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转换及发展方向
试论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转换及发展方向
左旦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审计处)
摘要:内部审计职能是内部审计本质属性的体现,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在经济监督、规范管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尚处于财务监督的较低层次,其功能和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转变审计理念;调整审计目标,转换内部审计职能;实现审计目标由检查监督型审计向防范风险、提高绩效的管理导向型审计的方向转变;审计角度由关注微观执行层次向关注宏观战略层次的方向转变;审计时间由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的方向转变;审计手段由手工查账为主向计算机辅助审计和网络审计的方向转变;审计队伍构成由财会人员为主向多元化的专业人才结构的方向转变。在推进审计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量力而为,控制审计风险。
关键词:审计理念;目标演变;职能转换;发展方向
Discusion on Transform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ZUO Dan-ping(Auditing Office of Central-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Abstract:The function of Internal auditing reflect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internal auditing.Internal audit has certain role for management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t lies lower level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So internal Audit must changes audit ideas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s guidance, internal audit must adjust objectives and changes functions, shift audit objectives from supervision to management type audit of guarding against risk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The angle of internal audit changes from following with interest of microcosmic implement to macroscopic strategy level.Internal audit time changes from after the event to whole process.Internal audit means changes from manual to computer and Internet.Internal audit staffs structure changes financial accountant to diversification professional.Internal audit must act according to one's ability and control risk in innovation process.Keywords: audit ideas;objective development;function transfer;development direction近年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已从最初的合规性财务审计逐步发展到目前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的综合管理审计,有的高校已经把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纳入了审计的视野,审计业务得到不断拓展和深化。内部审计已经成为高校管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加强内部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提高综合效益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和财务收支的不断增长,许多高校债务沉重,内部管理未及时跟进,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财务管理失控的问题,违规违纪问题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产生,与高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控制环境弱化,在整个管理系统中内部审计理念陈旧、职能定位不准、审计内容层次过低,导致经济监督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针对这些问题,一些高校正在采取措施进行整改,从完善内部控制入手,实现内部审计的职能转换,将经济监督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控制监督,实践证明不失为一种化解管理风险的有效途径。在新的形势下,研究探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转变审计理念,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提高审计工作层次和审计效能,强化管理服务职能,对于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高校内部审计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准确把握高校发展趋势及内部审计特点的基础上,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校审计工作贯彻“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 “以师生员工为主体,‘教’以教师为本,‘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确立师生的主体地位,把师生最为关注、学校领导最为关切、工作任务最为迫切的问题放在审计工作的第一位,把维护国家利益、学校利益和师生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重大事项,把涉及师生利益的热点问题确定为审计对象,为学校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全面协调,保障可持续发展
高校的发展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所需的合格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办学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或整体价值最大化。对高校审计工作来讲,所谓“全面”,就是要全面履行经济监督和管理服务职责,将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单位和部门都纳入审计的视野;强调“协调”,就是要使审计工作与学校发展的大局相适应,把审计工作始终置于促进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中,牢固确立审计工作必须服务于学校发展的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站在更加长远的角度谋划发展问题,明确审计工作的发展目标,加强审计基础工作建设,为管理工作提供满意的审计服务。
(三)坚持统筹兼顾,突出审计重点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审计不等于全部审计,要做到事无巨细的全部审计,既无可能也没必要,审计质量也无法保证。因此,在坚持全面审计的同时,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把有限的审计资源投放到最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去。在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时,要准确把握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脉搏,根据学校的工作重点和资金走向,加强审计跟踪和监督,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资金的审计,突出对学校发展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的审计,突出对影响全校全局及全校师生利益的问题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增强宏观意识,提升审计层次
