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路危险路段排查整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公路危险路段排查整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我国每年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在公路危险路段和安全防护水平低的路段上发生的交通事故比较突出,这是我国目前交通事故的主要特点之一。为贯彻落实“五整顿”、“三加强”措施,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多年来各级交警部门始终把加强公路危险路段排查整治工作作为事故预防的一项重点来抓紧抓实,由此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不容回避的是排查整治工作艰难,任重道远。公路危险路段排查整治工作难在哪里,如何才能破解这道难题?笔者结合调查思考对此难题试作浅显探讨。
一、关于目前公路危险路段认定标准的探讨
目前公路危险路段认定标准和督办级别,是以固定值路段内发生交通事故的次数和造成人员死伤的情况作为重要依据的。如2007年3月至4月安徽省交警和公路部门联合开展的危险路段排查整治工作中,省级督办的危险路段标准是: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公路500米范围内发生3起以上造成人员死亡交通事故,或者2公里范围内发生3起以上一次死亡3人以上交通事故,同时具有急弯、陡坡、连续下坡、视距不良、路侧险要等特征之一,且技术参数达不到或者超出国家标准的路段。市县级督办路段的事故起数依次递减。
多年来,各方对危险路段认定标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的见解始终存在分歧。在目前这个认定标准中有三项基本条件值得探讨。一是过于注重人员死亡的结果。这个基本条件确定的结果是容易漏掉事故发生次数很频繁,但暂时事故后果未达到既定起数和严重程度的某些危险点段。从科学的角度讲,事故的严重性只是一个结果,有没有人员死亡或死亡多少人,带有较大的偶然性因素。比如同样的事故在不同环境下伤亡程度不一,一辆大货车和一辆大客车发生同样的事故伤亡多少人差别就很大等等。二是过于注重公路技术参数不合理的因素。这个基本条件确定的结果是容易漏掉事故发生次数很频繁,但公路技术参数在合理数值之内的某些危险点段。因为路只是交通“人、车、路、环境”四要素之一,受其他因素影响,有些技术参数在合理数值之内的公路点段也事故频发,这些公路点段不加以整改也必将引发重大事故。如某县两处弯道近年事故频繁伤亡多人,驾驶员和群众反映强烈,但公路部门经过实地测量技术参数符合标准,因而没有将其列入危险路段整治范围,在当地引起了争议。三是全国使用同一具体事故起数判定标准是否合理。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区交通环境差异明显,事故发生状况也大相径庭。使用同一起数进行排查,容易造成不同地区排查出的危险路段或者极少或者特多两种极端出现,使得一些地区在排查工作中抓不住重点而流于形势。
因此在危险路段认定标准中,我们不能忽视固定值路段内事故多发导致危险性加大的事实。也就是说,在固定值路段内不管它事故结果严重程度如何、公路技术参数是否合理,只要在划定时期内事故发生次数达到较高数值,我们就应该认定它为危险路段或者说事故多发路段,这样更符合危险路段事实,整治起来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那么这个较高数值应该怎么认定?全国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专家组组长、同济大学教授方守恩研究出的《道路交通事故多发位置认定方法》做出了科学的论证,笔者认为应该适合排查整治实际情况。这是一种概率统计方法。简单地说,比如把100公里道路切成100段,在一定时间内统计每段发生的事故,其中一起事故没有的很少,事故特别多的也很少,发生两三起的比较多。在数学上做一个累计频率曲线,发现其中一点,这个点的一段很陡。说明超过这个点,发生事故的起数迅速增加,但所占比例不大。而这一点以下,发生频率很高,但事故起数不大。截取上面一段,就是事故多发路段。这种认定方法的好处在于它能够避免人为的定起数,有利于排查出重点路段,同时能够解决我国地域交通安全状况差异大的问题。
二、公路危险路段排查整治存在“三难”现象
(一)排查难。公路危险路段排查是一项涉及道路条件、地理环境、驾驶心理等因素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不仅牵涉到交通工程学相关知识和公路各项技术参数,而且需要对各项交通因素组合后的实际效果进行测算和评估。而基层民警中掌握这种专业知识技能的可谓凤毛麟角,这就直接影响到排查工作的质量。在以前的危险路段排查工作中,基本上是交警一家唱独角戏,民警们只能依据事故情况和工作经验做出判断。近年来部分地区交警和公路部门联合开展了危险路段排查整治工作,较大提高了排查工作的质量,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由于双方工作思维方式不一,排查角度、方法不同,得出了结论也存在差异,如对事故频发但技术参数在合理值内的某些路段是否应该列入危险路段存在争议等,这些直接影响了排查工作的质量和结果。
(二)预见难。目前的公路危险路段排查整治工作,基本上是基于某些路段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事实以后展开的,属于一种事后补救的工作模式。但事物发展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古语说小痈不治必成大患,许多事情在发生前有着前期征兆,一些路段在重大事故发生之前是已经发生过较多一般事故的,只是没有被及时预见和整治,才导致了后来恶果的发生。因此提高前瞻性和预见性,将大大增强排查整治工作的社会效益。但如何提高这种预见性,确实是摆在交警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整改难。目前公路危险路段排查整治工作基本上还是交警一家唱主角,安监、公路、交通等部门只是被动参与。由于角度不同,排查结果往往见解不一,其中缺少一个牵头组织或是协调机制来保障其正常工作的开展和结果的认定。一些地方政府对排查整治工作重视不够,交警部门逐级提交的整改报告上报政府后,分管领导只是正常批示请交通、公路部门予以整改后转送相关部门,整改落实工作缺乏监督力度。公路、交通等部门出于见解不一或资金落实等原因,整改工程往往积压严重。如某县近年来交警部门排查上报的9处省道危险路段中,公路部门只整改完毕3处。
