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课堂恶搞现象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2 21:0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历史课堂恶搞现象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历史课堂恶搞现象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对历史课堂恶搞现象的几点思考

对历史课堂恶搞现象的几点思考

摘要:历史课堂恶搞现象是在网络技术普及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对恶搞的危害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平时的工作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这种现象出现的成因,从而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关键词:历史课堂恶搞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的这几年,网络技术的勃兴为支撑这项重大工程提供了强大的助力,课堂与网络的联系日益紧密。但随着网络技术在全社会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悄然从网络中产生的“网络恶搞”现象逐渐流行于青少年群体,并有了许多“现实版”。“恶搞”本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搞笑手段,是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完全以颠覆、滑稽的方式来解析,以博众人一笑,或借此表达作者的某种观点。近来,恶搞“新作不断”,流行歌曲、热门节目、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都被恶搞,甚至连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教材课文都未能幸免。恶搞现象和恶搞的做法不再局限于网络世界,开始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并因为深受部分青少年学生推崇而渐渐向课堂教学渗透。笔者认为,课堂上出现的恶搞现象是我们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的一个新问题,应充分认识到它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和学生健康人格与正确价值观塑造的危害,从而采取有效对策来防止恶搞向课堂和学生思维领域的侵蚀。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五年来的见闻和思考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

一、历史课堂恶搞现象举例

根据笔者亲身的见闻和与身边同行交流,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容易出现的恶搞现象基本有以下三种:

1、对历史教材插图的信笔“涂鸦”。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恶搞方式,也发生在多数学生身上。笔者曾对自己所教某个班级进行调查,全班50人竟有42人的教材插图均遭此不同程度的“厄运”,比例高达84%。而在被涂鸦的各种插图中,最多的是历史人物的画像或照片。有此行为的学生多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臆想对人物插图进行“装扮”,如给历史人物添加发须、眼镜,改换人物服装样式,1或为人物增添某种器具等,更有甚者已将人物改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识原图。笔者所知有这样一个学生,竟对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产生了浓厚兴趣,将历史教科书上的人物图片几乎都改成了希特勒造型,真是令人吃惊。这些插图的“装饰版”也有少数带有学生的艺术加工成分,但多数是搞怪、滑稽的造型。除此之外,也有在某些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作品的插图上恶搞。各种涂鸦手法多体现出荒诞、戏谑的味道。

2、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随意曲解。如果说涂鸦还带有学生个体很强的主观色彩,则随意地曲解历史人物和事件多是从网络恶搞和市井文化中照搬而来。例如,近两年在网上颇为流行的把雷锋的英年早逝说成是因为帮人帮得太多而累死的、把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说成是因为炸药包上粘上了双面胶、把黄继光英勇堵枪眼说成是因为摔了一跤等离谱的玩笑,都被一些初中生接受而“登临”历史课堂。在笔者所教的初2007、2009级两届学生中,讲到这些人物时均有学生引用此类恶搞“经典”而在课堂上或课外大放厥词,甚至还有学生竟信以为真地来向笔者咨询,真是荒谬大焉!看来,以前那种认为历史就像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这种思维方式今天还很有市场,只不过今天的恶搞者连史实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都敢“忽悠”了。另外,给历史人物取绰号也较常见,如把施琅叫成“蟑螂”,把尺带珠丹叫成“尺带猪肝”等。

3、对历史作品和历史作业的恶意搞怪。在笔者讲授李白的诗歌时,要求学生随意地背诵一些名篇,竟有学生随口冒出了改造后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然掉进水潭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没死。引来全班哄堂大笑。在笔者再三追问下,该生才说出缘由,他并非不知道这首诗的原文,只是在网上看到这篇“改造版”后觉得很新鲜,才在课堂上哗众取宠。像此类改造眼下已蔚然成风,有些诗句被篡改后还含有不健康的内容。还有的学生在完成历史作业尤其是历史试卷时,把一些自己没有的掌握的知识节外生枝地填上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如把春秋大思想家老子的名字写成自己的名字、在宋代社会生活的叙述中加进手机和MP3等现代产品。

二、历史课堂恶搞原因试析

虽然课堂恶搞目前并非所有学生的普遍行为,但据笔者观察如不加控制则有扩大的趋势,在其背后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作祟:

1、恶搞文化本身的内涵特点具有迷惑性和诱导性。“90后”青少年更强调个性,他们比父辈更排斥顺从,以此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青春期。多年来,我国主流文化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具有很大的雷同性,容易引起审美疲劳,而恶搞颠覆传统和经典、张扬个性,成为青年文化的一个亮点。恶搞手法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能较好地释放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紧张与疲惫,中学生正是被恶搞文化的这些特点所吸引,不自觉的从恶搞旁观者变成了其中一员而且乐此不疲。

