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未成年犯监狱劳动生产的社会化建设(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1:1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未成年犯监狱劳动生产的社会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未成年犯监狱劳动生产的社会化建设》。

第一篇:浅论未成年犯监狱劳动生产的社会化建设

浅论未成年犯监狱劳动生产的社会化建设

四大队---张伟峰

内容提要:

在新的监狱改造工作目标和要求下,未成年犯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智的成熟,怎样使未成年犯从监狱劳动到社会劳动平稳过渡,为什么要进行未成年犯监狱劳动生产的社会化建设,进行了论述。

关键字:未成年犯 劳动生产 社会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的风靡,未成年人的犯罪率有较大增长,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平安和稳定。由于押犯规模不断创历史新高,押犯构成出现了新情况,呈现出新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党和国家对罪犯教育改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监管改造场所一是“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通过创新教育改造方法,强化心理矫治,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真正使他们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二是“要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要实现这一目的和要求,在教育改造未成年罪犯方面劳动技能培训工作和习艺劳动的社会化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习艺劳动的社会化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监狱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为什么要推进未成年犯的劳动生产社会化建设

1、未成年犯改造结束后本身必须要进入社会,需要社会化过程

未成年犯刑期短,流量大。在本所2010年从成年管区减刑假释释放人员485人,从未成年管区减刑假释释放人员606人,从出所管区释放人员465人。多数未成年犯释放后,应该到学校接受教育。但几乎所有学校都规定,凡受过刑事处罚的学生均予以开除学籍或者不予接收。这样便使未成年犯在刑满释放以后,丧失了回学校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由于未成年犯犯罪前短暂经历或未进入过社会,他们需要的一切物质财富和服务都是家长和社会无偿供给的,未成年犯在出狱后必须要进行社会生活,尤其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未成年犯在极其闭塞的环境中,与时代的距离越来越远,当他们走出监狱,回到社会,由于他们的生存竞争能力与社会上的人不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造成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弱者。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他们的理念愈发落后,而在当代,这种趋势愈发突出。所以需要社会化劳动使未成年犯适应社会。

2、监狱劳动社会化的过程也是改造未成年犯的过程

国内有学者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把社会化分为四种:1.基本社会化。即个体在童年期的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指个体在学校等社会机构中逐步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准备。3.发展社会化。即个体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个体随着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4.再社会化。指个体生活环境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或者由于社会化过程的失败而受到严重处罚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或者重新适应社会,需要对自身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做出重大调整,进行重新学习。再社会化有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是个体自觉主动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后者是指诸如罪犯、劳教人员等社会化失败者,被强制接受教育和改造,以便重新回归社会。

社会化的内涵就是要将一个自然人训练、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最主要的途径便是通过与别人社会的互动,学习社会规范,而成为个人人格的一部分,这就是人的社会化。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是一切社会病毒自豪的防毒剂。”劳动可以磨练未成年罪犯的意志,培养其社会化的人格,可以使未成年罪犯在劳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人生价值的存在,从而根治哪些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剥削阶级思想。同时也可以使未成年罪犯接受正确的规范的社会信息的指引,从而不断更新观念,保持与社会同步。

3、监狱劳动社会化使未成年犯明白劳动的意义

劳动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劳动是创造财富和谋生的手段,没有人类的特有的劳动,人类就根本没有任何机会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就不可能创造出灿烂的人类文明。劳动对人类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劳动人类就很难生存,没有劳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发展与进步。

从刑罚角度来看,罪犯劳动是刑罚的执行活动,从实践中它以劳动惩罚和劳动改造形式存在。从经济角度来看,监狱劳动就是经济活动,监狱劳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创造物质财富。监狱经济与劳动改造同时存在。监狱经济是劳动改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实现了监狱经济的正常运行,监狱劳动这个载体才能才能存在,才能进行劳动改造,监狱经济是实现监狱劳动正常运行的决定性因素,刑罚因素对监狱劳动只能起到影响行为。如果片面强调罪犯劳动的刑事义务性的改造功能和目的,劳动的谋生性和自愿性被否定,会导致未成年犯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强制条件下为国家为监狱劳动。发挥经济功能,追求经济效益是监狱劳动向劳动一般功能和目的的回归,是监狱劳动的社会化过程。监狱劳动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使监狱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未成年犯谋生的手段,使劳动成为未成年犯生存和生活的需要。

4、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要求未成年犯劳动社会化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且大多为大案要案和恶性案件,社会危害性极其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因素。重新犯罪原因较多,有家庭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在三者中未成年犯自己最能消除重新犯罪的就是自身原因引起的犯罪。未经过社会化劳动的未成年归正人员天性好动、好玩,不太适合参加辛苦的劳动,而且有可能,特别是参加集体劳动的时候边劳动边玩,在某种程度上把劳动,特别是集体劳动不当作劳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他们出狱后很难成为其在社会上立足的有力保障,无法跟上社会变化的节奏,由于不适应社会劳动,劳动吃不起苦,工作干一二个月常常因为太累、太苦辞职不干,不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发下的工资月初大吃大喝,大把消费,到月末靠借款度日,不能在社会中为自己准确定位,又加上心理上的不自信,往往会使得他们再次迷失自我,走上再犯的道路。

