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形式主义加班”现象思考及对策
目前,基层单位负担过重,既有文山会海、繁重检查任务等实际情况,也有“唯时长论”、“坐班不做事”、“领导不走我不走”等形式主义加班现象。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倡导健康合理的工作方式。但大道之外仍有小径,仍然有着一些隐形的形式主义加班现象存在,值得关注和反思。
一、“形式主义加班”的几种表现 除了纠缠文字、忙碌业务、勤于学习,在畸形加班的影响下,“形式主义加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掩护式”坐班。这类同志往往是打着加班工作的幌子,干着无关本职的私活。他们往往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内看杂志、聊天打电话,甚至玩游戏,既处理了私事,满足了个人玩乐嗜好,又给领导留下“总在岗位干事业”的好印象,如此“一举两得”实在不可取。二是“虚假式”加班。有活不愿干,或是没活干不需加班,但又担心遭领导批评、同事非议,故自作聪明,开灯、关门、走人。反映出部分同志“加”给领导看、“做”给同事看的不实作风。三是“盲目式”跟班。盲目跟风,漫无目的这类现象多出自新调入职的同志。看着其他同事都在挑灯夜战,作为新人,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提前走人,但又苦于不知干什么、不会干,只好跟着后面苦苦硬撑。观察发现,他们大多坐在电脑前发呆打坐,或者看闲书。四是“拖沓式”赶班。平时拖沓,末了苦干。一些同志工作作风散漫,不注重平时效率,遇事总喜欢拖一拖、缓一缓,等到领导催问时方知着急,于是加班加点“赶工程”。五是“陪护式”值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调查中发现,不少同志只要负责人在位加班,一般均悉数在位。特别是单位主要领导加班时,显得更为突出,有些人甚至手头没事也要硬耗着。为的就是迎合领导,避免造成工作不勤、动力不足的坏印象。
二、“形式主义加班”造成的危害 出于自我进取、勤奋上进的主观意愿而主动加班是值得褒奖的,但上述几种虚伪加班现象,不但对个人成长进步、能力素质提升毫无益处,反倒会带来诸多弊端。危害一:损害身体机能,推向“亚健康”深渊。癌症的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睡眠是“隐形杀手”。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年轻,忽视加班熬夜对身体的副作用。殊不知,“三十岁以前我们用身体换钱,三十岁以后我们用钱换身体”。长期加班的人会过早衰老,免疫力低下,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临床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病突发猝死,很多与压力过大、不良生活方式等高危因素有关,长期加班所导致的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疲惫焦虑,同样会引起或加重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梗。危害二:产生抱怨心理,引发“多米诺”效应。加班工作的比重加大,导致休息和其他社会生活的时间缩短,必然会出现人的不平衡发展的情况。长时间加班影响了中青年的家庭和睦,引发了夫妻矛盾,极易导致感情冷淡、亲情淡漠、朋友疏远等现象。而后一系列矛盾问题就像多米诺骨牌,引发连锁反应,降低了广大监督员和消防文员对消防救援队伍的认可度。危害三:加重工作成本,输出“低质量”效益。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不能在白天工作中完成的任务,在晚上加班时同样低效。加班的时间越长,工作的效率就越低,大脑长期处于混沌状态,无法周密思考,打的就是一场乱仗。黑白颠倒使得正常的工作秩序被打乱,干工作的时候无精打采,只能通过加班来弥补,形成恶性循环。此时赶出来的材料或工作计划等,往往错误率较高,只是机械式地重复之前的工作,缺乏创新精神,内容质量低。危害四:助长不良之风,造成“双输”局面。不良的加班现象都是“形式主义加班”的具体表现,是功利心理、形式主义、虚假作风的不良产物。如若任由其滋长蔓延,将会助长两面做派图虚名、投机取巧谋私利,工作拖沓、责任心涣散,注重“面子”疏忽“里子”的不良风气,导致“形式主义”被认可,降低单位的工作效率,影响其他同志的工作状态,无异于舍本逐末。任其蔓延,势必造成“双输”的局面,其危害不言而喻。
三、破除“形式主义加班”的对策措施 为进一步适应消防救援队伍发展和队伍建设需要,健康的身体是干好工作的前提,作为基层一线消防监督员,既要不排斥加班、愿意加班,也要科学合理上班,从源头上去除“伪加班”,做到“绿色加班”,真正做到开展工作内在有动力、外在有激情。
(一)树立正确导向,从观念上摆正“越加班越优秀”的评判偏差。作为基层大队负责人要纠正加班是学习经常、勤于业务、吃苦耐劳等表现的片面观念,要重新认识“加班”二字。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不“加班”≠不奉献,不“加班”≥不上进,不“加班”<不高效;
不能简单地把“加班”当作评判下属工作状态的依据,不能简单地将“加班”作为表扬工作是否努力的依据,更不能简单地将“加班”作为部署考核任用的依据。对于开灯磨时间、装样子的虚伪做法要当面提出批评,教育其认清这是功利心理在作祟;
对于从主观思想上主动要求加班的干部,要多关心肯定,但要注意形式方法,避免在队伍中被动形成“加班得表扬、能进步”的潜意识。要主动提倡“八小时以内完工作、出效率”的良性工作状态,带头营造“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的纯洁风气。
(二)科学筹划工作,从源头上走出“不加班干不完”的工作怪圈。当前,一些基层大队分工不明,存在干部忙闲不均的问题,有的干部能力欠缺,办事拖拉,安排的工作忙于应付交差,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有的干部主动担当的意识不够,工作上推诿扯皮,挑肥拣瘦,死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额外的工作不闻不问,俨然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作为基层大队党委要善于把握关键,既要防止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混乱局面,又要防止出现“能者多劳多责”和“边缘干部闲置”两种极端现象,确保意图明确、思路清晰的干部人尽其才、各有所为,实现加班由“加”到“减”的转变。
