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若干问题
浅谈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若干问题
一.摘要
政府环境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及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且提出环境和资源保护中存在的违法行为,促进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环境管理。由于我国试行政府环境审计时间不长,现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随着 21 世纪环境问题的更加突出,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便成为当务之急,环境审计也就成为必然。
本文介绍了政府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尝试通过对西方政府环境审计的借鉴以及对外国政府环境审计的深入分析,找出适合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发展的道路,以推动我国环境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同时,结合政府环境审计基础理论和对国外政府环境审计可借鉴之处的归纳、总结,提出了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政府 环境审计 国外国内
建议 二.引言
总的说来,我国的政府环境审计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几年的探索,逐步明确了以下一些问题:在审计对象上,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受上述审计对象和审计类型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性的审计等内容。其中的后两项内容,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展开的。政府环境审计今后的发展,是继续探索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一方面,受国际环境审计发展的影响很大。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在促进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组织各区域交流环境审计经验和信息等方面非常活跃;其二,自2000年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成立,并且审计署当选为委员会主席后,我们参与环境审计领域的国际交流进一步增多;其三,我们应该向政府环境审计经验丰富的国家学习,如荷兰、挪威等欧洲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在对海洋环境的国际协议方面的审计、对固体废弃物的审计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国家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可以说代表着一定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对外交流中,也必然受到国际环境审计发展的影响。这促使我们在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扩展,例如,今年在参加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按照会议的分工,我国要提供有关固体废弃物审计的案例。而在这之前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均没有开展过此类审计,为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审计署实施了对北京市医疗垃圾的审计调查,在组织方法、审计内容、审计方法、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另一方面,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三.正文
(一)政府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就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企业,在环境问题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为了推动企业积极开展环保工作,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都有必要了解企业的环境行为,掌握企业环境的现实状况,这样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了解企业在环保方面的业绩,对企业的社会贡献作出公正的评价与决策,并据此了解宏观调控行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力度,为以后的政策制定和修改提供依据;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公众、债权人、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环境情况和环保形象,从而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合理有效配置稀缺资源。而环境审计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环境管理责任,揭示违法行为,促进和加强环境管理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理论上讲,无论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都可以开展环境审计。但纵观世界各国已经开展的数以千计的环境审计项目,绝大多数由政府审计机关组织实施,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政府是环境项目的重要投资者。由于环境保护项目大都投资大、回收期长,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对于市场机制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环境问题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政府必须发挥社会行政管理的主导作用,政府自然成为环境项目的重要投资者。而政府投资者的地位也决定了政府审计机关自然成为环境审计的主体。二是政府审计机关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政府强化环境保护的措施是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体现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又直接影响着环境保护的效果。政府审计机关代表国家执行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检查,可以对被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直接做出处理、处罚决定,具有极强的权威性。
(二)政府环境审计的内容
现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为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环境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保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主要审查国家环境保护投资、排污费、综合利润留成用于治理污染的投资、专项基金、环境贷款等各项资金的形成、使用、回收、管理的合法性。二是遵守国家环境政策法规的情况。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规定采取了环境保护措施,环境指标是否符合国家的标准,建设项目是否遵守环保登记等制度。三是与环境问题有关的会计报表。主要审查环境活动会计估计的正确性及该类估计变更所产生的影响;环境管理费用支出会计处理的正确性;违反环境法规支付罚金的会计核算;已知环境负债的确认和报告;或有负债的计量与揭示等。四是确定被审计单位影响环境的因素,评价环境治理措施。影响环境的因素是一个单位能对环境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等,如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产生的排放污染污物或噪音等。五是验证环境报告的真实性。环境报告审计主要是验证报告中有关内容的真实性,如验证环境措施是否已实施、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是否足额到位,环境保护工作是否取得了预计的效果,环境报告中所列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是否真实,环境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六是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环境管理系统是由为落实环境政策、控制环境因素、实现环境目标而建立的环境管理和所配置资源构成的。环境审计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进行了解,并分析被审计单位进行管理活动的相关记录数据,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制定了充分的环保政策,这些环境政策和措施是否有效,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的充分性、有效性做出评价。
(三)国外的政府环境审计的状况(以荷兰为例)
荷兰的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开展较早。1989年,荷兰开始执行“国家环境政策计划”。该计划是反映政府环境政策的主要文件,它规定了环境领域大部分的-般性标准,这些标准是用来评价审计结果并得出审计结论的基本框架,审计人员可以参照有关标准检查执行情况。1990年,荷兰审计院将环境政策审计列为重要审计内容,正式将环境事项列入审计研究发展计划,此后审计院开展的所以审计工作都有义务在可行的情况下对环境事项进行检查。
1.审计依据
和中国相似,荷兰审计法律上并没有明确提到环境审计,只是规定最高审计机关有权进行常规审计(财务和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但政府会计法案2001第91款规定荷兰审计法院有权检查:由国家完全或部分持股的公共有限公司和私人公司(最少5%的股份);国家直接或问接给予补助、贷款或担保金的法人团体和合伙企业;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能,按法律规定全部或部分接受税收资助的法定团体,如社会安全、教育、职业,介和广播媒体机构,这当然也包括涉及环境事项的各种机构和团体。
2.审计形式
荷兰审计院最常使用的是项目审计和政策审计。由于审计院在环境审计领域的重要任务
之,是审计若干重大环保投资项目的合规性和效率、效果性,因而项日审计运用频率很高。政策审计是针对某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研究,而且往往是项日审计的先导,因而政策审计也是一种经常使用的审计方式。
随着环境审计的重点从常规审计转向绩效审计,联合审计与跟踪审计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联合审计便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考虑经济效益问题,而跟踪审计便于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是有关问题得到更彻底的解决。
3.审计方法—主要是绩效审计
历年环境审计项目统计表明,常规审计11个,占总审计项日的20%左右,绩效审计共39个,约占总审计项目的80%,而且所有的常规审计项日都是在1996年以前开展的,1997年至今进行的都是绩效审计,这些都说明,绩效审计已经成为荷兰环境审计的主流。绩效审计按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分类,包括8类:A.环境政策审计;B.环境项目的实施情况审计;C.评价现存国家环境项目的影响或效果;D评价拟议的国家环境项日的影响或效果;E.审计非环境项门的环境影响;F.审计政府个部门或其它机构遵守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情况;G审计政府遵循所签署的国际合约和协议的情况;H.审计政府环境管理系统。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环境项目的实施情况审计最多,达到26个,其次是对政府各部门和其他机构遵守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审计,共有20个,再次是对环境政策和现存国家环境项日的影响或效果的审计,分别有14个和13个。值得指出的是,开展审计最少的是拟议的国家环境项目的影响或效果和非环境项日的环境影响,各有2个项目,这也反映了对此类项目审计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
图1 荷兰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类型统计图
(四)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不足
审计部门不可控制的因素
(1)审计方面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相关的法规不够健全,法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一些审计人员的执法意识淡薄,缺乏敏感性,仍然停留在原来传统的查处违法违规问题的做法上,导致审计机关依法处理难。政府环境审计查出的违法违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上级部门领导造成的,也有下级部门执行不到位造成的。但这些都是表面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相关制度和处理措施不够健全,相关部门执法不严。
(2)审计人员及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的认识不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其发展纲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而,长期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使得我国的环境
问题异常突出。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环境造成的损失都在千亿以上,而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逐年均递增的态势,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严重危害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目前,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性人们已经得到共识,但对于如何加强环境管理
