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1:2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鹏

张建

(鞍山师范学院 政史系,辽宁鞍山 114007)

【摘 要】:深化国有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要发展,就是要克服在用人体制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科学创新的用人制度。本文针对目前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做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人员选用

主要问题

对策建议

人才的选用在企业的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企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国有企业在人才选用中通过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改进但仍然凸显出一些问题,在实践中亟待完善。

一、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实际选用的过程中,考评者的素质制约人才选用。考评者素质存在个体的差异,用人观念也有差异。如有的单位领导虽然意识到考评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但对如何选人、用人的理解程度各有差异,在操作过程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在人才的考察与使用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可言,“走过场”、“流于形式”难以杜绝。

考评的结果其实早已经存在,只是在形式上过一下,却不实干。这并不是一个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很多企业中一个显著的问题,造成人才资本价格与人才资本实际价值相背离。

(三)考评方法单调、机械,缺乏灵活性,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不少国有企业奉行“拿来主义”的考评构建模式,有些企业则采用生搬硬套,机械的组合方法,并且考评方法单

一、不灵活,往往忽略企业自身的实际,难以进行系统的再开发与进一步的完善和强化。

(四)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规程,规章制度。

企业的考评过程的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步骤,或某些步骤存在严重的失误,更严重的是有些企业在考评中根本没有标准,导致人员选用中问题层出不穷。

(五)国有企业人员考评过程缺乏监督,徇私舞弊,任人唯亲的弊端长期存在。某些国有企业和一些制度不健全的家族企业还存在着此种情况,为了个人的利益牺牲他人的公平,公私兼顾,感情用事,考评过程中人际关系因素渗透其中,导致了徇私舞弊,任人唯亲的弊端的出现。

二、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用人方法并非完全的科学化,体制化 国有企业在职位上层次化的特点明显,并且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套自己选人用人制度。在行业、地区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考评标准,并且单一的考评方法和标准必定导致选用人才的素质良莠不齐。国有企业人员选用权力过分集中,缺乏公开民主机制,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保密,非公开的状态,容易产生任人唯亲的弊端。

(二)传统的用人观念的制约。

我国用人观念深受传统陋习的消极影响,使得我国在人才开发中存在八种观念障碍;任人唯亲、嫉贤妒能、论资排辈、重男轻女、福利意识、官本位思想、愚忠观念、奴化思想等.这些封建、陈腐的陋习严重地抑制人才的积极性,从而阻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步伐,一些国有企业片面强调经验、过分看重学历和文凭、心态上“疑”人、“内部人”和“外部人”的界限分明、绝对的服从等。湖南省常委组织部部长黄建国谈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中提出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关键在改革,希望在改革,根本出路在改革,引申到国企的用人制度上亦是如此。

(三)用人环境的束缚。

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在局部与整体的基本架构之下的相互依存和互动的动态平衡关系。因此,企业必须研究环境,主动适应环境,在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软硬件资源的不足制约着人才的选用。[3]

在用人环境上,如老板们难以给予“外来人才”足够的信任,具体来说就是要消除对于企业员工的“不信任感”,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权利,让他们在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充分展示自身才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中部分行业整体薪酬水平偏低,难以有效地体现员工的价值,会导致人才的流失。

三、完善国有企业人员选用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考评过程监督,营造和谐用人环境。

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的、科学的企业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年度考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营造和谐的用人环境与充分依靠群众路线相结合。从源头上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加强学习培训和监督检查,要坚持预防、监督、查处并举,严厉整治,不断健全任用监督制度体系。总之,着力于营造“人性化的、激励创新”的用人环境。

(二)打破传统观念束缚,用人制度改革创新。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打破种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人才的培养、吸引和激励措施上日趋科学合理,实现“人才强企”的重要保证。要挖掘和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确立一种大教育观及与之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做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做到不拘一格选人。建立开放型的人才选拔机制,唯才是举用人,千方百计育人,注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加强和改进国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才能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用人机制。建立选人用人制度,要从选人用人的责任要求,从理论上讲应当是德才兼备,缺一不可。确定选人用人的标准以及办法加以规范,使选人用人有章可循,这样才能帮助企业吸引人才,进而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国有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三)多方参与体现民主,考评方法灵活多样。

在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要避免信息不透明,不公开的弊端,杜绝一切可能“暗箱操作”的情况。企业需从自身的条件出发,选拔合适的,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其次,公开选拔让信息的得到完全的公开。在执行过程中利用民主监督的方式,消除他人的质疑。

在考评方法上要避免机械、单一。例如根据工作分析,将被考评岗位的工作内容划分为相互独立的几个模块,明确工作标准,根据被考评人完成工作目标的情况来进行考核的。可利用由熟悉该员工工作的经理,组成评价小组进行考评的方法。由考评人利用评语来对被考评人进行评价。对相同职务员工进行考核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类考评的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以提高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国有企业用人机制还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不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拔、使用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并且在企业内部用人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1]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市场化用人机制,深化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永庚等编著.人力资源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红.论传统陋习对我国用人观念带来的消极影响.[J].社科纵横.2005.(4):1 [3]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企业管理.[M].2005(10):13-15

作者简介:王鹏,出生日期:1990年1月20日,男,辽宁省铁岭市

张建,出生日期:1989年6月27日,男,辽宁省锦州市

第二篇: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以北京市热力集团为例

一、绩效考核相关理论

(一)绩效考核的含义 绩效考核又称为绩效评估,是指考评主体针对企业中的每个员工所承担职务职责的履行程度,以及担任更高一级职务的潜力,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考评方法,对员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价值进行有组织的并且是尽可能客观的考核和评价,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一个过程[1]。换言之,所谓绩效考核就是管理者或相关人员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及其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其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考核而考核,而是希望通过绩效考核确认员工的绩效水平,并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各种合理运用达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目的。即绩效考核是由考核者对被考核者的日常职务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在事实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评价,达到培养、开发和利用组织成员能力的目的。