二、如何进行未成年犯劳动社会化建设

1、未成年犯劳动社会化建设必须建立在教育改造和劳动技能和安全培训的基础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75条规定:“对未成年犯执行刑罚应当以教育改造为主,未成年犯的劳动,应当符合未成年人的特点,以学习文化和生产技能为主。”未成年罪犯年龄较小,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理论知识理解能力较低,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所以针对服刑人员思想实际,围绕改造未成年犯成为“守法公民”的目标,加大教育力度,现代科学知识的教育,增加服刑意识、公民意识、要利用心理学手段,对服刑人员心理进行评估,实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要全面矫正服刑人员个体的人格缺陷,使服刑人员通过矫正能适应社会生活,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同时也要对未成年犯进行劳动安全培训、劳动技能培训,使未成年犯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这些改造教育都需要时间,未成年犯在教育改造、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监狱劳动的社会化,笔者认为只有18岁以上及经过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的未成年犯才能进行社会化教育。

2、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未成年犯的技能培训

积极运用社会力量为改造服务是优化社会资源,实现监狱工作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对未成年犯的技能培训是未管所习艺劳动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当前条件下,对未成年犯进行系统化的技能培训单靠未管所力量有限,这就需要有以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机关团体、志愿者等各界社会力量的参予,应形成政策或规章,建立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使大部分未成年犯有一技之长,以增强其适应竞争就业的能力。

3、在习艺劳动管理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是在习艺劳动硬件建设方面,包括习艺劳动车间、设备设施、管理手段达到社会水平;二是在习艺劳动管理理念、方法、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与社会接轨,淡化专政色彩,使未成年犯通过习艺劳动,接受与社会企业相类似的现代管理信息,感受回归后可能遇到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加速其再社会化的进程。

4、与市场接轨,改进对未成年犯劳动改造成果的评估方法

建立和运用社会化习艺劳动考核评估体系对于促进罪犯的改造积极性,提高其社会适调能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未成年犯劳动改造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素质的提高,包括劳动技能的提高和劳动观念更新两项内容。劳动观念的更新主要指与市场经济、现代管理相适应的遵纪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安全意识、成本意识、维护设备的意识等是否得到增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对罪犯劳动改造的要求主要是“养成劳动习惯、学会一技之长”,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劳动者不仅具有一技之长,而且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劳动观念。这种新的劳动观念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学会一技之长更重要,因为它适用于各行各业,而学会一技之长仅适用于某行业或某工种。另一方面,是劳动绩效的提高,即在规定时间内生产出较之过去更多的合格产品。这就是物化了的改造成果,罪犯生产的产品经过市场营销,最终体现为货币形式的经济效益即劳动报酬。这不仅是罪犯人身价值的体现,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劳动改造制度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破坏力量为建设力量的先进性。

监狱劳动社会化的目的是成年犯成年后能够也愿意通过劳动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财富的创造者,在实现自己的犯生价值和存在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是犯类的造福者,而不是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王亚东、鲍遂献主编.中国现阶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

社.1997年版.[2][美]H·G·Miltenberger著.胡佩诚译.行为矫正的原理和方法(上、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3]吴宗宪.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心理与防治.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4]佟丽华.未成年人法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二篇: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心得体会

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心得体会

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心得体会

奉献社会 与爱同行

孩提时代学校组织看了一部电影《少年犯》,虽然对电影的具体记忆已经消退,但“少年犯”三个字却牢牢地烙印在心灵深处。*年3月20日,我跟随班主任从晓君老师、张红玲老师,参加了第7期处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组织的集体活动,调研了*未成年犯管教所。这次活动再一次撩拨起童年的心弦,深深触动了已长大成人、为人母、为人师的我。

罪之源:少管所的警察在我说完那些女少年犯很可怜后,补了一句话,“看完卷宗后,你会觉得很可恨”。少年犯曾经的天真、心中的友爱是怎样一点点抹去?他们为什么会变得那样自私、冷酷、残忍?他们如何从自由的世界一步步走入封闭的高墙?追问罪之源的目的是避免让更多的孩子落入人生的“沼泽地”。少教所的徐政委介绍了未成年犯罪的几个多:有家庭缺陷的多,很多孩子单亲或没有父母,健全得大都由爷爷奶奶带大;农村孩子多及农民工二代三代多;文化程度低得多,很多处于文盲与半文盲状态„„可见,这是一群大都处于社会边缘被忽视的孩子。他们渴盼父母厚重的亲情,但父母远在异乡打工苦钱;他们需要老师的谆谆教诲,但很多老师功于考试排名,对他们反感加厌恶;他们无比崇尚丰裕的物质生活,但日子却在现实的贫寒中度过。厌学、贪欲、躁动、叛逆、仇恨、暴力与缺乏自律、没有法律意识的结合,导致了小小的年龄闯了大大的祸,犯了重重的罪。