(三)提高岗位责任,从作风上纠治“凭加班干业务”的思想弊病。要关注身边没事喜欢起来晃一晃、找人聊一聊、到处转一转的干部,他们多半表现出遇事不急不慢,喜欢“等、缓、靠”的工作状态。在加强其工作统筹协调能力的同时,要从根本思想态度、岗位责任意识上引导灌输他们“当日事当日毕,我的岗位我尽责”的良好工作习惯。必要时可帮助其理清工作轻重缓急,列出先后清单,按任务性质制定完成情况进度表,改进工作方法,加强自我调适,保持阳光心态,尽力减少因熬夜加班对身心健康、家庭和谐、工作关系造成不利影响。
(四)增强业务素质,从主体上克服“靠加班学着干”的能力短板。主要是针对业务能力不强和新入职的干部,他们由于不熟悉业务工作方法,理不清头绪,往往陷入“白天碌碌无为,晚上加班熬夜”的低效率状态。长此以往,既浪费时间、消耗精力又延误工作,损害的是身体健康和单位利益。但他们总体上心态是积极向上的,个人要求进步的愿望也比较迫切。对此,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培训、个别帮教、互结对子”等方法开展相关业务技能培训,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奠定能力基础。
(五)正规日常秩序,从制度上封堵“借加班钻空子”的管理缺口。不少热衷于“形式主义加班”的干部存在“混时间、钻空子”的心态,对八小时以外的管理制度心存抵触情绪,往往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玩自由”。我们要不断强化制度观念和规章意识,认真学习掌握、坚决贯彻执行各项禁令铁规,及时发现借加班混日子、磨时间的人,对那些精神不佳、态度不端、标准不高的干部,严格落实奖惩制度,进行诫勉谈话,大力提倡求真务实的党性作风。
第二篇:加班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加班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随着《劳动者同法》的实施,超时加班这一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与探讨,如劳动者主动加班应不应支付加班费,法律如何防止隐性加班,劳动者不能获得足额加班报酬的根源何在,加班费基数如何确定等等。本文通过对加班现象及加班规定进行研究,尝试对上述问题给出答案。
近几年,一连串加班猝死事件引起媒体和学术界对于“过劳死”现象的关注。一项专题调研显示:每天工作8 小时以上的IT 人比例高达77.8%,其中工作11 小时以上的占22.5%。2006 年,人力资源开发网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80% 的企业存在劳动者加班现象,而其中45% 的企业对劳动者加班没有补助。以上案例和数据说明,超时加班在体力劳动者中和脑力劳动者中都绝非个案,加班没有加班费使劳动者的权益被严重侵犯。虽然法律作了最高加班时限限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加班应支付加班费,但是劳动者休息权和报酬权被侵犯的案例仍然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加班现象及现行有关加班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寻劳动者无奈加班现象所折射的劳动立法的不足,并尝试对法律调整给出意见和建议。
一、加班现象分类
根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加班现象中的主被动关系,加班现象都可以归结为以下3 类: 第1 类是用人单位直接要求加班。这类加班多发生于纺织、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旅游、零售等公共服务行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规模较大的企业,一般建有完备的加班管理制度,劳动者清楚“加班会获得较高报酬”,认为收入和付出成正比,公平感较强;而许多中小企业利润空间不高,企业所有者不愿与劳动者分享利润,不愿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劳动者不加班就面临失业的危险,工作满意度不高。
第2 类是用人单位间接要求加班。这类加班又称“隐性加班”,劳动合同法称为“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多发生于高科技和咨询广告类企业。用人单位通过单位内部严格的考核制度,例如末位淘汰、工作进度管理等,变相提高劳动定额标准,强迫劳动者加班。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报2006 年曾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做过一次加班调查,结果显示,70%的员工经常加班,日加班时间大部分是2~4 小时,67%的人是为了完成工作“自愿”加班。北京蓝鹏律师事务所的席公民律师表示,隐性加班也属于加班范畴,但前提是必须要有证据证明其工作量确实属于常人在正常范围内无法完成的。由于国家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工作量标准,法律对于隐性加班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举证和诉讼有一定的难度。现行加班法律法规的缺陷使劳动者无法主张自己的权益,报酬权和健康权双双得到侵犯。
第3 类是劳动者主动加班。这类加班多发生于中高层领导及其他想通过工作业绩获得职位升迁的人员当中。他们对高报酬的预期和允许报酬滞后兑现的心态,与用人单位年薪制、股权激励计划、职位升迁计划等人事安排取得高度一致,加班真正成为“劳动者自愿的行为”。
二、加班规定研究
毫无疑问,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对于以上3 类加班现象中的第1 和第2 类,应纳入劳动法律关系调整,以体现劳动法律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立法宗旨。第3 类加班,是用人单位较好实施经营管理权的具体体现,劳动者可以独立地在报酬权和休息权之间做出取舍。国家现有立法对于第1 类加班现象的立法保护存在明显缺陷,对于第2 类加班现象则仅有原则性的规定,监管措施及法律责任完全缺失。