(二)绩效考核的作用

有效的绩效考核,会对企业业绩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会有效地提高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使强者赢得更高的地位和利益,使弱者有压力和向上的动力,最终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所以绩效考核是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且能通过考核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找到差距进行提升,最后达到双赢。

二、北京热力集团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北京热力集团公司简介

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京能集团全资子公司,是首都基础设施行业的骨干企业,2000年6月6日正式挂牌成立,其前身是1958年8月成立的北京市煤气热力公司,1974年1月改建成立了北京市热力公司。是北京市政府投资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是拥有多个分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截止至2014年底,公司职工总数8000余人,固定资产净值220亿元人民币,供热面积达到2.23亿平方米,管网长度1400公里,热力站总数为3277座。北京热力集团担负着全市8座大型热电厂、3座尖峰燃气供热厂和12座自营供热厂热能的生产、输配、运行与管理;负责党中央、国务院、驻京部队、各国驻华使馆、国家部委、北京市政府机关、大型宾馆饭店等公共建筑以及居民住宅的采暖、生活热水和部分工业用热。

(二)北京热力集团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北京热力集团绩效考核管理现状

追溯热力集团的绩效考核体系可大致分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1958至1974年北京市煤气热力公司): 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即按照产品经济方式组织社会再生产。在这种环境下,煤气热力公司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目标和使命是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执行上级指令:一切生产要素,人、财、物都纳入计划分配,人员的管理基本沿袭战争年代的方式和做法,从中央到企业,自上而下,职工分两个系统管理--干部和工人,从组织上保证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职工的收入采取职级管理制度,每年分单位按1%确定职级晋升的人数,职级晋升人员的确定主要考虑工作年限和工作性质,中层领导干部的收入与普通职工的待遇相同。这种管理制度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干部职工收入没有分开档次,因为职工基数大,增长职级职工的比例小,所以大多数职工没有增长工资的资格和机会,主要还是以平均分配的方式为主。二是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在这种分配体制下,造成的结果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干与不干没区别,工作成果好与坏也没区别,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低,普遍存在消极懈怠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方式。

(2)改革开放以来(1974年至2000年北京市热力公司):

从20世纪70年代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原有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开始实行政企分开。热力集团与全国的大中型企业同步,依照中央精神,以自主经营责任制的方式,确定企业经营权力、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确立企业与职工的经济权益与经济责任关系。由于自主经营改变了原来外部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约束方式,即原来的行政权力约束变为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约束,与此相应的把工资、资金与责任挂钩,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在这种条件下,热力集团的绩效管理,主要考核各基层单位的工作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并按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情况进行考核,为工资和奖金的发放提供依据,这就是经济责任考核。这是一种按承包经营责任制方式建立起来的职工考核职能。这种粗放型的考核职能并不能真实、全面地体现出职工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差异,没有科学的、规范的考核体系。这样的考核虽明文规定了考核标准、考核对象、考核组织者、考核程序、考核方法以及考核结果的应用等内容,但在形式上没有体现考核对象的特点,没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尚未建立起一个比较客观公正和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系统。

(3)市场经济初期(2000年至今北京市热力集团公司):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热力集团的自主经营权相对独立,主要根据公司的需求和市场环境谋求发展的空间和策略。由于在市场经济初期,燃煤热电联产的设备相对落后,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热力集团为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开始引入“人性化管理”的思想,并将此列入生产经营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公正合理地解决工资、奖励、晋升、调配、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待遇,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中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掘其潜能,激发其热情与干劲,创造出成果和业绩,为实现热力集团的生产经营目标做出努力。目前热力集团的绩效管理经过深入改革已经发生了而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门考核制度的改革:

目前热力集团绩效考核主要内容分为日常工作和列入集团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与部门间协同情况2个方面,并采取分和季度的百分制进行综合评分。

部门目标考核总得分的权重为:部门自评分占40%,集团领导班子成员评分占50%,企业评分占10%。计算方法为: 部门目标管理考核总得分=部门自评分×40%+集团领导班子成员评分×50%+企业评分×10%。

季度考核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对部门进行季度目标管理考核评分,部门季度考核的分权重为:主要领导评分占40%,业务主管领导评分占40%,其他领导评分占20%。对于部门的考核从以往的主要领导评分,变为多层领导共同参与考核,能够更客观的评价部门的工作成果、协调配合能力等。由于热力集团主营产业是负责全市的供暖和供热工作,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工作重点是保障供热,提供供暖服务,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这是设备检修、保养、排查隐患和收费工作,所以把考核按照季度划分不但更为合理,而且增加了针对不同工作阶段的考核点,便于加强管理力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2)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绩效考核主要由原来建立在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基础上,转变为建立在具有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方针目标基础上。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态度、工作业绩、廉洁从业等四个方面。考核评分采取百分制,其中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为15分、工作能力和态度考核为30分、工作业绩考核为55分。廉洁从业为扣减得分项。个人考核与部门考核同样分为考核和季度考核。

计算方法为:

个人考核得分=思想政治素质得分+工作能力和态度得分+工作业绩得分-廉洁从业扣分。个人违反廉洁从业行为规范被一票否决的,个人考核得分为0分。

考核得分低于60分的,评定为不能胜任工作,部门负责人应提出对其安排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的建议。热力集团还规定连续出现两次考核得分低于60分的,可依据《劳动合同法》解除劳动合同。

这一改变标志着热力集团对个人绩效考核方法有了本质的变革,该管理办法需要主管领导对企业需要的四点员工素质进行考核,最明显的是对工作能力和态度的专项考核,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工作能力和态度”是指包括业务知识水平、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此举有效的激励员工进行管理和技术的创新,业务知识水平与绩效挂钩更加大了员工学习和钻研业务的热情,有效的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服务质量。

