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和创新审判管理
加强和创新审判管理----以西湖法院审判管理改革完善为论点
11/5/2011 4:13:39 PM
叶丽 张钟林 赵莉萍 杜翼飞
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落实三项重点工作,实现新时期人民法院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三个至上”、“两为主题”的必然要求。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诉讼观念的改变,大量案件涌入法院,审判任务繁重与审判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法院在短期内陷入了“案多人少”的尴尬境地,各类新型案件的出现,使得案件审理的难度日益增大。担负着80%以上一审案件审判任务的基层人民法院更是被时代的潮流推向了“风口浪尖”。如何有效地开展审判管理工作,使审判权公正高效运转,更好地实践公平与正义;如何突破种种限制,在现有的制度容量和法律框架创新管理模式,科学配置司法职权,以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标准优化整合审判资源,有效挖掘内部潜力,在确保司法公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审判的质量和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10年5月,西湖法院在杭州市范围内率先成立了审判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审管办),运行一年以来已初步取得预期效果,积累了一定经验,为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传统审判管理的弊端
审判管理与人事管理、政务管理共同构成法院的三大管理体系。较之人事管理和政务管理,审判管理更为直接地作用于司法职能的发挥。传统的审判管理机制,主要是以院庭长为主的领导负责制,在管理手段上主要依靠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及立案庭、审监庭、监察室、政治处、审委会等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审判人员接受院庭长的工作安排,负责审理案件,遵循规定的案件流转程序,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的审判工作模式。传统审判管理机制在保证案件审判质量、效率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司法改革的深度进行,传统审判管理机制的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判管理局面较为混乱,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传统的审判管理机制将审判管理的职能分散于立案庭、审监庭、监察室、政治处等部门,没有专门的对审判工作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综合性机构。几个甚至多个部门分散管理的局面容易造成审判工作与审判辅助工作、业务工作与管理工作职能交叉或不明,既难以提升审判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也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更不利于本院集中统一管理及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对口管理。
2、审判管理措施较为单一。传统的审判管理机制侧重于院庭长对个案的把关,其他形式的管理手段严重缺位,没有形成完整的审判管理工作体系。大量的审判事务性工作由审判人员自行承担,其结果是辅助工作和管理工作冲淡了审判工作,繁杂事务排挤了审判业务,审判工作的正常运行受到掣肘。
3、审判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审判管理监督机制。有关审判管理的规章制度虽已初步建立,但科学分类、内容全面、操作明确的制度体系尚未形成。大多是对某类管理事项的个别规定,没有经过系统的分类和整合,有的交叉重合,有的相互冲突。再者审判管理职能分散,缺乏必要的协调与衔接,存在着工作延伸不到位的问题,事后监督管理的多,事前、事中介入管理的少,对审理的重要和关键环节缺乏过程控制,未能真正实际实现对审判工作的全程动态管理和监督。如对案卷移送、送达保全节点、超期限未结案件等缺乏管理和监督就会影响司法效率;对案件信息输入不及时、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约束不够就会影响司法统计数据的提取。
4、审判管理内容不全面,缺乏公正、客观、科学合理的审判工作评估机制。传统的审判工作评估标准比较单一直观,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两种方法中又以定量为主,并适当运用定性评估作为补充,主要关注的数据为办案数、案件发改数等一些显性指标,对案件从立案到审判直至执行全过程的管理和评价不够全面,具有片面性和模糊性,这样的评估机制并不能正确、全面地把握审判活动运作过程和运作效果,也不能全面科学和准确地反映审判人员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效率,不能形成良好的奖惩激励机制。
5、审判管理效能未能充分发挥,难以为法院工作决策提供科学客观全面的依据。审判管理具有防范司法不公、查找工作漏洞、纠正不当行为、提供考核依据、助力审判调研、科学决策等多方面的作用,发挥上述职能作用的前提是法院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且硬件配套。但限于认识、装备、技术等因素,审判管理的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领导不能准确及时掌握案件办理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案件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倾向性问题,往往是以事后管理代替日常管理。
二、本院开展审判管理的改革的基本情况和完善措施
审判管理,其核心是对审判质量和效率的管理。一个科学的审判管理体系的构建,应是一个以符合审判工作规律为依据,涵盖指标管理体系、过程控制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等内容的综合性管理运行体系。形成环环相扣、功能齐全、纵横交错的审判管理监督网络,并设立专门机构即审判管理工作机构,对审判业务部门所办理的案件实施集中统一管理。
(一)建立综合性审判管理体系
目前,我院基本上形成了以审判管理办公室为主管部门,以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审判绩效考评、违法审判责任追究等机制为主,审判委员会监督指导制度、案例指导制度及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立案速裁调解的“四调机制”为辅的综合性审判管理体系。该体系主旨在于加强以审判委员会为决策机构的宏观管理,以审判管理办公室为专门机构的中观管理及以庭室为基础单位的微观管理。
1、设立审判管理的专门机构。
针对之前审判管理职能分散、管理失衡的现状,2008年开始,有针对性地逐渐开展审判管理活动,至2010年5月,我院决定整合审判管理资源,并经西湖区编委研究,成立审判管理办公室(审委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审管办”),牌子增挂在审判监督庭。审管办主要负责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并管理审判质量与效率、案件流程管理工作并动态管理审判过程、加强对新、难、名案件的研究和指导等。审管办的成立将各项分散的管理职能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体化、全方位的审判管理体系,有效克服了多头管理、信息分散等弊端,确保了审判管理数据的统一性、领导决策的科学性。
除了专门机构以外,审委会和院庭长亦为重要的审判管理主体。审判委员会定位为审判管理的领导决策机构,负责研究带普遍性的法律问题和审判管理宏观决策。通过听取审判执行质效及司法统计数据报告、审判运行态势分析报告、案件质效评查报告、专题问题探讨等方式,加大其对审判管理有关事务的研究力度,准确深入把握审判运行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及时分析成因,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做出相应的决策,从而维护审判机体的正常运行。通过定期主持被改发案件、信访案件和督办案件通报分析会,分析研究审判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督促落实。院庭长作为审判管理的重要力量,除以听取汇报、参加案件研究、审签法律文书等方式进行个案把关以外,还在审判质量效率控制、法官业务素质以及法官审判绩效考评等方面承担审判管理职责。
2、完善配套管理机制
第一,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减缓司法压力。大力促进调解工作,多渠道、全时段进行调解。充分运用委托调解、协助调解制度开展调解工作,拓展调解渠道,激活调解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协助我院调解。自2008年开展“四调机制”以来,委托调解232件,协助调解102件,诉前调解1201件,成功1056件,立案庭调解组调解7787件;通过对“一对一挂钩”、“法官作教官”、“以案说法传帮带”、人民调解“瑕疵案件反馈”等方法,进一步加强调解工作。同时对案件采取“全时段”的调解方式,针对各个办案环节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的诉前调解、立案调解、庭间调解相关工作机制。审判人员抓住每个环节中可能促成调解的机会,积极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见表一)。
表一:2008年—2010年各民商事庭调解、撤诉情况
时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指标 调解 率
部门
33.4民一庭 2%
25.6民二庭 0%
35.2民三庭 1%
撤诉率 调撤率
13.5446.96% %
25.05
50.65% %
29.34
64.55% %
调解
撤诉
率
率
34.60
16.58
%
%
23.3117.8
2%
%
24.27
36.30
%
%
调撤
调解
率
率
51.17
14.93
%
%
41.13
18.99
%
%
60.56
23.61
%
%
撤诉
调撤
率
率
12.87
27.81
%
%
21.73
40.72
%
%
21.67
45.28
%
%
立案庭
30.74% 18.09%
48.83% 31.23
%
17.79%
49.02%
38.23%
20.37%
58.60%
48.335.20
83.57% 7% %
%
%
%
%
%
%
43.58
36.68
80.26
46.91
33.99
80.90
上泗法庭
第二,构建均衡分案机制,降低司法资源耗费。为平衡审判人员的工作压力,充分发挥审判人员的潜能,2010年1月开始实施均衡分案机制,部分打破业务庭之间的职能界限,均衡各庭案件分流,布局大民事审判。民一庭专门审理劳动(人事)争议纠纷、医疗纠纷、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名誉权纠纷及特别程序案件;民二庭专门审理与企业、公司、合伙、破产有关纠纷,证券纠纷、票据纠纷、信用证纠纷、保险合同等纠纷;民三庭专门审理道路交通损害赔偿纠纷、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合同纠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除此以外的其他民商事案件由三个业务庭均衡分案。该机制实施以来,民商事庭的收案数趋于均衡,有效地改善了过去各庭收案数、人均结案数差距过大的情况,改变了庭之间忙闲不均的现象;同时也使审判人员能够审理到不同类型的案件,熟悉了各类法律法规,也为公正、公平考核审判人员的办案质量与效率提高了合理性。
