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及解决政策的几点思考
对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及解决政策的几点思考
浅析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在经济领域产生的原因
及相关解决对策
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地方保护主义在我国仍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少地区、部门采取各种措施以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各种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这种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何在?相关的解决对策有哪些?本文拟就此关注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地方保护注意,现象,原因,解决的对策
据报道,吉林省和江苏省是汽车生产大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在一些地方汽车行业常常受到限牌、限时、环保标准、税费等歧视性政策对待。特别是在政府采购和出租车市场,外地车往往难以进入。部分地区对本地普通汽车上农用车牌照;大吨位车上小吨位牌照;经过“套牌”处理后,本地车就可以少交费。客运中对本地产车、外地车实行不同的标准等,以促进本地车的销售。①
这种怪现象其实不只是存在在汽车行业或少数地区,目前,这种怪现象在中国仍较普遍的存在,这就是一直困扰人们的地方保护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一些表现。
那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其出路何在?
一、地方保护产生的原因
地方保护主义就是指在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冲突中,地方政权机关采取违法手段以保护本地区利益的行为。②地方保护主义多种多样,例如:地方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冲突;地方与地方的政权利益冲突;地方与地方的财物利益冲突等等。文头所言仅是其中的一类的表现。产生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各异,就文头所言的在经济领域的地方保护主义,究其原因,国家计委副主任汪洋曾分析到:
首先,从财税体制看,现行财税体制仍具有强化“行政区经济”,激励市场分割行为的利益驱动功能。分税制使地方政府具有追求扩大本地经济规模的动力。
其次,从干部制度看,现行干部制度需要各级干部有GDP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好的政绩;对上和对下负责,都需要扩大本地的经济规模,促使政府官员维护本地企业的利益。
再次,从司法制度看,中国司法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配备是属地化的,这为地方政府干预司法和执法,从司法上保护分割市场的行为创造了条件。
笔者以为,具体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维护和发展地方的利益,是正当的,不应当受到谴责,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所谓地方保护主义,是以公然违法的方法损害其它地方的利益,保护本地的利益行为。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行政执法权的规定确实存在着职权不清、分工不明的现象。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立法工作也相对滞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打击地方保护主义,给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处理案件带来困难。
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不解决,则行政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所以要明确地方保护主义的定性并加大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力度。
(二)某些政府官员存在不正确的政绩观
我国长期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是政府官员实施地区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一结果之一。现行的地区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包含着明显的政治收益计算。与纯粹的经济竞争相比,我国地方官员同时处于两种竞争之中:既有为地区的经济产出和税收而竞争,又为各自的政治晋升而竞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已经成为新时期的“官箴”。但要发展一个地方的经济,让财政创收,要“有钱好办事”,却是十八般武艺都要用上阵的。为了抵御外地质优价廉的产品,让本地区的产品有好的销售业绩,实现本地区GDP的增长,增加自己的政绩,有些地方政府官员竭尽封锁之能事,甚至阻碍跨省区的打假行动,不允许执法部门进行检查。
表面上看,地方保护主义者所保护的是本部门、本行业或本地区的利益,可无形之中,却是损害了另一个地区的利益。③更是损害了整体的利益。
(三)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
政企不分、国有资产事实上的地方所有制是产生地方保护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权限逐步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也直接投资兴建了大量企业。因此,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控制权力和控制范围逐渐加大,并且以当地经济发展主体及企业出资人的双重身份干预企业经营。
地方经济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地方企业的税利,而这一切又是以地方企业能够稳定经营为前提。地方经济的稳定与否关系着地方利益,地方政府为保证地方经济稳定发展不会坐视当地企业受到大的冲击。而且,地方政府也把所属企业包括中央委托地方代管企业的管理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因此,在强调政企分开的同时也出现这样一种不合理现象:一方面,许多企业宁愿“等靠要”,“喜欢找市长而不愿找市场”;另一方面,许多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地以经营管理者的身份去代替企业排忧解难,甚至 “现场办公”直接操作。
某些地方的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观念落后。且创新能力弱、机制僵化、市场意识淡薄。这样的企业本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困境。地方政府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动机,通过滥用行政权力,借助市场进入限制,金融倾斜等非法保护手段,来维护与其有“血缘”关系的低效率的国有企业的市场。④
(四)财税政策存在缺陷
财政包干和各种地方税设置滞后,财政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的经济利益。因此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尤其是与地方国有企业不可避免地在相当多的方面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因而也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生。具体说来:
1.1994年以来实行的分税制改革采取的是“基数法”,而不是“因素法”,在一定 的程度上固化了原有的地方利益格局。
2.税收制度对地方保护主义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税制立法权的统一性使地方政府的收入不能随经济的发展和需要而逐步递增。实行分税制后,地方税立法权依然在中央,地方财政既使再困难也不得自行开征新的税种。地方政府的收入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需要而增加,地方政府为了能够多享受经济发展的好处,就只能从保护主义中捞一些好处。
税收制度所安排的纳税环节对地方保护主义具有激励导向。我国对企业征税,主要是在生产环节征收企业增值税和消费税,从企业经营效益上征收所得税。目前这两税在税收总额中占绝大部分。这种税收体制就产生一个最坏的影响就是地方政府具有投资冲动,有保护本地企业的内在动力,还有鼓励企业过度生产的内生需求。对地方政府而言,多一个企业就多一份税收。