2、此种行为多发生在平时被教师看作调皮或叛逆性强的学生身上。这样的学生在教师眼里总是不守规矩,不讲游戏规则,具有较强的叛逆性和挑衅性。他们往往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再加之一些学生对学习兴趣不浓,更是把精力放在网络冲浪和过早地深入市井生活诸事上。他们把从外界得到的和自创的恶搞“作品”带进课堂,无非是为了标新立异,彰显自己“博学”、聊博他人一笑而已。

3、多数恶搞“作品”来自互联网却又激活了部分学生的此类思维。2005年,网络青年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电影《无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戏弄和颠覆,那时,“恶搞”还只是零星的现象。而后,网络上却掀起了“恶搞”浪潮,直至红色经典和英雄人物也成为“恶搞”对象,使“恶搞”这样一种流行文化时尚逐渐走向浅薄和粗鄙。这种能够给人带来新鲜和刺激感的娱乐手法迅速受到青少年的青睐,他们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价值取向的脆弱和易变很容易让这种不良的时尚文化占领他们的头脑,侵蚀他们的心灵,从而触类旁通,恶搞逐渐从网络走进了现实生活和青少年群体。网络真可谓一把双刃剑,既是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和知识载体,又是不良文化滋生的新型温床。网络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主战场的战略意义日显重要,对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扬长避短也逐渐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4、历史教育中价值观和信仰教育的缺位给恶搞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旧有的历史教育体制下,历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长期被压制,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可喜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强调“识记与理解”、“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历史教育新体制,为历史教育发挥其本应具有的价值观教育和信仰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当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德育素质教育也非易事,这还需要

我们多加努力和探索。但德育功能一日不到位,课堂的完美就不可能实现,培养出来的人也是有“残疾”的,从而为有毒有害文化的滋长提供了空间。

三、历史课堂恶搞的危害甚巨

不客气的说,恶搞是一种有毒有害的文化,尤其是向课堂教学渗透的恶搞现象。部分教师在对待一些看似零星的恶搞现象时采取了轻描淡写和付之一笑的态度,殊不知我们对其危害认识不清,任其扩散,势必严重影响到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而背离教育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其一,课堂恶搞颠覆历史科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在《蔡元培史学论集》中有这样一段话:“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辩其是非,究其失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它告诉我们,历史研究的对象是过去的一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它是客观实在的东西,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或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历史学的目的是弄清历史真相,并从中找出内在的发展规律。所以从历史学研究对象即完全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和历史学的目的即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这两点是体现了历史学的科学性。历史的严肃性在于史实不容歪曲、不容臆断、不容胡编乱造和肆意肢解。而恶搞恰逆行其道,以娱乐和戏弄的手法对待历史科学,变神奇为腐朽,让受教育者分不清真假,辨不明是非,占据他们头脑的,是被丑化的历史人物,是虚假的历史事实,是模糊的历史形象,与我们历史教育的真善美完全背道而驰,长此以往,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其二,课堂恶搞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颠覆理想信念。

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对历史人物的感染、对历史规律的探寻、对历史道德的内化来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和树立崇高正义的理想信念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育的终极任务和目标。英雄人物之所以高大,就在于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恶搞把英雄人物变成小混混,甚至变成了反面人物,根本没有理想信念可言,恶搞的结果就是告诉人家不要有理想信念,根本不需要,这是危害性最大的一个方面。

四、应对课堂恶搞的对策

课堂恶搞的现象看似平常,也并非严重扰乱教学秩序,师生多数对其采取付之一笑的态度,但笑过之后,恶搞的负面影响却潜移默化地移植到学生身上,让教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危害,并提早预防,在平时的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坚决将恶搞陋习拒之千里之外。

1、加强和突出历史教育的美育功能,以之感染学生并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追求。历史课不仅有智育和德育功能,也具有美育功能,而且在历史课堂中进行美的教育也是可行和必要的。冯一下教授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即对历史课的美育功能有详尽介绍。历史教育的美蕴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历史人物、历史景象、历史事件、历史作品等无不包含美的因素,教师应通过美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现历史美的存在和伟大,使历史课堂成为一种审美活动的过程。用历史和历史课堂的美吸引学生,内化为人格素质的组成部分,并让追求美的事物和理想成为学生的一种主观能动行为。

2、在历史教育中大力渗透德育教育,真正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历史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德育渗透时有自身的优势,有丰富可资利用的资料。每一堂历史课应落脚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上,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三言两语的说教就能凑效。

3、尽量做到课堂生活丰富多采。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课堂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能使之集中注意力,确保学生的思维和言行在教师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和减少恶搞现象出现的频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历史课充满向往和兴趣,这是我们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首要前提。

4、还应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世界。川教版八年级下册《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一课就有专门关于网络技术应用的介绍,笔者在进行该课教学时不失时机地将课文小字中提到的《网络文明公约》制成小卡片赠予每位学生,告诫他们对网络世界要擦亮眼睛,头脑清醒,并组织了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态度至关重要,在他们的头脑中要立起一道防堵恶搞陋习和思维的铜墙铁壁。