在审计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查处细节问题,必须善于从宏观角度去研究分析问题,把握高校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各个因素的关联性分析入手,科学确定审计重点、审计对象、审计方式和方法,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深入剖析原因,发现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的不足,使审计建议对于加强高校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更有价值。
(五)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高校内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监督和评价,提高资源配置的效果、组织运营的效率和资金使用的效益。对高校审计工作来说,它服务于内部管理的需要,监督是手段,服务是宗旨,服务是监督的升华。因此,必须坚持在“参与中监督,监督中服务”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绝不能为监督而监督,而忽略服务职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通过揭露问题,分析产生各种问题的性质和根源,从源头上提出防范的措施和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堵塞漏洞,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六)树立现代内部审计的基本理念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认识到:(1)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伴生的关系,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内部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确认者;(2)内部审计是对管理部门确认的再确认,控制过程的再控制,既要服务于治理者,也服务于被治理者,是整个组织系统治理结构中的守门员;(3)内部审计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它通过评估、计量和报告总体风险,推动实施风险管理,帮助管理者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并实施监督;(4)内部审计要积极参与管理,对发展战略、资产并购、融资、投资等重大经济活动提供咨询和建议,参与组织一切重大的变革;(5)独立、客观、公正是内部审计存在的根本,要高度重视客观性和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使审计结果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二、内部审计目标的演变和职能定位的转换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内部审计的灵魂,而职能定位则是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工作的前提。
(一)内部审计目标的演变过程
纵观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主要以保护财产、查错防弊为目标;中间阶段主要以改善经营、加强控制为目标;当前主要以净化内部控制环境、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目标。美国著名内审专家劳伦斯·索耶在《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一书中对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其是否遵循公认的原则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地使用资源,是否正在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1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应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定义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于服务导向型,明确了内部审计的性质、目标、职能和目的,并将内部审计范围延伸到机构治理与风险管理,审计内容上要求从传统的发挥保证监督作用的财务审计向控制风险、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等增值型审计转变,这既给内部审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生存空间,也给内部审计工作定位明确了方向。
为适应这一发展方向,我国《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工作规定》将内部审计描述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规定》将内部审计主要职能定位为监督、评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指导性。为强调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其后中国内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二条又把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制度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从内部审计定义的修改调整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内部审计的目标与国际内部审计越来越接近,其目标是及时、准确地发现组织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诊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我国现代内部审计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伴随着国家审计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学术界对于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单一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仅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因此内部审计的职能就是经济监督;二是双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与咨询服务职能,也有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监督与评价的职能;三是多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评价、咨询服务、反馈、参与管理等多种职能。
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单一职能论显然已不符合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也落后于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双职能论认为,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两大领域才是内部审计的最主要内容。虽然对于内部审计是否具有管理职能在审计界尚无定论,但我们已清楚地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咨询服务等增值型审计项目所占比例将不断提高,审计将以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形式参与管理或控制将成为现实。本人认为,内部审计将具有监督、评价和咨询服务等多项职能,而且各职能之间是一种相互递进的伴生关系。
1、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内部审计的这种监督职能来自组织内部管理的需要。随着高校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化,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及管理层次的多级化,使得高层管理者面对纵横交错的经济活动,不可能事必躬亲地直接控制各管理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这就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监督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要求,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
