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岸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南岸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www.xiexiebang.com [2005-09-16] ·作者: ·来源:南岸区农林水利局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就业培训对全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及我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也事关全区稳定。
一、我区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情况
我区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结合,按照“以需定训,以训定教,以教定校”的原则,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抓培训,围绕岗位需求定培训内容。
(一)转移就业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南岸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长任副组长,区财政、农林水利局、建委、教委等10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内。各镇也相应明确了分管领导,并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是保证资金投入。设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区财政和劳务办还制定了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办法,合理使用专项培训、奖励资金和专项工作经费,同时,还建立了监督管理机制,确保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各项必要开支。
三是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我区的教学资源优势,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我区就业培训学校为基础,利用在区的大学、职业培训机构和其他社会办学单位的场地和师资,建立我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全面培训农村劳动力。
四是强化培训管理。严格按照《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对培训机构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尤其是对教学质量、就业安置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一经发现问题,将予以警告或取消培训资格。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今年区劳务办和各镇,两次组织宣传组深入部分村社,进行宣传动员;同时,区文广局和各镇充分利用广播、有限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和政府的优惠补助政策,增强了农民工自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识。
(二)推进转移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围绕产业结构定位抓培训。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花木(含水果)、观赏鱼、奶牛、农家乐四大支柱产业,农业园区达40个,集约经营土地1万亩,常年保持从业人员800人,季节性从业人员达5000人。由于各自地理位置和区域情况不同,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我们按照城区型和城郊型分类培训。南坪、涂山、鸡冠石和黄桷垭四镇,离城市较近、农村经济基础较好,属于城区型。四镇农业人口3.47万,占全区农业总人口的30.3%,耕地面积0.94万亩,占全区耕地总数的13.5%。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重点以二三产业为主,因此在培训内容上重点突出服务行业各种技术和规范,尤其是加强了农家乐服务人员的培训。2004年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实现收入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881元,不少农家乐已延伸至南坪等城区中心地带;农民外出务工总收入7000万元,人均务工收入2017元,农村劳动力正逐步向产业工人过渡。2004年,四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0元。
长生桥、迎龙、广阳、峡口和南山五镇隔城市较远、农村经济基础较差、耕地较多,属于城郊型地区,五镇农业人口7.99万,占全区农业总人口的69.7%,耕地面积6.02万亩,占全区耕地总数的86.5%。产业结构调整上主要以发展生态都市农业为主,因此我们在农村劳动力比较集中的长生、迎龙、广阳、峡口四镇主要进行的是以种养殖为主的培训,2004年,花木业实现收入实现18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77.8元;牛奶产量达到6200吨,实现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0.2元;观赏鱼收入实现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5.2元。2004年,五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92元,花木等支柱产业收入达到2543.2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79.7%。
二是方便农民,就地就近抓培训。由于我区部分镇离城区较远,且农民也不愿驻校培训,因此,本着“贴近农村,方便农民”的原则,除保安培训班而外,我们把所有的培训班都放在各镇进行,既降低了培训成本,又减轻了农民负担,方便了群众,调动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深受培训人员的欢迎。
三是根据用工需求定向抓培训。年初,我们通过经济主管部门、各大经济板块,收集了在区企业的用工需求意向,劳务办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渠道,随时了解需求动向,本着“以需定训”的原则,及时给企业培训和输送用工人员。通过强化信息交流,收集在区企业的用工需求意向,及时了解需求动向,定向培训和转移,从而使得培训工作与企业对口,培训人员结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需要,也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投入,达到“三赢”的目的。据初步统计,截止2004年底,转移后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年收入均在4000以上,从事第二产业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从事第三产业的月收入平均在800元以上。
四是结合绿证发放抓培训。根据年度农业科技推广的要求,结合南岸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农民富余劳动力培训与绿证培训结合,在全区9镇范围内对青壮年农民、农业大户、农村党员和农村中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重点开展花卉、优质水果、绿化苗木、蚕桑、水产、蔬菜、食用菌技术等绿色证书培训。目前,总共开办培训班50期,培训人数2800人,发证2600人,拿到证书的人员中80%以上在外出务工或本地就业过程中凭借证书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
二、转移培训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培训人员组织较难。尽管各级都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也投入了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培训人员的组织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对部分培训时间较长的专业,农民普遍不愿接受,且存在希望通过短期培训后就能找到待遇好的工作的思想,给培训的组织管理和就业安置认为的设置了障碍。
三是小农意识严重,不愿区外就业。部分人员在接受企业或政府组织的相关就业培训后,对于安排的区外就业或省外就业采取回避态度,在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同时,也加大了政府推荐就业工作的难度。
三、意见及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联系机制。目前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由于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机制不完善,因此在统筹安排全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及相关工作上还存在协调不到位的情况。
二是强化宣传和教育力度。针对当前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小农思想和急功近利思想,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提高农民对培训就业工作的认识,逐步引导农民由政府帮助就业向市场自主择业过度。
三是加强协调及服务。在完善工作机制的前提下,相关部门要加大工作的协调力度。政府要确保培训资金的及时到位,同时强化对劳务中介组织的监管力度,对于外出就业的,在建立相关档案的同时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机构,确保农民的合法权