(3)热力集团需对公司内各种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即要求全体职工工作绩效的考核形成完整和科学的体系;这个考核体系中包括系统一贯的考核宗旨和目的、考核组织和考核者。实施动态而持久的考核,推动人才竞争,需要改变过去那种经验式、相对静态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的考核。

(4)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储备,热力集团在提供公平竞争前提下,建立了人才库,职工在公平竞争中,都有晋升、提薪的资格,都有获得奖励、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突出成果的也会得到更多关注,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自2011年起,热力集团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资金”,奖励在设备技术、管理技术等有突出创新贡献的团体和个人,这一奖项更激发了部门和职工的创新热情。因此,现行职工的绩效考核制度已经成为约束、引导、激励、指导和帮助职工为实现热力集团生产经营目标做出努力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相对平均的分配制度。

2.目前北京热力集团的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与政府关系特殊,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 国有企业是指国家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所有或直接、间接控股的经济实体,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2]。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越俎代庖,所有权与经营权统揽于一身;现在的大多数国有企业在行使充分的经营权时,还被政府委托为国有资产的代表,所有权与经营权始终捆在一起推来抛去。

对于两权分离后的国企来说,为了有效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就必然要求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3]之间,建立一套明确权利义务、权利监控和绩效管理的体系,表现在行使经营权上,政府应当建立授权经营者的职能和管理体系,选择高素质的经营者群体并对他们的经营绩效进行有效地监控和管理。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感觉到,政府在改革和建设国企经营者职能和管理体系方面明显显得滞后,在选择、监控和管理经营者的方式方法上还非常简单和粗糙,致使许多国企经营者的素质和行为,远不能达到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领导国企面向市场的要求。在调查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有些国企领导素质和责任感低下,造成许多人为的和不应该出现的经营失误,滥用职权和以权谋私现象也时有发生,却极少有人为此承担应有的责任和相应的处罚:另一方面是普遍存在的经营行为短期化,即注重企业和个人的短期效益,虽然重视企业科技开发、新产品研制和技术改造,但是服务质量等保值增值长远能力方面却未能得到的建设和积累。长此以往,企业在市场环境竞争中呈现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颓势。国有企业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不作根本性调整,不跟上资产关系的调整步伐,则国有企业改革是不全面的,改革也难以获得成功。

(2)绩效考核的“整体协调”理念缺乏

绩效考核工作一般由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其他职能部门协助、配合人力资源部做好考核工作。正因如此,绩效考核成了人力资源部的“专利”,其他职能部门会出现将其理解为被监管,惩罚,压力的现象。在热力集团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中规定和季度考核中分数超过90的人数不能超过本部门人数的20%,在考核过程中,采取了种种自我保护的措施,大部分部门领导只能按照季度将90分以上的名额轮流分给职工,避免出现矛盾,但这必将削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了绩效考核的成效,使绩效考核成了企业职能部门的负担,导致绩效考核结果与初衷大相径庭。因此,提高绩效考核的“整体协调”理念,是企业绩效考核的当务之急。

(3)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

关键业绩考核指标由指标名称、指标释义、绩效目标、评价标准、以及绩效考核人等一系列要素组成[4]。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指标并明确各个指标的关系、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确定合适的绩效考核者是设计考核指标体系的关键环节绩效管理各个环节工作不到位,绩效计划制定没有依据,忽略绩效辅导过程,绩效考核环节随意性大,绩效结果应用不合理,绩效反馈处理不当。

(4)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明确

企业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未能充分地了解绩效考核,认为它只是一种管理手段,本身并非是管理的目的,有时甚至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的原则混乱、自相矛盾,在考核内容、项目设定及权重等方面表现出无相关性和随意性,仅仅体现长官意志,使绩效考核体系缺乏严肃性,也使政策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热力 集团绩效考核中奖励部分远远大于惩罚部分,规章制度中的惩罚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执行起来也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大部分职工的工作态度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算出现过失也不一定能够受到利益上的损失,这严重破坏了绩效考核的严肃性,和整个企业的文化氛围。

(5)绩效考评不能充分进行考核沟通,考核结果无反馈 考核结果无反馈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考核者主观上和客观上不愿将考核结果及其对考核结果的解释反馈给被考核者,考核行为成为一种暗箱操作,被考核者无从知道考核者对自己哪些方面感到满意,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考核者担心反馈会引起下属的不满,在将来的工作中采取不合作或敌对的工作态度。也有可能是绩效考核结果本身无令人信服的事实依托,仅凭长官意志得出结论,如进行反馈势必会引起巨大争议。另一种绩效考核无反馈形式是指考核者无意识或无能力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考核者本人未能真正了解绩效考核的意义与目的,加上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民主的企业文化,使得考核者没有进行反馈绩效考核结果的能力和勇气。

绩效考核的宗旨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绩效”。目前热力集团的绩效考核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沟通不够所致。由于缺乏与员工的有效沟通,致使全体员工的参与度不够,制定的考核指标缺乏可靠依据,脱离岗位职责,评价指标不明确,绩效评价不现实,考核结果难以信服等,可见有效沟通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关键作用。

国有企业制定的考核制度中反馈绩效这一项不够完善。考核结束后,上级和下级的沟通不够,没有进行有效的反馈。企业对考核过程不重视,导致考核的结果不能被充分利用。企业中的被考核者也无从申辩说明或进行补充,也无从了解自身表现与组织期望之间的吻合程度。这样,在企业的考核工作就失去了改善员工工作绩效这个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考核制度往往流于形式。

