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会计监督乏力的原因与强化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财政会计监督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近几年我国财政会计监督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深刻地反映了当前我国财政会计监督的乏力,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我国当前财政会计监督乏力的原因的基础上,为提高财政会计监督水平,提出几点强化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财政会计 监督乏力 原因 强化措施
有效的财政会计监督,对于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制约作用和促进作用。所谓制约是指企业内部或国家财务监督部门通过对财务活动的监督和审查,对市场主体的财务收支及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鉴定,以揭发贪污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乱纪的行为,并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所谓促进是指财政会计监督部门通过对市场主体的财务收支及经营管理活动的评价,指出财会活动中有效、合理的一面,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法,以推进财政会计制度的改进。
一、财政会计监督乏力的原因
(一)财政会计的监督意识薄弱
监督意识是确保财政会计监督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监督意识是确保财政会计监督有效进行的保证,但是在我国当前的财务监督环境下,监督意识薄弱已经成为制约财政会计监督效率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财政会计监督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主体内部的监督意识薄弱,一些市场主体缺乏对财政会计监督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对建立健全内部财政会计监督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了一些会计人员不能依据财会的相关法律认真地落实国家的监督规范,从而使市场主体内部的资金运行存在一定的漏洞;
二、社会监督意识薄弱,财政会计监督不仅是企事业内部以及国家财政部门的事,还是整个社会的事,但是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一些与财政会计相关的社会组织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社会监督作用,反而弱化了国家的财政会计监督体制,例如我国相关部门对会计师行业的监督效力不足,导致一些缺乏基本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的工作人员进入了财政会计监督领域,而这些人的存在无疑会扰乱相关的财会监督秩序,甚至会降低我国财政会计监督的力度。
(二)财政会计的监督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财政会计监督体制是保证财政会计监督的制度基础,我国目前的财政会计监督制度上不健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有些市场主体虽然成立了完整的财政会计监督部门,但是由于其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导致财政会计监督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
二、有些财会监督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导致其在物质的诱惑下,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破坏了整个财政会计监督系统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二、强化财政会计监督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财政会计监督意识
要想提高我国财政会计监督的水平,首先要从提高相关部门监督意识入手。市场主体的财会监督部门应该按照《会计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对财政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在提高其业务素质的同时,也不断强化其财政会计监督意识;除此之外我国的各级财政会计管理机关,也就是财政部门应该联合有关部门分期、分批、分类型地为各级监督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领导举办研讨班,使其在深入了解财政会计监督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对市场主体内部建设财政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培养良好的监督意识和监督外部环境。
(二)健全财政会计监督体系
健全财政会计监督制度是规范会计监督管理职能,减少监督资源浪费、提高监督效率的基础,相关部门在健全财政会计监督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依据相关法律,确定监督范围,力争将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活动都纳入到监督的范畴内,以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其次要细化监督内容,财政会计监督部门应该从细节入手,提高财政会计监督的效率,将监督的重点切实地落到实处,避免出现监督的形式化和“走过场”的现象;最后,发挥审计部门的功能,完善监督体系,审计是财政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级财会部门在进行财政会计监督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审计的效用,以实现对财务活动监督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推进财政会计监督的法制化建设
法制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强化财政会计监督力度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来保证监督制度的建立和监督政策的落实,而相关部门在推进财政会计监督的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现行法律的实施力度,通过监督及时揭示市场主体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并将过失人提交司法机关进行依法处理;另一方面要加快财政会计监督立法,及时堵住现行法律中的监督漏洞,以预防财政会计监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结束语
总之,有效的财政会计监督是实现市场主体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财政会计的监督功能,并在正视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完善财会制度,推动经济发展。
第二篇:财政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财政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的日期与数字
2009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还有不到一个月了,职业道德是让上头疼的科目,日期繁多数字复杂,但在教材上东鳞西爪,我想有必要整理整理,以便系统学习!