三、加强公路危险路段排查整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争取政府领导重视,加强部门之间合作。
公路危险路段排查整治是一项牵涉到多个部门的综合整治工作,这项工作要取得实际成效政府领导重视是首要前提,否则前期排查工作做得再好,后期整改得不到落实整个工作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多方争取地方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利用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的平台,建立公路危险路段排查整治工作机制,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解决部门排查意见分歧,及时确认危险路段,落实督办制度,实行综合治理。
(二)区分研究地域差异,完善危险认定标准。
上级交管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应当在充分考虑我国地域交通环境和事故发生状况差异明显事实的基础上,区分各地形势差异,研究各地事故特点,研究制定出适合不同地域特点的弹性认定标准,或者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研究制定适合各地特点的固定数值认定标准,这样更符合实际情况,排查整治工作也更有针对性、更有实际效果。
(三)提高民警专业技能,邀请专业人士参与。
提高民警专业技能是提高排查工作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交警部门应当确定一批经历较长、素质较好的民警,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使其掌握驾驶员的交通特性、交通流特性与理论、道路交通规划、公路技术参数测算等交通工程学基本知识,并且学以致用地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同时要邀请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帮助排查整治工作测算评估、参考决策、研究整改,使最后认定结果更加科学,整改方案更加可行。
(四)先易后难有的放矢,落实责任逐步整治。
公路危险路段整治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需要资金投入的综合工作,实际工作中落实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交警部门在汇总上报时应当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提请政府督促相关部门加以整治,按照各自职责范围明确各自整改责任,对容易整治的先行改起,对危险程度严重的重点进行整治,对暂时不具备整治条件的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并列出整治时间表,明确整治工作进度,以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五)注意事故多发苗头,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交警部门在日常交通管理特别是事故处理工作中,应当建立健全事故台帐,加强事故时间规律和地域特点等状况分析和研究,力求掌握本地事故规律和特点。对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和群众反映较多的一般事故多发点段,要注意其苗头性特征,对其形成原因要重点加以分析和研究,并联合有关部门提前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
(六)公布危险路段情况,提醒司机谨慎驾驶。
对已经排查认定的公路危险路段要及时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向广大群众进行公布,对已经列入整改计划的要公示治理项目、治理单位、完成治理任务的时间等,及时让群众了解知情,做到心中有数,保持警醒。同时提醒广大驾驶员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在经过上述公布的危险路段时减速慢行,谨慎驾驶,确保安全。
第二篇:危险桥梁排查整治情况
永吉县交通运输局
关于危险桥梁排查及采取安全保障措施情况的汇报
避免再次发生2011年历次塌桥伤及车辆、百姓生命的重大安全事故。按照吉林市交通运输局2011年7月15日紧急会议的精神,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市局对以桥梁为重点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部署。我局立即组织危险桥梁排查及对危险桥梁采取安全保障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一、危险桥梁排查
我县农村公路上的桥梁共126座。2011年水毁恢复重建桥梁96座,我局派专人对剩余30座桥梁进行全面排查。其中,一类桥梁10座,二类桥6梁,三类桥1梁,五类桥梁13座。
二、安全保障措施
1、加强对县、乡、村农村公路上危险桥梁的监督与养护管理力度,严防死守,常抓不懈,坚决杜绝桥梁安全事故的发生。
2、加强对危险桥梁的日常巡查,设置明显的警示警告标志,并进行必要的交通管制。
3.对三类以上危险桥梁,设置限速、限载标志,严禁超载车辆通行。
4.对特别危险的桥梁采取封闭交通,并确定车辆绕行方案。对无绕行路线的桥梁,按照《2010年吉林市交通运输局水毁抢通工程指导手册》的标准修建搭设便桥,铺设便道,并在明显位置设立警示标志标牌,向社会公示公告。
第三篇:山区公路施工保畅的难点与对策
山区公路施工保畅的难点与对策前言由于全省国省道出现水泥砼路面大面积破损及数十个被称为“黑点”的事故多发路段,省交通厅决定用三年时间实施“改善工程”改造。在实施“改善工程”的水泥砼路面重铺过程中,认真探讨如何做好施工保畅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以闽西山区公路不但车流量大,且道路交通状况较复杂的实际情况为例,为防止重铺路段施工发生严重堵车