1.不支付加班费法律责任过轻和对超时加班法律监管措施不足,用人单位违法风险小,导致用人单位无视法律规定。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不支付加班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过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加付50% 至100%的赔偿金;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五条,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按受侵害的劳动者每人100 元以上500 元以下的标准计算,处以罚款。实践中,劳动监管部门对于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遵循“不告不理”原则,没有劳动者举报的,监管部门通常不进行查处,同时规定劳动者举报用人单位违法加班的,必须“实名举报”。河南农业大学法律系主任杨红朝认为,从法律角度讲,劳动者索要加班费是一种民事权利,如果劳动者主动放弃这种权利,法律也不会加以干涉。郑州市劳动监察大队一负责人说,匿名举报在劳动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时,往往会遇到执法难题。因此,对于劳动者不敢举报的,劳动监察部门不愿监管。违法风险低、法律责任轻,导致用人单位在违法安排劳动者加班时毫无顾忌。2.加班的举证责任不清,是大多数第1 类劳动者无法保护自己合法加班权益的根源。目前,对于主张加班费由哪一方举证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大多数人认为,根据2001 年4 月30 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因加班费属于劳动报酬,用人单位不支付加班费属于用人单位做出减少劳动报酬的决定,应由用人单位举证。但也有观点认为,法律不能要求对“未做之事”提供证明。用人单位是否安排加班,应由劳动者提出自己加班的初步证明,例如工资条、证人证言等,再由用人单位提出反证。如果用人单位不能提供反证,根据2008 年5 月1日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39 条所确立的推定原则,可支持劳动者的主张,这样做可避免所有劳动者都主张加班费的不合理局面。在实践操作中,仲裁和司法部门往往倾向于要求劳动者提供初步证明。而对于劳动者而言,“提供初步证据证明自己加班”,实际上相当于承担了举证责任,这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明显不利。一般说来,劳动者通过考勤记录证明在休息日加班还比较容易,但证明工作日延时加班往往存在很大困难。这也是劳动者在加班争议诉讼案中,加班费主张不能得到全部支持的原因。3.对于用人单位间接安排加班法律约束的缺失,使得“隐性加班”愈演愈烈。无论是《劳动法》还是其他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提及延长工时的时候,均使用了“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表述,意在明确法律约束的是用人单位“安排的”加班,对于个人主动加班的则不予限制。实践中,用人单位多是钻法律的空子,巧妙避开“安排”二字,通过企业文化、考核等各种手段向劳动者施压,变相强迫劳动,使得劳动者无法获得单位安排加班的证据。目前,对于用人单位间接安排的加班,尚无行之有效的法律约束。《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将隐性加班纳入调整对象,但由于脑力劳动定额标准和制订者的双双缺失,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制度制订过程中的弱势地位,使得这一条在劳动实践中不能真正构成对用人单位的约束。
4.加班基数可以约定,变相降低了劳动者加班的劳动报酬。根据1995 年1 月1 日施行的《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第四十四条,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分别按照本人基本工资的150%、200% 和300%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根据1995 年1 月1 日施行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计算支付劳动者的加班工资。前后两条规定本身就存在矛盾,何为基本工资?工资结构不单一的,小时工资标准如何计算?由于国家层面立法不具备可操作性,也未对地方立法作出原则性规定,各地立法对工资基数规定的分歧较大。部分省市立法,例如《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和《安徽省工资支付规定》,规定用人单位可与劳动者约定加班工资基数。在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利用这一条,与劳动者约定的加班工资基数远低于劳动者正常劳动的工资标准,甚至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加班基数,使劳动者加班加点的单位劳动报酬比正常工作的劳动报酬还要低。
三、调整有关规定的建议
1.适时创新劳动监察手段,对不合理加班现象从立法和司法角度检讨不足。对于企业违法安排加班劳动监管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监管部门囿于地方政府扶植企业发展的压力,降低了监管的力度;更多的原因是劳动者参与的缺失,导致监管的链条断裂。劳动者对于用人单位直接和间接安排加班的容忍与默认,其产生根源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但是劳动立法给予劳动者法律武器的不足,客观上也对不公平现象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呼吁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合理处理“公平”与“效率”问题,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于不合理的加班现象,一方面需要创新劳动部门监管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不能把视线仅仅停留在执法层面,有必要从司法角度检讨不足,从立法角度给予劳动者更多的倾斜保护。2.明确加班的举证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个人主张加班费无需提供加班证据。新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对于劳动者来说应当是一个利好,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劳动者作为被管理者难以取证的尴尬局面。而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力的拥有者和支配者,完全有能力证明劳动者是否加班,从而证明劳动者的加班费主张是否合理。