囚之苦:高高的围墙、森严的大门、超高压的电网把这里与外面的世界彻底隔离。少管所旁那郁郁葱葱的树木、小桥流水的景致,那飘动的油菜花,斗艳的红梅花,和他们隔得那么近,但又离得那么远。光光的头、整齐的衣、稚嫩的脸,匆匆一见,不忍再看。豆蔻的年华、美妙的青春本应自由地飞扬,但却被囚禁在那狭小的空间。这是一种何等的残酷。短短一个月的坐月子的“囚禁”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自由的弥足珍贵。正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权的丧失是他们为自己的犯罪付出的最大的代价,这是一种苦涩不堪的味道。鸟儿失去了飞翔的翅膀就不能飞翔,人失去了自由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有生以来第一次参观了关押犯人的神秘地方,近距离地看了那一张张统一表情的脸,我深深感慨自由之于人之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让领导干部经常有组织地参观,警钟长鸣,可以起到一定警示的作用。

教之义:少年犯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还处于心智不太成熟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他们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不抛弃、不放弃,摔了一跤、扶他一把,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少管所承载的功能、内蕴的意义重大。*未成年犯管教所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好。少管所认真贯彻执行“安全为铁、教育为本”的理念,实行科学、文明的教育管理,依靠社会力量、集聚各种资源,对少年犯进行基础知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像父母对待孩子,像老师对待学生,像医生对待病人”,掷地有声,落实有效。让他们在阅览室与飘逸的书香结缘,让他们在运动场把团结拼搏的精神挥洒,让他们在插花、理发、缝纫中学习一技之长,让他们在文艺精品的赏析中丰厚心灵„„徐政委指出,在少管所严格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十四至十六岁的少年犯全天上课,十六至十八岁的少年犯半天上课。应当讲,少管所进行的这种“补课式”教育对少年犯意义很大。

爱之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关注青少年的现在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如何预防和防止更多的青少年“步入高墙”,如何让经改造的青少年“枯枝发新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共同营造一个让曾陷迷途的青少年重返社会的优良环境。我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有一点是不可缺失的,即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爱”。家庭应给予孩子最温暖的爱,这爱是预防犯罪和防止再次犯罪的第一道屏障。父母尽可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摒弃专横、粗暴的教育方法,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教养责任。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预防犯罪的重要环节。教师在传播文化,讲授知识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德育工作,把培养学生做人放在第一位,改变“以分论人”的不良倾向,平等地关爱每个孩子。社会应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让孩子在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对重返社会的失足青年不应歧视,更不应设置就业障碍,而应跟踪帮教、拓宽一些就业渠道,让他们有尊严、有希望地生活。

最后,就用*少管所综合教育中心屏风上那刚劲有力的八个字作为结束语,“奉献社会,与爱同行”。)

第三篇:构建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管理机制

构建完善的未成人社区矫正机制

黄山司法所

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日趋严峻,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仅牵动众多家庭幸福,也事关社会稳定、民族兴衰。相关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年龄结构的重心降低、犯罪手段的暴力性加剧、犯罪类型增多的趋势。又因为未成年人身心处于发展过程,思想处于不稳定状态,可塑性较强,因而法官判决时多建议适用非监禁刑,使其在不脱离社会的基础上,改过自新。就我国目前的立法、司法适用和社会实践层面来看,已经形成了保护未成年犯罪人的法律框架和防治保护体系。从立法上看,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从刑罚适用上看,最高司法机关先后出台了《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公安机关办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规定》、《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建立相配套工作体系的通知》等比较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执行规定,可以说,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制度框架和体系是已经建立起来了。

在实际的刑罚执行过程中,随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确定,越来越多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人适用社区矫正,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解决了未成年人犯罪高发态势与被判处非监禁刑后缺乏必要的刑罚手段而致其重新犯罪的矛盾。虽然我国在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方而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相对于较为完善的保护未成年人的立法、司法等法律体系,《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中对未成年人的规定就相对简略:“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身心发育需要和家庭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分开进行,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矫正档案应当保密。”主要是强调对未成年人工作的保密性,保护未成年人,一概而过,忽略了对犯罪人员的改造的真正目的,一味强调保护和如何利于其以后的发展。未成年人的各种日常报道文件材料、矫正手段与成年服刑人员无异,缺乏针对性。

于此,黄山司法所根据日常工作中接收的未成年矫正对象出现的问题,提出下列建议。

一、在调查评估阶段,对在校的未成年人的调查重点应放在学校和家庭环境。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往往跟其成长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有很大关系,因此,社区矫正人员开展矫正工作时,应针对具体对象,在全面了解其性格特点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亲朋关系、兴趣爱好,分析其犯罪原因。

在校未成年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所以教师、同学应该是最了解其日常生活思想状态的人,并且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除了法律意识淡泊外,最主要的还是来自同学间的“义气”、朋友间“帮忙”等导致冲动犯罪。所以其日常接触的人员状况显得的尤为重要,因为即使犯罪的未成年人纳入社区矫正后,其大部时间还是回归自己的平时的生活,这是也是社区矫正的“双刃”,服刑人员不脱离社会,同时某种程度上服刑人员回归犯罪的大环境。对于“混迹”社会的未成年人,自然不存在校园环境的问题,家庭的作用就较为突出。家庭调查是当前社矫调查的重点,调查的也比较全面。对未成年人来说此项调查侧重于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否具有言传身教的水平;父母的工作时间,是否足够的时间监督关心未成年人;父母的感情状况,对孩子有无负面影响等。