第三,较全方位地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根据浙江省高院的《审判质量效率指标体系统计评估规则》,对质效指标的统计、评估、通报作出具体规定,并建立了指标数据的定期通报分析制度;制定了《案件审判流程实施方案》、《关于案件信息录入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诉讼(执行)案件归档报结的实施细则》、《庭审录音录像管理规定》,严格了各类案件审限变更、报结等程序和标准;制定了《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实施细则》、《案件质量评查工作操作流程》、《申诉复查流程管理》,全面规范案件质量的评查工作;着眼于对法官审判业绩的客观、客观评价,制定了《绩效考核实施细则》、《绩效考核工作操作流程》,采取指标量化评分的办法对审判人员业绩进行评价。
(二)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审判流程管理
1、大力推进电子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化管理是审判管理工作的高级阶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落后的管理方式、低效的审判流程等进行全面深刻的变革。加大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和运行力度,将各诉讼环节的操作过程、审判流程、结案归档等均纳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审判管理工作流程与计算机软件运行流程对接,确保各类信息实时登录和数据自动生成,为实施规范化流程管理奠定基础。
2、强化审判流程管理。案件流程管理是实现法院案件良性运转循环的重要措施,因此审管办严格按照“立审分离、审监分离、审执分离、审管分离”原则,将法院管理的民商事、刑事、行政、执行等各类型案件,从立案、排期、开庭到送达、结案、执行、归档等过程全部纳入了流程管理的范畴,并制定了相关流程规章制度,强化管理手段上的过程控制和在线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中监督”、“事前监督”,使监督制约更为及时有效。根据“流程”管理的“犹太法则”,重点抓好审判管理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对一些容易出现影响公正和效率问题的环节诸如审限、送达等节点实行重点跟踪,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跟踪、督办、催办、预警、通报等制度,对收结案情况、案件审理进度、延审报批情况、超审限情况随时检查监督,防止和避免盲目低效管理和审判人员放任自流,强化监督力度,保证案件得到全程动态管理,提高办案效率。如立案环节重点监控进入诉讼和移送等程序的顺利推进;审理环节重点监控审限延长、中止、审限扣除等情形;结案归档环节重点监控案件审判全程运行质效管理以及结案归档验收。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工作,全院年平均结案率均能达到90%以上,杜绝了超审限案件,确保了案件的良性循环。
(三)健全审判绩效评估考核体系
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人民法院的审判质量和效率状况,而且还能通过规范法院各项行为激励法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健全审判绩效定期通报机制。审管办根据信息数据库及司法统计的数据,每月制作办案竞赛通报,每半年进行审判动态分析,将工作进度和成果公之于众,使每位干警都能在整个工作的座标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营造了“你追我赶争上游”的良好氛围。2007-2010年年均收案达到10345件,一线法官人均办案达209件,35%以上的法官办案数量超过200件,90%以上法官超过100 件。
2、健全审判绩效评价机制。根据质量、效率、效果三大模块,具体分解为36 项量化指标,包括收结案数、存案工作量、发改数、调撤率等,并分别明确各项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审管办根据审判数据的信息进行逐项积分,对法官的专业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和量化管理,形成了以审判绩效为导向的业绩评价体系,有力推动了工作发展。2008-2010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年均调解率达45%以上,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60%左右,大量矛盾纠纷以和谐的方式得以解决,实现了案结事了。
3、健全纪律作风反馈机制。开通24 小时监督电话,把群众意见和建议作为反馈审判质效的渠道,由信访室、监察室将有关信息报送政治处进行审判人员业绩考核。对申诉信访案件、上级督办案件、当事人反映不廉洁的案件,分别由信访室、审管办、监察室进行专项评查,并及时反馈评查结果,发现违纪违法线索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查处,确保司法廉洁。
4、健全激励竞争机制。根据审判质效指标,每季度评选出“办案之星”,给予表彰奖励,以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带动干警,同时将审判质效指标纳入法官业绩考核档案,与法官晋升、晋级挂钩,有效激发了全体干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院形成了重业务、重学习、重案件质量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案件质量评查和处理机制
案件质量是法院工作的生命线,为此,充分发挥审判管理和审判监督、纪检监察的有机统一之能动作用,通过案件质量评查、改判分析、督查等建议完整的评查体系,加强对案件质量的动态管理和严格考核。在发挥专门评查机构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动各个审判业务部门参与,扩大评查主体和评查范围,评查内容主要包括办案程序、实体处理、文书制作等方面,评查结果一季度一通报并计入审判绩效档案,作为部门和法官年度考核、评先评优、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并建立了案件质量评查点评制度,由质量评查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评查工作中发现的典型错误和主要问题进行点评,以增强审判人员的质量意识。年均案件评查6156件,坚持季度通报制度,全院案件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自2010年至今共发出案件质量通报7期,针对各庭的审理案件信息录入差错情况进行了补录和修正,共计8995条,开展节点管理,依照信息节点录入办法,开展了信息录入节点检查,共在网上发出提醒、通报28次(通报21期、提醒7次),每月通过司法统计分析来监督检查审判、执行工作,办案竞赛通报18期,有力地促进了审判执行的质量和效力的提高。
自实行审判统一管理以来,我院的审判管理从各业务庭最初的拒绝或者不愿配合,到逐步接纳积极配合,进而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本部门的审判质效。审管办通过审判用时节点分析、审判运行态势预测、发改案件分析报告等管理举措,对存在的审判质量与效率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议,较好的发挥了监督、指导、服务功能。突出体现在克服了分散型管理模式下管理流于形式、部门本位主义、汇报工作报喜不报忧、审判质效原地踏步的状况,已经成为院党组全面、真实了解法院审判质效情况的有效载体和进行科学决策的得力参谋。从省高院发布的质效评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上诉维持率从2008年的68.52%提高到2010年的90.88%;二审改判发回率从2008年的9.27%降低到2010年5.89%;上诉案件存在程序和实体瑕疵被改判发回率从2008年的8.58%下降到2010年的3.52%;信息录入查错率从67.15%下降到3.04%;上诉移送天数从2010年3月的40.72天下降到2011年3月27.3天。同时在同期结案率(全省第三)、法官人均结案数、结案均衡度等以前较好的继续予以保持,对反映办案节奏的相关指标,如审限天数、归档率、调撤率、月均存案量、简易程序适用率均有提升。在收结案上继续保持良性循环。
三、对审判管理的再思考
审判管理是人民法院管理体系的核心,加强和改进审判管理是提高审判和执行工作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其目标是为公正高效权威的审判活动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从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第一次正式提出审判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任务开始,至今已经开展了12年,尤其是在2009年中央提出三项重点工作之一的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后,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中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审判管理制度,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高效运转的审判管理工作机制”。审判管理工作再次被置于司法改革的显要位置。但长期以来,审判管理以首长负责制之行政管理模式,隐没于案件审理的运行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矛盾纠纷涌入法院,现有的司法能力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必须进行审判管理的改革。经过一年来的审判管理实践,我们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认识,明确审判管理的新定位
1、审判管理是指按照司法规律的要求,通过对审判工作的分工、组织、协调、规范、监督和指导,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审判资源,使审判权在法律规定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充分发挥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效能,确保审判质量和效率的特定管理活动。具体包括审判组织管理、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审判绩效考评、违法审判责任追究、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案例指导制度、审判委员会的监督管理和指导、院庭长的监督管理和指导等等。简言之,审判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对审判质量和司法效率的控制,功能就是充分发挥监督、指导、服务审判执行工作。
