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文献综述
专业:12数学应用数学 班级:12级本一
学号:1214070110杨东花 1214070140刘丽 1214070141苑林林 分工:一起搜索文献,整理,写论文
摘要: 最近,接二连三的女大学生都遭遇了十分不幸的事,她们都受到严重侵害甚至被杀。三起连续发生的案件都与黑车和强奸以及单身女大学生有关。这对于我们而言,都是一个需要提高我们警惕性的问题,警告一个半夜回家的女性要保证安全,无疑产生了最好的效果。真的再也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也许无数单身女性做过黑车,99.9%的人都安然无恙,但如果一个人遇到了,对她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关键词:女大学生 侵害 警惕性 安全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社会大众对被害者家庭的痛心感同身受,在痛心之余,人们不禁要问:都是同样的花样年纪,都是未经世事的大学女生,都是在外出赶路的途中,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她们?有没有可能在灾难来临之前为她们提供逃脱的机会?诚然,这些女孩遭遇歹徒侵害有多种原因,如公共交通系统的不完善,一些地方黑车猖獗及治安的疏漏,都是造成女孩们与危险不期而遇的重要诱因。其中暴露出的交通和治安领域存在的突出隐患,相关部门必须汲取血的教训,全面整改,以免悲剧重演。1.2研究目的与动机:
目的:
1、提高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
2、敲响学校与家庭安全的警钟
3、推进交通制度的完善
动机:为了提高社会安定和谐,提高女大学生安全意识,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更加特别强调性教育、生命教育、正确恋爱观教育,从而提高女大学生抵御外界不良环境侵蚀的能力和自我保护。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安全问题的定义及主要表现形式
所谓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的状态。2.2女大学生出现的安全问题
2.21网上交友问题:近日,广东四会一名28岁男子利用网络交友平台,物色未婚女性,骗取财物近百万元,骗色10余人,有3名女性怀孕。一时间,网络交友安全令人谈虎色变。
2.22性骚扰问题:对于女大学生来说, 她们也并非处于纯洁的校园时代, 很多女大学生都有遭遇性骚扰的经历。对女大学生进行性骚扰的男性主体主要来自于学生中的性骚扰。在男大学生中, 也有极少数“小色狼”经常打性骚扰的“擦边球”,随时可现的他们像挥之不去的苍蝇一样, 给女生的心理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女大学生们尚没有足够的权利意识来保护自己。
2.23出行安全问题:近日,女大学生搭黑车遇害事件随着类似案件的不断发生已经让社会关注度达到高峰,看着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惨遭凶手伤害或杀害难免让人心痛和惋惜,有人评论说现在的孩子安全防范意识太过欠缺,但更多的是黑车产业链在各大城市的猖獗程度激起了全民公愤。
2.3女大学生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
1、是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她们往往打不过男人,就算准备防狼神器要是被偷袭了也根本来不及使用,甚至还没等尖叫呢就被击昏了。
2、在很多地方,由于公共交通不发达,黑车随处可见,还有很多类似情况下的男女被害的真正原因公共交通服务落后带来的黑车泛滥,而这恰恰属于政府的工作职责范围。也就是说,正是有些地方的公共交通服务发展缓慢,无法满足社会需要,才导致黑车现象产生,而政府监管部门对黑车现象视而不见,长期疏于管理,才导致社会上黑车泛滥,一些地方近乎失控.3、心理年龄还没有相应成长、成熟起来,社会化程度较低,对社会缺乏充分认识,缺少对潜在危险的防范意识和判断能力。2.4如何解决女大学生出现的安全问题
2.41网上交友怎样做: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如手机号码、家庭地址、银行卡号等),为了安全考虑,要谨慎保护,除非你对对方有了充分可靠的了解。当需要打电话时,可以使用手机或者通过座机的隐藏电话号码功能,避免对方知道你的号码。
2.42面对骚扰应怎样做:能够正确对性骚扰行为进行识别,女大学生应该掌握适当的性知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恰当的性教育并不会导致青少年较早地发生性行为,相反, 可帮助青年人采取负责任的性行为;在夏季不宜暴露过多,有意识地学点防身术, 必要时可以自卫。2.43面对出行问题怎么做:车上不做“低头族”如今很多年轻人上车后就自顾自地玩手机、听音乐,这样的习惯风险很大。如果司机有歹意,把你拉到偏僻地方你还一无所知。上车要注意观察司机走的路线,发现不对的地方随时提出来,可要求开往闹市区。
第三章 研究计划
3.1研究问题
3.11从近期女大学生频频遇害的新闻来看,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并不乐观。女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她们正从单纯的学生向着社会人过渡,而且由于女性特殊的心理,身体素质及安全意识不高,更容易受到外界歹徒的危害。我们就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研究提出以下二个问题:(1)女大学生是否有安全意识?
