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大全)

时间:2019-05-12 08:4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大全)》。

第一篇: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大全)

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诱发了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新课题。从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判处的未成年犯罪人数看:1986年为99人;1996年上升至231人,增长了1.3倍;2001年达历史最高,判处380人;2003年因受非典影响,判处的未成年犯人数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实际发案没有大的变化)。为进一步摸清网络色情、暴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配合下,随机向在押的100名未成年犯发放了调查问卷(当时在押未成年犯370人)。网络色情、暴力污染严重在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61%;经常进入歌舞厅的占38%,偶尔进入的占32%;经常进入录像厅的占49%,偶尔进入的占41%。经常进入电子游艺厅的占66%,偶尔进入的占28%;经常进入电脑网吧的占39%,每天两小时以上的占28%,每天10小时以上的占7%。有关方面统计过,北京有171万中小学生,有30万学生在网吧上过网,有10万学生经常光顾网吧。网络色情暴力内容的泛滥,加剧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使犯罪种类、手段、及后果不断变化。20世纪80年代,未成年人犯罪多表现为一般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到90年代末,未成年人犯罪向结伙抢劫、重大盗窃、杀人等方面发展,甚至出现持刀杀人、持械抢劫、报复放火等严重犯罪,犯罪性质明显恶化。据统计,1999年以来,抢劫罪已代替盗窃罪上升为第一位,主动攻击性突出,暴力倾向明显。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犯抢劫罪的占71%,经常看含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75%。强奸、伤害等犯罪则分别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另外两类主要犯罪形式。由于未成年人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以“攻击、打斗、暴力、色情”为主要内容的暴力游戏,接触火爆刺激的内容,很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这种错误观点,他们便会不择手段地模仿欺诈、偷盗,甚至模仿对他人施暴的行为,不但会在网上,甚至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此外,据犯罪心理学分析,少年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但往往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发育的成熟,色情文化的污染最容易使这个时期的少年放肆地追求性刺激,再加上少年本身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在外界强烈刺激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犯罪动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色情文化污染,是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的直接诱因。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一名15岁的少年犯,因伙同另外两名少年轮奸少女,被依法判处重刑。追根溯源,是他10岁就开始看有色情内容的图书,看色情内容的音像制品已成为他的嗜好。近年来,黑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诱发了许多刑事案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应出台整顿、治理、监督网吧和电子游艺厅的严格管理条例,并制定有效的监督办法和惩罚措施,严令执行。未成年人痴迷网络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是未成年人成长影响因素的三个不同层面。每个“网络少年”从好奇到接触、沉迷网络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大都受到了不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是他们走进并沉迷网络色情暴力的首要原因。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家庭中,家庭成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相应的是未成年犯本人文化程度也不高(其中小学6人,初中76人,高中5人,职高13人)。在这些家庭成员中曾被拘留、劳教、判刑的占23%。我们分析,以下4种有缺陷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未成年人陷入网络色情暴力中不能自拔:第一种是溺爱型家庭。此类家庭在被调查者中占半数以上。家庭条件优越,对孩子过分溺爱,使他们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蛮横的个性,极易发展形成不良的偏好,使之逐渐滑向违法犯罪的偏激之路。第二种是失和型家庭。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父母离异的有29%,继亲家庭7%,合计36%。与此相关,2003年,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受理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中,来自单亲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26.4%,来自继亲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6.3%,来自婚姻动荡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25.2%,三者相加为57.9%。我们经常读到一些未成年犯家长写来的信,这些痛苦不堪的父母追悔莫及,如果他们能给予孩子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教孩子从小心存善良,就绝不会等到孩子迈入铁窗才痛心疾首。第三种是打骂型家庭。在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家庭教育方式采取打骂体罚的竟然占23%。由疼爱变成打骂好比一张纸的表和里,使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了对孩子的恨,可能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往往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第四种是放任型家庭。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但是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占9%。大多数的少年虽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但父母对他们思想上的变化并不了解,有的家长对孩子只养不教,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忽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们很容易被网络的花花世界所诱惑,最终蜕变为“问题少年”,被诱惑犯罪。学校教育失衡是导致在校学生犯罪的客观原因之一,也是造成大量学生网民的重要原因。此次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在校学生占56%。此前,海淀法院2002年也

第二篇: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诱发了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新课题。从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判处的未成年犯罪人数看:1986年为99人;1996年上升至231人,增长了1.3倍;2001年达历史最高,判处380人;2003年因受非典影响,判处的未成年犯人数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实际发案没有大的变化)。为进一步摸清网络色情、暴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配合下,随机向在押的100名未成年犯发放了调查问卷(当时在押未成年犯370人)。

