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到基层一线去”不能只是口号!
“到基层一线去”不能只是口号!
“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6月3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2011届武警国防生毕业典礼在该校逸夫堂隆重举行,100余名07级毕业国防生,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用铮铮誓言表达立志献身国防、投身部队建设的决心与信念。典礼之后,他们将怀着中国人民大学学子“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豪迈,带着“勇于担纲、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分赴祖国的大江南北、走上部队最基层的岗位。(人民网-军事频道)
笔者认为,广大学子立志到基层工作,沉下身子,主动到基层去,深入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村、农民,与群众打成一片,心贴心真交朋友,情连情交真朋友,与他们拉家常,话农亲。通过“零距离”接触群众,直面不同类别的服务对象,实地掌握百姓的衣、食、住、行,切身感受群众生活的困苦和艰难,掌握社情,这都毋庸置疑。
然而,是否真正善于解决群众的问题,体现了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执政理念。这就要求驻村干部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每户的实际情况,拿出科学有效、标本兼治的方法措施,切实把群众有疑问的惠农政策解答实在;建立“部门长期包联、干部定期驻村”的长效机制,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意识,把涉及百姓利益的难题解决实在;对反应的矛盾事件做出科学判断,以创新的思维方式针对性的处理,确保大活动效果实实在在,让广大百姓切身感受到最直接的活动成果,力戒“到基层一线去”被赋予形式主义而只是“口号”。
一是吃透上情。通过深入基层一线,与百姓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切实传好党的政策信息,首先就必须要求干部队伍要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把每一项惠农政策钻透、吃透。现在各级各部门都在风风火火的进行“三进三同”、“大下访”、“结穷亲” 和“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等活动,广大基层干部要以活动载体为契机,充分发挥党、团员和业务骨干的带头作用,认真践行“宣传员”的职责。以入户宣讲、走访座谈、田间讲解等方式,积极把中央、地方政府的惠农政策、重点工作、部署规划等信息带给群众,切实做到“文件政策讲一讲、致富信息传一传”。二是把握下情。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要沉下身子,主动到基层去,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砖院土坝对农户的住房、道路、田块、水渠、畜禽养殖等表面上能看到的现象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农村、农民,与群众打成一片,心贴心真交朋友,情连情交真朋友,与他们拉家常,话农亲。通过“零距离”接触群众,直面不同类别的服务对象,切身感受群众生活的困苦和艰难,掌握到社情。制定好走访册,记录好入户情况,通过实地掌握百姓的衣、食、住、行,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打下信息基础。
三是务实实情。到基层工作,就要求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扑下身子”、“放下架子”的精神,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拉家常、话农亲、谋发展,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最终实现机关干部踏踏实实地为百姓解决问题,做好公仆,务实服务。通过基层情况的了解,结合每户的实际情况,拿出科学有效、标本兼治的方法措施,切实把群众有疑问的惠农政策解答实在;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意识,把涉及百姓利益的难题解决实在;对反应的矛盾事件做出科学判断,以创新的思维方式针对性的处理,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实实在在,让广大百姓切身感受到最直接的活动成果。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断提升我们服务群众工作的能力。(重庆 谢贤奎)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6/112571/15052504.html)
第二篇:节约粮食不能只是喊口号
节约粮食不能只是喊口号
前段时间,学校里大大小小的角落都挂上了这样的横幅:今天你光盘了吗?这样的口号在食堂的动态宣传栏里也是每天在滚动。所谓光盘就是将自己打的饭全部吃完,而没有浪费,其实言外之意也就是要同学们节约粮食。至于为什么要挂出这样的横幅,自然是如今的学生们浪费实在是太严重。
纵观全国,学校是浪费粮食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据学校食堂的清洁阿姨讲,没有一天的餐桌是干净的,每一餐过后都可以看到有大叔将泔水往外运去,可见一餐的浪费有多严重,更别说一天,一年,一个月了。其实除了学校,一些餐厅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还有就是现在的宴会,家里有喜事,宴请亲朋好友,下意识的认为如果不将桌子摆的满满的,就显得不厚道,不够重视,于是浪费风也就越来越严重。如今学校一天浪费的粮食可以是一些贫困家庭一年的口粮,可能他们在一年之内都不可能吃上这么多的肉。而在学校,这些美味的粮食最后会进入猪的嘴里,猪是长得白白胖胖了,可这就是食物的用处吗?