二、交付接收纳入社区矫正阶段,设计有针对性的设计风险评估,安排合理的日常管理手段。

其一、风险评估量表是现今对服刑人员的风险程度测定的主要方法,通过风险评估量表大致可以确定出每个服刑人员的危险程度并进而确定对其进行工作的重点,从而有效地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评估内容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

这些常规评定项目对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不健全,易受外界影响和特点,略显简单、程式化。建议增加必要的心理测评,矫正一开始要先把握好未成年人的心理,化解抵触情绪,也为日后心理辅导做铺垫。心理测评可以准确的反应出未成年人的内心健康情况,观测出其朋友观、价值观,从而可以制作适合的矫正方案。专为未成年人设计一套风险评估更好的为未成年人定性,提高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质量和效率。

其二、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措施过于形式化。从目前开展的矫正活动来看,矫正措施大多过于形式化,按时报道,上缴思想汇报、监督人反馈、个人劳动记录。工作人员进行个别谈话,组织法律学习劳动,季度心理矫正。基本上没有为未成年人的专项矫正措施,并且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合并教育混同操作,在增大交叉感染的同时,将本身效率不高的社区矫正工作效果进一步降低。这些活动对未成年犯的教育和改造往往停留在表面,很多未成年犯对其行为性质认识不深刻,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反而觉得犯罪后也不过就是定时报道,教育学习,公益劳动,学习一下法律知识就是惩罚了,使其产生犯罪不用承担责任的错误思想,从而再犯,给未成年人一种犯罪后果可以承受,从而更加不惧犯罪,任意妄为。因此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不能一味重视教育改造,而忽视了对其惩罚,且这种混同矫正也不利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有违《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中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规定。

具体有以下几点分析建议:

1、净化未成年人周围环境,构建独立全方位的社区矫正模式。校方、家庭及社区协力改善周围环境,使未成年人耳濡目染受到良好风尚的熏陶,可以有效起到促进未成年人矫正的作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校方主要是在校监督服刑未成年人的交友情况鼓励服刑未成年人交往心理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热爱学习的朋友,敦促学习可以建立学习互助小组,放学后继续学习防止接触同案犯或不良少年,日常在校有异常情况与司法所进行积极及时信息反馈;家庭关爱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家人间谈心也对未成年人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的存在并不是只是为满足未成年人的物质生活。此外普法宣传和法律学习这个重担也就落到社区和司法所的肩上,毕竟在校期间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的培养占比重较少,必须让未成年服刑人员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及其行为造成的对他人的伤害、对家人的负担、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对自己的不负责任。组织法律知识学习,知法才能守法。

2、高频率专业的心理矫正。未成年人之所以作为矫正的重点对象,其心智不健全是重要的原因,因而司法所可以增加未成年人的心理矫正的频率,由专业的心理专家分析未成年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做到亦师亦友,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理性分析,同时也作为未成年人的门交流、敞开心扉的渠道。根据矫正对象的心理需求,结合其犯罪原因、心理类型、心理特点、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个体档案,进行心理分析,适时进行心理咨询,实施心理矫正,帮助其树立正常的心态,增大其心理的承受能力、加强其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增强其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信心,促使其开始重新生活、重新做人的能力。矫正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心理矫正,以此帮助受矫正人员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这也恰恰是我们现在矫正体系中最欠缺的。

将日常矫正将其独立出来,安排合理的时间,单独组织个别谈话,法律学习,心理辅导,既能提高矫正效率,又能“对症下药”“直达病灶”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从内而外的对未成年人的发展进行积极干预。

3、组织指导就业,解决出路。主要是对于“混迹”社会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前或犯罪后往往中断学业,有的可能有劳动技能,有的根本没有劳动技能,对未成年犯进行矫正,就必须考虑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生存问题,如果没有生存能力,就很可能再次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应该是对未成年犯进行矫正的必备项目,使其服刑结束后能够立足社会,从而顺利回归社会。

三、加大未成年服刑人员的保护机制。

《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身心发育需要和家庭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分开进行,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矫正档案应当保密。”这与新刑诉法规定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第275条)一脉相承,这一规定对于未成年犯更好地回归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未成年犯由于犯罪而失学、遭开除,丧失了学习的机会,而在社区也被冠以“罪犯”的标签,给其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实际操作中,服刑人员期满解矫后,司法所将档案装订成册,上交区司法局封存。非经法定程序不准他人查阅。对未成年人犯罪档案实行单独的保管,且每一个未成年人犯罪档案都应密封,档案封面不应注明未成年人的任何身份信息而只能标之以代号。同时公、检、法、司各有其存档未成年人的方法和调用查阅的程序,难以统一不利于管理,因此可以将未成年人的犯罪各阶段的档案总归一处,集中管理,增加保密力度。

