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办法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办法
【摘 要】介绍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含义,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体,阐述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做法,研究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三个阶段。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信息反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含义
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和强国人才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效的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等方面。其中涵盖了人才培养规格、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教学等要素。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目标的监控和教学过程的监控之中。教学目标的监控是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等教学文件所进行的监控,目的是培养过程做到科学、规范、合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教学过程监控室质量监控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监控主要通过教学检查、教学评价等教学督导方式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参与人员
广义的看,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主体应包括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本文所论述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主要指的是职业院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由于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以校、部门、教师、学生的教学工作为对象,要运用系统的监控措施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采取可行的监控、评价办法和手段,系统地收集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学效果,并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之后,才能根据结果做出定性的、定量的评价。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既是一种从领导到基层、从教师到学生全员参加的活动,同时,由于参与评价的人员各自代表的“身份”不同,“角色”也就不同,所以,又可以看作是职业院校师生从不同角度参与的全方位评价。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的基本做法
一般分为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经常性的常规检查及信息反馈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工作内容,应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自查汇报
教学督导部门可以把督导检查项目的目的、要求、工作日程和安排等事先通知被督导检查部门,要求被评价对象先进行自查自评,再汇报自查情况。所发出的通知既可以起导向作用,也是督导前期的基础工作。
3.2 座谈和走访
根据督导的内容要求,分别召开不同类型或层次的座谈会,有利于督导人员广泛接触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以了解实际情况,也有利于对被督导部门的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和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个别走访、谈心是调查研究的方法之一,这类方法可以使谈话的双方之间更有亲切感、责任感,可以直接了解到一些座谈会上了解不到的更多的真实情况。
3.3 查阅资料
查阅被督导部门或师生个人的相关教学资料。这些资料记载着工作进程和工作踪迹,它为督导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线索和依据,是获取督导信息的手段之一。
3.4 现场视察
根据需要,督导人员可以深入到督导部门及教学现场,实地查看教风、学风、工作作风等,实地了解和感受教学管理的效果,增强感性认识,有助于客观判断和评价。
3.5 随堂听课
课堂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阵地,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工作的成效和质量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听课评教是教学督导人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3.6 问卷测评
问卷测评可以了解被服务对象对被督导者的综合评价和意见,通过统计分析,得到督导评价的依据。
3.7 专题研究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需要,在不同时期列出不同的专题进行调查研究。也可以就督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教师一起研讨,统一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方法之一。
3.8 信息工作
通过定期召开的学生信息员(教学信息员)会议、教师座谈会、新生素质调查、专业调查、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教学质量问题的处理及追踪调查等,做好教学信息的采集、统计和反馈工作。
3.9 总结交流
总结交流既是对以前工作的回顾和评价,又是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和部署,也可以是向领导部门的汇报,以继续得到领导部门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对督导中发现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可以进行总结、交流和推广。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的三个阶段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可大致分为一下三个阶段。
4.1 计划准备阶段
制订计划。各项工作的开展,计划和准备工作很重要。要根据监控评价工作的目的、任务,制订相应的计划或提纲。包括督导的对象、内容、时间、方式方法、参加人员;组织开展相应的学习教育活动;设计印制相关调查表册和问卷资料;向被督导部门下达通知书,要求进行有关的资料准备;对参加督导的人员进行项目培训,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和要求,保证参与督导的人员齐心协力完成督导任务。
4.2 组织实施阶段
组织实施是质量监控与评价中最重要的环节,组织实施工作搞得如何,直接影响到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的效果和?|量。首先,督导人员要明确督导工作计划及要求,做好评价主体选择,确定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开展有的放矢的工作。其次,督导人员要通过适当的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现场观察、测评和个别访问,查阅各种有关资料,收集各方面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各种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完整性,建立各种信息档案,进行认真有效的工作。第三,督导人员要以教育方针和相关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工作计划等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
4.3 结果处理阶段
一项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全部完成之后,应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并做好评价结果的“转化”工作,使评价工作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资料存档。每项督导评价工作结束后,都要分门别类地建立督导评价工作档案,以备查阅,评价档案也可作为整改复查时的对照依据。
【参考文献】