3.双轨运行的财政体制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地方保护。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与谋求地方预算外资金有关。预算外资金不受财政预决算的约束,不受任何财财务和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小钱柜”。为了最大程度的获取预算外资金,地方政府不仅用行政手段向本市场企业和居民征收,还利用地方保护性制度或者政策来达到增加预算外资金的目的。⑤
二、解决地方保护主义的对策
地方保护主义多样,产生的原因也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历史渊源等等,要从根本上解决、铲除地方保护主义,应根据实际情况,按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对症下药。笔者拟就前所析之原因,简述相对应的解决之道。
(一)制定和修改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法律法规
要真正从根本上铲除地方保护主义,应首先从法律上给予铲除,制定和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不让地方保护主义有法律空隙可钻。
1.尽快制定和颁布《反垄断法》。要在该法中明确规定禁止非法限制竞争行为的一般条款,包括非法限制竞争行为的具体形式,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2.尽快修改《反对不正当竞争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3.抓紧清理、废除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带有地方保护、行业保护垄断色彩且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法、行政性法规与规章。⑥
4.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建立与完善不受地方政府随意干涉的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⑥
5.加强法制宣传力度。地方各级政府领导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行政。要提高企业及社会的法制观念,做到守法、护法,营造抵制地方保护主义的良好法律氛围。⑥
6.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责任追究制度。中央政府制定统一的反地方保护主义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对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的政府和官员进行责任追究。
(二)充分发挥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的职能
各级市场监督行政执法部门要将整治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列入当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点。
1.要认真贯彻执行各有关的政策,依法严厉查处人为设置“壁垒”扰乱市场经济
秩序的违法行为。各级政府要坚决撤销所有实施地方保护的机构, 不得干预和限制行政执法机关对经济违法行为进行的检查和处罚。
2.要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组织领导下, 通过专项执法, 废止有关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的文件, 制止非法限制竞争活动。要规范行政部门的市场管理行为,加强行政执法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市场监管水平, 做到严格执法, 依法行政。
3.要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在坚持自我监督、上级监督、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 保证行政执法行为的公平公正。④
4.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履行法定职责,通过开展执法检查,述职评议等监督活动。认真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持权枉法的具体行政行为。⑦
(三)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调整好其响应的标准
地方保护行为与现行地方政府考核标准有密切的关系,现行考核标准片面追求GDP增长,而保护本地市场和企业是短期内实现GDP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避免追求短期利益和任内利益。
1.建立全国一体化的,以公民个人为主要归宿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使个人的基本社会保障和就业状况,与地方政府的绩效,财政支付体系相分离。
2.迅速建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在失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上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避免地方政府因本地的就业压力而不得不对本地落后企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措施。
3.建立权威性的区域经济秩序和竞争公平性的评价体系。并定期在权威媒体发布评价结果,从舆论和投资环境两方面约束的法律审判机构和市场行政监督机构。⑥
(四)改革干部考核选拔机制
1.改革干部选拔方式。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政绩和地区短期利益。追求政绩的目的是想被提拔重用。干部考核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杜绝干部因追求政绩而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动机。唯一的方式就是干部的“乌纱帽”不被上级政府所掌握,而是为地方的老百姓所掌握。只要这样,地方官员也就不会为了所谓的政绩而向上级讨好,也就不会为地方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
2.地方干部的考核要把成本和效益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当前我们的干部评价体系主要是产出指标,即如修了多少路、建了多少企业、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多少、城市建了多大、宾馆有多少五星级,等等。但是不考核这些产出的成本是多少,能否产生效益,是否污染了环境,是否破坏了生态平衡,或者这些产出的钱是从什么地方来,是不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增量收入,还是收刮的民脂民膏。因此要把成本指标和效益指标、生态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看看这些产出花了多少钱,能够赚多少钱,人民是不是同意,产出的投入是不是实施地方保护而得的不法之财,只有把这些指标纳入,地方保护主义者才会具有理性。
3.地方干部的考核要把地方官员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国家最大福利方面的成绩作为考核的内容。这些考核指标不能光凭地方政府的一面之词,要以其他地区或者其他地区的市场经营主体的评价作为依据。⑦
(五)深化财税体制的改革
要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 切实理顺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和财政关系。
1.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财权。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合理划
分财权, 将与维护国家利益相关和有利于实施宏观调控的税种划为中央固定收入,与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密切、适宜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固定收入。在财政支出方面, 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支出项目, 属于中央事权范围内的由中央财政支出,属于地方事权范围内的由地方财政负担。