以及环境审计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等问题,人们的认识普遍不够深入。另外,由于我国环境审计开展较迟,关于环境审计的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都还显得不成熟。这种状况导致很多的审计人员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对环境审计的认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环境审计 的纵深推进。
(3)环境执法力度不足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已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等,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保执法手段、执法能力和执法力度却远远落后于现实经济社会生活需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环境执法主要依靠环保部门,缺乏审计部门的环境审计的监督。而审计部门与环保部门对环境的监督,无论是监督的对象,还是监督的侧重点和技术方法等都有很大的不同。
(4)政府环境审计操作难度较大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环境还不能适应广泛开展全面、独立的环境审计的要求,尤其是环境保护涉及面比较广,来源渠道比较多,基层审计人员少、任务繁重,很难对环境保护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深入彻底地审计。加之,我国审计机关一直以来主要搞财务审计,审计人员大多数仅仅掌握财会知识,对项目预算、施工等方面的工程专业知识不太了解,很难深入全面地审计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
审计部门可控的问题
(1)环境审计内容单一,实施滞后 按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发布的指南,环境审计应当采用覆盖各种审计类型,既包括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也包括环境绩效审计,三者从不同的侧面执行着环境审计的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组成了完整的环境审计。一般来说,环境财务审计侧重于审查财务报表或环境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的公允性和可靠性;环境合规性审计侧重于检查国内外各种环境法规制度的遵守情况,而环境绩效审计则侧重于考察和分析各种环境管理活动的绩效状况,提出改进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设性意见。我国现在环境审计的工作重点基本局限于环保资金的合规性审计,即主要鉴别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了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这使得环境审计成为事后审计,其作用也主要限于消极防范,尚未起到对环境保护应有的促进作用。
(2)缺乏环境审计评价指标指引 被审计项目的评价指标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被审计项目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环境审计评价指标关系到对审计事项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关系到审计结论是否成立并能被理解和接受。但是选择环境审计的评价标准困难重重,主要是因为相当一些的环境问题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因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而造成评价困难。目前,我国尚缺乏一套有效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指引,无论是环境审计评价的角度、评价的依据还是评价的尺度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审计机关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往往依赖于自己的职业判断,各自为政,这既不利于控制审计风险,也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及合理性,进而大大影响了环境审计的效果。
(3)环境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环境审计是一項综合性的工作,环境绩效审计不但需要财务知识,更需要环境工程方面的知识,另外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国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对于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显得有些准备不足。我国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会计、审计或经济类专业的人员,几乎没有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法规等方面知识背景,因而提升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当前环境审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针对我国的政府环境审计的不足和国外的情况提出一些建议
(1)强化环境审计宣传力度 开展环境审计,必须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审计人员审查监督政府、企业等单位的具体执行效果 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各级审计机关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加强对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审计机关还可以通过环境审计环保资金、环保项目、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
(2)强化环境执法力度 我国从宪法上确立了环境审计实施的法律权威性 审计机关行使审计监督权,在审计结论和决定中对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作出的处罚,具有强制性,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协助执行。一般情况下,审计机关的各种处罚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执行,能够即时纠正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和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
(3)拓宽环境审计的范围 从纵向来看,环境审计的范围包括有关环保法规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环保措施、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经济性以及环境风险评估;环保资金征收、管理、使用的完整性、可靠性、合理性、有效性。从横向来看,环境审计应包括自然、经济、社会这三部分,因此,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不断扩大污染治理措施的专项环境审计;(2)重点启动环境绩效审计;(3)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考评各级领导人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此外,审计工作不仅要经常化,制度化还要规范化。
(4)建立环境审计评价指标指引 要保证政府环境审计的权威性、可接受性,取得良好的审计效果,审计机关应针对不同的审计类型和不同的审计目标,分别建立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的审计评价指标指引 我国在建立政府环境审计指标指引时,应考虑绩效评价的特殊性,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对一些难以量化的、对被审计项目将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资源和耗费,也应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估量,并纳入评价范围。
(5)加强国际间环境审计的交流和协调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强,环境问题已超越国界,形成和发展为国际环境问题。并且随着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潜伏性影响不断显露,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不再是仅依靠一国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应对国际环境问题的是国际环境保护,即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各国民众共同对环境问题采取措施或行动。
(六)结术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政府环境审计,环境审计是绩效审计的重要主成部分,基于现在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审计也越来重要了。本文针对我国审计部门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从中我们也发现环境审计的未来仍然很严峻。通过荷兰的绩效环境审计的大范围展开,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方向和不足。鉴于篇幅有限,论文对政府环境审计的技术方法、政府环境审计准则、标准和政府环境绩效评价等研究没有涉及,希望别的学者可以继续研究,为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与完善进上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审计研究》2004年第2期
【2】杨肃昌、孙岩:《环境审计及其环境报告的发展》,《中国审计》2008年第1期
【3】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
【4】陈正兴,《环境审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5】 刘长翠、孔晓婷:《环境审计风险的理论定位: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计与经济研 究》2005年第11期
【6】南京市审计局课题组:《我国政府审计风险的产生及其规制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 年第1期
【7】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8】陈怀玉.独具特色的荷兰环境审计[J].商业会计,2006,7 【9】贺桂珍.荷兰的政府环境审计及对我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6,1
第二篇:中国政府审计练习题
中国政府审计练习题
第一章 政府审计概述
一、判断题
1.政府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在重点地区、部门设立派出机构,进行审计监督。
()
2.政府审计机关无权审查财政预算的执行和财政决算。()
3.在我国,民间审计早于政府审计产生。()
4.1983年我国成立了政府审计的最高机关---审计署,在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政府也设置各级审计机构,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5.审计组织的独立性是审计监督正常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二、连线题
请用连线的方式,标出下列这些国家的审计模式:
美国
法国立法型
意大利
英国行政型
泰国
瑞典司法型
日本
加拿独立型
印度
德国其它
韩国
三、简答题
1.我国政府审计的特点。
2.政府审计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3.我国政府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4.政府审计在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章 审计机关组织与审计管理
一、判断题
1.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最高审计机关与地方审计机关之间一般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没有业务指导关系。()
2.审计署是国务院28个组成部门之一,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在()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A、人大常委会 B、财政部 C、全国财经委员会 D、国务院
2.()不是以本部门的收益为目标,它的惟一目标就是维护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利益。
A、内部审计 B、民间审计 C、政府审计 D、国际审计
三、辨析题
1、下列审计事项中,哪些属于南京市审计局的审计职责?对目前不属于该市局审计职责的审计事项,请分别充分说明理由。
(1)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2)高淳县人民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3)市地方税务局税收征收管理情况审计;(4)市中国银行资产、负债、损益审计;(5)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的审计;(6)南京商业银行的审计;(7)市人民法院的财务收支审计;(8)南京市财政决算审计;(9)南京熊猫集团;(10)南京雨润集团;(11)国际组织对市政府的援助贷款项目;(12)三峡建设项目。
2、K省审计厅的审计管辖范围有哪些?对不属于该审计厅审计管辖范围的,请具体进行分析。
⑴ K省D县地方税务局;
⑵ K省H市建设银行;
⑶ K省境内科级海关;
⑷ K省人民检察院。
3、L县审计局可直接进行审计的有哪些事项?对不属于该审计局职责的,请具体进行分析。
⑴ L县财政决算审计 ;
⑵ L县下属A镇财政决算审计;
⑶ L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⑷ L县国家税务局税收征收管理审计。
四、简答题
1、简述现阶段世界各国政府审计体制的类型,各自的特点,以及每一种类型的审计体制代表国家。
2、简述我国政府审计组织体系的构成。
3、简述政府审计机关的主要权限。
4、阐述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与社会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的关系?