[1]谢文彬.转型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M].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2]闵建杰,李承钧.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M].职教论坛,2015(3).[责任编辑:田吉捷]
第二篇: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 要:基于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实际,文章阐述了建立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和主要原则,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校内自我约束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技能性人才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如何确保教学质量同步提高,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正确处理好办学规模与保证质量的关系,牢固树立“教学质量就是生命线”的观念,积极主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保证,保障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1、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受到生源整体素质下降、教学设施陈旧、校舍面积减少、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管理的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现象。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坚持数量、质量、规模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中,自我约束机制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需要有明确的自身定位为支撑。正确的定位既有统领作用,引领学校积极健康地发展,又具有导向作用,引导学校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院相比,在定位上是有所不同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目标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定位在办成具有地方技能人才培养特色的多专业学校;办学类型定位主要是教学实训型,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并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即以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为主旨,培养“匠”,而不是“师”。
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内在需求
学校办学特色主要指专业、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所独具的明显实力与优势。办学特色是教学质量的彰显,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当前,我国高等职业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居多的现实,决定了职业院校发展不可能同在一个平台上,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办学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应有适合目标的质量观,不要盲目攀比,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上,那样就背离了自身的合适目标。首先,要正确定位、安于本位、不要越位,依据社会需求加快专业调整,通过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致力于办出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其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师资、生源、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确保专业技能性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同类学校的平台上打造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再之,需要构建满足教学质量要求的量化考核体系,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管理特色。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是中等职业学校在特色发展中的内在需求。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1、主要原则
(1)全员性原则。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需要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因此,需要全员发动,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以《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为指导,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2)全程性原则。监控教学准备过程、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和实习实训的实践过程,要监控与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始终。
(3)全面性原则。监控与评估(价)覆盖面要大,既有日常教学质量监控,又有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评估、教学工作评估,也有各种教学奖励评定和教研课题评审等。
(4)可行性原则。监控与评价所涉及的人数多且范围广,必须有规范的评价程序、科学的评价标准、共享的交流平台,并在时间、经费、操作上具有可行性,不需过多花费精力和财力,标准简洁易懂且方便于操作,确保评价真实客观。
2、建立制度
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基本保证。围绕专业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要加快建立一整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本着继承、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的总体构想,进一步完善教学规范,健全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首先,以完备教学基本文件为目标,聘请专家严格审查,核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每学期编印教学日历、课程表等,为日常教学管理提供基本规范;其次,针对学籍管理、教材管理、教学研究管理、实验室管理等影响重大的教学管理工作,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文件,从教学管理系统、培养计划与执行、课堂讲授、课内外作业、教学质量管理诸方面,对教学各个环节都要作出比较详细的规范要求;再之,需要充实和完善各项教学质量标准,促使课程及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日益科学规范。
3、加强督导
要制定实施《教学督导工作工作细则》,根据《教学督导工作工作细则》,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中的教学督导。学校聘请资深教师,组建了校级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成员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他们思想政治素质好,学识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热心教学改革,责任心强,坚持原则,办事公道,在师生中有较高的威信。学校委托教学督导组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定期分析研究教与学双方对教学工作的意见,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学校应积极建立教研室、专业系和校级教学督导组三级督导并举的机制,以实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全程督导。
4、强化监控