(2)现如今,女大学生安全问题是否该受到社会的关注?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滨州学院数学系大一到大三的学生,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48份有效问卷。经过对收回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了详细的数据与信息。3.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为了了解女大学生安全问题,本问卷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50个滨州学院数学系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们也几乎都根据自身情况,认真回答了问卷上的问题。
第四章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问题回答的统计中,我们得到了不同问题的结果,让我们更加了解到不同的女大学生对自己的安全意识有不同的重视程度:当问到“您觉得自己的安全意识是”时,21.54%的女大学生选择了“非常强”,46%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一般般”,30%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有点儿安全意识”,24%的女大学生选择了“非常薄弱”。这个结果让我们了解到,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得到更大的提高;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的安全问题,女大学生的回答与重视程度是非常不一样的,例如:网络安全问题,当问到“您是否有过和网友单独见面的经历”时,3.08%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两次以上”,10.77%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一至两次”,21.54%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没有,但是有想过”,64.62%的女大学生选择了“绝对不会”。当问到“你认为下列哪些方法能增加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开展专业的安全教育课;定期向开学开放心理咨询服务;针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效果采取适当的奖惩和激励机制;加强计算机教育、网络管理,开展网络知识安全讲座;加强学校周边的安全管理;不同的女大学生的重视的方法是不样的,大多数的人认为加强学校周边的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综上,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此来加强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意识,促进学校的稳定与和谐。
第五章总结
尽量不贪小便宜不落单不晚归不做黑车,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保持敏感和警惕。女大学生遇害案屡发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刺激着民众、舆论的神经,那么也注定会引发各种讨论,而这种讨论的方向也是五花八门的,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民众都呼吁各界关注此类案件,希望各部门、各群体能够都反思自己的缺位管理、缺位教育,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但很多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包括法制进程、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主建设,女大学生遇害案引发的社会大讨论,其本身意义就已经超出了对事件侦破后的迷底揭晓。全社会因此引发的各类思考,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群体如果能够合理领回去,进行消化、完善,那么就会极大降低女大学生遇害概率,亦是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绷紧民众脑海中人身安全防范弦的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刘芳丽.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03)[2].田琼.构建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机制的创新举措[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3)[3].崔锦;张安让.以学生为本——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J].科技资讯.2009(05)[4].于子贻.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安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3)[5].孙鹏.中学生体育安全教育干预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6].钟新春.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7].韦璇.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安全危机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附录
1.您回家或返校时,是否都会选择正规营业的交通工具()[单选] A.只会选择正规的交通工具 B.通常是紧急时才考虑其他 C.不是,非正规的便宜很多
2.当陌生人跟您对话时,您会()[单选] A.礼貌对待,认真倾听
B.先打量下对方,再决定要不要回应
C.没有感觉
D.抵触心理
3.如果搭到黑车,在车上遇到危险,你会怎么做()[单选] A.给司机钱,确保自己生命安全 B.与司机争执,必要时进行搏斗
C.拨打110电话求救
D.见机行事
4.在公共场所遇到陌生人搭讪,建议开车送您到目的地时或为您安排住宿时,您会()[单选] A.安全不予理睬
B.婉言谢绝
C.立刻报警
D.征询家人朋友的意见再决定
E.只要便利不加思索直接同意
5.您是否有过和网友单独见面的经历()
[单选] A.2次以上
B.1-2次
C.没有,但是有想过
D.绝对不会
6.总的来说您觉得自己的安全意识是()
[单选] A.非常强 B.一般般
C.有点安全意识
D.非常薄弱
7.您觉得现学校宿舍实行的假期离校、到校签名制度对保护学生安全有作用吗(A.有,这样做有利于了解学生出入情况 B.如果能够加强实施,应该会有效
C.没有,有的学生直接离校不进行签名
D.没影响
8.关于校园“性侵”问题,你有什么好建议()[多选] A.增加保安人员,加强校园治安
B.推广女子防身术,提高防御能力
C.限制人员出入,外来人员登记入校
D.其他