2日:
1、中国人民银行应于两个工作日内对银行报送的基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和预算单位专用存款账户的开户资料的合规性予以审核。(关键词:资料的合规性,教材P106)
2、银行接到存款人变更通知后,应及时办理变更手续,并于两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关键词:变更通知,教材P106)
3、存款人申请撤销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基本存款账户的开户银行应自撤销银行结算账户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将撤销该基本账户的情况说明书面通知该存款人其他银行结算账户的开户银行;存款人其他银行结算账户的开户银行应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通知存款人撤销有关银行结算账户。(关键词:撤销账户之日,收到通知之日,教材P107)
4、银行撤销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应在其基本存款账户开户登记证上注明销户日期并签章,同时于撤销银行结算账户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关键词:注明销户日期并签章、撤销银行结算账户之日,教材P108)3日:
1、银行为存款人开立一般存款账户、其他专用存款账户,应自开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关键词:开户之日起、开户银行,教材P106)
2、存款人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自正式开立之日起3个工作日后,方可使用该账户办理付款业务。(关键词:正式开立之日,教材P106)
3、存款人应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办理其他银行结算账户的撤销。(关键词:收到通知之日,教材P107)
4、失票人应当在通知挂失止付后的3日内,也可在票据丧失后,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关键词: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教材P125)
5日:
1、符合开立一般存款账户、其他专用存款账户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条件的,银行办理开户手续,并于开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备案。(关键词:开户之日、备案,教材P106)
2、银行结算账户的存款人名称变更,但不改变开户银行及账号的,应于5个工作日内向开户银行提出银行结算账户的变更申请;单位法人或主要负
1责人、住址及其他开户资料发生变更时,应于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开户银行并提供有关证明。(关键词:名称、申请、通知,教材P106)
3、存款人发生被撤并、解散、宣告破产或关闭,或被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等主体资格终止的,应于5个工作日内向开户银行提出撤销银行结算账户的申请。(关键词:主体资格终止,教材P107)
10日:
1、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应在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颁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关键词:作出决定之日,教材P63)
2、支票自出票日起10日内向付款人提示付款。(关键词:出票日起,教材P121)
3、定日付款、出票后定期付款或者见票后定期付款的商业汇票,自到期日起10日内向承兑人提示付款。(关键词:到期日,教材P121)15日:
1、按照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的,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关键词:批准或宣告终止之日,教材P149)
2、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关键词:吊销之日起,教材P150)
3、纳税人遗失税务登记证件的,应当在15日内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并登报声明作废。(关键词:登报声明,教材P152)
4、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开立基本存款账户或者其他存款账户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局面报告其全部账号;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关键词:开立、变化之日,教材P153)
30日:
1、银行对一年未发生收付活动且未欠开户银行债务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应通知单位自发出通知之日起30日内办理销户手续,逾期视同自愿销户,未划转款项列入久悬未取专户管理。(关键词:发出通知之日,教材P108)
2、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生产、经营地或者纳税义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关键词:领取营业执照、税务登记,教材P141)
3、非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和个人外,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关键词:纳税义务发生之日,教材P142)
4、扣缴义务人应当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主管税务
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务登记。(关键词:扣缴义务发生,教材P142)
5、跨地区的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应当自设立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关键词:设立之日,教材P142)
6、纳税人所属的本县(市)以外的非独立经济核算的分支机构,除由总机构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外,还应当自设立之日起30日内,向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注册税务登记。(关键词:设立之日,教材P143)
7、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填报的《税务登记表》、提供的证件和资料,应当在收到之日起30日内审核完毕,符合规定者30日内登记,不合规定者30日内答复。(关键词:收到之日,教材P147)
8、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报之日起30日内审核并发给税务登记证件。(关键词:收到申报之日,教材P147)
9、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不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关键词:变更登记之日、发生变化之日,教材P148)
10、纳税人因住所、生产、经营场所变动而涉及改变主管税务登记机关的,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前,或者住所、生产、经营场所变动前,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在30日内向迁达地主管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关键词:变更或注销登记前、变动前,教材P150)
90日:
1、持证人员应当自从事会计工作之日起90日内,填写注册登记表,并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所在单位出具的从事会计从业资格的证明,向颁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管理机构办理注册登记。(关键词:从事会计工作之日、注册登记,教材P64)
2、持证人员在同一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管辖范围内调转工作单位的,应自离开原工作单位之日起90日内,填写调转登记表,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调入单位开具的从事会计工作的证明,办理调转登记。(关键词:离开原工作单位之日起,教材P65)
3、持证人员在不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管辖范围内调转工作单位,应填调转登记表,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时向原注册登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办理调出手续;并自办理调出手续之日起90日内,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调转登记表和调入单位开出的从事会计工作证明,向调入单位所在地区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办理调入手续。(关键词:办理调出手续之日起,教材P65)