2、理清审判、审判管理、案件管理三者的关系。所谓审判,是指审判组织依法享有的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活动。审判的内涵在于依法、独立、公正地审理和裁判案件的程序及实体问题。审判只有通过依法、独立、公正地运作,才能体现和发挥法院所独有的审判职能。审判是行使司法权的一种活动,审判管理则是行使行政权的一种活动,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审判管理权实质上是带有司法特性的准行政权,审判管理与审判应当是服务与被服务、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审判管理的关键应当是将审判管理职能与审判职能逐步分离,使审判管理回归本位,并赋予其新的内容,从制度上保障审判活动的规范运作和审判权的正常行使。审判管理也不等同于案件管理。根据审判管理的定义,案件管理是审判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与审判执行活动公正高效规范运行有关的事项包括审判组织管理、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等内容。
(二)审判管理改革阙如与甄别扬弃
1、审判管理权威不高对控制审判权运行的影响
审判管理权威不高在于管理制度缺少适当“温度”。如果以牺牲法官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创造性来片面追求案件的质量效率,那么这种方式仅能被看作是为缓解外部环境压力和内部案件压力所采取的权益之计,仅可获得短期效益,真正要担忧的是随之而来的对司法固有属性的巨大冲击,以及要恢复改革期待的权威性所要耗费的巨大司法成本,将会成为对审判管理体制改革的长期侵害。因此,对审判权运行进行管理控制,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的管理体系,重塑管理理念,重构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模式。同时,澄清审判管理关系的课题,即对审判权和审判管理权的“两权改革”。要优化审判权和审判管理权的配置,既要依法保障审判组织独立行使审判权,防止其行政化;又要强化审判机构的审判管理权,防止其边缘化,从而更加有效地保障、规范、促进和制约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确保案件质量和效率。实现从以制管人到依法管案,以和谐管理并借以司法者的自主管理,达到树立审判管理权威,行驶审判管理必须在院党组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避免管理者的后顾之忧。
2、协调性的欠缺对审判管理综合化运行的影响
为了充分发挥审判管理的效能作用,应当确定有序协调运行,用制度将各管理主体形成相互牵制的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作为保障运行的“轴心”,与其他主体形成合力,审判管理“集约化”,走上一种良性循环。将司法统计、案件质量评查、流程检查、违纪违规检查职能与绩效考核相衔接,作为评先、奖励、晋级、处分的依据;各审判业务庭之间及与审委会进行衔接,结合改判、发回重审案件,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指导;审判与调研相结合,发现审判业务中的倾向性问题,及时研究、制定对策,加以规范。
3、审判管理程序低效运作对控制审判权运行的影响
审判管理制度中有关程序的运作是管理者设计的重点,但程序设计所允许的迟延及其所导致的延迟,却成为影响审判权高效运行的重要原因。从长远看,真正能够证明一个制度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的,必定是该制度在诸多具体的社会制约条件下的正常运作,以及因此而来的人们对于这一制度的事实上的接受和认可。围绕审判程序而进行的大量程序设计,实践中存在的程序运作对程序设计发挥高效运行优势的掣肘和抵消并没有引起重视。有的法院在简化诉讼程序中,随意减少法定诉讼程序的适用,电话通知强行调解,劝说放弃答辩等,使基本的诉讼程序全得不到保障;有的法院在简化诉讼程序中,随意滥用程序,与诉讼法打“擦边球”,审理案件的中止,执行案件的终结,审限的变更,特别是扣除审限的设计导致了合法的“隐形超审限案件”。为追求审判效率功利地运作程序、突破程序、滥用程序所赋予的权利、规避程序所要求的义务,使得程序以一种不良的状态低效随意运行,反而扩大了程序设计的劣势,增加了诉讼成本,严重影响了司法效率。
良好的管理体制应该是程序运作良好,以较低的管理成本来获取最大程度的管理收益,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和价值。由于法律构成要件对规范的概括,任何案件都可以从法律规范的角度适当归类,而程序的功能,本质上就是将不同的案件纳入同样的流程控制中。可见,诉讼活动本质上是可以规模化的活动。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分类, 审判的规模化也可以达到节约诉讼资源的效果。
4、各部门缺乏配合联动对提高审判管理的影响
审判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运行管理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从立案、审判、执行、归档、质量检查、责任追究等等,也涉及到法院内部各部门的相关工作,因此加强审判管理必须以审管办为主、各部门多方配合、联动的情况下,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充分发挥审判监督、纪检监察、质效考评的能动作用,全院上下形成合力,共同提高。通过不定期与业务庭召开联席会议,沟通、交流审判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提高审判质效的经验和做法。
第二篇:孟州法院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纪实
孟州法院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纪实
作者: 李新和发布时间:2013-10-08 10:17:19
9月26日,星期四。虽然临近国庆节,但孟州市法院却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机关各审判庭工作人员在填写着审案结案情况,一些法官在紧张有序地接待着群众。因为按照惯例,这天下午法院要召开审委会,主要对重大疑难案件的审判和结案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审判管理,犹如一道“紧箍咒”,使每一个审判庭和工作人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和压力。而审判管理,也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了孟州市法院创新审判管理工作的一个特色。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审判管理工作
审判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执法办案任务的日益加重,人民群众的司法期待和要求日益提高,人民法院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已经成为人民法院服务大局、公正司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0年以来,孟州市法院党组围绕强化审判工作管理、确保公正廉洁司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011年10月,该院成立了专门的审判管理办公室。成立审管办、推行审判管理,目的是提升审判质量、提高审判效率,这项工作是“重头戏”,实际是给每一个审判庭、每一位审判工作人员上了一道“紧箍咒”,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就会推行缓慢,并且很有可能走过场或半途而废。特别是这项工作不仅是制度和方法的创新,而且该院还花专款专门从清华紫
光公司订制了一套审判管理软件程序,每一位法官都必须要学会。然而,有些法官由于年龄、学历等原因,对这套程序无法适应。
面对这些问题,该院领导率先垂范学习,随后又带队,一个庭室一个庭室走访,一个法官一个法官现场考核,对于那些不愿学、弄不懂、适应慢的法官,院领导就手把手地指导,只到学会为止。就这样,在院领导的重视推动下,每一位法官都熟练地掌握了这套程序。在此基础上,该院还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规范化、信息化“四位一体”的审判管理体系。提起这项工作,该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沙弟深有感触地说:“人民法院践行群众路线,实现人民法院的人民性,集中体现在公正高效办案上,体现在良好的办案效果上,体现在便民利民措施的落实上,体现在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上。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审判管理工作,做到了公正高效办案,我们的工作就会赢得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满意。”
积极创新实践,确保审判管理高质量运行
审判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对该院各类案件实施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审委会日常事务、审判业务考评考核以及定期收集、分析和公布反映审判质效的评估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在审管办的电脑上,记者打开了“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发现这个系统上共设置了领导决策辅助分析系统、庭长办公系统、立案系统、办案系统等21个栏目,每一个系统的流程都详细具体清晰。如立案系统分为刑事、民事、行政、赔偿、执行等各类情况。具体流程图是这样的:立案—案卷转庭长办公系统—庭长分案—分到相关承办人系统—承办人在网上填写审理信息—报到审管办—审管办审批后结案—结案后网上进行案件评查。评查主要是发现案件审理中有没有信息不全、程序错误等,如果没有,审管办直接归档。
审管办副主任赵勇告诉记者,法院不仅制作了这样一套规范、透明、公正的软件系统,而且还创新建立了整个审判管理工作,审判管理办公室成立以后,先后建立了每周四审委会制度、每月一次的院务会制度、建立了审限监控、审限通报平台、制定了审限管理和超审限管理制度、案件质效评估表、每季度态势分析图表等。
在审管办,记者发现了一份有关加强审限管理工作的材料:今年以来,该院狠抓审限管理工作,切实加强立案、分案、开庭、裁判、执行、归档等各个流程节点管理,实行审限催办制度,加强延长、扣除审限管理制度,促进了审判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所谓审限催办制度,就是在距离案件审限届满30日前,由审管办向主管院长、庭室负责人及承办人发送案件催办短信通知,对案件审限即将届满提出警告;在距离案件审限届满15日前,由审管办向院长书面报告,由院长亲自约谈庭室负责人及承办人,督促承办法官按照审限届满前结案。所谓加强延长、扣除审限管理制度,就是承办法官申请延长审限时,必须提交延长审限申请书,写明原审限期限、报请延长的理由、请求延长审限的具体时间,并经由审委会讨论研究后决定是否延长审限。
为确保这项制度的落实,该院还建立了超审限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对出现超审限案件的部门和干警个人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同时追究其所在庭负责人的相应责任。