如果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加班与否,就推定劳动者的主张成立。通过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的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变劳动者对于加班问题束手无策的局面,有效缓解隐性加班现象。同时,并不妨碍用人单位行使经营权和对劳动者的管理权。用人单位可以建立考勤制度,并由劳动者对考勤结果签字确认,或者建立加班审批制度来规避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这种制度设计与《劳动合同法》强制推行书面合同,并加大用人单位不订立书面合同的法律责任和法律风险的思路一样,只有加大用人单位违法安排加班的法律责任,并将法律责任与劳动者的利益挂钩,从而通过劳动者的维权行为加大用人单位的法律风险,才能真正换来用人单位对法律的尊重,扭转监管部门无力监管的局面,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3.在国家立法层面规定加班费计算基数的构成原则,禁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低于劳动者正常工资的标准计算加班费。在国家层面明确加班费计算基数的构成原则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国家对于企业等用人单位工资确定和支付权的放开,产生了很多工资名目,使得加班费已无法通过基本工资、标准工资等内涵和外延都无确定所指的名词确定。因此,目前各地立法中加班费基数的表述及计算方式有很大差异,很多地方立法采用概括及列举的方式框定加班费计算基数,例如《深圳市劳动者工资支付条例》第四条、《广东省支付条例》第五十四条;也有地方立法求助于集体合同规定,例如北京市、上海市的规定。各地规定的不统一,加大了人才流动过程中产生劳动争议的风险。二是各地立法中加班费基数都低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的单位劳动报酬,不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劳动者加班费基数至少应与正常工作时间的单位劳动报酬相同,这应当通过国家层面立法予以明确。有鉴于此,建议参照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式,以劳动者前12 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性收入作为劳动者加班费的计算基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第三篇:浅谈高职 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及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及对策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哈小琴
论文摘要:以教育的本质为主导思想,从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出现的形式主义现象的分析,第一、功利主义影响,学生内心深处的原因――学了没用。第二,人文环境的影响,学校不重视思政课的课程建设,课时量教学方法都存在问题;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理论素质的影响,教学方法的落后及和学生互动的脱节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只注重形式教学而不注重教学结果的行为方式,并尝试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对策,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教育 形式主义 课程建设 教学思想
“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尽心上》。愿意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同样,《说文解字》中把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是神圣而伟大的一项工作和工程,它不仅教人以“识学问”“懂礼仪”。更能纯化人性和修养身心,得全体发展。使人作为一种高等动物而存在于生物的前列。这一过程,不仅是源于人类的进化和认识的变异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与“育”,它是前辈对晚辈的教导,聪人对愚人的指导与教化,使后者懂得仁义礼智,促进德智体的发展。大之它可到民族之间的的竞争和超越。“教育”一词,范围可大小,但最终还是归于一个最基本的元素“人”。因为人是生物中最具有灵性的,也是教育最初的载体。因此,谈教育应该先由“人”入手。
一、“形式主义教学”现状及原因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理论素质的影响
在谈及我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之前,首先简单的解说一下教育的“本质”和“形式”,对于教育的“本质”这个话题,早有很多资深的教育研究家和教授对他做过系统的研究和准确的定位。在这些前辈的基础上,我简单的谈谈自己对教育的“本质”和“形式” 这个问题的一些拙见。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简单的可以理解为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把一些人们所不知道的知识观点和思维方法赋予给另一些人的一种过程。让人成为“理想中的人”。这里“理想中的人”指的是一种向往和欲达到的最终目标,它在《论语》中的解释便是所谓的,“完人”即:“完美无暇的人”,甚至超过“君子”这一标准的人。“形式”上,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按照不同的教育层次,对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等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的某些形式主义。那么何为“形式主义”呢?顾名思义,他是指一种只注重形式教学而不注重教学结果的行为方式。纵观全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一些层次较低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这一现象较为明显和突出。