网络色情、暴力污染严重

在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61%;经常进入歌舞厅的占38%,偶尔进入的占32%;经常进入录像厅的占49%,偶尔进入的占41%。经常进入电子游艺厅的占66%,偶尔进入的占28%;经常进入电脑网吧的占39%,每天两小时以上的占28%,每天10小时以上的占7%。有关方面统计过,北京有171万中小学生,有30万学生在网吧上过网,有10万学生经常光顾网吧。

网络色情暴力内容的泛滥,加剧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使犯罪种类、手段、及后果不断变化。20世纪80年代,未成年人犯罪多表现为一般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到90年代末,未成年人犯罪向结伙抢劫、重大盗窃、杀人等方面发展,甚至出现持刀杀人、持械抢劫、报复放火等严重犯罪,犯罪性质明显恶化。据统计,1999年以来,抢劫罪已代替盗窃罪上升为第一位,主动攻击性突出,暴力倾向明显。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犯抢劫罪的占71%,经常看含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75%。q####j、伤害等犯罪则分别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另外两类主要犯罪形式。

由于未成年人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以“攻击、打斗、暴力、色情”为主要内容的暴力游戏,接触火爆刺激的内容,很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这种错误观点,他们便会不择手段地模仿欺诈、偷盗,甚至模仿对他人施暴的行为,不但会在网上,甚至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此外,据犯罪心理学分析,少年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但往往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发育的成熟,色情文化的污染最容易使这个时期的少年放肆地追求性刺激,再加上少年本身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在外界强烈刺激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犯罪动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色情文化污染,是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的直接诱因。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一名15岁的少年犯,因伙同另外两名少年L##J少女,被依法判处重刑。追根溯源,是他10岁就开始看有色情内容的图书,看色情内容的音像制品已成为他的嗜好。近年来,黑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诱发了许多刑事案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应出台整顿、治理、监督网吧和电子游艺厅的严格管理条例,并制定有效的监督办法和惩罚措施,严令执行。

未成年人痴迷网络的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是未成年人成长影响因素的三个不同层面。每个“网络少年”从好奇到接触、沉迷网络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大都受到了不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是他们走进并沉迷网络色情暴力的首要原因。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家庭中,家庭成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相应的是未成年犯本人文化程度也不高(其中小学6人,初中76人,高中5人,职高13人)。在这些家庭成员中曾被拘留、劳教、判刑的占23%。我们分析,以下4种有缺陷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未成年人陷入网络色情暴力中不能自拔:第一种是溺爱型家庭。此类家庭在被调查者中占半数以上。家庭条件优越,对孩子过分溺爱,使他们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蛮横的个性,极易发展形成不良的偏好,使之逐渐滑向违法犯罪的偏激之路。第二种是失和型家庭。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父母离异的有29%,继亲家庭7%,合计36%。与此相关,2003年,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受理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中,来自单亲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26.4%,来自继亲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6.3%,来自婚姻动荡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25.2%,三者相加为57.9%。我们经常读到一些未成年犯家长写来的信,这些痛苦不堪的父母追悔莫及,如果他们能给予孩子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教孩子从小心存善良,就绝不会等到孩子迈入铁窗才痛心疾首。第三种是打骂型家庭。在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家庭教育方式采取打骂体罚的竟然占23%。由疼爱变成打骂好比一张纸的表和里,使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了对孩子的恨,可能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往往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第四种是放任型家庭。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但是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占9%。大多数的少年虽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但父母对他们思想上的变化并不了解,有的家长对孩子只养不教,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忽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们很容易被网络的花花世界所诱惑,最终蜕变为“问题少年”,被诱惑犯罪。