总之,课堂恶搞是在网络技术普及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面临的新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应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现象和新问题,不断进行总结和提高,探索出历史教育更加行之有效的路子来。

参考文献:

冯一下、李洁:《历史教育新探》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年

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 开明出版社 2003年

汤翠英主编:《陶行知教育思想讲稿》

高平叔编:《蔡元培史学论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年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师大出版社 2002年

第二篇:对城管现象的思考

对城管执法乱象的思考

在城市管理执法中,执法人员与被执法者的冲突屡屡发生,城市管理执法陷入了城管暴力执法与百姓暴力抗法的怪圈中。随着城管执法中冲突的升级这一现象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所以改善城管与被执法者的关系,推行文明执法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城市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城管执法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起源于1996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该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它把原来分属于环保、环卫规划、工商等职能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全部或部分集中于一个机构,即把一些职能部门所拥有的管理权、审批权和处罚权中的处罚权分割出来,以履行城市管理中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职责,完成对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维护城市管理秩序的任务。

城管执法以来对于城市的综合管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获得了一定的好评,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起步晚,相关法律不健全,城管执法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队伍建设不成熟,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导致在执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加上目前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滥用职权、执法违法、随意收费、任意罚款、以权谋私、作风粗暴、态度蛮横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民众对城管群体不满。

城管的暴力执法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表现在:

1、加重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暴力执法,会带来暴力抗法。由于城管执法的对象主要是下岗工人、无业市民和农民等为生计而从事“违法”经营的摊点商贩,这些人一般素质较低,且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所以暴力执法的直接逻辑结果便是暴力抗法,以及社会大众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而对城管执法工作的不满甚至愤懑。这种以暴制暴的执法方式,一方面会导致执法对象的暴力抗法,引发一系列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的暴力冲突事件;另一方面,会引起全社会对城管部门执法工作的不支持,给执法工作带来巨大的阻力,这将严重威胁一个城市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发展。

2、削弱法律权威,损害政府形象。城管本是相关法规的捍卫者,是国家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执法者,然而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执法犯法,野蛮执法偏离正常轨道,有悖于国家相关的法律精神,这会削弱城管在执法中的法律权威。同时城管是代表政府进行城市管理的执法,在执法中的不当行为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影响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城管执法出现如此多问题的原因在于:

城管执法制度上的缺失是根源首先城管执法制度使城管处于不利的地位。城管执法行使的是一种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由城管局统一行使若干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有关行政机关则不再行驶相关职权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和国务院的要求,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对城管执法机关履行职责的活动,原来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但是在实际的城管执法过程中,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对原归属其管辖的违法现象不闻不问,市城管执法得不到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城管执法制度使城管执法既处于城市管理的末端,又是城市管理的第一线。使得执法者既要直接面对被执法对象并行使自由裁量权,又成为裁量结果的直接实施者。既开罚单又当面索要罚款的执法方式在程序上存在不合理性,不利于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城管执法制度的相关法规不健全,虽然城管队伍经历了13年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国仍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独立的法律文件产生。除法律缺失外,城管执法更没有规范的执法程序可以遵循,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随意性,自主性很大,执法过程难以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此外针对城管执法的相关监督机制没有建立,使得执法过程中超越法律范围的事时有发生。

执法主体不文明是主观原因,由于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起步较晚,执法队伍在构成上比较复杂,其中一些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培训,少数执法人员的个体素质与执法要求差距较大。另外,部分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公仆意识差,执法观念不强,作风纪律松懈,甚至作风霸道。不文明的执法现象在城管执法工作中普遍存在。许多城管执法人员在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制止时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导致城管打人的暴力案例屡屡发生。城管执法主体的不文明执法是激化城管执法主体与执法相对人间的矛盾,导致暴力执法的主观原因。

执法的工作性质和环境是可观原因由于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起步较晚,执法队伍在构成上比较复杂,其中一些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培训,少数执法人员的个体素质与执法要求差距较大。另外,部分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公仆意识差,执法观念不强,作风纪律松懈,甚至作风霸道。不文明的执法现象在城管执法工作中普遍存在。许多城管执法人员在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制止时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导致城管打人的暴力案例屡屡发生。城管执法主体的不文明执法是激化城管执法主体与执法相对人间的矛盾,导致暴力执法的主观原因。