180日:
1、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在同一地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手续。
1个月:
1、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持票人应当自出票日起1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承兑。(关键词:出票日起、承兑,教材P121)
2、银行汇票自出票日起1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付款。(关键词:出票日,教材P121)
2个月:
1、代理记账机构在经营期间达不到设立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其在不超过2个月期限内整改。(关键词:县级以上财政部门,教材P59)
2、本票自出票日起2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付款。(关键词:出票日起,教材P121)
3个月:
1、持票人对前手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起3个月。(关键词:清偿或被提起诉讼之日,教材P121)
6个月:
1、持票人对支票出票人的权利自出票之日起6个月。(关键词:出票之日,教材P121)
2、持票人对前手的追索权,自被拒绝承兑或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关键词:拒绝承兑、付款,教材P121)
1年:
1、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任职条件之一是在成为合伙人前1年内未因采取隐瞒或提供虚假材料、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申请设立会计师事务所而被省级财政部门作出不予受理、不予批准或者撤销会计师事务所的决定。(关键词:不予受理、批准,教材P52)
2、会计员的任职条件之一是大学专科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在财务会计工作岗位上见习1年期满。(关键词:专科,教材P67)
3、助理会计师的任职条件之一是大学本科毕业,在财务会计工作岗位上见习1年期满。(关键词:本科,教材P68)
4、中级会计资格考试人员报名条件之一是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1年。(关键词:硕士,教材P71)
5、税务登记证每年验审一次,每3年换证一次。(关键词:验审、换证,教材P152)
2年:
1、助理会计师任职条件之一是大学专科毕业并担任会计员职务两年以上
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并担任会计员职务四年以上。(关键词:会计员职务,教材P68)
2、会计师的任职条件之一是取得硕士学位并担任助理会计师职务2年左右。(关键词:助理会计师职务,教材P68)
3、中级会计资格人员报考条件之一是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2年。(关键词:双学士、研究生,教材P71)
4、临时存款账户需延长期限的,应在有效期内向开户银行提出申请,并由开户银行报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核准后办理展期,其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年。(关键词:报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核准展期,教材P113)
5、持票人对票据的出票人、承兑人的权利,自票据到期日起2年;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自出票日起2年。(关键词:到期日、出票日,教材P121)2至3年:
1、会计师的任职条件之一是取得第二学位或研究生班结业证书,并担任助理会计师职务两至三年。(关键词:第二学位,研究生,教材P68)
2、高级会计师任职条件之一是取得博士学位,并担任会计师两至三年。(关键词:会计师职务,教材P69)
3年:
1、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还应具备会计师职称或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经历。(关键词:或,教材P10)
2、总会计师的任职条件包括取得会计师职称后主管一个单位或单位内一个重要方面财务会计工作时间不少于3年。(关键词:后,教材P11)
3、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条件包括:
(1)在成为合伙人前3年未因执业受到行政处罚。
(2)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后最近连续5年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其中境内事务所不少于3年。(教材P52)
3、税务登记证每年验审一次,每3年换证一次。(关键词:验审、换证,教材P152)
4年:
1、助理会计师任职条件之一是大学专科毕业并担任会计员职务两年以上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并担任会计员职务四年以上。(关键词:中专,教材P68)
2、会计师任职条件之一是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并担任助理会计师职务四年以上。(关键词:助理会计师,教材P68)
3、中级会计资格考试人员报名条件之一是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四年。(关键词:本科、满,教材P71)
5年:
1、高级会计师任职条件之一是取得硕士学位、第二学位或研究生班结业
证书,或大学本科毕业并担任会计师职务5年以上。(关键词:会计师职务,教材P69)
2、中级会计资格考试的报考条件之一是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5年。(关键词:专科、满,教材P71)
3、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应当保存5年。(关键词:发票存根联、登记簿,教材P165)
会计档案的定期保管期限:3年、5年、10年、15年和25年,会计终了后第一天算起。(教材P40)
30万:
1、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注册资本金不少于30万元。(教材P52)对单位处3000-50000元,直接责任人员处2000-20000元罚款的行为:
1、不依法设臵会计账簿;
2、私设会计账簿;
3、未按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行为;
4、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的行为;
5、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
6、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行为;
7、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本位币的行为;
8、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行为;
9、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行为;
10、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法规定的行为。
统而言之,对单位罚3000-50000元、对责任人罚2000-20000元的行为均为一般的不按会计法规办理会计事项的行为。(教材P82-84)
对单位处5000-100000元,对责任人员处3000-50000元罚款的行为:
1、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2、隐匿或故意销毁依法应保存的会计资料。(教材P86、87)
出票人签发空头支票、签章与预留银行签章不符的支票、使用支付密码地区,支付密码错误的支票,银行应予退票,并按票面金额处以5%但不低于1000元的罚款;持票人有权要求出票人赔偿支票金额2%的赔偿金。
第三篇: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会计监督对维护国家财政和经济法规,强化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会计监督弱化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强化国家监督和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加强社会监督等一系列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会计监督;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178-02