2.尽快建立规范、统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了调节地区财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各民族、各地区的共同富裕, 要在中央集中国内大部分财力的前提下, 建立规范化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可以通过扩大或缩小向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数量与范围, 来调整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权, 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关系。
3.调整税费关系,规范政府收入。要建立以税收为主、收费为辅、税费并存的财政收入运行机制。中央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越权设置或巧立名目设置的不合理乱收费项目予以取消;对于确实需要保留的收费项目,国家通过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同时纳入国家预算统一管理;对大量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和收费,则通过“费改税”设置新税种等办法加以规范,并入国家预算。以提高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并铲除政府机关腐败的经济根源。⑦
(六)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
微观经济基础在目前的体制下,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是亲缘关系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依关系。国有企业成了地方政府实施地方保护的微观经济基础。
遏制地方保护主义,首先就是要切断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这种内在的连理关系。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让企业真正成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而较少受制于地方政府的利益。地方政府不仅成为本地企业的政府,还要变成为外地企业的政府,不仅要成为国有企业的政府,还要成为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政府。
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实行产权多元化,由地方政府的企业变成社会的企业。除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性企业由中央政府直接所有外,其余的地方国有企业可以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把资产、股权转换给其他市场主体,从而割断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亲缘关系,消除地方政府实施地方保护的微观经济基础。⑤
同时,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彻底实现政企分开。将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真正转变为产权关系,实现国有资产授权委托经营。中央及地方国有企业具备条件的,应逐步改制为多员股东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促使地方政府退出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把经济资源基础性配置的权力真正交给市,把企业微观决策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国有企业要转变经营观念和经营机制,深化自身的改革,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彻底摆脱依赖政府的被动局面。④
地方保护主义其实质就是保护了落后,甚至保护违法犯罪,使犯罪分子得不到法律的惩罚,从而阻碍社会进步,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最终动摇法治的基础。
地方保护主义的蔓延势必破坏中央与地方利益的一致性;损害法制的普遍性与统一性,导致土政策、土法规的横行;助长地方分裂主义倾向。因此,加强对地方保护主义控制,从而坚决、有效地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是当务之急。只有切实地铲除地方保护主义,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一个有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最终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①上海监察网,《地方保护现象及治理对策》,2004年03月22日
http://www.xiexiebang.com/scyjzx/pub/showcontent.jsp?ID=33&BM=41 ⑤邓大才,《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保护主义研究》,《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⑥金志国,《快建立超强度消除地方保护竞争法体系的议案》人大政协十届二次会议,《议案提案》,2004年03月08日 ⑦张正钊,《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对城管现象的思考
对城管执法乱象的思考
在城市管理执法中,执法人员与被执法者的冲突屡屡发生,城市管理执法陷入了城管暴力执法与百姓暴力抗法的怪圈中。随着城管执法中冲突的升级这一现象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所以改善城管与被执法者的关系,推行文明执法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城市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城管执法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起源于1996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该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它把原来分属于环保、环卫规划、工商等职能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全部或部分集中于一个机构,即把一些职能部门所拥有的管理权、审批权和处罚权中的处罚权分割出来,以履行城市管理中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职责,完成对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维护城市管理秩序的任务。
城管执法以来对于城市的综合管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获得了一定的好评,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起步晚,相关法律不健全,城管执法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队伍建设不成熟,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导致在执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加上目前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滥用职权、执法违法、随意收费、任意罚款、以权谋私、作风粗暴、态度蛮横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民众对城管群体不满。
城管的暴力执法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表现在:
1、加重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暴力执法,会带来暴力抗法。由于城管执法的对象主要是下岗工人、无业市民和农民等为生计而从事“违法”经营的摊点商贩,这些人一般素质较低,且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所以暴力执法的直接逻辑结果便是暴力抗法,以及社会大众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而对城管执法工作的不满甚至愤懑。这种以暴制暴的执法方式,一方面会导致执法对象的暴力抗法,引发一系列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的暴力冲突事件;另一方面,会引起全社会对城管部门执法工作的不支持,给执法工作带来巨大的阻力,这将严重威胁一个城市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发展。