学校教育失衡是导致在校学生犯罪的客观原因之一,也是造成大量学生网民的重要原因。此次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在校学生占56%。此前,海淀法院2002年也做过一个统计,在校学生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42%。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小学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法制教育薄弱等问题,如有极个别学校及教师,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采取歧视性措施,不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将有缺点的学生哄出校门。被逼到社会游荡的学生,只能把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场所作为最后的归宿。某抢劫案的两个未成年犯,均16岁,是本市某职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因不好好学习,功课经常不及格,以致影响班级的整体成绩,老师决定对他们进行罚款:主科不及格,罚人民币300元;副科不及格,罚款人民币200元。两人均有主科和副科不及格的课程,又不敢将此事告诉家长,他们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弄钱的办法,就是深夜到大宾馆附近去抢劫卖淫小姐。他们第一次就抢得人民币数千元和一部手机,以后连续多次行抢,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学习成绩优良的有5人,中等的有21人,成绩较差的是多数,有74人。问卷显示,当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或有违纪行为时,认为老师能够耐心教育的仅有48人,不管不问的13人,当众羞辱的13人,劝其退学的26人。某抢劫案的被告人李某,14岁,是某中学初二学生。一天上数学课时,因不遵守课堂纪律并顶撞数学老师,该数学老师将李某交班主任处理,班主任又将李某交学校校长处理,校长对李某进行批评教育后,班主任将李某送回家,责令停学,还叫同学带话让其在家改正缺点,什么时候改好了再回来上学。其后几天,李某及其家长曾多次找到学校,要求返校学习,但都被学校拒绝,以致李某整日在外游荡,无所事事。不久,李某便在电子游戏厅结识了不良少年,学会了吸烟、酗酒,后在他人的唆使下,结伙参与抢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社会关注不够也是未成年人痴迷网络的原因之一。随着未成年人的生理及心理日趋早熟,而相应的基础教育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性知识、人生价值观教育不够、不当,使未成年人总是充满性神秘感和对武侠英雄的盲目崇拜。网站经营者社会责任太弱,导致网络不良风气的蔓延,更使未成年人过早的陷入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所编织的无形陷阱中,迈出了违法犯罪前的第一步。

消除和抵御网络“毒品”

消除毒害未成年人的网络色情及暴力,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宁,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一环,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构筑未成年人的良好成长环境。

一是确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日。建议确定6月28日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日(又称少年法制宣传日)。将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保护纳入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律中,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法律责任,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二是将“未成年犯管教所”建成法制教育基地。我们曾多次到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深入调查,每当走进那座高墙,每当看到失足少年形形色色复杂的目光,每当怀着沉重的心情与失足少年交谈,都萌发一个愿望,应该让更多的家长、学生、教育工作者,像我们一样走进这里,未成年犯管教所无疑是最形象的法制教育基地。将未成年犯管教所建成法制教育基地,有组织地让学生、家长、教师“走进来”,让未成年犯感觉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少年犯进行教育,使其深刻认识犯罪行为给社会、给他人、给自己造成的危害,从而告别过去,走向新生。

三是净化社会环境,建立绿色网吧。应当强化《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落实,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中小学校周围200米内不得设置网吧的规定。青少年上网吧进入不健康网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他们喜闻乐见的网站内容可以吸引他们,建议启用更多的绿色网站过滤那些不健康的内容,并在教育资源的软件开发上下功夫,将一些精彩的青少年电视节目搬到网上。在内容上留住青少年,比单纯的“堵”、“禁”更为治本。利用网络学习知识是一件好事,学校也应该提供更健康、更便利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创建更多的、健康的绿色网吧。

四是改革教育,强化学校和教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改进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让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将学校的法制教育成果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鼓励教师关心和帮助“问题少年”,培养先进典型,开展正面宣传。让法律知识进课本,聘请法制校长。向未成年犯发放的100张问卷中,在“你对大家的忠告是什么?”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少年回答的是:学法知法,遵纪守法。据管教人员介绍,绝大多数未成年犯是缘于法制观念淡薄而犯罪的,他们希望学校能设置法制教育课,将法律知识深入浅出融入课堂教学中,建立学分制,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建议中小学校应当聘请法制工作者,担任学校专职或者兼职法制校长,并制定法制校长的职责,法制校长有责任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法制教育结合起来,逐渐探索一条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法制教育制度。

五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家长学校,强化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有效监护。父母必须有效承担起对子女的监护责任。对孩子的监护、教育,既要着重从生活上加强,也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智力等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对孩子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问题予以有效地控制并及时消除,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求取得良好的监护效果。不能对子女放任不管,杜绝让未成年子女单独居住的现象。现阶段未成年人的父母大都成长在文革时期,其对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科学教子的方法还跟不上,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还普遍存在。现在各地成立了各种家长学校,在普及家教经验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涌现出了许多教子成功的父母。如何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各口的家长学校,在全市成立统一的家长学校(可设在市妇联),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开展系统化、制度化的家庭教育,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传授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科学教子的经验。