0 引言
会计监督(accounting supervision)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会计工作进行控制,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的协调、控制、监督和督促,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1]。会计监督对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各项经济工作的开展,以及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意义重大。但是,近些年来我国会计监督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和单位的利益,干扰了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以及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因此,分析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并思考解决的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会计监督弱化的主要原因
1.1 国家监督缺失且立法滞后 国家监督不健全,是会计监督弱化的关键。有效开展国家会计监督,可以保证各单位经济活动依法有序的进行。但是,从目前来看国家监督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旧的会计制度亟待更新,新的会计制度正在建立健全和完善中,已出台的会计制度中也难免有疏漏和不完善之处,由此导致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新的《会计法》对监管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未作出较为具体的规定,同时很少涉及政府会计监管缺乏的风险责任机制,如《会计法》中对监督不力或监督效率低下应承担何种责任的问题还未涉及,这就使监管工作很难到位。1999年修订后的《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同时,也提到将追究刑事责任,但对于如何处罚仍不明确。因此,要实现《会计法》的立法宗旨,即“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还需要在会计立法方面花大工夫,下大力气。
1.2 会计法规之间不协调 会计法规是以会计理论为指导,将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和方法,用法规的形式进行肯定,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以达到一定目标的经济管理法规。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事务的处理以及有关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规定。在我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通常由财政部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在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订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制度或补充规定,报财政部审核批准或备案。各单位必须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处理会计事务。但在依据会计法规进行会计监管时,有时仍存在着部门分割和部门立法的冲突,同时存在着部分措施缺乏照应、相互交叉或存在抵触等情况,由此造成了会计监管法律环境的缺失,最终使监管部门很难对会计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和处理。
1.3 处罚不力 加强会计监督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而关键是执法必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违约行为所带来的收益远远高于处罚成本,难以发挥法律对违法犯罪的震慑力和威慑力。2003年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基本规定》,将有助于遏制我国证券交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但是却没有明确规定因虚假陈述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投资者的权利没有程序上的保障,因此也就难以追究虚假陈述人的民事责任。而民事赔偿责任对造假者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成本风险,其作用绝不是行政责任所能代替的。
1.4 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直接原因。目前很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表面看起来十分完善,但实际执行过程流于形式,大多形同虚设。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不完善主要表现在:①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不明确,导致会计政策、财经纪律流于形式;②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陈旧,监督困难重重;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③会计人员业务和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等。
1.5 社会监督不力 社会监督不力,是会计监督弱化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会计行业存在着社会监督不到位的现象,缺乏一些必要的行业规范和行业管理制度,其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压力。社会审计独立性缺乏,导致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着严重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必然会迎合委托人,制造一些虚假信息,致使企业会计监督不力,严重地阻碍了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强化会计监督的主要对策
2.1 强化国家监督 普遍存在的会计监督弱化的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监督已成为共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各单位会计行为的国家监督,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家监督职能落实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会计监督主导作用的发挥。具体针对到国家监督的操作层面,可以重点加强国家对会计行业的法律监督,可以由国家检察机关对国家各类监督机制进行整合,可以强化国家财政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监督工作,并使有关部门的监督权力形成联动效应,这也是强化国家对会计行业进行法律监督、依法促进财务行政和司法公正,进而保障国家有效实施各类会计法规的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
2.1.1 尽快完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 国家有关部门对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遗漏或模糊的地方,应抓紧修补,对未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应尽快出台,力求财经法规和财会制度条块分明、界限清晰、内容具体、规定明确和可操作性强,使各级财会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1.2 协调政府监督 协调政府监督要建立政府监管行为的社会评价和责任约束机制,目的是杜绝官僚主义,防止公权私用,实现政府监管规范化、科学化。政府各监督部门在监督过程中要做到依法监督、相互协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第四篇:县级人大监督效果乏力调研建议
监督权是县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可在近些年的实际工作中,县级人大常委会监督“乏力”,监督实际效果欠佳。
一 监督“乏力”现象
瞻前顾后怕监督。县级人大常委会的一些组成人员,由于缺乏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认识和理解,不能正确认识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力,不能正确理解监督和支持的关系。在工作中怕这怕那,在监督中缩头畏