分析上述原因,要解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转变城管执法理念现代城市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当人们的需求与城市管理的要求想矛盾时“人的需求”应放在第一位,实现“人性化”管理。城市管理既要体现对强者的肯定,又要对弱者进行有效的照顾和关怀,既要满足城市管理秩序的要求,也要满足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需求,体现和谐社会的宽容精神,以人为本,树立市民主体的观念。城管部门要从原有的不文明执法中吸取经验,转变城管执法的理念,成为为人民服务,为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的好公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就体现为从“只堵不疏”到“堵疏结合”,为城管相对人谋出路。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百姓需求是政府的责任,而照顾社会弱势群体,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只有政策引导得当,城管执法相对人才会选择合作守法的生活方式。以在个城市普遍出现的夜排档为例,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可以根据市民需要,指定时间、地点经营,为流动商贩向坐商转化提供条件。而在一些小城镇,可以在城郊威震写分散在城市中心商贩建立集中经营的场所,既可以减少与流动商贩“打游击”,美化市容,又可以是商贩们的生计问题得到解决,并满足市民的需求,融洽市民与政府的关系。

2、完善城管执法相关法规,针对城管执法部门法律地位不明确和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执法依据的现状,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制定出一部专门的有关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的法律,使城管执法部门能够得到城管相对人更大的认同。同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使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具体的处罚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弹性,避免出现随意收费、任意罚款、滥用职权的“城管现象”,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的质量和水平。另外,城管执法行使执法权,不仅要严格遵守实体法,而且要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法。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保障,在实体合法的基础上重视程序,才能保证行政执法行为的公正、合理,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有一套切实合理的程序可循。如调查取证制度、公开制度、公正制度、回避制度、时效制度、听证制度、辩论制度、审查决定制度、处罚决定备案制度等,并用有关监督力量保障各项制度规范化运行。城管执法机关要确定一套具体且有操作性的行政执法决定程序和执行程序,如行政处罚决定程序中的易程序应遵循的实施步骤表明身份、指出违法事实,说明处罚理由和依据;告知当事人权利;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制作笔录,填写处罚决定书,交付处罚决定书,备案。

3、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城市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录用管理人员必须要严格要求,让高素质的人员进入城管队伍,把不合格的人员及时清理,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加强执法人员的自制通过思想教育纠正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4、加强城管执法的宣传,提高公民的文明意识是实现城市管理制度化的文化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市民的法制教育,增强城管法制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群众了解城管执法,支持城管执法。

通过采取转变城管执法理念、在具体政策上更多地体现执法相对人和公众的权益、加强非政府组织在城管执法中的运用、完善城管执法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配套制度的建设等对策,可以有效地使城管执法走出困境。

第三篇:对企业迁移现象的思考

对企业迁移现象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地区间生产要素等资源环境差异的存在和企业内在的逐利本性,决定企业的跨区域流动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结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企业也是如此,总是向着更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迁移。当前,长三角企业跨区域迁移情况日趋增多,不少企业在基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自身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不满足于当地的发展,纷纷走出家门,到异地投资建立新的企业。这种企业迁移是企业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对资源要素、市场、环境等做出的一种综合选择。正确分析企业迁移动因,把握各地企业迁移趋势,对促进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据浙江省统计局企业调查队对浙江部分迁移企业专项调查显示:在调查的346家跨省际迁移的企业里,浙、沪、苏两省一市企业的互相迁移数要占到41.3%。在196家浙江外迁的企业中,迁入地最为集中的省市就是上海和江苏,其中迁到上海的企业占外迁企业的40.3%,迁到江苏的企业占外迁企业的13.3%;而在省外迁入浙江的150家企业中,上海迁浙企业占16.7%,江苏迁浙企业占10.7%。迁移类型也因迁入地的不同而形式多样:浙江企业在选择上海作为迁入地的时候,迁移的类型较多,除扩张性迁移外,研发基地迁移、总部迁移、整体迁移和生产基地迁移等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浙江迁苏企业的迁移类型则比较单一,89.3%的企业的迁移方式为投资办厂。而上海和江苏迁移到浙江的企 业,也几乎涉及各种迁移类型。上海迁浙企业主要是投资办厂和生产基地迁移,比例各占42.3%,也有总部迁移、研发基地迁移和整体迁移到浙江的,所占比例较小;江苏迁浙企业除投资办厂占50%外,生产基地迁移和整体迁移各占18.8%。浙、沪、苏企业迁移的动机和对迁移因素的关注并不完全相同,除对土地资源和可以获得迁入地减免税优惠政策表现出共同的关注外,浙企迁入上海,其主要动机在于通过迁移改变企业的区位条件,以达到充分利用上海的信息、人才、产业等优势并借此提升企业形象;浙企迁入江苏,考虑较多的是江苏与浙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而江苏在电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供应上则比浙江相对充裕;上海、江苏企业迁入浙江,其迁移动机既有对浙江区位优势的关注,也有被浙江的产业配套相对完善和市场规模较大的特点所吸引。调查还显示:浙江外迁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居多,如温州以生产阀门、水泵、电机、塑料编织、皮革加工、汽车配件、服装及印刷业企业外迁为主;台州外迁企业也主要集中在医药化工、塑料制品、食品、纺织、模具、泵业、工艺品、汽车配件业等。

