巴中市、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省的陇南、天水地区,陕西省的宝鸡市、安康市和汉中市。
五、本办法适用于列入以上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计划的电网工程和水电工程。其他电力设施的恢复重建可参考执行。
六、在本办法之外确有必要增列新的项目和费用时,必须以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及当地人民政府的相关规定为依据,经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确认后方可计列。
第二章35kV及以上电网工程费用计算规则
一、费用项目的设置和计算规则应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执行,费用计算标准除本规定第三、四章规定者外一律不做调整。
二、装置性材料预算价格按照本地区2008年版《电力建设工程装置性材料预算价格》执行。材料市场价格按照实际合同购置价格计算,超出部分只计取税金,汇总计入编制年价差。
三、安装材机费调整根据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颁布的电定总造[2007]14号文规定的原则和各省电力建设定额站测定的材机调整系数执行,调整金额只计取税金,汇总计入编制年价差。
四、建筑材料价差调整应根据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电定总造[2007]14号文规定的原则,按照实际采购价格计算,调整金额只计取税金,汇总计入编制年价差。
第三章35kV及以上电网工程建设定额套用规则
一、编制可行性研究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时,定额执行2006版《电力建设工程概算定额》;编制施工图预算时,定额套用执行2006版《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抢修工程执行2006版《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
二、抢修工程,套用定额时按照以下原则调整。
人工费=定额人工费×2.5 机械费=定额机械台班费×2.0 消耗性材料费不作调整。
基础补强措施费按实计算。
三、原址重建工程和规划重建工程,套用定额时定额基价均不作调整,但应按照以下原则计列施工降效费。
(一)原址重建工程
施工降效费=定额人工费×2.0
(二)规划重建工程
1、送电线路工程施工降效费=定额人工费×1.5
2、变电站工程不计施工降效费。
(三)施工降效费不计入取费基数,只计取税金,然后汇总计入编制年价差。
第四章35kV及以上电网工程取费项目计算规则
一、建筑安装工程取费
(一)措施费
1、冬雨季施工增加费
按照规定费率计取,不调整。
2、夜间施工增加费
对于抢修工程,考虑到抢修工期要求,送变电工程均计列该费用。对于原址重建工程和规划重建工程,按照规定的标准计算。
3、施工工具用具使用费
按照规定费率计取,不调整。
4、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
站址平均海拔高度超过3000米和送电线路经过地区的平均海拔高度超过3000米的工程均予以计取,计算标准执行《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规定费率。
5、临时设施费
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规定计算,考虑到灾区条件限制,费率按照规定费率乘以(1+增加系数)计算。
500kV工程临时设施费增加系数:0.8。220kV及以下工程临时设施费增加系数:1.2。
6、施工机构转移费
(1)抢修工程
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规定计算,其中费率调整如下:
施工机构调遣费费率=规定费率×(1+增加系数)
施工机构调遣费增加系数表
抢修路程增加系数
地市局内部县区局之间0 地市局之间0.5 省际之间(或相邻省份)1.0 大区之间1.5
考虑到抢修工程的特殊性,在施工机构转移费项目下增加施工机具抢运补助费用,标准如下:
500kV工程按直接工程费中人工费的5%计列;
220kV及以下工程按直接工程费中人工费的3%计列。
(2)原址重建工程
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规定费率计取,不调整。另考虑到原址重建工程的特殊性,在施工机构转移费项目下增加施工机具抢运补助费用,计算标准同上。
(3)规划重建工程
按照规定费率计取,不调整。
7、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补助费
(1)抢修工程,按照规定费率乘以1.5系数计算。
(2)原址重建和恢复重建工程,按照规定费率计算,不调整。
(二)间接费
1、规费
按照规定计取,不调整。其中,危险作业意外伤害保险费按照规定费率乘以1.5系数计算。
2、企业管理费
(1)抢修工程
按照规定费率计取,不调整。另外,考虑到抢修工程的特殊性,在企业管理费项目下增加以下两项费用:
卫生防疫费用,计算标准按照人工费的5%计取;
抢修人工补助费,计算标准按照定额总工日进行补差计算,补差标准为每工日100元。
(2)原址重建工程
按照规定费率计取,不调整。另考虑到灾后原址重建工程的卫生防疫要求,在企业管理费项目下增加卫生防疫费用,计算标准:按照人工费的5%计取。3)规划重建工程
按照规定费率计取,不调整。
(三)利润:不计取。
(四)税金:按当地规定的计算标准计列。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规定,施工企业招用当地因地震灾害失去工作的城镇职工的,经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可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二、设备费及设备材料运杂费
1、设备价格按照供货合同价格(或协议价格)计算,捐赠设备的设备价格按照当年信息价格取定,按照其供货方式计算运杂费后再予以扣除。
2、设备材料由施工企业采购供应的,其运杂费应根据《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和《电力工程装置性材料预算价格》相关规定,按照实际运输里程计算。
3、由项目法人单位供应设备、材料并供货到现场的,施工企业只计取卸车费和保管费,材料的卸车费和保管费按材料预算价格的2%计取,设备卸车费和保管费按设备费的0.7%计取。