尾。流行说法有几怕:监督多了,怕影响人大与政府的关系,监督少了,怕人民群众不满意;监督对了,怕力度不够难以奏效,监督错了,怕引火烧身,难脱干系。即使开展法律规定的一些监督工作,也往往害怕党委说人大越权,怕政府说人大刁难,怕部门说人大讨嫌。因此调查、检查、视察怕涉及问题,审议、讨论发言怕谈及不足。久而久之,就形成影响人大监督工作的流行口诀:少栽刺、多栽花;多画圈、少打叉,不敢大胆行使人大的监督权力。
捣东戳西瞎监督。纵观县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监督工作,有些缺乏对当前形势的研究和判断,缺乏全局观念。没有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年年监督计划换单位、转轮次,一届画个圈,缺乏全盘考虑。平时组织监督,想到什么,监督什么,临时动议,随机安排。有的直接参与政府部门的事务,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成天忙忙碌碌,磨了车轮子,累了人身子,年终总结,工作做了不少,可抓人大监督工作,则效果不大好。
装模作样佯监督。一般人大活动都比较注意形式,讲求程序。可有的监督工作,喜欢虚张声势,拘泥形式,习惯于事前发通知,事中走程序,事后见报道。组织代表视察、执法检查或是常委会开展的调研活动,喜欢大车小车一大路,前呼后拥一大帮。所到一个地方,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搞座谈,一套又一套,一环扣一环,看起来声势大,程序严,其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时过境迁一阵风。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只蜻蜓点水,一掠而过,缺乏事后跟踪监督和处理。这种只重视形式的至上和程序的合法,不讲求监督实效和解决问题的监督,是人们所谓的监督作“秀”。
袖长手短难监督。一个县需要监督的工作面宽量大,目前县人大常委会机关总人数20余人,一个工作机构一般只有1-2人,加之不少人大常委都来自党政机关,年龄偏大,专业知识欠缺,对一些专业较强的工作很难实施到位监督,如财政预决算,重点工业建设质量等监督,只能是听听汇报,查查资料,看看现场,举举手,表表态,例行公事。有些监督因人力或被监督对象缺乏人大监督意识而未实行事中监督,往往在出了问题、造成损失后才搞“马后炮”式的事后监督。加之目前还有少量法律存在相互抵触和缺乏具体操作程序,人大的刚性监督手段使用又不到位,人大常委会在监督中常面临无力处理的尴尬局面。
二 造成“乏力”原因
认识不明。县级人大常委会(特别是新到人大)的部分组成人员,对人大监督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不知道人大监督是国家监督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国家最高层次的监督,是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一种监督。对人大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不明确。不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的政体有本质的区别。人大与“一府两院”不是相互掣肘,不是唱对台戏。人大对“一府两院”的工作,既要监督,又要支持和促进。对人大常委会的职责不明确。各级人大常委会作为大会闭会期间行使职权的常设机关,也是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机关,而作为这个常设机关组成人员的人大常委会委员,不仅对选民和选举单位负责,而且对代表和代表大会都负有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和责任。上述几个不明确、影响了县级人大常委会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能。
动力不足。县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多数是从党委政府领导岗位转任而来,不少同志认为自己从“一线”退到“二线”,到了人大这个中转站,年龄偏大,功成名就,提升无望,生活上讲求清淡,工作上追求清闲。一些从“一府两院”转岗到人大的人员,过去对人大监督都不够理解,现在又要去监督别人更觉别扭,习惯于少在家,多在外,到处走走看世界,平时上班随随便便,监督工作意思意思。思想斗志消沉,没有心思去建新功,更没有勇气去监督“一府两院”工作。
环境不优。少数党政领导对人大监督不大理解,重视支持不够。一是担心人大监督影响了党的领导,削弱了党的权威;二是担心人大监督束缚了地方政府的手脚,压抑了地方领导的热情;三是担心人大监督会干涉地方招商引资政策,影响了外商投资环境。部分群众对人大监督不看好、不配合。他们认为人大只是牌子大,平时开会举举手,有时帮百姓说说话,起不了多大的监督作用。驻县的个别“垂直单位”因管理体制不在县级,有时还会对人大监督产生抵触情绪。
能力不强。县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虽然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典范,或社会资深人士,但到了人大后,由于一些同志年龄偏大,不大爱学习,就会显现出能力的“三不强”。调查研究能力不强,走不出去,沉不下去,不愿直接深入到老百姓中间去。有的即便深入下去了,也找不到科学有效的调研方法去获取事物的真实情况和本质特征;综合分析能力不强,人大监督涉及的领域和跨度都很大,需要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去考虑分析问题。可人大部分同志,不善于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弄不清事物真象,找不准问题关
键;创新能力不强,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大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可一些人大同志,缺乏创新眼光、创新勇气、创新举措,思维陈旧、方法呆板,人大监督自然难以有新的起色。
三 增强实效对策
要有效解决县级人大常委会监督“乏力”问题,必须在贯彻实施监督法的过程中,采用优化监督环境,激发监督热情,改进监督方法,提升监督能力等措施办法来整体推进人大监督工作。
优化人大监督环境。县人大常委会党组要经常就监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向县委请示汇报,争取党委对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视,支持人大依法开展监督工作;县人大常委会每年至少进行1-2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监督法的培训,提高“一府两院”领导及工作人员对人大监督的了解和认识,自觉主动地邀请和接受人大监督;要加强人大监督工作的宣传,采用各种宣传媒体将人大监督工作重点、监督工作方式方法及监督工作效果向人民群众宣传报道,增强群众对监督工作的参与认同;同级政府要将监督工作所需物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人大各项监督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激发人大监督热情。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人大干部,为其养心提神、鼓劲。从增强做好人大监督工作内动力入手,积极开展“强党性、正人品、守官德”的机关作风整顿,“不辱使命,为民尽职”的述职活动和“比能力、比干劲、比政绩、比奉献”的竞赛活动,激发人大常委组成人员用全力维护人大权威、用汗水擦亮人大牌子,用业绩树立人大形象。与此同时,要大力推选一批年轻干部作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大张旗鼓奖励、提拔使用监督工作中的有为人员,推行人大常委会委员责任制、健全人大常委会委员履职考核办法,将考核情况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公布,让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对人大常委进行监督。
改进人大监督办法。吴邦国委员长讲:要增强人大监督工作实效,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一抓到底。坚持以全县工作大局为中心,用心想事,以重点工作为抓手用心谋事、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为职责用心干事的“三心”要求来做监督工作。轻车简从,置身群众,不搞花架子,不图形式,不走过场。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指出问题,利于解决问题,深入开展调查,认真查找问题,负责督促整改,不断跟踪监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方法。
提升人大监督能力。县人大常委会要紧紧围绕县级人大及其组成人员所担任的民主法制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来组织专题学习,进行实效培训,按照“缺什么就补什么,什么急需就立即学什么”的原则,采用专题学习会、研讨班、学习讲座、外出考察、现场练兵等方式进行知识更新和素质能力提高,尤其要加强继续学习能力的提高,使之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各种监督工作。