第三篇: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诱发了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新课题。从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判处的未成年犯罪人数看:1986年为99人;1996年上升至231人,增长了1.3倍;2001年达历史最高,判处380人;2003年因受非典影响,判处的未成年犯人数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实际发案没有大的变化)。为进一步摸清网络~、暴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配合下,随机向在押的100名未成年犯发放了调查问卷(当时在押未成年犯370人)。网络~、暴力污染严重在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经常看~内容书刊、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61%;经常进入歌舞厅的占38%,偶尔进入的占32%;经常进入录像厅的占49%,偶尔进入的占41%。经常进入电子游艺厅的占66%,偶尔进入的占28%;经常进入电脑网吧的占39%,每天两小时以上的占28%,每天10小时以上的占7%。有关方面统计过,北京有171万中小学生,有30万学生在网吧上过网,有10万学生经常光顾网吧。网络~暴力内容的泛滥,加剧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使犯罪种类、手段、及后果不断变化。20世纪80年代,未成年人犯罪多表现为一般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到90年代末,未成年人犯罪向结伙抢劫、重大盗窃、杀人等方面发展,甚至出现持刀杀人、持械抢劫、报复放火等严重犯罪,犯罪性质明显恶化。据统计,1999年以来,抢劫罪已代替盗窃罪上升为第一位,主动攻击性突出,暴力倾向明显。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犯抢劫罪的占71%,经常看含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75%。强奸、伤害等犯罪则分别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另外两类主要犯罪形式。由于未成年人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以“攻击、打斗、暴力、~”为主要内容的暴力游戏,接触火爆刺激的内容,很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这种错误观点,他们便会不择手段地模仿欺诈、偷盗,甚至模仿对他人施暴的行为,不但会在网上,甚至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此外,据犯罪心理学分析,少年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但往往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发育的成熟,~文化的污染最容易使这个时期的少年放肆地追求性刺激,再加上少年本身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在外界强烈刺激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犯罪动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文化污染,是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的直接诱因。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一名15岁的少年犯,因伙同另外两名少年轮奸少女,被依法判处重刑。追根溯源,是他10岁就开始看有~内容的图书,看~内容的音像制品已成为他的嗜好。近年来,黑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诱发了许多刑事案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应出台整顿、治理、监督网吧和电子游艺厅的严格管理条例,并制定有效的监督办法和惩罚措施,严令执行。未成年人痴迷网络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是未成年人成长影响因素的三个不同层面。每个“网络少年”从好奇到接触、沉迷网络~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大都受到了不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是他们走进并沉迷网络~暴力的首要原因。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家庭中,家庭成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相应的是未成年犯本人文化程度也不高(其中小学6人,初中76人,高中5人,职高13人)。在这些家庭成员中曾被拘留、~、判刑的占23%。我们分析,以下4种有缺陷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未成年人陷入网络~暴力中不能自拔:第一种是溺爱型家庭。此类家庭在被调查者中占半数以上。家庭条件优越,对孩子过分溺爱,使他们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蛮横的个性,极易发展形成不良的偏好,使之逐渐滑向违法犯罪的偏激之路。第二种是失和型家庭。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父母离异的有29%,继亲家庭7%,合计36%。与此相关,2003年,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受理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中,来自单亲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26.4%,来自继亲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6.3%,来自婚姻动荡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25.2%,三者相加为57.9%。我们经常读到一些未成年犯家长写来的信,这些痛苦不堪的父母追悔莫及,如果他们能给予孩子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教孩子从小心存善良,就绝不会等到孩子迈入铁窗才痛心疾首。第三种是打骂型家庭。在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家庭教育方式采取打骂体罚的竟然占23%。由疼爱变成打骂好比一张纸的表和里,使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了对孩子的恨,可能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往往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第四种是放任型家庭。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但是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占9%。大多数的少年虽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但父母对他们思想上的变化并不了解,有的家长对孩子只养不教,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忽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们很容易被网络的花花世界所诱惑,最终蜕变为“问题少年”,被诱惑犯罪。学校教育失衡是导致在校学生犯罪的客观原因之一,也是造成大量学生网民的重要原因。此次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在校学生占56%。此前,海淀法院2002年也做过一个统计,在校学生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42%。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小学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法制教育薄弱等问题,如有极个别学校及教师,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采取歧视性措施,不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将有缺点的学生哄出校门。被逼到社会游荡的学生,只能把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场所作为最后的归宿。某抢劫案的两个未成年犯,均16岁,是本市某职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因不好好学习,功课经常不及格,以致影响班级的整体成绩,老师决定对他们进行罚款:主科不及格,罚人民币300元;副科不及格,罚款人民币200元。两人均有主科和副科不及格的课程,又不敢将此事告诉家长,他们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弄钱的办法,就是深夜到大宾馆附近去抢劫卖淫小