企业迁移不管存有多少种理由,但最根本的是利益的驱使,在其表象下主要有三种动因。一是降低生产要素成本、谋求企业进一步发展。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有的企业通过区域改变来寻求更大的市场;有的企业通过区域改变来降低或节约商务成本以实现效益的提高; 有的企业通过区域改变来解决其发展速度与当地资源承载力的矛盾;有的企业通过区域改变来改善企业所处的软环境;也有的企业是为了短期优惠条件而实现区域改变等等。尽管不同企业其迁移的直接原因不完全一致,但其根本内在动因都是通过企业所宁波杉杉集团把企业总部迁到在区域的改变来谋求更大的发展。上海,吉利集团总部迁移到杭州,就是缓解迁移之前影响企业发展的技术、资金等瓶颈。二是政府间招商力度、优惠政策的不同。在市场经济和现行财政体制条件下,财政分权迫使地方政府之间展开竞争。一方面,通过提高基础设施投入以改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迁入。这种政府之间竞争的愈演愈烈加快了企业迁移的步伐。三是改变企业发展经营软环境。对企业来说,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首要目的,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生产经营软环境也是决定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因素。企业认为办企业“最麻烦的是审批、最头痛的是检查、最反感的是三乱”。追求良好的投资经营软环境,也一直是企业所求。

从有关方面调查情况来看,上海的投资环境无论在软环境还是硬环境方面整体均要优于浙江和江苏,颇具“龙头”风范;浙江的投资环境在两省一市中处中游水平,综合投资环境好于江苏,在市场潜力、生态环境保护及政府部门的公正公平廉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江苏的投资环境与浙江相比互有长短,在土地供应、电力供应和原材料供应等要素市场及城市交通状况方面江苏要 优于浙江。正确认识二省一市投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对更好发挥和提升我县的比较优势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前,国内外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而投资环境的竞争已经成为引资的关键,当企业对某地投资环境不满意,或者投资环境降低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及发展预期时,它就会很方便地选择迁移,即“用脚投票”。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商务成本、施政成本的不断降低,才能留住本地企业,吸引更多外来的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因此面对各地企业的频繁迁移,我们应当抢抓机遇,借助已有的区位优势,找准和充分发挥我县的比较优势,要不断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外来资本、技术和人才提供畅通的渠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提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保证,完善法治,加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尊重市场经济规则,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等。要遵循“软环境孵化市场平台,硬环境催生产业系统”的原理,在“政府归位”、构建现代化的投资硬环境、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诚信、公平的市场秩序等方面入手,实现商务成本的最低化。一是要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在全县形成合力招商氛围。招商引资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全县上下下、方方面面,无论论哪个环节出问题或差错,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招商引资,要进一步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为企业服务”的良好氛围。二是要积极创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合力扶工、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建议一方面应严格执行有关优惠政策,增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为发展区域经济服务的思想理念,完善投资服务体系,在强化服务上狠下功夫,努力开掘服务深度,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推行“保姆式服务”“一站式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营造优质高效、健康有序的投资软环境。三要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努力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园区管理模式。将管理园区转化为发展园区、服务园区、经营园区的理念上来,将园区部分行政职能公司化,真正使园区成为适宜于企业创业发展的平台。

长兴县发改委综合科

2005年6月24日

第四篇:课堂不文明现象探讨

课堂不文明现象探讨之感想

对于在课堂上的不文明现象,就如我在PPT展示中所说的一样,这是一个十分容易着手的话题,因为他就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并且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在课桌上留下的“课桌文化”,在课堂上交头接耳的“沟通文化”,甚至是带早餐进教室的“早餐文化”,通过小组成员用自己的角度发现不文明的现象,并将其用照片、文字等的形式记录下来,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等渠道对有关课堂上的不文明现象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调查。

总是觉得我们大学生似乎越活越过了,变得更加的“随性而为”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堂我们甚少看到现在在大学生中“流行”的种种不文明现象,我一直在质疑为什么这些行为在大学里是这么的屡见不鲜,也许是和制度和人们的意识有关,在初高中一旦有这种的现象,班主任甚至是教导主任都会找你喝茶,但是现在大学生的这种现象最多由任课老师提醒下,但是似乎并不能怎么起到有效的作用。并且现在的大学生总是在追着一股“潮”,似乎在课堂上大声的说话、或是穿着拖鞋上课并且发出踢踏的声音是一种新形的吸引人的注意力和眼球 的方法,孰不知其实很多人在心里鄙视你,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就像是在普遍的“手机控”,通过我们小组成员的调查不外乎:嫌“无聊”、忙“工作”、急“生意”,在小组记者调查的一些学生中,这三种情况是他们上课用手机的最主要原因。部分学生因课无聊,只能以手机短信聊天的方式打发时间;部分学生干部,在学习之余还相应地承担了部分学生工作,紧急情况下只能接听;部分学生在社会上做兼职,在“生意”和课堂学习发生冲突的时候,只能牺牲学习照顾生意。