2、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内部审计协会(ILA)在其发布的《内部审计责任书》中认为:“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检查各种业务活动以向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独立评价活动,是一种通过计量和评价其它控制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的控制。”由此可见,经济评价职能是内部审计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内部审计要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以履行评价职能,通过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3、内部审计的延伸职能或增值职能为咨询服务职能。内部审计的基本性质是一种管理服务活动,通过查错纠弊,加强单位内部控制,保证单位内部机构的正常运行,但它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对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还要根据审计所掌握的大量信息,分析组织对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反映和适应能力,通过调查、了解、评价、分析、判断,加工提炼形成审计报告反馈给高层,就政策执行的各个方面向高层管理者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将高校内部审计定义为: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高校内部审计的目标是提高学校整体价值,实现途径是通过关注高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露管理漏洞、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来实现的。今后高校在现在普遍开展的遵循性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向以下领域拓展:
1、参与风险管理,开展风险管理审计。防范风险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功能,这一功能在高校管理中尤为重要。所谓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地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审计主要是通过调查,取证、分析及评价组织内外主要风险因素,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测定风险点和风险度,审查风险应对措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其工作成果一般体现在内部控制报告中,当管理层有特别要求时,应当出具专项审计报告。
2、评价并改善内部治理,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评价是高校根据内部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内部审计既是高校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也是监督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力量,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独立于高校内部其他控制系统,同时又对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通过日常的审计活动,以内部控制中的“控制活动”要素为重点,针对各个环节的关键点逐一进行评价,评价其运行机制健全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寻找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向高校管理层提出强化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促进高校加强对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从而减少对资源利用不当和低效使用的情况而造成的浪费。
3、在常规审计的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三要素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是指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指实际取得成果与预期取得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因此,绩效审计是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对相关经济指标、考核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客观、系统地对单位、项目就其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高校绩效审计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内部审计为高校管理增值的途径之一。绩效审计从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入手,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高校办学的效益性体现在:投入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产出的效果性;即在投入上,表现为资金使用是否节约,是否合理利用物资资源,是否恰当配备教师及管理人员;在管理上,表现为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办学机制是否灵活实用,管理手段是否先进、高效等;在效果上,表现为数量上是否达到最大化要求,质量上是否达到一定标准。高校绩效审计的包括以下内容:
(1)人力资源配置的绩效审计。人力资源绩效审计是指审计部门运用专门方法,对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投入、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效益性进行分析,以促进人力资源运营向低成本、高效率方向发展。
(2)资金使用的绩效审计。内部审计通过资金的绩效审计将学校的财务管理状况、经济投入状况、经济实力作出全而详尽的论述、评价,针对资金使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促进学校的发展服务。资金绩效审计一般直接以货币价值形态为单位尺度来评价被审计项目的效益情况,审计重点都应以是被审项目的资金是否节约,经济效益如何考核评价被审计事项。
(3)物资资源使用方面的绩效审计。主要通过对房屋、仪器设备、图书资源等使用效率地分析,进行资源整合,挖掘现有办学条件的潜力,提高现有资源地使用效率。
(4)管理责任方面的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的中心目标就是发现管理效益问题,确定责任,提出管理建议,强化公共管理部门的效益责任,从而促进管理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当前开展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涉及管理责任的一种审计,就其涉及的内容而言包含绩效审计。
(5)服务质量方面的绩效审计。主要涉及管理部门、教辅单位、后勤部门提供的服务状况。这类绩效审计内容的评价重点主要不是经济效益问题,而更关注服务效果问题,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开展满意度调查赋分。
5、提前参与管理,在常规审计中增加管理审计的内容。管理审计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对经济管理行为而进行的审计。财务审计以审查基本财务信息为主,管理审计以审查管理信息为主。管理审计主要是通过对管理活动进行连续跟踪和对管理控制制度、管理过程、管理活动、管理质量的审查,采取专业方法进行检查、取证及分析,评价管理组织是否合理,管理机构是否健全,管理活动是否有效等,其主要内容包括:
1、发展战略审计。它要求内部审计扩大视角、提前进入战略层面,参与讨论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战略规划、方案设计、执行、管理及其效果实施动态监控、审查及评价,为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价值的建议。
2、重大决策的审计。它要求审查决策是否经过规定的决策和优化的程序,是否坚持了科学合理的原则,决策的方法和手段是否恰当。
3、计划和预算审计。它要求内部审计参与计划和预算的制定过程,审查计划制定过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否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具体的保障措施和考核标准,并发表具体的审查意见。
4、组织和制度审计。它要求审核完成计划的组织构架的合理性,组织内部职能分工及岗位分工的明确性,内部规章制度的适当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等。