三、北京热力集团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热力集团的绩效管理仍然沿用市场经济初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我认为这种方法和手段虽然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对绩效考核的认知度不够

有部分主管甚至高层领导虽然重视绩效考核,但是只把绩效考核看作为一种分配绩效工资和奖励的参照指标,忽略其中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过程。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考核的重要作用,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简单的工作评价,不会为企业带来效益和利润,而且又浪费时间。一部分领导为了稳定上下级关系,照顾私人感情,或者出于其他的原因,不愿意考评下属人员,不愿意执行绩效考核政策。

(二)考核管理指标不够细致,没有完全的量化

在具体的考核管理指标当中多的还不够细致,没有完全的量化,一定程度上存在粗放的现象。如果要实现对全体职工的科学化管理,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就必须有细致、量化的指标作为依据。目前热力集团的绩效管理体系还存在着指标不够细致、没有完全量化的缺陷。如对职工的考核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职工 对企业的贡献度,但是在贡献上没有如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降本增效等方面的考核管理,仍然存在考核制度相对模糊,没有量化、细致的缺陷。

(三)考核指标设计不够科学

我认为绩效指标与组织战略、业务流程之间的关联程度较低,考核指标没有独立性、针对性及可操性。没有执行PDCA,持续性改善,甚至KPI指标扔停留在市场经济初期的管理模式,该国有企业的尴尬不仅在于组织和岗位问题,而且战略、流程等问题都没有理清,绩效考核的管理观念仍然停留在对个人绩效奖优罚劣的层面上。

(四)缺少对职工工作态度的考核

我想作为职工,必须端正良好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才能够完成各项工作,目前热力集团的绩效管理体系中缺少对职工如迟到早退、工作态度不积极、上班期间干私活等工作态度上的考核管理。

(五)缺乏绩效考核沟通

绩效考核作为管理的一种方式,应该有与职工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为职工对考核管理不满意的地方提供申诉和沟通的机会。但是目前热力集团的绩效管理仍然坚持自上至下管理,强制考核的方式,不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六)缺乏对职工技术管理创新的激励

企业如果要实现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新。目前热力集团对创新的激励仅仅存在于在奖金发放的过程中,针对难点问题、方案改善提案和重大技术创新上给予适当的奖励,没有把全体职工的技术创新与薪酬分配有效结合,不利于充分调动全体职工不断创新的积极性,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北京热力集团公司之绩效考核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绩效考核管理与企业战略相一致

如果绩效考核管理与企业战略相脱节, 就会使企业的战略无法得到有效地实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这就要求企业中的所有人员从战略高度认识到绩效考核管理对于整个组织的重要性。通过实施绩效考核管理促进组织和个人绩效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升, 进而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5]。在确定了清晰的战略目标的情况下,企业可通过绩效考核管理工具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可衡量的指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单元, 然后层层分解到每个员工,并对这些指标加以落实,提高个人绩效,进而提高组织绩效。因此,为了中小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企业应从战略的角度重视绩效考核管理的作用, 将绩效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6]相联系,把员工的行为引向企业战略的方向,并通过持续有效的绩效沟通和绩效激励实现绩效改进,最终实现组织战略。

(二)力求绩效计划的制定合理、规范

力求绩效计划的制定合理、规范,要求: 1.制定程序要科学合理

在制定绩效计划时, 应提倡参与式绩效计划的“双向互动”,既强调“自上而下”的指标分解,也强调“自下而上”,是一个让领导与员工共同协调、充分参与的全方位管理过程。领导要清楚地了解组织战略及规划,指导下属层层分解战略目标,每一个员工则应该根据组织战略规划和上级的指导,具体地参与设计自己的绩效目标计划,并与领导达成一致。2.绩效指标设置应强调以人为本 绩效指标应以人为本,即不管是考核指标的设计还是考核体系的实施都要从员工出发,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绩效管理者运用绩效评价的结果数据是为了影响次级管理者和雇员的行为。正是由于有效地改进组织中个体的行为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就要求我们应更加关注组织中人的特性和行为,实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三)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1.明确绩效考核目标与原则

考核目的应包括了解工作绩效, 考核目标体系的可实施性, 为知人、用人、激励人提供依据完善组织工作, 为岗位变动提供依据、为分配体系的落实提供依据、为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和经营提供信息、为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监督检查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与成效。绩效考核要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准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核方法要科学、考核周期要适当、考核计分要合理,考核过程要规范化制度化。

2.注重绩效沟通

绩效管理沟通是指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就工作绩效相关问题进行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反馈、探讨、帮助和沟通,从而促进绩效考核结果的公平合理,促进个人与组织绩效的改进,促进员工与组织的共同成长,形成绩效管理的互动、协调、公开、公正的过程。

结 论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的绩效管理也在处在不同的环境,对人员的管理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无论是其他国企,还是针对热力集团,在大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下,企业对改革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只有改革才能发展核心竞争力。绩效考核的改革有阵痛是必然的,从管理机制的改变到对新规则的运作,都会遇到重重阻力,但作者认为绩效管理体系改革是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面对的困难很多,但必须披荆斩棘,下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改革。热力集团绩效考核制度正在不断发展完善,在改革的道路上也遭遇到了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只要遵守绩效考核的原则,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将绩效考核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走出阵痛期,使企业管理水平登上新的高峰。

绩效的概念很广,它可以是一个结果,也可以是我们工作的效率、工作产生的效益或对待工作态度、人际关系、勤奋等等。可以这么说:只要有目标、组织、工作就必然存在绩效问题,总而言之,绩效就是一切我们想要的东西。