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归根到底学习才是你的本职“工作”,我们一直说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位,那么教室也是一个神圣、不可玷污的殿堂,在课堂上坐姿端正、精力集中、认真听讲,这些是大学生课堂文明应有的表现,是大学生自律、自爱、自尊、自强的体现。当然这是对大学生自己的要求,同时我认为我院对课堂上的不文明现象,仍应该加强重视,最好可以出列一套切实、有效的明确的规章制度,毕竟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还是有前人智慧的结晶的。

第五篇:对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及解决政策的几点思考

对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及解决政策的几点思考

浅析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在经济领域产生的原因

及相关解决对策

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地方保护主义在我国仍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少地区、部门采取各种措施以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各种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这种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何在?相关的解决对策有哪些?本文拟就此关注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地方保护注意,现象,原因,解决的对策

据报道,吉林省和江苏省是汽车生产大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在一些地方汽车行业常常受到限牌、限时、环保标准、税费等歧视性政策对待。特别是在政府采购和出租车市场,外地车往往难以进入。部分地区对本地普通汽车上农用车牌照;大吨位车上小吨位牌照;经过“套牌”处理后,本地车就可以少交费。客运中对本地产车、外地车实行不同的标准等,以促进本地车的销售。①

这种怪现象其实不只是存在在汽车行业或少数地区,目前,这种怪现象在中国仍较普遍的存在,这就是一直困扰人们的地方保护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一些表现。

那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其出路何在?

一、地方保护产生的原因

地方保护主义就是指在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冲突中,地方政权机关采取违法手段以保护本地区利益的行为。②地方保护主义多种多样,例如:地方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冲突;地方与地方的政权利益冲突;地方与地方的财物利益冲突等等。文头所言仅是其中的一类的表现。产生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各异,就文头所言的在经济领域的地方保护主义,究其原因,国家计委副主任汪洋曾分析到:

首先,从财税体制看,现行财税体制仍具有强化“行政区经济”,激励市场分割行为的利益驱动功能。分税制使地方政府具有追求扩大本地经济规模的动力。

其次,从干部制度看,现行干部制度需要各级干部有GDP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好的政绩;对上和对下负责,都需要扩大本地的经济规模,促使政府官员维护本地企业的利益。

再次,从司法制度看,中国司法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配备是属地化的,这为地方政府干预司法和执法,从司法上保护分割市场的行为创造了条件。

笔者以为,具体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维护和发展地方的利益,是正当的,不应当受到谴责,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所谓地方保护主义,是以公然违法的方法损害其它地方的利益,保护本地的利益行为。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行政执法权的规定确实存在着职权不清、分工不明的现象。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立法工作也相对滞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打击地方保护主义,给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处理案件带来困难。

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不解决,则行政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所以要明确地方保护主义的定性并加大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力度。

(二)某些政府官员存在不正确的政绩观

我国长期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是政府官员实施地区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一结果之一。现行的地区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包含着明显的政治收益计算。与纯粹的经济竞争相比,我国地方官员同时处于两种竞争之中:既有为地区的经济产出和税收而竞争,又为各自的政治晋升而竞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已经成为新时期的“官箴”。但要发展一个地方的经济,让财政创收,要“有钱好办事”,却是十八般武艺都要用上阵的。为了抵御外地质优价廉的产品,让本地区的产品有好的销售业绩,实现本地区GDP的增长,增加自己的政绩,有些地方政府官员竭尽封锁之能事,甚至阻碍跨省区的打假行动,不允许执法部门进行检查。

表面上看,地方保护主义者所保护的是本部门、本行业或本地区的利益,可无形之中,却是损害了另一个地区的利益。③更是损害了整体的利益。

(三)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

政企不分、国有资产事实上的地方所有制是产生地方保护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权限逐步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也直接投资兴建了大量企业。因此,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控制权力和控制范围逐渐加大,并且以当地经济发展主体及企业出资人的双重身份干预企业经营。

地方经济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地方企业的税利,而这一切又是以地方企业能够稳定经营为前提。地方经济的稳定与否关系着地方利益,地方政府为保证地方经济稳定发展不会坐视当地企业受到大的冲击。而且,地方政府也把所属企业包括中央委托地方代管企业的管理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因此,在强调政企分开的同时也出现这样一种不合理现象:一方面,许多企业宁愿“等靠要”,“喜欢找市长而不愿找市场”;另一方面,许多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地以经营管理者的身份去代替企业排忧解难,甚至 “现场办公”直接操作。

某些地方的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观念落后。且创新能力弱、机制僵化、市场意识淡薄。这样的企业本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困境。地方政府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动机,通过滥用行政权力,借助市场进入限制,金融倾斜等非法保护手段,来维护与其有“血缘”关系的低效率的国有企业的市场。④