2、削弱法律权威,损害政府形象。城管本是相关法规的捍卫者,是国家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执法者,然而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执法犯法,野蛮执法偏离正常轨道,有悖于国家相关的法律精神,这会削弱城管在执法中的法律权威。同时城管是代表政府进行城市管理的执法,在执法中的不当行为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影响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城管执法出现如此多问题的原因在于:
城管执法制度上的缺失是根源首先城管执法制度使城管处于不利的地位。城管执法行使的是一种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由城管局统一行使若干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有关行政机关则不再行驶相关职权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和国务院的要求,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对城管执法机关履行职责的活动,原来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但是在实际的城管执法过程中,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对原归属其管辖的违法现象不闻不问,市城管执法得不到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城管执法制度使城管执法既处于城市管理的末端,又是城市管理的第一线。使得执法者既要直接面对被执法对象并行使自由裁量权,又成为裁量结果的直接实施者。既开罚单又当面索要罚款的执法方式在程序上存在不合理性,不利于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城管执法制度的相关法规不健全,虽然城管队伍经历了13年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国仍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独立的法律文件产生。除法律缺失外,城管执法更没有规范的执法程序可以遵循,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随意性,自主性很大,执法过程难以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此外针对城管执法的相关监督机制没有建立,使得执法过程中超越法律范围的事时有发生。
执法主体不文明是主观原因,由于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起步较晚,执法队伍在构成上比较复杂,其中一些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培训,少数执法人员的个体素质与执法要求差距较大。另外,部分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公仆意识差,执法观念不强,作风纪律松懈,甚至作风霸道。不文明的执法现象在城管执法工作中普遍存在。许多城管执法人员在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制止时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导致城管打人的暴力案例屡屡发生。城管执法主体的不文明执法是激化城管执法主体与执法相对人间的矛盾,导致暴力执法的主观原因。
执法的工作性质和环境是可观原因由于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起步较晚,执法队伍在构成上比较复杂,其中一些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培训,少数执法人员的个体素质与执法要求差距较大。另外,部分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公仆意识差,执法观念不强,作风纪律松懈,甚至作风霸道。不文明的执法现象在城管执法工作中普遍存在。许多城管执法人员在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制止时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导致城管打人的暴力案例屡屡发生。城管执法主体的不文明执法是激化城管执法主体与执法相对人间的矛盾,导致暴力执法的主观原因。
分析上述原因,要解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转变城管执法理念现代城市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当人们的需求与城市管理的要求想矛盾时“人的需求”应放在第一位,实现“人性化”管理。城市管理既要体现对强者的肯定,又要对弱者进行有效的照顾和关怀,既要满足城市管理秩序的要求,也要满足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需求,体现和谐社会的宽容精神,以人为本,树立市民主体的观念。城管部门要从原有的不文明执法中吸取经验,转变城管执法的理念,成为为人民服务,为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的好公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就体现为从“只堵不疏”到“堵疏结合”,为城管相对人谋出路。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百姓需求是政府的责任,而照顾社会弱势群体,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只有政策引导得当,城管执法相对人才会选择合作守法的生活方式。以在个城市普遍出现的夜排档为例,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可以根据市民需要,指定时间、地点经营,为流动商贩向坐商转化提供条件。而在一些小城镇,可以在城郊威震写分散在城市中心商贩建立集中经营的场所,既可以减少与流动商贩“打游击”,美化市容,又可以是商贩们的生计问题得到解决,并满足市民的需求,融洽市民与政府的关系。
2、完善城管执法相关法规,针对城管执法部门法律地位不明确和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执法依据的现状,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制定出一部专门的有关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的法律,使城管执法部门能够得到城管相对人更大的认同。同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使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具体的处罚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弹性,避免出现随意收费、任意罚款、滥用职权的“城管现象”,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的质量和水平。另外,城管执法行使执法权,不仅要严格遵守实体法,而且要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法。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保障,在实体合法的基础上重视程序,才能保证行政执法行为的公正、合理,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有一套切实合理的程序可循。如调查取证制度、公开制度、公正制度、回避制度、时效制度、听证制度、辩论制度、审查决定制度、处罚决定备案制度等,并用有关监督力量保障各项制度规范化运行。城管执法机关要确定一套具体且有操作性的行政执法决定程序和执行程序,如行政处罚决定程序中的易程序应遵循的实施步骤表明身份、指出违法事实,说明处罚理由和依据;告知当事人权利;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制作笔录,填写处罚决定书,交付处罚决定书,备案。
3、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城市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录用管理人员必须要严格要求,让高素质的人员进入城管队伍,把不合格的人员及时清理,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加强执法人员的自制通过思想教育纠正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4、加强城管执法的宣传,提高公民的文明意识是实现城市管理制度化的文化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市民的法制教育,增强城管法制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群众了解城管执法,支持城管执法。