第五篇: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办法
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办法 †总目录‡(征求意见稿‡第三次修订
一、总则
二、管理职责与分工
三、项目申报、预算与审批
四、收支执行与曰常管理
五、基建工程项目管理
六、项目调整、撤销与验收结算
七、信息共享与定期报告
八、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
九、绩效考评
十、附则
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切实保障财政专项资金运行安全,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预算法‣、•会计法‣、•审计法‣、•行政监察法‣、•政府釆购法‣、•招投标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湖南省财政监督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以及中央、省、市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县行政区域内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的部门,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拨付本行政区域和本级人民政府预算安排的以及政莳蚀融资借款和各单位通过非税收入征集的(包括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中指定特定用途的)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以及政策性补贴等
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具体包括:国债资金,水利、公路等一般性基本建设资金,征地拆迁与移民安置资金,退耕还林、粮食、农资补贴资金,农业开发与土地治理项目资金,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项目与扶贫资金,养老、工伤、医保、低保、救灾、农业保险理赔、助残等社会保障资金,政府融资借款、各级政府捐赠、援助资金,防洪保安与应急资金,计划生育抚育费、卫生保健、禽畜防疫与义务教育补助及校舍改造资金,安全生产与煤炭维简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与环保资金,家电下乡与扩大内需项目资金,廉租房建设资金,彩票公益金、价格调节资金,等等通过各种渠道安排的各类专项资金。
第四条财政专项资金按照是否需要进行再分配的原则,划分为需要进行再分配的专项资金和不需要进行再分配的专项资金两大类。需要进行再分配的专项资金是指中央、省、市财政下达的及县级财政预算内外安排的没有直接到单位、到项目的专项资金。不需要进行再分配的专项资金是指:中央、省、市财政下达的及县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定到单位、到项目的资金。
第五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零基预算”的原则。打破“基数法”和部门所有的管理模式,实行“零基预算”管理。
(二)专款专用的原则。财政专项资金必须按规定用于经批准的项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三)整合使用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性质、用途的前提下,以政府为主导,以规划为引导,以产业为平台,以统筹为核心,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投入、规范管理的县涉农项目整合办公室为主的新的运行机制。以优化配置财政资源,放大财政资金效应,提高财政资金整体效益。(四)国库集中支付的原则。所有专项资金(除国家政策有特别规定的从特别规定外)拨付一般都应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资金拨付除项目管理费、前期费等资金可拨付到项目管理部门外,其它用于工程、货物、服务类等资金支出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承包商、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直接到村的单个建设项目资金,条件成熟的地区,县可以直接支付到村。
(五)打卡发放的原则。凡支付给个人的补助支出,一般应打卡发放到人,各级各部门在发放过程中不得强行代扣各种款项。
(六)基建项目投资评审的原则。财政专项资金投资在1075元以上的工程预结(决算‡项目,必须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进行评审,未经评审不得开展工程招投标和办理工程结(决)算。
第二章管理职责与分工
第六条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研究解决专项资金立项、分配、使用、监管过程中的重要事项。第七条主管部门职责:县财政部门和业备主管部门按各自职能对专项资金的曰常使用管理工作负责。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负责编制项目及其预算草案、可行性方案并向上级申报,组织项目实施并具体提出用款计划,按规定合理、有效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收集、汇总、定期报送资金使用管理信息;财政业备部门负责审核下达项目预算、组织调度财政专项资金,定期报告财政专项资金的收支结佘和使用与管理情况等。
第八条监管部门职责:县财政局财政监督检查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活动全过程依法进行检查监督。涉及专项资金管理重大问题,各职能部门应当向县政府报告。县财政专职I督柃杏局
监管的主要职责是:监管财政内部各业务机构曰常的收支活动,参与审核各单位银行账户立户、撤并的核批,专项资金库存的稽查,项目库建设的督查,联合县监察局督查补贴发放项目的公示情况,参与预、决算的审核,机构撤并的清算监交等。工作重点是对一事一项问题在事前,事中开展内外督查,进行规范指导。县监察局监管的主要职责是:对项目的招投标、大额支出的政府采购、基建完工的验收与预决算的投资评审、项目公示情况等进行曰常监管,全面落实政府追责制度。着重对违法、违规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查处。县审计局监管的主要职音是:按照县政府安排的专项资金审计项目,全方位地开展审计监督,对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和救灾、社保等重要领域的专项资金进行跟踪审计和绩效评审,着眼于审计结论的落实和审计成果的应用。第三章项目申报、预算与审批
一、立项申请
第九条县发改委、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公开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重点,以及申请使用专项资金的条件。第十条申请使用专项资金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业务主管部门提交申请文件及有关资料,对不符合条件的不应受理。第十一条县发改委、各业务主管部门应当于收到申请文件之日起7日内进行审核,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当面或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对已经受理的申请应及时组织财政、项目建设资质管理等单位进行审查。投资数额较大、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应当组织专家成立评审论证小组或者委托有专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论证。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当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依法应当进行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下建设项目,由分管县级领导定,常备副县长审核,县长、书记批。500万以上的由县委、政府集体研究定。
第十二条属于涉农项目整合范围的资金,各相关部门要按照“集中建设项目、集中建设地点、集中资金投入’’的原则,择优选择申报玄农资金项目,按照上级对口部门和单位的要求完善项目申报各种手续,由县涉农项目整合办公室审核同意后上报。
第十三条实行项目申报备案制度。主管部门或项目单位在向上级申请项目资金前,应将相关申报材料提交县财政部门和县政府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超过50万元的,主管部门需请示主管县长后,根据上级要求上报,经审核需县政府举债的专项资金,经政府主管县长、常务副县长审批后,报县长审批,县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根据县长批示意见办理相关手续。
第+四条申报、实施项目所需的项目前期赛、规划费、专家评审费及项目公示费等经费,上级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其佘部分由县财政酌情安排,前期费用参照•关于鼓励支持争取项目及资金的若干规定‣办理。