9.你认为下列哪些方法能增加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多选] A.学校开展专业的安全教育课 B.定期向开学开放心理咨询服务
C.针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效果采取适当的奖惩和激励机制
D.加强计算机教育、网络管理,开展网络知识安全讲座 E.加强学校周边的安全管 F.其他 [详细])
[单选]
第二篇:大学生安全问题
江西师范大学 15级应用化学一班 吴江花
大学生安全问题
如今,当代大学生面临这各式各样的安全问题,例如食品安全安全问题,就业安全问题,还有人身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对这些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
首先,先来谈谈大学生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
一、安全意识淡薄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走出家庭在学校独自生活,其个人所担负的责任很多,安全作为各项工作的前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状是大学生个人的安全意识还没有提高,没有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二、个人防范意识淡薄 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淡薄,易被犯罪分子利用,一些大学生经商愿望迫切,幻想面对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在工作。遇事不知如何面对,而离校出走的大学生人数也在上升。主观上面对社会情况缺乏自控力但更多的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缺乏生活经验。
其次,对各类安全问题进行分析。
食品的安全问题。这是在校大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食堂、路边摊、校外的餐厅等场所是大学生常去之地。食堂问题出于高校的卫生问题,高校食堂的硬件、软件参差不齐,对于食堂质量相对较差的高校来说,学生大多不得已在校外就餐,而高校周边就餐环境多数不好,经营者无证经营,摊点卫生不尽人意,食品安全无保障。除了吃饭,学生在购物时也涉及到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有许多大学生喜欢网上购物,但是在吃的方面,在不知道生产日期的情况下,可能会买到过期的食品,这也是一个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
就业安全问题。大学生就业安全问题是关系高等教育培养人才顺利安全就业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积极行动,给不法分子创造了条件,所以近两年内这种案件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安全问题。这类安全问题主要有打架斗殴,抢劫,抢夺和绑架,校园周边的网吧,商店,地摊集中地带是抢劫抢夺和绑架的多发地,流氓强奸,盗窃可分为内盗、外盗和内外勾结盗三类,高校学生被盗现象中内盗占有相当比例,诈骗、违法分子往往借着结交朋友、推销产品、受难帮助、亲人重病、中奖兑奖的理由,在年轻幼稚、思想单纯的大学生身上打主意,威胁恐吓为达到不可告人、难以启齿的目的,一些人采取匿名电话、电子邮件、短信等隐藏方式进行威胁恐吓,实施精神打击。
最后,对各项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
一、食品问题
加强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首先应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就餐消费环境,学校有义务、有责任加强学校食堂的硬件软件设施建设,保证食堂饭菜的健康卫生,吸引更多的学生在食堂就餐,从而减少学生与不安全食品的接触频率。
二、就业问题
1、加强安全教育,从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加强安全教育,使安全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把安全工作摆在各项工作之上。
2、提高个人防范意识,单单的安全教育是不能解决当前的安全问题,意识决定行为,所以作为当事人首先应该提高个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政府各项职能部门共同携手工作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
三、自身问题
公安局的六个“一律”措施:
1、接电话,不管你是谁,只要一谈到银行,一律挂掉
2、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
3、只要一谈到是公检法税务或领导干部的一律挂掉
4、所有短信,但凡让我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
5、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6、所有170开头的电话,一律不接。能做到这个六个“一律”,基本就不会上当受骗了。
第三篇: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分析文献综述
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各个高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的增加。这也就导致了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竞争压力也慢慢增大。与此同时它将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局面。本文就搜集众多学者观点及部分文献信息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综述,并提出一些建议及对策。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区别对待;
大学生就业环境日趋激烈,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就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女生占的比例已达44 %,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87% ,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 ,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搜集相关材料,从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定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就业歧视成因和就业歧视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力求能得出一些有实质意义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一、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界定