通过采取转变城管执法理念、在具体政策上更多地体现执法相对人和公众的权益、加强非政府组织在城管执法中的运用、完善城管执法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配套制度的建设等对策,可以有效地使城管执法走出困境。
第三篇:初中生错别字现象及解决对策
存档编号
初中生错别字现象及解
决对策
教学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届 别 届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初中生写错别字的现状„„„„„„„„„„„„„„„„2
二、错别字在产生的原因„„„„„„„„„„„„„„„„„3
(一)学生的主观因素„„„„„„„„„„„„„„„„„„„„3
(二)外部的客观环境因素„„„„„„„„„„„„„„„„„„5
三、应对错别字现象的对策„„„„„„„„„„„„„„„„6
(一)师生要在思想上重视错别字现象„„„„„„„„„„„„„6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7
(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用字习惯„„„„„„„„„„8
(四)社会各方应改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9 参考文献„„„„„„„„„„„„„„„„„„„„„„„„„11
初中生错别字现象及解决对策
摘 要:初中生中存在严重的错别字现象,这是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消灭错别字已迫在眉睫,必须运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消除初中生的错别字现象,本文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来探讨初中生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错别字;现象;初中生
Abstract:There is a serious erroneous character phenomenon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The reason is compos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eacher’s teaching, student’s stud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o on.The elimination erroneous character has been imminent, must utilize all the resources to eliminate junior high pupil’s erroneous character phenomenon,this text mainly is explored the reason of the phenomemon tha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rite erroneous character from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two angles , and propose some practical viable settle counterplans.Key words:Erroneous character;phenomenon;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第1页 初中年级学生在做语文练习、试卷、甚至是抄写过程中时常出现大量错别字,并且许多常见字、常用字写错的几率同样很高。应对错别字现象的解决策略主要是师生在思想上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方式方法的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良好习惯的养成、社会环境的改善等。规范地运用文字,是夯实语文基本功的前提,更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一、初中生写错别字的现状
现今的初中生在平时作业、考试中错别字大量、甚至反复出现,同一个字、词错了若干次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比如,将“蜷缩”的“蜷”写成“绻”、“清洌”的“洌”写成“冽”、“汗青”的“青”写成“清”、“新添水槛供垂钓”的“槛”写成“溅”或“涧”、“左手倚一衡木”的“衡”写成“横”、“神情与苏黄不属”的“属”写成“主”、“附和”的“和”写成“荷”、“专心致志”的“致”与“志”相互颠倒、“坚定”的“坚”与“艰苦”的“艰”混淆,等等。这些错别字的出现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对字义的不理解,如“洌”意为水清,而“冽”意为寒冷;“附和”的“和”意为应和、响应,而“荷”则意为背负、担负、承受等;“专心致志”的“致”意为尽、极,而“志”意为意志,“专心致志”就表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理解了字义在结合整个成语,就不会将“致”与“志”相互颠倒。这些字虽音近或形近,但在字义上并无相似之处,只要理解其字义,就能避免写成错别字。
有的学生在作文过程遇到不会写的文字时,还存在写拼音的现象。大部分是字形较难辨认和记忆的字,如“东施效颦”的“颦”、“鳜鱼”的“鳜”、“阴霾”的“霾”、“耄耋”、“饕餮”、“猖獗”等等,其实只
第2页 要了解字义,根据字义来辨形,就不会无从下手;另一部分是学生在行文时一时反应不过来的字,部分学生就不多加思考写上拼音。拼音是帮助小学生用于识字的工具,作为初中生在行文中仍使用拼音有悖对其的教学要求。
学生在遇到不确定的字时不查阅工具书、不请教老师,凭借感觉来写字,但由于缺乏有意识地记忆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即使订正过,也会反复写错。初学生错别字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显而易见,纠正这个问题也刻不容缓,这需要师生,乃至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
二、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的主观因素
1、混淆字形或字音相似的字,不主动翻阅工具书
将字形相似的字混淆。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许多学生将“清洌”的“洌”与“凛冽”的“冽”相互混淆。而要避免将其写成错别字,关键学生要明白——“洌”,水清也,从水列声;“冽”、寒也——词语、文字所表达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然后通过文字的偏旁加以仔细区分。还有将字音相同或接近的字词混淆的。如分不清“坚定”的“坚”与“艰苦”的“艰”,要分清楚这两个字,定要明白:坚,刚也;艰,土难治也,引申之,凡难理皆曰艰。而学生往往自己分不清、不理解也不愿意查阅工具书,这正是导致错别字层出不穷的一大原因。
2、单凭多音字、通假字等的“音”来度“形”
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通常能将要求背诵的课文,尤其是文言文,倒背如流,而一旦让其默写,却往往满篇错字、别字,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只重视其“音”,以完成背诵任务,再以“音”度“形”,就难以把握住原文字词。如常常有学生把《核舟记》中“神情
第3页 与苏黄不属”的“属”写成“主”,这是由于学生在背诵时一直念“zhǔ”音,却不知道此处应释义为“相类似”,那么望“音”生“形”,从而将其写成“主”也是很自然的了。再如,把《江山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新添水槛供垂钓”的“槛”写成“溅”或“涧”,“槛”有“jiàn”和“kǎn”两种音,平时多用“kǎn”音,“jiàn”音用得较少,所以学生在默写此诗文时若不刻意记忆很难联想起“槛”字,况且学生又易将“水槛”与“垂钓”相联系,必定认为“jiàn”应当与水相关(本意应为江边新装的一副供诗人垂钓的木栏),望“音”生“形”,就易写出“溅”或“涧”等错别字。
3、课外阅读面狭窄,缺乏兴趣
作为一名初中生,本应具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但现实是大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一个41人的班级中订阅《读者》等期刊杂志的仅为10人,而学校统一订购的报纸,多数学生不会认真阅读,为数不少的学生报纸一发下来就翻到“动漫板块”,看完之后其它信息几乎不再理会。学生看得少,读得少,写得更少,语言能力匮乏,写错别字自然难以避免。