现象,以保障过往车辆、行人的通行安全,笔者就山区公路施工保畅的难点与对策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山区公路施工保畅难点: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境内山峦起伏,群山绵延。闽西公路修建于矿产丰富的山区路段交通干扰大,道路状况呈现坡陡、弯急、路窄、山区公路多数技术等级较低,有的还属于等外路,单边路面仅有4.5m,个别路段如汀四线单边路面不足2m宽,养护公路海拔最高为1500余m,纵坡最大达到11,平曲线转弯半径最小为15m.且车辆行人混合交通状况严重,仅新罗区就拥有40余万人口,拥有汽车18889余辆、摩托车73000余辆,繁忙路段昼夜交通量达11980余辆次。满载矿产资源通往闽南沿海和出境广东、江西等省的车辆大量超载、超限运输成为公路两大杀手。在单边不足5m的路面进行半幅施工半幅通车的状况下,施工过渡路段很难实行双向通行,有的只能单行道行驶。再加上大量的超载、超限运输车辆在行驶中半坡熄火、起步半轴扭断、下坡制动不灵及不服指挥的车辆冲关等现象,时时危及着施工作业人员和交通疏导队员的生命安危,给山区公路施工保畅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二、施工保畅对策:
(一)构建组织保障:一是设置全市“改善工程”工作指挥部。由各设区市政府牵头,各市公路局领导、总工程师、各公路分局主要领导组成。做到全局一盘棋统一指挥,并实行市局、分局、施工班组三级安全负责制,做到领导到位、管理到位、工作责任到位,全力以赴投入“改善工程”的保畅工作。要求各施工单位在开工前一个星期积极取得当地政府和交警部门的支持,并通过报纸等新闻媒介向社会各界告知施工信息,以取得社会各界特别是驾驶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按规定对施工路段设置多级GB5768—1999反光式导向标志和施工警示提示进行安全步控,做好作业区域的安全防围防护,对路面作业人员、施工现场旁站人员、路政人员按规定配给安全反光标志服和劳动防护用品。二是在施工现场设置交通疏导组。协调交警人员和安排路政人员、路政协管员、工地施工员、民工队伍等组成,并配给路政巡查车、手机、对讲机、强光照明手电等设备,在施工路段昼夜24小时轮流值班疏导交通。三是设置通车道养护组,抽调民工数人组成。通车道养护组应加强对通车过渡路段及前后路段的日常巡查和养护,确保路面不出现大的坑槽和沉陷,以提高车辆的通过能力。四是设置机械保障组。在施工路段两端各配备ZL50型铲车、备用拖车、千斤顶、钢索绳、灭火器等以便应急使用,并可联系高速公路或就近车队备用一辆清障拖车随时待命。路政巡查汽车和摩托车每日在通车路段巡回检查,发现问题急事即报,并负责对保畅预案的执行落实。五是设置应急施救组。联系当地就近一家有维修力量的车辆维修队伍组成,以便随时对故障抛锚车辆进行应急施救。六是设置“质量监理”和“安全保畅”两个督查组。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质量、安全、保畅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好督查和落实,并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各市公路局编制的施工计划限定的开工时间及施工工期进行综合实施,尽量避免同一线路多点施工造成多处堵车。
(二)编制几类特殊情况的应急保畅预案:一是对车辆抛锚的应急处置。交通疏导组在指挥车辆放行过程,遇有放行车辆故障抛锚,立即与两端交通疏导工作人员通报受阻情况,暂时切断交通或指挥车辆绕道通行。并即通知就近车辆维修队伍赶赴现场,对故障车辆进行抢修。对一时无法修复的抛锚车,及时组织拖车或铲车等机械将故障车撤离现场,尽快恢复通行。对个别车辆超宽行驶或其他不确定因素造成交通受阻时,立即派员进入现场进行指挥疏导,消除人为堵车,并努力控制每个施工点堵车时间不超过30分钟。二是对交通事故的应急处置。在放行过程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立即向当地122台报警,同时果断切断两端交通,尽可能指挥其它车辆绕道行驶,并协助交警部门保护好事故现场。一旦出现人员伤亡时,现场救援队伍积极帮助进行救护,并等候120急救中心将伤员送往医院抢救。在交警处理好事故现场后,立即派员对现场进行清场,扫除各类障碍物,尽快恢复通车。三是对路面故障的应急处置。对通车过渡路段的路基弹簧、路面沉陷或路面打滑造成的堵车,迅速调派人员,动用机械及储备养护材料全力以赴进行抢修恢复原状。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指挥车辆绕道、铺设临时通道等应急措施,恢复道路畅通。同时要加强做好施工组织工作,尽量采用两个后台一个前台和一个施工班组的施工方案,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施工工期。对击碎好的路段3天后及时组织施工,对路面施工长度严格控制
第四篇:新形势下乡镇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做好乡镇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2006-5-11
要切实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入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举全省之力,采取重点突破和整村推进等扶贫方式,通过又好又快的发展,努力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历史任务。因此,做好乡镇基层工作成了重中之重。
一、正确认识乡镇工作的重要性
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充分说明了切实加强乡镇基层工作,巩固乡镇基础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乡镇作为人民政权的基石,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人民群众联系最接、最紧密。乡镇干部作为稳固农村政权的骨干,直接担负着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稳定农村的重任。乡镇政权和乡镇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如何,直接影响到民心的向背、事业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人民群众就是通过乡镇干部的形象来认识我们的党,通过乡镇政权的执政能力来判断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各级领导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充分认识做好乡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乡镇领导如何正确审视自己,找准发展路子,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乡镇工作的难点及原因分析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49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7个。对甘肃来说,要完成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地区乡镇干部职工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为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做好乡镇工作也遇到了许多难点及问题:
1、工作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我县属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自治县,海拔高,地处戈壁沙漠,常年干旱缺水,环境恶劣。再者,我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缺乏发展的物质条件。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加上投入有限等原因,我县的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草场)少,水利灌溉程度低,公路覆盖面窄、路况差,电力设施和电力供给不足,部分地区和群众仍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通电率、通路率、通电话率和通电视信号率等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众所周知,乡镇政府要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多项工作。乡镇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农村工作面广、量大、事杂,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既要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执行上级指令,又要尊重老百姓的意愿;既要改造旧环境求发展,还要维护稳定保平安等等。由于国家体制和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乡镇干部下乡到第一线工作难度加大,工作压力大。
3、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乡镇一级政府财力单一,特别对我县这样的边远县成而言,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广大农民基本解决温饱,至今尚未彻底摆脱贫困,乡镇又实行财税包干制,要完成任务才能得到工资,乡镇工作困难重重。乡镇领导要突出政绩,又必须在任期内争取项目和资金来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地方经济。由于项目资金的审批程序繁琐,使用管理严格,运转周期较长,很多工程就只有靠借、贷、要,这样虽然政绩出来了,但给乡镇遗留下了许多隐形债务。农牧民增收难、债务偿还难、财政平衡难这“三难”是制约乡镇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因素。
4、乡镇党委、政府在村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第一,对村干部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有的对村干部缺乏正确的态度,认为村干部水平低,是干具体工作的,不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有的在村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缺乏长远的治本措施和规划,重使用、轻培养,重调整、轻教育,抓一阵、松一阵等问题比较普遍。第二,对村干部的选拔、管理、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绝大多数的乡镇党委、政府在推荐、考察和选拔村干部时没有可操作的具体标准,随意性大。对村干部布置任务多,检查落实少,指导帮助多,有力监督少;村“两委”内部及相互之间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督制度,难以实施监督。在激励方面,多体现为精神激励,表彰形式过于简单,开个会吃顿饭或广播一次了事,很难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5、村干部自身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年龄偏大,思想观念保守。绝大多数村干部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时虽有丰富的经验,但和年轻人相比较,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思想观念陈旧,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守摊不创业,对村情、对市场缺乏研究,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习惯于传统的农业耕作,不能发挥本村的地理、交通、资源优势。第二,不学习,政策水平低、业务能力差。部分村干部认为自己是干具体工作的,学不学理论关系不大,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一定的理论素养。他们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了解不够、掌握不细,常常从自身利益出发,以个人的好恶,凭借老经验、老办法处