第十建议设立的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由主管部门与县财政局联合审核后行文报县政府审批,经县政府主管县长、常务副县长、县长批准后列入预算。
二、资金分配与预算编制
第十县财政安排和非税收入形成的专项资金预算的编制,应当按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各主管部门每年应编制项目申报与收支计划,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或专项预算管理,审批程序由县财政部门按照部门预算或专项预算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财政专项资金列入预算后,在执行过程中发生的特殊性、临时性事项需要县财政专项资金玄持的,按照县政府•临时预算管理审批办法‣办理。上级下达专项资金需要县政府配套增加专项资金预算的,经主管县领导批准后须报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或县长审批。对各单位申报的应由专项资金预算中解决的临时预算支出,在专项资金预算中列支,原则上不再追加预算。
第十八条专项资金的分配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专项资金的分配方案、分配方法和分配数额。第十九条对需要进行再分配的专项资金,20万元以下的由分管县领导审核,常务付县长审批;20万元以上的由业务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拿出资金分配的初步方案,经两个部门主要领导签字盖章后,(涉农整合项目的须县涉农整合办签字审批后‟,由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各自主管县级领导、常务付县长审核,县委书记、县长审批。100万以上重大资金分配方案交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后,再递交县委常委会议审定。第二十条因职能交叉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实施的项目,由县财政部门提请县人民政府确定荦头部门,落实、安排专项资金,不搞重复安排。
第二十一条对不需要进行再分配的专项资金,在收到上级的指标文件后,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将下达到单位、到项目的资金数额向各自主管领导及常务副县长报告。对数额5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原则上应向县委书记和县长报告。对直接由主管部门支付,需财政部门监管的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应将指标文件送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通过非税收入组织的专项资金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足额地将专项收入缴入县财政国库,不得隐瞒、截留、占压、坐支和挪用。第二十三条所有专项资金一般应通讨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糸集中收付。„一‟、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明确规定必须单独在银行开设专户的专项资金,财政国库部门可在银行开设特设专户进行核算,业务主管部门及项目用款单位要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保证资金封闭运行;(二;)、对不需要单独在银行开设专户的专项资金,财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主管部门或项目用款单位都要设立专门会计账簿,进行明细核算,做到项目资金来源清楚、去向明白,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三;)、对要求在财政实行报账制管理的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的职能股室在银行设立专户,建立专账,所有原始凭证等会计档案资料由财政部门的职能股室保存,业务主管部门和项目用款单位不再设立会计账簿。(四;)、下拨到乡镇的专项资金,特别是农户个人补贴,一般应纳入乡镇财政结算户统一核算,再从“结算专户”拨付“支出专户”支报。
第二十四条财政专项资金„包括需要进行再分配和不需要进行再分配的资金‟的拨付程序是:由用款单位填写申请拨款单,并附有关会计资料,经项目业务主管部门签字、盖章后送财政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根据上级财政指标文件及已审批的资金分配方案,认真核实项目实施情况及有关会计档案资料,按进度提出具体拨款数额,经县财政局分管领导、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按规定及时将款拨付到财政专项资金专户或主管部门及项目单位。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及业备主管部门在支付过程中,必须履行法定手续,手续不全的应当拒付资金并说明原因。对基本建设项目中要求要履行招投标、政府釆购、预决算及基建投资评审程序的必须凭完整的手续方可办理拨付与结算。农业、林业、水利等受季节
影响较大的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下达应当适应其特点,在不违背上级相关规定的情况下经政府领导同意后,实行预拨付、下达,项目定成后按实结算,多退少补。因突发公共事件等原因急需支出的专项资金,按规定随时拨付、下达。第二十六条有偿使用的专项资金拨付时,必须按程序办理合法的借款担保手续,同时,项目实施单位或业务主管部门必须与财政部门签订借款合同或还款协议书,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常务副县长审批,再按本办法第条拨付程序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第二十七条专项资金支出中涉及大额物资(含民政救灾物资供应、学校危房改诰、政法设各购置及维條项目)政府釆购项目的,必须按政府釆购管理程序办理。政府釆购手续不完备不予办理。
第二十八条政策性补助到个人的专项资金必须遵照上级财政有关规定,本着讲求效率、科学合理、高效运行的方针,并在公开、透明、公正的原则基础上,认真履行各项审批程序以及划拨、使用、核对、发放手续,严禁弄虛作假。发放必须由业务主管局、镇(乡)负责登记造册,公开发放,签字盖章,张榜公布,资金直达个人账户(存折〗和农户。第二十九条非建设性专项资金要建立完整的操作、监控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与监督手段,完善管理办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项目档案资料,详细记录专项资金运行的过程和效。
第五章基建工程项目管理
第三十条专项资金支出项目涉及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的,业务主管部门(包括建设业主单位〗应按照上级专门文件的要求、依据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政部•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和•湖南省财政性基本建设投资审查监督办法‣、•湖南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办法‣、以及•财政性投资基本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开展项目的融资、预、决算、招投标及工程施工费用开支控制、完工结算与投资评审等工作。未经招标的建设项目不得施工,财政拨款均以招投标等各项法定必须的完备手续予以办理,否则不予办理。
第三十一条专项资金中建设性工程项目实行谁主管谁负责。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及单项工程投资在3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照工程预算一律实行公开招投标,5万元以上工程、货物、劳务实行政府釆购,5万以下可通过协商比选。建性设性工程项目一律实行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保证金制度。项目保证金不得低于工程预算的51财政、监察等相关部门要参与公开招投标工作。所有项目不能留下投资缺口,人为因素造成“半拉子工程”,或出现“豆腐渣”工程,严格追究业主和相关人员责任。第三十二条专项资金中建设性项目实行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有含同英籽辄定妫接含同执籽,但不得葚子本规定‡。工程项目预拨款不超过预算总额307。,工程开工后进度拨款不能超过807。,工程完工后经验收,凭验收质量等级或绩效考评等级预留57。一157。的质保金。
第三十三条工程项目单项设计变更需增加投资额的,金额在175元以上必须经建设单位(含指挥部)、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县财政部门等有关人员共同签证后,按程序报批。金额10万元以下,主管部门批复,金额10万元-30万元,报项目分管县导审批,30万元以上报县城建领导小组批准。凡10万元以上变更项目必须附有变更部分重新编制的工程预算方案。