5.审计项目管理涉及哪些主要内容
第三篇:中国政府审计制度 鹏
中国政府审计制度
中美政府审计制度比较研究
【摘要】: 政府审计是基于加强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基本职能在于监督、评价和鉴证。政府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并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深化而不断得以发展。作为民主和法治的工具,政府审计的职能作用是通过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来实现的。我国的政府审计从1983年到现在已有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现行的政府审计制度下,政府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入,现行的政府审计制度渐渐开始在一些方面阻碍了审计职能的行使,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我国的政府审计制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美国是政府审计制度最发达的国家,研究美国政府审计制度的变迁及其发展和现状,对我国政府审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对中国和美国政府审计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就两国政府审计体制的模式、政府审计规范体系及两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借鉴美国政府审计制度的发展和实践,指出我国政府审计在独立性、审计人员素质及审计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政府审计制度的目标模式,即应由行政型向立法型审计模式转变,最后对我国政府审计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政府审计 审计制度 比较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39.4 【目录】:
中文摘要4-5 英文摘要5-8 绪论8-10 第一章 政府审计制度概述10-13
一、政府审计10
二、政府审计制度10-13(一)立法型11(二)司法型11(三)行政型11(四)独立型11-13 第二章 美国的政府审计制度13-19
一、美国政府审计的起源、发展和机构设置13-16(一)美国政府审计的起源和发展13-14(二)政府机构设置14-16
二、政府审计的职责权限和审计内容16-18 (一)职责权限16(二)审计内容16-18
三、审计工作的规划18-19 第三章 我国政府审计制度19-23
一、现行政府审计制度下的机构设置19-21
二、政府审计的职责和权限21-23 第四章 中美政府审计制度比较23-34
一、中美政府审计模式的比较23-25(一)我国政府审计模式23-24(二)美国政府审计模式24-25(三)总结与评析25
二、中美政府审计规范体系的比较25-30(一)我国政府审计规范体系26-27(二)美国政府审计规范体系27-29(三)总结与评析29-30
三、中美政府绩效审计的比较30-34(一)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情况30-32(二)美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情况32-34 第五章 我国政府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4-42
一、我国政府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34-36(一)独立性方面34-35(二)审计人员素质方面35-36(三)审计信息披露方面36
二、我国政府审计制度的目标模式36-37
三、完善我国政府审计制度的对策37-42(一)强化独立性38(二)建立审计师职业化制度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38-40(三)建立国家审计信息披露体系40-42 结论42-43 参考文献43-44 致谢44-45 1 程学龙;;借鉴美国经验 推进绩效审计[J];中国审计;2010年01期 2 马凤奎;;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方法[J];中国审计;2010年24期 葛萌;;当前基层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年07期 4 葛萌;;当前基层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1年07期 5 李军;;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刍议[J];审计与理财;2011年06期 6 高明烨;;关于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7 刘涛;;如何开展绩效审计[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年S1期 8 闫盈全;徐建清;;审计出手:力促行政效益提高——江苏绩效审计“三部曲”之“全省推进篇”[J];中国审计;2010年09期 陈建平;;强化财政资金投入项目的绩效审计[J];中国审计;2010年17期 10 李明太;;推进水利生态绩效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1年09期
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探讨
吁雅婷
【摘要】:2003年12月,我国国家审计署发布了第一份审计结果公告《防治非典专项资金和捐赠款物的审计结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由此开始建立,并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审计风暴”。审计风暴之所以备受关注,直接原因就是由于审计报告的公开化和报告问题的严重化。要使审计不再成为风暴,就必须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李金华审计长指出:必须加快审计结果公告的进程,这是保证审计结果公开透明、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同时,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落在了防治腐败、权力制约、政务公开上,国家审计防治腐败和发挥政府监督职能的作用被寄予厚望,因此,实行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论文的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等内容。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信息知情权,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公布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体现,尤其当审计风暴的出现,对审计信息的公开及审计透明度的提高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将我国的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部分,主要阐述国内外学者主要针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论基础、原则、内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审计风险形成和防范,以及如何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第二部分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含义,即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国家审计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使审计监督管理权时通过一定形式,依法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意见书等审计结果内容向民众公告的一种行为规则或者准则。之后比较了审计结果公告与审计公告、审计报告、审计信息报道概念的不同之处。对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概述,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主要是基于受托责任理论、供需基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理论产生的。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为二、三、四章。第二章介绍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经历了北洋政府时期、南方革命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以及新中国时期,分析了每个时期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特点,并针对我国现阶段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具有明显的政府内部控制的特征,审计结果公告的种类、数量、范围有限,审计结果公告的时间不及时、不固定,审计结果公告反映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等,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行政型的审计体制缺乏独立性,审计结果公告实施的部分观念存在误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外部制度环境不完善等。由于审计结果公告宣传的不到位、一些政府领导存在“政务信息内外有别”等观念、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存有封建专制时代官贵民轻的思想,导致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受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突出地表现为法律法规的层次不高、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完整、法律的表达欠规范、法律刚性欠缺、与保密法相冲突。在外部制度环境方面,由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滞后使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证,缺乏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章对立法体制、司法体制、独立体制以及行政体制下的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对四种体制下的政府审计结果制度的研究比较,对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主要表现在:政府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审计程序内容的规范性、审计质量的公允性等方面。第四章结合我国现实情况,系统论述了如何完善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并提出可行性措施:改革政府审计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政府审计模式;树立现代意识,加强思想建设;构建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框架;加强审计公告后的信息反馈机制;完善政府审计的外部制度环境,逐步建立与其相关配套制度。
【关键词】:审计报告 公共受托责任 政府审计 审计结果公告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39.22 【目录】:
摘要8-10 Abstract10-13 0.引言13-20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13-14 0.2 文献综述14-19 0.2.1 国内文献综述14-17 0.2.2 国外文献综述17-18 0.2.3 文献述评18-19 0.3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19 0.4 论文的基本框架19-20 1.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本理论20-27 1.1 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本概述20-22 1.1.1 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的基本含义20 1.1.2 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概念20-21 1.1.3 审计结果公告相关概念辨析21-22 1.2 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论基础22-27 1.2.1 受托责任理论22-23 1.2.2 供需基本理论23-24 1.2.3 信息不对称理论24-26 1.2.4 公共选择理论26-27 2.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27-39 2.1 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发展历程27-32 2.1.1 北洋政府时期的审计结果公告(1912年——1928年)27-28 2.1.2 南方革命政府时期的审计结果公告(1923年——1925年)28-29 2.1.3 国民政府时期的审计结果公告(1925年——1949年)29-30 2.1.4 新中国时期的审计结果公告(1949年——至今)30-32 2.2 我国实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2-35 2.2.1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具有明显的政府内部控制的特征32 2.2.2 审计结果公告的种类、数量、范围有限32-33 2.2.3 审计结果公告的时间不及时、不固定33 2.2.4 审计结果公告反映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33-35 2.3 实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35-39 2.3.1 行政型的审计体制缺乏独立性35 2.3.2 审计结果公告实施的部分观念存在误区35-36 2.3.3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36-37 2.3.4 外部制度环境不完善37-39 3.西方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借鉴39-45 3.1 西方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发展历程39-42 3.1.1 立法体制下的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及其特点40 3.1.2 司法体制下的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及其特点40-41 3.1.3 独立体制下的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及其特点41 3.1.4 行政体制下的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及其特点41-42 3.2 西方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我国的启示42-45 3.2.1 政府审计机关的独立性42-43 3.2.2 审计程序、内容的规范性43 3.2.3 审计质量的公允性43-45 4.完善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对策45-53 4.1 改革政府审计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政府审计模式45-46 4.2 树立现代意识,加强思想建设46-47 4.2.1 加大对审计结果公告意义的宣传力度46 4.2.2 提高行政机关人员公告的主动性46-47 4.2.3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思想教育47 4.3 构建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法规框架47-49 4.3.1 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纳入法律体系47 4.3.2 完善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法规内容47-48 4.3.3 正确处理审计结果公告与《保密法》间的关系48-49 4.4 加强审计结果公告后的信息反馈机制建设49-50 4.4.1 对审计信息提供必要的解释和依据49 4.4.2 采用多种现代手段收集反馈信息,设立信息反馈渠道49-50 4.4.3 建立及时科学的信息处理系统50 4.5 完善政府审计的外部制度环境,逐步建立与其相关配套制度50-53 4.5.1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50-51 4.5.2 建立审计结果公告质量控制制度51-52 4.5.3 建立审计结果整改报告制度52-53 结束语53-54 参考文献54-57 致谢57 叶忠明;;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法规体系[J];中国审计;2010年11期 2 魏明坤;;让审计结果公告发挥更高层次作用[J];中国审计;2010年14期 王常春;田德新;;基于现行制度的政府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2011年21期 4 盛建兵;;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可行性措施设置建议[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6期 5 沈海江;陈琳;;敏捷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体系构建及其实施[J];财会通讯;2011年22期 何家凤;何少武;张兴旺;;政府审计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探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7 邓小军;;论系统柔性政府审计测评模型构建[J];财会通讯;2011年22期 丁时勇;张万钧;吕炜;;政府审计开展政策评估的优势分析[J];审计月刊;2011年06期 9 张友棠;阎银泉;;政府审计应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基于政府审计与大学内部审计关系的角度[J];财政监年18期 王敬群;施晓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政府审计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11年06期
政府审计公告制度研究
宋柳
【摘要】: 2003年7月1日,审计署印发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将积极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到2007年力争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它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地方审计机关也要逐步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试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李金华审计长(2004)更明确指出:今后的审计工作要逐步做到“以公告为原则,以不公告为例外”。鉴于此,在我国目前和未来的国家审计中,各级审计机关都会面临审计公告制度这样一个新的课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审计署的发展规划,积极健康的推行审计公告制度,有必要对审计公告制度产生的背景,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如何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构建我国的审计公告制度框架,并且加强审计公告制度的建设。本文共分为六章,主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与整体框架,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政府审计公告制度基本理论。主要从审计公告制度的基本内涵、审计公告制度的基本理论、在我国建立政府审计公告制度的意义三个方面来研究。文章提问什么是审计公告制度?为何发布审计公告?如何发布?如何获得救济?回答这一切都从审计公告制度的基本内涵说起。论文列举了7条目前理论界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审计公告制度的定义。接着阐述了审计公告制度的产生,它源于知情权,但却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本文就从公共受托责任理论、政治制度约束理论、供需基本理论、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5个方面分析了审计公告制度的产生。十六大的报告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就是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行政活动的透明度,规范各级政府的政务信息公开,审计机关相应也应该公开审计结果。其次,政府是人民的公仆,政府的一切权力、一切经费均来自于人民,政府接受人民的委托使用和管理各项资源,代表人民成为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共机构,政府就有了受托责任,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有利于明确或解除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责任,保障委托人的根本利益。第三,实行审计公告制度就是把审计工作暴露在公众和舆论的面前,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挑战,要求完善质量控制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第四,确保国家审计信息的披露。第五,实施审计公告,建设“阳光政府”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最后,它能预防与治理腐败。第三章,中外审计公告制度的比较。主要分析了国外审计公告制度发展状况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文章介绍了四种不同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公告制度及其代表,分别是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行政型。通过对比国内的审计公告制度,发现其政府内部监督色彩浓厚,这不仅损害了国家审计机关的形象和社会影响力,还会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害。所以,我们要积极借鉴和吸取国外先进的做法,结合我国的自身情况,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审计公告制度。第四章,政府审计公告制度的框架构建。开创性的提出审计公告制度框架,由审计公告制度基本要素和审计公告后续措施两个部分组成。由审计公告主体、时间、客体、内容、范围、程序、方式构成了审计公告的基本要素。审计公告后,并不是就结束了,我们还要对政府进行问责、给被审计单位提出申诉的途径,于是文章探讨了审计公告救济制度、政府审计问责制度。第五章,制约我国审计公告制度发展的因素。从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的发展情况,得出四个不足之处,再进一步分析了导致这些不足的原因是审计独立性、审计法规、社会环境不完善造成的。文章对国家审计署公布的23条审计公告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后发现,我国的政府审计公告制度约束力不强、现阶段政府审计公告披露的信息很有限、对责任人处罚措施不明、政府审计公告信息反馈机制弱化。看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造成这些因素的原因是审计独立性不高,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下,经费和人事任命都要受制于地方政府,导致公布的内容受到层层筛选。其次,法律法规不健全,现有的关于审计公告制度的法律法规根本不能起到保障、规范的作用,也没有处理好与保密法之间的关系。再次,从社会公众、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自身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社会环境不利于推行审计公告制度。第六章,加强政府审计公告制度建设。呼应第五章分析出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案,包括加强审计独立性、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社会性建设。在此基础上,还阐述了要加强审计单位外部审计、审计机关自身能力建设。加强审计独立性,这涉及到审计体制问题,但是本文不提倡不做任何改革或者是彻底的变革,而应该才取温和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从局部做起,慢慢的扩展出去。在法律法规方面,要加强审计公告法规建设,还要处理好与保密法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环境方面,要改变观念、加强宣传。聘请外部机构对审计机关进行外部审计,尽量解决审计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最后,审计机关自身也要提高素质,以便应对审计公告制度对审计质量的高要求。文章在写作的过程中,实现了以下二个方面的创新:
1、选题具有新颖性与现实性。文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审计署提出的审计工作发展计划,对我国实行审计公告制度的必要性、如何实行审计公告制度及加强审计公告制度建设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2、文章实现了构建审计公告制度框架的创新。在本文的第四章里面,提出了从7个审计公告基本要素、审计公告后续措施构建审计公告制度框架,对审计公告能够起到规范的作用,其次也是对如何建立审计公告制度的一次探索。【关键词】:政府审计公告制度 审计公告基本要素 审计公告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39.44 【目录】:
摘要3-6 Abstract6-10 1.导论10-13 1.1 研究背景10-11 1.2 研究思路和整体框架11-12 1.3 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12-13 2.政府审计公告制度基本理论13-25 2.1 审计公告制度的基本内涵13-15 2.2 审计公告制度的理论基础15-19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分析15-16 2.2.2 政治制度约束理论分析16 2.2.3 供需基本理论分析16-18 2.2.4 信息对称性分析18 2.2.5 制度经济学分析18-19 2.3 我国建立审计公告制度的现实意义19-25 2.3.1 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19-20 2.3.2 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是审计机关完成法定受托责任的需要20-21 2.3.3 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是政务公开的主要方式21-22 2.3.4 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是预防与治理腐败的有效方法22-23 2.3.5 实行审计公告制度能确保政府审计信息的披露23 2.3.6 实行审计公告制度能提高审计质量23-25 3.中外审计公告制度的比较25-30 3.1 国外的发展状况25-27 3.1.1 立法型——代表:美国25-26 3.1.2 司法型——代表:法国26 3.1.3 独立型——代表:德国26-27 3.1.4 行政型——代表:瑞典27 3.2 国外审计公告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27-30 4.政府审计公告制度的框架构建30-36 4.1 政府审计公告制度的基本要素30-34 4.1.1 审计公告主体30 4.1.2 审计公告时间30-31 4.1.3 审计公告客体31 4.1.4 审计公告内容31-32 4.1.5 审计公告范围32 4.1.6 审计公告程序32-33 4.1.7 审计公告公告方式33-34 4.2 政府审计公告后续措施34-36 4.2.1 政府审计公告救济制度34-35 4.2.2 政府审计问责制度35-36 5.制约我国审计公告制度发展的因素36-47 5.1 我国的现状研究36-42 5.1.1 政府审计公告制度约束力不强40-41 5.1.2 现阶段政府审计公告披露的信息很有限41 5.1.3 对责任人处罚措施不明41-42 5.1.4 政府审计公告信息反馈机制弱化42 5.2 我国审计公告制度存在的问题42-47 5.2.1 审计独立性不强42-43 5.2.2 法律法规不完善43-44 5.2.3 社会环境不利因素44-47 6.加强审计公告制度的建设47-53 6.1 加强审计独立性47-48 6.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48-49 6.3 加强社会性建设49-50 6.4 审计机关加强外部审计50-51 6.5 审计机关自身能力建设51-53 参考文献53-55 后记55-56 致谢56-57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57 于纹;关于我国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的探讨[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10期 许家林;申慧慧;;关于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分析[J];财会通讯;2006年05期 3 郑萍,王书生;对现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一些思考[J];广东审计;2005年02期 4 陈红燕;;浅论国家审计结果披露制度[J];广东审计;2005年06期 5 田旭;;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研究回顾与展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05期 6 杨肃昌;中国现行审计制度的两点缺憾[J];经济月刊;2003年10期 吕金忠,高茜;审计结果保密?还是公开?应该辩证看待[J];中国审计;2002年08期 8;审计结果公告是机遇,还是挑战?[J];中国审计;2004年02期 易观平;审计结果公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2004年07期 陈志斌;公共受托责任:政治效应、经济效率与有效的政府会计[J];会计研究;2003年06期
基于功能优化下的我国政府审计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刘礼
【摘要】: 我国正在经历一个制度变迁的时期,“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这表明我国政府审计制度将要为适应新的需求而调整或改革。因此,探究政府审计制度是切实必要的。鉴于目前许多有关政府审计论文仅从体制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当前的政府审计制度。本文立足于制度改革动力理论及制度功能理论从政府审计制度功能优化的视角来分析我国政府审计制度的改革。借鉴制度改革动力理论提出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我国政府审计制度改革的外在推动力,并结合相关的数据研究,从政府审计制度服务对象和作用对象两方面对现行政府审计制度效果的分析可知政府审计制度的改革有其内在必然性。我国现行政府审计制度效果不理想表明政府审计制度功能定位不明晰。从政府审计制度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政府审计制度的功能应定位于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从政府审计制度作用对象来看政府审计制度的功能定位主要取决于信息和激励两个基础隐性功能的定位及切实履行。因此,针对政府审计制度服务对象而言,基于功能优化下的政府审计制度的改进主要从民意表达制度的改进入手解决。针对政府审计制度作用对象而言,基于功能优化下的政府审计制度的改进关键从政府审计部门内部的管理制度入手解决,需主要从政府审计信息管理制度和政府审计人员管理制度两个方面进行改进。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政府审计信息管理制度改进及政府审计人员“职业化管理+行政管理”模式构建的一些建议。【关键词】:政府审计制度 改革 效果 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239.4 【目录】:
摘要7-8 ABSTRACT8-12 第1章 绪论12-24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2-13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3-19 1.3 本文基本约定19-20 1.4 本文研究内容20-22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22-24 第2章 政府审计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24-28 2.1 政府审计制度相关概念的思考24 2.2 政府审计制度改革的相关理论24-27 2.3 本章小结27-28 第3章 政府审计制度改革外在推动力分析28-34 3.1 政府职能及其转变28-30 3.2 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审计制度改革30-32 3.3 政府审计制度改革取向32-33 3.4 本章小结33-34 第4章 政府审计制度效果现状分析34-51 4.1 政府审计制度效果内涵分析34-36 4.2 政府审计制度服务对象效果分析36-37 4.3 政府审计制度作用对象效果分析37-49 4.4 分析结论:功能定位不明晰49-50 4.5 本章小结50-51 第5章 政府审计制度功能的定位51-57 5.1 功能与制度的互动原理51-52 5.2 政府审计制度服务对象功能定位52-53 5.3 政府审计制度作用对象功能定位53-56 5.4 本章小结56-57 第6章 基于功能优化下的政府审计制度改进57-73 6.1 政府审计制度服务对象与作用对象互动关系模型57-58 6.2 针对服务对象的政府审计制度改进58-60 6.3 针对作用对象的政府审计制度改进60-71 6.4 本章小结71-73 结论73-76 参考文献76-79 致谢79-80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0 1 李侠;;浅谈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7期 2 吴晓敬;;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对我省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的启示[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8期 李红旭;;关于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年18期 4 李新;;“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在门店开发与设计课程中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才智;2011年20期 王冻;;论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改革与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7期 6 张婷;;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改革初探[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8期 7 刘宗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与发展探讨[J];时代金融;2011年21期 赵华杰;陈亚星;;对吕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的评估与分析[J];华北金融;2011年05期 9 谢超男;;国际货币体系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探究[J];企业导报;2011年09期 10 隋鑫鑫;;浅析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5期
我国政府审计制度效率与改革
刘礼
【摘要】:现行我国政府审计制度的缺陷导致了政府效率低下,社会公平缺失的局面。政府审计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审计制度改革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并对现行政府审计制度安排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从信息与激励两个角度如何去强化在实施政府审计制度改革中不同利益主体的改革动力问题。【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会计学院 【关键词】: 政府审计制度 改革 动力 【分类号】:F239.44 【正文快照】:
一、政府审计制度效率与改革的辨证关系(一)政府审计制度效率体现资源的稀缺性的普遍法则,使人类面临抉择问题。所谓抉择问题实质上就是效率问题。有效的政府审计制度可以成为经济进步的工具,无效率或效率不高的政府审计制度也能成为经济停滞或衰退的工具。可见建立政府审计 张爱民,汪枝明;香港政府审计简析[J];世界经济文汇;1993年02期 2 边恭甫;试论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J];财会月刊;1993年11期 3 杨正良;日本的政府审计制度[J];现代日本经济;1993年04期 4 胡连云;香港政府审计制度简介[J];广东审计;1994年01期 5 胡连云;香港政府的审计制度[J];广东经济;1994年01期 秦荣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与我国政府审计改革[J];当代财经;1995年03期 7 胡仁宽;谈谈政府审计与国际惯例[J];广东审计;1995年07期 张英明,韩海峰,张丽华;政府审计制度改革之我见[J];山西财税;1997年01期 李永臣,寇淑萍;我国政府审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制度对策[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10 秦荣生;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与我国政府审计改革[J];审计研究;1999年04期