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本文仅是从本人在国企工作中的体会来对国有企业现状进行的分析,这样可能会导致国有企业在采取相关措施时遇到挫折,只能通过个人在国有企业中的感受以及简单的市场调查提出相关措施,当前多数国有企业在绩效考评实施中存在困难,绩效考核与发展战略相脱节、绩效考核时间僵化、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参与度不够。容易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考核的预期目标本研究的相关对策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关注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林新奇.绩效管理.东北财经大学,2010.3 [2] 刘进.企业绩效考核方法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 [3] 李笠农.探寻新的模式—从所有权到国有资本经营体制的创新.社东北财经 大学出版社, 2001-1 [4] 饶征,孙波.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2003.1 [5] 何跃美.转型期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生产力研究,2012,(03)[6] 方振邦.战略性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2014-2

致 谢

此份论文资料的完成,我要衷心感谢我的论文导师郭老师, 郭老师从论文的选题,选题报告撰写的指导,定题,资料的收集,文章结构的组织以及最后的论文修改和定稿的每一环节,郭老师都尽职尽责、孜孜不倦,以严谨的学术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指导我能够更好的完成本文的写作,提高了本文的质量和阅读的价值。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春天般的关怀。其次,我还要感谢我的各科任课老师,在各自擅长的学科领域向我们传授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使我的论文写作和工作实践中都能充分利用,受益匪浅。另外也要感谢多年来不惜工作之余,于周六、日一起辛劳研究与切磋的同窗,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在学校学习的这段时间,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才使我顺利完成学业。心中充满着感谢之心,感恩!

第三篇: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 容 提 要

国有企业改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企改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当按统筹兼顾、公开竞争、分类推进及配套改革的原则推进国企改革。目前需要尽快制定改制的基本规划和政策,进一步完善具体政策。应当在小型企业“进场交易”问题上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对有长期重大贡献的经营者可以适当奖励股份;要调整政策允许金融支持改制,按统一规则和分级行使出资产权原则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进国企改革。论 文 提 纲

一、国企改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2、国企改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现实要求

3、国企改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二、国企改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企改制过程中诸多环节不够规范

(二)国企改制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

(三)企业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难以适应市场竞争要求

三、对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监督,使企业改制过程更加规范

(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三)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推进改制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断强化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

一、国企改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有企业改制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分立、合并,如公司兼并、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等;二是,改变所有制的形式,如原国有企业转为公司制企业(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国有企业转为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与外商合资等;三是,改变企业组织形式的,如原国有企业转为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转为股份有限公司;四是,转变经营机制,如国有企业的承包或租赁、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经营等。

本文中所指的改制既是指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下同)转让存量国有资产或吸收非国有投资者增量投资的行为,以及辅业与主业进行分离、改制。也是指国有企业破产、关闭、解散,以及国有企业之间有偿并购或无偿划转产权的行为。

1、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主要是指国有经济。国有经济不在量多,而在其经济控制力。对国有资本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抓大放小,使国有资本向国家必须控制的行业和领域集中。为此,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对广大中小企业,要以地方为主采取改组、联合、兼并、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更加灵活的方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使国有资本要在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控制力。因此,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2、国企改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现实要求 我国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富余人员过多,劳动率低下。全国国有企业自办的中小学还有1.1万多所,自办 的医院6100多所,国有企业每年缴纳的城市建设费和教育附加费约为500亿元,同时用以办社会的资金支出达到456亿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只有通过企业改制,主辅分离,剥离辅业,由政府承担办社会职能,改变国有企业负担较重的局面。

3、国企改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产品和资本供给过剩,在一些发达国家、服务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产供销各环节一体化的大公司结构逐渐丧失活力。为了竞争的需要,强势企业开始寻找优势组合,进行企业间新的分工和整合。大企业通过将主业集中到附加值最高的、自己有垄断优势的领域,而将不创造价值或创造价值较低的、其他企业能够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业务,通过剥离等形式转移出去,形成附加价值高、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将一些长期依赖于主业生存的辅助产业进行剥离,通过辅业改制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进一步增强其市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逐步培养其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实现主业的做强做大,辅业的放开搞活。

二、国企改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企改制过程中诸多环节不够规范

1、改制过程中资产评估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一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中介机构为产权交易提供虚假评估报告。少数企业领导人为达到自己低价买断企业的目的,串通中介机构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违规评估,少评甚至不评应列入改制企业评估范围的资产,造成企业净资产不实,甚至造成企业净资产为负值,人为地降低了企业产权出售的价格,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以低价买断国有企业创造条件,取得合法性。二是改制的企业只注重对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评估,而对企业的商标、专利、商号、名称等无形资产没有进行评估或评估不足。再者对于资产评估机构是否有资质、有能力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能否对无形资产做出准确的评估,缺乏应有的监督。

2、改制过程中产权交易缺乏公开透明度。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 业的产权交易往往不进行公开招标和拍卖,很多都是政府和主管部门采用行政手段,与改制企业的经营者采取协商、协议转让,从而实现企业的改制;国有股未经批准擅自出售,对于国有资产的出售法律有明文规定,必须经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审批同意后方能转让。但现实中有很多改制企业的国有资产出售是未经批准进行的,出售程序严重违法,最终导致了暗箱操作,没有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国有资产。

3、改制过程中逃债、漏债现象依然严重。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改制工作与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房地产、工商、税务等政府主管、职能部门脱节,致使这些主管、职能部门不能参与企业的改制工作。特别是对原企业的担保债务尚未得到全部落实的情况下强行注销登记,新企业虽然接收了资产,但又不承担责任,使债权长期得不到落实,债权实际被悬空,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二)国企改制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

1、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董事会不清楚该干什么;监事会形同虚设,监督权落空;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后责任不明确;董事会运行机制不健全,只对董事长负责,而不是共同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成员和经理班子高度重叠,决策和执行责权不分;董事会成员全部由内部人员构成,不利于科学决策。这些问题中,董事会功能不到位是根本所在,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功能和高层经理选聘、评估、激励功能发挥不到位,必然导致要么被架空,要么过多干预日常管理与执行事务。归根结底,企业沿袭了由“家长”说了算的习惯做法,还没有过渡到科学的治理结构上来。