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现象,首先应该明确一下概念。
(一)性别歧视
国际劳工组织1958 年通过的《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ll1 号公约)对“就业歧视”的界定是: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 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 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覃伟丽认为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首先必 须将大学生就业歧视与一般的就业歧视进行区分。形式逻辑学“种差加属”的 定义方法能够对大学生就业歧视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义区分。根据其分析得出 “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雇主方对于获得大学文凭就业者的初次或初期就 业,采取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3]
(二)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的表现,不同学者也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不过在这个广泛关注的话题下,虽说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就业歧视的表现,不过几乎所有学者在具体表现方面都达成了一致的见解。朱红艳在《大学生就业歧视及其应对》这篇文章中指出就业歧视表现为以下十个方面。年龄方面的限制、性别的限制、工作经验及年限的限制、身高及长相的限制、疾病的限制、区域的限制、有无出国背景、第一学历、专业及毕业大学是否为重点或211 和985 工程大学的限制、安家费及科研启动费等待遇歧视和资格证明的限制。[6] 羊淑青在《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多维审视》一文中对就业歧视的表现分为两大类:其一,国家机关招考录用过程中的歧视。如公务员录招,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公务员招考公告和招考职位涉及的具体招考条件以及国家公务员体检标准的限制中;其二,一般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的歧视。在这个方面中,羊淑青主要描述了性别歧视、学历及院校歧视和工作经验歧视。[4]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944年,冈纳 缪尔达尔的著作《美国的困境》可视为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从此其实就纳入经济学的分析中,在Sanboin(1950)的性别差异研究中,他的定期目标是仅在同样工作报酬的背景下考虑歧视,而不是处理来自职业隔离的歧视。对于职业分布,工作年小时数、教育、城市化、种族和工作经验进行调整,收入比率上升了。
在此基础上,Fuchs(1960)计算了每小时的收入,女性相对于男性是Q60,意味着男女工资差别是0.66。为了研究性别差异的原因,Malkiels对男女工资超逸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即1966和1969-1971,差异值分别是0.48和0.51。这清楚地表明同样工作下不同的厂资并不是歧视的重要来源,歧视是以工作级别的分配为中心的。
文化、传统和公开性歧视趋势于狗日参与到劳动中的女性加以限制。Ronalds Oaxaca(1973)研究的目的在于平菇女性工作者骑士的平均程度并提供一个男女工资差异来源的定量评估。
Masao Nakamura, Alice Nakamura和Dallas Nakamura(1979)以已婚妇女个人和家庭共同决定的行为做为模板,将家庭劳动力作为以收入和时间为约束的最大化二阶条件效用函数,研究工作机会、支付工资和已婚妇女劳动供给,并且发现巨大的劳动市场环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家庭劳动中,比较综合的莫办事1997年Bemaid Fortin和Guy Lacroix的关于家庭劳动攻击的单式和集合式模板。他们将男女工资差别分解为职业和工资两个成分,把通常所用的工资歧视方法作为模板中的一个特殊情况,他们的方法可以说是分析收入差别的两个方法的精炼和综合,对分析和解释所观察到的歧视做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步骤。
三、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一)经济学角度的研究
国内最早的研究就业领域的其实问题的是郭正模(1994)在《“劳动歧视”问题初探》劳动中阐述了西方经济学对劳动其实的理论分析和对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劳动歧视”现象进行了剖析。另外,分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下的一些特点和加强劳动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周兢(2003)针对劳动力就业歧视现象,分析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提出解决劳动就业歧视问题的一些建议。
但是,早期对于性别歧视的研究都是描述性的,即便是进行原因分析,也是一些主观的判断。阚凯(2005)运用贝克尔的歧视模板对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存在的根源以及提出了相应的消除性性别歧视的对策。[2] 对于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张抗私(2004)认为,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取决于影响其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所有供给和需求因素,如果与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正的或者负的价值,才可能导致歧视。
(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