5、控制过程审计。它要求审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各项制度执行情况如何,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6、实施效果审计。要求通过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等方式,对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转换与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大多将主要精力投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及监督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高校内部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与监督向评价与咨询的方向拓展,内部审计也不会只局限于财务领域,它将扩展到管理的各个方面,突出内部审计“内向性服务”的特点,开拓内部审计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基于上述分析,高校内部审计必须进行职能转换,其工作重心应逐步向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审计目标由查错防弊为主要功能的检查监督型审计向防范风险、提供服务咨询的管理导向型审计转变
高校内部审计必须在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的基础上,依法加强预算执行审计和决算审计,认真开展审计调查,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完善内部控制、规范管理、规避风险、提高效益上来,实现审计工作由单纯的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由查错防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加强对重大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财务收支项目实行事前审计,监督和评价有关项目、预算及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失误。
(二)审计的角度由关注微观执行层次向关注宏观战略层次与执行层次并重转变 我国内部审计最早以财务审计为主,比较注重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审计,审计的重点是检查被审计单位有无违规与舞弊行为。其后开展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含有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内容,因此较传统的财务审计而言,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更大、内容更全面。但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经济责任审计,比较多地关注于局部和微观层次,如组织内部的一些独立核算单位等,通常不涉及全局,更多地关注于执行层面,对当期的经营管理活动的规范性及效益性较为重视,而较少涉及战略层面的问题,对是否符合组织的总体发展战略、是否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很少涉及。但事实上,一个单位的长期发展以及战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是最重要的风险,管理者非常希望有畅通而可信的渠道,全面了解企业单位战略的实施情况。因此,需要内部审计机构改变审计的角度,从宏观战略的角度关注战略决策和战略目标的执行情况,安排和实施审计项目,开展专项的战略实施效果评估等,为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三)审计时间由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后、事中与事前审计相结合转变
风险管理审计要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传统的财务审计大多属于事后审计,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单纯的事后审计只能对已经存在的问题和其后果起到揭示作用,难以对风险起到防范的作用,这是影响审计时效、制约审计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高校内部审计应该突破传统的审计监督方式,由单纯的事后监督转移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监督上来。对投入资金多、风险较大的领域,要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在决策过程中做好事前参谋;对重大经济合同,审查其合法性、完整性及效益性;事中对执行过程实施审计监控,把握经营状况和风险因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事后对其进行审计评价,为保障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还要加强后续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的情况实施跟踪审计,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基建工程审计方面,要积极推进从单纯的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向全过程审计转变,实现从项目立项、计划安排、设计、招投标、工程结算到工程财务决算的全过程审计,对各个环节严格审核把关,通过审查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在施工过程中实时跟踪、核对签证,事后对项目投入运营后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衡量其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以最大限度地为学校节约建设资金。
(四)审计形式由静态审计向以日常监控为特色的动态审计转变 传统的审计项目通常是起于立项、终于报告,所有和项目有关的审计活动,包括资料收集和分析、抽样、取证直至报告都集中在由立项到报告这一短暂的期间内。它对被审计单位的考察通常是静态的、以某一时点为终点,审计后新发生或暴露出的问题和风险,往往要到下一次审计时才能发现,影响了审计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动态审计的就是在网络通信技术的帮助下,对投入资金最多、经营风险较大的重点领域的经营活动进行经常性、实时和动态的审计监控。通过对基本业务数据的连续监控,判断各项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评价计划的执行情况,了解经营管理信息,综合判断业务数据变化的合理性,根据最新变化作出及时反映。
(五)审计手段实现由人工查账为主的传统审计向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智能审计转变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审计,是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的重要手段,要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使审计人员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数据库、审计软件、网络等现代技术方法和手段实施审计监督。审计部门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强大的计算、统计、抽样和初步分析功能,可以使审计人员从冗长烦杂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对事实的调查和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利用网络实施非现场审计,对业务风险的实时监控,起到及时预警、降低风险、减少甚至避免部分损失的作用。
(六)审计队伍的构成由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多元化的专业人才结构方向转变
随着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多元化使得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审计类型不断增多,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审计任务不断增多与审计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仍然没有解决,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不能满足审计创新的需要。要实现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由财务领域向管理领域的扩展,必须要有一批在某一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专业人才加盟,他们的加入可以使内审计机构加深对各领域管理关键环节的理解,提高审计切入的广度和深度。
(七)审计实施方式从单一靠内审机构自身力量向与外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为提高内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高校内审机构已经开始在一些较为专业化的领域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完成审计项目或利用外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对于工作量巨大和需要利用其它领域专业知识的项目,可以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实行内审和外审相结合,可以使内审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事前、事中管理流程的分析和评价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审计监控方面。