理问题和执行政策,往往造成了偏差和走样。由于不加强学习,这些村干部不懂农村实用技术,不懂市场经济、金融、法律、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能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信息、技术、项目、市场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依法治村的能力低,面对农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力不从心。第三,“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和发达地区相比较,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缺少地域优势、地理优势和人才优势等,招商引资很困难,申请项目很困难,部分村干部认为“先天不足”,从而悲观失望,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对如何摆脱困境缺少理性的思考。第四,私心重、公心差,服务意识不强。大部分村干部的补助低,工作条件艰苦,政治上没有多大前途,当上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就到头了。因此,部分村干部在工作中得过且过,为村民服务的意识不强,看见矛盾装“瞎子”,听到意见装“聋子”,遇到麻烦绕“圈子”,甚至以权谋私、偏亲向友。第五,自律意识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生。部分村干部自我约束能力差,理想、宗旨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甚至耍威风,搞特权,贪图享受,腐化堕落。
三、搞好乡镇工作的对策与思路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搞好乡镇工作,责任在党委,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各级领导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乡镇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实。要发扬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抓乡镇工作的经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乡镇工作的新路子。针对少数干部在一个地方不安心,思“迁”、思“调”的问题,要在乡镇领导班子及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大力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苦干实干带群众致富”的学习热潮,以“三个有利于”和“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标准衡量一切工作,秉承“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执政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切实增强乡镇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乡镇领导既要在届期内出成绩、出政绩,又不能留“尾巴”、留“后遗症”。通过学习,要求乡镇干部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和干扰,切实转变乡镇机关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切为群众服务,开拓创新,廉洁自律,勤政务实,苦干实干,带领群众早日奔上小康。
2、稳定乡镇干部队伍,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要保持乡镇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主要领导干部的调整不能过于频繁。除了任届期满,或班子极不团结,或个别领导干部能力水平低、素质差外,在任期内(宪法修改后应为五年)一般不宜对班子和领导干部作大的调整,也不宜把这个乡镇的领导调到另一个乡镇去交流使用,要尽
量在本乡镇使用(特别是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以保持乡镇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乡镇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各级各部门要在生活上、工作上多关心乡镇干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报道为主,多宣传先进乡镇的典型经验和优秀乡镇干部的先进事迹,让全社会都理解和支持乡镇工作。同时,要把对乡镇干部的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并贯穿在干部的思想教育、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各个环节之中。结合本地实际,适当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对乡镇干部的住房、家属调动、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也要给予关心和照顾,使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干部感到政治上有盼头,事业上有奔头,经济上有想头,工作上既有压力,更有动力。让乡镇干部思想顺心、生活舒心、工作安心,满腔热忱、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
3、给乡镇干部松绑减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任务非常繁重,县上各部门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合理调整和安排各项工作,严格控制非生产性任务下派,减少基层工作压力。各部门制定出台政策要注重配套衔接,增强可操作性,在下达各项指标任务时要充分考虑乡镇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把所有矛盾都推到基层,要更多地为乡镇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上级党委、政府要适当压缩或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达标升级、检查评比活动,对乡镇工作的检查考核要简化程序和办法,重点考核工作实效,不能单纯强调投入、装备。禁止多头检查,慎用、少用“一票否决”。各部门及对口联系单位不得在乡镇乱吃乱喝,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强行向乡镇摊派报刊、书籍,为乡镇压缩不必要的开支。