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起HIV针刺伤引发的思考
一起HIV针刺伤引发的思考
20XX年X月,XX医院一位医务工作者在为某HIV高度疑似患者行手术时发生一起针刺伤。详情报导如下:某日,XX科HIV高度疑似患者A于手术室行手术,当日共8~9名医务人员参与此次手术。麻醉前所有医务人员均被告知病人病情,采取了标准预防措施进行手术操作,如穿一次性手术衣、手套、鞋套等。然而关腹时手术室一年轻护士B被缝针挂破手套,手指被扎伤。但护士B并未进行任何处理,坚持做完本台手术,下手术台后进行了常规洗手处理。之后医务人员C与护士B聊天时得知本次针刺伤情况,立即告诉护士B这一事件的严重性,护士B挤压伤口,但此已不能挤出损伤处血液。事后护士B将此次针刺伤报告给院感科及保健科。约一星期后患者A经疾控中心确诊为HIV阳性患者。
这次针刺伤事件引发了我们一系列的思考。
据WHO报道,被HIV阳性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后获得HIV的可能性是0.2%~0.4%。针刺伤引发HIV的几率看似很小,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们的医务人员有没有想过,一旦因此而发生HIV,由此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有多大?身体健康状况得不到保障?经济负担的增加?劳动力的丧失?家庭关系如何处理?
虽然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对HIV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不少人认为这个社会并没有多少人患HIV,类似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对艾滋病防治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警惕性并不高。您自己有没有时刻做好相关措施进行预防呢? 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CDC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那么有哪些措施可以更好地预防针刺伤呢?我们的医务人员知道多少?介于此,您愿意参加艾滋病培训班学习相关的防护知识吗?
假如您或者您身边的人发生了针刺伤,您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吗?事实上,多数发生针刺伤到我们科来上报的人员并未进行全面、规范的处理。有些是因为不知道如何紧急处理;还有人认为这并不是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也有人认为都已经发生了就没法挽回了……。
希望医务人员能够思考以上问题,及时转变不正确的观念,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做到防范于未然。
第二篇:针刺伤预防
一、如何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1、规范操作 妥善处理锐器 确选择掰安瓿的方法折玻璃安瓿前先用砂轮切割, 安尔碘棉签消毒, 再用纱布包裹后折;输液穿刺失败后, 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管的茂菲式滴管上, 应当立即更换新针头;操作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 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时需他人协助; 传递手术刀, 剪时用肾形弯盘; 禁止双手回套针帽针头,为病人拔针后的针头应该立即放进防刺穿、防漏的医疗垃圾收集箱中;手始终不要碰到收集箱,小心谨慎地将针头丢入容器。收集箱应该放在操作方便而又安全的地方;供应室清洗器械时应将有损伤性的器械如巾钳,牙针等与其他器械分开,集中清洗。为病人做治疗时严格按着标准的操作程序执行,不能有一点疏忽,保持精力高度集中。
2、注意操作环境 注意环境对操作者的影响,如果工作空间过于拥挤狭小,探访者和障碍物过多,光线不够明亮,应该在操作前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没有人紧挨在操作者的前后左右,或操作者在经过的路上没有其他人。
3、戴手套 尽量在操作时戴手套,这样就避免了操作者的手与任何可能引起感染的物质接触,其目的是双重性的,既保护医护人员,也保护了病人。研究表明,如果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穿一层乳胶或聚乙烯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液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液量低50%以上。由此可见,戴手套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才能让全员护士共同做好这个事情
1、加强标准预防知识的学习,所有可能暴露于血液, 体液的过程中应戴手套, 把每一个针头都当成感染针头对待, 纠正受伤后的侥幸心理, 从思想上重视和配合锐器伤的处理, 提高预防针刺伤的自觉性。
2、建立健全的针刺伤管理制度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使用安全医疗设备和建立锐器伤处理原则和反馈制度, 制定一系列相关防护措施, 有助于主管部门及时掌握锐器伤信息, 做好追踪和监控工作。
三、我们的预防目标是多少?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根据我们医院目前统计的针刺伤情况,损伤可以减少到2~4人/年
第三篇:针刺伤范文
针刺伤上报流程
1.发生针刺伤后,受伤者即刻电话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由科主任、护士长电话
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处,节假日可先报告总值班,由总值班向医院感染处负责人。2.受伤者从内网“e”123黄色文件夹中下载职业暴露登记表并填写,科主任或护
士长签字后上交院感处。
3.院感处根据受伤者受伤情况开出检验化验单并签字扣章,受伤者凭借检查单到
检验科进行抽血检查。
4.受伤者将检查报告交回院感处,院感处根据检验结果指导用药,建档,进行追
踪检查。
针刺伤口的处理措施--报告--具体处理流程
1、伤口局部处理措施
⑴若戴着手套,既脱去手套; ⑵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局部伤口;
⑶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⑷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2、报告
⑴填写感染控制科发放的针刺意外报告单,报感染管理科; ⑵由感染管理处填写检验申请,进行血液检查并备案; ⑶报告医务科备案。