第二篇:当前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近期,我们对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进行了调查,当前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在调查中发现,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在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现象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到影响农业生产的地步。由于农业产出的效益过低迫使大量青壮年农民加入外出务工的行列。在农忙时节,多数外出人员不能按时返回家乡,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其次是外出务工农民素质偏低影响外出人员的就业和收入。有的农民由于缺少技术,外出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只好赔了路费打道回府;有些农民违反合同,给雇主造成损失;甚至有些农民工因不满雇主的待遇,做出违法的事情,调查报告《当前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第三是部分输出的劳动力合法权益受侵害。由于目前劳务市场为买方市场,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如尚有部分劳务输出的报酬不能及时兑现。那么,如何看待和解决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呢?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加以解决:首先在乡镇一级建立健全相应的劳动力输出中介机构,构造政府间的合作,采取专场招聘,劳务派遣等方式,让农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外出打工。其次要提高劳务输出规模和组织化程度,必须把劳务输出当作一项产业来抓,建立集信息发布、用工考察、人员培训、组织输送、跟踪服务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减少输出的盲目性。第三要建立镇村培训体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力。要通过能人、大户、中介组织、社会培训机构投入培训产业,形成“劳务中介+培训基地”的模式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劳动者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第三篇:当前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近期,我们对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在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现象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到影响农业生产的地步。由于农业产出的效益过低迫使大量青壮年农民加入外出务工的行列。在农忙时节,多数外出人员不能按时返回家乡,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其次是外出务工农民素质偏低影响外出人员的就业和收入。有的农民由于缺少技术,外出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只好赔了路费打道回府;有些农民违反合同,给雇主造成损失;甚至有些农民工因不满雇主的待遇,做出违法的事情。第三是部分输出的劳动力合法权益受侵害。由于目前劳务市场为买方市场,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如尚有部分劳务输出的报酬不能及时兑现。那么,如何看待和解决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呢?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加以解决:首先在乡镇一级建立健全相应的劳动力输出中介机构,构造政府间的合作,采取专场招聘,劳务派遣等方式,让农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外出打工。其次要提高劳务输出规模和组织化程度,必须把劳务输出当作一项产业来抓,建立集信息发布、用工考察、人员培训、组织输送、跟踪服务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减少输出的盲目性。第三要建立镇村培训体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力。要通过能人、大户、中介组织、社会培训机构投入培训产业,形成“劳务中介+培训基地”的模式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劳动者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第四篇:我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存在的问题及建
议
尽管随着我县工业的发展,为农民工提供了工作岗位,促进了农民就业,农民工出现返乡现象,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速度有所放缓,但还不足以扭转流失的总势头。尤其18-35岁的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居城镇,已经引发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明显下降。大专、本科及其以上学历人才难以留居本地,明显拖慢了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智能化转型进程。这让农村很多产业的科技水平、文化含量难以提升,使农村发展遭遇了后期乏力的困境。同时,由于连带的资金流出,严重削弱了本地市场的消费能力,从而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因此,必须正视劳动力资源不断外流这一现状,及时通过政策扶持来引导农村居民与回乡人员在本地就业、创业,逐步调整、优化当前农村的产业结构,进一步缩小城乡两地的发展差距,确保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实现农村对于城市市场的对接,促进城乡之间的互利协同发展,多策并举,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
第一,青壮劳动力资源不断外流,职业农民锐减导致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乏力。自2014年以来,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提质增效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然而,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短期内又受到产能严重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消费力减弱等影响,农村的采矿、交通运输、初级制造、农产品初级加工等行业陷入困境,不少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这一背景之下,自然也驱动大量青壮劳动力,再度集体涌向发达地区。而青壮劳动力的流失,则让大量待开发的农村土地遭到闲置甚至荒废,并因为只能吸引外来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而明显刺激了本地雇佣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导致不少企业转而放弃、延缓对农村土地的集中开发。
第二,高学历人才留乡意愿不高,农村很多产业、产品的科技水平、文化含量难以提升。近年以来,我国多次通过制度引导、政策扶持等形式,鼓励大专、本科、硕士等高学历人员留居农村,从事相应的科研技术推广以及生产指导、培训新型农民等工作,为农村经济振兴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然而出于获取更高薪资、更大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考量,不少高学历人才选择离开农村,重新返回城市寻找就业与创业机会。本来,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整体科学文化水平仍相对较低,高学历人才的流失则无疑又让新的发展理念、经营管理方式以及先进技术等,难以在农村地区进一步应用与普及,必然影响农村的产业转型和升级。第三,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推进缓慢,市场恶性竞争严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极大改善了农村,尤其是城乡过渡带基础设施建设面貌,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与创业机遇,但同时也让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特别是青壮年群体,片面认为仍处在开发阶段的农村缺乏发展潜力,而宁愿长期留居城镇、城乡过渡带固守现有的工作,也不愿前往农村去寻找前景更佳的就业与创业途径,致使人力资源闲置、浪费,制约了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进程。而为了抢占日渐崛起的农村市场,不少企业则倾向于采取快投资、快生产、快投放的运作模式,忽视了农产品的质量监测、提升,不仅导致质量问题频发,而且也引发了削价、倾销等恶性竞争,导致县域企业的存活率不断下降,整体发展环境愈发艰难。
劳动力流失条件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
一、加快农村宅基地资产活化、货币化,逐步推广市场化的经营制度。在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管理制度要求、参照最新土地政策的基础之上,可根据农村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逐渐将农户宅基地的产权回归农户,鼓励农民依法、大胆地利用宅基地产权进行盈利性经营,使农村宅基地、土地可抵押、出让,成为农民可变现的活化资产。通过深入宣传、集中学习以及民主商讨等形式,吸引青壮年劳动力主动留居本地,依法利用宅基地从事房屋租赁、个体经营乃至期房运作等。同时,应由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确保农村居民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土地价值的评估,形成规范化、高效率、可持续的市场生态。
二、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比例,引入动态价格机制、引导市场良性发展。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于绿色农产品的推广力度,指导农村居民进行农业生产模式的升级,通过合理的优惠政策吸引其进行绿色、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与品牌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品质与溢价能力。及时对接当前主流的市场化动态价格管理机制,杜绝出现价格垄断,引导农村居民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拓宽产品营销渠道,采取差异化、区分性竞争,确保产品价格在线上、线下的整体均衡,并跟进配套的监测、反馈以及管理机制,构建规范、互利的市场环境。
三、促进城乡双向流动、盘活闲置土地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充分推动城镇、农村两地优势资源的共享利用,发挥各自在资金、人才、技术、租金、生产与经营成本上的优势,大力鼓励企业开发乡村荒地、废弃宅基地等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以农村特色旅游、观光、餐饮、娱乐等为主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本地劳动力有效择业、就业。指导农村本地劳动力参与相关的商业经营活动、集中发展个体经营,不断挖掘潜在机遇、逐步提高整体收入,增加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以及奋斗感,促使其融入城乡协同发展、寻求互利合作与共同致富。
四、充分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吸引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各部委的指导文件为核心参照,依法、有序地对上级政策进行贯彻与执行。完善现有的政策宣传、推广机制,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合理的信息推送、问题解答以及反馈指导等服务,吸引这一群体逐渐回流农村。加大各类专项政策的优惠、扶持力度,通过适度减免税收、提供中小额无息贷款以及开辟创业审批快速通道等途径,号召城归返乡人员积极参与本地创业,并带动本地民众共同参与,形成互帮互助、共赢发展的良性格局。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 录