这些制度的制定和严格执行,可以说是向过去审判不规范的行为的“亮剑”,为加强审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今年1—6月份,该院未出现一起超审限案件。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探索出孟州式审判管理新途径
“审管办就像一个指挥棒,我们业务庭都得跟随着指挥棒走,这样不知不觉之中就提升了审判质效,促进了司法公正。”这是该院民一庭庭长谢礼涛的一番话。
“看着这些数据,你的成绩和不足,个人业务能力和水平一览无余,这对法官既是压力,也是促进,可以鞭策法官及时寻找不足,提高办案质量效率。”该院民二庭法官韩冬霞如是说。
他们的一番话不仅代表了该院广大审判人员的共同心声,而且也反映了该院强化审判管理以来取得的骄人成绩。该院通过审判管理的科学指标引导,强化民商事案件调解、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行政案件协调、执行案件和解工作,从实质上化解了社会矛盾,赢得了民心。特别是建立和完善服判息诉、案结事了的工作机制后,在审判管理体系中建立完善判前诉讼指导、判后释法答疑以及院长接待日等制度,引导民意、沟通民意,给人民群众和当事人提供了一个反映情况和表达诉求的平台。同时,强化了案卷评查工作力度,通过常规评查、重点评查,及时查摆案件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保持了案件的公正性。在此基础上,该院还认真总结在审判活动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对影响经济发展和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的诉讼案件,实施了重点管理和监控,积极探索司法办案既严格依法又紧密服务经济发展、民生需求和社会稳定的办法,有效防止了机械司法、孤立办案,受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今年夏天,一位因经济纠纷货物被扣孟州的外地客商从该院执行法官的手中拿到了8万余元的执行款,这是他到孟州市法院立案后仅仅1个月时间就顺利办结。这位当事人激动的说:“我知道在一些地方立案难、执行难,想不到在孟州市法院这种情况根本就不存在啊!”据了解,今年以来,该院强力推行审判管理工作以来,服判息诉率达到80%以上、民事案件调撤率达到7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第三篇: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 确保司法公正高效
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 确保司法公正高效
——在全国大法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王胜俊(2010年8月10日)
这次大法官研讨班的主题是“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这是落实三项重点工作、实现新时期人民法院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三个至上”、“两为主题”和落实“三院方针”的必然要求。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既是重要司法理念问题,也是重要司法实践问题。近年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紧紧围绕执法办案,狠抓审判管理,推出了许多新办法新措施,积累了许多好经验,有力地促进了人民法院职能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为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也要看到,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与实现人民法院科学发展的目标相比,我们对审判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措施还不够得力,机制还不够健全,审判管理的作用还发挥得不够明显。为此,结合各地的经验做法和我自己的调查研究,谈几点认识,与大家一起讨论,共同交流。
一、关于对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审判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创新审判管理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三个五年改革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人民法院执法办案任务越来越重,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司法环境更加复杂。这一切,都对人民法院推进审判管理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从形势任务看,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人民法院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人民法院承担的职责任务愈加繁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虽然世界经济总体上度过了最困难阶段,出现回暖迹象,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实现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在这种形势下,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调整经济结构、管理好通胀预期,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累积叠加,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日益增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越来越繁重的执法办案任务,人民法院必须大力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更好地贯彻执行宪法法律,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从群众呼声看,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促进司法公正、廉洁、为民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期待越来越多,对司法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期望裁判结果公平公正,还要求裁判过程公开透明;不仅期望司法公正廉洁,还要求司法文明高效;不仅期望诉讼便民利民,还要求法官亲和热情。我们必须看到,法院工作中一些问题的产生都与案件有关,都与管理有关。保证司法公正廉洁,必须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从制度上、管理上堵塞漏洞。实践证明,法院的党风廉政建设离开对审判工作的管理是不会有效果的。群众的要求和期盼,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所有的执法办案工作,所有的制度机制设计,所有的工作要求措施,都必须服务于群众的要求和期待。人民法院只有大力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实现司法公正、廉洁、为民这一总目标,才能适应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需要,落实好司法为民的根本要求。
从自身建设看,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实现人民法院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形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司法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审判执行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等等,这已经成为制约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瓶颈”。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仅仅靠增加审判力量、靠加强思想教育、靠一般性的工作要求是不够的,必须更加注重科学管理,更加注重创新管理机制,更加注重挖掘内部潜力,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审判管理涉及人民法院各个业务部门,环节多,难度大,要求高,是需要我们下更大功夫、努力抓紧抓好的重要环节。一些法院之所以出现年底突击结案、案件积压等现象,固然有案多人少等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科学有效的审判管理。必须通过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调整人员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审判、执行工作运行机制,增强队伍建设活力,推动人民法院执法办案及其他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各级人民法院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宪法法律高度负责、对审判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将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管理意识,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司法公正高效。
二、关于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的目标任务
审判管理,就是人民法院通过组织、领导、指导、评价、监督、制约等方法,对审判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对司法过程进行严格规范,对审判质效进行科学考评,对司法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确保司法公正、廉洁、高效。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要紧紧围绕这些方面大胆进行探索和实践。当前,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创新和加强审判质量管理,确保司法公正。质量是案件的生命。把好案件质量关,是实现公正司法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宏观层面的审判质量评估。科学的审判质量评估是衡量审判执行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是推进审判管理的关键。要通过审判质量评估,为审判执行工作提供“体检表”,同比看进步,横比找差距,认真抓整改,实现对审判、执行工作的动态管理。要推广建立全国统一适用的审判质效评估体系,坚持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统一,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审判、执行工作,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要加强微观层面的案件质量评查。案件质量评查有利于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要“评”得到位,完善评查标准,严格评查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浅表性、枝节性问题上,而应注重发现影响审判质效的深层次、实质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要“查”得主动,建立常态化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坚持定期评查、专项评查与重点评查相结合,坚持发现问题与改进工作相结合,坚持纠正错误与总结经验相结合。