四、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变所面临的风险和对策 转变高校内部理念、转换审计职能在我国教育审计领域已取得一定的共识,在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等方面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可贵的经验。但总体来看,实现内部审计的职能转换还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内审机构传统的审计思维与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新的审计领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尚未构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审计法规和标准建设相对滞后,没有成熟的审计操作模式可供借鉴;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预算管理制度不合理等因素使得审计创新实施的基础不牢;高校内审机构独立性有限,现有的高校管理体制对受托责任划分不清,管理层缺乏对审计创新的内在动力和需求;高校内审机构审计资源不足、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有限等诸多难题,加大了审计风险。为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积极开展审计理论的研究,推进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建设,规范审计程序;紧跟高校体制改革和完善高校治理结构步伐,优化审计环境,提升审计地位;加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能力建设,循序渐进推进审计创新,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促进高校科学发展。
作者简介:左旦平(1963-),男,湖南双峰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审计处处长,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内部审计、林业经济管理。参考文献
[1] 深入学校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 劳伦斯·索耶著: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版 [3] 理查德.L.莱特里夫著: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年版 [4] 张坤等著: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5] 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应当具有的基本理念.教育审计,2006(3)
[6] 左旦平:论高校理财机制的转换与改革方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6(6)
第二篇: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1
摘要:新财务会计制度(新财会制度),即是对旧财务会计制度内容的重整与细化,既保持了原有制度的基本内容,又有其新的特性。就目前的新财会制度的应用来说,实用性非常强,尤其是高校的会计核算,应用非常方便。并且,新财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水平也逐渐在提高。本篇文章旨在探析新财务会计制度在应用时对高校内部的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望此项课题研究能对日后高校审计的相关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审计;新财会制度;影响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定义
以国家相关法律为依据,专门负责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定期将校园经济活动进行审查核检,然后将核查的各项资料进行总结规整,在保障资料的完整性以及合规性之后制作一份审计报告。在高校内部,审计单位属于独立单位,可有效监督学校的各个经济组织活动,保障其合法性。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
对于高校本身而言,它的经济性质以及它的经营理念都是构成其内部审计内容的重要因素。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包含有:高校财务预结算、收入和支出以及经济责任这4项审计内容。其中,财务预结算审计的目的就是专门审计高校内部的经费预算,重点核查高效实际的花销是否和预算一致,有无超出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各大高校的经费预算都需要遵循一个特定标准,若未被批示准许,不可以使经费的预算超出这个标准。收入和支出审计,顾名思义,与高校内部相关的收费支出项目有关。收入审计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是否设置了专门的资金账户以及抑制和整治乱收费现象等;支出审计的具体内容有是否出现乱开支的情况,专用资金有无私挪乱用等。经济责任审计即对离任的责任主体的经济情况作审计工作。
二、新财会体制中的新的高校制度探究
相较于旧财务会计制度,新的财会制度重新调控了主体、资本、监管以及风险等方面的内容,让高校财会制度的整体有了一定转变。首先,改变了会计计量。将新财会制度中的营业税转变为了增值税,计税的税率和方法还有依据等等都有所改变。这样,也就或多或少影响了高校的税负情况,使得高校内部的经营活动也受到了改变。另外,新财会制度之下的会计计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可靠性,可明确显现高校资金的流转情况。其次,改变了会计核算的内容。新财会制度更细化了会计的核算方法,譬如,调整了稳定资产的价值要求(每单位),并且以资本折旧的方法来核算,以此真实映射稳固资本的价值现状,这相对于旧制度来说,实用性有所增强。另外,新制度还将高校会计核算的科目也进行了细致划分,譬如,高校财会核算中还包含了政府收支分类以及部门预算等等。
三、新财会体制影响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其影响主要包含3方面:审计类别、审计内容以及审计职能。以下内容是具体探析
(一)审计类别审计类别以高校内部的审计内容为依据可分为4种:财务预算、收入和支出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1]。然而,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新增政府收支等内容使得审计工作内容也有了不小的调整。譬如,新财会制度中更加重视财务预算审计工作,严格把控预算的收入、执行以及支出过程,这对高校相关部门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将审计固定资产的工作也纳入章程中,保障其过程的完整、严谨性。另外,也扩充了新财会制度中的审计报告范围,既保留了原先的审计评价,又评估了各高校的效益和风险。
(二)审计内容新财会制度中更加细化了财务收支的各项内容,这也对高校的审计工作提出了高要求,严格审查高校收支方面
譬如,逐条审查补助收入情况以及科研教育、经营收入的情况,规整明晰每项条款。在审计高校的支出情况时,务必将经营和事业支出分清、分离,其中的事业支出在新财会制度中还包含有科研、教育、后勤保障和刑侦管理以及离退休这5部分的支出情况,审计时需要仔细核对验证。对于年末的结余,需要将其合理规划和分配,保障账目条框合理符实。至于其他方面的支出,诸如报废和捐赠或转让等情况的,也要严格遵守新财会的制度,不可出现乱支出的情况。
(三)审计职能以往,旧的财会制度重视的是严格监督高校内部的各个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时刻防范风险发生,保障高校内部生活的正常运转,它重在施行一种发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的过程
自从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施行以来,高校的重心便开始向审计职能的防范性迁移,这也对相关的审计部门提出了要求,需学会转换角色,将监督角色换为管理角色,既要能监管学校活动又要能正确引导学校策略的制定与施行。所以,高校内部的审计制度和程序都要保持其严格性、防范性,从而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降低风险发生率。
四、结语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新财会体制相对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作为一种关键因素,在高校活动中,它切实地保障了整体活动的正常展开。对于每个单位而言,内部审计既有着监督的功能,又有着风险防范的作用。如今,新财会制度发展趋势日增,各高校也已经开始吸纳其宗旨和精神,将其与自身的审计相结合并适当调整,进而提升自己高校的审计工作效率,并不断促进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淑伟.新财务会计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J].中国内部审计,20xx(1):35-37.