这个会那个会,这个应酬那个接待,党政正职不参加,就说你不重视,就要挨批评。所以,还要尽量压缩文山会海,减少乡镇政府迎来送往和不必要的应酬活动,切实给乡镇领导松绑减压,使之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经济、搞建设、谋发展,这是基层干部的强烈愿望,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4、搞好协调服务,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乡镇工作难的根本途径。目前,乡镇一级政权的行政职能发生转变,市场手段和服务功能逐渐增强,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正逐渐成为乡镇工作的主题。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搞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指导、服务和管理,强化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功能,发展公共福利事业,维护市场秩序。乡镇领导要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准工作重点,调整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带领群众早日走上致富之路。乡镇干部要学习和掌握市场知识,自觉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民的生产,围绕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
生产潜力,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开发、财政税收等政策,用政策引导乡镇发展。同时,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培植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增加农业税收,扩大基础财源。根据我县实际,各乡镇要大力发展具有雷波特色的优质脐橙、茶叶、青椒、莼菜、竹笋等项目,促进县域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5、密切干群关系,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大力号召全县乡镇干部开展知民情、化民怨、帮民富、暖民心和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法律的“四民四送”活动,做到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架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乡镇工作主要就是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乡镇干部无论时间多紧,任务多重,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村组和田头地角,同农民讲政策,听农民心里话,帮农民办实事,体察群众的想法,倾听他们的意见。对农民群众拥护什么、反对什么、忧虑什么、盼望什么,领导干部应做到心中有数。干部心里有群众,群众心里才会有干部。只有干群关系融洽了,才能取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工作才能打开新局面。同时,还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和法规,集中人、财、物力,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工作中的难点,往往是工作得以突破和推进的关键;群众关心的热点,常常是大局稳定与否的“晴雨表”。当前要积极按照中央安排部署,稳步推进和巩固“费改税”的成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农民集中精力抓发展、奔小康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
6、建立健全制度,科学规范乡镇工作。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要运用好约束机制,紧紧围绕人、事、物建立健全一整套管理制度,强化对干部、财务、工作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机关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学习制度》、《民主生活制度》、《目标考核制度》等,使对乡镇干部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同时,还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严密、细致的财务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堵塞各种乱收乱支的漏洞。乡镇工作点多面宽,繁琐复杂,目前的定量考核指标存在实际上的不可比性,考核乡镇领导工作实绩时,既有本人的能力、水平、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原因,同时也受区位条件、原有基础、经济水平及其他条件的影响,实际操作中难免有失公允。因此,上级党委、政府必须研究制定一套乡镇干部岗位责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具体目标、奖惩标准,科学考核乡镇干部政绩。并正确运用考核成果,对作风正派、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干部,要敢于破格提拔使用,真正实行“能者上、庸者让、差者下”。同时,在基层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政
务公开、财务公开、村务公开、社务公开,建立健全廉洁自律制度、基层评议制度,规范约束干部的行为,让农民群众对乡镇班子和乡镇干部进行定期评议,促进乡镇机关提高办事效率。