二是创新和加强审判效率管理,促进司法高效。加强审判效率管理,就是要充分运用管理手段,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科学调度审判工作,理顺部门职能关系,加快执法办案进度,提高审判工作效率。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发挥其最大效能。在当前审判力量不足、案多人少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更要靠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哪个环节工作任务重,就要在资源配置上向哪个环节倾斜;哪项工作薄弱,就要重点加强哪项工作,从而使司法资源配置符合形势任务要求,符合审判工作需要,使各项工作的人、财、物匹配更加科学合理。要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案件繁简分流是提高审判效率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明确简易案件与疑难复杂案件的分类标准,完善简易案件速裁工作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案件分流,实现当繁则繁,宜简则简,难案精审,简案快审。要倡导均衡结案。均衡结案首先是一种办案理念,既关乎公正,又关乎效率,应有一套机制来保障。要引导干警强化均衡结案意识,合理分配办案时间,以月度、季度相对均衡结案为保障,实现全年均衡结案。要注重考察审限内结案率,形成符合审判工作规律的收结案动态平衡机制。
三是创新和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强化监督制约。审判流程管理是审判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前,各地法院普遍建立起审判流程管理制度,依托不断进步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使审判流程管理日趋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下一步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加以完善。要强化节点管理。树立立、审、执、监一盘棋思想,加强对立案、分案、开庭、裁判、执行、归档等各个流程节点的监控管理。要明确各个节点的工作内容、时间要求,通过各个节点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形成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流程链条,实现审判、执行、信访等工作的有序运转。要强化审限监控。审限监控是流程管理的关键。要建立审限动态监控机制,找准影响审限的主要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监控。要加强对审限延长、中止、扣除等案件的管理,杜绝违规审批现象。对临近审限的案件,依托信息技术,及时进行预警、催办、督办。要强化程序监督。建立科学的分案机制,推行随机分案方式。强化对审判行为和过程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廉洁。要通过各环节分工负责、有机衔接、协调配合,强化法官的责任意识,督促法官严格依法办案,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
四是创新和加强审判层级管理,提高整体水平。审判管理既包括人民法院内部不同层级主体对审判执行工作的管理,也包括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指导。加强审判管理,必须在层级管理上下功夫,做文章。要加强法院内部的层级管理。审判委员会、院长、庭长、审判长以及专门审判管理机构,都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职责。特别是对院、庭长来说,直接指导办案,直接管理法官,因而审判管理责任更大。要进一步完善院、庭长依法监督指导办案制度,细化院、庭长在审判质效管理、法官业绩考评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上级法院要切实加强对下审级管理。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充分运用审判质效评估数据,深入研判审判执行工作整体态势,在发扬成绩的同时,查找短板,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推动审判、执行工作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通过审理二审和再审案件、召开业务会议、发布典型案例、开展疑难案件研讨、法律文书评比等方式,统一司法理念,统一法律适用,统一裁判尺度,提高整体司法水平。
五是创新和加强审判绩效管理,发挥导向作用。审判管理必须与岗位目标考核紧密联系起来,与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最佳管理效果。要形成正确导向。通过设定科学的审判绩效考评指标,引导广大法官不仅注重案件质量,还要注重审判效率;不仅注重办案的法律效果,还要注重社会效果;不仅注重案结,还要注重事了;不仅确保司法廉洁,还要做到司法文明。要通过这种目标明确、导向积极的绩效管理,使法官办理每一起案件、开展每一项工作、采取每一项措施,都能始终朝着公正、廉洁、为民的目标去努力。要完善评价方法。依托审判质效评估体系,建立具有法院特色的审判绩效考评体系,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法院工作和法官的司法能力。不仅要评价法官明辨是非、适用法律的能力,还要评价法官化解矛盾、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使每位法官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发扬成绩,弥补不足,改进工作。要严格奖惩措施。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是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确保管理具有权威、取得成效的关键。要建立审判管理与考核奖惩对接机制,将审判绩效考评结果引入到对法官的奖惩考核中,作为法官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主要依据,激励大家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要坚持有功必奖、有错必罚、有责必究,充分运用审判绩效考评结果,引导广大干警向办案标兵学习,努力形成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三、关于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的基本原则
审判管理是一项事关执法办案成效、事关人民法院职能作用发挥、事关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工作,必须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一要坚持以审判为中心。审判管理只是一种工作方法,是一项工作措施,是为审判工作服务的,必须紧紧围绕审判工作这个中心来展开。要围绕办案抓管理。始终围绕执法办案来研究审判管理,审判工作开展到哪里,审判管理就要延伸到哪里;审判工作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审判管理就要解决什么困难和问题;审判工作需要什么服务,审判管理就要提供什么服务,确保审判公正高效。要围绕便民抓管理。从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要求和期待出发来谋划审判管理,以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司法民主来推进审判管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要通过加强审判管理,减轻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要围绕法官抓管理。加强审判管理必须充分关注法官的需求,创造有利于法官施展才能、释放潜能的工作机制和环境,为法官开展工作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必须注重民主管理,充分尊重、充分信任、充分理解法官,激发法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必须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司法潜能,提高司法效能。
二要坚持以制度为途径。制度是管理的基础,坚持用制度管案、管权、管人、管事,是人民法院加强审判管理的有益经验,必须继续坚持和大力发扬。要完善审判管理制度体系。重点建立健全质量效率评估、案件评查、流程管理、考核奖惩、监督指导等一系列审判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审判管理格局。要善于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制度有效、管用,逐步形成长效机制。要完善审判管理指标。指标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的重要依据。各级法院要对现有指标进行全面梳理,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根据管理机制的运行情况,根据广大法官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完善,做到科学设定,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司法规律,更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特别是要完善反映案结事了的效果性指标,引导法官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要对指标数据采集工作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数据真实、可靠。要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审判管理制度既要讲创新,更要讲落实,只有落实到审判执行工作中,才能发挥制度的作用。要加强对各项审判管理制度的经常性学习和培训,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查,及时纠正制度落实中存在的偏差,使制度要求变成工作指引,更好地发挥制度管理的功能和优势。