姐。他们第一次就抢得人民币数千元和一部手机,以后连续多次行抢,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学习成绩优良的有5人,中等的有21人,成绩较差的是多数,有74人。问卷显示,当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或有违纪行为时,认为老师能够耐心教育的仅有48人,不管不问的13人,当众羞辱的13人,劝其退学的26人。某抢劫案的被告人李某,14岁,是某中学初二学生。一天上数学课时,因不遵守课堂纪律并顶撞数学老师,该数学老师将李某~主任处理,班主任又将李某交学校校长处理,校长对李某进行批评教育后,班主任将李某送回家,责令停学,还叫同学带话让其在家改正缺点,什么时候改好了再回来上学。其后几天,李某及其家长曾多次找到学校,要求返校学习,但都被学校拒绝,以致李某整日在外游荡,无所事事。不久,李某便在电子游戏厅结识了不良少年,学会了吸烟、酗酒,后在他人的唆使下,结伙参与抢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社会关注不够也是未成年人痴迷网络的原因之一。随着未成年人的生理及心理日趋早熟,而相应的基础教育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性知识、人生价值观教育不够、不当,使未成年人总是充满性神秘感和对武侠英雄的盲目崇拜。网站经营者社会责任太弱,导致网络不良风气的蔓延,更使未成年人过早的陷入网络~、暴力等不良信息所编织的无形陷阱中,迈出了违法犯罪前的第一步。消除和抵御网络“毒品”消除毒害未成年人的网络~及暴力,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宁,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一环,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构筑未成年人的良好成长环境。一是确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日。建议确定6月28日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日(又称少年法制宣传日)。将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保护纳入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律中,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法律责任,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二是将“未成年犯管教所”建成法制教育基地。我们曾多次到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深入调查,每当走进那座高墙,每当看到失足少年形形色色复杂的目光,每当怀着沉重的心情与失足少年交谈,都萌发一个愿望,应该让更多的家长、学生、教育工作者,像我们一样走进这里,未成年犯管教所无疑是最形象的法制教育基地。将未成年犯管教所建成法制教育基地,有组织地让学生、家长、教师“走进来”,让未成年犯感觉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少年犯进行教育,使其深刻认识犯罪行为给社会、给他人、给自己造成的危害,从而告别过去,走向新生。三是净化社会环境,建立绿色网吧。应当强化《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落实,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中小学校周围200米内不得设置网吧的规定。青少年上网吧进入不健康网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他们喜闻乐见的网站内容可以吸引他们,建议启用更多的绿色网站过滤那些不健康的内容,并在教育资源的软件开发上下功夫,将一些精彩的青少年电视节目搬到网上。在内容上留住青少年,比单纯的“堵”、“禁”更为治本。利用网络学习知识是一件好事,学校也应该提供更健康、更便利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创建更多的、健康的绿色网吧。四是改革教育,强化学校和教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改进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让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将学校的法制教育成果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鼓励教师关心和帮助“问题少年”,培养先进典型,开展正面宣传。让法律知识进课本,聘请法制校长。向未成年犯发放的100张问卷中,在“你对大家的忠告是什么?”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少年回答的是:学法知法,遵纪守法。据管教人员介绍,绝大多数未成年犯是缘于法制观念淡薄而犯罪的,他们希望学校能设置法制教育课,将法律知识深入浅出融入课堂教学中,建立学分制,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建议中小学校应当聘请法制工作者,担任学校专职或者兼职法制校长,并制定法制校长的职责,法制校长有责任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法制教育结合起来,逐渐探索一条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法制教育制度。五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家长学校,强化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有效监护。父母必须有效承担起对子女的监护责任。对孩子的监护、教育,既要着重从生活上加强,也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智力等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对孩子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问题予以有效地控制并及时消除,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求取得良好的监护效果。不能对子女放任不管,杜绝让未成年子女单独居住的现象。现阶段未成年人的父母大都成长在~时期,其对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科学教子的方法还跟不上,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还普遍存在。现在各地成立了各种家长学校,在普及家教经验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涌现出了许多教子成功的父母。如何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各口的家长学校,在全市成立统一的家长学校(可设在市妇联),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开展系统化、制度化的家庭教育,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传授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科学教子的经验。

[1]

第四篇: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诱发了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新课题。从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判处的未成年犯罪人数看:1986年为99人;1996年上升至231人,增长了1.3倍;2001年达历史最高,判处380人;2003年因受非典影响,判处的未成年犯人数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实际发案没有大的变化)。为进一步摸清网络*、暴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配合下,随机向在押的100名未成年犯发放了调查问卷(当时在押未成年犯370人)。

网络*、暴力污染严重

在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经常看*内容书刊、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61%;经常进入歌舞厅的占38%,偶尔进入的占32%;经常进入录像厅的占49%,偶尔进入的占41%。经常进入电子游艺厅的占66%,偶尔进入的占28%;经常进入电脑网吧的占39%,每天两小时以上的占28%,每天10小时以上的占7%。有关方面统计过,北京有171万中小学生,有30万学生在网吧上过网,有10万学生经常光顾网吧。