[2]彭玉红.新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实践分析[J].商业会计,20xx(14):76-78.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2
内部审计是广义审计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在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健全完善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勇于创新审计方式,提高整体的办事效率。内部审计对于学校的财务管理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有必要做好该部分的工作。
一、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现状
(一)内部审计不规范
就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制度来看,有很多的部分都存在着不规范的行为。大多数的审计人员都没有严格的按照内部审计制度开展审计工作,相关的领导对此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在审计遇到问题时,审计人员更多的是利用已有的个人经验来解决,一般都不会进行上报避免因为工作的失误而受到惩罚。不过,还是有部分审计工作人员因为审计人员没有及时的上报问题,最终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同时,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理应有相应的审计流程、内容,但是就现有的高校审计来看,因为审计制度的缺陷,大多数的审计工作都是采用统一的审计内容、流程。
(二)制度没有严格的执行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但是,目前高校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没有严格的按照制度来进行,还存在审计人员利用自身的职权来获取私利,造成高校的损失。另外,相对于其他的工作来说,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而审计人员又被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导致某部分的审计人员未及时的完成工作忽视了工作的质量,使得最后的审计结果并不能够真正的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还有部分的被审计单位或者人员拒绝上交相关的审计文件,阻扰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抵抗??计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内部审计制度需要创新
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市场,内部审计制度需要及时的进行调整。面对这样的状况,创新是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完成效率,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但就目前高校审计工作来看,创新是缺乏的。一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资源上没能得到足够的支持;二是因为创新人才的匮乏,大多数的高校审计人员都是做好本职工作,对于创新制度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大部分的人员都是不愿意去做的。三是因为目前国内的内部审计创新都处于停滞的'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挖掘才能够做好创新的工作。
二、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改进完善
(一)更加规范的进行内部审计
就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来说,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够的,所以有必要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具体表现为:在已有内部审计的基础上,规范制度的使用、执行流程,让高校的审计人员在审计的时候可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对审计事项进行内部审计后,在征求被审计单位之后编制相应的审计报告;在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审计报告后,需要向上层校领导申请审批才能继续后续的审计工作。另外,每个审计事项的审计程序是有着差异的,所以高校应该针对不同的审计类型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在规范审计内容程序的同时,规范审计的应用工作。
(二)确保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性
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基础,而制度的有效性就应该是高校的进一步追求了,只有制度有效的得到了执行,才能够对高校起到真正的作用。就目前来看,高校应该加强对审计职员权利的限制监督,避免某些审计职员利用自身的职权做一些损害学校利益的事情,或者不按照审计的制度进行内部审计,导致内部审计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高校的发展状况。另外,学校应该加大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力度。内部审计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与执行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学校要想更好的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是必要的。
(三)创新内部审计制度
制度的创新一直都是高校探讨的一个问题,如何进行创新能够更好的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也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工作。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高校审计部门应该积极的开展财务决算的审计及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并且要积极的开展审计制度的创新工作。创新在于,首先,内部审计不应该止步于书面的审核,而是应该全程的参与,从预算的制定到最后的决算,真正的做到动态的审计。其次,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全面的、复杂的工程,为了尽可能的简化审计的流程,提高审计的效率,高校可以适当的下放权力,让审计部门有足够的权力去进行部分的审计工作,避免因为繁琐的审批流程造成的审计工作的不及时。最后,针对学校科研经费的审计,不仅应该审核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对于那些即将开始或者已经完成的项目也应该纳入到审计的工作当中,虽然加大了工作量,但是也提高审计工作的权威,对于那些想以权谋私的人进行约束限制。
三、结语
健全完善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是高校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针对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应用现状,有必要做好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工作,这对于高校今后的审计工作来说是必要的,只有做好了内部审计制度的改进完善工作,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得以实现。
第三篇:内部审计职能重监督
(1)内部审计职能重监督,轻服务。内部审计机构是适应企业的内在需要设立的,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它能为企业加强内部治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对内审在促进企业发展、实现风险防范的作用认识不足,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职责和功能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查错纠弊的层次上,而这种内部监督不力,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弱化的现象,在现代经济发展形式下,单纯依靠政府审计或民间审计来促进企业合法经营、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和作用不甚理解。有些企业管理人员经常将“内审监督”与“会计稽核”混淆不清,或者将审计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等同起来或相混淆,有的甚至将企业自主经营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对立起来,由于有些内部审计人员由于指导思想上存在误区,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内部审计应该开展的工作没有认真开展,未能发挥内部审计应有作用。有些内审人员则由于工作不好开展而心灰意冷或充当好人,使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
2.责权不对等