因为在这些学校的教师和教授中,有一部分会产生一种“轻生寡识”的观念和想法,这里的“轻识寡生”是指老师对学生的一种表象看法和虚拟憶断。他只看学生的来源便泛泛而谈一概而论,浅意识里认为学生来源于层次较低的高职高专,他们便有三个片面的想法:一,他们是被名校筛选之后的,在很多方面都有落差;二,高职高专门槛较低,一把尺子的度量;三,学生本人的认识和就业愿望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值(这些基本上是老师们的推断);源于以上这三点,便产生了“轻生寡识”的形式主义观念,他们只凭表面现象和一些自我主观意识的判断,就妄然断定高职高专学生的思维意识和价值取向;他们认为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低,大脑思维方式中缺乏某种连接思维的因素,因此若要给高职高专学生按照本科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的传授方法,高职高专的学生肯会接受不了,大脑思维会断片;因此,他们便在教育教学中实施“轻生寡识”这一种形式主义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第一是只给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以大学教育的形式,认为只要哄住学生就可以了,以低俗可笑内容滥竽充数,却没有授予大学教育的知识,使他们和真正接受大学教育知识体系的学生产生了差距;第二是老师一人在“唱独角戏”,没有按照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而是按照教师自己的思维方式,不给学生消化吸收的过程,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强行灌给学生,只注重授课的数量,不管学生学习接受的效果,使教学和学生的接收程度发生脱节现象,最终使学生毫无收获;这两种现象无论那一种都会严重磨灭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本质,阻碍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
(二)功利主义影响——学了没用。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历来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娃娃就开始抓起。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都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虽说有一些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确下了很大工夫,但它们忽视了思想品德也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于是在行为上重智育,轻德育。于是在许多学生的心里产生了学不学思想政治课无所谓,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用。这种心理是内在的,所以,很难在大学中改变他们早已形成的心理定势。这也就不难理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出现学生不愿听,甚至逃课的现象。
(三)校园人文环境的影响
目前,由于就业压力的逼近,为了提高就业率,许多高职院校只片面地强调突出职业特色,突出对学生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建设,导致不少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得好与坏对自己的未来影响不大,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陈旧性、教学方法的呆板性、教学手段的滞后性都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状况将导致高职学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应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形式主义教学”的对策初探
面对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出现的形式主义现象,古有韩愈《师说》里的言行和道理,和孔子《论语》教学篇里的“因材施教”等,它们里面都阐释了“师”和“生”的关系,和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典籍已经给我们教师做了优秀的教学典范,更应该融为中国的一脉教学文化;这里我就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与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的形式主义现象之间的关系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理解。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客观看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换言之就是说老师们教学时要从学生最实际的问题出发,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适应程度,制定一种学生能接受,并且能很好吸收知识的方法。把老师和学生紧紧的连起来。客观事物的关联性告诉我们,力是相反的,好与坏是别人的评说,这是两种认识的体现。说明一种物体的好坏优劣是通过另一种物体来体现的。讲到这里再回到我们的话题中;同样,一位好的优秀的教师是通过他所教的学生的优劣来体现的;因此,无论一个老师再好,再优秀,但他如果教不出一个优秀的学生,他也是一个失败者,称不上一个好的教师。说到此,我们举一个很现实也很贴切的例子:我们经常会在报纸上或者杂志上也或者会从一些老师的嘴里听到这样一些话:“学生们上课没精神;学生们上课老爱睡觉;学生们上课没状态以及没人听课等”在这儿我想问老师们几个问题:“老师们,你们只是从学生表面看到了这一现象,那你们想过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吗?你们可曾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前面我说道,一个好的优秀的教师是从学生身上体现的,你们看了我的这些问题还会自信的说我是一个好老师吗?”