中美两国政府审计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刘威 周恺
【摘要】:我国政府审计制度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和地方各级行政首长的领导下独立行使审计职权。美国为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国家审计长独立行使审计权。本文试就我国政府审计制度的特点、政府审计制度、政府审计规范体系、审计机关与行政、立法、司法机关的关系等,与美国政府审计制度进行比较,希望能对我国政府审计制度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合肥招商公司 【关键词】: 政府审计制度 审计机关 比较研究 【分类号】:F239.22;F239.271.2 【正文快照】:
一、关于政府审计制度研究视角的比较政府审计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许多国家宪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三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分。而在我国,人们一般将国家审计等同于政府审计。可以说,我国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政府审计制度,即使有,也只是政府的 1 于增彪,赵景文,袁光华,王竞达,赵晓东;重新审视美国会计对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4年03期 周恺,桂建平;大陆与台湾审计制度的比较研究[J];审计研究;2003年02期
张立民,陈小林;审计法治及其构架——兼议《审计法》修改与审计结果报告权[J];审计研3 究;2004年02期
第四篇:审计环境会计问题
引入20世纪90年代,环境对人类惩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保护自然与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赔偿责任越来越大。作为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计量、反映和控制职能的会计理应对环境方面的支出、收益进行反映和控制。然而,呈实并非如此,会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文兹对环境会计有关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传统会计面临的挑战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客观上把发展生产力建立在过度索取自然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补偿普遍不足,造成全球性自然资源存量锐减,生态平衡被破坏,环境污染恶化。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剧增,需求的增加,更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强度消耗,造成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动摇了有关国家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资基础,制约了经济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十分不协调的局面。
为了遏止生态环境的恶化,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众多国家的环境法规也采取了使用经济手段对待环境问题的措施。据统计,西方国家每年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至8%。
众所周知,未来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要以较严重的污染为代价。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就有可能变得既富裕又洁净。在所有措施中并不排除采用特殊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模式。如日本规定,防止环境污染用的机器设备第一年可提占成本33%的折旧,节能的机器设备第一年可提占成本25%的折旧。然而,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没有对环境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而是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没有计入成本。结果导致了以牺牺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取得了虚夸的收益,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无尽的后患。原会计核算体系已面临着严峻挑战。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
二、环境会计的现状及症结
(一)理论界已意识到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力
1983年来,世界银行就积极鼓励修订现行的会计体系,增加环境项目,提出建立一套与联合国国民会计体系专家小组接受了这一提案。经过修订的国民会计蓝皮书已于1993年发表,包括的内容有对环境会计的讨论,对提出的设计辅助账户作了肯定并批准计算收益时应考虑计算环境成本。1991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九届会议,着重对环境保护会计问题进行了讨论;1995年第十三届会议主要议题也是环境会计。在西
方会计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会计理论。
(二)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很不完善
在1990年召开的有关环境措施会计现行揭示问题的会议上,对10个国家20个大公司环境会计实际情况作调查,结果显示,在10个被调查的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提出了具体环境措施的会计准则。只有挪威要求公司的董事会在其报告中,必然揭示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企业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在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十三届会议上,秘书处提供了“对各国环境会计法律法规情况的调查”,该文件是对55个国家及欧洲联盟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许多国家虽然都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都没有关于环境会计方面的规定。1993年,联合国印发的一份题为《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的研究报告介绍了对跨国公司环境资料公司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跨国公司总的来说在公布环境资料方面持低姿态,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且可比性差,资料很少定量,且定性信息不附时期,此外,看不出花费的资金,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有何关系,因此,无法评估公司的环境绩效以及公司的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环境会计无论理论还是实务还很不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会计目标不明确
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环境会计就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以改善整个社会资源问题。笔者认为,环境问题涉及面广,需要社会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予以优化,如鼓励替代能源、改革管理体制、发挥市场功能等,单凭会计这一手段是很难奏效的。因此,上述环境会计目标定位偏高,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环境会计理论框架的建立和实务工作的开展。
2.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不迫切
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环境资料信息使用者仍然主要是政府部门。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制定相关的政策及法律、税收等规定,以改善环境。但只靠法律力量作为全面公布环境资料的关键因素,以改善环境。但只靠法律力量作为全面公布环境资料的关键因素,并不能形成推动企业公布环境信息的强大动力。真正可能有助于环境资料公布方面取得进展的因表,应是公众对环境问题日益增强的关切,公众压力应是企业公布环境资料的重要动因之一。而作为环境会计信息主体的企业,现在它并感觉到公布环境信息对自身有何益处。
3.过于追求理想化的环境会计模式
环境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理论与实务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过于将其规范化、系统化、势必影响其发展的进程。
三、环境会计的目标
鉴于前述环境会计目标定位偏高,且不尽具体的现状,本人认为,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作为环境保护投资的主体应当是企业和各地政府部门。企业投资的目的是将其污染、资源的利用控制在环保规定指标之内;各地政府部门投资的目的是使已经污染的环境治理到可接受水平。因此,作为环境会计行为指南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即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改善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具体目标则是为相关客体提供环境会计信息。具体包括:(1)促使企业在经营管理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规律和物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提高努力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确认和计量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的环境效益;(3)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规则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义务、贡献等方面的环境会计信息。
一、环境会计模式
环境会计的核心是对环保支出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将其与收益反映在报表中,为政府及有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环保经济决策。既然环境会计的主体一是与环境密相关的企业,一是各地政府部门。那么,其核算可采用“双轨”运行的模式。即,作为企业的环境信息资料可纳入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进行计量、反遇和揭示,而对各地政府的环境保护的投资可纳入国民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核算。
(一)纳入国民会计核算体系的环境会计
按照环境经济学的观点,现行衡量经济发展的经济学标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不能正确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虚增了国家的富有程序,夸大了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以环境项目调整计算的结果与用传统方法计算的结果明显不同,并且调整后的国民生产总值偏低。因此,若观评价国民生产总值,需将部分环境支出项目支出纳入国民会计核算体系。这些支出主要包括环保与规划费用、补救措施费用、复原费用、住户和政府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费用支了,以及由于其他国家的生产活动造成对本国环境影响的支出等。
上述内容可在国民会计账户体系中设置辅助账户进行记录、计算、汇总揭示。