3、具体处理流程
⑴经职业性接触(艾滋病)HIV的处理:
①如果病人的HIV抗体呈阳性或结果不祥,伤者应尽快接受HIV抗体测试作底线。②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阳性,说明伤者此前已感染HIV ③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阴性,应于24hr内服用叠氮胸苷(Zidovudine,AZT)进行预防。④伤者应于伤后6周、3个月、6 个月、12个月再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查,如果在伤后1个月至6个月血清HIV抗体转阳,则认为是职业感染。⑵经职业性接触(乙肝)HBV的处理:
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验血,前者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后者则须同时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HbsAg)。②如果伤者以前曾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并确定有足够的抗体,或以前曾受感染而已经有免疫力;或者伤者本身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则无须进一步处理。③原病人不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而伤者以往接种疫苗后未能产生抗体,则不须再进一 步处理;如果伤者从未接种疫苗,应立即进行预防接种。④原病人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如果受伤者以往曾接种疫苗而未能产生抗体,应于24hr内(最好不要超过7天)接受注射一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于一个月后注射第二剂;对于曾未注射疫苗的伤者,应注射一剂HBIG,然后再进入预防接种。
⑶经职业性接触(丙肝)HCV的处理: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丙型肝炎抗体测试。②对于意外发生的职业性接触,现在并没有有效的疫苗或药物能阻止丙型肝炎的感染。③如原病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伤者应于6个月后重复检验丙型肝炎抗体及肝功能,以确定是否职业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0.12.7
第四篇:针刺伤应急演练
检验科职业暴露应急演练记录
时间:2014年9月25日 地点:检验科
演练内容: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事件 负责人: 参演人员:
演练步骤:
1、科室院感质控员王建波对本科医务人员进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培训。
2、事件描述:检验科医务人员苏会亮给患者采血过程中发生锐器伤职业暴露时应急处理演练。
(1)局部处理。①轻轻挤压伤口旁端(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尽可能基础损伤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②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0.5%的碘伏消毒。
3、报告。
3.1事发后,当事人员立即向检验科主任汇报事发经过。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所在科室、感控科、医务科)。
3.2感控科立即启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感控科王科长立即上报主管院长韩明军并组织职业暴露管理小组相关人员调查评估、陪同采血2份,一份本院送检验科检测,一份备测。(检验结果及时送回院感科存档,以备跟踪评估。)
4、随访和咨询。安排定期复查,情况严重者,送上级相关医疗机构检查治疗。
5、韩明军院长对此次演练进行点评,总结了本次演练的亮点和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次演练发现的问题:我院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较弱,标准预防依从性较低。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够规范。整改措施:
感控科对检验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加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提高了标准预防依从性,指导规范使用防护用品。
演练负责人:苏建刚
第五篇:针刺伤 应急预案
手术室针刺伤应急预案演练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其中,据统计,针刺伤作为最常见的职业暴露,约占职业暴露的79%,在我们手术室的日常工作中也时有发生,在面对针刺伤,如何正确处理,降低危害,我科组织进行了应急预案演练如下:
演练步骤:
1、手术室护士长王如萍及感控护士董元一对科室人员进行针刺伤应急预案培训,学习医院感染知识手册。
2、情景演练:
① 在传递器械过程中,洗手护士不慎被乙肝患者使用过的缝针刺伤。
②
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伤口,尽量挤出血液,禁止伤口的局部挤压。再用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反复冲洗。
③ 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2% 碘酊、0.5% 碘伏或75% 酒精等)浸泡或涂抹,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报告。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逐级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事件报告表”报院感办,24小时内进行相关检查和预防性治疗,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3个月后复查表面抗原、抗体情况,定期随访。
护士长王如萍对本次演练进行总结和点评,并对今后的工作予以要求:不断加强培训,尤其是针刺伤重点人群如新进人员,实习生及护工的培训,提高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做好标准预防,严格规范化操作,积极正确使用防护器具,尽最大努力减少针刺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