三要坚持以统筹为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在审判管理中同样适用。要坚持全员管理。从审判委员会、审判业务庭到合议庭,从院长、庭长到审判长、法官,每个审判组织、每个审判人员,都应当纳入到审判管理体系之中,使每个人都有职责,有权利,有义务。要协调好各层面审判管理主体的职责,明确各个管理主体应该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个个有责的审判管理格局。要坚持全程管理。审判业务部门由于分工不同,往往各管一块,缺乏对全过程的统筹协调。加强审判管理,必须在过程管理上下更大的功夫,从立案到分案、排期、开庭、裁判、执行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审判管理的重要内容,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任务、有指标、有要求,从而既确保裁判结果公正高效,又确保裁判过程严谨规范、公开透明。要坚持全面管理。审判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围绕公正、廉洁、为民的总目标,大力加强质量管理,使人民法院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历史和法律检验;大力加强效率管理,尽可能缩短办案周期,减轻当事人讼累;大力加强效果管理,努力做到案结事了,实现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要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创新审判管理是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重要领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要创新管理理念。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要树立主动管理的理念,纠正被动应付、拨一拨转一转的错误做法;要树立精细管理的理念,管全、管深、管到位,改变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要树立集约管理的理念,把各部门的管理整合起来,有分有合,改变各自为政的做法;要树立制度管理的理念,更多地依靠制度加强管理,实现管理的规范化。要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审判管理,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各级法院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情况的要求,充分吸收借鉴已有的审判管理改革成果,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努力构建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转的审判管理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审判管理水平。要创新管理方法。按照能动司法的要求,增强管理的灵活性,既注意适度授权,发挥管理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加强工作监控,及时对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做出反应和处理。要善于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和各方面的反映,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增强管理效果。
五要坚持以科技为保障。审判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既是审判管理的需要,也是“科技强院”的应有之义。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要重点建设覆盖全国四级法院的审判管理网络,完善现有软件系统的对接和兼容,构建全国法院案件信息数据库,建立完善案件信息查询系统,为实现人民法院工作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向中西部法院倾斜,努力提高基层法院、中西部法院审判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要加大信息化应用力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排期开庭、质量评估、审判流程、档案管理、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应用,解决传统管理方式管不了、管不到、管不好的问题;推进网上立案、远程视频提讯、网上查询等工作,完善庭审活动信息化记录方式,更好地为审判服务,为群众服务,为法官服务。要确保审判信息安全。信息化建设既为审判执行工作带来许多便利,同时也对信息安全带来新的考验。人民法院必须从人员、技术、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审判工作安全。
四、关于正确处理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审判管理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复杂。为确保取得良好效果,必须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审判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促进人民法院整体工作的有序运行。要强化服务意识。管理就是服务。要以服务的理念、服务的态度来开展管理,把服务寓于管理之中,通过完善制度机制,规范司法活动,改进司法作风,实现服务目的。要克服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片面强调管理而忽视服务,往往会造成管理僵化,挫伤各业务部门和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可能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摩擦、冲突,背离审判管理的初衷。要克服重服务轻管理的倾向。片面追求服务而放松管理,该严管的不去管,该约束的不约束,会造成审判管理流于形式,缺乏力度,失去权威,既无法实现有效、有序管理,也无法形成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良好氛围。因此,要把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在管理中做好服务,在服务中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审判管理的既定目标。
二是处理好审判与管理的关系。审判管理从属于审判,但因其具有管理职能而形成对审判的监督制约,因而具有服务和制约审判的双重功能。审判管理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在服务审判的同时加强监督制约,通过对各项工作、各个环节的严格管理,规范每一个业务部门、每一个法官的司法活动和司法行为;通过对案件质量、效率和效果的考核评价,督促法官依法公正行使职权;通过对二审、再审案件的审理和案件评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下级法院和本院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司法公正。必须正确界定审判管理的范畴,既要保持审判管理服务、制约审判的能动性,又要保持审判管理的适度和自限,使审判管理到位而不越位,形成审判与管理既协调配合又互相制约的运行机制。必须尊重审判规律,坚持依法管理,认真落实各项审判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审判程序,保障审判活动依法进行;充分考虑审判工作的特点,切实采取符合审判工作要求的管理方式,使审判管理更好地发挥服务和监督的作用。
三是处理好他律与自律的关系。加强审判管理,对各业务部门和广大法官来说,既有他律,也有自律。审判管理要想取得良好效果,既要加强他律,更重要的是引导干警加强自律。他律是自律的保障。加强审判管理首先要加强他律,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谁,违章必究,逾矩必罚,使每个同志都能做到按章办事,令行禁止。他律要靠自律实现。严格的管理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让法官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自觉自愿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恪守职业道德,依法审判执行案件。因此,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要善于运用思想教育、文化熏陶、人文关怀、激励感召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法官进行教育关怀,引导法官认同审判管理,加强自我管理,从而使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成为每个法官的思想准则和自觉行动。
四是处理好管案与管人的关系。审判管理首先是对案件的管理,但案件是由法官来处理的,因而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管案和管人是审判管理工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以管案促管人,以管人促管案。要通过管案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从加强案件管理入手,通过对审判质量和效率的评估,通过案件评查,促使法官增强质量效率意识,加强业务学习,加强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司法能力。通过对案件各个流程节点的监控和管理,督促法官严格执行程序法,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提高办案效率。通过对办案绩效的考核评价,增强法官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力争上游的工作氛围。要通过管案改进法官的司法作风。借助对审判过程和结果的监控,督促法官规范司法行为,坚持文明司法,改进司法作风。通过对案件服判息诉率、申诉再审率等指标的考察,引导法官发扬司法为民、热情服务的优良作风,树立良好的司法形象。要通过管人促进执法办案工作开展。对法官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考核奖惩等工作,都要以实现司法公正、廉洁、为民为导向,进一步增强法官参与管理的意识,提高司法能力,从而使审判管理更加顺畅,使管案与管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五是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人民法院审判、人事、政务三大管理中,审判管理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要使人民法院工作健康有序运行,必须处理好审判管理与整个法院管理的关系。要把审判管理作为法院管理的重心。在人事管理方面,要以审判管理的需要为指引,合理安排人力资源;要以有利于执法办案为出发点,注意审判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充分考虑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工作经验等因素,保证审判组织具有较高的审判能力,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要把审判管理考核的结果作为评定法官业绩的重要依据,激励大家干事创业。在政务管理方面,要始终围绕审判管理的需要,增强服务和保障意识,合理配置物质资源,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审判工作的需要。要加强各项管理的协调配合。审判管理与人事管理、政务管理既要各自分工负责,又要加强协调配合。开展每一项管理,都不能各自为政,都要充分考虑其他管理的需要,使各项管理措施都有利于推进三大管理,从而形成管理合力,共同推动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