(二)纲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环境会计
微观上,企业生产成本反映当期环境保护支出,即企业发生的环境保护费用支出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实行企业会计和环境会计的“单轨”核算。
从环境会计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其步履艰难的关键是环境信息不易确认、不易计量,且难于揭示。因此,笔者认为,环境会计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对那些易于计量和揭示的指示先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予以核算。从环境会计的目标来看,环境成本可作为研究和应用环境会计的突破口。
1.环境成本的涵义
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面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环境污染成本指企业由于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应予补偿的费用;环境损失成本指企业对生态环境污染或破坏而造成的扣失以及由于环境保护需要而勒令某些企业停产或减产而造成的损失;环境治理成本指企业为治理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环境保护维持成本指为预防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而支出的日常维持费用;环境保护发展成本指为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而投入的各项开支。
2.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应在其首次和以识别的期间加以确认。如果符合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就应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应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对于由于不遵守环境法规而被判处的罚款以及由于以往环境污染和损害造成或伤害而对第三方的赔偿,与其他环境成本不同,他不对企业提供任何利益或回报,因而应单独披露。另外,作为非常项目记录的环境成本也应单独披露。
3.环境成本可在企业会计账户体系中增设环境成本账户进行核算,最终将其计入生产成本。环境成本计入生产成本,会使产品成本提高,生产者为了不降低自己的利润,往往采用提高商品销售价格,将这些费用转嫁给消费者。但普遍性要求企业在生产成本中打入环境成本和运用市场价格竞争机制,可以促使企业进行必要的工艺技术改进,采取环境措施相对降低环保费用,从而降低成本,这将有助于环境条件的改善。环境成本只有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会计核算体系应根据环境成本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会
计处理,分清影响环境的责任和承担的费用,合理真实准确地计算环境成本和生产成本。
(三)原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修正
在“单轨制”下,需对原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组织结构、账户设置以及信息的披露方式进行必要的修正。
1.环境会计的核算原则
环境会计核算要反映环境资源因素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能够测定环境资源的现状和变化的方向、程度、达到预先发现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起到预警具备用;环境会计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等予以反映;环境会计应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虑企业的业绩,对企业的评价应以能在企业内部使企业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配比并取得社会利润为标准,其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是经济上的,还应是社会性的;环境会计的核算要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的要求,其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的确认要受国家政策和法律的约束。因此,环境会计核算的原则应在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上增加预警性原则、社会性原则、政策性原则、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的原则等。
2.环境会计的组织结构
实施环境会计不必设立专门的会计机构,具体核算可由企业现有机构和会计人员承担,属于企业会计工作的增加、扩充,分工负责,有专人即可。
3.环境会计账户的设置
在原企业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设与会计有关的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以及反映企业对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损害和赔偿的会计科目,反映企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安全生产所提取的社会效益。
4.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现有财务报表主要提供的是经济效益指标,而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指标均未披露。鉴于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已越来越超出了传统概念。人们要求得到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信息,因此,企业披露环境成本和负债信息对于清晰反映或进一步解释报表项目十分重要。因此,企业有必要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通过编制环境报告予以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及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笔者认为,环境会计信息等可寓于企业财务报告之中,如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等内容可直接列于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中,对其他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可在说明书予以说明。国家对应披露的内容、要求应予规范。如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影响问题、全球变暖问题等,应在环境报告中予以反映。
至于披露的形式,可以用货币单位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也可以用实物指指或指数,甚至用文字来说明对环境所做出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也就是对原会计基本假设的货币计量假设作必要的延伸。
参考文献:
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会计研究》1998年第5期。
孟凡利:“环境会计:亟待开发的现代会计新领域”,《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
孟凡利:“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徐泓等:“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财务与会计》1999年第6期。
肖维平:“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财会月刊》1999年第5期。
《2020的中国》,第六章保护环境第71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五篇:环境审计
浅议环境审计对现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建议
摘要:当前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以此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的研究和保护,所以环境审计在现当代社会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正确处理环境和人类的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路线。
关键字:环境审计,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环境保护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环境会计从90年代初才开始引起重视,具体时间从2003年开始启动,1994年9月颁布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地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实际工作中,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该战略方针,实行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为原则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坚持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使环境保护与各项建设事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目前研究和探索环境审计,是我国广大审计人员的重大任务。广义地说,环境审计是对环境管理的某些方面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环境审计”是一种管理工具,它对于环境组织、环境管理和仪器设备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系统的、文化的、定期的和客观的评价,其目的在于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帮助保护环境:一是简化环境活动的管理,对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二是评定公司政策与环境要求的一致性,公司政策要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
一、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而审计的本质在于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这就使得审计进入环境管理领域成为必然。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环保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环境管理领域的不断拓宽,不断改革和完善环境管理手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环境管理发展的需要。为了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客观上要求必须强化环保投资的监督机制,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促进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确保环境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环境审计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手段,它作为一项加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机制,为各方面环境信息的需求者提供系统的、确定的、周期性的和客观的鉴证意见,在环境管理方面发挥监督作用。