(四)财税政策存在缺陷

财政包干和各种地方税设置滞后,财政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的经济利益。因此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尤其是与地方国有企业不可避免地在相当多的方面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因而也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生。具体说来:

1.1994年以来实行的分税制改革采取的是“基数法”,而不是“因素法”,在一定 的程度上固化了原有的地方利益格局。

2.税收制度对地方保护主义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税制立法权的统一性使地方政府的收入不能随经济的发展和需要而逐步递增。实行分税制后,地方税立法权依然在中央,地方财政既使再困难也不得自行开征新的税种。地方政府的收入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需要而增加,地方政府为了能够多享受经济发展的好处,就只能从保护主义中捞一些好处。

税收制度所安排的纳税环节对地方保护主义具有激励导向。我国对企业征税,主要是在生产环节征收企业增值税和消费税,从企业经营效益上征收所得税。目前这两税在税收总额中占绝大部分。这种税收体制就产生一个最坏的影响就是地方政府具有投资冲动,有保护本地企业的内在动力,还有鼓励企业过度生产的内生需求。对地方政府而言,多一个企业就多一份税收。

3.双轨运行的财政体制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地方保护。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与谋求地方预算外资金有关。预算外资金不受财政预决算的约束,不受任何财财务和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小钱柜”。为了最大程度的获取预算外资金,地方政府不仅用行政手段向本市场企业和居民征收,还利用地方保护性制度或者政策来达到增加预算外资金的目的。⑤

二、解决地方保护主义的对策

地方保护主义多样,产生的原因也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历史渊源等等,要从根本上解决、铲除地方保护主义,应根据实际情况,按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对症下药。笔者拟就前所析之原因,简述相对应的解决之道。

(一)制定和修改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法律法规

要真正从根本上铲除地方保护主义,应首先从法律上给予铲除,制定和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不让地方保护主义有法律空隙可钻。

1.尽快制定和颁布《反垄断法》。要在该法中明确规定禁止非法限制竞争行为的一般条款,包括非法限制竞争行为的具体形式,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2.尽快修改《反对不正当竞争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3.抓紧清理、废除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带有地方保护、行业保护垄断色彩且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法、行政性法规与规章。⑥

4.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建立与完善不受地方政府随意干涉的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⑥

5.加强法制宣传力度。地方各级政府领导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行政。要提高企业及社会的法制观念,做到守法、护法,营造抵制地方保护主义的良好法律氛围。⑥

6.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责任追究制度。中央政府制定统一的反地方保护主义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对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的政府和官员进行责任追究。

(二)充分发挥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的职能

各级市场监督行政执法部门要将整治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列入当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点。

1.要认真贯彻执行各有关的政策,依法严厉查处人为设置“壁垒”扰乱市场经济

秩序的违法行为。各级政府要坚决撤销所有实施地方保护的机构, 不得干预和限制行政执法机关对经济违法行为进行的检查和处罚。

2.要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组织领导下, 通过专项执法, 废止有关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的文件, 制止非法限制竞争活动。要规范行政部门的市场管理行为,加强行政执法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市场监管水平, 做到严格执法, 依法行政。

3.要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在坚持自我监督、上级监督、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 保证行政执法行为的公平公正。④

4.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履行法定职责,通过开展执法检查,述职评议等监督活动。认真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持权枉法的具体行政行为。⑦

(三)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调整好其响应的标准

地方保护行为与现行地方政府考核标准有密切的关系,现行考核标准片面追求GDP增长,而保护本地市场和企业是短期内实现GDP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避免追求短期利益和任内利益。

1.建立全国一体化的,以公民个人为主要归宿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使个人的基本社会保障和就业状况,与地方政府的绩效,财政支付体系相分离。

2.迅速建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在失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上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避免地方政府因本地的就业压力而不得不对本地落后企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措施。

3.建立权威性的区域经济秩序和竞争公平性的评价体系。并定期在权威媒体发布评价结果,从舆论和投资环境两方面约束的法律审判机构和市场行政监督机构。⑥

(四)改革干部考核选拔机制

1.改革干部选拔方式。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政绩和地区短期利益。追求政绩的目的是想被提拔重用。干部考核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杜绝干部因追求政绩而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动机。唯一的方式就是干部的“乌纱帽”不被上级政府所掌握,而是为地方的老百姓所掌握。只要这样,地方官员也就不会为了所谓的政绩而向上级讨好,也就不会为地方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

2.地方干部的考核要把成本和效益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当前我们的干部评价体系主要是产出指标,即如修了多少路、建了多少企业、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多少、城市建了多大、宾馆有多少五星级,等等。但是不考核这些产出的成本是多少,能否产生效益,是否污染了环境,是否破坏了生态平衡,或者这些产出的钱是从什么地方来,是不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增量收入,还是收刮的民脂民膏。因此要把成本指标和效益指标、生态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看看这些产出花了多少钱,能够赚多少钱,人民是不是同意,产出的投入是不是实施地方保护而得的不法之财,只有把这些指标纳入,地方保护主义者才会具有理性。