4、学生心理上对错别字缺乏重视
初中生在心理上对错别字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小学生,他们所注重的往往是如何在语文考试中获取优异的成绩,而不是人文素养的提高。即使在考试中有因错别字而失分的现象,由于失分分值所占比例很小,他们更愿意将精力花费在除错别字以外的其他方面。在批改作业和试卷是时常会将学生们写的错别字圈划出来,意为让其自己纠正,但当作业本再次收上来时,他们只完成了布置的作业,对于之前圈划的错别字往往忽视。
第4页
(二)外部的客观环境因素
1、文字结构的复杂性
汉字在本身的结构上就比较复杂,许多汉字的字形都十分相像,很容易认错,从而写错,何况很多汉字“一字多音”,而且“一音多字”更是数不胜数。形近字混淆,比如“戊、戌、戍”、“巳、已、己”、“哀、衰、衷”、“裁、载、栽”、“徒、徙”等等,这些字的结构不易掌握,若学生不从字义、字形上进行分类、辨别就极易混淆;音近字混淆,比如 “辨、辩、辫”、“历、厉、励”、“的、地、得”、“噪、澡、躁”、“班、斑”等等,这些音同或音近,字形上还较为相似的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写字的难度,而学生应着重从形体上加以辨别。
2、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字词的轻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不会将纠正错别字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在上新课时——尤其是现代文——较少强调字词的把握。尤其是现代文中的生字,一般都让同学们在课后自己进行抄写,而学生的课后作业往往效率不高,任务式地抄写几乎不能使学生深刻记忆,难写、出现频率少的字就很容易被同学们写成错别字(很可能用同音字来替代)。另一方面,教师忽视错别字的纠正。在学生的家庭作业、试卷中,许多学生都出现因为错别字而扣分的现象,但所占分值比例小,教师在讲解试卷、题目过程中,一般着重讲解做题方法、技巧等,而很少对错别字予以强调,即使提到也是一笔带过,教师对错别字的轻视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错别字现象不重视的态度。
3、社会环境对文字的影响
当今文字载体繁复多样,学生获得文字信息的渠道已不仅仅是传统的书本,报纸、电视、杂志、网络媒介都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接
第5页 受文字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的覆盖性及其在初中生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尤为显著,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文字的接收与认知。当今电视、网络等插入的广告时常将篡改过的成语作为广告词,以达到标新立异、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效果。而广告词影响范围广,初中生对此类新奇、有趣的事物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直接混淆学生的认知,导致错别字现象的产生。譬如,有一次上课时提到一见如故这个成语时,全班学生立即脱口而出:“箭牌口香糖,一箭如故,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可见广告语对学生文字、成语的认知的极大影响,可弊端正在于这些被用同音字替代过的成语极为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现在的初中生对网络更是极为沉迷,网络语言的出现和流行更是让初中生对文字的感知出现偏差,尤其当他们已经将网络语言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时候,就会将其融入自己语文学习中。有学生就在作文中描写一段人物语言时,流露出自己平时的语言对话习惯,为了在对话中表示对他人的蔑视,使用“切”字体现轻蔑口吻。但“切”字在汉语中是不能作为语气词的,正是网络语言环境的影响致使学生偏离传统文字。
三、应对错别字现象的对策
(一)师生要在思想上重视错别字现象
学生必须对错别字加以重视,必须常备工具书。在平时练习中遇到不会写、不能确定的字词时,能够随时查阅工具书,并且具有这样的自觉性。而要让学生重视错别字,首先教师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强调字词,不要因为错别字表面上看来是个小问题,在考试中也不会过多失分就将其忽视。如此,学生才会在书写时有注重的意识,从而养成自觉查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而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获知的知识往往能比教师单方面的强调或是让学
第6页 生机械式的抄写更长时间、更深刻地记忆。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
1、注重词义的分析
教师在字词、语句讲解时注重词义的分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比如,“新添水槛供垂钓”的“槛”,形声,从木,监声。①本义:兽笼,囚笼。也指禁闭、拘囚。②栏杆。也指井栏。③门槛。门下的横木。学生就不会写成“溅”、“涧”了。又如,一旦明白“故不可彻”的“彻”字应为“通”意,就不会误写成“撤”了。再如,要写对“汗青”的“青”则必须介绍何为“汗青”,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先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对字词的词义能深入了解后,形声字、同音字也就不再是难以克服的困难了。
2、加强对汉字渊源的讲析
教师在教授、使用成语或典故的时候,必须让学生明白其出处和历史渊源等,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减少乃至消灭错别字。像“破釜沉舟”的“釜”字,只要明白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釜(锅)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决不后退,比喻决心战斗到底。知道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学生就不易将其误写成“斧”字了。又如,关于一枕黄粱中“粱”字的写法,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插入“黄粱美梦”的故事,即在《枕中记》中记载的:有一个卢生,在邯郸旅店遇见一个道士,卢生自叹贫穷,道士借给他一个枕头,要他枕着睡觉,这时店家正在煮小米饭,卢生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觉醒来,小米饭还没有煮熟。学生必然不会忘记“粱”是小米饭,那么也绝不可能将其误写成“梁”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
第7页 触类旁通,再如上课时让学生们想想和“东施效颦”表达相同意思的成语,有的学生就反映“邯郸学步”,却有不和谐的声音冒出来“邯郸重步”,此时就可插入“黄粱美梦”的典故(与“邯郸重步”同一典故),这样以后学生们就不会将“邯郸重步”和“邯郸学步”混淆了,同时又记住了“粱”的字形。初中语文教学中,讲讲小故事不失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了解成语典故等的背景、扩大知识面、消灭错别字,同时使整个教学氛围趋于活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非语文课程教师的全力配合
多数教师认为错别字的纠正是语文教师单方面的教学工作和职责,其实不然,消灭错别字,其他任课教师也有非常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再怎么重视,其他科目教师却错别字满天飞的话,语文教师的纠正就是白费心力、空自劳苦。就如同语文教师关上了错别字的大门,其他任课教师却为其敞开了一扇窗,这就难以使错别字的消灭有所效益。而非语文课程教师的配合所要依托的不仅仅是其自觉性,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学校、教育局等机构的协助和监管,在提升教师素质或自觉性的同时,亦可提升教学质量。
4、举办寻找、改正错别字的实践活动
在班级中组织寻找并改正错别字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教师的关注程度以及心理上的重视程度,并经过错别字的收集过程,有意识地避免常见错别字。
(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用字习惯
1、在学习中养成查找错别字的意识
初中生完成语文作业后,缺乏像完成数学作业时的复查意识,在行文写作一旦完成后,忽视错别字对文章质量的影响。在文章或阅读