从1996年开始,我国审计理论界和环境管理部门相继组织了多次有关环境审计的研讨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审计环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的转移而转移的,它本身的客观存在的,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是两权分离的,是条件下出现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审计因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发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也因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与之相关的如,审计的独立性,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证据、合理的职业谨慎、公允反映、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的道德行为等都会受审计环境的严重制约,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的审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它的可信程度一定高于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审计报告。环境审计主要是由于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对因为环境污染引起的,越来越突出的环境负面效应而感到强烈的不满,要求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压力下产生和发展出来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环境管理是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的,它们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如何,需要审计部门来鉴证。作为社会控制机构之一的审计,是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承担着环境管理工作,是对环境法规的遵循和环境管理系统运行的充分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专门对环境保护状况的审计监督,就等于在最关键的部位设置了一道关卡,即从资金的支出与使用效果方面来考核国家、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这是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从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也可得到验证。
二、开展环境审计的目标
环境审计目标就是环境审计行为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寂静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不仅包括资产的真是、合法、有效,同时也包括环境责任,即对环境大鬼的遵守、寂静活动对环境所构成的影响以及环境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全面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促进国家完善环境理发和提高各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水平。审计部门作为独立的第三者,可以通过环境审计促进国家有关环保法律和政策的全面有效执行,同时能及时揭示和反映环保法规制定和执行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国家完善环保理发和提高执法水平。促进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审计机关通过开展环境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对国家环境政策的遵守情况,环境保护资金的缴纳和使用情况,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而促进环境保护工作从基层做起。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环境,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保护法”,国务院发布的“征收排污崭行办法”等等。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一些排污收费和罚款管理方法,以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系列法律由各地的环保管理部门贯彻执行,实施专业性的监督管理。
促进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监督体系和落实环保措施。为了使环境保护工作法制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发了一系列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其目标是促进落实环保措施,并评价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促进环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全民、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十分重要,使全社会知道,地球只有一个,要珍惜地球上的每一种资源。
三、目前环境审计国内外开展的现状
国际审计组织鼓励各最高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职责时,对环境问题进行考虑。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中,重视审计独立监督,评价职能的参与,尤其是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许多国家已成功地制定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环境审计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共同关注予以实施的一项崭新的工作。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在审计对象上,一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受上述审计对象和审计类型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1995年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开罗会议上,我国审计署在提交的会议议论文中对环境审计的作用、责任、技术、和方法上进行了具体阐述。此后,我国审计署学会在1997年《审计研究》期刊上,通过举办环境审计研究专题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1998年6月,最高审计机关早是厦门组织召开了中国环境审计学术讨论会,就审计的定义,目的,范围,依据,主要内容及重点,理论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2000年11月6日我国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2年11月,中国审计学会再次在北京召开环境审计研讨会,对环境审计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探讨。2005年3月28日在武夷山召开的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研讨会暨环境审计委员会工作会议。
我国目前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地域,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等,除常规审计方法外,环境审计可以采取结果导向分析和问题导向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调查问卷、询问座谈、延伸跟踪等审计方法。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审计,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审计等。各级地方审计机关也针对当地环境保护的特点,开展了一些环境审计或调查。
四、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
注册会计师审计或者民间审计,作为中介组织以“第三者”的身份,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审计服务活动。“监督鉴证评价论”观点认为,各审计主体应通过履行各自的审计职能来实现环境审计的目标。“审计环境起点论”观点认为,审计环境是对审计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从审计实践中产生。
注册会计师有很强的独立性。审计按不同的主体划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当然,注册会计师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独立性最强的。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灵魂和生命。独立性的存在使鉴证意见更具有可信性,更有说服力,能够满足各种信息使用者的多种信息需求。,企业管理当局更希望由独立性很强的注册会计师来承担环境审计的任务。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局限性给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开展环境审计的机会。
所以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中,我们要发挥注册会计师人数多、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强等优势,克服环境专业知识欠缺、对环境审计认识存在局限性等劣势,从而为日益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环境审计未来的规划
审计部门,特别是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担负对环境监管的监督和再监督责任。基于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环境审计的范围也极广,从横向来看,应包括自然、经济、社会这三部分。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经济满足社会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及自然满足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永续能力。包括企业生产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环境、国家资源开发环境、生态平衡环境诸方面,无明确的时空限制,并逐步向计划生育、绿色食品、环保产业、健康卫生等领域拓展。环保资金征收、管理、使用的完整性、可靠性、合理性、有效性;环保措施、手段、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经济性以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估。交通运输部门、能源供应部门等公用事业单位的服务供给行为;人类作为群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其他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具体行为和活动。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同时宣传环境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深入人心,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和市场压力的氛围中,意识到建立良好的环境审计管理体制,自觉开展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环境审计进行立法。建立专家储备制度,实现与专业机构、专业部门的合作联动。利用他们的熟悉专业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优势,提高资源环境审计的质量。
总结,目前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审计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知识经济对传统的会计和审计都发出了挑战,知识和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上的经济。从而对我们的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审计人员,我们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知识,培养新的技能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6月 [2]石爱中,胡继荣,审计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