说到这儿,也许还有人会质疑,我可以再给你举一个家喻户晓并且很多学生都关心的例子:广东佛山的一代永春大师“叶问”他是众所周知,并且都很喜欢,而且还成为大部分偶像的国际巨星“李小龙”的师傅,试问大家,如果没有李小龙的像风暴一样的出名,他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名气和影响吗;照此而言,我前面说的师是学生的体现和证明,并非荒诞和不切实际。一个好的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在好的优秀的学生身上体现的。因此我说,对于前面发出哪些感叹的老师,也该深思一下了。到底问题是不是都出在学生身上,是不是自身也有一定的问题和局限?希望能够引起一些老师的反思。最后我想说,现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形式主义的问题不容我们小觑,以上的这一些只是我发现最客观明显和最突出的。其他的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共同去发现和修正。我相信,只有我们共同的努力,高职高专院校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的问题才能被扭转,才能拨正教学之风。
前面说到形式主义中的“轻生寡识”现象,对其应抱有一种严谨的态度,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摒弃那些落后腐朽的想法,用客观眼光看待高职高专学生,因为他们当中也有很优秀,思维方式非常活跃的学生。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应该摆正我们教师的心态和做法,回归到应有的人性化教学当中,摆正教风,彻底打破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形式主义。关于高职院校高课堂教学中不的足,我们作为和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更应该深思,从自身找问题,用以解决前面提到的“上课睡觉,没人听课,以及学生进不了状态的这一现象”,在授课的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里需求,找一种学生最受欢迎的授课方式;毕竟教师的职责不在于能不能按时讲完一堂课,能不能讲完多少个知识点,能不能把本课的内容讲完;而应该在于教师讲了多少,学生又掌握了多少,接受了多少,做到了这些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老师和优秀教师。因此,这样才能找到教育的本质,才能成为一个被学生所喜欢的优秀教师,也将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教育是科学的源泉,是民族发展的根本,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本要求;更是欲达到“理想中的人”的前提和基础。促进高等教育之发展,要调整和改变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思想。撇除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这样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发展,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素质,完善素质教育这一宗旨,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09-23.[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8.
第四篇:对城管现象的思考
对城管执法乱象的思考
在城市管理执法中,执法人员与被执法者的冲突屡屡发生,城市管理执法陷入了城管暴力执法与百姓暴力抗法的怪圈中。随着城管执法中冲突的升级这一现象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所以改善城管与被执法者的关系,推行文明执法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城市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城管执法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起源于1996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该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它把原来分属于环保、环卫规划、工商等职能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全部或部分集中于一个机构,即把一些职能部门所拥有的管理权、审批权和处罚权中的处罚权分割出来,以履行城市管理中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职责,完成对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维护城市管理秩序的任务。
城管执法以来对于城市的综合管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获得了一定的好评,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起步晚,相关法律不健全,城管执法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队伍建设不成熟,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导致在执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加上目前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滥用职权、执法违法、随意收费、任意罚款、以权谋私、作风粗暴、态度蛮横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民众对城管群体不满。
城管的暴力执法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表现在:
1、加重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暴力执法,会带来暴力抗法。由于城管执法的对象主要是下岗工人、无业市民和农民等为生计而从事“违法”经营的摊点商贩,这些人一般素质较低,且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所以暴力执法的直接逻辑结果便是暴力抗法,以及社会大众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而对城管执法工作的不满甚至愤懑。这种以暴制暴的执法方式,一方面会导致执法对象的暴力抗法,引发一系列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的暴力冲突事件;另一方面,会引起全社会对城管部门执法工作的不支持,给执法工作带来巨大的阻力,这将严重威胁一个城市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发展。
2、削弱法律权威,损害政府形象。城管本是相关法规的捍卫者,是国家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执法者,然而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执法犯法,野蛮执法偏离正常轨道,有悖于国家相关的法律精神,这会削弱城管在执法中的法律权威。同时城管是代表政府进行城市管理的执法,在执法中的不当行为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影响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城管执法出现如此多问题的原因在于:
城管执法制度上的缺失是根源首先城管执法制度使城管处于不利的地位。城管执法行使的是一种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由城管局统一行使若干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有关行政机关则不再行驶相关职权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和国务院的要求,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对城管执法机关履行职责的活动,原来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但是在实际的城管执法过程中,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对原归属其管辖的违法现象不闻不问,市城管执法得不到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城管执法制度使城管执法既处于城市管理的末端,又是城市管理的第一线。使得执法者既要直接面对被执法对象并行使自由裁量权,又成为裁量结果的直接实施者。既开罚单又当面索要罚款的执法方式在程序上存在不合理性,不利于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城管执法制度的相关法规不健全,虽然城管队伍经历了13年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国仍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独立的法律文件产生。除法律缺失外,城管执法更没有规范的执法程序可以遵循,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随意性,自主性很大,执法过程难以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此外针对城管执法的相关监督机制没有建立,使得执法过程中超越法律范围的事时有发生。
执法主体不文明是主观原因,由于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起步较晚,执法队伍在构成上比较复杂,其中一些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培训,少数执法人员的个体素质与执法要求差距较大。另外,部分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公仆意识差,执法观念不强,作风纪律松懈,甚至作风霸道。不文明的执法现象在城管执法工作中普遍存在。许多城管执法人员在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制止时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导致城管打人的暴力案例屡屡发生。城管执法主体的不文明执法是激化城管执法主体与执法相对人间的矛盾,导致暴力执法的主观原因。
执法的工作性质和环境是可观原因由于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起步较晚,执法队伍在构成上比较复杂,其中一些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培训,少数执法人员的个体素质与执法要求差距较大。另外,部分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公仆意识差,执法观念不强,作风纪律松懈,甚至作风霸道。不文明的执法现象在城管执法工作中普遍存在。许多城管执法人员在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制止时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导致城管打人的暴力案例屡屡发生。城管执法主体的不文明执法是激化城管执法主体与执法相对人间的矛盾,导致暴力执法的主观原因。
分析上述原因,要解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转变城管执法理念现代城市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当人们的需求与城市管理的要求想矛盾时“人的需求”应放在第一位,实现“人性化”管理。城市管理既要体现对强者的肯定,又要对弱者进行有效的照顾和关怀,既要满足城市管理秩序的要求,也要满足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需求,体现和谐社会的宽容精神,以人为本,树立市民主体的观念。城管部门要从原有的不文明执法中吸取经验,转变城管执法的理念,成为为人民服务,为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的好公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就体现为从“只堵不疏”到“堵疏结合”,为城管相对人谋出路。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百姓需求是政府的责任,而照顾社会弱势群体,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只有政策引导得当,城管执法相对人才会选择合作守法的生活方式。以在个城市普遍出现的夜排档为例,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可以根据市民需要,指定时间、地点经营,为流动商贩向坐商转化提供条件。而在一些小城镇,可以在城郊威震写分散在城市中心商贩建立集中经营的场所,既可以减少与流动商贩“打游击”,美化市容,又可以是商贩们的生计问题得到解决,并满足市民的需求,融洽市民与政府的关系。
2、完善城管执法相关法规,针对城管执法部门法律地位不明确和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执法依据的现状,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制定出一部专门的有关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的法律,使城管执法部门能够得到城管相对人更大的认同。同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使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具体的处罚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弹性,避免出现随意收费、任意罚款、滥用职权的“城管现象”,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的质量和水平。另外,城管执法行使执法权,不仅要严格遵守实体法,而且要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法。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保障,在实体合法的基础上重视程序,才能保证行政执法行为的公正、合理,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有一套切实合理的程序可循。如调查取证制度、公开制度、公正制度、回避制度、时效制度、听证制度、辩论制度、审查决定制度、处罚决定备案制度等,并用有关监督力量保障各项制度规范化运行。城管执法机关要确定一套具体且有操作性的行政执法决定程序和执行程序,如行政处罚决定程序中的易程序应遵循的实施步骤表明身份、指出违法事实,说明处罚理由和依据;告知当事人权利;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制作笔录,填写处罚决定书,交付处罚决定书,备案。
3、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城市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录用管理人员必须要严格要求,让高素质的人员进入城管队伍,把不合格的人员及时清理,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加强执法人员的自制通过思想教育纠正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4、加强城管执法的宣传,提高公民的文明意识是实现城市管理制度化的文化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市民的法制教育,增强城管法制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群众了解城管执法,支持城管执法。
通过采取转变城管执法理念、在具体政策上更多地体现执法相对人和公众的权益、加强非政府组织在城管执法中的运用、完善城管执法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配套制度的建设等对策,可以有效地使城管执法走出困境。