最后,则是对司法所工作人员配置及经费等人力物力的完备。未成年罪犯的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工作,针对性很强,工作人员面对的是涉世未深、误入歧途,或是心理、人格上存在缺陷的未成年罪犯。因此,从事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必须是熟悉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善于教育感化并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目前社区矫正工作者大多缺乏相关资质和培训,人员的缺失,可由相关部门组织培训或调派人员。其次聘请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师也需要司法局统一调配,专项拨款。完善专业的矫正机构是对未成年人矫正工作的前提。

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必须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特点,既严格管教,又多方爱护,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与挽救,尽量避免羁押未成年人,使其通过社区矫正顺利回归社会。

第四篇: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诱发了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新课题。从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判处的未成年犯罪人数看:1986年为99人;1996年上升至231人,增长了1.3倍;2001年达历史最高,判处380人;2003年因受非典影响,判处的未成年犯人数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实际发案没有大的变化)。为进一步摸清网络色情、暴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配合下,随机向在押的100名未成年犯发放了调查问卷(当时在押未成年犯370人)。

网络色情、暴力污染严重

在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61%;经常进入歌舞厅的占38%,偶尔进入的占32%;经常进入录像厅的占49%,偶尔进入的占41%。经常进入电子游艺厅的占66%,偶尔进入的占28%;经常进入电脑网吧的占39%,每天两小时以上的占28%,每天10小时以上的占7%。有关方面统计过,北京有171万中小学生,有30万学生在网吧上过网,有10万学生经常光顾网吧。

网络色情暴力内容的泛滥,加剧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使犯罪种类、手段、及后果不断变化。20世纪80年代,未成年人犯罪多表现为一般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到90年代末,未成年人犯罪向结伙抢劫、重大盗窃、杀人等方面发展,甚至出现持刀杀人、持械抢劫、报复放火等严重犯罪,犯罪性质明显恶化。据统计,1999年以来,抢劫罪已代替盗窃罪上升为第一位,主动攻击性突出,暴力倾向明显。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犯抢劫罪的占71%,经常看含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75%。q####j、伤害等犯罪则分别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另外两类主要犯罪形式。

由于未成年人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以“攻击、打斗、暴力、色情”为主要内容的暴力游戏,接触火爆刺激的内容,很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这种错误观点,他们便会不择手段地模仿欺诈、偷盗,甚至模仿对他人施暴的行为,不但会在网上,甚至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此外,据犯罪心理学分析,少年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但往往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发育的成熟,色情文化的污染最容易使这个时期的少年放肆地追求性刺激,再加上少年本身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在外界强烈刺激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犯罪动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色情文化污染,是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的直接诱因。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一名15岁的少年犯,因伙同另外两名少年L##J少女,被依法判处重刑。追根溯源,是他10岁就开始看有色情内容的图书,看色情内容的音像制品已成为他的嗜好。近年来,黑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诱发了许多刑事案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应出台整顿、治理、监督网吧和电子游艺厅的严格管理条例,并制定有效的监督办法和惩罚措施,严令执行。

未成年人痴迷网络的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是未成年人成长影响因素的三个不同层面。每个“网络少年”从好奇到接触、沉迷网络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大都受到了不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是他们走进并沉迷网络色情暴力的首要原因。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家庭中,家庭成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相应的是未成年犯本人文化程度也不高(其中小学6人,初中76人,高中5人,职高13人)。在这些家庭成员中曾被拘留、劳教、判刑的占23%。我们分析,以下4种有缺陷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未成年人陷入网络色情暴力中不能自拔:第一种是溺爱型家庭。此类家庭在被调查者中占半数以上。家庭条件优越,对孩子过分溺爱,使他们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蛮横的个性,极易发展形成不良的偏好,使之逐渐滑向违法犯罪的偏激之路。第二种是失和型家庭。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父母离异的有29%,继亲家庭7%,合计36%。与此相关,2003年,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受理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中,来自单亲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26.4%,来自继亲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6.3%,来自婚姻动荡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25.2%,三者相加为57.9%。我们经常读到一些未成年犯家长写来的信,这些痛苦不堪的父母追悔莫及,如果他们能给予孩子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教孩子从小心存善良,就绝不会等到孩子迈入铁窗才痛心疾首。第三种是打骂型家庭。在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家庭教育方式采取打骂体罚的竟然占23%。由疼爱变成打骂好比一张纸的表和里,使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了对孩子的恨,可能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往往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第四种是放任型家庭。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但是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占9%。大多数的少年虽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但父母对他们思想上的变化并不了解,有的家长对孩子只养不教,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忽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们很容易被网络的花花世界所诱惑,最终蜕变为“问题少年”,被诱惑犯罪。