2、股权设置不够科学。股份制公司对我们很多的国有企业来讲还是一个从未经历过的事物,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产权关系没有落到实处,股东与职工的概念混淆。有的改制企业职工出资入股后成为股东,就认为,既然成了股东,当然要成为企业职工,厂里无权进行正常分流,因此难以在企业内部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企业改制后要在内部实行的许多方面的改革困难重重;有的企业存在“股份制大锅饭”,就是企业股权过于平均。企业中的员工和高级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持股数量相差很小,实际上是“大锅饭”的另一种吃法对企业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都没有好处。

(三)企业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难以适应市场竞争要求 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主要是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而科学管理管理体系则在于有一套科学的管理系统,逐步从人治走向法治。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当中,我们常常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产权关系等问题上。而改制后,很多企业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我们也看到,许多国企即使改制比较完全,但管理没有跟上,仍然导致企业经营绩效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领导决策的随意性,没有科学的决策程序;市场意识淡薄,客户服务意识差;战略研究很少,公司运作限于事务和“救火”;组织结构未实现扁平化,管理链条冗长,管理效率低下;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劳资管理上而不是人力资源开发;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财务管理停留在会计记帐上而不是公司理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体系漏洞百出,成本费用控制不力;科技投入少,产品更新换代慢,竞争力弱;营销定位不明确、营销功能仅限于“关系销售”而不是“品牌营销”;信息管理落后,计算机使用水平低,电子商务的理解仅限于建个网页等。由此可见,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并不必意味着企业的成功,能否成功还与管理等多种要素相联系。因此,产权改革固然重要,但彻底改造企业内部管理也非常重要。

三、对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监督,使企业改制过程更加规范

1、完善社会中介市场,加强行业监督,保证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和约束,已经成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加快理顺评估机构的管理体制,加强对评估机构和人员的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引导并培养一批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规范服务,坚持公平性、客观性、独立性的原则,收费合理的中介机构;要通过立法和执法,建立健全评估机构及人员资格认证的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加以引导和规范;有关部门要做好对中介行业的监督检查工作,通过对中介机构执业能力、道德水准的审核、选聘,做大做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介机构,以此带动整个中介行业的进一步规范,防止国有资产在中介机构层面缩水。

2、在严格执行国有产权转让“进场交易”的同时,对小企业有一定的灵活性。严格执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中的国有产权 进场交易制度。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实行进场交易,能够从源头上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进场交易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由传统的“行政决策定价”转化为“市场规范定价”,使产权转让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贯穿于从进场开始到交易完成等一系列操作过程。这样既可以促进企业国有产权的有序流转,有效化解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又能依法保护交易双方合法权益。

但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形态多样、情况复杂,不是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都要求进场交易,有可能出现交易低效及不便、成本过高等问题。由于在多数情况下,进场交易本质上是要求企业信息公开,所以,企业产权转让在符合信息充分公开的条件下,对小企业在程序的简化和交易成本的降低方面能够有一定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国有产权转让的效率和成效。

3、职能主管部门加强对改制的监督和服务。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房地产、工商、税务等政府主管、职能部门,要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工作,对企业债务等进行跟踪服务,监督企业改制后按照相关规定履行义务的行为。

(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在市场竞争中推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从严格意义上讲,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仅包含了狭义的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董事长或经理权利及监督方面制度安排,同时也概括了公司的各项收益分配激励制度、经理聘选与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公司管理结构、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理有关的其它制度。显然,不同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不仅因产权安排的不同而异,而且因企业内部各种管理制度的不同而异。因而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会由于治理机制的不同而存在经营绩效的差异,也就是说私有企业中会存在效率低下的企业,国有企业中存在经营效率好的企业。用什么来判定企业治理机制的好坏呢?那就是要推进市场竞争,竞争不仅能够判定企业治理机制的优劣,而且给企业以改善治理机制的压力,促使它们提高效率。

2、既要关注“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又要防止“股权平均化”。对于“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国资委、证监会已出台有关规定,本文 不再细述。对于改制企业的“股权平均化”问题,原来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一步跨越到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尤其是内部职工总体控股、平均持股的股东结构,不利于改制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决策。有的企业沿用“集体领导”方式,这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或无人负责现象以及对经营者授权不足,难以形成有力的经营指挥系统。

企业改制不仅包括体制的转换,内部的机制转换也是重要内容。要在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并给与经济补偿时,彻底理顺了国有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摒弃股权平均化的做法,将职工由“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实现改制企业用工制度的根本变革。打破国有企业职工长期以来形成的平均主义、“铁饭碗”、依赖企业等落后观念。

(三)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推进改制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断强化 面对全球化环境下的企业竞争,企业做强做大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第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主体意识,从全球化发展战略高度审视推进管理变革;第二是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第三是制定清晰的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以此指引企业快速、稳健的发展;第四是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确保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五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体系,专注行业,突出重点;第六是确保生产经营计划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对企业资源实行优化配置。

至于具体推进管理变革的策略,要视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受企业经济类型的影响。如果说有些区别的话,那也只是一些内容、范围、深度、方法及难易程度上的区别。参考文献:

1.白津夫 《国有资产管理概论》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7年第6版第16页.2.刘 明《改制分流一百问》 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9版第26页.3.江建坤 俞剑平赵剑英 《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的忠诚管理》,《经济管理》2008年第1期第18页.4.郭跃进 《诚信贬值:中国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经济管理》2007年第4期第15页.5.邵宁《国有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操作指南》 上海人民出版

2008年第2版第28页.