教学质量涉及到教育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只有运行机制健全,各项教学要素、教学资源相互配置合理有效,才能保证教学的总体质量。一方面要建立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倾斜的政策和措施;定期开展优秀教学质量奖和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奖以及精品课、优秀课等评选活动,把教师教学效果、工作业绩作为竞争上岗的必要条件和考核的主要指标,在职称评聘工作中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另一方面还应通过期初检查、期中评价、期末考核,把教学监控覆盖到教学的全过程。要积极推行三级听课制度,一是学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员定期听课,检查各教学环节的执行情况与运行情况;二是专业系主任每周听课,了解掌握教师教学情况与调整改进工作部署;三是教研室主任随堂听课,从中找出教师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5、搭建平台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学校要利用好校园网消除校园内信息不对称,这也是学校在内涵与特色发展中的一种战略性选择。“信息网络化必然对新时期我国学校教育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而且是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通过校园网络可搭建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平台和各种教学评估的长效评估平台,师生可以通过这两个平台直接反映教学一线的心声,也便于学校及时了解教学运行情况,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上传,可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调整部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还可以构建一个学生信息支持平台,一是在校内每一个班聘请一名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信息员,负责收集和反映广大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及建议,宣传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二是对已在校外工作的毕业生,做好跟踪调查,通过请用人单位填写调查表、派人走访、召开座谈会以及网上信息传递等多种途径,听取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评价,推动学校对教学计划的及时调整和专业结构及其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创新,在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制度化、网络化同时,真正形成中等职业学校的全方位、自我监控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韩志勇乔淑梅李宏中等职业教育要迎接入世挑战[J].职业技术教育(教研版),2001,22(28):4-5。
[2]徐红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学生评教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6(2):92-94。
[3]张洪慧刘炳芳信息网络化对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影响[J].职业技术教育(教研版),2002,23(25):4-5。
第三篇: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探讨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探讨
一、中职体育教学评价的内涵与特点
1.中职体育教学评价的内涵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依据社会整体的政策与方针进行,从预设目标出发,采取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来完成高效的教学过程和满意的教学成果,在完成过程中发现实际情况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并?M行整改,最终全面提高效率,达成目标。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选择、学生知识技能水平情况、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2.中职体育教学评价的特点
第一,客观性是中职体育教学评价最基础本质的特点,整个评价就是要解决“教与学目标”的问题,一旦教育者对目标认识不彻底,就会直接影响“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样”的问题,同时也给学生制造“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的矛盾。第二,中职体育教学评价具有决策性,评价的过程需要对整个教学活动和各个活动环节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改善实践活动中效率低下的局面,为教师及时调整措施提供建议,并促进管理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协调功能的发挥。
二、当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需要转变
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少体育教师依旧没能认清体育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应用目的。体育教学评价的思想与目的具有紧密的相关性,教学评价的目标发生变化,那么其指导思想也应适应时代要求而发展。当前实施的中职体育教学任务与健康运动课程已经拓宽了过去传统的体育学习领域,以掌握体育技能为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所有人的共识,帮助学生发展身心,保持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才是体育教学与评价的本质。
2.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不成熟
目前,还有不少中职体育教师受到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在投入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工作中时不够积极与务实,陈旧落后的评价观念无法推动其在体系研究中发现新的建树,而评定学生成绩更多注重量化指标必然无法全面展现学生的体育能力。众所周知,中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如果采用量化标准进行评价对教师而言有着更好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但却存在片面性的先天缺陷,如果直接采用量化为主体,即单从技评和具体的达标成绩出发,忽略学生上课密度、训练强度、运动量曲线等专业性的分数,那么就会导致评价体系构建重要版块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和学习合作受到严重影响,这样的构建体系是不全面的,也容易导致体育教师产生惰性,无法通过实际的实践来研究构建评价体系的问题,就会导致研究的过程与效率低下,研究结果不尽如人意。
3.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可操作性较差
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工作中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实际上是评价过于“官方”的原因。在执行教学评价指标的过程中不少体育教师缺乏自主性教学的行为,也就是其参照的指标只是根据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的要求来完成,实现过程缺乏灵活性与调整度,于是教学评价指标就成为了一种摆设。那么,其操作性必然无法达到调整与改进的要求。另外,如果是体育管理部门的评价标准,那么往往更注重结果,而实际上评价体系执行过程中要求的环节包含调控、检验、诊断、反馈和导向的整个过程,即便构建了符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和评定的体育评价体系,如果以官方性的指标进行考验,那么结果就会与整个过程不完全相符,而过程的操作也就更难。
4.评价内容体系繁杂、评价方案过细、冗余指标过多
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与实际的教学成果检查相符,各个环节与整体都要进行分析与评判,做好信息反馈的工作,结合实践成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将评价结果与教师评优晋职和学校形象等挂钩,那么就会蒙上功利化的色彩。评价方案冗长繁复,条框感和指标过多过细,其客观性也逐渐站不住脚,体系的设置与应用形同虚设。
三、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实践探讨
1.转变体育教师及学校管理者的教学观念
要全面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认识,深入学习新课改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际要求,提高教师在体育教学业务及文化素养方面的能力,并充分认识构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确保所有体育教师都能在新课改标准的指示下对教学评价工作有深入的认识,要加强对评价过程的重视,才能保证评价体系设立与执行的价值。