第五篇:出国政审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出国政审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和对外经贸合作、科技交流日益广泛,我县党员干部及其它人员因公出国逐年增多,类型也呈多样化。作为县一级如何把好出国人员政审关?真正把那些政治过硬、思想先进、作风扎实、纪律严明、专业精通等各方面综合素质好的人员派遣出国;防止那些政治立场不坚定、出国动机不纯,可能会有损国格的人员派遣出国;以及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等,都成为我们组织部门出国政审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对此,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通过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我们认为目前县一级出国政审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难点:
难点一:有部分人员对出国政审工作认识不足,有的人甚至认为政审不过是例行公事。工作中,我们了解到多数出过国的同志反映,出国手续繁多、复杂,期望政审能简化快捷,许多基层单位经办人也大多认为出国的大多是党员领导干部,大概、估计不会有什么问题,易出现思想上麻痹,把关上放松,工作上例行公事、走过场。
难点二:出国人员自己来办或领导打招呼,易影响政审人员严格把关。实际工作中,在县一级因公出国人员以科级干部或各单位“一把手”居多,如我县XX年四批4人因公 出国人员,都是科级干部,其中3 人是单位“一把手”。因此,在政审中有时是领导干部本人,或者是领导干部打电话催办,要求快办,这样易干扰经办人按部就班审核的步骤和程序,不利于严格把关。
难点三:凡来组织部门办理出国政审的,都想随到随办,留给政审的时间紧张。凡是前来办理政审的大多都火急火燎,有90%以上要求立即办,并都说不快办将影响下一步护照签证的办理。而政审需要填表、请示领导、查档、调查、走访等许多程序,少则一天,多则几天,这是一对不好解决的矛盾。
难点四:出国人员中,尤其是领导干部出国,一般不愿将出国事宜公开,不利于政审公开透明和群众参与监督。约占一半以上领导干部出国,在办手续时和出国前都不愿在本人所在单位公开出国事宜。如我们到有些单位去调查,问到某某领导要出国,其现实表现情况时,被调查群众感到惊诧,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难点五:部分单位政审工作流于形式,严格政审把关不够。由于出国者多数是县直各单位和企事业的负责人,在基层单位把关政审时往往流于形式,只是有关人签个字,单位盖个章;这些人往往与组织部门也熟悉,受人情关系以及申办人自述时间紧张需要急办等因素影响,我们经办人有时也会迁就照顾。
难点六:对农民、个体私营企业人员以及劳务出国人员政审不好把握。按有关规定,就是一名普通农民因公出国,也要县委办理政审手续,作为县委,对科级干部比较了解,而对一名普通农民表现的确不易调查和把握,有时还是在外打工的农民。如我县曾有一位农民在张家港打工多年,98年被外派到日本打工学习,却回到县里要求政审,我们感到很难把握。
难点七:出国政审经办人培训少,随着人员流动,业务不精,影响了政审的效率和质量。
难点八:出国人员办出国手续时急促迅速,而回国人员上缴《出国人员鉴定表》时却都被动迟缓。我县出国人员中,约占70%出国人员出国时都想急办,而回国后多次催要“鉴定表”时迟迟却交不出来。
政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较多,我们归纳的八个难点只是粗浅认识,虽然目前我县在政审中还未出现什么大问题,但一些难点问题不及时解决,势必会留下事故隐患,针对我们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解决。
对策一:吃透精神,把握政策
一是我们组织部门有关人员要自觉学习省、市有关出国政审方面的文件,切实领会文件精神实质,把握政策界限,提高业务素质。二是以会代训。组织乡镇组织委员和县直人 事股长认真学习,明确政审的政策、原则、程序、方法、要求、责任等内容。三是向兄弟县区学习,有问题多向上级请示,不符合规定的事情坚决不办。
对策二:提高认识,明确意义
通过认真学习文件和政策,要让大家做到“四个明确”:明确出国政审是出国人员管理诸多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这一关把得不好,势必会给其它环节和出国人员管理带来重大隐患。明确出国政审既是党和政府赋予组织部门和各级党委的权力,更是交给我们的重要责任。明确出国政审服务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对改革开放政策的信任程度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明确党员干部出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只要出国在外,就是普通的一名中国人,其一言一行都直接关系到中国对外形象。
对策三:分工负责,集体会审
虽然组织部门是出国政审的综合管理部门,但要做好这项工作,仍需各个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我县把相关的公、检、法、纪委、保密、外事等部门都列为出国政审工作责任单位,对出国人员实行六部门分别审查,共同负责,最后由组织部门综合作出结论。这样可以比较全面了解出国人员情况,提高政审工作质量。
对策四:坚持原则,严格把关
省、市对出国政审的条件、标准、程序都有一些要求和 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我们认为要切实做好“查、访、会、把、审”五个环节。即一查:查阅申请出国人档案,了解历史情况;二访:到申请人单位实地调查,了解现实表现;三会:由相关部门集体会审、共同把关;四把:由各级层层严把政审关,逐级落实负责制;五审:对出国人员出访期间的表现进行审查。
对策五:实行公示制,让群众参与政审
对出国人员,我们在单位或出国人到组织部申请办理手续时,开具一个公示函,要求在出国人单位以一定方式公示,请群众一同来参与政审,提供出国人有无关于经济和其它方面问题的情况。
对策六:提高效率,服务基层
出国政审是一项政策性强、要求严格、事关大局的重要工作,我们在坚持原则、认真把关同时,也要尽可能提供高效率的服务。一是提前介入,在知道某人出国但出国人员政审通知未到之前,可先进入情况,提前做一些可行工作,如查档、准备材料等。二是主动请示,把握工作时效性。工作中遇到问题要主动向领导,向上级请示,尽可能快办。三是及时协调,发挥工作主动性。在出国人员具体手续办理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单位需协调的,我们要主动出面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