第四篇: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宋 岩

单位:研二队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

一、国企改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有企业改制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分立、合并,如公司兼并、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等;二是,改变所有制的形式,如原国有企业转为公司制企业(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国有企业转为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与外商合资等;三是,改变企业组织形式的,如原国有企业转为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转为股份有限公司;四是,转变经营机制,如国有企业的承包或租赁、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经营等。

本文中所指的改制既是指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下同)转让存量国有资产或吸收非国有投资者增量投资的行为,以及辅业与主业进行分离、改制。也是指国有企业破产、关闭、解散,以及国有企业之间有偿并购或无偿划转产权的行为。

1、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主要是指国有经济。国有经济不在量多,而在其经济控制力。对国有资本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抓大放小,使国有资本向国家必须控制的行业和领域集中。为此,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对广大中小企业,要以地方为主采取改组、联合、兼并、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更加灵活的方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使国有资本要在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控制力。因此,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2、国企改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现实要求 我国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富 余人员过多,劳动率低下。全国国有企业自办的中小学还有1.1万多所,自办的医院6100多所,国有企业每年缴纳的城市建设费和教育附加费约为500亿元,同时用以办社会的资金支出达到456亿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只有通过企业改制,主辅分离,剥离辅业,由政府承担办社会职能,改变国有企业负担较重的局面。

3、国企改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产品和资本供给过剩,在一些发达国家、服务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产供销各环节一体化的大公司结构逐渐丧失活力。为了竞争的需要,强势企业开始寻找优势组合,进行企业间新的分工和整合。大企业通过将主业集中到附加值最高的、自己有垄断优势的领域,而将不创造价值或创造价值较低的、其他企业能够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业务,通过剥离等形式转移出去,形成附加价值高、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将一些长期依赖于主业生存的辅助产业进行剥离,通过辅业改制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进一步增强其市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逐步培养其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实现主业的做强做大,辅业的放开搞活。

二、国企改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企改制过程中诸多环节不够规范

1、改制过程中资产评估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一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中介机构为产权交易提供虚假评估报告。少数企业领导人为达到自己低价买断企业的目的,串通中介机构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违规评估,少评甚至不评应列入改制企业评估范围的资产,造成企业净资产不实,甚至造成企业净资产为负值,人为地降低了企业产权出售的价格,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以低价买断国有企业创造条件,取得合法性。二是改制的企业只注重对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评估,而对企业的商标、专利、商号、名称等无形资产没有进行评估或评估不足。再者对于资产评估机构是否有资质、有能力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能否对无形资产做出准确的评估,缺乏应有的监督。

2、改制过程中产权交易缺乏公开透明度。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的产权交易往往不进行公开招标和拍卖,很多都是政府和主管部门采用行政手段,与改制企业的经营者采取协商、协议转让,从而实现企业的改制;国有股未经批准擅自出售,对于国有资产的出售法律有明文规定,必须经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审批同意后方能转让。但现实中有很多改制企业的国有资产出售是未经批准进行的,出售程序严重违法,最终导致了暗箱操作,没有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国有资产。

3、改制过程中逃债、漏债现象依然严重。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改制工作与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房地产、工商、税务等政府主管、职能部门脱节,致使这些主管、职能部门不能参与企业的改制工作。特别是对原企业的担保债务尚未得到全部落实的情况下强行注销登记,新企业虽然接收了资产,但又不承担责任,使债权长期得不到落实,债权实际被悬空,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二)国企改制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

1、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建立。董事会不清楚该干什么;监事会形同虚设,监督权落空;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后责任不明确;董事会运行机制不健全,只对董事长负责,而不是共同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成员和经理班子高度重叠,决策和执行责权不分;董事会成员全部由内部人员构成,不利于科学决策。这些问题中,董事会功能不到位是根本所在,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功能和高层经理选聘、评估、激励功能发挥不到位,必然导致要么被架空,要么过多干预日常管理与执行事务。归根结底,企业沿袭了由“家长”说了算的习惯做法,还没有过渡到科学的治理结构上来。

2、股权设置不够科学。股份制公司对我们很多的国有企业来讲还是一个从未经历过的事物,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产权关系没有落到实处,股东与职工的概念混淆。有的改制企业职工出资入股后成为股东,就认为,既然成了股东,当然要成为企业职工,厂里无权进行正常分流,因此难以在企业内部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企业改制后要在内部实行的许多方面的改革困难重重;有的企业存在“股份制大锅饭”,就是企业股权过于平均。企业中的员工和高级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持股数量相差很小,实际上是“大锅饭” 的另一种吃法对企业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都没有好处。

(三)企业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难以适应市场竞争要求 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主要是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而科学管理管理体系则在于有一套科学的管理系统,逐步从人治走向法治。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当中,我们常常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产权关系等问题上。而改制后,很多企业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我们也看到,许多国企即使改制比较完全,但管理没有跟上,仍然导致企业经营绩效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领导决策的随意性,没有科学的决策程序;市场意识淡薄,客户服务意识差;战略研究很少,公司运作限于事务和“救火”;组织结构未实现扁平化,管理链条冗长,管理效率低下;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劳资管理上而不是人力资源开发;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财务管理停留在会计记帐上而不是公司理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体系漏洞百出,成本费用控制不力;科技投入少,产品更新换代慢,竞争力弱;营销定位不明确、营销功能仅限于“关系销售”而不是“品牌营销”;信息管理落后,计算机使用水平低,电子商务的理解仅限于建个网页等。由此可见,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并不必意味着企业的成功,能否成功还与管理等多种要素相联系。因此,产权改革固然重要,但彻底改造企业内部管理也非常重要。