对于引起性别歧视的原因及其影响, 关于大学生就业, 谭卫华(2001)从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发展的关系和职业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入手, 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行为。认为与韦伯社会行动分类有所不同, 大学生的就业行为还存在随机的情况。针对我国现阶段价值观的多元化, 解决性别歧视问题, 实现男女平等, 王伟琴(2004)比较全面地从社会学角度做了分析, 主要指出, 传统思想和社会性别理论使得男女自身的价值有了高低之分, 而不是劳动力市场中某些个人因素或个别行为所决定。她同时指出, 这种基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角色期望影响到了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也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李晶(2004)认为当务之急是在社会中构建起先进的性别文化, 她认为传统性别文化的回归是造成性别歧视问题的主要原因。对于引起性别歧视的原因, 除了客观性以外, 还有一部分是女性主观上的社会性别自我歧视(陈媛, 2002), 这一不良心理倾向使其竞争意识下降, 影响到了就业。
2005年石春燕写的《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一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社会学思考》,文章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从国家的政策法律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分析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提出消除社会资本性别差异的途径。从不断完善女性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提高女大学生的整体受教育程度,女大学生自身选择适合市场需要的、有就业优势的专业学习等方面指出应对措施。
(三)法律角度的研究
比较早从法学角度比较全面地综述就业歧视的是朱懂理(2004),他同时也从法学角度分析了歧视产生的原因和消除歧视的对策。他认为存在歧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等。而其中立法不完善是多数学者共同持有的观点。[5] 娄耀雄(2004)针对目前我国反响强烈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进行了法理学分析, 提出了立法建议。详细介绍了就业歧视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成因, 指出了应对“就业歧视”现象的对策和对制订“反就业歧视法”有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应注意到反“就业歧视”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 立法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人的平等权利保护上。
于艳(2004)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阐释了市场与歧视的密切关系, 得出了歧视无法经由市场自身加以消除, 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才能予以解决的结论。她同时借鉴了美国的相关法律制度, 指出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反对就业歧视的单行立法, 从实体制度与程序制度两方面构建我国的平等就业权保护体系。
四、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
傅宝英在《大众化就业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探究》一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中认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跌再跌,显然不是因为人才资源过于旺盛!因为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5%和23%,而我国仅为5%。她还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政府不合理的政策导向、法律制度不健全、封建思想的影响等等。并将其归纳为:利益因素的影响、观念因素的影响和法制因素的影响三方面然后进行深层次分析。[1]
左守秋等人在《对大学生就业中歧视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将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为: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其中主观方面主要指大学生自身因素,即对自我认识的偏差、对用人单位不切实际的期望偏差、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客观方面主要包括:法律因素、政府因素和市场因素。[8] 朱敏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对策》中指出三大原因。分别是社会原因、高校原因和毕业生自身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包括: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救济手段缺乏和社会经济原因造成的就业岗位减少,致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就业歧视等;高校原因包括:指导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且人员缺乏和就业指导内容片面等因素。[7] 从搜集的多篇论文中分析,我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主要存在于社会传统观念、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相关法律制度的缺陷 和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等几个重要原因。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人数在急剧增加,从而导致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而女生占大学生的人数的比例也在上升。但是社会每年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需求严重不协调,形成了供求关系的矛盾。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就业难很很总要的客观原因是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小于毕业生的增长速度,高校的扩招也使高校就业转为“买方市场”。面对供大于求的现象,用人单位抬高录用标准,在学历和性别方面加以限制。
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宋福进(2002)分析了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指出这一指标在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学历层次的替代程度与价格弹性不同。