2.体育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转变以后,还要从单一评价的视角向多角度和多方法综合质量评价进行转变,尤其要摒除传统选拔功能的考评观,加强评价中检验、反馈和激励的功能,针对传统的“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问题,更多的要看中过程并结合结果,要注重教,更要注重学。整合评价过程的所有因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从主体多元化的前提出发,不断探求后续内容多元化、模式多元化等考评方法。
3.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多元化
教学评价的过程服务对象为最终的目标,所以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更多元化的内容来实现目标,比如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学生发展、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品质等,比如我校通过《体育与健康》拓展了多元化内容中的两个渠道,分别是每周两个学时的《体育与健康》内容教学以及创造课外活动、体育兴趣小组、课外体育比赛的平台为学生培养体育意识和兴趣。这就跳出了传统的注重知识、技能和技术评价的局限,在原有内容上增强了延续性。
4.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在评价体系中创建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采用诊断性、形成性与终身性相结合的评价手段,确保每次对学生的评价都有不断上升的空间,且让学生对自我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②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尤其注重体育教学的人文性因素,结合体育课程的密度、运动负荷、学生技术掌握程度、进步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③引入自评与他评;④将结果评价转为过程评价,更强调过程的重要性,从而发挥动态过程的反馈功能,达到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⑤简化评价内容与环节,从健康知识增长、健康素质提升和健康状况改善的角度进行多方面评价;⑥改革评价标准,这方面可由教师学学生个体之间共同制定,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性,以进步程度作为重要的指标之一,避免统一评价产生的弊端。
参考文献:
[1]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12.[2]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四篇: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畜牧兽医专业
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度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和任务
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课程建设状况进行检查评价,促进和拉动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任务包括:
1、对教学文件的监控。⑴教学计划;⑵课程教学大纲;⑶学期授课计划。
2、对教学过程进行的监控,研究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
3、反馈监控结果,对教师、课程建设等提供各种帮助信息。
二、教学文件的监控 ㈠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要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计划的内容。⑴专业培养目标;⑵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素质;⑶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⑷课程设置;⑸教学进程总体安排;⑹实验实训安排等。
3、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⑴学习理解上级有关文件精神;⑵广泛开展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⑶组织校内和社会用人单位专家论证培养目标、基本规格、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结构;⑷由教务部主持制订教学计划方案,经学校领导审核签发执行,一经实施各专业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工作。
4、教学计划的实施。⑴教务部编制学期教学进程表,安排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确定考核方式。⑵教务部落实任课教师,任课教师编制学期授课计划;⑶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教学环节、学时、授课时间、考核方式等,任课教师均不得随意改动。
㈡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最基本的教学文件。⑴要准确贯彻教学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服从课程的结构与教学计划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要按各自课程结构的要求有所区别。⑵随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及专业特色的不断强化,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有它的特点,新开发的课程,原则上要先制订大纲,后编写或确定教材,否则不能开课。⑶教学大纲的内容必须包括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大纲说明部分等。⑷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⑸每门课程都得有教学大纲。
㈢学期授课计划
学期授课计划由任课教师按我校教学过程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编写上报。
三、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
1、组建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教务部负责人、教研组长、每个班的学习委员(联络员)等组成。
2、教研组长、教师、教务部负责人、学校领导和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多方评价。
3、定期对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教案、作业批改等进行检查,检查的时间、内容和方式
四、反馈教学质量监控结果
1、教学质量评价包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占50%)、教学常规评价(占50%)和教学失误及事故扣分三部分。
2、反馈整体监控结果、突出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的共性问题。
3、单个或小范围反馈监控结果,突出反映教师在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个性问题。
五、评价等级和奖励
1、评价等级分优、良、中、不及格四个等级,综合得分≥90为优、80≤综合得分<90为良、60≤综合得分<80为中、综合得分<60为不及格。
2、每学年对教学质量评价等级为优和良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