三、对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监督,使企业改制过程更加规范

1、完善社会中介市场,加强行业监督,保证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和约束,已经成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加快理顺评估机构的管理体制,加强对评估机构和人员的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引导并培养一批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规范服务,坚持公平性、客观性、独立性的原则,收费合理的中介机构;要通过立法和执法,建立健全评估机构及人员资格认证的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加以引导和规范;有关部门要做好对中介行业的监督检查工作,通过对中介机构执业能力、道德水准的审核、选聘,做大做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介机构,以此带动整个中介行业的进一步规范,防止国有资产在中介机构层面缩水。

2、在严格执行国有产权转让“进场交易”的同时,对小企业有一定 的灵活性。严格执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中的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制度。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实行进场交易,能够从源头上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进场交易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由传统的“行政决策定价”转化为“市场规范定价”,使产权转让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贯穿于从进场开始到交易完成等一系列操作过程。这样既可以促进企业国有产权的有序流转,有效化解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又能依法保护交易双方合法权益。

但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形态多样、情况复杂,不是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都要求进场交易,有可能出现交易低效及不便、成本过高等问题。由于在多数情况下,进场交易本质上是要求企业信息公开,所以,企业产权转让在符合信息充分公开的条件下,对小企业在程序的简化和交易成本的降低方面能够有一定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国有产权转让的效率和成效。

3、职能主管部门加强对改制的监督和服务。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房地产、工商、税务等政府主管、职能部门,要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工作,对企业债务等进行跟踪服务,监督企业改制后按照相关规定履行义务的行为。

(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在市场竞争中推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从严格意义上讲,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仅包含了狭义的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董事长或经理权利及监督方面制度安排,同时也概括了公司的各项收益分配激励制度、经理聘选与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公司管理结构、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理有关的其它制度。显然,不同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不仅因产权安排的不同而异,而且因企业内部各种管理制度的不同而异。因而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会由于治理机制的不同而存在经营绩效的差异,也就是说私有企业中会存在效率低下的企业,国有企业中存在经营效率好的企业。用什么来判定企业治理机制的好坏呢?那就是要推进市场竞争,竞争不仅能够判定企业治理机制的优劣,而且给企业以改善治理机制的压力,促使它们提高效率。

2、既要关注“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又要防止“股权平均化”。对于“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国资委、证监会已出台有关规定,本文不再细述。对于改制企业的“股权平均化”问题,原来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一步跨越到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尤其是内部职工总体控股、平均持股的股东结构,不利于改制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决策。有的企业沿用“集体领导”方式,这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或无人负责现象以及对经营者授权不足,难以形成有力的经营指挥系统。

企业改制不仅包括体制的转换,内部的机制转换也是重要内容。要在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并给与经济补偿时,彻底理顺了国有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摒弃股权平均化的做法,将职工由“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实现改制企业用工制度的根本变革。打破国有企业职工长期以来形成的平均主义、“铁饭碗”、依赖企业等落后观念。

(三)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推进改制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断强化 面对全球化环境下的企业竞争,企业做强做大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第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主体意识,从全球化发展战略高度审视推进管理变革;第二是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第三是制定清晰的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以此指引企业快速、稳健的发展;第四是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确保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五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体系,专注行业,突出重点;第六是确保生产经营计划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对企业资源实行优化配置。

至于具体推进管理变革的策略,要视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受企业经济类型的影响。如果说有些区别的话,那也只是一些内容、范围、深度、方法及难易程度上的区别。

第五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怎么写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怎么写?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人员选用权力过分集中缺乏公开民主机制,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神秘化和封闭式的状态。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用人体制不仅造成信息不畅,视野不宽,透明度差,渠道狭窄,难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和使用每一个同志,而且容易产生任人唯亲的弊端。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怎么写?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

2、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仍然主要靠领导相马制人才能否被发现和使用主要取决于是否被领导者相中,这种被动状态遏制了广大人才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推荐、自我展示的主动进取精神,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资源闲置和浪费。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既堵塞才路,又影响事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怎么写?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

3、国有企业人员选用受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 无忧论文网影响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事设职,因职择人,而是因人设岗,因人设事;国企人员的升迁主要不是以实绩为准绳,而是以领导人的主观评价为依据,这就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从而造成良莠不分,甚至颠倒黑白优劣错位,严重挫伤广大国企人员的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怎么写?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

4、国有企业人员选用基本上仍在人治的轨道上运行缺乏法制化规范和科学操作程序。以用人标准而言,从理论上讲应当是德才兼备,缺一不可;客观依据应当是一重业绩,二重公论。而在实际选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规程,往往因领导人的素质而大相径庭。有的重德轻才,以德代才,以“好人”为标准,用了不少庸人;有的重才轻德,以才代德,以“能人”为标准,用了不少小人和坏人。

下载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有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有企业分配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五篇范文

    国有企业分配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分配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合理有效的分配制度不仅是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作为重要市场主......

    国有企业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国有企业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核心人才招聘工作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其绩效和目标的重要保证。当今,国企是否能够招聘到,乃至留用住核心人才......

    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

    锡高新工会工作中若干问题的思考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我国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劳动关系也将打破地域、疆域的界限,呈现出国际一体化。这些变化的反映和解决,不仅关系到......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五篇)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国有企业改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举措。在指出国有......

    国有企业物资设备招投标中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国有企业物资设备招投标中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物资设备招投标体制、机制和程序的不断完善,物资、设备招标工作日趋规范,堵塞了许多漏洞,为强化企业管理发挥了......

    浅析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绩效管理是在一定期间内科学、动态的衡量员工工作状况和效果的管理方式,通过制定有效、客观的绩效管理标准,使各级管理者明确......

    国有企业MBO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五篇范例)

    国有企业MBO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管理层收购(MBO)是我国近年国有企业改革中具有争议的一种并购方式。一部分学者盛赞管理层收购方式的先进性,认为这是解决国有企业产权......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支柱的国有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