第8页 等题目完成之后,再次对其浏览一遍,那么做题、作业过程中出现的由于不确定或笔误而产生的错别字就能得到及时纠正。这种意识的培养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经常性的笔误、不确定的字在推敲一两次之后,大大降低其出现的几率。
2、勤于使用查字工具,建立、交流错别字数据库
在具备了查找错别字的意识之后,由于粗心和笔误形成的错别字已得到纠正,接下来必须通过勤查字典的手段来切实杜绝错别字的产生,对自己不能确定的、模棱两可的字进行纠正。但学生往往不能养成在校携带工具书的习惯,即使他们有想要查阅工具书、验证自己写的字正确与否的意识,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去翻阅字典以查证是否写对字词的可能性大大减小。在发现纠正错别字后,建立交流错别字数据库也是杜绝错别字的有效方法,将在练习、考试中出现的错别字集中并定期地收录在本子上作为错别字数据库,定期、反复地复习,可以防止自己重新犯错,还可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看看他人没掌握的错别字自己是否掌握了,以加强自己对字词的敏锐度。只有给自身创造好有利条件并勤于查阅、勤于纠正才能切实消灭错别字。
3、增加课外阅读量、勤于手写,减少对电脑的依赖
现在的学生远离阅读、远离书本,课外阅读面狭隘,并且常常利用电脑,通过输入软件、敲敲键盘,文字便出现在了银幕上,完全不用思考字词的结构,由于输入法的发展有时连字音都无需多加思考。输入法本身输出的字词准确性暂且不论,但学生在长此以往的活动经验中,对文字的敏锐度必将下降。只有学生勤于看书、勤于动手、勤于思考,才能提高对文字的感知力、告别错别字。
(四)社会各方应改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第9页 学好汉字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基本前提,所以消灭错别字应该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与支持。电视媒体、网络等其它文字载体应加强自身的规范性、准确性,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在不误导学生的同时还应积极发扬本身具有的大众媒介的特点推动文字的规范化。
初中生写错别字的现象是由主客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初中生规范地运用文字进而提升其文化素养必须依靠师生、社会甚至是国家等各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只要从基础做起、踏踏实实,相信学生对汉字的掌握能力定能得以夯实,最终消灭错别字的目标必将实现。
第10页 参考文献:
[1]金志成,李广平.在汉字视觉识别中字形和字音作用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5(3).[2]黄荣发.中学生错别字现象及其教学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3]曹式彬.和小学教师谈自学语文[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5).[4]黄妃红.悲喜错别字[J].中国新闻周刊,2008.[5]潘洽.能纠正课本中容易被写错的字[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999.[6]卢惠红.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第4、5、6课时)[J].文教资料(初中版),2003.[7]姚玉成.网络语言:我们能拒绝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8]徐云震,徐梅.常见错别字考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9]钱道静.中师生作文语言的现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10]谭青.初中生汉字误写探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11]宋华.基于语料库的中小学生错别字类型多元解析[D].山东:鲁东大学,2007.[12]董春华.21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结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2.[13]陈巧梅.高中学生在古诗文默写中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及纠正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第11页
第四篇:教育不公平现象及解决策略
教育不公平现象及解决策略
摘要:义务阶段区分重点和非重点的学校,在当下社会确实存在这样的事情。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将进一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本文将浅析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以及解决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公平;现象;;对策建议
一、含义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即让人人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则不易做到。
二、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当下有教育不公平的情况存在,我认为其背后有着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事实。就以江苏为例,苏北的经济水平落后于苏南地区,显而易见的是苏北的教育也远不及苏南地区。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1、师资水平差距悬殊。教师都愿意到条件好的学校去任教;当然,不排除有内部力量控制着教师资源的流动,使得人才往经济发达的地方流去;师范生也更愿意报考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很少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去。
2、学校的硬件设备。例如暑假去贵州支教,那里的小学设备不齐全,全校只有一个教室有多媒体,学校没有操场,只有一块可以容下几百人的水泥地。而在南京,每一个教室都配备了投影仪,课桌椅都很好。从自己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学校在硬件设备上的差距。
3、拼爹妈,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家长就会不惜一切代价,买学区房,通过人际关系,走后门,送礼等手段把孩子往重点学校送。从以上3种不公平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同时也可以知道这些是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的。
三、解决策略
当前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基本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过尽量加快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逐步逼近教育公平。在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上,并没有绝对的目标,只有相对接近的目标。教育中的绝对公平必然意味着一点压力也没有,这必然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们的任务并不是消灭教育不公平,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操作区控制教育中的不公平的过程和结果;要在教育总体发展的前提下,在人民的教育水平共同提高的前提下,让教育不公平问题“处于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
建议:
1、政府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全体中国公民提供无差别的教育资源。
2、以改变办学条件、配置优秀师资等手段弥补薄弱地区、薄弱教育差距,例如鼓励师范生到苏北地区就业;
3、、合理配置师资,切实解决城乡、区域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是目前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又一关键因素,问题的解决一靠政策,二靠资金。如师资轮换,不要是人才固定在一个地方。
4、禁止通过走后门择校,要求就近入学
5、以新的公平观进行升学制度改革,转变社会用人观念,回归教育本质,将教育作为完善人格的需要,重视多元成才、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拓展。