学校教育失衡是导致在校学生犯罪的客观原因之一,也是造成大量学生网民的重要原因。此次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在校学生占56%。此前,海淀法院2002年也做过一个统计,在校学生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42%。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小学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法制教育薄弱等问题,如有极个别学校及教师,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采取歧视性措施,不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将有缺点的学生哄出校门。被逼到社会游荡的学生,只能把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场所作为最后的归宿。某抢劫案的两个未成年犯,均16岁,是本市某职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因不好好学习,功课经常不及格,以致影响班级的整体成绩,老师决定对他们进行罚款:主科不及格,罚人民币300元;副科不及格,罚款人民币200元。两人均有主科和副科不及格的课程,又不敢将此事告诉家长,他们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弄钱的办法,就是深夜到大宾馆附近去抢劫卖淫小姐。他们第一次就抢得人民币数千元和一部手机,以后连续多次行抢,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学习成绩优良的有5人,中等的有21人,成绩较差的是多数,有74人。问卷显示,当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或有违纪行为时,认为老师能够耐心教育的仅有48人,不管不问的13人,当众羞辱的13人,劝其退学的26人。某抢劫案的被告人李某,14岁,是某中学初二学生。一天上数学课时,因不遵守课堂纪律并顶撞数学老师,该数学老师将李某交班主任处理,班主任又将李某交学校校长处理,校长对李某进行批评教育后,班主任将李某送回家,责令停学,还叫同学带话让其在家改正缺点,什么时候改好了再回来上学。其后几天,李某及其家长曾多次找到学校,要求返校学习,但都被学校拒绝,以致李某整日在外游荡,无所事事。不久,李某便在电子游戏厅结识了不良少年,学会了吸烟、酗酒,后在他人的唆使下,结伙参与抢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社会关注不够也是未成年人痴迷网络的原因之一。随着未成年人的生理及心理日趋早熟,而相应的基础教育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性知识、人生价值观教育不够、不当,使未成年人总是充满性神秘感和对武侠英雄的盲目崇拜。网站经营者社会责任太弱,导致网络不良风气的蔓延,更使未成年人过早的陷入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所编织的无形陷阱中,迈出了违法犯罪前的第一步。

消除和抵御网络“毒品”

消除毒害未成年人的网络色情及暴力,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宁,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一环,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构筑未成年人的良好成长环境。

一是确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日。建议确定6月28日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日(又称少年法制宣传日)。将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保护纳入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律中,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法律责任,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二是将“未成年犯管教所”建成法制教育基地。我们曾多次到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深入调查,每当走进那座高墙,每当看到失足少年形形色色复杂的目光,每当怀着沉重的心情与失足少年交谈,都萌发一个愿望,应该让更多的家长、学生、教育工作者,像我们一样走进这里,未成年犯管教所无疑是最形象的法制教育基地。将未成年犯管教所建成法制教育基地,有组织地让学生、家长、教师“走进来”,让未成年犯感觉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少年犯进行教育,使其深刻认识犯罪行为给社会、给他人、给自己造成的危害,从而告别过去,走向新生。

三是净化社会环境,建立绿色网吧。应当强化《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落实,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中小学校周围200米内不得设置网吧的规定。青少年上网吧进入不健康网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他们喜闻乐见的网站内容可以吸引他们,建议启用更多的绿色网站过滤那些不健康的内容,并在教育资源的软件开发上下功夫,将一些精彩的青少年电视节目搬到网上。在内容上留住青少年,比单纯的“堵”、“禁”更为治本。利用网络学习知识是一件好事,学校也应该提供更健康、更便利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创建更多的、健康的绿色网吧。

四是改革教育,强化学校和教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改进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让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将学校的法制教育成果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鼓励教师关心和帮助“问题少年”,培养先进典型,开展正面宣传。让法律知识进课本,聘请法制校长。向未成年犯发放的100张问卷中,在“你对大家的忠告是什么?”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少年回答的是:学法知法,遵纪守法。据管教人员介绍,绝大多数未成年犯是缘于法制观念淡薄而犯罪的,他们希望学校能设置法制教育课,将法律知识深入浅出融入课堂教学中,建立学分制,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建议中小学校应当聘请法制工作者,担任学校专职或者兼职法制校长,并制定法制校长的职责,法制校长有责任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法制教育结合起来,逐渐探索一条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法制教育制度。

五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家长学校,强化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有效监护。父母必须有效承担起对子女的监护责任。对孩子的监护、教育,既要着重从生活上加强,也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智力等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对孩子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问题予以有效地控制并及时消除,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求取得良好的监护效果。不能对子女放任不管,杜绝让未成年子女单独居住的现象。现阶段未成年人的父母大都成长在文革时期,其对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科学教子的方法还跟不上,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还普遍存在。现在各地成立了各种家长学校,在普及家教经验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涌现出了许多教子成功的父母。如何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各口的家长学校,在全市成立统一的家长学校(可设在市妇联),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开展系统化、制度化的家庭教育,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传授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科学教子的经验。