第五篇: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建构系统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于促进职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管理,提高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由政府、社会、学校三个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本文通过对评价体系的研究,力求能通过评价及时反映出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决策者全面地掌握专业及教学实际情况,并及时采取防范的措施。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1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目的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新时期,党中央作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既要求积极扩大经济的数量和规模,更要求显著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重点转向以质量和特色取胜的大背景下,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要“提高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为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评价在保证人才培养、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活动所无可替代的。实施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最终的目的是切实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正确处理好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数量与质量、效率与效益的关系,促进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得到有机统一,实现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层次:政府——社会——学校。其中,以政府评价为指导,以社会评价为评价依据,以学校自我评价为核心。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其办学质量评价行业企业参与的力度不大;政府评价主要依托点的技能等级考核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又尚待完善,因此质量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自我评价。
2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2.1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注重可操作性。
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既要遵循和符合职业学校的教学规律,更要具有在日常自然运行的教学活动中的可操作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适合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要能为理论所检验和证明,但更重要的是在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上,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工具性的模型、程序和具体文件,有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使整个监控与评价过程能够为各部门接受和认可,并积极参与到其中来。
2.2全面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但更加注重评价的实效性。
评价工作包括评价管理工作、确定评价人员、确定要解决的问题、设计评价方案、收集与分析信息、评价报告等。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必须全面考虑这些要素,注重全面监控和重点评价、一般评价和特色评价、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价的互补结合,但更应注重实际效果,避免为应付评估大量投入却忽视日常人才培养评价的现象。
2.3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但更加注重动态发展。
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其内容应该相对稳定。但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对人才培养进行的评价也应当是动态的,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一方面,一些指标的评价标准会随着影响职业学校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未尽相同。
3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人才培养评价的体系,是一个内部具有高度规范性、外部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框架结构。内部的规范是外部应变的保证,而外部的适应又是内部规范的基础。
3.1职业学校内部组织的四大规范。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强调在日常教学的自然状态下,与人才培养相关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和资源管理四个方面的诊断,来构建一个人才培养保障系统。它的功能就是通过质量诊断和预警,提高学校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1)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
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的特定需求者是企业与学生。就业导向是职业学校自始至终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专业建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首当其冲的重要地位。在进行人才培养评价时,首先就要判断在专业建设方面是否坚持了就业导向的原则。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发现专业设置、专业实施、专业考核中的某一环节出现异常,则应及时作出预警,以便决策部门采取措施尽快解决。
(2)强调多元整合的课程开发。
所谓课程开发,是指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而课程方案则是学校确定教学内容和组织实施的操作计划,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总和。就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而言,由于其技术型人才的特定培养目标,应将符合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采取“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进行课程开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职业学校的共识。
在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三者一环紧扣一环,将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贯穿始终,必将使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化,更加有利于优化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反之,当质量诊断过程中发现其中某一环节有可能出现偏差或相互脱节的现象时,就需要及时提交预警报告,这样才能使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质量保证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
职业教育由课程开发引入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单纯将学生作为教学管理对象的做法,应注重“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其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在从招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处处地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为基础,变管理学生为服务于学生。
(4)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的资源管理。
职业学校既要强调过程管理,也应注重资源管理。对资源管理的监控与评价,是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对可能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进行诊断,是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评价过程之中的重要方面。师资队伍状况,财、物两方面的资源是直接服务于教学活动而产生效益的,因此对教学的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资源管理方面要坚持“软硬结合”,强调“两手抓”,才能满足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如果某一资源方面的项目指标超过预设的一定范围,即应及时作出预警。
职业学校实施人才培养评价,实际上就是围绕以上四个主题进行的。密切观察和分析各类因素的动态变化,经常注意它们是否保持着应有的规范,由此形成了人才培养评价的组织结构。
3.2职业教育必须努力适应的外部环境。