第五篇:对企业迁移现象的思考
对企业迁移现象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地区间生产要素等资源环境差异的存在和企业内在的逐利本性,决定企业的跨区域流动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结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企业也是如此,总是向着更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迁移。当前,长三角企业跨区域迁移情况日趋增多,不少企业在基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自身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不满足于当地的发展,纷纷走出家门,到异地投资建立新的企业。这种企业迁移是企业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对资源要素、市场、环境等做出的一种综合选择。正确分析企业迁移动因,把握各地企业迁移趋势,对促进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据浙江省统计局企业调查队对浙江部分迁移企业专项调查显示:在调查的346家跨省际迁移的企业里,浙、沪、苏两省一市企业的互相迁移数要占到41.3%。在196家浙江外迁的企业中,迁入地最为集中的省市就是上海和江苏,其中迁到上海的企业占外迁企业的40.3%,迁到江苏的企业占外迁企业的13.3%;而在省外迁入浙江的150家企业中,上海迁浙企业占16.7%,江苏迁浙企业占10.7%。迁移类型也因迁入地的不同而形式多样:浙江企业在选择上海作为迁入地的时候,迁移的类型较多,除扩张性迁移外,研发基地迁移、总部迁移、整体迁移和生产基地迁移等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浙江迁苏企业的迁移类型则比较单一,89.3%的企业的迁移方式为投资办厂。而上海和江苏迁移到浙江的企 业,也几乎涉及各种迁移类型。上海迁浙企业主要是投资办厂和生产基地迁移,比例各占42.3%,也有总部迁移、研发基地迁移和整体迁移到浙江的,所占比例较小;江苏迁浙企业除投资办厂占50%外,生产基地迁移和整体迁移各占18.8%。浙、沪、苏企业迁移的动机和对迁移因素的关注并不完全相同,除对土地资源和可以获得迁入地减免税优惠政策表现出共同的关注外,浙企迁入上海,其主要动机在于通过迁移改变企业的区位条件,以达到充分利用上海的信息、人才、产业等优势并借此提升企业形象;浙企迁入江苏,考虑较多的是江苏与浙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而江苏在电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供应上则比浙江相对充裕;上海、江苏企业迁入浙江,其迁移动机既有对浙江区位优势的关注,也有被浙江的产业配套相对完善和市场规模较大的特点所吸引。调查还显示:浙江外迁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居多,如温州以生产阀门、水泵、电机、塑料编织、皮革加工、汽车配件、服装及印刷业企业外迁为主;台州外迁企业也主要集中在医药化工、塑料制品、食品、纺织、模具、泵业、工艺品、汽车配件业等。
企业迁移不管存有多少种理由,但最根本的是利益的驱使,在其表象下主要有三种动因。一是降低生产要素成本、谋求企业进一步发展。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有的企业通过区域改变来寻求更大的市场;有的企业通过区域改变来降低或节约商务成本以实现效益的提高; 有的企业通过区域改变来解决其发展速度与当地资源承载力的矛盾;有的企业通过区域改变来改善企业所处的软环境;也有的企业是为了短期优惠条件而实现区域改变等等。尽管不同企业其迁移的直接原因不完全一致,但其根本内在动因都是通过企业所宁波杉杉集团把企业总部迁到在区域的改变来谋求更大的发展。上海,吉利集团总部迁移到杭州,就是缓解迁移之前影响企业发展的技术、资金等瓶颈。二是政府间招商力度、优惠政策的不同。在市场经济和现行财政体制条件下,财政分权迫使地方政府之间展开竞争。一方面,通过提高基础设施投入以改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迁入。这种政府之间竞争的愈演愈烈加快了企业迁移的步伐。三是改变企业发展经营软环境。对企业来说,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首要目的,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生产经营软环境也是决定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因素。企业认为办企业“最麻烦的是审批、最头痛的是检查、最反感的是三乱”。追求良好的投资经营软环境,也一直是企业所求。
从有关方面调查情况来看,上海的投资环境无论在软环境还是硬环境方面整体均要优于浙江和江苏,颇具“龙头”风范;浙江的投资环境在两省一市中处中游水平,综合投资环境好于江苏,在市场潜力、生态环境保护及政府部门的公正公平廉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江苏的投资环境与浙江相比互有长短,在土地供应、电力供应和原材料供应等要素市场及城市交通状况方面江苏要 优于浙江。正确认识二省一市投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对更好发挥和提升我县的比较优势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前,国内外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而投资环境的竞争已经成为引资的关键,当企业对某地投资环境不满意,或者投资环境降低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及发展预期时,它就会很方便地选择迁移,即“用脚投票”。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商务成本、施政成本的不断降低,才能留住本地企业,吸引更多外来的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因此面对各地企业的频繁迁移,我们应当抢抓机遇,借助已有的区位优势,找准和充分发挥我县的比较优势,要不断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外来资本、技术和人才提供畅通的渠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提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保证,完善法治,加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尊重市场经济规则,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等。要遵循“软环境孵化市场平台,硬环境催生产业系统”的原理,在“政府归位”、构建现代化的投资硬环境、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诚信、公平的市场秩序等方面入手,实现商务成本的最低化。一是要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在全县形成合力招商氛围。招商引资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全县上下下、方方面面,无论论哪个环节出问题或差错,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招商引资,要进一步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为企业服务”的良好氛围。二是要积极创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合力扶工、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建议一方面应严格执行有关优惠政策,增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为发展区域经济服务的思想理念,完善投资服务体系,在强化服务上狠下功夫,努力开掘服务深度,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推行“保姆式服务”“一站式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营造优质高效、健康有序的投资软环境。三要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努力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园区管理模式。将管理园区转化为发展园区、服务园区、经营园区的理念上来,将园区部分行政职能公司化,真正使园区成为适宜于企业创业发展的平台。
长兴县发改委综合科
2005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