王小波(2002)专门就女学生就业难问题展开调查,认为女学生在就业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凭借自身较高的素质,在付出更大的搜寻成本后,许多女大学生仍然会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
岳昌君等(2004)分析得出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个人付出的求职成本对求职结果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有利于提高起薪水平,学校提供的求职信息对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都有显著的影响。
五、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对策研究
(一)社会要加大宣传性别文化的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差异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要消除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性别差异观念。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树立公平的竞争意识,做好舆论宣传,对女大学生工作能力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消除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为了消除就业的性别歧视问题,从根本上要转变观念,剔除“男尊女卑”的封建落后思想,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应该把女性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为此,全社会要致力于消除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树立公平竞争意识和平等意识;传媒要加大对成功女性的宣传;要改变社会对男女价值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优势。促进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用人单位需要转变用人理念
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据招或是少招女性,是依附于自身成本的一种理性选择。在与其的劳动生产率中,用人单位认为男生要比女生的生产率高,然而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女生的能力并不比男生差。在中国企业调查体系最新数据中显示,女性企业家盈利企业要比男性的的企业多出了7.8个百分比。这么数据都显示了,在工作中女性比不比男性差,女性同样十分的优秀,同样可以给用人单位带来利润。
刚走出校园的女大学生拥有资深的优势和好学的精神,用人单位要转变传统观念的影响,科学的认识女生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做到唯才是举,给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同事,在工作中男女合作会提高工作的效率、优化人际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政府承担社会责任,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完善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从而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11],推动全社会广泛的社会性别态度的转变,对于消除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有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的反就业歧视法规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反就业歧视立法,从而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一方面,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向劳动力市场传递政府反对歧视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歧视者的风险和成本的方式减少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
(四)高校女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要解决就业歧视现象,出了社会、用人单位和政府的努力的之外,女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以及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女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除了学习课程、发展兴趣之外,还应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要仔细分析就业形势,适度降低个人就业期望,以拓宽就业领域和增加就业机会在。面临就业压力问题时,女大学生要消除自卑心理,克服心理上的自我歧视,要有足够的信心和竞争意识,要在竞争中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以优秀的表现证明自身的价值,改变用人单位对女性不正确的认识。
同时,女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要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顺应时代的要求,正确的进行自我分析,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并且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准备。
总而言之,就业歧视使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使女大学生能顺利毕业、充分就业,是非常紧迫的课题。解决性别歧视问题,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支持,更需要女大学生不断地按社会需要去塑造自己、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实力去把握机会,找到自己的位置。目前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一现象,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仍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傅宝英.大众化就业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探究.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 论研究所.CN53—1203/C(2010)4-001 [2]阚凯.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经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3):39-42.[3] 覃伟丽.大学生就业歧视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0(3)