就以我所见的一个例子来讲,张三是本校的一个学生,那天中午,只见他端着满满的饭和菜向泔水桶走去,食堂阿姨问他为什么不吃了,他说他是很饿,但是学校的菜实在是太甜了,他吃不下,而且学校每天就是那么些菜,一个学期下来,早就吃腻了,但是不想去垃圾街吃,但是今天实在是咽不下去了。这种情况不少见,还有同学回答没有胃口,吃不下,既然吃不下为什么要买那么多饭呢?走出食堂后,去超市历又是满满一袋零食呢?于是可见粮食浪费不止是学校存在问题,学生的心态也存在很大的弊端。
固然,正如领导们所说,学生浪费是导致学校的粮食浪费的重要原因。“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从小接受节约粮食教育熏陶的我们并没有将行动落实下来,就像学校号召的光盘行动只是打着口号,并没有在现实中真正落实下来,因此对学生来讲,要认真考虑自己想吃多少饭,而且要摆好心态,不要想着“我已经付过钱了,浪不浪费是我的事,别人管不着”。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尽管你是交钱了,但是节约粮食还是要做到的。
即使进一步讲,粮食浪费的症结真的就在学生头上,那么仅仅靠喊口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实一方面,学校食堂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学校在菜的烹饪方面做些调整,每天可以适当增减或者改变一些菜的种类,或者增加一些喜欢其他口味的菜的窗口,毕竟吃惯了咸的菜,对于偏甜的菜是不习惯的,这样吃不了甜的同学就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也可以增加一些其他的小吃,这样就不会导致同学吃腻了。
事实上,改善粮食浪费问题并不缺乏措施,如安排学校的老师学生进行监督,采取记名教育方式,规定每个学生购买的饭菜的上限,但无论从哪方面来讲,决不能只是喊口号而不落实行动。
第三篇:年轻干部要自觉到基层一线去锻炼成长
年轻干部要自觉到基层一线去锻炼成长
当前,人才培养中的近亲繁殖现象,困扰了干部的成长,损害了人才的培养,滋生了腐败。我们作为年轻的干部必须要用“国家利益至上”来统览自己的思想行动,必须要加强实践,加强学习,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健康成长。
我们现在年轻干部大都是80后的年轻人,具有很多优势,知识面宽,朝气蓬勃,富有活力,充满抱效祖国的热情。但也要看到,年轻干部经历单一,意志品质缺乏艰苦环境历炼,依赖父母依赖社会的思想仍然存在,仲祖文提出的《人才培养不能搞近亲繁殖》,已经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当前人才队伍存在的现状,这就要求我们年轻干部只有去基层,了解基层的生活需要,才能更好的服务人民,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才能更好的了解基层,才能更好的为未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教育工作战线的年轻干部更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深入教育工作的最基层,到基层锻炼成长,必须要把握以下几点:一要坚定信念,认清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我们肩负的人才培养的使命,我们教育工作者是培养人才的导师,我们必须自己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以“教育为本”的理念,坚定到基层锻炼成长的决心,才能更好的了解教育培养人才的理念,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二要善于学习,既要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方针,又要刻苦钻研基层业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增长才干,把党的正确方针政策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上,让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方针,正确的言论去引导人去教育人,让更多的工作经验在基层实践中丰富和完善。三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勇于担责,教育工作要树立攻坚破难的思想,抓住基层重点、难点问题,发挥聪明才智,以实实在在的成绩赢得基层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四要勇于吃苦,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铺下身子,沉下心来,深入一线去调研,心贴心地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去交流,仔细倾听老师们的呼声,才能准确了解基层意愿,有针对性地为一线教育办实事、好事。五要严于律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时时、事事、处处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古训,做到“慎微”、“慎独”、“慎欲”、“慎终”,筑牢思想防线,做一名廉政勤政的好干部。
第四篇:到基层一线“补补课”