实践出真知。我们对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的研讨成果是否科学可行,最终要靠执法办案实践来检验。希望各级人民法院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把握规律,改进工作,更好地推进人民法院执法办案及其他各项工作发展,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XXX法院创新审判管理手段
各位领导:
上午好,下面我向大家简单汇报一下我院这几年在审判管理方面一些经验和做法。
我们院从2010年抓审判管理,在机构设置上,我们在原有审委办的基础上,成立了审判管理办公室,将审判管理、信息化管理、审委会管理三项职能全部纳入其中,特别强化了审管办信息化管理的职能,通过信息化,促进科学审判管理,实现了审判管理的网络化、规范化。在规章制度上,我院出台了《审判流程管理操作规程》、《绩效考核意见》和《办公信息化管理办法》等规定,内容涉及立案、审判、司法鉴定、信访、绩效奖惩等,以上是我院的审判管理工作中的总情况,下面我主要说一下我院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狠抓质量评查,切实发挥审管办的职能作用,在日常审判管理工作中,我们通过审管通报的形式对案件超审限、长期未结积案、卷宗评查情况以及其他审判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予以及时通报纠正。同时,我们还突出对重点案件质量的评查,一方面加强对改发案件等重点案件的质量评查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对该类案件改判原因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整改意见,规范裁判行为;另一方面在确保合议庭依法行使职权的同时,凡是涉及重大疑难、上级机关、党委政府关注等案件的法律文书的签发,必须经分
管院长审核。
二、狠抓案件出入口,实现关键节点有效管理。为了防止案件“内结外不结”、“结案不送达”等现象的发生。我院狠抓案件的入口和出口管理,就是要在审判业务管理系统中锁定立案时间和结案时间,以固定审限。由立案庭在审判业务管理系统中输入立案日期,审判管理办公室输入结案日期,对于这两个信息其他人无权输入或者更改。并且,授予审管办结案审查权,通过审查电子卷宗中结案裁判文书、宣判笔录和送达回证、再从系统上确认结案。这样做,一是保证了电子卷宗等数字信息的完整性,二是保证了结案信息的真实性。
三、狠抓审限内结案率,提升审判效率。
针对当事人反映强烈的案件超审限、年底暂停立案等情况,我院在2011年的绩效考核办法中引入简易程序适用率、审限内结案率、超过十八个月未结案件等指标。通过对简易程序适用率的考核,鼓励法官适用简易程序结案;通过对审限内结案率的考核,淡化了以往对年底结案率的不科学要求,倡导了案件的均衡结案。
四、狠抓绩效考核管理,激发干警动力。
从2010年开始,我院开始实行同类同考,打破平衡,考核到人。把全院每名法官的日常工作全部量化,大到审判业务目标、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小到法官迟到早退、全部纳入绩效考核细则当中,一把尺子量到底。今年我们还将审判
干警的每月的业务量及各项指标都通过刊板的形式予以全院公开,让干的多的同志能够被大家看得见,使干的少的同志能知耻而后勇,努力在全院形成一种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
第五篇:创新审判管理 实现跨越发展
创新审判管理 实现跨越发展
作者: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王中伟 发布时间: 2010-09-01 13:30:52 审判管理是强化审执服务的有力抓手,是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确保人民群众满意、实现法院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在创新管理理念、落实管理措施、强化管理保障三方面狠下功夫,力争实现法院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一、更新司法理念,明确管理目标
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实现司法公正、廉洁、为民核心价值观和人民法院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审判管理,要以创新管理理念为前提,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法院工作的新要求。
(一)树立服务大局理念
围绕大局开展工作,是审判权社会性的本质要求,也是法院工作讲政治的集中体现。我们坚持把审判工作与服务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能动司法,促使司法过程中法、理、情的有机融合,克服就案办案、孤立办案现象,将案件放到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考虑,放到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中加以把握。变被动审判为主动服务、在创新服务举措、拓展服务领域上下功夫,努力提升服务民生的能力,实现审判与服务、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解决纠纷与推动大开放大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树立制度管理理念
制度管理是实现法院管理规范化的基础。我们坚持以制度建院,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建立了各项审判管理规章制度,使法院各项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在制度落实上狠下功夫,定期考评,定期通报,跟踪督办,责任到人,建立起了较为完备、行之有效的审判流程管理机制、案件质量管理机制、岗位目标管理机制、轮岗交流机制、教育培训和监督机制等,在各部门中形成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事不对人、认真执行制度的风气。
(三)树立精细管理理念
重庆高院钱锋院长提出,“深化管理就是由粗放到精细,由飘浮到落实,由单一到系统,看似简单,实则艰难”。实现法院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将对促进法院工作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推力。以“精”做目标,就是要力求把每起案件办成铁案、精品案,以“细”为要求,就是要严格按照审判流程、案件管理规定执行,精益求精把案件每个细节准确、准时做到位,充分发挥审判管理的“指挥棒”效应,实现公正、高效、为民的司法目标。
(四)树立动态管理理念
法院动态管理,是以法院审判管理系统实时统计、阶段目标考核数据分析为基础,适时、适当调整管理策略和手段,实现对案件审执、政务运行“无缝隙”监控的管理模式。我们在遵循管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动态管理理念,通过动态监测、阶段性量化评估,目标考核等制度不断推动审判工作均衡发展,为院党组及时掌握院内工作动态、合理配制和调整司法资源提供依据。实现了对法院各项工作全面、全程、全员的管理。
二、落实管理措施,促进提档升级
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司法权威、树立法院形象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构建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对司法审判权、执行权的行使、政务运行、进行规范化、程序化控制,达到提档升级的目标。
(一)强化审判管理,确保司法公正高效
审判管理是审判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法院各项管理工作中的中心。科学、合理的审判管理体制,应保障公正、高效价值的实现,体现诉讼效益与诉讼正义不可分割的联系。
重视实务调研管理, 服务审执工作。深入研究调研工作规律,进一步提升对实务调研的管理水平,实现调研工作指导审判实践。针对辖区经济活跃、新类型请示案件多的优势,积极为审委会提供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立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出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司法对策,妥善处理因资金断裂引发的房地产、招投资、劳动争议等纠纷。广泛开展撰写“一篇学术论文、一篇案例评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法律文书、一篇专题司法统计分析”活动。将调研完成情况并纳入部门目标考核,重视调研队伍培训,力争在全市、全国取得有影响的调研成果。建立和探索调研成果转化机制,突显审判调研的实用性。规范庭审活动,落实审务公开。把转变审判作风、提高庭审质量作为强化审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建立以庭审为中心的审判工作机制,严格规范庭审程序,确保庭审用语准确规范,司法礼仪严谨有序。广泛开展庭审观摩活动,进一步加大整改庭审不规范行为力度,加强对法官庭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到实处。坚持“阳光是最好的反腐剂”,继续推行审判公开制度,依法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全部公开开庭审理并接受公民旁听,广泛听取代表、委员对庭审活动意见及建议。加大裁判文书网上公开范围和公开率,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开展质量评查,提高案件质量。案件质量是人民法院的生命。把质量评查视线从注重审判结果向注重立案、审判、执行的各个环节转变,把立案、审判、执行工作全面纳入案件质量评查监督的范畴。要建立起统一、客观、全面、相对量化而不繁琐的审判质量和效率评查体系。采取随机抽查、专项督查、重点评查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对案件的立、审、执各环节进行监控、评价,对流程纵向和横向进行有效考核、监督,动、静相结合,提高法官追求案件质量的自觉意识。通过质量评查,及时发现审判中存在的问题,实行差错案件责任倒查,根据差错的性质和分类、审判人员的过错程度及造成的后果严格追究责任人的差错责任,并按季度予以分析通报,强化动态监督,切实改进和提高案件质量。
强化审限意识,提高审判效率。针对年初松、年末紧,突击结案等不合理现象,进一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实现简易案件的速裁机制。强化“超期即违法”意识,严格执行关于审限延长的法定事由、报批手续、变更期限等规定,把好延长审限审批关,依权限行使审限延长审批权。继续完善案件流程管理制度,规范立案、排期、送达、开庭审理、调解、执行、归档、信访等各环节的工作程序和所需期限,确保各个审判流转环节有效衔接;严格履行审限延长告知制度;结合网上办案实行结案“催办通知”和“审限警示”,各业务庭通过建立未结案件台帐,定期排查和清理,从源头上杜绝超期限未结案件的产生,实现案件审理常态化运行、快审快结的良性运转机制。