[4] 羊淑青.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多维审视.湖南大学法学院.2010(7).[5]朱懂理.促进就业与反歧视研究综述.中国劳动.2004(2):24-27.4 李锐利.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硕士论文.2004.5:3.[6] 朱红艳.大学生就业歧视及其应对.学工视窗.2011(10)-0081-02.[7] 朱敏.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对策.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 院.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8).第32 卷第8 期.[8] 左守秋,高健,韩文.对大学生就业中歧视问题的思考.唐山学院学报.2009(9).第22 卷第5 期.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安全问题
大学生就业安全问题
大学生就业安全问题是关系高等教育培养人才顺利安全就业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的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一、毕业生求职安全注意事项:
1、招聘信息的安全 获得就业信息是成功求职的第一步,同学们应仔细鉴别招聘信息及招聘公司的合法性,应尽量通过正规途径(如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当地的人事局、公办人才市场)获取信息,尽量选择信誉佳的公司应聘,对于那些并不熟悉或没听说过的小公司,应聘前先上网或打电话求证是否有此公司,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联系在该地工作的学长询问相关情况以确保信息安全。
2、求职面试时的安全 因双向选择的需要,大多招聘单位都要求与毕业生进行面试,要求大家应注意事先明确具体的面试时间和地点,接到面试通知时,要问清对方的办公地址和固定联系电话,若招聘单位只有手机单一联系方式,要高度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切忌到不明确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面试。正规的单位一般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若招聘单位面视地点选择宾馆等临时租借来的地方,要仔细鉴别真伪。同时大家事先要清楚告诉家人或同学面试的时间和地点,保持手机等联系方式的畅通。初次面试尽量不饮用点心或饮料,注意面试场地的外观与对外通道,注意观察面试者之言行举止,如有暧昧不清,应立即离开。如需缴交证件,只能交影印本而不应给原件。
3、实习工作时的安全
上班时,衣著、态度、言行均应谨慎,不轻言允诺非公务以外的不当要求。刚到新公司应先熟悉环境,谨慎处理不熟悉同事的邀约。注意公司营运情形,是否仅为空壳公司或别有意图。
4、加强个人信息的保密安全
不要将个人的所有联系方式都提供给招聘单位,一般提供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即可,至于固定电话,可以提供学院负责就业工作老师的办公电话,最好不要提供宿舍或者家庭电话;接到陌生人的电话,不要轻信其花言巧语,应拨打114进行核实,或者与老师同
学一起分析商量(曾发生过陌生人以各种理由骗同学关机一段时间,然后向家长骗取钱财的事件);对于各种渠道特别是互联网上的招聘信息,一定要慎重核实,不要轻易填写过于详实的个人信息;不要采取“天女散花”的求职方式,对自己不信任的、不规范的公司不要随便递简历。
5、注意个别收费的合理性 政府有关劳动人事部门规定:用人单位招聘时,不得收取求职者任何形式的报名费、培训费、押金等费用。若招聘单位巧立名目,收取求职者各种形式的报名费、培训费、押金等费用,这些都是违法行为,求职者应提高警惕,坚决拒绝交纳各种费用。提醒毕业生,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招聘单位录用人时与劳动者订立的是劳动合同,不是产品推销协议,毕业生要提高警惕,不要去签订以推广、促销为名的民事协议,更不要头脑发热盲目签字,随意交钱。一旦上当受骗,求职者可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或公安部门报警,寻求法律保护。
6、警惕卷入任何形式的传销活动
传销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非法行为,千万不要偏信能使你一夜暴富的神话,以免误入歧途。提醒毕业生“天上不会凭空掉馅饼”,若有,也可能是个陷阱,任何人的成功都是经过千辛万苦、勤奋努力得来的。
近期以来,套取并利用求职者信息进行诈骗的案件屡见不鲜。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要填写一些表格,其中涉及到很多个人信息,尤其是网上求职,要求填写的内容更是事无巨细,从个人电话号码,到家长姓名、家庭住址、家庭电话、父母情况一应俱全。许多毕业生粗心大意,随意填写,结果给骗子留下了可乘之机。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给了当代学子们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展示空间。看清形势,摆正心态,以积极的心境和行动去面对,感受社会压力的同时,在磨练中更快地成长。而且家长的支持、学校的努力、国家政策的协助(比如今年教育部人事部出台的五项举措、劳动保障部的四大措施),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就业空间。就业形势虽然并不乐观,但是大学生仍有理由相信自己——微笑着面对一切!用更加成熟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课题,同时也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有了这些必然会为自己以后的事业之路成功的打响第一炮。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安全问题
大学生就业安全问题
计算机系 07级 10407008 廖燕清 大学生就业安全问题是关系高等教育培养人才顺利安全就业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的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一、毕业生求职安全注意事项:
1、招聘信息的安全