第五篇:对农民工子女离家出走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对农民工子女离家出走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合肥二十九中管以东
我校地处巢湖南路,位于五里庙装饰建材市场以及红旗市场和周谷堆附近,周围积聚着大量的民工,目前在校农民工子女1200名,占总数的73%,最近几年学生离家出走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和班主任工作会议,多次把学生离家出走作为重要议题,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也通过向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心理困惑,通过我们的总结归纳,研究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迷恋网络离家出走。
由于农民工从事大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没有时间陪同孩子,过问他们的生活,从而导致孩子迷恋网络,寻找心理支持,上网需要经济来源,痴迷网络的学生,没有充足的经济后盾时,部分学生会偷拿家长钱物,或在社会上做出抢夺、敲诈、偷盗等行为,但他们又担心事情败露,就采取出走的方式逃避批评和惩罚。
二、厌学导致离家出走。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压力太大,家长管得太烦,老师管得太严,作业留得太多,对文化课学不进、听不懂,想自我减压,轻松过日子,想找世外桃源,清静生活,这与家长、老师希望其成才的愿望背道而驰,于是就不告而别。
三、违反学校规定离家出走。
有些中学生因为发生了打架斗殴、吸烟喝酒、旷课等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担心老师、家长“连珠炮式”的批评教育,而离家出走逃避现实。有的老师当众打骂、侮辱学生,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羞辱感,从而导致离家出走行为的发生。
四、家庭不完整和矛盾导致离家出走。
在很多离家出走的孩子中,我们很多都是因为父母的离异,还有的父母长期在外,一直由爷爷奶奶监管。有些家庭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唇枪舌战甚至大动干戈,有时还迁怒于孩子。有父母离异之后,对孩子不负责任,要么撒手不管,要么喜怒无常。父母的争吵、分居、离婚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心理影响,他们会感到难堪、屈辱和痛苦。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孩子便转向团伙寻求认同和温暖,解除心中的烦闷。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小时把孩子完全交给祖辈抚养或由他人代养,孩子大了才领回家来。孩子的心与父母格格不入,如陌生人。这样的家庭情况,一有诱因就容易造成孩子出走。
针对以上诱因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我们也积极地实施了很多的对策:
1、大力开展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师德
每年我们除了学校寒暑假的培训和师德教育,我们还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外出取经,学习名校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开展班主任外出学习研讨会,到山东杜郎口,安庆四中,到芜湖到东北学习,还为广大教师征订教育书刊比如《我们离爱有多远》。
2、开展家长学校工作,提高家长素质
每学期两次的集中家长学校开课,每学期的各班家长会,以及年级家长会,我们让校长、优秀教师和班主任以及请来专家为家长上课,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长只有为孩子创设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才能使孩子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优良个性得以形成。夫妻争
吵、分居、离异肯定便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每个家长都应慎重对待这个问题,即使无法生活在一起,也应该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也决不能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还要学会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平等对话关系。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尚未成熟,正处于心理断乳阶段,家长要学会研究孩子的心理,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同时,由于中学生所接收的信息量要远远多于其父母,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因此家长要学会观察和转变,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自然而然会向父母敞开心怀。家庭环境宽松和谐,孩子不可能离家出走。美国作家德莱塞说:“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
3、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我们的午间电影院,每周一次放电影,播放励志成长电影。利用媒体,办宣传栏、黑板报等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中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度过学生生活。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教育中学生应头脑清醒,要有责任感,要时刻铭记自己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是哪些,明确怎样做才能尽职尽责,无论做什么,要时刻牢记后果,决不能因逃避小错而离家出走铸就大错。中学生要不断加强道德素质修养,不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警醒,自我加压,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学会正确解决矛盾,解决问题,正确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
4、注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的心灵氧吧每天对全校学生开放一小时,每天有老师值班,接待来访学生。《心灵之花》小报向每一个学生传递温暖和爱,七年级每月一次的心理健康大课堂,八年级的心理团体辅导,九年级的缓解中考压力心理讲座。我们还专门制定方案针对每个班级内心封闭的学生开展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防患于未然。尊重每一个学生,把爱和阳光撒进每一个学生心田,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心理医生。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心理、人格得以正常发展。教育学生 “正确应对学习压力”。
5、社区综合治理部门齐抓共管创建良好的环境
我校地处城中村附近,附近积聚了大量的黑网吧、游戏室,一直以来没有得到社区委综合治理部门足够的重视,学生经常出入这些黑网吧。建议公安部门和社区委与学校齐抓共管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切实保障给孩子一个健康文明的环境。
预防中学生离家出走是一项综合性社会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共同给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我们用什么充实我们的孩子?我们用什么来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只有唯一的、强有力的、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