4、项目法人单位提供设备、材料,由施工单位组织运输的,运杂费按照实际运输里程计算。
三、其他费用
(一)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
1、土地征用费、施工场地租用费、迁移补偿费、送电线路走廊赔偿费均按照规定计算。通信设施防送电线路干扰措施费不计。
2、现场拆除清理费参照相关规定标准乘降效系数计算。
变电工程拆除清理降效系数:抢修为2.0,原址重建为1.5,规划重建工程为1.0。
送电线路工程拆除清理降效系数:峻岭3.0、高山2.0、山地1.5、丘陵1.0。
3、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规定,各地应减免涉及土地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项目建设管理费
1、抢修工程
项目建设管理费项下各费用均不计列。只计列抗震救灾组织协调工作费,计算标准按照(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的3%计算。
2、原址重建工程和规划重建工程
各项费用均按照规定费率计算。
(三)项目建设技术服务费
1、抢修工程
项目建设技术服务费项下各费用均不计取。
如果设备、设施受损严重,抢修工程需要勘察设计单位配合的,可按以下方式计取勘察设计费。
(1)不需要重新出图的,勘察设计费按照(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的8%计取。
(2)需要重新出图的,勘察设计费按照(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的15%计取。
2、原址重建工程
(1)项目前期工作费:不计取。
(2)知识产权转让与研究试验费:不计取。
(3)勘察设计费:按照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文)规定标准的50%计取。
(4)设计文件评审费
按照规定费用标准的50%计取。
(5)项目后评价费:不计取。
(6)工程建设监督检测费:按照规定标准计取。
(7)电力建设标准编制管理费:不计取。
(8)电力工程定额编制管理费:不计取。
3、规划重建工程
除以下规定费用项目外,项目建设技术服务费项下其他各费用均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的规定执行。
(1)勘察设计费:按照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文)规定标准的70%计取。
(2)设计文件评审费:按照规定费用标准的70%计取。
(3)工程建设监督检测费:按照规定标准计取。
(4)电力建设标准编制管理费:不计取。
(5)电力工程定额编制管理费:不计取。
(四)分系统调试及整套启动试运费
均按照规定标准计取。
(五)生产准备费
1、抢修工程:不计取。
2、原址重建工程和规划重建工程
均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规定计取。
(六)大件运输措施费
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规定执行。
(七)基本预备费
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规定执行。
四、动态费用
1、抢修工程:不计取。
2、原址重建工程和规划重建工程
均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规定计取。根据政府规定给予贷款贴息的,应按照实际发生额计算。
五、为保证电力设施恢复重建工程施工用电,需要购置应急发电设备时,其费用计入设备购置费。
六、对于抢修工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临时工程中单独计列应急通信保障措施项目,相关费用按实际发生额计列。
第五章10kV及以下工程费用计算规则
一、10kV及以下电力设施恢复重建工程费用计算的基本规则,按照当地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及其配套取费标准和价格水平调整系数执行。
二、设备、材料价格水平的取定和设备、材料运杂费的计算按照当地有关规定执行。
三、鉴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的特点,在编制工程预算时,应按照以下原则调整套用定额。
(一)抢修工程
人工费=定额人工费×2.5 机械费=定额机械台班费×2.0 消耗性材料费不作调整。
基础补强措施费按实计算。
(二)原址重建工程和规划重建工程,套用定额时定额基价均不作调整,但应按照以下原则计算施工降效费。施工降效费除计取税金外,不计入其他任何取费基数
1、原址重建工程
施工降效费=定额人工费×2.0
2、规划重建工程
送电线路工程施工降效费=定额人工费×1.5 配电站、开关站工程不计施工降效费。
四、建筑安装工程费的取费按照当地规定的取费标准执行,当地没有规定的,按照《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和本办法第四章的规定执行。
五、其他费用的各项取费按照本办法第四章相关规定标准执行,但不计取以下费用:项目前期工作费、知识产权转让与研究试验费、设计文件评审费、项目后评价费、电力建设标准编制管理费、电力工程定额编制管理费、生产准备费和大件运输措施费。
六、动态费用中不计取价差预备费。
第六章水电工程费用计算规则
一、水电设施恢复重建工程的费用项目的设置和计算规则应按照2007年版《水电工程设计概算费用标准》和《水电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的相关要求执行。
二、编制可行性研究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时,定额执行现行的水电工程概算定额;编制施工图预算时,定额执行现行的水电工程预算定额。
抢修工程执行现行的水电工程预算定额。不足部分执行当地的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
三、对于抢修工程和原址重建工程,定额及取费调整参照本办法第三、四章规定的原则执行。
四、对于规划重建工程,编制概预算时均按照现行规定执行,不作调整。
第七章附则
一、本办法由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负责解释。
二、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