加强流程管理,强化监督制约。树立立、审、执、监一盘棋思想,通过实现案件立案、审判、执行、信访环节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实现案件审批网上流转、法律文书网上签发、司法统计自动生成、审限自动跟踪管理等功能,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实现对案件各个环节全面及时的控制。强化对审判行为和过程的全程监督,完善程序规则和管理技术控制,探索建立科学的随机分案机制,实施分权制约,实行人员轮岗交流,强化内外监督制约,推行阳光审判、阳光执行,以公开透明确保公正,防止审判人员滥用权力,促进公正廉洁司法。
完善层级管理,提升整体水平。中级法院层级管理分两个层次,充分发挥院、庭长依法监督指导职能,院、庭长带头参与案件研究,在权限范围内及时掌握、监督案件的具体情况,确保案件审执工作质效同步提升。科学界定上下级法院的工作职责,以审判权的运作为中心,以减少审判错误,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系为目标。规范案件请示制度,切实推行改判、发回案件通报、沟通制度,实行“一对一”交流指导,联合开展重点调研,开展上诉案例讲评,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归纳形成法律的具体适用规则,统一司法尺度。强化上下两级法院间,辖区基层法院间管理经验、业务技能、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交流,构建和谐的上下级法院关系,切实促进两级法院整体司法水平稳步提升。
(二)强化窗口管理,实现便民为民利民
推进立案信访窗口建设。立案与信访是法院工作的窗口,两个窗口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法院形象。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立案窗口”创建工作,从健全基础设施、完善窗口功能、健全制度规范及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巩固已有建设成果,突出重点,建出特色。2010年下半年全面完善“立案信访窗口”建设,以优良的建设形象和利用效果来迎接最高法院的检查验收。按照这一要求,逐步实现窗口“五个有”,确保各项功能得到有效利用和不断完善,突出展示法制文明、体现司法工作亮点。努力将法院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制度健全、设施齐备、服务到位”的司法服务场所。
深入开展涉诉信访清积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涉诉涉执信访集中清理活动要求,充分认识清理涉诉涉执信访积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清理涉诉涉执信访积案工作同当前法院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清理信访积案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消化一批信访积案、维护社会稳定。逐步建立健全化解涉诉涉执信访长效机制,坚持“清积”和“防积”并重,积极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联系,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体制优势,主动争取帮助支持,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法院理诉、政府解难、多元化解”的信访工作机制。深入拓宽民意沟通渠道。广泛听取民意,有利于接受群众监督,消除社会和舆论对法院工作误解。要充分发挥院长邮箱“民意直通车”的功能,强化对院长邮箱处理程序的控制和管理,进一步分析院长邮箱升级后反映情况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及时从中发现案件质量、审判管理和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重视院长邮箱的办理,通过申诉审查、立案再审、督促办理等措施,确保了当事人投诉有回音,问题反映有落实。使院长邮箱真正成为法院院长与老百姓“零距离”沟通的平台。
(三)强化后勤管理,推进审判信息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法院后勤管理围绕审判工作中心,既独立于审判工作,又全面服务于审判工作,为审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支持。
妥善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最高法院王胜俊院长要求,片面强调管理而忽视服务,往往会造成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干预审判,挫伤各业务部门和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能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摩擦,导致管不了、管不好,背离审判管理的初衷。片面追求服务而放松管理,该严管的不去管,该约束的不约束,会造成审判管理流于形式,缺乏力度,既无法实现有效、有序管理,也无法形成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良好氛围。
强化后勤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保密管理、财务管理、车辆物资保障、档案管理等各方面制度,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严格对外委托评估、拍卖、鉴定程序,依靠制度狠抓落实,责任到人。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深入总结涉黑案件后勤保障工作的经验和规律,为今后开展类似工作提供切实可信的参考依据。要抓住院办公楼旧房改造、拆迁选址的契机,争取完成审判办公综合大楼迁建立项和前期准备,把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办公环境、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彻底解决制约法院发展的硬件“瓶颈”问题。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规范化。将信息技术与法院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审判工作和法院管理的科技含量,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规范审判流程、合理调配审判资源、深化审判方式改革,为方便群众诉讼、完善内部监督管理搭建了平台。要以科技化为手段,切实推进网上办公、办案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大力推进数字化法庭的建设和使用,以信息化带动规范化,实现案件立案、审判、执行诉讼环节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实现网上签发法律文书、司法统计自动生成、审限自动跟踪管理等功能,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使院、庭领导在权限范围内及时掌握、监督案件的具体情况,提高审判质量,确保司法公正。
三、完善保障手段,实现规范管理
法院管理的规范化,离不开完善的保障手段。只有健全制度,构建长效保障机制,以人为本,围绕发掘现有人才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实现“管理出公正、管理出效率、管理出廉洁”的工作目标。
深化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干警素质。实现法院管理规范化,归根到底是要培养法官的现代司法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管理的基本方法上,制度管理是方法,但制度管理是有限的,管理的最终立足点必须是人。好的制度,必须有高素质的执行者,要紧紧抓住队伍建设这一关键,深入推动“学习型法院”建设,为干警搭建学习提升平台,广泛开展“青年论坛”、“法官论坛”活动,着力优化干部队伍,加强干部交流锻炼。用事业和感情凝聚人心,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通过打造平台、创新载体,促进形成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职业道德乃至职业语言,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增强团队的归属感、荣誉感,为法院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量化考评指标,形成人才激励机制。要全面考核评价法官的业绩,必须要形成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量化考评机制, 尽量减少考评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针对上一市高法院目标考核量化指标中的不足之处,在提升调解(和解)率、撤诉率上下功夫。以动态考核和静态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手段,将目标考核与法官职业晋升,学习培训,评先创优密切关联,初步建立了用制度管人,用目标考核激励人的队伍管理模式。严格规定法官审判业绩在同类人员中不在靠前位次的,不得提拔任用、不得评先评优。现有中层干部需结合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调研能力、把关职能发挥等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整体排名,力争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功者奖、过者罚、劣者出”的用人机制,切实创造一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干警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推行廉政教育,树公正廉明形象。司法廉洁是审判工作的底线。司法廉洁与否,关系到人民司法事业兴衰成败。2009年法院系统的一系列腐败案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将廉政警示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时刻不能放松。必须坚持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龙头,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做到责任、监督和考核“三落实”。将廉政责任指标层层分解到各级领导和其他干部职工。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纳入法院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目标考核。严格执行市高法院“四个一律”规定,认真落实法院领导干部“单方退出”机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强化干警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形成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
来源: 中国法院网