职业教育要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必须适应和服从于外部环境发展的需要。首先,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非常鲜明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根据近年来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调查,发现企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从业岗位扩张现象十分明显,且大多数企业表示,将会继续引进职业学校毕业生,充实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职业岗位。关键是,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将直接取决于职业学校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其次,由于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双重需求主体特征,这就要求必须同时考虑两个方面的具体需求。社会经济的需求只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反映的则是社会广大群众(学生个人及
其家长)有着怎样的现实选择需求。这两个方面的需求都反映了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要,是对人才培养进行监控与评价时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去适应的。
4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框架
在此基础上,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资源管理出发,来探讨构建一个教学运行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框架。
4.1专业建设
(1)专业设置:市场对相应专业的人才需求度、学生、家长对专业的认可度、专业设置所必需的软、硬件配备度。
(2)专业实施:专业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文件的吻合度、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的适合度、重点专业的资金投入与建设实际情况。
(3)专业考核: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政府主管部门对相应专业的评价、学生在学习后对专业的评价。
4.2课程开发
(1)教学计划:计划根据需求的更新与调整幅度。
(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完备程度、大纲与目标的符合度、大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教材:教材的时效性、规格、创新性、先进度、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
4.3教学过程
(1)生源情况:招生规模、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学习困难学生情况。
(2)教学管理:学习情况、授课情况、违纪情况、教学管理制度。
(3)毕业与就业:资格证书、毕业情况、就业情况。
5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的实践
质量诊断和预警系统的实践,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的。
5.1专业设置社会认证度的调研与论证。
主要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到社会企业对本专业的设置情况进行进行广泛的社会企业行业调研,论证专业设置的可行性、专业培养目标的适合度、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等。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对专业设置进行及时修正。
5.2专业实施的督导制度。
选调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人才培养督导组。督导制度具有专家指导监督的性质,专业对口和教学管理专业人员的结合是督导队伍的基本特征。督导员的专业权威和管理权责,以及客观中立的地位,对专业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文件的吻合度、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的适合度进行督导检查,从而监督专业教学的实施全过程。
5.3专业考核论证
通过对国家政策、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院的办学状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对专业的评价等方面的考查论证,掌握专业建设状况及发展前景,重新修正专业建设规划包括专业目标、建设步骤和阶段目标、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等。
5.4培养过程检查制度。
由教务部门组织实施,一是对各教学部门执行教学文件、落实学校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二是由教务处提出教学检查意见,对教师阶段教学工作各环节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一般在期中、期末进行,检查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交教务处备案。
5.5学生评价制度。
由教务处组织实施,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给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育手段、育人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这一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
生从被动的质量制定对象转变为主动的评价者。在评价中反映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学的满意程度,使评价更为客观。
经过几年运行的结果,收效较为明显。一方面加强了专业改革的力度:根据社会对毕业生要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改善了教学条件、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素质、更新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增进了师生之间教学的互动;另一方面真正发挥了社会、学生的评价作用,让社会、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学校还把由此掌握到的第一手信息,作为教学进程调节、内容调整和教师聘用的重要依据。
5.6评价的组织和方法步骤
1、评价组织: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评价由学校和各系部共同组织。由教务处和督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评价。
2、评价时间:专业建设的评价一般安排在每年的第二学期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
3、评价方法:各种评价均应按督导评价规定填写相应的评价表。社会评价、毕业生评价、专业建设委员会评价每年进行一次,在校生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价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交教务处备案。通过各种评价使学院了解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以方便学院对专业建设进行宏观管理。
4、评价等级
评估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参考文献:
[1]赵川平:《建立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保证体系的实践与认识》,《高等理科教育》2002年第五期。
[2]王 颖:《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评估若干问题初探》,《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年第3期。
[3]教育测量与评价[A].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王汉澜.教育评价学 [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5]涂恒汉.学校教育工作评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黄崴.现代教育督导引论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王前新,卢红学 《职业人才培养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职业技术教育》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