获得就业信息是成功求职的第一步,同学们应仔细鉴别招聘信息及招聘公司的合法性,应尽量通过正规途径(如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当地的人事局、公办人才市场)获取信息,尽量选择信誉佳的公司应聘,对于那些并不熟悉或没听说过的小公司,应聘前先上网或打电话求证是否有此公司,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联系在该地工作的学长询问相关情况以确保信息安全。
2、求职面试时的安全
因双向选择的需要,大多招聘单位都要求与毕业生进行面试,要求大家应注意事先明确具体的面试时间和地点,接到面试通知时,要问清对方的办公地址和固定联系电话,若招聘单位只有手机单一联系方式,要高度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切忌到不明确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面试。正规的单位一般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若招聘单位面视地点选择宾馆等临时租借来的地方,要仔细鉴别真伪。同时大家事先要清楚告诉家人或同学面试的时间和地点,保持手机等联系方式的畅通。初次面试尽量不饮用点心或饮料,注意面试场地的外观与对外通道,注意观察面试者之言行举止,如有暧昧不清,应立即离开。如需缴交证件,只能交影印本而不应给原件。
3、实习工作时的安全
上班时,衣著、态度、言行均应谨慎,不轻言允诺非公务以外的不当要求。刚到新公司应先熟悉环境,谨慎处理不熟悉同事的邀约。注意公司营运情形,是否仅为空壳公司或别有意图。
4、加强个人信息的保密安全 不要将个人的所有联系方式都提供给招聘单位,一般提供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即可,至于固定电话,可以提供学院负责就业工作老师的办公电话,最好不要提供宿舍或者家庭电话;接到陌生人的电话,不要轻信其花言巧语,应拨打114进行核实,或者与老师同学一起分析商量(曾发生过陌生人以各种理由骗同学关机一段时间,然后向家长骗取钱财的事件);对于各种渠道特别是互联网上的招聘信息,一定要慎重核实,不要轻易填写过于详实的个人信息;不要采取“天女散花”的求职方式,对自己不信任的、不规范的公司不要随便递简历。
5、注意个别收费的合理性
政府有关劳动人事部门规定:用人单位招聘时,不得收取求职者任何形式的报名费、培训费、押金等费用。若招聘单位巧立名目,收取求职者各种形式的报名费、培训费、押金等费用,这些都是违法行为,求职者应提高警惕,坚决拒绝交纳各种费用。提醒毕业生,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招聘单位录用人时与劳动者订立的是劳动合同,不是产品推销协议,毕业生要提高警惕,不要去签订以推广、促销为名的民事协议,更不要头脑发热盲目签字,随意交钱。一旦上当受骗,求职者可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或公安部门报警,寻求法律保护。
6、警惕卷入任何形式的传销活动
传销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非法行为,千万不要偏信能使你一夜暴富的神话,以免误入歧途。提醒毕业生“天上不会凭空掉馅饼”,若有,也可能是个陷阱,任何人的成功都是经过千辛万苦、勤奋努力得来的。
二、典型案例分析
1、利用招聘,诱骗大学生踏入非法“传销”陷阱
案例:张某是某高校美术专业的毕业生。一天,张某接到朋友周某从广州打来电话,希望他来公司工作。张某来到广州后,周某让他签订了一份合同书,并让他要交押金3千元,并承诺如辞职离开公司,押金随时如数退还。张某认为周某与自己是朋友,又有合同和承诺,便拿出3千元交了押金。当天下午,周某就带三人开始岗前“培训”。“培训”主要是讲怎样赚钱,赚钱要不择手段以及“发展下线、金字塔”理论等等。经过几天“培训”、“洗脑”后,公司让他“上班”,其实就是打电话、动员蒙骗认识的、想找工作的人来“传销”。
大学生被非法传销组织所骗受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学生自身防范意识薄弱,轻信他人上当受骗;二是对同学、朋友的介绍过于信任,没想到熟人还会骗自己;三是就业压力过大,择业时放松了必要的警惕,轻信以用人单位身份出现的非法传销公司;四是个别学生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被非法传销组织宣传的高额回报引诱,甘愿从事非法传销活动。
2、收取保证金,诈骗毕业生
案例:韩某,大学毕业生,在人才交流市场,经过初步了解,与某家公司达成就业协议。但韩某了解到,进这家公司,每人要收取200元的服装保证金,用于制作工作服,离开公司的时候,200元可以原封退还。1个月后,韩某按照公司的约定来到公司的办公地点参加培训,但却发现,该公司和主管人员早已经人去楼空,才知自己已经上当受骗。据了解,在这起诈骗案中,有150多名求职者上当受骗,其中大多数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在就业过程中,像以上类似的诈骗案很多,骗子往往打着招聘的幌子,要么收取“报名费”,要么收取“保证金”、“培训费”,很多大学生为了获得工作的机会,对于明知道是无理的要求,也不敢拒绝,但骗子们往往就抓住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行骗。
3、就业难,女大学生求职安全危险增多
案例:女大学生王某,几天前到省会某地做家教时被杀害。由于过分的轻信他人,该同学在未经认真核实的情况下,只身去应聘家教,结果遇害。另一相关的案例是:女大学生吴某,根据广告找到一家俱乐部作高级商务公关,在交纳400元“制卡费”后,却发现工作是从事色情业。
近年来,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法侵害的事情层出不穷,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安全问题要时刻牢记,危险离我们并不遥远,就业机会有无数,但生命只有一次。
4、利用求职者个人信息进行诈骗
案例:毛某,是大学毕业生的家长,日前在家中接到一个长途电话,称其儿子在车祸中撞伤,正在医院抢救,急需手术费5万元。毛某闻讯立即拨打儿子手机却怎么也打不通,相信真的出事了,就在此时,一个自称是儿子学校领导的人又打来电话,证实确有其事,并留下一个账号,毛先生连忙筹集了5万元汇过去。几小时后,毛先生终于打通儿子电话,方知上当受骗。
近期以来,套取并利用求职者信息进行诈骗的案件屡见不鲜。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要填写一些表格,其中涉及到很多个人信息,尤其是网上求职,要求填写的内容更是事无巨细,从个人电话号码,到家长姓名、家庭住址、家庭电话、父母情况一应俱全。许多毕业生粗心大意,随意填写,结果给骗子留下了可乘之机。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给了当代学子们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展示空间。看清形势,摆正心态,以积极的心境和行动去面对,感受社会压力的同时,在磨练中更快地成长。而且家长的支持、学校的努力、国家政策的协助(比如今年教育部人事部出台的五项举措、劳动保障部的四大措施),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就业空间。就业形势虽然并不乐观,但是大学生仍有理由相信自己——微笑着面对一切!用更加成熟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课题,同时也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有了这些必然会为自己以后的事业之路成功的打响第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