第三十四条某建项目业主单位费用开玄标准实行总额控制„除上级有专门文件的规定标准外;)。管理费控制数是:20075以下不超过工程决算总额57。;200万-500万3乂;500万-1000万1.5乂;1000万-5000万不超过1.;5000万-1亿元不超过”/。;1亿-5亿不超过!).8乂;5亿以上的不超过0.57。业务招待费不得超过管理费总额的107。,其它如工程设计、勘测、监理等工程直接、间接费用按财政部•建设单位财务管理规定‣标准执行。工程支出一律使用正规合法支出发票„应税行为须遵守税收的属地管理原则,不得在属地以外的税务机构缴税)方可在专项资金管理专户中报销。业主单位(包括各级政府协调指挥部〗内部管理人员经费的开支标准一律按现行财政部门文件规定执行,凡在原单位领取了部分工资的,业主单位只按政策规定发给未补足的部分工资、奖金和津、补贴等,奖金、津补贴、物资等发放无政策依据视为违规乱发,一律收缴。管理费超支部分政府按进行调控。
第六章项目调整、撤销与验收结算
第三十五条专项资金项目存续期限届满确需续期或在存续期间需要调罄使用范围和规模的,业务主管部门应以正式文件向县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变更申报表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县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应当会同业务主管部门按照设立程序报请政府审批。已经政府批复的专项预算或项目计划,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不得擅自更改。
第三十六条县立顼目在存续期间内,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需撤销的,由业备主管部门会同县财政部门上报县政府审定。县属顼目的绩效达不到预期目标,并被审计部门在审计中发现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存在严重问题,县财政部门可以直接报请县政府撤销该项目。专项资金存续期限届满或被撤销的,业务主管部门和县财政部门必须做好专项资金的清理回收工作和其他必要的后续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建设项目完成后,应当及时皿并出具验收报告。主管部门、财政、项目实施单位、涉及乡村的应有镇、村等为法定验收成员单位,重点工程应邀请监察或审计为駿收成员。工程完工验收成员应当在验收报告上签字,拒绝在验收报告上签字的,应当以书面形式说明意见和理由。拒绝签字又不说明意见和理由的,视为同意验收报告内容。第三十八条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到行政事业单位形成的资产,要及时办理资产交付和行政事业单位产权登记手续。基本建设项目竣
工结算必须取得财政投资评审报告后,财政部门才能办理竣工决算财务批复,批复后建设项目应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
第三十九条专项资金结佘,视不同情况釆取以下管理方法:对项目完成、项目撤销形成的净结佘,各部门应及时向财政部门提出项目结佘安排使用申请,经财政部门审核后纳入本单位综合预算管理。对结佘未提出申请而动用的单位经检查发现收缴财政。专项结佘在预算安排中应首先用于本部门的项目支出,并优先安排新增项目支出。项目当年执行但未完成,以及项目因故当年未执行需要推迟到下年执行而形成的专项结佘,可以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但不得自行改变资金用途。
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当通过大众媒体、政府公告、政府网站、部门专业网站等形式公开专项资金政策、管理、使用等有关情况。
第四十一条坚持一月一报告制度。每月终了各项目实施单位、各业务主管部门应及时将专项专项资金使用进展情况及资金结佘状态向财政部门报表,涉及管理方面重大事项应随时向政府主要领导报告。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将上一专项资金计划的执行、公示情况和绩效自评向县政府报告,并抄送县监察、财政和审计部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应接受媒体、公众的监督。
第四十二条业备主管部门应建立内部网上查询数据库,随时接受民众依法申请查询。必须为财政监督、审计、监察部门提供内部网上稽查便利。涉及政策性个人补贴资金,到农户的要公示到组,公示期不少于3天,村应建立发放清册,镇政府建立发放信息数据库,公示期结束后各有关部门都应随时接受民众依法申请查询。
第四十三条业务主管部门、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各项管理制度,实施内部监督。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对其管理的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四十四条财政、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由监察局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编制全县专项资金总的检查计划,研究解决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并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第四十五条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协调配合,互通信息。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出具的检查结论能够满足其他监督检查部门需要的,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加以利用,避免重复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属于其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依法移送。受移送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将结果书面告知移送机关。第四十六条专项资金执收单位、项目管理、使用单位(含各级指揮部)或受惠单位,在管理、使用、取得专项资金过程中,―有下列行为:
(一)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的:不符合条件申请给予受理的;
(二)出具虛假验收报告的;
(三)不按用款时间要求拨付专项资金的。
(四)以虛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专项资金;(五)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
(六)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丨专项资金;
(七)擅自扩大专项资金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八)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九)疏于管理,严重失职,导致管理混乱造成损失和重大浪费的(十)出现问题整改不力的第四十七条建立资金管理责任递究制度。对所有专项资金实行法人负责制,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对因工作不力、管理不严、出现任意变更项目和资金用途,挤占、挪用、滞留、贪污专项资金等行为,要视情节轻重,缓拨、停拨专项资金。同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单位负责人、项目责任人及相关人员依法进行处理。
第四十八条对专项资金管理中的违规单位和个人,经济上除责令将资金归还原渠道或收回财政部门外,将依据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并严格追究主要责任人的纪律责任和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严重的违纪违规行为,由县监察部门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违反专项资金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并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五十条对财政专项资金遂步实行绩效评价制度。主管部门在完成项目的基础上,要自行组织实施对专项资金支出的效益分析,选择性地开展项目绩效评价。
第五十一条纳入财政部门绩效评价范围的专项资金,财政部门应当会同业务主管部门按要求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五十二条对群众得益多、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重点领域的一些项目支出实行财政集中绩效评价,对单个项目的评价主评单位应邀请项目受益人不低于2人以上代表参与评价考核,以体现客观公正。第五十三条绩效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标准值、考核工作程序等,由财政部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另行制订。第十章附则 第五十四条本办法由县财政局负责解释。第五十五条本办法未尽事宜,按上级专门文件执行。第五十六条本办法自2010年月日起施行。原祁政发【2005】9号•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