网络*暴力内容的泛滥,加剧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使犯罪种类、手段、及后果不断变化。20世纪80年代,未成年人犯罪多表现为一般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到90年代末,未成年人犯罪向结伙抢劫、重大盗窃、*等方面发展,甚至出现持刀*、持械抢劫、报复放火等严重犯罪,犯罪性质明显恶化。据统计,1999年以来,抢劫罪已代替盗窃罪上升为第一位,主动攻击性突出,暴力倾向明显。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中,犯抢劫罪的占71%,经常看含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75%。强奸、伤害等犯罪则分别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另外两类主要犯罪形式。

由于未成年人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以“攻击、打斗、暴力、*”为主要内容的暴力游戏,接触火爆刺激的内容,很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这种错误观点,他们便会不择手段地模仿欺诈、偷盗,甚至模仿对他人施暴的行为,不但会在网上,甚至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此外,据犯罪心理学分析,少年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但往往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发育的成熟,*文化的污染最容易使这个时期的少年放肆地追求性刺激,再加上少年本身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在外界强烈刺激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犯罪动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文化污染,是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的直接诱因。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一名15岁的少年犯,因伙同另外两名少年轮奸少女,被依法判处重刑。追根溯源,是他10岁就开始看有*内容的图书,看*内容的音像制品已成为他的嗜好。近年来,黑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诱发了许多刑事案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应出台整顿、治理、监督网吧和电子游艺厅的严格管理条例,并制定有效的监督办法和惩罚措施,严令执行。

未成年人痴迷网络的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是未成年人成长影响因素的三个不同层面。每个“网络少年”从好奇到接触、沉迷网络*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大都受到了不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是他们走进并沉迷网络*暴力的首要原因。在被调查的100名未成年犯家庭中,家庭成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相应的是未成年犯本人文化程度也不高(其中小学6人,初中76人,高中5人,职高13人)。在这些家庭成员中曾被拘留、劳社会关注不够也是未成年人痴迷网络的原因之一。随着未成年人的生理及心理日趋早熟,而相应的基础教育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性知识、人生价值观教育不够、不当,使未成年人总是充满性神秘感和对武侠英雄的盲目崇拜。网站经营者社会责任太弱,导致网络不良风气的蔓延,更使未成年人过早的陷入网络*、暴力等不良信息所编织的无形陷阱中,迈出了违法犯罪前的第一步。

消除和抵御网络“毒品”

消除毒害未成年人的网络*及暴力,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宁,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一环,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构筑未成年人的良好成长环境。

一是确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日。建议确定6月28日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日(又称少年法制宣传日)。将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保护纳入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律中,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法律责任,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二是将“未成年犯管教所”建成法制教育基地。我们曾多次到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深入调查,每当走进那座高墙,每当看到失足少年形形色色复杂的目光,每当怀着沉重的心情与失足少年交谈,都萌发一个愿望,应该让更多的家长、学生、教育工作者,像我们一样走进这里,未成年犯管教所无疑是最形象的法制教育基地。将未成年犯管教所建成法制教育基地,有组织地让学生、家长、教师“走进来”,让未成年犯感觉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少年犯进行教育,使其深刻认识犯罪行为给社会、给他人、给自己造成的危害,从而告别过去,走向新生。

三是净化社会环境,建立绿色网吧。应当强化《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落实,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吧,中小学校周围200米内不得设置网吧的规定。青少年上网吧进入不健康网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他们喜闻乐见的网站内容可以吸引他们,建议启用更多的绿色网站过滤那些不健康的内容,并在教育资源的软件开发上下功夫,将一些精彩的青少年电视节目搬到网上。在内容上留住青少年,比单纯的“堵”、“禁”更为治本。利用网络学习知识是一件好事,学校也应该提供更健康、更便利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创建更多的、健康的绿色网吧。

四是改革教育,强化学校和教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改进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让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将学校的法制教育成果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鼓励教师关心和帮助“问题少年”,培养先进典型,开展正面宣传。让法律知识进课本,聘请法制校长。向未成年犯发放的100张问卷中,在“你对大家的忠告是什么?”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少年回答的是:学法知法,遵纪守法。据管教人员介绍,绝大多数未成年犯是缘于法制观念淡薄而犯罪的,他们希望学校能设置法制教育课,将法律知识深入浅出融入课堂教学中,建立学分制,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建议中小学校应当聘请法制工作者,担任学校专职或者兼职法制校长,并制定法制校长的职责,法制校长有责任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法制教育结合起来,逐渐探索一条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法制教育制度。