一、提纲„„„„„„„„„„„„„„„„„„„„„„„2
二、内容提要、关键词:„„„„„„„„„„„„„„„„3-4
三、正文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5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5-7
3、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7-10
4、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10-15
四、参考文献 „„„„„„„„„„„„„„„„„„„„16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现状问题 对策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rural labor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ector to the transfer of modern sectors of the economy, which i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importanc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Rural employment problem is to solv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s also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 to study the major issues.Therefore, from the start with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actively explor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the basic method is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issue brought about by the econom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of an idea.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7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3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3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2002年提高1.79%。2007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2002~2007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4个百分点。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收入6471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而工资性收入人均为998元。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推动农民增收。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城乡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使现代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上升势头变缓,企业相对人工成本下降,利润相应上升。同时,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现代经济部门创造出新增利润,刺激现代经济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许多困难,有些问题正在阻碍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而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200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9%,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5.9%,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1.8%。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
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国家统计局2007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据有关方面调查,2007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亿元(至2007年底偿付比例为98.4%)。2007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2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10.0%,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
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同时也造成了企业竞争的不平等,影响了市场经济体
只有当中、西部地区有自己强大的产业聚集,实现东、中、西部产业趋同,地区差距才可能缩小。[4]因比,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的地区,要认真研究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足够发展后,会向下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因此,做好产业承接,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在本区域内转移,这既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加速本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但是,产业转移除受比较优势的因素影响外,制度、市场等因素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地区虽有比较优势,但是制度成本高,市场发育滞后,产业转移也会受阻。
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便捷的基础设施和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比不上东部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大力推动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发展。
3.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聚集效应强,消费水平较高,为解决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城市化,要不断加快现有大、中城市发展,继续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大、中城市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用。小城镇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路径。
我国多数小城镇现有人口规模小,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吸纳就业
1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当务之急是实现有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首先,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的平等,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其次,以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来带动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由于就业成本低、富有效率等特点,是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政府应适当地发展非正规部门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为它们提供小额贷款。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为非正规就业提供信用担保支持,逐步形成创业培训、项目管理、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扶持相结合的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的工作机制。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推行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采取国家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险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
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分割十分严重,农民进城就业壁垒重重,对缓解短期劳动力供给局部短缺矛盾极为不利。首先,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消除就业歧视,使农民享受市民待遇,打破城市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身份、户籍、3真正实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高素质劳动力意味着高工资、高福利、高产出,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业市场竞争迫使城乡劳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种竞争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足够的经费用于普通劳动者培训,使财政政策真正有利于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提高素质。同时,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积极承担起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以提高农村进城就业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