第五篇: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诱发了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新课题。从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判处的未成年犯罪人数看:1986年为99人;1996年上升至231人,增长了1.3倍;2001年达历史最高,判处380人;2003年因受非典影响,判处的未成年犯人数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实际发案没有大的变化)。为进一步摸清网络~、暴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配合下,随机向在押的100名未成年犯发放了调查问卷(当时在押未成年犯370人)。网络~、暴力污染严重在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经常看~内容书刊、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61%;经常进入歌舞厅的占38%,偶尔进入的占32%;经常进入录像厅的占49%,偶尔进入的占41%。经常进入电子游艺厅的占66%,偶尔进入的占28%;经常进入电脑网吧的占39%,每天两小时以上的占28%,每天10小时以上的占7%。有关方面统计过,北京有171万中小学生,有30万学生在网吧上过网,有10万学生经常光顾网吧。网络~暴力内容的泛滥,加剧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使犯罪种类、手段、及后果不断变化。20世纪80年代,未成年人犯罪多表现为一般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到90年代末,未成年人犯罪向结伙抢劫、重大盗窃、杀人等方面发展,甚至出现持刀杀人、持械抢劫、报复放火等严重犯罪,犯罪性质明显恶化。据统计,1999年以来,抢劫罪已代替盗窃罪上升为第一位,主动攻击性突出,暴力倾向明显。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犯抢劫罪的占71%,经常看含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75%。强奸、伤害等犯罪则分别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另外两类主要犯罪形式。由于未成年人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以“攻击、打斗、暴力、~”为主要内容的暴力游戏,接触火爆刺激的内容,很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这种错误观点,他们便会不择手段地模仿欺诈、偷盗,甚至模仿对他人施暴的行为,不但会在网上,甚至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此外,据犯罪心理学分析,少年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但往往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发育的成熟,~文化的污染最容易使这个时期的少年放肆地追求性刺激,再加上少年本身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在外界强烈刺激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犯罪动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文化污染,是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的直接诱因。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一名15岁的少年犯,因伙同另外两名少年轮奸少女,被依法判处重刑。追根溯源,是他10岁就开始看有~内容的图书,看~内容的音像制品已成为他的嗜好。近年来,黑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诱发了许多刑事案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应出台整顿、治理、监督网吧和电子游艺厅的严格管理条例,并制定有效的监督办法和惩罚措施,严令执行。未成年人痴迷网络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是未成年人成长影响因素的三个不同层面。每个“网络少年”从好奇到接触、沉迷网络~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大都受到了不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是他们走进并沉迷网络~暴力的首要原因。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家庭中,家庭成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相应的是未成年犯本人文化程度也不高(其中小学6人,初中76人,高中5人,职高13人)。在这些家庭成员中曾被拘留、~、判刑的占23%。我们分析,以下4种有缺陷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未成年人陷入网络~暴力中不能自拔:第一种是溺爱型家庭。此类家庭在被调查者中占半数以上。家庭条件优越,对孩子过分溺爱,使他们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蛮横的个性,极易发展形成不良的偏好,使之逐渐滑向违法犯罪的偏激之路。第二种是失和型家庭。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父母离异的有29%,继亲家庭7%,合计36%。与此相关,2003年,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受理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中,来自单亲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26.4%,来自继亲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6.3%,来自婚姻动荡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25.2%,三者相加为57.9%。我们经常读到一些未成年犯家长写来的信,这些痛苦不堪的父母追悔莫及,如果他们能给予孩子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教孩子从小心存善良,就绝不会等到孩子迈入铁窗才痛心疾首。第三种是打骂型家庭。在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家庭教育方式采取打骂体罚的竟然占23%。由疼爱变成打骂好比一张纸的表和里,使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了对孩子的恨,可能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往往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第四种是放任型家庭。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但是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占9%。大多数的少年虽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但父母对他们思想上的变化并不了解,有的家长对孩子只养不教,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忽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们很容易被网络的花花世界所诱惑,最终蜕变为“问题少年”,被诱惑犯罪。学校教育失衡是导致在校学生犯罪的客观原因之一,也是造成大量学生网民的重要原因。此次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在校学生占56%。此前,海淀法院2002年也做过一个统计,在校学生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42%。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小学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法制教育薄弱等问题,如有极个别学校及教师,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采取歧视性措施,不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将有缺点的学生哄出校门。被逼到社会游荡的学生,只能把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场所作为最后的归宿。某抢劫案的两个未成年犯,均16岁,是本市某职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因不好好学习,功课经常不及格,以致影响班级的整体成绩,老师决定对他们进行罚款:主科不及格,罚人民币300元;副科不及格,罚款人民币200元。两人均有主科和副科不及格的课程,又不敢将此事告诉家长,他们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弄钱的办法,就是深夜到大宾馆附近去抢劫卖淫小