到基层一线“补补课”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后备力量,承载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与未来。
年轻干部在从事工作之前,在学校学习了很多专业的课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工作能力,笔者认为,年轻干部还应多到一线“补补课”,通过实践,不断加快成长步伐。
到基层一线“补补课”,可以帮助年轻干部提升对自己的认识。基层是个大舞台,更是个好舞台。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了机关门,这样的“三门”干部在年轻干部中十分普遍。年轻干部党性锻炼、实践锻炼及综合能力相对欠缺,所以年轻党员干部要提升对自己的认识,自觉到基层一线、到群众中间去接受锻炼。基层实践锻炼是党员干部成长的基石,也是年轻党员干部成才的必然要求,这有利于提升年轻干部工作能力,避免“纸上谈兵”。
到基层一线“补补课”,可以提高年轻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基层一线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在基层工作实践中的挑战多、考验多,这对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都会有锻炼和提高。
到基层一线“补补课”,可以增强年轻干部的群众观念。古语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年轻干部只有深入基层心怀赤诚,才能真切体会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了解基层最真实的情况和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才能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才能更好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
第五篇:到基层去 到群众中去
到基层去 到群众中去
——陕西司法系统开展非常“6+1”惠民工程见闻
3月15日8时许,记者在陕西省司法厅办公楼前看见,几名厅级领导正准备坐车下乡。厅长路志强对记者说:“我们13名厅级干部从今天开始全部下乡去。每人举办一场法律宣传讲座、化解一件疑难矛盾纠纷、督办一起法律援助案件、帮教一名刑释解教人员、探访一名服刑在教人员家庭、指导一名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工作,同时在司法系统职责外再结对子包联一个贫困户,这是我们司法系统实施的创新社会管理非常‘6+1’惠民工程。”
记者随路志强驱车100公里来到礼泉县阡东镇司法所,此时在人民调解室里,临泾村农民郝新林和王更须正在为7000元的征地补偿款分配争论着。路志强拍着他俩的肩膀说:“两位老兄,来,把你们俩那点事给我说道说道。”
听说来了厅长,郝新林大声说:“你看他这个人,我三分六的地他白种了10多年,我的补偿款他还要分!”这时围观的群众开始议论王更须不应该并笑他的无理,记者看到王更须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嘀咕着说:“他在外面打工十几年不种,要不是我都不知撂荒成啥了!”
路志强对王更须说:“老王,按道理地是老郝的,征地款就应该是他的。你种了10多年也收获了效益,他都没要你一分钱的流转费,你说他大度不?”王更须笑着说:“那是大度。”路志强转身又对老郝说:“老郝呀,这块地就像你的孩子,老王帮你照看了这么久都有感情了,现在你带走孩子是不是也该表示表示,再说你的条件比老王好点,就给他1000块钱嘛。”郝新林爽快地说:“既然话说到这份上了,那就听你的!”
记者对这样的调解结果感到意外,但却被两个乡亲握手言和的和谐场面所感动。路志强说:“老郝是被咱的真诚才卖了个面子给我。这些矛盾不及时调解,弄不好就会变成打架伤害的大纠纷!”
16日上午路志强在彬县义门镇中罗堡村探访在监狱服刑的陈会民家属。记者看到陈会民家只有三间砖瓦房,妻子程弯弯满脸愁容。见到来人,她就开始哭诉着说:“一个人在家里种地照顾三个娃,每天要送血友病儿子陈佳鹏上学。他是为给儿子看病才被逼得偷人家的羊。监狱呆了一年多了,我也没钱买车票去看他!”陈会民家的状况让路志强心情沉痛,他当场表态说:“回头我们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让陈会民到社区矫正,承担养家的责任。”在场的彬县领导也表示,从县里大病救助基金里拿出5万元,给陈佳鹏看病。告别时,程弯弯握着路志强的手不停地说:“谢谢,谢谢!”在返回的路上,记者听到路志强在车里给监狱打电话安排陈会民的事儿。
两天跟随司法厅长落实他的“6+1”,记者看到矛盾得以化解的和谐场面,群众感恩的一张张笑脸与话语,真正深刻体会到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和做好群众工作结合起来的重要
性,也希望更多的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都能够走出办公室,少进会议室,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
据介绍,此次陕西司法系统将有1000多名领导干部参与到创新社会管理非常“6+1”惠民工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