3.地方干部的考核要把地方官员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国家最大福利方面的成绩作为考核的内容。这些考核指标不能光凭地方政府的一面之词,要以其他地区或者其他地区的市场经营主体的评价作为依据。⑦

(五)深化财税体制的改革

要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 切实理顺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和财政关系。

1.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财权。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合理划

分财权, 将与维护国家利益相关和有利于实施宏观调控的税种划为中央固定收入,与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密切、适宜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固定收入。在财政支出方面, 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支出项目, 属于中央事权范围内的由中央财政支出,属于地方事权范围内的由地方财政负担。

2.尽快建立规范、统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了调节地区财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各民族、各地区的共同富裕, 要在中央集中国内大部分财力的前提下, 建立规范化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可以通过扩大或缩小向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数量与范围, 来调整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权, 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关系。

3.调整税费关系,规范政府收入。要建立以税收为主、收费为辅、税费并存的财政收入运行机制。中央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越权设置或巧立名目设置的不合理乱收费项目予以取消;对于确实需要保留的收费项目,国家通过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同时纳入国家预算统一管理;对大量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和收费,则通过“费改税”设置新税种等办法加以规范,并入国家预算。以提高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并铲除政府机关腐败的经济根源。⑦

(六)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

微观经济基础在目前的体制下,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是亲缘关系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依关系。国有企业成了地方政府实施地方保护的微观经济基础。

遏制地方保护主义,首先就是要切断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这种内在的连理关系。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让企业真正成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而较少受制于地方政府的利益。地方政府不仅成为本地企业的政府,还要变成为外地企业的政府,不仅要成为国有企业的政府,还要成为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政府。

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实行产权多元化,由地方政府的企业变成社会的企业。除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性企业由中央政府直接所有外,其余的地方国有企业可以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把资产、股权转换给其他市场主体,从而割断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亲缘关系,消除地方政府实施地方保护的微观经济基础。⑤

同时,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彻底实现政企分开。将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真正转变为产权关系,实现国有资产授权委托经营。中央及地方国有企业具备条件的,应逐步改制为多员股东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促使地方政府退出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把经济资源基础性配置的权力真正交给市,把企业微观决策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国有企业要转变经营观念和经营机制,深化自身的改革,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彻底摆脱依赖政府的被动局面。④

地方保护主义其实质就是保护了落后,甚至保护违法犯罪,使犯罪分子得不到法律的惩罚,从而阻碍社会进步,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最终动摇法治的基础。

地方保护主义的蔓延势必破坏中央与地方利益的一致性;损害法制的普遍性与统一性,导致土政策、土法规的横行;助长地方分裂主义倾向。因此,加强对地方保护主义控制,从而坚决、有效地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是当务之急。只有切实地铲除地方保护主义,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一个有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最终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①上海监察网,《地方保护现象及治理对策》,2004年03月22日

http://www.xiexiebang.com/scyjzx/pub/showcontent.jsp?ID=33&BM=41 ⑤邓大才,《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保护主义研究》,《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⑥金志国,《快建立超强度消除地方保护竞争法体系的议案》人大政协十届二次会议,《议案提案》,2004年03月08日 ⑦张正钊,《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人民出版社

下载对历史课堂恶搞现象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历史课堂恶搞现象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几种日常教育现象的思考

    对几种日常教育现象的思考 一 往年,在初一新生报到时,部分学校要偷偷摸摸地进行摸底考试,问其原因,回答是:“我们举行考试,不是为了分快慢班,而是为了均衡地分班”。似乎没有了考......

    对青少年犯罪现象激增的思考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3.67亿,可以这样说,青少年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不仅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对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 前......

    对早恋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对早恋现象的调查与思考07年暑假,我妈妈有个同事的女儿割腕自杀,听说是因为女孩早恋、成绩下降、父母粗暴打骂所致。我不禁为这个与我同龄的女孩感到悲哀!早恋现象已经很普遍,我......

    对减少高三历史复习课中高耗低效现象的思考

    对减少高三历史复习课中"高耗低效"现象的思考 有效教学”是在目前高三复习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有效”的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

    现象与思考

    现象 本质“热”→“记忆”→“期盼”→“学习” 2011年9月8日《朱镕基讲话实录》正式出版。全国上下再一次掀起了读书的狂热,民众用心去读这位前任共和国总理的风采和魅力。......

    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摘 要:当前,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军队院校的办学规模、教学管理体制、教育方向和培训层次也在不断进行相应的调......

    我对有效高效课堂思考

    我对有效高效课堂思考“在高效课堂探索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组织合作,争辩探究等环节,会让他们学到很多在‘传统’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是学生自己‘长肉’的过程......

    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现在,一提起新课程,马上就想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好象以前的教学方法都存在问题,其实对课堂教学方法人们一直都在进行探索,而且任何好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