姐。他们第一次就抢得人民币数千元和一部手机,以后连续多次行抢,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学习成绩优良的有5人,中等的有21人,成绩较差的是多数,有74人。问卷显示,当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或有违纪行为时,认为老师能够耐心教育的仅有48人,不管不问的13人,当众羞辱的13人,劝其退学的26人。某抢劫案的被告人李某,14岁,是某中学初二学生。一天上数学课时,因不遵守课堂纪律并顶撞数学老师,该数学老师将李某~主任处理,班主任又将李某交学校校长处理,校长对李某进行批评教育后,班主任将李某送回家,责令停学,还叫同学带话让其在家改正缺点,什么时候改好了再回来上学。其后几天,李某及其家长曾多次找到学校,要求返校学习,但都被学校拒绝,以致李某整日在外游荡,无所事事。不久,李某便在电子游戏厅结识了不良少年,学会了吸烟、酗酒,后在他人的唆使下,结伙参与抢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社会关注不够也是未成年人痴迷网络的原因之一。随着未成年人的生理及心理日趋早熟,而相应的基础教育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性知识、人生价值观教育不够、不当,使未成年人总是充满性神秘感和对武侠英雄的盲目崇拜。网站经营者社会责任太弱,导致网络不良风气的蔓延,更使未成年人过早的陷入网络~、暴力等不良信息所编织的无形陷阱中,迈出了违法犯罪前的第一步。消除和抵御网络“毒品”消除毒害未成年人的网络~及暴力,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宁,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一环,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构筑未成年人的良好成长环境。一是确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日。建议确定6月28日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日(又称少年法制宣传日)。将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保护纳入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律中,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法律责任,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二是将“未成年犯管教所”建成法制教育基地。我们曾多次到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深入调查,每当走进那座高墙,每当看到失足少年形形色色复杂的目光,每当怀着沉重的心情与失足少年交谈,都萌发一个愿望,应该让更多的家长、学生、教育工作者,像我们一样走进这里,未成年犯管教所无疑是最形象的法制教育基地。将未成年犯管教所建成法制教育基地,有组织地让学生、家长、教师“走进来”,让未成年犯感觉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少年犯进行教育,使其深刻认识犯罪行为给社会、给他人、给自己造成的危害,从而告别过去,走向新生。三是净化社会环境,建立绿色网吧。应当强化《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落实,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中小学校周围200米内不得设置网吧的规定。青少年上网吧进入不健康网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他们喜闻乐见的网站内容可以吸引他们,建议启用更多的绿色网站过滤那些不健康的内容,并在教育资源的软件开发上下功夫,将一些精彩的青少年电视节目搬到网上。在内容上留住青少年,比单纯的“堵”、“禁”更为治本。利用网络学习知识是一件好事,学校也应该提供更健康、更便利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创建更多的、健康的绿色网吧。四是改革教育,强化学校和教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改进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让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将学校的法制教育成果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鼓励教师关心和帮助“问题少年”,培养先进典型,开展正面宣传。让法律知识进课本,聘请法制校长。向未成年犯发放的100张问卷中,在“你对大家的忠告是什么?”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少年回答的是:学法知法,遵纪守法。据管教人员介绍,绝大多数未成年犯是缘于法制观念淡薄而犯罪的,他们希望学校能设置法制教育课,将法律知识深入浅出融入课堂教学中,建立学分制,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建议中小学校应当聘请法制工作者,担任学校专职或者兼职法制校长,并制定法制校长的职责,法制校长有责任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法制教育结合起来,逐渐探索一条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法制教育制度。五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家长学校,强化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有效监护。父母必须有效承担起对子女的监护责任。对孩子的监护、教育,既要着重从生活上加强,也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智力等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对孩子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问题予以有效地控制并及时消除,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求取得良好的监护效果。不能对子女放任不管,杜绝让未成年子女单独居住的现象。现阶段未成年人的父母大都成长在~时期,其对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科学教子的方法还跟不上,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还普遍存在。现在各地成立了各种家长学校,在普及家教经验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涌现出了许多教子成功的父母。如何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各口的家长学校,在全市成立统一的家长学校(可设在市妇联),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开展系统化、制度化的家庭教育,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传授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科学教子的经验。

[1]

下载浅论未成年犯监狱劳动生产的社会化建设(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未成年犯监狱劳动生产的社会化建设(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监狱行刑社会化问题研究

    监狱行刑社会化问题研究监禁刑在近代以来成为各国刑罚体系的中心,矫正罪犯使其复归社会成为监狱行刑的主旨。但是监狱行刑以将罪犯隔离于正常社会的手段,去追求罪犯再社会化的......

    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

    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67亿。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热爱祖国、积极向上、......

    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之体会[范文大全]

    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之体会 第三组廖文丽 这么多天的培训,虽然每天都有令人激动的收获,但今天的参观刺激到了我作为母亲和教师双重身份下最敏感的神经,深感自身责任的重大,倍感德......

    参观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有感(合集5篇)

    参观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有感 09法学1班张雪芳学号:0960501012 盼了许久我们终于盼来了这一天,5月31号这一天8点我们一班和一部分二班同学坐上了通往位于闽侯县南屿镇的福建......

    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大全)

    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诱发了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新课题。从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判处的未成年犯罪人......

    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五篇

    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诱发了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新课题。从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判处的未成年犯罪人数......

    监狱精神类病犯(范文模版)

    监狱关于对精神智障罪犯的 预防措施 为提高我监罪犯的改造质量,进一步缓解罪犯在现实改造中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更好预防和有效治疗精神类疾病,矫治罪犯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使其身心......

    对未成年犯执行社区矫正的几点思考

    对未成年犯执行社区矫正的几点思考 韦凤珍 【内容摘要】社区矫正是我国自2011年5月《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社区矫正对促进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