五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家长学校,强化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有效监护。父母必须有效承担起对子女的监护责任。对孩子的监护、教育,既要着重从生活上加强,也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智力等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对孩子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问题予以有效地控制并及时消除,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求取得良好的监护效果。不能对子女放任不管,杜绝让未成年子女单独居住的现象。现阶段

未成年人的父母大都成长在文革时期,其对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科学教子的方法还跟不上,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还普遍存在。现在各地成立了各种家长学校,在普及家教经验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涌现出了许多教子成功的父母。如何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各口的家长学校,在全市成立统一的家长学校(可设在市妇联),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开展系统化、制度化的家庭教育,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传授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科学教子的经验。

第五篇:对未成年犯执行社区矫正的几点思考

对未成年犯执行社区矫正的几点思考

韦凤珍

【内容摘要】社区矫正是我国自2011年5月《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社区矫正对促进被判处缓刑、管制的轻型罪犯及被裁定暂予监外执行、假释等罪犯的改造和回归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成长和回归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社区建设相对不够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紧缺,社区矫正经验不足等原因,在部分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方面仍然存在监管不到位、矫正方式简单化、矫正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本文立足于防城港市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现状,提出强化部门联动、改进矫正方式、构建行为矫正平台等建议,以强化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让失足未成年人更好地回归社会,奉献社会。

引子

2012年以来,防城港市因犯罪被判处缓刑、管制在各个社区执行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共有31名。为挽救失足犯罪的未成年人,帮助执行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成长、成才,早日回归社会,防城港市检察机关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办公室的检察官们经常通过电话回访、当面谈话或与社区、司法人员联系等方式,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执行进行监督和帮  作者为防城港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一、未成年犯执行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刑事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服刑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刑法修正案八》明确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为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特别是非监禁刑的执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规定了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社区矫正是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适用范围主要包括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应当作为重点对象,适用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这些规定明确了未

程序是否合法,适用对象是否符合社区矫正的条件,同时还要对社区矫正的方式和过程进行监督。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实施后,为贯彻执行其中规定的未成年人犯罪特别程序,各地检察机关均设立了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办公室,并开拓实行捕、诉、监、防一体化工作机制,与监所检察部门共同参与监督未成年犯刑罚执行工作,帮助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民法院裁定执行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由于犯罪情节轻微、悔罪态度良好、社会危险性较小,成为检察机关参与教育和挽救的重点对象。

三、防城港市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存在的主要问题 防城港市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是一座总人口不足100万的边境小城市。由于地处边陲,经济发展、教育培训、社会综合管理水平与大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对社区矫正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有限,导致未成年犯社区矫正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矫正人员的缺乏导致监督管理不到位

防城港市共有两个城区、一个县级市和一个县,下辖24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设臵是四个司法局,26个司法所。《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该26个司

教育的方向和目的,导致部分未成年犯既不能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反省自己的行为,也不能得到有效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甚至使部分未成年人产生犯罪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只不过在家老实呆上一段时间就又可以恢复原样,不会有什么对自己不利后果的错误观念,达不到改造的目的。

(三)过度偏向“教育”忽略“惩罚”导致未成年人对罪责刑的认识有偏差

一直以来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执行的刑事政策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由于各种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相继出台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成长、权益保护呼声愈高,导致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上,更多地偏向了教育而忽略了惩罚,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在对未成年人执行社区矫正的时候,矫正工作人员往往只重视在思想予以劝解和教导,在行动上只要不违反规定即不再详细过问。这种重思想教育轻行为改造让未成年犯对既往所犯下的罪行以及实施犯罪的缘由不能深刻反思,更无法认识到劳动对于改造自身、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当前,青少年犯罪中以抢劫、盗窃等侵财性犯罪居多,多数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源于单亲家庭、家庭暴力、辍学、迷恋网络、父母无暇照顾等一种或多种因素,为了满足其上网、交友或生存的需要,便通过这种不劳而获的手段一步步走向犯罪。如果社

成熟,知识、技能、阅历等相对于成人来说较为欠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均缺乏理性的定位。由于心理、家庭、环境等因素走上犯罪道路,经过侦查、起诉、审判等司法程序,他们大多数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具有良好的悔过之心,但也有一部分未成年人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罪责刑,容易走极端。因此,对于未成年犯的教育和改造,不能大而化之,简单设臵流水作业式的矫正方法对特殊个体效果难免差强人意。而全面考虑未成年犯的身心特点、环境差异、个体需求等因素,构建司法行政机关、检察机关、社区、学校等相关部门共同帮扶矫正的联动工作机制,才能促使未成年犯有效回归社会。