权利、义务与责任对等是责权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而目前《会计法》要求会计既代表国家执行行政监督职责,又要为企业领导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服务。这种理论上的双向服务机制将会计的经济责任和义务确定得大于其实际的功能和拥有的权力,只能把会计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同时,会计人员执业规范尚未出台,会计人员的责权没有细化的标准可资参考。会计人员应对谁负责,拥有哪些权力,承担何种义务,理论上并未明确。实践中,会计人员目标不明,制约着会计职能的发挥;身份不清,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责、权、利严重背离,导致会计执法者受打击报复而得不到保护,善于根据管理者意图搞假帐者却倍受重视,且屡禁不止。
第四篇:透析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程序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应市场经济对高校日益复杂的理财环境和日益频繁的经济活动的要求,而对高校中、高级管理者实施的以明确其经济责任关系的一种审计行为,是新形势下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干部廉洁勤政、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维护高校正常经济秩序的一种手段。作为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中的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高校开展几年来,初步呈现出了有共识、有氛围、有合力、有成果的良好发展态势。但由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自身具有的时间跨度长、层次高、涉及业务范围广、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等特点和受部门领导决策与指令影响而具有的被动性、附属性、依赖性和局限性等,使高校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笔者拟就此作一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高校内审工作的一种探索性实践活动,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领域在新经济形势下的拓展。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各高校在具体实施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滞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有关行政负责人任职期间、任职期满或因提拔、调动、辞(免、撤)职、离退休等原因离开现职工作岗位之前,就其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依法作出评价。而绝大部分高校都是在组织决定对领导干部工作进行变动后才委托进行审计,造成先离后审的事实,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有一定的滞后性,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审用两张皮的现象,难以达到审计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影响了审计评价的有效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2.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高校中相当一部分人对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思想上的正确认识,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认为:被审者都是领导干部,他们的晋升、调任组织已有意向或已作出决定,审计只不过是搞搞形式、走走过场,装个样子给人看罢了;有的教职工缺乏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本身意义的正确理解,甚至觉得谁有了经济问题才会审谁。有些被审对象也认为:学校搞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不信任,进而产生消积、不配合甚至抵触行为;部分审计人员也觉得:被审对象都是领导,高校内部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审计人员产生畏难思想和厌战情绪,既认真不得,又不能马虎从事。不能不审又不敢认真审代表了相当大一部分特别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心态。各种不正确的心态来面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致使一部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能主动、深入而顺利地开展下去。
3.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实施对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些负责人在管理职责范围内经济活动的业绩和对存在的问题应负的经济责任,以促进加强学校的财政管理、并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考察和使用干部的依据,促进加强干部管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无疑是一种制约措施,对此干部群众都寄予厚望,期望通过审计,问题就会水落石出。但由于现实中审计所具有的局限性,特别是面对当前高校经济运行不够规范、会计信息有失真风险的复杂经济环境,致使有些深层次的问题,审计人员无法查证,加之相当数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些问题一时无法查实,造成某些结论失实,由此使群众对审计产生误解,缺乏热情,认为审计是走过场。经济责任审计失去了应有的作用。[!--empirenews.page--] 4.经济责任审计内涵的加大与审计人员素质低下之间的矛盾。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教育资源的配置形式愈来愈广阔,高校经济活动日趋频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日益加重。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涉及财务、基建、产业、后勤、科技成果转化、高校收费、贷款、各项资金管理等经济行为,需要对经济责任人的经济管理水平、工作业绩、决策水平、管理能力等作出全面的定量或定性评价,审计业务内容的宽泛与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无形中产生了矛盾。现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
一、缺乏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虽具有一部分审计理论知识,但实际发挥能力较差,导致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因人为因素质量不高,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5.审计评价缺乏标准和依据。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一个权威性结论,委托部门和审计对象对此都十分关注。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近年重点开展的新工作,缺乏经验借鉴,而且许多责任人上任期间组织上也没有明确过具体的经济责任和目标,现在定量的评价缺乏规范的指标体系,定性的评价也难以把握。经济责任明晰度低,导致审计评价难以确定。
二、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正确认识和定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首先要求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排除阻力和压力协调校内纪检、人事、组织、财会等部门进行积极的配合与协作,在高校形成领导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教职工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行为;审计人员支持和积极参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形势下,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定位在: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规范高校经济秩序、推进干部廉政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上,切实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中,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保驾护航。
2.明确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客观评价经济责任。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应从被审者任职期间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入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
3.规范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积极稳妥推进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牵涉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重、责任大,因此,制定和遵循科学的、合理的审计程序,对于顺利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行为、保证审计质量、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都是至关重要的。
审计准备阶段。校审计处根据组织人事部门委托编制审计方案、成立审计小组,按规定向被审对象所在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并要求被审计人根据审计内容限期提交书面述职报告及相关经济资料等书面材料。
审计实施阶段。在审计的实施阶段,通过听取被审者的情况介绍,对被审计单位的机构、人员、资产、资金、经济指标等情况作初步了解;通过分析各项经济资料和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程序、资金来源、运用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一步掌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通过走访群众、个别交谈、召开座谈会、内查外调等形式,收集动态资料,以补充了解在审查静态经济资料中不易察觉的一些问题;通过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系统的材料,进而认真填制审计工作底稿,为审计报告和处理提供充分的依据。[!--empirenews.page--] 审计终结阶段。客观、公正地分析审计工作底稿,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完成审计报告,对被审者的经济责任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小组应将审计报告初稿交送被审对象及所在单位征求意见,并认真对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所提出的书面意见进行复核,复核结果经审计处审核后向委托部门提出最终的审计报告。经过层层把关的审计报告既是对被审对象负责,也是对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负责。
4.建立规范的、可对比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由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时间不长,经验积累不多,操作性强的、规范可比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高校应边实践边摸索,尽快探索、研究和制定一套科学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方法,使审计人员的审计评价有可依据的标准,以进一步增强审计结论的权威性。
5.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政策性很强,审计风险大,因此要求审计人员不断加强审计知识培训,提高专业素质,更新知识。审计部门应定期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审和典型案例分析,促进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业务技能,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最新颁布的财经法规、审计法规的学习,更加准确的把握政策界限,为科学全面的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创造条件。
6.实现客观审计方法创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审计,是多种审计形式的复合体。为了提高其工作效率,我们内部审计机构应充分利用内审优势,逐步完善审计方法,把经济责任审计同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特别是审计调查紧密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做好事后审计的同时,注重加强经济责任的事前、事中审计监督,以及时发现和反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强化内部管理,确保国有资本安全完整、高效运作的目的。
7.建立落实审计意见和正确运用审计成果的有效运行机制。加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把经济责任同对干部的管理和使用以及反腐倡廉的规定有机结合起来,成立专门小组,交流汇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组织协调审计意见的落实和审计成果的运用,研究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注重加强经济责任后续审计,对审计意见和决定的落实进行跟踪审计,并及时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和审计处理意见反馈给管理层,从而加大审计决定的执行力度,真正将经济责任落到实处。
经济责任审计是手段,运用审计成果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是目的。经济责任审计不但拓宽了干部监督渠道,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使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对于维护高校正常经济秩序、增强领导干部的财经法制观念、促进高校经济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内审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是高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富创举的一项实践活动。探索和完善一条适合高校校情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道路是高校审计工作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昌春。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需把握重点。中州审计,2002(8)[!--empirenews.page--] 2.王永智等。搞好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干部队伍建设。中国审计,2001(5)
3.陈正兴。经济责任审计要加大力度。中国审计,2001(7)
4.李艳。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着力点。
第五篇: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的职能。
笔者认为,将管理职能归结于内部审计的职能之一是有失偏颇的,理由如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的职能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责任。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 行监督,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因而,要求内部审计 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独立的,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 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要做到这一点,内部审 计机构就不能是企业管理职能的具体履行者。否则,内部审计机构将不可避免地 受到管理部门的制约,它的独立性将被严重削弱,也就无法以应有的独立身份去 履行其监督职能,那么内部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将受到怀疑,不 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内部审计为管理服务,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内部 控制制度是企业的管理活动,贯穿于各项管理职能之中。日常的控制体现在各项 业务处理程序上,由管理部门设计、具体管理人员执行,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稽核、验收、复算、核对等等。内部审计人.员不是某一业务岗位的管理人员,即未被授 权从事某项业务管理活动。因此,不应参与业务控制程序的日常工作,应回避参 与日常业务控制程序的实施,即使有时管理部门分配内部审计人员从事一些非审 计工作,应当明确,他们不是在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内部审计也无权替代 管理部门的权力和职责,也无权.控制和指导具体的业务管理工作,对日常业务控 制不负有责任。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就是就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向领导提供 信息。而履行管理职能,则是指实际加入管理的运作过程,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实施人员必然参与了管理,留下了管理的痕迹,发生了管理的效果。‘而内部审计 部门所执行的是一种综合的监督、控制,它对管理的控制予以再控制,对管理的 监督予以再监督。
内部审计能否促使企业加强管理,还取决于审计的质量和领导的重视程度。内部审计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改进的 意见和建议来发挥其加强管理的作用的。内部审计能不能达到加强管理这一目 标,一方面取决于内部审计的质量,即内部审计人员能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和建议,值得企业领导给予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企业的最高管理部 门能否接受和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如果内部审计的有益建议被采纳,并促使企 业管理迈上新的台阶,内部审计就为加强企业管理做出了贡献,相反,内部审计 人.员未提出有益的建议或这些建议未被采纳,则内部审计就没有起到加强企业管 理的作用。
服务只是内部审计设置的目的之--—一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咨询,又是服务的一种形式,因此,不能将两者上升为内部审计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