(一)加强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建设,充实社区矫正力量 基层司法机行政关是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的直接责任者,要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一方面需加强司法行政机关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心理治疗、阅读、交际沟通等矫正措施的设臵和空间、硬件的配备。另一方面,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同时招募有相关心理疏导、亲情弥补、公关交际等专门知识的志愿者充实到社区矫正的人员当中。这些人员可以跨区域志愿服务,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让未成年人在社区矫正时能够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弥补残缺家庭对未成年人造成的缺憾,培养其融入社会、相互沟通交流的技能,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既往及规划人生目标。

下达“社会服务令”,推荐到社会公益性机构,由检察机关聘用的辅导员对其进行思想感化教育,并在规定时间内从事有益的无薪工作,对社会作出一定补偿,使其重拾自尊,早日回归社会。①

在未成年犯执行社区矫正时推行社会服务令,一是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服务社会意识,培养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自律意识,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二是有利于实现管制、缓刑等刑罚制度的惩罚性,促使未成年人反思自己的犯罪行为,对今后的人生起到警示作用;三是有利于纠正当前重视教育忽略惩罚的矫正局面,促使未成年人自觉纠正违法无代价的错误意识;四是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利用社区公益机构对未成年人执行社会服务令,加强对未成年犯的教育和感化,减轻了司法机关的压力,降低矫正的成本,促进未成年人更好地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四)积极创建行为矫正平台,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知识、技能保障

如前所述,未成年犯的安臵是社区矫正的一大难题,思想上的教育、疏导相对抽象,结合行为上的矫正和学习、工作上的引导才能真正促进未成年人身心的回归。司法行政机关和社区、学校、社会经济组织可以联合创建未成年人学习、技能和工作平台,让未成年人在一个轻松的监管状态下实现 ① 陈馨:《对未成年人犯罪引入“社会服务令制度”的思考》,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月第31卷第1期。

1幸福、所处社区和学校的正常秩序,乃至于一国长远的发展和繁荣,小家不安则大家易乱,“少年强则国强”。当然,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软硬件设施的配备,联合矫正平台的搭建,离不开政府、团委和各维护未成年人权益团体的支持。因此,举社会之合力,挽救失足未成年人,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消除未成年违法犯罪引起反向蝴蝶效应,安定、繁荣、和谐的社会秩序才能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 葛炳瑶:《社区矫正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2] 秦平:《保护: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指导原则》,《法制日报》[N],2004-9-16。

[3] 王伟、闫鹏:《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研究》.《行政与法》[J],2011年04期。

[4] 陈馨:《对未成年人犯罪引入“社会服务令制度”的思考》,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年1月第31卷第1期。

下载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心得体会

    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心得体会 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心得体会 奉献社会 与爱同行 孩提时代学校组织看了一部电影《少年犯》,虽然对电影的具体记忆已经消退,但“少年犯”三个字却牢......

    对监狱在押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监狱在押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枣庄市人民检察院 我们到枣庄监狱和滕州监狱,通过查阅在押原公职人员罪犯档案以及组织座谈、个别谈话和要求罪犯撰写自我剖析等形......

    构建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管理机制

    构建完善的未成人社区矫正机制 黄山司法所 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日趋严峻,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仅牵动众......

    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之体会[范文大全]

    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之体会 第三组廖文丽 这么多天的培训,虽然每天都有令人激动的收获,但今天的参观刺激到了我作为母亲和教师双重身份下最敏感的神经,深感自身责任的重大,倍感德......

    参观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有感(合集5篇)

    参观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有感 09法学1班张雪芳学号:0960501012 盼了许久我们终于盼来了这一天,5月31号这一天8点我们一班和一部分二班同学坐上了通往位于闽侯县南屿镇的福建......

    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调查报告

    现象五,学校的素质教育: 常听孩子们抱怨说:“大考三.六.九,小考天天有。”学校的教育模式好象只是让孩子们学会如何成为一台合格的“考试”机器,而从根本上忽略了素质教育。现在,......

    浅论未成年犯监狱劳动生产的社会化建设(五篇范例)

    浅论未成年犯监狱劳动生产的社会化建设 四大队---张伟峰 内容提要: 在新的监狱改造工作目标和要求下,未成年犯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智的成熟,怎样使未成年犯从监狱劳动到社会劳动......

    参观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廉政警示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参观陕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廉政警示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2018年6月28日,按照学校2018年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月活动安排,校纪委组织部分党员干部赴陕西省法制教育基地—陕西省未成年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